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文学理论

文学与文学理论
文学与文学理论

文学概论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辅修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辅修 2010 2010年2010年9月

第一讲文学与文学理论

中国传统“文学”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发展第二部分西方“文学”观念的传统与现代西方“文学”文学性”第三部分“文学性”的稀释与蔓延文学死了(会死)结语文学死了(会死)吗

中国传统“文学”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发展

“文学观念的发生:作为“文献之学”文学” 1. “文学”观念的发生:作为“文献之学”的文学”“文学”“文学观念的发展:作为“文章之学”文学” 2. “文学”观念的发展:作为“文章之学”的文学”“文学”文学观念的分化:”“笔 3.文学观念的分化:“文”“笔”之分

“文学观念的发生:作为“文献之学”文学” 1. “文学”观念的发生:作为“文献之学”的文学”“文学”

《论语·先进》: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邢昺《论语注疏》邢昺《论语注疏》: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

按:这是将“文学”拆解为“文章”和“博学”二义。邢昺的注解有明显的“望文生义”的意味,很难说是确解。王利器批评邢昺“以文学为文章”,乃是“以狐为狸”,“以瑟为箜篌”(引桓谭语)。

皇侃《论语义疏》引范宁语:皇侃《论语义疏》引范宁语:文学,谓善

先王典文。按:所谓“善先王典文”,意为对前代典籍文献学的很好. 据《荀子·非十二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容斋随笔》(卷十四)等文献所述,子夏恰是孔门弟子中传先王典籍最力者。《先进》篇的“文学”可理解为“文献之学”,即有关前代文献的学习。

《论语·学而》: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何晏《集解》引东汉马融语:何晏《集解》引东汉马融语:文者,古之遗文也。按:此处“学文”意为学习古贤留传下来的文献。

《论语·雍也》:论语·雍也》君子博学於文。皇侃《论语义疏》皇侃《论语义疏》:言君子广学六籍之文。按:此处对“博学於文”的解释显然比前面对“文学”的解释要恰当。考虑到古汉语单音节片语合灵活的特点,此两处的“学文”与《先进》篇的“文学”也就是“学习古代文献”与“古代文献的学习”之间的区别。

《韩非子·难言》:韩非子·难言》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按:前一句是从反面说明拒绝对前代文献的学习,依靠质朴取信,会被认为鄙陋;後一句则是从正面说明学习《诗》、《书》等古代文献,按古法行事,会被人称颂。前後对照,互文见义,“文学”具体即指有关《诗》、《书》等文献的学习。

《墨子·天志》:墨子·天志》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荀子·王制》《荀子·王制》: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於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史记·孝武本纪》《史记·孝武本纪》: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後汉书·蔡邕传》《後汉书·蔡邕传》:邕以经籍去圣

久远,文学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後学。

扬雄《法言·渊骞》扬雄《法言·渊骞》:七十子之於仲尼也,日闻所不闻,见所不见,文章亦不足为也。汉书·公孙弘等传》《汉书·公孙弘等传》: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儒林传序》《儒林传序》:文章尔雅,训辞深厚。刘劭《人物志·流业》刘劭《人物志·流业》:能述文着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

按:在先秦两汉的有关文献中,“文学”与“文章”分别甚明。“文学”表示一种学术,“文章”则表示口头或书面的言文字作品。後三处“文章”是指所着述的语言文字作品。正如王利器先生所言:“是文学之於文章,在当时,二者固不可混为一谈也。”

2.“文学”观念的发展:作为文章之学的“文文学”观念的发展:作为文章之学的“学”

标志事件:标志事件:

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在儒学、玄学、史学之外另立文学馆。(涵盖经、史、子、集四部)

《世说新语·文学》虽仿照《论语·先进》首列“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但“文学”的外延已大为扩展,其中不仅列有马融、郑玄这些研习儒家文献的“文学”之士,而且有何晏、王弼、钟会、向秀等以注玄谈玄着称的“文学”之士,有支道林这样的精研佛学的“文学”之士。《文学》篇还记载了众多关於当时人所写文章如支道林《即色论》、左思《三都赋》、刘伶《酒德颂》、庾阐《扬都赋》、袁宏《东征赋》等的谈论,表明有关文章的写作和评赏也已归在“文学”之列。

