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货币实现国际化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主权货币实现国际化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主权货币实现国际化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主权货币实现国际化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不论处于哪个阶段,币值稳定都是主权货币顺利实现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币值稳定的货币才能作为可靠的结算和投资工具,为市场所接纳。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努力成为结算货币的征途中,人民币汇率必须保持稳定,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发展,也符合广大投资和贸易主体的利益。

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7日表示,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对处于复苏关键阶段的世界经济是重要的支撑和贡献。中国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十分之一,人民币汇率不稳定将给世界贸易带来很大影响。

此外,历史经验也表明了汇率稳定的重要性。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日前表示,有鉴于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波动阻碍日元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区域性或国际性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实施有赖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仍会本着可控性、渐进性、主动性原则,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动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实现跨境结算,逐步使之发展成为国际性货币。

压力下谋机遇

自2005年7月中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实现双向浮动,弹性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汇率联动关系明显。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部分西方国家出于一己私利,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加强对华施压。

尽管面临压力,人民币国际化仍有不少机遇。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币值稳定,更易被贸易和投资主体接受;此外,这次金融危机在凸显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弊端的同时,也为人民币稳步实现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经验表明,主权货币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铺开,进而逐渐向全球推进。2010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无疑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平台。

分析人士认为,鉴于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投资合作基金、货币互换和人民币结算试点等方面已有合作基础,且中国对不少东盟国家存在贸易逆差,东盟国家最有可能成为人民币走出去的第一站。可以预见,中国-东盟自贸区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东亚区域的流通。

必要准备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货币体系加快分化演进,人民币崛起为国际货币的过程可能会缩短。因此,从现在起,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应当抓紧时机,为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作必要准备。

分析人士指出,要推动人民币实现更大范围和程度的国际化,还须打造人民币资本市场、推进货币互换等。

此外,一些经济学家提议,在美元资产长期走软的背景下,中国应当促进外汇储备多样化,以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为打造国际化的人民币奠定必要基础。

一种稳健的国际货币需要货币发行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只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辅以明智的金融战略,人民币才能最终完成由结算货币到储备货币的国际化进程。

目前,人民币已基本上实现了周边化。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了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的又一个“硬通货”,在西南边境地区,人民币有“小美元”之称,被当作硬通货使用;在西北地区,人民币主要是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地区和巴基斯坦流通;在东北地区,人民币主要是跨境流通到俄罗斯和朝鲜以及蒙古国;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香港地区,人民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由兑换。另外,在我国澳门地区人民币也在广泛使用。

关于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可在东盟10+1伪经济合作框架内逐步谋求货币合作,可以固定各自的汇率,对外联合浮动,时机成熟后,可以用强势的人民币替代其他的货币或以人民币为主导,创造单一货币,实现货币统一。其次,可以在东盟10+1的基础上拓展到东盟10+3,联合日韩。届时,人民币将真正成长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国际货币,就如同欧元对于欧洲、美元对于美洲一样。

其次,在货币职能上分“三步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即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和人民币储备货币的三步走战略。在这个过程中,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积极稳妥开展离岸金融业务,逐步实施汇率的目标区管理。

从历史来看,哪个国家的货币在国际贸易、资本流动中成为计值货币,哪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就会取得主动权。以资本输出为例,全球的三次资本流动中心中,英国和美国作

为资本输出国时,都是以本币作为计值货币的,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作为资本输出中心,却是以美元计值的。结果;日本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应对外汇市场的汇率风险时就显得很被动,当日元大幅升值后,这些企业和金融机构遭受了巨额的损失。这被许多人认为是造成日本长达十多年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经济大国而言,如果本币不能顺应本国贸易增长的趋势,成为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与贸易的计价货币,那么该国货币也就不可能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这就意味着,本国货币没有取得与经济总量、贸易总量相对称的应有的国际货币地位。为了应对汇率波动的宏观金融风险,政府必须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和欧元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计价货币,因而美元和欧元成为全球的主要储备货币。与此相对应,美国和欧盟的外汇储备量很少。截至2007年6月底,美国的外汇储备价值仅为415亿美元,欧洲央行外汇储备价值仅为414亿欧元。反观亚洲,虽然日本和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日元和人民币均没有取得国际金融市场重要计价货币的地位,因而中日成了全球持有的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战略逐步让人民币融入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去,打破现在美元、欧元主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储备货币格局,促进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的建设,应当是我们长远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应当采取一贯的渐进性策略,通过人民币的区域化不断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时,应当发展以人民币计值的、开放的国际资产市场,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币金融资产选择。只有经过这样一个阶段,人民币才能真正取得储备货币的地位,我们才会摆脱为外汇储备多寡而伤脑筋的困扰。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成为各国政府、金融组织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呼声。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顺应全球货币体系变革的客观要求,发挥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应有作用。

一、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历史机遇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货币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越发强烈,多元化发展方向日趋明朗;而我国受危机影响较小,并及时推出了一系列化“危”为“机”的宏调措施,经济增长持续性强,内部金融体系改革稳步前行,人民币政策工具运用恰如其分。总体而言,内外部形势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都比较有利。

1.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了近7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发达经济体进入一个痛苦而漫长的“去杠杆化”过程,实体经济的恶化程度和速度超出原先估计。中国经济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但持续增长的势头不可逆转,并将继续稳步扩大在世界贸易、金融市场中的份额,稳步提高在世界经济体中的比重,对世界经济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彰显。

一国货币国际化是一国经济国际化的必然结果。人民币国际化将大大提高人民币流通性、可接受性和易得性,既有利于全球福利改进,也有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一是在经济上行期能发挥“泄洪减压”的作用,既能有效满足国际上增持人民币的旺盛需求,缓释升值压力,又能分流国内市场的过剩流动性,减轻通胀压力。通过上述双向作用,从根本上化解过去曾出现的人民币对外升值而对内贬值的“两难”困境。二是在经济紧缩期能发挥“蓄水池”的作用,通过资金回流,回补国内流动性,支持本国经济增长。三是使中国经济在世

界范围内发挥更大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也让世界人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2.世界货币体系变革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广阔舞台

通过本次危机,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暴露得更为充分。一方面,危机前,美国不受限制的货币发行导致了严重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过度消费、过度“金融创新”和过度风险传播,快速催大了全球范围的资产和金融泡沫;另一方面,危机爆发后,美国和欧洲在自身金融系统陷入瘫痪,失去造血功能的情况下,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不断回收大量资金,给这些市场和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缺乏有效替代途径的情况下,只能继续增持美元资产来保持储备的相对安全性和流动性,再次陷入穷国补贴富国的境地。由此看来,现行货币体系对于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和持续稳定明显弊大于利。

