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痉挛症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附115例分析

婴儿痉挛症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附115例分析
婴儿痉挛症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附115例分析

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若:量

n厂1厂]r]n厂]厂]n<1l234567910ll1214161819

A鲈ofon啾(mon恤)

图1发病年龄分布条形图

Fi91’nehr曲artofd函唧bⅡtionof-妒ofoⅡsn

图2耍儿痘事症临床发作形式

Fi92D缸tribⅡ咖n0f∞i珊ntypeof蛔hⅡmeI睥?叫

婴儿痉挛症的表现及治疗方法

婴儿痉挛症的表现及治疗方法 婴儿痉挛症婴儿痉挛症为婴儿期发生的一种癫痫综合症,是婴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癫痫。婴儿痉挛症的表现及治疗方法,婴儿痉挛症发生在出生后几天到30个月,婴儿痉挛症多在1岁以内发病,3~7个月发病人数最高,男孩较女孩发病率高。。由于婴儿整天在床上或襁褓中,年轻的妈妈又无带孩子的经验,容易麻痹大意,把发作病情误认为由于孩子饥饿、尿布湿或头颈身体不适引起。婴儿痉挛症的表现及治疗方法,这个病的后果是不良的,死亡率占13%,而90%以上智能低下。大部分婴儿痉挛症的孩子都容易合并脑发育不良,痉挛停止后,可遗留神经损伤症状和体征,如语言障碍、部分失明、斜视、肢体瘫痪,或有其他类型癫痫发作。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疾病原因,婴儿痉挛症的表现及治疗方法,导致阴阳之气不足,而产生语言,性格,精神思维活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先天禀赋不足,也即胎气不足所致。因为先天禀受父母精血不足,则脑髓空虚,脑髓空虚,则不能主宰精神思维活动和感觉功能,因而产生语言运动障碍,性格异常,智能低下的表现。因此,认清楚疾病,及时予以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婴儿痉挛症是婴儿时期特有的—种癫痫,多数是因脑部器质病变或遗传代谢性疾病所起,婴儿痉挛症的表现及治疗方法,预后差。有90%的病人有智力和体力发育明显障碍,这是癫痫中最难治疗的一种类型: (1) 本病有3个特点: ①每单个发作时间极短,瞬间即过.不及数秒钟: ②全身尤其是头部和上身向前屈。 ③发作次数频繁,短时间内形成连续成串的发作。 (2)本病临床表现有3种形式: ①鞠躬样痉挛:突然发生短暂的全身肌肉痉挛,躯干和腿弯曲,双臂向前向外急伸。 ②点头样痉挛:肌肉痉挛局限于头颈部,出现点头样发作,前额、面部易出现碰伤。 ③闪电样痉挛:持续时间非常短暂,只有当发作时碰

婴儿痉挛症的治疗和预后研究进展

婴儿痉挛症的治疗和预后研究进展 摘要婴儿痉挛症是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癫痫综合征,大概1/2婴幼儿时期严重癫痫均存在痉挛症,对于婴幼儿的智力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为提高婴儿痉挛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预后,本文收集了近年来关于婴儿痉挛症治疗及预后的相关研究报道资料进行综述。 关键词婴儿痉挛症;治疗;预后;研究进展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1],约1/2000~1/3000左右活产婴儿会出现婴儿痉挛症,在1岁内发病的患儿超过90%,婴儿分娩后4~6个月是婴儿痉挛症的发病高峰期。约>80% 婴儿痉挛症患儿的病因是可以查明的,主要是由于遗传代谢病、神经皮肤综合征、脑发育畸形、围生期脑损伤等各方面因素所致。少数患儿属于特发性、隐源性发病。特发性癫痫目前主要认为与遗传因素相关;隐源性癫痫主要是指通过相关检查手段无法明确病因。婴儿痉挛症患儿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痉挛发作,智力发育倒退或停滞,非常不利于婴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临床上急需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儿预后。 1 婴儿痉挛症的治疗 大多数痉挛症患儿经过合理用药后基本上可以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发作,改善患儿的预后。目前临床治疗婴儿痉挛症的方法以下几种:①针对病因治疗,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6静脉注射,有利于诊断、治疗吡哆醇依赖症。苯丙酮尿症或者其他代谢异常患儿可以采用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②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激素(ACTH)治疗。③采用硝西泮、氯硝西泮以及丙戊酸等抗癫痫药物治疗。 ④外科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法。 1. 1 大剂量维生素B6 目前在日本主要采用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婴儿痉挛症,对10%~30%患儿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而且该治疗方法起效很快,在用药14 d后即可见效。而且隐源性痉挛症患儿治疗效果优于症状性痉挛症患儿,尤其是对于吡哆醇依赖症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关于维生素B6的使用剂量,有学者认为应该给予20~30 mg/(kg·d),然后按照治疗反应情况以及患儿的耐受情况,在用药3~4 d后将给药剂量增加40~50 mg/(kg·d)。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应该给予口服100 mg/(kg·d), 3 次/d,用药6 d后可以增加到300 mg/(kg·d),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可达到29.6%。有学者研究表明[2],对17例患儿采用小剂量ACTH以及大剂量维生素B6联合治疗,结果连续治疗1个月后,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0%,且患儿智力发育良好。 目前临床上尚未研究出维生素B6治疗痉挛症患儿的具体机制,可能和维生素B6的转化物即吡哆醛-5-磷酸可以辅助患儿机体代谢有关,提高机体兴奋阈值,有效控制痉挛发作。应用维生素B6并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一般主要包括消化道出血、胃肠道不适反应、感觉异常、多发神经炎、肝功能异常等。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借鉴参照)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肉毒素注射以及外科手术。虽然微血管减压是目前有望彻底治愈面肌痉挛的方法,但是术后无效、复发以及面瘫、听力障碍等并发症仍然是困扰医师和病人的难题。自2012 年起,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先后多次召集80 余位神经外科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以规范和指导面肌痉挛治疗的临床实践,提高我国治疗面肌痉挛的整体水平。 一、概述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面肌痉挛包括典型面肌痉挛和非典型面肌痉挛两种,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而非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临床上非典型面肌痉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典型面

