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硫酸的性质教学设计

浓硫酸的性质教学设计
浓硫酸的性质教学设计

《浓硫酸的性质》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组曾娉婧

一、教材分析

《浓硫酸的性质》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是在了解了酸的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浓硫酸的特殊性质。在中学化学中,浓硫酸是最具代表性的含氧强酸,是中学化学学习必须要掌握的重要知识。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是浓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其中,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则是浓硫酸化学特性的重中之重,也是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教材将本节内容放在几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的金属、非金属以及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是酸的通性,对稀硫酸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以及部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本课内容是高中必修阶段无机物的最后一块内容,学生已经对无机物的知识网络有一定的联系,以及能熟练的运用氧化还原的知识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析和联系。通过学习具备了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比能力,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在知识的衔接上,有一定的欠缺,因此,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复习酸的通性;

2. 了解浓硫酸得物理性质;

3. 掌握浓硫酸的化学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获得结论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思考,敢于质

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学习浓硫酸的特性,体会事物规律中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2. 通过课堂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化学特性

2. 教学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和汇报发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网络资源;

实验仪器与试剂:酒精灯、烧杯、试管、玻璃棒、点滴板、带导管的橡皮塞等;

浓硫酸、胆矾、蔗糖、品红溶液、铜粉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趣味情书引入新课【创设情境】展示一封浓硫酸写给

水的“情书”,引入新课,“每当我遇

上你,我就有种沸腾的感觉,全身

会发出大量的热。当我见不到你

时,我甚至会在空气中寻找你的气

息,寻找你的每一丝痕迹···”

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他

同学静静聆听,并思考其中的

化学知识。

从一封“情书”中,明确浓

硫酸对水有着特殊的“感

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活跃课堂气氛

复习巩固推进新课【温故知新】

问题 1. 硫酸从化合物的组成和性

质上,将其分类为酸,那么酸有哪

些通性呢?

【明确归纳】酸的五条通性。

问题 2. 展示一瓶浓硫酸,它的物

理性质是什么?

问题3. 如何稀释浓硫酸呢?

【明确归纳】明确规范操作。

学生思考,回答:与指示

剂作用,与活泼金属反应,与

碱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与某些盐反应。

学生齐声回答:浓硫酸是

一种无色油状液体,沸点高,

难挥发,密度比水大,易溶于

水,并放出大量的热。

学生回答

学生虽然在初中已经了解

过此知识,但在在衔接知

识上仍然有所欠缺,还需

仔细引导,才能较好掌握

实验探究分析释疑分配任务,指导实验

【实验探究一】浓硫酸的吸水性

【解疑答惑】浓硫酸吸收了胆矾中

的结晶水,使蓝色胆矾变成了白色

硫酸铜固体。

问题 4. 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质

量会如何变化?

【实验探究二】浓硫酸的脱水性

【演示实验】向烧杯中放置的少量

蔗糖中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后加

入少量浓硫酸,迅速搅拌。

【解疑答惑】浓硫酸能把有机物

(如纸、棉布、木条)中的氢、氧

元素按2:1脱去,留下黑色的炭。

C12H22O11 12C+11H2O

问题 5. 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应

该怎么办?

【实验探究三】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Cu + 2H2SO4(浓) = CuSO4+ SO2↑

+ 2H2O

【明确补充】常温下,浓硫酸能使

铁、铝等金属发生钝化。

用铁槽车和铝槽车来运输浓硫酸

分组进行实验一:取少量

胆矾于点滴板上,再滴加几滴

浓硫酸。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由于吸收水分

而质量增加。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描

述:①蔗糖逐渐变黑②体积膨

胀,变成疏松海绵状状固体③

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④

烧杯壁发热

学生回答

分组进行实验三:铜和浓

硫酸共热的反应,观察现象并

描述:a.常温下,金属Cu和

浓硫酸不反应;b.加热时,浓

硫酸可以和Cu反应,产生气

泡,并使品红溶液褪色;c.再

加热时,品红溶液颜色恢复;

