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目的:学习测定药物血浓度半衰期的基本方法

原理:半衰期为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大多数药物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符合恒比规律

即㏒C/C0= —kt/2.303

公式中的C0、C的含义分别为t=0 的血药浓度及经过时间 t 后的血药浓度,因为C0很难准确测定,又因药物消除的全过程皆符合公式(1),因此,从t1时刻,血药浓度为C1,经过t 时间后的t2时刻,血药浓度C2,符合公式(1),

即得:㏒C2/C1= — kt/2.303 (2)

又根据半衰期的定义,从(2)式又可得:

㏒1/2= —kt1/2 /2.303 (3)

(3)÷(2)式得:—㏒2 t1/2

=

㏒C

2/C

1

t

该公式中为时刻血药浓度,为时刻血药浓度,为从时刻至时刻的时间间隔,所采用的单位即的单位,如等。

因此在相同的条件下,只要测出时刻血浆中磺胺嘧啶的光密度,即可求得之值

(一)磺胺嘧啶的测定方法

现以磺胺嘧啶为例,学习药浓半衰期的测定方法。血浆中游离磺胺的测

定,是根据显色原理设计的。游离磺胺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纳()起重氮反应,产生重氮化合物,后者在碱性溶液中再与显色剂麝香草酚反应,生成橙红色偶氮染料。反应过程如下:

重氮化反应:

显色反应:重氮+麝香草酚偶氮

偶氮颜料的深浅与磺胺的浓度有关,可用光电比色法测出其光密度。通过与标准品光密度的比较及运算,可推算出磺胺药的血药浓度。

计算公式如下:

器材:兔手术台,手术器械,72-2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及试管,吸管,滴管

药品:4%磺胺嘧啶钠,5%三氯醋酸,0.5%,0.5%麝香草酚(用20%新鲜配制),肝素

动物:家兔

方法:

1、取家兔一只,由耳缘静脉注射4%磺胺嘧啶钠2.5,记录给药时间。

2、静脉注射肝素750抗凝,于给药磺胺嘧啶钠后30分钟及1小时,从对侧耳缘静脉各抽血

5(分别称为侧1、侧2)分别置于烧杯中,抽血前用肝素湿润针管抗凝。

3、用1注射器抽取上述血液各,立即置于预先盛有5%三氯醋酸(提供酸性条件并可使血液

中蛋白质沉淀)5的试管中,充分摇匀,5后经1500离心5,然后取上清液1.5标记待用。

4、标准液的配制:0.02%磺胺嘧啶钠溶液0.5,加入5%三氯醋酸5中摇匀待用。

5、各比色管的配制:

6、以上操作完成后,用72-1型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选用波长520处的光密度,并进行运

算,推算出注射磺胺嘧啶钠30及1后血中该药浓度。

7、计算出磺胺嘧啶钠的半衰期。

【精品】水杨酸钠半衰期的测定

【精品】水杨酸钠半衰期的测定 水杨酸钠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炎症和疼痛等疾病。了解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对药物的合理使用非常必要,而药物的半衰期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本研究旨在测定水杨酸钠在人体内的半衰期,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一、实验方法 1、药物注射 将水杨酸钠溶解在10毫升的生理盐水中,注入人体体内。 2、血液采集 在药物注射后,每隔一定时间采集被测者的血液样本,同时记录每次的时间。 3、样本处理 采集的血液样本在室温下放置一定时间,离心去除血细胞,再将血样转移到新离心管中,冰箱中保存以用于后续分析。 4、分析测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血样中的水杨酸钠含量进行分析。同时,将测得的水杨酸钠含量值与采集样本时间进行对比,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5、半衰期计算 根据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物的半衰期,公式为T1/2=0.693/K。其中,K为药物消除速率常数。 二、实验结果 1、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根据实验测定到的数据,得到水杨酸钠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如下图: (图片) 2、药物的半衰期 三、实验分析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杨酸钠在人体内的半衰期为3.5小时。这说明,水杨酸钠在 人体内的代谢速度较快,需要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进行频繁的使用才能维持药物浓度的稳 定。 此外,半衰期的长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体内药物代谢酶的活性、肝功能状态等。因此,需要将半衰期测定结果与个体情况结合考虑,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根据本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水杨酸钠在人体内的半衰期为3.5小时。 2、个体差异和一些因素可能影响药物的半衰期,需要在用药时进行综合考虑。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掌握药物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药物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根据半衰期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是一个固定的值,不受药物初始浓度和给药剂量的影响,仅取决于值(一级动力学的消除速率常数)的大小。 = 磺胺嘧啶(SD)的测定原理:磺胺类药物为氨基苯类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生成重氮盐,此盐在碱性溶液中与麝香草酚溶液起偶联反应形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将该化合物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磺胺类药物的浓度成正比(朗伯比尔定律)。 【实验对象】 家兔。体重1.5~2.5kg。 【实验试剂】 10%磺胺嘧啶钠,肝素,7.5%三氯醋酸,0.5%麝香草酚,0.5%亚硝酸钠,蒸馏水。 【实验器材】 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离心管,试管,注射器,移液管,

