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

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中心意思。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揣摩文

中行动描写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爱亲情,增进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

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动描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同学们一定耳熟能唱,但我也经常听到有

同学把它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确实,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

是父爱可能比母爱更深沉、更含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同样能体会到。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

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

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某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其中一种职务。“推卸”,用于其中一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回”,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某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2、学生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二、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

①开篇寄思②往事回忆③结尾怀念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②描写背影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

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第二、车站买橘第三、车门话别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

三。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

“背影”。现在,要弄清楚: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思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望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别背影)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想背影)

这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贯起来的呢?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四、小结

父爱是深沉的,伟大的。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父爱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父亲,他就像巍峨的高山,具有博大的胸襟;他就像汹涌的大海,具有宽阔的胸怀。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涌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附:板书设计:

十一背影

朱自清

难忘背影:点题家境:祸不单行

父子描写背影:送别前:细心关照父亲疼爱儿子

情深(细致刻划)买橘子:周到入微儿子怜爱父亲

再现背影:思念

《最后一次讲演》

【教学目标】

1、概括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2、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进行新课之前,我先为大家播放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观看。(播放

视频)

同学们对刚才视频中所演绎的历史事件有了解吗?谁能说一说?(请

学生说一说,师补充)

同学们知道,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想要夺取胜利的果实,阴谋发动内战,大肆暗杀爱国人士,李公朴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在7月

15号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闻一多先生发表了演讲,结果在当天晚上

回家的途中惨遭杀害。于是这篇演讲就是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今

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珍贵的最后一次演讲。

从导读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本文与以往所学文章有所不同,这是一篇演

讲词,那什么是演讲词呢?演讲词,又叫讲演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

型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

问题或者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演讲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

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

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二、检查预习

请同学们自己给下列字注音,然后请同学读一读。

卑劣(liè)污蔑(miè)卑鄙(bǐ)

蛮横(hèng)赋予(yǔ)挑拨离间(jiàn)

三、读课文,析内容

(一)活动一:倾听爱国心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

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先自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重音、停顿、语速和语气等问题,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然后展示读给大家听。

参考: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_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依据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参考:

(1)“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3)“历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二)活动二:品析爱国情

1、从闻一多的演讲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李公朴、昆明人民和国民党_

分别是怎样的感情?

同桌二人讨论,积极回答。

参考:高度赞扬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的斗争精神,对李先生的被杀

表现得十分悲痛。痛斥了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面对面地揭露_的虚伪

本质。爱憎情感强烈。

2、由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所表达的强烈情感,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

个怎样的人?

参考:爱憎分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正义浩然等等。

(三)活动三:合作探究

闻一多先生强烈爱憎情感和坚决的斗争决心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句子谈一谈。

提示: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语气语调、人称等

角度思考。

参考:1.运用口语。句子略。

2、运用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句子略。

3、运用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句子略。

4、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句子略

5、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句子略。

6、运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句子略。

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富有感染力。

(四)活动四:我说我心

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已经完成,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但在当今形势下,仍然出现了日本侵犯我国的领土,钓鱼岛的事件,身为炎黄子孙,你能像闻一多先生一样仗义执言吗?

小组交流,学生代表展示。答案略。

四、总结

闻一多先生虽已经不在,但他的精神却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这里我们送给闻一多先生一段话,以此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深深敬意。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黑暗;引领着国人,危难里挺直胸膛。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和屏风的图片导人。

2、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二、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⑵“…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

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

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

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二)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⑵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

说明语言更生动。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

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三、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

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篇四

一、学情分析

目前班级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

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

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我

们这样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

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以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

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其中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

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

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

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

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课

文篇数几乎增加了一倍。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本册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有三种呈现方式:

1、整合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2、设置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是由课文生发出来的;

3、以补白的形式出现。为保证课程基本目标的完成,我特地安排了写作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练习。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本册教材“附录”部分安排的语法知识是虚词,教师可加以适当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修辞是对偶(又叫对仗),了解一点对偶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和分辨词类。