反应后溶液稀释呈蓝色。

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深学生对吸水性的理解

明确脱水性的含义,知道

浓硫酸有强腐蚀的主要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

达能力

认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知道它能和大多数金属反

浓硫酸

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复习酸的通性

了解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掌握浓硫酸的化学特性

【基础检测】

下列现象表现了浓硫酸哪些性质

(1)浓硫酸可做气体干燥剂。

(2)浓硫酸不能干燥氨气。

(3)棉布上滴上浓硫酸出现破洞。

(4)浓硫酸可以干燥二氧化硫。

(5)铁片投入浓硫酸不溶解。

(6)银投入热的浓硫酸中可溶解。

(7)胆矾遇浓硫酸变白色。

思考,讨论,回答

形成知识体系,总结本堂

课所学内容

自主考察,检测知识是否

掌握到位

八、板书设计

浓硫酸的性质

一、酸的通性

二、浓硫酸

1. 物理性质

2. 化学特性

(1)吸水性

(2)脱水性

(3)强氧化性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思考、实验探究为主,重点是探究浓硫酸的化学特性。因此,在回顾酸的通性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这一点上,应当有所简化,由学生个人发言即可。由已经学过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在探究实验过程当中,使用浓硫酸时,要强调学生注意安全,提醒他们稀释的规范操作,以及加热的注意事项,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是继学习了空气、氧气、碳单质的知识之后的又一种物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它对于“如何学习有关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燃料”、“酸碱盐”等知识作好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简单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理解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树立“关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最近发展区,我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1)知识状况: 对如何学习物质的性质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能力状况: 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 思维活跃、探究欲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引入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科学探究法; 学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说明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一、备课标 (一)课程标准:课标分析: 本节课涉及第一、第二和第四两个一级主题。 “一、科学探究”之(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8.酸、碱的化学性质。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之(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年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之(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1. 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活动与探究建议: ⑥实验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 (二)化学具体目标: 1.认识氧气、二氧化碳、铁、酸、碱、盐等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 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观、变化观。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5. 能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6.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 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进行加工。

7.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9.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10.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备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常见的酸;二、酸的化学性质。按照教学要求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在第一部分,通过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记住它们的主要物理性质;通过实验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初步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在第二部分,通过探究实验比较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理解酸的一般性质,认识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教材重点确定为: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学会稀释溶液,理解并掌握酸的通性 重点知识:酸的主要性质,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学会稀释溶液,。 教材难点确定为:学习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重点过程与方法:从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与变化,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依据酸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运用演绎的思维方式,根据酸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得出硫酸也具有与盐酸相似的性质与变化。 重点情感类目标:1.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2. 通过实验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备学情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学生对酸并不陌生,经常能接触到酸雨、醋酸、柠檬酸、乳酸、酸奶等名词,也知道许多物质有酸味。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有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称作碳酸。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特点,这些学生并不清楚,也急于了解更多有关酸的知识,这既是本节知识的线索,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起点。 (二)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估计有90%的学生能够通过醋酸、柠檬酸、乳酸、酸奶等名词入手,通过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与变化,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

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之一 教学目的 1.了解碳的各种单质具有相同的化学稳定性和化学活动性。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难点: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在第一节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知道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怎样呢? [板书] 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提问] 碳的几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讲解] 碳的单质都由碳原子构成,因此,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组织讨论] 根据碳原子的结构简图,分析碳单质的化学活动性。 [共同分析]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得到或失去4个电子成为稳定结构都比较困难,故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较稳定。(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国古代字画墨迹及焦炭、木炭等具有稳定性为例进行讨论。) 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毕竟不是稳定结构,升高温度时,单质碳的化学活动性增强,可与许多物质反应。 [板书] 一、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提问] 写出碳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讲解] 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也放出热量。 [板书] [讲解] 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煤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时燃烧,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放出热量。煤是常用的燃料。 [讨论] 用什么方法可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 [学生阅读] 课本金刚石元素组成发现史。 [引导讲解] 将金刚石或石墨放在纯氧中燃烧,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则说明金刚石、石墨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引入] 碳与氢气一样,也具有还原性。 [板书] 二、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演示实验] 氧化铜与木炭混合加热 1.边操作边讨论:气密性的检查、药品的取用、仪器的装配顺序及装配要点等。 2.引导学生比较碳还原氧化铜与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异同。 3.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①反应物颜色的改变;②石灰水是否变化。 4.实验完成后,向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提问]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是什么? [板书] 实验:氧化铜与木炭混合加热。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浓硫酸》教学设计

