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

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
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

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Population teaching design in China

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

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

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

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教学媒体

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投影片、课本插图、有关图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第二章和民族

第一节

【引入新课】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亿人口(1996年底)?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1996年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我国人口总数为12.2亿,我国占

【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垃,但人口超过其它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过渡】人口大国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呢?首先介绍一下人口密度的知识。

【学生活动】 12.2亿人/960亿平方千米=120人/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大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0倍。

【板书】二、人口分布不均

观察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找到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总数,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1)找到黑河—腾冲一线,对照图例观察线两侧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的差异。观察哪些省区人口密度大于 200人/平方千米,哪些省区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该线两侧的面积、人口所占比例。

(3)确认该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评议,由学生归纳:

黑河—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20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省,这些地区多为平原区,适于人们生产和生活。而西北部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区,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们生产和生活。

【教师小结】可见我国人口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原大于高原和山区。这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以及开发时间的长短而决定的。

【板书】三、乡村与城镇人口比重的差异

【过渡】人口密度东西部存在差异,农村与城镇也存在差异,而且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扩大,这种差异也在变化。请看下表:

【教师设问】

(1)计算1994年(全国人口为12亿)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数量

(2)世界平均城镇人口比重为41%,目前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仍低于这个水平,你认为今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乡人口分布将出现什么问题?

(3)城乡人口怎样合理分布,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学生主要归纳出以下几点:(1)全国仍有8.5亿人口在乡村,乡村容纳不下这样多的劳力,应该就近建设新型城镇,以缩小城乡差别;(2)为保护大城市的环境,应限制大城市的规模,建设卫星城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板书】四、华侨与华人

【过渡】我国到海外的移民,大致分为华侨与华人两种,前者指长期侨居国外并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后者指已定居国外并取得外国国籍的,又称为外籍华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华侨和华人对国家热爱以及他们积极支援国家建设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师说明】我国赞成与鼓励华侨根据自愿的原则选择自己的国籍。我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怀和重视保护海外华侨和华人的正当权益。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知道了我国人口的分布、乡村与城镇人口的差异,了解了华侨和华人的情况,这对我们学习问题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复习巩固】了解自己的家乡(乡村或城镇)人口密度与

人口的迁移情况,分析其原因和解决的措施。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复习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引出新课。

根据下表提供的我国人口增长数据,要求学生绘出1764年

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观察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待点?

通过观察,由学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1)我国人口基数过大。1949年为5.4亿,1996年时就达

到12.2亿。

(2)增长速度过快。由绘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

趋势,仅用了47年时间,人口就增长了1.3倍,达到12.2亿。

【板书】五、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增长的突出特点

【教师设问】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1.0%,10亿人口

与1000万人口的两个国家每年各增加多少人口?

【学生回答】前者每年增加1000万人口,后者每年增加10万人口。

《亚洲》导学案

亚洲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亚洲的位置、分区、主要国家、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 2、亚洲的人口、环境问题、文化特点及经济发展问题。 3、结合亚洲分区地图分析地形、气候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以中东、南亚、东盟、东北亚等热点区域为背景,分析区域特征。。 【自主学习】 (一)、世界第一大洲 1、面积:亚洲面积最大(____km2),跨___度最广(距离最长), ____距离也最长,是世界第一大洲。 2.分区:分为东亚、_____ 、 _____ 、西亚、 _____和 _____ 六个分区。 3.位置: 类型表现 海陆 位置 东临_______、北临北冰洋、南临_______,西侧通过黑海、_______与大西洋相通 纬度 位置 地处10°S~80°N,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90°,是跨_____最多的大洲,且跨热、温、寒三带 经度 位置 地处30°E~180°,大部分位于东半球,是世界上_____距离最长的大洲 相对位置东北以_________与北美洲为界,西北以_________、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以___________、红海、曼德海峡与非洲为界 (二)、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1)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沿30°N的剖面图和沿80°E的剖面图,归纳亚洲地形特点。 沿30°N的地形剖面图及附近地理事物 沿80°E的地形剖面图及附近地理事物

