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第六章:民国初期的报纸

中国新闻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选)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 (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特征:内容: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和文字体裁划分,没有广告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选)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 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性质: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作用: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性质: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选) 印刷: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 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传抄的办法; 始于明代中后期民间报房的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此后出现“黄皮京报” 发行: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因此,邸报又称驿报;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 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 京报有人专送 6.邸报与现代报纸的区别。(主观)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的作用,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 积极作用:①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②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 工作的职业训练; ③在印刷设备和技术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 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 2.简要评述王韬的主要贡献。 ①鼓吹国人办报。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②重视报刊政论。《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③致力于革新文风。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 3.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 ①在内容上,外报可报道百姓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政事 ②在板报思想上,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古代报纸却没有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方针的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老报纸收藏的知识

老报纸收藏的知识 作为历史的直接见证者,报纸的时代属性远远强于其他出版物,这种时代属性使报纸拥有了独特的历史价值,也令它成为受到不少人青睐的收藏对象。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作为收藏品的报纸的收藏方向、收藏渠道、保存方法以及收藏价值。 一、报纸收藏有哪些方向? 1. 特定时期的报纸 今天人们手中收藏的报纸可以被归入近一百多年来各个不同的时期。若从时间维度对这些报纸进行分类的话,有清代报纸、晚清报纸、民国报纸、抗战时期的报纸、解放战争时期的报纸、建国初期的报纸、文革时期的报纸、八十年代后的报纸等。将这些时期的报纸合在一起来看是这个国家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分开来看则每个时期的报纸又体现了各自的时代风貌、含有独特的历史烙印。 那么什么时期的报纸能得到集报人们的青睐? ⑴时期越早的报纸可能越珍贵 通常来说报纸的时期越早,留存至今的数量便越少,因而也就越具有收藏价值。清代与民国早年的报纸都属此列。 《京报》是清代著名的报纸。虽然被称为“报”,但其内容直接来自清政府,主要包括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大臣奏章等,故严格来说不能算作现代意义的报纸,而更像公告板。现存的京报实物,大都在光绪、宣统年间出版,也有一些道光年间出版的。《京报》是许多收藏早期报纸的集报人不可缺少的藏品。 一份清代的《京报》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它创办于1872年,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清代的《申报》历经了清代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是晚清社会变革的有力见证者。 一份19世纪80年代出版的申报 报名下标注的出版日期为“西历一千八百八十年七月初二日礼拜五”,在出版日期的右侧和左侧分别写着“上海零售每张计钱十文,外埠以照远近酌加寄费”。 有网友曾在博客中讲述说,上世纪三十年代,自己的爷爷在结婚之日将两份所收藏的《申报》赠与奶奶作为“爱的信物”。可见在近一个世纪以前,这份报纸就已经成为了爱报之人的收藏对象。 一位姓胡的先生在2010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他收集的早期报纸中,比较典型的便是《京报》和《申报》。他前几年曾以600元的价格从河北唐山一个老收藏家处买到了19世纪80年代的清代报纸,至受访时这份报纸价值已经上千。另一份1880年版的《申报》则是以700元从一位东北收藏者处买来,价值也已上千。 胡先生还提到了清朝时期的《北方日报》,1910年5月份创刊,由于当时的创刊词中一句词语触犯清政府,当天就被清政府查封。“这样的报纸很珍贵,最便宜也要2000多元。”据胡先生说。 《点石斋画报》是近代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新闻石印画报,由英国旅沪商人美查创办于1884年。其“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内容主要包括当时的热点时事、科技新知、奇闻异事、市井百态。它以新奇的眼光打量东西方文化的冲撞,夹杂着诸多东方对西方的想象与理解。在这份画报的幕后是由当时的著名画家吴友如等组成了“最强画师团队”,画法中西合璧,内容贴近生活,可看性很强。在2015年秋季的一场文物拍卖会上,一部清光绪年间的《点石斋画报》上海申报馆石印本以17250元成交。还有

