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与“传道者”——读《人类简史》后感_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与“传道者”——读《人类简史》后感_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与“传道者”——读《人类简史》后感_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与“传道者”——读《人类简史》后感_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源自《学记》一书,原话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译文:“……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从而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孩子成长的引路人,仅仅传授学生知识并不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完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工作近乎“传道者”。“传道者”需要做的就是让众人“信其道”,那么“传道者”之“道”与“师者”之“道”有什么共同点抑或是区别?通过《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以下简称“简史”)一书中“宗教的法则”这一章节的阅读,笔者体会如下:

一、宗教的“普世特质”

西方宗教的发展经历了“泛神论”到“多神论”、“二元论”最后由“一神论”统一,然而所谓的“一神论”其实也是一个万花筒,基督徒大致上是信奉一神论的上帝,相信二元论的魔鬼,崇拜多神论的圣人,还相信泛神论的鬼魂。西方宗教将有着不同解释甚至矛盾的思想结合,并且吸纳了各种不同来源的仪式和做法,这样的现象在宗教学上有一个特别的名称:综摄(syncretism)。“简史”一书的作者——尤瓦尔·郝拉利认为很有可能,综摄才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宗教。

宗教是除金钱和权利之外第三种让人类统一的力量。因为所有的社会秩序和阶级都只是想象的产物,所以它们也十分脆弱,而且社会规模越大就越脆弱,宗教的重要性在于让这些脆弱的构架有了超人类的合法性。可以说宗教是“一种人类规范及价值观的系统,建立在超人类的秩序之上”,这种超人类秩序具备让各种社会和政治秩序合法化的功能,因此宗教需要同时具备“普世特质”和“推广特质”。

二、宗教的“推广特质”

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一开始只是犹太教的一个神秘教派,该教派信徒想说服犹太人,拿撒勒人耶稣就是他们期待已久的弥赛亚。这个教派最早的领导者之一是来自塔尔苏斯的保罗,他认为宇宙的至高神有私心偏见,对人类并非莫不关心,而且他甚至还化为肉身,为了人类的救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种事不该只有犹太人知道,而应该让全人类都了解。于是,就有必要将关于耶稣的好事(也就是“福音”)传到世界各地。

保罗的这个想法开枝散叶,基督徒开始组织了对所有人类的传教活动。而在一场史上最意想不到的转折下,这个犹太教的神秘教派接掌了强大的古罗马帝国。

基督教的成功,成了另一个一神论宗教的典范,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诞生了伊斯兰教。就像基督教,伊斯兰教一开始也只是某个偏远角落的小宗教,但它又以更快速的脚步,打破了阿拉伯沙漠的隔绝,收服了从大西洋一直延伸到印度的庞大帝国。自此之后,一神论的概念就在世界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崇尚自然法则的“佛教”

在东方出现的宗教与相信神灵或者其他超自然对象的宗教有所不同,这些信仰也认为有某种超人类秩序控制着这个世界,但他们所崇拜的这个秩序是自然法则,而不是什么神圣的意志。其涵盖范围包括了我们所说的“儒释道”三教,其中最为盛行的是佛教。佛教的开山祖师释迦摩尼思索了各种人类苦痛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式,最后他体会到,一切苦难并非来自厄运、社会不公或神祗的任性,而是出于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

郝拉利也说道:佛教这种前现代的自然法则宗教还是无法摆脱神祗崇拜,因为大部信众无法达到涅槃境界、不为名利所困,日常生活里多半还是追求着世俗的成就。

四、人文主义宗教

有神论的宗教,重点在对神的崇拜;

至于人文主义宗教,重点就是对人的崇拜,或者讲得更明确,是对智人的崇拜。在人文主义宗教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自由人文主义和社会人文主义两个教派。自由人文主义认为人性就在于每个个人的自我特质,因此个人自由也就变得神圣不可侵犯,简单来说也就是“人权”。而社会人文主义认为所谓“人性”是个集体而非个人的概念,因此他们认为神圣的不是每个人个人心中的声音,而是由所有智人这种物种构成的整体,他们追求的是让所有人都能平等。

这两个现代教派注重的都是“人性”,“人性的自由神圣”、“人人平等”,归根结底这种对人的崇拜也是对神的崇拜。

通过对宗教概况的了解,回到最初的问题:“传道者”之“道”与“师者”之“道”有什么共同点抑或是区别?很容易找到的区别是其受众,由于受众的不同导致“传道”内容的不同,笔者认为传道者侧重于“人文思想”,教师教书育人侧重于“自然科学”。不过笔者也认为两者并不是没有关联:

