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国际贸易数据差异的方法及其在中国-香港转口贸易中的应用

处理国际贸易数据差异的方法及其在中国-香港转口贸易中的应用
处理国际贸易数据差异的方法及其在中国-香港转口贸易中的应用

处理国际贸易数据差异的方法及其在中国-香港转口贸易中的应用

处理国际贸易数据差异的方法及其在中国-香港转口贸易中的应用

芬斯阙(Feenstra)、海闻、胡永泰、姚顺利

在讨论国际数据的差异之前,先谈一谈数据来源是很重要的。全球的贸易统计数据主要来自联合国,而联合国的数据又依赖于各个成员国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这些报告中明显的数据差异表现为,A国说它向B国出口的商品与服务的价值与B国所说的它从A国进口的不一致。进口国与出口国公布的这些差异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才有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之间这种差异也非常普遍。例如,从1989年开始,美国就放弃了跟踪记录向加拿大出口的努力,现在它只用加拿大提供的从美国进口的数据了(见Robert Feenstra,1997年,表2)。在此之前,与加拿大的从美国进口的数据相比,美国向加拿大出口的数据低报了10%多。这也说明了一个一般原则:由于进口国要对进口的商品征收关税,所以有激励精确地记录进口,因而进口国收集的数据通常都被认为比出口国收集的数据要准确。

然而,联合国的数据则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它包括了来自进口国和出口国的不同信息;第二,这些数据价格昂贵,至少从学术研究工作的低预算标准来看是如此。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方面,加拿大统计局的世界贸易数据库(WTDB)作出了一些贡献。这个数据库中用了联合国的数据,但试图要解决进出口国的数据差异问题:对从A国出口到B国的每一项产品的价值只提供一个数据。这些数据放在光盘上发行,不过从学术研究的标准来看还是相当昂贵的。为解决第二个问题,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把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库中较早一些年份的数据(1970-1992)做成光盘发行,只象征性地收取一些费用(见Feenstra等,出处同前)。

鉴于这些数据(由联合国、加拿大统计局,或者NBER提供的数据)被广泛使用,我们有必要看一下,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库究竟是怎样解决进出

口国数据报告不一致的问题的。我们来看一个特别重要的例子,即考虑一下美国与中国的贸易。1996年,美国公布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是395亿美元,而中国公布的美国贸易逆差值却只有105亿美元;这两个数字相差达290亿美元,或者说,相差3倍之多。这些数据差异的存在实质上是由于对经香港转口到美国的产品的处理方式不同。香港在海关事务方面是与中国完全独立的实体。加拿大统计局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双方公布的贸易值不一致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可信的双边贸易值呢?遗憾的是,在加拿大的数据中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解决。加拿大统计局WTDB给出的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数据远远小于美国公布的数据,与中国公布的数据十分接近。这与上面提到的一般原则(出口国数据不如进口国数据精确)相矛盾。另一方面,美国官方公布的从中国进口的数据又过高了,因为它把在香港增加的附加值也算到了中国的出口中,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把这个附加值算到香港的出口中去。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综合了中国、香港和美国三方面的数据,已经缩小了这两个国家公布的贸易逆差上的差异(Feenstra等,出处同前,1998年)。在此以前的研究中,要么只是完全依赖于香港的数据,要么只是依赖于香港和美国的数据。从中国收集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使得我们能够更精确地估算产品在香港的附加值,从而更确切地度量美中贸易的实际值。这个计算过程也有利于了解在处理由口岸国家转运而带来的国际贸易数据差异问题时需要做哪些工作。

I. 中美数据的比较

尽管1997年7月1日香港已经回归中国,但它依然是世界贸易组织(WTO)一个独立的成员,直接向国际组织报告它的贸易帐户。由于香港在经济上将继续独立于中国大陆,所以中国出口产品在香港的附加值对于政策讨论依然非常重要。作为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一个依据,这些数据还经常被引用。所以,获得准确的贸易数字是很重要的。

表1提供了美国与中国之间的东向贸易值(A部分)和西向贸易值(B 部分),用的分别是这两个国家公布的数字;C部分计算了美中贸易平衡时东西向贸易差距。第一列信息来自美国商业部,后三列信息来自中国海关总署。在加拿大统计局的WTDB中,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值比第二列中国报告的数据高出5%到10%。

从表1的C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美中两国提供的美中贸易逆差的数字不仅数量大小有差别,甚至连正负号都有差别!美国公布对中国是贸易逆差,而且从1990年到1996年逆差增长了4倍,从104亿美元增加到了395亿美元。而中国公布的却是,在1990年到1992年间美国是贸易顺差,从1993年开始才变成逆差。在1996年,美国公布与中国的逆差是395亿美元,中国报告的美国逆差却是105亿美元;这两个数字相差达290亿美元,或者说相差3倍。

表1:美中双边贸易逆差(亿美元)

