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视觉分析综述

色彩视觉分析综述
色彩视觉分析综述

得分:_______

摘要:色彩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理现象,色彩视觉是受大脑支配的认识和辨别颜色的感觉机能。光源、呈现颜色的物体、正常视觉系统是产生色彩视觉的三要素。对于色彩视觉的分析与研究产生了许多理论和成果。

关键词:颜色;视觉;颜色模型

1 光与颜色

1.1 颜色物理基础

光是一种能在人眼的视觉系统上引起明亮感觉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波长范围很大。从最短的宇宙线(10-14-10-15m)到最长的交流电(数千千米)中,只有380-780nm波长范围内的那部分电磁辐射能引起视觉响应,这段波长叫做可见光谱。其他波长的电磁辐射,不管是与可见光谱短波段相邻的紫外线(具有强烈的光化学作用)、与可见光长波段相邻的红外线(具有很强的发热性能),还是宇宙线、交流电,人眼都是看不见的。

图 1 可见光谱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能引起人的不同颜色感觉。色散实验表明白色阳光可分解成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光谱色组成的谱带;反之,这些单色光又可以合成原来的白光。每一种颜色只有一种波长。这种只含有一种波长而不能再分解的光称为单色光,也称为光谱色。真正的单色光并不存在。由于人眼的分辨能力,平时所谓的单色光就是指波长在一定范围内的光,其范围的大小决定了该色光的单纯性或单色性。试验指出,可见

光区除了572、503和478 nm这三个光谱点不受光强变化的影响外,其它各波长的单色光颜色感觉都会随光强度的不同而变化[1]。大自然中的太阳光、火光以及人造光源日光灯等发出的光都是复合光。这是由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组合而成的混色光。复色光的不同波长辐射的相对功率分布决定了人们对它的颜色感觉。所以,一定组分的复色光对应一种确定的颜色。

1.2 颜色名词

用语言描述一个颜色、在互联网上传递一个颜色、用数学方法换算一个颜色都涉及到颜色属性的应用,颜色属性是人眼对于视觉光谱响应的语言描述或量化的数据描述,定位一个具体的颜色需要三个属性:描述色相的属性、描述彩色强度的属性和描述颜色明暗的属性[2]。

一个颜色如果是在同一照明中与另外一个不同的颜色并排地进行观察,这两个颜色就称为相关色。如果一个颜色是在和其他任何颜色相隔离的情况下被观察的,这个被观察的颜色就是一个非相关色。颜色的基本视觉属性是指颜色的色相(Hue)、彩度(Colorfulness, )和亮度(Brightness),他们是为非相关色定义的3个基本颜色属性,那是人眼对于观测对象产生的直接颜色感觉。

色相:简单的说,色相就是人们为不同颜色所取的颜色名(如:红色、绿色、黄色、蓝色、紫色、米黄、深红…)或标志符号(用色相角表示的方法)。亮度:送给大脑的非彩色信号强度A为观察面上的颜色赋予了亮度属性,它是视觉对于一个颜色明亮或暗淡程度的感知效果,信号强度A大,则亮度高,反之,则亮度低。任何一个颜色、不管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都具有自己的亮度属性,在照明固定的情况下,提高颜色的纯度,亮度随之增加。有色度:有色度体现了被观察面上彩色量的多少,对于某一个色相的颜色来说,有色度体现了展现该色相的能力。

上面所讲的色相、亮度和有色度都是指非相关色的颜色属性,它们是视觉色的最基本的属性,但是更多的情况是把一个颜色与另一个颜色关联起来进行观察或评价,特别是在颜色度量技术中,经常把一个颜色与一个参考白色并列在一起进行观察或评价,也就是说把一个颜色与另一个颜色放在同一视场内进行相关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白纸上印刷出来的彩色图像。两个相互关联起来观察的颜色就是相关色。人们把对于相关颜色相对于“参考白色”的亮度、有色度感知效果分别称之为明度、彩度。

明度:虽然亮度和明度都是描述颜色的明暗程度的术语,但亮度与明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明度是将被观察色在同一照明条件下、以参考白色为基准,将将两者的亮度进行比较,根据二者视觉亮度的差异,由大脑对该颜色的明暗程度做出判断,如果被观察色的亮度用A表示,“参考白色”的亮度用An表示,则明度的含义可简式A/An示意。彩度:对于相关色来说,被观察

色的彩色量的多少是用“彩度”属性描述的,彩度是将被观察色的彩色刺激与一个作为基准的“参考白色”进行比较,从而对彩色刺激的相对强弱做出判断。饱和度是被评价表面本身的彩色刺激跟它本身亮度刺激比较得出的有色程度判断,使用色相和饱和度两个参数可以考察表面颜色的均匀程度,彩度则是在同一照明下跟“参考白色”的亮度进行比较,得出的有色程度判断,使用色相和彩度两个参数不能考察表面颜色的均匀程度[2]。

2 人眼视觉与颜色

2.1 人眼视觉系统

图2 人眼结构

人眼的形状很像一个小球,通常称它为眼球-前极稍凸出,前后直径约24—25mm,横向直径约为20mm。眼球内有着极为复杂的结构,如图所示:分别担负着成像和感光两大功能[3]。人眼睛的机能可以比喻为一个照相机。外界物体发出的光线,进人眼睛后经角膜、水晶体、玻璃体等屈光系统的屈折和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图像。屈光系统类似于照相机的镜头。瞳孔随着入射光线的强弱可自动收放,以控制光线的入射量,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可变光圈。脉络膜吸收杂散光线,相当于暗箱:视网膜则相当于感光片。物体上一点的光线进入眼球以后会聚在视网膜的不同点上;这些点在视网膜上形成了左右换位、上下倒立的影像。至于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并没有感觉它是倒像,那是心理回倒的原因。

图 3 视网膜结构

视网膜可以分为三层,最外层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两种细胞都是以它们的形状命名的。这一层构成了视觉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中间层为双极细胞及其它细胞层。双极细胞的两极突起,一极与视觉细胞(视锥和视杆)相连接,另一极与神经节细胞相接。它是视觉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最内层主要含有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与视神经相连,它是视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神经节细胞的轴突组成视神经纤维,视神经纤维从四周向黄斑鼻侧约4mm 处汇集,成一圆盘状,没有感光能力,又称盲点。视神经纤维穿过眼球后壁成为视神经,进入脑内视觉中枢[4]。

2.2 视觉效应

视网膜上的不同种细胞都具有各自特性,在形成视觉的构成中,不同细胞产生不同视觉效应,最终形成人眼视觉感知。

视锥细胞能感受颜色和分辨物体的细微层次,但它对光的敏感性能很低,必须在足够的光照条件下才能起作用,如果光亮不足时,它就失去工作能力,人们就不能感觉到自然界各种物体的色彩和细微层次:视杆细胞虽然对光的敏感性很高,但是它对物体的颜色没有反应而只能感受物体的亮度差异:而且对物体细部的分辨能力也很差?人们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下只能看到一个只有明暗没有色彩模模糊糊的轮廓。水平细胞连接视锥和视杆细胞,其作用是调节多个感光细胞的输入信号,即调节视觉上的适应性[5]。

