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

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

区域经济学: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

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
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

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
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

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

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

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

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

区域主导产业: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
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
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

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有

衰退产业:衰退产业是指因技术、成本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失去竞争
产业规模逐渐萎缩,收益逐渐减少,从而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区位理论:研究区位主体选择经济社会活动场所的理论称为区位理论。根据

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指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

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

城市化: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
也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

原料指数:原料指(系)数=稀有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统筹区域发展:是指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
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
统筹解决。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发挥工业对
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

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
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

区域分工:是指各区域为了获得资源配置的高收益,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

区域垂直分工:是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

区域水平分工:是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合作
可持续发展
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当地
以及智力、技术条件等,在保证与其他社会文化准则相

社会资源:指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构成社会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力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是指相对于人类自身再生产及人类经济再生产的周期而言,
主要指各种矿产资源,如金属矿、非金属矿、

生态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内容,遵循经

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种环境状态下,某

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是指一个地区内那些直接或间接为外区提供商品或劳

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与在该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
1%的劳动力所生产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产值中的比重。
产业布局指向,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

产业集群,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

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
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面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
(直至国家)总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

经济特区: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经济区域。是在中国境内的地域范围内,依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居区和具有一定层级地域的经

城市化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与其总人口的比值。
城市化速度,是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速度,通常用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的百

资源型地区,是指依托当地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地区,

区域经济政策,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区域经济发展所


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

的观点,研究区域经济运行特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指的是产业、消费者、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经济活
区域决策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
也就是选择何种路径的问题,二是所选路径的支持系统,也

简述人力资源的特点
1)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一种活的资源。
2)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具体表现在自我强化,选择职业和积极劳动等方面。
3)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 从个体看,有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之分;从社

4)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人类能够创造和使用工具,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5)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来实现的。
6)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人类劳动是群体性劳动,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性资

简述人口数量过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1)消耗大量积累资金,影响经济扩大再生产。
2)大量剩余劳动力构成社会的巨大负担。
3)影响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4)人口数量过多损及区域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
简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是指在整个工业或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中,按同意比率或不同
全面地进行大规模投资,从而使各部门间实现相互配合和支持的全面
根据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又可分为三种:极端的
温和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完善的区域经济均衡发

简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且经济增长存在着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的规律,
以此带动其他地区或产

简述产业的分类状况
主要有两大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与生产资
结构、农轻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密集度划分的产业结构、

简述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1)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
2)各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演变的第二因素。
3)劳动力的部门转移加速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简述“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又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

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
进一步研究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移规律,并得出如下
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

劳动从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向生产效率高的部门转移,一定能够加速
则可以进一步推导出,若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则农业
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就

简述工业经

济时代制造业内部结构演变的规律
1)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2)深加工化过程。即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
3)技术集约化。即在制造业深加工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表现为高技术化的
总之,工业化过程是一个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简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
1)资源禀赋标准 (2)产业适应标准(3)地域分工标准
4)产业弹性标准 (5)产业效益标准
简述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状况
1)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符合一般规律
2)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东高西低
3)区域产业结构效益总体不高
4)区域产业结构比较雷同
简述主导产业的特征
1)技术先进性; (2)产业高增长性; (3)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和扩散性。
简述区域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即经济活动的区位主要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燃料、动力指向。一些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或者是
他们在选择区位时趋向于选择靠近燃料、动力供给地。
3)原料地指向。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原料,某些经济活动的区

4)市场(消费地)指向。主要指受市场影响大,或产品易腐烂变质或不易储

5)劳动力指向。部分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劳动力或对某种类

6)交通运输指向。主要指那些产品耐运输、运费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

7)高科技指向。主要指IT业、生物工程、航天工业、新材料、新能源工业等。
8)自由指向,主要指那些布局指向不明显的部门,比如有些食品加工业、一

简述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机制
1)市场机制,是指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自发调节来实现区

2)政府干预,是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有目的

简述经济区的特征
1)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 (2)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
3)对外联系的开放性。 (4)组合上的层次性。
简述经济区划的依据
1)经济区内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这是划分经济区
般原则。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即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

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
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
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
简述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1)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
-六盘

2)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

3)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

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

4)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简述城市的经济特性
1)聚集性。在城市中一个显著的现象是经济活动的高度聚集。这是城市的空

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性是城市的经济特征,城市是工业、商业、运输业、

3)开放性。城市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城市必须依赖农业的剩余支撑自身
农产品是城市生产的重要原材料,乡村地区又是城市产品的重要的市场。
城市化的规律有哪些
S”形变化规律。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大体

)起步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农业社会,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

