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抗战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平津陷落。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陆续南迁。1938年,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抗战胜利后,联大“胜利关闭”,三校各自北归复校。

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

是什么造就了西南联大的传奇?

1 三所名校,怎么管?

北大前校长蒋梦麟回忆说:“在困难时期,执掌一所大学是件令人头疼的事。而在战乱中的年代,与两所不同校风的大学及性情各异的教授合作,无异难上加难。”

西南联大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校务,三校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明,故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

三所大学的教学单位组成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四个学院共十七个系。“清华严谨,北大自由,南开活泼”,而将三校学风熔为一炉的西南联大,则兼具“清华和南开的严谨教学的精神,及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

2 投笔从戎:抗战的生力军

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

在今天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背面,镌刻着1946年5月4日立碑时所能收集到的832位(共刻有834个名字,有两人重复刻名,实为832人)从军学生不完整名单。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长沙临时大学时期295人从军学子绝大多数未列入。两者相加共有1100多人,从军人数比例高达14%。也就是说,每一百位学子里便有14人投笔从戎。连校长梅贻琦的一儿一女也投军,分别加入中国抗日远征军和空军,一时传为佳话。

贡献有多大?我国著名翻译家,后来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联大就读时,为飞虎队准确翻译了一份情报,粉碎了日军对昆明的一次空袭。梅贻琦的独子梅祖彦对火焰喷射器准确翻译,对其在缅北战场上投入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牺牲有多大?1944年6月18日,在湖南芷江的空军第五大队的校友戴荣钜,驾驶飞机掩护轰炸机轰炸长沙,途中与敌机遭遇,不幸机坠。驻防陕西安康的空军第三大队的校友王文,1944年8月在保卫衡阳战役中与敌机作战时殉国。

从军名人有几多?现代诗歌第一人的穆旦值得一提。那时,穆旦已是西南联大的留校教师,却主动报名参加了远征军,在杜聿明的第5军军部供职。他后来参加了远征军兵败缅甸后的野人山大撤退,抗战胜利后,写出诗作名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的白骨》。

参加抗日远征军在缅北作战的联大学生兵中,走出一位中科院院士——被称为“世界光导纤维之父”的黄宏嘉。

3 联大的“长征”

三所学校南迁的历史,也堪称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长征”。最艰苦的一段,就是由常德出发,徒步到昆明,这便是号称“文人长征”的“湘黔滇旅行团”。

对于旅行团的师生来说,困苦不堪的旅途最大的收获,便是接触到了更为广大、更为真实的中国。在他们走过的地方,没有民主、没有科学,有的是千年以来的落后封建。“中国这么大,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了。”闻一多感慨道。

图为旅行团抵达昆明。(资料图/图)

旅途的第68天,1938年4月28日,旅行团284名师生抵达昆明。梅贻琦带领着欢迎队伍在桥头迎接,眼前一个个出现的故人都已换了沧桑的面孔。长征结束了,而西南联大的路才刚刚开始。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一路的跋涉已为它做了注解。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训

4 艰苦的办学环境

初到昆明,联大主要靠租借民房、中学、会馆上课,校点分散。校舍和经费的问题,始终困扰着这所大学。

初到昆明,联大主要靠租借民房、中学、会馆上课,校点分散。校舍和经费的问题,始终困扰着这所大学。

当时,梅贻琦邀请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联大设计校舍。然而,因为缺乏经费,此后两个月,梁思成夫妇把设计稿改了一遍又一遍……当设计稿改到第五遍时,梁思成忍无可忍,他愤怒地冲到梅贻琦面前,咆哮着:“改!改!改!还要我怎么改?!茅草房?不是每一个农民都会盖吗,要我梁思成干什么?!

“大家都在共赴国难,思成,以你的大度,最后谅解我们一次,行吗?”梅贻琦恳切地说。半年后,一幢幢低矮简陋的茅草房填补了西南联大的校园,无法想象,这些茅草房出自两位蜚声世界的建筑学家的设计。

如今的云南师大校园,仍保留着一间铁皮屋顶教室。这是西南联大仅存的土坯墙教室,马口铁做的屋顶。下雨时,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当作响,有时声音大得让人听不清讲课。当年曾有一位教授无奈地在黑板上写下6个字:“现在停课赏雨。”

由于缺乏教室,有些课程必须安排到傍晚。图书馆里也只有几排书架,几张桌椅和一些长凳,馆藏中英文书籍总共只有6000来册。学生缺少课本,只能依赖上课听讲,而老师也缺乏资料,不得不凭借记忆开展教学。联大校友夏世铎至今仍记得图书馆前排队的人潮,而在暗淡的灯光下,却是一片鸦雀无声的自习景象。

5 穷得叮当响的教授

生活拮据是教授们普遍面临的问题。1941年12月,西南联大常委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到:“乃自暑假以来,物价又复飞涨,比于战前多高至30倍以上。”“同人等薪津平均每月不及600元,以物价增长30倍计,其购买力只等于战前之十七八元,平均五口之家何以自存。”

有时,教授们走在路上,遇到乞丐,只得无奈摊手:“我是教授。”乞丐听闻掉头便走,连他们也知道,教授们穷得叮当响。

华罗庚曾与闻一多一家共同生活在一间16平米的茅草屋里。闻一多家住屋子东头,华罗庚家住屋子西头,以一块花布相隔。下雨时,两家孩子一起把脸盆、漱口缸和饭缸等聚集起来,抵挡漏雨。后来,华罗庚写了一首小诗,描绘那段生活:“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在物价飞涨的年月,名教授也不得不卖衣、卖字、卖书、治印维持生计。为躲避轰炸,教授们大多住得很分散,有的住在几十里外的远郊,步行来上课,周培源先生骑自养的马上课,从不迟到。

