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人才成长现状与发展环境

企业家人才成长现状与发展环境
企业家人才成长现状与发展环境

企业家人才成长现状与发展环境

一中国企业家人才基本现状

(一)文化素质

调查显示,近十几年来,我国企业经营者的整体文化素质已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突出表现为高中以下学历人员比重的下降和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员比重的增加,尤其是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比重的迅速提高。1993年,我国企业经营者中高中以下学历的人员占到30.8%,而在1995年和2000年这一比例分别下降到20.4%和15.3%,到2003年进一步下降到6.8%。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重在1993年为33.9%,而在1995年和2000年则分别增长到42.1%和54.6%,到2003年进一步提高到64.0%。在1993年,我国基本没有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企业经营者,而到1995年和2000年,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企业经营者的比重已增加到1.7%和9.9%,到2003年进一步提高到21.6%(表1)。中国企业家联合会2003年的调查表明,我国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文化素质相对更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了31.4%,经营者中学习过经济管理专业的比例已经达到78.9%。

但是,考察我国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不能仅仅只看其学历水平的变化,学历只是文化素质的表现之一,文化素质还应包括外语、管理、市场、法律和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我国企业家不仅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学历水平,更要具备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我国企业家的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外语、国际经贸知识等方面。

(二)能力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各类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能力素质在市场竞争中得到逐步提高,企业综合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明显提高。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最强的三项能力是:决策能力(61.7%)、组织协调能力(61.6%)和创新能力(33%),

这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把握市场机会、协调企业内部运作有很强的自信;认为自己最弱的三项能力是:攻关能力(61.2%)、市场营销能力(32.4%)和表达能力(31.4%),这与我国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程度和经营环境的市场化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被企业经营者认为是“最弱”的三项能力与企业的对外开拓和市场推广关心密切,而认为是“最强”的三项能力与企业的内部管理关系更密切,这反映了我国企业经营者在能力素质方面,具有内部管理能力强而对外开拓能力弱的特点。

(三)收入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经营者年工资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年收入为万元以上的企业经营者所占比例,1980~1984年仅为8.7%,1985~1993年达到23.4%,而到1994~1999年则已经上升到59.5%。蔡纯一:《我国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的对策研究》,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第21页。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经营者年收入增幅更是明显加快,各种不同类型企业中的企业经营者年收入都有明显提高。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8年和2000年的调查,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的各类企业经营管理者,在1998年只占32.1%,而到2000年已迅速上升到80.2%。

在企业经营者收入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其收入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项目不仅出现年薪制,而且长期性激励项目开始出现,并且被采用的比例也较高。在调查企业中,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酬项目结构比例依次为:岗位工资(83.03%),奖金(72.59%),职务工资(62.64%),各种津贴(54.81%),年功工资(44.37%),技能工资(34.26%),长期激励(14.52%)。中国企业家联合会:《2003年全国千户企业管理调查研究报告》,《中国企业管理年鉴》(2004),第358页。

尽管近年来我国企业经营者的年收入水平有了大幅上升,而且收入的形式也在多元化,但调查结果表明,59.3%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仍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低或偏低,52.7%的集体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低或偏低,而43.6%的股份制企业经营者也

持有类似看法。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中国企业经营者队伍制度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76期。华信惠悦咨询公司(Watson

Wyatt)2003年对中国67家企业近10000名员工的调查表明,只有43%的员工对当前的薪酬满意,而57%的员工对当前的薪酬反映一般或不满意;当被问到辞职的原因时,他们将薪酬列为辞职的首要原因。田耘:《员工们都在想什么?中国企业员工忠诚度调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4年第8期,第22页。这些调查说明,当前我国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与其预期收入还有一定差距,这可能会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积极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工作稳定性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稳定,是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为研究我国企业家人才的稳定性,北京大学国际MBA和美国光辉国际公司以“21世纪的中国企业领袖机遇和挑战”为题目,与2003年对160名企业高管人员做过一次调查。被调查者均在企业内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其年龄分布为:

35~40岁的占53%,

40岁以上的占25%,34岁以下的占22%。在这些高管人员中,来自国有企业的占30%,来自外资企业的占33%,来自股份制企业的占23%,来自私营企业的占14%。

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高管人员中,70%还没有国际管理经验,90%以上的人认为他们的企业在今后3年内,仍将不具备足够的管理人才储备。当问到“在今后两年内可能不可能离开公司”时,9%的人认为很可能,45%的人说有可能,这就是说54%的被调查者在今后两年内很可能或可能离开公司,而倾向于“坚守阵地”的不足半数,只有12%的人坚定地认为不会离开公司。

该调查还显示,在未来的两年内,66%的部门经理、60%的副总裁和企业的执行官、27%的总裁和总经理、14%的CEO和董事会主席都将可能离开,这些数字都比

国外大得多,我国企业高管人员的不稳定性令人震惊。从调查结果看,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1)企业未能建立经理职业长期发展计划;(2)未能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3)企业管理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4)只有进入机制,没有退出机制;(5)未能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6)高层管理者素质不高。

(五)价值取向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4年进行的“中国企业经营者的价值取向”专项调查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企业经营者都将“做事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有精神追求的人生活更幸福”和“任何时候都不应为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公共利益”排在价值取向的前三位,并将信守承诺、守法经营、善于创新、尊重员工和回报社会等视为企业家的主要特征。这说明我国的企业经营者具有较高的精神追求,并不像有些文章所渲染的“中国企业家面临信仰危机”。

二中国企业家人才的成长环境

(一)总体评价

在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期内,企业完全是政府的附属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完全听命于政府,企业没有任何生产经营自主权,根本没有企业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经营者开始获得一定的经营管理决策权,逐渐获得一定的企业家身份和地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和民营企业的兴起,中国的企业家人才开始大量涌现,队伍不断壮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家人才成长环境不断优化,为企业家人才的成长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受到了企业经营者总体上的肯定评价。但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家人才队伍的成长,还存在着政企分而不离、企业家市场发育不良、企业家约束与激励机制缺位、企业家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等障碍。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2003年进行的“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现状与环境评价”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家人才的成长环境总体上给予了肯定评价。在调

查所涉及的经济体制、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社会舆论、文化环境与市场环境等六个主要方面,企业经营者认为上述六个方面的环境对目前我国企业家人才队伍的成长“很有利”或“比较有利”的比重介于24.3%和52.5%之间,超过了选择不太有利与很不利的比重(介于14.5%至26.4%之间)。在这六个环境因素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市场环境”和“经济体制”的评价相对较高,而对“法律环境”的评价相对较低。

调查也显示,中国企业家人才成长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尤其是法律环境亟待加强。企业经营者们期望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各项制度的创新;他们认为虽然选拔任用制度的市场化程度有所增强,但与企业经营者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他们希望采用更能体现企业家个人价值与贡献的现代薪酬制度,同时完善以外部法规与内部业绩考核为主的监督约束制度建设;他们还希望进一步强化针对企业经营者职业化技能弱项的培训,提高开拓创新能力。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普遍感觉工作压力很大,其身心健康状况应引起关注。