一、韦纳归因理论——向内寻找的思维方式

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三个论点: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自我努力程度”在归因理论中十分重要,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程度不够则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向内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与佛教向内寻求宁静的思维方式相似,虽然从本质上佛教的内修是为了脱离苦厄,而归因理论则是希望通过正确的归因从而进一步获得成功,但两者在思维方式上是有关联的。

二、现代宗教与教育的关联

现代宗教崇拜的是人,也即“人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我们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现代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并注重因材施教,也就是说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并关注孩子的“个性”。这样的观点与“简史”中对自由人文主义教派的描述有着内在的联系,自由人文主义认为人性就在于每个个人的自我特质,每个智人都有着

人性的神圣本质,正是每个人的内心让全世界有了意义。

社会人文主义教派崇尚的“人人平等”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是适用的。体现在教育中最显著的是:对于学生,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

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优异而偏重,更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差而忽视他。

宗教是统一人类的重要思想,目前我国主流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大部分人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这也许与国内多种宗教并存,以及自由信仰的整体氛围有关。但不可忽视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祖先崇敬的是自然法则,而不是什么神圣的意志。追寻“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和佛教“内修”的思想吻合,这也许是国内盛行佛教的原因之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我们刚刚成为一位老师,还有很多的困惑,也有 很多需要去学习的地方,这次的国培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一 段时间的学习我充实了自己,从思想到认识,到行动都不断地在进步。 课程学习与研讨交流收获,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我们都知道师德是中 华优秀文化的精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合格的 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这段 时间的学习,让我对教师要具有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基本理 念包括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由三个 维度、十四个领域和几十条基本要求组成,提出了四条实施建议,它们相辅相成,全方位、多角度对老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出了系 统要求。首先,教师通过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认清教育形势,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开拓进取,提高工作的实效。其次,教师通过学习,才能不 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才能高瞻远瞩,构筑起坚实的人生大厦。所谓“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不断地、系统地学习,才能把握教育 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 差异。第三,教师通过学习,才能渲染生命厚重的底色,不断提升职业境界, 才能不断脱离低级趣味,才能逐渐地摆脱世俗的纷争,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 个灵魂圣洁的人。《专业标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素质的提升指引了航向, 就像在黑暗中借给我们灯光,不仅照亮了前行的路程,更给我们的心灵点了一 盏心灯。走在专业成长的路上,学习应是为人师者永恒的追求,生命中有经典 与童心为伴,有责任、热爱、希望相随,此生无悔。 语文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学习中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 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 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 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 创新。 三、是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 合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四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 内容的循序渐进;五是合理地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阅读 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 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 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传道、授业、解惑”新解读

“传道、授业、解惑”新解读 泸县百和镇中心小学尹小平 韩愈在《师论》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作为教师,应当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但是,纵观当前教师们采用的教学策略,能同时兼顾“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要素的并不多,更多的是择其一或二而从之。 传道者,其特点是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授业者,其特点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托教材,对教材中各知识点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分析讲解,力求讲深讲透,不留一点疑问。选择此种策略的教师占多数,目的在应试。 解惑者,其特点是以解决学生疑惑为教学出发点,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感受、研讨的时间,教师着重解决学生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 “传道”是理想主义的教育,但是,偏于“传道”的教育培养出的也许就是道德高尚但知识浅薄者,除了不给社会添乱子外,对社会也无多贡献;“授业”是实用主义的教育,然而,重“授业”培养出的也许就是知识渊博但道德低下者,有时非但对社会无贡献

反而会造成极大的破坏;“解惑”是功能主义的教育,可是,偏于“解惑”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也许学习了自己想学习的东西而丢失了更多对自己、对社会有益的知识与技能。 因此,我们仍然要将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功能主义结合起来,培养既有学识、又有品德的人才。也就是说,“传道授业解惑”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如何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应当经常思考、研究的课题。在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平时重“传道”,升华学生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具有延续性的过程,像雨水之于庄稼,时时浇灌、时时润泽、不旱也不溺,才能培育出茁壮的苗子。学校要有育人的文化氛围,要力求让校园里每一株草木、每一个字、每一件装饰品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教师要有身先垂范的品质,要求学生遵守的道德规范,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如主动捡起脚下一片纸屑,做一名弯腰的教师,主动与学生打招呼,做一名有人情味的教师。学生之间要形成旗帜鲜明地区分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的风尚,扬长弃短,弘扬正气。 课堂重“授业”,扎实打好“双基”基础。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我们并不能将学生置于文山题海中,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精讲精练”策略。首先,它体现在教师与学生要共同清楚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双基目标);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让

