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终极版

认知心理学.终极版
认知心理学.终极版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概述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1956年的一系列认知革命事件——艾森克等人

1967年,奈塞尔出版《认知心理学》——普遍的观点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主要思潮(知道)

一、信息加工学说

基本观点——计算机隐喻

在功能的水平上把人脑比作计算机;把认知看作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就是对符号的操作;强调符号的序列或串行的加工方式。

信息加工模型

二、联结主义学说

基本观点——神经网络隐喻

以类似于神经元的结点和单元构成认知网络。每个结点或单元都有不同的活性(既可兴奋或抑制其他单元,也可受其他单元的兴奋或抑制)。

信息加工是并行加工或分布加工。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基本研究范式

反应时记录法

1.反应时的含义

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做出应答之间的时间间隔,即从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之间的潜伏期。

2.基本指标

反应时和正确率。

3.基本程序

快速向被试呈现某种刺激,要求在接收刺激后准确而快速地做出反应。同时,通过设备记录从刺激开始呈现到被试做出外显反应的时间。

4.基本原则

被试反应要符合“速度—准确率”权衡的原则。

5.数据处理

反应时数据仅限正确的反应,要将错误反应的反应时剔除。

就某个被试而言,如果他的错误率高于一定标准(如20%),那么这个被试就是无效被试。

二、认知神经科学的具体方法与手段

1.事件相关电位(ERP )

一种脑电采集和分析技术。在头皮上安置一定的电极,记录来自大脑的电信号,进而测定和记录于某一具体事件相关的大脑区域的反应。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

一种功能脑成像技术,根据脑内各个部位的放射量来推测相应部位的血流量,从而推测不同脑区的活动情况。

3.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

利用血液的磁性特征进行脑成像的技术,可以检测出大脑活动区域中血流充氧量的变化。

第二章注意

两种注意(了解)

选择性注意:在同时呈现的两种及以上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分配性注意: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同时对两种及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第一节瓶颈理论

一、过滤器模型(Broadbent,1958)

(一)基本观点(假设)

1.认知能力有限,需要“装置”来筛检信息。

2.装置名为“过滤器”,位于感知阶段。

3.过滤器为单通道形式,遵循“全或无”原则。

(二)实验证据——双耳分听实验范式

1.仪器与材料

仪器采用可控声道的耳机

材料为一系列6个数字构成的字符串 2 5 8 3 6 9

2.程序及结果

根据刺激呈现和被试报告的方式,分三种:

(1)双耳兼听+任意报告的方式

如:左耳=右耳=258369。正确率约为93%

(2)双耳分听+任意报告的方式

如:左耳=258,右耳=369。正确率约为65%

(3)双耳分听+顺序报告的方式

正确率约为20%

3.理论解释

条件(1):注意无需转移,成绩最好。

条件(2):注意只需转移一次,成绩较好。

条件(3):需要多次转移注意,成绩最差。

二、衰减器模型(Treisman,1964)

(一)基本观点(假设)

1.认知能力有限,需要“装置”来筛检信息。

2.装置名为“衰减器”,位于感知阶段。

3.衰减器为多通道形式,遵循重要或意义原则。

(二)实验证据——双听附加追随耳范式

1.仪器与材料

仪器采用可控声道的耳机

材料为系列短语或句子knowledge of on a hill

2.程序与结果

左耳(追随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

结果:被试更多报告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且声称从一只耳朵中听到。3.理论解释

引入阈限的概念来解释注意衰减的机制。

非追随耳的信息达不到阈限,被筛检掉。

有意义的信息的阈限较低,即使被衰减,也容易被激活而得到注意。

三、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比较

(一)相同之处

1.两模型的根本出发点相同: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

2.过滤器的位置相同: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3.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具有知觉性质。

因此,二者并称为知觉选择模型。

(二)不同之处:

1.过滤器模型假设,选择性注意的基础是对输入刺激的物理属性的粗略分析;衰减模型则认为,前注意分析更为复杂,甚至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

2.过滤器理论中的过滤器是“全或无”的工作方式;而衰减模型认为是衰减的方式,未选择的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只是关小或阻抑。

第二节中枢能量理论(实验)

一、能量分配模型(Kahneman,1973)

实验证据

1.理论依据

认知资源有限→认知资源竞争假设

2.实验任务(双作业)