(2)地形区:结合图册填出下列字母表的地形区。 A喜马拉雅山脉,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大兴安岭(山脉),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青藏高原,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伊朗高原, H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阿拉伯高原, J东北平原, 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流:受____影响,亚洲河流多发源于中部________,呈____状流向周边海洋。 注入大洋主要河流 北冰洋①_______、②叶尼塞河、③勒拿河等 太平洋④黄河、⑤_____、⑥湄公河等 印度洋⑦恒河、⑧_______等 3.气候: (1)气候类型: A__________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____________气候,D温 带季风气候,E_____________气候,F热带沙漠气候,G高原气 候和高山气候。 (2)气候特点: ①复杂多样、②______________,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①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 (三)、文化、人口与经济发展: 1、人口最多的大洲: (1)六大洲中人口最多的是____(占世界总人口___%),人口 最少的是_____洲。 (2)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过亿,分别为中国、印度、 _____、、和 ____。

《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

《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 墨红镇中学王柱吉 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 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难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新闻短片:人口增长过快世界变得越来越拥挤不堪20110505您早.让学生认识到众多的人口已经成为世界难以承受的问题,点燃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 【学习新课】 学生自学课本找到能证明我国人口众多的材料。12.95亿(2000年资料,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为13亿多),占世界1/5,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充分利用身边现有的课程资源) 展示课件:(来自网络图片资料:海边浴场、社区、医院、招聘会让学生体会我国人口之多。) 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不无关系。 出示课件:人口的增长 看课件,让学生认识世界和我国的人口都在不断增长。

通过观察“我国人口增长图”(课件动态折线图或者课本上的图1.9),小组合作分析以下问题。 1.从公元初到1600年(或1578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 2.从公元初到2000年,哪一段时间内人口增长最快?为什么? (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点评小结) 自公元零年到1578年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比较慢的。但到1578年后,这条曲线的坡度开始急剧加大,这表明我国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这就是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到1949年以后,人口曲线可以说呈直线上升。 为什么1949年后我国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 我们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主要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造成的。解放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使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还保持较高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1970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间某些年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人口总数1875万,相当于欧洲中等人口国家。 从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到1999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0.88%。 出示课件:中国、叙利亚、阿曼的人口总数、净增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 对比中国、叙利亚、阿曼,思考为什么我国自然增长率最低,而年净增人口却最多?

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

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授课教师:王显刚 (四)教学过程: 一、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板书) 提问:上述材料中反映了我国人口现状的什么特点? 上述材料中反映出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是我国人口现状的第一个基本特点,也是最基本的特点。除此之外,我国人口现状还有如下特点: 1)农村人口多 据1992年我国人口统计,全国农村人口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8%,占世界农村人口的1/4强。 1980年、世界平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1%,发达国家占30%,发展中国家为70%。我国农村人口比例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据全国计划生育抽样调查统计,1998年出生的婴儿中,城市街道一孩比率为89.3%,而乡镇一孩比率为48.4%9,农村的多孩率明显高于城市。因此,人口增长过快在农村更为突出。 2)年龄结构老龄化的速度快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990年就超过了人亿,估计2000年达到1.28 1.2亿,占同年总人口的10.4%左右。204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相当于2025年所有发达国家同龄人口的总和。 3)人口分布不平衡 4)人口素质偏低材料一:1980年全国人口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只有4.6年,不足小学毕业程度。1990年7月,这一指标提高到6.6年,这说明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只有实践一年级文化程度。我国人口的文化结构仍然属于以低层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类型。 材料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正式公布的文盲半文盲达1.8亿之多。而这个数字是以自己申报为准,这并不表明其的人都已脱盲。国务院1998年颁的关于扫除文盲的工作条例,规定个人的脱盲标准是,农民需识1500个汉字(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城镇居民只需2000 个汉字,)能够看懂得浅显、通俗的报刊,能够记简单财目,能写简单应用文。按照这样的脱盲标准,有关部门在一些地区的农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男性成年中只有20.8%,女性成年中只有13.3%达到了脱盲标准。如果以这一调查结果推断全国,则结果是我国总人