(二)企业家人才成长的市场环境

企业家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力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转化为商品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开发、配置和利用,这就要求要有一个完善、发达和运转良好的企业家市场。完善的企业家市场应能提供如下功能:(1)能给出较完备的企业家“候选人”信息。(2)形成合理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经营能力价格评估体系。比如企业家人才市场中的评估机构,能够根据各人的学历、工作履历、经营绩效等进行人才价格评估。(3)企业家市场本身在对企业家的行为方面是一种约束,是一种市场选择过程。如果企业家经营不善,就会没有信誉,没有品牌。企业家之所以自律,是因为有企业家市场的约束。

目前我国的企业家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企业家的市场化配置仍然处于萌芽状态,主要表现在:(1)企业家市场被人为分割,总体规模偏小,配置经营人才资源的作用不明显。受制度因素、户籍限制和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家市场难以进行跨岗位、跨所有制、跨部门、跨地区的合理流动,统一格局的企业家市场难以形成。

(2)经营人才的流向不合理,国有企业只是企业家资源的“输出者”。据估计,近年来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的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和技工,有70%以上来自国有企业。魏杰、赵俊超:《人力资本应作为企业制度要素》,《工业企业管理》2001年第7期。(3)由于我国的市场体系不完善,不存在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企业家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企业家偏离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约束,绩效不好的经理人员也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淘汰。(4)企业家市场具有典型的二元性结构特征。支树平:《转型时期企业家成长的制度环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60页。一是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决定的内部企业家市场;二是以非国有企业为核心的外部企业家市场。内部企业家市场以行政区域或部门为单位,被分割成各个局部市场,企业家流动性差,其人力资本价格很难反映人力资本价值,企业家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外部企业家市场的需求方主要是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灵活,政府的干预和保护较少,但是,目前非国有企业中家族企业家多,对企业家才能的市场需求较低,加之企业家才能、声誉的信号传递、显示和定价机制尚未建立,其对企业家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比较低下。

调查也显示了这一问题: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2年的调查显示,企业经营管理者对“职业经理人才市场培育”状况的调查满意程度较低,表示“很满意”、“比较满意”的分别占2.6%和15.9%,而“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0.9%和4.7%,表示“一般”的占45.9%,认为“不满意”的比认为“满意”的高出17.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我国企业家人才市场化程度低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在企业经营者的选拔任用中上级指派和任命的比例太高。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我国企业领导人由上级部门任命的比例,1994年为75.3%,2000年为56.4%,2002年下降到45.9%,但这个比例仍然较高。2002年的调查还显示,通过“组织任命”方式获取职位者中,中、西部企业(分别为49.7%和50.5%)明显多于东部企业(41.6%),国有企业(66.2%)大大高于非国有企业(2.6%~30.8%)。对原国家体改委信息跟踪联系的30家现代企业试点企

业的调查显示,行政性为主的政府或主管部门直接任命董事会人员的企业数有20个,占66.7%,有53.3%的试点企业董事长仍保留了行政级别;同时,30家试点企业中,由政府或主管部门起主导作用产生公司经理的企业有21家,占70%,有57.5%的公司经理仍保留了行政级别。蔡纯一:《我国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的对策研究》,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第20页。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还显示,在1993~1999年间,上级指派一直是我国选拔企业家的主要方式,比重多在60%左右,而市场化聘任制比重非常低,均在2%以下。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中国企业经营者队伍制度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76期。这种情况,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受到行政干预,同时也极大限制了企业家的成长。

企业家的行政委任制是“官本位”的产物,是把企业家“官员化”,使企业家成为从属于行政官员的群体。它不能形成正常的企业家更新机制,企业家人才的优胜劣汰难以实现。扩大企业家的选拔范围,符合企业家职业化、市场化的要求,加快企业家人才的市场化进程,对当前的企业家人才的选拔和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家人才成长的激励与约束环境

1.激励环境

要使企业家人才快速成长并发挥其最大潜能,必须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家人才激励机制主要指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物质激励主要包括工资、奖金、年薪、股票、股票期权、福利和津贴等;精神激励主要包括权利激励、工作激励、荣誉和地位激励等。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2年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对“企业经营激励机制的建立”的满意程度较低,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1.3%和6.8%,“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3.7%和24.4%,选择“一般”的占33.8%,表示“满意”的比“不满意”的少10个百分点。调查显示,只有7.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的责任与风险“全部得到了报酬”,而认为只是“部分得到报酬”和“基本没有得到报酬”的分别占63.2%和29.7%。从不同分组来看,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合理报酬比重较高的有中、西部企业(分别为94.1%和94.3%)、大型企业(96.8%)的经营者。调

查还显示,企业经营者不满足于“月薪”或“月薪加奖金”的收入方式,期望采用现代企业的一些薪酬制度,“年薪制”是最受推崇的收入方式。但我国企业实际采用“年薪制”的并不多,收入形式大多数还是“月薪”(42.7%)或“月薪加奖金”(37.1%)。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实际的收入形式与期望的收入形式之间差距较大。可见,我国目前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与企业经营者的预期还有较大差距,难以有效地激励在职企业家努力经营企业,也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以企业家为职业。

复旦大学《企业家工作性质》课题组的调查表明,我国对企业家的物质激励主要采取年薪制等现期激励方式,企业家的固定报酬占收入的比例在70%以上。调查还表明,我国企业家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企业家收入呈多元化形式,且与企业短期效益、职工收入和产值利税等具有短期激励效应的因素密切相关。

但是,物质激励并不是吸引和留住企业家人才的最主要办法。一旦人们在物质满足上达到了一定程度,他们关心更多的就会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令人满意的工作环境。据一项对浙江万向集团公司、江苏红豆集团公司、安徽古井集团公司等62家中国著名企业的调查,分析这些企业领导者的成长历程,以及作用和特点,发现他们的创业动机都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自我实现欲望。在“任职动机”一项中,选择最多的是“社会责任感”、“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和“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而“经济收入高”等功利性动机却排在了后面。因此,对企业家人才进行精神激励同等重要。精神激励方式虽然在独立运用的效果上不明显,但对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精神激励能够有效满足企业家精神方面的需要,弥补物质激励的不足。各国在精神激励的强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日本和德国在精神方面的激励较为显著,中国企业家在事业成就、仕途激励、意识激励等方面虽然较为显著,但整体精神激励强度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在企业家精神激励方面的力度尚有待加强。

2.约束环境

由于企业家拥有企业的经营权和控制权,如果缺乏约束,企业家就有可能采取机会主义的做法,这种情况在经济转轨时期尤为多见。对企业家行为的约束,除企业家自我约束外,对企业家进行的约束归纳起来主要有:(1)来自企业组织机构的约束,即企业内部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等机构的约束;(2)经济上的约束,即以企业资产数额和企业权限为基础,以企业家个人财产做风险抵押,每年进行清算;(3)政府部门的监督,政府对企业及经营管理者的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等方面进行监督;(4)中介约束,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等资信评估机构的监督作用,定期对企业家经营业绩进行考评。

