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

秋声赋
秋声赋

《秋声赋》

一、思考练习

1.赏析文中的“情景理”交融

【景】写了秋声的惊心动魄,凄切悲凉,又写了秋景的色、容、气、义肃杀寂静。又由实到虚,融“百忧感其心”之情。

【理】悟“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情景理水乳交融,表明人世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伤害更为严重,进而表达了对世事艰难的无限感慨与安身养命的情景。

2.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什么景物?怎样描绘的?这样写表达好处是什么?

描绘了秋景的“色、容、气、意”,描绘了秋的凄凉,为下文写秋景做铺垫,衬托了“秋之声”的悲凉,引出作者悲秋之情。

3.简述结尾的作用

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以动衬静)以虫声来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

4.四大启示

〃人生的忧虑困乏常常会耗费人的精力。

〃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更会使人快速苍老。

〃要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人世间的忧劳伤害远比植物的伤害的摧残更厉害。

5.作者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化为“有形”的?

从听觉上,运用了比喻、想象的手法,写出了风声、雨声、波涛声、金属撞击声、夜行军声,由小到大,由近→远→近,富有层次感,化无到有,

二、实词

(一).实词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悚然:惊惧的样子

(2)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疾走:快跑

(3)乃其一气之余烈余烈:余威

(4)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心中。摇:损耗。

(5)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戕贼:残害

(6)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但闻:只听说

(7)其气栗冽,砭人肌骨栗冽:寒冷. 砭:刺

(8)其色惨淡,烟霏云敛霏:浓密的样子

(9)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在

(10) 初淅沥以萧飒淅沥:细雨声

(11)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

(12)丰草绿缛而争茂绿缛:碧绿繁茂

(13)黟然黑者为星星黟然:乌黑的样子

(二).虚词

而(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表修饰

(2)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表并列,并且

(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表并列,并且

(4)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表承接,就

(5)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表承接,就

(6)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表修饰

者(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表定语后置,助词

(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代词,代指头发

(3)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表判断语气,助词

以(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并列连词,相当于“而”(2)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介词,把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介词,凭,用

之(1)盖夫秋之为状也取独

(2)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代词,指代秋风

(3)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助词,的

(4)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取独

(三).通假字

(1)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 ,波涛汹涌的声音(四).特殊句式

(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定语后置)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判断句)

(3)商,伤也。(判断句)

(4)夫秋,刑官也。(判断句)

(5)胡为而来哉?(介宾前置句)

(五).词类活用

(1)欧阳子方夜读书夜:名作状,在夜里

(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实:名作动,结果实

(3)百忧感其心感:使……有感触

(4)万事劳其形劳:使……劳累

(六).古今异义

(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清明:清朗明净

(2)物过盛而当杀当杀:必定衰败

(3)黟然黑者为星星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

(4)如赴敌之兵兵:军队

(5)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自然

(6)金铁皆鸣金铁:兵器

三、翻译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听到有从西南方向传来的声音,不禁惊恐地侧耳倾听

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各种忧伤的事情使他的心绪生发感触,无穷无尽的事情让他的身体疲惫劳累,在内心有所触动,就必然会损耗他的精气。

3、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更何况还要思考那些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那些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当然就会使他那红润青春的面容变得像枯木一样苍老,乌黑发亮的头发中出现星星白发。

【渥然:色泽红润的样子】

4、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夏天)繁茂的绿草彼此争盛,欣欣向荣;高大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草被秋风拂过便变了颜色,树遭遇秋风便叶子飘零。

5、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它们能使草木摧折凋零的原因是天地万物之间浑然之气的余力。

弟子规全文及译文

弟子规全文及译文 一、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二、入则孝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当先。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文】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译文】不要因为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译文】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译文】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替他们准备好;凡是父母所讨厌的东西,一定要小心地处理掉。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文】如果身体有所不适或受到损伤,就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忧;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会使父母感到丢脸。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译文】父母亲喜欢我,做到孝顺并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还能用心尽孝,那才是难能可贵的!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译文】如果父母有了过失,子女应当耐心地劝说使其改正。劝说时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声音一定要柔和。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译文】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劝说,就等到心情好时再劝。如果父母还是不听,还要哭泣恳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无怨言。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译文】父母亲病了,吃的药自己要先尝一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并且应日夜侍奉在他

