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9篇)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1页例4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一三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一三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

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一三4(页)

4、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251-30-70=251-(30+70)或壹五4-68-54=壹五4-54-68。

(2)总结规律。

①交流讨沦: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交流后出示:a-b-c=a-(b+c)。

6、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检测评价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字。

146-55-45=146○(45○45)

☆-☆-☆=☆○(☆○☆)

624-一qi2-328= ○(○ )

a-b-c=a○( ○ )

2一三-○-○= ○(68○32)

2、想一想,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计算得快一些?

(1)126-48-52 126-(48+52)

(2)364-(壹五3+47) 364-壹五3-47

(3)685-(228+272) 685-228-272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减法的简便计算,知道了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五)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一三4(页)=234-100 =200-66

=一三4(页) =一三4(页)

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活动一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五、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 P3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125840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环节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

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一三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四

备教材内容

1.本节课学习的是教材79页的内容。

2.本节课教材分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个层次:呈现几组有特点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特点,进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并通过举例验证探索得到的规律,从而明确: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第二个层次: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运用,例4直接呈现了1个有特点的小数连续相加的算式,并呈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小数计算中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计算简便,从而使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小数的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学生计算的正确性、熟练性、灵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拓展了加法运算定律的使用范围。

备已学知识

知识要点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的特点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

备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难点:能运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知识回顾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即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 +(b+c)。

问题导入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你有什么发现?(教材79页)

3.2+0.5○0.5+3.2

(4.7+2.6)+7.4○4.7+(2.6+7.4)

过程讲解

1.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2.计算比较,发现规律

3.2+0.5

0.5+3.2

(4.7+2.6)+7.4

4.7+(2.6+7.4)

发现:(1)在小数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符合加法交换律。(2)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小数相加,和不变。符合加法结合律。

3.举例验证,明确规律

7.3+9.2=9.2+7.3

(4.9+5.25)+1.75=4.9+(5.25+1.75)

得出结论:在小数加法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依然成立。

归纳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知识点二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的应用

问题导入计算0.6+7.91+3.4+0.09。(教材79页例4)

方法讲解

1.方法一

(1)算法分析。

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因为是同级运算,所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8.51+3.4+0.09

=11.91+0.09

=12

2.方法二

(1)算法分析。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计算。观察4个加数,发现0.6和3.4、7.91和0.09结合到一起分别能凑成整数,因此交换7.91和3.4的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0.6+3.4)+(7.91+0.09)

=4+8

=12

归纳总结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因此,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每个数的特点,注意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拓展提高

在小数连减运算中,减法的运算性质依然成立。如:8.96-3.37-2.63=8.96-(3.37+

2.63)。

知识巧记

小数运算莫着急,数的特点看仔细。

要想计算变简便,各个数据要看全。

合理使用运算律,计算简单又快捷。

备易错易混

误区一计算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10-10

=0

错解分析此题错在审题不认真,只看每个数的特点,却忽略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

错解改正5.84+4.16-5.84+4.16

=(5.84-5.84)+(4.16+4.16)

=0+8.32

=8.32

温馨提示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要想交换数的位置,一定要连同数前面的运算符号一同交换。

误区二计算壹五.46-5.7+4.3。

壹五.46-5.7+4.3

=壹五.46-(5.7+4.3)

=壹五.46-10

=5.46

错解分析此题错在没有依据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而盲目简算。如果此题是连减运算,那么可以根据减法的运算性质把两个减数相加,而此题是加减混合运算,所以不能盲目简算。

错解改正

壹五.46-5.7+4.3

=9.76+4.3

=14.06

温馨提示

只有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才能改变运算顺序,否则只能按四则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五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

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这是一只小朋友很喜欢玩的风车。

请两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一玩。(生操作)

其他孩子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谁来说说,在风车的运动中,你看出了什么?

(解决旋转、旋转中心、旋转方向)

出示钟面

在数学里,我把向这个方向旋转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手势,比划。

小结:在刚才的运动方式中,我们可以说,

风车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

或者风车绕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

会说了吗?