目前,我国对企业家人才的信誉跟踪、监督体系还不健全,缺乏对企业家人才的社会约束。一般的人才交流机构主要负责向企业推荐企业家人才,当企业选聘后,人才交流机构的责任也就随之完成。至于所推荐的人,工作状况如何,是否符合要求,对人才交流机构来讲似乎并不重要。对于到人才交流机构登记、注册的企业家人才,其信息的来源主要是以当事人自己提供的材料为主要依据,基本上没有要求当事人提供原就业单位出具的就业评价报告。这样就可能给一些并不合格的企业家人才以可乘之机,掩盖劣迹,以次充优。这种社会对企业家人才应有的监督和约束功能的弱化,不利于对企业利益的保护,也不利于企业家素质及道德规范的建立。

从企业内部对企业家人才的约束来看,由于在现阶段的公司股权结构中:国家所占比例很大,而股东代表又缺乏监督企业家的动力和能力;公众股股东由于种种原因大多不参加股东大会;法人股所占份额很少,这些都导致经理能够比较容易操纵股东大会。在董事会中,内部人控制程度较高,对企业家的监督控制失效。而目前由于监事会的构成、产生方式、权责对称及地位所存在的问题,导致监事会监督功能极度弱化。而在企业外部,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家市场尚未形成,都成为对企业家进行有效约束的障碍。可以说,目前我国对企业经营者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还未形成,同时又缺乏外部的有效监督,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基本上处于一种低

约束的状态,导致企业效率低下、经营行为短期化。企业家约束机制的缺位,非常不利于企业家人才的健康成长。

(四)企业家人才的教育培训环境

我国目前情况下,经理队伍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结构有了很大改善,但大多数经理还缺乏市场经济的熏陶与锻炼。他们是经理市场的基本队伍,如不进行培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过程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人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可以也应该像技术一样,首先在学校里,然后在车间里得到。实证研究表明,教育和在职培训不仅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还能显著增加员工的收入水平。据报道,挪威在1900~1955年的55年中,劳动力每增加1%,生产效率提高0.76%;而经过训练的管理人员每增加1%,生产效率提高了1.8%。可见,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有效的培训,对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企业家教育培训体系还很不健全,培训投入非常不够。2002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者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的评价,满意程度不是很高,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只占2.4%和26.4%,“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21.4%和1.9%。我国各类企业对教育培训工作普遍不重视,对企业的人事教育部门的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系统的职业培训体系。调查显示,尽管80%的中国企业经营者参加过培训,但这些培训多以短期培训(57.9%)、出国培训(26.2%)、函授教育(17.4%)、党校培训(20.3%)为主,使得很多人对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并不系统,尤其是缺乏一些实践性、操作性的技巧和方法。调查还显示,我国企业内部人力资本投资非常不足,半数以上的企业教育经费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在0.8%以下,超过2%的仅占9.9%,大部分企业只是象征性地拨一点教育、培训费,多数企业经营管理者未受过现代工商管理知识的培训。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素质与培训:变革时代的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世界》1998年第4期。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情况是完全相反的。

据报告,美国商业界每年对正式培训的投资超过520亿美元,总体而言,每年有将近5000万人接受企业提供的正式培训(占总人口的近1/5),每人每年接受培训的平均时间超过30个小时。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课题组:《企业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第89页。

因此,针对我国的具体实际,应尽快建立起正规的企业家教育培训制度。在培训内容上,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设置规范的课程;在培训方式上,可采用国外、国内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国内培训可以聘请国外的专家,并引进先进国家的教材、教学方法;国外培训可选派高层管理人员到国外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进行培训;在培训对象上,要坚持现实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抓好在岗企业经营者培训的同时,认真抓好企业家的后备人才的培育。

(五)优化企业家人才的成长环境

企业家是社会生产的组织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优化企业家的成长环境,为企业家的不断涌现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一,建设自由、统一、开放的企业家市场。企业家市场必须是自由、开放、规范、有序的市场。企业家市场必须打破任何形式的垄断,企业家不能主要由主管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选择。我国的国有企业和广大民营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改变企业厂长经理的上级委派制,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选择经营人才。要建立企业家人才测评中心及企业家人才中介组织,由它们负责对企业家行为进行跟踪记录,以此对企业家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估,促进企业和企业家的双向选择,并提供法律服务和指导。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应遵循市场规律,选拔、培养、吸纳或淘汰企业经营者,为企业家自主择业、施展才华提供渠道和条件,实现企业家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建立相应的企业家职业利益风险机制,使企业家的经济收入、社会声誉、职

业生涯等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关。

第二,建立有效的企业家人才激励机制。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企业家报酬总体低下、长期激励不足的状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法,以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企业家人才。首先,应建立有效的企业家物质激励系统。要营造企业家成长的收入分配制度,使企业家的劳动和创造性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使企业家成为收入较高、社会地位较高、令人羡慕和向往、受人尊重的职业。针对我国企业家长期物质激励不足的状况,应建立有效的企业家长期报酬激励制度。目前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股票期权等基于企业长期业绩的报酬机制是有效的长期导向与激励。我国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逐步将股票期权引入企业家的激励系统,构建多元化的企业家人才报酬制度。其次,形成系统的企业家人才的精神激励机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企业家在其物质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之后,经济收入等物质激励的效果将会越来越弱,而精神激励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企业家精神激励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对企业家的权利、地位、声誉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激励。因此,必须承认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提高企业家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增强企业家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权利。同时,发挥企业家人才声誉机制的效应,用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激励企业家的行为。

第三,完善企业家人才的监督约束机制。首先,一是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家内部约束。从长远来看,实现有效的企业家内部约束,应从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入手,要形成合理的企业股权结构,在国有企业中,要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二是优化董事会结构,改善董事会的监控功能,并引入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三是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应适当扩大监事会的规模,增加监事会中外部监事,尤其是专家监事的数量;所有监事的任免、待遇及行政监督权所需的费用应由股东大会决定;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建立相应的监事报酬和失职赔偿方案。其次,发挥市场、法律作用,加强对企业家的外部约束。企业家的外部约束,首先取决于企业家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在企业家市场上形成以企业家的才能为标准的选择约束机制;在产品市场上形成以企业的利润、市场占有率等显示企业家经营业绩和经营能力的机制;在