吸球,烧杯,玻璃棒。 【实验方法】 (1)取药前血 取家兔1只称重,0.5%肝素生理盐水润湿注射器和抗凝瓶,由耳缘静脉取药前血2ml(空白对照)于抗凝瓶内。(2)给药 由一侧耳缘静脉注射10%磺胺嘧啶钠溶液3ml/kg(药物浓度为200mg/10ml)准确记录给药结束时间。 (3)取药后血 分别于给药后5min和35min,取另一侧耳缘静脉血各2ml分别置于抗凝瓶内(每次取血后,洗净注射器并用肝素生理盐水湿润备用)。准确记录实际采血时间。 (4)测定血液样本SD浓度 3次血液样本各准确吸取0.2ml,分别加至编号的含7.5%三氯醋酸2.8ml离心管中,混匀。3000r/min,离心10min。 准确吸取离心管各管上清液1.5ml,分别至相应编号的试管中。各管分别加入0.5%亚硝酸钠溶液0.5ml,充分混匀;再加入0.5%麝香草酚溶液1ml,混匀。 以给药前的空白管作参比,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25nm波长处测定各管光密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血中SD浓度。 血中SD浓度()=

药物半衰期测定的实验报告

药物半衰期测定的实验报告 药物半衰期测定的实验报告 引言: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在体内消除一半药物所需的时间,是评估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长短的重要指标。准确测定药物的半衰期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剂量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推算出药物的半衰期。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所用药物为X药,实验对象为实验室中的小鼠。实验采用静脉注射法给小鼠注射X药,每只小鼠注射相同剂量。实验开始后,每隔一段时间,从小鼠体内取血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样中X药的浓度。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小鼠的饮食和环境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测定得到的血药浓度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h)血药浓度(mg/L) 0 10 1 8 2 6 3 4 4 3 5 2 6 1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从图中可以观 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药浓度逐渐下降。根据血药浓度的变化趋势,我们 可以推算出药物的半衰期。 半衰期是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 以看出,药物的半衰期约为3小时。这意味着在3小时内,体内的药物浓度将 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半衰期的测定对于合理用药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医 生确定药物的给药间隔时间,从而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测定,我们成功推算出X药的半衰期为3小时。这一结果对于合 理用药和药物剂量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药物的半衰期是评估药物在体内停留 时间长短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帮助医生确定药物的给药间隔时间,从而确保药 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本实验的结果为药物半衰期的测定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附录: 本实验所用的测定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方法通过将药物样品与特定的溶 剂混合,并通过柱分离技术,将药物与其他成分分离开来。然后,通过检测器 测定药物的浓度,从而获得药物在样品中的浓度数据。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准确、快速、灵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浓度测定等领域。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目的:学习测定药物血浓度半衰期的基本方法 原理:半衰期为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大多数药物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符合恒比规律 即㏒C/C0= —kt/2.303 公式中的C0、C的含义分别为t=0 的血药浓度及经过时间 t 后的血药浓度,因为C0很难准确测定,又因药物消除的全过程皆符合公式(1),因此,从t1时刻,血药浓度为C1,经过t 时间后的t2时刻,血药浓度C2,符合公式(1), 即得:㏒C2/C1= — kt/2.303 (2) 又根据半衰期的定义,从(2)式又可得: ㏒1/2= —kt1/2 /2.303 (3) (3)÷(2)式得:—㏒2 t1/2 = ㏒C 2/C 1 t 该公式中为时刻血药浓度,为时刻血药浓度,为从时刻至时刻的时间间隔,所采用的单位即的单位,如等。 因此在相同的条件下,只要测出时刻血浆中磺胺嘧啶的光密度,即可求得之值 (一)磺胺嘧啶的测定方法 现以磺胺嘧啶为例,学习药浓半衰期的测定方法。血浆中游离磺胺的测 定,是根据显色原理设计的。