二、新授: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有的是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旋转得到的。

你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吗?(想知道吗?)

那我们今天就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那么我们选一副简单的图案,由易到难研究它是通过怎样的简单图形,怎样旋转而成的,请仔细观察。

课件展示

为了便于研究,老师还专门做了一个这样模型把它粘贴在黑板上。

讨论:

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形状、大小都不变)

师:从图形A到图形B是如何变换的?

是如何旋转的。(绕点O顺时针方向。)

旋转了多少度?

你是怎样判断它旋转了90°的呢?

(有什么方法,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结合图例,图中画出对应边,标出旋转角。测量。

这个度数叫做旋转度数

小结出,图B可以看作图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谁能完整地再说一遍。

强调三要素。

师:从图形B到图形C是如何变换的?

图形A到图形C呢?

同学们,我们可以说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图形C;还有其他的说法吗?(配合手势)

逆时针方向

看到这副图,你还能像这样说些什么吗?

师小结,只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度数三者都确定了,旋转以后的位置才能确定。

三、巩固练习:

1.转一转。(动手操作)

说一说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四、欣赏,升华。

感受旋转的美,数学的美。

由什么简单图形旋转而成的?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对于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

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难点: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

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重视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发展数学思考、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能在你的作业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吗?

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么求宽?如何求长方形的长呢?

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面积÷长=宽

面积÷宽=长

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解决我们学校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愿意吗?

2、教学例题

(一)例1教学

出示例题:合肥市华山路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认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质疑:同学们已经注意到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仔细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增加了,面积就一定会增加吗?师指名回答、

预设1:学生长增加,宽不变,面积就一定会增加、

预设2:学生长增加,宽不知道,面积就不一定会增加,也许还会减少、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在这道题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花圃的长增加,面积就增加了?

预设1:把增加的面积画出来、

预设2:画图

3、画一画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接下来我们一起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示意图,用刚才画的长方形代表花圃,在花圃上面画出增加的面积、提醒一下:既然是示意图,可以不需要用尺子,用铅笔直接画、

4、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老师也想画一画、

预设:第一步,黑板上的长方形表示花圃、

第二步,只画一条边增加很长、追问:可以吗?为什么?

第三步,画出一条边增加3米、追问:画好了吗?

第四步,画出两条边都增加3米、追问:现在画好了吧?怎么又不可以?

第五步,谁能上来把那条边画出来、你来指一指哪里是增加的面积?教师用阴影部分表示增加的面积、原来的面积在哪里?

第六步:谁来根据示意图说一说面积为什么增加了?宽是哪一条边?师指着图,这条边

既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也是这个增加部分的什么?(用红笔再次画一画这条宽)

5、在示意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同桌根据示意图互相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上台板书,说一说)

6、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

7、独立完成,指名上台指着示意图板演,教师板书、

8、从图中我们发现花圃的长增加了,宽不变,面积增加了;如果花圃的长减少了,宽不变,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减少)你能在长方形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想一想,谁上台在长方形中画一画?

预设1:上台画出正确的同学,让他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减少的面积在哪里?这位同学的画法非常准确、

预设2:上台画出错误的同学,让别人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符合题意吗?谁能上台画出长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

师提醒学生画图一定要一定要想好哪条边改变?哪条边不变?比较:两次画图有什么不一样?

过渡:长方形的宽不变,长发生变化,面积也发生了改变、那如果宽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呢?一起看第二道数学问题、

(二)教学“试一试”

华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后来因扩建公路,水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水池的面积就减少了壹五0平方米、现在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齐读,教师追问:这个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

2、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指名上台用手势比划后师追问:这次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没变呢?

3、独立列式计算后,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上台指着图说、

(三)比一比

1、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这是文字叙述题意,这是用示意图表示题意,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2、师:看来,画图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三、变式练习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两道题目中都有一个量没有变,你发现了吗?如果长与宽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题目你们还会吗?出示变式1:

(1)变式1

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老师读题后并追问: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

2、师:照这样,增加的面积在哪里?先在大脑中想一想,想好了试着在图上画一画、

3、师指名上台比划示意图,课件随机出现、

4、长方形的长和宽都不知道,看着示意图,你会解决问题吗?

