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5 用计算器开方教学设计

【教案】§2.5  用计算器开方教学设计
【教案】§2.5  用计算器开方教学设计

第二章实数

§2.5 用计算器开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目标

1.鼓励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器的用法,并能熟悉用法.

3.能用计算器探索有关规律的问题,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经历运用计算器的活动,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计算器的用法.

2.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1.探索计算器的用法.

2.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学生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在前几节课分别学习了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定义,还知道乘方与开方是互为逆运算. 比如23=8,2叫8的立方根,8叫2的立方,有时可以根据逆运算来求方根或平方、立方.对于10以内数的立方,20以内数的平方要求大家牢记在心,这样可以根据逆运算快速地求出这些特殊数的平方根或立方根,那么对于不特殊的数我们应怎么求其方根呢?可以根据估算的方法来求,但是这样求方根的速度太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种快速求方根的方法,用计算器开方.

二、新课讲解

请大家互相看一下计算器,拿类型相同的计算器的同学请坐到一起.这样便于大家互相讨论问题.如果你的计算器的类型与书中的计算器的类型相同,请你按照书中的步骤熟悉一下程序,若你的计算器的类型不同于书中的计算器,请拿相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先要探索一下如何求平方根、立方根的步骤,把程序记下来,好吗?给大家8分钟时间进行探索.

好,时间到,大家的程序掌握了吗? 现在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序计算89.5,,1285,7233-5+1,76?-π,然后和书中的数据相对照,检查自己做的是否正确.

三、做一做

利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4个有效数字): (1)800;(2)3522;(3)58.0;(4) 3432.0-.

哪一位同学能用计算器快速计算出上面各式的值呢?

(1) 800≈28.28;(2) 3522≈1.639;(3) 58.0≈0.7616;(4) 3432.0-≈-0.7560.

[例题]利用计算器比较33和2的大小.

解:33=1.44224957,2=1.414213562

∴33>2

请大家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4个有效数字)

投影片:(§2.5 A) (1)49;(2)81

.0;

(3)1369;(4)5376

.1;(5)5;(6)24.0;

(7)33.48;(8)35.

343;(9)34936;(10) 3007283

.0.

刚才我们练习了10个小题,对于求平方根或者立方根的程序已基本熟练,在此基础上,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判断题,看看题中已经求出的立方根与平方根是否正确.

投影片:(§2.5 B)

(1)正确.因为题目没有要求结果保留几个有效数字,所以正确.

(2)正确.和上面的原因相同.

(3)错. 8955≈94.6.

(4)错. 312345≈23.1.

四、议一议

(1)任意找一个你认为很大的正数,利用计算器对它进行开平方运算,对所得结果再进行开平方运算,随开方次数的增加,你发现了什么?

请大家每人找一个很大的正数,不同的人的数字不要相同,按要求去做然后总结.

比如123456789,一直进行开平方运算,运算的结果是越来越接近1.

其他同学的情况怎样呢?

(齐声答)也是这个结果.

哪位同学能做一下总结?

结论1:任何一个大于1的数,不管它有多大,一直进行开平方运算,结果越来越近1.

很棒,这就是规律,再看(2)题.

(2)改用另一个小于1的正数试一试,看看是否仍有规律.

和上面的结果一样.既然结果相同,能否把它们合起来总结一下规律是什么? 小结:任何一个正数,不管它是大于1的数,还是小于1的数,一直进行开平方运算,运算的结果越来越接近1.

非常棒.大家能否把(1)、(2)中的开平方运算改成开立方运算进行探索呢? 小结:结果也是越来越趋近于1.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

结论2:任何一个正数,利用计算器进行开立方运算,对所得结果再进行开立方运算…随着开方次数的增加,结果是越来越接近1.

