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

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教案《《答谢中书书》教案》。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

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研读书信

讲解(一)、:*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

总--共谈山水特色:美

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色彩配合之美(静态、色彩)(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答谢中书书》,开篇直抒山河之美,自古以来,人人乐道。

教学目标:

1.诵读古文,积累实词

2.把握作品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写景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多角度写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导入

二、揭示课题,明确学习要点(检查预习)

1.课题《答谢中书书》

2.明确学习要点

1)古文学习要点(朗读、翻译、内容理解)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诵读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师生互读

4)师生借鉴读(观看朗读视频)

设计意图: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磁环一意在引导学生多读,

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

1)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句

2)班级交流与展示

3)教师预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班级展示。强调重点词句,为课文的理解蓄势。教师适合推出预设译文,供学生参考。

3.内容研讨

1)主问题:作者写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学生在读课文理顺思路

班级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总领全文----描绘景色---议论总结

2)探究内容

作者写景没点在哪?找出相关语句试做分析。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山水映衬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

这句话山中之静景。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木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气,新宜人,充满了万物勃发的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

这句话山中之动景。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画面灵动而充满生命气息。

明确感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理顺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结合)进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质疑与探讨(理解骈句)

的句式特点

设计意图:拓宽课堂容量,引导学生能够从句式角度理解课文的表达,为以

后学习赏析奠定基础。

四、朗读成诵

五、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线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

设计意图:在理解作者写景的同时,能够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现代语言在线作者笔下的美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的韵味;在读

的过程中把握*,理解*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

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

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

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

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已学文言知识和注释为*断句并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闲人”含

义。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较为短小,语言简单,文言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按照语义完整、停顿为*加标点,借此来疏通文意。本班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但语文素养一般,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回答问题时能找到关键点,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提示和帮助总结。语文学习兴趣较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度较好。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当代作家_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里曾这样写到:“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们已经在练习中遇到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苏轼的《记

承天寺夜游》。

二、明句读,晓文意。

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和注释,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为学案上的*加上标点符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划段落,读美文。

请结合*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给*划分层次,并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

四、析美文、赏美景

1、全班齐读课文,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写?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4、既然前两句已将月光的澄澈写得如此精妙传神,“盖竹柏影也”一句是

否就多余了呢?

5、“盖”字可否删掉呢?

五、感其人,悟奇情。

1、赏空明之月的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用“我发现苏轼是一个的人,因为(从文中找到依据)。”的句式来回答。

(适时引入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达四

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

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闲人”二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3、引入作者其他诗文来帮助理解。

贬官密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无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阅东坡,解气度。

推荐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一风景进行描绘,要求融情于景,让阅读文字的人能感受到你的心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学情分析:

*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第四学段阅读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

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媒体设计:

*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体欣赏配乐朗诵和风景图

片,有助于学生想像。

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

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

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

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

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1.学习*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一.让想像飞起来

练习一: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画面用语

言描绘出来。

景物描写: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

绝。

6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练习二: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练习一1-6相同)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备课本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3、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4、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尝试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篇1 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提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提问:第二段可以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两层: (1)(3—6)从小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7—9)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二、讲析第一段(3—6)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三段: (1)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2)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发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四段。 (1)指明概括段意。 (2)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4、指导学习五段。 (1)指名概括段意 ——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2)逐句分析。 (3)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插了描写和议论。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学习6段 1)指名概括段意。 2)分析:第一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与“深了”紧密呼应。 三、指导分析第二层(7—9) 1.齐读第三层; 2.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细部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 3.讨论第7段首句的作用; ——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小结: ——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主体和重点。 四、讲析第三段(10) 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 ——这段文字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愿望,也使行文缜密。 五、.总结课文 1.归纳中心: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切当安排说明顺序,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六、作业 1.参观本地塔楼亭庙等古建筑或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建筑,仿照范文,写一则“观察日记”; 2.试就议论、描写、记叙三方面的语言各抄几句。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篇2

全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共69页)