(二)变式2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能够在纸上画出图形帮助思考了、其实高手画图不但能在纸上画图,还可以在脑海中画图、接下来我们一起试试在脑子中画图、

(出示:有一个长方形,长50米,宽40米、)

1、长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

板书:40×5=200(平方米)

2、宽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

板书:50×5=250(平方米)

3、长和宽同时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1)头脑中的图画好了吧?谁能很快列出算式?

生:200+250=450(平方米)

(2)我们在图上画一画来验证脑子里想的图,好吗?有什么不一样?发现刚才我们的计算有什么问题?到底增加了多少呢?

4、长和宽同时减少5米,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脑子中画图,课间验证、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求出减少部分的面积?

生1:分三部分来求、

生2:分两部分来求、

生3: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来求、

5、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肯定吗?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各种变化,我们是怎么解决的?画图有什么好处呢?在画图应该注意什么了?

师:其实不单单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如果发生变化,同样可以采用画图的策略予以解决、课后同学们可以好好研究这道题“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将研究过程和成果写成“数学日记”,与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一起分享!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七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一qi—18。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习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学习准备

课件、学习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好多人都旅游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课件出示: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周。

生2:李叔叔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2.师: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李叔叔今天上午比下午少骑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今天我们选取“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来做我们的学习材料,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列式?

生1:40+56(板书)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6+40(板书)

师:它们之间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号。(师板书等号)

师: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1:因为它们的和都是96千米。

生2:因为它们都是求的李叔叔一天行的总路程。

2.课件出示:

123+377 Ο 377+123

1124+76 Ο 76+1124

师:这两道题,它们的算式之间的能用等号相连吗?请你算一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的和都相等。

师板书:

3.师:观察这三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从刚才的发现中,你们会猜想到什么呢?

生: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呢?

(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师:口说无凭,你打算怎样验证咱们的猜想?

生: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师:那请大家拿出本子来,举几个这样例子来验证看看!

(生独立举例验证)

5.师:谁来上台说说你是怎么举例验证的?

生:(百以内的加法、多位数的加法、小数加法……)

师:通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举例,都能证明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谁有没有发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相等的情况吗?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我们举不出反例,那证明我们该刚才的发现是正确。

师:谁能够再一次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个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旁边的问号是不是可以擦掉了?!

师:这个规律,数学家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6.师:刚才同学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举不完。

师:是啊,像这样的等式我们能写出很多很多来。

(师边说便在等式的下面板书“……”)

师:既然像这样的等式写不完,你能否开动你的脑筋,想办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所有的等式吗?试一试,把你的想法在本子上写出来。

(学生尝试)

7.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一个怎样的算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的?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

生3:a+b=b+a

师:这三位同学的方法能表示出所有的情况吗?

生:能。

师:这三种方法,你更欣赏哪一种?

生:第三种。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第三种更方便、更简洁。

师:其实咱们的数学家想到的式子,跟生3的想法不谋而合,也是a+b=b+a。

(师板书a+b=b+a)

师:你觉得a和b可以表示哪些数?

8.师:同学们现在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加法交换律”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1:我们是先观察发现,再举例验证,最后是总结规律。

师:很简单明了,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我们第一步是观察发现,我观察这三个等式,发现了任意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第二步是举例验证,我们举了好多例子,证明我们是正确的,最后一步是总结规律,总结的规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说的好不好?把掌声送给他!

(板书: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9.师:我们刚才是通过观察发现,然后是举例验证,再总结规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刚才大家经历了一次像数学家一样做数学的过程,那你能不能用这种学习方法去探索其他的运算定律呢?

生:能。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师:现在请大家自学学习单一》,自学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锦囊,谁愿意大声读一遍?

生:

一。观察发现。

仔细算出每一组题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二。举例验证。

你能再举出几组这样的例子吗?

三。总结规律。

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个运算定律吗?