肌痉挛。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但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面肌痉挛虽然大多位于一侧,但双侧面肌痉挛也并非罕见。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诊断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病人需要借助辅助检查予以明确,包括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卡马西平治疗试验。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和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或称为侧方扩散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检测。在面肌痉挛病人中,EMG 可记录到一种高频率的自发电位(最高每秒可达150 次),AMR 是面肌痉挛特有的异常肌电反应,AMR阳性支持面肌痉挛诊断。影像学检查包括CT 和MRI,用以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另外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还有助于了解面神经周围的血管分布。面肌痉挛病人在疾病的开始阶段一般都对卡马西平治疗有效(少部分病人可出现无效),因此,卡马西平治疗试验有助于诊断。

婴儿痉挛症ACTH治疗常规

婴儿痉挛症ACTH治疗常规 1、明确诊断后,首先给予大剂量的维生素B6 100mg静脉应用或口服3天,之后可改为10mg tid,同时进行激素应用前的检查,包括: a)PPD b)血、尿常规、血生化 c)血沉(ESR,15~20mm/h) d)胸片 e)心电图 2、跟家长谈话,讲明ACTH治疗的必要性及副反应(感染、血压、心率、电解质、体重、 骨质疏松等),并签字同意使用。 3、开始ACTH治疗,下病重,改为特级护理。 ACTH开始为1U/kg.d,如惊厥控制继续使用2周;若2周后疗效不明显,改为25U/d,再用2周,总疗程不超过4周。方法:加至100ml 5%葡萄糖中持续静点大于6小时,同时补充鱼肝油、钙剂、适当补充钾剂。监测:用药时血压、心率、体温;每2周查一次血常规、血生化,疗程结束时如发作缓解复查脑电图。 4、疗程:上述治疗结束后改为强的松(5mg/片)口服,移行减量 (1)1.5-2mg/kg.d, 每日1次用药,清晨顿服,2周 (2)将2日的激素量相加后,总量的1/3在2周内减停 (3)剩余总量的2/3为隔日顿服,4周减停 (4)总疗程(不算ACTH)8周 5、激素减量方案举例:体重10kg,强的松20mg/d x2周(或10mg,bid x3天,20mg/d x11天),之后为27.5mg/d单日服,12.5mg/d双日服。双日强的松每3天减2.5mg在2周的时间内减停。之后每5天减1片在4周的时间内将单日的量减停。总疗程约8周。 6、患者出院时让家长准备台历,必须把激素的减量方案写详细并跟家长讲明白。 7、如ACTH疗效不佳,同时应用其他抗癫痫药物,出院医嘱须讲明其他药物的应用方案,包括加量或减量方法,目标剂量,需要定期检测的指标如肝肾功能,药物浓度,脑电图等。用于监测药物毒性时肝功能的监测间隔一般为用药1个月,3个月,6个月,如有异常,需要更严密监测。脑电图视情况每3-6个月可以复查一次。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主要是以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针对此病症状,中医是如何治疗的呢?一、风阳上扰 主症:面肌抽搐,常因恼怒或精神紧张而加剧,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平素急躁多怒,舌偏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通络止痉。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钩藤,菊花,生地,白芍,茯神,竹茹,石决明,生龙骨,牡蛎,僵蚕,全蝎加减法:口歪明显加蜈蚣、地龙;大便秘结加龙胆草、草决明;阴虚水亏加枸杞、龟板。 二、风寒阻络 主症:面肌抽搐、因受风寒而诱发,伴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通络,活血止痉方药:大秦艽汤合牵正散加减:秦艽,防风,羌活,白芷,川芎,蝉衣,地龙,白芍,白附子,僵蚕,全蝎末(冲)。 当归加减法:抽搐频繁加蜈蚣、白花蛇;心神不宁加龙齿、珍珠母。 三、血虚风动 主症:面肌抽搐,面色无华,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甲色淡,舌淡,苔薄,脉细弦。 治法:养血育阴,熄风止痉方药:阿胶鸡子黄汤加减:阿胶(另烊),当归,生地,白芍,龟板,麦冬,天冬10g,鸡子黄1枚,生牡蛎30g,僵蚕10g,全蝎5g 。 加减法:兼挟虚热加丹皮、地骨皮;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夜交藤;大便燥结加火麻仁、玄叁;脘胀食少加佛手片、炒麦芽,鸡内金。( 面肌痉挛的治疗存在四个误区 误区1、脸上打针,可以治愈面肌痉挛,而且保守治疗没有副作用 面部注射肉毒素对局部肌肉痉挛可有一定的缓解效果,是一种保守的外周治疗方法,注射位置准确的话,可有一定的效果,若注射部位不准确,可出现痉挛无法缓解,甚至出现长久的后遗症如面瘫。总的来说,注射肉毒素是早期治疗面肌痉挛的较为保守的方法,但是没有办法做到治愈、也没有办法做到不留后遗症。 误区2、中医辨证可治愈面肌痉挛 祖国医学对面肌痉挛有一定的疗效,可选择针灸、敷药等方法,损伤较小,但治愈率不高,严格意义上说中医治疗面肌痉挛也是外周治疗方法,此病的病因是面神经根部也就是中枢附近的受血管压迫,所以解除压迫才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误区3、“扎针”可以治愈面肌痉挛 扎针的主要方法是行面神经外周分支的毁损,阻止其诱发痉挛。其实,外周神经的毁损短时间内获得痉挛缓解的效果,但远期疗效不佳,外周神经再生后面神经主干的传导再次传至面肌,又可再次引发痉挛。而且,外周神经毁损可导致永久的面瘫,比肉毒素的副作用还要大。误区4、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会有很多并发症,不能用来治疗 现代医学证实,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是极为精细的颅神经手术,需要有相当显微外科手术基础的医师进行。手术过程是在小脑和脑膜之间间隙进行,对脑组织没有明显损害,手术的安全性是比较高的。手术效果远远高于其他治疗。 依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可重用养血活血、舒筋活络之品,如鸡血藤、当归、首乌、川芎、鹿衔草、稀莶草等,辅以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扶正。?????? 面肌痉挛临证上多表现为风动之证,面肌不自主抽动,治疗宜息风镇痉,如天麻、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刺蒺藜等;痰瘀交结,筋脉阻滞是面肌痉挛久治不愈原因之一,活血涤痰常选用当归、川芎、胆南星、半夏、白芥子等来进行治疗。?????? 治疗病程长、反复发作、情绪激动的时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婴儿痉挛的护理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婴儿痉挛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8-11-13T14:11:37.4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胡晓敏 [导读] 在婴儿痉挛症 ACTH 治疗期间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指导,加强对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对顺利完成治疗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贵州贵阳 550003) 【关键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婴儿痉挛副作用护理 Nursing study of corticosteroid therapy in infants with spasm Key words:Adrenal corticosteroids Baby spasm side effect nursing Huxiaomin Guiyang Women and Children's Health Hospital Guiyang, Guizhou 550003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120-02 婴儿痉挛又称 We st 综合征,是婴儿期最常见的年龄依赖性癫痫性脑病,常用抗癫痫药物疗效差。