六、课时小结

1.探索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步骤,并能熟练地进行操作.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七、课后作业:课本P37 习题2.7 1、2、4

八、课堂检测

1.利用计算器,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5113与; (2)2

1585 与

. 2.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2116.0;(2)-56169;(3)0121.0;(4)

258;(5)8.790;(6)0006705.0; (7)-33.7456;(8) 384521.0;(9) 37

22;(10) 3958 ;(11) 3400000;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后记

2017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一、关于教材的分析 1、本节教材的特点及优势 由于电子计算器是一种小型电子计算工具,由于它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运算迅速准确,已取代计算尺和数学用表,更是代替了手工计算,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方便,成为一种很受人们欢迎的计算工具。所以学好“电子计算器的使用”这一节课,能给学生日常生活和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带来许多便利之处,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从面可知学好本节刘意义之远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其实早就有所了解,但程度参差不齐,且有的同学的原有理解是错误的,对于按键顺序的掌握也有所欠缺,所了解的知识不系统,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签于电子计算器在日常生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 (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表面各部件的功能。 (2)了解电子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形成初步的程序意识。 (3)使学生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会求一个有理数的平方、立方。 (4)提高学生独立操作能力,使学生装体会到数学有它广泛的应用价值。 (5)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的确定 我认为本节重点是了解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并学会用电子计算器计算加、减、乘、除、平方和立方,这是因为使学生了解电子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后,形成初步的程序意识,这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器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难点的确定 我认为本节难点是例7求百分比和含有百分数的乘除运算,这是因为求两数的百分比时,在计算器显示的结果后面要加上百分号,而示一个数与百分数相乘除时,按类似程序操作,便得所求结果,其后不用加上百分号,而学生对于这一点比较容易混淆。 六、关于教学内容的设计思想 经过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我选择了下列教学内容: (1)说明电子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2)介绍简易电子计算器的构造和表面各部件的功能。 (3)讲解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加、减、乘、除、乘方计算的操作方法,其中包括例1、例2 (9) (4)例题后的练习和课后练习,包括想一想。 由于这节课的特殊性,如果教师只在黑板上做文章,这堂课就变得枯燥乏味,缺少创意,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集中学生注意力,所以在此我利用学校的电化教室中的电脑来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这正符合了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斯金纳所创的程序教学法。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 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本节课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程序教学法、练习法、口诀法进行教学,并利用电脑、电视等电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

使用“计算器”教案

《使用“计算器”》教学设计 学校:安定区大城小学年级:三年级授课教师:马丽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数字小键盘快速输入数据。 2、会使用“计算器”做数学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使用鼠标、键盘等方式操作计算器,体会软件操作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口算和机算、键盘输入数字和鼠标输入数字的比较,感受到计算机的优越性与便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用计算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并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了解计算器中的“+ -×÷”是哪几个键,熟练使用鼠标和键盘两种方式输入数字。 教学难点:会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一台实物计算机、学生课前带上纸和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欣赏一段好听的“计算机演奏”,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的魅力。 二、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小游戏(口算和机算)引出课题。 三、自我探究,学习新知 2、学生自学,找到打开“计算器”的过程。 3、找一找“计算器”中的“+ -×÷”运算符是哪几个按键。 4、讨论并实践计算器中“←、CE、C”的作用。 四、情境创设,用于实践 出示三年级学生“爬山”食品采购清单,请学生帮助计算。 五、练习巩固 学生用“鼠标点击计算器”以及用“键盘上的数字区”两种输入方式计算课本第23页的“练一练”,让他们实践得出哪种的输入方式更快些。 六、课后拓展 打字键区已经有1-0的数字键了,为什么还要单独设置一个数字键区呢?(为了能够更快速、便捷的输入数字)。 七、课堂总结 1、“计算器”打开的方法:开始—程序—附件—计算器。 2、实物的“+ -×÷”是计算器的“+ - * / ”。 八、作业布置 用你所学计算机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课后反思:

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导学案 一、教学内容:P105—P107 二、学习目标: 1、会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2、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难点: 会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四、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预习课本P105—P107页,完成下列填空。(要求必须熟悉计算器操作程序) (1)按键,打开计算器。 (2)按键,,进入统计状态,计算器显示“SD”符号。(3)按键,,=,清除计算器中原有寄存的数据。(4)输入统计数据,按键顺序为:第一数据;第二数据为,……最后一个数据。 (5)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平均数。 (6)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标准差。 (7)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方差。 (8)若又准备保留数据,可按键,,结束求方差运算。 2、课堂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例1 (2)已知:甲、乙两组数据分别为: 甲:1,2,3,4,5,6, 乙:2,3,4,5,6,7, 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3、达标检测: (1)一组数据2,3,2,3,5的方差是() A、6 B、3 C、1.2 D、2 (2)甲、乙、丙、丁四人进行射击测试,每人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9.2环, 方差分别为S2 甲=0.56,S2 乙 =0.60,S2 丙 =0.50,S2 丁 =0.45,则成绩最稳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有一组数据如下:3,a,4,6,7,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A、10 B、√10 C、2 D、√2 四、课外延伸: 甲组:76,90,84,86,81,87,86,82,88,85 乙组:82,84,85,89,79,91,80,89,74,79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 “ “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计算器各键的用途与用法,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以及 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与交流,并借助计算器的说明书,自主探究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会 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以及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计算器常用功能的使用。 2、难点: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在当今的信息世界中,计算器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它能使我们从繁杂 的运算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活动。 2、计算器按功能可分为简单计算器、科学计算器、图形计算器等。计算器主要由键盘 和显示器组成。 3、本节课我们学习科学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科学计算器的常用键盘介绍 (1)运算键:“+”、“-”、“×”、“÷”、“ x y ”分别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2)功能键: AC/ON ”是开启计算器键, DEL ”是清除键, =”的功能是完成运算或 执行指令,“OFF ”是关闭计算器键。 2、科学计算器的简单使用介绍 (1)乘幂运算的输入方法,如计算 28 ,按键“2” “ x y ” “8” “=”。 3 (2)分数的输入,如 3 ,按键“3” “ablc ” “3” “ablc ” “4”。 4 (3)科学计算器能够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所以作混合运算时,按键顺序与书 写顺序完全一样。 (4)输入错误时的改正:用左右方向键将光标移到你要改正的位置,按“DEL ”键消除 目前光标键在位置的数字,修改后,再按光标键返回原来的位置。 3、师生互动,操作实践 用计算器器计算下列各题: (1)135+88 (2)211-134 (3)26×14÷4 (4)0.375×(-18)+5 (5) 2 3 + 3 2 ×(-4) (6)23×1 3 5

2.5用计算器开方练习题

2.5用计算器开方 、选择题 1、用计算器求,3.489结果为(保留四个有效数字)( ) A.12.17 B. ± 1.868 C.1.868 D. — 1.868 2、将2 , 3..3 , 55用不等号连接起来为( ) A. 、2<3.3<5.5 B. 55 < 3 3 < 2 C.【3 < 2 <55 D. 5 5< , 2 < 33 3、下列各组数,能作为三角形三条边的是( ) A. .. 0.23, ,0.37 ,.1.54 B. ,11.34 , ,20.16 , .97.36 C. ,101 , . 352 , 800 D. , 4.48 , .. 70.4 ,,94.1 4、一个正方形的草坪,面积为658平方米,问这个草坪的周长是( ) A.6.42 B.2.565 C.25.65 D.102.6 二、填空题 5、求J568.53的按键顺序为__________ . 6、 ( 725.32 <141.7 )十扌65.31 = ____ . 7、0.0288的平方根为_______ . J 331 8、计算(保留四个有效数字)= _________________ . V17 3 9、填“或“=”号 (1)皿 ______ 劭56 (2) V100 _____ J21 (3)- 0.2 ____ 3、0.07 (4)- V26 ____ V 128 三、解答题 10、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四个有效数字) (1)- 339.247 (2) 141.83 (3) 12.4 (4) -71800 1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中的x的近似值(结果精确到0.01) 2 2 (1)3x —14=29 2 (2)2(x+5) =17 12、当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时,它能环绕地球运行,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计算器》教学设计

