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四知阅读附答案

范晔四知阅读附答案
范晔四知阅读附答案

范晔四知阅读附答案

【原文】

四知

范晔

大将军邓陟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

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问题】

9.选出对以下加点文言词语解释过错的一项。(2分)()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征召他)

B.当之郡,道经昌邑(到……赴任)

C.暮夜无知者(没有知识)

D.性公廉,不受私谒(本性).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

译文:

11.细心阅读杨震所回答王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含意和杨震品格的理解。(3分)

12.本文最后一句话是杨震不肯为子孙开办产业以留下物资遗产的回答,请你指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这句话的内涵。(2分)

【参考答案】

9.C【解析】没有人晓得。(2分)

10.子孙往往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答应。(3分。得分点:“蔬食步行”“或”各1分,通顺1分)

11.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我和天地神灵都晓得,这是不义之财,受之心中有愧,良知不安。(2分)表现了杨震廉正高尚的人格。(1分)(共3分)

12.说明杨震看重名节,把高尚清正的人品看得比物资遗产更为重要。(2分)

寇恂传后汉书范晔阅读答案解析翻译译文

寇恂传后汉书X晔阅读答案翻译译文寇恂传后汉书X晔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恂初为郡功曹①,太守耿况甚重之。 王莽败,更始(X玄史称“更始皇帝”)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②,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③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及王郎起,遣将徇上谷,急况发兵。恂与门下掾闵业共说况曰:“某拔起,难可信向。昔王莽时,所难独有X 伯升耳。今闻大司马X公,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士多归之,可攀附也。”况曰:“某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恂对曰:“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 1 / 6

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某不足图也。”况然之,乃遣恂到渔阳,结谋彭宠。恂还,至昌平,袭击某使者,杀之,夺其军,遂与况子弇等俱南及光武于广阿。拜恂为偏将军,号承义侯,从破群贼。数与邓禹谋议,禹奇之,因奉牛酒共交欢。 光武南定河内,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无复西顾之忧,所以得专精某,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某。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光武谓恂曰:“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恂移书属县,讲兵肄射,伐淇园④之竹,为矢百余万,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转以给军。 【注释】①功曹:汉代郡守有功曹史,简称功曹,除掌人事外,可以参与一郡事务。②建节:执持符节。衔命:接受使命。③造次:仓促,匆忙。④淇园:在淇县,原为卫国苑囿,多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离畔之隙畔:背离 2 / 6

2020年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

专题复习(九)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随州中考改编)欧阳修传(节选) 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________________ 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②治:处理。③废:放下。④服:听从,信服。这里指遵从。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两处) 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母尝.谓曰尝:曾经 (2)我求其.生其:代词,指犯人 (3)不得.尔得:成功 (4)犹.失之死犹:仍然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2)修闻而服之终身。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示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材有着重要作用(“修母”教子有方)。从“修母”能以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孩子看出。[示例二]做官要公正严明(孩子成长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从“修父”做官时办案公正、明察秋毫(“修父”对欧阳修的影响)看出。[示例三]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从欧阳修听从母亲的教导,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生效仿看出。 附参考译文: 欧阳修幼年丧父,他的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当官,经常熬夜处理文书,多次放下文书叹息。我问他,他说:‘犯人犯了死罪,我想让他活命但是办不到啊!’我说:‘能让他不死吗?’他说:‘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常常想让他活下来但是仍然判他死,而一般做官的人都是想让他死啊!’他平时教导学生,经常说这些话,我都听熟了。”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二)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五》) ________________ ①牖(yǒu):窗户。②施(yí):延伸。③还(xuán):掉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宣城简介

宣城简介 宣城,公元前109年设郡,历代为郡、州、府城,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宣城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敬亭、柏枧、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弋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凉峰、板桥、扬子鳄诸自然保护区,风光独揽胜境。 诗中之敬亭山要从六朝南齐说起。大诗人谢眺于公元495-496年出任宣州太守时经常吟诗赞美敬亭山。他在山上筑楼揽胜,以清新的笔触写出了“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许多佳句名篇,勾勒出一幅幅淡远而富有情致的水墨画,开创了山水诗的新风。使得此山名扬天下。 唐诗仙李白慕谢眺之名,于公元750-762年间,七次来宣城登临敬亭山并曾在山下筑室而居,作诗43首,有14篇赞美敬亭山,其中《敬亭山独坐》抒发了对此山的无限依恋。成为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自谢、李相继赋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唐?刘禹锡)。历代文