论语上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1+1>2?-輔導新體制與教育的火花 壹、前言 韓愈師說一文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其中,傳道所指的乃接物待人之道,以今日的說法,指的就是群己關係。學生至校求學,其人際關係是否良好,關涉其社會化互動過程對其心理的反應。授業,簡言之就是學問知識、技巧的習得。學習結果的成功與挫敗,對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影響甚鉅。解惑則指疑慮之排解、澄清、判斷與決策,而這一部分所牽涉的範圍更是無遠弗屆,包括職業選擇、生涯規劃、家庭、感情、人我關係……等等。綜觀以上,我們可以說學校的輔導工作涵蓋生活、學習與生涯等三大輔導領域,而且這三大輔導領域互有關係。以今日推行的「教、訓、輔三合一」工作而言,實在是不謀而合,老祖宗早就提出該走的路子,足見古人之遠見與宏觀! 一九八三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豪爾.迦納(Howard Gardner)倡導多元智慧經營時提到,人的心智能力包含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甚至更多層面。因此我們得知,每個人的心智,都是由各種強度不同的智慧組合而成的。所以,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自我,也因此沒有人天生是一樣的,更不該用獨一的方式來對待每個個體。因為有這一番的新體認,更因而促成今日教改的方興未艾、學校輔導工作必須往「教、訓、輔」三方面融合協力推動。 為了有別於以往學生輔導僅限於輔導處之行政業務,於八十七年八月頒布「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並遴選學校

進行實驗。現今各校都積極展開行政整合,以期落實此方案,使學生輔導開創另一番氣象與成效,讓學生的偏差行為或需求,均能得以獲得改善或資源分享。 貳、學校輔導工作之功能 Mcdaniel(1957)提出輔導之功能分為: (1)、適應之功能:幫助當事人了解自我、認識環境、學習與人相處知道。(2)、分配之功能:幫助當事人了解自己的興趣、性向及能力,藉以考慮將來可能的發展,並輔導其適切之生涯發展。 (3)、調整之功能:協助當事人藉由標準化的心理測驗及各項資料,了解其生涯環境不同之機會,並藉定向輔導協助其適應級調整。 Moktensen&Schmuller(1976)提出學校學校輔導之功能主要有: (1)了解學生,以便對學生資料之分析、評量與診斷。 (2)協助學生成長與發展。 (3)增進學生之適應。 (4)提供學生需要之資訊與溝通。 基於上述,學校輔導工作可分成發展性、預防性與治療性三大主軸。擬定的目標有: 一、建立有效的輔導體制 二、建立學校的輔導網絡 三、增進輔導組織的功能

2021年谈传道授业解惑

谈“传道、授业、解惑” 欧阳光明(2021.03.07) 教师的责任是什么?人们常简单的概括为“教书育人”。我更倾向于教师的责任在育人与育才的结合:育人指培养全面发展或者说有核心素养的人,育才指培养较高层次的人才。换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说:育人指培养合格公民,育才指培养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只有如此方能不断提升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并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然而我今天要想和大家沟通的是韩愈对于教师责任的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把教师的责任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下面我结合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说传道。古人所传之道是天地之道,是做人之道。古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简单说就是诚信做人,严谨做事,传承文明。到了宋代张载提出读书的使命及人类教育的最高向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发展到当代,我们要传什么道?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道,同样要传做人之道。传道不仅应该是“言教”,更应是“身教”,教师身上所彰显出来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传道的最好素材。所以席主席四有教师的第一条就提到“要有理想信念。”所以传好道首先要做好自己,教师本身就是课程。

