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于事,慎于言,动以情,导以行

敏于事,慎于言,动以情,导以行
敏于事,慎于言,动以情,导以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49625776.html,

敏于事,慎于言,动以情,导以行

作者:牟术石

来源:《黑河教育》2010年第04期

有人说班主任就是班级的灵魂,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然而面对着一

批抉择人生,面对挑战,又整日念叨着“红了芭蕉,绿了樱桃,流光容易把人抛,高三念完就报销”的高三学子时,有些教师束手无策,有些教师则听之任之。那么,怎样才能做好高三班主任工作,使他们充满信心面对高考的考验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敏于事

“敏于事”是说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仔细的观察,迅速了解并做出判断,防患于未然。高三的课业负担很重,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往往容易产生焦躁情绪,一不小心学生就会和老师发生冲突,同时也是滋生学生打仗和早恋的温床,他们在彼此安慰中找到了幸福和快乐。这时就要求班主任有锐的洞察力,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在细微处寻找蛛丝马迹,耐心找学生谈话,做思想工作,消除学生内心的焦虑,消除隐忧,防患于未然。要做到“敏于事” 。就要和学生多沟通,坦诚交流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会理解,让学生换位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敏于事”不是谨小慎微,太敏感,看什么都觉得要出乱子,就像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一样,觉得任何事情都有违正统,将学生封闭,恐怕出什么乱子。更不能培养“奸细”,安插“眼线”,让学生为你提供信息,使学生之间产生猜疑心理,人人自危,这样更不利于学生的心态平和,不利于学习。它要求教师要擦亮双眼,自我观察,自我寻求、自我发现、自我解决。要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二、慎于言

慎于言一方面是说话不啰嗦,千万不要把教师的角色定位成“管家婆”。有些孩子家长由于不懂教育方法,总把善意的提醒挂在嘴边,就像蚊子一样在学生的耳边吵来吵去,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厌倦情绪严重,心绪更加烦躁,学习效率更差。另一方面,慎于言指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慎重,

力求在方式方法语言的运用上做到准确,让学生感到中肯,千万不要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一冬寒。”过激的语言只能证明教师的修养学识不够,除了激发师生的矛盾外起不到任何好的效果。教师是塑造灵魂的长者,闻道在先者,并非居高临下的圣人,教师只有以慈母般的心灵,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职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

毛诗序: 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毛诗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译文】 《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移情与散文阅读

移情与散文阅读 中国古典文论历来重视情感在写作和阅读中的能动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 散文的突出特点是情与景相交融,因此,散文的阅读教学应围绕这一突出特点展开。 散文教学自然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之道”。散文写作教学则应该引导学生运用从阅读教学中悟得的“情景交融之道”以指导自己的写作活动。但那将是另文专谈的了。 散文中的“情”是作者的主观感情,散文中的“景”是客观存在的自然风物。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如何化合为“情景交融”的散文呢?即是说“情”与“景”是经由什么心理活动的中介,才能化合成物态化的散文作品呢?这个中介就是“移情”现象。何谓移情?“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彷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5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正是由于这种移情作用,人们才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才会睹物生情,“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然后才能“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陆机《文赋》),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文学作

品来。可见散文的情景交融是经历了“情感———景物———作品(情与景相交融)”的不同阶段。情感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它由自然景物触发,又附丽于景物,二者化合为散文作品,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此,我们的散文教学,就应揭示作者移情过程,这样做,才能使学生不仅明其妙,而且得其道。 1.情感来自作者。散文中的情感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作者的主观情感来自社会的影响和个人的遭际。尽管情感有时表现为某种超然的心境,或某种微妙的意绪,但其中必然积淀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因素。因此在散文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挖掘出作品的这种“感情背景”。 且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流溢着淡淡的喜悦,又笼罩着淡淡的哀愁。他想超脱尘境的喧嚣,又超脱不了;他想摆脱烦恼,又摆脱不了。这种矛盾游移的微妙心绪是由何而来的呢?当时大革命失败,蒋介石集团疯狂地屠杀革命者,白色恐怖遍于全国。作者对于这种政治空气唏嘘感应之,产生了“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徨”的矛盾心境。诚如朱先生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所说:“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回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徨徨然’。但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采取逃避的办法”(陈竹隐《忆佩弦》,见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一期)。《荷塘月色》中扑朔迷离的情思、氤氲朦胧的氛围,正是作者这种彷徨游移的矛盾心境的曲折反映。又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中表达的萦心绕魂的缕缕乡愁,也是他迁居香港之后,