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 TH) 治疗取得疗效[1-2] 。我科自起用 ACT H 治疗12例婴儿痉挛,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本组12例病例均为我科 2016 年1 月~ 2018年4月在我科的住院患儿,其中男 8例,女5例; 年龄最小 2 月7天 ,最大 11 月25天。全部病例均符合1989 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关于婴儿痉挛的诊断标准。 1. 2 方法选用ACTH ,规格为25U/2 ml ,使用剂量按 1~2 IU/kg ACTH加入5%葡萄糖液80ml中静脉滴注,电脑输液泵维持8 h , 1次/d ,连续 4周。如2 周后痉挛控制不满意可加量 ,连续2 周。 2 结果 2. 1 疗效标准完全缓解: 治疗后痉挛发作完全控制; 有效: 治疗后痉挛发作次数减少≥50%; 效差; 治疗后痉挛发作次数减少≤50%; 无效: 治疗后痉挛发作无改善。静滴 ACTH 4 周后,再进行疗效评价。疗效结果: 显效 4 例,有效6 例,效差 2 例, 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74%。 2. 2 副作用观察结果呼吸道感染1 例,肠道感染l例,高血压l 例,皮疹2 例,低血钾1 例。 3 护理 3. 1 用药前护理已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处感染积极治疗; 仔细检查口腔、全身皮肤皱折处,排除霉菌性口腔炎或皮炎;抽血查血钾及空腹血糖。测量基础血压及体重并记录。测腋温 6 次/d ,连续 3 d 并记录。观察痉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表现、伴随症状,寻找痉挛发作规律,尽量在可能发作时间里行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监测到痉挛发作及同步脑电图对婴儿痉挛有诊断性意义。 3. 2 用药时护理 3. 2. 1 ACTH 可抑制抗体的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激肽释放及其后的免疫反应,作为免疫防御系统受抑制的结果,机体被被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加强基础护理和消毒隔离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将患儿安置在单独病房内,和感染病人分开,减少探陪。室内开窗通风,每天空气消毒 1 次。做好口腔、皮肤、会阴部护理,预防霉菌感染及尿布皮炎。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暂不改变饮食种类或添加辅食,餐具注意消毒。测腋温3次/d并记录。 3. 2. 2 建立 ACT H 使用时的病情观察表格,表格包括日期、时间、精神状态、体温、血压、血糖、血钾、体重、皮肤、痉挛发作次数及表现等内容。血压每日测量三次,分别在输注ACT H前,输注ACT H4小时及输注ACT H结束后测量,小婴儿用普通血压计很难测量准确,可用心电监护仪的血压模块测量。血糖血钾每日测量二次,分别在输注ACT H前后测量、白细胞数、大便OB 试验每周遵医嘱检测。体重每周测 2 次,体重增加过多要排除体内水钠潴留。AC TH 过敏反应常见有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少见,皮肤状况要每天观察,尤其需注意的是,在用药后期仍有过敏反应发生的可能。 3. 2. 3 ACTH 静脉注射时, 血浆 T1/2 仅为 15min ,为了使肾上腺皮质达到最大兴奋,要求静滴时间维持8 h 左右。长时间的输液限制了患儿的活动,给其带来不舒适感,应协助家长做好生活护理和婴儿的安抚。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输液时间长而小儿血管较细,要有计划地选择静脉血管,避免后期静脉穿刺困难,使用静脉留置针,注意无菌操作和留置针穿刺部位的护理, 留置针使用72~96小时为宜,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3. 2. 4 70%~ 90 %婴儿痉挛影响患儿的智力,远期预后普遍较差,且后续治疗时间长,家长的心理焦虑重,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3. 3 用药后护理为防止急性肾上腺皮质激素撤退反应和痉挛发作反复,停止ACT H 静滴后,需继续口服强的松起始剂量2mg/kg顿服,并逐渐减量。复查脑电图,和医生一起作疗效评价。做好出院准备及相关健康知识指导。 4.讨论 婴儿痉挛症是一种具有年龄相关性的癫痫性脑病,包括典型的三联征:特殊的痉挛发作、精神运动发育迟滞或倒退和脑电图呈现高峰节律紊乱。临床上较其他类型癫痫难以控制,预后很差,有 70%~ 78%的患儿存在精神运动发育迟滞。ACTH 通过抑制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的过度分泌和释放,起到抗惊厥作用。从而减少痉挛的发作改善患儿预后。有研究表明,ACTH 治疗过程中可诱发或加重感染、应激性溃疡、高血压、高血糖及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ACTH 作为治疗婴儿痉挛症的方案之一,其疗效肯定,而且它能促进婴儿痉挛症患儿神经认知发育,降低以后转变为其他类型癫痫发作的概率,改善预后。另外,在 ACTH 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充分做好用药前准备,加强宣教,用药中认真、细致观察,及早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其对患儿机体的损害,从而提高 ACTH 疗效和患儿的生存质量。 总之,在婴儿痉挛症 ACTH 治疗期间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指导,加强对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对顺利完成治疗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Riikonen R. In fant ile spasm s: therapy and out come[ J] . J ChildNeu rol. 2004 , 19( 6)∶401 -404. [2]陈国利,张月华,秦炯,等. AC TH 治疗婴儿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 J ] .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4 , 19( 7) ∶406-408.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年10月第14卷第10期 Smad4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3,41(2):20-21 [2]王海强,谢晶日,刘朝霞,等.益气活血化瘀法对肝癌前病变大鼠 TGF-β1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3,41(1):18-19 [3]毛文超,宋艺君,张健,等.熊果酸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小鼠肝癌前 病变的防护作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5):287-289,292 [4]焦艺博,刘晓婷,毛文超,等.姜黄素对二乙胺基亚硝胺诱发小鼠肝 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J].