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识容量和升

1 认识容量和升
1 认识容量和升

1认识容量和升

项目内容

1.下面哪个水壶装水多?为什么?

2.认识容量。

读教材第1页发现:能盛的水多的容器的容量( ),能盛的水少的容器的容量( ),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 )单位。

3.认识升和1升。

计量水、油和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 )作单位,用符号表示为( )。

4.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 )单位。

5.计量水、油和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 )作单位,用符号表示为( )。

6.棱长是1分米的立方体容器装水( )升。

7.下面容器的容量,哪个比1升大?

8.在合适的容量下面画“ ”。

1升6升60升

5升10升100升

温馨提示知识准备:容器越大,装的水越多。

学具准备:茶杯、水、饮料瓶、量杯(500毫升)和一次性纸杯等。

1. 左边的水壶装水多理由略

2. 大小容量

3. 升L

4. 容量

5. 升L

6. 1

7. 水壶

8. 提示:6升10升画“ ”略

认识容量和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

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认识容量和升第1课时

第二单元认识容量和升第1课时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1升”的实际意义。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升。在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 3、让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教具准备:教学光盘、水杯、水壶、量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学生收集的饮料瓶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森林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啤酒比赛”。老虎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两杯就开始摇摇晃晃,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狮子不服气地嚷:”你的杯子小,

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酒仙。狮子和老虎谁都不认输,打起来了。你认为谁说的对呢?(师生讨论) ●一、探索领悟,认识容量。 1、课件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三、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升

认识容量和升(1)教学设计

认识容量和升 备课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 备课人:涟水县向阳小学吴莹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2. 结合观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了解“升”的实际意义,加强1升的空间感知。 3. 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感受一升的大小。 课前准备: 1.师准备:课件;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杯;一个冷水壶;茶杯;水;饮料瓶; 量杯等。 2.每个小组准备一些盛液体的容器,以及一个一升的量杯和一个棱长1分米的 正方体玻璃容器。 教学时间:(数学,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吗?谁能用简短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师:这个故事非常有意义,教育我们要热爱劳动,团结合作。现在老师为这个故事写了续篇,想听吗? 师:后来这三个和尚吸取了教训,重建寺庙后又买了两个水缸,现在庙里有三个水缸(课件出示三个大小、形状不一的水缸)。他们三个人重新分配任务,每人一个水缸,每天都要装满水。对他们现在这样的分工,你有什么看法? 师小结:1号水缸比较大,装水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1好水缸的“容量”大。(板书:容量)相对而言,2号水缸的容量就——(比较小)。那3号水缸的容量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又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生活情境中直观感受到