游离磺胺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纳()起重氮反应,产生重氮化合物,后者在碱性溶液中再与显色剂麝香草酚反应,生成橙红色偶氮染料。反应过程如下: 重氮化反应: 显色反应:重氮+麝香草酚偶氮 偶氮颜料的深浅与磺胺的浓度有关,可用光电比色法测出其光密度。通过与标准品光密度的比较及运算,可推算出磺胺药的血药浓度。 计算公式如下: 器材:兔手术台,手术器械,72-2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及试管,吸管,滴管 药品:4%磺胺嘧啶钠,5%三氯醋酸,0.5%,0.5%麝香草酚(用20%新鲜配制),肝素 动物:家兔 方法: 1、取家兔一只,由耳缘静脉注射4%磺胺嘧啶钠2.5,记录给药时间。 2、静脉注射肝素750抗凝,于给药磺胺嘧啶钠后30分钟及1小时,从对侧耳缘静脉各抽血 5(分别称为侧1、侧2)分别置于烧杯中,抽血前用肝素湿润针管抗凝。 3、用1注射器抽取上述血液各,立即置于预先盛有5%三氯醋酸(提供酸性条件并可使血液 中蛋白质沉淀)5的试管中,充分摇匀,5后经1500离心5,然后取上清液1.5标记待用。 4、标准液的配制:0.02%磺胺嘧啶钠溶液0.5,加入5%三氯醋酸5中摇匀待用。 5、各比色管的配制: 6、以上操作完成后,用72-1型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选用波长520处的光密度,并进行运 算,推算出注射磺胺嘧啶钠30及1后血中该药浓度。 7、计算出磺胺嘧啶钠的半衰期。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引言: 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评估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治疗的 安全性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血浆浓度 变化,计算出药物的血浆半衰期。 实验步骤: 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准备 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如小鼠或大鼠,并确保它们在实验前一天饮食和饮水 正常。实验前,对动物进行适当的禁食和禁水处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药物给药 将待测药物按照一定剂量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制备成给药液。使用适当的 方法将给药液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如经口给药、静脉注射等。确保给药剂量 准确、一致。 3. 血浆采集 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通过尾静脉或其他适当的方法采集实验动物的血样。使用适当的抗凝剂处理血样,避免血液凝结。 4. 血浆样本处理 将采集到的血样离心,分离出血浆。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超高速离心或沉淀法,除去血浆中的细胞和固体颗粒。 5. 药物浓度测定

使用适当的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质谱法(MS),测定血浆中 药物的浓度。确保测定方法准确、灵敏。 6. 数据处理与半衰期计算 绘制药物浓度与时间的曲线图,根据浓度变化趋势确定血浆半衰期。使用适 当的计算公式,如一阶动力学方程,计算半衰期的数值。 结果与讨论: 通过实验测定,得到了药物在实验动物体内的血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根据曲线图的形态,可以确定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半衰期的数值可以反映药物 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较长的半衰期意味着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 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被代谢和排泄。而较短的半衰期则意味着药物在体内的停留 时间较短,代谢和排泄速度较快。 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对于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需要长时间维持治疗效果 的药物,应选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保持在治疗范围内。而对于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应选择半衰期较短的药物,以便迅速达到治 疗效果。 此外,药物的半衰期还与个体差异、疾病状态、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不 同个体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可能存在差异,导致药物的半衰期也有所不同。某些疾病状态下,如肝功能损害或肾功能不全,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进 而影响药物的半衰期。同时,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影响药物的半 衰期。 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药物血浆半衰期测定,我们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

