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秋声赋》教案9

欧阳修《秋声赋》教案9
欧阳修《秋声赋》教案9

欧阳修《秋声赋》教案9

导读:《秋声赋》教案

教学目标:

1、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2、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比如本单元中学习的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那么,在欧阳修的笔下秋天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他的《秋声赋》(板书题目)。

二、相关知识回忆与补充

1、赋:回忆“赋”作为一种文体,它的定义和特点。(可以结合学过的《阿房宫赋》和《赤壁赋》以及导学练内容提问一两个同学)

2、欧阳修:回忆有关作者欧阳修的文学常识,请学生读一下课下注释,并作适当补充。

3、补充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就是在这种情绪驱动下,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

三、研读课文

探究一:本文写作手法,通过文章的具体讲解来感知文章化虚为实,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秋声的好处和作用

第一段: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整篇文章进行了预习,初步掌握了文章的意思。这节课我们着重来探究几个问题,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课后练习二中提到清代人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题目内容让一个学生阅读大家思考)

1、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大,同学们感觉无处下手,那我们首先从文中找到具体描写“秋声”的语句,再加以分析。(让学生分组找出具体语句)

明确:文章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至“但闻人马之行声”

2、很好,找的很准确具体。这几句话向来为人称道,把一个无形的秋声写的惟妙惟肖。大家快速朗读,前后位组成一个小组比赛背诵(提问:最好让学生主动起来背诵,形成一个互相竞争的局面,提

高课堂记忆效率。)

3、大家背诵的非常好,现在思考一下,这几个句子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对于表现秋声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比喻。具体可感,能够让人如同看到一幅画面(可以让学生按照原文翻译来描绘一下这幅画面:这秋声刚开始像淅沥萧飒的细雨,忽然变得像澎湃的波涛,让人想象到大雨急至的场面。又把它比喻成衔枚疾走的赴敌之兵,让人想象到行军队伍那种虽无号令却又急骤前行的场面,似乎能听到行军脚步的“唰唰”声。)

4、很好,这一段文字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运用比喻手法,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悚然”,令人感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

第二段:

这是用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秋声。第2段有没有写到“秋声”呢?

1、快速阅读,并回答描写秋声的语句。

明确: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2、大家看一下这段文字在具体写到这句有关秋声的特点以前,先写了什么?

明确:先写“秋之状”

3、写秋之状分别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

明确:色,容,气,意。

4、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运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之状呢,是不是离题了?(这里要求学生分组

讨论并回答)

明确:不是离题

A.为写秋声做一个铺垫,使写秋声的笔触不至于太突兀

B.是烘托,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是烘托的写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5、下面的一小段文字,似乎是对秋之状的再次引申写到春夏之交的草木之色,然后有些秋风过后的草木萧条之色,这里前后草色之变,又是运用的什么手法呢?

明确:对比。用前后色差之大来显示秋风的萧杀之力度。

6、文章写至此,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凄切切和秋之萧条。但是作者还嫌不够。大家来看,接下来作者又从哪几方面来写秋的?这里讲到“五行”“时令”“乐音”,看起来非常杂乱,但是最终呢却都能归结到秋声上面,这种看似漫无目的,类似于意识流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修辞手法呢?

明确:“夫秋”至“物过剩而当杀”。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秋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常以肃杀而为心”“物过剩而当杀”。

这样,作者就运用了正面比喻手法,铺垫烘托手法,联想想象以及对比的手法,从秋之声、秋之状、秋之性几个方面来描绘了秋的肃

杀。而“秋之声”始终是描写的核心。

探究二:文章主题思想

第三段:

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欧阳修会不会只是为写秋声而写秋声呢?恩,不是,那么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感悟呢?这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第二个问题,请大家浏览第三段,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对欧阳修的感悟做一下概括。(分小组自行翻译讨论,最后老师总结)

明确:A.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

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

C.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四、小结:文章到此才在童子的瞌睡状态下结束,作者以对话开始,又以对话结尾,中间作者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的笔下却形态可掬。

五、课后作业:学习作者欧阳修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夏日之景的文章。

六、板书:

秋声赋

欧阳修

秋之声:淅沥萧飒,奔腾澎湃。(比喻)

秋之状:色、容、气、意。(铺垫、烘托、对比)