年份美国

进口

中国公布的对美出口额

香港

再出口总数

直接

出口

通过

香港

1990 152.37 51.79 38.13 13.67 105.34 1991 189.69 61.59 43.72 17.86 134.13 1992 257.28 85.94 55.55 30.39 180.58 1993 315.40 169.65 62.12 107.53 217.16 1994 387.87 214.61 79.86 134.76 252.58 1995 455.43 247.13 104.55 142.59 275.48 1996 515.13 266.83 142.30 124.53 291.58

B.西向贸易(美国出口,中国进口):

中国公布的美国出口额

年份美国

出口总数

直接

进口

通过

香港

香港

再出口

1990 48.06 65.88 42.29 23.59 13.27 1991 62.78 80.08 52.79 27.29 17.16 1992 74.18 89.01 56.99 32.02 23.46 1993 87.63 106.87 64.01 42.87 31.74 1994 92.82 138.94 96.90 42.04 36.97 1995 117.54 161.18 112.45 48.73 49.72 1996 119.93 161.55 116.02 45.53 58.52

C.中美之间的贸易差额

年份

原始数据修正后的数据美国中国美国中国

1990 -104.31 14.09 -62.85 -53.35

1991 -126.91 18.49 -76.59 -69.41

1992 -183.10 3.07 -117.00 -109.82

1993 -227.77 -62.78 -146.57 -129.35

1994 -295.05 -75.67 -202.52 -146.28

1995 -337.89 -85.95 -216.15 -156.49

1996 -395.20 -105.28 -260.87 -206.21

资料来源:美国贸易数据来自美国商业部(1997年,表6,7)。中国贸易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香港再出口数据来自香港统计调查署,1港元=0.129美元。修正后的贸易差额数据来自Feenstra等人,出处同前(1998)。

正如表1中最后一列所示,贸易逆差不一致的最重要原因来自于香港的转口贸易。美国商业部在计算中国向美国的总出口时,把中国大陆经过香港再出口的产品的总价值都包括在内了。但是如果产品在香港增值,正确的作法是把附加值作为香港的出口,而不能算成中国的出口。由于这个原因,美国公布的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是被高估了。另一方面,中国无法将经香港转口

最后运抵美国的所有产品都计算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之内,因此,中国公布的美国贸易逆差就被低估了。为了估计贸易逆差的“真实”值,有必要计算从中国大陆运往美国的产品在香港的附加值;反之,也有必要计算从美国运往中国的产品在香港的附加值。把这些附加值归为香港的出口之后,中美两国公布的双边贸易逆差的差异就大大降低了。

II、香港对美国再出口的加价幅度

产品在香港的附加值等于产品运经这个转运中心时价格的提高幅度乘

以产品的数量。有几个机构估计了加价幅度。根据美国商业部和中国海关总署联合小组的估计,1992年和1993年的平均加价幅度为40.7%。这个加价幅度是以香港从中国进口价值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另外,加价幅度也可以用香港再出口的商品价值的百分比表示。为了保持一致,我们将都使用后面这种方法。用进口价值的百分比来表示的话,40.7%的加价幅度使得商品的价格增加到了原来的1.407倍,而用再出口的价值来表示,加价幅度就是

40.7/1.407=28.9%。

香港统计调查署还作过另外一种加价幅度的估算,它是根据对出口商的调查所作的,曾被Yun-Wing Sung(1991),Nicholas Lardy(1994),Loraine West(1995),K.C. Fung (1998)和Fung and Lau(1998)等人引用过。在计算加价幅度时他们也是用再出口价值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变动范围从1990年的17.4%到1998年的24.9%。香港统计调查署报告的加价幅度比联合小组报告的加价幅度要小,这并非偶然,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它们所用方法的不同。我们用图1所示的例子来解释这个差别。

图1. 对香港向美国再出口商品加价幅度的估计

考虑一件产品从中国运到香港,又从香港再出口到美国或者其他地方。假定这件产品运抵香港时的单位价格是1.00美元。这个单位价格是运抵香港的所有产品的平均价格,与它们的目的地无关。有必要强调的是,“所有产品”的单位价格是在香港进口数据中唯一能找到的数据。因为进口产品是由来源国家而不是由最终目的地收集的,所以不可能把运往美国和运往世界其他地方的进口商品单位价格区分开来。正是香港数据存在的局限性,使得加价幅度的估计变得很困难。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假设运往美国的产品是高质量的产品,单位价格是1.10美元,运往世界其他地方的产品单位价格只有0.90美元(但是这些不同的单位价格在香港的数据中无法观察到)。为了估算加价幅度,一种方法就是比较香港从中国进口的“所有产品”的单位价格(1.00美元)和从中国经过香港再出口到美国的单位价格(1.50美元)。这

进口值: 中国 再出口值:

平均

$1.10$0.90到世

$1.50

$1.30

方法A :

方法C :方法B :