《浓硫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中学化学中,硫酸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含氧强酸,是中学化学必须掌握的 重要知识。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化学教学大纲要求,“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为D级,要求能够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 单的化学问题。其中,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则是浓硫酸化学性质的重中之重,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所在。硫酸的性质不仅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且贯穿中学化 学始终,也是各类考试中经常涉及的热点。 必修课程《化学1》的目标定位是基础性。硫酸是硫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 应的水化物,是一种典型的含氧酸,所以掌握硫酸的性质,有助于学生系统掌 握硫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又是一个非常 典型的重要性质,浓硫酸是强氧化性酸的代表,所以这部分内容,既是重要的 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巩固稀硫酸的性质;熟悉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掌握浓硫酸的三大特性;了 解浓硫酸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比较,分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加以证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分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和再分析结论的适用范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动手实验,提升分析和观察能力,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和树立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作风。 三、教学重点 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难点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实验药品、实验仪器等 六、教学过程

办?涂上3%-5%的NaHCO3。培养解决 问题的能 力。 【板书】2.浓硫酸的特性 【演示实验1】在表面皿中加入一些胆矾,再加入适量浓硫酸,搅拌,观察固体的颜色变化。 【展示】长时间放置后的标本。最终蓝色物质呈白色。 【提问】生成的白色物质是什么?回忆初中我们学习过胆矾的加热实验现象? 【讲解】胆矾失去了结晶水,说明浓硫酸能够吸收结晶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板书】①吸水性(结晶水或湿存水) 用途:干燥剂 上台探究 【回答】蓝色晶体变为白 色粉末 【学生】回忆、回答:白 色物质是无水硫酸铜;蓝色五 水硫酸铜加热失水成白色无水 硫酸铜。 培养 学生的观 察能力, 主动探 究,激发 学生兴 趣。

酸及其性质教案

密封线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记住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特性; 2、掌握盐酸化学性质; 3会熟练书写酸的化学性质中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记住相应的反应现象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1、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2、盐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记忆 重、难点突破:通过演示、观察、对比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盐酸性质,对于化学性质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采用找规 律、多写、多练的方法来记忆。 三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和药品: 仪器:试管、试管

药品:一瓶浓盐酸、一瓶浓硫酸、稀盐酸、稀硫酸、镁条、 生锈铁钉、碳酸钠、、氯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 液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 多媒体课件 四教法设计:实验探究,比较,概括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诱人的水果,引导学生说出看到它们的即时感觉--酸 【设问】:水果为什么酸→什么是酸→酸有哪些性质→课题酸及其性质 【探究新知】:多媒体展示几种生活中常见的酸,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什么是酸引出酸的概念。 【活动天地】: 【过渡】:酸是广泛存在而又非常重要的物质,今天我们来认识两种在化学世界里常见的酸---盐酸硫酸。 【展示】:多媒体展示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标签上的内容 【交流】:学生交流讨论得到的信息。 【学生活动】:1观察浓盐酸,浓硫酸的颜色状态, 2打开瓶塞观察现象 3 闻气味,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设计 【正文】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阶段唯一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个单元,涉及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方程式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这部分知识往往被学生看成零碎、易懂、难记的内容。这种情况与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有关。如何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建立有序的知识结构,这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为此,本文将从单元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一、对“单元”与“单元教学”的认识 1.如何看新教材中的“单元” 与以往化学教材采取章-节编排结构不同,初三化学新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单元-课题式编排结构,上下两册共编入了12个单元。这些单元是:走进化学世界,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界的水,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方程式,碳和碳的氧化物,燃料及其利用,金属和金属材料,溶液,酸和碱、盐,化肥,化学与生活。其中每个单元都有几个相关课题组成。这些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某一方面的知识内容或专题为主,也就是说组成单元的每个课题之间都有共同的、相互联系的内容,这就体现了单元构成的目的性与整体性。 由于不同单元所突出的知识内容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师一般认为这样的单元与旧教材中的“章”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新教材的单元中增加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 但到底有没有差别?从化学课程标准来看,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内容(见表1),不仅为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提供了感性基础,也为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组成、性质、用途方面的内容,也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供了课题。课程标准这样的处理,是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 表1 课程标准中与“碳和碳的氧化物”相关的内容 内容标准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内容 一级主题二级主题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初步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价值,过程和方法 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装置和方法 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碳酸、碳酸钙 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