人雅士追寻谢李足迹。纷至沓来。自南齐至清末,有记载的就有320多位著名诗人墨客登临敬亭山,其中有唐代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杨万里、李商隐、韦应物、陆龟蒙;宋代苏东坡、梅尧臣、欧阳修、范仲淹、晏殊、黄庭坚、文天祥、吴潜;元代贡奎、贡师泰;明朝李东洋、汤显祖、袁中道、文征明、清代施闰章、石涛、梅清、梅庚、姚鼐等。他们以生花妙笔相继为敬亭山吟诗做赋、绘画做记、寄情抒怀,现收集到的诗词文章数以千计,故在明清时期既以博得“江南诗山”、“吟无虚日”之美誉 清代著名诗人袁牧在阅读了大量讴歌宣城的诗篇后,更是不禁赞叹道“宣城自古诗人地”。 敬亭山 位于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南齐谢月兆《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坐敬亭山》,李白先后7次登临此地,且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盛赞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将军率部东进,途经宣城即兴吟《由宣城泛湖东下》七绝一首:“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王充求学(范晔《后汉书王充传》)》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充求学(范晔《后汉书王充传》)》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一: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答案 (一)细柳营 答案:一. 1.C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将军约定(规定),军中不得骑马奔驰。 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 5.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1.①已经②刚才 2.①那里的将军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②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3.①群臣对周亚夫接待文帝的方式和文帝对周亚夫的赞赏的态度感到吃惊。 ②表现了群臣对皇帝的敬畏和对周亚夫行为的不理解。 4.①称周亚夫为“真将军”。 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对周亚夫和霸上、棘门军作了评价,一褒一贬的对比出自皇上之口,不仅有着鲜明的艺术效果,也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从而加深了读者对周亚夫“真将军”风采的认识。 5.大敌当前,汉文帝亲自劳军,在细柳营中接连受到“非礼”,他不但没有发龙威,贬责周亚夫,反而“称善者久之”,足见汉文帝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爱才,识才,任才的君主。

(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答案:1.①?的样子。②为什么。③同意,赞同。④哪里,哪一点。 2.諠是 3.D(助词,的。其余皆为代词。)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答案:1、尝(曾经)术(方法)过(超过)疵(弊病) 2、(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代词此指欧阳修)(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代词此指文章) (3)多作自能见之(代词此指缺点)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 (四)墨池之上 答案: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评分说明: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语言简洁、通顺1分。 2.(1)影响;穿着(或通“披”);(2)意思;情趣。 3.(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且译出加点词1分;语言通顺、完整、简洁l分。 4.答:要点: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 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②董遇诲人不倦)评分说明:有启示1分;能结合启l示,言之成理地作一点分析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五)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答案:1.去:离开方:正欲:想要还:回去2.(1)代老妪(2)代以前学过的知识 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4.铁杵磨针。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无论多么难的事情都会成功。

2017年 上海市杨浦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及答案

杨浦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7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卷上,写 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39分) (一)默写(15分) 1. ,一点飞鸿影下。(《天净沙?秋》) 2.僵卧孤村不自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望极春愁,。 (《蝶恋花》) 4.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5.呼嘘毒疠,。(《捕蛇者说》) (二)阅读古诗词,完成6 - 7题(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 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 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既点明了,又为战士出征增添气氛。(2分) 7.列说法最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B.这首词中“可怜”一词,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为悲壮,表现作者壮志难酬。 C.这首词描写了吹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D.这首词成功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三)阅读下文,完成8 - 10题(8分)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8.本文作者是时期的。选文中“先帝”是指。(3分) 9.选文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请写出两个:和。(2分) 10.请简要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内容要点。(3分)

范晔《四知》原文及译文

范晔《四知》原文及译文赏析 四知 范晔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 (1)举茂才() (2)道经昌邑() (3)故人知君() (4)后转涿郡太守() 2.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B.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C.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D.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3.根据内容填空。

(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中的“其”是指___________ (2)“以此遗之”中的“此”是指___________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两个故事。 6.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杨震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推举,选拔(2)取道(3)了解(4)调动 2.C 3.(1)杨震 (2)“清白吏子孙”(“清白吏子孙”的美名) 4.他(杨震)过去在荆州曾举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里,(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5.(1)杨震拒金(贿)。(2)杨震拒绝“为开产业”。 6.贤明,刚直,清廉。 (译文)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 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 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

