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上美丽的三大弧形群岛

太平洋上美丽的三大弧形群岛
太平洋上美丽的三大弧形群岛

太平洋上美丽的三大弧形群岛

在浩淼无际的太平洋中部地区,横亘着美丽的三大弧形岛群,共由10 0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总面积约19万平方千米,这三大岛群分别是:

美拉尼西亚

美拉尼西亚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大岛群,呈东南—西北走向,延伸到澳大利亚的北部,包括新几内亚岛、俾斯麦群岛、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斐济群岛等岛屿,总面积约16.20万平方千米。按成因分,美拉尼西亚主要由大陆型岛屿构成,多为大陆边缘弧状山脉的延伸。

美拉尼西亚拉丁语是“黑色的岛屿地区”之意。因为这个群岛的原住岛民身材矮小,头发卷曲,皮肤黝黑,很像非洲的尼格鲁族黑人,所以岛民的肤色成为地名的由来。

美拉尼西亚岛群之中,最负盛名的是由844个小岛所组成的斐济群岛,这里风光明媚,物产丰富,有“南太平洋天堂”的美称。

斐济在15世纪以前是美拉尼西亚人(族)的土地,后来同族互相争斗,力量削弱,又引来西边波利尼西亚人的侵入,并和美拉尼西亚人通婚,产生混血的斐济人。

17世纪时,欧洲人曾到达斐济,但只是走马看花,很快就离开。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控制了斐济,并从印度雇来6万名工人开垦甘蔗园,这些印度人就留下来成为斐济的多数民族。

1970年,斐济脱离英国而独立,苏瓦是首都和全国第一大城,也是著名的观光胜地,楠迪建有现代化的大型国际机场,是南太平洋国际航线的重要枢纽站。

近年来,斐济大量开采矿产,沿海又有石油勘探,“南太平洋天堂”已经产生了工业污染的忧虑。

密克罗尼西亚

密克罗尼西亚是在美拉尼西亚以北和波利尼西亚以西的西太平洋海域,包括小笠原群岛、马绍尔群岛、吉尔贝特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诺鲁岛和威克岛等岛屿,除了几个较高的火山岛以外,另有2000个地势低矮的珊瑚小岛,拉丁语“密克罗尼西亚”的意思是“小岛屿地区”。

至今所知地球表面最低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就在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之间。

密克罗尼西亚岛群之中,最著名的是马里亚纳群岛最南端的关岛,关岛也是欧洲人最早发现的,现在是美国领地。

关岛在夏威夷以西5000千米处,面积541平方千米。

1521年3月19日,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发现这个小岛的那天,正好是圣约瑟的纪念日,所以命名为“圣约瑟”岛,西班牙语称为“圣凡岛”,后改称“凡岛”,又变成“关岛”。

1565年,西班牙占领关岛。1898年,西班牙将关岛作为“美西战争”战败的赔偿,割让给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关岛曾被日本侵占,后来被美军夺回,战后建设为太平洋区的主要空军基地。

波利尼西亚

拉丁语的“波利”表示“多”的意思,波利尼西亚地名的意思是“多岛屿地区”。

波利尼西亚位于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的东方,是由散布在太平洋广大海域的岛群所组成,主要有夏威夷群岛、莱因群岛、马贵斯群岛、艾利斯群岛、费尼克斯群岛、塔开鲁群岛、柯克群岛、社会群岛、土布艾群岛、克马德群岛和中途岛等。

波利尼西亚大多数是风光秀丽的岛屿,除了夏威夷之外,以塔希堤岛最有名。

1767年,英国航海家瓦利士最先发现塔希堤。随后法国人包嘉威利船长登陆塔希堤,

他看到那美丽的景色,回国后赞美塔希堤是爱神维纳斯的诞生地。1842年,塔希堤成为法国的属地。1891年,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来了一趟塔希堤就深深爱上了它,4年后,他以永不回法国的决心再度到塔希堤,完成了许多不朽的名画。

塔希提是社会群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1042平方千米,“塔希堤”这个地名,波利尼西亚语就是“大岛”的意思,其实,塔希堤是由两个火山岛组成的。首府帕皮提,也是南太平洋重要的空中枢纽。

传说,塔希堤是由一条美丽的人鱼变成的海岛。有一天,这条人鱼的尾巴被海草缠住了,连海神也无法解开,海神只好切断人鱼的尾巴。从此以后,人鱼就不能游水了,于是浮到水面上来,身躯和尾巴变成两个美丽的岛屿。