2018届北京各区初三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名著阅读)

2018届北京各区初三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名著阅读) 2018东城期末三、名著阅读(共5分) 17.上面这张邮票表现的是《水浒》中的《○1》故事,画面中间是手握大刀、摇摇欲倒的杨志,他一路○2(性格特点),这一点可以从赶路改变作息时间看出,还可以从○3(限20个字以内)等具体情节看出来,但最终杨志还是败给了智多星○4(人名)。这一事件之后杨志不得不投奔到○5(地名)落草,和鲁智深做了寨主。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7.○1《智取生辰纲》○2小心谨慎○3示例:不许手下随便吃别人给的食物。○4吴用○5二龙山 2018西城期末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7. 下面是《论语》中的几则语录,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2分)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5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在以上的几则语录中,孔子及其弟子都谈到○1的重要性。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有充分的体现:如徐庶被迫投曹后,践行与刘备的约定未献一计;又如○2。(2分) 18.常言道:“办法总比困难多。”请你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红岩》《海底两万里》几部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相关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00字左右)(3分) 答:

《论语》导读第1至第15章练习及答案

《论语》 第01—05篇练习 (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 ‘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七年级(上)主题丛书3—《四季如歌》阅读指导《匠心妙笔,情动辞发》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主题丛书3—《四季如歌》阅读指导《匠心妙笔,情动辞发》教学设计指导目标:1.抓住景物特点,品味作者情感。 2.学习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推荐阅读篇目:七年级(上)主题丛书3—《四季如歌》中《春之声》《春冰》《梅雨潭的绿》《故乡的夏天》《海滨仲夏夜》《济南的秋天》《金黄的稻束》《人坐秋天鸟鸣空》《白马湖之冬》《初冬月》等 预习要求: 1.通读《推荐阅读篇目》中的文章,勾画出写景的段落,反复诵读,品析妙处,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 2.书中的段落,是否有与你的生活经历或情感共通的地方,它引起了你怎样的回忆,引起了你怎样的情感共鸣? 学习过程: 一、回顾阅读感受: 你喜欢阅读写景散文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让大家自由交流。之后教师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赏析写景散文。为什么不喜欢呢?因为没有读出美,没有读出情,没有产生情感的体验和共鸣。今天,希望通过本节课,特别是在老师和喜欢散文的同学的帮助下,更多的同学能够喜欢写景散文,并且会欣赏写景散文。] 二、诵我所爱爱犹切 师生共同欣赏品味语言: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朱自清《春》 2.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 —主题丛书《海滨仲夏夜》 3.蓝天是大地的眼睛,碧水是秋天的眼睛。走进秋天,凝望那一泓碧水,山、云、树,会重叠了你的身影……鸥鸟为歌,清风为伴,蓝色的绸缎托起你蓝色的畅想。 —主题丛书《人坐秋天鸟鸣空》 4.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 —主题丛书《白马湖之冬》 活动设计:师范读课内文章片段,请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力求声情并茂地展示对文段的情感,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学生评点可能会着眼于教师对景物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 三.说我所悟悟愈彻 (一)师生共同品析语言,归纳赏析的要点——聚焦特征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朱自清《春》 2. 蓝天是大地的眼睛,碧水是秋天的眼睛。走进秋天,凝望那一泓碧水,山、云、树,会重叠了你的身影……鸥鸟为歌,清风为伴,蓝色的绸缎托起你蓝色的畅想。 —主题丛书《人坐秋天鸟鸣空》 3.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面),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济南的冬天》 4.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 ——主题丛书《麦天》 活动设计:共同品析诵读语段,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表现景物动人之处(落实在特点上)【设计意图】重点抓住用词、造句的表达效果,突出景物的特点。重表达效果的揣摩,轻写作手法的归纳。 (二)师生共同品析语言,归纳赏析的要点——聚焦特征,融情入景 活动设计:请你在主题丛书推荐阅读的文章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进行赏析。景物的哪些特征吸引了你,你能否结合上下文或全篇,从字里行间揣摩作者的情感。 《》文章中“”句子,描写(景物)特征,“”、“ ”(词或句)中,传达出情感。 小组交流步骤:—— 1.按照ddccbbaa的顺序展示自己赏析的片段,阐明自己的阅读感受; 2.选择一个片段共同赏析,并确定合作展示的形式和分工。 小组展示要求—— 1.各组将选择的片段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摘抄到黑板,准备展示; 2.以“诵读+品析”的形式展示。 3.品析后,组间补充。 【设计意图】感悟作者的情感,理解景物中寄予的人的情感(落实在情感上)。抓住蕴含作者情感的语言,如拟人、比喻等修辞,还有文中起表达作用的感叹词等;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中感受、体验,体味作者在景物中蕴含的情感,力求真切、实在。 小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物呈现于作家眼中,作家用自己的情感雕琢它、装

