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数学《实变函数》电子教案

大学数学《实变函数》电子教案
大学数学《实变函数》电子教案

《实变函数》电子教案

(重庆邮电大学数理学院邓志颖)

课程名称:实变函数

学时/学分:48/3.0

教材名称: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基础(第三版)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编著者:程其襄等

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三上学期)

序言: 实变函数简介

微积分发展的三个阶段:

?创立(17世纪):Newton (力学)Leibniz (几何)(无穷小)

?严格化(19世纪): Cauchy, Riemann, Weierstrass(极限理论(ε-N, ε-δ语言),实数理

论)

?外微分形式(20世纪初):Grassmann, Poincare, Cartan (微积分基本定理如何在高维

空间得到体现)

微积分继续发展的三个方向:

?外微分形式 (整体微分几何)(微积分基本定理如何在高维空间得到体现)

?复数域上的微积分(复变函数)

?微积分的深化和拓展(实变函数)

1.Riemann 积分回顾:

(1) Riemann 积分的定义

||||0

1

()()lim

()n

b

i

i

a

T i R f x dx f x ξ→==?∑? 其中11,i

i i i i i x

x x x x ξ--?=-≤≤

积分与分割、介点集的取法无关.

几何意义(非负函数):函数图象下方图形的面积。 (2) Riemann 可积的充要条件

()f x 在[,]a b 上Riemann 可积

||||0

1

()lim

n

b

i

i

a

T i f x dx M x →=?

=?∑?

||||0

1

lim ()n

b

i

i

a

T i m x f x dx →==?=∑?

其中:

11sup{():}inf{():}

i i i i i i M f x x x x m f x x x x --=≤≤=≤≤

0,ε??>?分划T ,使得1n

i i i x ωε=?≤∑

0,εη??>?,分划T ,使得所有振幅i ωη≥的小区间i ?的总长度不超过ε.

例:Dirichlet 函数不Riemann 可积.

1[0,1]()0[0,1]x Q

D x x Q

∈??=?

∈-? 因为上积分为

||||0

1()lim

1n

b

i

i

a

T i f x dx M x

→==?=∑?

下积分为

||||0

1()lim

0n

b

i

i

a

T i f x dx m x

→==?=∑?

所以对于?分划T ,有

1

1n

i

i

i x

ω=?=∑

所以Dirichlet 函数不Riemann 可积. (3)Riemann 积分的局限性

)a 微积分基本定理

定理:若'

()F x 在[,]a b 上连续,则()

'()()()x

a

R F t dt F x F a =-?

1881年Volterra 作出一可微函数,导函数有界但不Riemann 可积;

)b 积分与极限交换次序(一般要求一致收敛)

例:设{}n r 为[0,1]中全体有理数(因为其为可数集,故可把它排成序列),作[0,1]上的函数列

1231231{,,,,}()1,2,3,

0[0,1]{,,,,}n n n x r r r r f x n x r r r r ∈?==?∈-

?

则{()}n f x 在[,]a b 上Riemann 可积,但

1[0,1]lim ()()0[0,1]n n x Q

f x D x x Q →∞∈??==?

∈-?

不Riemann 可积. 故对一般收敛函数列,在Riemann 积分意义下极限运算与积分运算不一定可交换次序,即:

lim ()lim ()b

b

n n a

a

n n f x dx f x dx →∞→∞

=?

?

不一定成立.

2.Lebesgue 积分思想简介:

为使()f x 在[,]a b 上Riemann 可积,按Riemann 积分思想,必须使得分划后在多数小区间上的振幅足够小,这迫使在较多地方振动的函数不可积.Lebesgue 提出,不从分割定义域入手,而从分割值域入手;即采取对值域作分划,相应得到对定义域的分划(每一块不一定是区间),使得在每一块上的振幅都很小,即按函数值的大小对定义域的点加以归类

对此Lebesgue 自己曾经作过一个比喻,他说:

● 假如我欠人家一笔钱,现在要还,此时按钞票的面值的大小分类,然后计算每一类

的面额总值,再相加,这就是Lebesgue 积分思想;

● 如不按面额大小分类,而是按从钱袋取出的先后次序来计算总数,那就是Riemann

积分思想 即:0,δ?> 作分划012n m y y y y M =<<<

<=其中1,()i i y y m f x M δ--<≤<

作点集1{:()}i i i E x y f x y -=≤<()f x 在i E 上的振幅不会大于δ. 作和:1

n

i i

i s mE

ξ==

∑i mE 表示i E 的“长度,1i i i y y ξ-≤<

取极限:[,]

1

()

()lim n

i i a b i L f x dx mE δξ→==∑?

3.Lebesgue 积分构思产生的问题:

● (1) 先介绍集合i E (第一章集合,第二章点集) ● (2) 集合i E 的“长度”如何定义(第三章 测度论); ● (3) 怎样的函数可使i E 都有“长度”(第四章 可测函数);

● (4) 定义Lebesgue 积分并研究其性质(第五章 积分论);

● (5) 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加以推广(第六章 微分与不定积分)

● 教材: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基础(第三版),程其襄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6月.

参考文献:

● 实变函数论(第二版),江泽坚,吴智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 周民强,实变函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6(2001) ● 周性伟,实变函数,科学出版社,1998.9 ● 胡适耕,实变函数,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 徐森林,实变函数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 郑维行等,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 夏道行等,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2 ● Halmos ,测度论(Measure theory)

● Rudin , 实分析与复分析(Real and complex analysis).

教时安排:第一章 集合 6学时,第二章 点集 6学时,

第三章 测度论 8学时,第四章 可测函数 10学时,

第四章 积分论 12学时,第六章 微分与不定积分 6学时,

共六章 48学时。

第一章 集合 (总授课时数 6学时)

由德国数学家Cantor 所创立的集合论,是现代数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按其本性 而言,集合论是整个现代数学的逻辑基础;而就其发展历史而言,则与近代分析(包括 实变函数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实变函数通常是第一门大量运用集合论知识的大学数学 课程.因此,在现代数学教育中,对集合论知识的较系统的介绍,通常构成实变函数教 材的第一章.不过,对于实变函数论来说,集合论毕竟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因此,本章 仅介绍那些必不可少的集论知识.

§1、集合及其运算

教学目的 引入集的概念与集的运算, 使学生掌握集和集的基本运算规律.

本节重点 De Morgan 公式是常用的公式. 证明两个集相等和包含关系是经常要遇到的论

证, 通过例子使学生掌握其基本方法.集列的极限是一种新型的运算, 学生应理解其概念.

本节难点 对集列极限的理解. 授课时数 2学时

——————————————————————————————

一、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

集合也称作集,是数学中所谓原始概念之一,即不能用别的概念加以定义,它像几 何学中的“点”、“直线”那样,只能用一组公理去刻画.就目前来说,我们只要求掌握 以下朴素的说法:

“在一定范围内的个体事物的全体,当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时,我们把这个整体称 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个个体事物叫做该集合的元素.”

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彼此互异,而且哪些事物是给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明确.以集合 作为元素的集合,也常称为集族或集类. 以后常用大写字母,,,,,,A B C D X Y Z

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a b c x y

表示集合中的

元素.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则说a 属于A ,记作a A ∈,或说A 含有a .

如果a 不是集A 的元素,则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或说A 不含有a . 有些集合可用列举其元素的办法来表示,如:

只含有一个元素a 的集合称为单元素集或独点集,可表示为{}a . 由n 个元素12

,n a a a 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n a a a

由全体自然数所组成的集合称为自然数集,可表示为{1,2,,,}n .