中国新闻史复习题

《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 张培 第一章 在哪些历史文献存有最原始的新闻文体的基本要素 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有哪几种说法 “读开元杂报”一文的作者是谁 我国古代报纸统称 中国古代报纸的实物叫什么 邸报一词正式出现于何时 定本制度 明代印刷报纸的原件是什么 中国古代报纸的类型 中国古代的性质 中国古代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二章 我国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我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传教士我国创办的主要报刊 外报的类型 外报在我国能够一度占据垄断地位的原因 在我国的第一张外文报纸 在我国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的教会报刊 外国人在华报纸的性质 如何评价外国人在我国创办的报刊 《申报》成功的经验 我国国人自办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在报刊工作上的主要贡献 《循环日报》 维新变法前国人自办报刊发展缓慢的原因 我国第一张报纸副刊 上海第一张中文报刊 第三章 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 维新变法的基本方式 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和意义 梁启超报刊思想 《中外纪闻》和《强学报》的历史意义 梁启超报章文体的特点 严复的历史贡献

谭嗣同的历史贡献 “汪梁之争” 梁启超的主要论述新闻的论文 为什么说维新派报刊带有“官方色彩”? 第四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重视报纸的原因 《中国日报》宣传的革命内容 《中国日报》主要的宣传特点 郑贯公对新闻事业重要贡献及他提出独到的报学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外创办的主要报刊 《民报》的宣传内容 《民报》与《新民从报》论战的性质与意义 “苏报案” “竖三民”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大江报》的两篇时评 我国第一个新闻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宣传的特点 第五章 “民国暂行报律”事件 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原因 癸丑报灾 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新闻事业的手段 横三民 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和新闻思想 邵飘萍的采访技艺 民国时期新闻业务的特点 第六章 《新青年》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新青年》的宣传编辑工作经验 《每周评论》的特点 李大钊在《新青年》的代表作 五四时期四大副刊 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瞿秋白新闻作品的特色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何时 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及撰写人

民国报纸上的那些绝妙标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47204681.html, 民国报纸上的那些绝妙标题 作者:刘继兴 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3年第05期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读者打开报纸,先看什么,取决于标题。旧中国的老报人对标题非常重视,有不少神来之笔,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辛辣有力。 上世纪30年代,有一次,时任湖南省代省长的何应钦去岳麓山扫墓。当时据官方要求,各报必须及时报道这条新闻,并规定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不料,翌日某报却把标题改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虽然字数、题意与原标题毫无二致,且更加通俗易懂,但“他妈的”三个字巧妙地表明了文章的指向。这一语双关的标题令当事人啼笑皆非,广大读者也忍俊不禁。 同样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一天早晨,丰子恺翻开上海的《新闻报》,一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赫然入目。他不禁大吃一惊,心想:“本人素来与人无冤无仇,何人对我这样破口大骂?”丰子恺怒不可遏。待他看完全文,却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有人对丰先生的《乡村学校的音乐课》一画发表评论,画中的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跟着先生拉出的二胡声齐声唱歌。虽然画面上的人物没有眼睛和鼻子,但读者从他们扬着头、张着嘴的神态中,能体会到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沉浸于音乐带来的欢乐之中。泰戈尔曾这样称赞过丰子恺的这种画法:“用寥寥数笔,画出人物个性。人物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看什么;不画耳朵,人们可以看出他们在听什么。艺术所表现的至高境界,就是这样。”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陪都重庆,物价暴涨,产品偷工减料,连烧饼和油条也不例外。《新民报》编辑程大千仿宋词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为一则物价飞涨的新闻拟了一个标题: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见报后,读者纷纷叫绝。 抗战时期,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东省主席吴铁城、广州市长曾养甫、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均不战而逃,广州沦陷。香港某报愤慨地将失地事件与这三个人的名字巧妙地嵌在标题之中:余汉无谋,吴铁失城,曾养离甫。此嵌名标题讽刺辛辣,使国民党军政要员的投降嘴脸暴露无遗。 解放战争时期,湖南、湖北一带的国民党报纸常刊登贺龙被活捉枪毙的消息。一次,某报纸又受命刊登这一“新闻”,标题定为“匪首贺龙昨日被活捉枪毙”。一位编辑实在无奈,便在编排时有意在“被”字的前面加了个“又”字,出报时,标题变成“匪首贺龙昨日又被活捉枪毙”。仅仅一个“又”字,使谣言不攻自破。

