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养殖场禽流感发生率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禽养殖场禽流感发生率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谢艳辉;张娜;李家侨;斯泽恩

【摘要】近年来,禽流感受到全球高度关注,禽类为流感病毒的基因贮存库,禽养殖场发生禽流感将产生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综述养殖过程中养殖场禽流感发生率的影响因子,包括养殖前期的选址、水源情况、养殖分区,初孵雏或种蛋的选择,养殖过程中的养殖品种、养殖密度、卫生消毒、人员管理、免疫接种等.就我国目前而言,导致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农户认知水平低和政府相关政策的不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施行可有效降低禽流感发病率.%In recent years,avian influenza (AI)has received global attention.Social negtive influence will bring up if AI occur in poultry farms,for poultrys are AI virusg gene store pool.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cidence of AI were reviewed in the whole breeding process of poultry farms,including the early stage of the choice of location,water source,and culturing partition choice of day-old birds or hatching eggs,in the process of breeding,breeding density,sterilizing,personnel management,immunization,etc..In terms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the main reasons of occurring AI were due to the low level of farmers cognition and relevant government policy.Enforcement of state macro-control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I.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8(046)005

【总页数】3页(P102-104)

【关键词】禽流感;影响因子;宏观调控

【作者】谢艳辉;张娜;李家侨;斯泽恩

【作者单位】湛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湛江524022;湛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

东湛江524022;湛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湛江524022;湛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广东湛江524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5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即禽流行性感冒,也称禽流感综合征,是由A型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禽类易感。AIV一

直处于重组变异中,目前已有多种高致病性AIV,如H7N9亚型可感染人,且具

有较高的致死率。

近年来,AI受到全球的高度关注,养殖场为禽类的高聚集区,而禽类为流感病毒

基因贮存库[1],导致养殖场内禽流感具有很大的潜在暴发风险。禽类养殖要经历

从种蛋孵化到养成出笼这一系列过程,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导致AI的发生,而目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最薄弱的环节在基层,在对蛋鸡养殖户参与

禽流感合作防控的意愿研究调查中,发现其对依靠外部力量规避风险抱有很高期望,且防控意识受地区、年龄等因素的限制[2]。为提高养殖户的防控意识,要从根本

上了解影响禽流感发生率的因子,虽然有些文献就养殖场如何防控禽流感提出建议[3],但并不十分全面,笔者以养殖过程为主线,综述禽养殖场内与AI发生相关的各类风险因子,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1 养殖前期的准备工作对禽流感发生的影响

1.1 选址养殖场的选址与禽流感发生率有很大关系,Bavinck等[4]、Nishiguchi

等[5]和Busani等[6]均认为选址靠近受感染的农场是很重要的风险因素,而海拔

≤40 m和40~150 m的养殖场受AIV感染风险分别是海拔≥150 m养殖场的2

倍和3倍[6]。

1.2 水源 AIV传播风险因素除了靠近受感染的农场外,还有开放水源[7]。关于家

禽禽流感来源,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传染源由野生飞禽携带,孙洪涛等[8]对2014年全球禽流感流行状况进行分析,发现野禽迁徙为疫情扩散的重要原因[9],农场周围大量鸟类的存在与养殖鸵鸟AI感染高发息息相关[10]。此外,哺乳动物

如狗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流感病毒的传染源[11]。靠近受感染的农场野生鸟类或其他动物可能成为AIV的携带者和传播媒介,而开放水源可能因为这类动物的污染

造成养殖场内禽群的感染[2]。

1.3 空间布局(分区) 对活禽市场采集的多种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研究发现,最新进化的禽流感病毒可持续在鸭体内进行基因重组,而这些重组导致禽流感病毒宿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因为活禽市场将多品种的动物进行高密度的统一放置,这为禽流感病毒的进化及种间传播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环境条件[12]。相应的研究表明,养殖家禽时进行多物种混养会增加感染禽流感的风险[4]。此外,农场内存在其他

畜禽可增加AI感染风险[7]。首先,周围环境对禽养殖场的AI感染的显著影响表明,科学的地点和合理的农场布局对于防止AI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其次,猪等

其他家畜野生动物也是AIV自然的宿主,建议设置围栏,合理科学地养殖生产[7]。

2 种蛋或初孵雏的来源及选择对禽流感发生的影响

研究表明,禽类及其产品从该国的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可提高禽流感

H5N1的传播[13],从1996年12月至1998年4月,在宾夕法尼亚州的2个县

暴发的一场低致病性禽流感就是因为引进2个独立的活禽市场销售商业产蛋鸡[14]。为防止引进受感染的禽类,养殖场在初孵雏或种蛋的选择上可参照《OIE陆生动物

卫生法典》[15],养殖场属于自繁自养类型,则在种蛋的选择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家禽种蛋来自无须通报禽流感国家、地区或生物安全隔离区;在种蛋收集时及此前至少21 d内,其父母代禽群一直饲养在无禽流感养禽场;在运输时使用新的或消毒包装材料;如果父母代种禽群进行过须通报禽流感疫苗免疫,免疫应依据《陆生手册》的原则进行,出示的兽医证书上应注明所用疫苗特性和接种时间。选择购买初孵活家禽则应遵循以下几点:自孵出后一直饲养在无禽流感国家、地区或生物安全隔离区;收集种蛋时或之前21 d内,其父母代禽群一直饲养在无须通报禽流感养禽场;在运输时使用新的或消毒笼具;如果这批初孵活家禽或其父母代进行过须通报禽流感免疫,免疫应依据《陆生手册》的原则进行,出示的兽医证书上应注明所用疫苗特性和接种时间。

3 养殖管理对禽流感发生的影响

3.1 养殖密度 Busani等[6] 和Thomas等[16]发现养殖周期较长的品种如蛋鸡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且感染风险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增加[10]。这可能是因为大的养殖密度增加禽群和其他物品或人的接触风险,如需加大投食量、管理人员数量及在禽流感流行期间捡出鸡蛋等。

3.2 定期消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禽群之间主要依靠水平传播,禽类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污染的水等,或直接接触病毒而被感染[2]。因此,养殖场内的卫生消毒措施也与禽流感发生率相关联,在2005年的一次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H5N2在南非的鸵鸟养殖场暴发的调查中,发现感染风险随着喂食器清理频率的下降和不清理未受感染的车辆而增加[10],定期消毒可有效预防AI,可能是因为混合消毒剂可有效杀灭AIV[7]。

3.3 人员管理以上2个风险因子,较大的养殖密度和相应的卫生消毒措施维持都需要人员,但是人员管理不善也可能增加禽流感感染风险。2006—2007年,对尼日利亚26个报道过禽流感发生的州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在农场接待访

