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壳上市经典案例

借壳上市经典案例

借壳上市是指一家已经上市的公司购买或合并一家未上市的公司,然后将后者的业务整合到前者中,从而达到上市的目的。这种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创业企业和新兴行业,因为它比传统的IPO更加快速、简单、廉价。

以下是几个借壳上市的经典案例:

1.360借壳上市:2011年,著名的互联网安全公司360与已经上市的公司奇虎360合并,从而成功上市。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360上市的成本和时间,也为奇虎360带来了更多的业务增长机会。

2.唯品会借壳上市:2012年,唯品会选择与已经上市的百联集

团合并,从而成功上市。这一合并使唯品会获得了更多的品牌和资源,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资本和支持。

3.苏宁易购借壳上市:2019年,苏宁易购与已经上市的家电零

售商新宝股份合并,成功上市。这一合并使苏宁易购能够更好地整合自身电商业务,同时也为新宝股份带来更多的资本和业务机会。

借壳上市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在中国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但它仍然是一种快速、有效的上市方式,可以帮助企业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资本和资源,实现快速增长和发展。

- 1 -

借壳上市经典案例

投资人取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将原上市公司资产、业务进行必要处置或剥 离后,将自己所属业务“装进”已上市公司并成为其主营业务,即为“借壳上市”。 本章在大成律师之研究与实务操作的基础上,介绍如何取得已上市公司实际控 制权的八大类基本手法。 一、协议收购:金融街集团(000402)是怎样上市的? 协议收购,指收购方与上市公司的股东以协议方式进行的股权转让行为。协议 收购是我国股权分置条件下特有的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收购方式。 北京金融街集团(以下简称“金融界集团”)是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全资的以资 本运营和资产管理为主业的全民所有制企业。金融街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 在当时政策环境下,房地产公司IPO有诸多困难。 重庆华亚现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000402,以下简称“重庆华亚”)成立于1996年6月18日,主页为纸包装制品、聚乙烯制品、包装材料等的生产和销售, 其控股股东为重庆华亚的控股股东华西包装集团。 为利用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平台,实现公司快速发展,1999年12月27日,华 西包装集团与金融街集团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华西集团将其持有的4869.15 万股(占总股本的61.88%)国有法人股转让给金融街集团。 2000年5月24日,金融街集团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深圳分公司办理了股 权过户手续。 2000年7月31日,重庆华亚更名为“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 融街控股”)。 之后,金融街控股将所有的全部资产及负债(连同人员)整体置出给金融街集团,再由华西包装集团购回;金融街集团将房地产类资产及所对应的负债置入 公司,置入净资产大于置出净资产的部分作为金融街控股对金融街集团的负债,由金融街控股无偿使用3年。 2001年4月,金融街控股注册地由重庆迁至北京。至此,金融街集团实现借净壳上市。 2002年8月,公司公开增发融资4.006亿元;2004年12月公开增发融资 6.68亿元,2006年12月27日定向增发融资11.81亿元,累计融资22.469亿元。 3.借壳上市后公司产业扩张情况

几个非常经典的财务案例分析

几个经典的财务管理案例分析

兰陵借壳上市 中国人有句骂人的话:披着羊皮的狼.虽是骂人的话,但用在本案例中说明兰陵借壳上市却有入骨三分之妙,.整个案例讲是山东环宇股份有限公司自1992年上市以来虽逐年有盈利,但呈下滑趋势,到1997年中期已亏损441万,公司面临破产,与环宇同处一地的兰陵集团发展呈现一片大好形势,经济效益连续6年居中国500家最好工业企业之列,并连续6年居山东省同行业第一.公司为谋求更大发展,吸收更多更广泛的股份融资有上市的需要,而考虑到不浪费壳资源,避免花费巨额上市费用,当地政府积极撮合下,兰陵集团借环宇公司上市的成功事件. 以下来分析兰陵借壳上市的必要条件: 一,谋求更大发展,吸收更多更广泛的融资,提高知名度. 二,壳资源的存在.作为上市公司的山东环宇股份有限公司自92年上市以来虽说有盈利,但到97年中期已有441万元亏损,有面临破产的趋势,为兰陵集团提供了宝贵的壳资源. 三,直接上市巨额费用,以及上市对公司的条件要求. 四,当地政府的积极撮合. 借壳上市的优势: 首先,节约巨额的上市费用,为公司提供了更多流动资金. 其次,与直接上市相比,借壳上市同样达到了上市的目的—提高企业知名度,吸收更多股份投资. 再次,保证了壳资源的不浪费.使面临破产的企业有了更广泛的途径.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合理生产经营,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第二,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企业充分合理利用市场资源. 第三,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时,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分析总结生产经营的决策,更好的完成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破产不是唯一的路. 03会本组员:杨建章德央桑吉白玛郭泱娥朱莉婉 许乃忠次仁群培王旭程翼徐元龙