西太平洋暖池

西太平洋暖池,一般指的是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多年平均海表温度(SST)在28℃以上的暖海区,它的总面积约占热带海洋面积的的26.2%,占全球海洋面积的11.7%,西太平洋暖池的深度约在60 m~100 m之间,大洋暖池的变化制约着亚洲、太平洋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变化和某些重大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变化对于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西太平洋暖池 - 气候特点 1、暖水区是全球空气对流最强烈的地区,且活动持久,是气候异常的源地之一。热带 西太平洋暖池区是全球赤道附近大气加热最强的地区,通过卫星资料发现,最大对流中心、最大降水中心(年降水量达5000 mm)、对流层绝热加热高中心与西太平洋暖池中心的位置几乎重合。 2、大洋暖池(Warm Pool)又称热库或暖堆,一般指的是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多年 平均海表温度(SST)在28℃以上的暖海区,它的总面积约占热带海洋面积的的26.2%,占全球海洋面积的11.7%,东西跨越150个经度,南北伸展约35个纬度,西太平洋暖池的深度约在60 m~100 m之间。 3、由于太阳辐射、热量交换、自东向西信风吹送等的作用,大量暖水逐渐积蓄在暖池 区,致使该区SST比东太平洋高出3℃~9℃。 2、新仙女木事件 英文名称:Younger Dryas event;Younger Dryas 定义1: 在公元前11 000年前后,温度在数百年内突然下降6℃,使气候回到冰期环境。此强变冷事件因丹麦哥本哈根北部黏土层中发现的八瓣仙女木花粉命名。 定义2: 发生在约10 000至10 800年(碳同位素定年)的更新世末期的一次寒冷事件。 1.红树林海岸是生物海岸的一种。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潮间带的乔灌木的通称。潮间带是指高潮位和低潮位之间的地带。红树植物的种属繁多,但从世界范围来讲,它分为西方群系和东方群系两大类。我国红树林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海岸的种类同属于东方群系。因受地理纬度的影响,热量和雨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红树林种属的多样性从南到北逐渐过渡到比较单纯,植枝的高度由高变低,从生长茂盛的乔木逐渐过渡到相对矮小的灌 木丛。 红树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和东南的热带、亚热带沿岸。我国海南岛红树植物最为丰富,种类最多,为37种;广西、广东、台湾次之;福建更次之;到了浙江则仅剩一种,还是人工引进种植的。红树植物自然生长的北界在北纬27°20′左右,即在福建省鼎一带。但似乎在北纬24°27′的福建厦门是一个界限,在此南,红树林海岸发育很好;在此北,红树林海岸稀少。虽然台湾和福建地理纬度相同,但是台湾沿岸的红树植物种属比福建多得多,这

2020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有答案)(加精)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8页。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的概念自19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西方交通的代名词。许多研究者认为,陆上中西交通可能很早就存在,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在农作物和家畜方面就已经有了交流。东方的粟通过今天的新疆等地传入西方,而驯马、小麦等从西方传入中国,重要的传播路线就是后来所称的丝绸之路。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出于消弭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是沟通长安和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 自开通西域后,汉朝在这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等行政管理机构,护卫中华帝国与域外的交往。唐代有以安西大都护为核心的“安西四镇”等军政建置,还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这些措施对于保护中西陆路交通、保障经济利益、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上长期的商贸往来、频繁的出使求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使人们接触到异国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服饰、艺术等,“胡帽”“胡乐”“胡旋舞”等曾在长安盛极一时。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沿途各国的人口增长,以及商业、医药、手工业及畜牧业的繁荣发展。中华古老的文明、繁盛的都市、广阔的疆域,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前来朝觐、学习。当时的长安已成为照亮西方的国际性大都市。中华文明得到广远的传播,故而有学者称这条丝绸之路为文化“大动脉”。 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在此之后,西北陆路长期受阻。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退入嘉峪关自保,丝绸之路至此彻底衰落。当然,这期间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使丝绸之路不再像以前那样畅通了。 (取材于肖小勇、傅梦孜、高建新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交流早于张骞开通西域时期 B.汉唐政府重视丝绸之路有军事目的

预防台风基本知识

防台风知识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米/秒)即为台风。一般认为“台风”这个名字是由粤语“大风”(dai fung)演变而来的。粤语“大风”的发音被外国音译,于是有了英文的typhoon,以及法文的typhon。也有一说“台风”之名是从希腊神话中的怪物“泰风”演变而来的。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旋转),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 台风的形成:与地球自转相关 关于台风的形成,人教版高一地理书第一册中描述道: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总的来说,形成台风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台风的路径:“登陆型”对中国影响最大 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作用于台风的动力。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基本气流东风带的引导力是操纵台风移动的主导作用力,因而台风基本上自东向西移动。由于副高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致台风移动路径并非规律一致而变得多种多样。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的移动路径大体分“西进型”、“登陆型”、“抛物线型”三种。其中登陆型台风主要向西北方移动,先在台湾岛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再次登陆,并逐渐减弱为热带低压。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 一副画作中展示的台风来临 时的景象:形成台风要有足够大 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 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 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 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 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 面上。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监测业务规定-国家气候中心