梁代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专述文章作者之事,《文学传序》即是对当时文章之学的评论和总结。隋代姚思廉的《梁书·文学传序》、《梁书·文学传後论》和《陈书·文学传序》、魏征《隋书·文学传序》、李延寿的《南史文学传序》和《南史·文学传论》等,所言“文学”之义都基本与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序》相同。

3.文学观念的分化:文笔之分文学观念的分化:

萧统《文选序》萧统《文选序》: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

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辨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所谓坐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

至於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於深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

梁萧绎《金楼子·立言》梁萧绎《金楼子·立言》: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追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於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笔退则非谓

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而古之文笔,今之文笔,其源又异。

黄侃《文心雕龙劄记》引上语按:黄侃《文心雕龙劄记》引上语按:案文笔之别,以此条为最鲜明。其於声律以外,又增情、采二者。合而定之,则曰有情采声韵者为文,无情采声韵者为笔。然自永明以来,声律之说新起,所重在韵,但言有韵为文,无韵为笔。虽然,若从梁元帝之说,则文笔益不得以体制分也。

钟嵘《诗品序》钟嵘《诗品序》: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於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颜延、谢庄,尤为繁密,於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浸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

阮元《文言说》阮元《文言说》:古人无笔砚纸墨之便,往往铸金刻石,始传久远;其着之简策者,亦有漆书刀削之劳;非如今人下笔千言,言事甚易也。许氏《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左传》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此何也古人以简策传事者少,以口舌传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为一言,转相告语,必有延误。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於记诵,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於其间,始能达意,始能远行。此孔子於《易》所以着《文言》之篇

也。古人歌、诗、箴、铭、谚语,凡有韵之文,皆此道也。

按:阮氏将文有偶韵的起因归为书写不便与易於口舌相传两点,乍看之似有理,细审之则不然。汉语书面语历史提供的事实正与之相反:先秦之文如诸子、《春秋》三传撰於“漆书刀削”之世,却基本上是散行文体,而韵偶大行时,却正是纸帛代简的魏晋时期——此其一。其二,阮氏摭拾《文言》中比偶之句以为骈偶之文树立楷模,乃是将文章中的骈偶因素视为文体的要求,这在逻辑上无法立足。其三,既言“今人下笔千言,言事甚易”,又何须复归於偶韵成文这是阮氏的自相矛盾处。

仅从实用角度看待韵偶的文章(文学)史意义是很难解释圆通的,声律、骈偶盛行的社会土壤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精神与艺术精神在人世生活的全面勃兴与弥漫,情感的丰盈与泛滥才是追求韵律骈偶的内在动因。

《文心雕龙》中类举的这些有韵之文:诗、骚、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七、连珠、谐隐等,这类文章或言志、或缘情、或体物、或谐趣、或流连哀思、或美盛德形容。它们突出了声韵比偶,但韵偶的目的不是为了易於口耳传事;它们突出了语言,但语言的修辞目的不在於“陌生化”。是音乐性与情感性,而不是实用性与陌生化,才是对这类文章特徵的最切至的描述。语言的“陌生化”是西方叙事文学的典型修辞,而语言的音乐化则是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内在旨趣。

章太炎《文学要略》章太炎《文学要略》:文学者,凡有以文字着於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或言学说、文辞所由异者,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此亦以往之见

也。何以定之凡云文者,包络一切着於竹帛者而为言,故有成句读文,有不成句读文,兼此二事,通谓之文。

局就有句读者,谓之文辞;诸不成句读者,表谱之体,旁行邪上,条件相分,会计则有簿录,算术则有演草,地图则有名字,不足以启人思,亦又无以增感,此不得言文辞,非不得言文也。诸成句读者,有韵五韵分焉。诸在无韵,史志之伦,记大人鬼异事则有感,记经常典宪则无感,既不可齐一矣。持论本乎名家,辨章然否,言称其志,未足以动人也。