对应视柱细胞的双极细胞只有一种,对应视锥细胞的双极细胞有8种。双极细胞具有抑制和刺激作用,其作用原理是当光照射在光感知细胞上,光感知细胞感光极化,产生抑制作用,反之,感光去极化,产生刺激作用。

神经节细胞分为小型、双层与阳伞状三种。不同种神经节细胞对应连接不同细胞,对与颜色或对比度敏感性也有差异,其中小型与阳伞状神经节细胞具有中央-边缘感知场结构。小型神经节细胞产生红-绿颜色对立,阳伞状神经节细胞产生明暗对立,双层神经节细胞产生黄-蓝颜色对立。

图4 视觉对立效应

上述视觉对立是视网膜细胞所产生的视觉效应的一方面,研究表明,视网膜细胞还具

有聚合与边缘相阻的视觉效应。视网膜上多个视柱细胞对应一个神经节细胞,由视柱细胞所产生的信号相应会聚合在神经节细胞上,这种现象称为聚合效应。

图5 聚合效应

以图6上部分形式,如果一个神经节细胞所连接都是具有相同刺激作用的感光细胞,随着光照范围增大,所产生的信号也将不断增大。

图 6 边缘相阻效应

如果一个神经节细胞中央和边缘分别连接的是具有刺激作用和抑制作用的感光细胞,随着光照范围增加,所产生的信号会先增大,后减小。以上现象,就是边缘相阻效应。边缘相阻效应可用于解释众多视觉现象,如马赫现象、赫曼网格、同时对比、色彩同时对比等。

3 颜色模型与理论

3.1 色适应模型

色适应是,为了尽可能保持物体的色貌不变,人类视觉系统针对外在刺激条件的改变,

调整对刺激的响应灵敏度的一种能力。在色适应的基础上可以获得大量的“对应色”视觉数据。对应色就是在不同观察条件下色貌匹配的两个刺激。例如,如果在一组观察条件下的一个刺激(X1,Y1,Z1,),与另一组观察条件下的另一个刺激(X2,Y2,Z2,)的色貌相匹配,那么(X1,Y1,Z1,),(X2,Y2,Z2,)和它们的观察条件一起组成了一对对应色。所以也可以说色适应是预测对应色的一种能力。通过视觉实验来获得不同观察条件下的对应色数据是有限的,所以期望有一个基于数学模型的色适应变换来预测每个(X1,Y1,Z1,)所对应的(X2,Y2,Z2,)。色适应变换,或者叫做色适应模型,不包括明度、彩度和色调等色貌属性,它仅仅提供从一个观察条件下的三刺激值到另一个观察条件下匹配的三刺激值的变换公式。色适应变换是在大量视觉匹配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演绎后总结出的一个模拟人的视觉感知适应变换过程的数学模型。

完整的色适应变换步骤如下[6]:

1. 从CIE 三刺激值X1,Y1,Z1开始。

2. 用一个3×3 矩阵将X1,Y1,Z1变换成锥体响应L1,M1,S1。

3. 加入第一个观察条件的信息,使用正变换预测适应锥体信号L a,M a,S a。

4. 加入第二个观察条件信息,用逆变换确定对应色的锥体响应L2,M2,S2,最后

用另一个3×3 矩阵计算CIE 三刺激值X2,Y2,Z2。

较为著名的色适应模型为von Kries 模型、Nayatani 模型、Guth 模型、Fairchild 模型。

3.2 色貌模型

基于CIE 色度体系的色度学从1931 年CIE 推荐出x (λ) ,y(λ),z (λ)三匹配函数并得到X,Y,Z 三刺激值发展至今已有74 年的历史,期间CIE色度学不断在实验和运用过程中逐步得到完善。英国的Hunt 教授在1994年北京的访问讲学中指出:CIE 色度学的发展根据其特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色匹配、色差和色貌的研究[22]。三刺激值、色品坐标、主波长、兴奋纯度等量值可以用来判断两个颜色刺激匹配与否;CIELAB、CIELUV 色空间的提出及其明度、彩度、色调的计算为色差的精确量化提供了可能。但是上述这些量值的计算,事实上局限于特定的观察条件,比如,两个颜色刺激应该呈现在相同的媒体上并采用相同的标准照明光源,背景应该单一并且基本呈现中性灰。CIELAB、CIELUV 色空间考虑了照明光源对颜色外貌的影响,但其公式中的处理是非常近似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CIE色度学对不同光源、照明水平和观察背景等条件引起的色适应、色对比、色同化等效应并没有从量值上作比较精确的预测,至于不同媒体对颜色显色特性的影响,更没有提出合理

的计算参数[6]。

由于不同的观察条件会使同一物理目标表面具有不同的色貌,所以对于人的视觉系统来说,这意味着,若要在不同条件下感觉到相同的色貌,物理目标就要具有不同的三刺激值XYZ。为了找到XYZ随观察条件改变的规律,就需要建立“色貌模型”,它应具有两种功能:正向变换功能,即根据给定观察条件下的XYZ预测相应的色貌属性(颜色色貌的度量参数);以及逆(反)向变换功能,即根据所需要的色貌属性预测某一观察条件下应有的X'Y'Z'。色貌模型主要是解决不同媒体在不同的观察条件、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环境下的真实再现问题。开展色貌模型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在颜色科学基础研究领域,色貌模型的理论可以直接用于解决均匀色空间、标准色差理论等问题;而在应用研究领域,色貌模型的研究结果可以解决各种跨媒体的颜色信息保真问题。经过20 年的发展,CAM 还只能够预测大块色样的色貌,在图像应用上(把每个象素作为一个刺激)还存在困难。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进一步要求CAM 能够处理刺激时间变化的色貌现象,图像质量评价(或是复杂刺激的色貌差异)和图像处理等问题。另外,CAM 参数众多,过于复杂,也限制了其实际的应用。一个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用是必须要考虑的。例如,在色域映射中常常希望依靠沿着恒常感知色调改变明度和/或彩度来处理图像象素。然而许多空间,像CIELAB 和CIECAM97s,恒常色调角线不能代表恒常感知色调线,必须进行色域映射和色空间的修正。Ebner 等描述了的色空间在图像处理应用中恒常色调角线表示恒常感知色调。这样一个色空间不能解决所有的色貌问题,但是它在实际应用中仍应有很大价值。