客、购买活禽或其产品及农场工作人员住在农场外面均与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相关(P≤0.05)[18],针对日本暴发的一次H5N2引起的禽流感开展调查发现,“农场间分享农业设备”“对农场外来者的鞋子,衣服和手采用不完备的卫生措施”都是导致禽流感病毒引入的相关风险因素[5]。此外,养殖人员管理不当如在不同分区间随意走动、管理过程不采取防护措施、饲养养殖品种之外的动物等都可能导致禽流感风险增加。

3.4 免疫接种目前,针对暴发过禽流感的国家或地区,主要采取扑杀和/或进行疫苗接种的方式预防禽流感的进一步扩大,疫苗接种已广泛用于防控由H5N1亚型病毒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21]。自1995年在墨西哥实施疫苗接种以来[22],多个国家和地区均采取这项措施,如香港在2002发生H5N1亚型病毒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后,通过扑杀和全覆盖式的疫苗接种成功地保护了当地农场和活禽市场免于感染[23],同样在2007年越南开展的基于扑杀加接种疫苗的控制政策保护了大多数家禽不受感染[24-25]。但是埃及针对禽流感疫情的多次暴发采取疫苗接种的方式进行防控效果并不理想[26],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当鸡受到抗源性不同的分离株的挑战时,商业疫苗无法阻止病毒的分泌,而该病毒在该领域的持续存在很可能是由于其与疫苗株之间的巨大抗原差异造成的[22];AIV一直处于重组变异中,当受到变异株的挑战时,正常疫苗接种无法对鸡产生保护[27],而H5家禽疫苗的失败,可能部分是由于被动地将母体H5N1抗体转移给小鸡,从而抑制它们对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H5N1型病毒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的诱导在年轻的鸡中具有延长期[28];一些实际操作的困难导致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很低[29]。

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确定在感染的国家接种疫苗的确切效果,因为疫苗接种常与其他措施结合使用[21]。根据贝叶斯方法进行模拟,如果鸡群中疫苗接种率达到80%,就可以获得群体免疫[30]。目前免疫策略的缺点可部分归结于基金及交流方面的缺乏、有效监控系统的缺失、领域专家的非充分训练,免疫只能作为一种工具

与其他生物安全措施结合使用[26]。香港不仅采取了免疫接种,还在家禽、野生鸟类、休闲公园鸟类和宠物鸟等方面加强对农场和活禽市场的生物安全规划,并实施一项全面的监测计划,疫苗的使用和性能得到密切的监测[23],从而获得防控AI

的成功。若缺少外部控制,任何少量的初始感染都会导致流感在禽类和人类中的暴发 [32],因此,在任何入侵点都应该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以避免将AIV引

入到更多的农场[5]。生物安全是防控AI的第一道防线,要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提供资金支持作为农民的补偿是这一策略的关键部分[31]。

4 结语

目前,我国无论是散养户还是规模户,发生禽流感后的报告意愿均较低[33],这往往在无意中提高AI发生的几率。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于乐荣等[34]将其概况为

以下两方面:一是农户认知水平低;二是政府补偿政策不完善。关于AI的防控,

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涵盖了AI防控的各方面,但是从近几年AI的发生情况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综上所述,禽养殖场AI风险因子之间相互关联,不能仅限于控制某一方面,实施全面的监控是关键。

AI的防控主要是切断其传播途径,针对目前我国禽流感防控基层力量较为薄弱这

一问题,国家可加大技术人才的储备,如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多选拔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不仅可以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更能将国家的政策贯彻到家家户户,同时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在AI高发时正确引导舆论,特殊时期适当提

高养殖户补贴,避免打击农户养殖积极性,让农户不至于因补偿过低而瞒报疫情,导致疫情的扩大和不可控;针对抗免疫病毒,应积极研发新型疫苗。此外,AI防

控既由政府主导,可建立政府层面的规模化养殖场,以降低散户数量,便于监管。供港澳活禽在出口前及平时的监管中均进行免疫并检测,以确保供港澳食品的安全,但港澳地区仍多次从贩卖的活禽中检出禽流感,使得港澳方面对国家的信任度下降,造成了不良的政治影响。作为检验检疫部门,在进行供港澳活禽的监管过程中,与

农户的接触较为密切,要时刻提醒农户,不仅出口时的监控重要,平时的防控更为重要,同时发生疫情应如实上报。目前,水产品、出口饲料及肉类屠宰加工企业的生产管理均有相应的行业规范,供港澳活禽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加强对企业的注册登记监管力度,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十分必要,对内可为企业提供申请注册登记的参考,并督促企业加强管理、卫生等方面的工作,以从源头上确保供港澳活禽的食品生物安全,同时国家也可对备案注册企业进行规范性管理,可在对外谈判时做到有标可依、有理有据。

参考文献

[1] BUTLER D.Alarms ring over bird flu mutations[J].Nature,2006,

439(7074):248-249.

[2] 白裕兵.蛋鸡专业户参与禽流感合作防控的意愿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3] 杨健玮,张国富,刘建,等.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和控制[J].吉林畜牧兽医,2005(4):4-5.

[4] BAVINCK V,BOUMA A,VAN BOVEN M,et al.The role of backyard poultry flocks in the epidemic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H7N7)in the Netherlands in 2003[J].Pre Vet Med,2009,88(4):247-254.

[5] NISHIGUCHI A,KOBAYASHI S,YAMAMOT T,et al.Risk factor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to commercial layer chicken farms during the outbreaks caused by a low-pathogenic H5N2 virus in Japan in 2005[J].Zoonoses public health,2007,54(9/10):337-343.

[6] BUSANI L,VALSECCHI M G,ROSSI E,et al.Risk factors for highly pathogenic H7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poultry during the

1999-2000 epidemic in Italy[J].Vet J,2009,181(2):171-177.

[7] WANG Y M,LI P,WU Y L,et al.The risk factors for avian influenza on poultry farms:A meta-analysis[J].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2014,117(1):1-6.

[8] 孙洪涛,宋建德,朱迪国,等.2014年全球禽流感流行状况[J].中国动物检疫,2015,32(7):13-16.

[9] ALEXANDER D J.A review of avian influenza in different bird

species[J].Veterinary microbiology,2000,74(1/2):3-13.

[10] THOMPSON P N,SINCLAIR M,GANZEVOORT B.Risk factors for seropositivity to H5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 ostrich farms in the Western Cape Province,South Africa[J].Prev Vet Med,2008,86(1):139-152. [11] SONG D,KANG B,LEE C,et al.Transmission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H3N2)to dogs[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8,14(5):741-746.

[12] LEE H J,KWON J S,LEE D H,et al.Continuing evolution and interspecies transmission of influenza viruses in live bird markets in Korea[J].Avian diseases,2010,54(S1):738-748.

[13] FASINA F O,BISSCHOP S P,JOANNIS T M,et al.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epidemiology of the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5N1 in Nigeria[J].Epidemio Infect,2009,137(4):456-463. [14] HENZLER D J,KRADEL D C,DAVISON S,et al.Epidemiology,production losses,and control measures associated with an outbreak of avian influenza subtype H7N2 in Pennsylvania(1996-1998)[J].Avian Dis,2003,47(S3):1022-1036.

