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儒家心理资产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儒家心理资产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儒家心理资产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儒家心理资产的中介作用 

*

张瑞平1 李庆安**2

(1郑州大学教育学院,郑州,450001)(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北京,100875)

摘 要 以308名大学生为被试,以《大五人格问卷》、《儒家心理资产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为工具,考察人格特质、儒家心理资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五种人格特质与儒家心理资产的八个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2)儒家心理资产八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指标相关不同;(3)爱人、务民、崇德、学等儒家心理资产维度在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是对《论语》管理智慧实证化的创新性尝试。关键词 大五人格 儒家心理资产 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得到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2015BJY015)和富勒心理研究院(FP03LTA)的资助。**通讯作者: 李庆安。 E-mail: tsingan@https://www.360docs.net/doc/c417321370.html, DOI:10.16719/https://www.360docs.net/doc/c417321370.html,ki.1671-6981.20170323

1 问题提出

人格研究采用什么单元,这一问题始终是人格心理学史上争议最激烈的命题之一(Romero, Villar, Luengo, & Gómez-Fraguela, 2009)。为了整合人格的单元,有学者提出了具体的理论框架。McCrae 和Costa (1999)提出的人格五因素理论是其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将人格区分为“基本倾向”( basic tendencies )与“适应特征”(adaptation characteristic )。基本倾向是指个体抽象的能力与倾向,适应特征则指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发展和习得的特定的结构。

该理论认为,基本倾向主要受生理基础的影响,具有稳定性,其核心是五种人格特质;适应特征是基本倾向与环境互动的产物,具有可变性,包括习惯、态度、习得的技能、目标、期望和计划等要素。适应特征的成分涉及一群概念界定模糊的人格单元,如“个体行动构思”(personal action constructs )、“当前关注”(current concerns )、“人生任务”(life tasks )、“个人规划”(personal projects )和“个人奋斗”(personal strivings )等。按照适应特征的概念界定(McCrae & Costa, 1999),儒家心理资产属于适应特征的范畴(李庆安, 2016)。那么,

属于适应特征范畴的儒家心理资产与作为基本倾向核心的特质具有何种关系呢?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考察人格与儒家心理资产的关系。

如果说,心理资产是指个体有效地管理自己或他人的人格特征,那么,儒家心理资产就是指儒家价值观所推崇的心理资产。二者均是李庆安最近提出的新概念。为什么要提出儒家心理资产的概念?儒家心理资产包括哪些因素?

《论语》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的思想实质之体现,包含了丰富的领导智慧。针对这些领导智慧,前人作了许多探索(梁启谈, 1998; 时和兴, 1996)。然而,这些探索均为思辨研究,而非实证研究,其局限性不言自明。为了推动《论语》管理智慧的实证研究,李庆安、王健、张萌和宋安国(2011)研制了《论语管理素质编码手册》,并提取了敬、劳、忠、务民、恕、崇德、爱人和学等儒家心理资产的八种核心因素:(1)敬——做事认认真真、兢兢业业;(2)劳——劳作、操劳;(3)忠——替人办事时,尽心尽力;(4)务民——服务民众;(5)恕——对于他人的经历,能够感同身受;(6)崇德——先去做事,而不问自己的利益;(7)爱人——爱护人;(8)学——不断学习新知

658心 理 科 学

识。张萌(2011)以大学生为被试发现,尽责性与恕呈正相关,宜人性与恕、务民呈正相关,神经质与恕呈负相关。基于张萌(2011)的研究,本研究提出第一项假设:大五人格与儒家心理资产的不同维度呈显著相关。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对张萌(2011)研究的验证。

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是考察儒家心理资产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新开拓的研究命题,无以往研究可借鉴,但可从相关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进行推测。Herero和Extremera(2010)发现,亲社会行为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无疑,“务民”是“亲社会行为”题中应有之义。Wei、 Liao、 Ku和 Shaffer (2011)发现,“empathy”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将“empathy”译为“恕”,再贴切不过(李庆安等, 2011)。儒家认为,幸福来自于人们朝向至善的境界不断努力的过程。人们追求善的过程,就会体验到幸福和快乐,而爱人、务民、崇德、学等正是儒家所强调和注重的修养。基于这些分析,本研究提出第二项假设:儒家心理资产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

本研究的第三个目的,是考察儒家心理资产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DeNeve和Cooper(1998)的元分析研究表明,外倾性和宜人性正向预测积极情感,神经质正向预测消极情感,外倾性和神经质则分别正向和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已有研究发现,人格是幸福感的强有力的预测指标(Zhang, 2016; Zhang & Li, 2014),社会活动在人格(如乐观)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Herero & Extremera, 2010)。无疑,“务民”是“社会活动”题中应有之义。基于这些分析,本研究提出第三项假设:儒家心理资产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本研究通过实证方法探讨涉及儒家心理资产的若干问题,是《论语》管理智慧研究实证化的创新性尝试,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心理学的整合,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对于中国心理学的国际化,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方法

2.1样本

选取北京市一所大学大一学生为被试,共回收有效问卷308份,回收率为87.3%。其中,男生87人,女生209人,12人未填写性别;汉族160人,少数民族136人,12人未填写。被试年龄在15岁到25岁之间,平均年龄是18.77岁(SD=0.83岁)。

2.2工具

2.2.1大五人格问卷 (BFI)

该量表的英文版由John和Srivastava(1999)编制,中文版由李庆安、张萌和李远红翻译并修订。该问卷包括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5个维度,共计44个项目。修订后的量表采用Likert 6点计分方式,分为极反、中反、轻反、轻赞、中赞、极赞六个等级,依次记为1到6分。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外倾性.77,宜人性.77,尽责性.87,神经质.80,开放性.75。2.2.2儒家心理资产问卷