抗战中后期,物价暴涨,闻一多不得已挂牌治印,补贴家用

窘困至此,教授们仍于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但以传道授业为重任。林语堂上世纪40年代初路过昆明作演讲时发出这样的惊叹:“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6 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质量

美国的汉学大家费正清曾于1942年访问西南联大,与陈福田、张奚若和钱端升等12位教授有过交流。他认为,他们是“中国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熏陶的学术界人士中间的精英”。

1944年联大文学院部分教授合影

闻一多给学生演讲

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统计,抗战爆发后,全国大学教职员总数比战前减少27%。此时,大批中国留学生从美国、欧洲、日本等地返回祖国,并以一己之长,投身中国教育事业,缓解了大学教师青黄不接的态势。

据统计,1941年时联大179名教授和副教授中,156人有留学经历,占87%。全校5个学院的院长均为留美博士,26个系的系主任,除中国文学系外,皆为留学归来的教授。

他们留学欧美后,接受了比较完整的西式大学教育,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中国新兴学科的创立者。具有留学经历的学者们曾于欧美进行学术研究,使得战时地处西南边陲、几乎与世隔绝的西南联大仍能与世界前沿学术理念接轨。

例如,数学系的必修课程与战前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而选修课则较多,内容新颖,有些属于当时世界数学新领域的课程。

这些课程多由新归国的青年教授讲授,如华罗庚的《解析数论》和《连续群论》等;陈省身的《黎曼几何》和《拓扑学》等;许宝的《数理统计》也是当时国内最早开设的应用数学课程。

他们还和其他系的新归国教授实行跨学科联合开班授课。1939年,华罗庚、陈省身与物理系的王竹溪教授合开了一个“李群讨论班”。此外,联大物理系、经济学系等院系的归国学者均开设了一系列紧跟国际学术最新思潮的课程。

7 走向田野的教学

由于教学仪器和设备较为缺乏,教师们改变教学方式,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

1941年7月由西南联大曾昭抡教授率领的“西康科学考察团”师生,从昆明出发横渡金沙江,到达西昌,再继续东进,横越大凉山,进入彝族区,对沿途矿产资源进行了普查及核实,并记录了交通情况,这些都成为后来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攀枝花矿区开采时的重要资料。

图为西康科学考察团全体成员在昭觉合影。

留美教授袁复礼带领助教和学生,前往四川的兴文、古蔺,以及云南镇雄等地分头进行野外实习,采集地质标本。袁复礼还和另一位留美教授冯景兰前往西康做地质矿产调查,发现了麻哈金矿和荥经铜矿。

在水力工程方面,1938年土木工程系与资源委员会合作,组成由施嘉炀主持的“云南省水利发电勘测队”。经过2年,完成了2期勘测任务,提出了初步的水利资源开发计划,设计了一批小型水电站。

在西南联大时苦中作乐,一起郊游去。左起:周培源抱周如玲、陈岱孙、王蒂徵、金岳霖扶周如雁、朱自清、李

济侗。

在西南联大时苦中作乐,一起郊游去。左起:周培源抱周如玲、陈岱孙、王蒂徵、金岳霖扶周如雁、朱自清、李济侗。

8 扎实的学风

在简陋图书馆里刻苦学习的联大学子

西南联大允许跨专业自由选课。学校规定,文法学院学生至少必修一门自然科学,而不论文理工,所有学生都必修历史、国文和大一英文。由于每门课都有两三位教授在不同教室同时授讲,学生可以自己挑选老师。

平时学生考试,不必按照教师的讲义来答卷,如经济系陈岱孙教授开《财政学》,有一年考试题目是“假若我当财政部长”。

联大有自由的学风,但并不意味着散漫。联大的大考小考不断,要求极其严格。涉及基础理论的课月考一次,工学院、理学院月考两次。以理学院为例,计量时发生误差意味着会丢掉50%的分数,方法错误就等于交白卷吃零分。

有一组数据似乎可以说明联大对学生严格要求的一面:联大办学8年,近8000名学生通过了入学考试,但仅有3800人毕业。

杨振宁在联大物理系读了本科。1945年,杨振宁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他回忆说,自己惊奇地发现,“在芝加哥课堂上的收获并不比我在中国所学到的多”,因为中国的老师“在教学上(比美国)更认真,准备更充分,内容也更深”。在后来的科研中,他仍经常查阅在联大课堂上所做的笔记。

9 丰富的课余生活

“一二·一”四烈士公祭典礼

西南联大学生不仅有名师云集的课堂条件,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联大师生抗日热情高涨,1938年底,爱好演戏的学生排演宣传抗战的话剧《祖国》,由外文系教授陈铨创作剧本,中文系教授孙毓棠任导演,中文系教授闻一多设计布景,师生们白天上课、晚上排练,并在中共地下党员的支持下,成立了西南联大话剧团。1938年初,《祖国》在昆明公演,获得很大成功。剧中的教授英勇就义时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观众跟着高呼口号。“跑警报”是联大另一种特殊的“课余生活”。

最严重的一次轰炸发生在1940年10月13日,23架日机重点轰炸联大和云南大学,校舍损毁严重。然而,文学院教授吴宓仍打算趁月明之夜,继续他的“欧洲文学史名著”课的讲授。就在轰炸第三天,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晚7至9时至校舍大图书馆外,月下团坐,上‘文学与人生理想’,到者五六学生。”

“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这是春城一度的流行语。联大的图书馆条件简陋,灯光暗且座位少,茶馆便成了学生们延伸的课堂。

著名作家汪曾祺回忆联大生活时说:“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后来和杨振宁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则打比方说,联大时期的昆明茶馆“有些像上个世纪巴黎的咖啡馆”。