神奇的计算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课文第38页的内容)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具准备: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合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呈现:神奇的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3、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4、认识一些功能键。 (1)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处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③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

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导学案2013.4.17 初二数学组 【学习目标】: 1、会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2、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会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前预习:预习课本P105—P107页,完成下列填空。(要求必须熟悉计算器操作程序) (1)按键,打开计算器。 (2)按键,,进入统计状态,计算器显示“SD”符号。(3)按键,,=,清除计算器中原有寄存的数据。(4)输入统计数据,按键顺序为:第一数据;第二数据为,……最后一个数据。 (5)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平均数。 (6)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标准差。 (7)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方差。 (8)若又准备保留数据,可按键,,结束求方差运算。二、新课探究: (一)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完成例1 (2)已知:甲、乙两组数据分别为: 甲:1,2,3,4,5,6, 乙:2,3,4,5,6,7, 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二)、达标测试:

(1)一组数据2,3,2,3,5的方差是( ) A 、6 B 、3 C 、1.2 D 、2 (2)甲、乙、丙、丁四人进行射击测试,每人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9.2环,方差分别为S 2甲=0.56,S 2乙=0.60,S 2丙=0.50,S 2丁=0.45,则成绩最稳定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有一组数据如下:3,a ,4,6,7,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 A 、10 B 、√10 C 、2 D 、√2 四、课外延伸: 甲组:76,90,84,86,81,87,86,82,88,85 乙组:82,84,85,89,79,91,80,89,74,79 回答: (1)甲组数据众数是 ,乙组数据中位数是 。 (2)若甲组数据的平均数为X ,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Y ,则X 与Y 的大小关系是 。 (3)经计算可知:S 2甲=14.45,S 2乙=26.36,S 2甲<S 2乙,这表明 。 (用简要文字语言表达)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四、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10.4 A 组1、2题 选做题: B 组1题 反思:

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3、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及设计意图: 本节课会用到ppt课件、聚光灯等教学手段,在新授环节使用拉幕功能,在巩固练习环节把ppt和白板合二为一。通过使用以上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出示微视频计算器,使用聚光灯熟悉各个按键的名称和功能)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出示 自己试试看: 26×39=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50+30= 38×79=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最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巩固练习中使用拉幕依次出示不同组的练习题,便于学生进行每组的比较和总结数的规律)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9999×2=9999×3=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2.5 用计算器开方

5 用计算器开方 一、目标导航 ①会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②能正确区分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方法 二、基础过关 1.a 为大于1的正数,则有( ) A .a =a B .a >a C .a

四、聚沙成塔 捉弄人的计算器 数学老师给小明布置了一个额外的任务:设x、y、z是三个连续整数的平方(x<y<z),已知x=31329,z=32041,求y,并要求小明使用老师提供的计算器作答,小明说:“老师也太小看我啦,这么简单的问题让我做?” “那就请你在10分钟内把答案交给我.”老师笑着说. “不用10分钟,1分钟就够啦.”小明边说边按计算器…… “老师,你的计算器坏了,根号键不能用.”小明这才发现老师给他的是一个捉弄人的计算器. “是吗?其他键能用吗?” “其他键都好好的.”小明试了试其他各键说. “现在你还能在10分钟之内给我答案吗?” 思考:小明可不想轻易认输,如果你是小明,你能完成任务吗?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教案(2).docx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用计算器的计算 第一课时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课本第26、 27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投影下列题目。 57+26=82-49=12×27=351÷13= 36+47=41-18=26×28=544÷16= 师: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做的快?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吗?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中间的奥妙告诉你们,相信你们知道后比老师做的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计算器的认识 1.师: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2.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下面我们请计算器博士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子计算器方面的知识.(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 3.师:听了计算器博士的介绍,我们对于电子计算器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那么如何使用呢?我们继续研究.(学生拿出准备的计算器)4.出示思考题