中国 香港

就得到了0.50美元的加价幅度,或者说,相对于再出口的单位价格1.50美元,加价幅度是33%。

在图1中,这种计算方法标为“方法A”,这正是联合小组报告中所用的估算方法。联合小组在计算加价幅度时,就是用香港从中国进口的“所有产品”的单位价格和从中国经香港转运到美国的单位价格作比较得出的。我们用香港的进口和再出口数据,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了估算,发现从1988年到1995年间加价幅度是从26.9%到31.5%。明显可以看出,当香港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中,再出口到美国的产品普遍比再出口到其他市场的产品价格更高的话,那么这种方法就过高估计了“真实”的加价幅度。在上面的例子中,从中国进口到香港的“所有产品”的单位价格较低,所以得到的加价幅度就较高。为了修正这种过高的估计,我们可以考虑用另外一种可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图1中标为“方法B”。

方法B比较的是香港从中国进口的“所有产品”的单位价格(1.00美元)和香港从中国进口之后再出口到世界其他市场上去的“所有产品”的单位价格(1.30美元)。由于进入香港和运出香港的产品其目的地可以是任何最终市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来,这种计算方法是首尾一致的。如果再出口到世界其他地方的产品比运往美国的产品价格低的话,用这个方法估计的加价幅度比使用方法A得到的加价幅度低。用图1中的数字来计算,方法B给出的加价幅度是0.30美元,或者说相当于再出口价格(1.30美元)的23%。香港统计调查署在对出口商的调查中所问及的问题就是方法B所计算的加价幅度。我们用这种方法和香港的数据,得到的估计结果是从1988年到1996年间,加价幅度是从19.6%到23.7%,与使用方法A得到的结果相比,每年都低一些。这样,联合小组的估计和香港统计调查署的估计之间的差别就很清楚了,它相当于我们用方法A和方法B估计的加价幅度。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对这些方法加以改进而得到另外一种加价幅度的估计?这个估计值可能正好位于使用方法A得到的加价幅度和使用方法B得到的加价幅度之间。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借助于香港进口和再出口以外的数据。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这些数据没有把从中国出口到

香港之后再出口的目的地(美国或世界其他地方)区分开来。这就意味着在香港的数据中,无法区分进口价格的差别(如图1所示的1.10美元和0.90

美元)。为了得到这些价格,我们使用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的出口数据。用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把从中国运到香港再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的单位价格,和从中国运到香港再出口到所有其他国家的产品的单位价格区分开来。正如图1所示的那样,以美国为最终目的地的产品通常比以其他地方为目的地的产品价格要高。把中国的出口数据和香港的进口与再出口数据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对加价幅度作出更精确的计算,这在图1中标为“方法C”。

在方法C中,我们用中国的出口数据来计算出口到香港并且以美国为最终目的地的产品的单位价格(1.10美元),然后用这个单位价格与从中国经香港运往美国的产品的单位价格(1.50美元)相比较,得到的加价幅度是0.40美元,或者是相当于再出口价格(1.50美元)的27%的加价幅度。我们发现用方法C估计的加价幅度,在1988年到1996年间的变动范围是从22%到28.7%,每年都正好位于使用方法A和方法B所得到的估计结果之间。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使用方法A和方法B得到的估计结果看成是“真实”加价幅度的上界与下界,把用方法C得到的估计结果看成更为准确的估计。我们的计算显示了如何调和联合小组报告和香港统计调查署报告之间的差别的方法,以及如何加以改进,得到一个位于这两个机构所报告的数字之间的加价幅度的估计。

III. 美中贸易逆差的修正值

经香港转口的产品的加价幅度估计可以用来修正和缩小美中两国关于

贸易逆差的报告的差距。基本原则就是,产品经过香港时的附加值应该计入香港的出口,而不能把它算作中国的出口。用我们对加价幅度的估计来修正美国经香港从中国的进口数据,就可以得到用这种方法估计的上界。用我们对加价幅度的估计来修正中国经香港向(从)美国出(进)口数据,就可以得到下界。

例如,根据我们用方法C的估计,1996年中国经香港再出口到美国的加价幅度是26%。1996年这些出口的总价值是292亿美元(从表1得到),所以产品在香港的附加值就是0.26×292=76亿美元。从美国所公布的从中国的进口价值(515亿美元)中减去这个数字,就可以得到一个修正后的美国进口数据的估计:439亿美元。另一方面,我们用中国公布的直接出口到美国的总价值142亿美元(见表1),加上香港公布的再出口的总价值,再减去上面得到的附加值,就得到了142+292-76=358亿美元。这样,1996年度从中国到美国的东向贸易总值就降到了358亿美元到439亿美元之间,比最初官方公布的数字(267亿美元到515亿美元之间)小了许多。

再来看从美国到中国的西向贸易。在这方面,我们无法观察到近年来产品在香港有任何很明显的加价。但是,中国官方公布的从美国进口价值的数据是以c.i.f.(成本+运费)为基础记录的,而美国的出口却是以f.a.s.(离岸价格)记录的,未包含任何运输费用。为了使这些数据具有可比性,我们把中国的原始数据乘以0.94,以抵消包含在其中的运输费用的影响,得到0.94×162=152亿美元。通过加上香港的再出口价值,将美国出口到中国的总价值向上修正,我们可以得到120+59=179亿美元。这样,东向贸易的范围就从原来的120亿美元到162美元之间变成了152亿美元到179亿美元之间。