该问卷由李庆安、张萌与王健编制(张萌, 2011)。共包括40个项目,分为忠、崇德、恕、务民、学、爱人、劳与敬8个维度。每个维度由一个故事和五个与故事相关的题项组成。采用李克特6点计分方式,分为极低、中低、轻低、轻高、中高、极高六个等级,依次记为1到6分。间隔四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重测信度系数在.60到.74之间,均值为.68。在本研究中,8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63到.81之间,均值为.74。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问卷的整体拟合指数如下:χ2/df = 1.69,CFI = .90,GFI = .83,RMSEA = .047,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2.2.3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

该量表的英文版由Diener, Emmons, Larsen和Griffin(1985)编制,中文版由李庆安、艾力和张翼翻译、修订。修订后的量表采用Likert 6点计分方式,分为极低、中低、轻低、轻高、中高、极高六个等级,依次记为1到6分。分值越高说明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有效和可靠的测量工具(Pavot & Diener, 1993)。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67。2.2.4积极与消极情感量表(PANAS)

该量表的英文版由Watson, Clark和 Tellegen (1988)编制,中文版由李庆安、艾力和张翼翻译、修订。量表要求被试评价自己在最近一个月内的情感状态,分别为极低、中低、轻低、轻高、中高、极高六个等级,分别记为1到6分。在本研究中,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是.82与.88。

2.3施测过程

659张瑞平等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儒家心理资产的中介作用

采用集体施测方式,以指导语指导学生填写儒家心理资产问卷、大五人格问卷与主观幸福感问卷。此外,要求学生填写相应的人口学信息。

2.4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6.0和Amo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借鉴周浩和龙立荣(2004)所介绍的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的方法,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16个因素中,抽取的第一个成分可以解释16.92%的变异,而16个因素共可解释59.35%的变异。同时,抽取的第一个因子(19.80)和第二个因子(11.01)的特征值之比为1.80,小于临界值5。因此,在本研究中,共同方法变异比较小,不会影响到结果的效度。

3.2变量间相关分析

3.2.1人格五因素与儒家心理资产的关系

计算人格五因素与儒家心理资产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外倾性与崇德、爱人呈显著正相关,

表1 儒家心理资产与人格各维度间的相关矩阵注:*p<.05,**p<.01,***p<.001。下同。

宜人性与儒家心理资产各维度相关均显著,尽责性与除了务民、敬之外儒家心理资产的其他六个维度相关显著,神经质与学、爱人、劳三个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开放性与除了恕、务民以外儒家心理资产的其他六个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3.2.2儒家心理资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采用SWB = SWLS + PA - NA的公式计算主观幸福感总分,以代表主观幸福感水平(Haslam, Whelan, & Bastian, 2009)。合成后的主观幸福感总分包含了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儒家心理资产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如表2所示。

表2 儒家心理资产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及其总分的相关矩阵

结果表明,除了恕以外,儒家心理资产的其它七个维度与生活满意度相关显著;儒家心理资产的八个维度与积极情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恕、务民、爱人及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但忠、崇德、学和敬与消极情感则不存在显著相关;儒家心理资产的八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均存在显著相关。3.2.3人格五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表3是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660心 理 科 学

表3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及其总分的相关矩阵

结果表明,人格的五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及其总分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外倾性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相关,但与积极情感具有最强的相关(r = .53, p < .001)。同样,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相关,但与消极情感具有最强的相关(r = .54, p < .001)。

3.3中介效应分析

采用Baron和Kenny (1986)的方法验证儒家心理资产在特质与幸福感之间中介作用的假设。中介作用的前提条件是自变量、因变量及中介变量相关显著。因此,在分析时,主要考察了与幸福感总分相关的五种人格维度,及与特质和幸福感总分均存在显著相关的儒家心理资产各维度。

由于5条路径在回归方程中加入人格变量时,儒家心理资产不能预测主观幸福感,因此中介路径并不存在。符合条件的可能的中介作用路径共有20条。表4给出了大五人格、儒家心理资产与主观幸福感的偏相关(控制儒家心理资产后,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及同时预测主观幸福感时,人格与儒家心理资产的标准回归系数。

由表4可知,经过Sobel检验,20条可能的中介路径中,10条路径得以证实,分别是:宜人性、尽责性通过崇德影响主观幸福感;宜人性通过务民和学影响主观幸福感;尽责性通过学影响主观幸福感;大五人格的所有维度均通过爱人影响主观幸福感。由于控制儒家心理资产后,人格各维度仍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因此这10条路径属于部分中介作用。

4 讨论

表4 人格、儒家心理资产和主观幸福感间的偏相关和中介作用分析

661张瑞平等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儒家心理资产的中介作用

4.1人格五因素与儒家心理资产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外倾性与崇德和爱人存在显著正相关。外倾性往往被视为社交中令人向往的品质,如爱交际、能有效地处理社会事件,外倾者更可能具有“崇德”的品质,即先去做事而不考虑回报。已有证据表明,由于外倾者的社会性或爱人的倾向,他们往往比内倾者拥有更多的朋友,愿意在社会情境花费更多的时间(Watson & Clark, 1997)。

