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变换、确定位置和可能性教案

图形的变换、确定位置和可能性教案
图形的变换、确定位置和可能性教案

第九单元总复习

第6课时图形的变换、确定位置和可能性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0页相关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对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对图形进行放大、缩小等变换,会按根据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与复习图形的变换和位置确定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教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图形的变换、确定位置以及可能性。 板书课题:图形的变换、确定位置、可能性的复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师:通过复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

1.进一步对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对图形进行放大、缩小等变换会按根据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能根据方

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经历整理与复习图形的变换和位置确定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能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练一练

1.出示检测要求,要求认真审题,细心做题,把字写端正。

2.出示检测题。

(1)我们学习了有关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的知识点?

(2)做课本第141页第1题。

(3)什么叫比例尺?

(4)做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3.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督促学生认真地做题。

四、议一议

1.同桌对改。

老师出示检测题的完整答案,学生同桌对改,对全部做对的要给予表扬。

2.讨论。

(1)同桌互相交流,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

限时5─10分钟

(2)师:都弄懂的同学请举手。再请同学们看每道题,请做错的同

学举手。说说自己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为什么?

(3)让学生更正错题。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今天复习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正确率高、字体又端正。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对什么知识进行了探究?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六、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本次课堂作业请登录https://www.360docs.net/doc/c711109786.html,查询下载“课堂作业设计”。(word版,可修改)

2.课后作业

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教案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到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变换之后,点的坐标相应发生变化. 2.探索图形在平移、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变换,它们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引导-自学-探究-交流-展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探索新知识. 教学重点 探索图形在平移、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变换,它们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图形在平移、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变换,它们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对于同一个点建立不同的坐标系后,他的坐标就会不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吗?如果有,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A自学:请同学们用10---15分钟时间自学教科书上本节内容. B交流:请同学上台总结 点评:1.如果是平移,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作相应的变化 或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作相应变化 2.如果是翻转,那么每个点的坐标就会关于对称轴对称,一般是关于x、y轴. 3.如果是放大或缩小,每个点的每个坐标都作相应的放大和缩小即可. C探究: 例1: 线段AB的两端点A(1,3),B(2,-5). (1)把线段AB向左平移2个单位,则点A、B的坐标为:A__B__. (2)线段AB关于x轴对称的线段A′B′,则其坐标为:A′_,B′_. (3)把线段AB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线段A1Bl,AlBl关于y轴对称的线段A2B2,那么点A 2的坐标为________,点B2的坐标为_________. 解:(1)A(3,3),B(4,-5)

(2) A ′(1,-3), B ′(2,5) (3) A 2(-3,3), B 2 (-4,-5) 例2: 将图中的△ABC 做下列运 动,画出相应的图形,指出三个顶 点的坐标所发生的变化. (1)沿y 轴付方向平移一个 单位; (2)关于x 轴对称; (3)以A 点为位似中心,放大到1.5倍. 解:图略 (1)A (-5,-1),B (0,2), C (0,-1) (2)A (5,0),B (0,3),C (0,0) (3)A (-5,0),B (2.5,0),C (2.5,4.5) 【课堂作业】 1.已知:点A (1,2),B (2,3),C (-2,4),将这几个点 向左、向上平移3个单位,则这三个点的坐标 变为什么? 2. 如图,将图中的△ABC 作下列变换,画 出相应的图形,指出三个指出三个顶点的 坐标所发生的变化. (1)沿x 轴平移一个单位 (2)关于y 轴对称 教学反思 1.如果是平移,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作相应的变化 或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作相应变化 2.如果是翻转,那么每个点的坐标就会关于对称轴对称,一般是关于x 、y 轴. 3.如果是放大或缩小,每个点的每个坐标都作相应的放大和缩小即可 x (第2题)

第八单元 确定位置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第 1 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题1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军坐在哪里?)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描述,如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2.揭题。 刚才许多同学都知道小军的位置了,那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介绍“列”和“行”的知识。 (1)介绍:通常把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 学生可能会提类似“为什么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规定,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才有一致的思考和结论,才会能避免争议和混乱。