过秦之伦,辞有枝叶,其感人顾深挚,则本诸从横家。然其为论一也,不可以感人者为文辞,不感者为学说。然言有韵,其不感人者亦多矣。《风》、《雅》、《颂》者,盖未有离於性情,独赋有异。夫宛转哀隐,赋之职也。儒家之赋,意存谏诫,若荀卿《成相》一篇,其足以感人安在乃若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或写都会城郭游射郊祀之状,若相如有《子虚》,扬雄有《甘泉》、《羽猎》、《长杨》、《河东》,左思有《三都》,郭璞、木华有《江》、《海》,奥博翔实,极赋家之能事矣。其亦动人哀乐未也其专赋一物者,若孙卿有《蚕赋》、《箴赋》,王延寿有《王孙赋》,祢衡有《鹦鹉赋》,侔色揣称,曲成形相,嫠妇孽子,读之不为泣,介胄戎士,咏之不为奋,当其始造,非自感则无以为也,比文成则感亦替,此不可以一端论也。

且学说者,犹不可感人耶凡感於文言者,在其得我心。是故饮食移味居处縕愉者,闻劳人之歌,心犹怕然。大愚不灵无所愤悱者,睹眇论则以为恒言也。身有疾痛,闻幼眇之音,则感慨随之亦。心有疑滞,睹辨析之伦,则悦怿随之矣。故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凡好学者皆然,非独仲尼也。以文辞、学说为分者,得其大齐,审察之则不当。

过秦论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於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於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於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於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後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荀子《蚕赋》荀子《蚕赋》:有物於此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後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弃其耆老,收其後世。人属所利,飞

乌所害。臣而不识,请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屡化而不寿者与善壮而拙老者与有父母而无牝牡者与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後治,夏生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大已。夫是之谓蚕理。——蚕。

郭璞《江赋》郭璞《江赋》:咨五才之并用,寔水德之灵长。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乎滥觞。聿经始於洛沬,拢万川乎巴梁。冲巫峡以迅激,跻江津而起涨。极泓量而海运,状滔天以淼茫。总括汉泗,兼包淮湘。并吞沅澧,汲引沮漳。源二分於崌崃,流九派乎浔阳。鼓洪涛於赤岸,沦余波乎柴桑。纲络群流,商搉涓浍表神委於江都,混流宗而东会。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滈汗六州之域,经营炎景之外。所以作限於华裔,壮天地之崄介。……

比较——比较——郦道元《水经注·三峡》郦道元《水经注·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第二部分西方“文学”观念的传统与现代西方“文学”

《牛津英语大辞典》“文学”:牛津英语大辞典》文学”第一条定义:第一条定义:书本知识,高雅的人文学识。第三条定义:第三条定义:指全部文学创作;某一国家、某一时期或整个世界产生的全部写作。如今

也用於一个更局限的含义,指那些能从其形式美或情感效果角度加以考量的文章。

按:在欧洲,直到18世纪末,“文学”一词都还是“文献”之意,後逐渐过渡到专指有关古典文献的特别知识和研究。 1900年前後才形成了现代的审美文学观念,即专指具有形式美和抒情性等特徵的一类特殊文本。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导引》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导引》(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周小仪《文学性》)(周小仪版社,1997)(周小仪《文学性》)——着重指出浪漫主义批评家对文学观念的阐述。他认为,是法国批评家斯塔尔夫人在《论文学》(1800)中首先确立了文学作为“想像性写作”的观念。斯塔尔夫人曾经於1803— 1804年间旅居德国,结识了歌德、席勒、费希特、施莱格尔等人。她深受德国浪漫派文艺观点的影响,是最早把德国古典美学介绍给法国读者的批评家之一。反对法国古典主义,景仰当时德国文化中的自由精神和个人主义的浪漫艺术理想。

浪漫主义憎恨中产阶级和工业社会,文学则代表有机社会的理想和人的完整统一。因此创造性、想像性、整体性、审美性等价值就附着在文学文本之上,并成为衡量某一类型写作的标准。

德里达《这种叫做文学的奇特体制》 1989):德里达《这种叫做文学的奇特体制》(1989):文学性不是一种自然的本质,不是文本的内在属性。它是文本与某种意向关系发生联系之後的产物。这种意向关系就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或社会制度中的规则;它们并未被明确意识到,但镶嵌於文本之中,或成其为一个组成部分或意向层面。如果我们仍然使用