八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导学案(无答案)商务星球版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利用地图能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能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学习重难点】运用地图说出中国地理位置及特点,学会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学法指导】 利用地图册,小组互助讨论完成学习目标。 【自学互助】(5-10分钟) 1.使用说明及学法 对照地图,认真阅读教材从图中找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并简单分析优越性 2.自测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 (2)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 带,少部分位于___带,没有带。 (3)我国位于_____洲的东部,东部濒临_______ 洋,有许多的海岛,是一个海陆兼备 的国家。 3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5分钟) 提示:对自学后知识点的展示(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展示) 【质疑互究】(分小组合作探究10-15分钟) 1 .比较我国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的纬度位置,我国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 2.比较我国与日本,蒙古的海陆位置,我国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 ★3.完成下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 的季节差异的原因。 5.临时提出的 问题 【检测互评】(5分 钟) 1.我们祖国位于 地球的 ( ) A.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东半 2.当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时,乌苏里江已经洒满了阳光。说明我国() A.领海面积广大 B.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c.南北跨度广 D.东西跨度广 3.我国的地理位置有很多优越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与俄罗斯、加拿大相比,我国气候更寒冷 B.与巴西相比,我国气候更炎热 C.与蒙古相比,我国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便利的海运条件 D.与日本相比,我国气候海洋性更显著 【总结提升】(5-10分钟)

《人口》教学设计

第二节《人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基本国情;认识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会解读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图;能用计算、比较的方法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会做人口资源调查。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计算举例来探究我国人口的国情和分布特点,形成技能,培养正确人口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人口众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关注人口问题,养成正确的人口观。对我国的人口形势形成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谈谈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

合作探究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互动一计算提供北京人口数量、面积的数据,算一算人口密度 比较比较中国(12.95亿),印度(10亿多)、美国(2.82亿)、俄罗斯(1.45亿)四国人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形象感知手拉手站队绕地球赤道多少圈? 互动二读我国人口增长图看《我国人口增长图》,特别是20 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怎样?师生交流。 教师:(1)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这一优势,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人又是消费者,过多的人口,过快的人口增长,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互动三分小组讨论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那些负面影响?然后小组间交流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 互动四结合活动2,了解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的显著成效;算一笔账,假设你们是三口之家,年收入是10 000元,如果你的父母又超生一个弟妹,你们家的人均收入又是多少,对你的成长有无影响? 二、我国的人口分布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教学媒体 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投影片、课本插图、有关图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第二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节中国的人口 【引入新课】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亿人口(1996年底)?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1996年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我国人口总数为12.2亿,我国占【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 出什么结论。 【结论】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垃,但人口超过其它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过渡】人口大国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呢?首先介绍一下人口密度的知识。 【学生活动】12.2亿人/960亿平方千米=120人/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大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0倍。 【板书】二、人口分布不均 观察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找到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总数,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难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学生学法指导:1、朗读。2、提问,讨论,总结。3、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 知识: 一、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二、简介孟子思想 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3.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基础知识梳理(A级) (学法指导: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时应把它们放到短语、句子、上下文

语段中辨析它们的词义及特殊用法。)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王好.战hào弃甲曳.兵yè鸡豚.狗彘.之畜.tún zhìxù数.罟.不入洿.池cù gǔ wū养生丧.死无憾sāng 谨庠.序之教xiáng申之以孝悌.之义tì 五十者可以衣帛 ..矣yì bó然而不王.者wàng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寡人之于 ...之于:对于。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 ..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东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然:代词,这样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如:像,比得上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 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 弃甲曳兵 ..而走.曳兵:拖着兵器走:逃跑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凭借 直.不百步耳直:只是,不过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数罟 ..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渔网 斧斤以时 ..入山林以时:按照时节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憾:遗憾,不满 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夺:耽搁 申.之以孝悌 ..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收敛 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饿莩:饿死的人。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 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3、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然而不王者(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 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敲击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植) 谨庠序之教(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衣服)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作动,吃) 4、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中国的人口的教学设计