再说授业。授业,指传授学业,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教书”,教好知识。古人授业,重“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古之师者,绝不仅是教人读懂经义,而是教人读书做人,述以文章。孔子授业更是“诗书礼乐射御”,知能并重,全面发展。发展到当下,学科门类繁多,我们要为学生授什么业呢?其实核心素养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作为学科教师,我们在为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以文化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体到学科就是在培养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最后来说说解惑。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疑惑,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常规教学传道授业之外给予学生个别的辅导。我们不少老师喜欢讲?常常有这样的话“我讲了那么多遍,他还是不会!”关键不是你讲的不好,而是没有针对性,根本不可能解他之惑。《论语》中孔子强调“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发展。”强调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的培优补差就是解惑,就是因材施教。这是我们培优补差的初衷,也是培优补差的第一个功能。同时培优补差的第二个功能是补差。我们要发现学生相对薄弱的学科,让学生均衡发展。初中是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一根短板可能阻断学生的发展之路。补差就是为学生补齐短板。培优补差的第三个功能是培优。每个孩子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我们还要利用个别辅导使优生更优。无论是因材施教、补齐短板、还是让优生更优,都离不开个别辅导。对于个别辅导我有个建议,就是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女儿在初中阶段有时会问我一些数学学科的题目,对于这些知识,我很多都已忘却,我常常引导

浅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浅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浅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对于任何个体都具有一定的客体意义,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教育已成为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由于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学者们也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来探讨教育的定义,但却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众说纷纭,使得教育的定义数不胜数。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认为:“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 教育的定义内涵多种多样,中国古代的先哲曾表达过自己的见解,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在其著作《师说》中曾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笔者深深赞同这其中传达的教育思想。 对于《师说》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教育定义的看法。此句出自于古文《师说》,中学时代的我,在参考课本下注释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将句子解释为:老师就是传递知识解答疑惑的人啊。那时的我,对此句的理解还停留在在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到后来,在多番斟酌后,才恍然大悟般理解了它更深层次的意思。中国文化向来博大精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中的“道”,字面解释是道理,但也可以考虑是孔孟仁义之道中“道”,是以仁义之道为本的,是对仁义的热爱、认同、实践和追求,是自孔孟以来生生不息的实践儒家之道的精神、意志和旨趣。从这一方面理解来看,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睿智和精辟,此句便可以理解为:老师就是向你传授仁义之道、做人之道,并教授你知识技能,解答你在人生和学习方面的疑惑的人。 “传道”,原意指儒家之道,指自孔孟以来生生不息的实践儒家之道的精神、意志和旨趣,这似乎与我们当今教育理念中提倡的德育不谋而合,起码也算得上是狭义的道德教育。从小学开始,我们就不间歇地在学校接受各种德育:学校每年开展学雷锋活动、

传道授业解惑(刘娅琴)

传道授业解惑尚德修能成长 广水市实验小学刘娅琴 [内容摘要] 古语云:为业师易,为人师难。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职责里,排首位的就是“传道”,而最难实现的,也是“传道”。因此,要成为让学生喜爱的老师,首先应该长于“传道”。因为我们“传道”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有个性的生命,对他们的教育的成功与否,不是一个公式,一组数据或者说一项制度能衡量的。真正有效的“传道”,靠的是平日里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然而在新世纪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职业遇到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 传道优雅爱心耐心激情 [正文] 古语云:为业师易,为人师难。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职责里,排首位的就是“传道”,而最难实现的,也是“传道”。因此,要成为让学生喜爱的老师,首先应该长于“传道”。做为一个老师,平时面对的,无论是教学还是班务工作,很多时候都是零碎而繁琐的,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流逝里,很容易被这种零碎繁琐磨去最初的热情和耐心,满足于完成学校布置的工作任务,而忽视了教育最本质

的目的在于“传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育人。这项目标的达成,绝对不是某次说教,或者说靠某些框架性的规章制度能完成的——因为我们“传道”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有个性的生命,对他们的教育的成功与否,不是一个公式,一组数据或者说一项制度能衡量的。真正有效的“传道”,靠的是平日里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然而在新世纪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职业遇到了新的挑战。从十几年的教学经历中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仅仅“传道授业解惑”是不够的,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一、做一名优雅的教师。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只有老师是优雅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优雅;只有老师是从容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大气;只有老师是幸福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明亮;只有老师是过得有尊严的,我们的民族才会拥有高贵的品质。我把自己心爱的宝贝交给老师,比之那么多浩如烟海的知识,我更期望我的孩子在老师身上学到优雅从容,学到生活的智慧和勇气,学到一种切切实实的拥抱幸福的姿势。”“优雅”是一种素质,是教师外在形式美和内在精神美的高度融合。优雅的教师,应该以儒雅示人,这是教师精神气象的表现。所谓“美在其中,神在其上!”这种“儒雅”,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优