附件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监测业务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进一步规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的监测业务,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西太副高是指出现在西北太平洋上的暖性副热带高压系统,其范围大小以500hPa位势高度场的588位势什米等值线所包围的区域来表示,是影响东亚以及我国天气气候最主要的环流系统之一,尤其是其位置、面积和强度的变化对我国汛期降水有重要影响。 第三条(区域范围)西太副高监测区域为500hPa等压面上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及邻近的大陆地区(10oN~50oN,90oE~180o)。 第四条(业务界定)西太副高监测业务是指利用位势高度和风场等大气环流资料,对西太副高的面积、强度、位置等关键参数进行定量化实时监测、分析和发布业务产品的工作,是国家级气象部门承担的主要天气气候监测业务之一。 第五条(资料和气候态)西太副高监测业务所用资料为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逐日和逐月的500hPa高度场

和纬向风场(1951年1月至今)(水平分辨率为2.5° 2.5°)。气候标准值的选取采用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30年滚动气候态的国际气候业务标准。现行业务中统一采用1981~2010年的平均值作为气候标准值。 第二章监测指标 第六条(监测指标)选用西太副高的面积(GM)、强度(GQ)、脊线位置(GX)和西伸脊点(GD)等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其基本特征的参数作为监测指标。相关定义及计算公式如下: (1)面积指数(GM):是表征西太副高范围大小的指标,即在10oN以北、110oE~180o范围内,500hPa高度场上所有≥588 位势什米的格点所围成的面积总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x d y 式中: :纬向格距数值; :经向格距数值; i:格点纬向序号,i=1,2,……Nx,Nx为监测范围内的纬向格点总数,由西向东增加; j:格点经向序号,j=1,2,……Ny,Ny为监测范围内的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读书笔记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当听到老师说了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概是这个书名就充满了浪漫气息吧,世界很大,我们的脚步却很小,有时候借着别人的眼睛我们也可以去看看世界,就像我们可以跟着蕾拉小姐环游世界,去看看某个角落,也许那儿正发生着你很感兴趣的故事。 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才知道这本书在研究方法上是开创了田野工作的先河。这本书的整体轮廓是在导论部分作者介绍了此次调查的主题、方法和范围。开创出了一套民族志学者做田野工作的最佳途径:首先要用明确的大纲形式记录下“部族组织及文化构造。”接着就是近距离地接触他们的生活从而把这一框架补充完整。最后要搜集民族志陈述、民俗项目、巫术咒式等等,以此来作为一种“口碑集本”,作为当地人心理状态的文献。其中从第七章到第十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亲身参和的一次库拉航程,作者随同远航团队从锡纳卡塔前往多布,对远航的过程以及前后仪式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要做好一次田野调查并不是那么轻松的,作者的经历并不是像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那么轻松,“我清楚的记得我耗在那些村落里的漫长探访;记得多次执着然而徒劳的尝试总是不能真正的和土著人接触,也得不到任何材料;我记得在这之后的失望无助。很多时候我沮丧至极,就像一个人在热带的抑郁和无聊袭来之时借酒浇愁一样。”后来作者就直接在土著村落里面安营扎寨下来,作者这样逼迫着自己独自居住,远离基地、白人同伴,这样就会在村庄里独自散步几个小时,为了排遣孤独,就自然而然的进入到土著人的社会交往中去了,这样自然而然的进入一个社区并且进行人类学的工作需要的时间可不仅仅是几天几个周而已。在

作者所在的年代,人类学的发展已经使得人们些许改变了对土著的看法,土著人的社会不再是毫无规律地如其所欲按其所能的生活着,其社会组织有些非常明确的结构形式,他们在公共、个人关系上都为权威、法律、秩序所支配,另外,其个人关系更是处在极其复杂的亲属关系和宗族制度的控制之下的,他们的社会规则,是传统心智和现实的环境物质条件互动而成的结果。 作者生动而且详尽的描述把我们带进了库拉地区,库拉地区有着明显的等级和社会区分的存在,酋长和有身份的人在对待陌生人的态度上表现出“最优雅态度”。此外,妇女们活泼可爱热情,她们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年纪就接受了性生活的启蒙,可以自由地去她们喜欢做的事情甚至这些事请都有礼仪性的安排,但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她们的婚姻中,女方家庭要对夫家的经济做出贡献,而且要用一种非常实在的方式,还要承担夫家所有种类的服务工作。婚姻生活中她们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而且她的丈夫还必须待她好、尊重她(除了经济支持外,后者应该是我们都挺希望的吧)。部落生活中妇女不参加男人的会议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们的高地位。特罗布里恩人是母系氏族,一个酋长的地位都要靠娶多位妻子来得到经济上的支持(包括大量食物和宝物等财富的供应)从而确保自己的地位。特罗布里恩人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还有劳动生活,也就是在园圃中的劳动,以前对于土著人那种幻想——土著人是无忧无虑的大自然的孩子,他们可以尽可能地避开一切劳动和努力,只是等着果子成熟然后落到他们嘴里——显然在马氏详尽的田野观察中被推翻,相反的是,他们在其生存环境下努力的劳动、有条不紊的谋划,有目的性的进行生产生活,他们有大量的巫术和园圃的生产相关,使得园圃巫师成为村庄中仅次于酋长和巫师的重要人物。让人感兴趣的有三点:1.在园圃工作中,非实用性成分占很大比例,很多时间劳动的付出都是出于美观的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word精品文档15页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长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干旱。 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而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同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间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N,稳定在20一25N 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的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很大差异。梅雨可以出现在 5-7月间的各个时段。出现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出现在6-7月的梅雨称正常梅雨。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和西南低涡。这些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到7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得炎热少雨。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9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 上述情况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实际上,副高的南、北季节性移动经常出现异常,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水涝的反常天气。例如,1956年西太平洋高压脊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这一年梅雨很盛,长江中下游流域雨量过多。1954年副高比较久地稳定在20一25N间,长江流域梅雨持续时间达两个月之久,结果造成江淮地区几十年罕见的大水。1958年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形成了这一年空梅,造成了

