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之泄泻

病案之泄泻
病案之泄泻

17题干:

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

李某,男,5岁,于2002年8月15日初诊。患儿2天前吃羊肉串后出现腹泻,前日行5至6次,色黄,水样,秽臭,伴恶心呕吐。刻下时有腹痛,大便稀黄,小便黄少,口渴欲饮。查见:T:38.2°C,P:125次/分,R:21次/分,BP:90/60mmHg。神清,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舌红,苔黄腻。腹稍胀气,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7—8只/Hp,外周血:白细胞12.5×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

主诉:腹泻2天。

辩病辩证依据:患儿饮食不洁,湿热之邪入侵,蕴结脾胃,下注大肠,故泻下如水样,气味秽臭。气机不利,则有腹痛。湿热内蕴,则身热,口渴欲饮,小便黄少。其舌红,苔黄腻皆为湿热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1.患儿,男,5岁,腹泻2天。

2.查见:T:38.2°C,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

3.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7—8只/Hp,外周血:白细胞

12.5×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

入院诊断;

中医:泄泻(湿热泻)

西医:急性感染性腹泻伴轻度脱水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10g 黄连3g 黄芩10g

山楂15g 六曲15g 车前子15g 包

附带:三角巾包扎术

包扎术:伤口包扎在急救中应用范围较广,可起到保护创面、固定敷料、防止污染和止血、止痛作用,有利于伤口早期愈合。包扎应做到动作轻巧,不要碰撞伤口,以免增加出血量和疼痛。接触伤口面的敷料必须保持无菌,以免增加伤口感染的机会;包扎要快且牢靠,松紧度要适宜,打结避开伤口和不宜压迫的部位。(—)包扎材料1 、三角巾用边长为1m 的正方形白布或纱布,将其对角剪开即分成两块三角巾,90 °角称为顶角,其他两个角称为底角,外加的一根带

子称为顶角系带,斜边称为底边。为了方便不同部位的包扎,可将三角巾折叠成带状,称为带状三角巾,或将三角巾在顶角附近与底边中点折叠成燕尾式,称为燕尾式三角巾(图6-29 )。

2 、袖带卷也称绷带。是用长条纱布制成,长度和宽度有多种规格。常用的有宽5cm 、长600cm 和宽8cm 、长600cm 两种。(二)包扎方法 1 、头部包扎( 1 )三角巾帽式包扎:适用于头顶部外伤,方法如图6-30 所示。

先在伤口上覆盖无菌纱布(所有的伤口包扎前均先覆盖无菌纱布,以下不再重复),把三角巾底边的正中放在伤员眉间上部,顶角经头顶拉到枕部,将底边经耳上向后拉紧压住顶角,然后抓住两个底角在枕部交叉反回到额部中央打结。( 2 )三角巾面具式包扎:适用于颜面部外伤,方法如图6-31 所示把三角巾一折为二,顶角打结放在头正中,两手拉住底角罩住面部,然后双手持两底角拉向枕后交叉,最后在额前打结固定。

可以在眼、鼻处提起三角巾,用剪刀剪洞开窗。

( 3 )双眼三角巾包扎:适用于双眼外伤,方法如图6-32 所示。

将三角巾折叠成三指宽带壮,中段放在头后枕骨上,两旁分别从耳上拉向眼前,在双眼之间交叉,再持两端分别从耳下拉向头后枕下部打结固定。( 4 )头部三角巾十字包扎:适用于下颌、耳部、前额、颞部小范围伤口,方法如图6-33 所示。

将三角巾折叠成三指宽带状放于下颌敷料处,两手持带巾两底角分别

经耳部向上提,长的一端绕头顶与短的一端在颞部交叉成十字,然后两端水平环绕头部经额、颞、耳上、枕部,与另一端打结固定。2 、颈部包扎适用于颈部外伤。(1 )三角巾包扎:方法如图6-34 所示。嘱伤员健侧手臂上举抱住头部,将三角巾折叠成带状,中段压紧覆盖的纱布,两端在健侧手臂根部打结固定。( 2 )绷带包扎:方法基本与三角巾包扎相同,只是改用绷带,环绕数周再打结。3 、胸、背、肩、腋下部包扎( 1 )胸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一侧胸部外伤,方法如图6-35 所示。



将三角巾的顶角放于伤侧的肩上,使三角巾的底边正中位于伤部下侧,将底边两端绕下胸部至背后打结,然后将巾顶角的系带穿过三角底边与其固定打结。

( 2 )背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一侧背部外伤。方法与胸部包扎相似,只是前后相反。( 3 )侧胸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单侧侧胸外伤,方法如图6-36 所示。


将燕尾式三角巾的夹角正对伤侧腋窝,双手持燕尾式底边的两端,紧压在伤口的敷料上,利用顶角系带环绕下胸部与另一端打结,再将两个燕尾角斜向上拉到对侧肩部打结。( 4 )肩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一侧肩部外伤,方法如图⒍37 所示。


将燕尾三角巾的夹角对着伤侧颈部,巾体紧压伤口的敷料上,燕尾底部包绕上臂根部打结,然后两个燕尾角分别经胸、背拉到对侧腋下打结固定。(5 )腋下三角巾包扎:适用于一侧腋下夕卜伤,方
法如图6-38 所示。