资本市场上形成企业家的经营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机制。同时,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规定的进一步完善,也将逐步形成对企业家的法律约束体系。再次,应建立企业家人才就业状况跟踪、监督体系。一方面,对于到市场登记、注册的企业家人才,要对其所提供的个人资料和履历进行详细的调查、核实。特别是要征询其原所在单位的意见,以确认其任职资格。企业家人才市场对其所推荐上岗的企业家,要建立跟踪、服务机制,保持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随时掌握企业家人才的工作情况,为对人才的评估准备第一手的资料。由此在社会上建立有效的企业家市场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家自觉遵守企业家职业道德规范,提高企业家市场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第四,建立合理的企业家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实践证明,充分的市场选择机制可以保证企业家的素质,并对企业家行为产生长期的约束引导作用。改变我国行政任命或其他非市场选择企业家的状况,实现企业家人才的市场化配置是改革我国企业家选拔机制的当务之急。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企业家人才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自主择业;企业自主择人用人;积极发展市场中介与信息网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企业家人才真正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市场对企业家人才的优化配置。关于企业家的评价机制:应建立由政府、民间机构参与的企业家测评中心,负责对企业家行为进行跟踪记录,以对企业家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出系统、科学地评估,形成科学的企业家测评机制。该机构应从实际出发,对考评的内容、标准、结果的处理做出科学的规范,制定出一套完整有效的、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测评指标、考核方式和程序,对企业家进行资格认定和业绩跟踪考核。评价体系应包括企业家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品德修养、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艺术等。另外,对企业家的合理评价,还有赖于一个有效的社会审计体系,而有效的资本市场也是评估企业家的一个良好的市场评价机制。

作者:高文书

人才成长的规律

人才成长的规律 春暖花开,冬雪纷飞。大千世界,每个生命和事物都有其成长的规律,人才成长也亦是如此。 小热带鱼在不同大小的水域中成长的快慢不同,罗杰塔尔的实验证明寄予更大期望的学生成绩的提高更快。这些事情所体现出的是人才成长规律的外因,即环境。狼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这样生存下来则说明的是人才成长规律的内因,即自身。 环境是人才成长的奠基石。俞敏洪如果没有考入北大这样一个大的平台,又怎会有现在的成就,全国最大的外语培训学校(新东方)创始人?卡耐基如果没有继母对他寄予的期望楁信心,又怎会激发出他内心潜在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使他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罗尔·罗杰斯如果没有小学时校长对他的期望与鼓励,又怎会让纽约州的州旗作为人生之信念永飘心中并实现,成为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所以,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极为重要。亦如那条热带鱼和那些被选中“最有前途者”的孩子们一样。在大的环境中成长的快速,在期望和信心中成长的壮实。 环境是人才成长的基础,自身的努力更为重要。试想俞敏洪自己不努力的话,也许北大就放弃了他,自己的余生也就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试想卡耐基不上进的话,不管继母再怎么对他有期望和信心,也无法使他成为有影响力的人。试想罗尔·罗杰斯在他以后的人生中,语言上继续夹杂着污言秽语,衣服上继续沾满泥巴,不挺直腰杆做人,无论校长对他再怎么鼓励,亦不会让他出人头地。所以,不可轻视内因,自身的力量对于人才培养的影响意义重大。狼没有对周围事物的探索体验,空有好奇心,也不能顽强的生存下来。 环境和自身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如世界万物都有其成长规律,只要找到各个事物的规律性,万物都会向其最自然的方向发展,人才的发展也应遵循其应有的规律。 正是因为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对音乐的热爱近乎痴迷,并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才能有如今声名鹊起的钢琴家郎朗;正是因为少时受到偶像的影响,对网球的坚持近乎疯狂,并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才能有代表“中国力量”的法网冠军李娜;正是因为自小受到”硅谷”的影响,对电子学的追求近乎狂热,并年复一年的辛苦工作,才能有如今“改变世界”的苹果CEO乔布斯。 中国现在正处于发展中,只是需要大量人才之时。所以在培养人才之时更应该注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唯有这样,才能使我泱泱之中国更加强大,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之美。 1

软件测试人才发展现状

软件测试人才发展展望 软件测试属新兴职业,但目前国内软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国内软件行业突破了传统的作坊式生产,从单打独斗的开发模式升级为工业化、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导致专业的软件测试人才需求缺口巨大。据悉,中国IT人才缺口超过100万名,其中30万名以上为软件测试人才。作为工业化产品质量的“把门”者,软件测试工程师也就成为软件开发企业必不可少的技术人才。据悉,目前国内软件测试和开发人员比例大约在1:4—1:5,而国外测试和开发人员比例为1:1,可见,国内软件测试人才需求和职业发展潜力巨大。据分析,中国软件测试职业具有以下特征: 就业竞争小。据前程无忧数据显示,目前国内120万软件从业人员中,真正能担当软件测试职位的不超过5万人,人才缺口达到20万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人才的极度匮乏令许多IT企业不得不延缓甚至停止项目,为企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但对人才就业却有积极意义。人才供不应求让软件测试人员的就业竞争压力明显小于同类其它职业,有利于从业者的身心健康。另外,由于软件测试在我国起步较晚,独立设置测试部门、对测试人员有强烈需求的多为独具慧眼的大中型IT企业。软件测试人才不需要在小企业积累经验就能获得知名企业的入门通行证,工作起点高于同类其它职业。 高薪没商量。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企业纷纷采取高薪策略,刚入行的软件测试人员,起步月薪就在3000-6000元左右,远高于同龄人1000-2000元的薪资水平,工作2-3年后的薪资更是翻番。 多元化发展。与其他IT职位相比,软件测试人员最大的优势就是发展方向的多元化。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测试人员不但需要对软件的质量进行检测,而且对于软件项目的立项、管理、售前、售后的等领域都要涉及。在这过程中,测试人员不仅提升了专业的软件测试技能,还能接触到各行各业,项目管理、沟通协调、市场需求分析等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为自己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软件测试岗位洗礼的人才往往是行业中的多面手,比其它IT人才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在技术、管理、市场甚至其它非IT领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无性别歧视。如果把软件开发领域比作男子单打,那么软件测试领域就是混合双打。由于工作的特殊,软件测试人员往往更偏好认真、耐心、细致、敏感、等个性元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女性的个性气质相吻合。据了解,目前很多IT企业中软件测试人员的比例更趋向平衡,甚至出现女性员工成主流的情况。 测试职业的这些特征吸引了很多软件人才的注目,山东省软件评测中心根据多年人才培养的经验,展望2011年,软件测试人才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中高级软件测试人才需求量进一步加大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十大定律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十大定律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所在,如何管好人才、用好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则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发展的关键。 人力资源管理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发展到现在,已是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企业管理说到底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人力资源管理者都有一定的管理理念来支撑。所以,下面,我来介绍下支撑人力资源管理者管理的八大定律。一大定律: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是次要的。 企业中永远是20%的人创造了80%的价值。做为HR管理者,要做好HR,必需识别、培养、管理那些为企业创造80%价值的人,把这类的人和岗位做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同时,HR管理者20%的时间要做好本质工作,80%的时间要与人沟通;沟通中与20%的人沟通要花去80%的时间,20%的时间与80%的人沟通。 员工的频繁离职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关键的业绩优异的核心员工离职,往往会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段永平当年的出走成就了一个”步步高”,却使”小霸王”陷入了困境。所以,一旦发现核心员工有离职倾向,能够挽留一定要尽力挽留。当然,核心员工一旦决定离职,科学地进行离职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般员工,离职行为首先发生的频率就较少,即使发生一些,希望在冗员范围内。 核心员工离职管理的具体做法从员工提出离职开始,第一步,建立离职面谈制度,在离职面谈之前,可采取一些保留措施,如果企业能够满足核心员工的各种合理要求,应尽量满足以留住核心员工。当然,如果核心员工的离职主意已定,一定要建立离职员工面谈记录卡,将面谈的内容用规范化的表格保存起来,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档案。尽量减少对企业造成巨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打击,所以离职管理就远远不只是上面的一些工作。 二大定律:苛希纳定律(确定最佳管理人数)