(2)课件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解“列”和“行”的知识。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第1列第2列第3列第4列第5列第6列 教师任意指出图上的,让学生说出它在第几列第几行,并强调要先说列,再说行。 (3)用先说列数、再说行数的方法表示出小军的位置。 学生交流得出: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 2.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1)教师介绍: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 (2)小组交流讨论。 提问:从数对(4,3)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 ①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将列数与行数写在括号里,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把两个数隔开。 ②“数对”指的是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 ③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也就是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3.教学例题2。 (1)认识方格图。 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例题2红山公园平面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说这幅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观察图,发现不同之处:一是红山公园的各个场所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所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所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10;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8,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尝试用数对表示图中场所的位置。 提问:你会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吗? 学生尝试用数对来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汇报交流。

小学六年级数学图形的变换试题及答案

2013年图形的变换 一.填空题(共1小题) 1.(1)由①图到②图是向_________平移_________格. (2)由①图到③图是向_________平移_________格. (3)把②图向左平移3格,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4)把③图向上平移2格,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二.解答题(共13小题) 2.(2008?南靖县)(1)0A为对称轴,画出图形另一半,成为图形1. (2)将画好的整个图形向右平移4格,再画出来. (3)将图形1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并画出来. 3.(2007?惠山区)①画出下面三个图形中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②将梯形围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③将平行四边形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2格,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4.(2009?兴国县模拟)(1)以0A为对称轴,画出图形另一半,成为图形A. (2)将画好的图形A向右平移4格,得到图形B. (3)将图形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C. 5.图形A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B,图形B向下平移2格得到图形C,请在图中画出图形B和图形C. 6.图中,图形A是如何变换得到图形B? 7.请画出先向右平移8格,再向下平移2格后得到的图形.

8.按要求画一画. (1)在方格子中画出图①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2)画出将图②向右平移7格,再向上平移3格后的图形.(3)画出图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9.按要求画图. (1)将图形A向上平移5格,再向右平移7格,得到图形B.(2)以横虚线为对称轴,画出和图形A对称的图形. (3)以竖虚线为对称轴,画出和图形C对称的图形. 10.先画出图形: (1)向下平移3小格后的图形 (2)再画出图形①绕顶点A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③.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

5.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 学习容:西师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题图、第一节例1、完成第65页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十七第1、2题。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体会图形的相似; 2.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直观感知放大或缩小前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利用方格纸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方格纸、火柴棍等。 第一版块自主学习导学 回顾旧知 1.画一画:将图(1)向左平移4格;将图(2)利用旋转绕O点在格子图里画一朵小花。 (1)(2) 2.平移和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和(),只改变图形的()和()。 新课先知 阅读课本64页,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观察例1: 1.第一组图片中,它们的形状(),大小也();第二组图片中,它们的形状(),大小()。 2.仔细观察第二组图片,从左到右,这两图片的()完全相同,图形()了;从右到左,这两图片的()完全相同,图形()了。 观察并思考“议一议”: 3.明确图形的缩小。 第一组图中,从左至右,图形()了,形状(),像这种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小,叫做图形的()。 4.明确图形的放大。 第二组图中,从左至右,图形()了,形状(),像这种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大,叫做图形的()。 5.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形状(),大小()。 第二版块课堂学习导学 初步构建 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导学版块容。

九年级数学上册23.6.2图形的变换与坐标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图形的交换与坐标 【知识与技能】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到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变换之后, 点的坐标相应发生变化.探索图形平移、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变换中,它们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转化思想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 让学生体悟数学变化中的规律,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图形运动与坐标变换的关系? 【教学难点】 图形运动与坐标变换的具体应用,通过比较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归纳位似放 大或缩小图形的规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思考在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之后,点的坐标会如何变化呢?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现在我们带着冋题来一起探究. 1. 平移变换的坐标变化规律 例1如图,△ AOB沿x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之后,得到△ A O B ,三个顶点的坐标 有什么变化?