2.师: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自学锦囊上的提示自学,开始。

(生独立完成)

师:完成的同学同桌交流一下。

3.师:都完成好了吗?谁愿意到前面分享一下你的自学收获?

生:我发现第一组算式都等于288,第二组算式都等于273,第三组算式都等于507,它们都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师:每一组题的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前一道算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后一道都是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享了这么多自学的收获,那你还发现了什么?还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这三组题,后面的题都改变了运算顺序。

师:运算顺序改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

生:和不变。

师:还有没有什么不变?

生:数字的位置没变,只是运算顺序变了。

4.师:刚才通过这三组算式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那这个规律对不对还需要我们怎么样?

生:举例验证。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举的例子?好,你来!

生1:(24+76)+28=24+(76+28)(师板书)

师:谁再来分享一下你举的例子?

生2( 8+7)+3=8+(7+3)

师:谁再来举一个?

生3:(325+一qi8)+22=325+(一qi8+22),他们都等于525.

5.师:谢谢大家的分享。刚才,我们大家进行了举例验证,你们验证我们发现的规律对不对?

生:对!

师:有没有举出反例的?

生:没有。

师:那由此可以说明,我们该发的规律是……

生:正确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发现的规律齐读一边,预备,起!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刚才发现这个重要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6.师:这是我们发的第二个运算定律,那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生:(a+b)+c=a+(b+c)。

7.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总结规律的学习方法,发现了两种的加法运算定律,现在你还有什么不懂得、想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吗?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内交流研究,开始!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哪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发现的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加法,和不变;不同点是加法交换律的加数是两个数,加法结合律的加数是三个数。加法交换律是数字的位置变了,加法结合律是运算顺序变了。

师:你们同意吗?还有和这一组不一样的吗?

师:好的,看来其他组的同学的发现同他们是一样的,我们班的同学观察力和思考力非常强,那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学会的本领来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下列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你能( )中填上适当的数吗?

3.今天我和妈妈一起逛超市,看到体育用品柜台有下列物品:

4.小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四。课堂总结。

1.本节课你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八

一、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一qi——P18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一qi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

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

是否符合要求。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初步应用: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 ) 305+49=( )+305 b+100=( )+b

47+( )=126+( ) m+( )=n+( ) 一三+24=( )+( )第二环节探索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一三○45+(25+一三) (36+18)+22○36+(18+22)

小组讨论。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顺序变了,它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a+b)+c=a+(b+c)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5+36)+64=45+(36+ )

(560+ )+ =560+(140+70)

(360+ )+108=360+(92+ )

(57+c)+d=57+( + )

(三)巩固发散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

(3)(27+65)+35=27+(65+35)

(4)70+80+40=70+40+80

(5)60+(a+50)=(60+a)+50

(6)b+900=900+b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例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 +96 88+(104+96)

56+40=96(千米)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a+b=b+a (a+b)+c=a+(b+c)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九

一、教案背景

1、学科: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第2~3页,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初步意义。

(2)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4~5页自主练习题。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方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1、结合“黄河掠影”图片说明,培养学生据图获取简单知识的能力。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

3、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信息窗呈现的是黄河三角洲的美丽画面和文字说明。主要呈现的信息是黄河三角洲面积和平均每年新增陆地面积。拟引导学生通过研究黄河三角洲逐年造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学习。

四、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黄河三角洲》的相关图片材料作参考。通过研究教材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相关的图片资料,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观察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先搜集一些有关黄河三角洲的资料或图片,在课堂上上交流,。然后通过课件,资料或图片介绍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读懂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习新知识。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师: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字母?(指名回答)

生1:英语课本,学校名字的下面有英文字母。

生2:我家的车牌号里有字母。

生3:电脑键盘上。

2、师:是的`,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同样,数学中也经常用到用字母来表示数量

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3、同学们去过黄河三角洲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领略一下那里的迤逦风光。

【展开新课】

(一)通过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积已达5450平方千米。

生2: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的成因。

生3: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每年新增陆地面积25平方千米。

生4: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两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

生2:三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四年呢?五年呢?

生3:多少年,黄河三角洲的面积达到了5450平方千米?