绿地集团等股权结构地几大经典案例

. 绿地集团等股权结构的几大经典案例 分股啦在为很多大型企业、上市公司提供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和实施服务的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一是激励人数比较多,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该如何处理?二是股权结构该如何设计才能既保护员工的权益,又不影响控股股东的控制权? 今天,笔者通过绿地集团和联想控股的案例和企业家朋友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双层有限合伙企业架构! 1、绿地集团案例剖析 绿地集团在 2015 年 8 月成功借壳金丰投资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实现整体上市,更名后的上市公司绿地控股以超过 3000 亿元的市值,超越万科登顶中国房地产板块。业内认为,去年万科摒弃规模论而谈回款率时,虽然赢得了一些房企的附和,但当绿地以市值最大房企的身份正式登陆A 股时,规模论再次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华扬资本看来,绿地更引人关注的是:董事长张玉良如何以区区10万元的公司,实现对982名员工的股权激励和对 188 亿元庞大资产的牢牢控制! 重组后的绿地集团(混合所有制)的股权结构,上海格林兰作为员工持股平台,持有重组后新公司 28.83%的股份,按绿地集团的发行价就已达 188亿元以上。 图 1 绿地集团重组前后的股权结构 .

. 而进一步地,从“壹有限合伙”到“叁拾贰有限合伙”等一系列小有限合伙安排的具体细节。在每一个小的有限合伙安 .

. 排中,格林兰投资作为普通合伙人(GP),只象征性出资 0.1万元即获得了管理权(控制权)。这样,在一共 32个 小有限合伙安排中,格林兰投资累计出资额只有区区 3.2 万元。即,格林兰投资以 3.2 万元控制了3759.74万元的员工持股权。 表 3 小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与出 资 序小合伙企业 普通合伙 人 1 上海格林兰壹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格林兰投 资 2 上海格林兰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格林兰投 资 3 上海格林兰叁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格林兰投 资 4 上海格林兰肆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格林兰投 资 5 上海格林兰伍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格林兰投 资 ??? 30 上海格林兰叁拾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格林兰投 伙)资31 上海格林兰叁拾壹投资管理中心(有限格林兰投 合伙)资32 上海格林兰叁拾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格林兰投 合伙)资33合计- GP出资LP 出资(万元)(万元) 0.1 519.85 0.1 114.20 0.1 103.35 0.1 135.76 0.1 39.73 ?? 0.1 238.58 0.1 72.52 0.1 221.59 3.2 3759.74

十大地产金融创新案例评点

2014年十大地产金融创新案例评点 1地产基金金融创新事件1)PE挂牌新三板 事件:2014年4月,九鼎投资试水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2014年11月6日,新三板挂出中科招商的《公开转让说明书》,中科招商挂牌新三板一锤定音。根据文件,中科招商拟以整体挂牌的方式,向不超过30名投资者定向发行募资不超过90亿元。据相关报道,硅谷天堂等其他数家家PE机构也在准备挂牌新三板。 点评:PE机构试水新三板,是登陆主板的初级版。在新三板挂牌,可以解决小股东退出、PE基金融资、股权定价等问题,并留有之后转主板之想象空间。国际大牌基金黑石和KKR均登陆资本市场,在募资方面打通公募资本市场通道,国内PE机构亦在此方向做尝试和努力。目前国内已经有一批优秀基金管理正在准备上新三板。2)稳盛投资发起设立劣后资金池 事件:2014年4月24日,金地集团(600383)公告公司董事会批准了金地及公司高级副总裁陈长春先生与其他非关联方作为有限合伙人,共同投资稳盛投资发起设立的优选共赢基金。优选共赢基金的预计规模不超过人民币6亿元,其中金地拟认缴49%的出资即人民币2.94亿元,陈长春先生拟认缴1%-10%的出资。(具体比例将根据其他非关

联方的最终认缴数额予以确定)。优选共赢基金将以劣后级出资的形式与稳盛投资对外定向募集的优先级资金及其他劣后级资金(如有)共同对由稳盛投资作为普通合伙人的项目基金进行出资,并通过项目基金对金地的项目实施股权投资及债权投资。 点评:在2014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大背景下,地产基金市场募资比较困难,尤其是劣后资金募集比较难。稳盛投资通过设立有母基金性质的劣后资金池,一定程度上比较好地解决后续项目基金募资的难点问题,且通过金地及高管共同出资较好协调内部管制上的利益冲突问题。但该优选共赢基金只能投金地自身项目为标的的项目基金,不利于稳盛对外开展业务,一定程度上未能超脱开发商基金的基因。3)长富汇银创新私募基金募投方式 事件:国内排名前十的私募基金长富汇银与某百强房企在武汉以股权合作的形式拿地,配合开发商杠杆拿地,开发商实际出资比例15%,长富汇银基金以自有资金出资15%,用基金子公司募集70%的资金投资长富汇银的有限合伙基金。 点评:这种多方合作共赢、高杠杆配资拿地对开发商有极大的吸引力,提高了其财务收益,助其快速扩张;对私募基金来说,创新了募集方式,更公开化的运作,利于其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扩大管理规模。3)阳光新业设立上海商业物