容器(水缸)大小和容量(能装水多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快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对这堂课学习的憧憬。 二、探究领悟,认识容量 1.认识容器 师:像水缸这样用来盛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器皿都叫做“容器”。(板书:容器)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容器?学生回答后,师课件出示各种容器图片。 2. 理解容量的意义 (1) 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哪一个的容量比较大?你是怎么知道的?(一眼就能看出来) (2) (课件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冷水壶)师:观察这两个冷水壶,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 学生猜测,猜测的结果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呢?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往冷水壶中倒水过程。 提问:通过倒一倒,你们发现了什么? (3)(师出示其中一个冷水壶)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容量了,那么你们知道这个冷水壶的容量指的是什么吗?如何来说明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小组讨论后再汇报。 学生上台演示倒水过程。(课件出示) 师:现在大家能说说这个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 小结:由于杯子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同一壶水倒出来的杯数就不一样。得到的答案也会不同。所以为了准确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我们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板书:容量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两个水壶相互倒水的过程,更加直观,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容量的大小。之后再通过具体演示和操作,让学生自己体会和理解容量概念。接着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逐步体会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三、感受容量单位“升” 1.认识升 师:我们常用的容量单位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带来的饮料瓶、罐上找一找。同桌相互交流后汇报。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容量和升教案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第1~2页,第3页练一练,练习一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2、结合观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了解“升”的实际意义,加强1升的空间感知。 3、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容量和1升。 教学难点:感受1升水有多少。 教学准备: 课件,冷水壶1把,茶杯,水,饮料瓶,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理解容量的意义 1. 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矿泉水瓶:这两个瓶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 学生讨论并汇报结果。 指出:左边这个瓶子能盛的水多,也就说明这个瓶子的容量比较大。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容量。 2. 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水壶:观察这三个水壶,哪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 学生猜测,猜测的结果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水壶的容量大呢?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后演示往杯子中倒水。 提问:通过倒一倒,你们发现了什么? 通过倒一倒,发现:左边水壶的容量大,右边水壶的容量小。 3. 练一练第1题: 出示三个容量差不多的水杯:观察这三个水杯,哪个杯子的容量大一些? 学生猜测,猜测的结果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水杯的容量大呢?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后演示往杯子中倒水。 提问:通过倒一倒,你们发现了什么? 通过倒一倒,发现:中间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小。 二、感受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1. 对话解读。 谈话:小明听说好朋友小亮家新买了一套茶具,打电话询问了茶具的有关信息。下面是他们的对话内容。先连一连,再说说哪一句是回答水壶的容量的。 什么颜色的?一个冷水壶和四个茶杯。 有几个?装满水后能倒满5杯。 有多高?淡蓝色的。 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15厘米。 2. 谈话:小明说:“我家有一个黄色的水壶,这个水壶能倒几杯呢?” 通过演示,得出:黄色水壶能倒满7杯水。 3. 提问:小明家的黄色水壶能倒满7杯水,小亮家的蓝色水壶能倒满5杯水。小明认为他家水壶的容量比小亮家水壶的容量大,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杯子可能不一样。 4. 第二次演示:教师把杯子里的水倒回水壶内,重新换大一点的杯子倒一倒。黄水壶里的水能倒满5杯。 5. 提问:这个黄水壶的容量到底是几杯?从这两次倒水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同样一壶水倒入容量不同的杯子,能倒满的杯数不同。要使用同样的水杯才便于比较水壶容量的多少。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很好。为了准确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我们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板书:容量单位) 三、感受容量单位“升” 1. 出示商品商标特写(色拉油5升、牛奶1升、饮料 2.5升等)。 提问:从这些商品的商标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升、L。 再问:你们都是在哪些物品的包装上看到这个容量单位的?

(四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容量和升(1)教案及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1)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教科书第10--12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 的液体的体积。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些教学容量忽然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理需求,由此过度到第二个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方法估计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2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联系实际形成1 升的容量观念。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八年级10讲义第1节 大气层

第1节大气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三、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四、教学过程 (一)大气的重要性 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补充]大气的成分: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 [讨论]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 大气作用: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 [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思考]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米) 平流层(17-50千米) 中间层(50-80千米) 暖层(80-500千米) 外层(500千米以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 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 (四)对流层的特点 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探究实验]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 1.烧杯中加高锰酸钾或直接用对流实验装置。 2.燃香的实验用实验室的现成器材,现象非常明显。 结论: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 [小结]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 所以,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拓宽]冷空调应该怎样装?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室的上部?――形成对流,达到制冷效果。 五、课后反思 通过实验来了解对流层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补充大气的作用,使学生对大气与生活的关系更了解。对于飞机和卫星在大气中的分布学生很难理解。其实,包括老师也难以理解。 第1节大气层 1. 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对流层:A 对流运动剧烈 B 两极薄,赤道厚 C 占3/4的大气质量 平流层:A 臭氧集中在此 B 气流平缓,适于飞行中间层:陨石在此燃尽。 暖层: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外层: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温度变化规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 2. 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 3. 如果没有大气层: A 地球上没有生命 B 地球上没有声音 C 昼夜的温差大 D 受陨石袭击 E 受紫外线直接照射 4. 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四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1 苏教版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这堂课是我准备比较充分的一节课,因为像这种课要用大量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的数学课,教学形式在以往的老教材中几乎没有,而且帮助学生建立升的较为正确的空间观念的难度比较大。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这些内容在老教材中非常薄弱的,以致于部分学生到了高年级对于自己计算出来的容积也不知它的实际大小有多少,比如算出柴油桶的容积是9升,也不知道是错误的。新旧教材的比较,让我感觉到新教材的优点。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深入钻研教参、教材,精心编制教案,准备了大量教具和学具。借来的水槽、一升的烧杯、250毫升、500毫升的烧杯、10毫升的量筒、滴管;大小不同的碗、水壶、汤勺、饮料瓶、热水瓶等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我是怎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容量概念的呢?我拿出一个热水瓶和一个水壶(水壶的体积要比热水瓶小很多),先让学生猜测谁的容量大,学生的意见分三种:热水瓶的容量大、水壶的容量大、一样大。我把满满的一热水瓶的水缓缓地倒入水壶,最后正好全部到入水壶——学生惊呼,它们的容量一样大。我趁热打铁,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么大的热水瓶,它的容量竟然会和这个小小的水壶的容量一样大。在学生解释后,我及时小结:容量是指容器内部可容纳液体的大小。我想,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建立的容量的概念是比较到位的。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升的空间观念的呢?我在课上分成了四个步骤:首先出现1升的标准件: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塑料盒子,让学生倒满红色的水,让学生记忆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塑料盒的容量是1升;其次,让学生观察哪些容器可以倒入1升水,然后我先后把1升水倒入圆柱形的可乐瓶,到入玻璃水壶、倒入脸盆,让学生观察形状不同的1升水,记住它的大小;再次,我让学生把1升水倒入玻璃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倒入饭碗里,看看可以倒几碗;再次,我让学生猜猜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升,然后用1升的塑料盒把水倒入热水瓶,最后学生发现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2升,又猜猜脸盆的容量是多少,再把一升升的水倒入,这时学生发现脸盆的容量大约是4升,等