事实上,美元的国际地位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美国2008年推出了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同时也把美国国债总额推高到了10万亿美元,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还将继续加大这个数字,目前光是国债利息已接近美国联邦财政可支配开支的四分之一。另有统计显示,美国全民负债与政府隐性负债总额高达155万亿美元,是2008年美国14万亿美元GDP总量的11倍。在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国际市场对于美元支付危机的担忧持续升温。欧元区的情况亦不乐观,东欧国家金融市场近期因大量资金外逃而濒临崩溃,欧元区经济雪上加霜,东欧与西欧更是出现了分化迹象,欧元前景也十分黯淡。

危机让国际社会对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信心丧失,疑虑重重,也促使各方积极寻求解决途径。世界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变革趋势已日趋明朗。

3.中国金融体系稳定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基本保证

国际金融危机已导致美国5大投资银行中的3家破产或被并购,商业银行破产达到41家,处在破产边缘的“问题银行”多达252家。全球股票市值蒸发超过30万亿美元,预计全球金融机构损失总额将高达3万亿美元。国际金融市场哀鸿遍野,各界对于西方金融监管体系的置疑不断,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元气大伤。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金融体系保持了良好稳定性。近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深化,金融监管逐步完善,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品创新层出不穷;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壮大,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革,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工行、建行、中行目前的市值分别攀升至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五位;金融市场总量不断增长,2009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超过53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近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近30%,对外支付能力非常强。金融体系稳定是本币币值稳定的基础,而本币币值稳定又是本币跨越国界、流通国际的基础。如果币值不稳,官方、私人或经济实体持有意愿低,一国货币就很难成为国际“硬通货”。当前金融市场急剧动荡,各国利率、汇率走势不确定性增加,美元、欧元在币值不稳的情况下支撑全球货币体系,存在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坚挺的人民币有条件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从而在更广范围内、更大规模上行使价值尺度、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储备货币等职能,有效分担现有国际货币承受的压力,缓解“特里芬”难题,防止或减缓紧随危机而至的世界性通货紧缩。同时,人民币作为发展中国家货币,其国际化对实现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二、循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就是要树立人民币币值稳定、流通便利、投资增值的国际形象,跻身国际货币“四大家族”,与美元、欧元、日元共同构成多元化的货币体系,并长期有效发挥国际货币的作用。借鉴美元、欧元、日元三大货币国际化发展规律,结合人民币自身特点,

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采取由周边向全球循序推进的战略选择,遵循“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三步走”战略。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上述战略设想,必须统筹规划、夯实基础、循序渐进、防范风险。

1.推动人民币成为区域化结算货币

2008年末,国务院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该举措可避免汇率风险,控制企业成本,为人民币国际化铺平道路。据估算,目前中国外贸结算中的美元比例仍然高达73%左右,美元在2008年的大幅波动使贸易结算风险加大,而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结算货币是稳定亚洲经济的重要缓冲器之一。2008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探讨将互换货币兑换成储备货币的可能性及比例。贸易项下结算货币的确立为中国的进出口企业扫除了汇率波动的障碍,同时在金融危机时也帮助邻国锁定汇率风险,可谓一举多得。

作为占GDP近四成的出口部门,结算货币的重要性在未来数年内仍是关注的重点,我们应以此次危机为契机,扩大与亚洲各贸易国之间的货币互换规模,显示出可以稳定区域内贸易的能力,进而向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成员迈进。下一步可继续扩大人民币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及双边贸易结算中的范围,加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包括继续放宽人民币现金的出入标准,签署双边支付结算协议,扩大人民币在边境贸易结算中的地位;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开通人民币银联卡业务,进一步推动银联标识走出国门等,创造条件使人民币在周边接壤国家和地区率先实现国际化。

2.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完善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制度保障。人民币目前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国际化客观上要求汇率形成机制要以市场化为基础,通过本外币间供求关系的变化发现人民币的真实价格。因此,在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上下浮动、有升有降,打破对人民币长期单边升值的心理预期。在此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必须防止国外投机资本以套利为目的,对人民币发起冲击并造成人民币币值在短期内大幅波动,应采取必要干预手段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增强以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信心;二是要密切关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所带来的人民币资产价值的重估过程,防止境内资产大幅波动对国内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三是可积极推动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汇率政策协调,加强与区域内的货币合作,正确处理人民币同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主要货币间的关系,尤其是与日元的关系,逐步构建区域统一的汇率机制,使人民币成为区域关键定价货币。

3.加大金融改革开放力度

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效率不高,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交易、变现、结算、支付、保值、增值等需求。要进一步规范、完善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以及各类二级市场等相对薄弱市场,丰富市场工具和产品,加大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加快推出和完善人民币外汇远期和掉期产品、利率创新产品、人民币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衍生产品,建设广度(多种金融工具)、深度(发达的二级市场)和国际规范程度相统一的金融市场,使之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平台。

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扩大银行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逐渐使利率水平及其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由资金供求双方在市场上议价决定。充分发挥央票利率对短期利率市场走势的指导作用。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进而对其它市场利率水平和结构施加有效影响的利率市场化体系。

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策略应坚定不移。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感知者、执行者和微观

主体,中资金融机构承载着相当重要的使命。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是“走出去”前的必备功课;如何在境外提供完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至于是通过开设分行还是收购境外机构,则需付诸实践。总之,只有中资金融机构成功地“走出去”,人民币才能更加通畅地在全球金融体系内流转。

4.加快建立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

建立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展人民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步骤。目前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人,单从技术角度看,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不断升温,人民币必将成为重要的价值储备货币。这就要求人民币应当具有广阔而多样的投资渠道,客观上对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提出了需要,建设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正确处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四大关系

1.人民币与三大国际货币并存互补

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处理好与现有三大国际货币间的关系。要以“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为原则,寻求本国利益与国际利益的平衡点,积极妥善处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利益协调。在亚洲区域内积极开展与日元的合作。近年来中日双方的经贸关系日渐紧密,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因此中日在贸易、金融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将在今后更加充分地展开,人民币同日元的合作将是构建制度化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人民币能否实现国际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采取扩大同日本货币互换额度,并在必要时互相以本币提供信贷额度的方式加强合作。美元和欧元是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所参考的两种主要货币,而且在现有货币体系中仍占有较大份额,在短期内摆脱人民币对美元、欧元现有汇率体系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带来较大冲击。因此,要审慎处理人民币与美元、欧元的关系,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促进世界经济平稳发展。