3.3 图像色貌模型

iCAM(Image color appearance model)是一个新一代的色貌模型,称为图像色貌模型。其目的是在一个足够简单实用的模型中,同时提供传统的色貌模型属性、空间视觉属性和色差度量。该模型包括了色适应、色貌分度、色差、边缘增强、拉伸、高动态范围图像和图像质量测量等功能。

iCAM既适用于简单的颜色刺激,称为点态iCAM,也适用于复杂的图像刺激,称为空间iCAM。点态iCAM像传统的色貌模型一样,把每个像素当作独立的颜色刺激来处理。空间iCAM则将色貌模型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其起始输入条件包括:图像和适应场的三刺激值、适应场和环境的绝对亮度。适应场是图像的低通滤波图像,用来预测色适应程度。适应场的亮度来自低通滤波图像的亮度通道,用来预测与亮度有关的色貌现象,如Hunt和Stevens效

应;环境亮度则来自于另一个比图像更大空间范围的低通滤波图像,用来控制图像对比度的预测[7]。

3.4 Retinex理论

Retinex理论始于Land和McCann于20世纪60年代作出的一系列贡献,其基本思想是人感知到某点的颜色和亮度并不仅仅取决于该点进入人眼的绝对光线,还和其周围的颜色和亮度有关.该结论基于一系列在可控光照下进行的实验,受试者被要求区分色板的颜色.实验结果表明,只要色板不是均匀的一种颜色,受试者观察到色板的颜色几乎与设置的特定光照的颜色无关;即无论如何设置光照颜色,受试者观察到同一块色板的颜色是相同的.Retinex这个词是由视网膜(Retina)和大脑皮层(Cortex)两个词组合构成的.Land之所以设计这个词是为了表明他不清楚视觉系统的特性究竟取决于此两个生理结构中的哪一个,抑或是与两者都有关系。

Retinex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原始图像S是光照图像L和反射率图像R的乘积,即可表示为下式的形式[8]:

S(x,y) =R(x,y) ·L(x,y)

基于Retinex的图像增强的目的就是从原始图像S中估计出光照L,从而分解出R,消除光照不均的影响,以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正如人类视觉系统那样.在处理中,通常会将各图像转至对数域,即s=logS,l=logL,r=logR,从而将乘积关系转化为和的关系,即s=l+r

以上就是目前色彩视觉研究的一些简略介绍,可以发现并不存在适应所有颜色视觉现象的理论或者模型。各个理论或者模型之间都直接或者间接的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当然有理由相信,随着物理光学、视觉生理、视觉心理等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色彩视觉分析相关原理与理论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海松, 颜色技术原理及在印染中的应用(一)[J], 印染,2005(18).

[2] 李延雷;刘世昌, 颜色属性辨析[J], 包装工程,2006(02).

[3] 周世生, 印刷色彩学[M], 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5.

[4] 吕新广, 包装色彩学[M], 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1.

[5] 徐海松, 颜色技术原理及在印染中的应用(二)[J], 印染,2005(19).

[6] 柴冰华, 色貌模型CIECAM02若干问题的研究[D], 北京理工大学,2006.

[7] 刘红芳, 图像色貌模型的研究及应用[J], 包装工程, 2008(06).

[8] 许欣, 图像增强若干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0.

视觉毕业设计开题报告.doc

视觉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视觉传达专业”是相关设计院校开设的课程名称,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专业设计的方法技能,独立从事包装、广告、平面设计等工作,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视觉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目:涂鸦艺术的图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选题来源 信步于欧洲城市街头,不论是在罗马、巴黎、柏林、马德里等各个文化都市,还是在街头的门窗、墙壁、抑或飞驰的地铁上,都充斥着一种兼具野趣与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涂鸦。上个世纪末,嘻哈文化如泉涌般不断四散,涂鸦艺术这方丽水也开始缓缓流入亚洲大地,这一新生的艺术文化现象相继出现在日本、中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涂鸦艺术这种生长于草根、丰富于后现代主义风格上的艺术形式,在极短的时间内蓬勃壮大,可谓是影响到了当代生活的各式领域。 笔者在欧洲以及国内各大城市走访时,便被这种开放的艺术形式所震慑。涂鸦艺术家们将自身对世界的体验与感知,透过最质朴、原生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创造出一系列或惊艳怪诞、或趣意童稚的绘画图式与艺术符号。涂鸦艺术纯真朴实、个性时尚的特质和自由的创作精神亦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核相得益彰,它也开始悄无声息地渗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方面,在颠覆与整合中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视觉元素进入大众息息相关的生

活。 从一方面而言,涂鸦艺术尽管看似处于“亚文化”之中,但却是真正来自民间的艺术,其大众性和视觉传达设计实质相同,反映出平民化的审美需求;从另一方面而言,涂鸦的绘画图式、艺术符号及其色彩均是视觉表达的形式之一,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种不尽相同但又密不可分的联系。翻阅相关文献资料不难发现,目前对涂鸦艺术的图式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中,部分是以一种陈旧和静态的观点去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审美“泛化”的时代,如何让视觉传达设计与个性化的涂鸦艺术结合产生新的形式?如何不仅仅停留在涂鸦艺术的表层,而是内外深度剖析寻找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桥梁?在当代语境和新媒体科技下,涂鸦艺术介入设计领域后又会有怎样新的发展?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与思考,笔者立足于涂鸦艺术的图式,开始了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提升涂鸦艺术的社会影响,赋予它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多维度价值;更为此艺术形式的多元和发展添砖加瓦,开启一种与视觉设计联结的跨界新形式,也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研究背景 涂鸦艺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俨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这种在争议中发展却又兴盛不绝的图画传统,起源于60 年代美国城市底层大众的街头文化。西方的涂鸦艺术从违规的街头肆意创作、涂鸦地区划分的合法化、到涂鸦艺术学科的设置和博物馆的诞生,再到如今多元化、多媒体结合的涂鸦艺术形式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演进历史。 文化研究领域上,早在1983 年,美国便诞生了两部有关涂鸦影像的经典纪录片--Charlie Ahearn拍摄的《野性风格》(Wild

色彩与视觉:色彩三要素及色彩对比

色彩与视觉:色彩三要素及色彩对比 (一)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越强,反之则对比越强。 1.零度对比 (1)无彩色对比无彩色对比虽然无色相,但它们的组合在实用方同很有价值。如黑与白、黑与灰、中灰与浅灰,或黑与白与灰、黑与深灰与浅灰等。对比效果感觉大方、庄重、高雅而富有现代感,但也易产生过于素净的单调感。 (2)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如黑与红、灰与紫,或黑与白与黄、白与灰与蓝等。对比效果感觉既大方又活泼,无彩色面积大时,偏于高雅、庄重,有彩色面积大时活泼感加强。 (3)同种色相对比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对比,俗称姐妹色组合。如蓝与浅蓝(蓝+白)色对比,橙与咖啡(橙+灰)或绿与粉绿(绿+白)与墨绿(绿+黑)色等对比。对比效果感觉统一、文静、雅致、含蓄、稳重,但也易产生单调、呆板的弊病。 (4)无彩色与同种色相比如白与深蓝与浅蓝、黑与桔与咖啡色等对比,其效果综合了(2)和(3)类型的优点。感觉既有一定层次,又显大方、活泼、稳定。 2.调和对比 (1)邻接色相对比色相环上相邻的二至三色对比,色相距离大约30度左右,为弱对比类型。如红橙与橙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感觉柔和、和谐、雅致、文静,但也感觉单调、模糊、乏味、无力,必须调节明度差来加强效果。