全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共69页) 目录 1消息二则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3“飞天”凌空 4一着惊海天 5藤野先生 6回忆我的母亲 7列夫·托尔斯泰 8美丽的颜色 9三峡 10短文二篇 11与朱元思书 12唐诗五首 13背影 14白杨礼赞 15散文二篇 16昆明的雨 17中国石拱桥 18苏州园林 19蝉 20梦回繁华 21《孟子》二章 22愚公移山 23周亚夫军细柳 24诗词五首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含复习教案)

1.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二、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4.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教案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一、教材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涉及的李清照词作品共两首,分别为课内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和课外诵读部分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于早年少女时期,为婉约派小令,格调清丽,浅显易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中国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欣赏诗歌的能力。但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往往存在程式化的理解,缺少结合文意的正确、个性解读。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积累古诗词,教给学生从原生态中领略生动的经典神韵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如梦令》这首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蕴含的生活气息和欢快的旋律。 2.过程与方法:搜集李清照的一些词,让学生在欣赏中多角度、多方位的了解其诗词风格以及性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经典不只是用来仰望,而应该是被感知。从原生态中领略生动的经典神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如梦令》这首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蕴含的生活气息和欢快的旋律。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经典不只是用来仰望,而应该是被感知。从原生态中领略生动的经典神韵。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人:被称为第一女词人,婉约之宗,猜猜她是谁? 预设答案:李清照 宋代是词最繁盛的时期,形成了两大词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引导学生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引导学生了解两大词派的特征) 豪放派:视野开阔,气势恢宏雄奇,浪漫、豁达、积极向上。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婉转含蓄,心思缜密,柔婉温和。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柳永,欧阳修等。 2.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案导航七年级上册下册 八年级上册下册 九年级上册下册 说明①欢迎教师朋友上传教案,录用即可获赠100点智慧币,用于站内消费。 ◆普通教案强调实用,即可以为大多数教师课堂借鉴。 ◆名师教案,特色教案,部分探究性教案优先收录。 课文原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三课时√ √(二课时)√(会员) 2.芦花荡√ √(原创四课时) √ √(长、详)3.蜡烛√详案√ √(原创)√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简)√ √ 探索型√ 5.亲爱的爸爸妈妈√① √② √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 √三则 7.背影√ √ √ 8.台阶√(Doc 版,一课时)√ √二则 9.老王√简案√(详)√ 10.信客√(简)(详)各一份√ √ 第三单元11.中国石拱桥√简案√ √二则12.桥之美√两则√(创新研究) √ 13.苏州园林√ √ 14.故宫博物院√ √ √

15.说“屏” √(简)√ 名师√ 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简详各一则√ √ 17.奇妙的克隆√ √ √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 19.生物入侵者√(简)√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 √ 第五单元21.桃花源记√ √ √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 √ √ √ √陋室铭2课时23.核舟记√详案 √(详)第二课时√ √ 24.大道之行也√优化教学方案√ √(简)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 √ 第六单元26. 三峡 √① √珍藏版√ √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28.观潮√(2课时)√详略各一则 √(名师)29.湖心亭看雪√① √② √ √ 30.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登岳阳楼√ √ (名校资料)

【名师学案】最新人教部编版8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教学案【课堂教学必备资料】最新

【名师学案】2018-2019年最新人教部编版 8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教学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学案,实用性强,效果好,对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克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基础积累 1.给加点生字注音。 摧.枯拉朽( ) 璀璨