《中国的人口》的教学设计 陈蓝蓉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与思路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在课标中蕴含着对学生各种数据及统计图表、人口分布图的判读能力的要求,也蕴含着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要求,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能力的训练与渗透将成为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此外,也涉及到了新课标的总课程目标中的一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如“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知识与技能要求中的“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节属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分布及人口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节是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口国情是我国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国情,它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产业特别是农业的影响十分深远。因而理解中国的人口突出特点、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学生学好中国地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本节知识点较少,内容简单,便于掌握,教师可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教学,帮助一些七年级地理学得较差的同学重树学好中国地理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人口知识及问题在各类媒体、以往的教材中大量出现,学生应对本部分知识十分熟悉,教师可不必大量讲析,学生便可理解。在本节中大量应用了统计图表,但这一知识在七年级数学中已做了详细的介绍,故而读图特别是一些简单的统计图,不成为本节的重点讲授的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的时期,且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比较燥动,因而对于这种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应适当加入一些比较深动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 对主要来自农村本校的学生而言,八年级学生也正处在学习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了一部分学地理的能力较差的学困生,同时学生的讨学思想已渐渐表露出来,即学习积极性不高。因而要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有所得十分困难;要让一些对地理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中吃饱、吃好,这也有难度。 (四)设计思路 古人云:“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学习的习惯,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本人主要采用江苏省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的“三导式”(导学、导疑、导练)教学模式,即先利用学习资料,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教师进行心要的学法指导后,学生围绕教材开始自学,并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教师从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精讲,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大部分学生会的少讲,学生不会的、重难点知识精讲,之后结合学习目标和板书进行小结全课;最后用一页16开的练习进行巩固。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大大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世界看中国》导学案

第17课时从世界看中国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其特点。学会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濒临的海洋和领土四端点。记住我国三级基本行政区划以及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说出我国人口数量,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运用民族分布图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及风土民情。 4.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增强保卫国土的意识和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1.课前依据《知识体系梳理》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重点;完成《预习效果检测》。 2.读东、西半球图,从所在半球、所在温度带、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方面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并说明你的判断依据;读中国政区图,指出我国濒临的四个海域和与我国相邻的国家,认识我国领土组成并记住海、陆领土面积,大陆海岸线、陆疆长度,说出我国领土四个端点的位置,说明我国最北点和最南点的纬度差异,计算我国领土南北端之间和最西点到最东点之间的实地距离;按照东北、北部边疆、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西南、西北等方位顺序在图中指出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我国人口密度图,说出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和增长情况,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产生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1.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特点。我国民族的分布及其特点。 2.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象力;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人口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 1.引导学生按照《学法指导》进行预习。 2.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完成《互动探究》。 3.对学生探究情况进行评价和对探究内容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在讲授过程中出示中国的行政区划图、人口分布图、民族分布图、地形图、气候图、交通图等帮助学生理解。 4.对省级行政区划的记忆,可教会学生借助下列方法,不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同时把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一同记忆。 (1)口诀法: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南西四北上天,内蒙台海福吉安,港澳重庆好河山。 (2)位置记忆法:多看图,记清某个省级行政区在中国政区图上的位置,以及与相邻省区的相对位置,与河流、山脉、海洋等的相对位置。 (3)分区记忆法:将省级行政区划分为几个区域记忆,如东北三省。 (4)形状记忆法:根据各省区轮廓形状加以想象来帮助记忆。如云南像孔雀,黑龙江像天鹅,等。 (5)典型地理事物记忆法:根据某个省级行政区内的典型地理事物来记忆,如根据青海湖来记忆青海省,根据杭州湾记忆浙江,等。 通过多媒体播放与中国有关的视频或图片,如中国的疆域轮廓、故宫、天安门等。 一、辽阔的疆域 1.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位于①;从南、北半球看,位于②。 (2)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③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④。 (3)海陆位置:位于⑤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位置优越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对外交往与合作,海洋事业,等。 2.国土辽阔 (1)领陆 面积大: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⑥和⑦,居世界第三位。 疆界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190多千米。 邻国多:陆上邻国有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八年级地理上册.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一单元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教材分析】 作为中国地理,第一章介绍了三部分内容,中国的疆域,人口以及民族。本节众多的人口,首先介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用图表直观展现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活动的设置和图片的使用使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知道人口过快增长给我国带来的人口压力,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其次运用中国人口密度图等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以及人口地理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教材充分使用地理图表传达地理信息,从而锻炼学生识图、分析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世界地理的学习作为基础,学习中国地理已经有方法可循。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作为常识已经了解,中国人口分布特点通过图表学生也容易理解,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很快便会知道是地形、降水、经济等方面因素形成的。 【教学目标设计】 1.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2.课标分析