当集A 是具有某性质P 的元素之全体时,我们用下面的形式表示A :

{|}A x x p =具有性质

例如,方程2

10x -= 的解x 的全体组成的数集是2

{|10}x x -=,

实际上就是{1,1}-.

有时我们也把集{|,x x E x ∈具有性质}p 改写成[E x 具有性质]p .例如,设()f x 是定义在集合E 上的一实函数,a 是一个实数,我们把集{|,()}x x E f x a ∈>写成

[()]E f x a >或[]E f a >.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

设A ,B 是两个集,若A 和B 的元素完全相同,就称A 和B 相等,记作A =B (或 B =A ).

若集合A 的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就称为A 是B 的子集,记作A ∈B (或B ∈A ),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包含A ).

若A ∈B 且A B ≠,就称A 是B 的真子集,规定空集是任何集的子集. 由集的“相等”与“包含”的定义可得如下定理: 定理1 对任何集合A ,B ,C ,均有 (1)A A ?;

(2)若,A B B C ??,则A C ?; (3)A B A B =??且B A ?.

二 集合的运算

设A ,B 是两个集合,集合A 与B 的并集或并{:}A

B x x A x B =∈∈或

集合A 与B 的交集或交{:}A B x x A x B =∈∈且

特别地,若A B ?=?,称A 与B 不相交;反之,则称A 与B 相交.

集合A 减B 的差集或差:\{:}A B A B x x A x B -=∈?或但 当B A ?时,称差集A B -为B 关于A 的余集记作(A C B ).

当我们研究一个问题时,如果所讨论的集合都是某个固定集A 的子集时,就称A 为基本集或全集,并把A 的子集B 关于A 的余集A C B 简称为B 的余集,记为C

B 或CB .

并集与交集的概念可以推广到任意个集的情形,设Γ为一非空集合,并且对每一个

α∈Γ,指定了一个集合A α,此时我们称{|}A αα∈Γ是以Γ为指标集的集族,集族

{|}A αα∈Γ的并与交分别定义为:

{:,}A x x A αααα∈Γ

=?∈Γ∈使 {:,}A x x A αααα∈Γ

=?∈Γ∈有

例 设11

{:11},,n A x x n N n n

=--

<≤-∈则 1

[1,0]

n n A ∞

=?=-,1

(2,1)n n A ∞

=?=-

关于集合的并和交显然有下面的性质:(见课本P9-P10)

更一般地有:De Morgan 公式

(

)c c A A αααα∈Γ

∈Γ

=

,()c c

A A αααα∈Γ

∈Γ

=

证明(略)

注:通过取余集,使A 与C A ,?与?互相转换.

三、集列极限

设12,,,,

n A A A 是一个集合序列,,其上限集和下限集分别定义为

上极限集:

lim (limsup ){:}{:}

n n n n n n n

A A x x A x A x A →∞

==∈或属于无限多个集合存在无限多个,使 {:,,}n x N n N x A =??≥∈使 1n N n N

A ∞∞

===

下极限集:

lim (n n A →∞

或liminf ){:n n

A x =除去有限个集外,有}{:n x A x ∈=当n 充分大时,有}n x A ∈

{:,,}n x N n N x A =??≥∈有 1n N n N

A ∞∞

===

注:

1

1

lim lim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

→∞

→∞

==???

例:设2n 21A [0,1],[1,2]n A +==,则上极限集为[0,2],下极限集为{1}. 极限集

如果集列{}n A 的上极限集与下极限集相等,即lim lim n n n n A A A →∞

→∞

==

则称集列{}n A 收敛,称其共同的极限为集列{}n A 的极限集,记为:lim n n A A →∞

=

单调增集列极限

1{}(),{};n n n n A A A n N A +??∈若集列满足则称为单调增加

1{}(),{};n n n n A A A n N A +??∈若集列满足则称为单调减少

定理2 :单调集列是收敛的

1) 如果集列{}n A 单调增加,则1lim n n n n A A ∞→∞

==

2) 如果集列{}n A 单调减少,则1

lim n n n n A A ∞→∞

==

例1:设21211

(1,1),(,),,n n A A n n n N n n

-=-+

+=-+∈则 lim (,)n n A →∞

=-∞+∞,lim (1,1]n n A →∞

=-

例2:设2121111

[,4],[,1],,n n A A n N n n n n

-=-=-

+∈则 lim [0,4)n n A →∞

=,lim (0,1]n n A →∞

=

小 结 本节介绍了集的基本概念, 集的运算和运算性质. 这些知识是本课程的基础.

证明两个集的相等是经常会遇到的, 应掌握其证明方法. De Morgan 公式很重要, 以后

会经常用到. 集列的极限是一种与数列极限不同的极限, 应正确理解其概念.

——————————————————————————————

作业:P30 5, 7, 8

练习题

1. 设{}n A 为一集列: (1)作1111

,(1)n n n k k B A B A A n -===-

>,证明{}n B 为一列互不相交的集列,且

1

1

(1,2,)n n k k k k A B n ===

=

(2)若{}n A 是单调减少的集列,证明

1122311

()()()(

),n n k k A A A A A A A A ∞+==-?-?

?-?

?

并且其中各项互不相交. 2. 证明:

(1) lim n n A →∞

1n N n N

A ∞

===

,lim n n A →∞

1n N n N

A ∞∞

===

(2) lim n n A →∞

?lim n n A →∞

(3) {}n A 单调递增时,有lim n n A →∞

=lim n n A →∞

=1lim n n n n A A ∞→∞

==

(4) {}n A 单调递减时,有lim n n A →∞

=lim n n A →∞

=1

lim n n n n A A ∞→∞

==

3. 已知221,,(1,2,)n n A E A F n -===,求lim n n A →∞

和lim n n A →∞

,并问lim n n A →∞

是否存在?

§2 对等与基数

教学目的 介绍映射, 基数,等概念和它们的属性.

本节要点 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方法是贯穿本节的核心.基数的概念,讨论都要用一一对

应的方法.证明两个集对等或具有相同的基数,有时需要一定的技巧, 因而具有一定难度, 通过较多的例题和习题, 使学生逐步掌握其中的技巧.

本节难点证明两个集对等或具有相同的基数. 授课时数 2学时

——————————————————————————————

1 映射的定义

在数学分析课程中我们对函数已经很熟悉. 其中函数的定义域通常是n R 的子集, 值域是实数集或者复数集. 若将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换成一般的集, 可得到映射的概念. 定义:设X ,Y 是两个非空集合,若依照对应法则f ,对X 中的每个x ,均存在Y 中唯一的y 与之对应,则称这个对应法则f 是从X 到Y 的一个映射,记作:f X Y →

或:设X ,Y 是两个非空集合,f 是X Y ?的子集,且对任意x X ∈,存在唯一的y Y ∈使(,)x y f ∈,则f 是从X 到Y 的一个映射.

注:集合,元素,映射是一相对概念.

略:像,原像,像集,原像集,映射的复合,单射,满射,一一映射(双射)

在数学分析课程中研究的函数当然是一种映射. 除此之外, 我们还经常会遇到许多其它的映射. 例如, 定积分可以看作是可积函数集到实数集的映射, 求导运算可以看作是可导函数集到函数集的映射, 线性代数中的线性变换就是线性空间到线性空间的映射等.