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新预测因子和新预测模型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7年 第37卷 第9期: 1260~1266 https://www.360docs.net/doc/c78701523.html, 收稿日期: 2007-04-04; 接受日期: 2007-06-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40620130113, 40523001, 40631005)、中国科学院优秀团队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批准号: IAPX087015132)资助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新预测因子 和新预测模型 范 可*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摘要 研究了冬春季大气环流对西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影响, 确定了影响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新预测因子, 它们是冬、春季的北太平洋海冰面积指数、春季北太平洋涛动指数. 并结合前人已有的工作基础, 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一个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新预测模型. 该模型能很好地拟合1965~1999年西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年际变化, 拟合率是0.79. 这个预测模型比较合理地预测了2000~2006年的台风频次的年际变化. 该研究工作不仅说明了新的预测因子能很好地预测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的年际变化, 而且应用它们建立的新台风预测模型, 也将有望应用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的季节预测中, 期望能提高台风活动频次的预测水平. 关键词 预测因子 西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 预测模型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域内台风生成最多的地方, 并且一年中都可能有台风活动, 但台风活动最集中的季节是6~10月. 中国学者很早就注意到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生成和发展与大尺度环流和海温等热力条件密切相关, 并且从天气分析和个例分析角度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夏季环流特征作了大量的研究. 陈联寿[1]研究了盛夏东亚中高纬流型与台风路径的关系. 许健民等[2]指出夏季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地区, 当对流层上层和下层同时由纬向型转变成经向型时, 往往与强台风或多台风有关系. 方宗义[3]研究了台风发生发展的云型特征与高空环境流场的关系. 丁一汇[4]则比较了西北太平洋台风频繁年和稀少年中热带和中高纬的大气环流特征. 此外, 早期的学者还注意到了南半球大气环流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关系[5~15]. 他们研究表明: 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通常与南半球的经向环流、澳大利亚的冷空气爆发. 越赤道气流的强度及赤道辐合带等有关. 研究还表明了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通过影响赤道太平洋低纬的纬向环流和赤道辐合带, 进而影响台风的生成频次[16~20]. 在国外也开展了很多关于台风活动年际变化的研究, 其中很多研究都关注ENSO 对台风活动的影响. 此外, Cray [21], Chan [22]的研究揭示了平流层的准两年振荡是影响台风年际变化的另一个因素. 在实际的业务工作中, 建立和发展动力统计预测模型来预测台风活动的年际变化是非常重要 的[23,24]. Chan 等[25]等建立了一个统计模型预测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活动. 在这个模型中, 预测因子包括了反映ENSO 的各项指数和东亚及西北太平洋的环流因子等, 预测因子都是前年的4月-当年的3月的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特点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特点 副高内的天气,由于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少云,微风、炎热为主。高压的西北部和北部边缘,因与西风带交界,受西风带锋面、气旋活动的影响,上升运动强烈,水汽也较丰富,多阴雨天气。高压南侧是东风气流,晴朗少云,低层湿度大、闷热。但当有台风、东风波等热带天气系统活动时,可能产生大范围暴雨带和中小尺度的雷阵雨及大风天气。高压东部受北来冷气流的影响,形成的逆温层低、是少云干燥的天气,长期受其控制的地区,因久早无雨,可能出现干旱,甚至变成沙漠气候。 副高的强度、范围、位置和形状有着明显的季节和短期变化,虽然各个地区副高变化的程度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主要介绍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特征。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有多年变化的表现。据分析,1880-1890年,副高中心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1900一1920年却偏向西北;1920一1930年又偏向东南,这种副高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一船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6月中、下旬,脊线迅速北跳,稳定于20一30N间。至7月上、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跃到25N以北地区,以后就摆动在25一30N之间,七月底到8月初,脊线跨越30N,到达最北的位置。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副高的这种季节性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有时稳定少动,有时缓慢移动,有时突发跳跃的方式,而且北进持续的时间比较久,速度比较缓慢,而南退却经历的时间短、速度比较快,这是副高季节变动的一般规律,在个别年份,副高的活动可能有明显出入。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他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而且北进常常同西伸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作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3天。长周期活动和短周期活动往往同时出现,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大多是副高周围的天气系统活动所引起的。例如,夏季青藏高压、华北高压东移并入西太平洋副高时,副高产生明显西伸,甚至北跳;而当台风移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南边缘时。副高开始东退;台风沿副高西部边缘北移时,高压继续东退;当台风越过副高脊线进入西风带时,副高又开始西伸。西风带的短波槽脊活动,对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的影响也很显著,当副高强大时,一般小槽、小脊只能改变副高的外形,而脊线位置变化不大。但发展强大的长波槽脊,对副高的影响就十分可观了。当有大槽