要求被试同时执行两种任务

任务一:标准的双听任务

任务二:对随机呈现的灯光刺激做出按键反应

3.实验程序

任务一:双耳分听范式附加追随靶子词任务——任务是复述靶子词

条件A:变换朗读者的性别,要求追随男声或女声。

条件B:同声朗读两类语词(例如动物或植物),要求追随其中一种的名称。

任务二:对随机的灯光做出反应,记录反应时。

4.实验假设

“公理”:语义加工耗用的资源比感觉登记要多。

条件A(感觉登记)消耗资源少,故完成任务二的资源相对增加,反应成绩应好。

条件B(语义加工)消耗资源多,故完成任务二的资源会相对减少,反应成绩应差。

5.实验结果

结果:条件A下任务二的成绩好。

二、控制加工与自动加工的分离——视觉搜索实验

程序:先让被试识记1-4个项目(识记项目),再呈现1-4个项目(再认项目)任务:判定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一个是以前识记过的,作出是或否的反应。

项目安排:

方式一:识记项目和无关的再认项目分属两个范畴

识记项目:F → S → V → M再认项目:3 → 6 → V → 5

方式二:识记项目和无关的再认项目同属一个范畴

识记项目:F → S → V → M再认项目:N → X → V → K

结果:

第三章知觉与模式识别

第一节知觉信息加工

知觉加工(了解)

(一)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概念,与思维、语言联系)

自下而上加工:依赖于刺激物的特性

自上而下加工:依赖于主体的知识和经验

第二节模式识别

一、特征分析假说

1.基本观点

特征指模式的元素及元素间的关系。

模式以特征方式在长时记忆中表征。

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关键作用。

模式识别过程:特征分析——特征合并——总体比较

2.魔鬼城堡模型(Selfridge,1959)

“鬼城”的原意是指一个幻想国度中的一个喧嚣而又乱的城市,而在这里用作形象的比喻。所谓的“鬼”是指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机制。“鬼城”模型本来也是针对机器模式识别提出来的,后来用来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这个模型以特征

分析为基础,将模式识别过程分成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这些层次程序的进行工作,最后达到对模式的识别。“鬼城”模型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由“映像鬼“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形成刺激的映像,然后由第二个层次的“特征鬼”对刺激的映像进行分析,即将它分解为各种特征;在分析过程中,每个特征鬼的功能是专一的,只寻找它负责的那一种特征。第三层次的“认知鬼”始终监视各种特征鬼的反应,每个认知鬼各负责一个模式。最后,“决策鬼”根据这些认知鬼的喊叫,选择喊叫声最大的那个认知鬼所负责的模式,作为所要识别的模式。

二、结构优势效应(整体优于结构)

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客观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人对于各种事物刺激模式的识别也总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模式识别过程中,自上而下加工的作用随模式识别研究的深入而日益受到重视。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字词中字母的正确率>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正确率>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同一线段或单独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识别图形的一部分

字母优势效应:识别字母中的一个组成线段>识别单独的该线段。

以上各种优势效应表明了在模式识别中,刺激模式的整体结构优于部分,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起有利作用,统称为结构优势效应。应注意的是,这种刺激模式的整体结构和部分的区分是相对的。如:一个单词处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就是部分,而对于组成这个单词的字母表来说就是整体结构。结构优势效应不仅与刺激模式的特征有关,而且与人的知觉组织活动规律有密切联系。

第四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的结构

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型

(一)感觉记忆:

特点:

1.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备的物理特性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作用时间短。视感觉记忆约为0.25~1s;听感觉记忆约为1s,最长不超过4s。

3.容量有限,一般为9~20个字母或物体。

4.除非转入短时记忆,否则感觉痕迹很容易衰退。

提取方式:自动提取或消退

(二)短时记忆:

特点:

1.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2.保存时间不长,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

3.容量有限,一般为7+2组块的信息容量为标准。

4.容易受到干扰。必须在复述的条件(保持性复述和精确复述)下进入长时记忆。提取方式:信息检索

信息提取方式的假设

平行扫描:同时对所有项目检索,检索时间与项目数无关

系列扫描:对项目逐个地检索,检索时间与项目数有关

系列扫描的两种情况:

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是”反应短于“否”反应,对项目逐个检索,若找到目标就停止。

完全系列扫描:“是”反应等于“否”反应,从头至尾地对全部项目检索,再判断。

(三)长时记忆:

特点:

1.容量一般认为是无限的,但也有人认为它的范围是5万到10万个组块。

2.它的信息是以有组织的状态被贮存起来的,保持时间长,一般认为60年甚至终生。

3.信息来源主要是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

4.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需通过语义代码(主要)和视觉代码(辅助)的根据信息的性质进行深度加工。

提取方式:回忆与再认

第二节短时记忆

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发展

(一)Working Memory, WM的含义

一个允许同时储存和临时加工信息的有限容量系统;它有助于信息得到更深层的加工。

它为复杂任务提供临时储存空间和所需信息;它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工作记忆的成分——从理论概念来看