2 集合运算关于映射的性质(像集)

定理1 :设:,,,()f X Y A B A αα→∈Γ是X 的子集,称{():}f x x A ∈为A 的像集,记作()f A ,则有:

1)()();A B f A f B ??? 2)()()

(),f A

B f A f B =一般地有(

)();f A f A αααα∈Γ

∈Γ

=

3)()()(),f A B f A f B ?一般地有(

)();f A f A αααα∈Γ

∈Γ

?

证明的过程略 注:()()()f A

B f A f B = 一般不成立,如常值映射,等号成立当且仅当f 为单射.

集合运算关于映射的性质(原像集)

定理2:设:,,,,()f X Y A X C D C αα→?∈Γ是Y 的子集,称{:()}x f x C ∈为C 的原像集,记作1

()(f

C f -不一定有逆映射),则有:

111)()();C D f C f D --??? 1112)()()(),f C D f C f D ---=一般地有:11(

)();f C f C αααα--∈Γ

∈Γ

=

1113)()()

(),f C

D f C f D ---=一般地有:11(

)();f C f C αααα--∈Γ

∈Γ

=

111111

14)(\)()\();5)()[()];6)[()];7)[()];

c c f C D f C f D f C f C A f f A f f C C -------==??

证明略.

注:6),7)一般不能使等号成立,6)等号成立当且仅当f 为单射,7)等号成立当且仅当f 为满射.

3 对等与势

1)定义

设A ,B 是两非空集合,若存在着A 到B 的一一映射(既单又满),则称A 与B 对等,记作~A B . 约定~??.

注:(1)称与A 对等的集合为与A 有相同的势(基数),记作A . (2)势是对有限集元素个数概念的推广. 2)性质

)a 自反性:~;A A

)b 对称性:~~;A B B A ? )c 传递性:~,~~;A B B C A C ?

例:1)~~~N N N Z 奇数偶数

2)(1,1)~(,)--∞+∞

证明:令:(

)2

f x t

g x π

→,则f 是(1,1)-到(,)-∞+∞的一一映射.故

(1,1)~(,)--∞+∞

注:有限集与无限集的本质区别:无限集可与其某个真子集合有相同多的元素个数(对等)且一定能做到,而有限集则不可能. 3)基数的大小比较

)a 若~,A B 则称A B =;

)b 若1~,A B B ?则称A B ≤;相当于:A 到B 有一个单射,也相当于B 到A 有一个满射. )c 若,A B ≤且A B ≠,

则称A B <. 注:不能用A 与B 的一个真子集对等描述. 如:(1,1)~(1,1)(,)--?-∞+∞ 4 Bernstein 定理

引理:设{:}{

:}A B λλλλ∈Λ∈Λ,是两个集族,Λ是一个指标集,又,~,A B λλλ?∈Λ而且{:}A λλ∈Λ中的集合两两不交,{:}B λλ∈Λ中的集合两两不交,

那么:

~

A B λλλλ∈Λ

∈Λ

证明略

定理3:(Bernstein 定理)若有A 的子集*A ,使*

~,B A 及B 的子集*

B ,使*

~,A B 则

~.A B 即:若,,A B B A ≤≤则.A B =

证明:根据题设,存在A 到*

B 上的一一映射f ,以及B 到*

A 上的一一映射g .令

*1\A A A =,11()B f A =,21()A g B =,22()B f A =,32()A g B =,33()B f A =,

由*

()g B A =知*21(),A g B A =?而*1\A A A =,故1A 与2A 不交. 从而12,A A 在f 的

像12,B B 不交,12,B B 在g 下的像23,A A 不交.

由*

3,A A ?知1A 与3A 不交,故123,,A A A 两两不交.从而123,,A A A 在f 的像123

,,B B B 也两两不交,

从而123,,,A A A 两两不交,123,,,

B B B 也两两不交且~(1,2,

),f

n n A B n =

所以

1

1

~

f

n n n n A B ∞∞

==

另外由1~(1,2,

),g

k k B A k +=可知

11

1

~

g k k k k B A ∞∞+==

又*

~,g

B A 所以

*

11

1

\

~\

g

k k k k B B A A ∞

+==,*

11111

1

\

(\)\

\

k k k k k k A A A A A A A ∞∞∞

++=====

∴ 11\

~\

k k k k B B A A ∞

==

∴ 1

1

1

1

(\

)(

)~(\

)(

)k k k k k k k k A A A A B B B B ∞

======

证毕.

注:要证A B =,需要在A 与B 间找一个既单又满的映射;而要证A B ≤,,只需找一个单射即可;从而我们把找既单又满的映射转化成找两个单射.

例:(1,1)~[1,1]--

证明:由(1,1)[1,1](,)~(1,1)-?-?-∞+∞-可知,(1,1)~[1,1]--

——————————————————————————————

作业:P30 9, 10

练习题

1. 1R 上以有理数为端点的区间的全体所成之集与自然数集之间能否建立一一对应? 2.证明:若,,A B C A C ??则A B C .

3. 证明:若A B ?,A

A C ?,则有B

B C ?.

4.设F 是[0,1]上的全体实函数所成的集合,而M 是[0,1]的全体子集所成的集合,则

F M .

§3、可数集合

教学目的 介绍可数集概念及其运算它们的属性.

本节要点 可数集是具有最小基数的无限集.可数集性质十分重要,不少对等问题可以

与可数集联系起来, 可数集证明技巧较强 通过较多的例题和习题, 使学生逐步掌握.

本节难点 证明集合可数.

授课时数 1学时

——————————————————————————————

1 可数集的定义

与自然数集N 对等的集合称为可数集或可列集,其基数记为a 或0?

1,2,3,4,5,6

123456

,,,,,a a a a a a

注:A 可数当且仅当A 可以写成无穷序列的形式123456{,,,,,}a a a a a a

例:1)Z={0,1,-1,2,-2,3,-3

}

2)[0,1]中的有理数全体={0,1,1/2,1/3,2/3,1/4,3/4,1/5,2/5,

}

2 可数集的性质(子集)

定理1 任何无限集合均含有可数子集.

证明:设M 是一个无限集,取出其中的一个元素从M 中任取一元素,记为1e .则

M 1{}e -≠?,在M 1{}e -中取一元素2e ,显然21e e ≠.设从M 中已取出n 个互异元素

1,2,

n e e e ,由于M 是无限集,故1,2{,

}n M e e e -≠?,于是又可以从1,2{,

}n M e e e -中

取出一元素1n e +,它自然不同于1,2,

n e e e .

所以,由归纳法,我们就找到M 的一个无限子集1,2{,,}n

e e e 它显然是一个可数集.证

毕.

这个定理说明可数集的一个特征:它在所有无限集中有最小的基数. 可数集的性质(并集)

有限集与可数集的并仍为可数集 有限个可数集的并仍为可数集

可数个可数集的并仍为可数集

{}123,,,A a a a =,{}12,,,n B b b b =,{}123,,,C c c c =

假设,,A B C 两两不交,则

{}1212,,

,,,,

n A B b b b a a ?= (当集合有公共元素时,不重复排)

{}112233,,,,,,A C a c a c a c ?=

关于可数个可数集的并仍为可数集的证明

11,a 12,a

13,a 14a ,

21,a 22,a 23,a 24a , 31,a 32,a 33,a 34a ,

41,a 42,a 43,a 44a ,

,,,,

当i A 互不相交时,按箭头所示,我们得到一个无穷序列; 当i A 有公共元时,在排列的过程中除去公共元素;

因此

1

n n A ∞

=是可数集。

说明: 与Hilbert 旅馆问题比较; 如何把无限集分解成无限个无限集合的并?