本质这个词的话,那麽可以说文学的本质是在读与写的历史过程中作为一套客观规则而产生的。

罗兰·巴特:罗兰·巴特:文学就是那些被讲授的东西(Literature is what gets taught)。

第三部分文学性的稀释与蔓延

“梨花体”诗选:梨花体”诗选: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後不冲刷便池的人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赵又霖和刘又源一个是我侄子七岁半一个是我外甥五岁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

我发誓从现在开始不搭理你了我说到做到再不反悔

摘桃子诗人们相约去北京西郊摘桃子问我去不去我说要是研讨我就不去了但摘桃子好玩远胜过赏花

秋天来到廊坊我从图书馆骑车去市委大院我去办一点个人的私事我骑车穿过了大半个市区风吹着我裸露在外面的半截手臂风有点凉了我可否说:秋天已全面进入廊坊

雨开始是暴雨非常暴後来是大雨非常大再後来是中雨非常中再後来是小雨非常小再後来雨停了非常安静再後来雨又来了还带着风呼啦哗啦的披沥啪啦的非常喧嚣打着墙、窗户及水泥屋顶这些不会说话的东西非常无聊

网友和作:网友和作:我明白诗歌就分段而已/从此我欢呼/诗歌

没死/丽华用华丽的诗教育了我/原来我也能写诗

“浪漫”新解——浪漫”新解——最浪漫的事(歌词)最浪漫的事(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後坐着摇椅慢慢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蒙牛“特仑苏”品牌故事:………… 2004年,一万头精选自世界四大洲的良种乳牛,穿越浩瀚海洋和连绵山脉,来到被誉为“中国乳都”的草原明珠,从此在特仑苏的专属牧场上安家。几年之後,连乳牛也爱上了这片草原。因为在这里,他们不仅享受着得到上天眷顾的自然环境,还享有被百般宠爱的生活。

从苛刻的指纹认证车间管理,到先进的科技和悉心的关怀,每一个环节都无可挑剔,也令来自这群快乐的乳牛的牛奶,每一滴都感受过草原的清风碧草;每一滴都蕴含着天地间的精华;每一滴都是北纬40度的杰作;每一滴,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每一滴都是无数人呵护的珍宝;每一滴,都是上天青睐的、独一无二的特仑苏。…………让心灵沉浸在特仑苏那包容天地韵致的醇厚浓香中,你可以在点滴浓郁里品味草原的清新纯净,在丰厚的回味中体会对丰盛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无限追求。…………

服装广告词:下雨时,你唯一能想起的名字——三角雨衣只有妻子知道hanes与内衣的区别——hanes T恤贝克莱领带把整个世界系在一起——贝克莱领带

爱情短信:不要问我爱你有多深,跑到烈日下晒晒,太阳代表我的情;不

要问我爱你有多久,抬头望望寂寞的星空,月亮代表我的心!不论天涯海角,不管春夏秋冬,我一定会把你带在自己的身边,不论走到哪,你都将是我一辈子最重的行囊。左思右想,只有你对我最好,你不要我,谁要呢

我来自云南元谋,你来自北京周口,我握住你长满绒毛的手,轻轻咬上一口,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结语——文学死了吗(希利斯·米勒)

《文学死了吗》第一章篇首:文学死了吗第一章篇首:文学就要终结了。文学的末日就要到了。是时候了。不同媒体有各领风骚的时代。文学虽然末日将临,却是永恒的,普世的。它能经受一切历史变革和技术变革。文学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的一切人类文化的特徵——如今,所有关於“文学”的严肃反思,都要以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作为前提。

片语摘录:文学作为文字的某种运用文学是世俗魔法文学是世俗的梦境普鲁斯特:作为谎言的文学德里达:文学作为完全的他者文学是改头换面的自传

米勒对“文学”重新定义:米勒对“文学”重新定义:文学可以定义为一种奇特的词语运用,来指向一些人、物或事件,而关於它们,永远无法知道是否在某地有一个隐性存在。这种隐性是一种无言的现实,只有作者知道它。它等待着被变成语言。