(2)类似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60度左右,为较弱对比类型,如红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较丰富、活泼,但又不失统一、雅致、和谐的感觉。 (3)中差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90度左右,为中对比类型,如黄与绿色对比等,效果明快、活泼、饱满、使人兴奋,感觉有兴趣,对比既有相当力度,但又不失调和之感。 3.强烈对比 (1)对比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120度左右,为强对比类型,如黄绿与红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醒目、有力、活泼、丰富,但也不易统一而感杂乱、刺激、造成视觉疲劳。一般需要采用多种调和手段来改善对比效果。 (2)补色对比色相对比距离180度,为极端对比类型,如红与蓝绿、黄与蓝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眩目、响亮、极有力,但若处理不当,易产生幼稚、原始、粗俗、不安定、不协调等不良感觉。 (二)明度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相组合后,由于明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明度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决定色彩方案感觉明快、清晰、沉闷、柔和、强烈、朦胧与否的关键。 其对比强决于色彩在明度等差色级数,通常把1——3划为低明度区,8——10划为高明度区,4——7划为中明度区。 (图)在选择色彩进行组合时,当基调色与对比色间隔距离在5级以上时,称为长(强)对比,3——5级时称为中对比,1——2级时称为短(弱)对比。据此可划分为九种明度对比基本类型。 (1)高长调如10:8:1等,其中10为浅基调色,面积应大,8为浅配合色,面积也较大,1为深对比色,面积应小。该调明暗反差大,感觉刺激、明快、积极、活泼、强烈。

颜色搭配的视觉效果

颜色搭配的视觉效果 一、红色的色感温暖,性格刚烈而外向,是一种对人刺激性很强的色。红色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也容易使人兴奋、激动、紧张、冲动、还是一种容易造成人视觉疲劳的色。 a) 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黄,会使其热力强盛,趋于躁动、不安。 b) 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蓝,会使其热性减弱,趋于文雅、柔和。 c) 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黑,会使其性格变的沉稳,趋于厚重、朴实。 d) 在红中加入少量的白,会使其性格变的温柔,趋于含蓄、羞涩、娇嫩。 二、黄色的性格冷漠、高傲、敏感、具有扩张和不安宁的视觉印象。黄色是各种色彩中,最为娇气的一种色。只要在纯黄色中混入少量的其它色,其色相感和色性格均会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 a) 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蓝,会使其转化为一种鲜嫩的绿色。其高傲的性格也随之消失,趋于一种平和、潮润的感觉。 b) 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红,则具有明显的橙色感觉,其性格也会从冷漠、高傲转化为一种有分寸感的热情、温暖。 c)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色感和色性变化最大,成为一种具有明显橄榄绿的复色印象。其色性也变的成熟、随和。 d)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色感变的柔和,其性格中的冷漠、高傲被淡化,趋于含蓄,易于接近。 三、蓝色的色感冷嘲热讽,性格朴实而内向,是一种有助于人头脑冷嘲热讽静的色。蓝色的朴实、内向性格,常为那些性格活跃、具有较强扩张力的色彩,提供一个深远、广埔、平静的空间,成为衬托活跃色彩的友善而谦虚的朋友。蓝色还是一种在淡化后仍然似能保持较强个性的色。如果在蓝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红、黄、黑、橙、白等色,均不会对蓝色的性格构成较明显的影响力。 a)如果在橙色中黄的成份较多,其性格趋于甜美、亮丽、芳香。 b)在橙色中混入小量的白,可使橙色的知觉趋于焦躁、无力。 四、绿色是具有黄色和蓝色两种成份的色。在绿色中,将黄色的扩张感和蓝色的收缩感相中庸,将黄色的温暖感与蓝色的寒冷感相抵消。这样使得绿色的性格最为平和、安稳。是一种柔顺、恬静、潢足、优美的色。 a)在绿色中黄的成份较多时,其性格就趋于活泼、友善,具有幼稚性。 b)在绿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性格就趋于庄重、老练、成熟。 c)绿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性格就趋于洁净、清爽、鲜嫩。 五、紫色的明度在有彩色的色料中是最低的。紫色的低明度给人一种沉闷、神秘的感觉。 a)在紫色中红的成份较多时,其知觉具有压抑感、威胁感。 b)在紫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感觉就趋于沉闷、伤感、恐怖。 c)在紫色中加入白,可使紫色沉闷的性格消失,变得优雅、娇气,并充满女性的魅力。 六、白色的色感光明,性格朴实、纯洁、快乐。白色具有圣洁的不容侵犯性。如果在白色中加入其它任何色,都会影响其纯洁性,使其性格变的含蓄。

什么是视觉文化-

什么是视觉文化? Visualcultureisnowapartofoureverydaylife.Thisessayarguesthatvisualcul tureconcernsvariousvisualeventsinwhichtheconsumer,equippedbymodernhig htechnologies,searchesforinformation,meaningaswellaspleasure.Theautho rpointsoutthatpostmodernismisbynatureavisualculture.Visualcultureresu ltsinthevisualizationofreality, thatis,everythinginlifebecomesth eimage.Thisvisualizingofrealitymakesthemodernperiodentirelydifferentf romtheancientandmedievaltimes.Moreimportantly,theauthorseesvisualcult ureaspoliticalandideologicalstrategiesratherthanamereacademicdiscipli ne. 在我们这个时代,眼见更为重要。你可以买一张由轨道卫星拍摄的你家的照片,或是拥有一张核磁共振记录的你的内脏片子。如果那一特殊时刻未在你照片中精确显现,你可以在计算机上对其数字化处理。在纽约的帝国大厦,为观看虚拟纽约兜风而排的长队,要比乘电梯去了望台看真景的队列长多了。要么,你可以在拉斯维加斯的”纽约、纽约”饭店,观看色彩诱人的整个纽约景观,这样省去了很多麻烦。不久,拉斯维加斯的巴黎饭店将加入这个虚拟城市,还模仿这座流光溢彩之城那精心策划的形象。有时这种仿真生活比真实的东西更加令人愉快,有时则更糟。1997年,美国国会宣告同性婚姻是不合法的,然而,当大众娱乐节目的人物埃伦出现在电视上时,却有四千二百万人在观看。另一方面,军方长期以来热衷将虚拟现实作为训练场所,并在海湾战争时不惜以人的生命为代价将其付诸实践。这就是视觉文化,它不仅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你的日常生活。 可以想见,这种新的视觉存在令人迷惑不解,因为注意到这种文化上的新视觉性与理解它并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当代文化中丰富的视觉经验与分析这种现象的能力之间的鸿沟,既彰明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机遇,又揭橥了这一研究的需要。视觉文化关注到的是视觉事件,消费者借助视觉技术从中寻求信息、意义或快乐。所谓视觉技术,我是指任何形式设计精巧的玩意儿,它们或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南京理工大学课程论文 作者: 学号: 学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题目: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任课教师: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让企业在竞争中能够保持竞争优势,将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大挑战。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对企业提高组织绩效的意义重大。本文对企业文化内涵、形成要素及其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力求系统地理解管理理念,进而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进行理论铺垫。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精神财富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nterprise Culture Research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ow to make business to maint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competition, will become a big challenge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rporate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and valuabl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of busines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enterprise to improv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significant. This article on corporate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elements and measuring other aspects of research were reviewed and combing, and strive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thus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corporate culture, in order to pave the way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studies. Keywords: corporate culture core competitiveness spiritual wealth