秋声赋

《秋声赋》练习检测 班级:姓名:学号: 一、文学常识: 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与唐代的、,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二、字词注音: 悚然而听()淅沥萧飒()鏦鏦铮铮()烟霏云敛()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呼号愤发()丰草绿缛() 渥然丹者()黟然黑者()为之戕贼()虫声唧唧() 三、实词整理: 1、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2)物过盛而当杀 (3)黟然黑者为星星 2、说明句中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1)欧阳子方夜读书 (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3)百忧感其心 (4)万事劳其形 3、解释其他重点字词: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2)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3)乃其一气之余烈 (4)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5)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6)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7)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8)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9)欧阳子方夜读书 4、解释虚词: 而(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2)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4)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5)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 (6)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者(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3)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以(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2)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之(1)盖夫秋之为状也 (2)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3)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4)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四、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商,伤也 4、夫秋,刑官也 5、胡为而来哉? 四、翻译句子: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秋声赋(作业)

Z32秋声赋 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B.欧阳修有《欧阳文忠公集》存世,著名作品有《醉翁亭记》《捕蛇者说》《秋声赋》等。 C.欧阳修乃北宋文坛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D 欧阳修乃史学大家,他一人独著《新五代史》,并与入合著《新唐书》。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B A.悚然(sù) 萧飒(sà) 淅沥(xī) B.栗冽(liè)吹拂(fú) 肃杀(sù) C.杀戮(lù) 戕贼(qiāng) 黟然(mò) D.飘泊(bó) 丘墟( xū) 渥然(w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 B.烟霏云敛霏:很盛的样子。 C.丰草绿缛而争茂缛:繁茂。 D.物既老而悲伤悲伤:伤心。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A.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天空 B 如赴敌之兵兵:兵器 C.有动于中中:内心 D.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灵:机灵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在 B.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晶:亮 C.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中心 D.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实:结果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初淅沥以萧飒萧飒:形容风声。 B.其色惨参淡,烟霏云敛敛:收,聚。 C.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意:大意。 D.丰草绿缛而争茂绿缛:碧绿繁茂。 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星月皎洁,明河在天,明河:银河 B.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异:不同 C.草拂之而色变拂:掠过,拂拭 D.黟签黑者为星星黟然:黑黑的样子 8.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悚然而听之忽奔腾而砰湃 B . 百忧感其心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C.其触于物也天之于物 D.初淅沥以萧飒丰草绿缛而争茂 9.下列句子中虚词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B A.佳木葱茏而可悦而:连词,表并列 B.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而:连词,表修饰 C.常以肃杀而为心以:介词,凭借 D.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之:结构助词“的”

最新-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精品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分第Ⅰ卷、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答案请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请完成在答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4分) 一、(每题2分,共28分) 1.下列各项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蜕.变(tuì)惊愕.(è)菁.华(qīng)垂头耷.脑(dā) B.亵.渎(xiè)抽搐.(chù)肇.造(zhào)烟雾缭.绕(liáo) C.炽.烈(zhì)俘虏.(lǔ)濒.临(bīn)栩.栩如生(xǔ) D.泯.灭(mǐn)瓜蔓.(màn)恻.隐(cè)忐.忑不安(tǎn) 2.下列各项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搭讪.(shàn)咆哮.(xiào)扁.舟(biǎn)引吭.高歌(háng) B.曲.解(qǔ)缄.默(jiān)跛.脚(bǒ)病入膏肓.(huāng) C.呜咽.(yè)蜷.缩(quán)熟谙.(ān)茅塞.顿开(sài) D.履.行(lǚ)猖獗.(jué)弱冠.(guàn)白雪皑.皑(ái)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社稷细腻不言而喻鞠躬尽粹 B.虐待菲薄不可思异历历在目 C.绵延咳嗽遮天蔽日鬼使神差 D.诽谤犄角无计于事大放厥词 4.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当国家经济出现困难时,全体国民必须休戚与共 ....,共同承担成本;当国家经济好转,出现创新高的盈余时,国民理所当然应该分得红利。 B.南京的夫子庙、雨花台、总统府个个称得上经典,花费的钱也不是很多;但是综观 现在盖起的栋栋高楼,真正能流传下来并能代表南京城市特色和历史的微不足道....。 C.在培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方面,醍醐灌顶 ....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在新加坡这类失败的例子太多了。 D.可以断言,所有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字典这位“不说话的老师”指教的, 是绝无仅有 ....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飞人刘翔自从为救助华南师范大学患白血病的在读研究生发出呼吁之后,社会各界反应相当积极,纷纷踊跃捐款帮助这位患病的学生。 B.无论是提高艺术表现力,还是判断艺术的优劣高下,都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艰苦的艺术实践,靠平等的争鸣。 C.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苏绣,以其图案秀丽、色彩典雅、线条明快、绣工精细的特色闻名于世,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青睐的手工艺品。 D.面对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细细品读,让学生设身处地领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丰富情感,从而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弟子规全文及译文