宜人性与儒家心理资产的八种品质均相关。宜人性的个体往往具有利他、宽恕、同情等人际特征(Pervin, 1993),为他人服务,以他人利益为重;爱护和体贴周围的人。此外,共情也是宜人性利他成分的一部分(John & Srivastava, 1999),因此宜人性与共情存在显著正相关。Jolliffe和Farrington(2006)以357名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尽责性与忠、崇德、恕、学、爱人及劳相关显著。尽责性高的个体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严谨性,追求成就(Roberts, Chernyshenko, Stark, & Goldberg, 2005),因此表现出更强的“学”的品质。他们往往比尽责性低的个体做事更加勤恳,尽职尽责(Mount & Barrick, 1995);作为必须履行的责任,尽责性高的个体也会积极做事,而不计做事的回报。

神经质与学、爱人及劳存在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个体往往体验到更多的心理压力以及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情绪调节及应对能力比较差(Carver & Connor-Smith, 2010)。因此,与其他人相比,神经质个体更不容易投入学习和勤恳做事。同时,由于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对他人的关注较少,不能很好地爱护他人,尤其是弱者。

开放性与恕及务民不相关,与其他六种品质存在显著正相关。开放性是一种重要的“投资特质”,这意味着开放性与知识和技能获得呈正相关(Furnham, Christopher, Garwood, & Martin, 2007)。开放性个体往往想象力丰富、有创造力、对事物充满好奇,对研究对象有更高的投入水平。这与Chamorro-Premuzic和Furnham(2007)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开放性能够显著预测表面学习和深入学习。4.2儒家心理资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研究表明,个体通过敬、劳与学等品质,满足了掌握的需要,从而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正相关。Herero和Extremera(2010)指出,掌握需要,即尽力做到最好和学习新知识,能够促进个体的幸福感。同时,个体通过劳积累经验从而能够降低消极情感,但敬与学这样的行为并不会降低消极情感。

恕与积极情感呈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相关并不显著。研究部分支持了Wei 等(2011)的结果,即对他人的共情能够提升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幸福感。我们认为,恕与共情相似,均指个体更多是从情绪情感上理解他人。因此,这种理解与积极情感呈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负相关,而与生活满意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爱人、务民与主观幸福感的所有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由于这两种品质涉及到助人行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体的胜任需要,使个体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从而有助于总体幸福感的提升。这一结果支持了Weinstein 和Ryan(2010)的研究结论,即助人等亲社会行为能够满足个体的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从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4.3儒家心理资产在人格五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崇德、学、务民与爱人等维度在人格五因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由于宜人性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崇高的人格特征,做事在前,不计较、考虑自己事后所得的回报,服务他人,好学上进,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张萌(2011)在大学生群体也发现,宜人性能够有效地预测崇德、务民、学及爱人等心理与行为品质。但本研究并未发现宜人性通过恕提高个人的幸福感,这可能是因为高宜人性的个体并不必然能够理解和体验到他人的情绪。

尽责性的个体更倾向于追求工作和学业上的成功,因此他们学习更加刻苦,在成就情境下体验到积极情感的可能性增加(McCrae & Costa, 1991)。这一结果也验证了张萌(2011)的结论,即尽责性能够有效地预测学。本研究也发现,尽责性通过崇德影响个体的幸福感,这可能是因为做事尽职尽责的人更可能先去做事,而不问自己的利益。

同时,大五人格的每一维度均通过爱人这一品质影响主观幸福感。这一结果支持了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即爱人而不是被爱,往往使人拥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阿德勒曾把富有爱心和相互合作归纳为一个概念——社会兴趣,即个人具有的为他人、为社会的自然倾向,认为它能促进个体的精神健康(阿德勒, 2005)。以往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或社会联系策略作为一种干预变量,对其他人格或社

662心 理 科 学

会因素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有积极的影响(Tkach, 2006)。

4.4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首先,本研究是横向研究,无法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也有可能是幸福感导致个体良好的心理与行为品质。幸福感高的人更有可能为未来开发资源,例如学习新知识、增强社会联系。但不能就据此否认从社会心理资源到幸福感的因果方向。学习新知识、运用自己的技能、感到受尊重,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依赖他人,这些都反映了需要的满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幸福感。未来研究需要采用纵向研究或实验研究明确儒家心理资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因果方向。

第二,由于本研究选取被试均为大一学生,因此无法进行儒家心理资产、人格五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比较。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说,儒家心理资产在人格五因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如何,仍有待未来研究进一步证实。

5 结论

(1)五种人格特质与儒家心理资产的八个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2)儒家心理资产八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指标相关不同;(3)爱人、务民、崇德、学等儒家心理资产维度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阿德勒. (2005). 超越自卑 (黄光国译).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李庆安. (2016). 基于中国文化的人格与动机理论——中国人格模型与关键需要理论. 心理科学, 39(2), 497-511.

李庆安, 王健, 张萌, 宋安国. (2011). 论语管理素质编码手册. 北京: 当代世界出版社.

梁启谈. (1998). 《论语》中的行政管理思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 35-

38.

时和兴. (1996). 中国传统治道之源——对《论语》中政治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4), 104-109.

张萌. (2011). 地方领导人才素养结构模型的建构与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周浩, 龙立荣. (2004).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12(6), 94-2950.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Carver, C. S., & Connor-Smith, J. (2010). Personality and cop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1(1), 679-704.

Chamorro-Premuzic, T., & Furnham, A. (2007). Personality and music: Can traits explain how people use music in everyday lif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8(2), 175-185.

DeNeve, K. M., & Cooper, H. (1998).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2), 197-229.

Diener, E., Emmons, R. A., Larsen, R. J., & Griffin, S. (1985).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1), 71-75.

Furnham, A., Christopher, A. N., Garwood, J., & Martin, G. N. (2007).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the acquisition of general knowledg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3(6), 1563-1571.