最新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1 2 3 自从1979年Pettigrew在《管理科学季刊》发表《组织文化研究》一文,以4 及Pondy与Mitroff在《组织行为研究》发表《跨越组织的开放系统模式》一5 文后,文化模式的研究概念即在组织管理界孕育而生,组织文化成为组织管理6 与企业管理事务的主流语言。1980年,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以醒目标题报道7 “组织文化”问题,接着美国权威性杂志《斯隆管理评论》、《哈佛商业周刊》、8 《加州管理评论》、《管理评论》等,先后以突出篇幅讨论“组织文化”问题。9 从此,组织文化成为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 10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Krell认为,组织文化的兴起,11 可以理解为对三种危机的反映:一是竞争的危机。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12 让美国人感到了威胁,所以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工具,从而提高竞争优势。二是13 组织理论的危机。传统的理论仅仅关注组织结构、职业类型、任务设计、动机14 方案,这样的理论过于简化,需要寻找一个更加复杂的、考虑到意识、符号处15 理以及体系的复杂属性的模型。三是社会危机,即意义和社会导向的深层危机,16 也就是我们现在较为熟悉的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综合症”。同时,美国的管理17 学界还认识到,当时美国的管理思想存在着三大缺陷:一是忽视了人及人的感18 情因素,二是忽视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三是过分强调定量分析。这促使美19 国的学者迅速把目光聚焦在本国企业的文化上,发起了追求卓越,重塑美国的20 热潮,从而形成了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 21 一、组织文化的内涵 22 1、国外学者的定义 23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 1

色彩视觉心理

色彩视觉心理 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管,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 1.共同感受色觉心理 (1)色彩的冷、暖感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色彩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暖色: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红紫等色后,马上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物像,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感觉。 冷色:见到蓝、蓝紫、蓝绿等色后,则很易联想到太空、冰雪、海洋等物像,产生寒冷、理智、平静等感觉。 色彩的冷暖感觉,不仅表现在固定的色相上,而且在比较中还会显示其相对的倾向性。如同样表现天空的霞光,用玫红画早霞那种清新而偏冷的色彩,感觉很恰当,而描绘晚霞则需要暖感强的大红了。但如与橙色对比,前面两色又都加强了寒感倾向。(这个示意图在最后贴。) 人们往往用不同的词汇表述色彩的冷暖感觉,暖色——阳光、不透明、刺激的、稠密、深的、近的、重的男性的、强性的、干的、感情的、方角的、直线型、扩大、稳定、热烈、活泼、开放等。冷色——阴影、透明、镇静的、稀薄的、淡的、远的、轻的、女性的、微弱的、湿的、理智的、圆滑、曲线型、缩小、流动、冷静、文雅、保守等。 中性色:绿色和紫色是中性色。黄绿、蓝、蓝绿等色,使人联想到草、树等植物,产生青春、生命、和平等感觉。紫、蓝紫等色使人联想到花卉、水晶等稀贵物品,故易产生高贵、神秘感感觉。至于黄色,一般被认为是暖色,因为它使人联想起阳光、光明等,但也有人视它为中性色,当然,同属黄色相,柠檬黄显然偏冷,而中黄则感觉偏暖。 (2)色彩的轻、重感这主要与色彩的明度有关。明度高的色彩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彩霞及许多花卉还有棉花,羊毛等。产生轻柔、飘浮、上升、敏捷、灵活等感觉。明度低的色彩易使人联想钢铁,大理石等物品,产生沉重、稳定、降落等感觉。 (3)色彩的软、硬感其感觉主要也来自色彩的明度,但与纯度亦有一定的关系。明度越高感觉越软,明度越低则感觉越硬,但白色反而软感略改。明度高、纯底低的色彩有软感,中纯度的色也呈柔感,因为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自从1979年Pettigrew在《管理科学季刊》发表《组织文化研究》一文,以及Pondy与Mitroff在《组织行为研究》发表《跨越组织的开放系统模式》一文后,文化模式的研究概念即在组织管理界孕育而生,组织文化成为组织管理与企业管理事务的主流语言。1980年,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以醒目标题报道“组织文化”问题,接着美国权威性杂志《斯隆管理评论》、《哈佛商业周刊》、《加州管理评论》、《管理评论》等,先后以突出篇幅讨论“组织文化”问题。从此,组织文化成为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Krell认为,组织文化的兴起,可以理解为对三种危机的反映:一是竞争的危机。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让美国人感到了威胁,所以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工具,从而提高竞争优势。二是组织理论的危机。传统的理论仅仅关注组织结构、职业类型、任务设计、动机方案,这样的理论过于简化,需要寻找一个更加复杂的、考虑到意识、符号处理以及体系的复杂属性的模型。三是社会危机,即意义和社会导向的深层危机,也就是我们现在较为熟悉的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综合症”。同时,美国的管理学界还认识到,当时美国的管理思想存在着三大缺陷:一是忽视了人及人的感情因素,二是忽视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三是过分强调定量分析。这促使美国的学者迅速把目光聚焦在本国企业的文化上,发起了追求卓越,重塑美国的热潮,从而形成了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 一、组织文化的内涵 1、国外学者的定义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组织正式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将其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1)Schein的研究 相对而言,影响最为广泛的是Schein(1992)对组织文化的定义。这个定义侧重描述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一个群体在适应外部环境和进行内部整合时,