中国药师,2012,15(9):1218-1222 [5]叶永安,杨先照,江锋,等.抗纤抑癌方对肝癌前病变肝细胞生长因 子及其受体的影响实验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国际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病协作组(肝病组、传染病组)会议论文集,2012.491-493 [6]谢晶日,任公平,梁国英,等.益气活血化瘀法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癌 基因c-myc、N-ras mRNA表达的影响[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8.339-342 [7]吴学元,白斌,张党锋,等.NT4p53(N15)Ant重组腺病毒对肝癌细胞 腹腔种植瘤的治疗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 (1):73-76,107 [8]钱丽,华海清.华海清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原发性肝癌长期发 热1例[J].吉林中医药,2013,33(3):306-307 [9]文朝阳,史争鸣,李霞,等.槲寄生总碱和多糖对黄曲霉菌毒素诱发 大鼠肝癌前病变时血清同工酶含量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9,23(3):201-207 [10]王华,周滨,郭星,等.人参皂苷Rh2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 和细胞骨架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27(6):1226-1229 [11]Wu L,Yang YF,Ge NJ,et al.Hepatic artery injection of131I-labelled metuximab combined with chemoembolization for intermediat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prospective nonrandomized study[J].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2012,39(8):1306-1315 [12]张飞春,张科源,贾振宇,等.壁虎冻干粉抑制肿瘤新生淋巴管实验 研究[J].河北中医,2011,33(9):1383-1384 [13]冯兵,朱莹,贺嵩敏,等.中药罗勒胶囊对大鼠移植性肝癌TACE后 VEGF和Bcl-2表达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 146-150 [14]苏宏,叶江琳,刘慧,等.参芪化淤方对H22肝癌细胞survivin表达 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25):2616-2618 [15]孙振,王忠.肝癌中医治法研究概述[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35(3):468-470 [16]龙顺钦,杨小兵,吴万垠,等.原发性肝癌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及其 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101-104 [17]李涵.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12,4(16):114-117 [18]万凌峰,薛博瑜,柳璋璞,等.芪参清肝汤对人肝癌SMMC-7721细 胞增殖、凋亡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12):1079-1081 [19]贺雄,曹文富,赵苹利,等.益气化瘀化痰法对肺纤维化大鼠 TGF-β1、PAI-1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19):1903-1905 [20]刘静.枸杞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肝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陕西 中医,2013,34(8):1079-1081 (收稿日期:2014-03-10)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 刘潇潇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5)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灸;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4.10.063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是指以一侧的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的、阵发性的、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无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同时脑电图正常,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加重。本病多发生于一侧,双侧者少见,好发于中年以后。面肌痉挛在中医学中属于“筋惕肉瞤、筋急、风症”等范畴,为针灸临床常见病之一。现就近5年来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普通针刺 1.1近端取穴袁涛等[1]选取四中穴(四神聪穴各旁开2寸)、头颞穴(太阳穴后1寸与耳尖平行处)和风池穴共8穴组成矩阵穴方,配患侧攒竹、颊车、地仓穴,以对称平行针刺法,进针行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对照组常规取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2.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43%。蒋学余[2]以针刺听会、透刺阳明经穴和太阳经穴法治疗面肌痉挛37例,结果痊愈19例,显著6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王振林等[3]取激发点(患者面部明显跳动点,以指压迫可缓解痉挛,一般在瞳子髎、颧髎、巨髎、地仓附近),配穴合谷、太冲等,配合TDP灯照射患者,运用平补平泻手法,结果总有效率为94.9%。1.2远端取穴荆红存[4]以“以动制动”法治疗面肌痉挛38例,取背部腧穴(肝俞、肾俞、膈俞、筋缩、大椎、风门)为主穴,四肢穴(太冲、三阴交)为配穴,进针后施以平补平泻,得气后,肝俞、肾俞加电针,疗程结束后痊愈30例,显效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王春兰[5]观察组取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穴),进针后施用提插手法得气,配患侧颊车、地仓等常规穴位浅刺,对照组常规取穴法治疗,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52.9%,总有效率为97.0%,对照组痊愈率为26.5%,总有效率为94.1%。杨军雄等[6]综合组取三焦针法主穴(膻中、中脘、气海和双侧血海、足三里、外关)配双侧风池,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结果综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75.0%。 1.3针刺手法胡芳等[7]取患侧阿是穴采取浅针围刺,间隔为0.5~1cm宽,针尖紧贴皮肤快速捻转进针,进针0.1~0.2cm,使针体悬吊,不施任何行针手法,结果总有效率为96.67%。陈静[8]治疗组选取颤搐剧烈的部位,一次取3~6处,眼周颤搐的取攒竹、阳白、鱼腰、太阳、四白,口周颤搐的取地仓、颊车、迎香、承浆,均采用一寸毫针,直刺,深度为0.8~1分,不施手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 92··