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副高是由于对流层上层的空气辐合、积聚而成,它是常年存在,稳定少动的高气压系统。它的存在和活动不仅对低、中纬度天气的发生、发展有巨大作用,而且对全球环流的演变也有很大影响。 副热带高压由于受地表海陆间分布的影响,沿纬圈分裂成几个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这些高压中心主要位于海洋上,位置比较固定。在北半球高压单体中心,经常有5个~6个分别位于北太平洋西部、北太平洋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北大西洋的中部及墨西哥湾和北非等地;青藏高原也有一高压中心。南半球有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等。这些高压不是同时都很明显,而是有强有弱,有时合并、有时分裂。 副高的强度、范围、位置和形状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多年来变化不定。据分析,1880年~1890年,副高位置的中心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1900年~1920年却偏向西北;1920年~1930年又偏向东南,这种副高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的气候的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一般位于15°N附近,随着气候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夏季时,脊线迅速北跳,入秋时可达最北的位置,之后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10月上旬再次回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它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这是由于其北进中常常同西体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天~3天。长周期活动和短周期活动往往同时出现,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大多是副高周围的天气系统活动引起的。例如:夏季的青藏高压、华北高压东移并入西太平洋副高时,

[国外最大的台风叫什么名字]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国外最大的台风叫什么名字]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你知道国外最大的台风叫什么名字吗?根据记录国外最强的台风是1979年10月12日的热带气旋台风泰培,小编来为你科普一下。 国外最大的台风叫什么名字? 地球纪录上最强的热带气旋台风泰培(Typhoon Tip)。1979年10月12日,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台风泰培中心风速每小时306公里,最低气压870毫巴,环流宽2174公里,足以遮蔽半个美国。它源于10月4日澎贝岛附近季风槽产生的扰动天气,是1979年太平洋台风季的第19场风暴和第12场台风。泰培的发展和移动起初受到西北方向一场热带风暴的不利影响,但该风暴之后向北移动,泰培于是得以增强。掠过关岛后,气旋得以爆发性增强,于10月12日达到风速每小时305公里的最高强度,海平面气压低至870毫巴(百帕,25.69英寸汞柱),刷新世界纪录。台风在此强度下的风场直径高达2220公里,又创下覆盖范围最大的热带气旋纪录。泰培接下来继续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之后因受低压槽逼近的影响转向东北,并在这一过程中缓慢减弱。10月19日,气旋登陆日本南部,不久后便转变成温带气旋。美国空军气象局派出60架次侦察机飞入泰培内部执行观测任务,这场台风因此成为近距离观测次数最多的热带气旋之一。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日本神奈川县开展的训练营因泰培间接引发火灾,致使13人遇难,68人受灾。该国其他地区还因这场台风引发大范围洪灾,导致42人丧生,海上还有许多船只沉没,至少44人死亡或失踪。 台风简介 台风泰培(英语:Typhoon Tip,台湾译名:狄普)是全球有确切纪录以来影响范围最大,强度第二,中心海面气压最低的热带气旋,生成于北太平洋西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称之为超级台风泰培(Super Typhoon Tip)。日本1979年的大范围洪灾就是由这个台风造成的。当时日本国内一向不以命名称呼台风,所以当时日本气象台对内称呼该台风为第20号台风,并在记录里记为昭和54年第20号台风。 发展历程编辑 台风泰培(Typhoon Tip)是有确切纪录以来影响范围最大(第二大是台风尤特),强度最强的热带气旋,且因其生成位置位于西太平洋,因此被称为超级台风泰培(Super Typhoon Tip)。日本1979年的大范围洪灾就是由这个台风造成的。当时日本国内一向不以命名称呼台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变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变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摘要:副高是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特别是西太平洋副高的进退与中国夏季旱涝有极密切的关系。在它的控制下将产生干旱、炎热、无风天气。它还通过与周围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形成其它类型的天气。因而,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的变化对我国东部的雨季、旱涝以及台风路径等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字: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强度变动中国天气气候影响 1、副高概述 西太平洋副高是指出现在西太平洋(180度以西洋面)副热带地区的暖性深厚高压。副高具有明显的季节位移,冬季位置偏南,夏季偏北,南北变化约为20度,这种位移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很大。平均而言北半球副高的强度在暖季要比冷季强大的多,尤其是在盛夏最为强大,其面积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1/5~1/4,在暖季较冷季的位置更偏西而维度更偏高。在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因而西太平洋副高是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它的位置和强度变动都对我国雨带的进退造成较大影响。 2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变动 副高强度的年变程呈双峰型,第一峰值在6月,第二峰值在9月。而副高位置的年变程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8月。副高强度的年变程与我国雨带活动有关,而副高位置的年变程和太阳辐射的年变程十分一致。 所谓副高的季节性变动是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强度随季节而发生的变化。一般来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冬到夏位置北移,强度增大;从夏到冬,位置南撤,强度减弱。一般在8月份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点,8月以后,副热带高压开始南撤,如图5.11所示。