借壳上市经典案例

【笔者按:借壳上市,是华远地产、金融街集团、中关村、北大方正、苏宁环球、中国华润等众多知名企业成功上市的方式。所谓借壳上市,系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或其他合法方式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并将自身相关资产及业务注入该上市公司,从而实现未上市资产和业务间接上市的行为。换言之,也就是未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改造上市公司的形式,实现自己主营业务的成功上市。本章着重结合并购实践,探讨获取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具体模式。】 投资人取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将原上市公司资产、业务进行必要处置或剥离后,将自己所属业务“装进”已上市公司并成为其主营业务,即为“借壳上市”。本章在大成律师之研究与实务操作的基础上,介绍如何取得已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的八大类基本手法。 一、协议收购:金融街集团(000402)是怎样上市的? 协议收购,指收购方与上市公司的股东以协议方式进行的股权转让行为。协议收购是我国股权分置条件下特有的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收购方式。 北京金融街集团(以下简称“金融界集团”)是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全资的以资本运营和资产管理为主业的全民所有制企业。金融街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在当时政策环境下,房地产公司IPO有诸多困难。 重庆华亚现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000402,以下简称“重庆华亚”)成立于1996年6月18日,主页为纸包装制品、聚乙烯制品、包装材料等的生产和销售,其控股股东为重庆华亚的控股股东华西包装集团。 为利用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平台,实现公司快速发展,1999年12月27日,华西包装集团与金融街集团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华西集团将其持有的4869.15万股(占总股本的61.88%)国有法人股转让给金融街集团。 2000年5月24日,金融街集团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深圳分公司办理了股权过户手续。 2000年7月31日,重庆华亚更名为“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融街控股”)。 之后,金融街控股将所有的全部资产及负债(连同人员)整体置出给金融街集团,再由华西包装集团购回;金融街集团将房地产类资产及所对应的负债置入

2022年度最经典的21个借壳案例分析2022

2022年度最经典的21个借壳案例分析2022 2022年度最经典的21个借壳案例分析 借壳案例是指一家公司通过收购另一家已经上市的公司来实现上市的目的。在2022年度,有许多令人瞩目的借壳案例出现,下面将对其中的21个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1. 案例一:公司A借壳公司B 公司A是一家新兴的科技公司,通过借壳公司B,成功实现了在资本市场的上市。这一案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公司A在借壳后迅速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市场认可。 2. 案例二:公司C借壳公司D 公司C是一家传统制造业公司,通过借壳公司D,成功转型为高科技行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案例被认为是一次成功的转型经验,对其他公司具有借鉴意义。 3. 案例三:公司E借壳公司F 公司E是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借壳公司F,成功实现了在金融领域的上市。这一案例表明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巨大潜力,并引发了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关注。 4. 案例四:公司G借壳公司H 公司G是一家医疗器械公司,通过借壳公司H,成功进入了国际市场,并取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这一案例被认为是一次成功的国际化经验,对其他公司拓展国际市场具有借鉴意义。 5. 案例五:公司I借壳公司J

公司I是一家新能源公司,通过借壳公司J,成功实现了在绿色能源领域的上市。这一案例引起了对绿色能源行业的关注,并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 6. 案例六:公司K借壳公司L 公司K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借壳公司L,成功进入了资本市场,并取得了丰厚的回报。这一案例表明了房地产行业的投资价值,并吸引了更多的资本进入该行业。 7. 案例七:公司M借壳公司N 公司M是一家传统零售企业,通过借壳公司N,成功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这一案例被认为是一次成功的零售业转型经验,对其他传统零售企业具有借鉴意义。 8. 案例八:公司O借壳公司P 公司O是一家文化娱乐公司,通过借壳公司P,成功进入了资本市场,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这一案例表明了文化娱乐行业的投资潜力,并吸引了更多的资本进入该行业。 9. 案例九:公司Q借壳公司R 公司Q是一家新兴的生物科技公司,通过借壳公司R,成功实现了在医药领域的上市。这一案例引起了对生物科技行业的关注,并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 10. 案例十:公司S借壳公司T 公司S是一家新型农业科技公司,通过借壳公司T,成功进入了资本市场,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这一案例表明了农业科技行业的投资价值,并吸引了更多的资本进入该行业。 11. 案例十一:公司U借壳公司V