后汉书·张衡传(范晔)阅读答案附翻译(2)

后汉书·张衡传(范晔)阅读答案附翻译(2) 3.A 4.(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应召。(共3分,句意通顺1分,奇累各1分。) (2)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多年得不到提升。(共3分,句意通顺1分,慕徒各1分。)(3)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实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来看,还不曾有这样(灵验)的仪器。(共4分,句意通顺1分,验之以事合契未之有各1分。) 【解析】 1.1】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D项,征:验证、证明。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A.却:①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②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B.乃:①副词,可译为才;②副词,可译为竟然,却。C.以:①②均

为介词,可译为用、拿。D.其:①代词,可译为它的;②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他的著作也全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错,《二京赋》是文学作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本)目录与人物谱系疏-推荐下载

《百年孤独》目录与人物谱系疏 【版本信息】 [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范晔译,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11年。 【目录】 1、梅尔基亚德斯……p1 2、马孔多/阿尔卡蒂奥(庇拉尔·特尔内拉)……p17 3、丽贝卡/里正(失忆症)……p33 4、克雷斯皮/蕾梅黛丝……p52 5、尼卡诺尔神甫/何塞·阿尔卡蒂奥……p71 6、乌尔苏拉……p92 7、奥雷里亚诺上校……p108 8、蒙达卡将军/阿尔卡蒂奥·何塞……p1269、马尔克斯上校……p14310、佩特娜?科特斯……p16111、费尔兰达?特里斯特……p16112、美人儿蕾梅黛丝……p19813、阿玛兰妲……p21614、梅梅……p235 15、阿尔卡蒂奥第二……p255 16、奥雷里亚诺第二(四年多的大雨)……p27317、乌尔苏拉逝世……p289 18、奥雷里亚诺(六代)/何塞·阿尔卡蒂奥(五代)……p30719、阿玛兰妲?乌尔苏拉……p32520、百年孤独的家族……p344 【说明】 译名主要采用范晔版本,附上原文名。名字前的数字编码,一般为2-3位,如只有一个数位则表示非该家族成员,仅表示该人物时代与布恩迪亚家族所属对应时期。各数位含义分别是:1-家族代数,2-长幼,3-配偶或情人。 如:3.1.1【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Santa Sof ía de la Piedad 表示“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是布恩地亚家族第三代人物,长子3.1【阿尔卡蒂奥】Arcadio 的妻子。 P.S.【何】为Jos é【何塞】的简写,【阿】为Arcadio 【阿尔卡蒂奥】的简写 1【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 1.1【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Jos é Arcadio Buend ía 家族族长,马孔多创建者,固执己见,对科学和神秘有浓厚兴趣,后被缚于栗子树下。 1.1.1【乌尔苏拉】úrsula Iguar án 1.1何?阿?布恩迪亚之妻,120岁后去世,家族中最智慧的人,以坚强的意志和努力维持着布恩迪亚家族的延续。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范晔《汉阴老父》阅读练习及答案

汉阴老父范晔 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桓帝延熹(1)中幸(2)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耶?’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不达斯.语。请问天下乱(3)而立天子邪?理(4)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5)天下邪?役(6)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7),而万人以宁。今天子之君,劳人自纵,逸(8)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之()!?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注释】(1)延熹:汉桓帝的年号。(2)幸:皇帝驾临。(3)乱:混乱。(4)理:治理。(5)父:像君父那样(关爱)。(6)役:役使。(7)茅茨采椽:用茅草盖屋顶,用栎木作椽。(8)逸:放纵,放任。 6.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阴()异()斯()奉() 7.请将“耳”“乎”“也”三个语气助词准确还原到原文的括号内。(3分) A.不知何许人() B.我野人() C.子何忍欲人观之() 8.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10.请从文中选择相应的动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2分) 皇帝(幸),百姓()—?老父(耕),张溫()—?张溫(言),老父()—?张溫(惭),老父() 11.文中汉阴老父的哪句话集中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2分) 12.积累链接: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我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大都秉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请默写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达这种人生态度的句子。(2分)