1.语音环路(言语工作记忆)

负责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信息的存储和加工,由两部分构成:

语音编码储存装置,语音编码在此短暂保持;

发音控制装置,通过复述防止语音表征的消退。

2.视空间画板(空间工作记忆)

负责视觉和空间信息的存储和加工:

它可直接加工信息(如直接知觉到的信息);

也可间接加工信息(如从记忆中产生的表象)。

3.中央执行功能(工作记忆的核心)

负责信息加工的注意控制、计划协调等;

负责言语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联系;

还负责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的联系。

第三节长时记忆

一、编码的特异性理论(小实验说明目的、方法、结合理论)

1.编码特异性理论

识记和回忆的条件一致时,成绩会好些。

场合依存效应——编码时环境刺激对回忆具有线索作用。

状态依存效应——编码时生理或情绪对回忆具有线索作用。

2.场合依存效应的实验

被试:潜水员

材料:20个单词构成的词表

任务:回忆单词

实验设计:2×2设计

学习场合:岸上、水中

测验场合:岸上、水中

3.生理状态依存效应的实验

设计:2×2设计

识记时的生理状态(清醒S和醉酒I)

回忆时的生理状态(清醒S和醉酒I)

任务:识记回忆任务

4.情绪状态依存效应的实验

设计:2×2设计

识记时的情绪状态(自然N和快乐H)

回忆时的情绪状态(自然N和快乐H)

任务:识记回忆任务

二、长时记忆的知识表征(了解)

(一)网络模型

1.层次网络模型

2.激活扩散模型

基本观点:每个结点代表一个概念,连线表示联系,连线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一个概念的内涵由与它联系的其他概念来定。

3.命题网络模型(HAM模型)

(二)特征(计算)模型

4.集理论模型

5.特征比较模型

第五章表象

一、心理旋转的含义(知道)

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做平面或立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它是衡量空间智能的重要指标。

分类:客体旋转、自我旋转

二、心理旋转的机制(知道)

1.心理旋转的神经机制

—顶叶、枕叶、额叶起重要作用

—右脑半球是心理旋转的优势半球

否认右半球是心理旋转的优势半球

心理旋转的半球优势达不到言语半球的程度

2.心理旋转的性别差异

一般而言,男性的心理旋转能力优于女性。

性别差异有年龄的中介作用:

—两性儿童的差异并不明显;—两性成人的差异比较明显。

心理旋转性别差异的原因分析

1)生物遗传的原因:染色体差异假说、优势脑半球假说

2)环境因素

3)生物-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3.心理旋转能力的可塑性

1)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训练:可以适度提高心理旋转的成绩

2)心理旋转任务存在明显的练习效应

3)有研究表明,相关电子游戏:可提高心理旋转代表的空间智能

三、心理旋转的经典实验

1.三维图形旋转(Shepard,1971)

2.字符旋转实验

第六章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的策略

1.聚焦策略(整体策略)

将第一个正例的全部属性看作目标的有关属性。

1)保守性聚焦:一个属性一个属性地进行检验,层层剥皮,排除无关属性,最后形成概念。

2)冒险性聚焦:每次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属性进行检验,试图一举到达目的

2.扫描策略(部分策略)

将第一个正例部分属性作为目标概念的属性假设。

1)继时扫描:一次只考验一个假设,直至发现概念。

2)同时扫描:一次考验多个假设,直至发现概念。

第七章推理、判断、决策

一、推理的基本形式(知道)

1.演绎推理

1)从一般性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2)形式有三段论、关系推理等

2.归纳推理

(1)从个别性信息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即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2)包括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1)完全归纳推理

S1是P ;S2是P;…… Sn是P

S1 —— Sn是S的全部对象

所以S都是P

根据某类事物每一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 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该种属性的结论。

2)不完全归纳推理

根据某类事物部分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该种属性的结论。

包括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①单枚举归纳推理

S1是P;S2是P;…… Sn是P

S1 —— Sn是S的部分对象,且没有S不是P

所以S都是P

根据观察到的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任何

反例,从而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该种属性的结论。

哥德巴赫猜想:17=3+3+11、41=11+13+17、10=5+5、14=7+7

所有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分解为三个素数之和

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分解为两个素数之和

②科学归纳推理

S1是P;S2是P;…… Sn是P

S1 —— Sn是S的部分对象

且没有S不是P,S与P之间有因果关系

所以S都是P

根据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间因果联系的分析,推出该类事物具有该属性的推理

二、心理模型假说(很重要,看三遍)