例 全体有理数之集Q 是可数集

首先[0,1]中的有理数全体={0,1,1/2,1/3,2/3,1/4,3/4,1/5,2/5, …}是可数集,

([0,1])([1,0])([1,2])([2,1])Q Q Q Q Q =???-????--?

所以Q 是可数集(可数个可数集的并)

说明:有理数集在直线上稠密,但仍与稀疏分布在直线上的整数集有相同多的点(对等意义下).

3 可数集的性质(卡氏积)

定理:有限个可数集的卡氏积是可数集

只须证:设,A B 是可数集,则A B ?也是可数集(利用数学归纳法即得有限个乘积的情形)

{(,)|,}x A B x y x A y B ∈?=∈∈=?从而A B ?

例1 平面上以有理点为圆心,有理数为半径的圆全体A 为可数集 证明:平面上的圆由其圆心(,)x y 和半径r 唯一决定,从而

~{(,,)|,,}A Q Q Q x y r x y Q r Q ++??=∈∈

例2 代数数全体是可数集

整系数多项式方程的实根称为代数数;不是代数数的实数成为超越数。

x

固定,

y 在变

设P 是整系数多项式全体所成之集, n P 是n 次整系数多项式全体

110{|,1,2,

,,0}n n n n n i n P a x a x a a Z i n a --=++

+∈=≠

首先 0

P Z ,~({0})n n P Z Z Z Z -???

?个

(有限个可数集的卡氏积)

故 0

n n P P ∞

==

为可数集(可数个可数集的并)

由代数基本定理知任意n 次整系数多项式至多有有限个实根,从而结论成立.

例3 设A 是一个无限集,则必有*A A ?,使*

A A ,而*A A - 可数

证明:由A 是一个无限集,则A 包含可数子集{}123,,,

e e e ,令

{}0123,,,

A A e e e =-,{}*135,,,A A e e e =-,

*A A ?,{}{}*0

2460

123,,,,,,A A e e e A e e e A == 且

{}*135,,,

A A e e e -=

是可数集,证毕.

小 结 本节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 给出了集的基数和可数集的定义. 集的基数是有限 集元素的个数在无限集的推广. 可数集是具有最小基数的无限集. 可数集经过有限或 可数并运算后仍是可数集. 有理数集是一个重要的可数集

——————————————————————————————

作业:P30 12, 15

练习题

1、 设A 中的元素是直线上两两不交的开区间,则A 为至多可数集.

2、 怎样建立无限集与它的一个真子集的一一对应关系?

3、 证明任一可数集的所有有限子集全集是可数集.

4、 证明递增函数的不连续点的全体为至多可数集.

§4、 不可数集合

教学目的 介绍不可数集概念及其属性.

本节要点 区间[0,1]是典型不可数集,注意比较可数集与不可数集性质的异同,利用R 集

证明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应的证明技巧较强,通过较多的例题和习题,使学生逐步掌握.

本节难点证明集合不可数. 授课时数 1学时

——————————————————————————————

不是可数集的无限集称为不可数集. 1 不可数集的存在性

定理1 区间[]0,1是一个不可数集.

证明: 假设[]0,1可数,则[]0,1上的点可以排成一个无穷序列:

12,,,,

n x x x

记[]0,1为0I ,把0I 三等分于其中取一不含1x 的闭区间,记为1I ,则1I 的长度11||3

I =.再把1I 三等分,取其中不含2x 的闭区间,记为2I ,则221

||3

I =,这样下去,可以得到一列闭区间{}n I 满足:

0121

,||,3n n n n n

I I I I I x I ?????=

? 故{}n I 形成闭区间套,因此存在唯一点0(0,1,2,)n x I n ∈=,而由假设,0n N ?∈使

得00n x I ?,这与0(0,1,2,

)n x I n ∈=矛盾,故[]0,1是不可数集.

2 连续势集的定义

定义1:与区间[]0,1对等的集的基数称为连续基数(连续势),这个基数记作c . 推论1 c a >

证明: 由定理1.4.1 知,a c ≠.但[]{}11

0,11,,,1,2,3,23???????

,故c a >.

证毕.

推论2 开区间()0,1的基数也是c . 定理2 全体实数所成之集R 的基数是c . 证明 令 21

()tan ,2

x x ?π-= (0,1)x ∈,则?是()0,1到(),-∞+∞上的一一映射,所以R 的基数是c .

推论1 全体无理数所成之集的基数是c .

3 连续势集的性质(卡氏积)

(1)有限个、可数个连续势的卡氏积仍为连续势集

定理3 设12{(,,

,,):(0,1)}n i A x x x x =∈,则A =?(证明略)

推论 n 维Euclid 空间n R 的势为? (2) 连续势集的性质(并集)

连续势集的(有限个,可数个,连续势个)并仍为连续势集

定理4 实数列全体所成之集E ∞的基数是c .(证明略)

4 无最大势定理

定理5(Cantor ):设A 是一个任意给定的非空集合,则2.A A >.

证明:首先A 与2A 的一个子集对等是显然的,只考虑~{{}:}2A

A a a A ∈?即可。

假设~2A A ,则存在A 到2A

上的一一映射:~2A

A ?,令*

{:,()}A a a A a a ?=∈?, 由于*A 是A 的子集,即*2A

A ∈,因此存在*a A ∈,使得*

*

()a A ?= (1) 若**a A ∈,则由*

A 的定义,有*

*

*

()a a A ??= (2) 若*

*

*

()a A a ??=,则由*

A 的定义,有**a A ∈

这是矛盾的.故2.A A >.

5 可数势与连续势

定理6:2N R =或{01}N

R =,(即02?

?=)

证明:由于N 的子集全体与特征函数全体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故2N

与{}0,1N

对等;

下证:{01}N

=?,

对任意的{01},N

?∈,

令1

()

();3n

n n f ??∞

==∑

易知:{01}[0,1]N f →,

是单射,所以{01}N ≤?,.

另一方面,对(0,1)x ?∈,设1,2

n

n

n a x ∞

==∑ 0,1n a =(有无穷多1)(即:将x 写成二进制小数123

a a a 0.,且要求不以0为循环节).

作:(0,1){0,1}N

g →;{0,1}N x

?∈,其中(),1,2,3,

n n a n ?==(即将小数

123a a a 0.对应到序列{123,,,

a a a })

易证(0,1){0,1}N

g →:

是单射,因此2N ≥?. 由Bernstein 定理知2N =?. 连续统假设

Cantor 认为在0?与?之间不存在别的基数,即不存在这样的集合A,使得0A ?<

Hilbert 在190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将它列为二十三个难题的第一个问题。

小 结. 直线上的区间是典型的不可数集. 证明一个给定的集是可数集或不可数集是应

当掌握的基本技巧.

——————————————————————————————

作业:P30 17, 18

练习题

1. 直线1

R 中任何包含非空开区间的点集都具有连续势?. 2. 设,A B ?=?则A B ,中至少有一个势为?. 3. 设1,n n A ∞

=?=?则n A 中至少有一个势为?.

4. [0,1]上的全体连续函数集E 的势为?.