“晋文公重耳”阅读答案附译文

“晋文公重耳”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居狄五岁而晋献公卒,里克已杀奚齐、悼子,乃使人迎,欲立重耳。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已而晋更迎其弟夷吾立之,是为惠公。惠公七年,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休足久矣,固愿徙之大国。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於是遂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十二乘,重耳安之。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刀等为内乱,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留齐凡五岁。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过曹,曹共公不礼。过郑,郑文公弗礼。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馀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遂以客礼见之。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馀,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穀?”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楚将子玉怒曰:“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孙,请杀之。”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晋公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十二月,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於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固:坚持 B.重耳安之安:安于享受 C.穷而来此穷:贫穷 D.重耳谢不敢当谢:辞谢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重耳经历坎坷困苦的一项是( )(3分) ①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②饥而从野人乞食③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 ④醉重耳,载以行⑤过曹,曹共公不礼⑥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生平简介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生平简介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 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 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南朝刘宋时的历史学家。其中《杨震 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 生平 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入 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 豫章太守。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桓玄执政时被废黜,徙居丹徒。刘裕于京口起兵灭桓玄,控制东晋政府实权后。范泰重新被启用,出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 他为东阳太守时,因开仓供粮和发兵千人,助刘裕打败卢循有功,被加官为振武将军。从此,范泰受到刘裕的信任,屡被升迁,先后担任侍中、尚书常侍兼司空等职。宋代晋后, 拜为金紫光录大夫散骑常侍,少帝时加位特进。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 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 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范宁尝作《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 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述。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 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范晔十七岁,州刺史征辟他为主簿。当时,范晔同其 父范泰一样,在政治上是支持刘裕的,故不肯应辟就职。六年后即公元420年,刘裕代晋 称帝,改国号为宋。这一年,二十三岁的范晔应召到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恭的府下为冠军 参军,后又随府转为右军参军。此后十余年,他先后担任过尚书外兵郎、荆州别驾从事史、秘书监、新蔡太守,司徒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多种职务。 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冬,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刘义康把故 僚们召集到府内帮助料理丧事,范晔也到场了。刘义康的母亲死了,范晔实在悲伤不起来。在临葬前的一天夜晚,轮到他的弟弟范广渊值班,范晔兄弟俩邀了一位朋友躲在屋里喝起 酒来。醉意朦胧之际,范晔忘记了利害,竟推开窗子,听挽歌助酒。这件事传出后,刘义 康非常恼怒。几句谗言上去,宋文帝就把范晔打发到宣城今安徽宣城当太守去了。 这次贬官对范晔是一次很大的刺激。仕途上的坎坷勾起了他幼年生活的某些隐痛。范 晔虽然生在名门士族,但他本人却是个妾生的庶子。晋代自“永嘉以来,嫡待庶如奴,妻 遇妾若婢”,王楙《野客丛书》卷十五,嫡庶之别是官僚之家不可逾越的大分,因而也决

徐稚传后汉书范晔阅读答案翻译

徐稚传后汉书范晔阅读答案翻译 徐稚传后汉书范晔阅读答案翻译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 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①。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铺弼明时, 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 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粮②,备礼征之,不至。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 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途,容为设饭,共言 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②吾无德以堪

之。” 灵帝初,欲蒲轮③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选自《后汉书》有删减 注①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希望众多的贤人,诞生 征这个王国里。 ②生刍一束,其人如玉:送给他一把青草,赞美他 拥有美玉一样的品德。 ③蒲轮:蒲轮车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旬中的意思。(4分) (1)去则县之(2)上疏荐稚 (3)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4)吾无德以堪之 1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非其力不食众怪,不知其故 B.既谒而退哭毕而去 C.桓帝乃备礼征之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 D.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会卒,时年七十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不就。 (2)及于途,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 20.徐稚为何多次不愿就任官职?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文言文阅读:《杨震》

文言文阅读:《杨震》 杨震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论曰:孔子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诚以负荷之寄,不可以虚冒,崇高之位,忧重责深也。延、光之间,震为上相,抗直方以临权枉,先公道而后身名,可谓怀王臣之节,识所任之体矣。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有删节) [鳣] (zhn):俗称小黄鱼。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武高其节 高:高贵 B.不亦厚乎 厚:丰厚 C.诸儒称之 称:称赞 D.诚以负荷之寄 诚:确实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何谓无知 徐公何能及君也 B.暮夜无知者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代刘恺为太尉 窃为大王不取也 D.则将焉用彼相矣 割鸡焉用牛刀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简介