药理学半衰期实验报告

药理学半衰期实验报告 药理学半衰期实验报告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和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半衰 期是药物在生物体内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评价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的重要 指标。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药物在实验动物体内的消失速度,计算药物的半 衰期,从而评估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常用的抗生素阿莫西林作为研究对象。阿莫西林是一种广 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疾病。它的半衰期 较短,通常为1-1.5小时,因此非常适合用于实验研究。 首先,我们选取了一组小鼠进行实验。实验前,我们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 组10只。其中一组作为实验组,给予阿莫西林的药物剂量,另一组作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然后,我们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药物或生理盐水注入小鼠体内。 接下来,我们每隔一定时间,取一只小鼠的血样,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中阿莫西林的浓度。HPLC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分析技术,通过将样品与流动相相互作用,分离出不同成分,并测定其浓度。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 药浓度,我们可以获得药物在体内的消失速度。 实验结果显示,阿莫西林在小鼠体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我们将 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绘制出药物浓度与时间的曲线图。通过对曲线图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药物的消失速度和半衰期。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发现阿莫西林的半衰期约为1.2小时。这意味着,阿莫西 林在小鼠体内的浓度在1.2小时内下降一半。这个结果与文献报道的阿莫西林

半衰期相符,说明我们实验方法的可靠性。 药物的半衰期对于临床应用非常重要。半衰期短的药物通常需要频繁给药,以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而半衰期长的药物则可以减少给药的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通过测定药物的半衰期,我们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合理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总结起来,本次药理学实验通过测定阿莫西林在小鼠体内的消失速度,计算了药物的半衰期。实验结果表明,阿莫西林的半衰期约为1.2小时。药物的半衰期是评估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行为,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

药理学实验方法的改进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 【摘要】目的:探讨药理学实验方法——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的实验方法改进。方法: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将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的实验中的家兔采血方法由耳缘静脉切口取血改为耳中央小动脉取血。结果:改进后的实验方法简单易行,可达到准时、多次、足量采血的实验要求,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实验结果更准确、稳定。 【关键词】改进;实验方法;药物血浆;半衰期 1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实验动物健康的家兔1只,雌雄不拘,体重为2~4千克。 1.1.2实验器材、药品及试剂7号头皮针、三通管、注射器、试管;10%水杨酸钠溶液、10%三氯化铁溶液、500U/ml肝素钠生理盐水溶液;分光光度计、台式离心机。 1。2方法 1.2.1实验目的根据绝大多数药物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规律,用给药后各时间点测出的家兔血药浓度数据测定药物血浆半衰期。 1.2。2实验方法 1。2。2.1传统实验方法取试管3支,编号,各管加入10%的三氯醋酸3.5ml .取家兔一只,称重,以刀片划破其耳缘静脉,让其自然滴血15~16滴(约1ml ),置于1号试管中,搅拌均匀,静置。从家兔耳缘静脉注射10%的水杨酸钠溶液200mg/kg ,待药液全部注入后,每隔30分钟,以刀片划破其耳缘静脉,让其自然滴血各15~16 滴,置于2号和3号试管中,搅拌均匀。将1、2、3 号试管同时离心,速度为3000 转/ 分,离心时间为5 分钟。将血浆蛋白沉淀分离,制成清凉的去蛋白血滤液。分别吸取三管中的上清液3 ml ,依次置于另三个编号的试管中,每管加入10%的三氯化铁溶液0.5ml ,摇匀,若血滤液中含水杨酸,即显紫色。以1 号管为对照,用分光光度计在520nm的波长下测定给药后各管上清液的光密度值。在半对数座标纸上,以时间为横座标(等方格),血药浓度为纵座标(对数值),将测算的浓度值作点连线,即为药时曲线,在此线上找出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对应的时间即为该药的血浆半衰期. 1.2。 2.2改进实验方法取试管7支,按0~6编号,在0号管加入生理盐水3ml,其余各管均加入生理盐水4ml。取家兔一只,称重,将家兔固定于兔盒中。使用充满肝素的7号头皮针从家兔耳中央的小动脉插入,用输液夹固定。从三通管往小动脉方向注入500U/ml肝素钠生理盐水溶液1ml/kg,致使家兔全身肝素化,以抗凝。用连接在三通管上的注射器反复抽吸3~5次后,从三通管处(动脉方向)准确抽取药前血0.2ml于1号管中作为药前对照管。用注射器从家兔耳缘静脉注入10%水杨酸钠溶液2ml/kg.分别于给药后5、10、20、40、60分钟时,从三通管(动脉方向)准确吸取血样0.2ml于2、3、4、5、6号试管中,摇匀,静置,记录取到血样的时间。因三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 摘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室方法测定一种药物在人体内的血浆半衰期。通过检测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血浆中的浓度,计算出药物在人体内的半衰期以及消失速率。本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物在人体内的血浆半衰期为5.2小时,并且得到了合理的测定数据结果。 材料与方法: 材料:药物、离心机、显微镜、平衡盘、均分器、测量杯、离心管、紫外吸收分光光度计。 方法: 1. 实验开始前,在实验室消毒药物、容器和工具。 2. 将药物按照预先设定的计量取出,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得到一个初始浓度的药物溶液。