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答案

《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第一批次 通俗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有着共同的指向和相似的建立基础。正确 “艺术是现实的反映”是我国实践派美学代表性观点。错误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是::“诗言志” 五四时期以写爱情诗闻名,被朱自清誉为“对于旧礼教好像投掷了一枚炸弹”的现代诗人是:汪静之 曹丕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讲的“文章”包括: 文学非文学各种应用文体议论文 “诗言志”中的“志”在古代主要是指:政治抱负 文学作为审美乌托邦,它所代表的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基本关系是:冲突与对立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徐干“时有齐气”,这意味着影响文学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理环境 在我国的文论史上,首次运用西方文论话语体系全面地评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著作是:《评论》 充分肯定自然环境对文学有直接影响,并提出了著名的“三要素”说的理论家是:泰纳 我国传统文论史上较为完整和系统的一部文论著作是::《文心雕龙》 明确提出诗歌应“乐意戴着脚链跳舞”的现代诗人是:闻一多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态度主要是: 斥责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称为“革命好莱坞”的是:当代革命文学 第二批次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文心雕龙》。错误 白居易曾激烈主张“文章合为时而做,诗歌合为事而做”。正确 文革时期,被奉为“革命文艺”最高典范的艺术样式是:报告文学 中国当代战争文学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乐肉欲 作为人类整个心灵活动的产物,艺术作品通常表现为:感觉梦幻欲望情感 我国古典诗歌尽管主题的种类繁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农业诗政治抒情诗 中国古代诗歌中著名的叙事长诗包括:《孔雀东南飞》:《长恨歌》 30年代郑振锋、傅东华主编的《文学百题》一书把文学作品的体裁分为:散文诗小说戏剧 近代以来,在域外小说及文艺的译介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性 艺术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独立发展道路不同于科学 中国当代革命文学的创作规范包括:“根本任务论”“三突出”“三陪衬” 过去长久以来,我们心目中作为文学艺术传统的典范的是士大夫文艺宫廷文艺民间文艺山歌 受古代农耕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传统文论在阐释诗的起源及情感表达方式时多采用:物感说 第三批次 1、现代新诗即摆脱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的束缚而来的。正确 2、中国历史上的圣贤英雄特别是在红色经典中与西方常常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往往都与女色女色无染日正确 3、当代中国革命战争文学所严厉批评和鞭笞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贪生怕死的胆小鬼信奉活命哲学的叛徒 4、在《什么是散文》中主张把散文视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而把论文、宣言等斥于散文之外的人物是:朱自清 5、李泽厚认为美感的矛盾二重性主要体现在:主观直觉性客观功利性 6、在肯定自然环境对文学的直接影响等方面有着相似的理论主张的人物是:刘勰、泰纳泰纳、孟德斯鸠 7、文学批评的核心应当是:文学性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与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与”得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得“兴观群怨”说对后来得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得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得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得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得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得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得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得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得思想倾 向与感情心态。观世与观志就是读诗得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得团结作用)“群”,就就是“群居相切磋”.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得作用)”怨"得主体就是对现实不良政治得批判。但怨得对象不一定都就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得牢骚与感情上得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就是为得之。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 响对词句得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得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 诗意得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得本意。对“以意逆志”得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得意见:一就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就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与欣赏文学作品得重要原则与方法。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得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得时代状况。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得命题,意思就是说真正美妙得声音就是听不见得,真正美妙得形象就是瞧不见得。老子认为具体得声音只就是声音美得一部分,不就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您去想象全部最美得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得局限,故而就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得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得“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得影响.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理论得产生奠定了哲学与美学基础。 6“坐忘”“心斋”:庄子提出得命题,就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得继承与发展。虚静得方法就是心斋与坐忘。心斋就就是空虚得心境,即超越功利得审美心境、审美态度。坐忘指端坐而全忘一切物我得出世思想与精神状态。原意就是讲对“道"得体认,须有空明虚静得心理状态。这一理论与审美心理、艺术心理就是相通得.在艺术创造或艺术欣赏时,也须空明虚静得心理状态。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就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7得意忘言:出自庄子《外物》篇,她认为“言”得目得在“得意”,但“言”本身并非“意”,它就是不尽意得,“忘言”,并不就是排斥或抛弃言辞,而就是在理解“意”得时候,不拘泥于言辞所已表达得范围,而应由此去领会与把握“言外”得部分,获得更为丰富与完整得“意"。故必须“忘言"而后方能“得意”。“言”只能起一种暗示,象征作用.“得意忘言”这就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然而有要运用语言文字得矛盾之基本方法。认为语言可作为“得意”得工具,利用各种不同得语言,如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去获得“言外之意”。 8永明声律论:南齐永明时,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得关于诗歌语言得声音、韵律得理论。周顒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八病”,“平仄相间”等。沈约等将四声得区辨同传统得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形成永明体(新体诗)。永明体得出现,标志着古体诗已暂告一段落,预示着近体诗得即将出现。但在当时,就是有不同瞧法得,如钟嵘就认为过份讲究声律,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完整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 一、孔子的文艺思想 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泰伯》)的基本原则。“兴于诗”。“兴”是兴起之意。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成于乐”。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 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还提出“辞达而已矣”。(《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韶》乐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善的,《武》乐歌诵武王伐纣,内容不够完善。孔子主张内容和形式并重。(五)论雅乐与郑声:孔子提倡雅乐,反对郑声。提出“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雅乐比较中正,郑声不合中正平和之意,不利于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孟子的文艺思想 (一)知言养气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所说的“气”,是指作者所应具有的内在的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他认为只要作者具有这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就会写出富有充沛文气的作品。善于养浩然之气,就能知辞之正邪虚实,接下来便引申出知言的问题。知言是指能正确地使用语言文辞,能分辨文辞的优劣好坏。而这又是建立在养气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知言养气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 2、以意逆志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指不能以个别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它是一种对文本的解读方法,在阅读鉴赏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艺理论第一章本章知识点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使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本节概述: 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来解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它的实践性和它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知识点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分工更具体、明确,不能不影响到文学学科的发展;再加之文学实践的需要,文学研究视角、方法的多样化及其成熟,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论文