(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 5.汇报结果 (1)哪些是数字键?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他们什么关系? 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 (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么键?(四则运算键 和等号键)(板书) 练习 12÷4 (说出过程) (3)A .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清除键)(板书) 例如: 9-3, 按键,教师强调: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 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二)计算器的应用 1.出示例 1: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825-138(板书) 学生自己试做,然后汇报过程.(教师可继续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利用其中的计算器进行演示) 教师关键要强调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 练习: 750+1473=2983-627=32×68= 1548÷43=49×39=17805-3976= 小结: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则运算符号就可以了 2、教学例题 2 出示: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1)独立计算,把结果写出来。

2.5用计算器开方同步练习题

3 2.5用计算器开方 基础过关 1. a 为大于1的正数,则有( ) A . a = . a B . a > . a C . a < a D .无法确定 2 ?比较大小:- 5 - .6 ; 3-1 _________ -. 2 2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144,则这个正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负数的立方等于一 27,则这个负数是 ______________ 一个数的平方等于5,则这个数是 _______________ . 4. 已知 a<0,贝U 化简 — . 5. 用计算器求36的算术平方根. 6 .用计算器求0.8456的立方根. 能力提升 7. 小芳想在墙壁上钉一个三角架(如图),其中两直角边长度之比为 3: 2,斜边 长520厘米,求两直角边的长度.(误差小于 1) 8. 自由下落的物体的高度h (米)与下落时间t (秒)的关系为h —4.9t 2.有一学生 不慎让一个玻璃杯从19.6米高的楼上自由下落,刚好另有一学生站在与下落的玻璃 杯同一直线的地面上,在玻璃杯下落的同时楼上的学生惊叫一声.问这时楼下的学 生能躲开吗?(声音的速度为 340米/秒) 9. 用排水法测得一篮球的体积为 9850cm 3,试求该篮球的直径(球的体积公式为 V 二 4

二R3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10.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保留4 个有效数字,并探讨一下这些数的算术平方根有什么规律. (1)78000,780,7.8,0.00078;(2)0.00065,0.065,6.5,650,65000.

计算器的使用教案

§2.12 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目标: 1、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教学重点: 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大家都去过乐客多吧?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你知道吗? 生:因为是用计算器计算的。 师: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出示课题)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 师: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生1:在菜场买菜时。 生2:在书店买书付帐时用到了计算器。 生3:工人在拿工资时也用到过计算器。 …… 师: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 生(边指边说):我的计算器是英文牌子的,还有一个R,这说明是经过国家质量验证过的。这是显示器,下面是键盘,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和功能键,它们是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的。 …… 说明:各种不同的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看使用说明书。但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还是相同的,象开机按?关机按?生:开机按ON/C,关机按OFF 2、用计算器计算 师: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咱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准备好了吗? 小黑板出示: 75+47= 24×7.6= 62.8-0.95=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 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 一些简单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 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快乐联想”的游戏吗?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四个提示 提示一提示二提示三提示四 完美基督教医院三三两两 师:你能想到什么? 生1:我猜是十字架。 生2:我想可能是……。 出示提示四 生3:我猜是十。 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 师: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提示 提示一提示二提示三提示四 知错能改小巧学习用品计算工具 生1:我猜是橡皮 生2:我也认为是橡皮。 出示了提示四后 生3:计算器。 表扬答对的同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计算器?(根据同学回答,依次出示课件中的图片) 表述:看来计算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 瞧,老师手中就有一个计算器,你们观察过计算器吗?看老师手中的计算器,你们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键盘、显示器) 指出:有些功能键由于我们所学知识有限,现在还不需要用,今后我们可以再慢慢认识它们。 2、认识开机键、关机键。 用计算器前,先按什么键?(ON键,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开机键) 用完后呢?(OFF键,指出关机键) 3、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有多少同学会用计算器?真会?那我们来“试着瞧瞧”。 (课件出示 38 + 27 = 30×18 = ) 指名说第一题计算过程。 师:你是怎么输入的? (先输入3和8,再输入加号键,输入3和7和等号键,等于65。) 追问:想知道得数,需要输入什么键?(等号键) 指出:算完后,我们可以口算或者笔算验算计算结果。 4、用计算器计算“试一试”。 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计算了,让我们再显身手,拿出计算器和学习工具。把得数写在练习纸上。 (课件出示书上第101页的“试一试”) 交流得数 师:你有什么感受?(计算器计算的便捷,是我们的好帮手) 重点讲解“816× 68 ÷ 27 ”是怎样输入的? 5、“比一比”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题目)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出色,我们来一次计算比赛如何? 问:你为什么这么快?(因为有几题可以口算的) 师:其它同学看出来了吗?是哪几题呢?(25 ×4 128 ×8 618×0×625) 小结:是啊,能口算的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解决实际问题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目的:了解常用电子计算器的基本类型及功能,为自主选择处理统计资料的计算器,提供依据。掌握程序型计算器(fx-350MS)的使用,为分析统计资料打下基础。 一、电子计算器的类型和功能 电子计算器(electronic calculator)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它与电子计算机相比具有操作简便、可随身携带等优点。 电子计算器从功能方面可分四型: (一)简易型:可作四则运算、平方、开平方运算、百分比运算、常数运算及存储器运算。 (二)函数型:除简易型的功能外,还具有函数运算功能,如:三角函数、对数、指数、阶乘、双曲函数及统计运算和相关运算等,如:fx-100型、fx-140型。