[15]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陆生动物卫生法典[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538-540.

[16] THOMAS M E,BOUMA A,EKKER H M,et al.Risk factor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 pathogenicity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to poultry farms during the epidemic in the Netherlands in 2003[J].Prev Vet Med,2005,69(1):1-11.

[17] 金宁一.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及其预防控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6,

22(1):5-12.

[18] FASINA F O,RIVAS A L,BISSCHOP S P R,et al.Iden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5N1 virus infection in poultry farms,in Nigeria during the epidemic of 2006-

2007[J].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2011,98(2/3):204-208. [19] 邓爱萍,何剑峰.人禽流感的预防与控制[J].华南预防医学,2005,31(5):77-79.

[20] 袁国勇.通过综合措施控制禽流感[J].微生物与感染,2006,1(4):195-196.

[21] DOMENECH J,DAUPHIN G,RUSHTON J,et al.Experiences with vaccination in countries endemically infected with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perspective[J].Rev Sci Tech,2009,28(1):293-305.

[22] LEE C W,SENNE D A,SUAREZ D L.Effect of vaccine use in the evolution of Mexican lineage H5N2 avian influenza virus[J].J Virol,2004,78(15):8372-8381.

[23] ELLIS T M,SIMS L D,WONG H K,et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9086980.html,e of avian influenza vaccination in Hong Kong[J].Dev Biol,2006,124:133-143.

[24] SOARES MAGALHES R J,PFEIFFER D U,OTTE J.Evaluating the control of HPAIV H5N1 in Vietnam:Virus transmission within infected flocks reported before and after vaccination[J].BMC Vet Res,2010(6):1-10. [25] WALKER P G,CAUCHEMEZ S,MÉTRAS R,et al.A Bayesian approach to quantifying the effects of mass poultry vaccination up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H5N1 in Northern Vietnam[J].PLoS Comput Biol,2010,6(2):1-9.

[26] PEYRE M,SAMAHA H,MAKONNEN Y J,et al.Avian influenza vaccination in Egypt: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strategy[J].J Mol Genet Med,2009,3(2):198-204.

[27] GRUND C,ABDELWHAB E S M,ARAFA A S,et al.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H5N1 from Egypt escapes vaccine-induced immunity but confers clinical protection against a heterologous clade 2.2.1 Egyptian isolate[J].Vaccine,2011,29:5567-5573.

[28] KIM J K,KAYALI G,WALKER D,et al.Puzzling inefficiency of H5N1 influenza vaccines in Egyptian poultry[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0,107(24):11044-11049.

[29] CATTOLI G,MILANI A,TEMPERTON N,et al.Antigenic drift in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 poultry is driven by mutations in major antigenic sites of the hemagglutinin molecule analogous to those for human influenza virus[J].J Virol,2011,85(17):8718-8724.

[30] BOUMA A,CLAASSEN I,NATIH K,et al.Estimation of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of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 chickens[J].PLoS Pathog,2009,5(1):1-13.

[31] CAPUA I,MARANGON S.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avian influenza in an evolving scenario[J].Vaccine,2007,25(30):5645-5652.

[32] LIAO S,WANG J,TIAN J J.A computational study of avian

influenza[J].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 series,2011,4(6):1499-1509.

[33] 林光华,王凤霞,邹佳瑶,等.农户禽流感报告意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7):39-45.

[34] 于乐荣,李小云,汪力斌.禽流感发生后家禽养殖农户的生产行为变化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7):13-21.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禽流感对畜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关注的人畜共患病。本文从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的分子学特性,跨越种属的传播机制以及各基因组份与致病性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述。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致病机制 1前言 禽流感(AvianInfluenza.AI)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禽类急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1)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可划分为A、B、C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感染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常以流行性的形式出现,并能引起世界性人流感的大流行。A型流感病毒也可以从各种动物体中分离到,例如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猫、狗和鸟类等[1]。根据对鸡致病性的不同,AIV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AvianInfluenza.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Avian Influenza.LPAI)。高致病性AIV 由于其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家禽全身性感染,造成多个组织器官严重病理损伤,致死率达100%,其感染禽类达88种,主要是鸡、鸭、鹅,除此之外,还可感染猪、猫、狗、老虎等哺乳动物和人类,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各国的公共卫生构成严重的危害[2]。近年来不断增加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直接感染人、致人死亡的事件不断增加。本文对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提高人们对公共卫生学意义上禽流感防控紧迫性的认识。 2AIV生物学特征 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一种呈球形或杆状、有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编码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神经酰胺酶(neuraminidase, NA),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M1和离子通道M2,非结构(nonstructrual,NS)蛋白NS1和NS2,核蛋白(nucleo protein,NP)以及三个聚合酶PB1、PB2(polymerase basic1,2)和PA(polymeraseacidic)以及新发现的与有道细胞凋亡有关的PB1-F2蛋白[3]等10种蛋白。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AIV属于甲型流感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表位位于跨膜糖蛋白HA和NA,根据这些糖蛋白抗原性的差异,甲型流感病毒可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引起的家禽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感染家禽,如鸡、鸭、鹅等,但极少数情况下也可以传染给人类。自从2003年中国发生了SARS疫情以来,禽流感疫情就被公众所关注。禽流感的爆发不仅对家禽养殖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更是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对禽流感的病毒学特性和免疫学 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禽流感病毒的病理学特性 禽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正反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分为A、B、C、D四种型号。其中只有A型和B型病毒会引起流感病毒,而D型病毒则主要感染牲畜。A型病毒具有高变异率和广泛感染性,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据统计,自2003年开始,全球已经发生了多次禽流感大规模暴发,间歇性地在全球不同地区爆发。 1.清洁蛋白材料。禽流感病毒外表皮有两种糖蛋白质: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酯化酶。其 中血凝素是禽流感病毒的主要清洁标记物,其血凝素亚型不同决定了其毒性和致病性的差异。 2.覆盖膜。每个病毒都包含了一层薄膜,这是由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过程中夺取细 胞膜形成的。病毒的薄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类物质和覆盖蛋白质。 3.病毒复制能力。禽流感病毒具有强大的复制能力和变异能力,可以在任何宿主内复制。病毒的感染和复制也受到宿主细胞的限制,禽流感病毒能感染和复制于多种宿主细胞中,然而只在特定环境下才会产生足够的病毒产生细胞,从而继续传播病毒。 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特性决定了其研究的重要性,研究其免疫学特性则是控制禽流感 疫情的重要途径之一。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学特性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病毒抗原结构分析。研究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内质膜蛋白、核蛋白、非结构蛋白等 多种蛋白结构,寻找高度保守的免疫原性表位,为开发新型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2.疫苗研发。目前,研究禽流感病毒免疫学特性主要集中在疫苗的研制上。禽流感病 毒的血凝素亚型具有多样性,不同亚型的血凝素互相之间没有交叉保护能力。因此,研发 一个能够覆盖多种亚型的禽流感疫苗,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3.体外和体内免疫反应。禽流感病毒的内标量和毒量因不同的亚型而异,因此,需要 研究不同禽流感病毒亚型的体外和体内免疫反应,为研究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学特性和开发 新型疫苗提供依据。 4.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研究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的机制和调节作用,并从 免疫学的角度发掘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的优势和局限性。