心理模型假说的基本观点

Mental Model Theory

1.推理就是根据前提建立和操作各种可能的心理模型,并验证模型合理性的过程。

2.心理模型的数量决定了推理问题的难度。

3.心理模型假说的行为研究证据-1

Johnson-Laird 等人(1991)的空间推理任务

研究表明:在不同条件下,多模型问题均难于单模型问题,研究结果证实了心理模型假说的合理性。

4.心理模型假说的行为研究证据-2

1)心理模型假说:推理是操作图表形式心理模型的过程。因而:图表前提比句子前提更容易形成心理模型。

2)心理逻辑假说:推理是操作语言规则的过程。因而:句子形式前提应比图表易于进行操作

Boudreau 等人(2001,2002)的实验

实验设置了四种条件:

(1)图表(图像) ▲●

(2)图表(名词) 三角形圆形

(3)句子(图像) ▲在●的左边

(4)句子(名词) 三角形在圆形的左边

结果:图表形式的问题均比句子形式显著容易

5.心理模型假说的脑成像研究证据

推理是操作“模型”的过程,应与大脑的视空间加工系统有关。结果支持心理模型理论的预测

三、常见推理的心理分析(了解)

三段论推理的心理分析

前提1:所有A是B 前提2:所有B是C 结论:所有A是C

第八章问题解决

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1.人为解决问题所进行的一系列认知加工活动。

2.特征:目的指向性+认知操作(序列)的参与

二、问题空间

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表征,包含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解答问题时的操作及由操作而产生的中间状态。

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问题解决的阶段

1.问题表征

在这个起始阶段,问题解决者将任务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问题空间也就是人对问题的内部表征。

2.选择算子

在这个阶段,问题解决者选择用来改变问题起始状态的算子。

3.应用算子

实际运用所选定的算子来改变问题的起始状态或当前的状态,使之逐渐接近并达到目标状态。

4.评价当前状态

这里包括对算子和策略是否适宜、当前状态是否接近目标、问题是否已得到解决等作出评估。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部分),具体见普心书

1. 动机与情绪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2. 对问题情境的知觉

例如:九点连线要求:笔不离纸,用不多于四条直线连在一起

3. 定势

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其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例如:陆钦斯量水实验

4. 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例如:利用如下蜡烛、火柴盒、大头钉。线等材料,将蜡烛象壁灯一样立在墙上5. 原型启发

原型: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

第九章语言心理

第二节语言理解

一、语言理解的概念

听者或读者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积极主动建构意义的一种认知过程。

语言理解的成分:词汇理解、句子理解、篇章理解

二、词汇理解的研究方法(掌握,加以说明)

1.词汇判断任务

向被试呈现真词或假词(非词),要求判断是真是假。记录反应时和错误率。

2.命名任务

向被试呈现词,让被试朗读。记录反应时和错误率。

3.语义分类作业

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词是否属于先前规定的某个类别。记录反应时和错误率。

三、句子理解的研究方法(掌握)

1.研究的实验范式

(1)简单句-复杂句比较范式

简单的句子:The boy hit the ball.

复合的句子:The boy hit the ball and run.

复杂的句子:After hitting the sister,the brother cried.

(2)语义违反-句法违反范式

设置句子,违反句子的正常语义或语法关系。

正常的句子:After hitting the sister,the brother cried.

异常的句子:The eat fat grass green cattle the.

(3)启动范式

考察先前的语义或句法信息对后来的语义或句法加工的影响作用

(4)句-图匹配范式

2.研究的技术手段

(1)移动视窗(moving window)技术

通过计算机以逐词或多词呈现的方式呈现阅读材料,阅读速度由被试的按键来决定。

计算机记录被试在各词上的停留时间。

移动视窗方法的缺陷:

被试无法进行回视;阅读包括按键的反应时,比真实的要长;无法分离出句法加工时间和语义加工时间。

(2)眼动技术

通过眼动仪来追踪被试在屏幕上的注视点,

记录被试在句子成分上的停留时间和回扫、眼跳等资料,来了解被试的即时加工过程。

(3)事件相关电位

通过人在加工不同条件下句子时的脑电模式来推测句子加工的时间进程。

句子加工中的N400与P600。

N400:关键词呈现400毫秒后所记录到的一个负的脑电波,它与词汇的语义有关;

P600:关键词呈现600毫秒后所记录到的一个正的脑电波,它与句法有关。

第三节语言表达的产生

语言表达的过程——安德森(Anderson,1980)的三阶段模型

构造阶段→转换阶段→执行阶段

第十章元认知

(重点掌握概念以及元认知与认知的区别)

一、元认知的含义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目标任务、认知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的认知;

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以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监控和调节为表现的认知活动。