【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由陈少白主持创刊,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打破了改良派垄断阵地的局面。1902年与报黄牌广州《岭南报》展开笔战的第一次交锋。报馆既是革命宣传阵地,又是革命联络指挥机关。 2、《开智录》(横滨,1900),由郑贯公(号自立)任主编,冯懋龙(号自由)、冯斯栾(号自强)任撰述,人称“三自”,《译书汇编》(东京,1900)、《国民报》(1901,东京)、《游学编译》(东京,1902)、《浙江潮》(东京,1903,发表了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等革命派海外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 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1)《民报》: 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④《民报》与保皇派刊物《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使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大论战: ①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激烈论战主要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展开,历时两年,双方投入的报刊达几十种之多;②《民报》一创刊,就全力以赴宣传“三民主义”,主动向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公开批驳康梁的“君主立宪”主张; ③双方论战集中在三个方面:a、革命,还是改良?b、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是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民报》由“以文章排满的骁将”章太炎为主帅,《新民丛报》的文章则出自“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之手,最后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⑤经过大论战,保皇派一蹶不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3)章太炎: 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职业报人、学者;②1903年因“苏报案”在报界声名大振,后担任《民报》主编,充当“以文章排满的骁将”;③生性耿直,为争取新闻自由,求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学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中国日报》《民报》《新民丛报》梁启超 2.《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3.简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4.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5.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6.比较分析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新闻思想的异同,并分别对其予以评价。 第一节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一、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1.美洲:《沙架免度新录》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 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2.南洋: 新加坡《叻报》“南洋第一报” 菲律宾《华报》、《岷报》、《益友新报》 马来亚《槟城新报》 二、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纸——维新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1、《清议报》:1898创刊于日本,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 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旬刊。 业务方面颇多改进,记者、党报、机关报等名目均源于该报。 梁启超的《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强调耳目喉舌的功能,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2、《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在日本的机关报。梁启超1902年2月8日创办 于日本横滨,并任主编。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机关。1907年8月悄然停刊。 ●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印刷。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 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17期发表梁启超的《敬告我同业诸君》,提出报馆两大天职“监督 政府”和“向导国民” 。 ●1902年,第一次提到麦喀士(马克思)的名字。 ●创刊号 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以此病而药治之,务采合中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是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有一定的发报制度,传播朝廷政事信息,定期发行,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邸报的基本特点: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最早问世的英国传教士创办的。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英商安纳斯托?美查。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 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的产生 《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在香港创刊,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首任主笔。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在业务上,该报开中国政论报刊先河。 评述梁启超戊戍政变前后的报刊思想: 梁启超早期的新闻思想: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要发挥"去塞求通",梁提出了四点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 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二是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第一,宗旨定而高;第二,思想新而正;第三,材料富而当;第四,报道确而速; 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在清廷预备立宪后,他对如何造成健全的舆论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赞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目的;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作偏至之论;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 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 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 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 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 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1813 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 年1 月15 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842-1860 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 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61 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9 世纪50 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 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 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90 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