“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是“四大奇书”,中国在明末清初最先有了这种说法。 李渔曾在醉田堂刊本《三国志演义》序中称:“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当时已有“明代四大奇书”的说法,即《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明末清初之际,“四大奇书”的提法已得到相当的固定和流行。后来,清乾隆年间问世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逐步取代了《金瓶梅》,形成了新的“四大奇书”的说法。 相较于“奇书”,“名著”的称呼更有文化意味,更强调在文化上的成就,四大名著不是某个人定下来的,而是在流传过程中广大读者研究、解读、衡量后评定出来的,四大名著承载了许多文化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对许多人的思维智慧、为人处世方式产生了影响,对往后社会思潮、社会风气、政治生态变化有着深远影响。 《三国演义》 别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 作者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回数:共一百二十回 介绍: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的《三国志》、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裴松之注的史料,以及作者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成为现在最常见的120回本。《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以夜继日。年十二,便能属文。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即引于宣猷堂论难,为儒者所称。及简文嗣位,尤加礼接。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值梁室丧乱,东土兵荒,人饥相食,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并采野蔬自给。察常以己分减推诸弟妹,自甘唯藜藿而已。在乱离之间,笃学不废。元帝于荆州即位,授察原乡令。时邑境萧条,逋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永定初,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及陵让官致仕等表,并请察制焉,陵见叹曰:“吾弗逮也。”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寻兼通直散骑常侍。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初,梁季沦没,父僧垣入于长安,察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至是凶问因聘使到江南。时察母韦氏丧制适除,后主以察羸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寻以忠毅将军起兼东宫通事舍人。察志在终丧,频有陈让,并抑而不许。俄敕知著作郎事,服阕,除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察既累居忧服,兼斋素日久,因加气疾。后主尝别召见,见察柴瘠过甚,为之动容。察自居显要,甚励清洁。尝有私门生不敢厚饷,止送南布一端,花綀一匹。察谓之曰:“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綀,此物于吾无用。既欲相款接,辛不烦尔。”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吏。大业二年,终于东都,年七十四,遗命薄葬,务从率俭。两宫悼惜,赗赙甚厚。 (节选白《陈书·姚察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B. 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C. 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 D. 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羽析/皆有经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范晔《四知》原文及翻译

范晔《四知》原文及翻译 大家都知道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 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下面是小 编给大家介绍的范晔《四知》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范晔《四知》原文及翻译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 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 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 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译文)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 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 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 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 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 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 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 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练习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 (1)举茂才() (2)道经昌邑() (3)故人知君() (4)后转涿郡太守() 2.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B.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19分)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四世祖安,尝从岳飞军中有功。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驻团山,父宗政时为赵方将,以兵御之。珙料其必窥樊城,献策宗政由罗家渡济河,宗政然之。越翼日,诸军临渡布阵,金人果至,半渡伏发,歼其半。珙以身镇江陵,而兄璟帅武昌,故事,无兄弟同处一路者,乞归田,不允。诏以兵五千援淮,珙使张汉英帅之。枢密调兵五千赴广西,珙移书执政曰:“大理至邕,数千里部落隔绝,今当择人分布数郡,使之分治生 夷,险要形势,随宜措置,创关屯兵 ..,积粮聚刍于何地,声势既张,国威自振。计不出此而闻风调遣,空费钱粮,无补于事。”不听。大元大将大纳至江陵,遣杨全伏兵荆门以战,珙先期谍知,达于枢密,檄两淮为备,两淮不知也,后果如所报。珙奏:“襄、蜀荡析,士无 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郢渚。臣作公安、南阳两书院 ..,以没入田庐隶之,使有所教养。”请帝题其榜赐焉。初,珙招镇北军驻襄阳,李虎、王旻军乱,镇北亦溃,乃厚招之,降者不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珙叹曰:“三十年收拾 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病遂革,乞休致 ..,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 治,时九月戊午 ..也。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讣至,帝震悼辍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庙曰威爱。珙忠君体国之念,可贯金石。在军中与参佐部曲论事,言人人异,珙徐以片语折衷,众志皆惬。谒士游客,老校退卒,壹以恩意抚接。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其学邃于《易》,六十四卦各系四句,名《警心易赞》。亦通佛学,自号“无庵居士”。 《宋史·孟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 B.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 C.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 D.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史记的基本介绍

史记的基本介绍 《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一本纪传体通史。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史记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史记的作品介绍《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取自《谍记》、《五帝系谍》、《尚书》、《秦记》、《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马兵法》、《春秋历谱谍》、《春秋(史书)》、《国语》、《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