只有一个地球第1课时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第1课时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第1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清文脉,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明白保护地球的原因及做法。 2、随文学词,掌握裹着、渺小等9个词语,了解汉语言的丰富。 3、在初步运用中感悟说明性文字,掌握规范化的语言。 【教学准备】 投影片、VCD《保护生态环境》、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提示课题,明确目标 1、(板书:猜谜)想猜吗?谜语是我国一种经典的文字游戏,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谜面和谜底组成,现在还有许多人用它来训练思维。请读谜面: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评:一猜就准。)(学生板书:地球)2、投影出示地球:这就是咱们脚下的地球,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提醒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怎么知道的 小结: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电视、书籍、网络等都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大家得多和它们交朋友。 3、今天学的课文题目,不是地球,而是只有一个地球(板书:只有一个),这是为什么呢?读了课文,我们就能全面解开这个谜。

二、据意读文,随文学词,解决问题 1、明确读文要求: ⑴根据段意朗读相应的段落,投影出示段意: 第一段:地球在宇宙中十分渺小,而人类的活动范围更小。 第二段: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 第三段: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第四段:号召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⑵划出生字词。(词语学习中,生词学习最重要。) ⑶像课题一样给每段列个小标题。 2、请学生朗读段意。 3、每位学生根据段意找到相应的段落,用//()表示。 4、请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每组请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比一比,哪组读得最棒,棒的标准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5、师组织学生相机学习生词: 第一段:裹着:师范写,解说,衣字中间夹个果。能换个其它词吧(披、包、穿)。纱衣指(大气层)为什么不直接说成大气层呢(为了美)美美地读。还有表现地球美的句子吗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教师想想一首诗:《大自然是人间的乐园》: 大自然是人间的乐园, 草原、河流和山谷, 森林、小路和稻田,

大气层教案

§2.1 大气层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和发展能力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感受自然科学的无穷魅力。 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大气层》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大气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学习这节内容对接下来的天气与温度及大气压起着铺垫的作用。本节课紧密联系生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掌握好本节课内容,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材特点 教科书首先简略的介绍了大气的厚度,然后通过设计一个讨论活动,让学生了解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将会怎样,从而领悟大气层的重要性。接着设计了一个读图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意在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在掌握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基础上,尝试将大气层进行分层,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 学情分析 一般来说,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尚未成熟,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作用,而抽象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思维障碍,例如水的对流现象和空气的对流现象等,因此需要教师创设形象的物理情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3.掌握对流层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播放课堂演示实验视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学会通过实验来解决理论问题,进一步解释现实问题; 3. 通过举例,学生体会物理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物理的学习理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 2. 培养学生在现象中探究问题本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大气层的垂直分布规律; 二、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流层的特点;探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1《大气层》教案