10 战火纷飞中的教育奇迹

西南联大的学者们完成了一大批奠基性论著。图为西南联大时期部分获奖著作。

1937年11月至1946年7月,在纷飞的战火中先后有约8000人在西南联大就读,师生和衷共济,创造了中国教育历史上的奇迹。

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3位是联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有164人,其中联大学生有90人。联大的奇迹远未止于这些数字。一部部著作在硝烟中问世:华罗庚完成了开创性的著作《堆垒素数论》;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结构》被视为该领域的经典;还有张青莲的《重水之研究》、赵九章的《大气之涡旋运动》、孙云铸的《中国古生代地层之划分》、冯景兰的《川康滇铜矿纪要》、马大猷的《建筑中声音之涨落现象》、闻一多的《楚辞校补》、冯友兰的《新理学》、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汤用彤的《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等等大批奠基性论著。

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校图书馆举办了校史上最后一次结业典礼,全体师生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揭碑。当天,学校宣布正式复校。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联大校歌的旋律,鉴证了一代人的奋发。

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文章根据多篇公开报道综合整理)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一、突出问题 1、轻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当前中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压力下,各个学校都理所当然的将升学率作为自己日常教学的唯一目标,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各门考试学科上。这种重成绩轻德育的做法导致许多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方面存在偏差,严重者导致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2、教师疏于本职违规补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就应该是在课堂上进行传道受业解惑,全身心对学生负责。然而近年来校外违规有偿补课新闻层出不穷,部分教师在课上故意不讲重点,逼着学生不得不报自己的辅导班,不仅侵犯了学生的权益,而且扰乱正常教育秩序,违背教学的初衷。 3、高等教育教学宽松缺乏实践。中国学生在经历高中魔鬼阶段上了大学后纷纷放飞自我,很难把心思放学习上。普通高校日常教学也管理宽松,仅将完成课堂教学作为自己的责任,讲授内容泛泛而谈、华而不实,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提升自我的能力,学生自然也无心去听,导致最后出现“毕业即失业”现象。 二、建议措施 1、将德育工作放在日常教学重要位置。学校要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不仅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还要重视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上的渗透。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定期给在校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生价值观等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多措并举惩治违规补课行为。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防范补课行为的发生,并对顶风违纪的教师严肃查处并向社会公布;教师要尊重自己教学育人的本职工作,把自己当全部精

力放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贪不义之财,不做有损学生利益的事;媒体公众也要加强外部监督,积极举报违规补课行为。 3、提升高等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水平。高校要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综合多方面测评教学能力,保证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学校要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设置课程要紧贴专业能力建设,同时也要开设职业规划课、社会实践课等实用课程,提升学生日后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盐龙街道)

2020高考语文(冬季第三辑)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趣事素材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趣事 ?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武汉、南京、上海相继失守,平津告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在战火中辗转迁徙,最后来到云南昆明黄土坡的大普吉村,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称“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三校师生分批返回平津,恢复北大、清华、南开大学三校。在前后8年时间里,西南联大师生与云南各族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深厚友情。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些享誉海内外的教授们身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颇耐人寻味。 校长夫人卖米糕 抗战期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一家的生活随着时局的动荡而愈发艰苦。当时,梅校长家有五个子女:梅祖彬、梅祖杉、梅祖彤、梅祖彦、梅祖芬,孩子们都在求学读书。梅校长的夫人韩咏华当时没有工作,全家都靠梅贻琦微薄的薪金来勉强糊口。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让丈夫一心科研和教育事业,韩咏华与赵瑞云及袁复礼的夫人、潘光旦的夫人合作,“研制”出一种上海式的米粉碗糕出售。她们别出心裁,把这种米糕取名为“定胜糕”,取抗战一定胜利之意,并用红糖浆在米糕表面写上“定胜糕”的标签。起初,她们把米糕批发给昆明“冠生园”糕点铺寄卖,可这种“二道手”的生意利润不大。为了多赚些钱,夫人们分头行动,背着背篓,手提篮子直接在街上叫卖。有一次,一个身穿旗袍、手提精致小包的贵妇人前来买米糕。当她得知韩咏华就是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夫人时,十分敬佩地说:“清华大学校长夫人卖米糕,真是了不起啊!今后,我要邀约更多的姐妹来买‘定胜糕’让抗战早日胜利。”打那以后,教授夫人们的生意还真红火了起来。 “特殊屏障”隔不开患难真情 数学系教授华罗庚一家安在黄土坡上的一处简陋的房屋中,可是即便这样的陋室还是遭到了敌机的轰炸而倒塌,所幸一家人当时外出,躲过了一劫。失去了住的地方,华罗庚一家只好在野外当“山大王”。闻一多得知后,热情地邀请华罗庚一家到自己家中共居。当时,闻一多租住的屋房是昆明地区典型的“一颗印”民居。所谓“一颗印”就是当时昆明人形容一般平民百姓的住房像印章那样狭小的代名词。这套住房两层楼,楼下为炊房,堆放杂物,楼上住人。华家搬来后,闻一多腾出稍大一点的一间给华罗庚。由于中间没隔墙,生活上总有些不方便。闻一多只好挂几条花花绿绿的床单隔开。华罗庚幽默地对闻一多说:“闻兄,你在室内挂屏风,我们两家人好似住进宾馆了。”一席话,逗得两家人围在一起捧腹大笑。后来,华罗庚回到北京,当他得知闻一多、李公朴在昆明遭特务暗杀的消息后,悲伤地翻出当年的照片,痛哭不已。 教授当街卖画 1941年2月的一天夜晚,龙院村惠家大院的一间破旧小屋里传出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物理学教授赵九章的二女儿诞生了。小女孩的降临为小屋平添了许多欢笑,也给这狭窄的陋室增添了杂乱。仅十来平方的小屋既是一家四口的居室,也是赵教授的书房。室外破旧的门柱上贴着赵教授亲笔书写的一副楹联:上联是“宁静致远”,下联是“淡泊明志”。生孩子原本是人世间一件大喜事,可赵教授却整天愁眉苦脸说啥也高兴不起来。战乱时期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衣衫破烂,生活上更是营养不良。赵教授看着孩子们日日受苦,心里很难过,最终他含泪卖掉了一幅家传珍宝——赵子长临摹的山水画。据说,赵子长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呢?“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着这一方针,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路子,是每一所高校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要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综合素质教育。 大学教育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大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发展。获得知识的目标是基础,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是最终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反对任何把人放在次要地位的教育。所以,高等教育应该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2.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相应的课程,可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基本素质+专业能力”的教育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要 准确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及时代发展的趋势。在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封闭式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多维的“大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首先,学校要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打破