【归纳结论】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没有改变,而横坐标都增加了 3. 例2如图,△ ABC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3,4)、(-4、3)和(-1,3),将厶ABC 沿y 轴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 A B ' C ,然后再将△ A B' C'沿x 轴向右平移4个单位 【归纳结论】经过两次平移后,三角形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增加了 4,纵坐标都减少了 3. 【思考】通过以上例 1、例2的探究你发现经过平移变换,点的坐标变化有什么特点? 【归纳结论】(1 )左、右平移,它们的纵坐标都不变,横坐标有变化,向右平移几个单 位,横坐标就增加几个单位,向左平移几个单位,横坐标就减少几个单位 (2)上、下平移,它们的横坐标都不变,纵坐标有变化,向上平移几个单位,纵坐标 就增加几个单位,向下平移几个单位,纵坐标就减少几个单位 2. 轴对称变换的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例3如图,△ AOB 关于x 轴的轴对称图形是△ A OB 关于y 轴的轴对称图形是△ A OB ,它们对应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 【归纳结论】(1)关于x 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2)关于y 轴对称,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3位似变换的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例4 如图,将△ AOB 缩小后得到△ COD, 得到△ A 〃 B 〃 C 〃

教师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数学说课稿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图形的变换与坐标》,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简单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24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位似的基础上,对位似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二次函数的平移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二次函数平移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点或图形的变换引起的坐标的变化规律,以及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变化引起的图形变换,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轴对称、放大、缩小等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图形上的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其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着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 (重点是依据只有掌握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和掌握图形的变换与坐标的变化。) 教学难点: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的规律。 (难点是依据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规律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及学法上谈谈我的看法。 四、说教法 结合本节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以及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五、说学法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8.1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1.给学生一个“有趣”的数学课堂。本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与活动,让学生玩在活动中,乐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 2.给学生一个“探疑”的数学课堂。教学时我将疑问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猜疑、探疑、解疑中获取新知,学会学习。 3.给学生一个“求真”的数学课堂。本节课,无论是师生间的对话,还是同学间的活动,完全还原于一种生活状态,让学生全身心地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求知。 8.2 数字与信息 1.教学设计创造性、开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效运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课中交流汇报和课后运用知识的多种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课堂汇报气氛活跃,学生学到了许多与编码有关的知识,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性和无限性。 2.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通过上网、咨询、调查等方式收集到了许多编码的知识。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编码。这些编码都是广泛存在于生活、为学生所熟悉却常被忽略的“数学”,这些一下子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数字编码”这一看似很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有趣。 3.本节课注重理解与应用。在学生了解、掌握了生活中一些编码的知识以后,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归纳编码的好处以及编码时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编学号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字编码知识给全校学生编学号,学生得出了内容一致、形式多样的学号。让学生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中互补,感受到合作交流学习的重要,使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来学习数学。

33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的关系

https://www.360docs.net/doc/c711109786.html, 初中数学资源网 收集整理 第33课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的关系 1.在直角坐标系中,点P (-5,8)关于x 轴对称点P 1的坐标是 ;点P (-5,8)关于y 轴对称点P 2的坐标是 ;点P (-5,8)关于原点对称点P 3 的坐标是 . 2.设点M (x , y )在第三象限,x =2,5+y =3,则点M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N 的坐标是 . 3.若点A (m ,3)在函数y=5x+3的图像上,则点A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B 的坐标是 . 4.若点A 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3,-2), 那么点A 关于x 轴对称的点C 的坐标是 . 5.若点P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P 1的坐标是(2,2),那么点P 关于x 轴对称的点P 2的坐标是 . 6.若点P (m , n )其中m>0、n>0关于原点对称的点P 1的坐标是 ,关于x 轴对称的点P 2的点的坐标是 ,关于y 轴对称的点P 3的坐标是 ,关于直线y=x 对称的点P 4的坐标是 ;关于直线y=-x 对称的点P 5的坐标是 ; 7.若点A (b a -,3)与点B (42-a ,-3)关于原点对称, 则a= ,b= . 8.若直线y=-x +3的图像与抛物线y=x 2 -3x -12的交点坐标是 ,它们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 9.若直线y=3x +2的图像与直线y=-x+2的交点坐标是A,则点A 关于y 轴对称点B 的坐标是 . 10.已知,点A (a +2 , b -4)与点A (-b ,-3a )关于原点对称,则20061+a ×2007b = . 11.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三个点O (0,0),A (-1,1),B (-1,0),将△ABO 绕点O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35 ,则点A 、B 的对应点A 1、B 1的坐标分别是A 1( , ),B 1( , ). 12.在△ABC 中A(3,-1)、B(2,-1)、C(0,2) ,若将△AB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90 后得到△A 1B 1C 1,则点A 1的对应点的坐标是 . 13.已知,点P (x , y )的坐标满足3-x +5+y =0,则点P 关于y 轴对称的点P 1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14.设M(x , y) 点在第三象限,且x =3,y =2,则M 点关于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 ) A.(3,2) B.(-3,-2) C.(-3,2) D.(3,-2) 15.点M (-3,1)绕原点旋转60 后的坐标是( ) A.(-3,-1) B.(3,1) C.(3,-1) D.(-3,-1)或(0,2)