视觉与色彩

其中哪个不是视觉观看色彩的三要素?窗体顶端 A、物体 B、视觉 C、亮度 D、光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 我们在室外看到苹果是红的,在室内这个苹果偏黄,最可能是哪个部分出问题了? A、物体 B、视觉 C、亮度 D、光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 如果一个苹果很红,用"深红"描述,别人就能准确了解这个苹果的颜色了。 我的答案:× 5 【判断题】 如果想知道一个物体的真实颜色,用一个白色的灯去照射观看就可以了。 我的答案:× 可见光波长范围用下列哪个描述最为准确? A、300-680nm B、400-650nm

C、380-780nm D、450-780nm 我的答案:C 2 【判断题】 瞳孔能够变化大小,从而控制外界光量进入的多少。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 感光细胞中的视锥细胞只能对色彩感应。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 感光细胞中的视杆细胞既能对光感应,也能对色彩感应。 我的答案:× 5 【判断题】 中间视觉下能感受到一定的色彩,但不如明视觉下清晰。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 在一个照明场景中,想要突出某个物体,可以采用下列哪种方式? A、降低周围环境光亮度 B、同时提升周围环境光和物体亮度 C、同时降低周围环境光和物体亮度 我的答案:A 2 【判断题】 明适应的时间相对比较短,一般30秒到几分钟就能适应。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 白天汽车进入隧道时,隧道洞口很暗,看起来像黑洞,因此在入口处要比隧道内部多装灯。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 不管是正对比还是负对比,运用恰当,都能将物体从背景中突出出来。 我的答案:√ 5 【判断题】 视觉阈限与作用时间有关,但作用时间超过数秒时,就不会影响视觉阈限。 我的答案:√ 单选题】 色盲人群中哪一部分人群比例比较大? A、全色盲 B、红绿色盲 C、蓝黄色盲 D、蓝绿色盲 我的答案:B 2 【判断题】 对于色盲人群,女性比例要超过男性比例。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 杨格一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是假定在视网膜中存在三种基本色觉,即红、绿和蓝,与此相对应有三种视锥细胞,含有三种不同的感光化学物质。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

视觉设计色调与色彩理论的案例分析

视觉设计色调与色彩理论的案例分析 视觉设计:色调与色彩理论的案例分析 2008-07-15 作者: 来源:design 【大中小】评论:0 软件:“视觉设计:色调与色彩理论与案例分析” 当文字结合形成文章、经过之体、排版比例、尺寸、精细以及字间与行间的留白等决定之后,版面整体的色调明暗度,才能做最后修饰。然而想要调配出完美色调,你不必太迁就文案的内容,只需要将它当作纯粹调色的配置,仔细地观察。均匀的色调必须靠字型、尺寸、字体粗细的巧妙搭配,才会有完美的演出。就像是报纸的内文、杂志和报章刊物,时常改变文字色调明暗度,那是因为要强调段落分明、引证及标题,引起人们对其内容的兴趣,并且时常变换阅读的步调。如果单就字体粗细上的改变,将会造成最强烈的对比,从极粗到细字,会形成退后和前进的错觉。收集各种不同杂志和报纸的内文色及色调,将它们拼奏在一起,并拍成照片,然后从中观摩它们在印刷效果的运用。充份运用印刷的形式与效果,可以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兴趣!

不论何种设计,首要任务都是吸引视觉的注意力,色彩在这方面有着卓越显著的效果。 对比色色彩组合会比同色系色彩组合更容易吸引注意力,但也可能使受众厌烦,艳丽的色彩通常会引起眼睛的疲劳。 色调差异俞大,愈容易维持受众的注意力,反之则否。而红色字黑底这种色彩上的对比,假如字够大,线条够粗的话,亦能在相当距离外阅读。 色彩的面积与明亮度所造成的重量感。 对设计而言,色彩有四种功用理由如下: 一、视觉吸引力 设计作品必须在短暂的时间中吸引观者的视觉注意力,虽然人类的视野很宽,但视力范围却很窄。而视觉经验则建立在无数次眼球运动上,以每秒四至五次的转动速率改变

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综述

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综述

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综述〔1〕 李唐周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正文】 [摘要]本文扼要回顾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的主要动向。全文分三部分阐述。首先,从组织文化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组织心理学研究本身等方面分析组织心理学重视文化研究的主要原因。其次,考察有关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并就不同的组织文化定义作简短评价。再次,概括组织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气氛与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运行机制;跨文化组织心理研究;组织文化的功能。 *** 进入本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文化的内容日益成为组织心理学重视研究的一个主题,尤其是跨文化研究这一新潮流地崛起,更增大了文化

在组织心理学研究中的比重。本文试对组织文化研究作简要介绍。 1组织心理学探讨“文化”的原因 “文化的观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新的是它不但在学院内,而且在实践中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1]组织心理学重视文化是有其原因的。 参考已有的文献可以发现,组织文化研究的热点在美国,这一方面与其社会进步和科学(尤其是组织心理学)发展较快的现实有关,但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和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是组织文化研究被重视的重要原因。首先,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国家中容纳了不同种族以及相应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因而其组织理论与实践就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其次,美国是一个幅员广阔、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美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历史决定了它始终采取一种内投(Inward)的视野,即它不必象日本等这样一些地域小、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那样,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将视野外投

(Outward),从而寻求其它国家的资源补给。然而,当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继被日本和一些西欧国家赶超之后,它才对自己的现状作出深刻的反思,重视文化差异的研究或许就是对这一反思的具体反映;再次,美国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多数是以美国的大中学生和成人为被试”。[2]而做跨文化研究寻求被试则较为麻烦且花费颇多,这也正是美国组织心理学研究的薄弱点,它促使其组织心理学研究去弥补这一缺陷;第四,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给美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真正的”冲击。70年代末和80个代早期,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石油危机、国外竞争者在钢铁、制鞋、电器等行业的压力都促使美国商人反审自身,他们开始对自己控制组织生活的管理能力提出疑问。[1] 从组织心理学研究本身看,它的一些主要的研究内容开始引起人们的不满。这些内容涉及到科学管理、组织结构以及经营策略等概念,也包括70年代影响美国的一系列理性规划技术(Rational Planning Techniques),如波士顿咨询小组的“部长管理模型(Matrix for

用色彩打造专业的视觉效果资料

上周看到这篇文章,很有收获.色彩的使用无论是在网站还是工作各个环节的沟通都很重要.好的色彩可以让用户更舒服,更愉悦,同时营造更好的气氛.但同时很多问题需要在产品设计环节就该解决,否则会遗留到视觉设计并且无法解决.这篇文章讲了很多基础理论和具体的方法论,尤其喜欢这种文章,翻译出来… PS:文章很长,要有心里准备… 是什么能让一个设计看上去是协调的,有条理的,专业的?答案是”色彩”. 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要用那种浅的”公司蓝”(corporate blue)才会看上去很专业.色彩规划(planning color)就是建立一个描述有哪些色彩可以用以及如何使用的框架. 色彩是最难办的设计元素.“好”的色彩是像个人口味和感觉一样难以把握的,而且还有诸如对比度,显示器校准等技术上的限制因素. 但是对于内容来说,色彩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认为一个网站很重要,值得花时间来完善,那么用户通常也会认为它很重要,会花时间来读.选择好的色彩就是为了达到这种效果. 在本文中,我们会回顾一些用来给你的Web设计建立漂亮的调色板的技术.