三、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1、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3、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4、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

信息。

5、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

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6、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

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

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

教书又育人。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

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

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

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

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

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

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9、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0、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篇五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能力目标: ⑵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 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 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 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 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 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设计(二):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 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

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 遗骸褶皱劫难 致密追溯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 ⑴hái zhě nàn sù ⑵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篇1 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提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提问:第二段可以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两层: (1)(3—6)从小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7—9)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二、讲析第一段(3—6)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三段: (1)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2)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发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四段。 (1)指明概括段意。 (2)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4、指导学习五段。 (1)指名概括段意 ——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2)逐句分析。 (3)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插了描写和议论。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学习6段 1)指名概括段意。 2)分析:第一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与“深了”紧密呼应。 三、指导分析第二层(7—9) 1.齐读第三层; 2.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细部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 3.讨论第7段首句的作用; ——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小结: ——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主体和重点。 四、讲析第三段(10) 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 ——这段文字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愿望,也使行文缜密。 五、.总结课文 1.归纳中心: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切当安排说明顺序,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六、作业 1.参观本地塔楼亭庙等古建筑或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建筑,仿照范文,写一则“观察日记”; 2.试就议论、描写、记叙三方面的语言各抄几句。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篇2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语文版) 篇一:八年级上册语文合集(人教版)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教学重难点 教学思路:尝试既从文体上抓住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 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不同”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7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7篇) 篇一: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教学本文时,我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通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来进一步理解品味本文的重点语句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挖掘本文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语文高度的感悟、理解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20xx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五课《散文二篇》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散文,或写人记事,如朱自清的《背影》;或写景状物,如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或议论抒情,如《散文二篇》。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前面的几篇文章的学习,也为《永久的生命》这篇这里散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以及学情分析 虽然本班有尖子生,但是中等生和中等偏下学生依然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因此,对于此类哲理散文的理解上,会存在些许的障碍。上课

时,不仅要培养尖子生的,树立榜样作用,还要重视中等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参与课堂,愿意走进文本,愿意探索他们未知的新领域。 四、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感受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及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难点: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用具: PPT课件、投影仪 八、课时安排: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 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是学习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下面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1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文中生词、把握结构安排及各种修辞手法。 2 学习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辅导。 问答法、讨论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从民俗风情感受传统文化美的一面。 教学重点 1 生词及文言常用词汇。 2 结构安排、语言组织、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 对钱塘潮形成直观整体的印象。 2 感受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美。 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传看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讲诉自己心目中的钱塘潮。 讨论,描述。 2 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风俗,导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翻译。 1 指导学生朗读。 (1)放录音带,示读。 (2)自由朗读。 (3)抽取一名学生范读,并加以指正。 (4)学生齐读。 2 指导翻译。 (1)学生参照解释以及工具书自行翻译。 (2)由学生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讨论,教师小结。 (3)抽取部分学生翻译重点语句。 (4)抽取部分学生翻译段落,一学生翻译全文。 (5)齐读课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 1 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及结构安排。 2 讨论并抽取几名学生回答。 3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深入学习。 1 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本文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及有关的民风民俗。 2 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二、品味修辞。 1 速读一遍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修辞方面的内容。 2 逐段分析讲解修辞的运用,及其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作用。 三、民风民俗的延伸 1 讲述一些民风民俗的知识。 2 讲述的过程中一起翻译文中的段落。 四、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 1 学生自主完成。 2 讨论交流。 3 教师小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2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会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蕴含深情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 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中心意思。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揣摩文 中行动描写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爱亲情,增进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 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动描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同学们一定耳熟能唱,但我也经常听到有 同学把它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确实,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 是父爱可能比母爱更深沉、更含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同样能体会到。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 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 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某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其中一种职务。“推卸”,用于其中一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回”,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某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理解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方式。 4、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桥,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大家介绍的都很生动,但却没有把你举的桥系统的说出来,怎样说呢,那得抓住各个桥的特点,怎样抓住特点去说,《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会给你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 1、正音:洨河(xiáo) 匀称(chèn) 惟妙惟肖(xiào) 2、解词:匀称古朴惟妙惟肖巧妙绝伦 三、整体感知 1、了解:茅以升,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 明确:(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桥洞拱形、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课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 四、研讨归纳 提名学生朗读有关段落,思考研讨以下问题。 1、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 2、卢沟桥的特点是什么? 3、赵州桥、卢沟桥各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明确:1、赵州桥:(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2)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 2、卢沟桥:(1)联拱石桥(2)坚固(3)形式美观 3、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