《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习题2

《图形放大或缩小》习题 一、识图,从左往右看,按图形的关系连线。 图形放大图形缩小图形不变 二、看图填空。 1、下图左边正方形的边长是()格,右边正方形的边长是()格。左边正方形()就是右边正方形。 2、下图左边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格、()格。把左边长方形的长()后,得到右边长方形,它的长、宽分别是()格、()格。 三、把上面放大的图形按1:2缩小。 四、任意画出一个图形将其按1:4缩小。 五、在纸上画一个图形,然后透过近视镜片看这个图形,改变镜片到图形的距离,你会观察到什么?

《比例尺》习题 一、填空。 1、1km=()m=()cm。 2、比例尺1∶10000000是图上1cm表示实际距离()cm,也就是()km。 3、比例尺1∶1000是图上1cm表示实际距离()m。 4、比例尺1∶20是图上()表示实际距离()。 5、比例尺1∶5000000是图上()表示实际距离()。 二、解答题。 1、在一幅1∶8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个城市间的距离是18cm。如果飞机平均每时飞行720km,在这两个城市间大约要飞行多少时? 2、下图是移民小学新建的足球场平面图,这个足球场占地多少平方米?(图中球场的长、宽取整厘米数) 3、某地上午10时电线杆的高度与地上留下影子的长度比是4:3,已知影子长6cm,求电线杆的高度。

《确定物体的位置》习题 一、量一量,算一算。 1、小红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2、小红家到公园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3、小红家到图书馆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二、看图填一填。(比例尺为1:20000) 1、中国银行在长春公园的( )方向上,距离长春公园( )米。 2、第八中学在长春公园( )方向上,距离长春公园( )米。 3、展览馆在长春公园( )方向上,距离长春公园( )米。 4、家乐福在长春公园( )方向上,距离长春公园( )米。 东 100米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题1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军坐在哪里?)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描述,如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2.揭题。 刚才许多同学都知道小军的位置了,那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介绍“列”和“行”的知识。 (1)介绍:通常把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 学生可能会提类似“为什么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规定,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才有一致的思考和结论,才会能避免争议和混乱。 (2)课件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解“列”和“行”的知识。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第1列第2列第3列第4列第5列第6列 教师任意指出图上的,让学生说出它在第几列第几行,并强调要先说列,再说行。 (3)用先说列数、再说行数的方法表示出小军的位置。 学生交流得出: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 2.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1)教师介绍: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 (2)小组交流讨论。 提问:从数对(4,3)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 ①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将列数与行数写在括号里,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把两个数隔开。 ②“数对”指的是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 ③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也就是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3.教学例题2。 (1)认识方格图。 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例题2红山公园平面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说这幅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观察图,发现不同之处:一是红山公园的各个场所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所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所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10;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8,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尝试用数对表示图中场所的位置。 提问:你会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吗? 学生尝试用数对来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怎样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认识到:大门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1”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3,1)来表示;书报亭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2,横线3”的交叉位

