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4中外教育简史 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简史

0464中外教育简史——名 词 解 释

1.“成均”: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

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庠”这种教育机构。“庠”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

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在原始社会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所,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

3.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为习武和比武的场

所。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练,而且还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各项考试。

4.学在官府P17: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这种体制下,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

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5.六艺P19:西周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即礼、乐、射、御、书、数。又有“大艺”、“小艺”

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

6.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7.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

8.五礼P21: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9.孔子P34: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创始人。

生平主要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弟子多达3000人,著名的有72人。

10.《论语》:有20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了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

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1.有教无类P36:由孔子提出的,教育没有类的差别,所有人不论等级、种族、国别,人人都可

以接受教育,一视同仁。

12.学而优则仕P38:出处 《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习是通向做

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重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13.启发诱导P40:是孔子关于教师如何教的方法问题。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

索和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孔子强调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第一层意思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关键的问题

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孔子强调启发教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孔子善于启发诱导,获得弟子对他的称赞:“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14.墨子P47:墨子,名翟(dí),鲁人。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一

生主要活动是“上说下教”,门下弟子众多,俨然一个宗教政治团体。

15.孟子P52:名轲 [kē] ,战国中叶鲁国邹[zōu]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以儒家正统

自居,自称“得圣人之传”。子思、孟子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派。作为孔子思想嫡传,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亚圣”。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孟子》七篇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资料。

16.性善论P52:关于人性,孟子认为人天生是善的。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包括二层意思:一是指恻

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二是指人的善性是天生的“良知”、“良能”,是人性所固有的,而不是外在影响或教育的结果。

17.荀子P5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现存《荀子》

一书,共32篇。

18.性恶论P58: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所以为善,

1 共2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