“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

“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义务教学阶段第六单元课题1第二课时。重点介绍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难点碳的还原性。将碳与氧化铜演示实验创新改成学生微型实验,便于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点与难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和实验仪器。 4.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 二、设计思想 1.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发现碳单质的稳定性。 2.通过实验创新微型实验,将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以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词、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一幅墨宝、木质电线杆埋入土里的部分表

面烧黑碳化以延长使用期等切入学习主题――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条件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过渡]不活泼是否意味着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发生任何 反应? [学生]不是,碳可以燃烧 [教师]所以不活泼是在常温下 [强调]常温下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让学生代表在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强调规范书写。 [过渡]冬天到了,如果家中烧煤炉的话一定要防止煤气 中毒,那么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CO [教师]煤气的主要成分为CO。木炭和氧气燃烧也会产生一氧化碳,请写出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 让学生代表在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个方程式,结合实际生活 分析在什么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什么情况下又生成一氧化碳。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节 酸及其性质 教案设计

常见酸的性质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写常见的酸的化学式并了解酸的定义。 (2)知道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掌握稀盐酸、稀硫酸 的化学性质。 (3)知道酸的通性以及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4)会用酸的性质解决相关的中考试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复习常见酸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练习中考试题加深对酸的性质的掌握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使学生逐步认识中考题型,把握中考方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知道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和掌握常见酸的化学性质。 2、归纳酸的通性及原因。 教学难点:1、正确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2、酸的化学性质在中考中的应用。 【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归纳法、讲练结合法、对比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法,学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比较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说到酸,初中阶段最常见的两种酸是盐酸和硫酸,那这两种酸又有什么性质呢?在复习它们的性质前,我们先来听听化学版的“青花瓷”,看看歌词中都描述来了他们的什么性质?(播放化学版的“青花瓷”)。 活动元一:听歌曲,归纳整理酸的性质 学生:听歌曲,感受化学的美妙。 教师:看来大家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要一展歌喉了,那下面就请大家把涉及到酸的性质的歌词迅速用笔勾出出来,并试着哼唱一下,哼唱的时候想一想歌词都描述了盐酸和硫酸的什么性质。

教案《碳的化学性质》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二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化学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 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 2 课时二碳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共分2个课时,第1课时上第一部分一.碳的单质,本教案是第2课时,教材内容是二. 碳的化学性质。本课题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本节课要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 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并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碳与氧化铜反应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实

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实验时要引导学生着重观察两个问题,澄清石灰水发生了 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自己分析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什么 物质,教师加以指导,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分析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引出还 原反应,说明碳有还原性。 四. 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主要教学法①谈话法;②总结归纳法;③阅读法;④实验观察法。 教学思路由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一样,但碳原子的核外电子 排列方式相同,决定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引入碳的化学性质。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决定了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具有稳定性,可用于绘制字画。如果温度升高,在点燃的条件下,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说明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高温下,碳还可与某些 氧化物发生反应,把氧化物还原成单质。如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碳的还原性决定了 它可用于冶金工业。最后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五.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知道由于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它们的 物理性质不一样,但他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列方式相同,决定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今天我们就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碳的化学性质 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决定了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具有稳定性,板书: 1.稳定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绘制字画欣赏课件我国古代用墨汁书写、绘制字画,可保存几百年不退色,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 水份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过渡如果温度升高,碳的化学性质又怎样呢?请大家在课本107页的方框中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 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O2CO2(燃烧充分)。回忆一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在点燃的条件下, 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说明碳具有可燃性。 板书:2、可燃性,可作燃料。 讲解:如果氧气少,燃烧不充分,会产生有毒的CO气体,写出木炭在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的化学 方程式。2C+O22CO(燃烧不充分)冬天烧煤烤火时一定要注意通风透气。 高温下,碳还可与某些氧化物发生反应,把氧化物还原成单质。如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看课件,说 反应现象:(1)黑色粉末变红色(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 试管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的水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之炸裂。)火焰上罩网罩的作用是什么?(用网罩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公开课浓硫酸教案