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盐亭县安家镇初级中学文豪 内容摘要:语文教育教学观念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平等对待,真诚交流。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养成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才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时期学习韩愈的《师说》,其内容对我影响深远,这也是我选择做老师的主要原因。从教后,我将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上,因为我最关注的是学科知识能力和运用能力,认为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而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个性等往往忽视而置于次要地位。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甚至是以听代思的学习。师生双方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缺乏民主的、融洽的教育气氛。这种教学手段的确是失败的,代价也是惨痛的。 一、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人文的关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看待学生。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对待学生,似乎已经不可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现代社会更注重的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应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那些年,我教《出师表》,更多的是注重文言实词的掌握和重点句子的翻译,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的很累,效果也不甚理想。诸葛亮的这篇奏疏质朴诚挚,行文流畅,其文采韬略令人倾倒,堪称超一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之我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之我见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而且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勇于质疑等可贵的品质。 “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一定道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对于学生来说,他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还记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之中那么他就学会……”这个很有独特意义的见解。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在平时的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同学。试想:一个老师,说话、讲课时毫无激情,又怎能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准求、对道理的探究的激情。老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老师与家长最关心的主题。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采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吸收与利用。如果所讲的内容有点枯燥,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不要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而对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给予较少的关心,在授业的同时要有爱心,爱自己的学生,无论他成绩好坏,都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爱自己的职业,无论什么时候都充满热情地去工作。并应采用及时反馈的方法,不断完善教法,使教学任务更好的进行下去。 “解惑”,使学生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知识的困惑。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发掘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采取有效地解决方案。对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也要注意观察,必要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使他们很好的走出困惑。在解惑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虽然帮助学生教师的天职,但帮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并使他们自己掌握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帮助的时候要留有空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古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清风育桃李 (某日,收到弟子短信,曰:“一驴拉车,不前,鞭之,仍不前,再鞭,卧地。一学者见,伏驴耳语:若不前送你为师。驴旋即起身,狂奔。——老师保重身体!”爆笑后颇有感触。)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华泱泱大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蕴厚重,古风沿袭,尊师重道之礼由来久矣。人之一生,孰能无师?故,有一长联形容教师: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呼。教师拥有大禹之志,尧舜之心,更拥有无穷的智慧。当历史的尘烟飘过,回望今夕,教师用言行诠释着:“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存”。现如今,教师不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古往今来,凡步入教师行业者,即意味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之矢志求索,神圣而悲壮!诚如歌中唱道“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擦掉的是功利,留下的是真理;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至夏商周以来,多少私塾教师,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培育亿万民族之脊梁,谱写着中华文明千古的颂歌。悠悠历史,灿灿星河,凡出类拔萃、功勋卓著者必有良师,而其师者,或许曾为此无怨无悔付出毕生心血。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责任是主语,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也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叠叠作业为她的青春开无数次平方。教师亦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教师似星晨,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观春秋冬夏,三尺讲台数十书桌;望斗转星移,校园教室简陋寒舍。同样之路返返复复,平凡之事岁月蹉跎。教师也有辛酸苦辣,也曾悲欢离合,也知世事冷暖,也食人间烟火。面对渴求,擦干汗滴,让春风轻拂蓓蕾;登上讲坛,激扬文字,让智慧播洒希望。 教师更具梦想,美丽而淡泊。梦幻荣耀,梦幻超越,折射出其心灵的高洁。教师那美丽而淡泊的梦幻,莫过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后生贤与达,恰是师者梦寐以求的寄托和慰籍,骄傲与自豪。亘古以来,教师的奉献之心,岂是天瞑云澹,层林叠嶂所能挡住?那润物无声的情怀,岂是江水悠悠,湖泊汤汤所能荡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俱往矣,我们曾奋力走过漫长而匆忙的峥嵘岁月;云舒雨洒风起雪舞,我们也曾激情飞越光荣与梦想的沧海桑田。多年的耕耘,兢兢业业,一寸光阴一寸金,而今可以骄傲、坦然地笑看桃李芬芳满天下了…… 【作者简介:王文(笔名),男,武汉建校专职教师,高级讲师职称。任教二十一载,培育数千学子;担任了多届班主任,深感教书之责重,育人之艰辛。王老师历年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