将带状三角巾中段紧压腋下伤口敷料上,再将巾的两端向上提起,于同侧肩部交叉,最后分别经胸、背斜向对侧腋下打结固定。 4 、腹部包扎腹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腹部外伤,方法如图6-39 所示。


双手持三角巾两底角,将三角巾底边拉直放于胸腹部交界处,顶角置于会阴部,然后两底角绕至伤员腰部打结,最后顶角系带穿过会阴与底边打结固定。 5 、四肢包扎(1 )臀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臀部外伤,方法与侧胸外伤包扎相似。只是燕尾式三角巾的夹角对着伤侧腰部,紧压伤口敷料上,利用顶角系带环绕伤侧大腿根部与另一端打结,再将两个燕尾角斜向上拉到对侧腰部打结。(2 )上肢、下肢绷带螺旋形包扎:适用于上、下股除关节部位以外的外伤,方法如图6-40 所示。


先在伤口敷料上用绷带环绕两圈,然后从胶体远端绕向近端,每缠一圈盖住前圈的1 /3 ~1 / 2 成螺旋状,最后剪掉多余的绷带,然后胶布固定。(3 )8 字肘、膝关节绷带包扎:适用于肘、膝关

节及附近部位的外伤,方法如图6-41 所示。

先用绷带的一端在伤口的敷料上环绕两圈,然后斜向经过关节,绕肢体半图再斜向经过关节,绕向原开始点相对应处,现绕半圈回到原处。这些反复缠绕,每缠绕一圈覆盖前圈的1/3 ~1/2 ,直到完全覆盖伤口。( 4 )手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手外伤,方法如图6-42 所示。

将带状三巾的中段紧贴手掌,将三角巾在手背交叉,三角巾的两端绕至手腕交叉,最后在手腕绕一周打结固定。( 5 )脚部三角巾包扎:方法与手抱扎相似。( 6 )手部绷带包扎:方法与肘关节包扎相似,只是环绕腕关节8 字包扎。(7 )脚部绷带包扎:方法与膝关节相似,只是环绕踝关节8 字包扎。

病案一

病案一 刘某某,女,40岁 主诉:鼻塞,流涕4天,发热,头痛2天 病史:前日上班时因天气突变而衣着单薄感寒,自感恶寒,鼻塞流清涕,稍咳,喷嚏,头稍痛,因工作繁忙为介意。昨起发热汗出,微恶寒,头胀痛,鼻塞流浊涕,口渴喜饮,咽喉疼痛,咳嗽咯黄稠痰,小便黄。 辩证:此例外感风热乃由外感风寒,迁连日久,郁里化热所致 诊断:表证(风寒入里化热) 治法:辛凉解表,清宣肺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5g,竹叶10g,牛蒡子10g,薄荷6g,瓜蒌 12g,贝母10g,条芩10g,板蓝根10g,射干10g,桔梗10g,芦根10g,甘草6g,水煎服热甚加条芩、板蓝根清热,咽喉肿痛加射干,利咽解毒,痰黄稠加贝母、瓜蒌清热化痰 病案二 宋某某,男,25岁,2009年9月4日初诊主诉:前日起上腹部疼痛,昨日下午开始移至右下腹,今晨疼痛加剧,体温38.4℃,右下腹阑尾点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白细胞总数1185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5%,淋巴细胞15%,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诊查见右少腹疼痛颇剧,拒按,畏寒发热,大便不畅,脉弦滑,苔薄腻,舌边有紫暗 辩证:邪毒内结,溃而成脓,肠痈之疾 治法:当以大黄牡丹汤泻之 处方:生大黄4.5g(后下)、丹皮9g、赤芍9g、桃仁12g、甘草3g、败酱草18g、红藤12g、地丁9g、忍冬藤12g 二诊:服药一剂,大便不畅,寒热以退,腹痛亦减。原方药再服三剂,诸症消失,白细胞检查亦恢复正常 病案三 周某,男,35岁。主诉:病者患咳嗽有年,时作时止,近届秋凉,因起居不慎,外感风寒,咳嗽大发。曾去某西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服止咳药一周,效不显转求中医。证见气喘咳嗽,痰多而稠,难以咯出,心烦,口渴欲饮,苔薄白微黄,六脉浮数。 辩证:病系外感咳嗽,初因凉风外袭,现已伏热内蒸,寒邪包热,壅阻肺经,故喘而咳嗽,虽外无大热而里热甚炽 诊断:气喘(风寒袭肺,寒郁化热) 治法:外散寒邪,内清郁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24g、甘草3g、竹茹3g、化橘红6g、川贝母6g(分三次吞服)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病案四 王某,男,3岁