用修正后的东向贸易与西向贸易之间的差距,我们就得到了美中贸易差额的修正估计值:1996年在206亿美元到261亿美元之间。这两个数字之间有55亿美元的差距,而在原来的数据中,1996年的贸易差额是290亿美元。因此,把香港转口的贸易流经过正确的划归后,我们就大大地降低了美国和中国关于贸易逆差的数字的差距,把这个差距降到了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

IV. 结论

也许会有人要问:更精确地度量双边贸易逆差究竟有何重大意义呢?经济学家们早已认识到,对微观经济竞争力和宏观经济失衡来说,双边贸易逆差是一个引人误入歧途的指标。然而,专家们的反对并没有阻止双边贸易逆

差成为美国与东亚发生贸易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双边贸易逆差对于贸易政策确有影响,我们就当然要解决准确度量双边贸易逆差的技术问题。

我们在本文中提到的数据问题不只是中国和香港的问题。在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贸易中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随着这些东南亚国家变得越来越重要,对美国-印度尼西亚、美国-马来西亚的贸易进行更准确的度量(更不用说日本-印度尼西亚的贸易了),不仅将是决策者的要求,也将是学术研究的要求。我们在本文中描述的方法将有助于满足这些需要。未来研究的明确任务就是把这个方法推广运用到更多的国家,解释口岸国家的转口贸易,从而建立更精确的世界贸易数据库。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芬斯阙Robert Feenstra,美国加州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海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胡永泰和姚顺利,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

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方向 四大因素支撑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 济的最初推动力。世界自由化政策的效果,世界经济保持较高增长 速度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以及9%左右的实际增长率为外贸发展 创造了良好内部环境,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政策的改革。我国在劳动力资源、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潜力上又具 有比较优 势。外资对我国增加出口,改善国际贸易地位起了积极作 用。 利用世界产业转移的契机我国外贸从初级产品出口转换为轻工 纺织品的出口,再到机电制品的出口,目前利用世界高科技产业转 移的机遇正向高科技制品为支撑点转变。改革开放以前一般贸易一 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后加工贸易异军突起,超 过一般贸易的增长,目前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 55%,进口总额的39% 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尤为迅速。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升级,人 们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传统服务 部门和新兴服务行业,从商务、旅游、运输、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 到信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经纪、通讯和各种专业服务,都 成为各国谈判和扩大市场准入的对象。由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 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政府逐步开放服务市场,服务贸易自由化程 度的提高,服务贸易将越来越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货物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 , 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制造业在世界 范围内正在朝着更高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增长,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 货物贸易正在萎缩,高知识密集型产业贸易的上升诱发当代知识贸 易。知识不再仅仅是生产要素,而是一种重要的企业战略资源,在 价值创造活动中正逐渐显示其核心地位 ,日益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 争所必要的核心优势资源。 世界产业结构信息化进一步刺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全球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 的可贸易性,产生了大量新的服务贸易门类,刺激了整个 世界服务 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将使世界服务结构进一步朝着技术、知识密集 型的方向发展,与信息高速公路等高新技术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新 技术为手段的服务贸易将会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又 离不开科中国加快了贸易和投资 科技产业化浪潮中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

《国际贸易》第一章绪论 1、对外贸易依存度:它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对比关系。 解析: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和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额/GNP*100%;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 /GNP*100%;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GNP*100% 2、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状况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系数表示。其经济学的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解析:(TOT=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如果该系数大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如果该系数小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恶化了。 3、贸易差额: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 BT=总出口—总进口=∑ex-∑im(一年或半年)>0顺差,<0逆差 评价: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解析:顺差:(利)表明竞争能力强、对外支付能力强、有利于吸收外资、币值稳定、对外谈判地位高(不利)本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资金积压、外汇占款增加易导致通货膨胀、外贸关系紧张。因此,顺差应适度,不同国家区别看待。 4、转口贸易、过境贸易的区别P7 转口贸易(价值增长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直接买卖商品,而是通过第三国参与进行的商品买卖。第三国对此类商品的买进,时专门为销往商品消费国的。第三国参与了这笔买卖的商品价值转移活动,但不一定参与商品的实体活动,即这批货物可以运往第三国的口岸,但不能入境,也可以直接运往商品消费国。 过境贸易(运输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其实物运输过程必须穿过第三国的国境。第三国要对此批货物进行海关监管,并把此类货物作为过境贸易额加以统计。 国际贸易额:是计算和统计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指标。即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把各国和地区的出口额相加而得。 对外贸易额:是用货币金额表示的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进出口的数量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在计算对外贸易额时,出口额以FOB价格计算,进口额以CIF价格计算 对外贸易量:是为了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并准确反映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数量指标。