Haslam, N., Whelan, J. & Bastian, B. (2009). Big five traits mediate associations between valu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6(1), 40-42.

Herero, V. G., & Extremera, N. (2010). Daily life activities as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variabl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older adul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9(2), 124-129. John, O. P., & Srivastava, S. (1999). The Big Five trait taxonomy: History, measurement,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L. A. Pervin, & O. P. John (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102-138).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Jolliffe, D., & Farrington, D. P. (200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Basic Empathy Scal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9(4), 589-611.

McCrae, R. R., & Costa, P. T., Jr. (1991). Adding liebe und arbeit: The full five-factor model and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7(2), 227-232.

McCrae, R. R., & Costa, P. T., Jr. (1999). A five-factor theory of personality. In L. A.

Pervin, & O. P. John (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2nd ed, pp. 139-153).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Mount, M. K., & Barrick, M. R. (1995).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13(3), 153-200. Pavot, W., & Diener, E. (1993). 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5(2), 164-172.

Pervin, L. A. (1993).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 New York: Wiley. Roberts, B. W., Chernyshenko, O. S., Stark, S., & Goldberg, L. (2005). The structure of conscientiousnes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based on seven major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s. Personnel Psychology, 58(1), 103-139. Romero, E., Villar, P., Luengo, M. á., & Gómez-Fraguela, J. A. (2009). Traits, personal strivings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3(4), 535-546.

Tkach, C. T. (2006). Unlocking the treasury of human kindness: Enduring improvements in mood, happiness, and self-evaluations.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Riverside,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atson, D., & Clark, L. A. (1997). Measurement and mismeasurement of mood: Recurrent and emergent issu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8(2), 267-296.

Watson, D., Clark, L. A., & Tellegen, A. (198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The PANAS sca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6), 1063-1070.

Wei, M. F., Liao, K. Y. H., Ku, T.Y., & Shaffer, P. A. (2011). Attachment, self-compassion, empath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community adul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9(1), 191-221.

Weinstein, N., & Ryan, R. M. (2010). When helping helps: Autonomous motivation

663

张瑞平等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儒家心理资产的中介作用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Mediated Effect of Confucian

Psychological Assets

Zhang Ruiping 1, Li Tsingan 2

(1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2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McCrae and Costa (1999) distinguished between “basic tendencies” and “characteristic adaptations” in the five-factor theory of personality. The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re basic tendencies, whereas habits, attitudes, interests, skills, beliefs, goals, expectations, relationships and plans are characteristic adaptation. Confucian Psychological Assets refer to those qualities that Confucianism values highly. According to adaptation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ical assets fall into this category. A large body of literature shows that personality trait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including life satisfaction,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Work is needed that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Confucian Psychological Asse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1) The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s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onfucian Psychological Asset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2) Whether Confucian Psychological Assets are correlated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3) whether students’ Confucian Psychological Assets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articipants were 308 freshmen students from universities (mean age = 18.77 years, 209 females) recruited from Beijing. They were surveyed with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the Big Five Inventory (John & Srivastava, 1999), the Confucian Psychological Assets questionnaire (Li, Zhang, & Wang, 2012),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Diener, Emmons, Larsen, & Griffin, 1985), an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Schedule (Watson, Clark, & Tellegen, 1988). The present study used the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obel tests.

Because all data were gathered from the same source at the same time, the extent of method variance was examined in the study. Regarding Harman’s one factor test, the results of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fered some indication that the common method variance was not a serious problem in this study.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In terms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onfucian Psychological assets, extraversion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dvocating virtue and loving people; agreeableness with the eight dimensions; conscientiousness with the six dimensions except service for people and great assiduity; neuroticism with learning, loving people, and laboring; and openness with empathy and service for people. (2) Except empathy, the other seven dimensions of Confucian Psychological Asset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life satisfaction; all the eight dimensions with positive effect; empathy, service for people, loving people, and labor with negative affect; and the eight dimensions positively with a composit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3)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as partly mediated by loving people, service for people, advocating virtue, and learning. Specifically, agreeableness was associated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ough advocating virtue, learning, service for people, and loving people; conscientiousness through advocating virtue, learning, and loving people; and neuroticism and openness through loving people.

In conclus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Confucian Psychological Assets are not only connected with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cluding life satisfaction,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but also mediate the effect of personality trait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This study explored several questions about Confucian Psychological Assets through empirical methods, which i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the managerial wisdom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psychology, constructing a psych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tionalizing Chinese psychology.Key words big-five personality traits, confucian psychological assets, subjective well-being

for prosocial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e on well-being for the helper and recipi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2), 222-244. Zhang, R. P. (2016). Positive affect and self-efficacy as mediators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Chinese college freshme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7(5), 2007-2021.

Zhang, R. P. & Li, T. (2014).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mediate associations

between openness, conscientiousness, and agreeableness and aff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5(6), 1377-138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案 时间:2017年6月6日

第一章探索心灵,了解自我 ——自我意识及人格特征 一、教学内容: 自我意识概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偏差和大学生完善自我的途径和方法;人格概述、气质和性格、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二、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体验式教学、活动式教学、讲授教学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我意识的涵义,熟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偏差,掌握完善自我的途径和方法。 2、了解人格、气质、性格的涵义及类别,掌握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理解,大学生完善自我的途径和方法。 2、人格、气质、性格的类型,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大学生完善自我意识,并了解完善自我的途径和方法;能够进行气质和性格类型识别,并掌握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从“我是谁”视频赏析,“心灵游戏”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引发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发思考,提出认识自己的意义,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大学生自我意识及人格特征。 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与特征,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它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自我意识的结构: 从内容上划分: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从形式上划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从自我观念上划分: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埃里克森提出青年期最重要的课题是“自我同一与自我混乱”,此阶段自我发展经历自我分化、自我矛盾、自我统一的过程。其中,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和应对策略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和应对策略 商学院·11级01班 姓名:任园 学号:30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导 【论文摘要】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迫于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的压力,再加上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背景,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各种复杂的心理误区和障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引导;第一,帮助大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靡炼大学生的意志,增强心理随和能力;第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不要好高骛远,要现实的对待发生的问题。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迫于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的压力,再加上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背景,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问题,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因此,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使得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