借壳上市成功案例_借壳上市经典案例

借壳上市成功案例_借壳上市经典案例 借壳上市是企业兼并收购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上市捷径。它是伴随着证券市场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形态的资本运营现象。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借壳上市成功案例,欢迎阅读! 借壳上市成功案例1:圆通借壳上市 3月22日晚间,大杨创世披露重大重组方案,拟将公司的服装制造业务整体出售,同时以175亿元对价购买圆通快递全部股权,后者实现借壳上市,成功登入A股市场。这也是继申通宣布借壳艾迪西之后,又一家快递公司成功完成资本运作。 数据显示,圆通上市后,创始人喻会蛟、张小娟夫妇持有的股份比例虽然将降低至64.36%。但券商研报预计,两人身价将达到304.42亿元。 圆通速递成功借壳也使得背后的股权投资方也大捞一笔。此前,阿里创投和云锋新创以25亿元取得圆通速递20%股份。两者背后均有马云身影。马云持有阿里创投80%股份,云锋新创除马云外,还有史玉柱的巨人投资、影视明星赵薇也是其股东之一。 圆通上市后,阿里创投、云锋新创的股权将被稀释到11.09%和6.43%。以此计算,上市后对应市值将分别为52.46亿元、30.41亿元,较入股时增值57.87亿元。 其实,股权投资在快递行业十分普遍。顺丰很早就与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签署协议,三者总体投资了不超过顺丰25%的股份。老牌快递巨头宅急送也宣布获得融资,上海复星集团、招商证券、海通证券、弘泰资本、中新建招商股权投资基金对其进行联合投资。 股权投资将是未来最有价值的资产配置方式 目前,股权投资已经逐步成为当下热门投资产品。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改革开放红利已释放殆尽,以“大众创业”为形式的“创业型”时代已经到来。对于投资来说,股权投资市场已展示出优质的投

借壳上市经典案例详解

借壳上市经典案例详解 借壳上市是一种企业通过收购一家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然后将自身 业务整体注入该公司,从而快速实现上市的方式。借壳上市具有快速、便捷、省时省力的特点,是一种在中国股市颇为流行的上市方式。下面将详 细解析一些借壳上市的经典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 1.中国平安借壳上市案例: 中国平安是中国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早期选择了借壳上市的方式。1991年,中国平安在香港以上市公司中国鲸恩(Whale Next)为壳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购买,成功实现了借壳上市。此举使中国平安以 较低的成本和相对较短的时间上市,快速获取了大量资金,为后来的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融创中国借壳上市案例: 融创中国是中国知名的房地产投资和开发商。2024年,融创中国通 过收购一家在港交所上市的香港房地产公司,成功实现了借壳上市。此举 使融创中国省去了繁琐的上市审批程序和时间,快速获取了上市资格,进 一步提升了公司在房地产领域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3.联想集团借壳上市案例: 4.海底捞借壳上市案例: 海底捞是中国知名的餐饮企业,也曾选择了借壳上市的方式。2024 年,海底捞通过收购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小康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借 壳上市。此举使海底捞节省了上市审批程序和时间,快速获取了上市资格,并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借壳上市是一种快速、便捷的上市方式,被众多企业所选择。无论是中国平安、融创中国、联想集团还是海底捞,它们都通过借壳 上市成功实现了迅速的上市,并得到了相应的回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借壳上市也存在一些风险和问题,企业在进行借壳上市前,需要进行充分 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以确保选择合适的壳公司,并将自身业务顺利注入,实现上市后的可持续发展。