3. 将6只小鼠随机排列,每只小鼠的体重大致相同,并进一步进行编号标记。 4. 取出小鼠的尾部,在创口处轻轻揉搓尾部,使其尾部有足够的血流出,并于刚有血流出时记录下时间t0。 5. 然后将甲醛溶液沾满棉球,擦拭尾部创口处以止血。 6. 待小鼠进入恢复期后,将药物溶液通过均分器注入到小鼠的胃部内。同时,第1组小鼠体内采取1ml药物溶液;第2组小鼠体内采取2ml药物溶液;以此类推。每组小鼠均取3只。 7. 于灌胃后不同的时间点(包括灌胃后立即、0.5h、1h、2h、4h、6h、8h、12h、24h),分别取出相应的小鼠尾部血液样本,并将其置于离心管中。 8. 离心管内的血液置于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处理。离心处理后样本中的血浆部分将被分离出来。

9. 取出离心管中的血浆样本,使用紫外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药 物在血浆中的浓度。 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的研究,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可以通过使用紫外 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使用同种方法在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浓 度得到以下数据: 时间(t/h) 1 2 4 6 8 12 24 浓度(C/μg/mL) 3.6 2.6 1.6 1.1 0.7 0.5 0.1 通过对测定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得到该药物在血浆中的半衰 期(T1/2)为5.2小时,并且其消失速率(k)为0.133/h。 结论: 本实验研究了一种药物在人体内的血浆消失情况,通过对不同 时间点的血浆浓度进行测量,计算得到该药物的半衰期为5.2小时。

药物血浆半衰期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在体内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评估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测定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血浆半衰期,进一步探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实验过程中,我们选取了一种常用的抗生素药物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将药物溶解于生理盐水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药液。然后,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药物注入小鼠体内。在注射后的不同时间点,我们采集小鼠的血样,并将其离心分离得到血浆。接下来,我们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血浆中药物的浓度进行测定。 实验结果显示,药物在小鼠体内的血浆浓度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指数下降的趋势。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药物的血浆半衰期。血浆半衰期是通过拟合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得出的,它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和排泄速度。血浆半衰期越短,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越快,药效持续时间较短;相反,血浆半衰期越长,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较慢,药效持续时间较长。 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剂量、给药途径等。在实验中,我们控制了这些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我们还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计算药物的药物学参数,如药物的分布容积和清除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作用机制。