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能力的提升

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能力的提升 杨英福 摘要: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其神圣使命是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学理念不同,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有不同理解,但这并不改变“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责任,关键是要提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能力。 关键词:科学;人文;融合;传道;授业;解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唐朝韩愈《师说》对教师职责的定义。最近,有学者在《传道授方启疑———教师职责基本内涵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文中批评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并对教师职责做出新解释,其观点值得商榷。教学理念不同的人,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容和方式有不同理解,但这并不改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终身责任,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提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 一、韩愈在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关系中,首先提出的是“传道”,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新探》一文说这里的“传道”传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认为,教师所传之“道”包括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教师必须在知识或文化层面实现科学人文的融合,才能提升教师的“传道”能力。一方面,从人文知识与人文文化即“人道”的传授看,教师“传道”当然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北京市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主讲教师代表时说,现在我们讲传道,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思想,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广大教师应自尊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里“道”这个词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哲 学范畴,包括天道和人道。教师“传道”不仅要传播爱国主义价 值观,还要传播科学知识与其他人文知识。教师的天职是育人,德智体美,任何一个方面的教育都不能忽视。教师“传道”,必须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博览群书,通晓科学人文知识,掌握科学人文文化,提升“传道”能力,同时对学生热爱关心、言传身教、导学导行,使学生产生温暖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亲其师”、“信其道”“传道”就会信手拈来,充满激情和活力,就能使学生在认识上跨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鸿沟,开阔视野,实现全面发展。 二、如果说科学人文知识融合,可以提升教师传道能力的话,那么科学人文方法的融合,则对于提高教师授业能力就是非常有意义的。《新探》一文判定,韩愈“授业”论衍生填鸭式、学徒式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应改进成“授方”,不知这种判定的根据何在。其实,从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授业”中,看不出“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德学习体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我们日常挂在口头上的“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这是我加入教学教育工作领域来感触最深的。只有大家相互信任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我在这将近一年的教学工作,有了以下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经常自省: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这需要有自省作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满,时间一长,就会脱离群众,就会退步,就会降低自己威信。当然,只有自己努力钻研本科目的教材才是唯一的方法。 二、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我认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老师应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教与学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会更慎重,师生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三、必须树立平等对待观: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他发掘出来。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对待,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教师应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作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学生严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师生间就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观点具有“权威性”,久之则会压抑学生的潜能,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我时常会注意到了学生的一些想法,尽量让其讲完其看法,然后我再讲讲我的看法,不同之处我们探讨,这样可激发学生的一些有见解的想法和看法。同时对我们教师的思维也有启发意义。可以说教学应以“人”为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 五、爱岗敬业:自古教师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都是高尚而神圣的。学生们总是用这样诗句形容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都是赞美老师对教师职业无限的付出和努力。得这些赞美的原因,正是教师最平凡的职责——

师德演讲稿《师者,何以为师》

师者,何以为师 大家好,今天在座的都是老师,我想向各位老师们提一个问题:师者,何以为师?就是你认为怎么样才是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才称之为老师?还是人人歌颂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才叫老师?可能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答案。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几个我的小故事。 小学三年级有次数学测验,试卷一发下来我就知道我完蛋了,我死定了。心里正慌张呢,我余光瞄到数学老师那美丽动人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而且是直冲我走来。我吓得灵机一动,钻到了桌子底下。我想,这么漂亮的老师总不至于也钻到桌子底下来骂我吧?呆了好一会,我才敢小心翼翼地爬出来。没想到哇,数学老师根本没走,就冷笑着站在旁边看着我呢!最后的结果是她揪着我的耳朵骂了一节课,可是她责骂我的原因并不是我不好好学习,而是我的低分影响了全班的平均分,影响了她的工作评优。多年过去后,我依然记得她当时那张美丽又有点扭曲的脸。 初中的时候,我的英语成绩并不好,那些歪歪扭扭的英语字母我总觉得它不认识我,我不认识它。有次测验,我怒从心底起,恶向胆边生,在上面写了一句:“反正我也不出国,为什么要学英语?”然后就交了白卷。第二天试卷就发了下来,我已经做好承受老师的责骂和惩罚的准备,可是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平淡地把试卷给了我。我拿着试卷回到座位上,发现上面有一行红色的小字:“可能你觉得你一辈子也用不到这门学科,但我还是建议你了解它一下,也许你会改变主意。” 高中有一年冬天,冷飕飕的天气里还下着小雨,我们还要回学校补最后一天的课。那天全班只有我一个人按时到了学校,因为我人生为数不多的优点就是从不迟到。我的老师对我说:“你呀,肯定不会一直属于这个班级的,以后必成大器!” 后来?后来我对桌底产生了深深的阴影,再也没有钻到桌子底下去捉迷藏了; 后来?后来我一个小语专业的学生以全年级最高分的成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 后来?后来我真的分到了全年级最好的班级,考上了我梦寐以求的师范院