..( ) 溃.退( ) 馈.赠( ) 2.解释词语 溃退: 摧枯拉朽: 3.这则消息的标题是;?三十万大军?突出了,?胜利南渡?点明了。本则新闻的电头是,它交待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二、解读探究,把握文本 4.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本文的导语是什么? 5.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6.结语:对消息达到的结果或后期将要发生的事实做概括介绍。 文章的结语是什么?这篇消息让我们及时了解了什么事?有什么感受? 第2课时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泄.气(xi?) 荻.(dí)港芜.(wú)湖 B.要塞.(sài) 督.(dū)战锐不可当.(dàng) C.业已.(yǐ) 溃.(kuì)退摧枯拉朽.(xiù) 2.选出语言最简明的句子( ) A.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B.我买了两瓶红墨水和蓝墨水。 C.中国人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外国人也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 D.小新和他同学的老师从学校出来。 3.下列形似字组词错误的一项是( ) A.渡渡江度度日 B.歼歼灭纤搬纤 C.溃溃退遗遗忘 D.塞要塞赛比赛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编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好吗? 出示课件:复习重点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2.师生问读。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师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什么样?生读描写江面的句子。 师问:江边又是怎样的景色?生读描写江边的句子。 师问: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生读描写海塘大堤上的句子。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引导默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龟虽寿》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龟虽寿》教案及教学 反思 一、教学背景 本教案是针对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古文阅读文 章《龟虽寿》进行的语文教学设计。本篇文章为老年人赞美长寿不易的佳作,语言精炼,极具韵味,也让学生对长寿的内涵有了一些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龟虽寿》的内容和作者背景 •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掌握长寿的文化内涵,理解人生初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崇尚长寿,珍惜生命,尊重老人 •爱生活,珍爱每一天,珍视生命,弘扬中华文化 3.学习策略 •发扬“勤奋好学,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 1.课堂导入 为了引入学生,可以先通过讲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中与长 寿相关的常识,比如长寿的人被称为“仙人”、“神仙”等等,或是讲讲一些老年人的生活经验等等,然后询问学生长寿在他们心目中是什么含义,或是他们希望在将来能够长寿吗。

2.正式教学 •阅读《龟虽寿》通过逐字理解、概括段意、归纳主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逐渐了解该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通过对古文的讲解,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古文阅读技巧,进 而理解长寿的意义。 •文史知识讲解让学生了解文史背景,知道文章的作者、创作背景等,为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悟提供铺 垫。 •分组讨论将学生随机分成若干组,共同讨论长寿的意义和与之相关的故事或文化内涵等。鼓励学生展开自由 讨论,互相交流观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教学反思 该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长寿文化的内涵,提高古文阅 读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正初衷,进而珍惜生命。这里建议可以让学生在班级或个人内更深入地思考,通过写作或分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强调学生对文献材料的认真阅读和解析。 •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有效互动平台,让学生感受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的能力,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四、结语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科内涵的挖掘和教学方法的多 样性,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多角度地认识和思考世界,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趣味。《龟虽寿》这篇文章更让学生呼吸到了智慧的气息,磨砺了情感的锐度,陶冶了文化的情怀。希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1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 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背景介绍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文体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编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教案# 导语]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

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师点拨,考查,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表格式教案全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表格式教案(全册) 目录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3“飞天”凌空/夏浩然、樊云芳 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蔡年迟、蒲海洋 口语交际——讲述 第二单元 5藤野先生/鲁迅 6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7*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8*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 写作——学写传记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 第三单元 9三峡/郦道元 10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1*与朱元思书/吴均 12唐诗五首 野望/王绩黄鹤楼/崔颢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龟虽寿/曹操赠从弟(其二)/刘桢梁甫行/曹植 第四单元 13背影/朱自清 14白杨礼赞/茅盾 15*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严文井我为何而生活/罗素 16* 昆明的雨/汪曾祺写作——语言要连贯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第五单元 17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18苏州园林/叶圣陶 19*蝉/法布尔 20*梦回繁华/毛宁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愚公移山/《列子》 23*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 24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春望/杜甫雁门太守行/李贺赤壁/杜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写作——表达要得体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教材编排有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几个模块。六个单元是指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24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新闻阅读;二单元,为人物传记;三单元,文言文单元;四单元,散文;五单元,说明文单元;六单元,文言文单元。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每个单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课外古诗词背诵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爱学习,尊敬老师,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但也有少数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四、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电子教案部编版五篇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电子教案部编版五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 《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1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部编版 【篇一】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1课新闻两那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解并掌握新闻的根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三)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二、重点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揭题解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豫(湖南)绥靖阻遏锐不可当气势磅礴回肠荡气聿闱乡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学习字词,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四)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五)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六)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刚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那么新闻主体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