中国新闻史人物篇

1.中国新闻史人物篇 第一章报业开端 马礼逊 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 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第二章戊戌时期 王韬 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康有为 谭嗣同 梁启超 著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先后创办10多种报刊,如:《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们称之为“舆论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基础。 唐才常P95 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报人,与谭嗣同合称“浏阳二杰”。 1897年到长沙,成为南学会的骨干,并主编《湘学新报》,发表大量文章,宣传“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资产阶级民权思想,鼓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戊戌政变后亡命日本,后在武汉组织自立军武装勤王起义,事前暴露,被张之洞逮捕并立即杀害。 严复 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 幼年受到严格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曾在英国海军大学留学,回国后受聘于天津水师学堂任教,后升至改校总办。 甲午海战失败后,他痛心疾首,连续发表文章猛烈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在思想界有较大反响。 后在维新派办报热潮下,创办《国闻报》,大力鼓吹变法维新。提出报纸的功能在于“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而后者尤为重要。 后来思想渐趋保守,潜心于翻译工作。他反对辛亥革命,拥护复辟帝制,也反对五四新文化

民国时期报纸

第一章 报 刊 第一节 报 纸 一、民国时期报纸 《新民日报》 民国21年(1932年)8月16日创刊,其政治后台是国民党中统外围组织——复兴社(亦称“蓝衣社”)。初创时,社址设城内朱家巷。该报为四开四版铅印。民国27年县城沦陷,该报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35年8月16日复刊。社址改设城内郭西街。由国民党“军统”贵池组主办。主要登载国民党中央社的通讯、消息和评论,也登少量的本地新闻、趣事及文艺。《新民日报》后期,发行人为汪半樵、社长汪征瑞、总编韩世桓,县参议员吴西序为挂名经理。至1949年4月(解放前夕)停刊。 《池阳通讯》 贵池县参议会小报。主要报导县参议会活动,及立法委员、国大代表选举情况。民国24年县成立“池阳通讯社”,即发行《池阳通讯》稿,抗日时期停刊。民国34年10月复刊,每三日一期,12开毛边纸石印一版。发行人高碧城,后于民国35年(1946年)改由凌醉石发行。主编系县参议会议长胡燮庚,不久即停办。 《池阳日报》 民国25年8月1日创刊。社长吴必德,经理陈剑萍,社址设城内黉门口。民国27年,贵池沦陷时,该报停办。 《先导日报》 民国28年6月创刊,石印八开一张,发行人汪昌发,是年底停刊。 《贵池简报》 民国33年11月10日创刊,为周双刊(每周三、六),石印八开一张。民国35年改为日刊,更名为《贵池日报》,由国民党贵池县党部计划委员汪昌发任发行人。该报刊登县政府新闻与中央社电讯,于民国36年停办。 《复兴晚报》 该报在发行规模上仅次于《新民日报》,其前身为《复兴通讯》,由县政府主办。民国35年9月3日改名为《复兴晚报》,因每日下午出版故名。四开石印,每天一张(两版),分配发行达592份。发行人洪久儒(社长)、王谦(副社长),主编童少衡。改刊不久,于民国38年1月与《新民日报》合刊,出“联合版”,同年四月停办。 《贵池商报》 贵池商会主办。民国35年7月1日创刊,不定期,以刊登市场行情广告及货币信息为主,由商会会长方藻清发行。先后由赵学良、章亚冰任主编。后因物价飞涨,行情多变,无力撑持而停办。 《新生报》 民国35年5月5日创刊。为国民党驻贵池四十四军政治部编辑发行的军内报,社址设县城东门外,每份印刷费22元(法币),八开一页,以登中央社消息为主,也登地方新闻,同年9月停刊,共发行146期,省图书馆现存两份。 《贵池导报》 原为三青团贵池县分团主办,不久停刊。民国38年2月,县参议会为争地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邸报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第一节概说