(三)怎样解决两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造地时间(年)造地面积(平方千米)

22×25=50

33×25=75

44×25=100

(四)观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造地面积和造地时间有关系。

生2:我发现求几年的造地面积,就用25乘几。

生3:我发现在求造地面积时,只有一个因数在变化,那就是造地时间。

八、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202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难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策略: 利用教材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深入的情感体验,也体验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过程获得知识。 教学准备: 图片,纸卡。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主导活动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趣明标 出示91页的天平图: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边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什么? 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现在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两边平衡。用算式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 现在天平的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来表示? 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 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生回答说明什么 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天平两边的质量仍然相等。 同学们分组做实验,列算式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9篇)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1页例4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一三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一三4(页)

2023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7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7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练习四P15——P16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判断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练习,在操作与交流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有可能是不相同的。 难点:在实物与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体会一组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课件、小正方体。 五、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知道如何观察物体吗?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来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板书课题:练习四。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5~16页第1~5题。 (1)完成教材第15页第1题。 让学生先理解题意,然后用小正方体搭一搭并连一连。 (2)完成教材第15页第2题。 用一个小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摆成教材所示的图形,让3名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并让学生描述所看到图形的形状,然后连一连。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第3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用小正方体按教材的图形摆一摆,搭一搭。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下来。全班观察,想一想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并说明理由。 2.完成教材第15~16页第4、5题。 (1)课件出示第4题的3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分小组分别摆出这3组立体图形。 摆好后,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把看到的形状记录下来。 师:从左面看3个物体,形状相同吗?从上面和前面看呢?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小结:从左面看3个物体,形状相同,但从上面、前面看形状不相同。 (2)出示第5题,让学生自主练习后,集体订正。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6页第6~7题。 (1)完成教材第16页第6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图形的拼摆。小组交流后反馈。 (2)完成教材第16页第7题。要求学生动脑想一想,然后数一数。小组交流后,可以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摆一摆,进行验证。 (三)检测评价请把每个正方体摆成的模型与从模型左面看到的相应图形连线。 (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练习四 同一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 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优秀10篇)

四班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优秀10篇)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预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四班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便利大家学习。下面是我的我为您带来的四班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优秀10篇),期望可以启发、挂念到大家。 四班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进一步生疏中括号,会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反馈 1、漫谈自学收获: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观看了有关中括号的视频,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沟通要点: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挨次。) 2、预习单中的问题沟通。 订正错题。这道题为什么错了?应当怎样改正? 看来同学们学得很不错。 二、疑难突破 那,在自学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引导同学提问) 师问: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引入中括号?也就是中括号到底用在哪儿?是否是只计算来用? 当然不是了,很多时候,咱们学习的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服务的,