)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城市化速度迅速上升,城市化水平也快速增长,由30%
60%左右,城市化水平和速度呈现出“两高”的特征。
)成熟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城市化速度有所减缓,城市化水平
70%——80%。表现为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呈现出“一高一低”

城市化扩散遵循时空梯度规律。世界各地的城市化过程并不同步,最

是指某一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总是从世界

经济落后地区的某一城市化阶段和城市化水平总是与




简述城镇化对区域经济有哪些影响
1)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 (2)完善区域空间结构
3)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演进 (4)促进城市文明的扩展和现代化水平提高
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
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
(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推动力。(2)规
(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

简述区域分工的特征
1)区域分工的目的是各区域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2)区域分工的形式是区域专业化生产;
3)区域分工利益必须通过区际贸易来实现;
4)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
简述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客观基础
1)自然与历史基础的区域差异
2)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3)生产力扩张和规模经济跨区域发展的要求
4)减少地区冲突的要求
5)技术创新趋于高级化、综合化的要求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1)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合作全面铺开,区域一体化步伐有所加快。
企业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跨区域的产业集团化发展趋势加强。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区域合作格局逐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
我国区域合作组织的总体合作目标有哪些
1)共享国家和地方有关优惠政策 (2)形成区域整体形象和影响力
3)实现区域联合发展 (4)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的特征有哪些
1)区域性 (2)预见性 (3)综合性 (4)可操作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战略方针(2)战略目标(3)战略重点
4)战略布局(5)战略步骤(6)战略措施
简述促进区域发展的途径
1)资源开发 (2)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4)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
简述产业集群的优势。
答: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明显的外部规模效应;可以使企业产生较强的内部
有利于促进产业区域分工和新型产业基地的形成;有利于集中治理污

简述城市的功能。

简述新型城市化的特征。
一是确立新的城市生态观,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绿
二是突出城市的特色,包括城市文化、建筑风格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特
四是坚持城乡统筹的理念,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

简述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
)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2)产业结构依次演进。 3)规模化与专业化
4)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产生的必要性。
1)“市场失灵”是导致区域经济政策产生的基本动因2)问题区域的存
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区域经济政策产生的
4)政治需要是区域经济政策产生的政治动因5)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

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财政金融和税收手段 2)基础设施投资手段
)政府行政手段 4)区域开发手段
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调节资源配置。 2)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
)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4)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
简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意义。
答: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纠正城市偏向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简述统筹区域发展的基本原则。
)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遵守客观经济规律与科学合理原则
简述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经济的消极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区域
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3.
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4.区域经济发展差


试述一个地区如何选择和发展地区主导产业。(课本93页)
试述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意义目标和对策。(8章)
答:1)含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指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
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


统筹解决。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
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
(2分)
)意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纠正城市偏向的必然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我国“三
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内需、启动农村市场及农业大省建设经济强省的必
(3分)
)目标:城乡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它是生产力发
城市和乡村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充分发挥
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城乡一体化包括城乡人口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
(2分)
)对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和工业反哺农
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建设
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3分)
试述我国资源型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转型对策。(7章)
试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实施的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画图说明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
答: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规律:无论从总量上讲,还是从质量上讲,
不过这种趋势性变化是不平衡的,有时快,有时慢,

试述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给我们的启示。
答:库兹涅茨法则认为: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
其中,产值份额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劳动力份额上升的速度,到
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会不
第三,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是持续地上升,其中

)启示:①农业实现的就业比重和国民收入比重都相对减少,是任何国家或较
②无工不富。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是国民财富
③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三产业将成为解决就业和创造财富
,提高
解放农业劳动力,然后进行工业革命;⑤在工业化的不同阶
工业主导产业不一样。一般规律是:轻工业化→重工业化→深加工化→技术
→电子、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等。
试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相互制约,经
资源的约束,同时环境也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果是掠夺
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自然禀赋的高低直接影响地域经济发展
同时,如果在经济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运用经济成果为环境保护

(一)经济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经济发展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能够带动科学技术的

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的产生。
经济发展为保护环境提供充足的资金与设备。
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需求层次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
经济发展带动区域产业机构的调整,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
保护环境可以减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成本。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可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保护环境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试述库兹涅茨法则。
答: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通过收集和整理欧美主要国家长期统计数
结论: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下降。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趋于上升,其中,
到了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


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第二产
第三产业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到了工业化
第二产业创造财富的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则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既

试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


)缩小区域差距的对策:
①建立政府区域管理体制。
②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量,加强转移支付力度。
③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
④统筹区域产业规划,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
⑤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⑥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