原先分散的按课程或专业设置实验室和教研室管理实验室的模式。其次,实践教学要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更新相结合。再次,学校提倡实施开放式、自主式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和谐的人,除了要有安身立命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综合的职业素质作为支撑。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要将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其次,在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中,重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等课程的开设。再次,大学生以自我修炼促使职业素质提高。最后,利用社会资源如校企合作、企业家讲座、社会培训等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 5.树立科教融合的新理念,以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要想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首先,学校要根据自身的软硬件进行合理的定位。学校进行合理的定位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学校的条件不一样,因而教学与科研的实力也有所不同。其次,明确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虽然科研与教学是大学的两项重要职能,但是应该将两者的落脚点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这样才能够消解科研与教学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再次,政府要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抗战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平津陷落。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陆续南迁。1938年,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抗战胜利后,联大“胜利关闭”,三校各自北归复校。 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 是什么造就了西南联大的传奇? 1 三所名校,怎么管? 北大前校长蒋梦麟回忆说:“在困难时期,执掌一所大学是件令人头疼的事。而在战乱中的年代,与两所不同校风的大学及性情各异的教授合作,无异难上加难。” 西南联大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校务,三校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明,故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 三所大学的教学单位组成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四个学院共十七个系。“清华严谨,北大自由,南开活泼”,而将三校学风熔为一炉的西南联大,则兼具“清华和南开的严谨教学的精神,及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 2 投笔从戎:抗战的生力军 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 在今天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背面,镌刻着1946年5月4日立碑时所能收集到的832位(共刻有834个名字,有两人重复刻名,实为832人)从军学生不完整名单。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长沙临时大学时期295人从军学子绝大多数未列入。两者相加共有1100多人,从军人数比例高达14%。也就是说,每一百位学子里便有14人投笔从戎。连校长梅贻琦的一儿一女也投军,分别加入中国抗日远征军和空军,一时传为佳话。 贡献有多大?我国著名翻译家,后来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联大就读时,为飞虎队准确翻译了一份情报,粉碎了日军对昆明的一次空袭。梅贻琦的独子梅祖彦对火焰喷射器准确翻译,对其在缅北战场上投入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牺牲有多大?1944年6月18日,在湖南芷江的空军第五大队的校友戴荣钜,驾驶飞机掩护轰炸机轰炸长沙,途中与敌机遭遇,不幸机坠。驻防陕西安康的空军第三大队的校友王文,1944年8月在保卫衡阳战役中与敌机作战时殉国。

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随着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我们正确对待。 首先,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适合社会所需。没有实践内容的强化、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没有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内容,这些都直接导致毕业生没有紧迫感、没有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没有选择正确方向的判断,毕业就等于失业。 其次,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改革中,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已被严重挤压而减少。近两年,因学生数量剧增,实验设施、场所明显不足,不仅许多学生不能亲自参加测试、实践,有的根本上不了实验课,致使实践性环节教学进一步被削弱。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训练,实践能力远不能满足这个社会的需求。 最后,学风不正、道德失衡。现在,学生上课迟到早退、不听讲,上课睡觉、旷课、考试作弊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学生为了推荐自己找到好的工作,制作假的学历和荣誉证件。教师、干部的学术风气也不尽如人意,官僚主义依旧风行,有的教师和领导为了谋取高职称、高学历,以致肆意抄袭他人的成果。

对于以上现象我觉得应该:1、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修订教学计划,增加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努力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切实增强学生的业务技能、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2、坚持求真务实。部分高校领导和师生中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当前影响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导致教学、教育质量下滑的重要因素。应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广泛开展反对功利主义的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完善相应的政策和规章—以法律的形势遏制功利主义的继续蔓延。3、要把教学管理和师生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常抓不懈;经常研究、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加强以诚实守信和反对功利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提倡勤奋工作、刻苦学习、循序渐进、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反对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自欺欺人,严肃查处严重学术腐败、制假和考试作弊行为。 为此,建议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人文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到贫困地区了解当地青少年受教育的状况,到人才市场了解就业情况等,使其从中受到启示,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树立起踏实勤奋好学的学风。