君子品性

“君子”人格 《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说话要慎重,做事须勤勉;“君子坦荡荡”,指君子因为依循于道,内心无私,所以精神上很放松自在,小人则相反,内心充满杂虑,所以总是忧愁不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要帮助人成就好的品德,而不是去助长别人的恶,这其实也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强调个人应该以修身求学为重,而不应在意能否出名。 下面是《论语》中提到“君子”品性的部分语录及其大意: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态度要庄重不轻浮。做事要尽力,要讲究诚信。不要和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结交。犯了过错要勇于改正。)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意思同上)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意思同“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强调言行一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具体做的时候要符合“礼”,言词要谦逊,要讲信用。)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积极修身求学,虽不求名而定能有美名,否则,表明修身求学功夫没有做到,应该以之为耻。)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态度庄重,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但并不争什么;和大家相处得很好,但不会结党。)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以求学问道为上,学有所成,自然能获得禄食,衣食无忧。但学习过程中应安于贫困。) 论语之《君子之道》---君子的标准 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及传说的区别: 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万物有灵的观念。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 我国神话的特征: 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对人生积极 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 《诗经》: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 “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 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

大学语文 语文背诵和翻译

翻译: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一个人本身的行为端正,即使他不下令,别人也会奉行,一个人本身行为就不端正,即使他下达命令,别人也不会遵从。或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因此,太山不拒绝细小的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大海不放弃细小的流水,所以能成就它们的深邃;当帝王的不驱赶老百姓,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3.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方面去观察:第一是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第四是看作品中不同的表现方式,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义,第六是看作品的音律。 4.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家先在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中;读者却是先看作品,然后才深入作家内心。或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触动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背诵: 1.子曰: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语言,下士杀人用石盘。 2.“正气歌”全文不带序; 3.“采薇” 4.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 5.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别赋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学常识: 1.《冬至之晨杀人记》是林语堂的一篇幽默小品 议论文三大要素:论点(正确性,鲜明性,新颖性);论据(确凿性,典型性,论据与论点的统一性);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非攻》即非难、反对对别国的攻伐,是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子之作,其主要思想是“兼爱”,“尚贤”,“非攻”,“节用”,该书的特点是思想严密,逻辑性强。语言质朴。