《弟子规》全文及译文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 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 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 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 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 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

秋声赋原文注释及翻译

秋声赋 朝代:宋代作者:欧阳修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余曰一作:予曰)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

《秋声赋》作品阅读及对照翻译

《秋声赋》作品阅读及对照翻译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下面,为大家提供《秋声赋》作品阅读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或作者: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日:“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日:“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

(完整word版)《高职语文》课程标准》.docx

《高职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性质:《高职语文》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必修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它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基础 课程。 2、作用: ① 高职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成为合格社会公民首要条件,是一个人贡献社会的基础。通过高职语文的学习,逐步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 人生的高雅志趣;通过高职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使学生毕业后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潜力巨大的企业员工。 ② 高职语文能够夯实从业实力,并为转换职业提供必要的条件。高职语文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使高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满足社会岗位工作需要,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③ 高职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鉴赏能力为根本任务的高职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为:“高中语文”;后续课程为《应用文写作》。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通用能力为核心,体现职业性。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任务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职业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1245”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即:

《秋声赋》详解

《秋声赋》详解(091019) 欧阳子方.(正在)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定语后置),悚然..(惊惧的样子)而听之, 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听到有来自西南方向的声音,我惊惧地仔细倾听, 曰:“异哉!”初淅沥..(细雨声)以.(连词,而)萧飒..(形容风声),忽奔腾而砰.湃.(同“澎湃”), 说道:"奇怪啊!" 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 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属相击声音),金铁皆鸣; 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不闻号令, 但闻人马之行声。 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 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 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 (情状)也: 我说:"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什么而来呢?秋天总是这样: 其色惨淡..(黯然无色),烟霏.(很盛的样子)云敛.(收,聚);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亮); 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 其气栗冽..(寒冷),砭. (治病的石针,引申为刺)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碧绿繁茂)而争茂,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 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掠过,拂拭)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草木被秋风拂过便凋零变色,树木遇到秋风叶子就要脱落。

江西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

江西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 1.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蛰伏反修率食不果腹仗义执言 B . 旋律编者按出其不意珠光宝器 C . 沉湎连锁店炙手可热名门望族 D . 座镇抱不平涸辙之鲋文过饰非 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当今传媒界,作秀成风,虚假成灾。在追名逐利甚嚣尘上的污浊氛围中,季羡林先生主动摘冠脱冕的高风亮节,犹如一束亮光,石破天惊,令人耳目一新。 B . 据报道,中国渔政已经派出“渔政202”号和“渔政203”号渔政船赶往钓鱼岛海域,进行接力宣示主权的行动。无独有偶,台湾方面也派出了几艘船只前往该海域。 C . 虽然今年的中秋月在上午11点达到最圆,但夜幕降临后悄然升起的明月依然珠圆玉润,清冷、皎洁的银辉洒满夜空,为赏月的人们默默地送上温馨的祝福。 D .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传开,其作品一夜间洛阳纸贵,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等电商连夜打起营销大战,将其作品炒作到一书难求的地步。 3. (2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韩愈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的主张,这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 他养了许多花草,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只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C . 在鄂西大山的半个多月里,将士们不论是行军还是宿营,都能听到老虎、野猪、豹子……以及其他野兽的

《弟子规》拼音版全文及翻译

《弟子规》拼音版全文及翻译 zǒng xù 总叙 dì zǐ gu?shang r?n xùn shǒu xiào tìcì jǐn xìn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fàn ài zh?ng ?r q?n r?n yǒu yú lìz? xu? w?n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 z? xiào 入则孝 fù mǔ hūyìng wù huǎn fù mǔ mìng xíng wù lǎn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ng fù mǔ z?xū shùn ch?ng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dōng z? wyn xià z? jìng ch?n z? xǐng hūn z? dìng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chū bì gào fǎn bì miàn jū yǒu cháng ya wú biàn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解释】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在二十四孝故事里,九岁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况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让父母安心。平时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shì su? xiǎo wù shàn w?i gǒu shàn w?i zǐ dào ku?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wù su? xiǎo wù s? cáng gǒu s? cáng q?n x?n shüng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解释】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q?n suǒ hào lì wai jùq?n suǒ wùjǐn wai qù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shyn yǒu shüng yí q?n yōu d? yǒu shüng yí q?n xiū