第二章 点集 (总授课时数 6学时)

教学目的: 欧氏空间n R 上的测度与积分是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本节讨论欧氏空间

上的若干拓扑概念.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熟悉欧氏空间上的开集,闭集和Borel 集,Cantor 集等常见的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要点 由n R 上的距离给出邻域,内点,聚点的定义,从而给出开集, 闭集的定义.

由开集生成一个σ-代数引入Borel 集.Cantor 集是一个重要的集, 它有一些很特别 的性质. 应使学生深刻理解本节介绍的各种集的概念并熟练应用.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 直观,可以帮助理解本节的内容.

本章难点 Borel 集、Cantor 集的性质. 授课时数 6学时

——————————————————————————————

本章先介绍n R 中的距离、极限、邻域、区间及其体积等基本概念,然后定义了内点、聚点、外点、边界点、开集、闭集等特殊点和集,并讨论了开集与闭集的性质及其构造.最后介绍了聚点原理、有限覆盖定理.

§1 度量空间,n 维欧氏空间

教学目的1、深刻理解 n R 中的距离、邻域、点列收敛等概念,弄清它们在刻划不同类型

的点及点集中的作用.

2、理解距离的性质、点到集合的距离、两集合之间的距离、集合的直径等概念,

理解有界集、无界集、区间及区间的体积等概念.

3、了解邻域的四条性质.

本节要点 度量空间的概念.

本节难点 度量空间的概念. 授课时数 1学时

——————————————————————————————

一、 度量空间

定义1:设X 为一非空集合,d :X X R ?→为一映射,且满足 (1)(,)0d x y ≥,(,)0d x y x y =?= (正定性) (2)(,)(,)d x y d y x = (对称性)

(3)(,)(,)(,)d x y d x z d z y ≤+ (三角不等式)

则称(,)X d 为度量空间. 例1:

(1) 欧氏空间(,)n

R d ,其中(,)d x y =

(2) 离散空间(,)X d ,其中1(,)0x y

d x y x y ≠?=?=?

(3) [],a b C 空间([],a b C 表示闭区间[],a b 上实值连续函数全体), 其中

(,)max |()()|a t b

d x y x t y t ≤≤=-

二、 邻域

定义2: 称集合0{|(,)}P d P P δ<为0P 的δ邻域,并记为0(,)U P δ.0P 称为邻域的中心,δ称为邻域的半径.在不需要特别指出是什么样的半径时,也简称为0P 的邻域,并记为

0()U P .

不难看出:点列{}m P 收敛于0P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任意0ε>,存在N ,当

m N >时有:0()m P U P ∈.

容易验证邻域具有下面的基本性质: 1) ()P U P ∈;

2) 对于1()U P ?和2()U P , 如果存在12()()P U P U P ∈?,则存在

3()U P 12()()U P U P ??

3) 对于Q ()U P ?∈,存在()()U Q U P ?;

4) 对于Q P ?≠,存在()U Q 和()U P 满足()()U Q U P φ?≠

定义3: 两个非空的点集,A B 间的距离定义为

()(),,inf ,P A Q B

d A B d P Q ∈∈=

如果,A B 中至少有一个是空集,则规定(),0d A B =;若{}B X =,则记

()(),,d A B d A X =

显然,若A B ?≠?,则(),0d A B =。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大全全解

三角函数公式 1.正弦定理: A a sin = B b sin =C c sin = 2R (R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2.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A cos b 2=a 2+c 2-2ac B cos c 2=a 2+b 2-2ab C cos bc a c b A 2cos 2 22-+= 3.S ⊿= 21a a h ?=21ab C sin =21bc A sin =21ac B sin =R abc 4=2R 2A sin B sin C sin =A C B a sin 2sin sin 2=B C A b sin 2sin sin 2=C B A c sin 2sin sin 2=pr=))()((c p b p a p p --- (其中)(2 1 c b a p ++=, 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4.诱导公试 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注: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同名三角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作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注: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 异名三角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作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即:

函数名改变,符号看象限 5.和差角公式 ①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②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 ③β αβ αβαtg tg tg tg tg ?±= ± 1)( ④)1)((βαβαβαtg tg tg tg tg ?±=± 6.二倍角公式:(含万能公式) ①θ θ θθθ2 12cos sin 22sin tg tg += = ②θ θ θθθθθ2 22 2 2 2 11sin 211cos 2sin cos 2cos tg tg +-=-=-=-= ③θθθ2122tg tg tg -= ④22cos 11sin 222θθθθ-=+=tg tg ⑤22cos 1cos 2 θθ+= 7.半角公式:(符号的选择由 2 θ 所在的象限确定) ①2cos 12 sin θθ -± = ②2 cos 12sin 2θ θ-= ③2cos 12cos θθ+±= ④2cos 12 cos 2 θθ += ⑤2sin 2cos 12θθ=- ⑥2 cos 2cos 12θθ=+ ⑦2 sin 2 cos )2 sin 2 (cos sin 12θ θθθθ±=±=± ⑧θ θ θθθθθ sin cos 1cos 1sin cos 1cos 12 -=+=+-± =tg 8.积化和差公式: [])sin()sin(21cos sin βαβαβα-++=[] )sin()sin(21 sin cos βαβαβα--+=[])cos()cos(21cos cos βαβαβα-++= ()[]βαβαβα--+-=cos )cos(2 1 sin sin 9.和差化积公式:

高中数学公式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公式:三角函数公式大全三角函数看似很多,很复杂,但只要掌握了三角函数的本质及内部规律就会发现三角函数各个公式之间有强大的联系。而掌握三角函数的内部规律及本质也是学好三角函数的关键所在,下面是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 α=∠α的对边 / 斜边 cos α=∠α的邻边 / 斜边 tan α=∠α的对边 / ∠α的邻边 cot α=∠α的邻边 / ∠α的对边 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2A=(2tanA)/(1-tanA^2) (注:SinA^2 是sinA的平方 sin2(A)) 三倍角公式 sin3α=4sinα·sin(π/3+α)sin(π/3-α) cos3α=4cosα·cos(π/3+α)cos(π/3-α)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三倍角公式推导 sin3a

=sin(2a+a) 页 1 第 =sin2acosa+cos2asina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降幂公式 cos(2α))/2=versin(2α)/2sin^2(α)=(1-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cos(2α))/(1+cos(2α))tan^2(α)=(1 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2cot2α-cotα=-tanα s2α=2cos^2α1+co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 /2)^2=2sina(1-sin2a)+(1-2sin2a)sina =3sina-4sin3a cos3a =cos(2a+a) =cos2acosa-sin2asina 页 2 第 =(2cos2a-1)cosa-2(1-sin2a)cosa =4cos3a-3cosa