禽流感病毒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危及禽类、小型哺乳动物和人类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甚至全身性败血症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就近年来AlV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禽流感诊断技术 1病毒的分离培养 禽流感通常从人类感染者的结膜拭子、呼吸道样品(如咽喉或鼻分泌物和冲洗物)中分离到,无菌采集病料,经处理后接种9~11日龄鸡胚。因AIV的HA能使璃红细胞发生凝集,可用血凝实验作病毒的初步鉴定。若尿囊液为阴性则应继续盲传2~3代。对阳性尿囊液需先用新城疫(ND)抗血清做血凝抑制(HL)试验,以排除ND感染。然后用免疫扩散等方法来检测特异性核心抗原一核糖蛋白(NP)或基质蛋白(MP),再用血凝抑制试验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鉴定A型流感病毒亚型。鸡胚分离培养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均可以达到100%,但操作繁琐,耗时较长,需要一周左右时间。 2琼脂凝胶扩散试验(AGP) 抗原抗体在琼脂中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自由扩散可以形成特异性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此法能用于检测AIV共同抗原NP或MP。由于所有的AIV都具有型特异性共同抗原,用一种AIV的抗原或抗血清就可对所有AIV的抗体或抗原进行鉴定。1970年Beard首次将AGP用于禽

流感抗体的检测,此法虽然简便易行,但敏感性差,有假阳性且不能区分动物血清抗体阳性是病毒感染所致还是注射的疫苗所产生的抗体。赵增连等发现在琼脂板中加入3%的xxxx,可提高AGP的敏感性,且快速省时。邓国华等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禽流感病毒的重组核蛋白作为禽流感琼扩抗原,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有较大提高,生物安全性更可靠和生产成本更低廉。但该实验需要大量的抗原和抗体才出沉淀线,且需要至少24h才出结果,没有HI实验敏感、快速。 3血凝(IA)和血凝抑制(HI)试验 AIV能够与鸡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即血凝实验。这种红细胞凝集现象又可被特异性免疫血清所抑制,即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A主要用于AIV的鉴定,HI主要是用已知单因子血清进行AIV的亚型鉴定,也可用来测定血清中的HI抗体滴度。该方法最早在1942年Hirst采用,后经改进并建立了标准操作程序。由于许多禽类血清中有非特异性血凝因子,导致假阳性出现,故通常在斌验中首先用受体破坏酶或高碘酸钠法去除非特异性抑制因子。有报道用马血球替代标准HA中的鸡或猪血球检测禽流感H7,可提高敏感性达85%,特异性达100%。HA、HI特异性好,是亚型鉴定的常用方法,但其操作过程繁琐费时,并且用已知HA亚型的抗血清不能检出新的HA亚型的AIV。 4病毒中和试验(VNT) VNT试验是最特异的血清学方法之一,只有抗体与病毒颗粒上的表面抗原相对应,特别是与吸附到宿主细胞上的痫毒表面抗原相对应,才能在实验中取得满意的显示效果。因此,某一个血清型的中和试验

商品蛋鸡场要重视H9禽流感

商品蛋鸡场要重视H9低致病性禽流感 H9亚型禽流感流行特点主要表现在各种日龄的鸡都易感,临床严重程度有较大差异,但经济损失都很大,H9N2亚型禽流感与一些其他病原体存在显著的协同致病作用诸如禽大肠杆菌、禽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新城疫或多种免疫抑制病原体。目前禽流感的疫情状况整体上相对平静,没有出现大的严重的流行趋势。但是,H9野毒分布是比较广泛的,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主要特点:表现为分散性发病的状态,发病案列的临床症状多呈现非典型化状态,没有免疫或抗体水平较低的鸡群临床表现相对严重一些。 H9N2禽流感致病性弱的毒株在鸡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复制能力较弱,症状更轻,甚至没有症状。家禽单独感染H9亚型禽流感一般不会死亡,或仅出现零星死亡,但其造成的蛋鸡产蛋下降、感染鸡只免疫抑制仍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报道采取肌注等多种方式攻毒后,未发现H9有严重的临床表现症状,这说明H9单独感染,致病率低,只有继发或并发了其他的疾病之后才会表现出一些临床症状。, H9低致病性流感病毒隐性感染的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可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一旦有其他病原、致病因子存在,即可发病。如鸡舍温度、湿度、有害气体影响,或接种各种疫苗刺激导致其他病原体的感染,增加发病鸡群继发性感染,引起高死亡率,在养鸡场现在普遍发生H9与IB、H9与ND、H9与IBD、H9与支原体等其它病原引起的混合感染,其中新城疫与H9型禽流感混合感染发病率最高,在临床上表现新城疫疫苗免疫后的2--3天就出现呼吸道症状或者新城疫症状。 禽流感H9单独感染临床症状多数不明显,并且临床症状表现多元化,一般表现为蛋壳质量变差,蛋壳颜色发白,产蛋率波动,死淘稍有增加,有轻微的呼吸道问题,肠道消化吸收较差,鸡群里断断续续出现精神沉郁的鸡只,发现不久后死亡。大群精神状态正常,甚至采食量正常,日死亡率可达1--5‰不等,但

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与致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与致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张苗苗;许凯迪;陈鸿军;徐建青;闫大为;李泽君;张晓燕 【摘要】禽流感病毒不断重排和变异导致新型流感病毒不断出现,其中有些毒株已经获得了感染哺乳动物的能力,严重危害人类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对于禽流感病毒致宿主特异性和致病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病毒蛋白某些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就能够改变病毒的宿主特异性,使病毒能够跨宿主传播。而且,病毒的 RNA 聚合酶、NS1非结构蛋白和几种新发现的病毒蛋白都与病毒的致病性密切相关。论文阐述了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与致病性的分子基础,为禽流感跨物种传播机制研究及防控工作提供参考。%Because of the reassortment and mutant,many new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emerged in these years and several strains have gained the ability to infect mammals,which posed great harm to public health and safety.In recent years,the studies of host specificity and pathogenicity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made great progress.Mutation of certain amino acids of virus proteins will be able to change host specificity and enable viruses to spread across different hosts.Moreover,the viral RNA polymerase proteins,NS1 non-structural protein and several newly discovered virus protei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virus pathogenicity.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molecular basis of host specificity and pathogenicity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which provided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cross-species mechanism study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influen-za viruses. 【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