那这节课,咱们就来体验一下,如何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中括号 三、合作提升 1、出示情境:面包8元/包,蛋黄派12元/包,巧克力的单价是面包与蛋黄派单价和的2倍。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巧克力的单价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出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 小明带了80元,依据这个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可以买多少盒巧克力?) 2、那个问题怎样解决?请你列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将同学的做法写在小板上,贴出来。分步正确的,综合错误的,综合正确的三种) 3、沟通 谁来说说你每步求的是什么? 辨析 80÷ (8+12)×2 80÷[(8+12)×2 ] 哪一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是呀,第一种算式只套了一个小括号,这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应当先算除法,再算乘法,而我们应当先算乘再算除,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小括号了,再不能套小括号,那样就乱了,为了避开混乱,所以就用一个中括号。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最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 《歌手大赛》是北师大版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的最后一课,实质教学内容是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起看看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欢迎查阅!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6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202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篇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能按照顺序进行看图说话练习。 3、能用一定的记字方法记住9个生字的字形,写好”追”,”喊”两个字。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看图按顺序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课前寻找秋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秋游》,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秋”指什么季节?“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齐读课题。` 3、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这两天,大家都睁大了双眼去寻找秋天,来说说你们的收获吧。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诗或儿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收获更多。 二、范读课文,指导看图。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课《秋游》,捧好书,准备出发。(师范读) 2、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请大家走进这幅《秋游》图。 (1)我们从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的天空……几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鸟……)板书:天空。 (2)秋天的农田里,长了哪些庄稼?它们有是什么样子?(稻子金黄,高梁火红,棉花雪白雪白。) 板书:田野 (3)你们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 (板书:游玩) 3、大家说得真不错,现在你能按“天空——田野——游玩“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秋游的经历吗?(指名一生说) 三、初读课文。 1、秋游的经历真令人开心,《秋游》这一篇课文更是生动地记录了同学们的游玩经历过程,现在请大家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通句子(读3遍) 2、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准了吗?自己先练一练。 出示:追逐郊外白兔绵羊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精选8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精选8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一三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一三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一三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一三5张邮票。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P46、47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计算器;倒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揭示课题。 a.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最大的8位数是几吗?比它多1的数是几?(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0000 0000与1亿) b.揭示课题:一亿到底有有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2.认定目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能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能以具体的实物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二、预习反馈,交流展示 1.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教师故事引入: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和尚名叫一休,他绝顶聪明,家喻户晓。有一年闹旱灾,好几个月都没有下雨,一休知道后,非常着急,带领老百姓开沟引渠,费劲周折才把很远地方的水引到当地,让老百姓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一休,家家户户都挂上了一休的画像,有个大将军知道后,非常嫉妒。他满心想惩罚一休,但是又害怕老百姓在背后说闲话,于是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他召见一休,对一休说:“你在灾区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新版教材)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新版 教材) 单元一:加减法 1. 教学目标: - 学会使用竖式进行一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 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 - 熟练掌握一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 理解运算规则,准确进行计算。 -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内容: - 认识竖式加法和减法。 - 进行一位数的加法计算。 - 进行一位数的减法计算。 - 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步骤: - 引入新知: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了解竖式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情境导入: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兴趣。

- 讲解规则:讲解一位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 练巩固:进行一些练题,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方法。 - 实践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5. 教学资源: - 教材: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 教具:黑板、粉笔、练题。 单元二:数的表达和认识 1. 教学目标: - 能够用不同形式表示一个数。 - 掌握数的顺序比较和数的排列。 - 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 教学重点: - 理解数的表达形式,包括数字、拼音和阿拉伯数字。 - 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和进行数的排列。 -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内容: - 认识数的表达形式。

- 掌握数的顺序比较和数的排列。 - 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步骤: - 引入新知:通过例子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形式的数的表达。- 讲解规则:讲解数的比较和排列的方法。 - 练巩固:进行一些练题,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 实践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记忆。 5. 教学资源: - 教材: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 教具:黑板、粉笔、练题。 (以下内容省略) 单元十:解决问题 1. 教学目标: - 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2. 教学重点: - 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案9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案9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本节课要在观察长方体的活动中,体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3个面,发展空间念。 经过学校领导陈再锋老师的点拨以及同事们给我的宝贵意见,现将我的教学反思反馈如下: 首先,课前准备还不是很充分。虽然我有自己精心设计的各种教学物体,但是还缺少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准备,以致于在课前导入就与课堂内容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在准备这部分如果把老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结合起来,我相信在导入时应该就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渲染气氛。 其次,在巩固练习这部分中设计的形式比较单一,不够丰富,这部分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学中,我只采用了一种小游戏,让学生拿着一个物体说说自己看到的正面、侧面以及上面是什么东西,再加上教材中的练习来巩固加深,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在教学语言上还有待加强。如何有效运用教学语言是我努力奋斗的方向。比如,在上课前,我采用体育课上的“立正”来整顿纪律,其实这种语言不适合出现在教室里上课,显得比较粗俗,还有鼓励性语言还不够丰富,只采用“棒、棒、你真棒”这种形式,不够新颖、创新。当然,有以上的不足之处,也有几个好的方面。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牵着学生走。实际上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这堂课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盎然,都投身于自己探求知识的活动之中,学得有声有色。他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研讨,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其次,我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努力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们在课堂上乐学、敢学;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创设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验了一种“数学来源于生