西南联大精神

西南联大精神 溯既往。七十余年前的中国大地倭寇横行、暴力肆虐,尸骨遍野。欲致我民族于亡国灭种之境地。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之精英乃辗转长沙,最终云集西南重镇——昆明。以挥汗如雨,联袂为云之志建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先后近九载,扬五千年民族思想,存四万万同胞心愿,激斗志、昂精神。于枪林弹雨、恶劣环境中不断点燃爱国、民主、科学之火光,唤起民族复兴的希望。一批批民主的斗士、科学的巨匠从这里起步,走向世界。这依靠和体现的就是一种精神,即广大师生共同培育并发扬的西南联大精神。 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 作为由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发展而来的云南师范大学,我们深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倍感西南联大精神给子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支点。长期以来,学校一直十分注重继承发扬西南联大的光荣传统,确立以西南联大精神为治学兴校思想,将联大精神贯彻到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秉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高唱着联大校歌,以催生新的力量与抱负;积极进行对西南联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1985年成立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2001年成立了西南联大研究所,2004年扩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在本科教学中开设了“西南联大研究专题”选修课;对每一届入学新生进行有关西南联大和“一二?一”运动《历史与责任》“第一课”教育;在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点中开设了西南联大研究方向;2006年,还成立了云南西南联大研究会,并在学生中成立了“西南联大精神传播者协会’;将路名、池名、楼名和系列人文景点赋予西南联大精神内涵,塑造学校文化特质,等等。使西南联大精神外化于载体、内化于行动中。 在西南联大精神的激励下,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牢记历史嘱托,坚定不移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特色,成为云南省惟一的师范类省属重点大学;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光辉的历史鼓舞士气,崇高的使命催人奋进。 没来云南师大之前,只知道它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那时云南师大还只是西南联大的师范学院,成立于1938年秋季,初任院长黄钰生教授。等到抗战胜利,三校北返,为了回报云南人民对西南联大的支持,联大师范学院留昆独自建校,改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建国后更名为昆明师范学院,八十年代初期又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到后年即2008年,云南师大建校正好70周年。从这个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云南师大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片不过三百多亩的校园里,在幽静的校园西北角静静的沉淀着历史的足迹和值得大书特书的联大精神的象征载体——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块碑石的价值所在,但凡研究过高等教育史的人对这块石碑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它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辉煌见证。大约在四十年代,西方某国评选世界著名大学,国立西南联大和当时的云南大学入选前十名。由此可见当时的高等教育水平之高、声誉威望之远,是我们现在的北大清华等国内所谓一流大学也无法比肩的,只能望其项背,敬而畏之,难以企及如此之高度。 继承了西南联大的校址的云南师大却并没有继承西南联大的精神,非但没有继承反而背离了联大精神,并且在这条道路上也愈走愈远。联大精神是什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言:“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西南联大培育了那么多优秀人才,有很多甚至享誉

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李毅 世界100强大学,多数在美国。世界十强大学,八个在美国。中国要想真正重回世界第一,按人口比例,应该在世界100强大学中占有20个。世界一百强大学,现在中国没有几所。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以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目标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在扩大,但如何建立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授和优秀研究生?这是一个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办不好?中国大学的体制有什么问题?笔者对高等教育研究这门学科很不了解。笔者近年来对一些中国高校有所接触,并对一所万人高校的文科教学作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对比美国的大学体制,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或许可以称作问题。 第一,没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甚至没有这个概念。一些高校、一些院系、一些学科、一些课程、一些教师,对本校、本院系、本学科、本课程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多大差距,毫无所知。有的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世界一流,当然就谈不上赶超世界一流。 第二,大学风范不足,有的甚至荡然无存。从先秦诸子,到汉朝的大学,到明清那些著名的书院,中国充满了大学精神、大学风范。现在有些高校,从管理人员,到教师,到学生,对于学问和科学的崇敬精神和探究精神,荡然无存。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一切行政化,一切细致化,一切向钱看,充满铜臭的市侩习气,把大学办成了超市。没有对学问、对知识、对科学的崇敬之情和探究精神,大学就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第三,大学科研与国际先进水平脱轨。本来,大学科研理当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前进,或在中国领先世界的领域向国内先进水平前进。但有些高校,科研项目的设立,莫名其妙,完全不具备科学研究的性质,或远远落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或是学术界早已解决的问题。有些学术论文,学术性质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完全与学术无关。 第四,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敬业精神严重不足。部分教师思想根本就没有放在教学、科研上面。有的狂饮成风,有的打麻将成风,有的沉浸于炒房产、炒股票,有的装修房子投入的精力能写两本书,等等。这些情况在美国高校都是十分罕见的。 第五,有些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行政化、形式化,与学问完全无关,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完全无关。比如,考试试卷要出两套,要有详细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经教研室、院系、教务处审定通过,随机抽样一套考试。这十分荒谬。大学文科的考题,能有标准答案吗?中小学的考题才可能有标准答案。大学文科考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些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是国内外学术界目前正在研究的问题。再比如,美国大学文科的考卷,教师认真批改之后,发还学生,并认真讲评,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什么是对的。一些中国高校居然严禁把试卷发还给学生,用统一的封面和格式,认真装订起来,存档,在学生毕业后再将其销毁。简直是匪夷所思。大量装订好的试卷,很漂亮地堆在一起,据说是为了准备让上级来检查,据说这是中国教育部的规定。学校和教师的大量资源,都浪费在这些毫无用处的事情上面。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我不是个喜欢在历史中寻根究底的人,但却更厌恶无知和被蒙蔽。 联大话题近年升温,所阅资料中印象最深的偏偏是两册讲故事的读物:吴讷孙的《未央歌》像是一出披着抗战和联大背景的青春剧,而何兆武的《上学记》则近乎以个人视角拍摄的纪录片。然而易社强这本看似严肃的大部头却更像——打个极不恰当的比喻——一部全景式的“商业大片”。这一比喻绝非贬义,而是指它既有着“传奇故事”般的叙述,又有着至为精良的制作。当然,三十年选材,慢火精熬的耐心是任何一部大片都无法比拟的。虽然此书问世逾十载方才有中文译本正式出版,但对于追逐传奇故事和渴望深究史实的两类人群,仍属必选。 联大史难写之因起码有三:一是涉及人物众多,写来有琐话之嫌;二是与当时抗战大势相校,偏处西南一隅之大学其实并无太多惊骇事件可写;三是联大八年于学术史甚至家国发展史究竟有何影响未有定论。此书读毕,三个问题一并得到解决。“长征”和编年部分利用史料步步推进,而分学院介绍教学状况之部分则大有“清明上河图”的感觉,环境铺陈完全,人物多而不乱,不知学术著作中是否多见此种“传奇故事”笔法,反正作为读者完全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甄选史料时的精心——当然,有时的确有引述过多的问题存在。然而它最终成为一部“严谨的传奇故事”的原因不仅在于这种不故作高深的态度,还在于作者从不盲目拔高事件和颂扬所谓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史料摆脱臆测的假语村言,毫不避讳地宣扬着自由精神可贵之观点,——这自由包括学术的,意识形态的和人身的——并且简洁有力地指出这种精神被后来者抛弃,污染,甚至利用,直至和平年代完全失去生存的土壤。 虽然作者在书末给“联大精神”在未来的历史中留了一方位置,并且善意地认为“学者别无选择,只能做出驯顺的姿态”,可事实上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眼中所见之多数“学者”已经完全没有了选择的意愿和能力,虽然他们仍然对“政治学习感到厌倦”,但不再认为这种无聊无趣的东西“无关紧要”,他们生存和爬升的资本不再是独立的人格、思想和成果,他们不配被称为学者或者没有定语修饰的知识分子。 生于乱世虽然多了几分家国流离甚至人间失格的可能,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乱世却意味着夹缝求存和追逐学术自由的无限可能性。 我悲观地等待着明天也许会有更多人被这类曾经光辉的校史唤醒,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时代里,醒来的人无处可去。