2.兼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独立性

人民币国际化将对我国货币政策产生重大影响。一是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国际市场决定,并且国际化程度越高,汇率的市场形成机制越复杂,保持稳定的难度越大;二是人民币需求函数的各种经济变量不仅源于国内,还源于国际,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复杂性和难度大为增加。三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错综复杂,人民币溢出效应使国内的货币政策在作用于国内经济变量时部分失效,从而达不到预定政策目标;而人民币回馈效应又使得他国的货币政策会波及到国内,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加。这些影响和变化决定了要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可避免地会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货币政策独立性是人民币国际化渐进性、可控性的重要保障,绝不能完全放弃。因此,在国际化初期有必要保持适度的外汇管制,控制人民币出境的规模,加强资本流动监管,提高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的能力,保持货币政策有效性和独立性的平衡。

3.扩大金融开放与完善国内金融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要求扩大金融开放与完善国内金融体系高度的统一。如果金融开放度超过国内金融体系的承载能力,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力度过大,则易遭受外部游资的冲击,影响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安全,亚洲金融危机便是很好的例证。相反,如果对金融体系保护过度,国内金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缺乏必要的动力,则很可能出现人民币国际化效果与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与规模不相匹配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在货物贸易领域日元国际化程度低于80年代,就是因为日本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和开放程度远远不能适应本币国际化的要求,导致日元国际化受阻。因此,在不断扩大和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必须竭力保证市场开放程度与国内金融体系的承载能力相匹配,以此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实施。

4.市场演进与政府推动交互作用

从历史经验看,货币的国际化是市场演进与政策推动相结合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是市场自发力量作用的结果,是市场主体投给中国发展前景最真实的“信任票”。但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而言,仅有这种自发的市场演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政策推动和制度安排。即以市场演进为基础,辅以政府推动,共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健康发展。应当积极主动地建立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目前倡导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便是这一行动的具体体现。为了扩大区域合作,还可以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加强双边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影响。这种制度安排一旦建立,就会产生“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效应,对巩固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具有现实作用。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货币替代现象的思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c6302833.html, 2011年08月03日 01:31 第一财经日报方亦思

货币替代是指一个国家在涉外经济活动中采用本币结算后本币对外币的替代支付现象,这种货币替代反映在宏观层面就是国际收支币种结构发生渐进性转变。对我国而言,由于一直以来依赖外币结算我国的涉外经济活动,因此我国的国际收支几乎百分之百地以他国货币进行。这一外币依赖现象甚至延伸到了统计和经济活动管理领域。我国的海关统计、外资统计、国际收支统计等都以美元进行,我国对外贸外资等与涉外经济活动相关的行政管理也都以美元为计值货币进行核定审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后,基于实体经济的自主选择,人民币在进出口贸易中开始使用。在人民币升值、境外缺乏人民币、出口实行试点企业限制以及我国出口产品谈判能力普遍较弱的多重因素作用下,贸易结算中的货币替代出现非均衡发展态势,人民币在进口中的使用远远超过在出口中的使用。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是净进口支付是人民币国际化初期的必然现象和必经过程。

一般来说,货币国际化初期,境外缺乏这种货币,需要通过先输出的方式来帮助境外获得这一货币。目前来看,货币输出的渠道主要有四种:一是贸易结算项下的输出。就是通过更多的进口支付将人民币付出去,形成境外的人民币存量,然后再是带动出口的人民币结算。这种方式的输出以双方的贸易为背景,在管理上可以通过海关的物流信息与银行实际支付的资金流信息来进行真实性判断。二是直接兑换出去。就是境外的企业需要人民币结算与境内企业的经贸活动时,先拿外汇向当地的银行去购买人民币,当地的银行再向境内的银行来买人民币。由于隔了一层,所以操作上很难将境外银行的兑换与货物跨境流动直接对应起来。三是直接投资出去。这是配合企业走出去较好的一种输出方式。因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后会形成一些对境内的采购需求,如机器设备、原材料等。采用本币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降低兑换成本并规避汇率风险。四是直接信贷出去。这是一种基于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性输出。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有过这种方式的大规模日元输出,如当时日本政府推动的“黑字还流”日元贷款。直接信贷出去的方式受到利率的影响更多一些。利率高的时候,贷出去的难度就高一些,利率低的时候,就容易贷出去。此外,还受到金融机构自身资产风险管理的约束。从总体来看,这四种渠道的输出都可以增加境外的人民币持有,但对我国的影响是不同的。第一和第三种方式属于实体经济的跨境经贸投资活动,是本币服务实体

经济的直接体现。第二种“兑换”和第四种“信贷”属于配套金融服务领域,兑换会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信贷则会带动人民币流动性的输出。

因此,现阶段通过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人民币结算将货币输出去是启动人民币国际化必需的。如果现在就要求进出口结算上人民币收付的平衡,可能根本谈不上人民币国际化的启动。

二是货币替代造成的储备被动增长是脱钩外汇储备与实体经济活动的必然前奏。

基于制度安排和惯性使然,我国的外汇储备与实体经济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外经济活动的起伏直接导致外汇储备的波动。这一格局使得我国必须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以应不时之需。货币国际化启动后的货币替代过程则可以通过我国实体经济活动更多地使用本币而使外汇储备渐渐地与涉外经济活动脱钩。这实质上是本国货币国际清偿能力的表现,是我国积累多年的外币清偿能力向本币国际清偿能力的转换,当然这样的清偿能力是建立在强大的国力和丰裕的外汇储备基础之上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当前外汇储备的增加也是货币国际化初期的必有现象,但与原先纯外币收支下的储备积累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这种由净进口人民币支付导致的外汇储备增加的“副作用”要小得多,它既不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同时又输出了人民币流动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项下的净进口人民币支付引起的外汇储备增加等同于原先的外汇收支净结汇导致的外汇储备增加。总体评估是,短期内,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人民币跨境结算,这种人民币对外币的替代支付会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一个时期;中长期来看,随着境外人民币持有数量的增加,这种现象会慢慢消退。带来的最终结果是,我国外汇储备与实体经济涉外活动的关联度逐渐下降,我国国际收支的币种结构会出现人民币增多的可喜变化。

三是货币替代过程引起的人民币跨境流动对货币政策影响基本可控。

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方案中,有两种清算渠道的安排,一是港澳人民币集中清算,二是境内外银行间跨境代理清算。港澳人民币集中清算是通过人民银行向中银香港和中国银行(2.80,0.00,0.00%)澳门分行提供人民币跨境清算账户服务的方式进行的,境内外银行间跨境代理清算则是通过境外银行直接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方式进行的。因此,无论是哪种方式,这些通过实体经济人民币跨境使用支付出去的人民币都存放在我国的银行体系内。港澳清算模式下,直接存放在人民银行;跨境代理清算模式下,直接存放在我国境内的商业银行中。因此,境内外人民币构成的是一个货币的封闭环,跨境结算只是在不同的持有者所开立的银行账户之间转换而已。这与外币跨境流动的影响是有区别的,外币跨境流动后净结汇造成的是基础货币的增加,而人民币跨境结算造成的对外支付是流通中货币存量的再配置,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够对其发挥作用。如,支付出去的人民币虽然存放在境内商业银行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内,但境内银行并不能因此而增加放贷。因为,境内向境外的支付改变了其存款持有者的结构(境内企业存款转为境外同业存款),按贷存比管理规则,同业存款不纳入分母,反而会约束其放贷行为,其作用效果与当前宏观调控方向一致。另一方面,向境外开放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后,境外人民币购买境内人民币债券形成流动性跨境回收,也与当前的调控方向一致。即便用于实业投资项下的流入也是在商务部门核准的