病案2

四、辨证 ㈠八纲辨证 6101 张某,男,54岁,干部,1975年8月12日初诊。 主诉:发热,咳嗽,咽痛、身痛不适四天 病情:患者于8月9日晚起,周身疼痛,发热,咳嗽,10日体温高达39,9℃。经某医院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11日晚再次发烧。今日上午诊见:发热、头痛、咳嗽、吐白粘痰,咽痛而干,流涕,胸闷,纳差,四肢酸痛无力,舌淡红,苔薄黄不燥,脉浮数。 思考讨论题: 1、本案应诊断为何证?为什么? 2、患者经治疗后体温降而复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摘自《中基教学病案精选》) 6102 许某,男,71岁 主诉:反复发作痰喘气急,甚则冷汗、呓语。 病情:患者素有宿痰,每遇冬令则上气喘急,不能平卧,喉间痰鸣,喘迫甚则冷汗出,口渴思饮,小便频数,合目则呓语喃喃,形神困惫,脉虚大无力,舌干少苔。 思考讨论题: 1、从表里辨证,本案属何证?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2、本病证的成因是什么? (摘自《李聪甫医案》) 6103 姚某,男,成人,1955年2月6日初诊。 主诉:发热,恶寒,头痛,泛恶,泄泻五天 病情:病起五日,寒热高亢,得汗不解,头痛,胸闷,泛恶,腹鸣泄泻,苔腻,口苦,脉浮滑濡数。 思考讨论题: 1、此为表里同病证,请指出属于表证和里证的病症。 2、上述表里证各是什么病因所导致的? (摘自《程门雪医案》)

6104吴某,男,34岁 主诉:振寒卷卧,气促,浮肿,便溏半月余。 病情:病发振寒卷卧,头重胸痞,呼吸短促,目合神衰,形态呆木,面色晦滞暗黄,遍身浮肿,尿短,便溏,脉沉迟微,舌淡边有齿痕,苔滑。 思考讨论题: 1、患者当辨为何证?是如何发生的? 2、试分析上述各病症的发生机理。 (摘自《李聪甫医案》) 6105舍某,男,成人。 主诉:高热,神迷,便秘三天 病情:原患风湿病,因误服辛温药物,以致病情恶化。高热,神迷,谵语,鼾睡,不饮不食,小便涩赤,大便三日未解,脉洪而数,舌尖红绛,苔黄厚腻而干。 思考讨论题: 1、此属何证?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2、本案的成因是什么?患者大便秘结,能否使用大承气汤?为什么? (摘自《李继昌医案》)6106 李某,女,51岁,干部,1988年3月10日初诊。 主诉:发热恶寒二天。 病情:患者发热、恶寒二天。初按普通感冒治疗,经服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A、P、C等不但无效,病情反而不断加重,体温高达39℃。接诊时,患者体温虽高,但欲近衣被,腰痛身痛,背恶寒明显,倦怠乏力,咽喉疼痛,尿黄赤,舌淡苔薄黄,脉沉。 思考讨论题: 1、此案为寒热错杂证的何种情况?指出热证与寒证的临床表现。 2、患者有发热但欲近衣被,背恶寒等类似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证象,为什么不诊断为阴盛格阳证? (摘自《中基试题精选》)

泄泻诊疗方案2012

泄泻诊疗方案 (2012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泄泻病 西医病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二.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西医腹泻病临床及病因学分型,明确相关的西医疾病,执行现行公认诊断标准。功能性肠病参照罗马III相关标准(见附表)。 诊断依据 ⑴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⑵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⑶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⑷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⑸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⑹必要时作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症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ZY/T001.9-001.9-94)制订。 ⑴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呈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⑵症状持续1天以上。 证候分类

⑴寒湿困脾: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畏寒食少。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⑵肠道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⑶食滞胃肠: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舌苔垢或厚腻,脉滑。 ⑷肝郁脾虚: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大便时溏时泄,饮食稍有不慎即发或加重,伴有神疲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⑸肾阳虚衰: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三.中医治疗方案 1.理法方药(穴) 理: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传导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运化不健,可夹寒、夹热、夹滞。 法:治疗大法为运脾化湿。 方药(穴):辩证选方(穴)遣药。 2.中药治疗(中药、中成药应用) 2.1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寒湿困脾可选藿香正气胶囊,肠道湿热可选用香连丸等清热化湿中成药;脾胃虚弱可选用参苓白术丸等健脾化湿类中成药;食滞胃肠可选保和丸,肾阳虚衰可选四神丸。 2.2汤剂辨证分型治疗 ⑴寒湿困脾 治则:散寒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大腹皮10g,白芷l0 g,紫苏9g,茯苓10 g,制半夏l0 g,白术10 g,陈皮l0 g,厚朴9 g,姜汁、苦桔梗各10 g,藿香10 g,甘草6 g。) ⑵肠道湿热