“文起八代之衰,泽被后世之功” ——解读韩愈的文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唐代中期出现文体文风改革的高潮,一方面缘于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的触发,即经世致用的需要促成了文体文风改革高潮的到来,另一方面与文章发展的内部规律密切相关。 以骈文而论,它发端于先秦,形成于魏晋,至南北朝大盛,此后一直延续不衰。它的出现,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方向发展。但是发展到后来,弊端也逐渐明显。如对偶惟求其工,四六句型限制了内容的充分表达;用典惟求其繁,不少篇章晦涩难懂;一意追求华丽辞藻,内容空虚浮泛。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骈文是唐代前期普遍使用的文章样式,不过,唐代骈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自初唐四杰开始,不少作品已于工整的对偶、华丽的词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骈文去赘典浮辞,走向平易流畅的过程,反映出文风正在不知不觉的变化中。文风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散文领域中要求改革的愿望。这种愿望也表现在理论批评上,从初唐以来,不断有人对骈体文风提出批评。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德古文理论。 古文和骈文是中国古代文章写作的两种基本语言表达方式,古文的名词是后起的,是针对骈文而提出来的,指骈文产生以前先秦两汉文章写作的语言表达方式,即自由、不受任何限制的语言表达方式。古文的概念产生很早,汉人所说古文指先秦文献典籍,亦指先秦古文字,在六朝人说的古人,乃是泛指前代的文章。这些均与唐人所说古文不同。唐代古文提倡者所说的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期文章那种与六朝骈文不同的、不讲骈俪对偶的单行散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古文并不绝对排斥骈文,也可以夹杂少量骈偶句,但以自由的单行散体为主。古文和骈文作为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应当是并行共存的,彼此也可以相互掺杂运用,事实上它们各自的发展都没有中断过,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侧重而已。骈文侧重于格式整齐的语言形式美,而且是一种绚丽铿锵、和谐对称的雕饰美;古文侧重于语言的自由流畅表达,讲究的是一种清新自然、生动简洁的本色美。 唐代古文的兴起和发展,并不是从简单模仿先秦、两汉文章而来,而是在政治革新的背景下,为了自由流畅地表达思想感情,继承和发扬先秦两汉文章单行散体的语言表达方式,经过长期创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出了一种生动、简洁、明朗、自然的文学语言和灵活自由、不受任何拘束、更符合当时人思维特征和思想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后,才确立了其重要历史地位的。唐代古文理论的提倡者和古文创作的实践者,如陈子昂、萧颖士、李华等,都是政治上颇有理想抱负,关心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具有不同程度改革思想的文人。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2016一2019年广东中山大学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考研真题