借壳上市经典案例全集

借壳上市 借壳上市定义 借壳上市是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团公司)通过将主要资产注入到上市的子公司中,来实现母公司的上市,借壳上市的典型案例之一是强生集团借子壳。强生集团由上海出租汽车公司改制而成,拥有较大的优质资产和投资项目。近年来,强生集团充分利用控股的上市子公司--浦东强生的壳资源,通过三次配股集资,先后将集团下属的第二和第五分公司注入到浦东强生之中,从而完成厂集团借壳上市的目的。 借壳上市和买壳上市的相同与区别之处 借壳上市和买壳上市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种对上市公司壳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活动,都是为了实现间接上市,它们的不同点在于,买壳上市的企业首先需要获得对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借壳上市的企业已经拥有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从具体操作的角度看,当非上市公司准备进行买壳或借壳上市时,首先碰到的问题便是如何挑选理想的壳公司,一般来说,壳公司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即所处行业大多为夕阳行业,具体上营业务增长缓慢,盈利水平微薄甚至亏损;此外,公司的股权结构较为单一,以利于对其进行收购控股。在实施手段上,借壳上市的一般做法是:第一步,集团公司先剥离一块优质资产上市;第二步,通过上市公司大比例的配股筹集资金,将集团公司的重点项目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去;第三步,再通过配股将集团公司的非重点项目注入进上市公司实现借壳上市。与借壳上市略有不同,买壳上市可分为买壳--借壳两步走,即先收购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然后利用这家上市公司,将买壳者的其他资产通过配股、收购等机会注入进去。 借壳上市企业的会计处理 针对部分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反映,对于非上市公司通过购买上市公司的股权、实现间接上市交易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存在一些理解差别,财政部会计司日前发布《关于非上市公司购买上市公司股权实现间接上市会计处理的复函》,明确相关问题。财政部在复函中明确,非上市公司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未形成反向购买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执行。 非上市公司以所持有的对子公司投资等资产为对价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构成反向购买的,上市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区别以下情况处理: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未持有任何资产负债或仅持有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不构成业务的资产或负债的,上市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的规定执行;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保留的资产、负债构成业务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及相关讲解的规定执行,即对于形成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企业合并成本与取得的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或是计入当期损益。 非上市公司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构成反向购买的,上市公司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等的规定确定取得资产的入账价值。上市公司的前期比较个别财务报表应为其自身个别财务报表。

反向收购案例分析

反向收购案例分析 由于融资的需要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企业都在积极地寻求上市以便扩大企业实力,打响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声誉。但是现实情况是,我国的IPO暂停的周期一般比较长、同时在审批这一块也比较严格。加上我国上市的企业比较多,很多企业都等着排队上市,很多企业上市之路都比较漫长和艰难,于是企业不得不寻求其他方法来进行上市,借壳便成为很多企业选择上市的途径。而反向收购的方式成为很多公司借壳上市的备选之一。 在借壳过程中,壳资源一般会先将自己的资产等业务剥离,腾出一个空壳,然后增发股票来并购拟上市公司,此时拟上市公司也反向持有了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达到反向控制壳资源的目的,整个反向收购便完成。最后,拟上市公司会将自己的资产业务转移给壳资源公司,完成变身,借壳上市便完成。2015以来,借壳上市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上的热点话题,市场上出现了多家企业纷纷借壳上市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就借壳这个话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是通过个案来引出话题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因此,本文通过选取反向借壳中的经典案例海通证券借壳都市股份,介绍这个案例中海通证券的借壳方案和过程,重点对其借壳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出现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希望通过分析该案例对目前我国拟借壳上市的公司提供借鉴意见。本文遵循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借壳上市的文献进行回顾的研究思路,之后对海通证券的案例进行阐述,将理论与案例结合,重点分析了海通证券借壳的动因,同时对海通证券的估值方法和产生的问题结合实际进行阐述,最后结合我国当下情况,通过该案例得出相应的启示。作为案例研究的文章,本文主要是对海通证券的个案,对借壳上市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将来借壳的公司有着借鉴作用,同时结合当下情况进行讨论。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相关借壳上市的文献理论,然后介绍海通证券这个案例。 主要是分为五个部分对案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第一部分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分析来引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开始具体的案例分析,对案例背景进行了整体介绍,介绍案例的分析范围及步骤、资料和数据的来源、获取手段及分析方法;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海通证券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海通证券反向收购借壳上市的动因和海通证券上市过程中需要的问题,例如政府干预问题,壳资

借壳上市8种基本方式与经典案例解析

借壳上市8种基本方式与经典案例解析借壳上市是指企业通过与已经上市的公司进行合并,从而获得上市资 格的一种方式。下面是8种借壳上市的基本方式以及一些经典案例的解析。 1.背靠背上市:这种方式指的是通过两个私人公司相互合并,其中一 个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成为上市公司。经典案例是2004年中国有色金属 借壳上市。 3.借壳上市并购法:这种方式是指未上市公司收购已经上市公司的大 部分股权,并将未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完成借壳上市。经 典案例是2024年美年大健康借壳上市。 4.反向收购法:这种方式是指未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控股或多数股权的 方式,使得上市公司成为未上市公司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从而完成借壳 上市。经典案例是2001年华宝信托借壳上市。 5.反向收购并购法:这种方式是指未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控股或多数股 权的方式,使得上市公司成为未上市公司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并将未上 市公司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完成借壳上市。经典案例是2024年大 族激光借壳上市。 6.资产置换法:这种方式是指上市公司用其已上市的股份作为支付方式,收购未上市公司的资产,并将未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 完成借壳上市。经典案例是2024年海康威视借壳上市。 7.收购控制权法:这种方式是指未上市公司通过一系列交易手段,收 购上市公司控制权,从而使得上市公司成为未上市公司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并完成借壳上市。经典案例是2024年乐视网借壳上市。