需要强调的是,副热带高压一年中北进与南撤过程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是表现为稳定少变、缓慢移动与跳跃三种形式。平均而言,冬季副热带高压脊线在15°N附近,3、4月份开始缓慢北移,5~6月间(一般在6月中旬),出现第一次北跳,脊线北跳到20°N以北,并稳定在20°~25°N之间达一月左右。到7月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越过25°N,在7月底或8月初,副高到达一年中的最北位置,9月以后,副高向南撤退。 3、副高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变动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夏半年更为突出,是我国夏季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是依靠西南气流从孟加拉湾、印度洋输送来,但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关系着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水汽的路径和数量,而且还影响着西南气流输送水汽的状况。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的本身;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每年2月~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N~20°N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6月副高脊线北跳超过20°N,稳定在20°N~25°N时,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值江南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较大差异。 例如:西太平洋副高中心的推移,对我国江淮一带的天气变化影响更大,它的强弱和位置,直接影响我国境内夏季雨带的分布。由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随季节而变化,冬季偏南,夏季偏北,因此,我国主要雨带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春末,雨带往往位于华南;夏初,副高西伸北进,暖湿的偏南气流沿着副高面缘北上,与北方来的干冷空气交锋于长江流域一带,造成长江中下游四十天左右的阴雨天气。“黄梅时节家家雨”所反映的正是这种情况。但是,如果某年副高的位置较常年偏西或偏北,北方的冷空气的路径也偏西,这就是副高西侧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锋的雨带也异常偏西,于是就会在长江流域连续暴雨,而东部地区则在副高控制下出现持续干旱。尽管是梅雨时节,但天晴无雨,正是“梅子黄时日日晴”的写照啊! 气象专家指出:2010年西太平洋副高正向北退进,一直到8月份副高依然盘踞在华北地区东郊,这是副高10年来强度最大,位置最偏北偏西的一次,受其影响,我国一些地区陆续出现一系列极端的天气,致使“2012年末日”之说稍许的影响一些市民的思想。 据新闻播报,2010年5月以来,我国华南地区首先遭遇罕见的强降水,接着江南10个省市先后遭遇洪涝灾害,7月上、中旬还在长江流域发生多地局部灾害。与此同时,极旱的青海格尔木出现2000年一遇洪涝。汛期长江流域发生的洪涝灾害是西太平洋副高和北极极涡共同影响,导致江南一带出现强降雨。 总之,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也有异常现象,它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各国各省市的气象局也应做好监测,尽量降低灾害对其的影响。 参考文献:1.《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第二版李爱贞刘厚凤编 2.百度百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3.中国新闻网(2012-3-31) 4.京报网-北京晚报(2010-8-26) 5.新闻晨报(2010-7-14)

2006,2009年上海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人类学试题

上海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人类学试题 上海大学2009年人类学试题 人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一妻多夫制 2、从妻居 3、差序格局 4、酋长国 5、进化论 二、简答题 1、简述人类经历过的经济类型 2、简述默多克的亲属称谓分类 3、简述功能派人类学与之前的人类学的主要不同之处 4、简述涂尔干的宗教理论 三、论述题 1、论述20世纪中国人类学演变的基本脉络。 2、试述社会控制 人类学理论方法 一、概念解释 1、民族志 2、深度访谈 3、参与观察 4、民族中心主义 5、涵化 二、简答题 1、比较两种人类学理论,你倾向支持哪一种理论,为什么? 2、你参与关于上海市犹太人后裔的人类学调查,你将使用什么方法获取材料?用人类学方法论述。 3、试述两种人类学研究方法,并举例说明。 4、主位和客位是指什么?它们的区分对人类学研究有什么重大意义? 三、论述题 1、论述人类学与民族志的关系。 2、人类学提出的“他者”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个概念?举例说明。 2006年上海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人类学概论试卷 一,名词解释(6/30分) 露西 参与观察 外婚制 继嗣群 族群 《努尔人》 二。简答题(4/60) 简述[这个原来就漏了] 简述巫术的控制方式和其意义 简述“通过礼仪”的理论意义 简述维柯斯计划和其理念 三,分析题(2/60)