公开课教案 常州冶金技师学院

常州冶金技师学院

常州冶金技师学院2.将棉花撕出一小块置于点滴板 上,滴加一滴浓硫酸,观察现象。 3.取少量蔗糖置于点滴板上,先加 一滴水再加两滴浓硫酸,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3、浓硫酸的脱水性 概念:是指。 书写葡萄糖脱水的化学方程式 C 12H 22 O 11 12C + 11H 2 O 【思考讨论】:1.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有什么区别? 2.万一不小心将浓硫酸见到皮肤上,眼睛上,衣服上或桌面上应分别怎样处理? 3、有两瓶硫酸,一瓶为浓硫酸,一瓶为稀硫酸,你能想出哪些方法将它们区别开来 1、观察状态,略摇动,观察。 2、将少量的酸加入水中,观察。 3、取少量酸,投入一小块胆矾,观察。 4、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酸在纸上写字。 5、取少量试液,加入Fe粉。[讨论]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有何区别? [归纳]吸水性:指浓硫酸直接吸收现有的水分子。

常州冶金技师学院

常州冶金技师学院

练习 1、将下列性质的番号,填入各小题后面对应的括号中: A、酸性 B、脱水性 C、吸水性 D、强氧化性 (1)将胆矾放入装有浓H2SO4的干燥器中,过一段时间胆矾变白色() (2) 某些罪犯用浓硫酸给人毁容。() (3)在烧杯中放入蔗糖,滴入浓H2SO4变黑,并产生大量气体() (4) 用稀硫酸清洗金属表面的氧化物() (5)在稀H2SO4中放入铝片就产生H2。() (6)常温下用铁、铝制的容器盛装冷的浓硫酸()(7)浓H2SO4敞口久置会增重。()(8)魔术师用玻璃棒蘸无色液体在白布上写字而变黑。()2、下列关于硫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浓H2SO4可用来干燥SO2、NH3、H2 B.浓H2SO4可以使蔗糖变黑,并能产生气体,此气体可能是SO2和CO2 C.常温下可将浓H2SO4盛放在密闭的铝制容器中 D.浓H2SO4可制取HCl、HF等,但不能制HBr、HI 3、浓硫酸与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与水。反应中,浓硫酸所表现的性质有 A.只有酸性B.只有强氧化性C.脱水性D.既有强氧化性,又有酸性 4、若浓H2SO4不慎溅在皮肤上,清洗的方法应该是( ) A.用NaOH溶液去中和B.用纱布擦干后涂油 C.用布擦干后,用水冲洗,然后涂3%~5%的NaHCO3溶液 D.用大量的水冲洗 5、下列对浓H2SO4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浓H2SO4与铁、铝不反应,所以铁质、铝质容器能盛放浓H2SO4 B.浓H2SO4具有吸水性,能使蔗糖炭化 C.浓H2SO4和铜片加热时既表现出酸性,又表现出强氧化性 D.浓H2SO4和亚硫酸反应制取SO2时,浓H2SO4表现出强氧化性 6、你认为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可采用的措施是①少用煤作燃料;②把工厂烟囱造搞;③燃料脱硫;④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⑤开发

碳的化学性质

碳的化学性质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性、高温下可燃性、还原性),常识性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初步了解碳的用途。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列表比较氢气与碳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演示木炭还原氧化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碳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列表比较、实验演示,突出重点,通过分析,操作指导,解决难点。 1.用谈话法和阅读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温度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总结归纳法和演译法,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实质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介绍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建立崇尚科学的观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即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应作为重点,为了使学生对氢气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理解更深刻,要对它们进行比较。 【难点】: 反应条件对碳反应产物的影响。单质碳不完全燃烧的实验不好做,通过事例解释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用碳还原氧化铜的操作难度也比氢气还原氧化铜大,用高温(强热)加热时要注意,防止试管破裂;放热(产生热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吸热概念的理解相对较难。 【教具准备】: 1.仪器: 铁架台(带铁夹)、试管、酒精灯(改进)、导管、胶塞、玻璃棒、表面皿、研钵、试剂瓶 2.药品: 氧化铜、木炭、澄清石灰水 【教学方法】: ①阅读法;②总结归纳法;③演译法;④实验观察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几种常见的碳单质,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碳单质的不同用途及性质,请学生用