8.财资并购法:这种方式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未上市公司的大部分 股权,并将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注入未上市公司,完成借壳上市。经典案 例是2024年新城控股借壳上市。 这些借壳上市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未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 例如资产规模、产业结构、上市公司的市值等。各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风险,企业在选择时应充分考虑,找到最适合的方式来实现借壳上市的目标。

美股借壳上市经典案例

美股借壳上市经典案例 全球领先的基因及诊断检测公司 Prenetics Group Limited (“Prenetics”或“公司”),与郑志刚持有的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Artisan Acquisition Corp。周三(5月18日)完成合并,合并后公司的A 类普通股已于5月18日开始在纳斯达克以代码「PRE」进行交易。 Prenetics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Danny Yeung (杨圣武) 将继续领导合并后的公司。Artisan 创始人 Adrian Cheng (郑志刚) 将继续担任战略股东,Artisan 首席执行官 Ben Cheng 现在是 Prenetics 的董事会成员。该交易对Prenetics 的企业估值为12.5 亿美元,使公司成为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香港独角兽。 01 Prenetics近年业绩增长强劲 据悉,Prenetics近年获得强劲的增长。其2021年的收入为2.75亿美元,按年增长323%,经调整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EBITDA)为4,090万美元,增长536%。 今年5月4日,Prenetics公佈了2022年第一季业绩,收入为9,200万美元,创历史新高,而去年同期收入为5,750万美元,按年增长60.2%。经调整后EBITDA(非IFRS)为1,270万美元,而2021第一季则是1,250

万美元。 Prenetics拥有强大的产品线,并在今年上半年推出一系列新产品,包括ColoClear,无创大肠癌FIT-DNA筛查测试,以及Circle Snapshot 居家血液检测、方便用户的血样採集和检测结果传递系统。 02 Prenetics:香港基因检测独角兽,获阿里、平安战略投资 Prenetics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领先的基因测试与健康诊断公司,目前业务现已扩展至全球10个城市。根据TrustPilot Review,以检测数量计,Prenetics在位于香港和英国的诊断/DNA检测公司中排名第一。 根据Prenetics的公告,公司预计2021年收入将达到2.05亿美元,较2020年的6500万美元同比增长215%。预计未来公司将继续保持显着的收入增长势头,2025年的全年收入将逾6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自成立以来,公司获得来自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平安创投以及Apis Partners等超过8500万美元的战略资本支持。 03 Artisan Acquisition:新世界掌门人郑志刚发起的SPAC 收购Prenetics的SPAC公司Artisan Acquisition,由香港知名企业家郑志刚发起,专注于高增长的全球医疗保健、消费和技术行业,于2021年5月14日在纳斯达克上市。

关于中信泰富买壳上市案例的启示【分享】

关于中信泰富买壳上市案例的启示 摘要:九十年代头两年香港股市上的红筹股主角毫无疑问是中信泰富,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全资控股的“中信香港”对“泰富发展”进行股权收购作为起点,通过一系列的配股、收购和置换等方式将“中信香港”原有资产注入了“泰富发展”,同时获得资本市场资金回流,最终实现了“中信香港”的买壳上市。现在“中信泰富”按市价总值计算1996年已经是香港股市前十位的上市公司之一,股价从1991年的 1. 3元/股增加到1996年底的44. 9元/股。中信泰富的买壳上市是中国资本市场上比较精彩的经典力作。这一并购重组案例也是华资在香港股市最富影响力的“买壳上市”案,为中国内地大型集团利用香港证券市场资本运营提供了借鉴的成功范例。 关键词:买壳上市;中信泰富;启示 一、中信泰富借壳上市案例背景介绍 自从1988年国务院下达命令对在港华资公司进行重组整顿,“中信香港”的董事长荣智健就开始积级寻找机会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融资,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在香港无法取得造壳上市的资格,因此荣智健选择了买壳上市这条进入香港资本市场的捷径。在有效证券市场上完整的买壳上市流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买壳_净壳一装壳(注资)。所谓买壳,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一定方式购买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控制上市公司;所谓净壳,是指将壳公司的原有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和分拆,成为相对“干净”的壳准备新资产的注入;所谓装壳,是指利用上市公司的上市条件,将原公司的其他资产通过配股、收购或置换等方式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去。“中信香港”对于“泰富发展”的买壳上市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操作的。 首先是买壳步骤的操作。在李嘉诚和郭鹤年的支持下,荣智健于1990年 1 月通过和绝对控股的曹光彪集团定向洽谈,双方达成了 1.2元/股的定价,这样“中信香港”斥资3. 97亿港币购得曹氏所拥有的占“泰富发展” 50. 7%的 1. 311亿股,顺利入主成为“泰富发展”的第一股东,取得了“泰富发展”的控制权,在技术上完成了对于“泰富发展”的收购操作,即买壳步骤的操作。 完成收购后的中信香港对泰富发展的控股比例达到50. 07%,达到了绝对控股。 其次是净壳步骤的操作。评价壳资源的好坏就在于净壳过程的复杂程度,愈是优良的壳资源,其净壳步骤就越简单。“泰富发展”本身是一个上市不久的公司(1986年上市),成立时间短(1985年成立),还不存在不良资产,是一个近乎干净的“壳”。因此“中信香港”仅仅是按照原先和曹氏的约定将持有的“永新股份”8%的股权以 1.5元/股的价格转让给了曹氏,泰富回收资金7337. 85万港币。 最后是装壳步骤的操作,这也是买壳上市的目的所在,难点所在。作为上市公司“中信泰富”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筹资,本身也会进行多元化收购,比如参股江苏、郑州等电站项目,再比如后来筹集56亿巨资收购恒昌企业等,但是最为重要的股权收购还是针对“中信香港”名下的下属公司股权和其他资产。装壳的重耍操作如下: 1990年2月,作为控股股东的“中信香港”通过与“泰富发展”进行换股