论述波兰尼的经济人类学的理论 论述费孝通、林耀华对中国人类学所做的工作 2006年上海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试题 一。名词解释(6/30) 《金枝》 集体表象 本尼迪克特 万物有灵论 文化相对论 莫斯 二、简答题(4/60) 简述《古代社会》一书的主要观点 简述新进化论的理论 简述传播学派的主要理论 简述格尔兹的主要工作 三、论述题(2/60) 论述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理论与布朗的结构功能理论的异同 论述列维-斯特劳斯的关于亲属结构的分析 2006年上海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化人类学试卷A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给出下列人类学术语的汉语意思。 1.参与观察2.库拉3. 族内婚4. 父系继嗣5. 虚拟亲属6.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7.语系8.文化震惊9.货船崇拜10. 一妻多夫制 二、名词解释 1.性别分层,是指两性之间在权力、地位、财富等方面的一种不平等的分配。 2.乱伦禁忌,近亲之间禁止婚配的性禁忌。 3.娶姨制(一些原始部族中丈夫因妻亡故或不育而娶妻之姐或妹为妻的习俗) 。 4.大传统,是指一个社会中占优势的文化模式,尤其是指体现为都市文明的文化模式。此概念由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于1956年首先创用。他在研究复杂社会的过程中,为了对比拥有社会精英及其所掌握的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传统的都市社区和保持有大量口传的、非正式记载的文化内涵的乡村社区的不同,创用了大传统与小传统这两个概念。他认为大传统和小传统是文明社会的两个方面,前者指都市文明,后者指地方性的社区文化。 三、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b 5. b 四、简答 1.给出二位人类学家及其一本代表作,并简介其中一本的内容。 每位人类学家1分,每本代表作1分,简介6分。 2.什么是万物有灵论(animism)? 万物有灵论是一种相信某种神灵能够使物体具有生命现象的信仰,即信仰所有物体都有神灵和未来的存在。亦译“泛灵论”。(6分) 1871年,泰勒将万物有灵定义为“灵魂的信仰”,并将其确定为所有宗教的根基。(2分)它可能起源于旧石器时代,诸如太平洋波利尼西亚人信奉的“马那”(mana)和印第安人的“奥伦达”(orenda)和“马尼陶”(manitou)等自然神的观念都表示精灵和非人性特质的存在。(2分) 3.简答各文化中婚后居住模式的几种类型及其含义并指出汉族属于哪一种。 从夫居:从夫居也称为从父居,是指新婚后的女方搬到男方家,与男方父母或是男方家族一同居住的婚后居住方式。绝大多数的已知社会都实行以男方为主的居住模式。(1.8分)

西太平洋安全框架

西太平洋安全框架”,不管台湾是否独立都将是中国的“瓮中之鳖”。 (三)、“中国通过‘解决日本’来解决‘西太平洋安全框架’”的最好时间点就是在“美国资本利益实质性转移欧洲”个过程中展开“半路截杀”。 =====上面的内容引述自《微分析010(2015年1月16日)》===== 二、正如作者在《微分析010》之要点2中描述的内容: (一)、要点2、通过“切断‘东亚实体经济’与‘欧美虚拟经济’之间的商品贸易联系”来切断“‘东亚实体经济’与‘欧美虚拟经济’之间的‘金融联系’(注:商品贸易联系是金融联系的基础和纽带)。从而将美元(和欧元)从东亚赶出去。将东亚地区经济活动的计价、结算、储备货币逐步更换为人民币——即启动“中国主导的以人民币为计价、结算、储备货币的经济循环体系”。 (二)、已经展开的汇率差动作为中国从南海方向解决日本(封锁南海航道)的前奏,其外溢效应正在蔓延: 1、顺着强势美元的东风,中国正在通过汇率差动构成的压力顺势而为——引领“将美元储备驱赶出东亚”的潮流,直至今日,中国手中的美元储备已经外流了近5200亿美元。 美国资本利益不是正在引导美元回流吗,中国就启动汇率差动引导东亚经济体“抛售美元这种储备货币”——同时,将人民币与黄金挂钩后,引导东亚经济体“用人民币替代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美元这次回流美国后再想返回东亚经济体可就难了。 极端情况下,中国通过汇率差动、封锁南海航道(这也是日本和美国政客口中经常念叨是‘南海航行自由权’的概念)等手段来彻底切断东亚实体经济与西方虚拟经济之间的联系,最终切断东亚与西方之间的金融联系——东亚经济体不再储备美元(欧元),美元本位制也就彻底完蛋了。 但上述内容对之东亚经济体本身的伤害也将非常巨大——所谓杀敌一千,自损至少500。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持续走向低迷是核心因素之一(属于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格局从东亚方向进入多极化时实现经济软着陆的情况),相信各位读者切身感受非常强烈。 注释:经济持续低迷的另外一个核心因素是中国积极准备即将到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属于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格局进入两极化时实现经济软着陆的情况) 2、新闻2中:中国12月份将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后,现在正在将人民币与黄金挂钩——这就是作者以前经常的阐述的“人民币本位制——金汇兑”的基础。 三、截止目前,中国展开汇率差动的工具(主动下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人民币与美元脱钩、构建人民币指数、人民币与黄金挂钩、人民币兑欧元绕开美元拉看来直接交易)都属于中国最高决策层的主动行为——也是攻击行为。 网络上任何关于“中国保卫人民币”的言论都是瞎子摸象、人云亦云的片面言论。