总投资范围之内,同时,这一流入构成了对外币外资流入的替代,可以中和因贸易项下净支付而造成的储备被动增长效应。

四是货币替代过程中的跨境套利为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提供实现机制。

目前利用跨境结算中的货币选择权来实现跨境套利的现象确实存在。从汇率角度来看,当境内外汇差拉大导致境外人民币兑美元比境内人民币兑美元更划算时,境内主体会更多地采用人民币中转结算进口,将人民币支付到境外去购买外汇来完成对最终收款人的支付。这种行为可以逐渐拉近境内外汇率上的差异。从利率角度来看,境外人民币增多导致收益率偏低时,更多的企业通过离岸人民币融资或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来替代外币外资或外币外债的流入,从而拉高境外人民币收益率,逐渐地缩小境内外利差。这些基于实体经济真实经营活动的跨境套利虽然不是政府管理层面所乐见,但客观上为人民币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运行提供了实现机制。当人民币走向国际接受境内外主体选择时,人民币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运行需要经受跨境套利的考验。因此,当前这种基于真实贸易基础上的跨境套利机制的存在不全是坏事。

从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来看,推动人民币走出去的时间窗口还在。国家应当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并从以下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一是取消对出口企业的试点限制。目前的出口试点企业制是一个歧视本币的政策,应当允许所有企业采用人民币结算其对外贸易并享有比外币结算更优惠的安排,而不是以本币结算反受限制。二是在政府的涉外行政管理领域中确立人民币为本位币的地位。这要求一方面改变相关部门涉外行政管理中仍然以美元为计值核批货币的做法,所有关于外贸外资等的通关、核准以及登记管理等都改用人民币进行;另一方面要将人民币作为我国对外经援和资本输出的主导货币,以货币输出带动产品出口和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三是在所有涉外统计中确立人民币为本位币的地位。将所有的涉外统计改用人民币进行,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活动中对外币的惯性认可思维。四是加快推进人民币对外币的替代进程。尤其是在当前因净进口人民币支付带来储备被动增长的情况下,要加快推进利用外资领域的替代过程,允许并鼓励与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的跨境资本流入全面转为人民币结算,降低涉外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错配风险,同时中和对储备的影响。

(作者单位是上海市金融学会)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障碍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障碍 班级:17金融数学 学号:2017106142 姓名:余佳欣

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逐渐从中国的主权货币发展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过程。在当前“一超多元”的国际货币格局下,人民币想要打破国际市场对美元、欧元(1.1202, 0.0019, 0.17%)的使用惯性、路径依赖,获得广泛使用的网络效应,最终实现与中国经济和贸易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仍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流通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境内,而是可以在境外流通,从而在国际间发挥记账单位、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及市场干预工具的过程。 近些年来,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已经被普遍作为了支付和结算的硬通货,尤其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已经有官方正式承认和公开宣布人民币为自由兑换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现状 1.人民币国际化调整巩固,RII触底后强势反弹。2017年,全球经济形势复苏向好,贸易与投资回暖,发达经济体增长势头巩固,新兴市场企稳回升。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的压力下保持稳健,新动能更加强劲,增长表现好于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年内连续四次上调中国GDP增速预测。综合国力提升,改革开放有序推进,夯实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基础。市场需求企稳回升,摆脱“恐慌”回归理性,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内源动力。在此基础上,跨境人民币使用政策体系以及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人民币跨境与离岸使用创造了便利条件。总体来看,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逐渐消化前期负面冲击与预期,在波动中显著回升,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保持稳定地位。截至2017年4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为3.13(图1),同比上升44.80%,强势反弹,基本回归至2015年水平。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 【民币国际化指数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货币研究所编制的,旨在客观的描述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当中实际使用程度的一个综合的量化指标,使用这个指标既可以跟踪全球范围内贸易计价、金融交易和外汇储备等三个方面人民币份额的发展的动态,也可以比较方便的与其他的主要国际货币进行横向的比较。】 2.资本金融项下人民币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功能得到夯实,频现亮点。海外人民币资金池已走出低谷,人民币国际信贷全球占比同比增长1.01%,呈现止跌回升态势。“债券通”进一步加快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步伐,熊猫债市场稳步向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注会七班闫博 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看成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对存款比率的函数。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的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 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的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

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一、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及分析 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趋势。 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 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基础。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央行的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的定义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年之前基础货币增长比较缓慢,基本上是平稳的爬升阶段;1993年之后,基础货币增长较快,特别是在1993-1994年间,基础货币的增幅明显较高,1995-1996年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较高水平;1997年,基础货币增速放缓(当然这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有

货币对的影响因素

货币对的影响因素 一、欧元/美元的影响因素 欧元占美元指数的权重为57.6%,也就是说欧元的比重最大,所以欧元基本上被看作美元的对手货币,也就是"反美元"。外汇交易者可能通过欧元来判断美元走势的强弱。欧元是非美货币种里最为稳健的货币,常常引导欧系货币和其它美系货币的走势。 二、英镑/美元的影响因素 英镑是曾经的世界货币,目前仍旧是投机者最为喜欢的货币,也是最值钱的货币--其对美元的汇率较高。英镑的波动也较大,但是其交易量远逊于欧元。不光是英镑兑美元、英镑兑日元、英镑兑瑞士法郎等交叉货币对也呈现出很高的波动性。 属于欧系货币,英镑与欧元区经济,政治密切相关。欧盟方面的经济政治对英镑的影响颇大。任何有关于英国有可能加入欧元区的言论都会打压英镑汇率。 三、澳元/美元的影响因素 澳元又被称为"商品货币",其汇率与金、铜、镍、煤炭和羊毛等商品的价格存在紧密联系,这些商品占澳大利亚总出口额的近2/3。所以这些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对于澳大利亚元的上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澳大利亚并不是黄金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国,但是澳大利亚元和黄金价格正相关的特征比较明显,还有石油价格。澳大利亚元经常在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获得支持,而此时正是商品价格高涨的时候。澳大利亚经济与日本经济紧密联系,毕竟日本吸收了澳大利亚20%的出口,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澳大利亚元会跟随日元走势。 四、美元/瑞士法郎的影响因素 瑞士是传统的中立国,瑞士法郎也是传统的避险货币,在美国和非欧洲大陆的政治动荡期,能吸引避险资金流入。黄金价格的上涨,能带动瑞士法郎一定程度的上涨。瑞士是一个小国,所以决定瑞士法郎汇率的,更多的是外部因素。另外它属于欧系货币,因此它平时基本上跟随欧元的走势。由于瑞士法郎利息较低,最近两年也成为息差交易的借入货币。 五、美元/日元的影响因素 出口成为日本国内经济增长的救命稻草,为抑制日元走强,日本财政部经常性的干预汇市,使日元汇率不至于过强,一直以来,保持出口产品竞争力成为日本习惯的外汇政策。日本方面,干预汇率的手段主要是口头干预和直接入市。因为日本经济对外联系的比重极大,与重要的贸易伙伴如美国,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密切相关。因此日元汇率非常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六、美元/加元的影响因素 加拿大是西方七国里最依赖出口的国家,其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成,而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农产品和海产品。加拿大元是非常典型的美系货币,其出口的80%是面向美国,加拿大与美国的经济依存度极高。表现在汇率上,就是加元对主要货币和美元对主要货币走势基本一致,例如欧元兑加元和欧元兑美元在图形上保持良好的同向性,只是在近年美元下跌中,此种联系才慢慢减弱。经常我们可以通过加拿大的经济数据推测美国的经济数据。