二、元认知的实质

个体对认知活动的监视和调控:

监视:个体获得有关自己认知活动的进展、效果等信息的过程。

调控:个体对对自己的认知活动作出计划、调整的过程。

三、元认知的基本成分

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三个方面,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1)元认知知识:个体对于影响认知活动过程和认知结果的各种因素的认识。包括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认知任务的知识、认知策略的知识。

(2)元认知体验: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认知与情绪体验。

(3)元认知技能:个体在对认知活动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和调控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和策略。包括制订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调整。

四、元认知与认知的区别

1.对象的不同:

认知:内在或外在具体的事物,相对客观,即对象具有客体性。

元认知:内在的、抽象的认知过程或结果,相对主观,即对象具有主体性。

2.活动内容的不同:

认知:对认知对象进行特定的智力操作。

元认知:对认知活动进行调控。

3.作用方式的不同:

认知:直接使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

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调控,间接地促进认知活动的进展。

五、元认知的发展特点

1.从他控到自控

2.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

3.从单维到多维、从局部到整体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

认知的科学 今天,我们都知道脑是人心理活动的器官,但是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理活动由心脏产生的,而脑的功能是用来冷却血液的。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探讨心理活动是怎么被组织起来产生智能思维,心理活动又是如何在脑中产生的科学。在这一章,我们通过讨论下面的问题来介绍认知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 为什么要研究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起源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大脑中的细胞是如何加工信息的? 脑由哪些部分来负责他的各种不同功能? 哪些新的研究方法扩展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为什么要研究认知心理学? 1.1求知欲 人的心理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装置,展现出令人惊奇的智慧和适应能力我们想要了解这种复杂精妙的智力到底是怎么工作的?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们试图开发男士计算机展现智能行为的程序,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他们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开发出一个能够比得上人的心理的程序,有一个程序具有人类那样回忆、解决问题、推理、学习、加工语言的能力。 但是,人的智能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使得我们没有办法用计算机来建立模型。曾经因为在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建树而通过了1978年的诺贝尔奖的赫伯特西蒙,在生命中的最后40年研究认知心理学,他集中研究了从事科学时涉及的智力过程,他发现,科学探索的方法,可以用基本的认知过程来阐明,因为这些活动中很多只是问题解决过程。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人类的智慧涉及的是基本的认知过程,它们以复杂的方式一起运行产生出灿烂的成果。 1.2 对其他领域的启示 认知心理学是所有其他社会科学的基础。支配人类思维的基本机制,对于理解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行为类型非常重要。例如,要理解为什么会发生某种思维障碍(临床心理学)、人在对待别人时会有怎样的行为(社会心理学)、劝说是如何起作用的(政治学)、如何作出经济决策(经济学)、为什么某些组织群体的方法要比其他方法更为有效和稳定(社会学)、为什么自然语言具有一定的特征(语言学)。 虽然是这样,很多社会科学在没有认知心理学做基础的情况下已经发展起来了。你是因为认知心理学领域还待发展,二是因为研究者们已经找到了其他途径来解释他们感兴趣的现象。 1.3 实际应用 认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关键动机。如果我们能搞清楚人们是怎如何获得知识和技能,如何执行智能行为,那么我们就能够相应的改进他们的智能训练和绩效。已经出现了一些直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成果,例如:关于目击者证词的可靠性研究、关于网络浏览的研究。关于课堂练习的研究以及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脑功能异常的理解。 启示: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有效的学习 学习的关键在于抓住书中每一节的主要观点,并理解这些观点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可以用PQ4R法(预习、提问、阅读、反思、复述、复习)帮助自己记住这些内容。 2.认知心理学的历史