《大气层》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初二学生 授课类型:新授课(1课时)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首先通过读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大气分层,再深入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一个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流的形成机理。同时,对流层中复杂的天气变化这一特点又是作为之后天气要素及变化学习的切入点。此外,本节有两个重要的动手活动和一个讨论活动,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情况分析 该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为此,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在做好概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能力目标:1. 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 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认识容量和升教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 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容量单位经常用来度量容器里容纳液体的体积。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点教学容量以及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里需求,由此过渡到第二道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比较容器的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

学情分析: 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认识容量和升

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狮子不服气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冠军!”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 生1: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撑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军。 生2: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是狮子。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 1、初步认识容量 谈话: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杯子,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而这是狮子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周到,我们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 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谈话:对,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大。盛液体少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小。 板书:容量 2、加深对容量的认识 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1号和杯子2号。 谈话:比较完了狮子和老虎的杯子容量,看看这两个杯子,你觉得哪一个杯子的容量大呢? 生1:杯子1号大。 生2:杯子2号大一些。 谈话:光凭眼睛估计得到的结果可能有误差,我们可以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说明两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提问:想个什么办法呢?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容量和升》备课教案

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狮子不服气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冠军!”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 生1: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撑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军。 生2: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是狮子。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 1.初步认识容量 谈话: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杯子,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而这是狮子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周到,我们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 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认识容量和升

2.1认识容量和升 班级:组名: 姓名: 家长签名: 内容:教材第10至12页课型:新授领导签字:时间:2012年3月6日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观察、比较中初步认识容量的含义;联系实际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形成1升大小的容量观念。 2.在认识容量及其计量单位“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观察、比较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1.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学习难点: 1.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学习准备: 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杯和两个水壶,挂图,商标上以“升”为单位的盛液体的瓶、罐若干个,1升的量杯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玻璃容器。 学习过程: 一、学前热身 找以升为单位的瓶、罐若干个。 二、新知探究 知识点一初步认识“容量” 观察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玻璃杯和两个大小相近的水壶。 观察比较。能盛水多一些的杯子容量比较,盛水少一些的杯子容量比较。 (2)你知道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提示:可以在一个水壶里装满饮料或水,倒入另一个水壶)动手试一试。

容器能盛液体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 你知道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这个水壶的容量。 用玻璃杯“量一量”,看看容量是多少杯。 同样大的水壶,计量它容量的“杯数”不一样,这是因为玻璃杯的不同,得出的结果就。 小结:容量的大小可以进行计量。为了准确计量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知识点二认识容量单位“升”。 能说说你看到的瓶、罐是盛什么的,容量各是多少升吗? 指出: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符号“L”表示。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容量和升》教案

认识容量和升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容量单位经常用来度量容器里容纳液体的体积。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点教学容量以及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里需求,由此过渡到第二道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比较容器的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学情分析: 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认识容量和升

认识容量和升 一、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认识容量及容量单位升,知道容量是有大小的,体会采用统一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2. 初步形成一升的容量观念,学会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3. 初步了解测量容器的容量的方法,体现数学模型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容量及容量单位升,知道容量是有大小的。 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1 升有多少,建立容量单位“升”的表象。 三、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演示 四、教学准备:课件,冷水壶1 把,茶杯,水,饮料瓶,量杯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目标导学 1 、出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2 、复习旧知,情境图与问题导入 知道什么是容器.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体会“容量”的含义 1)比较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 较多的水? 学生讨论并汇报结果。 指出:左边这个杯子能盛的水多,也就说明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大,反之,右边这个杯子能盛的水少,也就说明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小。容量是有大小的。 2)比较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明确:由于高矮、粗细

各不相同,从外观上无法准确比较它们容量的大小,因此需要通过实验比较。) 学生猜测,猜测的结果不同,回答后演示。 提问:通过倒一倒,你们发现了什么? 左边冷水壶中的橙汁有剩余,说明左边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容量、有大小 3)你知道左边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 演示倒入同样的杯中,看能到几杯(用大小不同的被子倒)。 结果不同,所以,为了能够准确的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就需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2、出示“练一练”第1 题。 通过讨论明确:中间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小。 3、小结: 1)像茶杯、水桶等能盛其他东西的物体,都可以成为容器。容器 能容纳物体的多少,就是容器的容量。 2)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容量的大小可以进行计量。为了准确 测量或计量容量的大小,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1 、认识容量单位“升” (1)情境图上的容器的容量分别是多少升?(容器的容量分别为 1 升、2升、4升、3升和19升可以分别记作1L、2L、4L、3L、19L)