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犹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上犹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学校成班率低,很多班只有二三十个学生,按照我县按学生数23.5︰1配备教师政策,就造成一个班只有一个或一个半教师,导致教师要包班或上双科,工作强度大,这样大多数学校连基本的语数教师都不足更不要说专业音体美、英语教师了。这样的比例还没有考虑到因病或生育请假的教师。 2、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 据不完全统计,我镇留守子女占到在校学生60%。学生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比例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6.70%,而在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中,父亲外出打工数明显多于母亲。统计结果还显示进行隔代教育的占留守儿童总数为41.24%,而长期处于这种隔代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依赖、懒惰、自私、的习惯,同时也更容易忧郁和自卑。而且大部分老人只能保证让孩子吃饱,无法指导他们学习,学生放学后学习就属于无人监管状态,流连网吧、游戏厅等场所。 3、教学设施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教师办公条件差,十几个教师挤在狭小的楼梯间办公,大部分教师还是在用“粉笔加课本”方式进行教学,全国有非常多非常好的教学

资源没有条件使用。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太少,很多教师是靠自己摸索成长。 二、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较低仍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需配足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严格实施教师资格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工作等。 (二)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并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培养学生也不仅仅只是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家长的职责。只有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在广大农村,因经济落后,社会文化发展落后,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允许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机构参与补充学校放学后时段的教育工作。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 国家的发展与教育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所有教育中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社会已经深刻认识到教育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党和政府在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高等教育展现的支持力度。仅从教育经费投入上来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开始,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而2021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1年)》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21年达到4%。经费的保证以及政策的大力倾斜,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就 高等教育改革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保证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主要取得了如下成就: 一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经过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可以说一个新型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等待我们去继续描绘未来美好的蓝图。自从1998年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共建、调整、合并、合作”的八字方针和有关原则、政策、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全面推进以来,高教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高教体制改革将中央和地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办学、资源浪费的弊病;国务院实施的省级政府管理、地方与中央共建的体制理顺了中央、地方以及高校三者之间的关系,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密切了高校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升了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

现代大学教育存在的几个大问题与建议

现代大学教育存在的几个大问题与建议 大学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套用英国教育家亨利·纽曼的一段话“大学教育是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内容并使这种思想处于清醒的状态,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以及使个人生活之间的交往文雅化”。 什么是教育?如果说学生忘记了所有他们所学的知识,剩下的便是教育的本质了。大学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讲,是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 就本人理解,现代大学教育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校园的贫富问题:2004年9月23日南方周末曾经作了简短的评论,校园学子的贫富导致攀比之风,似乎每个校园都存在,完全是不争的事实,每当开学甚至假期来临,贫富的分化即特别的明显,学生逐渐分为了两个互不来往的群体,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无疑是社会,社会上横行的铜臭之风已经完全渗入了象牙塔,它已经不再纯洁,有句话叫“社会一打喷嚏,大学就会感冒”,其实大学在社会面前成为了一面镜子,镜子映出了每个社会中的人以及众多人的丑态。现在大学逐渐在形成一个危险的逻辑,那就是“不管你的成绩如何优异,至少我现在比你富有。”这个富有,仅仅指的是金钱,却早已经忘了好学生应该具备专业知识,修养道德品质,人文思想沉淀的根本。 (二)其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从马加爵的事件出现以后,大学的心理教育的讨论似乎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媒体、大学校园。随后各大校园的心理教育,心理疏导机构才逐步建立,心理学专业在我们国家历来是不受重视的专业,但愿能够尽早完善心理治疗体系,心理学在我国还是属于不被太多人熟知的一个专业,因为通常一个专业在国内流行,必然会有一个光明的“钱途”,于是象心理学此类较为抽象的学科发展举步为艰,而且从理论运用到实践并被人所接受,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最后,希望大学生心理教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走个过场,将心理学的只是尽早运用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而不尽停留在书本上被灰尘所覆盖。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问题:在经济飞速运转的当今时代,法律知识也应相适提高。但是,我国各大专科院校的大学生们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却令人担忧,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这就不得不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 (四)大学教育造就学生健全人格问题(迫在眉睫):人一生总的算来,接受学校教育一共16年,即小学6年,初、高中各3年,大学4年,在16年之中,除了大学4年相对自由以外,但是仍然逃不掉的依然是“考证”,因为大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压力大的社会,才进入社会生存与发展便受到挑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虽然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但是部分大学生人格的缺失仍然会导致社会的负面影响,于是,放在大学面前的重要课题便是:大学教育如何在3年--4年时间中塑造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所谓健全人格,即做人的资格,性格和品格的系数总和。即有理想,并有追求理想的信心与行动。在专业知识方面,专业素质、学业成绩