中国对外贸易及存在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一、最近十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基本内的容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表明,外贸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大家知道,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10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道路。过去10年是中国发展最好最快的10年,也是与世界各国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10年。在总结纪念“入世”十周年活动的背景下,我们首次发布《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就是通过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让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对外贸易。我们也希望通过发表对外贸易白皮书,向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介绍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历史性进步,表明中国将更加坚定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的态度和决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好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实现对外贸易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由前言、正文、结束语三部分组成,约1.3 万字。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取得的成绩。中国对外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口商品已经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化。与此同时,中国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元化的进出口市场格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回顾并阐述中国政府通过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采取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和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措施,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 三、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率先趋稳回升,促进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而且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此外,中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四、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增长。阐明一国对外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主要由其经济结构以及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中国并不刻意追求对外贸易的顺差。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中国政府为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协调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构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经贸关系。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全方位发展的对外贸易,中国坚持与不分大小、贫富的所有贸易伙伴发展务实合作和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中国十分重视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的机制化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参与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努力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 六、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阐述了中国政府推动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努力。通过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增强进出口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等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力争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简而言之,白皮书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改革进程,阐明了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澄清了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产生的根源,阐述了中国政府为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构建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努力,以及为此已经实施和将要实施的政策、措施。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值得关注的问题 1、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哪些亮点? 2011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弹指一挥间,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没有完全过去。但实践告诉我们,在过去的十年里,在dang zy、guowy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历史契机,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既认真地履行了承诺,又充分享受了权利,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参与了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得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发表时间:2018-10-15T10:33:43.7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作者:马韶辉[导读] 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 (辽东学院) 摘要: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这种交货活动由来已久,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先是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其中的问题,然后分析了推动中国外贸的策略,最后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趋势,望文中所述,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对外贸易;一带一路;贸易结构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贸易顺差不断增长 结合近几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贸易顺差不断增大的问题,外贸出口额大致处于稳定上涨的趋势,但进出口却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以2016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中国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下降0.9%。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进口10.49万亿元,贸易顺差3.35万亿元。因中国市场的广阔,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这使得一些贸易进口被外资企业的投资所替代,加之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以贸易出口为目标,国内需求不足,使得外贸顺差逐渐扩大。 2、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都存在很明显的区域差别,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来说对外贸易活动要活跃得多,发展速度更快,贸易活动持续涌入东部地区,这使得东部地区具备很大的贸易优势。当前,中国的出口地区大多数分布在东部,而后便是中部最后为西部。不管是低技术附加值产品亦或者是高技术附加值产品,都是东部占据优势,即便目前中国正逐渐将对外贸易向中西部转移,但转移的幅度及速度还有待提升。于此同时,因受到地区间长期发展失衡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中西部地区在承接转移能力上存在一定的欠缺,无法实现快速有效的转移。 3、贸易摩擦持续增加 在中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张的局势下,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伴随而来的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最近几年,中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所遭遇的反倾销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事件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逐渐扩张慢慢变多。一直到2016年年底,中国遭遇外国反倾销调查已达2000多起。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加之欧美经济面临疲软,中国将面临越来越严密的贸易壁垒保护,所受到的反倾销调查可能会越来越多。随着中国和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二、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1、扩大内需,缓解贸易顺差 必须将内需为主,以内需带动外需作为主要发展模式,从而让消费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功效,推动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为其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在此过程中,企业需对国家当前的外贸形势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把握好市场机遇,让集中出口风险分散化,同时还需缓解国家集中出口某个国家的顺差压力。另外,企业还需加大内销市场的拓展。当前,中国的国内市场还有待发掘和扩展,尤其是农村市场,其具备极大的潜力。因此,企业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需关注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 2、大力发展中西部贸易,平衡贸易结构 当前,中亚五国作为连接欧洲和亚洲大陆桥的关键区域,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国拓展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将来,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会持续扩张,覆盖经贸、金融以及投资等各个领域,不仅合作内容会越趋丰富化,同时,合作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为加强欧亚各国之间的经济互动,使合作更为深入,中国需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共同的构建,应以“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为基础,不断调整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于此同时,也需重视对外贸易产品的不断更新,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 3、加大自身优势培育,减少贸易摩擦 对于中国来说,要想从对外贸易大国逐渐朝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国进行发展转变,深化和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十分必要,同时还要加强与各种经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随着特朗普政府表示退出TPP,以对外贸易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新加坡等国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以RCEP为基础深化和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和渠道,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中国还需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力度,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全国经济增长。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 1、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出口市场当前已经发展为以亚洲为核心,以欧洲和美洲为两翼的模式。根据当前中国所拥有的贸易伙伴来看,如美国、日本、欧盟、巴西以及澳大利亚等,中国贸易伙伴已经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一种多元化格局。随着近几年多边贸易的缓慢发展,大多数国家都开始以双边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来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而对于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中国来说,对外贸易的市场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扩展,基于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理念,健全多边贸易体系,这一系列举动将使中国的商品出口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服务贸易所面对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越来越广阔,中国将更便利的从国际市场获取自身所需的资源及先进技术。 2、对外贸易合作竞争空间逐渐扩大 从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很多国家已经和中国进行了合作协议的签订,当今,中国的贸易对象已得到了全面的扩展,范围覆盖到全球。随着合作关系的逐渐扩张,不但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选择贸易伙伴的自主性也到了提升,合作渠道更为多样,合作方式更为多元。基于这些贸易活动的开展,中国所拥有的话语权将越来越强,今后在国际贸易中的自主选择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2017年部分进出口数据