鸡禽流感爆发原因分析

鸡禽流感爆发原因分析 禽流感,全名鸟禽类流行性感冒,由禽流感病毒(AIV)所引起的一种主要流行于鸡群中的烈性传染病。高致病力毒株可致禽类突发死亡,是国际兽疫局规定的A类疫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也能感染人。禽流感最早发生于1878的意大利,从禽流感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禽流感的感染谱很广,大多数的家禽、野禽及水禽都可被感染,以鸡、火鸡和某些野禽最易感染,鸭、鹅及其他水禽类多为隐性感染和带毒,有时也会大批死亡,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禽流感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病原特性 世界卫生组织( WHO)对病毒进行基因排序得知,病毒的所有基因都来自鸟类, 还没有发现来自人流感病毒的变异。由于没有来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所以现在可以认为不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只是可以从动物传染人。但如果禽流感病毒基因发生变异,而且有来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就能够在人类之间互相传染。禽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流感病毒属的一个成员。流感病毒由特异的不具交叉反应的核糖核蛋白抗原区分为三个不同的抗原型,即A、B、C三型。其中B、C两型仅能对人致病,A 型可对人、猪、马和禽致病。禽流感病毒具有A 型抗原, 属于A 型流感毒,列为禽流感病毒类。A 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不断发生变异,变异后有些病毒可能比其两个亲代病毒对细胞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另外,来自不同宿主的病毒也易发生基因置换。病毒的

这些特征使得禽流感变得很难防治,这也是流行了一个世纪的禽流感至今仍无良好的治疗和防治措施的主要原因。 (二)育种的局限性 以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家禽抗病基因选择的现代商业育种观念导致了家禽免疫能力的总体下降,现在禽流感如此大规模爆发,亚洲甚至世界家禽业损失惨重,与育种观念的局限性有很大的关系。(三)家禽的饲养密度 随着家禽集约化商业饲养的发展,高密度饲养曾经带来过高效益,但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趋明显,大型养鸡场中鸡的密度大,鸡笼环境狭窄,加上传统的活禽市场,都是禽流感迅速流行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不仅导致鸡的生长环境不卫生,而且禽流感病毒能迅速改变基因结构,助长了病毒基因的“重组”,使得禽流感可能迅速变异,引起现在禽流感病毒以后很可能与人类流感病毒混合,然后直接人传人。或许改善家禽的生存空间,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家禽会带给我们应有的回报。 (四)鸡场饲料营养水平的高低 养防结合是控制疾病的基础。根据不同鸡种、不同日龄的要求,供给按科学配方的营养全价饲料,创造适合家禽生长、发育、生产的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增强鸡群抵抗力。鸡群营养水平不稳定或偏低,通常是造成鸡群抵抗力低下的根本原因。一些养鸡场在行情较差或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的时候,他们减少饲料添加剂的用量,或选用低质原料,以此来降低饲料成本。这样直接影响到了种鸡的营养水平, 种鸡对雏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一种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2013年首次发现以来,H7N9禽流感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出现几轮疫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控制研究不断加深,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将从流行病学和预防控制两方面介绍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 病原学特征 H7N9禽流感病毒属于A型流感病毒,其基因组由8段负链RNA组成,包括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两种表面抗原。H7N9病毒亚型最早于2013年在中国东南部的禽类中被发现,之后通过人和家禽之间的接触造成了人感染病例。病毒对家禽和野生鸟类都有感染能力,且在人体内引起了轻度到重度的呼吸道感染。 2. 流行病学分布 H7N9禽流感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区的疫情较为严重。在国际上也存在少量输入性病例,主要是由中国游客或居民返回国外后感染引起的。 3. 传播途径 H7N9禽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禽类和人类之间的接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飞沫传播等。通过感染的禽类和其分泌物污染的环境也是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 4. 高风险人群 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与禽类密切接触的人员是 H7N9禽流感的高风险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还发现,H7N9禽流感并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而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疫情。 二、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1. 疫苗研发 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科研人员已经开展了相关疫苗的研发工作。疫苗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目前已经有多种H7N9禽流感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 流行病学监测

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禽流感疫情的不断增多,禽流感疫苗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对家禽和人类都具有严重的威胁,对养禽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发高效、安全的禽流感疫苗已经成为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关注。 一种常用的疫苗研究方法是利用病毒株的繁殖和传播过程中的致病性突变,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对病毒进行基因改造,制备疫苗株。以H5N1亚型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为例,科学家通过删除其表面蛋白HA (hemagglutinin)基因的主要部分,将其替换为低致病性流感病毒的HA基因,并将其引入H1N1流感病毒的内部基因,得到了一种双亚型的无致病性疫苗株。该疫苗株不仅不会对鸟类和人类造成感染,还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提高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抵抗力。 此外,科学家还开展了一些新型疫苗的研究。例如,研发基于DNA和RNA的疫苗。DNA疫苗通过将带有禽流感病毒基因的质粒注射至机体,利用机体的细胞合成病毒相关蛋白,激发免疫系统产生抗体。RNA疫苗则以RNA为模板合成病毒相关蛋白。这些新型疫苗具有制备简单、成本较低、能够迅速应对疫情等优势,并且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了新的策略。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也被应用于疫苗研究。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可以直接针对禽流感病毒的基因进行精确编辑,进一步增强病毒的致病性或削弱病毒

的致病性。通过这种方法,在疫苗的制备过程中可以更加准确地控制病毒株的性状,从而提高疫苗的效果。这项技术的应用将为禽流感疫苗的研发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宿主特性,以便更好地开展疫苗研究和流感病毒的控制工作。在流感病毒的宿主研究中,科学家发现,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类,进一步加剧了疫情的扩散和传播。因此,更深入地了解禽流感病毒的宿主特性将为疫苗研究和疫情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之,禽流感疫苗的研究正蓬勃发展。科学家们致力于研发更加高效、安全的疫苗,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新型疫苗的研发以及进一步了解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宿主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禽流感的防控能力,为保护鸟类和人类健康做出贡献。未来,禽流感疫苗的研究将迎来新的突破,为应对全球流感威胁提供更加有力的武器 综上所述,禽流感疫苗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和对禽流感病毒传播途径和宿主特性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制备疫苗,提高防控效果。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禽流感疫苗研究的进一步突破,为全球流感威胁的应对提供更加有力的武器,保护鸟类和人类的健康

主要禽病研究及其防控

主要禽病研究及其防控 引言: 禽病是指影响家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疾病。禽病的流行严重影响了禽类产业,并带来了经济损失。因此,对禽病进行研究和实施相关的防控措施对于保障家禽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禽病的研究内容: 1.病原体的研究:包括禽类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等。通过研究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感染机制和毒力因子等,可以更好地理解禽病的发生和传播途径。 2.病理学的研究:该研究领域旨在描述和研究禽病的组织学变化和器官损伤等。通过病理学研究可以确定禽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3.免疫学的研究:禽类免疫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免疫机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研究人员通过探索禽类的免疫系统,寻找能够提高禽类抵抗力的方法,以降低发生禽病的风险。 二、常见禽病及其防控措施: 1.禽流感: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的急性传染病。预防措施包括禽流感疫苗接种、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如隔离患病禽类、加强清洁消毒等。 2.新城疫: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鸟类和环境监测、定期疫苗接种和隔离患病禽类等。