2022年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学时: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具有同一级运算旳混合运算) 教学目旳: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具有同一级运算旳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摸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旳过程,感受解决问题旳某些方略和措施。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旳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测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旳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提成几种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懂得旳?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朴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旳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拜别,又有85人到来。目前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估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旳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旳题目进行分派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旳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如何解答旳?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旳论述进行指引。 3. 全班报告:组织全班同窗进行报告,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达旳意义旳论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达中午44人拜别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旳85人,就是目前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措施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旳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旳总人数。(事实上就是本来学习旳乘除混合应用题,不懂得单一量旳状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措施,由于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旳人数可以看作是同样多旳,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旳几倍,6天接待旳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旳总人数旳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旳987人数去乘算出来旳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旳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协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措施旳论述,措施不规定全体学生都掌握,重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2023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3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四位数的认读和写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2.了解三位数和四位数的大小比较。 3.能够通过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 1.学会认读和写四位数。 2.掌握三位数和四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数学小白板、白板笔。 四、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知

1.教师拿出一张卡片上面写了一个四位数,请学生来读出这个数。 2.让学生按照逐位认读的方法读出这个数。 3.引导学生注意每个位上数字的名称和读法。 Step 2:学习新概念 1.教师出示一些四位数的卡片,请学生读出这些数,并把这些数 写在小白板上。 2.引导学生注意这些数的读法与之前的三位数有何不同。 Step 3:巩固练习 1.随机出示一些四位数,让学生读出来。 2.让学生两两比较这些四位数的大小,并将比较结果写在小白板上。 3.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四位数的大小 比较是由高位到低位进行的。 4.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Step 4:拓展运用

1.让学生把桌上的教具,按照千、百、十、个这四个位数,分别 使用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 2.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四位数的排序规律。 五、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读写四位数,掌握了四位数的大 小比较方法。我们还通过练习和实践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六、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寻找身边的四位数,并总结归纳四位数的读法和大小比较方法。 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四位数的拆解和组成。 2.了解三位数和四位数之间的转换。 3.能够通过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篇1 一、说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小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小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初步的认识小数,小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基于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将本课设计如下: 1.掌握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小数的大小。 2.感受小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课的活动重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活动难点是熟练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活动的准备材料有:多媒体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三、说过程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学期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整体表现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需要加强培养。同时,个别学生研究惯较差,需要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提高研究成绩。 二、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观察物体、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减法、图形的运动、统计、数学广角和总复。教学目标包括掌握小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运算定律、三角形的特性、统计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改写后的文章格式正确,段落清晰,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本文介绍了初中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编写特点和课时安排。其中,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观察物体、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以及三角形等重点和难点内容。编写特点则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数感,培养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时安排则按照教学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分别安排相应的课时。 3.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3课时) 本课程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加法运算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从左到右计算两步式题和括号的作用,现在需要研究含有两级运算和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计算三步式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和独立思考的研究惯。 七)图形的运动(二)(2课时) 本课程将深入探讨图形的运动,包括平移、旋转和翻折。学生需要研究如何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如何使用坐标系来表示图

形的位置。通过实际练,学生将掌握如何进行图形的变换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八)统计(3课时) 本课程将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需要研究如何计算平均数和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此外,本课程还将介绍营养午餐的相关统计数据,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健康饮食。 九)数学广角——鸡兔同笼(2课时) 本课程将介绍“鸡兔同笼”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练二十四来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学生需要研究如何列方程和如何解方程。通过实际练,学生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十)总复(4课时) 本课程将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总复,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空间与图形和统计学。