据海关统计,2017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2万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同期(下同)增长21.8%。其中,出口3.33万亿元,增长14.8%;进口2.87万亿元,增长31.1%;贸易顺差4549.4亿元,收窄35.7%。具体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一季度,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3.49万亿元,增长23.2%,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6.2%,比2016年同期提升0.6个百分点,贸易方式结构有所优化。 二、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一季度,我国对俄罗斯、巴基斯坦、波兰、哈萨克斯坦和印度等国进出口分别增长37%、18.7%、19%、69.3%和27.7%。同期,我国对欧盟进出口增长16.9%、对美国进出口增长21.3%、对东盟进出口增长25%,3者合计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1.4%。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提升。一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2.28万亿元,增长22.5%,占我外贸总值的36.8%,较去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9万亿元,增长17%,占出口总值的44.9%,继续保持出口份额居首的地位;进口7884亿元,增长34.7%。 四、机电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仍为出口主力。一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93万亿元,增长15.1%,占我国出口总值的58.1%。其中,手机出口增长21.1%,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出口增长12.5%。同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6547亿元,增长10.5%,占出口总值的19.7%。 五、铁矿砂、原油等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升。一季度,我国进口铁矿砂2.71亿吨,增加12.2%;原油1.05亿吨,增加15%;大豆1952万吨,增加20%;天然气1503万吨,增加4.3%;铜115万吨,减少19.9%;成品油768万吨,减少0.6%。同期,我国进口价格总体上涨13.5%。其中,铁矿砂进口均价上涨80.5%,原油上涨64.7%,成品油上涨47%,铜上涨31.3%,大豆上涨20.6%。 六、3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环比持平。3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0.2,结束连续4个月环比上升走势,与上月持平。其中,根据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当月,我国出口经理人指数回升2.2至43.8;新增出口订单指数、经理人信心指数、企业综合成本指数分别回升2.2、3、0.4至46.4、50.9、22。

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 1.导论 (1) 2.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1) 2.1数据样本与变量指标 (1) 2.1.1数据来源 (1) 2.1.2数据处理 (2) 2.2统计分析 (2) 2.2.1相关分析 (2) 2.2.2初步OLS回归 (3) 2.2.3平稳性检验 (5) 2.2.4协整检验 (10) 2.2.5 ECM误差修正模型 (11) 2.2.6对回归模型的检查 (11) 2.2.7迭代估计法 (13) 2.2.8预测 (14) 3.结论 (16) 4.政策建议 (16) 参考文献: (16)

摘要 根据1978年~2012年我国GDP和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ECM 误差修正模型、迭代估计法相关知识,对我国GDP和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978年~2012年,我国GDP和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对GDP和进出口关系的模型的估计可以看出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都会带来GDP的增长,而且进口对GDP增长的解释能力较强;并且对GDP进行了2013和2014年的回归预测。因此我国应适度扩大进口,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水平,构建核心竞争力,以减少出口受国外经济环境变化而影响GDP增长的稳定。 关键词:GDP;进出口;协整理论;ECM误差修正模型;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1978 ~ 2012 China's GDP and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related data, by using the theory of Cointegration 、correction model of error ECM 、modified iterative estimation model,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of GDP and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1978 to 2012, there is a long-term stable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GDP and the related data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by estimating the GDP and import & Export relationship model can be seen in the total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growth will bring about the growth of GDP, and the import has stronger ability to explain the growth of GDP; and the regression forecast of 2013 and 2014. Therefore, our country should be appropriate to expand imports,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export products, improve the export product quality level, to buil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foreign economic environment changes on the growth of GDP stability. Key Words:GDP; import and export; cointegration theory ;correction model of error ECM; I