人格的特征

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人格心理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创构一种理论。通过实践研究检验这一理论。找可行的方法测量与评人格。将人格理论应用于实际 人格研究的理论派;特质论观点,精神动力论观点,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和学习论,认知观点,生物学观点 人格;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作出类似的反应。。。特质流派的特征(1)注重行为的长期稳定性,不注重特殊具体化(2)注重行为的差异性,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3)容易把人们进行比较(4) 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16根源特质表(PF) 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认为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 ⑴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⑵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性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3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上(2)神经质: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本能;来自生物体内部的一种固有的驱力,可以从根源,目的,对象和动量四个方面加以解释 本我;是人格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力比多。性本能) 自我;是人格结构的管理和执行部分(自我要伺候外在世界,本我,和超我三个苛刻的主人)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道德的一部分,限制自我,指导自我已达到理想的自我 。自我防卫机制: (1) 压抑(2) 拒绝(3) (4)理智化(5) 升华(6) 投射(7)合理化(8)反向生成(9)抵消(10)倒退 意识;人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知觉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 1、一般态度类型 2、机能类型--1)外倾思维型2)内倾思维型3)外倾情感型4)内倾情感型5)外倾感觉型6)内倾感觉型7)外倾直觉型8)内倾直觉型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霍妮;认为文化因素决定人格,重视社会环境在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作用 神经症人格类型;依从性,反抗型,退避型 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1)个体现象学,尊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经验。(2)人的责任,人对自己最终要发生的是负责,人可以做出选择。(3)此时此地,做好现在做的事,人不应该成为过去经验的牺牲品。(4)人的成长,人有一种成长和发展的倾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罗杰斯,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广泛应用于诸多社会生活领域和心理治疗实践领域,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实践者。 自我的概念;个体对所作为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行为主义,重视从学习的角度看待人格,他们使用强化,条件作用等概念来解释包括迷信行为在内的各种人格现象 斯金纳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强化,唉一种刺激情景中,人或动物的某种反应所带来的后果使得该反应出现频率的增加的过程。 罗特的内控与外控 班杜拉的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都工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 认知流派------凯利--人人都是科学家 个人构念—被个体习惯化的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构念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郑 雪,王 玲,邱 林,严标宾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61)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与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01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结果:在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分中,大学生被试的生活满意度属中等偏下水平,积极情感频率偏低,消极情感的频率更低,综合起来看大学生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属中等水平。在主观幸福感及其主要成分生活满意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相关分析表明外向性人格维度与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其次是稳定内向型和不稳定外向型人格,幸福感水平最低的是不稳定内向型人格。结论:外向性与神经质等人格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3)02-0105-03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 ith Personality Traits ZHENG Xue,WANG Ling,QIU Lin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S WB)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 ts.Methods:201students were measured by EPQ-RSC and SWB ques tionnaires.Results: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WB belongs to the medium levels on the9-points https://www.360docs.net/doc/c417321370.html,pared with male,female participants showed hi gher levels of SWB and life satisfaction.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xtraversion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e of S WB(.40),li fe satisfaction(.29), posi tive affects(.37),and negative affects(-.22);neuroticism was a si gni ficant correlate of SWB(-.54),life satisfaction (-.28),posi tive affects(-.36),and negative affects(.57).Conclusion:Personality traits were importan t influencial factors to Chinese students SWB. Key words College s 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Personality traits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评价与感受,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日趋重要。过去国际心理学界强调对人消极状态与病态心理的研究,而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则仅占前者的十七分之一[1];国内对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则比较欠缺,缺少对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关系的具体实证研究与深入的理论探讨[2-4]。 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中,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的最稳定的和最有效的因素。DeNeve和Cooper对以往148个有关研究的元分析表明,与幸福感有相关的不同人格因素有137个,诸如信任、情绪稳定性、控制点、自尊与外向等等。在这些因素中得到最多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因素是外向性与神经质[5-8]。但DeNeve和Cooper认为现有的研究存在文化方面的限制,即欠缺在非西方文化中的有关研究,认为人格因素对于其他文化中个体幸福感的重要性仍需要进一步的检验[9]。Furnham和Cheng对来自日本、中国香港和英国等国家的被试进行了研究[10]。该研究对于理解其他非西方文化中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国被试的代表性问题)。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的大学生为被试,进一步探讨人格因素与幸福感及其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 1 方 法 1.1 对象 采用分类(文科与理科)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广州某师范大学修学公共心理学的本科学生中选取了201名被试,其中女生111人,男生90人,平均年龄为20.3岁。 1.2 工具 1.2.1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EPQ-RSC)[11]包括精神质(P)、外向性(E)、神经质(N)和说谎倾向(L)等4种人格因素。 105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年 第11卷 第2期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