怎么解决大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呢?一间大学的办学目的应该在于培养能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才,而不是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虽然口号大了点,但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抱着这种心态去,我们的学校,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更甚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将在我们的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怎么解决大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网网络体系,增强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及高等教育的体系化和网络化: 开展中外强强合作办学,努力打造以一流大学和学科,加快国际认证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准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开放化;加强高等教育符合国际标准的法规建设和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及高等教育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职业教育和数字教育,建立终身学习观念,及高等教育的数字化和终身化。从而是我国高等教育首先从质量上达到或保持在高水平的运作平台上,以质量求的发展的机遇。 2.追求相对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公平原则。 首先应完善助学保障制度,建立相对合理的奖、贷、助、减制度,尽可能保证亲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建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利益”制度,包括对地区弱势、经济弱势、身心弱势的群体的利益补偿,及高等教育向这些弱势群体倾斜。最后,针对不同高校的发展起点的不同所衍生的二次不公平问题,可以建立对弱势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助制度,鼓励如是高等教育的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多

渠道。 3.要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适应性和质量的延续性,就必须建立高等教也质量的监控机制。 具体地说,一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即学术上的质量观、满足社会需求的质量观和整体性质量关;二是树立牢固 的质量意识,把质量与法制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治教,依法保质;三是建立内控质量监控机制和外控质量监控机制, 即内部建立校、院、系、班四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外部应建立政府、社会和相对独立的评价机构三方互动有互不干涉的质量监控机制。四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标准化和数字化,从而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世界的教育标准。 4. 教育的过度发展与“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互动必然 造成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当和投资效率低下。 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方面要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加大求职辅导的力度,提高毕业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工作能力,提高就业率、薪资、社会满意度,为宣传高校吸引生源提供第三方公正和专业性权威依据。 5.教育者方面,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强化法律意识,起到积极表率作用。 学生方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科学与法律,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怎么解决大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改变外部条件 xx学院是一直坚持“立足梅州, 面向基层” 的办学宗旨,

浅析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浅析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高等教育是人类创造知识文化的重要传播场所,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职业教育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等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竞争在进一步加剧,高等教育也逐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1 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应用环节的现象。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大学主要的教学方法,自学、讨论、调查研究、实验实习等仍处于辅助地位。由于片面强调系统讲授知识,高校教学脱离社会实践的倾向十分突出,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健全人格。 2)缺乏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的指导。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说:“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有接近七成的权重是放在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上。”由此可见,职业素质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不但关系到高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质量,也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声誉,更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 3)许多高校存在着重视教学忽视科研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许多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呈现矛盾激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教学与科研的脱节,学科的最新信息、发展状况和教师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中的心得并没有及时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其次,高校教师面临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部分教师还有许多社会活动和行政工作,无法合理配置时间。再次,资源配置的失衡。高校普遍存在着资源缺乏和经费不足的状况,另外,高校不同类型人员的组合使用在结构、层次和数量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冲突。如何理性认识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4)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较大缺陷。高校仍把培养综合化、研究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但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更需要创新型、实践型、通专结合型的人才。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5)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传统大学教育最大特

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质量意识和质量观方面的问题 在最近十余年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定的重数量和规模、轻质量和水平的倾向,有的高校为了扩招而扩招,有的仅仅为了多收学费而多招学生,有的在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情况下仓促上马,有的盲目追求升级升格和申请硕士点、博士点。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反映了一些地区和高校的质量意识淡薄,忽视了办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的真谛。 2.高等教育质量战略与质量管理方针政策方面的问题 各种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往往存在目标、措施、资源和政策保障不具体的问题,有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差,特别是一些长期制约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同时,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不够,高等教育布局不平衡、高校缺乏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较为严重,存在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有脱节的情况,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有的地区和高校不重视战略管理,制订发展规划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束之高阁;有的发展战略规划脱离本地区、本校实际,缺乏针对性,或者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有的战略规划缺乏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容,实施与否对于提高办学质量几乎没有促进作用。 3.高等教育管理和高校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高校办学自主权不足。我国实行统一的国家专业技术职务制度和国家学位制度,要求所有学校采取统一的毕业和学位授予标准,抹杀了不同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同的客观现实,不利于调动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在分层次办学、分类管理方面的措施不到位,教育质量监管存在“一刀切”倾向,管理缺位、越位、错位的情况并存,“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由政府组织的质量评估和检查较多、形式主义倾向严重,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鼍体系还不完善。例如,有的高校办学目标定位模糊,学生培养质量标准不清晰,质量意识不强,没有质量管理的责任部门或质量管理责任不落实,质量管理的组织领导体系不健全。 4.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各类高校,特别是非重点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不够优化,这种模式造成了本科毕业生既没有专业特色,同时口径也偏狭窄的局面。择业时,毕业生适应范围小,为此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就业机会。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以及企业改制变革,人才市场发生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转变,出现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距离拉大的局面。目前中小企业迅速发展,民营企业也在各个领域拓展,企业的管理者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改变,他们普遍要求毕业生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及社交能力。因此,就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而言,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加以调整。 5.学科和专业结构失调。据对历届招生和毕业生分配情况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机构中:(1)专业设置比例失调,与产业结构不一致特别表现在现存的专业设置已无法满足第三、第四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理科偏多,专业结构也严重失调,如文科内部,基础学科学生数较多,应用性文科学生数偏少;工科内部,轻工、土建类专业学生偏少。(3)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也比较薄弱,复合型、应用型学科少。(4)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专业大量重复设置。造成高校教育投资使用效益极低,使本来很紧张的高等教育投资更加紧张。 6.学风不正,道德水平失衡。现在学生上课迟到、早退、不听讲和旷课的为数不少,课后不复习,上网、玩游戏占掉了大部分时间的也大有人在。有些学生急于求成,距毕业还有一年甚至两年时间,就把专业课程学习放到一边,专心读硕士、博士招生考试课程。不少学生在毕