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能力的提升

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能力的提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唐朝韩愈《师说》对教师职责的定义。最近,有学者在《传道授方启疑———教师职责基本内涵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文中批评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并对教师职责做出新解释,其观点值得商榷。教学理念不同的人,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容和方式有不同理解,但这并不改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终身责任,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提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 一、韩愈在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关系中,首先提出的是“传道”,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新探》一文说这里的“传道”传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认为,教师所传之“道”包括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教师必须在知识或文化层面实现科学人文的融合,才能提升教师的“传道”能力。一方面,从人文知识与人文文化即“人道”的传授看,教师“传道”当然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北京市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主讲教师代表时说,现在我们讲传道,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广大教师应自尊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里“道”这个词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哲 学范畴,包括天道和人道。教师“传道”不仅要传播爱国主义价 值观,还要传播科学知识与其他人文知识。教师的天职是育人,德智体美,任何一个方面的教育都不能忽视。教师“传道”,必须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博览群书,通晓科学人文知识,掌握科学人文文化,提升“传道”能力,同时对学生热爱关心、言传身教、导学导行,使学生产生温暖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亲其师”、“信其道”“传道”就会信手拈来,充满激情和活力,就能使学生在认识上跨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鸿沟,开阔视野,实现全面发展。 二、如果说科学人文知识融合,可以提升教师传道能力的话,那么科学人文方法的融合,则对于提高教师授业能力就是非常有意义的。《新探》一文判定,韩愈“授业”论衍生填鸭式、学徒式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应改进成“授方”,不知这种判定的根据何在。其实,从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授业”中,看不出“授业”只指传授技能而不包含传授方法。我们完全可以把“授业”诠释为传授技能、方法和本领的统一。“授业”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本领、职业方法和职业能力,需要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过程中实现科学人文思维的互补、科学人文方法的融合。从科学与人文双重视角看,从“嫦娥奔月”与“夸父追日”神话,到我国航天事业“嫦娥计划”和“夸父计划”,这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交融是难以理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阅读答案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阅读答案翻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出自《师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orG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

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远得很哪,尚且从师而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这里吗!(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念书,告诉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老师。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了小的,丢了大的,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说到"老师""弟子"这样的话,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

演讲稿-传道授业解惑

传道授业解惑 尊敬的评审老师,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传道授业解惑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华泱泱大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蕴厚重,古风沿袭,尊师重道之礼由来久矣。人之一生,孰能无师?故,有一长联形容教师: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呼。教师拥有大禹之志,尧舜之心,更拥有无穷的智慧。当历史的尘烟飘过,回望今夕,教师用言行诠释着:“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存”。现如今,教师不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古往今来,凡步入教师行业者,即意味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之矢志求索,神圣而悲壮!诚如歌中唱道“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擦掉的是功利,留下的是真理;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至夏商周以来,多少私塾教师,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培育亿万民族之脊梁,谱写着中华文明千古的颂歌。悠悠历史,灿灿星河,凡出类拔萃、功勋卓著者必有良师,而其师者,或许曾为此无怨无悔付出毕生心血。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责任是主语,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也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叠叠作业为她的青春开无数次平方。教师亦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教师似星晨,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观春秋冬夏,三尺讲台数十书桌;望斗转星移,校园教室简陋寒舍。同样之路返返复复,平凡之事岁月蹉跎。教师也有辛酸苦辣,也曾悲欢离合,也知世事冷暖,也食人间烟火。面对渴求,擦干汗滴,让春风轻拂蓓蕾;登上讲坛,激扬文字,让智慧播洒希望。 教师更具梦想,美丽而淡泊。梦幻荣耀,梦幻超越,折射出其心灵的高洁。教师那美丽而淡泊的梦幻,莫过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后生贤与达,恰是师者梦寐以求的寄托和慰籍,骄傲与自豪。亘古以来,教师的奉献之心,岂是天瞑云澹,层林叠嶂所能挡住?那润物无声的情怀,岂是江水悠悠,湖泊汤汤所能荡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俱往矣,我们曾奋力走过漫长而匆忙的峥嵘岁月;云舒雨洒风起雪舞,我们也曾激情飞越光荣与梦想的沧海桑田。多年的耕耘,兢兢业业,一寸光阴一寸金,而今可以骄傲、坦然地笑看桃李芬芳满天下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无疑道出了教师的职责与道德。当前,在我们学校中绝大多数教师师德是高尚的、合格的。绝大多数教师作风顽强、素质过硬、敬业奉献、理念创新。但是我们要正视现实,也有极少数教师师德尚差,缺乏政治责任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怎样为国家多培养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呢?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在对待自己的教师职业和师德建设方面一定要严格地要求自己。但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21世纪的教师,新世纪将赋予其什么样的内涵呢?我认为教师师德的时代内涵有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快乐工作。 在一些人眼里,我们做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简单重复的工作,但我们面对的却是一张张鲜活的笑脸,是不同时代里学生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每天都会有新的挑战。因为敬业,老师要用饱含一颗热情的心,在苍白的纸上画出炫丽的色彩;因为快乐工作,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才会充满激情与活力。 爱岗敬业,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眼前的一切。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地充实自己,在工作实践当中,用心去体会,去品尝成功的滋味。 二、廉洁从教,精于教书。 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教师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廉洁从教,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探索,勇于进取,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三、学识渊博,学高为师。 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在知识结构领域要达到:一是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以及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存储学科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二是有效实现知识“传授”的诸如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条件性知识。三是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更多地来自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四、敢于探索,开拓创新。 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今世界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世界,个别教育权威的观点不可能放之四海皆准,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去摸索创造一套适合于自己也适合于学生的方法。“开拓创新”是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创新是人类特有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只要我们用心教学,就一定会有创新。 五、以身为范,身正为师。教师作为影响人发展的特殊职业,其人格品质要求较高。应光明磊落,无私奉献,其人格、其品德、其情操应使学生钦佩敬仰,以身为范,学之师之。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品德,在楷模和榜样的潜移默化影响中受到陶冶。 总之,我们的教育要面对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实际。只有这样才真正理解了教师的道德的正义内涵。履行了教师的道德的正义内涵的义务。教师要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新的历史使命,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同等学力答疑解惑