(三)程序型:除函数型功能外,还具有编写程序和运行程序的功能,如fx-180P、fx-501P等。 (四)复合型:除有计算功能外,还附加其他功能,如时钟、日历显示、报时、打印等,如fx-6100、fx-8100等。

二、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计算器:开电源键“ON”;显示屏出现“O”。运算结束后关闭计算器:关电源键“SHIFT+OFF”;显示屏上所有内容消失。如果长期不使用,应把电池取出。使用和携带时,避免太强的振动。 (一)键盘及键功能 1.显示窗:位于上方,用于显示输入的数字,计算结果和中间结果。 2.控制开关(键): (1)电源开关:开关置于ON 则接通电源,反之则切断电源。 (2)AC键:计算器的电源开关置ON 侧,若停止操作5 分钟以后,电源会自动断开,此时只要按一下AC 键就可以接通,或者重复操作一次电源开关,但此时存储器内容会被消除。 3.功能键: (1 有内容,包括出错显示E。 (2

2015.5.29TI图形计算器的简单操作使用教学设计

《TI图形计算器的简单操作使用》教学设计 华润高中胡同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TI图形计算器,了解图形计算器的构成; (2)会使用鼠标,了解图形计算器的工作界面,能进入不同的工作界面; (3)掌握图形计算器的代数运算功能,解决相关问题; 2、能力目标: (1)能针对不同类型的代数问题,选择相应的代数运算功能进行解决; (2)通过图形计算器的操作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操作过程的跟踪,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构建其乐观、阳光的心态。 二、重难点: 1、教学重点:熟悉图形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工作界面、掌握图形计算器的计算功能,能用其中的代数功能进行操作、运算和求解。 2、教学难点:特殊的函数符号的输入、基本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求解方法。 三、教学准备: 导学案任务单、教学PPT、电脑安装图形计算器演示软件、多媒体、交互式互动白板、图形计算器(一个班)、图形计算器AP(进行网络教学和学生作品展示)。 四、学情与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高一的同学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对于基本的代数问题都能够进行熟练运算;所有同学都进行过微机上机操作,有一定的电脑基础,对使用图形计算器有帮助作用;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对具有高科技的新兴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图形计算器不熟悉,在平常的学习中,几乎很少使用,所以首先要让同学们熟悉TI图形计算器基本的构成,模块按键的区域分布和主要的工作界面。 2、教法分析:联系学生现有的学科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水平、逻辑思维能力,编辑导学案任务单,难度由低到高,内容由浅到深,相信学生的实战操作能力,适当设置难度,启发激励学生进行解决。一方面指导教师作示范,引导学生模仿操作运用,解决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任务单的形式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操作,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利用网络展示系统,查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选择进行展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各不相同,设置学习小组互相帮忙,及时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五、教学过程: 1、认识TI图形计算器 TI图形计算器是一种既能计算又能作图的新型的数学使用工具,它具备符号代数系统、几何操作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可以直观地绘制各种图形,并进行动态演示、跟踪轨迹。介绍图形计算器所能解决的问题,数学实验室的布置情况。 