3.禽霍乱:禽霍乱是由禽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水性传染病。预防措施 主要包括严格的动物卫生管理、灭鼠、饲养环境的清洁消毒以及保持饮水 卫生等。 4.结核病: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禽类结 核病的防控主要包括消灭结核源、隔离患病禽类、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 理等。 5.鸭传染性肝炎:鸭传染性肝炎是由鸭传染性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 性传染病。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病禽隔离、消毒灭杀病原体等。 三、禽病的综合治理策略: 1.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禽舍的设计应符合卫生要求,确保隔离病原体。在养殖场使用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化运营,小型养殖户应避免与其他禽 类及可能传播病原体的物品接触。 2.增强防疫能力:通过疫苗接种提高家禽的免疫力。同时,加强环境 卫生控制和个体检疫,减少病原体在养殖环境中的存活和繁殖。 3.建立疾病监测与预警体系:及时采集样本进行病原体的检测,并进 行数据分析,通过对疫情的监测和预警,有针对性地调整防控措施。 结论: 禽病对禽类养殖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有效的研究和防控措施对于保障 禽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病原体、病理学和免疫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禽病的发生和传播机制。同时,建立综合的防控策略,加 强生物安全管理、提高防疫能力、建立监测与预警体系,并提高兽医服务 和管理水平,可以有效降低禽病流行的风险,保障禽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畜禽疾病防控新技术研究

畜禽疾病防控新技术研究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疾病防控新技术也应 运而生。在现代社会,畜禽养殖已成为很多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不断提高畜禽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疾病防控新技术显得越发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口蹄疫这种病——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疾病,常影响牛、猪、羊等偶蹄类动物,病情较为严重,甚至可致死。目前,针对口蹄疫的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段。不过,在传统疫苗的基础上,疫苗技术也在不断升级。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研制出重组腺病毒携带VP1抗原的口蹄疫疫苗,同时也可以开发口服疫苗和DNA疫苗。这些新技术能够缩短疫苗生产时间、提高 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有效预防口蹄疫的爆发。 其次,禽流感是另一个急需控制的疾病,它不仅对于家禽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随着技术的进步,针对禽流感的疫苗也在不断改进。例如,研究者们发现,引入pIL-12等适用于宿主自身应答的细胞因子对于 禽流感疫苗的疗效很有帮助。这个技术可以在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的同时,降低疫苗的副作用,从而更加安全、有效地控制禽流感。 除了疫苗技术,新的诊断技术对于畜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种新型的诊断技术——定量PCR技术,能够非常敏感地检测出感染病毒的样本,从而快速准确地诊断出疾病类型。另外,还有一种新型诊断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它可以快速检测出一种病原体所产生的不同抗原。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更早地发现和诊断出疾病,还可以保证对疾病的快速有效处理,从而降低疫情对养殖业的影响。 总之,疾病防控新技术的应用,对于畜禽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疫苗的疗效、降低对宿主的副作用,还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出疾病,这些都为畜禽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禽流感研究报告

禽流感研究报告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全球性 传染病,主要感染禽类,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传播给人类。该病毒通常由野生鸟类携带,通过飞沫传播,感染鸡、鸭、鹅等家禽,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禽流感病毒有多个亚型,其中亚型H5N1是最具传染性和致病性的亚型之一。 禽流感的症状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等。禽流感对禽类的病死率非常高,可以达到90%。在 人类中,暴露于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家禽或野生鸟类后,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急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情况下,禽流感可以引发肺炎、器官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禽流感的传播途径多样化,包括野生鸟类、家禽养殖场、市场等。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至周围环境,感染其他禽类。而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鸟类或鸟类排泄物,以及通过吸入含有病毒颗粒的空气。 针对禽流感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早期监测,快速检测和隔离。早期监测是通过监测野生鸟类和家禽养殖场周围环境来发现病毒的存在。快速检测是为了及早发现感染病例,以便采取隔离措施和治疗。隔离是指将感染禽类与健康禽类分开,以防止疫情扩散。此外,疫苗也是防控禽流感的重要手段之一。人类感染禽流感后,需要立即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近年来,禽流感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此外,研究表

明,禽流感病毒在不同物种之间可能发生基因重组,产生新的亚型,进一步增加疫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因此,我们在防控禽流感方面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监测和病毒学研究,及时发现并控制新的禽流感疫情。 总结来说,禽流感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禽类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我们应该加强防控措施,早期监测和快速检测,隔离感染禽类,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禽流感疫情的挑战。

禽流感病毒的变异与传染性研究

禽流感病毒的变异与传染性研究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爆发的禽流感疫情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禽流感病毒是 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原体,能够通过空气、水、食物等途径传播。病毒的变异和传染性是导致禽流感疫情频繁爆发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病毒的变异和传染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禽流感病毒的变异 禽流感病毒变异是病毒进化的必然结果。禽流感病毒根据其外膜的两种表面糖 蛋白(HA和NA)分为不同的亚型。目前已经发现的亚型包括H1、H2、H3、H4、H5、H6、H7、H8、H9、H10、H11、H12等。其中,H5N1禽流感病毒是目前最 具威胁的病毒亚型之一。 禽流感病毒的变异主要是发生在HA和NA基因上。变异通常由点突变、基因 重排和基因重组等方式引起。点突变是指在基因序列中某一处发生单个核苷酸的改变,从而导致蛋白质产生变化。基因重排指两个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在同一宿主中同时感染,导致HA和NA基因重组,形成一种新的亚型。基因重组则是指两个 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在同一宿主中同时感染,由于基因重组,产生一种新的亚型。 禽流感病毒的变异给予了其更强的适应性和传染性,使得其更容易传播和扩散。病毒的变异也是人们难以预测和控制疫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性 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性是指病毒在群体中传播的强度和速度。禽流感病毒的传染 性主要与其亲和力、病毒负载和宿主的免疫状态有关。亲和力是指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的能力。禽流感病毒的亲和力与其HA基因有关,某些亚型的HA基因能够更 容易地与人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病毒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病毒负载是指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数量,是病毒传播的重要环节。禽流感病毒能 够通过呼吸道、眼、口、鼻等途径传播,病毒通过呼吸道进入宿主体内后,会在上呼吸道和肺部内繁殖,导致病毒负载增加,从而增加病毒的传染性。 宿主的免疫状态也是影响病毒传染性的重要因素。禽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禽类和 人类,禽类因自身天然免疫力较差,易于感染病毒。而人类则因拥有一定的免疫系统和疫苗的保护,可以抵御病毒的侵袭,从而减少病毒的传染性。 总之,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和传染性是导致禽流感疫情爆发的重要原因。对于禽 流感的防控,必须在加强禽类生产、加强病毒监测的基础上,加强疫苗研制和应用,提高人类免疫力,减少病毒在人类和禽类间的传播。