中国新闻史试题

第一章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早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 2,两汉和魏晋时期。首都长安设有工地方官员和周边属国通奏报,待朝宿的 _______ 3为了能几时的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的传播魏蜀吴十分重视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及时的传递军事信息,这种船舶报进的媒介被进一步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 5两份— _________ 的价值,在于为我们十足的的提供研究进奏院的关键物二.名词解释(每题3 分共24分)1木铎2、露布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7、邸报&小报 三.单选题(每题2分共6分)1露布主要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 法令C战争的胜利的消 息D报道征兵的名单2 __________ 是发出高皇帝谕旨奏章的机关A通政司B进奏院C提 塘D六科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____________ A清代管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B清代官报基本上有们抄和上谕两部分组成C清 代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 D六科由户,礼,兵刑工的六科组成四.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三国使其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 A木简B竹简C简牍D帛和纸 2戈公振十分肯定两汉时期有邸报的根据是_________ A他发现文献记载B他推测其肯定性C汉以有唐代以后你刊发邸报的邸D汉书中有记载 燕王在封地获知首都的与领军的调动的记载3报部主要内容有____________ A皇帝的起居,召旨B管吏的任免事项C臣僚的奏章D其他重要的军事信息方面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_ A开元杂志实际上称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两份报纸B敦煌进奏院状在外国的图书馆里 C进奏院状近似与16世纪欧洲诞生的新闻纸但比大遭遇800年D唐代的进奏院状与宋代的有很大的差别5唐代的传播活动主要用于军事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武士传播活动B官方传播晃动C士人们的传播活动D民间传播活动 五.解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2宋代邸报的管辖机构是什么?它的主 要职责是什么?3宋代邸报有哪些主要内容?4宋代”小报”有哪些基本特点? 5明代邸报的传递和发行主要通过哪些环节? 六.论述题(10) 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答案 一(1)甲骨(2)邸(3)驿传活动(4)烽火(5)敦煌进奏院状 二(1)他是我国特有的古代传播媒介(2)、汉代皇帝制书用玺封,但媒介(2)、汉代皇帝制书用玺封,但赦令赎令均露布下州郡,《文心雕龙》所谓露版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公代 臣民上书于君主,不缄封的都称为露布,是别于封缄而言的;汉末也把军中檄文称为露布;、北魏迄唐代,用兵获胜向上奏捷的文书也称为露布.(3)开元年间,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 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 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 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4)。《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这份报纸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长97公分,宽28.5公分,无报头,共2000余字, 用毛笔抄写,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从当时朝廷所在 地陕西凤翔发回敦煌的。内容以报告张淮深派出的官员在朝廷为自己申请旌节的进展情况为主。发报人自称夷则,是张淮深派驻朝廷负责官报抄传工作的进奏官。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 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1983年经中报纸,并