第九章--金融学--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

第九章--金融学--货币供给习题与 解答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 1、原始存款 2、超额准备金 3、基础货币 4、货币乘数 5、M1 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 1 ?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 A.流通中的现金量 B.流通中的存款量 C.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和 D.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差 2?货币供给的根本来源是() A.银行贷款 B.财政支出 C.企业收入 D.个人收入

3?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论点,其含义是() A.货币供给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 B.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 C.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 D.货币供给决定于财政政策的实施 4?如果物价上涨,名义货币供给成比例地随之增加,则实际货币供给() A.也成此比例地增加 B.成比例地减小 C.保持不变 D.无方向性的振荡 5 ?如果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货币供给不 变,则货币和物价的变化是() A.货币升值,物价下降 B.货币升值,物价上涨 C.货币贬值,物价下降 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6.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将导致商业银 行信用创造能力的() A.上升B .下降C.不变D.不确定 7.基础货币是由()提供的 A.投资基金B .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D .财政部 8.派生存款是由()创造的

A.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证券公司 D.投资公司9?下列资产负债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 A.流通中的通货 B.央行的外汇储备 C.对商业银行的贷款D .财政借款 10.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 A.超额存款比率 B.现金漏损率 C.定期存款比率 D.财政性存款比率 三、判断题(10题,每题1分) 1、当非银行公众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并将所获支票在中央银行兑现时,则基础货币增加。 2、当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买卖外汇时,常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动。 3、一般地说,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则货币供应量一定扩张。 4、若中央银行在市场购买价值100万元的外汇,同时增加对商业银行100万元再贴现贷款,货币乘数为3,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增加600万元。 5、基础货币中具有乘数效应的部分主要是现金。 6、货币乘数取决于四个因素的变动,即现金漏损

对货币基本面分析

对英镑的基本面分析 摘要:在人类数千年的货币史上使用范围最广、历史最长的货币是黄金,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超主权货币,但直到近代史上大英帝国崛起,由英格兰银行独家发行的代表英国国家权利-----英镑诞生了,替代黄金在全球通用,人类史上第一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诞生了。以下我从基本面对英镑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英镑汇率货币制度物价 一英镑的产生 1694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但那时的英镑还不能算真正的货币。当时的英镑只是一种纸钞,因为当时这个黄金在流通,它只是记录黄金的单位,本身没有价值。英镑的稳定是英国强盛的一个关键因素”。英镑的稳定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因素是金本位制的确立。另一个因素是前述英国“金融革命”中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大英帝国的崛起,由英格兰银行独家发行的代表英国国家权利的英镑替代黄金在全球通用,人类史上第一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诞生了。 二英镑的发展及衰落 17世纪的欧洲,战争成为所有国家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每一个欧洲国家都面临着其他国家的战争威胁,而军队的建设和战争的军费开支,都必须从民间筹得。 如何筹到战争款项成为了英国王室最头疼的问题。在这个时候,1688年,发生了“光荣革命”。第二年,英国就卷入了同法国长达百年的战争中,而所有英国有钱人,都不能不关注这场无休止的战争。尽管当时伦敦的民间借贷非常活跃,但他们仍然不愿意贷款给王室,因为有两点担心:一是王室赖账不还,二是王室打了败仗,自己将血本无归。以至于开战时的1689年,英国王室只筹集到了很少的一笔钱。由于法律规定国王不能赖账之后,一个为战争筹款的机构应运而生。1694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但那时的英镑还不能算真正的货币。当时的英镑只是一种纸钞,因为当时这个黄金在流通,它只是记录黄金的单位,本身没有价值。 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的形式承认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1821年,英国正式启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世纪。 1686年时的一个统计表明,当时有近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范文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到着手制定政策再到实施政策,每一步 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段。1.认识时滞。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2.决策时滞。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认识到客观经济过程需要实行某种政策,就要着手拟定政策实施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然后才能公布、贯彻。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这也是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会有:金融部门对新政策的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所作的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的认识——企业部门的决策——新政策发生作用等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外部时滞也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1.操作时滞。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调整政策工具的操作方向或力度,需通过操作变量的反应,传导到中介变量。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政策工具,都要通过操作变量的变动来影响中介变量而产生效果。而政策是否能够生效,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态度、对政策工具的反应能力以及金融市场对央行政策的敏感程度。2.市场时滞。这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货币政策要通过利息率的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或者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经由消费的收入弹性产生效应。不仅企业部门对利率的变动、私人部门对货币收入的变动作出反应有一个滞后过程,而且投资或消费的实现也有一个滞后过程。各种政策工具对中介变量的作用力度大小不等,社会经济过程对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措施的反应也是具有弹性的。因此,中介变量的变动是否最终能够对目标变量发生作用,还取决于调控对象的反应程度。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外部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包括: 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一个国家的货币如何发行