初中化学_酸及其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酸及其性质 第二课时(硫酸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3)掌握硫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共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浓硫酸,总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硫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共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强化实验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问题驱动。 四、实验用品 浓硫酸、稀硫酸、紫色石蕊、无色酚酞、镁、锌、铁、铜、生锈的铁钉、碳酸钠、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 试管、镊子、药匙。 五、教学思路 首先展示浓硫酸,通过观察和阅读标签,熟识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继而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酸化学性质的学习情境中来。趁热打铁,以实验探究为主导,探究硫酸的化学性质。最后由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全面总结酸的化学性质。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回顾。 【学生】积极思考,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教师】同学们都回答的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硫酸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解读探究 我这里有一瓶浓硫酸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找学生阅读标签上的内容,总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实验探究1 向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稀硫酸,分别向试管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结论1:稀硫酸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实验探究2 分别向盛有镁条、锌粒,铁条和铜片的试管加入2~3mL稀硫酸,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2:活泼金属+稀硫酸→盐+H2↑ 实验3、向盛有生锈的铁钉的试管加入2~3mL稀硫酸,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3: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H2O 实验探究4

高中化学《浓硫酸》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章第四节《浓硫酸》教学设计 板块一:浓硫酸的引入 给学生播放刘海洋硫酸泼熊的图片和家里竹制笔筒的图片,从情感态度方面入手引起学生共鸣,引入浓硫酸。 板块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回忆】}之前学习过的酸的通性有哪些啊?回忆实验室里我们是如何稀释浓硫酸的? 学生:把浓硫酸缓缓地注入水中,期间还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使散热均匀。 【讨论】根据以上的材料和讨论,请概括出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硫酸是一种无色液体,易溶于水,且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总结为两高两大。 【小结】 壱、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1)色态: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 (2)沸点:约338 度---难挥发酸(高沸点酸) (3) 密度:1.84g/cm3---高密度酸 (4) 溶解性:跟水任意比互溶,溶解放出大量热。 板块三:浓硫酸的特性 【过渡】动手做五水硫酸铜上滴加浓硫酸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浓硫酸的吸水性:吸收物质本身含有的水。可以做干燥剂,不可干燥碱性气体。 【过渡】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在白纸上写字,出现黑色字迹。 浓硫酸的脱水性:将有机物中H、O 原子按2:1 的比例脱去---物质本身不含水。 【探究实验】黑面包实验 回答五个问题: 1.蔗糖为什么会由白变黑? 2.黑色的物质为什么会体积膨胀? 3.刺激性气味是什么气体的气味? 4.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反应吗?你认为可能发生了什么反应? 5.实验前滴入蔗糖的水再反应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探究浓硫酸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2H2SO4(浓)+C=2H2O+2SO2↑+CO2↑

【思考】通常用稀硫酸或者稀盐酸制取氢气,而不用浓硫酸,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实验】铜与浓硫酸的反应 在试管中加入一片铜片,然后加入适量浓硫酸用酒精灯加热,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入品红溶液和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将反应后试管中的液体倒入蒸馏水中进一步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a 试管: b 试管:品红溶液逐渐变为色 c 试管:紫色溶液变色 结论及解释:在常温下,铜与浓H2SO4 ,在加热时反应生成。停止加热,将 试管中液体冷却至室温,将试管a 中液体倒入盛少量水的大试管中大试管中的溶液呈 色,证明CuSO4 溶于水。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归纳总结: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思考】那为什么生活中运输浓硫酸的车是铝制或铁制的呢? 在常温下,浓硫酸使铝、铁等金属钝化。钝化是因为形成了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反应的进行,体现浓硫酸的氧化性。 板块四:总结 浓硫酸的性质小结 1、吸水性 2、脱水性 3、强氧化性