优化发展环境心得体会

优化发展环境心得体会 石家庄市城乡规划局滹沱河分局耿锋 优化发展环境的中心,是优化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环境的关键在于牢牢抓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增强对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吸引力这个核心。优化发展环境确定为全市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一件大事和重点工作,着眼于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根本目标而开展的。这既是事关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也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基础性工作。把发展环境这个基础打好,打坚实,对于实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中央对北京的工作要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优化发展环境,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必然要求。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首都工作的头等大事。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使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发展环境的优劣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吸引人才、技术、资本,增强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营造好的环境,发展才能有根可植,有基可固;才能使一切创造财富的要素活跃起来,整合起来,集成到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上来。 二、优化发展环境,是实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的基本要求。城市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必须要有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开公平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优质便捷的服务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虽然近些年发展很快,但与走在前列的要求相比,与沿海发达兄弟省市尚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必须集中精力抓好优化发展环境这个关键,以此推动各项工作的新突破。 三、优化发展环境,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的内在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近几年,本市在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机关作风整顿、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推进依法治市等各项工作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还要继续努力。我们要以优化发展环境为契机,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从而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四、优化发展环境,也是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也是优化首都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环境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优化发展环境,不光是经济领域的事、经济部门的事,而是社会各部门、各界的共同责任。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法规体系、廉洁的行政机构,既是投资环境,也是政治环境。只有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才能不断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五、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是提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目标,也是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成本是决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投资者决策的主要因素。经营企业必须注重降低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同样,政府办事也要注重运行成本和工作效率。如果一个地方行政效率不高,审批事项多、周期长,手续复杂,收费多且滥,必然导致前来投资的企业负担沉重,运行成本不断加大,不堪重负的人家焉能安于在此发展?而一个地方行政运转高效,千方百计为投资者提供全过程服务,及时解决投资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从而降低了投资成本,人家自然乐于来,资金、人才、技术自然会源源不断地流向那里。 六、只有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搭建起首都创业发展具

编办人才工作述职报告

编办人才工作述职报告 市机构编制办是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县级常设办事机构,既是市委的工作机构,又是市政府的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全市行政管理体制、机构改革、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等工作。下面请参考! 【1】 20**年,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三化同步”战略和“两加一推”主基调,按照统筹协调、重点推进、综合管理的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干部职工,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管理,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述职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机构编制工作。 1、机构编制核查和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核查工作,明确分管领导抓落实;对事业单位清理情况进一步梳理,提出规范意见和建议报领导小组审定后行文明确和规范;对职能已消失、管理体制不顺的事业单位进行重点调研并进行调整和理顺。通过核查和清理,全面掌握了情况,为实名制管理和下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奠定了基础。 2、重点推进实名制网络管理。实名制网络管理是今年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的一项“工程性”业务工作。主要是依托党政内网实施机构编制网络管理,是创新管理方式、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有效形式。实名制网络管理的实施将实现机构编制数据的网上

传输、信息更新、统计查询及监控管理。为扎实推进并按时完成此项任务,及时向领导汇报,与部门协调,尽快连接开通了党政内网,配齐专用设备。精选业务人员参加上级培训,组织全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共190余人,分两期开展了业务培训。拟定工作流程,指导部门操作。按程序接收录入各单位所有信息,认真复查和审核数据,最后核发统一机打的新版管理证。11月底,全县900多个单位的管理证已全部核发。 3、体制机制改革相关工作。一是开展调研。6月下旬-7月初组织调研组到县工能局、产业园区管委会和3个工业园区、妈姑镇、珠市乡等单位,就园区建设发展和管理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调研,拟写了调研报告。二是根据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要求,撤销了各乡镇财政所,调整设置27个财政分局;撤销县财政局农业与基层财政管理股,分别设立县基层财政管理局和农业管理股,重新核定工作职责。三是完成了纪检监察派出机构体制改革。撤销县纪委(监察局)派驻部门的24个纪检监察机构,收回行政编制38名、事业编制1名,组建6 个纪工委监察分局,明确各分局的职责。改革与调整,整合了工作力量和编制资源,加强了纪检监察机构队伍建设。四是根据XX市政府要求,将县商务与投资促进(招商)局更名为投资促进招商局,争取上报设立县商务局;将招商引资项目代办中心更名并升格为副科机构,调整增加编制3名;在产业园区管委会设立投资促进招商工作机构

打造成长型企业人才培养流水线

打造成长型企业人才培养流水线 M集团是一家从事装备制造业的民营企业,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发 展,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区域性公司一跃成为该行业的翘楚,人员规模也从创业时的几十人迅速发展到2000人。伴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企业人力资源的短板也逐渐凸显:公司的领导团队大多是跟着老板一起打江山的老员工,眼界不高,管理方式也较为简单,经常跟不上老板的思路;一线员工整体素质不高,成分杂,流动性也比较大。 陈经理是该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他明显感到集团的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采购外部品牌课程,成本高,很多大牌讲师都请过了,培训的边际效用在递减; 集团中高层领导都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对培训效果要求也水涨船高; 外部培训总感觉到隔靴搔痒,不能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很多时候听听很激动,培训结束后一动也不动,难以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 培训组织工作费时耗力,但员工不领情,各级领导干部也不配合,培训成为了重要但非紧急的“福利品”; 内部培训课程设置零散而不系统,各部门抱怨连天; 集团关键技术、经验掌握在少数人员手中,个别人员消极工作,业务就“玩不转”; 一方面高层领导不断催促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深入落地,另一方面面对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重重困难,陈经理陷入了沉思。 M集团是国内众多快速成长型企业的一个缩影——这些企业在度过了自身的初创期,他们不缺乏资金,也不缺乏市场机会,甚至还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和先进技术,但当他们迈开步伐准备冲向成功的彼岸时,回身一看,身边能够将企业做强、做大、做久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如何在打造企业产品流水线的同时,打造一条人才流水线,大规模定制化培养企业急需的各方面人才,是快速成长型企业面临的最关键课题之一。 三个“90-10规律” 重新审视企业的人才培训工作