2019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课时检测:2.1大气层

第2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大气层[学生用书B18] 1.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高度/km 0~12 12~55 55~85 85以上 温度变化温度递减温度递增温度递减温度递增 2. 根据大气的__温度__、__密度__和__物质组成__,把大气分为五层:__对流层__、__平流层__、__中间层__、__暖层__、__外层__。 3. 对流层(天气层)空气运动的规律:气温高的地方空气__上升__,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__下沉__;液体运动也遵循这个规律。 图2-1-1 对流层的温度变化特点:随高度的增加而__减小__;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__减小__;__对流层__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夯实基础】 1.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层,那么下列现象与事物中仍有可能发生或存在的是(C) A.细雨绵绵B.瓦蓝的天空 C.喜马拉雅山D.风吹枝摇 2.下列关于对流层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C) A.上部冷,下部热,对流运动显著 B.云、雨等天气现象只发生在对流层 C.其热量直接来源于太阳辐射

D.其厚度是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的 3.爬山的时候越爬到高处,气温(D) A.越高B.不变 C.一样D.越低 4.如图所示,在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上,表示中间层的是(C) 图2-1-2 A.a区B.b区 C.c区D.d区 5.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是被下列哪种物质吸收的(D) A.大气层 B.地面 C.地球表面和地球上的动植物 D.臭氧层 6.下列关于大气层中各部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B) 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臭氧层——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 ③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 7.某航班飞机飞行时,飞行员向塔台请求向左偏航以躲避积雨云,从而避免暴雨的影响,说明当时飞机很可能飞行在大气层中的(A) A.对流层B.平流层 C.中间层D.暖层 8.300km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主要是因为(C)

《大气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大气层》 《大气层》教材设计 授课对象:八年级教授者: 章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课时:第一课时 45分钟 教材分析 本章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一节《大气层》。本节首先通过读图,分析了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在掌握大气垂直分布的基础上,尝试对大气的分层,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空气对流的形成机理。 学情分析1、大气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是真实存在又是比较抽象的,尤其是空气的对流活动。对于八年级学 生来说,要求他们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经验或创设形象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 2、学习这节内容对接下来的温度、大气压等内容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的作用。这节课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掌握好本节课内容,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并说出大气层的作用。 ②能够正确解读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及其特点。 ③能够准确说出大气的五个分层。 ④能够描述出对流层的特点以及空气的对流运动的形成机理。 2、过程与方法 ①联系实际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并自主归纳大气层的主要作用。 ②仔细观察并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说出大气温度的分布特点。 ③根据大气温度的分布特点,小组讨论,对大气进行分层。 ④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归纳总结出空气对流运动的形成机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的了解,使学生明白大气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大气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现象中探究问题本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气层的垂直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对流层的特点以及空气对流运动的形成机理。教学方法呈现法、演示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器材:铁架台、对流管、酒精灯烧杯、线香、橡皮泥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触发思维(5分钟) 大气层的存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首先,老师播放有关宇航员在太空中通过无线 电交流的简短视频,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 提出问题:在月球上直接讲话听不到声音,而 在地球上可以直接听到,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讲解: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 的环境,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地球外面 包围着一层大气。 PPT演示: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地球大气层照 片。 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看视 频,看完视频,大胆发言, 各抒己见。 通过视频播放,设疑,激发学 生思考,并引出课题——大气 层;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探索 物质的科学态度。 第二环节:呈现新知,传授新知(30分钟) 一、大气层的作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老师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 象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大气层的存在? 老师总结:是的,我们人呼吸着空气,各种天 气的形成,飞机、小鸟的飞行,夜空中流星的 闪过…… PPT演示:相应现象的图片。 老师提问:接下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 没有大气层,地球会怎么样呢?大气层具体的 作用有哪些? 老师总结:1、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之一;2、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天气现象得以发 生;3、大气层具有保温作用,减小了地球表面 的昼夜温差;4、大气层具有保护作用,阻挡了 学生思考讨论,大胆发言, 各抒己见;认真听老师讲 解,做课堂笔记。 通过与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 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现象中发 现科学道理,体会大气层的重 要性;通过反问,让学生自主 的思考,讨论,总结大气层的 作用,培养他们的分析总结能 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