初中化学71酸及其性质教案鲁教版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 ⑵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 2、过程与方法: ⑴从H+和OH-的角度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⑵通过亲历探究实验,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对化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 1、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的方法,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及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 本节知识点: 1、酸碱指示剂 2、酸碱的共性 3、原子团 4、酸和碱与溶液的酸碱性 5、溶液酸碱性与pH 的关系 6、pH的测定 7、酸和碱与人的生理活动 8、酸碱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相关知识: ⑴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是因为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原因,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⑵生活中接触到一些有酸味的物质,如食醋、西红柿等,也接触到一些有涩味,滑腻感的物质,如肥皂水等。 方法技巧: ⑴采用类比法记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以及pH与酸碱性的关系,使溶液的酸碱性→指示剂→pH三者的关系理清。 ⑵总结归纳法学习酸碱的特点与共性,总结出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使化学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 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把本节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维误区: ⑴本节知识中酸与酸性,碱与碱性这两组概念容易混淆,酸溶液中都含有H+,溶液显酸性;溶液显酸性,说明溶液中含有H+,但并不是只有酸的溶液中才有H+。碱与碱性的关系也是如此。 ⑵pH的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是本节的易错点,正确理解和掌握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考点分析: 1、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性溶液中的变化以及根据信息分析自制酸碱指示剂在实践中的应用,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简答题。 2、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常结合其他知识进行综合考查,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综合题。 3、溶液的酸碱性与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的关系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言]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决定它们必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因酸根离子不同,必然又有各自的特性,即共性与个性的并存。我们分别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酸。 【提问】什么叫酸?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一、盐酸(HCl) 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演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展示纯净浓盐酸和工业盐酸各一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其色、态、闻气味(注意煽风闻味)。待学生观察后,请一个学生回答浓盐酸的颜色、状态、气味。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学生思考、师生互动、教师归纳: 1.瓶口的白雾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说明浓盐酸具有什么性质? 2.如何保存浓盐酸?敞口放置后的浓盐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应,由于氧气量是否充足,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 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 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4.解决办法 (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巩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讨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3)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教案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教案 一、设计思路 1、关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教学。 [引课]:从生活实际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实物展示:用墨抄写的古书。 多媒体播放(字画的奥妙):用墨写的字画。 [提出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2、关于碳的可燃性教学。 通过播放影音文件,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3、有关碳的还原性的教学(重点探究) [提出问题]: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讨论后对假设小结: (1).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Cu+CO2↑ (2).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Cu+CO (3).碳与氧化铜不反应。 [设计实验方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思维探究 通过学生交流、辩论设计好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动脑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意识。 [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 [讨论后达成共识]: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对碳与氧化铜反应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碳具有还原性 [通过播放影印文件]: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第2课时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2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理解的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塞子、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的石灰水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几种碳的单质,并了解了它们重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碳的化学性质。 二、推进新课 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稳定 [设问]①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古画或古人真迹。这些字画都已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纸或布都已破损,但黑色(墨中含有碳)仍然不变,这说明了什么问

题? ②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一些古建筑被埋入地下且被火将表面烧成黑色的柱子。如果将这种木头柱子直接埋入地下,你们认为有什么后果?这又说明什么问题? [分析]上述两个现象都与碳的化学性质有关,说明了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经得起风吹、日晒、雨淋。 [讨论]是什么决定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呢?能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什么? [总结]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它要成为稳定结构,得4个电子或失4个电子都不容易,所以化学性质不活泼。 (2)可燃性 [过渡]如果升高温度,碳是否会发生反应?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说出反应的现象。 [回答]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O2点燃CO2,实验现象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介绍]当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就不充分,这时生成一氧化碳,放出热量。2C+O2点燃2CO [提醒]CO俗称“煤气”,有剧毒。生活中烧煤取暖时,若燃烧不充分就会生成CO,使人中毒。为了防止CO中毒,取暖时要注意室内通风,使碳完全燃烧。 (3)还原性 课本P110[实验6-2]把经过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如图),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混合物几分钟。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浓硫酸的性质》探究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浓硫酸的性质》探究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硫酸是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掌握浓硫酸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中的重要用途。而且硫酸这节内容,从整个教材看,是非常重要的,它知识点多,难点多,同时又是高考的热点。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硫酸的通性,它的难度不大,所以教学时只需提问复习巩固即可。 学生虽然也学过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但比较浅显,浓硫酸的脱水实验学生也未做过,二者的区别学生也不太清楚。因此,做好有关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且浓硫酸与铜、碳等的反应不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逻辑,这为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增加了困难。因此,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好浓硫酸与铜、碳等的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 为了有效地加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我试着采用探究式教学,并安排两课时。 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区别并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并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多媒体展示4.教学过程设计

6.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校内的心得公开课,课后组内老师评价:从过程和情感上看,整节课设计很不错,以学生为中心,活动多,注重细节,教师态度很认真,富有感染力,符合新课程理念,在用教材教而不是交教材。整堂课的教学理念都是在加强学生的体验、感悟,而不是死记知识。比如,我提出“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浓硫酸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这一问题,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学生对浓硫酸的吸水性深信不疑。学生得到的也不仅仅是这点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要求。不足之处就是小组汇报方案时,没有让足够多的组来发言,从知识目标上看,课堂容量有点小。今后仍需继续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