《人格心理学》 一、概念解释 人格、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投注、生活风格、机能自主、基本焦虑、能和外能、力比多、特质、自卑感、个人构念、现象场、集体潜意识、强化、观察学习、控制点,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途径有:、、。 2.人格的特性有:、、、。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 7.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包括、、。 8.梦的工作包括:、、、。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是:、、、。 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它按原理和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 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荣格是、阿德勒是、霍妮是。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维度、维度和维度。 19.特质理论的新进理论是和。 20.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需要、、、、。 23.凯利的CPC循环指、、。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三、简答 1.简述阿尔波特健康人格的特点。 2.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3.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4.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5.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中外健康文摘 2008年第 2 期 169 健康教育研究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从而在处理两性性行为中约束冲动、控制情绪、平衡心态,使自己的行为控制在法律范围内便自己的行为方式符合社会的要求。 (5)避孕与优生知识的教育:根据现行的规定大学生在校可以结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避孕与优生知识的教育非常必要。 (6)性病、艾滋病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使他们知道只有洁身自爱,才能杜绝这些疾病的传播。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正视大学生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及时开展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性纯洁教育为核心的正规、系统、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性心理和正确的性道 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性文明习惯,自觉抵制资本主义的“性解放”、“性自由”,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教书育人,2001(5). [2]吴阶平.性医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2. [3]董俊梅.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3. [4]杨川林,许海燕.大学生性心理教育的原则、内容及其途径.[5]李远贵.试论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3)[6]张永新.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校园文化再选择[J].大连大学学报,2001(10). 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李欣华,牛春娟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对由于个体人格差异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已有的公认的人格结构研究结论得出神经质与幸福感的体验呈负相关,外向 型与主观幸福感的体验成正相关,其他人格特质如:如个体较高水平的自尊、自信、自我监控会体验到幸福感水平会更高,研究显示个体具备的积极的人格特征会体验更多的幸福感。此外对于人格差异的研究还要考虑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人格 主观幸福感 积极人格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是以W a n n e r W i l s o n (1967)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我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十余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上[1]。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中,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的最稳定和最有效的因素。DeNeve 和Cooper 对以往148 个有关研究的元分析表明,与幸福感有相关的不同人格因素有137 个,诸如信任、情绪稳定性、控制点、自尊与外向等等。在这些因素中得到最多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因素是外向性与神经质[2]。 1.已有人格结构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1.1 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是以艾森克人格量表为分类的标准,探讨不同的人格维度,即: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向的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Eysenck (1983)指出“幸福可称之为稳定的外向性......幸福感中的积极情绪与易于社交的性格有关。”研究表明,外向型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之间存在负相关。程俊卫(2006)在一向对于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精神质得分和神经质得分显著相关,具有这些性格特征的学生对于生活质量的评价和正性情绪的体验都较低,因而具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性格外向的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显著高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性格外向的学生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较多的体验到正性情绪,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对于生活质量评价较高,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3]。王滨,尹海兰(2006)一项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类型关系的研究也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成显著的负相关,精神质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负相关;研究同时也显示出外向稳定型的人主观幸福感最高,其次是内向稳定型、外向不稳定型和内向不稳定型[4]。郑雪,王玲(2006)的研究也验证以上的结论,稳定外向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最高,幸福感分数最低的内向不稳定型被试。外向性与积极情绪相关最高,而神经质与消极情绪相关最高[5]。 1.2 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以现阶段人格维度划分主导的五因素模型为主,研究外向性、神经质、开放型、宜人性、责任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其中外向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联系的结论,即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成负相关。张兴贵(2005)综合国外研究认为开放性、宜人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复杂的关系,宜人性在与他人良好交际过程中可能会过度的克制和压抑自己,会导致个体体验到负性的情绪,责任感特质的个体会为自己确立较高的工作目标,倾向于在工作情景中取得更多的成就,开放性包括智力、文化和创造性对于主观幸福感缺乏强大的预测力[6]。 2.其他人格特质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2.1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自尊是个体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对自我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反应个体知觉到现实的自我状态和期望的自我状态之间的差异,高自尊的个体对自我价值持肯定的正面的评价,而低自尊的个体则相反。 严标宾,郑雪(2006)一项针对大学生所做的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相关分析的表明,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自尊在社会支持基础上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性感和消极情感回归效应显著,对于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起到中介影响的作用。 图1 自尊调节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中介模型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当然,与一般个体心理现象一样,大学生的心理现象也可划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性以及心理构成物等形态。这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大学生仍然是少数,是令同龄人羡慕的对象,家庭的骄傲,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其生活环境、活动的主要目标和特点、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认识等方面的不同,在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心理发展等方面亦会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中国心理学家网]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表现如下: 一、强烈的求知欲望 一位新生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上大学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我终于步入了这神圣的殿堂,一个多星期的所见所闻,令我感慨万千。清晨,桂花树下、林阴道上的读书声,仿佛是呼唤太阳的晨曲;广告栏上色彩鲜艳的各种学术讲座海报,莫非就是大学的神秘面纱;图书馆里络绎不绝的借书人好像在寻找最心爱的朋友;灯火通明的教室里,沙沙的翻书声衬托出夜晚的宁静……这一切太美了!我一定要珍惜这四年的学习机会,成为一个真正拥有知识财富的巨人。”这篇日记以浪漫的笔调描绘了大学校园的书香氛围,烘托出当代大学生热爱学习,置身于知识海洋的情景。这位新生坦率地表达了要努力获得知识财富的愿望和决心,这无疑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心声。 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反映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就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因为,大学生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无论是追求个人未来高质量的生活,还是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理想,都需要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 二、强烈的参与意识 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二是指大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校园内的各项活动。 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希望工程”的捐款里有他们的真挚爱心;在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的活动中有他们刚毅的面容;他们为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热情讴歌;他们为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为社区服务感到自豪……积极的参与意识来自当代大学生日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都标志着大学生心理的社会性的发展和成熟。 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多地表现在参加校园内的各项学习、社会工作、文化体育活动中,如果说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所驱使,那么参与校园内的各项活动则多是成长动机和表现欲所驱使。绝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都希望能够担任一些社会工作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从事一些社会工作、参加社团活动,能学到更多的专业之外的东西,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扩大知识面,使身心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同时,通过参与各项活动来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他人的赞许,以满足个人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心理需要。 三、强烈的情感和交友需要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社会的联系实际上是通过一系列的人际交往活动来实现的。一般人都会有和他人交往和建立某种关系的倾向。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现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与归宿,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下面是精心为你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现,希望对你有帮助! 1、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