3.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有关图表数据,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通过活动了解我国人口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带来的压力,识记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意义。 通过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知道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分析东南和西北地区在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4.教学重难点 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压力,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及意义。 通过分析中国人口密度图,得出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学会分析我国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 5.教学资源的运用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和课本。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学教案

第4、5课时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重点、难点知识点介绍: 重点: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难点: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直辖市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学生活动]阅读下图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一:人口分布,东西不均 观察课本71页3-1-2图,找出分口分界线并说出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以及原因 分界线分布在地区 原因:① ② ③ ④ 二:基数过大,控制增长 看课本3-1-3图回答问题 1.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 2.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增速减缓,但我国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人口总重持续增加一段时期,在渡过高峰期后,人口总数将呈下降趋势。 看课本3-1-4图“我国人口金字塔图”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①抗日战争时期 ②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③1959-1962三年自然灾害 ④“文化大革命”前期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共56个民族成员。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为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差悬殊,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二、1。各民族分布特点:大,小,相互交错居住; 2.汉族集中在部和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地区 3.目前,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 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1.泼水节2.那达慕大会 四、我国的主要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2.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作业:优化探究课时作业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精选导学案

第三节《印度》知识梳理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 2、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3、学会分析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导学过程: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或最小)的国家,目前人口已经超过亿,仅次于,居世界第位。 2、读32页图7.36印度人口的增长, 从图7.36上分析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3、阅读32页预读材料的文字材料,请你针对印度的人口问题提出一个合理化建议。 4、阅读33页活动2的表7.2内容,众多的人口给印度带来资源, 环境,经济发展。 5、认真观察图7.32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①纬度位置:印度大部分在纬线和纬线之间,所以主要位于带。 ②海陆位置:印度位于大陆南部,洋以北,东濒 湾,西临海。 6、读图7.34,“印度的地形”, ①从图上找出印度的陆上邻国,并完成下面的 问题。北部与、、国家 相邻,西邻国,东邻国。 ②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所在的位置,然后填写到右面的空白图上。

③从上面的读图我们可知, 印度的地形分布有以下特点:北部是山脉,中部是 平原,南部是高原。 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1、读33页图7.38,图7.39南亚1月、7月风向图回答问题。 (1)孟买每个月气温都超过______℃,其中最 高气温出现在月。 (2)孟买降水量较多的是从__ _月至____ 月,风向是_ ,风从吹 向。(海洋或陆地)这时是季。 (3)孟买降水量较少的是从_____月至_____ 月,风向是_ ,风从吹 向。(海洋或陆地)这时是季。 (4)印度属于气候,该气候的特点 是 。易发生灾害。 练习: (一)填空题 1、目前印度人口已超过________亿,居世界第________位。 2、印度主要是气候,特征是 4、北部是山脉,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 (二)选择题(下列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下列属于南亚文明古国的南亚国家是() A.斯里兰卡 B.印度 C.中国 D.埃及 2、下列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印度每年分为旱季和雨季,l~6月为旱季,7—12月为雨季 B.印度的降水主要来自太平洋 C.印度的地形以平原为主