民国时期报刊界人士的思想变迁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14 民国时期报刊界人士的思想变迁 李胜佳 (河北大学 研究生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在近代的中国,报刊可算是唯一的传媒工具。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报刊的主要作用和价值,以及报刊界人士的办报思想都在不断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戊戌维新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办报论政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报纸的商业化变迁的论述,希望体现这种变迁的原因和具体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报刊;变迁;维新;新文化 中图分类号:K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314-2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起步是从学习西方开始的。从器物制造、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概莫能外。近代中国的报刊出版事业一样无可怀疑的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 在西方人所办的现代出版业中,传教士的中文出版事业最为引人注目。自马礼逊以后,传教士出版报刊在策略上都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定的。为了达到宗教传播的最终目的,为了追求中国士大夫的认可,为了迎合近代国人救国强国的梦想,传教士们将许多与宗教没有直接关系的科学技术,地理知识,先进的宪政民主思想等通过报刊传到了中国。正是这些先进的西方技术文化吸引了先进的中国士子,而西方国家近代化的新闻报刊思想和办报形式也被学习并运用到中国的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民智开启的近代化事业之中。 一、办报论政的维新人士 近代中国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并全权拥有的报刊是1874年2月由主张变法立宪的早期维新人士王韬等人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王韬对于循环日报的定位即是“在于庶民之清议,新报之设类似古代的准乡校议,陈古讽今,考镜得失,言之无罪闻者足戒而已。”这里包含了王韬希望通过报刊表达的自己朴素民族主义思想以及传统的清议观念。反映了初具维新思想的士子希望通过报刊参政论政的愿望。 这种愿望在戊戌变法时期得到实现。戊戌变法时期是近代中国报业的高峰。民族资产阶级的政论家登上报坛,开始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参政愿望,政论报刊勃然兴起。这其中,《时务报》堪称代表。 “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境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这是清末维新志士,国学大师梁启超在办报论政,主笔时务报时期对于时务报馆的思想定位。亦算是当时的先进的维新人士办报为参政,办报为救国,办报为开启民智的真实写照。 《时务报》,戊戌维新时期,最重要的政论报纸之一。民族资产阶级发表自己政治主张的喉舌。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旬刊。连史纸、石印。梁启超主笔,汪康年总理。汪康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报人。他在论述《时务报》办报动机时认为,办报首先“亟亟可知彼知已,舍旧谋新,以图自强而苦大耻者”,且“知非广译东西各报,无以通彼已之邮;非报陈利病,辨别同异,无以酌新旧之中”,故“要其言无隐,冀以草野之见闻,上备朝廷之采择”。汪康年创办时务报的目的是论政维新,变法强国,但是作为职业报人他的贡献远不止此。汪康年的办报方针为论说翻译并重,“本馆拟专发明政学要理及翻各国报章、卷末并附新书。” 1897年,汪康年、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因创立董事会一事发生矛盾,梁启超辞去主笔一职,汪康年将《时务报》改为《昌言报》。加之汪康年对于自上而下的朝廷变法渐趋失望,《昌言报》的论证功能逐渐减弱,广译中西,开启民智成为主要方向。恰1897年,林纾、王寿昌等人翻译的《茶花女遗事》获得国人相当程度的认可,一时洛阳纸贵,便请昌言报馆再行重印,以飨国人。当时昌言报馆关于《茶花女遗事》的告白广告曾专门说明林王等人不受酬资并捐款办学的高风亮节。后林王二人去信报馆,还“颇以此事为不然”由此细节可看出当时的报业人士办报纸,写文章,翻译西方书报,并不以卖文挣钱,养家糊口,享乐红尘为目的。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交通中西,开启民智,使国人了解世界,并终使中国雄于地球。 据汪康年师友书札记载,当时教育家高凤谦曾写信给汪康年,说明魏季子创办学堂,刘仲甫留学法国,担任教习的事,希望登报广告,并求要《翼教丛编》,询问中日联盟之事,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早期报业人士还是以关心国家大事,图强救国,唤醒国人为主要目的的。 二、新文化人与鸳鸯蝴蝶派 报刊与出版事业发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世俗化与商业化的倾向已经相当明显,不再像戊戌时期以上书论政为主要目的。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科举制度废除,稿费制度的确立,新文学思想的影响以及都市人群对于消闲文学,猎奇文学需求的扩大,最终导致了近代报刊,报馆,文学由论证性向商业性的转变。 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商务印书馆已经发展的十分完善,上海成为中国出版事业的中心。商务印书馆带给中国的是一个新的印刷文化空间,他按照社会的需要生产文化产品,编印了像《绣像小说》、《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妇女杂志》、《小说月报》、《小说世界》等数十种重要的综合性或专业性期刊,新文学的茅盾、郑振铎、叶圣陶、丁玲,鸳蝴派的王蕴章、周瘦鹃、范烟桥、程瞻庐、程小青、徐卓呆等人都在其间建立或发展自己的文学声望。 鸳鸯蝴蝶派以写消闲文艺,猎奇,爱情,侦探小说以迎合市民大众而著名。这种通俗休闲而又情意绵绵的文学在当时的上海很受欢迎,市民阶层趋之若鹜,这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学生。由于前面所述的三个原因,科举制度的废除阻断了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出版业的发达和广大的受众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而丰厚的稿酬也是必要的诱惑,如此,正如包天笑所说的那样, 作者简介:李胜佳,河北大学 研究生学院。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1 08:24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c47204681.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221.0824.175.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