公开课名师八年级上语文教案(精选5篇)

公开课名师八年级上语文教案(精选5篇) 公开课名师八年级上语文教案精选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3、了解背景,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意,背诵全文,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标:见前页。 (三)课前检测: 1、注音:藻()荇()寝() 2、填空:《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人,号()。 (四)精讲点拨: 1、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划分朗读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

提示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翻译理解。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划出疑难词语,向同学或老师质疑。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逐: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 相与:一起。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五)强化训练 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提问后明确:因为月色很美,去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把自己的失意寄托于欣赏月色。 (六)课堂检测 1、翻译句子:(全做) (1)欣然起行。(2)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七)总结评价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作者的描绘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4——7题选做,4——5必做。 四、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案备课精编详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案备课精编 详案五篇 国外有专家认为,在早期视听教材令人失望的情形下,“是教学设计使他们走出了困境。”后来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致力于严格的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 《芦花荡》 学习目标: 1、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2、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自主学习:1、检查字词dī( )防竹gāo( ) yào( )子寒jìn( )一suō( )机枪cuān( )sà( ) 转弯mò( )角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合作探究:1、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 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是从哪几个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当堂检测: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理清*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讲读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前一个单元已经进行了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但本单元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

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生体会*的语言特点。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的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 这是一节说明文阅读课,采用主问题教学方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一、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二、理清顺序:1、分析*的说明顺序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体会语言:1、*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2、朗读1—2自然段,对*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四、拓读运用。教学线索清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教师导入: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通过优美的画面,优美的语言,让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初读*,解决生字词。 2、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

初中八年级上册新编语文同步教案五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新编语文同步教案五篇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1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 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 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 之行也《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身的父母,不单抚育自身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短文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 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试读 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 (四)学生复述故事 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 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学习《乐羊子妻》 (一)试读 (二)教师正音后范读 (三)学生朗读 (四)点拨重点词语 (五)学生复述 (六)讨论 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 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 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 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是学习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下面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1 教学重点: 一、体会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写作意图,进而体会写作思路,理解结构。 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 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两段影片,请你们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苏州园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 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一、导入新课 由虞世南的《蝉》“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

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说明蝉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5篇

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课间准备: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 (二)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优秀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优秀教案五篇 教学工作是教师按照确定的教学目的和必须的教学规律,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潜力的过程。无论教师的知识经验多么丰富,若不进行备教案就难以将课本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习重点: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学习难点: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把握文本内容(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用语言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以问题形式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不能。课文是按照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用序词标明,使文章条理清楚。--“纬度影响”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经典案例语文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经典案例语文版五篇 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语文学习动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1 《归园田居》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 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三、预习检测: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ì( )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 (5)帘旌 ( )不动夕阳迟 (6)徙( )倚( )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 )然 (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 )直 (4)长河( )落日圆 (5)江入大荒( )流 (6)仍怜( )故乡水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三年多难更凭危 (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4)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四、学习诗词: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八年级优质语文教案上册人教版五篇

八年级优质语文教案上册人教版五篇 课堂教案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系统的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当中,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 《台阶》 教学目标: 1.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3.把握课文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4.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5.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讲义资料、投影仪 一、导语设计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l、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文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4.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优秀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优秀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优秀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1)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对于*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 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 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 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生4:读得很好,音很准,停顿很正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刚才要求,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棒,对于*的你们是否有深入学习的欲望呢?接下来我们疏通文意,请同学参看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如有疑难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字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