高三语文古文翻译话题作文

版权所有不得转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Learning is the eye of the mind. 学问是心灵的眼睛。 高三语文 古文翻译·话题作文 [复习目标] 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正确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2、了解话题作文的几个误区。 [复习内容] 古文翻译 通过前一阶段的复习,我们发现学生在古文翻译句子、古诗鉴赏、概括语句和现代文阅读答题这几个地方丢分较多。最后的复习阶段,应着重在这些方面花点力气。下面就古文翻译句子简单而论。 一、积累词量 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要主权地翻译句子,前提是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实词和虚词的词汇量。复习时,要重点掌握它们的常见用法。 例如对实词“讼”,我们要掌握它的几个义项:①争论、争辩,也可引申为打官司,②公开,③为人辩冤,④通“颂”。 例如对虚词“以”字,要重点了解它的常用6个义项:①认为,以为,(动词);②通“已”,已经,(副词);③把,用,拿,(介词);④凭借……的身份,(介词);⑤在……的时候,(介词); ⑥连词,相当于“而”。⑦“以”字作名词“原因、理由”。 2、掌握一定的古代文言知识 2002年高考就涉及“结发”一词。虽然考纲说明2003年不考古文化常识,但阅读材料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有关知识,考生如果对此完全缺乏了解,则很难真正读懂文言材料。所以,像古代官职升降等词语还是需要掌握的。如: (1)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辟:征召拜、除、授:授予官职 荐、举:推荐起:起用 提拔:擢、拔、右迁(在特定语境中“迁”也会有提拔之意) (2)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有时是提升调用,左迁是贬职,右迁是升职。) 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任缺职改:改任官职 (3)表示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 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4)表示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谪: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 左迁:降职

论语名句和翻译

《论语》名句及其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一无所成。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诗经》

第一讲《诗经》 《毛诗·大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一、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 1. 《诗经》的名称 《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才尊称为《诗经》。 2.《诗经》产生的年代和地域 《诗经》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产生于黄河中下游及汉水上游地区。 3.《诗经》的收集和编定 “行人”采诗 公卿贵族献诗 史官乐师写诗 4. 四家诗 《诗经》经秦代在民间口头流传,汉初才编写成书,用于教学。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 齐诗:由汉初齐人辕固传授。 鲁诗:由汉初鲁人申培传授。 韩诗:由汉初燕人韩婴传授。 毛诗:由汉初毛亨、毛苌传授。 5. 赋诗言志 《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化的重要工具。也是贵族教育通行的教本。 《诗经》当时广泛应用在祭祀、朝聘、外交、宴会等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断章取义 《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6.《诗经》丰富的题材和内容 史诗与祭歌 农事诗 燕飨诗 怨刺诗 战争与徭役诗 婚恋诗 《诗经》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 二、《诗经》的“六义” 1. 风雅颂——《诗经》的体制 风: “风土之音曰风。”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

十五国风是《诗经》最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雅: “雅者,正也。” “朝廷之音曰雅。” “雅”,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是宫廷正乐。 颂: “宗庙之音曰颂。” “颂”是宗庙祭祀时唱的赞歌和舞曲。 2. 赋比兴——《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述法。 “即物即心”。 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法。 “心在物先”。 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联想法。 “物在心先”。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密切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兴”后来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因为“兴”原本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的特征,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比体那样固定,而是显得虚灵微妙。 “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 三、《诗经》艺术特征 1.四言——《诗经》的基本句式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因此称为“四言诗”。间或杂有二言直至八言的各种句式。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2.叠章——《诗经》的篇章结构 《诗经》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抒发感情。 重复式,即描写的内容完全一样。 并列式,即描写的内容是事物不同的部位和角度。 递进式,即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描写事物不同的部位和角度。 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言敏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语出《论语·里仁》,言约意丰,含义警策,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君子的言要讷,君子的行要敏。讷言并不是内心的迟钝木讷,而在于由思想深沉形成的一种浑厚含蓄。聪敏也不是先天的生而知之,而是在于后天勤敏的思索寻求。 讷言以寡失。《鬼谷子·本经符》说到“言多必有数短之处。”以及《朱子家训》中的“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都表明言多必失,动辄得咎。《诗·大雅·抑》中亦有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圭的斑点可以磨掉,而说出口的错误无法挽回,讷言慎言,极其重要。讷言之人,必定拥有极其强大的定力,心中对事对人亦是清明如镜,遇事必在心中思量再三,分析利害,出口之语也会考虑前因后果,因此得而减少患失。老子曾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做到“大辩若讷”,守静慎言,自然寡失。 讷言可守拙。讷言敏行之人,即便有时不如他人光芒刺眼,但却会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难以磨灭。李靖是唐朝名将,并非能言善辩之人,史书称李靖“性沉厚,每与时宰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但他精通兵法,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经常向他讨教兵法。再看梁武帝时的名将冯道根,为人谨厚木讷,在战场上能攻能守,屡立奇功。每场战斗结束后,“诸将争功,道根独默。”但梁武帝并没有因冯道根沉默寡言而忘记他的功劳,提拔他为豫州刺史,