八年级数学 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教案

11.2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坐标的方法研究图形的变换,掌握图形在平移过程中各点坐标的变化规律,理解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平移实质上就是点坐标的对应变换; 2.运用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的点坐标的变化规律进行简单的平移作图.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抽象、归纳等过程,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发现数学与图形的平移、物体的运动等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用坐标系的变化规律来描述平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的平移过程,探索、归纳出坐标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平移的概念是什么? (2)下象棋时,棋子的移动,什么在变,什么不变?在棋盘上推动棋子是否可以看成图形在平面上的平移? 二、合作探究 1.探究点的平移与坐标的变化: 2.探究图形的平移与其坐标变化的关系:

(1)左、右平移: 原图形上的点(x,y)(x a,y); 原图形上的点(x,y)(x a,y). (2)上、下平移: 原图形上的点(x,y)(x,y b); 原图形上的点(x,y)(x,y b). 3.归纳出平移规律: (1)三角形的平移,是通过三角形任意一点坐标的变化而得到的.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沿横轴平移,图形上每一点的纵坐标不变,而横坐标增减,简记为“左减右加”;沿纵轴平移,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增减,简记为“上加下减”. (3)“左减右加,上加下减”也可这样理解:按x轴(y轴)正方向平移,则横(纵)坐标加上平移的单位数量,按x轴(y轴)负方向平移,则横(纵)坐标减去平移的单位数量. 典例1如图,将三角形ABC先向右平移6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三角形A1B1C1,写出各顶点变动前后的坐标. [解析]用箭头代表平移,有 A(-2,6)→(4,6)→A1(4,4),B(-4,4)→(2,4)→B1(2,2),C(1,1)→(7,1)→C1(7,-1). 将三角形ABC先向左移动3个单位,再向上移动2个单位,得到三角形A2B2C2,写出三角形A2B2C2的各顶点坐标. [解析]点A2(-5,8),点B2(-7,6),点C(-2,3). 典例2说一说,下列由点A到点B是怎样平移的? (1)A(x,y)→B(x-1,y+2); (2)A(x,y)→B(x+3,y-2); (3)A(x+3,y-2)→B(x,y). [解析](1)将点A先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即可得到点B. (2)将点A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即可得到点B. (3)将点A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即可得到点B. 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 1.点的平移与坐标的变化. 2.图形的平移与其坐标变化的关系.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本单元主要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并弄清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注重以下几点: 1.结合具体情境,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理解用数队确定位置的方法。由于学生已经有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在教学用数对表示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时,教材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教室里有序排列的座位的场景。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不断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第一,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或方格图上的点的位置;第二,根据已知的数对确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或方格图上的点的位置。 3.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突出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教材结合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能力,加深对已有知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教学设计】《图形与坐标—2.图形的变换与坐标》(华东师大版)

【教学设计】《图形与坐标—2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23章最后一节的内容,是中学数学的作用内容。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位似的基础上,对位似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平移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的工具箱内容。因此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到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变换之后,点的坐标相应发生变化.探索图形平移、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变换中,它们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转化思想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悟数学变化中的规律,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图形运动与坐标变换的关系. 【教学难点】 图形运动与坐标变换的具体应用,通过比较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归纳位似放大或缩小图形的规律. 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变换? 这些变换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点的坐标会有什么变化呢? 【二】探索新知 探索发现1

〔1〕将点A(-3,3),B(4,5)分别做以下平移变换,并写出平移后点的坐标。右移5个单位、左移5个单位、上移5个单位、下移5个单位。 〔2〕平移前后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 2.沿坐标轴平移过程中(1)左右移,横坐标变,纵坐标不变。(2)上下移, 纵坐标边,横坐标不变。 3.做一做 1〕点A的坐标为〔-2,-3〕,分别求点经以下平移变换后所得的点的坐标。 向上平移3个单位、向左平移3个单位、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 〔2〕△ABC各点坐标为A(-1,-1),B(1,-2),C(2,1),向下平移两个单位后各点坐标A1(),B1( ),C1( ). 〔3〕教材65页例题 4.探索发现2。教材65页思考,△ABC关于x轴的轴对称图形是△A 'OB、对应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 5、关于x轴对称的图形对应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关于y轴对称的图形对应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6.△ABC各点坐标为A(-1,-1),B(1,-2),C(2,1),关于X轴对称后各点坐标A1(),B1( ),C1( ). 关于Y轴对称后各点坐标A2(),B2( ),C2( ). 7.探索发现3。以下图表示△AOB和它缩小后得到的△COD,你能求出它们的相似比吗?顶点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 对任意位置的三角形都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吗? 8.位似中心是原点的位似变换中,,坐标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9.小结: 1).在平移过程中(1)左右移,横坐标变,纵坐标不变.(2)上下移, 纵坐标边,横坐标不变. 2).关于x轴对称的图形对应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关于y轴对称的图形对应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图形)