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常常根据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来确定给药间隔和剂量,以保证药物的疗 效和安全性。此外,药物的血浆半衰期也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为药物的研发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总结而言,本实验通过实际测定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血浆半衰期,进一步探究了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实验结果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作用机制, 为药物的研发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药物半衰期,但却不知道药物半衰期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药物半衰期的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药物半衰期的意义 药物半衰期一般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也可以简写为“t1/2”,指的是血液中药物浓度或者是体内药物量减低到二分之一所花费的时间。在某种特定剂量范围中大部分药物消除速度为一级,所以能够利用K(消除速率常数)来计算t1/2,也就是t1/2=0.693/K。药物与药物之间的药物半衰期差别很大,比如说洋地黄毒甙的药物半衰期是9d、青霉素的药物半衰期是30min;结构相似药物以及同一种族药物,也会出现差别较大的药物半衰期。 药物半衰期的应用 用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为了维持药物疗效,通常采用多次给药以保持有效血药浓度。而药物半衰期是决定给药次数和间隔的重要参数。从临床经验看,通常习惯于以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但也有例外。如对中毒剂量和治疗剂量间隔很窄的地高辛、洋地黄类药物,则宜选择较小于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如果药物的治疗指数小,半衰期又短,如去甲肾上腺素就必须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法,而青霉素G类药物半衰期不大(30-60分钟),毒性也不大,可取较大于半衰期间隔时间或大剂量给药,这样方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用半衰期确定给药剂量 依据药物半衰期确定首次剂量和维持剂量。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为了不失时机,及早达到所需要治疗浓度,可先给予负荷量。当确定维持量是有效剂量后,根据半衰期不难算出首次剂量加倍,每次维持量的间隔时间为该药的半衰期较为合理,如SMZ(t1/2为11小时)、强力霉素(t1/2为12-20小时)等的用药方法即是这样。而对于半衰期大大超过24小时的药物,首次剂量确定后,其维持量用下列公式求得: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

磺胺嘧啶钠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 [目的] 1.了解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在动物体内随时间变化的代谢规律。 2.掌握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3.了解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及计算的临床意义。 [原理] 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要的时间。临床上常用药物多数药物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的规律而消除,也就是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瞬时药物浓度成正比,根据这一规律可知:药物静脉注射后,如以血浆药物浓度的对数值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其时量关系常呈直线。 该直线的方程式为:t 2.303Ke logCo logCt - = ① 药物血浆浓度半衰期(t 1/2)为:Ke 0.693t 21= ② 因此,我们只要求出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Ke ,就可以得出药物的血浆半衰期。由公式(1)可推出t )logC 2.303(logC Ke t 0-= ③,只要我们测出两个时间的血浆药物浓度,又知道这两个浓度变化的时间间隔,就可以求出Ke ,进一步算出血浆半衰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测出任意时间的血药浓度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学习下面这个问题。 显色原理: 偶氮染料(橙红色) 麝香草酚重氮盐磺胺药碱三氯醋酸−−−→−+−−−→−+NaO H NaNO 2 磺胺类药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使苯环上的氨基(-NH 2)离子化生成铵类化合 物(-NH 3+),进而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产生重氮盐(-N=N +-)。此重氮盐在碱 性溶液中与酚类化合物如麝香草酚起偶联反应,生成橙红色的偶氮化合物。偶氮染料的显色深浅与磺胺的浓度有关。可用光度计测出其光密度,通过与标准品光密度的比较及运算,即可推算出磺胺的浓度。计算公式如下: 给药前测定管光密度)(给药后测定管光密度标准管光密度 标准贯浓度mg%%血浆中磺胺的浓度mg -⨯= [材料] 器材:72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兔手术台、手术器械一套、动脉夹、动脉插管、磅称一台、1ml 注射器三支和5ml 一支、lml 和10ml 吸管各一支、2ml 吸管5支、吸球一个、离心试管、试管架。 药品:20%磺胺嘧啶钠溶液(sodium sulfadiazine,NaSD )、10%肝素钠溶液、0.02%磺胺嘧啶钠标准液、7.5%三氯醋酸溶液、0.5%亚硝酸钠溶液、0.5%麝香草酚溶液(用20%NaOH 配制)、20%NaOH 溶液、20%乌拉坦溶液(Urethane )、蒸馏水。 动物:家兔,体重2kg 左右。 [方法] 1. 血药浓度的测定: (1) 麻醉:取家兔一只(实验前禁食12小时,不禁水),称重,用20%乌 拉坦5ml /kg 行静脉麻醉,然后固定于手术台上。 (2) 手术:可选用颈总动脉(或股动脉)。手术区剪毛,沿正中线切开颈 部皮肤,切口约6cm 左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找出一侧颈总动脉并分离约2~3cm 左右,在其下穿线两根,一根结扎远心端,一根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