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暴力:类型、效应及控制

媒介暴力:类型、效应及控制
媒介暴力:类型、效应及控制

媒介暴力:类型、效应及控制

去年以来,网络舆论监督力量兴起,但由此出现的“人肉搜索”、“网络谩骂”引起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媒介暴力”问题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对新兴网络媒体环境下媒介暴力出现的新的特点、效应、社会控制等问题,展开广泛而激烈的讨论。本文即针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发表我们的一些浅见。

一、“媒介暴力”的概念辨析

对“媒介暴力”的概念到底如何界定,学界一直看法各异,归纳起来,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类观点,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陈宪奎为代表,认为“媒介暴力”由“真实暴力”与“幻想中的暴力”两种形式构成。“真实暴力”指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暴力事件、暴力场面的报道;幻想中的暴力,则主要是指在一些娱乐性节目、电视剧中出现的暴力场景。①还有学者作出了这样的定义:“媒介暴力一般被认为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②以上这两种观点都是将媒介暴力看作是大众传媒中所承载的暴力内容,没有提及传媒自身作为“施暴方”所实施的暴力行为。

另有一类观点则认为:“媒介暴力即大众媒介传播对受众造成显性的或者是隐性的,身体上或者心理上伤害的行为。”③这一观点是将媒介暴力定义为一种伤害行为,将传媒看作是“施暴方”,倾向于强调其负面影响。

由于媒介暴力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歧义性,也有人不是简单地为其下定义,而是根据媒介暴力对现实行为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显性暴力。“显性暴力是指在媒体中被描述为不正当的、非法的暴力行为。这种显性暴力可能是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真实暴力在新闻节目中的报道,也可能是这些暴力在电视剧、电影等娱乐节目中的反映,但其共同特征是表明暴力的结果是施暴者受到严惩,受害者则遭受身体上的痛苦和折磨。”二是隐性暴力。“隐性暴力是指在媒体中被合理化的暴力行为。这种暴力更多地出现在娱乐节目中。人们往往因习以为常或以宣泄情感为由而漠视它的影响。其主要形式有体育暴力、卡通暴力、游戏暴力、图像暴力等。……这种隐性的暴力更易得到受众的赞同,也更易被忽略,它所带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伤害,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④

经过以上的归纳不难发现,“媒介暴力”并不像字面意思那样单纯和固定,由于大众传媒特殊的身份与职能,人们对“媒介暴力”的理解呈现出了各种观点互相交织甚至是完全对立的局面,并随着现代社会媒介手段和形式的发展变得愈加复杂。

实际上,“媒介暴力”问题作为现实社会当中的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能不能单纯地从理论上为其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并不是十分重要。最关键的还是在其具体内涵上能够统一认识,从而能够使得我们对于社会控制的研究更有针对性。所以在这里不想把问题的讨论更多纠缠在定义问题上,而是直接通过划分“媒介暴力”的类型来认识“媒介暴力”问题。

我们认为,从构成形式及其影响效果来看,现代社会中的媒介暴力基本包含三大内容:一是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暴力内容,可简称为“媒介化的暴力”;二是大众传媒作为实施者所施加的暴力行为,可简称为“暴力化的媒介”;三是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传媒所搭建的虚拟世界中的游戏化暴力,简称为“虚拟化暴力”。其具体表现如下:

1.媒介化的暴力

这主要是从内容暴力的方面来看,即大众传媒所承载的内容是经由筛选、制作并传播出的暴力事件,是现实中的暴力行为被传媒转述和图景化了的暴力故事。由于传媒转述和图景化的过程往往会为了引人注目而凸现暴力的刺激性内容,所以可称之为“媒介化的暴力”。

媒介化的暴力又可细分为“真实的”和“幻想的”两种,“真实暴力,指媒体对城市骚乱、示威游行、政治暗杀事件、战争场面等等的报道;幻想中的暴力,是指在一些娱乐性节目中存在的暴力场景,如在电视剧里大量存在的暴力镜头,一些儿童节目中出现的暴力游戏。”⑤

几乎从大众传媒诞生时起,媒介化的暴力就与其如影随形。最早进入市场化的大众传媒为了谋生存谋发展,必须拥有一个稳固的受众市场,而暴力故事中的刺激性恰好是人类本性所容易趋附的内容,于是暴力毋庸置疑地被媒介化并成为了大众传媒吸引受众、取悦广告商的一种策略。

“媒介化的暴力”是媒介在传播中所承载的内容,但传媒在其中的身份远远不止载体而已。在进行传播之前,传媒要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进行挖掘、筛选、提炼、制作,将其转码为适于传播的媒介化的暴力内容。例如,在对一起抢劫案件的电视报道中,我们所看到的画面不可能是对案件的绝对还原,而必然是经过编导剪辑制作并加入某些主观成分的结果。因此,在媒介化暴力的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始终是“主动者”和“能动者”。而恰恰是这种主动和能动,通常会夸大暴力中的血腥、残酷的部分,以更加吸引眼球。