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事实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面,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6、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工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7、社会适应正常。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1、适应问题

人格心理学4之特质流派

第三章特质流派 特质流派假定人格特征:1.在时间上是相对稳定的。 2.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特质流派的特征:1.特质流派不关注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而是关注怎样描述处在特质连续体不同位置上的人们的典型行为。 2.特质流派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 一、高尔顿·奥尔波特 奥尔波特是第一个公认的特质理论家。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核心特质和次级特质的概念、整体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本体性等。 1937年,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级特质。 1. 人格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指的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如,外向性 ◆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的特质,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只有个人特质才是真实的特质,共同特质只是为了测定复杂的人格特质而抽取出来 的概念。 ◇核心特质:最能说明个体人格的特质。它的概括 性比首要特质低,是构成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它是由 一些在某种程度上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特质构成的。 ◇首要特质:一个人具有的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 特质,它影响一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如马基亚维里式 人物、荷马式人物、唐·璜式人物。 ◇次级特质:个体的一些不重要的特质,往往只在 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只有关系非常近的人才知道。 ——巴纳姆效应:人类个体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2. 人格的研究方法 —整体研究法:假设对所有人都可以描述其在一个单一维度上所处的水平,如果断性或焦虑。测量每个人在某个特质上的分数,并与其他受测者的分数进行比较。 —个案研究法:试图确定各种特质的独特组合,通过这种组合来说明一个人的人格,而不是把所有人都归入预先确定的类别。 3、奥尔波特关于健康成熟的人格描述 什么是健全人格?马斯洛用“自我实现的人”来描述,罗杰斯则用“功能充分发挥者”来描述,而奥尔波特则用“成熟者”来描述。 成熟的人格必然具有一种自我扩张。他应该能够参加各种各样极其不同的活动并从中感到愉快。他对很多事都很满意,而不只限于极少种而且是老一套的活动。例如,自我扩张包括对未来计划与希望的形象化。成熟的个人必须能够和别人热情相处、情绪稳定和心安理得。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外界现实,他应该是实事求是的。他应该有幽默感和洞察力。说到底,成熟的人有一套统一的人生哲学。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综述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 一、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 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它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很多人格特征明显地与主观幸福感有关。例如,乐观、自尊、归因方式等都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关。Costa和McCrae (1980)通过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总结认为,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依赖人格,人格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因此,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观幸福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和预测指标。 二、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心理机制 主观幸福感的产生是一种整合的过程,是由人格特质、生活事件、认知因素等因素所整合所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在外界的环境刺激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我们在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是一种内在的比较过程,这时我们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而处于不同领域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满意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而没有一个客观的比较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幸福感体验。当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或者是目标得以实现就会产生幸福感。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高,与自己的实际能力就会出现较大的差距,这样会使人缺乏信心而失去继续奋斗的勇气;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低就会使人产生轻敌的心理,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不会产生幸福感。

四、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但研究发现如性别、年龄等外部因素只能解释SWB变化很少部分。许多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因素如个人气质特点、认知方式等对SWB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格因素和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就是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人格因素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核心的因素。 ①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很多复杂的关系。与SWB有关的特质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外倾和神经质。Costa和McCraer的研究发现,社会性、充满活力等特质产生积极情感,而焦虑、担心等特质则产生消极情感。这两组特质分别构成成了外倾性和神经质。Watson和Clark指出,具有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人,分别具有体验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的天生敏感性[2]。外向型与神经症等人格特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外向型分数与幸福感分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高,内向不稳定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低。另外,许多国内研究也证明了,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相关,而神经质与消极情感相关。唐洁和孟宪璋(2002)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向性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这些研究都表明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