面肌痉挛饮食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面肌痉挛饮食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面肌痉挛是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多在中年后发生。面肌痉挛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因此,得了面肌痉挛需要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治疗。合理饮食可促进面肌痉挛康复,并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面肌痉挛在饮食上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呢? 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疾病,它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双侧面肌痉挛者甚少见,若有,往往是两侧先后起病,多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作,而且抽搐一侧轻另一侧较重,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搐者未见报道。这就是面肌痉挛的症状表现。患者在平时的饮食也要注意。不良的饮食习惯可加重病 情。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c514595003.html, 面肌痉挛饮食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1、给予患者营养丰富、易消化的软食,补充维生素B族元素也是面肌痉挛的饮食原则,由于维生素B族元素对面神经疾病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应该多食用一些菠萝、葡萄、柿子、杏、西瓜、桃、木瓜、冬瓜、香菜、番茄、苹果、等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

2、面肌痉挛的饮食原则还有钙元素的补充。由于钙不仅仅是对智力和骨骼有好处,还可以促进神经和肌肉的功能正常的进行,因为患有面神经疾病的病人是由于面神经传导障碍而引起的肌肉萎缩,因此,补钙很重要,所以,要多食用一些西瓜、奶制品、胡萝卜、排骨、深绿色蔬菜、芝麻、蛋黄、水果、海带等富含钙质的食物。 3、面肌痉挛患者不能吃的食物: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不易消化,热性补药,热性食物,烟酒,羊、狗肉,动物内,带鱼,辣椒。另外,鲜果汁和不经煮炒的鲜菜汁是人体内的“清洁剂”。能解除体内堆积的毒素和废物。 4、面肌痉挛患者忌过多摄取糖:特别是白糖,不仅维生素的含量是零,而且,糖在代谢中还需要维生素B的参与,所以,使本来就不足的维生素B更加缺乏。 5、面肌痉挛患者还应坚持每天温水泡脚到微微出汗,同时按摩双耳、梳头5~10分钟,把血往头上引,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温煦面部神经和肌肉.患者应注意勿用冷水洗脸,遇风、雨寒冷时,注意头面部保暖。注意保持心情愉悦,轻松,劳逸适度,充足睡眠。