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图形) 如何把小学各门基础学科学好大概是很多学生都发愁的问题,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提供了数学下册的知识点(图形),希望同学们多多积累,不断进步! 一、认识圆形 1、圆的定义:圆是由封闭的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2、圆心: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 一般用字母O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4、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直径是一个圆内最长的线段。 5、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6、在同圆或等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7.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 用字母表示为:d=2r或r= d 8、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9、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都是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10、只有1一条对称轴的图形有:角、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半圆。 只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是:长方形 只有3条对称轴的图形是:等边三角形 只有4条对称轴的图形是:正方形; 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是:圆、圆环。 二、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用字母C 表示。 2、圆周率实验: 在圆形纸片上做个记号,与直尺0刻度对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求出圆的周长。 发现一般规律,就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数()。 3.圆周率: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pai) 表示。 (1)、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确定位置_苏教版

确定位置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第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题1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军坐在哪里?)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描述,如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2.揭题。 刚才许多同学都知道小军的位置了,那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介绍“列”和“行”的知识。 (1)介绍:通常把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 学生可能会提类似“为什么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规定,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才有一致的思考和结论,才会能避免争议和混乱。 (2)课件出示,帮助学生理解“列”和“行”的知识。 教师任意指出图上的,让学生说出它在第几列第几行,并强调要先说列,再说行。 (3)用先说列数、再说行数的方法表示出小军的位置。 学生交流得出: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 2.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1)教师介绍: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 (2)小组交流讨论。 提问:从数对(4,3)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 ①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将列数与行数写在括号里,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把两个数隔开。 ②“数对”指的是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 ③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也就是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3.教学例题2。

数学九年级上册考点强化专训图形的变换与坐标1

数学九年级上册阶段强化专训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知识与技能】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到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变换之后,点的坐标相应发生变化.探索图形平移、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变换中,它们 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转化思想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 让学生体悟数学变化中的规律,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图形运动与坐标变换的关系. 【教学难点】 图形运动与坐标变换的具体应用,通过比较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归纳位似放大或缩小图形的规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思考在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之后,点的坐标会如何变化呢?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现在我们带着问题来一起探究. 1.平移变换的坐标变化规律 例1 如图,△AOB沿x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之后,得到△A′O′B′,三个顶点的 坐标有什么变化? 【归纳结论】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没有改变,而横坐标都增加了3. 例2 如图,△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3,4)、(-4、3)和(-1,3),将△ABC沿y轴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A′B′C′,然后再将△A′B′C′沿x