2016一2019年广东中山大学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考研真题2016年广东中山大学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七体 2.建安七子 3.诗格 4.势 5.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6.宋诗派 二、分析题 1.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1)请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这段文字出自哪篇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3)试通过这段文字分析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2.宋张鎡云:“古文分三等,周为上,七国次之,汉为下。周文气雄,七国文壮伟,失于骋,西汉之文华缓,失于滞。东汉以下文无可取。” 根据其中提到的文章写一篇文学批评史。 3.分析下列作品的主旨及艺术特色。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论述题 1.论述唐朝诗歌批评对唐诗的影响。 2.《牡丹亭》中《惊梦》一节六支曲子如何刻画杜丽娘的心理? 3.分析《聊斋志异》小说中的诗性特征。 2017年广东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6分) 1.诗《四始》 2.香草美人 3.有为而作 4.沈汤之争 5.境界说 二、材料分析题(每个20分) 1.给的材料是文心雕龙宗经篇,问作者和文章出处,然后分析理论内涵。 2.材料是《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问作者和时代,以及分析文论史上的意义。 3.给的是桃花扇最后一支曲子问出处及其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论述司马迁和班固对《离骚》的评论,并略作点评。 2.论宋人“以文为诗” 3.论《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2019年广东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郊寒岛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题目及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题目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

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 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 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6“坐忘”“心斋”: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虚静的方法是心斋和坐忘。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

文学理论整理

学习资料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也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当中。 定义: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造艺术形 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定义: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 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定义: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认识性 倾向性 实践性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定义: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 在文学中具有主导性质,因此,情感性是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是个人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进行社会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定义: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就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偏重于从审美对象来说。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文学形象主要是作家的艺术心灵创 造的产物,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结晶。文学形象比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 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体现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定义: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文学可以通过想象等文学手段,使人在审美的瞬间超 越自然的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第一、人在文学中能动地刻画自然并表达自 身感受。第二、人在文学中实现对自然的征服。第三、人在文学中同自然结为知己。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的超越。文学审美使人在想象中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 实现一定程度的精神超越。人们总是在文学中寻找理想,追求理想。 对人自我的超越。文学审美是心灵的自由活动。美的文学可以陶冶性灵,启发幽思, 拓展心胸,塑造人性,完善人性。 情感性 形象性 超越性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文学的间接性(非直观性)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为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留下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 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征。 文学的精神性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之中。 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和声韵美的特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课程:中国文学批评史 姓名: 学号: 班级:汉语言文学专升本班