如果想让网站看上去是没有条理(unplanned)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随机选择颜色. 即使当用户第一次浏览网站的首页时,色彩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内容的态度.这个网站会让人兴奋吗? 可信吗?大胆吗(daring)?乏味吗?有政治倾向?很正式的吗? 跟印刷制品一样,色彩会影响人们对所见到的信息的理解. 找到合适的色彩并不容易,但是整体过程还是有迹可循的. 好的设计策略会包含一个配色方案(比如为了传达信息和营造氛围,色彩的可选范围.)以及这个方案的具体安排. 让我们假设你需要设计一个专业的网站.(当然这个很有可能演变成一种喝酒游戏(drinking game):要吗是客户要求网站是”专业的”,”简洁的”或者”现代的”,要吗就是”我喜欢这个网站,扒下来.”) 配色方案取决于网站的特点.比如,银行和花店的网站看上去都会很专业. 但是人们可能不会喜欢在一个”公司蓝”或银灰色的网站买花.或者想象一下美国银行的网站变成紫色和黄绿色. 一个”专业”的设计会让用户觉得,这个网站是很严肃正规的展示它的主题,即便主题可能是很轻松的.无论哪种色相(hue)还是色值(value),“专业”都意味着是协调的,有条理的,经过深思熟虑的. 使用灰度

组织文化研究综述

组织文化研究综述 摘要:组织文化一直是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其内涵逐渐丰富、完善起来且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将从国外学者的定义、我国学者的定义阐述其概念的界定,引出国外研究状况,如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探讨、组织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问题等,还有我国研究状况,如在实践领域的塑造缺乏整体性、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等问题。针对我国组织文化研究问题提出了综合把握组织文化概念、从方法论方面加强研究、注重创新实行人本管理等建议。 关键词:组织;组织文化;企业文化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Krell认为,组织文化的兴起,可以理解为对三种危机的反映:一是竞争的危机。二是组织理论的危机。三是社会危机,即意义和社会导向的深层危机,也就是我们现在较为熟悉的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综合症”。 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发现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管理学家开始对组织文化或企业文化给予了相当热情的研究。因此当组织文化在实践领域、企业管理领域及学术界变成时髦且流行的名词时,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其概念并对其定义。 一、组织文化概念的界定 当组织文化在实践领域、企业管理顾问领域及学术界变成时髦且流行的名词时,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其概念并对其定义。 国外学者的定义 普遍的观点: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 Schein的定义: 组织文化是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由某个团体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统合问题这一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如果这个模式运行良好,可以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新成员在认识、思考和感受问题时必须掌握的正确方向。 我国学者关于组织文化的定义基本上是借鉴了国外学者的观点,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精神现象等。 组织文化包括6个的含义: 1,组织文化是一种知觉。这种知觉存在于组织中而不是个人中。结果组织中具有不同背景或不同等级的人,试图以相似的术语来描述组织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共有方面。 2,组织文化是一个描述性术语,它与成员如何看待组织有关,而无论他们是否喜欢他们的组织,它是描述而不是评价。 3,组织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4.管益忻,郭廷建对企业文化的定义 5.企业文化主要是一种观念形态

色彩与视觉

色彩与视觉 发布时间:2007-09-04 10:22:37 作者: ◆ 颜色感觉要素 一个物体在视觉上引起的颜色感觉是由以下三种因素决定的: (l)物体表面将照射光线反射到主间的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于物体表面的化学结构与组成、表面物理与表面几何特性。 (2)照明光源的性质,即光源的波长构成特性一光能在相关视觉波段范围内的能量分布,从光源的色品质量而言,也就是它的色温。 (3)眼睛的感色能力,主要决定于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系统的光线感受能力和处理与传送光刺激的能力。 ◆ 色彩视觉的三要素 1.色相色相是色彩的一种最基本的感觉属性,这种属性可以使我们将光谱上的不同部分区别开来。即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感觉采区分色谱段。缺失了这种视觉属性使无所谓色彩了就像全色盲人的世界那样、根据有无色相属性,可以将外界引起的色感觉分成两大体系:有彩色系与非彩色系。 (l)有彩色系即具有色相同性的色觉。有彩色系才具有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三个量度。 (2)非彩色系即不具备色相属性的色觉。非彩色系只有明度一种量度,其饱和度等于零。 2.饱和度饱和度是那种使我们对有色相属性的视觉在色彩鲜艳程度上做出评判的视觉属性。有彩色系的色彩,其鲜艳程度与饱和度成正比,根据人们使用色素物质的经验.色素浓度愈高,颜色愈浓艳,饱和度也愈高。描述饱和度感觉的程度词是浓、淡、深、浅。非彩色系是饱和度等于零的状态,正如同我们在彩色显示器上将色彩逐渐调淡,到最后便成了黑白画面一样。 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眼睛对色彩的饱和度感觉也不一样。眼睛对红色的光刺激强烈,对绿色的光刺激最弱,饱和度低。因此,中国满大街小巷里跑的红色出租车.从视觉科学来讲,其实是一种视觉污染,没有人喜欢长时间盯着红色的出租车,这么多的红色会引起人的烦躁不安的情绪。而司机之所以选择红色的理由无非有两条,一是红包车价格便宜(红色染料易得到),另一个理由即是所谓中国人喜欢红色的吉利。其实真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误解,毫无科学道理。 3.明度明度是那种可以使我们区分出明暗层次的非彩色觉的视觉属性。这种明暗层次决定于亮度的强弱即光刺激能量水平的高低。请注意:不要对这一定义产生误解,即并非有彩色系便没有明度属性,只是强调明度这一视觉属性是排开色相属性,只涉及明暗层次的感觉,就像用黑白全色胶卷拍照片,只记录明暗层次而不记录色相那样。根据明度感觉的强弱,从最明亮到最暗可以分成三段水平:白-高明度端的非彩色觉;黑-低明度端的非彩色宽;灰-介于白与黑之间的中间层次明度感觉。绘画中的素描和不着色的雕塑就是利用这种明度层次来表现艺术主题的。 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眼睛的明暗层次感随光线变暗而急剧变得迟钝起来。当光线弱时,我们不太能分得清明暗层次.同样在强光下,眼睛对明暗层次也会变得迟钝。研究也发现,人眼睛在555nm的黄绿色段上视觉最敏感.因此,从打动知觉能力的强弱角度看.略带黄绿色光最醒目。人们还发现.人眼的光谱敏感度也是与亮度水平有依赖关系的在低亮度水平下这条光谱机敏度曲线将会向短波方向平移.使人眼对短波系列的色彩变得相对地更为敏感起来。这使得拂晓之前和日暮之后,室外景色变得幽蓝,蓝紫色的花草或物体变得醒目起来.夜色总是一派乌蓝景象便是这个道理。这为我们设计户外广告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可以根据各个地方的日照特点和不同的环境,设计选择醒目的色彩基调,同时根据广告的面积和高度选择合适的光照强度。