精选xxx公司人才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资料

Xxx公司人才发展现状及五年发展规划 根据xxx公司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开发人才资源,促进人才队伍总量增加、结构科学、分布合理、需求均衡、加速人才成长,合理使用人才,特制定xxx 公司人才发展五年规划。 一、xxx公司成立以来的人才发展及现状 ㈠整体人才资源开发初见成效 ⒈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得到加强,素质不断提高。目前xxx公司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达259人(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其中xxx公司机关工作人员40人,占15.4%;作业区农业管理技术人员120人,占46.3%;作业区财务管理人员37人,占14.3%。附属企业专业技术人员73人,占28.2%。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08人,占80.3%;4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198人,占76.4%; ⒉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xxx公司成立后,通过引进大专院校毕业生、院校代培、考核录用等方式招收大学本科毕业生4名,考核录用大专代培生3名。农业生产管理人员中大学统招毕业生11人,占农业管理服务人员总数的6.9%,为农业生产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实现科教兴农提供了人才保障; ⒊人才流动逐步走向有序。通过建立作业区管理人员目标考核办法,逐步实现了生产管理服务人员的优胜劣汰,建立了总量平衡,进出有序的人才考评、流动机制,并对下岗管理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 ⒋专业技术培训卓有成效。xxx公司成立以来,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23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500多人次,培训种植户2000多人次。同时,xxx公司选派专业技术人员80多人次外出学习,进行农业、财务、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xxx公司选派年轻、有发展前途的作业区和机关部门主管领导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深造,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和驾驭经济工作的水平。 ㈡人才发展中主要问题分析 ⒈人才资源专业和分布不合理。非技术类专业人员比例过高,最高学历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对口。在机关管理人员中,管理专业占37.5%,作业区农业管理服务人员中,最高学历为管理和政工专业占20.2%,作业区财务人员中最高学历为非财务专业的人员占15.9%。农业、农机专业的中、高级技术人员绝大部分都在机关及附属企业; ⒉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主要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比例小。xxx 公司目前统招本科毕业生只有14人,高级技术职称7人,其中高级政工师2人,高级农艺师2人,高级水利工程师1人,高级会计师1人,高级审计师1人。xxx公司发展所急需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缺乏; ⒊人才专业分布和年龄结构不合理。xxx公司159名农业技术人员中农业、农机专业92人,占57.9%,其中最高学历为农机专业的21人,仅占8.1%。作业区区长、副区长中年龄在46岁以上18人,占15%,后备人才的补充和培养问题急待解决;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相关规定

山东肥城精制盐厂 关于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规定 1、目的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稳定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人才队伍,打造学习型团队,为企业发展和职工个人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2、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全厂干部职工。 3、相关内容 3.1. 各车间部门要为干部职工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构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机制,为给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3.2. 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发现并留住企业最优秀的人才。 3.3.建立员工成长通道。为了发现人才,用好人才,各车间部门建立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建立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培养制度,真正实现人才成长道路的畅通,为企业快速发展扩张奠定人才保障。 3.4. 加大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

用。 3.5.积极推进人才结构调整,推进人才队伍向年轻化递进。 3.6.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对于取得一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职工,企业将给予一定奖励,鼓励员工积极进取、努力学习,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3.6.1. 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奖励数额如下: 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3.6.2. 高技能人才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奖励数额如下: 高级工 技师 高级技师 肥城市首席技师 泰安市首席技师 山东省首席技师 (注:获得山东省行业首席技师者参照泰安市首席技师奖励)4.其他: 该规定自2012年月日起实施。具体内容由办公室解释。

技能人才的特点与成长规律

目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地高度关注,相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和制定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地政策和措施,各企业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正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地力度,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培养实践环节,都需要建立在对技能人才地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相关地政策和具体地培养措施才能有效地实现预期地结果. 一.如何认识技能人才地特点 在认识技能人才地特点之前,首先需要对“知识”、“技能”、“能力”几个关键词进行清楚地界定和理解. 能力,一般指劳动者胜任、完成某种活动具备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地基本特征是同活动联系在一起.能力虽然是无形地,但又是具体存在地,个性化地.能力分为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能力有类别和层次之分,有一般和特殊之别.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地总结和概括.一般而言,知识和能力提升并不是同步地,知识转化成能力需要一个转化地过程,知识多并不等于能力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训练而形成地一定地动作或智力活动方式或活动活动技巧.技能地基本特征在于技能提升地内在联系性强,技能地形成取决于练和用地程度;技能地发展与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关系密切,有着制约与被制约地关系;技能地标准同岗位任务相关联,有时代发展地特征.技能可以划分为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即认知技能).动作技能指运动技能和操作技能,智力技能指借助于语言信息在头脑中进行智力活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知识、技能、能力,这三者之间地关系是紧密相连地,但同时它们又都各自具有自身地内在特点与涵义.知识是技能人才成长地理论基础,技能是知识在岗位操作中地具体实践应用,能力是知识和技能在运用过程中地提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技能人才具有以下地特点:第一,技能人才是和特定地岗位相联系地,离开了岗位,技能人才就失去了存在地基础.比如电工高级技师、钳工高级技师等,都紧紧和电工、钳工地岗位联系在一起,如果离开了电工、钳工地岗位,他就不一定具有高级技师地技能和资格了.第二,因为技能是对知识和经验地运用,所以技能人才需要同时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尤其是需要不断训练积累经验,也就是说生产岗位地实操训练对于技能人才有着特殊地意义.第三,技能人才地标准和岗位任务相联系,换句话说,技能人才存在着企业间地差别性,企业间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其技能标准也不同,这也正是企业自主培养技能人才地原因所在.第四,是否是高技能人才,是动态地、发展地.所以原来是高技能人才,但是随着技术地发展和新设备地应用,可能就不符合高技能人才地标准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如何认识技能人才地成长规律 、学科性教育与职业性培训地区别 虽然在技能人才地培养中,基础教育地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但技能人才培养属于职业性教育,而不同于学科性教育.总地来说,学科性教育和职业性培训存在以下几个区别:从社会发展需求看,两者地职业倾向与能力不同.前者地定位是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培养学生对理论地理解与创新能力,后者主要输送地是技能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地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从教学内容来看,前者强调理论系统性,后者强调技能地连续性;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法、环境和教学过程等都有区别.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人才地成长规律 第一、技能地个性化特点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地核心要素,所以培养技能人才不能像普通教育那样把学生集中到一起,千篇一律地进行教育,而应该注意企业地差别性、注意岗位地差别性、注意学员地差别性,从而选择适当地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和培训方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人才流动与人才优化浅谈

人才流动与人才优化浅谈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人才是人力资源是最优秀的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其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都是对人才资源的竞争。 一些欧洲国家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使用,不但重视加强人才资源的立法工作,而且建立健全了人才选拔使用、人才教育培训、人才资源配置、人才绩效考核等一整套合理的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成功的经验对我们发展中国家创新人才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建设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是亟需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要善于培养发现人才,营造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 培养教育是实现人才资源开发、获取高素质人才资源的一种基本手段,继续教育是提高人才能力的重要条件,不断学习是提高人才能力的基本途径。人才发展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作保障。我国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优秀人才储量明显不足,而且大量外流。但主要还是过去我们对人才资源的环境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制定人才选拔录用法规,为人才的选拔录用提供法律保障。因此必须制定人才选拔录用法规,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二是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法规,大力培养各种优秀人才。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有关人才培养法规,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