(完整版)针灸治疗学填空题、病案题汇总

四、填空题(每空格0.5分,计10分) 1、根据经络辨证,前额头痛属_阳明头痛;偏头痛属少阳头痛;后头痛属_太阳头痛;巅顶痛属_厥阴_头痛。 2、八脉交会穴是:内关公孙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外关足临泣。 3、气的病症一般分虚实两大类。虚有_气虚、气陷_之分,实有_气滞、气逆_之别。出血的常见证型有_气不摄血血热妄行阴虚火旺瘀血内积。 4、眩晕临床可辨证分为_、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不足肝肾阴虚_等四型。 5、腹痛宜取_任脉_和_足阳明胃_经腧穴为主。基本处方为_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_。 6、痹证,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分为__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7、八会穴是_章门中脘膻中膈俞阳陵泉太渊大杼悬钟。 8、糖尿病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 9、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咳嗽、咳喘等范畴。 10、消化性溃疡以周期性发作规律性上腹部疼痛上消化道出血为特征。 11、泌尿系感染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腰痛为主要特征。 12、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表现早期以剧烈疼痛为主,后期则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 13、慢性鼻炎属中医学“伤风感冒范畴,过敏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针灸基本处方用穴迎香鼻通印堂合谷 14、面瘫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歪主要为、手太阳手阳明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15、急惊风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神昏为主症;俗称“抽风 1.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 治疗小儿疳积的效穴是四缝。 4. 五脏病多取俞穴,六腑病多取募穴。 5. 八脉交会穴中列缺通于任脉,申脉通阳跷脉。 6. 痹证分为痛、行、着和热痹。 7.痿证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多见,又称。 8.针灸的取穴原则是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对症取穴。 9.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称为崩漏。 10. 针灸的治疗作用主要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11.小儿急惊风具有突然起病的特征,可见有热、痰、风、惊四证。 12.八会穴中脉会太渊。 13.八脉交会穴中列缺穴和内关穴均为络穴相配。 14.小儿遗尿是指 3 周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证,俗称尿床。 15.八会穴中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五、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计20分) 1.解结:即疏通经络。针灸治病就是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理,在腧穴部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取得通其筋脉调其血气的作用,从而排除病理因素治愈疾病。 2. 子母补泻法:以五输穴与五行配合,结合脏腑的五行属性,运用时以“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为取穴原则的这种方法称子母补泻法 3. 消渴:消渴由禀赋不足、阴虚燥热所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其中口渴引饮为上

消化系统病例5~10

消化系统病例 病例五:王X ,男, 34 岁。素嗜辛辣香燥之品,半年来时有胃脘疼痛,曾服温胃散寒止痛药无效,近日来胃痛加重而来就诊。症见形体消瘦,胃脘隐痛,脘痞不舒,时有干呕,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弱。 病例六:刘 X ,男, 24 岁。平素嗜食辛辣烧烤之品,经常口臭、便秘。近半个月来,胃脘灼热疼痛,多食易饥,渴喜冷饮,牙龈红肿,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病例七:王 X ,男, 47 岁,农民。自述五年前因过食生冷而腹痛,温熨热敷可自行缓解,病情时重时轻,未系统治疗。一周前不慎着凉、腹痛加重而来就诊。现腹痛喜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四肢不温,肢体困重,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病例八:朱X,女,32岁。外出旅游,于归途中开始腹痛泄泻,大便呈水样,日5~6 次,泻前肠鸣漉漉,伴见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脘腹痞闷,纳呆,四肢酸困重。经补液及抗菌治疗,未见明显改善,舌体胖,苔白腻,脉沉细。 病例九:韩X,男,28岁。腹痛泄泻反复发作已二年余,常因情志不遂或精神紧张而发,曾在某西医院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因服西药无显效而求治中医。患者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每日 4~5次,伴

胸胁胀闷,情志抑郁,善太息,腹胀纳呆,肠鸣矢气,舌苔白,脉弦。病例十: 陆X,女,26岁,1992年6月30日初诊。患者自1992年元月初产后,大便一直3~7日一行,经常服用麻仁丸,润肠丸等。就诊时体质肥胖,头目眩晕,心烦急躁,脘腹胀满,纳食不佳,下肢轻度浮肿,大便近2周未行,舌红苔白腻,脉濡滑且数。

病例五: 病名:胃痛 证型:胃阴虚证 辨证分析:本证因过食辛辣香燥之品,耗伤胃阴所致。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郁于胃,胃气失和,故胃脘隐痛,脘痞不舒,胃失滋润,胃纳失权,则饥不欲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时见干呕;胃阴亏虚,阴不上承,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滋润肠道,故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弱,为阴虚内热之征。 病例六: 病名:胃痛 证型:胃热炽盛证 辨证分析:本证因过食辛辣烧烤之品,化热生火所致。火热之邪郁扰于胃,胃气失和,故胃脘灼热疼痛,胃火炽盛,机能亢进,故多食易饥;胃络于龈,胃火循经上熏,故牙龈红肿;胃中浊气上逆,则口臭;热邪伤津,故渴喜冷饮;肠失濡润则便秘;津伤尿源不充,故溲;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火热内盛之象。 病例七 病名:腹痛 证型:脾阳虚证 辨证分析:本证因过食生冷伤脾而致脾阳虚所致。脾阳虚衰,运化失健,故纳少腹胀;食后脾气益困,故食后尤甚;阳虚阴盛,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按。脾失健运,湿渗大肠则便溏;湿溢肌肤则肢体困重,阳虚温煦失职,故四肢不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均为阳虚、水寒之气内盛之征。 病例八: 病名:腹泻 证型:寒湿困脾证。 辨证分析: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职,则脘腹痞闷,纳呆,便溏;寒凝气滞则腹痛。寒邪伤阳,阻遏阳气,不能外达故形寒肢冷,湿性重浊,流注肢体,故见四肢酸困沉重;口淡不渴,舌体胖,苔白腻,脉沉细均为寒湿内盛之象。 病例九: 病名:腹泻 证型:肝郁脾虚证(肝脾不和证)。 辨证分析:本证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横乘脾土所致。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则腹胀纳呆;气滞湿阻,则便溏,腹痛,肠鸣矢气;便后气机得畅,故泻后痛减;肝失疏泄,经气郁滞,故胸胁胀闷;太息则气郁得达,闷胀得舒,故善太息;气机郁结不畅,则情志抑郁。苔白,脉弦,为肝郁之征。 病例十: 病名:便秘 证型:湿热积滞 辨证分析:患者产后大便数日一行近2周未行,可诊断为便秘。体质肥胖、脘腹胀满,纳食不佳,下肢轻度浮肿,为痰湿内停之征,湿与热合,三焦气机不畅,上犯头目,则头目眩晕,心烦急躁,大便舌红苔白腻,脉濡滑且数为湿热蕴结之征。