TI图形计算器的工作界面介绍:鼠标、第二功能键、中英文切换、三角函数、公式编辑器、回车、7种处理文档、文档页面转换、图形抓取、WIFI、AP。根据教学时的实际情况,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 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在电视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游戏,叫“魅力联想”,看过吗?想不想玩这个游戏?(依次展示下列各项,得出答案是“算盘”) 提问:还想玩吗?(把“提示三”中的内容改为“诞生于上世纪”,把“提示四”的内容改为“很轻,可握在手中”,得出答案为“计算器”)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谈话:了解计算器吗?你在哪儿看到过计算器?把你知道的与同桌交流。 投影出示计算器模型,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器上主要键的名称及功能。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 二、初试本领 谈话:会使用计算器吗?我们先来“初试本领”。注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准备好身边的学习用品,开始! 投影出示: 计算下列各题: ① 1 256 - 768 = ② 477 × 167 = ③ 32 ÷ 4 = ④ 36 × 99 ≈ 交流计算结果。 小结:为什么有的同学计算得这么快呢?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吗?(交流并得出:在计算时,能口算或要求估算时,不需要使用计算器) 三、再显身手 谈话:看来,大家对计算器的使用真的比较熟练。想不想“再显身手”?请看这组题: ① 438 × 15 - 1 274 ② 2 940 ÷ 28 + 763 ③ 40 000 - 165 × 182 ④ 25 120 ÷(449 - 289) 提问:这四道题与上面四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计算结果(学生的答案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引导: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四道题的计算过程不一样?(第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而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计算就行了)

2020四年级数学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一、填空题。 1.常见的电子计算器有能进行四则运算的( )型计算器,有能进行算术、代数和统计等方面的运算的( )型计算器,还有可把较复杂的计算步骤存贮起来以便重复某些运算的( )计算器。 2.电子计算器一般由( )及( )、( )、( )和( )等几部分构成。 3.使用计算器时,开始要先按( )键,作用是( ),停止使用计算器时要按( )键,目的是( )。 4.在运算过程中,若发现已经输入的数据不正确,可使用( )键清除错误。 5.一道题计算完成后,只需按( )键,便可进行另一道题的计算了。 6.在运算过程中,若需要全部清除前面输入的所有数据,则需要先按( )键关机,再按( )键开机后重新输入数据。有的计算器有( )键的,按( )键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7.用计算器计算350+230时,其按键顺序是:第一步按( )三个键,第二步按( )键,第三步按( )键,最后按( )键。 8.用算术型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应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 )按键顺序。 9.88+28×8用计算器计算时,按键顺序是( )。 10.用计算器计算3025÷(305-255)时,其计算方法是:按( )键,显示器显示( ),把( )记录下来,然后按( )键,再按( )键,显示器上显示的605是( )。 二、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并将过程填在表内。 1.1643+703-859 2. 570+390÷15 3.(176+84)÷(250-237)