同等学力答疑解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问:国家对申请人在申请学位过程中,有无假期的规定。 答:有。根据国务院学位会员发布的《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的第十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申请人在通过资格认定后,为准备参加学位课程考试或论文答辩,可享受不超过两个月的假期"。 问:论文答辩的结论有哪几种? 答:答辩委中会根据论文的要求水平和答辩情况,可以作出三种不同的结论。 第一种结论:论文答辩通过,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由于论文答辩是在全部课程考试合格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作出上述结论,并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即表明对申请人的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水平认定全部合格,可授予硕士学位; 第二种结论:论文答辩未通过,本次申请无效; 第三种结论:论文答辩未通过,,但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在半年后至一年内重新申请答辩一次,如果重新答辩仍未通过或逾期未申请者,本次申请无效。 问:如何确定指导教师?应该如何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 答:同等学力人员的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应由学校该专业硕士生指导教师担任。申请人在开始撰写学位论文时,由所在院、系、所指定指导教师。 建立了指导关系后,学员应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并按指导教师的意见撰写修改论文,直至导师同意论文定稿打印。 问:什么是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硕士学位论文是申请人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其标准应不低于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即: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能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

工作或独立担负技术工作的能力,其基本要求是: 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文的论点、结论和建议,应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理论意,或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3、对论文涉及的问题,应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比较丰富的资料,熟悉历史和现状。 4、论文应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研究课题方面应提出问题或新看法,或对已提出的问题做出新的分析和论证。通俗性的、泛论性的、或单纯综述他人杨果的文章或翻译材料,不应认为是学位论文。 5、较好地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技能,论述观点必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逻辑严谨,文字顺畅。 问:硕士学位论文定稿后,怎样提出论文答辩的申请? 答:硕士学位论文定稿指的是指导教师完成结论文的审定并在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进程表》上签?quot;同意定稿打印"。届时,申请人应所在院、系、所办公室提出学位论文答辩的申请,提交以下材料,办理申请交费手续。 (1)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 (2)硕士学位论文及论文摘要; (3)学位办公室签发的考试成绩单; (4)外国语水平统一考试合格证书及复印件; (5)学科综合水平统一考试合格证书及复印件; (6)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工作进程表。 问:硕士学位的审核程序是怎样的?什么时候能拿到硕士学位证书? 答: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的程序与在校硕士生一样,答辩通过以后由所在院、系、所统一汇总报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并报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者授予硕士学位,颁发学位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一般在每学期结束前颁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