高中三角函数公式大全必背知识点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tanAtanB -1tanB tanA + tan(A-B) =tanAtanB 1tanB tanA +- cot(A+B) =cotA cotB 1 -cotAcotB + cot(A-B) =cotA cotB 1 cotAcotB -+ 倍角公式 tan2A =A tan 12tanA 2 - Sin2A=2SinA?CosA Cos2A = Cos 2A-Sin 2A=2Cos 2A-1=1-2sin 2A 三倍角公式 sin3A = 3sinA-4(sinA)3 cos3A = 4(cosA)3-3cosA tan3a = tana ·tan(3π+a)·tan(3π -a) 半角公式 sin( 2 A )=2cos 1A - cos( 2 A )=2cos 1A + tan( 2 A )=A A cos 1cos 1+- cot( 2 A )=A A cos 1cos 1-+ tan( 2A )=A A sin cos 1-=A A cos 1sin + 和差化积 sina+sinb=2sin 2b a +cos 2b a - sina-sinb=2cos 2 b a +sin 2b a - cosa+cosb = 2cos 2b a +cos 2b a - cosa-cosb = -2sin 2b a +sin 2 b a - tana+tanb=b a b a cos cos ) sin(+ 积化和差 sinasinb = -21 [cos(a+b)-cos(a-b)] cosacosb = 21 [cos(a+b)+cos(a-b)] sinacosb = 21 [sin(a+b)+sin(a-b)] cosasinb = 21 [sin(a+b)-sin(a-b)] 诱导公式 sin(-a) = -sina cos(-a) = cosa sin(2π -a) = cosa cos(2π -a) = sina sin(2π +a) = cosa cos(2 π +a) = -sina sin(π-a) = sina cos(π-a) = -cosa sin(π+a) = -sina cos(π+a) = -cosa tgA=tanA =a a cos sin 万能公式

广东财经大学2020年数学分析考研真题试题

欢迎报考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祝你考试成功!(第 1 页 共 1 页) 1 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考试年度:2020年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601-数学分析(自命题) 适用专业:071400 统计学 [友情提醒:请在考点提供的专用答题纸上答题,答在本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计算题(6题,每题10分,共60分) 1.求极限。 !lim n n n n →∞2.求极限 。 lim arctan 41x x x x π→∞??- ?+?? 3.求极限 。 21cos 20 lim t x x e dt x -→?4.判断级数的一致收敛性。 ()1n x ∞=-∞<<+∞5.设,求 和。 ,x y z xyf y x ??= ???z x ??z y ??6.设是上的连续函数,且满足: ()f x (),-∞+∞ ,求。 0()1cos x tf x t dt x -=-?()f x 二、应用题(4题,每题15分,共60分) 7.计算由抛物线与所围成图形的面积。 21y x =-+2y x x =-8. 应用定积分的定义计算积分。 10x a dx ?9. 在底为高为的三角形中作内接矩形,矩形的一条边与三角形a h 的底边重合,求此矩形的最大面积。 10.求,绕轴旋转所成的曲面面积。 sin ,0y x x π= ≤≤x 三、证明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证明方程至少有一个不超过的正根。 sin (0,0)x a x b a b =+ >>a b +12.若在区间中具有有界的导数,即,试证在()f x X |()|f x M '≤()f x X 上一致连续。

高考数学三角函数公式

高考数学三角函数公式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商的关系:平方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六边形记忆法:图形结构“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记忆方法“对角线上两个函数的积为1;阴影三角形上两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和等于下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任意一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等于相邻两个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 诱导公式(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sin(2kπ+α)=sinα

三角函数公式大全(很详细)

高中三角函数公式大全[图] 1 三角函数的定义1.1 三角形中的定义 图1 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三角函数的示意图在直角三角形ABC,如下定义六个三角函数: ?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 ?正切函数 ?余切函数 ?正割函数 ?余割函数 1.2 直角坐标系中的定义

图2 在直角坐标系中定义三角函数示意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如下定义六个三角函数: ?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 r ?正切函数 ?余切函数 ?正割函数 ?余割函数 2 转化关系2.1 倒数关系 2.2 平方关系 2 和角公式 3.1 倍角公式

3.3 万能公式 4 积化和差、和差化积 4.1 积化和差公式 证明过程 首先,sin(α+β)=sinαcosβ+sinβcosα(已证。证明过程见《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的证明》)因为sin(α+β)=sinαcosβ+sinβcosα(正弦和角公式) 则 sin(α-β) =sin[α+(-β)] =sinαcos(-β)+sin(-β)cosα =sinαcosβ-sinβcosα 于是 sin(α-β)=sinαcosβ-sinβcosα(正弦差角公式) 将正弦的和角、差角公式相加,得到 sin(α+β)+sin(α-β)=2sinαcosβ 则 sinαcosβ=sin(α+β)/2+sin(α-β)/2(“积化和差公式”之一) 同样地,运用诱导公式cosα=sin(π/2-α),有 cos(α+β)= sin[π/2-(α+β)] =sin(π/2-α-β) =sin[(π/2-α)+(-β)] =sin(π/2-α)cos(-β)+sin(-β)cos(π/2-α) =cosαcosβ-sinαsinβ 于是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三角函数看似很多,很复杂,而掌握三角函数的内部规律及本质也是学好三角函数的关键所在,下面是三角函数公式大全:操作方法 01 两角和公式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02 倍角公式 tan2A = 2tanA/(1-tan^2 A) Sin2A=2SinA?CosA Cos2A = Cos^2 A--Sin^2 A =2Cos^2 A—1 =1—2sin^2 A 三倍角公式 sin3A = 3sinA-4(sinA)^3; cos3A = 4(cosA)^3 -3cosA -a)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 半角公式 --cosA)/2} sin(A/2) = √{(1 cos(A/2) = √{(1+cosA)/2} --cosA)/(1+cosA)} tan(A/2) = √{(1 cot(A/2) = √{(1+cosA)/(1 -cosA)} tan(A/2) = (1--cosA)/sinA=sinA/(1+cosA)

最全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

定义式 ) ct 函数关系 倒数关系:;; 商数关系:;. 平方关系:;;.诱导公式

公式一:设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公式二:设为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公式三: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公式四: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公式五: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公式六:及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记背诀窍: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即形如(2k+1)90°±α,则函数名称变为余名函数,正弦变余弦,余弦变正弦,正切变余切,余切变正切。形如2k×90°±α,则函数名称不变。 诱导公式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意义: k×π/2±a(k∈z)的三角函数值.(1)当k为偶数时,等于α的同名三角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作 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2)当k为奇数时,等于α的异名三角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作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记忆方法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记忆方法二:无论α是多大的角,都将α看成锐角. 以诱导公式二为例: 若将α看成锐角(终边在第一象限),则π十α是第三象限的角(终边在第三象限),正弦函数的函数值在第三象限是负值,余弦函数的函数值在第三象限是负值,正切函数的函数值在第三象限是正值.这样,就得到了诱导公式二. 以诱导公式四为例: 若将α看成锐角(终边在第一象限),则π-α是第二象限的角(终边在第二象限),正弦函数的三角函数值在第二象限是正值,余弦函数的三角函数值在第二象限是负值,正切函数的三角函数值在第二象限是负值.这样,就得到了诱导公式四. 诱导公式的应用: 运用诱导公式转化三角函数的一般步骤: 特别提醒:三角函数化简与求值时需要的知识储备:①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②注意诱导公式的灵活运用;③三角函数化简的要求是项数要最少,次数要最低,函数名最少,分母能最简,易求值最好。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2014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三角函数公式大全三角函数看似很多,很复杂,但只要掌握了三角函数的本质及内部规律就会发现三角函数各个公式之间有强大的联系。而掌握三角函数的内部规律及本质也是学好三角函数的关键所在,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三角函数公式大全: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 α=∠α的对边 / 斜边 cos α=∠α的邻边 / 斜边 tan α=∠α的对边 / ∠α的邻边 cot α=∠α的邻边 / ∠α的对边 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2A=(2tanA)/(1-tanA^2) (注:SinA^2 是sinA的平方 sin2(A)) 三倍角公式 sin3α=4sinα·sin(π/3+α)sin(π/3-α) cos3α=4cosα·cos(π/3+α)cos(π/3-α)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三倍角公式推导 sin3a =sin(2a+a) =sin2acosa+cos2asina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2)^2 =2sina(1-sin²a)+(1-2sin²a)sina =3sina-4sin³a cos3a =cos(2a+a) =cos2acosa-sin2asina =(2cos²a-1)cosa-2(1-sin²a)cosa =4cos³a-3cosa sin3a=3sina-4sin³a =4sina(3/4-sin²a) =4sina[(√3/2)²-sin²a] =4sina(sin²60°-sin²a) =4sina(sin60°+sina)(sin60°-sina) =4sina*2sin[(60+a)/2]cos[(60°-a)/2]*2sin[(60°-a)/2]cos[(60°-a)/2] =4sinasin(60°+a)sin(60°-a) cos3a=4cos³a-3cosa =4cosa(cos²a-3/4) =4cosa[cos²a-(√3/2)²] =4cosa(cos²a-cos²30°) =4cosa(cosa+cos30°)(cosa-cos30°) =4cosa*2cos[(a+30°)/2]cos[(a-30°)/2]*{-2sin[(a+30°)/2]sin[(a-30°) /2]}