急性胃肠炎病历

医 院 住 院 病 案 内 科 : 床 住院号: 姓 名: 性 别: 女 病案号: 年 龄:52岁 婚 况: 已婚 职 业:农民 出生地: XX 民 族:汉 国 籍: 中国 家庭住址或单位: 邮 编:402260 入院时间:/8/30 1Am 病史采集时间:/8/30 1Am 病史陈述者:患者 可靠程度:可靠 发病季节:处暑后 问 诊: 主 诉:腹痛,解黄色稀水样大便30+分钟。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30+分钟因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中上腹、脐周持续性绞痛,解黄色稀水样大便,伴恶心、呕吐,粪便内有少量未消化食物,便后疼痛有所缓解,疼痛无阵发性加剧,无肩背部疼痛、无转移,无粘液脓血,无畏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反酸、嗳气,无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烦躁、神昏谵语。患者未作任何治疗,上述症状无缓解。患者为得到诊治,故来我院,门诊以“急性胃肠炎”收入我科。自患病以来,精神食欲差,未进食,睡眠差,小便正常,解黄色稀水样大便6次,非喷射状呕吐非咖啡色样胃内容物2次,量约120g/次。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史,无输血史,无职业病史。头颅五官、呼吸、循环、血液、消化、泌尿生殖、内分泌代谢、骨关节、神经精神系统回顾无重大病史提供。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金属等过敏。 其他情况:生于本地,小学文化,农民,未到过疫区,未接触过疫水,不吸烟、饮酒。无其它不良嗜好。23岁结婚,育一女一子,爱人及儿女均体健,月经史14岁 5030 2864--岁,家族中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

病程记录单 内科床姓名:№: 体格检查 T36.5o c P86次/分R26次/分BP 128/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步入病房,自动体位,急性病容,痛苦貌,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对答切题。舌淡红,苔厚腻,脉滑。全身皮肤温度、湿度正常,弹性可,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皮疹及瘀点、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无畸形,无包块,无压痛,巩膜无黄染,结膜无充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居中,直径约0.3cm,对光反射灵敏。双耳听力正常,外耳道无溢液,乳突无压痛。鼻外观无畸形,无鼻阻鼻扇,鼻腔通畅,无分泌物,副鼻窦区无压痛,口唇红润,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颈静脉无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无畸形,肋间隙无增宽及变窄,双肺呼吸动度一致,胸式呼吸为主,无胸膜摩擦音及皮下捻发感,语颤无增强及减弱,叩诊呈清音,肺下界和肝浊音界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侧1厘米处,未扪及震颤,心率8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未见异常周围血管征。腹平,未见腹壁静脉显露及肠型蠕动波,全腹软,中上腹、脐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10—14次/分。脊柱四肢未见畸形,四肢活动自如。肛门直肠外生殖器未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随机血糖:7.3mmol/L;血分析示:WBC13.6×109/L,RBC:3.95×1012/L, Hb:117g/L ,HCT:345L/L;PLT:323×109/L,L:20.8%,M:4.9%,G:74.3%;大便常规+隐血示:黄色水样便,镜检WBC0一2/HP,未找到虫卵,隐血:阳性;电解质:K+3.41mmol/L,CL-112mmol/L。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泄泻 食滞肠胃 西医诊断:急性胃肠炎