面肌痉挛有那四大症状

面肌痉挛有那四大症状 面肌痉挛疾病在是生活中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熟悉而于不陌生的词,我相信有一部分人不太了解面肌痉挛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而且它经常会出现在我的身边,面肌痉挛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有一部分人经常会问起面肌痉挛会引起那些疾病以及症状,我相信在生活有一部分人不知道怎么预防及早的进行干预,为避免这种疾病发生在自己身上。接下来主要给大家详细介绍的就是导致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乌鲁木齐新光明医院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1 、导致面神经瘫痪。另外我相信另外一部分患者是由于特发性面神经瘫痪,就当在你身体恢复以后会出现或者发性患侧面肌痉挛,这也是常常引起面肌痉挛疾病主要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由于面神经炎导致神经脱髓鞘的病理改变而未能恢复正常导致患上的 2、某种压迫使面神经性以及干扰。我相信面肌痉挛这个疾病发病主要原因就是某种事情压迫导致面神经病理性干扰所致,往往都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神经动脉压迫,偶尔由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脑瘤等面神经根部的压迫造成的,这是患上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之一。 3、外伤肿瘤或外科手术后。极少数患者是因为外伤肿瘤、外科手术后出现患侧面肌痉挛,出现原因是由于面神经的恢复过程中与其他脑神经出现短路,使得其他神经兴奋时也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抽动造成的。 4、阴亏或体弱气虚。面肌痉挛这个疾病或许是因为身体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导致患上的,这是导致面肌痉挛的原因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以上介绍的就是导致面肌痉挛的原因? 四大原因应该大家们都了解这个问题,我希望大家在患上面肌痉挛一定要立即去医院进行治疗,早期治疗是可以控制病情的,严重的时候会耽误病情,会对患者身体造成更为严重的伤害。

婴儿痉挛症的症状表现及诊断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婴儿痉挛症的症状表现及诊断方法 导语:婴儿痉挛症是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有的癫痫疾病,这种病的症的发病年龄较早,具有特殊的痉挛形式,90%伴有明显的智力、体力发育障碍。脑炎、产伤、脑外伤为常见病因。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些婴儿可能会发生全身性的肌肉痉挛,其主要表现为躯干和腿弯曲,双臂向前向外急伸。其实这就是婴儿痉挛症,发生在出生后几天到30个月,半岁前是发病高峰。但是由于年轻妈妈缺乏经验,容易麻痹大意,耽误了婴儿病情,其实只要知道现象,就能第一时间知道其病情,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婴儿痉挛症的具体表现和诊断方法吧! 一、痉挛发作特点 要了解婴儿痉挛症的症状,首先我们来看看该病发作时有什么样的特点。婴儿在发生这种病时,其主要表现呈鞠躬样或点头样,亦有人观察到本病呈多种形式发作,如屈曲-过伸混合性痉挛最常见,其他有屈曲性、过伸性、肌阵挛、失张力或强直性、一侧性、非典型失神发作等。发作形式为连续成串出现的强直性痉挛,表现为两臂前举,头和躯干向前屈曲,少数病例向背侧呈伸展位,重复出现数次甚至数十次,有时伴喊叫或微笑。95%的病例有精神运动发育落后。脑电图呈高峰节律紊乱,为持续高波幅不同步、不对称的慢波,杂以多灶性尖波和棘波。发作期脑电图可有数秒钟的平坦快波。少数可为一侧性婴儿痉挛发作,伴脑电图一侧性高峰节律紊乱,见于严重的一侧半球损伤患儿。婴儿痉挛的病因多为症状性,可有早期发育障碍,如代谢病、脑发育畸形、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等)及感染等异常。影像学检查约80%以上可见脑萎缩、畸形等异常。10%~20%为特发性,无可寻病因,预后较好。鉴别诊断主要是与良性婴儿肌阵挛性癫痫(benign

半面痉挛的研究进展

半面痉挛的研究进展 半面痉挛的研究进展 全网发布:2009-08-06 10:14 发表者:黄永久(访问人次:1414) 半面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阵挛(clonic facial spasm)是以一侧面部肌肉反复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为特征的疾病。该病多见于成年人中,发病年龄17-70岁,平均52岁,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4:5。半面痉挛常有逐渐加重的倾向,面部随意运动可诱发面肌抽搐,疲劳、紧张、焦虑也可加重痉挛,存在一定时间之后,可出现同侧面肌无力。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继发者亦称症状性面肌痉挛,临床较少见,多由面神经径路的压迫刺激性病变引起,如面神经鞘膜瘤、听神经瘤、多发性硬化等;凡是查不出明确诱因者统称特发性半面痉挛(idiopathic hemifacial spasm),可能发病原因主要有微血管压迫学说和核团学说。半面痉挛绝大多数为特发性,本文也主要讨论此类疾病。 目前半面痉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面神经阻滞治疗和手术治疗三个方面。本文将就半面痉挛的病因、诊断、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四个方面具体阐述该病的研究进展。 一、半面痉挛的病因、学说