201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

201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 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例行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介绍2015年一季度进出口情况,并答记者问。据海关统计,2015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5.54万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具体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口稳定增长,进口有所下降。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出口3.15万亿元,增长4.9%,进口2.39万亿元,下降17.3%。贸易顺差7553.3亿元,扩大6.1倍。 二、市场多元化取得积极成果:对新兴市场出口增势良好,比重提升。一季度,我国对美国、东盟、印度双边贸易进出口值分别为7731.9亿元、 6713.9亿元、1038.2亿元,分别增长3.2%、4.5%、7%。其中,对东盟、印度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20.9%、23.3%。同期,对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出口也增势良好,分别增长22.2%、9.6%。对东盟、印度、非洲和拉丁美洲等4个新兴市场或地区出口值合计占我出口总值的 26.8%,比去年同期提升了3.1个百分点。 三、贸易区域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保持增长。一季度,我国中西部地区进出口8029.8亿元,增长4.2%,占我进出口总值的14.5%,较去年同期提升1.4个百分点。其中,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增速为16.5%,明显高于同期出口总体增速。 四、外贸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比重显著提升。一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1.93万亿,增长1.9%,占我进出口总值的34.9%,比去年同期提升2.7个百分点,这也表明我国外贸自主发展能力在逐步提升。更多相关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外贸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五、贸易方式结构继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增长较快。一季度,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3.07万亿元,下降5.7%,占我进出口总值的55.3%,比去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2.2%,快于总体出口增速7.3个百分点。 六、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升级:机电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部分高端制造产品出口形势较好。一季度,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82万亿元,增长6.4%,占我外贸出口总值的57.7%。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6291.6亿元,增长 6.1%,占我外贸出口总值的20%。同时,运输工具、手机和金属加工机床等高端制造产品出口增速都在20%以上。 七、贸易价格条件明显改善: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对外贸易效益提升。一季度,我国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加。其中,铁矿砂进口2.3亿吨,增长2.4%;原油 8034.1万吨,增长7.5%;大豆1563.1万吨,增长1.9%。同期,我国进口价格总体下跌9.8%。其中,铁矿石进口均价下跌45%,原油下跌46.8%,大豆下跌18.6%,煤下跌18.6%,成品油下跌38.7%,铜下跌13.3%。一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一、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的状态。公社内部人们依靠共同的劳动来获取十分有限的生活资料,并且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在全社会成员之间实行分配。当时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也没有阶级和国家,因而也没有对外贸易。 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一步一步地改变了上述状况。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之间的分工。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在氏族公社的部落之间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相互交换,但这还只是偶偶的物物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由此而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它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使社会相互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直接引致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出现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私有制,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于是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最终超出国家税的界限,形成了最早的对外贸易。 (二)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 从总体上来说,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微不足道的,进入流通的商品很少,加上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从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来看,奴隶是当时欧洲国家对外交换的一种主要商品。希腊的雅典就是那时贩卖奴隶的一个中心。此外,奴隶主阶级需要的奢侈消费品,如宝石、香料、各种织物和装饰品等,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虽然有限,但对手工业的发展促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 (三)、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之后,国际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从封建社会的中期开始,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的范围逐步扩大,对外贸易也进一步增长。到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开始了孕育和生长,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比奴隶社会有明显的发展。 封建社会时期开始出现国际贸易中心。早期的国际贸易中心位于地中海东部,公元11世纪以后,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当时国际贸易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并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从国际贸易的商品来看,在封建时代仍主要是奢侈消费品,例如东方国家的丝绸、珠宝、香料,西方国际的呢绒、酒等。手工业品比重由明显的上升。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船只由较大的进步,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了。不过从总体上说,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相当小。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虽然源远流长,但真正具有世界性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起来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国际贸易额急剧扩大,国际贸易活动遍及全球,贸易商品种类日渐增多,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各具特征。

中国出口数据

中国出口数据 在全球需求疲软形势下,中国出口外贸企业却发现一丝曙光,他们不断从竞争对手那里夺取市场份额——这对中国来说固然是好消息,但腾道觉得扩张本身却会加剧贸易紧张关系。 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在全球出口中所占比重由2014年的12.3%升至13.8%。这是美国在1968年曾经占到的比重,此后任何国家一直都望尘莫及。 中国出口增加:中国出口最多五类产品(左);中国与日本、德国及美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右) 报道称,这一成功推倒了之前的普遍预期。外界原本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兑美元在上个10年也升值将近20%,将导致该国的市场份额被成本更低的竞争者夺走。 然而,中国在近几十年工业崛起时期兴建的制造业基础设施,正在让出口保持旺盛,也为外贸企业生产高价值产品提供了基础。 “中国是无可取代的,”丹麦一家银制品生产企业的前中国总经理Fredrik Guitman说。他并表示,可靠的交货时间比价格更重要。“他们说45天,就是45天。”