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 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它是由主意来发动,并由注意来维持的。在没有注意的条件下,人也能进行信息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而且往往是不自觉的。 4、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记录、计算机模拟 1.反应是记录法。(相减法、因素相加法)反应时记录法: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间,即反应的潜伏时间。它不仅能推测人的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过程,而且能推测认知的内部结构,即知识的表征。 (1)相减法——唐德斯基本方法:计算复杂反应时间与简单反应时间的差别,或者说,用复杂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时间。相减法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一种基本方法。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组成时,应用这种方法是较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可以用完成作业第一段所需时间与完成作业第二段所需时间相比较来量度,或者说,完成两段作业的时间差就是这一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2)因素相加法——斯滕伯格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斯滕伯格还假定,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的时间具有独立的或相加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导言 一、广义的“认知” :认识和知识,它既包含了一种动态性的加工过程(认识),也包含了一种静态性的内容结构(知识)。 狭义的“认知” :指那些能使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泛指一切以认知过程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以及儿童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的一门心理科学。 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存在着心理加工;人类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心理加工可通过外部行为的测量来推知。 三、认知模型:建立的目的:建立模型的目的是提供关于观察对象的一个容易理解的表征,同时用于发展各种假设和帮助进行预测。这些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建立在序列事件的基础上。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基于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许多认知过程是以系列(serially)和序列(sequentially)的方式进行的。又称“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实际上是把人的认知活动看作为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即可以按照符号结构和符号过程的表征来加工各种信息。Newell和Simon是首先对符号操作系统作出完整论述的认知心理学家。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六种功能:输入符号、存储符号、建立符号结构、条件性迁移、复制符号、输出符号。 人类认知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符号运算系统;人类认知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信息传递系统;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人是一个具有习得与发展有效认知策略的系统;人是一个新旧图式整合、建构、重构而获得知识的系统;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监控认知系统。 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把认知描绘成是简单而大量的加工单元的联结网络,在此网络中的每一个单元的激活水平与来自于环境和其他与之相连接的单元有关。 知识贮存在单元之间的联结中,学习就是建立新的联结或改变联结间的激活强度。 该模型把信息看成是分布在各个神经元及神经元的连结中的,信息的加工是并行的,因此被称作“并行分布系统”(parallel distributed system)。在计算机和工程领域,人们又把它称作“人工神经网络”。2、联结主义平行分布加工(PDP):所谓“平(并)行”指的是人可通过对多种处理单位的共同作用对信息进行加工。“分布”则指知识是以处理单位之间相互连接的分布方式储存在系统中的。这些连接单位可以被激活, 彼此可相互作用。 Bechtel (1991)曾归纳了联结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1.信息是通过基本单元来处理的;2.处理单元间是平行联系的,所有的单元可同时、互相作用地完成它们的任务;3.单元间的连接具有权重。 联结主义模型的组成部分:1. 一组单元。亦称为“节点”、“认知单元”或“处理单元”。主要是呈现某种水平的激活状态。可以分为三种单元“输入单元、输出单元和隐单元。 2. 激活状态。节点被激活以致产生某些变化,每一单元会产生某种激活状态。 3. 联结模式。兴奋性联结,抑制性联结。决定一个单元通过输入,对其他单元所产生的影响。 4. 节点激活规则。具体说明一个节点如何被输入,又如何与现在的状态相吻合。 5. 节点输出功能。一个节点的输出与某种激活相联系。 6. 学习规则。重要是使联结发生变化。 联结主义模型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自适应性。 ★第二章认知神经科学: 加拿大心理学家Hebb用了20年时间与Penfield和Lashley等人合作,终于在1949年出版了《行为的组织》(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一书,为现代认知科学奠定了基础。 1949,Hebb率先使用connectionism (联结主义)这一术语对人的大脑模型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著名的算法规则又称Hebb规则(定律)。 赫布定律基于以下基本假设:共同激活的神经元成为联合;联合能发生在相邻的或疏远的神经元间,即整个皮层是联合存储;如果神经元成为联合,它们将发展成为功能体或细胞集合。 他的《行为的组织》一书中有一个后来被广泛引用的段落:“当细胞 A 的一个轴突和细胞 B 很近,足以对它产生影响,并且持久地、不断地参与了对细胞 B 的兴奋,那么在这两个细胞或其中之一会发生某种生长过程或新陈代谢变化,以致于 A 作为能使 B 兴奋的细胞之一,它的影响加强了。”这个机制以及某些类似规则,现在称为赫布定律,又称突触学习学说。 神经科学常用探测技术:多导细胞电活动记录;脑成像技术的发展;时间分辨率(temporal resolution)和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 1、单细胞记录(single—unit recording) 2、脑电图(EEG Measurement/ 3、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 4、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5、磁共振成像(MRI和fMRI) 6、脑磁图(MEG) 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方法简介: 1、减法反应时(subtractive method):用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在研究快速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应用这种方法。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理论学习 “读写结合”有其深厚的理论依据,其理论依据并非唯一,但最基本的原理是迁移理论。迁移理论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理论支撑,迁移理论背景下的样例学习为读写结合提供了实践路径。 在早期的迁移理论中,桑代克将学习机制看作是通过强化和反馈形成的S-R的联结,迁移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联结,根据这一观点,迁移能力的获得只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联系,使这些联结的强度得到加强。这种迁移观是一种机械的迁移观。目前,语文教学中盛行“多读多写”观念大多沿用的是这一理论。不理解由读促写、由写促读的内在机理,仅凭多读多写来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虽或有效,但事倍功半。 由于早期的迁移理论缺乏科学的知识分类观,试图在动作技能及简单的联想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寻找人类学习的一般规律,势必造成了为了实现迁移而反复地机械练习。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知识分类的思想已被认同和接受,进而在知识分类视域下探讨迁移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出现了新的学习迁移观。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陈述性知识在人的大脑中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并贮存的,其层次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新知识的获得。所谓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也称之为迁移的图式理论,其实是“概括化理论”的推衍,它是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奥苏贝尔指出,为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者良好的知识结构必须满足以下三个特点:(1)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框架;(2)已有的知识是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织的;(3)已有的知识是清晰的、巩固的和稳定的。在这一理论中,奥苏贝尔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表示为图式,并从概念同化的角度提出了在教学中促进迁移的措施。季克和霍约克从图式归纳的角度解释了迁移的机制: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中可以存在同一个问题图式(称为“辐合图式”),它们的表面特征不同,但结构特征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在两个问题的初始状态之间建立起部分的映射关系,并由此获得一个类比的解题策略,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类比迁移。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读写结合的可能性在于,读文与写文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由“读”可以获得一类文章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套文章的结构图式,这种结构图式可以与写作形成映射关系,成为写作时的“先行组织者”。 1989年,西格勒和安德森出版了《认知技能迁移》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迁移的“共同要素理论”。共同要素理论是建立在安德森的“自适应控制理论”(Adaptive Control Theory,简称为ACT理论)基础之上的。根据ACT理论,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理等;过程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过程或操作程序的知识,可以表示为“条件―动作”形式的产生式规则。这一理论认为,熟练的技能是陈述性知识被“编辑”为过程性知识的结果。在这一理论中,“知识使用的特定性原则”是其核心观点。根据这一观点,两种技能之间发生迁移的条件,是它们之间必须共用相同的过程性知识,并且,两种技能之间的迁移量,可以通过计算它们共用的过程性知识的数量作出估计:(1)如果两种技能共用的过程性知识较多,它们之间将产生显著的迁移;(2)如果两种技能共用的过程性知识较少,即使它们共用相同的陈述性知识,它们之间也将产生很少的迁移。 依据这一迁移理论,读写结合的教学所寻求的是:(1)通过精读细读以及评点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进而言之,在读写结合教学中,阅读就是要从“读出什么”导向“怎么读出”、从“写出什么”导向“如何写出”;(2)在读与写的结合中最重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经典实验)