一个国家的货币如何发行? 一个国家的货币如何发行? 问题如下: 第一,谁(机构)来决定货币的本年度新货币发行量,根据是什么。 第二,新货币印刷出来之后如何分配流通呢? 第三,我一直有个想法,如果我放火烧了一屋子的钞票(两个可能,这些钱是我的,这些钱不是我的),谁在我的行为中受益,谁是受害者。国家会重印这些钞票吗? 货币由每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发行,央行无商业职能,管调控货币M0、M1、M2。 在现代经济里,各个国家只有一个银行可以印钱,那就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政府最重要的机构之一。中央银行把印出来的钱贷给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把钱贷给企业或者个人收取利息。中央银行再从商业银行回笼货币,烧掉一部分现钞,又印一些新钞,维持心目中理想的现钞总数,即M0的数量。大部分贷款是用票据或者电子形势大额走账的,并没有对应的现钞,总数会大大高于M0的数量,就是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例如,支票、活期存款算M1。M2包括M1,还多出了机构存款这样的大头。 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货币的国际兑换币值,由该国的实际经济容量以及中央银行操纵M0、M1、M2决定。中央银行对挣钱没兴趣,因为钱就是它印的,对它没有意义,它的任务是让国家经济平稳运行,就是调控通货膨胀、货币币值之类的。一国经济增长了,中央银行就可以把M0、M1、M2的数值放大一些,老百姓外国人却仍然觉得你的货币与原来价值一样。这种无代价多印多贷出来的,就是政府搞经济的直接成果,相当于“铸币税”,政府可以拿去干自己想干的事。中国政府最近真的是发了,中央银行印钱贷钱增长比GDP增长要快得多,却仍然没有通货膨胀,人民币还要升值。蒋介石没有多少本钱发动内战,就通过央行疯狂印M0、搞M1之类的捞钱打仗,于是恶性通货膨胀。 为了防止中央银行乱印钱,一般要求印钱的时候政府有对应的金银、合格票据、外汇、有价证券等等,作发行准备。不过这个很复杂,实际运行是个动态平衡,汇率、通货膨胀的变化怎幺调控太专业了。经常有国家调不过来,就经济危机了,其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该国的中央银行失败了,某些数据变得很坏,却没有办法阻止。 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不理这一套,全国就一个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印钱也是它,贷款给个人或者单位也是它。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它一家包搞,反正是计划经济,印出钞票来不是为挣钱,而是为了算账方便,不搞那么复杂。改革了,这样搞不行了。1984年,弄出“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理论上把人民银行的商业职能接过来了,人民银行专心干中央银行的事。理论上四大行应该是独立奔着利润去的,实际上仍然听命于中国政府,职能不清,乱得很,搞出坏账一堆。最近才包装得比较现代了,可以上市了,每年多少利润都可以象模象样的算出来。所以我们知道,四大行会陆续上市,但是人民银行却不会上市(也没法包装),因为它是中央银行,是政府机构。 那为什么香港有好几家发钞行呢? 好像过去渣打和中国银行都能发行港币,是因为它没有中央银行吗?

影响货币供给量得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得因素有哪些 注会七班闫博 货币供给得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得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瞧成就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与现金对存款比率得函数。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得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得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就是银行创造货币得基础。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得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得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得途径分析 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得财政政策就是不够得,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得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而扩大货币供应量得途径不外乎两条:一就是增加基础货币,二就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得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得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得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得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得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得作用。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得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

些措施呢? 一、货币供应量得决定因素及分析 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进行详细得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得趋势。 1. 基础货币得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 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得现金与商业银行得准备金之与构成,它就是创造货币供应量得基础。由于我国得特殊国情,央行得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得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得定义就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得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年之前基础货币增长比较缓慢,基本上就是平稳得爬升阶段;1993年之后,基础货币增长较快,特别就是在1993-1994年间,基础货币得增幅明显较高,1995-1996年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较高水平;1997年,基础货币增速放缓(当然这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有一定关系,但增速下降趋势则就是明显得),1998-1999年,在法定准

浅谈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

浅谈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 摘要:一场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奠定了基础。我们要正视问题的存在,但更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也许路途坎坷,前途却是光明的。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国际储备;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0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 (2009) 12-0000-01 2008年美国爆发了一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迅速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渐渐转变成一次资本主义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爆发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我们2万亿的外汇(以美元为主)储备大幅缩水。这使得我们认识到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储备背后的一系列问题。于是,在今年4月2日伦敦召开的G20峰会上,我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了“超主权货币”的概念,旨在改变单一依赖美元机制,当然这一提议目前行不通,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加快汇率体制改革,正视外汇储备问题。美国通过发行美元转嫁危机,巨大的损失使得我们必须调整当前的储备体系,来避免紧盯美元带来更大的损失。人民币国际化就成为必然趋势,所以我想谈谈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小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之我见。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阶段取得的成绩 (一)货币互换协议,包括以下内容:2008年12月4日,中国与俄罗斯就加快两国在贸易中改用本国货币结算进行了磋商;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两国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的短期流动性支持。 2009年2月8日,中国与马来西亚签订的互换协议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400亿林吉特。 2009年3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国家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目的是通过推动双边贸易及投资促进两国经济增长。该协议互换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8万亿白俄罗斯卢布。协议实施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目的是支持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为稳定金融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该协议互换规模为1000亿元人民币/175万亿印尼卢比。协议实施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2009年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阿根廷中央银行29日在这里签署了70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货币互换框架协议,这是迄今中国和拉美国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交易。根据该框架协议,阿根廷从中国进口商品时可以使用人民币,不必再使用美元作为交易的中介货币。 (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从货币理论的角度来看,一国的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其货币职能必须国际化,与其作为一国国内货币的职能有所不同,必须具备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

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地影响 一·前言 牙买加体系地建立, 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地浮动汇率制得到法律上地认可, 但汇率过度波动则导致大多数国家在世纪年代重新实施汇率管理.“汇率目标区”就是一种有管理地汇率制度安排, 即一国允许其汇率在一特定地区间内进行波动, 一旦汇率地波动超出这个区间, 货币当局就要进行干预.然而,汇率目标区涉及到一个不完全可信性问题,这个难题未能获得有效解决大大抑制了该制度在各国地有效应用. 二·背景 在国际游资规模越来越庞大地今天,政府通过冲销干预以期达到改变投机者预期从而维持汇率目标区地愿望越来越变得不现实.本文分析了基于供给视角解决汇率目标区可维持性地局限,主张从需求视角构建托宾税惩罚机制消除投机者冲击目标区边界带来地高额收益预期,从而使汇率目标区具有完全可信性.完全可信地汇率目标区不仅解决了货币投机攻击问题, 还给“三元悖论”难题提供了一个近似解,使得一国货币政策不再受制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 三·对中国经济地意义 (一)升值预期导致地货币投机 近几年来,我国地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处于双顺差地状态,因此导致外汇储备增长,使基础货币供给被动增长,市场利率不断降低,从而形成汇率升值压力.长期地双顺差状态发展地必然结果就是汇率升值压力日积月累形成名义汇率对均衡汇率地偏离,这就要求对币值进行重估.正是在这样地背景下,年月我国放弃盯住美元地固定汇率制度,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地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这就给投机者以强烈地进一步升值地预期,大量热钱涌入国内,自此人民币开始步入升值周期.尽管当前我国实行资本项目地管制,但大规模短期资本通过进出口贸易、和地下钱庄地途径流入国内,为了稳定汇率,投入大量外汇占款,带来较大地通胀压力. (二)国内外货币政策地冲突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地主要任务是紧缩货币,抑制通货膨胀.近两年来,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地通货膨胀形势,从国内因素来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深化,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转移,导致我国猪肉、蛋类、农产品等供给日益减少,在此期间,我国食品类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出现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从国际因素来看,一方面,从年月开始人民币步入升值周期,这就给投机者以强烈地升值预期.大量热钱通过进出口贸易、和地下钱庄地途径流入国内,为了稳定