2.暴力化的媒介

这主要是从形式暴力的方面来看,即大众传媒利用其特殊身份,尤其是传播方面的强势,对受众及其他社会成员造成的暴力侵害。

暴力化了的媒介,是在传播媒介繁荣发展以致成为一股独立的社会力量后出现的,并在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形式出现后愈演愈烈。在现代社会,“施暴”的传媒成为了很多人恐惧并极力想控制的问题。其主要特点如下:

(1)话语的集权主义。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把关人”的概念引入传播领域,即大众传媒对社会上的信息进行“把关”、取舍,由他们决定哪些内容最终进入媒介与受众见面。大众传媒利用这一特殊地位实现了对话语权的控制,普通民众不通过大众传媒就很难找到表达观点的切口,逐渐形成了传媒尤其是主流传媒对于话语的集权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炒作”之风和铺天盖地的宣传动员,也有媒介暴力之嫌。前者如香港明星张国荣去世时,许多都市类报纸整版整版地报道,从友好怀念到生前秘闻,事无巨细,罔顾读者感受;后者则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更多表现在党报党刊的重大典型、重要会议的宣传上,常常是官话套话充斥,而且大多是统发稿,版面安排也基本一样,造成千报一面的状况。这些都对普通受众形成话语暴力。而在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时代,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更新,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这种话语的集权现象更为复杂,在很多时候体现出了一种“多数人的暴政”,其造成的侵害后果不可小觑。

(2)传媒的越权行为。2006年,沈阳《华商晨报》连续报道了一起“穷父救女求助富人”的事件。吉林农民刘福成为了给11个月大的女儿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走投无路之下,写信向他听说过的“中国富豪”们求助。获悉此事的《华商晨报》公开了被求助的6位富豪的名字,并对还没有捐款的富豪点名报道。对此,陈力丹教授提出了“媒体逼视”的概念,“媒体对私人领域过度公开会给处在媒体‘逼视’下的被报道的个体带来莫大的压力。”所谓“媒体逼视”,其实就是媒介僭越应有权利,对受众施暴的一种行为。在我国,一些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成功大大提升了大众传媒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但是这种权利的不正常运用,却使大众传媒不断发生一些越权行为,出现诸如媒介审判等问题,甚至发展到媒介暴力的程度。

(3)无法摆脱的强制传播。现代社会中人们处于大众传媒编织的天罗地网之中,每天都承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轰炸,从手机短信、电视广告到网页弹出窗口、公交电视、户外广告,面对暴力化的媒介,毫无还手之力。而一旦媒介从四面八方对一个事件围追堵截,也经常会使得当事人深受伤害。如杨丽娟追星事件,各个媒体狂轰滥炸,造成当事人身心疲惫。

3.虚拟化的暴力

在现代传媒极大发展的今天,媒介幻象的问题一再被人们提起。“英国左派的杰出代表斯图尔特?霍尔指出,大众传媒凭借凝结社会的霸权符码的生产而发挥作用,看起来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是构建现实。”⑥也就是说,大众传媒运用暴力的传播手段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所有的媒介暴力其实都是文化或符号构建出来的。在这里,为了与前面所述“幻想的”媒介化暴力进行区分,我们更强调现代媒介营造出的参与性特点,也就是说,这种媒介构建的暴力场景与受众产生互动,而不是传统媒介时代仅仅处于观看状态。

以网络游戏为例,现代游戏开发商们都力求模糊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为玩家提供一个最接近真实的体验,对于暴力游戏的爱好者来说,这种接近真实的体验又为他们提供了成倍放大的感官刺激。在校内网、开心网等时下最热的网络平台中,也出现了“好友买卖”“奴隶交易”等带有明显暴力色彩的应用程序,这种程序看似游戏,但游戏中的“角色”“筹码”实则都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个人,这些程序由于最大限度地模糊了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极受欢迎。

大量事实表明,这种将媒介化暴力与暴力化媒介相叠加的方式,也叠加放大了媒介化暴力与暴力化媒介的社会影响。

二、媒介暴力的正负效应

传播学效果研究尽管大多承认媒介暴力的危害,但并未对其负面效应得出定论。因此,我们也不妨比较理性地认识媒介暴力所带来的各个方面的社会影响。

首先从正面来看,媒介暴力的传播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大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作为大众传媒难以舍弃的一种营销策略,媒介化的暴力在传播过程中无可否认地为大众传媒吸引了大批受众。在电视、影视、网络的传播中,暴力元素都被大众传媒大加利用,并切实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以暴力电影为例,带有暴力、犯罪情节的影片由于广受欢迎,甚至已经发展出自身的美学体系,充实了电影研究内容。