证券公司违法违规五大经典案例

07年证券公司违法违规五大经典案例 2008-09-01 案件一:广发证券从业人员涉嫌内幕交易 涉案人员:公司总裁董正青 处罚结果:董正青等人犯罪人员被公安机关执行逮捕 事件原由:广发证券自2006年初筹划借壳上市。当年6月5日,S延边路发布公告称,其与广发证券正就借壳进行接触。然而早自当年3月起,延边公路股价即已出现异动,在此公告发布前,已出现了11个涨停板。之后借壳上市方案公布,10月11日复牌后又连拉三个涨停,由此,董正青等人被疑涉嫌内幕交易和泄露内幕信息。 案件二:上海证券涉嫌内幕交易买入普洛康裕 涉案人员:上海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彭蕴亮和自营投资部门 处罚结果:上海证券被处罚 事件原由:知情人士指出,07年年中,彭蕴亮经过调研,认为普洛康裕的投资价值不错,随后向其自营部门的人介绍,并陪同自营部门有关人员到公司调研。调研之后,上海证券自营部门开始买入普洛康裕股票,彭蕴亮也开始同步对外推

出普洛康裕的研究报告,并明确给出“强烈买入”的投资评级。 案件三:世纪证券风险控制指标违规 涉案人员:世纪证券 处罚结果:撤销世纪证券自营业务许可、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许可,同时暂停其承销业务,暂停受理、批准其新业务,暂停批准其营业性分支机构的迁移;并责令该公司今年7月31日前净资本等完成重组整改工作、风险控制指标“达标”事件原由:世纪证券净资本等风险控制指标不符合有关规定,并未能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证监会的监管要求按期完成全部整改工作,且上述行为严重危及世纪证券的稳健运行。 案件四:长江证券帐户管理违规 涉案人员:长江证券杭州建国中路营业部 处罚结果:时证监会对长江证券在全行业内进行通报批评,在明年5月底前暂停长江证券杭州建国中路营业部代理开户业务的纪律处分等处罚事件原由:长江证券杭州建国中路营业部账户管理有如下不规范行为:新开不合格账户;在落实第三方存管过程中,将不合格账户上线,且对不合格账户不加交易限制;经交易所数次提醒仍未采取配合措施清理不合格账户,使违法违规活动有机可趁,利用不合格账户违规炒作杭萧钢构,对市场造成了恶劣影响。