秋之性:肃杀为心、伤戮为责。(联想想象)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完整版)《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下列诗词名句,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出示名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枚《山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2、谈话:以上诗句有的悲秋,有的颂秋,“自古文人多悲秋”,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显示课题) 二、欣赏视频朗诵,感知课文内容 1、欣赏视频朗诵。(1-11自然段) 2、思考:(多媒体显示) (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清、静、悲凉 提示: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奇景 提示: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三、赏析景物描写,把握文章的神 1、欣赏第一幅画

高二语文秋声赋的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秋声赋的教案设计 一、教师激趣导入 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讨论学习内容 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习共识的形成(可能与学生意思相近,但用词会有差异):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文言文的必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文”,一个是“言”。“文”和“言”应该先学哪个?应该先“言”后“文”,因为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 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个学习板块,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三、介绍学习方法

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每人要在自主诵读中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讨论学习内容、介绍学习方法,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文言文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他们离开教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一读,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和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合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

《秋声赋》教学设计

秋声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3.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起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对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难点: .文本研习,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的认识和体会。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品味形成自己的认识。讲读结合,学生自主探讨, 用评点法研习文本。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自古文人多悲秋,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一位文人才子,抒

发了秋的悲伤。 “宋玉悲秋”典故——“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辨》 宋玉是抒发悲秋之情的第一人。后来很多文人不厌其烦地追随“悲秋”的主题,抒写宋玉式的悲凉,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笔下的秋是否有新颖之处。 (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PPT)注释1 二、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字音 悚(s eng) 然 萧飒(s ) a : 鏦(c eng) 鏦铮铮 砭(bi m) 人肌骨 戕(qi mg贼 见课文注释) 2.释词义 ( 3.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有动于中(中同衷,内心) 4.古今异义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18《秋声赋》教案(最新)

秋声赋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文初步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摹写秋声的方法。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掌握生字,翻译课文1、2两段,把握文言知识点;初步感知作品写景抒情的结构特点。 一.导入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可在我们学到的文学作品中,秋天总是萧瑟肃杀的,它常常寄寓着一种繁华的消逝或一种心绪的黯然。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到过的描写萧瑟肃杀之秋的一些名句或名文: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汉乐府?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 其实只要我们了解我们祖国沧桑的历史,我们会理解,这是与中国古代文人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于是我们常常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伤感。其中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应该是写尽了秋的悲凉。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秋声赋》。 二、相关知识补充 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后以右正言(谏官)充任知制诰(主管给皇帝起草诏令)。由于上疏为先后被排挤出朝的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颍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说理畅达,语言流畅自然,抒情委婉,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三.先听课文录音,整体感悟内容。 1、读准下面几个词语 悚(sǒng)然萧飒(sà)鏦(cōng)鏦铮(zhēng)铮 砭(biān)人肌肤戕(qiāng)贼

高一语文《秋声赋》教案 新人教版

秋声赋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文初步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摹写秋声的方法。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相关知识补充 1、走近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掌握生字,翻译课文1、2两段,把握文言知识点;初步感知作品写景抒情的结构特点。一.导入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可在我们学到的文学作品中,秋天总是萧瑟肃杀的,它常常寄寓着一种繁华的消逝或一种心绪的黯然。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到过的描写萧瑟肃杀之秋的一些名句或名文:

……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汉乐府?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 其实只要我们了解我们祖国沧桑的历史,我们会理解,这是与中国古代文人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于是我们常常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伤感。其中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应该是写尽了秋的悲凉。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秋声赋》。二.先听课文录音,整体感悟内容。 …… 1.读准下面几个词语 悚(sǒn g)然萧飒(sà)鏦(cōng)鏦铮(zhēng)铮砭(biān)人肌肤戕(qiāng)贼 2.这是一篇文赋。文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再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结合这样的理解,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秋声的。 …… 第1、2两段。 三.朗读第1段,结合有关资料翻译第一段。 …… 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1.注意下面几个实词的意思 方:正 夜读书:在夜里读书。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锦瑟 高品质公开课获奖教案