中医内科学病案分析

病名:喘证(上实下虚证) 病机:痰浊壅肺,肾虚于下 治法:化痰降逆,温肾纳气 方剂:苏子降气汤 病名:淋证(热淋) 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方剂:八正散 病名:中风中经络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病机:肝肾阴虚,风阳夹痰,上扰清空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病名:癃闭(瘀血阻塞证) 病机:瘀血阻塞尿道,水道不通 治法: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主方:代抵挡丸加减 病名:胃痛(脾胃虚寒证) 病机: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剂:黄芪健中汤 病名:水肿(脾阳虚衰证) 病机: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方剂:实脾饮 病名:郁证(阴虚火旺证) 病机:肝阴不足,虚火内生 治法:滋阴清热,镇心安神 主方:滋水清肝饮 病名:咳血(阴虚肺热证) 病机: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主方:百合固金汤 病名:失眠(心脾两虚证) 病机: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剂:归脾汤病名:喘证(表寒肺热证) 病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热,化痰平喘 方剂:麻杏石甘汤 病名:水肿(阳水)湿热壅盛 病机:湿热内盛,气滞水停 治法:分利湿热 方剂:疏凿饮子 病名:噎膈(津亏热结证) 病机:胃津亏耗,食道失润 治法:滋养津液 方剂:五汁安中饮病名:咳嗽(肺阴亏耗) 病机:肺阴亏虚,虚火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剂:沙参麦冬汤 病名:心悸(心血不足) 病机: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足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剂:归脾汤病名:呃逆(肝气郁结)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 方剂:五磨饮子 病名:胁痛(肝气郁滞) 病机:肝郁气滞,不通则痛 治法:疏肝理气止痛方剂:柴胡疏肝散病名:痹证(风寒湿痹(痛痹)) 病机:寒邪兼夹风湿,闭阻经脉气滞血瘀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方剂:乌头汤病名:肺痈(成痈期) 病机:痰浊瘀热,郁蒸成痈 治法:清肺化痰除痈方剂:千金苇茎汤病名:臌胀(肝脾血瘀,正气所伤) 病机:气滞血瘀,脉络痹阻,水湿内停,久病体虚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兼顾正气 方剂:调营饮加减 病名:胸痹(寒凝心脉证) 病机:胸阳不振,阴寒凝滞,气血痹阻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病名:胸痹(心血瘀阻) 病机:瘀血内停,心脉不顺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病名:不寐(肝郁化火) 病机: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 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病名:黄疸(阳黄,热重于湿) 病机:湿热蕴结,胆汁外溢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泄下 方剂:茵陈蒿汤 病名:血证,咳血(肝火犯肺证) 病机:肝火上逆,肺络受损 治法:清热泻火方剂:泻白散和黛蛤散

《中医治疗泄泻》的病案分析

《中医治疗泄泻》的病案分析 病例介绍: 患者,男,43岁,腹痛,腹泻反复发作2年。泻后痛减,夹杂脓血,血色鲜红,结肠镜检查 提示肛门以上多发性溃疡病灶,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曾于多家医院就诊,服用美沙拉嗪等 药物病情控制尚可,但每遇饮食不慎或过于疲劳即复发。刻诊: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口苦,里急后重,舌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滑。辩证为肝脾不调,湿热蕴结,治疗以疏肝健脾,清 热化湿。处方: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木香5克,白术15克,山药15克,白 芍15克,防风10克,炮姜5克,大黄炭10克,地榆炭10克,元胡10克,仙鹤草30克, 白头翁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14剂。二诊:服药后,腹痛里急后重已除,仍有便溏,偶 有脓血,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滑,前方去大黄炭,元胡,14剂,水煎服。三诊:脓血 便未见,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明显,前方去黄芩,防风,炮姜,地榆,加炒黄芩,厚朴,炒 防风。三诊方加减服用两个月,未见腹痛腹泻和脓血便,嘱服香砂六君丸两个月以善其后。 随访未见复发。 按:该案患者主症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综合四诊,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证,肝郁气滞, 湿热内滞为标,脾胃虚弱为本,因初诊脓血便严重,故在疏肝健脾,清热化湿之法中加入大 黄炭,地榆炭等炭类药以止血;三诊血已止,湿热渐除,而虚像渐显,故去白头翁及诸炭药,而加党参益气健脾,药后诸症皆平,又以香砂六君丸健脾益气善后,邪尽正复,故不易复发。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腹泻,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泄泻”,“久痢”等范畴,先天 不足,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是主要发病原因,病位在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尤 以脾胃为甚。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脾虚失运,肠失传导是主要病机。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下”。张景岳在《景岳全书》 中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患者素体脾虚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热,七情内伤, 脾胃受损,运化无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壅塞大肠,使其传化失司,故而出 现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若脾气虚弱久不愈可使脾肾阳虚,中寒水湿不化凝结于肠,以致 长期迁延难愈。脾虚失运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肝郁湿热是主要致病因素。脾喜 燥而恶湿,肝喜调达。《临症指南》云:肝病必犯土,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肝脾不调,导致的泄泻,里急后重。久病伤阴,致瘀。本病迁延 不愈,脾胃虚弱,热毒内盛,气机壅滞,脉络不通,淤血阻络,血不循经,出现便血腹痛等。依据上述病机特点,溃疡性结肠炎早期虽显肝郁、湿热之象,但脾虚失运之证已存,后期虽 以正虚为主,但浊邪之实犹在,正虚邪实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故治疗中补虚祛邪兼施是理法 方药的基本原则。健脾助运是根本,疏肝理气辅其治,清热化湿贯其中,养阴化瘀勿放松。 综合半夏泻心汤,痛泻要方,香连丸等方剂,形成治疗本病的有效验方。方取白术,薏苡仁,山药等健脾助运治中虚之本,白芍,防风,木香等柔肝疏肝理气,半夏,黄芩,黄连清热燥 湿治其标。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清热化湿之功。脓血便多的,常加白芨,仙鹤草,便 有粘液泡沫者加马齿笕,扁豆。大便不爽的加枳壳,砂仁等。腹痛明显的加元胡,乌药。口 粘苔腻加藿香,佩兰。神疲乏力明显的加黄芪,党参。久病,久泻伤阳气的加桂枝,补骨脂等。总之,用药应该药用平和,苦辛配伍,寒热并用,气血同调,润燥兼施为原则。