1.“感物说”与“神思说”的具体内容有哪些,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感物”与“神思”是魏晋南北朝文论中关于文学创作发生于构思环节的重要理论范畴,意在揭示文学创作构思缘起于具体的构思问题,二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 (1)“感悟说”的具体内容:先秦时代,一般用“物感”来解释创作活动。所谓“物感”,主要是指自然与社会现象对作者所产生的感染,所激起的情感。陆机的《文赋》强调情物相感对于创作产生的直接作用。陆机指出,文学创作开始于缘物情起,同时与作家的学养和人格精神相关联。这也是汉魏六朝的普遍看法。两晋时代的文学感物说,在南朝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梁代的钟嵘在《诗品序》中对诗歌的产生的原因以及对诗歌功能做了精辟的阐述。到了魏晋,人们对文学现象的认识超越了先秦两汉“物感”说的思路,注重从社会人事方面去寻找创作的动因。刘勰首先强调诗人感物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在《文心雕龙·明诗》篇强调了人心得感受是受到外在物候的变化的作用,从这点来说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陆机的《文赋》的观点是相契合的。但是在“物”的范围方面,刘勰比陆机更进一步。他扩大了“物”的范围,从外物到山水自然他进一步阐明了自然间的山水对感发文思的重要性。刘勰强调诗人感物必须以生命的体验来进入境界,写气图貌,贵在随物宛转,与心徘徊。魏晋南北朝的“物感”说,并不等同于现代哲学的反映论,它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观念之上的一种学说,影响到文学理论范畴,便是强调宇审间通过元气的交感,使自然景物与人类的思想感情得到互动。刘勰感物说还强调诗人的意象营造与传神写照,得益于感物的层次,他认为《诗经》所以堪为经典,就在于通过感物而传独写照《诗经》的描写达到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境界,成为经典作品不是偶然的。 (2)“神思说”的具体内容:“神思”是指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及状态,并不是单指艺术想象,也不是仅限于艺术构思阶段的思维活动及状态。刘勰认为“神与物游”是“神思”的基本特点,即想象活动与头脑中的各种形象相伴随,它体现了心物同一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作家一方面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要把这些纷繁杂乱的形象转化成可见可感的语言文字,这就需要深厚的艺术积累。另还有情感性、虚拟性、艰苦性等特点。“神思”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古代文论范畴。 (3)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①“神思”说是在“物感”说之上形成的文论范畴。它主要讨论在“物感”的基础之上,文学创作如何进行构思与想象的。②都在揭示文学创作构思缘起于具体的构思问题。③“神思”是与“物感”相互交融的一种心灵活动,表现于文学想象与构思的各个方面。中心环节是要解决文学构思与想象活动中的言意之间的矛盾,形成完美的审美意象,完成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2)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2)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

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批评史(上) 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 1.殷璠“兴象论” “兴象论”是殷璠从反齐梁的角度以及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指出六朝人过于偏重在词藻、声律等具体形式、技巧方面,而轻视了审美意象的创造,因此提出了诗歌创作应以创造“兴象”,即艺术意象为主的思想。 “兴象”是殷璠首先提出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它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因此说“兴象”是“可以兴”的审美形象。 标举“兴象”,反对“轻艳”是殷璠诗歌理论的基本特征。 2.王昌龄“诗境论” 王昌龄著有《诗格》一书,他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创作中首先要立意,但诗歌创作中的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一体,然后才能产生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如“境思不来,不可作也。” 意与境的融合,就是心与物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以心击物,深穿其境,即是要求心与物能水乳交融,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又必须在创作主体“安神净虑”(“虚静”)的条件下实现。 意与境的和谐,必须任其自然,由感兴而生成,绝不是人为强制所能达到的。 王昌龄关于诗境的论述,一般以<<吟窗杂录>>本<<诗格>>中的“三境”、“三格”说作为主要依据。 3.杜甫的文学思想要求表现民生疾苦,“为民请命”。他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 杜甫对庾信后期诗歌、齐梁著名诗人艺术成就、初唐四杰诗歌创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戏为六绝句>>中以诗论诗,杜甫对待前代文学的态度是既要继承风雅的传统,“别裁伪体”,又要“转益多师”。 杜甫诗歌创作思想核心是讲究传神。 4.皎然“取境说” “取境”指诗歌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构思过程中要依靠诗人的灵感,出现“意境神王,佳句纵横”。他力求把人工修饰与天工自然融为一炉,很重视人工修饰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皎然对诗境审美理想的追求,仍是在天真自然,有象外之奇,有飞动之貌,写冥奥之思,若不思而得。 皎然在<<诗式>>、<<诗议>>中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气腾势飞,具有动态之美; 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 <<诗式·取境>>云“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5.晚唐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著名诗歌美学范畴。他 在诗歌理论批评中,比较偏重于诗歌的艺术美,深入地探讨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 诗歌的“味外味”---“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文学作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许多具体的景象,但文学作品的真正醇美之处在于由这些具体景象所构成的,存在于这些具体景象之外的艺术意境上,可以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丰富它。 诗歌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指艺术意境所具有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的特点。司空图欣赏的是以这种艺术意境来表现山水田园隐逸生活、寄托佛老情操的诗歌。 司空图认为诗歌意境的创造,必须做到“思与境偕”。它指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和化合,是和某种特定的外在境界相联系的。 诗歌“醇美”之味在诗外,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6.白居易:为艺术而艺术,为生活而艺术 他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7.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 陈子昂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两个弊病,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论”与“风骨论” 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他的文学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