轴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A″B″C″,试写出现在三个顶点的坐标,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归纳结论】经过两次平移后,三角形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增加了4,纵坐标都减少了3. 【思考】通过以上例1、例2的探究你发现经过平移变换,点的坐标变化有什么特点? 【归纳结论】(1)左、右平移,它们的纵坐标都不变,横坐标有变化,向右平移几个单位,横坐标就增加几个单位,向左平移几个单位,横坐标就减少几个单位. (2)上、下平移,它们的横坐标都不变,纵坐标有变化,向上平移几个单位,纵坐标就增加几个单位,向下平移几个单位,纵坐标就减少几个单位. 2.轴对称变换的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例3 如图,△AOB关于x轴的轴对称图形是△A′OB,关于y轴的轴对称图形是 △A″OB″,它们对应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 【归纳结论】(1)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2)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3.位似变换的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例4 如图,将△AOB缩小后得到△COD, (1)它们的相似比是多少? (2)△AOB的顶点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教案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页例1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让学生在纸上写出好朋友的位置并让同学一起猜测他的好朋友是谁。 2.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题1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提问:小军坐在哪里?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描述,如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2.揭题。 刚才许多同学都知道小军的位置了,那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课件放出课题) 二、交流共享 1.介绍“列”和“行”的知识。 (1)介绍:通常把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 学生可能会提类似“为什么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规定,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才有一致的思考和结论,才会能避免争议和混乱。 (2)课件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解“列”和“行”的知识。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第1列第2列第3列第4列第5列第6列教师任意指出图上的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学案 【学习目标】 1.感受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 2.体会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相似等变换的变化情 况,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观察、测量和操作,发现和总结变化规律,加深对 图形变换的认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是图形运动与坐标变换的关系;难点是图形运动与坐标变换的具体运用。 【学习流程】 一、复习导入 1.点P(-3,-4)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2.点M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6.2,3),则点M 的坐标是___________。 3.点A(5,-1)与点B(-5,1)是() (A)关于x轴对称(B)关于y轴对称 (C)关于原点中心对称(D)无法确定 在同一坐标系中,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会如何变化呢? 二、探究一:(平移变换)

(1)将△ABC沿x轴向右平 移3个单位后得到△A1O1B1, 观察:△AOB的三个顶点坐标 是A()O()B(); △A1B1C1的三个顶点坐标是 A1()O1()B1()。 讨论:沿x轴向右平移后,三个顶点的坐标如何变化? (2)将△AOB沿y轴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A2 O2B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图形。观察: △AOB的三个顶点坐标是A()O()B();△A2 O2B2的三个顶点坐标是A2()O2()B2()。讨论:沿x轴向下平移后,三个顶点的坐标如何变化? 归纳: (a)图形沿x轴平移后,所得的新图形的各对应点的横坐标,纵坐标。(b)图形沿y轴平移后,所得的新图形的各对应点横坐标 ,纵坐标。 巩固练习:第(1)小题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23.6.2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学习目标】 1.掌握图形的平移、轴对称(关于坐标轴)、位似(以原点为位似中心)变换中坐标的变化规律。 2.让学生经历探究坐标变换的过程,掌握探究数学的方法;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美,数学的奇妙,从动手实践到得出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习过程: 一、预备练习 1、点A(3,-2)关于x轴对称的点是。 2、点A(3,4)关于y轴对称的点是。 3、P(2,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是。 4、 P(-2,3)到x轴的距离是。 5、如图2矩形ABOC的长OB=3,宽AB=2,则点A的坐标为。 6、如果点P(a-3,a+4)在第二象限,则a的取值范围是。 7、点A(a,-4)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则a=_______. 二、导学新课,落实目标 (一)平移与坐标变化 1、沿x轴平移 (1)、如果是△AOB 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得到△A ′O′ B′,各顶点的坐标又有什么变化?你能用自已的语言归纳这个规律吗? (2)你能画图说明△AOB向左移动时,对应点的坐标 又有什么变化规律? 沿x轴平移时对应点坐标变化规律是:

2、沿y轴平移 沿y轴平移时对应点坐标变化规律是: (二)对称与坐标变化 1、关于x轴对称 将△AOB沿着x轴对折,得到△A ’ OB,画图并说明对应顶点有什么变化? 规律: 2、关于y轴对称 画出△ABC,A(2,1),B(4,0),C(5,2)沿y 轴对折后的△A ’ B’ C ’,并观察对应顶点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A ’(,)、 B’(,) C ’(,) 规律: 3、关于原点对称 画△AOB关于原点对称的△A ’O B ’你有什么发现? 规律: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确定位置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确定位置 第一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题1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军坐在哪里?)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描述,如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2.揭题。

刚才许多同学都知道小军的位置了,那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介绍“列”和“行”的知识。 (1)介绍:通常把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 学生可能会提类似“为什么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规定,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才有一致的思考和结论,才会能避免争议和混乱。 (2)课件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解“列”和“行”的知识。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第1列第2列第3列第4列第5列第6列 教师任意指出图上的,让学生说出它在第几列第几行,并强调要先说列,再说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