人格心理学复习材料

论述题: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性格的类型论与特质论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从与自陈测验相比较的角度,谈谈投射测验的特点。 3.如何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你现实生活中的一位亲人或朋友进行性格方面的描述。 4.试述评奥尔波特的性格特质理论。 5.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荣格的性格类型论进行述评。 6.述评测量性格的方法。 7.埃里克森自称是一个弗洛伊德主义者,你如何理解。 8.能力是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谈谈你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从某一个角度分析自己具有什么能力。 9.评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0.述评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11.简述弗洛伊德的性格理论,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理论进行评价。 12.试述成功智力理论。 13.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分歧有哪些。 14.什么是能力?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15.评述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16.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试对他提出的智力理论进行述评。 17.谈谈你对西方“Big Five”模型与“FFM”的理解。 18.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失调。”对此你怎样理解。 19.述评人格五因素模型。 20.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你对他提出的智力理论如何理解。 简答题: 1.人们对气质的含义主要有哪几种意见? 2.简要说明弗洛伊德理论中自我的功能。 3.简要说明罗杰斯提出的“机能健全的人”具有哪些特征。 4.简要说明能力和知识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人格心理学练习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 1.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 A )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 A.人格结构.动力.发展 B人格评价 C. 人格变态 D.人格元素.组织.特质 2.本我的活动遵循( A ) 。 A.快乐原则 B.道德原则 C.现实原则 D.法律原则 3.“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反映了人格的( A ) 。 A.稳定性 B.生物性 C.个别性 D.整体性 4.对人格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家是( A )。 A.奥尔波特 B. 卡特尔 C.艾森克 D. 艾里克森 5.奥尔波特表达他对人格发展动力的看法用的概念为( B ) A.自我统一性 B.机能自主 C.创造性自我 D.统我 6.弗洛伊德提到可以通过( A ),了解无意识过程。 A.梦的解析 B.谈话 C.量表 D.绘画 7. 受辅者是关于自己最好的专家的观点来源于( D )。 A.建构疗法 B. 认知疗法 C. 行为疗法 D. 个人中心疗法 8. 艾森克把( B)看做是神经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A、外周神经系统 B.自主神经系统 C.激素 D.神经递质 9.能力特质在卡特尔的特质理论中属于( D ) A.一般特质 B. 共同特质 C.表面特质 D.根源特质 10.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中包括内外倾.精神质和( A )三个人格维度。 A.神经质 B.宜人性 C.聪慧性 D.开放性 11.对自己暗恋的人,也觉得对方也喜欢自己,在防御机制上属于( C )。 A.压抑 B.合理化 C.投射 D.反向形成 12.人格成分中不包括(A )。

A.情绪过程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3. 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的出现( D )。 A.与刺激有关 B.与刺激无关 C.在反应之前 D.在反应之后 14.主题统觉测验是可以了解( B )动机测验。 A.意识 B.潜意识 C.行为 D.都不是。 15. 强调观察.模仿学习作用的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B )。 A.华生 B.班杜拉 C.罗杰斯 D.斯金纳 16.爱与人交往,喜欢热闹的气质类型是( B )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7. 人格结构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和(A)。 A.需要动机及价值观 B. 情绪 C.外倾 D.内倾 18.人格中遗传占主导部分的是( A )。 A.气质 B. 自我 C. 性格 D. 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人格的概念机包含的主要成分。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2.什么是人格评鉴,涉及哪些变量? 指在具体的条件下以系统的方式来收集有关人格的资料。有系统的收集这个人或这些人的有关资料,涉及的变量很多。所要收集的资料最起码要涉及下列四种变量:情境的性质.刺激的性质.指导语的性质和被试反应的性质。收集到资料之后,还要根据资料进行评分.分析和解释,然后才有可能对一个人或许多人的人格特征作出评定。 3.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的结构性;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 4.什么是人格心理学,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人格结构.动力.发展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唯一系

论当代大学生消费群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论当代大学生消费群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论当代大学生消费群体心理与行为分析姓名:** 学号:** 班级:连锁**班 学院:保定** 当代大学生消费群体心理与行为分析论文摘要: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和。 是使人能成功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它必须通过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大学生的感知和鉴别能力是比较强的,因为大学生对自己的需要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大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也比较高,他们有着比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不过其购买决策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大多属于纯消费体,经济能力有限,所以购买时格外慎重,表现出犹豫不决的现象。 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可以指个人的性情或脾气,也可以指个人心情随情境变化而随之改变的倾向,亦即个体的反映倾向。大学生中多为多血质和黏液质,而胆汁质和抑郁质只占一小部分。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例如,一个人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对人热情、与人为善,这种对人对事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大学生由于刚刚开始步入社会,其消费经验有限,所以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多属于情绪型消费者。大学生要做到不受广告影响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这个消费群体中属意志型消费者的较少。大多数大学生是理性的,也属于理智型消费者。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实用,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特点

人格心理学自我性格分析

一、结合佛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自我分析 (一)佛洛依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1、本我(id)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2、自我(ego) 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3、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二)自我分析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而就我本人而言,在本我上,我与其他任何人一样,具有最基本的人类需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然而这些本能的欲望满足,也需要通过自我的帮助来实现。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努力实现自我,不断学习,不能一味的放任本我的“唯乐原则”,现在并不是无忧无虑的吃了睡,睡了吃,而需要通过学习知识,做作业,来达成自我的实现。超我是按至善原则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就目前而言,在道德理想我的超我这一方面,我在很多具体的方面还是做的不够好的,这需要在未来不断改进。 二、结合艾克森人格测试的自我分析 (一)艾克森人格测试介绍 艾森克人格问卷是由英国心理学教授艾森克及其夫人根据其人格三 个维度的理论编制而成。它由三个人格维度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编制,分别为: 1.精神质(P)维度:测查一些与精神病理有关的人格特征。高分可能具有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与别、不

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

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途径有:临床法、相关法、实验法 2.人格的特性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评估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精神分析范型、特质论范型、学习论范型、现象学范型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7.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升华、理智化、反向、否认、投射、替代 8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自性 9.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自卑情结、优越情结 10.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远离众人、接近众人、反对众人 11.人格测验最常用的方法有自陈式问卷、投射测验 12.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诞生 13.人格动力:洛伊德是性本能、荣格是生命力、阿德勒是自卑感、马斯洛是自我实现 14.14.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内外向维度、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 15.斯金纳提出了两种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16.罗杰斯“机能完善者”:经验的开放、协调的自我、机体估价过程、无条件积极自我看待、和睦相处 1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8.多拉德与米勒冲突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19.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根源特质;将人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21.艾森克把人格层次分为特殊反应、习惯反应、特质、类型四个水平 22.心理学的三大势力分别是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23.大五人格的维度有: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 24.Funder现实准确性模型包括:良好的判断目标、良好的特质、良好的信息、良好的判断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