视觉文化传播(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传播:某种意义借助于媒介符号而进行交流的活动,它导致信息和情感的共享。 什么是视觉传播:以非语言符号的直观媒介形式所进行的传播,其特点是感性、生动而具体。 什么是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以及在历史中积累起来物质或精神的成果 什么是视觉文化:这是从与传统书写和印刷文化相比较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当代以机械复制为手段而产生的大众文化,如电影、电视、商业环境设计和报刊杂志图片,以及网络多媒体等等的视觉直观的文化种类。 视觉传播:是一种传播方式,可产生特定的效果。所有传播都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情感和判断,必然涉及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因此必定是有倾向性的,不可能是单纯的形式或方法(像计算机语言)。因此视觉传播涉及到视觉形式的效果好坏和视觉内容的真善美问题,从哲学上说,前者叫做工具理性问题,后者叫做价值理性问题。视觉传播与视觉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 视觉转向的时代的定义:这个时代是世界被以图像的方式把握的时代。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这个时代重图像甚于事物,重复制品甚于原作,重表现甚于事实,重现象甚于存在,社会的主要活动之一是生产和消费形象,威力无穷的图像左右了我们对现实的要求。对“看”的依赖和“看”所承受的重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当今我们对社会信息的获得,60%到70%的方式是图像的方式。 根源:1科技的发展为“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有力的软硬件双项技术支持(彩色印刷、电影电视、数字多媒体、移动通信2“消费社会”的出现是“视觉文化时代”到来的社会根源3信息社会的到来是“视觉文化时代”出现的内因 信息化社会:即一个社会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类活动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的进步所影响,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主导因素。其标志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繁荣。 传播的实质:1:动词:去想改变想法、感觉、讯息,得以获知,得到共识,获得交流2:名词:符号.共通信息.讯息互换,个人之间通过共通的符码系统交换的过程,表达观念的艺术,传递讯息的科学3:特质:有意义符号的交换,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东西,由媒体连接参与者,潜在交流的可能,滿足人类需求的基本途径 传播活动的分类:1根据信息的特质,可以分为新闻传播、舆论传播、广告传播、文艺传播、科技传播、教育传播、文化传播等;2根据信息的符号表达形式,可以分为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3根据媒介的人体性和技术性之分,可以分为人际传播(面对面,电话),大众传播(印刷和电子媒介)网络传播(计算机及其网络媒介)4根据传播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和国家传播 视觉传播涉及各种特质的信息内容,主要以非语言传播为主导形式进行,在大众和网络传播中应用广泛,且各种传播主体都非常热衷于此种传播形式。 视觉传播的内容:人类意识的内容:认知(概念,真)——纪实性电视新闻;功利伦理(实践,善)——纪实和审美形式皆有;审美艺术(情感,形象,美)——审美形式,内容涉及认知和功利伦理 视觉传播的特点与常规的语言符号传播比较:运用非语言符号的直观形式进行传播,逼真性高——形象性,感染力强——情感性,适合当代节奏——快捷而准确(易读性高),跨文化障碍少——诉诸本能直觉,娱乐价值高——富于感性和身体性,易于表现新奇对象(新鲜、美观、动人、丰富) 传播效果:从横的方向看,不同民族语言的阻隔被打破;从纵的方向看,同一个国家和社会中,文字的垄断被打破,社会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的大众文化时代。 视觉传播的缺陷:1.美国传播学者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观点 2.许多商家为营利,不惜推出低俗广告3.现在的许多视频节目比低俗广告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4.视觉传播以感性生动的画面占据受众的眼睛和头脑,使其无暇思考和判断,因此容易受人摆布。5.需要昂贵技术设备制作影像,受众也需要有相应机器接收设备才能观赏(时代不同,对此的承受力和喜好倾向也不同)。 媒介:就是讯息.广播让我们想象影像,电视则清楚呈现影像。媒介是传达符号样式的实体基础。意义本身不能被传送,真正能被传送的是意义象征符号.符号式传播(语言)是人类演化的一部分。人类所用的符号有许多以非语言方式传播。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

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旅游文化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出新,更具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虽然目前国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的互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

视觉与色彩答案

视觉与色彩答案 1.其中哪个不是视觉观看色彩的三要素? A.物体 B.视觉 C.亮度 D.光 你的答案: C 2.我们在室外看到苹果是红的,在室内这个苹果偏黄,最可能是哪个部分出问题了? A.物体 B.视觉 C.亮度 D.光 你的答案: D 3.一个房间整体光色偏黄一些,我们用哪个描述更好? A.暖色 B.冷色 你的答案: A 1.如果一个苹果很红,用"深红"描述,别人就能准确了解这个苹果的颜色了。错误 2.如果想知道一个物体的真实颜色,用一个白色的灯去照射观看就可以了。错误 1.可见光波长范围用下列哪个描述最为准确? A.300-680nm B.400-650nm C.380-780nm D.450-780nm 你的答案: C

1.瞳孔能够变化大小,从而控制外界光量进入的多少。正确 2.感光细胞中的视锥细胞只能对色彩感应。错误 3.感光细胞中的视杆细胞既能对光感应,也能对色彩感应。错误 4.中间视觉下能感受到一定的色彩,但不如明视觉下清晰。正确 1.在一个照明场景中,想要突出某个物体,可以采用下列哪种方式? A.降低周围环境光亮 B.同时提升周围环境光和物体亮度 C.同时降低周围环境光和物体亮度 你的答案: A 1.明适应的时间相对比较短,一般30秒到几分钟就能适应。正确 2.白天汽车进入隧道时,隧道洞口很暗,看起来像黑洞,因此在入口处要比隧道内部多装灯。正确 3.不管是正对比还是负对比,运用恰当,都能将物体从背景中突出出来。正确 4.视觉阈限与作用时间有关,但作用时间超过数秒时,就不会影响视觉阈限。正确 1.色盲人群中哪一部分人群比例比较大? A.全色盲 B.红绿色盲 C.蓝黄色盲 D.蓝绿色盲 你的答案: B 1.对于色盲人群,女性比例要超过男性比例。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