202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2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方案篇一 一、学情分析 本期我班有39名同学,大局部同学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开展,根底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个别同学根底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还有个别同学比拟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内容简介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和加意义减法、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小数乘法、观察物体、认识方程、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同学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认识方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同学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识别从上下、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同学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识别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三角形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第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计算教学。李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学目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计算题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计算题的普遍特征,学生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练,学生的兴致会提不起来,学习就显得很被动。而王老师的情景创设比较成功。课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了起来。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超市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然后运用学生最喜爱的闯关题和抽卡比大小游戏,不断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成为本课的特点。 第二、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看,李老师创设了现实超市购物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是建立在旧知迁移的基础上的。而这种情境的创设,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教材中的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能为探究新知识服务。另外,教学完小数加减法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在做中,说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上来看,李老师开展了一连串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让学生在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9页例4,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 1、学生再次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2、通过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的总结,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学生:能。多媒体出示修改后的例4情境图,把图中“每天用86 kg”改成“每天用35 kg”。

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688÷35,然后独立计算。 抽学生把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并说说计算方法。 多媒体再出示未作修改的情境图。 教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情境图后发现:运来的饲料总数没有变,每天要用的饲料增多了,要86 kg。 教师:看来养鸡场的鸡长得越大,吃的饲料也越多,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怎么列式? 学生:688÷86。 教师:这个算式的计算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相同吗?今天我们就继续来? [点评:通过变换情境图的方式,不但体现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能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请同学们先试着算一算,看你在计算中又能发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学生:我们发现用被除数前两位“68”去除以86,不够除,这时应该怎么算呢? 教师:这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谁能解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7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7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7篇) 数学就是人类对外界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3.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4.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 2.教材分析 (1)轴对称图形是图形运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联系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此节内容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体验过“图形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和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内容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本单元将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平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与同桌探讨交流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4.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降低了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一个图形有多个对称轴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对称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8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8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8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 教材分析^p : 这是一节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展观察、操作、考虑和简单设计的理论活动。教材分三局部安排:第一局部,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第二局部通过动手操作和考虑,探究三角形和四边形能否进展密铺。并理解可以进展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那么不能;从而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密铺的含义,更多地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第三局部,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美的体验。并可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展自我评价和反思。 学情分析^p : 〔1〕知识程度: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知识;具有了相关的知识经历; 〔2〕才能和方法程度: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才能,能初步运用“猜测--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来探究问题;

〔3〕心理程度:该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历,但是还是有较强的好奇心,也有较强的表现欲; 〔4〕思维程度:学生的思维以直接经历为主,间接经历相对较少。在学习过简单平面图形的根底上,学生已经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印象,并能准确的认识各种简单平面图形。对于密铺,学生已经有了较为直观的生活体验,只是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 在此根底上进展密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开展规律,是对学生生活经历的提炼和再加工,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初步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这个知识系统的帮助下,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对学生进展的一次头脑风暴,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的设计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经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小组内进展充分的交流讨论,通过经历与组内同伴动手拼图以及设计密铺图形等活动过程,知道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并知道有些图形是不能密铺的。在整个活动中,老师参与到组内讨论,并指导。最后在学生活动和交流的根底上,老师组织学生进展评价、自我评价和反思,内化知识经历与知识体系。 教学目的:

2021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测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记录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涉及: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意义与性质,小数加法和减法,观测物体(二),三角形,图形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记录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的: 1.理解小数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寻常生活中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运算顺序,会进行简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摸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某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结识三角形特性,会依照三角形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懂得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不不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结识复式条形记录图,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依照记录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记录在现实生活中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体会数学在寻常生活中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位置观测物体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摸索轴对称图形特性和性质,会画一种图形平移后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乐趣,提高学习数学兴趣,建立学好数学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意义与性质、小数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运动,三角形是本册教学难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金桥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2)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2)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3) 混合运算 (4)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5)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6) 第一课时位置与方向 (6) 课题:画方位图 (8) 课题: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9)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1) 加法交换律 (11) 加法结合律 (14)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三课时) (15) 课题二:乘法分配率 (16) 课题:简便运算 (18) 简便运算(二)教学设计 (20)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21) 课题:营养午餐 (23)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5) 课题一:小数的意义 (25)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6)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教案 (28)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30)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3)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33) 第五单元三角形 (35) 课题:三角形的特征 (35)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第三课时) (37)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一课时) (40) 第五单元: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 (42)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5) 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47)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运用 (49) 第七单元统计 (51)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52)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52) 课题: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二) (54)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