高中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高中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2009年07月12日 星期日 19:27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tanAtanB -1tanB tanA + tan(A-B) =tanAtanB 1tanB tanA +- cot(A+B) =cotA cotB 1-cotAcotB + cot(A-B) =cotA cotB 1cotAcotB -+ 倍角公式 tan2A =A tan 12tanA 2- Sin2A=2SinA?CosA Cos2A = Cos 2A-Sin 2A=2Cos 2A-1=1-2sin 2A 三倍角公式 sin3A = 3sinA-4(sinA)3 cos3A = 4(cosA)3-3cosA tan3a = tana ·tan(3π+a)·tan(3 π-a) 半角公式 sin(2 A )=2cos 1A - cos(2 A )=2cos 1A + tan(2 A )=A A cos 1cos 1+- cot( 2A )=A A cos 1cos 1-+ tan(2 A )=A A sin cos 1-=A A cos 1sin + 和差化积 sina+sinb=2sin 2b a +cos 2 b a -

sina-sinb=2cos 2b a +sin 2 b a - cosa+cosb = 2cos 2b a +cos 2 b a - cosa-cosb = -2sin 2b a +sin 2 b a - tana+tanb=b a b a cos cos )sin(+ 积化和差 sinasinb = -2 1[cos(a+b)-cos(a-b)] cosacosb = 2 1[cos(a+b)+cos(a-b)] sinacosb = 2 1[sin(a+b)+sin(a-b)] cosasinb = 2 1[sin(a+b)-sin(a-b)] 诱导公式 sin(-a) = -sina cos(-a) = cosa sin(2 π-a) = cosa cos(2 π-a) = sina sin(2 π+a) = cosa cos(2 π+a) = -sina sin(π-a) = sina cos(π-a) = -cosa sin(π+a) = -sina cos(π+a) = -cosa tgA=tanA =a a cos sin 万能公式 sina=2 )2 (tan 12tan 2a a + cosa=2 2 )2(tan 1)2(tan 1a a +-

(完整版)高中高考数学三角函数公式汇总.doc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汇总(正版)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在角正弦:正切:正割:的终边上任取一点 P(x, y) ,记: 2 2 rx y ,.. y x sin 余弦: cos r r y x tan 余切: cot x y r r sec 余割: csc x y 注:我们还可以用单位圆中的有向线段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如图,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 MP 、 OM 、 AT 分别叫做角的正弦线、余弦线、正.. 切线。 二、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sin csc 1 , cos sec 1, tan cot 1 。 商数关系: tan sin , cot cos 。cos sin 平方关系: sin 2 cos2 1,1 tan 2 sec2 ,1 cot 2 csc2 。三、诱导公式 ⑴2k( k Z ) 、、、、2的三角函数值,等于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口诀:函数名 .. 不变,符号看象限) ⑵、、3 、 3 的三角函数值,等于的异名函数值, 222 2 前面加上一个把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口诀:函数名改变,符号看 .. 象限)

四、和角公式和差角公式 sin( ) sin cos cos sin sin( ) sin cos cos sin cos( ) cos cos sin sin cos( ) cos cos sin sin tan( ) tan tan 1 tan tan tan( ) tan tan 1 tan tan 五、二倍角公式 sin 22sin cos cos2cos2sin 22cos2 1 1 2sin2( ) 2tan tan2 1 tan2 二倍角的余弦公式( ) 有以下常用变形:(规律:降幂扩角,升幂缩角) 1 cos 2 2cos2 1 cos2 2 sin 2 1 sin 2 (sin cos )2 1 sin 2 (sin cos )2 2 1 cos2 sin 2 1 cos2 ,tan 1 cos2 sin 2 cos 2 , 2 sin 2 。 1 cos2 六、万能公式(可以理解为二倍角公式的另一种形式) 2 tan 1 tan 2 , tan 2 2 tan 。 sin 2 2 , cos2 tan2 1 tan 2 1 tan 1 万能公式告诉我们,单角的三角函数都可以用半角的正切..来表示。 七、和差化积公式 sin sin 2 sin cos⑴ 2 2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大全三角函数和差化积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公式 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三角函数半角公式 sin^2(α/2)=(1-cosα)/2 cos^2(α/2)=(1+cosα)/2 tan^2(α/2)=(1-cosα)/(1+cosα) tan(α/2)=sinα/(1+cosα)=(1-cosα)/sinα 三角函数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三角函数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三角函数两角和与差公式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新课程高中数学三角公式汇总 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在角α的终边上任取.. 一点),(y x P ,记:2 2y x r +=, 正弦:r y =αsin 余弦:r x =αcos 正切:x y =αtan 余切:y x =αcot 正割:x r = αsec 余割:y r = αcsc 注:我们还可以用单位圆中的有向线段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如图,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MP 、OM 、AT 分别叫做角α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二、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1csc sin =?αα,1sec cos =?αα,1cot tan =?αα。 商数关系:αααcos sin tan = ,α α αsin cos cot =。 平方关系:1cos sin 22=+αα,αα22sec tan 1=+,αα22csc cot 1=+。 三、诱导公式 ⑴παk 2+)(Z k ∈、α-、απ+、απ-、απ-2的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口诀: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⑵ απ +2、απ -2 、απ+23、απ-23的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异名函数值, 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口诀:函数名改变,符号看象限) 四、和角公式和差角公式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βαβ 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β αβ 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 五、二倍角公式 αααcos sin 22sin = ααααα2222sin 211cos 2sin cos 2cos -=-=-=…)(* α α α2tan 1tan 22tan -= 二倍角的余弦公式)(*有以下常用变形:(规律:降幂扩角,升幂缩角) αα2cos 22cos 1=+ αα2sin 22cos 1=- 2)cos (sin 2sin 1ααα+=+ 2)cos (sin 2sin 1ααα-=- 六、万能公式(可以理解为二倍角公式的另一种形式) ααα2tan 1tan 22sin +=,ααα22tan 1tan 12cos +-=,α α α2 tan 1tan 22tan -=。 万能公式告诉我们,单角的三角函数都可以用半角的正切.. 来表示。 七、和差化积公式 2cos 2 sin 2sin sin β αβ αβα-+=+ …⑴ 2 sin 2 cos 2sin sin β αβ αβα-+=- …⑵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sinα=∠α的对边/斜边 cosα=∠α的邻边/斜边 tanα=∠α的对边/∠α的邻边 cotα=∠α的邻边/∠α的对边 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2A=(2tanA)/(1-tanA2) (注:SinA2是sinA的平方sin2(A)) 三倍角公式 sin3α=4sinα·sin(π/3+α)sin(π/3-α) cos3α=4cosα·cos(π/3+α)cos(π/3-α) tan3a=tana·tan(π/3+a)·tan(π/3-a) 三倍角公式推导 sin3a=sin(2a+a)=sin2acosa+cos2asina 三角函数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三角函数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2)2=2sina(1-sin2a)+(1- 2sin2a)sina=3sina-4sin3a cos3a=cos(2a+a)=cos2acosa-sin2asina=(2cos2a-1)cosa-2(1-sin2a)cosa=4cos3a-3cosa sin3a=3sina-4sin3a=4sina(3/4-sin2a)=4sina[(√3/2)2- sin2a]=4sina(sin260°-sin2a)=4sina(sin60°+sina)(sin60°-sina)=4sina*2sin[(60+a)/2]cos[(60°-a)/2]*2sin[(60°- a)/2]cos[(60°-a)/2]=4s inasin(60°+a)sin(60°-a) cos3a=4cos3a-3cosa=4cosa(cos2a-3/4)=4cosa[cos2a- (√3/2)2]=4cosa(cos2a-cos230°)=4cosa(cosa+cos30°)(cosa-cos30°)=4cosa*2cos[(a+30°)/2]cos[(a-30°)/2]*{- 2sin[(a+30°)/2]sin[(a-30°)/2]}=-4cosasin(a+30°)sin(a-30°)=-4cosasin[90°-(60°-a)]sin[-90°+(60°+a)]=- 4cosacos(60°-a)[-cos(60°+a)]=4cosacos(60°-a)cos(60°+a) 上述两式相比可得 tan3a=tanatan(60°-a)tan(60°+a)