课堂实录 课前几分钟,肖老师让学生们朗读了《秋声赋》的后两段。 师:刚刚从秋天走出,看看窗外是怎样的天? 生:雨天 师:雨是那个唤起我们许多记忆的一种东西,喜欢雨天吗? 生:不喜欢。 师:不喜欢,我用四个字来说说“又是雨天”,猜猜看我对雨天是什么感情?你来说。 一生:觉得雨天发生很多的事情,有点感伤,有点怀念。 师:你从老师的哪个字感觉出来? 生:又是 师:又是,同学们说她解读得对不对? 生:对 师:从一个词上她感觉到老师的一种情感,不错。来,再听,又是雨天。 一生:感觉你有点不耐烦的感觉。 生:(轻声)啊!(笑声) 师:同学们说他错了。好,你来说。 一生:我认为老师刚才的感觉是十分高兴的,十分欣赏的,又是雨天,终于雨天又来了,老师非常期待这个雨天,非常期待这个下雨的季节。 师:同学们说对不对啊? 生:对。 师:这四个字,老师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节奏,读出的情感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这就说明朗诵是建立在对文字揣摩的基础上的,是不是? 生:是。 师:来,模拟一下。西南旱灾的人们是怎么说这四个字的? 生:又是雨天! 师:太高兴了,是吗?再来,广东雨灾后的人们是怎么说这四个字的? 生:又是雨天!(拖长声音,充满苦恼) 师:对了。同学们,雨天啊,是很容易唤起心头一种情感的,它装载了太多的东西,它很容易唤起我们心头的一些遥远记忆,心底的一种深沉。同学们,从表达情感的需要,雨天往往适合于回首,适合于追忆。今天,这个雨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听一听他心中的锦瑟之音,好不好? 生:好。 师: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二开始。 (生读《锦瑟》) 师:好。题为《锦瑟》,什么是“锦瑟”,快速找出来。 生:一种乐器。 师:一种乐器,一种绘有美丽锦文的乐器,那么,李商隐这首诗在大家的第一次朗读之后,你告诉我它是写锦瑟的吗? 生:不是。 师:那是写什么? 一生:写他自己。 师:写他自己,写他什么事,找出一个字,写什么? 生:思 师:思,刚才同学们说出来了,思,或者换一个字。 生:忆 师:哎,这位男同学说出来了,忆。来,把开头和结尾四句话再一起来读读,锦瑟一二读。 (生读) 师:这是一首李商隐回首往事的诗,那么回忆,同学们考虑一下,在回忆的时候人们的情境是……或者说,回忆的文字在朗读的时候节奏是…… 生:慢 师:哎,舒缓,缓慢一些。第一次朗读了,接下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这种回忆的感觉。注意,要放慢节奏,缓慢一些。“锦瑟无端五十弦”一二读。 (生齐读) 师:如果要把回忆的感觉读出来,最后两个字“惘然”要…… 生:慢一些 师:哎,再来一遍,“只是”一二开始 (生读最后一句) 师:慢慢的,还在回忆,这个“然”字不一定就从回忆中醒过来,它还在引导着我们继续去沉醉,继续去思考。好,这位女同学,你给大家读一读。 (一女生读,读得一字一顿) 师:速度再慢一点好吗,读两句,最后两句。 (女生读最后两句,读到“当时”的时候笑了) 师:只是当时已惘然(师范读)所有同学一起来读,一二开始 (生读) 师:好,再说说看,这次读了以后你告诉我,这首诗你读出了诗中的…… 生:悲伤。 师:好,马上就说出来了,悲伤。你呢? 另一生:哀愁。 师:其实,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概念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秋声赋》教学案(练习)[苏教版必修四]

《秋声赋》教学案(练习)[苏教版必修四] 《秋声赋》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当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夜、悚然、砰湃、明河、惨淡: 清明、栗冽,方、以等等。 2、掌握本文骈散结合、铺陈渲染的写作特点以及起承转合的行文方式。 3、理解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人生感叹。 一导入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左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枫叶、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计和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

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 二自由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三研读课文1-2小节 生一起回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1—2 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 秋声 生齐读这一段(串讲第一自然段) 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声的? 谁给我解释一下“如赴敌之兵” 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 明确:比喻本体是秋声,喻体是 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先串讲这一自然段) 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可分为两部分。分哪两部分? 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 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8222;8222;”——《苏东坡传序》(投影展示)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三、回顾“赋”的文体知识。(随机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语。) 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 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 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 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四、指导诵读: 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自己跟着低声吟诵。第一段间,天,