秋声赋

《秋声赋》练习检测答案一、文学常识:(2分)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二、文言词汇整理:(64分)1、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清明:清朗明净(2)物过盛而当杀当杀:必定衰败(3)黟然黑者为星星星星:点点白发2、说明句中活用现象并作解释:(1)欧阳子方夜读书夜:名作状,在夜里(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实:名作动,结果实(3)百忧感其心感:使……有感触(4)万事劳其形劳:使……劳累3、解释其他重点字词:(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悚然:惊恐的样子(2)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疾走:快跑(3)乃其一气之余烈余烈:余威(4)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心中。摇:损耗。(5)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戕贼:伤害(6)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但闻:只听说(7)其气栗冽,砭人肌骨砭:刺(8)其色惨淡,烟霏云敛霏:浓密的样子(9)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4、解释虚词:而(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表修饰连词(2)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表并列连词,并且(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表并列连词,并且(4)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表承接连词,就(5)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表承接连词,就 (6)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表修饰连词者(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表定语后置,助词(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代词,代指头发(3)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表判断语气,助词以(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以,并列连词,相当于“而”(2)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以:介词,把(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以:介词,凭,用之(1)盖夫秋之为状也之:表去独,不译(2)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之:代词,指代秋风(3)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之:助词,的(4)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之:去独,不译三、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5分)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定语后置)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判断句)3、商,伤也。(判断句)4、夫秋,刑官也。(判断句)5、胡为而来哉?(介宾前置句)四、翻译句子:(13分)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2分)——听到有从西南方向传来的声音,不禁惊恐地侧耳倾听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3分)——各种忧伤的事情使他的心绪生发感触,无穷无尽的事情让他的身体疲惫劳累,在内心有所触动,就必然会损耗他的精气。3、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3分)——更何况还要思考那些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那些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当然就会使他那红润青春的面容变得像枯木一样苍老,乌黑发亮的头发中出现星星白发。4、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3分)——(夏天)繁茂的绿草彼此争盛,欣欣向荣;高大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草被秋风拂过便变了颜色,树遭遇秋风便叶子飘零。5、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2分)它们之所以衰败零落是因为秋气的余威。

秋声赋课堂练习题(带答案和解释)

秋声赋课堂练习题(带答案和解释) 【2012优化方案练习】语文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三模块秋声赋 一、语段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4题。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草拂之而色变 A.悚然而听之 B.丰草绿缛而争茂 C.物过盛而当杀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解析:选C。C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顺承。A项连词,表修饰;B项连词,表并列;D项连词,表转折。 2.下列词语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其色惨淡,烟霏云敛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C.黟然黑者为星星 D.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解析:选C。“星星”古义为点点白发,今义为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A项,“惨淡”古今义均为默然无光;B项,“寂寥”古今义均为寂静、空旷;D项,“愤发”古今义均为激昂。 3.下列选项对文段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残。解析:选D。文中没有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商,伤也”不

湖北事业单位真题:2013襄阳樊城区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2013年襄阳市樊城区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后的相应字母涂黑。共4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根据现行宪法,有权发布特赦令的国家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家主席 D.国务院 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 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3.上级人民法院()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监督 C.组织 D.管理 4.在以下的机关部门之间可以联合行文的是()。 A.省人大常委会、省民政厅、省军区 B.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大学 C.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财政厅 D.省民政厅、省政协、省公安厅 5.党政机关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重大事件用()。 A.公告 B.通告 C.公报 D.布告 6.“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个观点是()。 A.唯物史观 B.英雄史观 C.二元论历史观 D.不可知论的观点 7.2011年3月1日,联合国大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决议,中止()人 权理事会成员国资格。 A.伊拉克 B.叙利亚 C.利比亚 D.巴基斯坦 8.行政反馈是()。