高考数学复习常用的三角函数公式总结

2019-2019高考数学复习常用的三角函数公 式总结 常见的三角函数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以下是常用的三角函数公式总结,请打击学习记忆。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sin+sin(+2/n)+sin(+2*2/n)+sin(+2*3/n)++sin[+2*(n-1)/n]=0 cos+cos(+2/n)+cos(+2*2/n)+cos(+2*3/n)++cos[+2*(n-1)/n]=0 以及 sin^2()+sin^2(-2/3)+sin^2(+2/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四倍角公式: sin4A=-4*(cosA*sinA*(2*sinA^2-1)) cos4A=1+(-8*cosA^2+8*cosA^4)

tan4A=(4*tanA-4*tanA^3)/(1-6*tanA^2+tanA^4) 五倍角公式: sin5A=16sinA^5-20sinA^3+5sinA cos5A=16cosA^5-20cosA^3+5cosA tan5A=tanA*(5-10*tanA^2+tanA^4)/(1-10*tanA^2+5*tanA^4) 六倍角公式: sin6A=2*(cosA*sinA*(2*sinA+1)*(2*sinA-1)*(-3+4*sinA^2)) cos6A=((-1+2*cosA^2)*(16*cosA^4-16*cosA^2+1)) tan6A=(-6*tanA+20*tanA^3-6*tanA^5)/(-1+15*tanA^2-15*tan A^4+tanA^6) 七倍角公式: sin7A=-(sinA*(56*sinA^2-112*sinA^4-7+64*sinA^6)) cos7A=(cosA*(56*cosA^2-112*cosA^4+64*cosA^6-7)) tan7A=tanA*(-7+35*tanA^2-21*tanA^4+tanA^6)/(-1+21*tanA ^2-35*tanA^4+7*tanA^6) 八倍角公式: sin8A=-8*(cosA*sinA*(2*sinA^2-1)*(-8*sinA^2+8*sinA^4+1) )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第一部分 集合 1.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意义.....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关键:元素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还是因变量的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 ; 2.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 3.(1)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 ,真子集数为2n -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 -2; (2);B B A A B A B A =?=??Y I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φ=A 的情况。 4.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第二部分 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2 2 2 2b a b a ab +≤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x a 、x sin 、x cos 等) ;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 ,b ],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 a≤g(x)≤b 解出 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 ∈[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x g f y =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x g u =与外函数)(u f y =;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⑵)(x f 是奇函数?f(-x)=-f(x);)(x f 是偶函数?f(-x)= f(x) ⑶奇函数)(x f 在原点有定义,则0)0(=f ; ⑷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⑸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6.函数的单调性 ⑴单调性的定义: ①)(x f 在区间M 上是增函数,,21M x x ∈??当21x x <时有

高考数学三角函数公式

高考数学三角函数公式 三角函数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sinα+sin(α+2π/n)+sin(α+2π *2/n)+sin(α+2π*3/n)+……+sin[α+2π *(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 *2/n)+cos(α+2π*3/n)+……+cos[α+2π *(n-1)/n]=0 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alph a;+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四倍角公式: sin4A=-4*(cosA*sinA*(2*sinA^2-1)) cos4A=1+(-8*cosA^2+8*cosA^4) tan4A=(4*tanA-4*tanA^3)/(1-6*tanA^2+tanA^4) 五倍角公式: sin5A=16sinA^5-20sinA^3+5sinA cos5A=16cosA^5-20cosA^3+5cosA tan5A=tanA*(5-10*tanA^2+tanA^4)/(1-10*tanA^2+5*ta nA^4) 六倍角公式: sin6A=2*(cosA*sinA*(2*sinA+1)*(2*sinA-1)*(-3+4*si nA^2)) cos6A=((-1+2*cosA^2)*(16*cosA^4-16*cosA^2+1)) tan6A=(-6*tanA+20*tanA^3-6*tanA^5)/(-1+15*tanA^2-15*tanA^4+tanA^6) 七倍角公式: sin7A=-(sinA*(56*sinA^2-112*sinA^4-7+64*sinA^6)) cos7A=(cosA*(56*cosA^2-112*cosA^4+64*cosA^6-7)) tan7A=tanA*(-7+35*tanA^2-21*tanA^4+tanA^6)/(-1+21 *tanA^2-35*tanA^4+7*tanA^6) 八倍角公式: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公式一: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k∈Z)cos(2kπ+α)=cosα(k∈Z) tan(2kπ+α)=tanα(k∈Z)cot(2kπ+α)=cotα(k∈Z) 公式二: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cos(π+α)=-cosαtan(π+α)=tanαcot(π+α)=cotα公式三:任意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cos(-α)=cosαtan(-α)=-tanαcot(-α)=-cotα公式四: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cos(π-α)=-cosαtan(π-α)=-tanαcot(π-α)=-cotα公式五: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cot(2π-α)=-cotα 公式六: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cot(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cot(3π/2-α)=tanα (以上k∈Z) 注意:在做题时,将a看成锐角来做会比较好做。 诱导公式记忆口诀 ※规律总结※ 上面这些诱导公式可以概括为:对于π/2*k ±α(k∈Z)的三角函数值, ①当k是偶数时,得到α的同名函数值,即函数名不改变; ②当k是奇数时,得到α相应的余函数值,即sin→cos;cos→sin;tan→cot,cot→→tan. (奇变偶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