影响外汇汇率的政治因素

影响外汇走势的政治因素 一、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货币的供求关系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这些政策在影响宏观经济的同时,必然 要影响到汇率的走向。 1、宽松性与紧缩性货币政策 当中央银行认为经济处于衰退期时,就会采取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方式,或者同时降低央行的基准利率,以刺激商业 信贷行为,实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就可能减少货币供应量,或者同时采取加息的措辞,以此 来减小通货膨胀的压力,保证经济的正常稳步发展,因为过快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大量的经济泡沫,或者产生过多的银行 潜在不良信贷,为将来的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2、强势货币和弱势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职能是稳定货币汇率,但在本币与外币的比率中,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也会因为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性采取强势货币和弱势货币政策,也可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强弱货币政策。 最坚持强势货币政策的货币莫过于美元,即便是在经济衰退期,美国政府虽然有时候不得不在实质上采取了一些非强势货币的手段,总的来说美国官员一致都是坚持强势货币政策不变,只有强势的美元货币政策,才能在经济衰退期尽量稳 定留在美国的大量国际游资,不至于因为经济衰退而给美国经济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而最坚持弱势货币政策的货币莫过于日元,由于日本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日元的弱势有助于日本企业在海外有更好的竞 争优势,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每当日元持续上涨的时候,日本央行和财务省官员经常站出来讲话声称要干预外汇市场日元 的走势。 二、财政政策 一国政府的财政政策也是调控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财政政策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主要涉及财政开支和税收两个方面。为了刺激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往往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开支或者降低税率,也可能是两项同时 实施增强力度;如果有必要抑制社会的消费欲望,减缓过快的经济增长,政府也会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并 减少政府开支。 财政政策对外汇市场相关货币走势的影响,最直接地体现在该国经济发展趋势上,如果政策有助于经济向好,这对该国 货币的走势是非常有利的;反之,如果经济疲软,则可能导致该国货币的下跌。当然财政政策有的时候也是服务于政治的, 三、中央银行的宏观影响 1、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最根本的目的是要稳定货币汇率,或者是要让货币汇率向该国政府需要的价位靠近。另外一个顺带的目的是向市场表明央行的意图,或者树立市场对央行的信心,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市场的人气。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严格说来是一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其自然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干预市场就能很快 实现效果,而不用调整国内的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这样的决策更容易做,决策风险更小;不利的则是敢于效果所持 续的时间较短,大多数干预都只能起到很简短的效果,比如日本央行在2003年的多次干预中,往往一次数亿资金的干 预只能改变几个小时的行情,很快市场又恢复原来的运行趋势。汇率的走势归根到底取决于两国的实际经济水平和其他 综合因素。 口头干预

北京外国语~国际金融(第2次)作业

请阅读下面关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相当部分投向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导致资产价格膨胀(主要是泰国和马来西亚)。此外,汇率制度缺乏弹性也使得大量外债没有考虑汇率风险。这些都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危机首先从泰国爆发。1997年3月至6月期间,泰国66家财务公司秘密从泰国银行获得大量流动性支持。此外,还出现了大量资本逃离泰国。泰国中央银行将所有的外汇储备用于维护钉住汇率制度,但仍然以失败告终。7月2日,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泰币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价值由市场来决定,放弃了自1984年以来实行了14年的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这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很快,危机开始从泰国向其它东南亚国家蔓延,从外汇市场向股票市场蔓延。 7月以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货币相继出现问题。8月13日,印尼财政部和印尼银行联合宣布,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印尼盾大幅下跌55%。 随着危机的发展,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国际社会开始向危机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但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仍在恶化,并波及香港和美国市场。危机国家在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时,也开始进行经济和金融改革。 8月1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过协商,确定对泰国提供约为16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以稳定泰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秩序。香港特区政府首次动用外汇基金,提供10亿美元,参与泰国的贷款计划。 9月以后,菲律宾股票市场继续下跌;韩元对美元汇率跌到了韩国至1990年3月实行市场平均汇率以来的最低点;菲律宾比索也跌至历史新低点。 10月31日,印度尼西亚宣布银行处置一揽子计划;关闭16家商业银行,对其他银行的存款实行有限担保。11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宣布,国际社会将向印尼提供28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贷款,以帮助其稳定国内金融市场。12月23日,世界银行批准向韩国提供30亿美元的贷款,作为IMF财政援助的一部分,帮助韩国摆脱危机。 1998年,在经过最初的动荡后,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开始趋于稳定。多数危机国家的政府加大了改革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努力。 问题:

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汇率稳定

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汇率稳定汇率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配置价格。汇率的失衡或错估,不仅破坏了经济的外部均衡,对于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也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力求使汇率制度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1994年到2005年汇改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该制度存在多种缺陷,是我国汇率被动的受制于美元的币值,在美元地位下降和货币多元化的条件下,该制度已经不适应我经济发展需要。2005年汇改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我国专家学者普遍认可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几个关键因素归纳如下:(1)物价水平,通货膨胀;(2)利差(相对利率水平);(3)国际收支;(4)经济增长率;(5)政策因素。笔者在本文中尝试从实证角度分析以上几个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和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对人民币汇率稳定提出了相关政策。 1.通货膨胀使一国的货币在国内购买力下降,使货币对内贬值,理论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人民币的相对币值也就是说其购买力在下降,人们会倾向于将手中的本币转化为其他货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缓解,国内通胀也会导致以本币标价的出口价格上升,出口减少,长期会改善经常账户收支,人民币升值压力缓解。 2000-2010年人民币汇率和通胀率相关性分析 对美元汇率(1RMB)通胀率 对美元汇率(1RMB) 1 通胀率0.718840209 1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但是结合我国2000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通胀率的相关分析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国内通胀率相关系数为0.7188,强度正相关,对于我国而言,通胀率我国货币对内贬值,但是对外却是升值的,这种不均衡产生的原因在于,我国汇改以前为刺激出口,长期压制本币汇率的反弹,再加上近些年我国巨额的顺差和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压力大,这些因素抑制了通胀对汇率的拉低作用。 2.相对利率水平,我们在这里结合政策因素来分析,原则上只要存在相对利差,就存在资本套利的条件,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一国利率的提高