1643+703-859= 570+390÷15= (176+84)÷(250-237)=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一、用计算器计算。 6746+3845= 65431-6789= 36753+21498= 1743+4329= 10700+99800= 73579-4086= 二、用计算器计算。 282-1378÷26 7128÷(45+21) 5876÷(13×4) 625×(280÷35)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一、某人2002年4月1日买了一套建筑面积240平方米的别墅,该楼盘市价已由2002元平方米上升至2222平方米,用计算器计算这套别墅升值了多少? 二、下面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是四位数,商是一位数,算式中没有重复的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用计算器计算 1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三维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 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3.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节约、环保等方面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只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师用算盘一只,教学课件,计算器一只。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计算器一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某家电超市购物收银台营业员结账时的场面。 老师昨天去家电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知不觉选了以下一些商品,可是老师的卡里只有16000元,大家帮我算算看带的钱够不够?如果有剩余,还剩下多少? 笔记本电脑1台,单价12800元。 打印机1台,单价586元。 电脑打印纸8盒,每盒36元。 胶卷5盒,每盒32元 2.看着学生忙碌地用笔在计算,师不慌不忙地报出了答案。

问:你们知道老师怎么算的吗?(师出示一个计算器)。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二、介绍计算器 1.谈话:了解计算器吗?你还在哪儿看到过计算器?把你知道的与同桌交流。 2.投影出示计算器模型,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器上主要键的名称及功能。 3.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 三、初试本领 1.谈话:会使用计算器吗?我们先来“初试本领”。注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准备好身边的学习用品,开始! 投影出示: 计算下列各题: ① 1 256 - 768 = ②477 × 167 = ③32 ÷ 4 =④36 × 99 ≈ 2.交流计算结果。 3.小结:为什么有的同学计算得这么快呢?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吗?(交流并得出:在计算时,能口算或要求估算时,不需要使用计算器) 四、再显身手 1.谈话:看来,大家对计算器的使用真的比较熟练。想不想“再显身手”?请看这组题: ①438 × 15 - 1 274 ② 2 940 ÷ 28 + 763 ③ 40 000 - 165 × 182 ④25 120 ÷ (449 - 289) 提问:这四道题与上面四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2.交流计算结果(学生的答案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1)引导: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四道题的计算过程不一样?(第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而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计算就行了) (2)讨论:用计算器计算③、④两题,该怎么操作呢?我们以第③题为例,谁来介绍介绍你是怎样算的?(突出记住中间数、使用MR键、倒减等方法)

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doc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26 页例 1 例 2,做一做。 教材分析:例题中只呈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 式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 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 妙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直接途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师: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 键,显示: 0 输入题目,按 =键,显示结果,再按on/c 键,清屏。 2、出示 :386 + 179=,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 386”,屏幕上显示 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 179”,屏幕显示 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 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3、自己试试看: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屏。 5、计算。 765+ 469=589×76=3208-2965= 625÷ 25=6848-579+386= 再计算。 946× 57×0= 100÷ 5=

3028-2965= 估算: 99+199≈ 算后一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想和大家的 (并不是任何候用算器算都是最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算的目,就不需要 使用算器了。) 6、看算的快,一。 7、做第 26 的“做一做”。 学生在小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察 1、比一比,看做的又又快。(以四人小位行) 9999×1=9999×2=9999×3=9999× 4= 2、察上面的算式和果,你什么律 :根据你的,能不用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的答案 9999×5=9999×7=9999×9= :碰到 9999 乘 9 以内的自然数( 0 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 的乘,中三位数都是 9。 3、完成第 27 的“做一做”。三、 (一)基 1、用算器探索律 1111111×1111111= 2、神奇的 198。 321-123= 654-456= 987-789= 951-753=357-159= 9856-9658= 8745-8547= 5412-5214= (二)巩固 1、走生活,解决。 :在我来研究一个非常有价的。 一个没有关的水,每天大滴12 千克的水,些水就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算,一个没关的水一年( 按 365 天算 ) 要浪 ______千克。 ◆把些水装在水桶中( 每桶按 20 千克算 ) ,些水大能装 ______桶。 ◆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 6 桶水,些水用 ______个月,合 ______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