第二,现代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社会压力的不断积累,而大多数的压力排解方式又让繁忙的社会人群只能望洋兴叹,这时,通过媒介化的暴力刺激感官就成为了人们宣泄情绪、疏导压力最便捷的方式之一。由传媒提供的安全的虚拟暴力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由于情绪积压介入现实世界的暴力之中的可能。另外,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理论,悲剧可以借激起人们怜悯和恐惧来达到情绪的净化作用。同理,暴力内容也有此功效:观看一则对于车祸的报道,可以使人对违反交通法规产生恐惧;一个关于战争的影片,可以使人更珍惜现有的生活等等。因此,媒介化的暴力传播对于社会情绪的净化是有一定效果的。

第三,暴力化的媒介带来了传播的极大通畅,尤其是网络媒介的普及,使每个人都有了监督社会、成为舆论制造者的可能。这些自发的社会监控者,使得社会上的不法或不道德行为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有一定帮助。一段时间以来,从“周老虎”到许多贪污腐败案件,都是通过畅通的网络平台聚集一批极有热情的舆论制造者,被揭发并引起关注的。

至于媒介暴力的负面效应,更是需要我们充分加以认识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弱化人们的道德界限。媒介化的暴力不会直接导致现实生活中的暴力,但媒介化的暴力所带来的某些思维定式,使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得到了认可。例如,在许多新闻报道与影片中对于警匪暴力冲突的描绘,使得许多受众在潜意识中会针对犯罪分子的施暴行为持默许态度。在《被美化、淡化的电视暴力》一文中⑦,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多数电视节目里的暴力行为被美化了;很多严重的暴力行为甚至被轻描淡写了;极少的节目强调反暴力的主题。有的媒体甚至用英雄、爱国、正义等虚幻的名词伪装了暴力,使得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的道德界限越来越弱化,接受底线也越来越模糊。

近年来网络传播的发展,给媒介暴力带来新的动向。特别是在网络论坛上,由于是匿名发帖,网民的自律意识就比较薄弱,语言偏激、意见盲从现象比较突出。前两年网络上曾出现韩寒和白烨之争,原本意义上是文学价值观的讨论,但在网络论坛上却出现骂人大战,后来不少参与者都因为受不了网友的谩骂宣布关闭博客、退出争论。类似的现象,在一些网络论坛上不断重复。陈力丹教授对这一现象造成的后果有一个中肯的分析:

网络暴力似乎是对个别当事人,但是,观众是谁呢?观众是整个社会的人。这些人实际上作为一个旁观者,他们在看哈哈。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会失去道德感,失去对人的爱心,而且往往把别人的痛苦建立在自己的快乐上,这是网络暴力对社会的根本危害。而这种危害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因为这个事情没有摊在他头上,一旦摊在他头上,恐怕就会深刻认识到这个暴力对社会的危害。⑧

第二,对暴力行为有放大效果,导致人们的焦虑与恐惧。大众传媒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制作,因而受众所接收到的媒介化的暴力实际上是被提纯放大的,但是一段时间持续以这种方式进行传播,就会在受众中营造出一种虚拟的社会情境。例如对各类犯罪案件、交通事故的集中报道,就会在该地区民众心中营造一个不安全的社会心理情境,导致人们产生恐惧与焦虑,而这种恐惧与焦虑不断积累,最终会对现实社会的实际环境产生影响。

第三,“虚拟暴力”诱发“现实暴力”行为。“虚拟暴力”是否会诱发“现实暴力”,至今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屡屡出现的暴力事件确实值得我们反思。2008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案震惊世界。警方调查发现,凶手赵承熙从高中时代起,就是暴力游戏爱好者,尤其痴迷一款射击游戏,玩家可扮演恐怖分子或反恐部队,使用各类枪械互相射击。枪杀案发生后,也有人在福克斯电视台发表谈话提出,电子游戏才是一切暴力活动的真凶。类似在现实暴力事件与暴力电子游戏之间找到联系的案例还有很多,这已成为人们声讨电子游戏商的一个重要理由。

另外,不断扩张的传媒势力,使传媒与受众之间的矛盾激化,导致受众对媒体的不信任感。媒体的强势地位越来越明显,引起了一些受众的抵触情绪。人们渐渐发现,大众传媒会在传播时自行设定立场与对错,因此,受众对于大众传媒的报道渐渐持质疑态度,媒体在受

众中的信任度开始下降,甚至有人发出报纸、电视报道全不可信的偏激言论,这也可以认为是媒介暴力引发的现实中的受众对抗行为。

三、媒介暴力的社会控制

媒介暴力问题在大众传媒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不容小视,因此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恰当的控制也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管理,完善法规,变“堵”为“疏”