病案之泄泻

17题干: 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 李某,男,5岁,于2002年8月15日初诊。患儿2天前吃羊肉串后出现腹泻,前日行5至6次,色黄,水样,秽臭,伴恶心呕吐。刻下时有腹痛,大便稀黄,小便黄少,口渴欲饮。查见:T:38.2°C,P:125次/分,R:21次/分,BP:90/60mmHg。神清,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舌红,苔黄腻。腹稍胀气,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7—8只/Hp,外周血:白细胞12.5×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 主诉:腹泻2天。 辩病辩证依据:患儿饮食不洁,湿热之邪入侵,蕴结脾胃,下注大肠,故泻下如水样,气味秽臭。气机不利,则有腹痛。湿热内蕴,则身热,口渴欲饮,小便黄少。其舌红,苔黄腻皆为湿热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1.患儿,男,5岁,腹泻2天。 2.查见:T:38.2°C,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 3.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7—8只/Hp,外周血:白细胞 12.5×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 入院诊断; 中医:泄泻(湿热泻) 西医:急性感染性腹泻伴轻度脱水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10g 黄连3g 黄芩10g 山楂15g 六曲15g 车前子15g 包 附带:三角巾包扎术 包扎术:伤口包扎在急救中应用范围较广,可起到保护创面、固定敷料、防止污染和止血、止痛作用,有利于伤口早期愈合。包扎应做到动作轻巧,不要碰撞伤口,以免增加出血量和疼痛。接触伤口面的敷料必须保持无菌,以免增加伤口感染的机会;包扎要快且牢靠,松紧度要适宜,打结避开伤口和不宜压迫的部位。(—)包扎材料1 、三角巾用边长为1m 的正方形白布或纱布,将其对角剪开即分成两块三角巾,90 °角称为顶角,其他两个角称为底角,外加的一根带

第八版中医病例分析,

辩证:心气虚 病因:久病体虚、年高体弱、禀赋不足、暴病伤证。 症候:心悸气短、神疲、,,面白舌淡,自汗、脉弱无力。 症候分析: 心气亏虚,鼓动力弱,血脉不充—心悸气短、神疲 劳则耗气—活动后诸症加重 血行无力,不能上荣——面白舌淡 不能固摄肌表——自汗 无力鼓脉——脉虚无力 治法:益补心气。--. 方剂:养心汤(黄芪、当归、人参、茯苓、川弓、半夏、远志、茯神、柏子、酸枣仁、五味子、肉桂) 辩证:心阳虚 症候:形寒肢冷,胸闷或疼痛,下肢浮肿,唇舌暗淡,脉弱或结代症候分析: 不能温熙肌体——形寒肢冷 血行不畅、心脉阻滞——胸闷、胸痛 不能温水液——下肢浮肿 血行瘀阻——唇舌暗淡 治法:温通心阳

方剂:保元汤(人参、黄芪、肉桂、生姜、炙甘草) 辩证:心阳暴脱 临床表现:苏心悸气短,动辄加重,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则神志模糊或昏迷,脉微欲绝。 辩证分析: 肌上失摄,心液外脱——大汗淋漓 肌体失温煦——四肢厥冷 宗气滞——呼吸微弱 神失所主——神志模糊或昏迷 阳气欲脱无力鼓脉——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方剂:四逆汤或参附汤(附子、干姜、炙甘草) 辩证:心血虚 临床表现:心悸头晕、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白淡、脉细 病因:血液生化不足、失血、七情、内伤等暗耗阴血 症候分析:血虚、 心失所养——心悸 心神失养——多梦、健忘

脑髓失养——头晕 血不上荣——面白淡白或萎黄 血脉不充——脉细 治法:养心血、安心神 方剂:人参养荣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白芍、当归、熟地、志远、无味、桂心、陈皮) 辩证:心阴虚 临床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症候分析: 心失所养、心不藏神——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虚火内生——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方剂:天王补心丹(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丹参、当归、人参、茯苓、酸枣仁、五味子、柏子仁、桔梗) 辩证:心火炽盛 临床表现:心胸烦躁、失眠、面赤口渴、舌体糜烂疼痛、尿黄便结、或吐血衄血、或狂躁谵语、舌尖红苔黄、脉数。 症候分析: 热忧心神——心烦、失眠、甚至狂躁、谵语 热伤津液——口渴、尿黄、便秘

病例分析

(001号题)肺痨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与肺痿鉴别肺痨 虚火灼肺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汤)(南北沙参、麦冬、玉竹、百合、百部、自及、生地、五味子、玄参、阿胶、龟板、冬虫夏草) 与肺痿鉴别-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002号题)血证。便血。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跟痔疮鉴别 病机概要: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 常用药物:灶心土、炮姜、白术、附子、甘草、地黄、阿胶、黄芩、白及、乌贼骨、三七、花蕊石等 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作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 (003号题)胁痛。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加减,与悬饮鉴别 病机: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治法:养阴柔肝。方剂:一贯煎。药物: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甘草,川楝子,延胡索。 胁痛与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004号题)胃痛。淤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和丹参饮胃痛和肋痛鉴别 病机:瘀停胃络,脉络壅滞。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方剂:失笑散合丹参饮药物: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005号题)哮病。缓解期。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周仲瑛治疗顽固性泄泻验案1则