《秋声赋》教案+练习

《秋声赋》教案+练习 导读: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写秋天声音的赋文。赋是讲究句式整齐、对仗排比而又押韵的文体。唐宋古文家们改造,行文中增加了散文的成分,使它更自由灵活一些。欧阳修的这篇赋,是这种创新的成功之作。全文紧扣“秋声”之“声”,多角度描写秋的悲切肃杀,可谓淋漓尽致。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接着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增强了艺术真实感。作者接着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接着,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接着,作者仍然抓住秋声的主题,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 学情分析:从整体上来讲,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但积累的文言知识并不理想,文言文的学习还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感兴趣,学习只停留在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上,背诵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难题,至于感悟鉴赏方面,更为薄弱。这就需要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写作特点 2、理解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3、能背诵一二段至背诵全篇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学案做的情况,让学生到黑板前书写出自己搜集整理的关于秋天的诗句,齐读,背诵。汇总学生预习时的疑难问题,简要的列在黑板上。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中国的诗句中写秋的特别多,回想一下,本单元那些句子是写秋的。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诗中描写的景物都是萧条的、凋零的。那么欧阳修笔下的秋天优势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欧阳修的《秋声赋》。 板书课题,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结合预习学案,强调需要积累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掌握文言句式。 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导学案必修4第3专题《秋声赋》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秋声的特色。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教材助读】(根据教材、学习目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1.给加点字音。 悚.()然萧飒.()铮.( )铮砭.()人肌肤戕.()贼 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忽奔腾而砰湃()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如赴敌之兵.() 金铁 ..皆鸣() 4.解释下列词类活用词。 欧阳子方夜.读书()春生秋实.() 5.指明下列文言句式并解释。 胡为而来哉?(胡……哉:)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6.什么是赋?举一二例说明。 预习反馈: 1.“自古逢秋多寂寥”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古代诗词中都是无尽的伤感。能列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唐?张继)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唐?杜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宋?柳永) ●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2.通过课前预习,提名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归纳(师生互动,并结合板书)S1:秋声——比喻——悲 秋状——虚实结合烘托秋声 S2: 秋气之肃杀 S3:文章主题——抒发人事忧劳的感慨。 S4:结尾——悲凉、孤独 【课堂探究】(学生活动:根据学习内容要求可分别设置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环节) 学生活动1(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进行具体的文本梳理,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第一段是如何来摹写秋声的?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 明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

2021年高中语文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4

2021年高中语文秋声赋教案苏教版必修4 一、导入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左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枫叶、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计和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 二、自由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三、研读课文1-2小节 先一起回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1-2 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秋声 先一起把这一段齐读一遍

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天的? 谁给我解释一下“如赴敌之兵” 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 比喻本体是秋声,喻体是 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哪两部分? 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 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色容气意 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秋之意是什么?神韵由形到神的过程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我们先来翻译一下 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什么样的特点?悲 下面把“摧败”翻译一下注意“气”应该怎么理解----肃杀

秋声赋 教案教学设计

秋声赋教案教学设计 福安八中林宏雄 一、教学内容分析 《秋声赋》是语文版选修课《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作品,其中对秋声的描绘,可谓古代散文中的经典。本课旨在让学生领会作者将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具体可感的手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并从不同角度鉴赏文本,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及鉴赏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改后的高中学生,渴望表现的欲望和自主探究的欲望很强烈,但对文言文,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感兴趣,学习只停留在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上,背诵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难题,至于感悟鉴赏方面,更为薄弱。 三、设计思想 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提高鉴赏能力。本文总的教学原则是,以读为主,自主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本文当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②学习欧阳修将无形的秋声转化为种种可见的视觉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①初读整体感知,通过词语的解释,古今异义及活用的归类,把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②悟读研习文本,理解文意。 ③议读理清文清的思路,讨论文章所蕴涵的情感。 ④赏读多角度鉴赏文本,提高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热爱生的情感,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点点滴滴独特的审美感悟。 ②体味作者由秋声引发的人生感叹。联系背景,辩证看待其思想中消极的内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①学习用多种比喻描摹无形的秋声的手法。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人生 感叹。 教学难点 ①多角度鉴赏文本。

《秋声赋》教学设计(1)