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1――6个数字、字母等。(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行测验。测验项目一半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小。 1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 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即平行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和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因此,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增长。 在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情况下,一种可能是,被试在发现某个记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解读

1.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方法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2)开窗实验: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字母转换实验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相加因素法实验(S. Sternberg, 1969)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使用相应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2.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 (1)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2)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感受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 3.启动效应的定义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加工的刺激对后来加工同样的刺激或有关联的刺激产生的促进作用。它是个体不自觉地产生的,因而具有无意识的特征,可以归入前意识信息加工的范畴。启动效应分为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 4.注意的模式识别(特征整合理论) Treisman和Gelade(1980)提出特征整合理论,认为事物由客体和特征构成的。一个客体通常可以由多个维量构成,特征便是这些维量的特定的值,而客体则是多维量特征的结合。在认知过程中,人对特征的加工是自动进行的,以平行加工的方式进行;而对客体的辩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的参与,以系列加工的方式进行加工;集中性注意的作用类似黏胶,使一些特征得以结合为一个单一的客体。 注:(1)集中性注意是指同时向被试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而只要求对其中一个作出反应的情况。对它的研究可弄清楚人类怎样有效地选择某些输入刺激,而不是另外一些刺激,以及研究选择过程的性质和未被注意刺激的情况。 (2)分配性注意是指同时呈现至少两个刺激,且要求注意所有输入刺激,并做出反应的情况。对它的研究可提供关于个体加工局限性的有价值信息,并有助于理解注意机制以及注意容量。 5.鬼域模型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塞尔弗里奇在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识别模式有四个阶段和层次。这四个阶段分别由一群有不同功能的“映像鬼”、“特征鬼”、“认知鬼”、“决策鬼”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其实质是用数学与计算模型的说明人类心智的过程与特点。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采用启发式程序,用“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办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后解决问题。 计算机隐喻是指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心理模型,从中引申出人的认知过程或心理活动是一种“计算”的观念。 抽象分析方法: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流程图式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信息加工流程模式: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经常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图例39)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 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 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