不过,中国外贸企业在较复杂生产线方面展开竞争的同时,也在对长期以来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去库存化,比如钢铁,该行业已经成为刺激全球贸易紧张关系的一大因素。本周美国和其它七个国家呼吁采取紧急行动,应对钢铁供应过剩的问题。许多人把过剩归咎于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2015年进口大幅下降逾14%,一些经济学家因此暗示,中国正在部署“进口替代”战略,将外国品牌挤出国内市场。 中国国务院在4月20日的常务会议上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对外贸企业贷款并提高机电出口退税率。机械和机械设备在中国出口中所占比重最大。 这种政策或许不会受到美国的欢迎。美国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特朗普已呼吁对进口自中国的产品征收45%的关税,这一信号似乎已引起美国选民的共鸣。 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如果特朗普的主张成为政策,则成功实现价值链上移的中国企业的海外获利可能遭到贸易战的破坏。 腾道认为当今的中国外贸出口情况是相当严峻的,一方面像特朗普这样的国家打压,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的疲软给我们外贸企业带来相当大的阻力。腾道在这里建议我们的外贸企业使用腾道外贸大数据,分析好外贸市场的实时变化,调查好外贸客户的详细信息,这样我们才能够赢得生存。 中国优势 中国企业在外国市场百折不挠,主要依赖于该国对规模巨大且完整的供应链基础设施的投资。这使得中国外贸企业在外国公司看来更加迅速,也更加可靠。这些外国公司将全部或部分产品外包出去。 “可靠性和速度比价格更重要,”前文提到的丹麦企业前中国总经理Guitman说,“商品缺货带来的损失远远高于价格略高带来的损失。” 这一制造业环境使得生产原创产品的企业调整其产品并扩大规模。 “中国出口结构或许不像高收入经济体那么高端。但在更好的劳动力教育程度和创新投资增长之下,中国产品的单位价值逐渐变高,而且需要技术更熟练的劳工,”分析师报告称。 批评人士称,中国之所以能提升价值链,有很大一部分是因其施压外资企业转移技术,加上有系统且持续地刺探国外业界技术。 分析师说,中国有为数众多的中型外贸企业在生产无人机、高科技电子标签、智能家居和风力发电设备,他们所受关注度或许不如腾讯这类社群媒体,但对于那些自满的外国对手,这些公司所形成的威胁非同小可。

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对外贸易的理论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及特点 ......................................................................... (一)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特点 ................................................................................. 1.对外贸易商品特点............................................ 2.对外贸易方式特点............................................ 3.对外贸易地理特征............................................ 三、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 (一)对外贸易政策不够完善 ..................................................................................... (二)对外贸易方式不够平衡 ..................................................................................... 1.重视创汇能力而忽视品牌打造.................................. 2.重视出口贸易而忽视进口贸易.................................. 3.重视出口产品而忽视高端价值.................................. (三)对外贸易风险仍然较高 ..................................................................................... 四、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优化对策 ................................................................. (一)健全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 (二)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 (三)推动对外贸易技术创新 ..................................................................................... (四)加强国际贸易风险控制 ..................................................................................... (五)引导企业对日直接投资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姓名:郑玉霜 班级:工商管理132 学号:1311020213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 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 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 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 6 倍,进口额从 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 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 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有所折冲。一直不断扩大的进出口贸易差额 2009 年首次出现减少,为 1961. 07 亿美元; 2010 年进出口贸易差额延续 2009 年的低迷为 1831. 0 亿美元。 (三)外贸依存度迅速下降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舞台,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依靠世界性资源,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国际间经济与贸易合作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外贸依存度的急剧攀升。外贸依存度( 又称对外贸易系数) 是一国在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 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大幅度提升,表明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在金

国际贸易历史

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系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别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活动。从国际范围看,这种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即由各国的对外贸易构成世界范围的交易,就称为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或世界贸易(World Trade) 由于现代国与国之间的货币信贷关系、科技合作关系等都以商品运动为基础,故国际贸易是现代国际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简史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基础上形成的。在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国际贸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隶和供奴隶主消费的奢侈品。在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中国与欧亚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国际贸易活动,地中海、波罗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国之间也有贸易往来。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当时参与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和供封建主消费的奢侈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特别是产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并开始具有世界规模。从17世纪到19 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英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当时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 此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和发展,美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头号大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并带有许多新的特点,贸易中的制成品已超过初级产品而占据主导地位,新产品不断涌现,交易方式日趋灵活多样。 当代国际贸易以发达国家为主,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国的对外贸易有极大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不大,但与自身相比,对外贸易也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国际贸易在当代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各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理论国际贸易的理论是研究国际间商品流通规律的理论。它要阐明一系列基本问题,例如,各国间为什么会发生商品交换;各个历史时期国际贸易的性质和特征由什么决定等等。广义的国际贸易理论还应包括国际价值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

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它是由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构成,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外贸易量是为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并能准确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化而确立的一个指标,它能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的实际规模.具体计算是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出口或进口总额,得到的是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叫作报告期的对外贸易量。 总贸易体系与对外贸易体系:总贸易体系又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凡是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记为进口,凡是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为出口;对外贸易体系则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对外贸易依存度: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NP 或GDP 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国际分工:世界各国生产货物与服务的劳动分工。 国际贸易: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值用货币表示的反应贸易规模的指标。 国际贸易量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表示的反应国际贸易规模的指标 贸易差额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差额。出口〉进口贸易顺差贸易盈余出超反之,贸易逆差贸易赤字入超。相等时,贸易平衡国际收支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外国的全部经济交易所引起的收支总额对比。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例、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是指各州各国(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国际贸易的作用 1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 2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 3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国际分工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 4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矿大生产能力,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5增加财政收入,满足国内需求。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6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世界经济以及国际金融的发展 从事国贸具备条件 1全球化视野以及良好的商业信誉。 2从业人员要具有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3建立国际贸易信息系统 4适应竞争需要的企业组织体系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1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社会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