禽流感病毒H5N1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因子 (一)普通特性 禽流感( Avian Influenza,AI)是由 A 型禽流感病毒( 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引起禽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身性败血症 等多种症状的禽类病毒性传染病,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目前美洲、非洲、欧洲、亚洲、澳大利亚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暴发过本病。禽流感病毒呈世界性分布,绝大多数禽流感病毒呈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惟独少数禽 流感病毒具有迅速传播和高致死性的特征,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高致病性禽流感通常是 由H5 和H7 亚型引起的,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2004 年至今,我国部份地区已经浮现多起H5N1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由 于我国政府采取封锁、扑杀、消毒和强化免疫接种等综合性措施,迅速而有效控制了疫情。但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HPAI 病毒具有感染宿主多样性的特点,不仅感染家禽和野禽等 多种动物,也可以感染人。在众多的禽流感病毒中,常见的可以感染 人类的亚型包括:H5N1、H7N3、H7N7 和H9N2。其中,除H5N1 具有高致病性外,其他3 种对人群危害不大。近几年HPAI 的发生, 以及感染人并造成死亡的报导,突显出HPAI 的公共卫生意义。1997

年香港发生人感染禽流感事件,引起18 人感染6 人死亡,这是人类感染H5N1 亚型HPAI 病毒的首次报导,并由此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而2005—2022 年间发生的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HPAI 引起的人间病例多达47 起,致33 人死亡。因此,HPAI 成为继SARS 以后此外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新发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但按甲类管理。 (二)来源 禽流感的传染源可来自感染或者发病的家禽、野生鸟类、迁徙的水禽及哺乳动物。家禽最初的感染来源有以下三种。 ⑴来自于家禽,从鸡群和相邻的鸭群可分离出同一血清亚型的病毒,火鸡群和相邻的鸡群也是如此,鹌鹑、珍珠鸡和雉鸡都有类似的报导。有不少的证据表明禽流感病毒可以从一个养殖场传播到相邻养殖场的同种或者异种禽群。 ⑵来自野生鸟类的传播,特殊是迁徙性的水禽,被认为是家禽流感暴发最有可能的感染来源。家禽极有可能接触这些鸟类及排泄物,有研究证明从家禽中分离出的禽流感病毒血清亚型与这些鸟类携带的病毒血清亚型相同。 ⑶来自哺乳动物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大量不同种类的动物,这些动物曾经被认为是禽流感传播的生物学屏障,但现在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其中,哺乳动物是禽流感病毒潜在的传播者之一,有证据表明,火鸡的流感可能为猪源的流感病毒所致。 (三)传染性

动物医学专业对于家禽养殖业与禽流感的控制与预防

动物医学专业对于家禽养殖业与禽流感的控 制与预防 动物医学专业在家禽养殖业中的禽流感控制与预防 动物医学专业在农业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对于家禽养殖业的禽流感控制与预防尤为重要。禽流感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禽类疾病,对家禽产业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动物医学专业在禽流感控制与预防方面的作用以及其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一、禽流感的危害与传播途径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传染病,它可以引起家禽的高死亡率,造成农业经济的重大损失。此外,禽流感病毒还有可能通过人与禽类的接触而传播给人类,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禽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禽类之间的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污染的水源。动物医学专业通过研究禽流感的传播途径,加强对其危害的认识,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二、动物医学专业的控制与预防策略 1. 疫苗开发与接种 动物医学专业通过研发有效的疫苗来防控禽流感。疫苗的研发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禽流感病毒进行分析,并针对其特定的抗原特征开发相

应的疫苗。通过合理的接种程序,提高禽类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 定期检测与监测 动物医学专业开展定期的禽流感病毒检测与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疫 情动态,发现病例并进行及时隔离,遏制疫情的蔓延。这包括对家禽 养殖场的检查,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确保养殖环境的卫生。 3. 增强养殖管理与生物安全意识 动物医学专业加强对养殖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疫情防控 意识和技能。养殖场管理人员需要学习正确的饲养和管理方法,以确 保禽类的生活环境、饲料和水源的卫生安全。 三、动物医学专业在禽流感控制与预防中的挑战和前景 1. 挑战 动物医学专业在禽流感控制与预防中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禽流 感病毒的变异能力较强,不同的病毒株对疫苗的免疫力可能存在差异。其次,养殖场分布广泛,疫情的监测和控制需要有力的组织协调能力。此外,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给禽流感的防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前景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但动物医学专业在禽流感控制与预防方面仍然 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期疫苗的研发将

禽流感病毒归类及毒力研究

禽流感病毒归类及毒力研究 禽流感病毒属于RNA的正黏病毒科,分为A、B、C3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和禽类。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与人类发生流感流行关系非常密切,禽流感的爆发和流行增加了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的机会,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可直接传染人并能导致人死亡。因而,高致病性禽流感成为世界性卫生问题,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1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性及其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禽流感病毒带有囊膜,在4℃时传染性最强,20℃以下可持续7d的活性。其病毒毒株在低温干燥和甘油中可以存活数日或1年,在干燥的尘土中能存活14d,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尤其在阴凉潮湿的环境下,能存活很长时间。禽流感病毒对去污剂较为敏感,尤其对醛类、氧化剂和高温、紫外线均敏感,56℃时加热30min、60℃加热10min、65~70℃时加热数分钟即可使禽流感病毒丧失活性。阳光直射40~48h即可将其灭活,紫外线照射可以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的活性和神经氨酸酶的活性。 2禽流感的分类及毒力 目前,我国发生的禽流感主要是中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在分离到的数10株(有H1、H3、H4、H5、H9和H14等亚型)病毒中多数是H3亚型禽流感病毒毒株,尤其中等毒力以下的H9亚型禽流感病毒毒株,其中血清学调查中发现H3亚型的阳性占禽流感阳性总数的93.8%。证实了禽流感尤其中等毒力以下的H9亚型禽流感病毒毒株,以H9N2亚型病毒为代表,由此病毒引起的禽流感症状轻微,病死率低,临床常见:呼吸困难,产蛋下降。但中等毒力禽

流感H9N2感染易感禽类之后,能损伤禽类的呼吸道,有利于细菌侵入引起继发感染。同时还可能与细菌产生某些蛋白酶,使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裂解为(HA1HA2),从而增强了该病毒的复制能力、感染性及变异性,即可引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不同亚型有H5和H7亚型,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所引起的病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其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可达100%。在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和流行过程中,多伴有中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毒株的先期流行。 目前,中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我区部分地区呈现较大范围的扩散,给家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主要严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由国外传入我国的同时,依据中低致病性禽流感理化特性等预防控制中低致病性禽流感。对于养殖业预防禽流感,首先注意要求鸡苗源于非疫区,其次要认真做好禽流感疫苗接种。另外,长期保持鸡舍内外的良好卫生条件和开展经常性的消毒工作,对预防和控制禽流感有很好的效果。