《秋声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3.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起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对文章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难点: 1.文本研习,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和体会。 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品味形成自己的认识。 讲读结合,学生自主探讨,用评点法研习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自古文人多悲秋,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一位文人才子,抒发了秋的悲伤。 “宋玉悲秋”典故——“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辨》 宋玉是抒发悲秋之情的第一人。后来很多文人不厌其烦地追随“悲秋”的主题,抒写宋玉式的悲凉,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笔下的秋是否有新颖之处。 (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PPT)注释1 二、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1.字音 悚(sǒng)然萧飒(sà)鏦(cōng)鏦铮(zhēng)铮砭(biān)人肌骨戕(qiāng贼2.释词义(见课文注释) 3.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有动于中(中同衷,内心) 4.古今异义 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古义;自然。今义:天空) 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 5.词类活用 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 春生秋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6.文言句式 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呢)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的,是……)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现在来回答一下,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明确: 1—2节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教案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沁园春 【教学目标】长沙》教案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3、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 __的缔造者;他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更是一位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长沙》。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一生著述很多,著名的论文有《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别了,司徒雷登》等;他创作了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其中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三、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

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四、介绍词的有关知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题材,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每一首都有词牌。不同词牌规定着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按字数分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等。 五、题目解说:

《秋 声 赋》教学设计

《秋声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难点: 1、文本研习,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和体会。 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 艺术技巧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品味形成自己的认识。用评点法研习文本,品味文章借有形之声写无形之声的妙处。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左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枫叶、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计和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 二、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但多次被贬,又多次起用。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的身分辞职,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谥文忠。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并吸收了北宋初期诗文革新的成果,把诗文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他一方面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又不轻视文,把文章与“百事”联系,反映现实。 三、自由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四、课文翻译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

欧阳修《秋声赋》赏析教案

秋声赋 欧阳修 导入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左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枫叶、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计和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陆机在《文赋》中说:“悲落叶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屈原在《九歌》中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杜甫在《登高》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在《雨霖铃》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而欧阳修则在《秋声赋》中说:“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憟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变旧赋的骈体对仗为新文的骈散合一,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由自然之秋写生理之秋,心理之秋,人生之秋,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的笔下形态可掬。 研读课文1-2小节 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 秋声 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天的? 谁给我解释一下“如赴敌之兵” 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 比喻本体是秋声,喻体是 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哪两部分? 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 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 色容气意 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秋之意是什么?神韵由形到神的过程 1

《秋声赋》教学设计

《秋声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秋声赋》,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作品,其中对秋声的描绘,可谓古代散文中的经典。本课旨在让学生领会作者将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具体可感的手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并从不同角度鉴赏文本,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及鉴赏能力。 二、设计思想 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提高鉴赏能力。本文总的教学原则是,以读为主,自主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本文当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②学习欧阳修将无形的秋声转化为种种可见的视觉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①初读整体感知,通过词语的解释,古今异义及活用的归类,把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②悟读研习文本,理解文意。 ③议读理清文清的思路,讨论文章所蕴涵的情感。 ④赏读多角度鉴赏文本,提高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热爱生的情感,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点点滴滴独特的审美感悟。 ②体味作者由秋声引发的人生感叹。联系背景,辩证看待其思想中消极的内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①学习用多种比喻描摹无形的秋声的手法。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人生感叹。 教学难点 ①多角度鉴赏文本。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前人在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风格时说:(屏显)“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欧如澜,既欧阳修散文“起伏而多致”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欧阳修的散文《秋声赋》,具体感受其散文“如澜”的风格。 (二)初读感知课文 1、给生字词注音,扫除朗读障碍。 2、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掌握文言句式。 (三)悟读理解文意,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1、指名朗读读第一节,要求把握好重音,语气,语调及不同人物的情感。 教师点拨,“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一句应用陈述语气朗读,“悚然”应重读,欧阳修所说的内容应保持“惊异”的语气。 师:童子“出视”后所说的这句话,朗读上应怎么处理? 教师点拨,欧阳子夜读有感,发而为文,童子没有感觉;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年少,没有这样的经历,因而,在朗读时,应读出“若无其事”的语气。 2、学生交流讨论,处理2、 3、4段的朗读。教师点拨并强调:朗读是带有一定的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不同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一、教师激趣导入 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讨论学习内容 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 每人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列出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习共识的形成(可能与学生意思相近,但用词会有差异):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文言文的必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文”,一个是“言”。“文”和“言”应该先学哪个?应该先“言”后“文”,因为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

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个学习板块,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三、介绍学习方法 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每人要在自主诵读中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讨论学习内容、介绍学习方法,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文言文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他们离开教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