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68007358.html, 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作者:王雨霏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12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招生率也在逐年提高,但是,我 国大学的教育质量却没有相应的提高,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各行业的人才依然处于短缺状态,由于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是我国高校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教育中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来改善大学教育的现状,促进高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教育;现状问题;应对策略 一、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问题 1、大学教育与市场出现脱节现象。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才,而还要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要满足就业的需要,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学教育与市场出现了脱节现象,造成人才分布不均衡,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例如,我国金融、管理类的人才丰富,导致就业竞争较大,以至于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而制造业、医疗行业人才短缺,导致影响这些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种,其一,高校为了提高知名度以及吸引更多的学生前去就读,一味的设立社会需要的热门专业、易学专业,忽略了难学、冷门类的专业;其二,我国高校在设立专业时,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对未来的专业需求缺乏预见性,只有市场中大量出现的专业,学校才会考虑开设相关专业,这就使专业的开设时间远落后于市场需要的时间,导致我国人才培养具有被动性。 2、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我国大学教育经费也逐年增加,但是出现投入不均衡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向科研实力强、知名度较高的院校倾斜,例如,“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常年获得大量的教育经费,并投入教育和科研,使院 校的实力逐步加强,而这些工程院校以外的院校教育实力较差且不受重视,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反而较少,这就使工程院校以外的高等院校没有充足的资金,导致教育水平、科研能力难以提高。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均的情况,不仅很容易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两级分化局面,也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使我国大学教育的整体质量难以提高。 3、教学方式死板。教学方式死板也是我国大学教育的现存问题之一,其影响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取效率。教学方式死板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教师在为了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就减少课堂讲课时间,因此,在课堂进行填鸭式教育,对所教授的知识没有做充分的解释,完全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其二,大学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态度、表情过于严肃,很少和学生沟通,难免会造成学生心里恐慌的情况,导致学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敢向老师请教,甚至是教师在把内容讲完以后就离开院校,学生的问题经常得不到解决,所以,死板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的教学质量。

浅谈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浅谈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晚,底子薄,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在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热度不断升温,也给高等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带来更大的压力。高等教育伴随着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我们正确对待。 【关键词】高等教育专业教学 一、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各类高校,特别是非重点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不够优化,这种模式造成了本科毕业生既没有专业特色,同时口径也偏狭窄的局面。择业时,毕业生适应范围小,为此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就业机会。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以及企业改制变革,人才市场发生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转变,出现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距离拉大的局面。目前中小企业迅速发展,民营企业也在各个领域拓展,企业的管理者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改变,他们普遍要求毕业生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及社交能力。因此,就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而言,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加以调整。 2.学科和专业结构失调。据对历届招生和毕业生分配情况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机构中:(1)专业设置比例失调,与产业结构不一致特别表现在现存的专业设置已无法满足第三、第四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理科偏多,专业结构也严重失调,如文科内部,基础学科学生数较多,应用性文科学生数偏少;工科内部,轻工、土建类专业学生偏少。(3)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也比较薄弱,复合型、应用型学科少。(4)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专业大量重复设置。造成高校教育投资使用效益极低,使本来很紧张的高等教育投资更加紧张。 3.学风不正,道德水平失衡。现在学生上课迟到、早退、不听讲和旷课的为数不少,课后不复习,上网、玩游戏占掉了大部分时间的也大有人在。有些学生急于求成,距毕业还有一年甚至两年时间,就把专业课程学习放到一边,专心读硕士、博士招生考试课程。不少学生在毕业前一年就开始四处寻求就业门路,严重影响正常学习。近年来,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学生为了推荐自己找到好的工作,制作假的学历和荣誉证书。教师的学术风气也不尽人意。有的教师为了谋取高职称、高学历,热衷于写论文,以致肆意抄袭他人的成果。有的年轻教师浮躁,教书不认真,搞科研又静不下心来,这些严重影响了质量的提高。 4.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制约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学管理岗位设置基本齐全,教学管理队伍也基本稳定,但在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一些教学管理人员自身存在的缺陷直接制约着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在观念意识上,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观念和现代教育意识有待更新,在充分摆正自身在经营管理中的位置,明确角色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强服务意识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业务素质上,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尚缺乏对学校现行教学状况的全面了解,缺乏对学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的了解。此外,在改革教学管理、探索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手头的工作缺乏科学的研究,只停留在被动地机械操作的低水平管理层面。 5.师资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下降。一是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比例有较大幅度增加,但远远滞后于在校学生的增长。由于师资短缺,不得不采取上大课的办法,一两百人在一起上课的现象急剧增多,导致教师组织教学难度加大。工作量大幅度提高和教学班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教师负担过重,教学效果大受影响,教育质量呈下降的趋势。二是一批有真才实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退休,许多中年骨干教师为数不多。三是近两年进入教育队伍的青年教师,许多人未经助教环节或进修、培训就担任助讲,缺乏教学经验,讲课质量普遍不高。四是少数教师治学态度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