对冯道根的为人作风和办事能力,梁武帝非常欣赏,他曾经感叹道:“道根所在,令朝廷不复忆有一州。”多言者,锋芒毕露,引人注目,虽风光一时,但却难以持久。往往会遭人嫉妒陷害,难得善终。而讷言守拙者,虽一时蒙尘,但却可守中,避开芒刺,笑傲江湖。 讷言而敏行。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因为行难言易,所以孔子向来主张言从迟而行求疾。世人多是先言后行,且能真正行者少之又少,多是只言不行。赵括纸上谈兵的例子早已熟悉,叶公好龙也熟记于心。只唱高调而不务实于行动之人,终究只是停留于表面,难以深入。“实干胜于雄辩”,空想空说而不付诸行动,不可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只能是误时误事。实干兴邦,而多言不行就只会限于长袖善舞,此非有志之人。真正有志之人,讷言而敏行。 孔子主张“讷言”,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内敛所合,他着重于行动,鄙于多言,着重于深思,鄙于张扬。勤于思敏于行,讷于言敏于行。讷言之必要性,敏行之重要性,正是中国古代哲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言,必会如世间之浮华般,虚幻不实。 讷言,则会如久磨之宝剑般,锋锐难抵。 讷言敏行,多思戒躁,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语文情境教学法

语文情境教学法 在新课程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如何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能够切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符合教材的具体特点和个性,又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有兴趣,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关系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教学设计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体现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之前,“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等,进行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教师的教学离不开这一课前的准备——教学设计。在新课程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如何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能够切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符合教材的具体特点和个性,又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有兴趣,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这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水平的标尺,也是我们在听课过程中最注意的方面,因为它是评价一节课成功程度的重要标准。可见,一堂好的阅读课,一堂高效率的阅读课,无不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体现教师的精心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本人对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进行了三方面尝试、总结。 一、语文情境导入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论语》节选

论语(节选) 上学期 学而第一 1.【原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2.【原文】 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 【译文】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原文】 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译文】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原文】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5.【原文】 慎(shèn)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6.【原文】 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7.【原文】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8.【原文】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第二 9.【原文】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申论经典名言

申论经典名言——中国百句名言实录浅译 ——中国百句名言实录浅译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天(即宇宙)的运动刚强劲 载万物。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 【原文】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 《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 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 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 ⑥用之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

德育格言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朱熹《朱子语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集·诫子书》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譬如树木,须先有个根木,然后培养,能成合抱之木。《谢良佐·上蔡语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昌黎先生集·进学解》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文康》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 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 ——张履祥 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德益进则业益修,业益修则德益盛。二者亦交养互发,实是一种工夫。——张履祥 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所有学,而行为本焉。——墨翟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隋,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徐干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虚而为盈,约而为泰,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原文与译文译文

1【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评析】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不足为训了。 2【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3【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评析】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4【原文】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1),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4);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1)居:坐。(2)愚:受人愚弄。(3)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4)贼:害。(5)绞:说话尖刻。 【译文】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5【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注释】(1)劳:辛劳,劳苦。(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4)笃:厚待、真诚。(5)故旧:故交,老朋友。(6)偷:淡薄。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评析】“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6【原文】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