特发性半面痉挛的病因不明,主要学说有: (一)微血管压迫(microvascular compression MVC)学说 Gardner于1962年曾提出,半面痉挛和三叉神经痛可能均由血管的机械性压迫所致。1967年Jannetta报告了他经颅后窝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半面痉挛的成功经验,并认为微血管压迫神经是本病的原因,收到不少人的支持。该学说认为,当面神经在其行程中和微血管形成相互垂直性骑跨式交叉时,面神经即可能受到此血管的机械性压迫,发生损害。 面神经出脑干的区域(root entry zone,REZ)是中央性胶质节段和周围性髓鞘节段的过渡区,在没有移行为周围神经时,髓鞘不是由雪旺细胞而是由胶质细胞组成,郎飞结处没有胶质细胞和基膜,有较宽的细胞间隙(王孝文等,2005)。而在此区内,压迫面神经的血管以小脑下前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ICA)及其分支最常见。面神经对微血管的压迫非常敏感,神经受压,髓鞘受损分解,轴突扭曲变性,神经纤维暴露,互相接触,神经冲动发生“短路”(parabiose),导致神经功能发生异常和对面肌的不正常支配,及半侧面肌的不自主痉挛抽搐。 (二)面神经核功能紊乱学说 位于桥脑中的面神经运动核,由于面神经在出桥脑后的行程中受到各种慢性刺激,如慢性炎症,压迫(面神经髓鞘缺损

2020年癫痫型脑病的基因研究进展(课件)

2020年癫痫型脑病的基因研究进展 (课件) 癫痫型脑病的基因研究进展 摘要:癫痫性脑病(epileptic encephalopathies,EEs)是癫痫性异常导致进展性脑部功能障碍,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脑部疾病,以多种严重的癫痫症候群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性疾病。EES病因尚不明确,多数研究将病因指向癫痫基因,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基础上综述癫痫基因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癫痫型脑病;基因;突变 Genetic research advances in epileptic ence phalopathy Abstract: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epilepticencephalopathies, EEs) is epileptic defect in advanced brain dysfunction,is a common childhood disease of the brain, is characterized by avariety of severeepilepsy syndrome function disorder of the nervous system。The etiology of EES is not clear.Most studies point to epilepsy gen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pilepsy

genes basedon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 oreignliterature。......感谢聆听 Keywords:epilepsyencephalopathy;Genes;muta tion EEs是发生在婴儿和儿童的严重痉挛性疾病,首次发病多见儿童、青年时期,男性高于女性[1],癫痫儿童死亡率是成人的10倍[2],然而癫痫型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3],年龄依赖性是EES 的共同特征,早发性癫痫性脑病(early-onset epileptic en cephalopathies,EOEE)包括早发性肌阵挛脑病(early myoclonic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EMEE)、大田原综合征(Ohtaharasyndrome,OS)、婴儿恶性游走性部分性癫痫(malignant migrating partial seizures in infa ncy,MMPSI)、West综合征及Dravet综合征.目前临床仍局限于对症治疗,近年来的研究将癫痫病因指向基因突变和全基因拷贝数变异,虽然缺乏确切的数据和对应的基因型-表型关系,但是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癫痫型脑病基因研究逐渐明朗,目前发现多种基因变异可导致癫痫型脑病的发生。......感谢聆听 1。癫痫型脑病的基因研究 EEs主要是由于癫痫发作或者癫痫间隙频繁放电引起,婴幼儿时期的癫痫型脑病影响大脑发育,突触可塑性形成以及神经环路形成,可导致认知、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迟缓、孤独症等严重神经