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还应该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优秀人才培养保护。三是制定人才收益保护法规,保护人才的各种正当收益,优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收益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四是制定人才流动法规,保护人才的流动权益。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使人才在流动中创新,在创新中流动。五是制定人才安全法规,保护人才的人身安全和国家的安全,使人才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优化人才环境,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创新选人用人机制。 人才是在竞争和实践中产生和造就的,有效发挥人才的作用,需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合适的锻炼机会。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树立人才发展新观念、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是选准人、用好人的关键。一是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选贤任能、不拘一格”的舆论氛围。当前,人才兴国已成为我们一项重要的国策,应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国家关于人才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使提高人才意识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增强人才兴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使全体公民认识到人才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经济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所在。要创造优秀人才不拘一格脱颖而出的舆论氛围,形成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以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二是要完善选人用人制度。选拔人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按照平等、公开、择优的原则建立了一整套的选任制度。我国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选人用人的制度和传统,进入新时期以来,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要不断创新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实行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不断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配

人才工作述职报告

人才工作述职报告 某区人材工作述职报告人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1资源,没有人材优势,就没有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1年来,我区认真学习贯彻____总书记关于人材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把人材作为振兴发展的第1资源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照中央和省委、市委人材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断创新人材工作理念、深化人材体制机制改革,拓宽招才引智的途径,加大人材培养力度,最大限度地激起和增能人才活力,以人材资源的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主要履职情况着力完善领导管理体制,推动人材优先发展。我们把人材工作作为“1号工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组织推动上。成立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区委人材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人材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XX区人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及运行规则》,明确各成员单位在人材工作中担当的职责,把人材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构成了统分结合、调和高效的工作机制;在计划引领上。充分应用全区人材工作百日大调研活动的调研成果,立足XX发展战略定位、产业布局特点,以人材总量和范围、人材体制机制创新、重大人材工程、人材发展环境等为切入点,全面系统计划未来5年人材工作发展整体计划和战略目标,制定出台了《XX区1035人材发展计划》;在人材工作考核上。出台了《人材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建立可量化、易比对、可操作的科学人材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将人材工作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根据。 制定完善各项人材政策,努力优化人材发展环境。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能否留住人材、用好人材,强化鼓励是关键,由于人材竞争实质上是人材政策的竞争。XX立足更好地吸引会聚人材、

用好用活人材、鼓励保障人材的目标,不断创新人材服务机制,开辟人材引进绿色通道,为引进人材提供“零距离“贴心服务。结合人材发展1035计划,配套出台了《XX实行细则》等12项人材政策,从各类人材引进的落户、医疗、社保、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消除了人材的后顾之忧,同时把“加大高层次人材引进力度放在了重要位置”,明确规定引进的“两院院士、国家x 专家、省百人计划专家”,最高分别给予X万元、X万元、X万元的安家补贴,未购房的政府提供很多于X平米的人材公寓免X年租金,初步构成了统1规范、系统完备、务实管用的人材政策体系,为广聚贤才提供了坚强的政策基础。 不断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全力建设新型专家智库。改革发展的任务越是艰巨沉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加强专家智库建设是改进当前政府决策理政方式转变的1种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坚持问题导向,1方面实行外脑智库计划,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政策,采取签约聘请、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顾问指点等柔性引才方式,大力度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材和创新科研团队来XX工作,相继引进国家x专家、XX、XX等专家学者来XX服务;另外一方面积极在全区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研究机构征集“智库”专家人选,共评选出党委联系的X名专家和X名优秀人材,与XX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材共同组建成XX振兴发展的“专家智库”,为领导班子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意见参考。智库团成员屡次进行高端讲座,内容触及金融、农业、法律、旅游等多个领域,构成了决策者与专家智库之间的紧密互动的良好局面。 加大人材载体建设,大力增进科技创新驱动。良好的经济待遇等物资条件固然是吸引人材的重要因素,但人材还有实现自我价值

资源型企业年轻管理人才的成长路径

E nterprise E conomy 2012年第5期(总第381期)资源型企业年轻管理人才的成长路径 □杨新忠 [摘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到资源型企业年轻管理人才的成长路径特征。资源型企业年轻管理 人才的成长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见习阶段、实践阶段和定岗阶段,从参加工作到从事中层副职管理岗位,平均用 时8.14年, 从中层副职岗位到中层正职岗位平均用时3.8年,学历、性别、岗位均对人才的成长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提出加快年轻管理人才成长的措施建议主要是:打破传统人才选拔方式,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人事管理制度;加大年轻后备人才的使用力度,促进其快速成长成才;加大年轻管理人才选拔力度,优化人才队伍年龄结构。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年轻管理人才;成长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5-0086-05 [作者简介]杨新忠,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劳动工资处处长、高级政工师,EMBA 硕士, 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山东东营257000) Abstract :By using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wing path of young management talent in the resource -based enterprises can be found.The growing path of the young management talent in the resource -based en-terprise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the probationary period,the practical period and the post -fixing peri-od.It usually takes average 8.14years from taking job to be engaged in the middle deputy management position,and it usually takes average 5.59years from a mid -level deputy post to a mid -level chief post.All of the education,gender,and post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alent.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bove,the suggestion and measures concerning accelerating growth of young talents will be put forward as following:to reform and perfect talent 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 continuously by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way of selecting talents;to promote the young talents to grow faster by making more use of reserved young talents;and to optimize talent team age structure by selecting more young management talents. Key words :resource -based enterprises ;young management talents ;growing path 一、问题的提出 (一)资源型企业的概念及现状 21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 际方面,各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在能源和矿产资源方面 的控制和争夺激烈;国内方面,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演变升级。缓解资源瓶颈制 约,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举 措。资源型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资源型企业在国民 经济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 所代表的产业往往是国家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王锋正(2007)认为:“资源型企业是相对于劳动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和知识密集而言,有别于制造型企业、技术型企业、服务型企业的一类企业,是指基于自然资源(主要是地下的矿产资源和地上的动植物资源)的占有或独占(数量和成本),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初级加工为基本生产方式,初级原材料产品为最终产品,在产品成本结构中,自然资源占据主体地位的,依靠资源的消 耗来实现企业的增长,以资源占有优势为核心竞争力86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