家禽养殖中禽流感的与预警

家禽养殖中禽流感的与预警 在家禽养殖中,禽流感是一种常见且致命的疾病。它可以对家禽产 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有潜在的威胁人类健康。为了有效应对禽 流感的传播和爆发,预警机制在家禽养殖业中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 探讨禽流感的预警系统以及其在家禽养殖中的应用。 一、禽流感的定义和病原体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简称AI)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 传染性疾病,可感染家禽和野生禽类。禽流感病毒主要分为两种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LPAI)。其中,HPAI是由H5和H7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对家禽和人类的健康 都具有严重威胁。 二、禽流感的传播途径 禽流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禽类、接触污染物(如粪便等)以及 呼吸道传播等途径传播。野生鸟类和候鸟是禽流感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它们可以在迁徙过程中携带病毒并传播给家禽。此外,家禽养殖 场的环境卫生状况、管理制度以及运输等也会影响禽流感的传播。 三、家禽养殖中禽流感的预警系统 为了及时控制禽流感疫情,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禽流感预警系统。这些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监测和报告:预警系统需要设立监测点,定期对禽类进行采样和 检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禽类死亡率增加、发病症状明显等,要 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进行进一步调查和处理。 2. 数据分析和评估: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可以及时识别 禽流感的爆发风险。这些数据可以包括病毒的亚型、传播途径、发病 情况等。基于这些数据,预警系统可以预测禽流感的可能扩散范围和 严重程度,为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 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系统需要基于监测数据和评估结果进行风 险评估和预测。通过分析禽流感的传播特征、宿主易感性、环境因素等,可以预测禽流感的潜在风险,并提前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疫情 的影响。 4. 预警发布和应对措施:预警系统需要及时发布禽流感的预警信息,包括疫情的严重性、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同时,相关部门需要及 时制定应对方案,例如隔离感染禽类、加强消毒措施、提高养殖场的 卫生水平等,以减少疫情的蔓延和损失。 四、家禽养殖中禽流感预警的意义和挑战 禽流感的预警系统在家禽养殖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 提前发现病毒的传播动态,帮助相关部门采取及时措施,减少疫情对 家禽产业的影响。其次,预警系统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 助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保障公共健康和安全。

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学研究进展

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学研究进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反向遗传学则是在获得生物体基因组全部序列的基础上,通过对靶基因进行必要的加工和修饰,如定点突变、基因插入/缺失、基因置换等,再按组成顺序构建含生物体必需元件的修饰基因组,让其装配出具有生命活性的个体,研究生物体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这些修饰可能对生物体的表型、性状有何种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与之相关的研究技术称为反向遗传学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反向遗传学常利用经修饰的克隆化cDNA用来获得有感染性的病毒,从而可研究这些修饰对表型产生哪些影响。最早报道的是正链RNA病毒的反向遗传学系统。将来自正链RNA的病毒全基因组RNA转染真核细胞,可使RNA充任mRNA(s)从而可翻译出病毒蛋白;反过来,这些蛋白又有助于完整病毒的包装。 与正链RNA病毒不同,负链RNA病毒的基因组无信使功能并且无感染性。从病毒RNA开始转录需要病毒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RNP)的存在。RNP对病毒RNA转录为mRNA和病毒基因组的复制是必须的。

利用反向遗传学,从cDNA获得的第一个完整负链RNA病毒是狂犬病毒。另有一些研究者对Semia、Ebola病毒进行了反向遗传学研究,但拯救效率较之正链RNA病毒低得很多。 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的反向遗传学操作尤显困难。通过努力,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的反向遗传学最终在布尼亚病毒上获得突破,并随后在流感病毒等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此文就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作一综述。 1.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学发展概述 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成员。同多数负链RNA 病毒不同,流感病毒在感染细胞的核内完成复制。在受体介导的吞饮和膜融合之后,病毒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vRNP)释放入细胞浆。vRNP包括病毒RNA、核蛋白(NP)和3个多聚酶蛋白(PB1、PB2和PA)被运送至细胞核,在此完成转录和复制。负链的病毒RNA不能作为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相反,NP包裹的vRNA必须经病毒多聚酶转录为mRNA在复制中,病毒RNA作为全长互补RNA(cRNA)的合成模板;合成的cRNA又可作为子代病毒RNA的合成模板。所以流感病毒复制的最小功能单位是vRNP复合物。故A型流感病毒的产生需要8个功能性的RNP复合

2022年白羽肉鸡行业研究报告 海外引种大幅受限,长周期供给侧拐点隐约可见

2022年白羽肉鸡行业研究报告海外引种大 幅受限,长周期供给侧拐点隐约可见 2022年白羽肉鸡行业研究报告海外引种大幅受限,长周期供给侧拐点隐约可见 一、海外引种或持续受限 欧美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爆发,白羽鸡海外引种大幅受限。祖代种鸡海外引种占比超90%,美国为主要引种来源地,2022 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在美国爆发,目前虽仍有少量州未出现商业 养殖场疫情,但秋冬季候鸟迁移催化疫情发展,可用引种来源将极为有限;备用引种来源欧洲同样受到HPAI 的影响,预计封 关恢复时间半年以上;另外冬季新冠疫情多发下国际航班受限,对引种运输安排造成巨大挑战,11、12 月海外引种或有可能为0。

此外,由于种鸡质量较差,换羽更新的供给弹性有限,国内圣农自供的种鸡仍有限,因此祖代产能将持续不足。 (一)引种来源集中、国内初步突破 美国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引种国。2015-2017 年,欧美等多数国家禽流感肆虐封关,至今法国、波兰、西班牙等曾经的重要种鸡出口国仍未复关。2021 年,新西兰引进种鸡在海关被检测出鸡病问题,中国转而增加向美国引种,至2022 年9 月,中国从美国引种比例从2020 年的12.81%提升至79.88%,美国成为中国白羽鸡最重要的引种来源国(主要引种州:阿拉巴马州、田纳西州),新西兰占比15.93%降至第二。 科宝为中国当前第一大引种品种。中国向外引种品种主要系美国的安伟捷的AA+、罗斯308、利丰,新西兰科宝,国内自繁品种圣泽901、科宝艾维茵等。2020 年,AA+为白羽肉鸡最大引种品种,市占率为37.34%;2021 年 3 月底,由于新西兰安伟捷鸡病问题,我国于当年3 月底至8 月底未从新西兰引进该品种,转而引进新西兰科宝、美国利丰等。2021 年全年,科宝引入市占率较2020 年明显提升11%左右,至2022 年9 月,科宝成为中国祖代鸡引种市占率最大品种,市占率达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