A.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机制 B.行政系统纵向结构的协调机制 C.行政系统横向结构的协调机制 D.行政人员的协调机制 9.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 A.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B.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C.进步势力与中间势力的联盟 D.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10.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职权由()。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C.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行使 D.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行使 11.在家庭关系中,()可以说是最根本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 A.兄弟关系 B.母子关系 C.夫妻关系 D.父子关系 12.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所遵循的原则是()。 A.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B.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创造性 C.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 D.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创造性 13.政府依法对国家社会生活诸领域进行管理所具有的职责和作用称之为()。 A.行政职能 B.国家职能 C.政治职能 D.管理职能 D.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行使 1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A.绿色文化 B.生态文化 C.先进文化 D.环境文化 15.有限责任公司区别于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特征之一是()。 A.可以发行股票 B.可以发行股权证 C.不可以发行股票 D.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 16.关于行政诉讼的审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8222;8222;”——《苏东坡传序》(投影展示)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三、回顾“赋”的文体知识。(随机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语。) 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 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 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 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四、指导诵读: 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自己跟着低声吟诵。第一段间,天,

弟子规全文翻译

弟子规全文翻译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易解: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

《秋声赋》文言文整理

《秋声赋》 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1、第一段文言要点: ⑴欧阳子方夜读书①正在;②夜,名词作状语,夜里 ⑵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句式)①从;②定语后置 ⑶悚然而听之①修饰 ⑷其触于物也①代词,它;②到 ⑸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①快②跑 ⑹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①只 (7)四无人声,声在树间①数词作名词,四周 2、第二段文言要点: ⑴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①句式:判断句; ②何,何故 ⑵盖夫秋之为状也①那; ②主谓间,不译;③呈现 ⑶其色惨淡,烟霏云敛①色彩;②聚集 ⑷其容清明,天高日晶①容颜 ⑸其气慄冽,砭人肌骨①秋气;②刺 (6)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①所以; ②发出 ⑻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①承接; ②承接 ⑼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①用来……的; ②是; ③句式:判断句 3、第三段文言要点: ⑴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①句式:判断句;②在;③属于;④在;⑤属于 ⑵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①这;②把;③作,作为 ⑶天之于物,春生秋实①古义:自然;今义:天空;②对于;③名词作动词,结出果实 ⑷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①所以;②代词,指秋天; ③代表;④是,属于 ⑸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①句式:判断句;②已经 ⑹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①句式:判断句;②经过,过了;③形容词作名词,繁盛期 4、第四段文言要点:

秋声赋

秋声赋 教学目标: 1、重点实词、虚词分析 2、“秋声”赏析 3、欧阳修内心情感分析 教学重难点: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隐含的内心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工具 PPT 导入: 请同学们看一幅画,猜这是什么字,为什么? 只是甲骨文的秋字,禾苗茁壮成长谓之“秋”,可见,秋在远古时代是喜悦丰收的象征。而到了后来,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越来越清冷,越来越凄厉,越来越悲伤。这是怎样演变过来的。我们让唐宋八大家之首,超级文学明星苏轼、曾巩等人的导师“六一居士”欧阳修老先生为我们从文化层面讲解一下。 一、齐读“夫秋,刑官也……物过盛则当杀。” 1、在这段堪比天书的文字里,欧阳修从中国文化的哪几方面来论述秋的内涵? 明确:官制、四时、五行、音律。 现在你明白为何秋后问斩了吧。因为从官制上来说,秋是刑官在掌权,刑官在此,此时不斩更待何时。现在你明白为何“沙场秋点兵”了吧,在五行上,秋属金,又有征伐之像,再加上春生秋实,秋天粮草充足,正适合远征。在音乐上秋天的音乐的琴弦上也染上一层哀伤,因为从“都来米”上掐指一算,宫商角徵羽与东南西北、春夏秋冬一排工作表,秋天属于商这一音调,恰好是凄厉的调子。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秋天都变得悲悲戚戚哀哀伤伤了。 2、请用原文两个字来形容秋天的内在心性 明确:肃杀 3、秋在骨子里是肃杀的,这种肃杀由内而外散发出来,又会使秋有怎样一副意气容貌呢?文章哪一部分是描绘秋天的外在状态的呢? 齐读第二段第一部分,概括秋的外在状态——秋状 色彩——黯淡,形态——清明,气息——寒冷,意态——萧条,色气意冷飕飕的,这通过文意都可以理解,但“其容清明,天高日晶”似乎并不哀伤,我们可以回顾《登高》的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假如无前面的色淡气冷,那天高日晶或许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感,但此情此景之下,天越高,人越渺小,内心就越哀伤,景象都是一体的。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秋之为状,都是“噫嘻悲哉”的。 4、到这里,我们有没有感觉欧阳修写作文逃题了,题目是《秋声赋》,顾名思义就是“秋天的声响”,但他花了三分之一的笔墨描摹秋的心性,秋的悲戚之状。谁能找到理由把逃题的分数拉回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