人才招聘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和对策

人才招聘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和对策 一、我国人才市场发育现状 面对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的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相对滞后。从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三个方面衡量我国人才市场的发育程度,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发育度偏低,具体表现在: (一)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形成 其主要表征为,同一地区的不同行业的人才价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不同地区人才价格,同一地区的不同所有制单位的人才价格,在较长时段内都处于非均衡状态,存在过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 1、全社会人才价格,人才供求信息的汇集与发布尚未成为公共产品,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价格信息传递的渠道不畅,不能及时反映及预测人才供需数量、结构的状况和趋势。 2、人才评价的社会化,市场化机制还未形成。体制内的人才评价多数仍在沿用学历、职称标准,体制外的人才标准更重视经历、能力和绩效,致使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人才价格形成较大的反差。 3、薪酬制度不透明。用人单位的市场报价一般只限于工资水平,而津贴、奖金及福利则处于隐秘状态,从而扭曲了人才市场价格。 (二)人才供求机制不健全 1、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均未形成,存在着人才就业和流动的区域性壁垒,严重限制了全国市场容量的扩大,增加了交易费用。目前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掌握人才信息的主渠道,但各自为政,相互封闭,使人才信息局限于本地区内,妨碍了人才信息的全社会流通。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制度、职业资格认定、市场准入等行政壁垒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人才流动。 2、人才市场格局存在“场内”与“场外”的市场份额倒挂。目前,全国人才中介机构场内成交率约为15%左右,即使考虑人才多次求职的因素,场内成交率也不会高于30%。70%以上的场外成交多数是通过社会人际网络进行的,不仅交易成本过高,不符合市场公开、公平原则。 (三)人才竞争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人才市场上,市场主体的信用与道德问题一直困扰着人才市场成熟与发展。人才在流动中由于缺乏道德与自律意识,引起各类人事争议及知识产权纠纷;用人单位与人才互不信任,缺乏承诺,将契约关系视同儿戏。 二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普遍存在以下误区 近年来,双向选择招聘用人机制的实施,为毕业生就业和企事业单位选聘人才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受这一招聘制度不尽完善和其他消极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智轻德。有些用人单位在选拔毕业生时只注重考查其学业成绩、外语水平和研究成果,而不太注意毕业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校的表现,不考查他们的敬业精神。 (二)是重关系轻素质。招聘人才应以素质为标准,谁的素质高就录用招聘谁。但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公然违背招聘的原则,只看社会背景,只看是哪位领导或者熟人介绍来的,对有关系和背景的往往来者不拒,优先录用。 (三)是重男轻女。有些单位认为女性体能和业务水平不如男性,且她们又要生儿育女,哺乳休产假,操持家务,使用女性职工劳动力成本较高。 (四)是重文凭轻水平。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选拔人才时,不切单位实际,只看学历,不注重考察能力,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博士生多多益善,研究生来者不拒,本科生考虑考虑,专科生、中专生不要不要。 (五)是重相貌轻潜能。时下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只注重求职者的身高、容貌、气质、身材等外在条件,以貌取人,对相貌挑剔,而不太注重求职者的潜在能力、心理素质等条件。 三人才市场发育程度偏低的原因

企业家人才成长现状与发展环境doc14

企业家人才成长现状与发展环境doc14 一中国企业家人才差不多现状 (一)文化素养 调查显示,近十几年来,我国企业经营者的整体文化素养已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突出表现为高中以下学历人员比重的下降和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员比重的增加,专门是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比重的迅速提高。1993年,我国企业经营者中高中以下学历的人员占到30.8%,而在1995年和2000年这一比例分别下降到20.4%和15.3%,到2003年进一步下降到6.8%。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重在1993年为33.9%,而在1995年和2000年则分别增长到42.1%和54.6%,到2003年进一步提高到64.0%。在1993年,我国差不多没有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企业经营者,而到1995年和2000年,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企业经营者的比重已增加到1.7%和9.9%,到2003年进一步提高到21.6%(表1)。中国企业家联合会2003年的调查说明,我国大中型企业经营治理者的文化素养相对更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了31.4%,经营者中学习过经济治理专业的比例差不多达到78.9%。 然而,考察我国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素养,不能仅仅只看其学历水平的变化,学历只是文化素养的表现之一,文化素养还应包括外语、治理、市场、法律和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我国企业家不仅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学历水平,更要具备与企业经营紧密相关的文化知识。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我国企业家的文化素养还有待提高,专门是在外语、国际经贸知识等方面。 (二)能力素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民营经济的迅速进展,我国各类企业经营治理者的能力素养在市场竞争中得到逐步提高,企业综合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明显提高。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最强的三项能力是:决策能力(61.7%)、组织和谐能力(61.6%)和创新能力(33%),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 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尽管我们对人才无比渴求,但往往不得其法,结果弄巧成拙、事与愿违。《伤仲永》就是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活教材”,这样的例子生活中还有不少。有的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终因缺乏丰富阅历和深厚积淀而难成大器;有的专挑毛病、缺乏包容,造成大量人才被埋没;有的引而不用、大材小用,错失干事创业高峰期,让人才一次次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种种现象表明:要认识和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遵循规律则事半功倍,违背科学则事倍功半。什么是人才成长规律?就是人才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客观必然要求。比如厚德育人规律。古人讲,德领才、德蕴才、德润才,不养德修身,难以成为有用人才,更难成为大家、大师。把握这一规律,就要把厚德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努力造就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再比如竞争成才规律。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有竞争才有活力。人才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相互竞赛、比学赶超、拼搏前进的竞争过程。把握这一规律,就要让规则尽可能公平公正、程序尽可能科学公开,激励人才在竞争中增强动力、开发潜能、脱颖而出。还有师承传承规律、量才施用规律、成才黄金期规律、团队成才规律等等,都是从古今中外众多成才案例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这是人才成长最根本、最管用的规律。“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杂交水稻、量子通讯、超级计算机等伟大实践,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科技领军人才。要深入总结依托重大工程发现和培养人才的成功经验,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反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上升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认识。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引导人才深入群众、深入生产一线、深入现实生活,推动干部下基层、教师进课堂、医生去临床、演员上舞台、科技人员到厂矿车间和田间地头,真正让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我们要认识和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善于发现、团结和使用人才,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人民日报》( 2014年08月19日 02 版) 人的成长规律

五年人才发展规划doc资料

五年人才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为实施“人才兴企”发展战略和更好地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盘活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双向共赢,加快集团化推进,满足生产发展需要,根据总体目标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人才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人才队伍现状 集团组建以来,人力资源部在公司高层的宏观领导下,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按照公司生产发展实际需要,始终坚持“服务生产,造福员工”的工作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积极为公司招募人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员不足的现状。 1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止2011 年3 月底,全集团共拥有高级管理人员58 名,持证技术类人员103 名,特殊工种持证人员23 名,共占总人数的17% 。 2、人才素质不断提高。集团公司现拥有本科毕业生27 名,大专毕业生143 名,中专技校毕业生107 名,高中毕业生211 名,共计488 人次,占人数的21% ,相比往年,员工文化层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3、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集团高层领导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增加在人才招募和人才选拔、培养上的投资比例,不断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在人才招募上,采用外部招 聘和内部选拨相结合的方式;在员工培训方面,积极为员工提供

条件参加由市、县组织的对口培训与考试,并采取多种优惠措施 鼓励员工接受函授教育,此外,对能力突出、工作业绩好的同志 提供外派培训;在人才使用上,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内部竞聘与选拔,为员工晋升提供便利条件,积极为稳定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提供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集团刚刚组建,人才工作目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 1、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和行动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投入是最有效的投入”等理念尚未完全树立。 2、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满足集团公司长远发展。 虽然职工数量在不断增加,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技艺精湛的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的领军人才依然十分缺乏。主要表现在:职工文化层次偏低,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升,企业认同感不足,老龄化倾向比较明显。 3、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目前,集团和主体矿人才数量 较充足,布局相对集中,其它各矿则人才匮乏,且布局分散,不利于集团协调均衡发展。 4、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活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机制体系尚不完善,人才流失现象普遍存在;在留存人才方面,我单位在绩效、福利、员工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