小剂量ACTH治疗婴儿痉挛48例临床护理

小剂量ACTH治疗婴儿痉挛48例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1-08-30T16:03:41.8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贾士清1 刘红卫2 [导读] 婴儿痉挛为婴幼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癫痫综合征,属难治性、年龄依赖性癫痫综合征。 贾士清1 刘红卫2 (1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山东济南 250022;2山东大学省立医院山东济南 250021)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8-0320-02 【摘要】目的对应用ACTH治疗婴儿痉挛的护理进行探讨。方法对48例婴儿痉挛儿童应用ACTH治疗的效果、脑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应用ACTH治疗婴儿痉挛有效率达到81.25%。结论应用ACTH治疗婴儿痉挛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应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关键词】 ACTH 婴儿痉挛护理婴儿痉挛是婴儿期最常见的一种难治性癫痫综合征, 发作形式特殊, 有相对特异的脑电图改变,多伴发育迟缓或智力低下。临床治疗的方案较多,但是总体预后差。本组收集48例婴儿痉挛,给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联合硝西泮治疗,对应用ACTH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提出应注意事项及护理要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全部来自我院2009-2010年神经科住院患儿,所有入组病例均排除其他发作形式的癫痫并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关于婴儿痉挛的诊断标准[1]。本组48例患儿中男32例(66.67%) ,女16例(33.33%) 。发病年龄最小4月, 最大15月。其中4~6 月起病者18例(37.50%),7~9月起病者20例(41.67%),10~15月起病者10例(20.83%) 。本组患儿发病后有42例(87.50%)伴有智力发育的停滞或倒退。有6例(1 2.50%)智力运动无明显影响。脑电图( EEG)发作间期均提示高峰节律紊乱。 1.2 方法本组所有病人入院后在排除结核感染及其他严重的疾病后,予以应用ACTH治疗。每日应用 ACTH 25U在5小时内缓慢静脉泵入,连续应用2周;同时口服硝西泮治疗。应用ACTH时同时监测患儿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心律紊乱、电解质及感染情况。应有ACTH2周后改用口服泼尼松1~2mg/(Kg·d)治疗,同时继续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 1.3 疗效评价应用ACTH 治疗疗程结束后注意观察患儿痉挛发作控制情况,并予以复查患儿视频脑电图。疗效判断标准:完全控制;发作消失;显效:发作次数减少≥75%;有效:发作次数减≥50%;无效:发作次数减少<50%。 2 结果 2.1 治疗后疗效,本组48例患儿经过治疗后,完全控制25例(52.08 %),显效10例(20.83 %),有效4例(8.34%),无效9例(18.75%)。治疗前患儿脑电图发作间期均提示高峰节律紊乱。治疗检查患儿视频脑电图变化,48例患儿视频脑电图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4例(8.34%)患儿脑电图恢复正常,34例(70.83%)患儿脑电图高峰节律紊乱消失。20例患儿脑电图仍可见有棘波、尖波,多棘慢波发放。6例患儿脑电图一侧散发棘慢综合波。4例患儿脑电图转为不典型高峰节律紊乱。应用ACTH治疗婴儿痉挛有效率达到81.25%。 2.2 本组病例中应用ACTH 46例(95.83%)血压在正常范围。烦躁患儿占35例(41.67%),继发呼吸道感染5例(10.42%),鹅口疮2例(4.17%),消化道感染2例(4.17%),低钾血症5例(10.42%),2例(4.17%)因为应用ACTH患儿血压明显升高停用。 3 护理 3.1 应用ACTH不良反应的监测应用ACTH作为治疗婴儿痉挛一个重要的手段,虽然ACTH治疗本病显效快,疗效较好,为首选药物之一,但是ACTH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同样较高。 3.1.1 皮质激素可增强外周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可导致指趾端凉、血压升高[2]。因此用应用ACTH治疗期间应监测患儿的血压变化。本组病例中有血压明显升高2例,因为患儿家长原因停止继续治疗。本药引起血压升高可以应用降压药物控制高血压,如卡托普利。高血压在停用药物后亦逐渐恢复正常。 3.1.2 在应用ACTH时可能会引起心率减慢,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口唇略发绀,患儿可以出现懒动,此时患儿家长容易紧张,需要做好患儿家长的宣教,指导家长合理的护理。同时监测患儿的心率及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 3.1.3 应用ACTH可以出现过敏反应,本药比较常见的过敏反应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在治疗过程中及时的观察患儿的皮肤情况,如发现有过敏反应应及时的停用ACTH治疗,终止方案。并予以相应的抗过敏处理。 3.1.4 长期应用ACTH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诱发感染,同时可以使得原有的感染进一步加重。因此患儿有严重的感染时应先抗感染治疗,待感染得到一定的控制后加用ACTH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患儿继发感染以呼吸道、口腔及胃肠道感染为主,针对以上情况应予以相应的预防。尽量将患儿安排在单人间或者非感染病房,定期进行室内通风,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减少探视,减少陪护人员。患儿容易出现口腔及消化道感染,护理上注意保护皮肤粘膜完整性,及时的注意口腔清洁,如果出现霉菌感染应及时处理,并调节菌群。同时注意患儿营养的搭配,注意饮食卫生,勤换衣服、及床上用品,减少胃肠道感染。加强患儿在用药期间的预防对于患儿的治疗至关重要。 3.1.5 由于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因此长期使用可产生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出现明显的水钠潴留和失钾,所以治疗期要定期监测患儿血电解质变化。发现异常时及时予以纠正电解质紊乱情况。同时应用ACTH容易出现骨质疏松,所以在应用ACTH及泼尼松治疗期间,需要加用钙剂以及维生素D治疗,避免骨质脱钙。 3.1.6 应用ACTH可以诱发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欣快、失眠等神经系统表现,同时亦可引起可逆性脑萎缩,必要时可行头颅CT检查以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与患儿家长做好详尽的沟通解释工作,避免患儿家长出现焦虑不安情绪。 3.2 用药过程中护理 在疗程进行中,由于长时间静脉泵入的用药方式,一次性静脉滴注注射方式不能适应实际需求,病人均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治疗,既保障长时间治疗的需要,同时减轻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针对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治疗,留置的时间较长,注意局部静脉炎的产生。同时注意选择穿刺部位,指导家长看护,避免年幼的患儿误拔穿刺针,造成局部皮肤、血管的损伤,耽误治疗。 3.3 用药后续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