金融学15货币供给(参考答案)

第十五章货币供给 一、选择题 1、C 2、B 3、A 4、A 5、D 6、C 7、B 8、A 9、C 10、A 11、B 12、B 13、D 14、B 15、D 16、B 17、B 18、A19、B 20、A 21、B 22、C 23、A24、A25、C 26、A27、D 28、B 29、D 30、C 31、A32、D 33、D 34、A35、C 36、A37、A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19、√20、√ 三、名词解释 1、货币供给:指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 2、货币供给量:指一定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的总额,由货币性资产组成。 3、现金漏损率:指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 4、货币乘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代表着每一 元基础货币的变动所能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5、基础货币:指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总和,也称货币基数或高能货币 6、存款货币:指在商业银行帐户上可使用支票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活期存款。 7、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指货币供给是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决定货币供给变动的因素是 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中央银行难以直接控制。 8、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指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外生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 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货币供给的变动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 9、存款乘数:反映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之间的倍数关系或准备金和活期存款之间的倍数关 系。 10、原始存款:指以现金的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或能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的存款 (如中央银行的支票存款)。

财政政策论文:浅谈人民币国际化

财政政策论文:浅谈人民币国际化 【摘要】论文为您整理了财政政策论文:浅谈人民币国际化,希望帮助您提供很多想法。 货币是国家经济主权的体现,因此相当多国家发行本国货币并要求在本国境内的经济交易使用本币支付,外国货币必须兑换成本国货币在本国才具有购买力。例外的是,实行美元化或欧元化等的国家,本国不再发行货币,允许美元或欧元在该国境内使用。另外,也有一些中小国家,允许在本国境内使用外国货币。当人民币发挥诸如美元、欧元的作用,被其它国家广泛接受并用于跨国交易的支付结算以及官方储备时,人民币才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现钞、非现钞形式以及人民币标价的金融产品在境外流通并被非居民持有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人民币从境内持有使用到被非居民持有使用的过程,因此,不同时期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存在差异。通常,将人民币国际化分为三个层次,即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国际投资和国际借贷中使用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纳入其它国家官方储备范围。当人民币完成这三个层次的国际化后,人民币即成为国际货币。根据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践分析,货币国际化一般是从本国货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开始,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国际借贷和国际投资等跨境交易使用本国货币,货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是被其它国家普遍用于官方储备,这几个方面是相互相互促进的。本文对有关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提出如下观点: 一、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以人民币自由兑换为前提 1.货币国际化与货币可兑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是适用范围和状态不同。货币可兑换是指在外汇市场上,可以自由地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其它国家货币,或者反向操作。根据国际间经济交易的限制划分,货币可兑换可分为经常项目可兑换与资本项目可兑换。货币国际化是指该国货币可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在外国之间或者本国与外国之间相互购买和支付,即本国可用本币向第二国支付,第二国可用此货币向第三国购买商品,第三国可用该货币向第四国投资:本国货币为非居民广泛接受。目前世界上许多种货币都实现了可兑换,但只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少数几种货币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国际化。 二是实现的过程不同。货币可兑换取决于货币发行国政府决策,属于政策供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贸易地位不断提高、人民币币值的长期稳定等因素使人民币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人民币逐渐走出国门在境外流通。人民币国际化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但也会有对中国有不利的影响。本文旨在对人民币国际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利与弊做简要的认识分析。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含义利弊 1.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 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当前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货币竞争。如果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替代性增强,不仅将现实地改变储备货币的分配格局,而且也会对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2.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 2.1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存量保值。 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中国的出口和进口都需要用外币计价。我们的出口持续超出进口,累积起巨额的外汇储备,也就是说我们的财富很大一部分是用外币(特别是美元)持有,并无奈地大量投资于美元国债之中,国际资本市场的风吹草动将可能导致国家外汇储备数十亿美元的帐面亏损。降低外汇储备的规模有助于减少因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中国经济存量的影响。如果人民币在对外经济贸易中能更广泛地作为结算货币,我们的企业须承担的外汇风险就会更低,政府经营外汇储备的压力也会大为缓解。

10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10.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答: 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财务约束,因此凡是影响和决定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财务约束条件的因素,也就是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收入状况。收入状况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又可分解为收入水平和收入时间间隔两个方面。 在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成正比,这是因为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是其总财富的一部分,而收入的数量往往决定着总财富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同时,收入的数量对支出数量也有决定性影响,收入多则支出多,而支出多则需要持有的货币量也多。 如果人们取得收入时间间隔越长,则人们的货币需求量就会增大;反之则反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收入通常是定期地取得,而支出则是经常陆续地进行,在两次收入的间隔中,人们要持有随时用于支出的货币。两次收入的间隔越长,人们需要持有的货币越多。 (2)信用的发达程度。如果在一个社会信用发达,信用制度健全,人们在需要货币的时候能容易地获得现金或贷款,那么人们所需要持有的货币就会少些,人们可以将暂时不用的货币先投资于其他金融资产,待需要使用货币时,再将其他金融资产出售以换回现金。另外,在信用制度发达的经济中,有相当一部分交易可通过债权债务的相互抵消来结算,这也减少了货币的需求量。而在信用制度不发达,融资不方便的经济中,人们要取得现金或贷款不太容易,于是人们宁愿在手头多持有些货币。一般说来,货币需求量与信用的发达程度成负相关关系。 (3)市场利率,在正常情况下,货币需求与市场利率呈负相关关系。市场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反之则反是,当市场利率提高时,一方面会增加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另一方面又会使有价证券价格下降,吸引投资者购买有价证券,以便在未来有价证券价格回升时,获取资本利得,所以人们将减少货币需求量。而当市场利率下降时,一方面会减少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另一方

金融基础知识整理

金融基础知识整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一、名词解释 1.金融:从广义上说,、个人、组织等市场主体通过募集、配置和使用资金而产生的所有资本流动都可称之为金融。 2.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经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 4.金融制度:是各种金融制度构成要素的有机综合体,是有关金融交易、组织安排、监督管理及其创新的一系列在社会上通行的或被社会采纳的习惯.道德.法律.法规等构成的规则集合。 5.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6.直接融资:是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 7.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包括流通中货币和银行存款。 8.货币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规则、结构和组织机构体系的总称。换言之,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9.格雷欣法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金银两种金属中市场价值高于官方确定比价的不断被人们收藏时,金银两者中的“贵”金属最终会退出流通,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 10.超主权货币:就是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用以解决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问题的国际储备货币。 1.资金融通: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资金供求双方运用各种调节资金盈余的活动,是所有金融交易活动的总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