期顽固性泄泻为泄泻久延不愈之病证,以大便时溏 时泻,水谷不化,1日1~2次或3~4次,病程半年以上, 反复发作为临床特点。本病类似现代医学之慢性结肠 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笔者有幸跟随全国名老中医、国 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学习,侍诊于侧,见周师用温肾暖脾 法治疗顽固性泄泻病案1则,获取佳效,兹介绍如下: 1病历摘要 周某,男,41岁。2009年3月25日初诊。 患者久泻20余年,多方求治,持续不愈,日2~3 次,大便如糊,偶呈水样便,腹胀,肠鸣,腹中有振水 声,纳差,厌食生冷、油脂,饱食腹泻加重,怕冷,口 干口苦,面黄无华,舌质暗隐紫,舌体胖大,舌苔中 部黄腻,脉濡滑。证属脾虚不健,水饮内停,湿热内 蕴。治以温中健脾、化饮利水、清热燥湿。处方: 潞党参10g,炒苍白术(各)10g,炮姜4g,炙甘草 3g,黄连3g,厚朴5g,煨木香6g,茯苓10g,法半夏 10g,炙桂枝6g,陈莱菔英15g,砂仁(后下)3g,焦楂 曲(各)10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服。 二诊(2009年4月8日):药后大便日行1~2 次,成糊状,矢气多,脘腹仍有振水音,怕冷,口干 苦,疲劳后加重,舌质暗紫,舌体胖大,舌苔淡黄薄 腻,脉小弦滑。守法加入温脾涩肠之品。上方加花椒 壳2.5g、荜澄茄5g、石榴皮10g,去陈莱菔英。49剂。 三诊(2009年5月27日):大便日1次,成条 状,稍有腹胀,气体多,肠鸣,水声减轻,怕冷,周身 酸困欲寐,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苔淡黄,脉小弦。守 法参入桂附理中意。首诊方去陈莱菔英、法半夏,加 制附片6g、花椒壳3g、荜澄茄6g、石榴皮10g、炒白 芍10g。90剂。 四诊(2009年8月26日):近来大便基本成形, 但难以稳定,近3日又见便溏,便前腹痛,矢气多, 舌质暗红,苔淡黄薄腻,脉弦。守法复入大建中意。 首诊方去陈莱菔英、法半夏、炮姜,加制附片6g、淡 干姜5g、花椒壳3g、荜澄茄5g、石榴皮10g、陈皮6g, 改炙桂枝9g。56剂。 五诊(2009年10月22日):久泻经治已愈,大 便成形,日1次,便后腹胀,矢气,仍苦怕冷,舌质暗 红,苔淡黄薄腻,脉小弦。首诊方去法半夏、炮姜,加 制附片6g、淡干姜5g、花椒壳3g、荜澄茄5g、石榴皮 10g、陈皮6g,改炙桂枝10g。守法巩固,泄泻未发。 2讨论 本案患者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至泻出 呈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学“泄泻”范畴,又 因病史较长,持续20余年不愈,属于久泻之类。病 机关键在于脾病湿盛,湿困脾土,肠道泌清别浊功 能失司,乃虚实夹杂证。 患者大便日行2~3次、如糊、偶呈水样便、怕 冷、厌食生冷油脂、纳差、饱食腹泻加重等均为脾虚 不健、脾阳不振之象,又有腹中有振水声、舌体胖大 等水饮内停之见症。阳虚则水饮内生,水湿难化,久 停则易于化热,故见舌苔中部黄腻,首诊周老治以 温中健脾、化饮利水、兼清湿热,采用胃苓汤、连理 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苓桂术甘汤加减化裁,方中运 用黄连、炮姜温清并施,陈莱菔英、焦楂曲行气消食 化积,砂仁理气化湿和胃。初诊14剂后即见大便次 数减少,之后各诊次均以初诊方为主方加减化裁。 然病情尚难绝对稳定,因脾阳不振久必及肾,故进 而于三诊、四诊中伍入桂附理中、大建中方意增强 温肾暖脾之力,分别加用花椒壳、荜澄茄、淡干姜、 制附片、肉桂等温中散寒、补火助阳之品,伍以石榴 皮涩肠止泻,考虑久泻脾虚,肝气乘侮,肠鸣多气, 一度加用炒白芍配甘草敛肝以扶脾。同为用于腹冷 畏寒之炮姜、干姜、肉桂、附子等温中散寒之品,实 则有异。炮姜、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 脾阳,且干姜温中之力较炮姜强;肉桂、附子味甘而 大热,散寒力强,又能补火助阳,善治脘腹冷痛较甚 之肾阳虚证及脾肾阳虚。各诊次均以益气健脾、温 养脾肾为主法,配合涩肠止泻、抑肝扶脾、理气化 湿、利水化饮等诸法,使得脾肾之阳来复,脾胃运化 功能正常,水湿得化,泄泻自止。 第一作者:方樑(1984-),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周仲 瑛教授学术思想研究。 通讯作者:周学平,zxp@https://www.360docs.net/doc/c44393866.html, 收稿日期:2011-07-18 编辑:吕慰秋周仲瑛治疗 顽固性泄泻验案1则 方樑周学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指导:周仲瑛 关键词顽固性泄泻温肾暖脾中医药疗法 名医经验验案 中图分类号R256.34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7X(2011)12-0045-01 45 2011年总第43卷第1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