名师优质教学设计参考:《众多的人口》

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 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 年级: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 授课教师:王喜峰 荣誉:全国优质课特等奖河南省教学标兵 河南教育学会中学地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单位:河南省实验中学 【学习目标】 1.阅读相关图文资料,说出我国人口总量、增长及分布特点。 2.阅读相关图文资料,说出当前突出人口问题及其影响。 3.结合相关图文资料,说出我国人口政策及积极意义。 【学习重难点】 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特点。(重点) 我国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难点) 【学习方法】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 环节1:温故而知新——回忆七年级上册人口相关知识 PPT显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世界人口分布图。 【教师启发】在七年级上册我们已经学习了人口的相关常识。我们就用我已经学过的知识,对中国的人口状况进行认识。在上面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了解人口,往往要了解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人口的数量、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分布。 【教师承转】好的,这节课我们就从我国人口的总量、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分布开始本节课的学习。环节2:认识中国人口特点 PPT显示:世界主要人口大国。(前五位) 【教师启发】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生回答】我国人口总量居世界第1位,人口总量大。 【教师承转】特别好,从上图中我们已经得出,我人口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人口总量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那么,我国人口总量一致都是怎么多吗?我国人口增长经历怎样的变化过程呢? PPT显示: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教师提问:大家结合这幅图,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完成下面三个问题。 由学生分组讨论以后回答。 学生回答以后就老师和同学进行点评、补充。 教师总结并启发:刚才这幅图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人口在1600年以前增长缓慢。2000年至1949年之间,人口开始快速增长。1949年到2000年人口增长的速度是大大加快。人形象的打了一个比喻,1600年前是蜗牛速度。1600年至,1949年为步行速度。而1949年之间是汽车速度。在刚才大家的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目前人口,第2个特点便是? 【学生回答】人口增长快,每年净增人口多。 【师生点评总结】好,非常棒,我们通过上面两个环节我们已经认识了我国人口的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呢是我国人口总量大。第2个特点是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每年净增人口多。 【教师启发】我国人口除了这两个特点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突出的特点呢?下面请大家阅读我国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面问题: (1)在图中找出江苏、广西、青海、西藏四个省,并按照人口密度排序。 (2)读图,以黑河—腾冲线为界,说一说中国东部和西部人口密度的差异。 PPT显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让学生上台指出并说出相关理由。学生回答以后老师及时给予点评。 【教师启发】 从整体上看,我国人口呈现出东部稠密,西部稀疏的特点。分界线呢是从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该线以东以南的地区人口密度大,以西以北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小。那么是什么原因造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及练习题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疆域(一) 一、自主预习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半球。从海陆位置看,中国是位于东部、西岸、兼备的国家。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位于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带,没有带,条件好。 3.我国疆域辽阔,陆地面积约万平方千米,陆地面积仅小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位。 4.我国领土最北端在主航道中心线上,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的,最东端在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最西端在新疆的高原上。 5.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海、海、海和海。 二、合作探究 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教材和地图册上相关的资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了解我国这三个方面位置的具体情况,并填写表格。 位置的具体情况 半球位置位于_________(东或西)半球,_________(南或北)半球 海陆位置向______面临世界最大洋__________洋,向______背靠世界最大陆_________大陆 纬度位置最北约_______度,最南约_________度,南北约跨______度。大部分位于______(温度)带 经度位置最西约_______度,最东约_________度,东西约跨__________度 三、课堂达标 1.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数分别是() A.14 5 B.14 6 C.13 6 D.17 6 2.我国的两大内海是() A.黄海渤海B.东海台湾海峡 C.南海琼州海峡 D.琼州海峡渤海 3.我国最大的渔场是() A.舟山渔场 B.北海道渔场 C.渤海渔场 D.北部湾渔场 4.我国最大的岛屿是() A.海南岛 B.崇明岛 C.钓鱼岛 D.台湾岛 5.与我国不相邻的国家是() A.蒙古 B.泰国 C.俄罗斯D.印度 6.我国最大的盐场( ) A.莺歌海盐场 B.台湾布袋盐场 C.长芦盐场 D.辽东湾盐场 7.下列关于中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B.中国东临太平洋,东部广大地区雨量充沛,利于农业生产

第五单元第一课《众多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第一课《众多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 课标:1-2-5描述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 解读:结合本课时重点介绍人文环境特征中人口的数量和分布以及民族分布特点。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教材通过文字、地图、图片等资料向学生展示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以及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和民族分布特点等,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现状和多民族历史,同时能认识到这样一个多民族人口大国的一些问题所在。 2.教材结构体系:(最好有一张结构体系图或表) 众多人口:人口最多 东密西疏 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5:1) “大杂居,小聚居” 三、【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分布特点,学会分析我国的人口和民族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查阅地图、图表和其他相关资料,收集有用信息,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整理知识与信息,分析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基本状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和民族分布特点 难点: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分布的特点造成的影响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1.采用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理解掌握重点、难点 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 4.课前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情的资料,在课堂上分组展示 六、【教学过程设计】:

众多人口:人口最多 东密西疏 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5:1) “大杂居,小聚居”

《人口》教案

《第二节人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和资料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运用我国的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并简单分析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分析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口在数量上和分布上的特点;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②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折线图,并结合历史和社会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学会阅读人口分布图(等人口密度线图),并由此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综合分析造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请同学们看一个资料,这是世界人口前十位的大国及其人口数量:中国(1,339,724,852)、印度(1,210,193,422)、美国(312,566,000)、印尼(237,641,326)、巴西(190,755,799)、巴基斯坦(177,743,000)、尼日利亚(162,471,000)、俄罗斯(142,914,136)、孟加拉国(142,319,000)、日本(127,720,000)。 同学们通过阅读资料,显而易见中国位居第一位.另外再请同学们把其中的世界面积大国标出来,看一看有哪几个?再计算一下中国人口数是他们的多少倍? 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八位,中国人口数量是俄罗斯的近9.4倍;面积第四大国美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人口数量是美国的近4.3倍。而面积第二大国加拿大不在其列,我们的人口相当于加拿大的40多倍。 承转过渡:以上这些分析都说明什么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21%,中国人手拉手站在一起,可以绕地球赤道50多圈,这些都说明我国人口在数量上具有基数大的特点。 资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如下: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本着从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生活实际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3)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以及分析、归纳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1、世界人口与人种的分布特点 2、人口问题对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人种的分布图、三大人种的图片资料以及书中相关内容的图片。有关人口问题的影像资料。 2、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引入新课】: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周围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不

到工作,甚至许多人面临着下岗或已经下岗,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人口不断增长以及人口过多是原因之一)。 【投影】“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讨论世界人口是怎样变化的?(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此类地图的读法) 【学生小结】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曲线较陡,说明人口增长较快。所以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目前世界人口已经超过60亿,到2050年左右将达到90亿。 【活动探究】看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活动1,即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0年的60亿,人口每增10亿所需的时间,让学生将答案填人右表中,然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即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投影图片】看图 4.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讨论:人口的增长与哪些因素有关?在何种情况下人口会不断增加?何种情况下人口会不断减少? 【学生总结】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是由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所决定的,即由人口自然增长率来决定的。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表示人口即不增加,也不减少,也就是人口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表示人口减少,绝对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 【分组讨论】20世纪以来的世界人口为什么会不断增加?(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基本稳定等) 【活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活动2,计算下表中四个国家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组织学生讨论 1.比较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2.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师生小结】四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大至小排列为:尼日利亚>巴西>英国>德国;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值,说明德国的人口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出现负增长即人口在减少,但是由于有外来移民的补充,实际人口并没有减少。 【指导学生活动】依据非洲人统计数据,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总结】通过以上活动可以得出: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但各国增长不同,即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讲述】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公式为: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该地区的总面积。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 【指导学生活动】看图4.6,填写下表

《中国的人口》八年级地理教案

《中国的人口》八年级地理教案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在课标中蕴含着对学生各种数据及统计图表、人口分布图的判读能力的要求,也蕴含着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要求,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能力的训练与渗透将成为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此外,也涉及到了新课标的总课程目标中的一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如“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知识与技能要求中的“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节属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分布及人口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节是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口国情是我国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国情,它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产业特别是农业的影响十分深远。因而理解中国的人口突出特点、产

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学生学好中国地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本节知识点较少,内容简单,便于掌握,教师可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教学,帮助一些七年级地理学得较差的同学重树学好中国地理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人口知识及问题在各类媒体、以往的教材中大量出现,学生应对本部分知识十分熟悉,教师可不必大量讲析,学生便可理解。在本节中大量应用了统计图表,但这一知识在七年级数学中已做了详细的介绍,故而读图特别是一些简单的统计图,不成为本节的重点讲授的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的时期,且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比较燥动,因而对于这种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应适当加入一些比较深动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 对主要农村本校的学生而言,八年级学生也正处在学习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了一部分学地理的能力较差的学困生,同时学生的讨学思想已渐渐表露出来,即学习积极性不高。因而要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有所得十分困难;要让一些对地理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中吃饱、吃好,这也有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