西方经典书目汇总

1.《尼各马可伦理学(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作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分类号: 2.《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作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分类号:B82-02/S642 3.《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A Discourse on Inequality)》作者:卢梭()分类号:D081/R864 4.《实践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作者:康德(Kant)分类号:K16 5.《道德形而上学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作者:康德(Kant)分类号:K16 6.《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作者:穆勒(Mill)分类号:D081/R864 7.《伦理学原理(Principia Ethica)》作者:摩尔()分类号:M822 8.《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作者:罗尔斯(John Rawls)分类号: 9.《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Anarchy, State and Utopia)》作者:诺齐克(Robert Nozick)分类号:B82-069/N961 10.《追寻美德(After Virtue)》作者: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 哲学: 1.《理想国(Republic)》作者:柏拉图(Plato)分类号:P718 2.《形而上学(Metaphysics)》作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分类号:A716 3.《诗学(On the Art of Poetry)》作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分类号:A716 4.《诗艺(On the Art of Poetry)》作者:贺拉斯(Horace)分类号:A716 5.《论崇高(On the Sublime Longinus)》作者:朗吉奴斯(Longinus)分类号:A716 6.《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作者:笛卡尔(Rene Descartes)分类号:D445 7.《思想录(Pascal’s Penssees)》作者: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分类号: D445 8.《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作者:休谟(David Hume)分类号:H921 9.《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作者:康德(Kant)分类号:K16 10.《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作者:康德(Kant)分类号:K16 11.《精神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 作者:黑格尔(Hegel)分类号:H462 12.《小逻辑(The Logic of Hegel)》作者:黑格尔(Hegel)分类号:H462 1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作者:叔本华(Schopenhauer)分类号:S373 14.《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ake Zarathustra)》作者: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分类号:N677 15.《非此即彼(Either/Or)》, 作者: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分类号:B534/K47 16.《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作者:索绪尔( Saussure)分类号:H0/S255 17.《纯粹现象学导论(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作者:胡塞尔(Edmund Husserl)分类号:H972 18.《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 Philosophicus)》作者:维特根斯坦()分类号:B521/W831 19.《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作者:维特根斯坦()分类号:B521/W831 20.《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作者: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分类号:H465 21.《诗·语言·思(Poetry, Language, Thought)》作者: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分类号:H465

历史上最大的台风

历史上最大的台风 台风是一种不容小觑的自然灾害,台风迎来会诱发暴雨、洪涝、泥石流、风暴潮等次生灾害。下面整理了历史上最大的台风,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史上最强的台风1、历史上最大的台风:台风洛克 2011年9月21日,第15号台风洛克在日本上空登陆,从这张日本MTSAT-1R 0430Z卫星图可以看出(来源:JMA/NOAA)。台风洛克是日本本月来遭受的第二场台风,根据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其规模相当于四级。截至9月22日,已造成11人死亡。 2、历史上最大的台风:台风南希 1961年9月12日,台风南希形成于西北太平洋地区。据测量,当其风速达每小时343千米,威力相当于5级超强台风。由于距离久远,如今都认为那次测量过高。而已被证实的几场台风,风速达每小时306千米,可算作史上第二强。南希破坏范围广,波及日本及美国关岛,死亡人数达191。 3、历史上最大的台风:台风梅姬 台风梅姬于2010年10月18日在菲律宾登陆,是有记录以来登陆菲律宾风速最高的台风。梅姬,在韩语中为“鲶鱼”的意思,最强时风速每小时达241千米,据JTWC指标,这一速度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相当于超强台风。热带气旋速度必须达到每小时118千米,

才能被称之为台风,而超强台风梅姬造成菲律宾和台湾地区69人死亡。 4、历史上最大的台风:台风维拉 维拉,是史上最致命台风之一,于1959年九月底席卷日本,造成5098人死亡,4万多人受伤。维拉破坏性之大,主要因台风造成名古屋附近伊势湾洪水严重泛滥,与其每小时305千米的强劲风速联系不大。巨浪摧毁了防波堤,庄稼、马路、铁道全都付之一炬,150万居民无家可归,痢疾大范围爆发,坏疽和破伤风也随之而来。此外,维拉带来的这场灾难,促使了日本富士山雷达系统的建立,用以预期未来的重大风暴。 5、历史上最大的台风:台风萨拉 超强台风萨拉,最大风速可达每小时310千米。1959年9月17日,萨拉在韩国南部登陆,狂风暴雨造成6人死亡,并摧毁6000间房屋,农作物损失达数百万美元。整个韩国,泛滥的洪水与巨浪造成669人死亡,782126人无家可归;此外,洪灾还造成日本死亡24人,数千座房屋无一完好。 6、历史上最大的台风:台风佛利斯特 1983年9月,超强台风佛利斯特在西太平洋形成发展,这是有记录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热带气旋,气压以24小时为周期每次下降100毫巴。这一热带风暴在当年9月28日袭击日本,最大风速达每小时137千米,整个日本降雨量高达48.3厘米,毁坏46000间房屋。这场风暴总共造成伤亡21人,损坏程度为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