买壳上市及经典案例分享

买壳上市 —以浪莎集团上市为例 一、买壳上市基本理论 (一)买壳上市的涵义 所谓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股份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然后以反向收购方式注入自己的相关业务的资产。买壳上市是间接上市的一种方式,是非上市公司低成本、高效率、快捷上市的一种方式。所谓壳,是指上市公司的资格,是一种形象的称呼。(二)买壳上市的一般模式 买壳上市一般模式的操作流程包括三个步骤:买壳、清壳和注壳。但清壳这个步骤并不是必需的,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只包括买壳和注壳两个步骤的情况。常见的买壳上市方式有股权的有偿转让1、股权的无偿转让、二级市场收购和资产置换2。 二、浪莎集团买壳上市案例 (一)背景介绍 自2001年起,浪莎管理层就一直有意进入资本市场,以壮大发展自己。而作为一家濒临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ST长控也致力于寻找重组合作者。1998年4月上市的*ST长控,上市仅2年零10天,就被冠上ST的头衔,成为当时沪深两市1000多家公司中从上市到ST历时最短的一家。而与四川泰港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藏天科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第一次重组宣告失败后,ST长控又被加星号,使其寻觅重组者的愿望更加强烈,可以说*ST 长控是一个很典型的壳公司3,具有被收购的潜力,这也是浪莎所看中的。 (二)浪莎集团买壳上市过程 2006年9月1日,*ST长控发布公告称,四川省国资委授权宜宾国资公司与浙江浪莎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浪莎控股受让四川省国资委持有的全部34671288股国家股(占总股本的57.11%),成为*ST长控控股方,从浪莎买壳上市的方式来看采用的主要是股权的有偿转让。第二年2月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核准*ST长控向浪莎控股定向增发10106300股,每股6.79元,用以购买浪莎控股持有的浙江浪莎内衣有限公司100%股权,这样就意味着浪莎买壳*ST长控从而间接上市获得了成功。 (三)浪莎集团买壳上市操作流程分析 买壳上市一般模式的操作流程包括三个步骤:买壳、清壳和注壳。在浪莎集团买壳上市的案例中,并不包括清壳这个步骤。 步骤一:买壳。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等方式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即买到上市公司这个壳。四川省国资委授权宜宾国资公司与浪莎控股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浪莎控股受让四川省国资委持有的全部34671288股国家股(占总股本的57.11%),从而成为*ST长控的控 1股权有偿转让:根据股权协议价格受让目标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一般是善意并购,由于国内目前股权结构的特点,这种形式的股权转让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的行为。 2资产置换: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以优质资产或现金置换上市公司的呆滞资产,或以主营业务资产置换非主营业务资产等情况,包括整体资产置换和部分资产置换等形式。 3壳公司:具有上市公司资格,但经营状况很差,准备成为其它公司收购对象,注入资产的公司。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 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 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 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 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 (二)实战心得 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2、在日常业务中,有几个优先权需要充分注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差错,股东优先购买权,承租方优先购买权等。 3、2009年11月4日,发审委审核通过了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3.5亿股A股股票事宜,2009年11月30日,重组委审核通过关于吸收合并事宜。这两次审核独立分开办理。这里有一个问题被有意无意回避了,东航发行股票吸并上航,发行股份的数量已逾十人,构成公开发行A股,这种情形下是否仅由重组委审核而无需发审委审核即可发行?

深圳证券交易所内幕交易案例警示教材

内部交易经典案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证券期货交易活动日趋活跃,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呈易发多发态势。在监管机构与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与严厉打击下,一些内幕交易大案、要案浮出水面,其涉案金额之大、利益链条之长、手法之隐蔽,均令人触目惊心。当中既有上市公司高管等内部人员和证券从业人员,也涉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甚至级别较高的政府官员,在内幕交易的利益诱惑面前,他们未能守住底线,在法律面前,他们最终受到了应有惩罚,自食苦果! 以下展示的是近年来查处的一些内幕交易犯罪案件,希望这些"现身说法"的反面案例在带来震撼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思考与警醒。 (一)官员从事内幕交易时有发生 近年来,内幕交易成为官员腐败、利益输送的新渠道,相较于贪污受贿等传统形式,以证券市场为通道进行的利益输送和腐败形式更隐蔽、收益更高、危害更大,还衍生出上市公司和政府官员之间扭曲的利益捆绑关系。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深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整体上市和优质资产注入等进程加快,各类企业的并购重组活动进入活跃期,掌握审批大权的相关政府官员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内幕信息。除了自身贪欲驱动的主动内幕交易外,一些市场人士将内幕信息作为新型贿礼馈赠给相关政府官员的被动型内幕交易也时有发生。 政府官员从事内幕交易不但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投资秩序,损害中小投资者权益,还败坏社会风气,是一种以权谋利、损公肥私的新型贪腐现象,必须予以严

厉打击。 近年罕见的内幕交易"窝案"—天威视讯内幕交易案 2012年4月,天威视讯公告称,拟通过向深圳广电集团等特定对象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深圳市天宝广播公司和天隆广播公司网络资产和业务。 时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倪鹤琴、天宝广播总经理冯方明等多人作为重大资产重组工作的主要协调人和参与人,因职务原因提前获知信息并利用配偶、亲属、司机等人证券账户大量买入。除此之外,部分企业管理层和员工通过领导班子考评、职工座谈会等渠道获知消息并对外泄露,导致内幕消息大面积扩散。 2012年12月,倪鹤琴等15人因涉嫌内幕交易被移送司法机关。2014年1月17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首次开庭审理此案。同月,证监会对许军等十余人涉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行为做出行政处罚。 天威视讯案内幕信息传递链条复杂,涉及范围广,创近年来内幕交易案件涉案人数之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