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 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 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以“KENC+4”为例,4个刺激字母相继呈现,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就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K并同时开始计时,接着被试作出声的转换,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来看第二个字母(E),再作转换,如此循环直至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并作出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在时间记录中标出来。根据该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1)从被试按键看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2)被试进行规定的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3)从出声转换结束到被试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 5、Peterson和Peterson有关遗忘进程的实验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1.绪论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使用相加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出声思考:当个人在进行思维时,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 2.知觉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比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特征说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3.注意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1958)原理:人的神经系统容量是有限的,当外界大量信息通过神经通道时,由于其超过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容量,所以需要一个过滤机制,这在信息传递中起了个关卡的作用,使某些信息得到选择和保证,到达皮层中枢作出反应。 衰减模型特雷斯曼(1960)原理:信息不仅仅是通过一个通道,而是通过两个通道,但其中一个通道被加强,另一个通道的信号则逐渐减弱,从而难以激活其最低感觉阈限值而不被

人机交互技术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专业班级:数字媒体技术 02141401 姓名:罗钧 学号: 2014210xxx 实验日期:

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内容; (2)熟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3)熟悉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二、工具/准备工作 需要准备一台带有浏览器,能够访问因特网的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认知学的概念 (1)分析“人机界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简称HMI),又称用户界面或使用者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和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它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人类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领域都存在着人机界面。 (2)给出“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认知心理学是最新的心理学分支之一,从1950至1960年代间才发展出来的,到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几项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如Chomsky的语言理论和纽厄尔(Alan Newell)和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认知心理学”第一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1967年Ulrich Neisser的新书。而唐纳德·布罗德本特于1958年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则为认知心理学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础。此后,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便在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认知的讯息处理模式--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因此,思考与推理在人类大脑中的运作便像电脑软件在电脑里运作相似。认知心理学理论时常谈到输入、表征、计算或处理,以及输出等概念。 (3)给出“软件心理学”的定义。 软件心理学(software psychology)用实验心理学的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来进行软件生产的方法,即将心理学和计算机系统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 (4)为什么说“了解并遵循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是进行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基础”?请简单阐述之。 人机界面设计,主要用理论来指导设计,了解认知心理学,一方面防止出错,另一方面用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认知心理学,可以使设计者对用户,即使用计算机的人,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人的心理基础要有所了解,以提高人机界面设计的水平,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单选5个多选5个名词解释2个简答3个论述1个综合1个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主要研究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第二次革命 表征的概念,知道表征在大脑里的形式是怎样的 pp.4 Defini'on of Cogni've Psychology What is CP?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inkingmind and is concerned with: –?How we attend to and gain informationabout the world –?How that information is stored andprocessed by the brain –?How we solve the problems, think, and formulate language ?How did Neisser (1967) regard cognition? CogniKon means al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 reduced, elaborated, stored, recovered, and used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tern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making sens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cide what actionmight be appropriate (Eysenck, 2005) 认知心理学是对经由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六种心理过程。包括:转换、缩减、精细化(添加)、存储、提取和运用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the psychologicalscience which studies cognition, the mental processes that are hypothesized to underlie behavior. This covers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domains, examining questions about the workings of memory, attention, perceptio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reasoning, creativityand problem solving。 George Miller引发认知革命(心理学上的第二次革命) The scope of CP(认知心理学的范围P13)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ensation/Percep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Attention ??Consciousness ??Memory/learning ??Imagery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Language use ??Thinking and concept formation ??Decision making ??Problem solving ??Human and AI Representation表征 A representation is nothing more than someway of organizing, manipulating(操纵), and storing in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overlap between cognitive 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a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is often discussed in the same terms as a computational data structure, or a set of

智慧树知到 《认知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Neisser于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956 B:1967 C:1966 D:1879 正确答案:1967 2、Newell和Simon(1972)认为:信息加工就是操纵的过程。 A:符号 B:表象 C:语言 D:命题 正确答案:符号 3、任何一种心理现象同时也是认知现象或认知活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很多认知活动都是快速的、简单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信息加工取向的认知心理学注重人脑与计算机的类比,能够很好地解释人类对复杂认知任务的完成。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二章 1、组块设计的缺点之一是由于刺激不能随机化,可能会引起被试的期待反应。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而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为___,这些神经元的特点是顶树突较粗且排列整齐,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位形成开放电场。 A:锥体神经元 B:单极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 D:星状神经元 正确答案:锥体神经元 3、两个半球结构对称,功能各自独立,不进行沟通联系。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过记录脑电波并叠加形成的ERP发现,注意的效应在70-150ms就可以产生影响,这是晚期注意存在的证据。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功能性磁共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三章 1、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Bruner B:Biederman C:Gibson D:Gregory 正确答案:Gibson 2、ERP研究发现,与物体相比,对面孔加工比较敏感的成份是N170。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Bruner B:Gregory C:Biederman D:Gibs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