我们一直强调要建立法治社会,对媒介暴力的控制当然也不例外。今年初,传出江苏徐州立法禁止人肉搜索,最高可罚款5000元的消息,也是法治建设的一个步骤。但是我们并不认为简单地禁止、封杀就能解决问题,特别是在目前我国民主制度尚不健全,民众表达渠道尚不畅通的情况下,依靠简单粗暴的方式治理媒介暴力,很可能影响了信息传播自由,得不偿失。我们认为,对于媒介暴力的控制与管理,“疏”的效果要好于“堵”。媒介暴力发展至今,有其存在的理由,因此,政府应该更多的在传播管理与疏导方面加强控制,比如尽管出台“分级制”。除了电视电影的分级制外,网络传播也可以采用分级的方式,对于特殊级别的传播内容限定时间限定渠道,或是采用技术手段进行受众的身份限定,在不影响社会文化流通的前提下控制媒介暴力的影响程度。

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媒介暴力的千变万化,面对这一现象,政府部门不能够墨守成规,动辄视之为“网络暴民”、随意关闭网站、删除讨论帖子,而应该通过提高透明度、倡导理性声音的方式进行疏导。比如前不久云南省的“躲猫猫”案件,在经历了网民的嘲讽、谩骂之后,云南省有关部门组织了网民调查团,参加案件调查。虽然在组织上尚有欠缺,但这一行为疏导了民众的愤怒情绪,增强了信息透明度。这种做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值得政府管理部门研究、借鉴的。

2.大众传媒要提高专业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传媒从业人员把握着媒介暴力的源头和渠道,他们的工作态度、专业修养甚至自身道德水平,都直接影响着媒介暴力的社会控制。因此,大众传媒从业人员自身职业道德、专业修养的提升至关重要。在媒介暴力问题出现时,不缺席,做好监督与把关的工作,同时媒介自身也要做到不越权,防止出现类似“媒介逼视”的现象,自己成为媒介暴力的“施暴者”。

大众传媒专业化进程中,各界的媒介批评必不可少。媒介批评是对新闻界的监督,是为媒介伦理和公众信任作贡献。有学者提出,当前媒介批评正成为继政策监管、市场机制、传媒技术三种力量后的促进中国报业变革的第四种力量。⑨对于校正中国传媒航向,防止和消解媒介暴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媒介批评常常采取学术化、精英化的角度,未能在广大受众中产生明显影响。如果能够将媒介批评定位在一个更加平民化的角度,利用大众传播渠道在受众中广泛开展,可望取得更好的效果。

3.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抵制媒介暴力的不良影响

媒介暴力的泛滥,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广阔的受众市场、巨大的经济利益,给媒介暴力的出现与传播带来了无穷的动力,而这些又基于受众对媒介的崇拜心理。“媒介崇拜是人们使用媒介时表现出的一种对媒介过分依赖、认同、轻信和盲从的心理状态,把媒介内容看作不容置疑的真实再现、权威发言和真理表达,进而将媒介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⑩可见,受众自身首先要树立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有一个独立于媒介幻想之外的世界观,要能够清晰分辨现实世界暴力与媒介化暴力的界限,受众在接受传播的过程中保持理智与清醒,媒介暴力就会丧失大部分的受众市场,丧失了经济利益的诱惑,媒介暴力的泛滥自然会相应得到控制。-

(作者分别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研究生)

注释:

①陈宪奎:《美国市民社会研究》第12页,中国社科出版社

②赵允芳:《解剖“媒体暴力现象”》,《传媒观察》2004年12期

③⑤马小璐、蒲莳、郑少云、陈琦:《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关于媒介暴力的界定》,《今传媒》2007年第3期

④贾碧峰、雷黎萍、贾媛、杜向涛:《媒介暴力的表现形式及其类型》,《今传媒》2007年第3期

⑥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⑦廖卫民、陈桂兰:《被美化、淡化的电视暴力》,《新闻记者》2004年第4期

⑧陈力丹2008年9月5日在人民网与网友对话

⑨董天策、刘薇:《积极研究媒介批评促进传媒健康发展——首届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综述》,《新闻记者》2008年第2期

⑩樊葵:《论媒介崇拜》,《当代传播》2007年第5期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当今世界,媒介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美国媒介素养学者W·JamesPotter在他的《媒介素养》一书中打了个比方: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类的影响就像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气候的影响无时不在,且有多种存在形式,其产生的影响有时使人颤抖,有时使人浑身湿褥,有时还会使人灼热无比。 媒介的影响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媒介影响力主要是指媒介影响目标市场消费导向或目标人群消费行为的能力。广义的媒介影响力则是指媒介对一定范围内主流社会(影响面)的人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思想或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媒介的影响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影响面的基础上的。 如果说影响力指的是媒介产生影响的深度或力度,那么,媒介的影响面就是指媒介发生影响的广度或范围。不同的媒介对社会环境影响的大小和力度是大不相同的。对于媒介来说,其成功的标志就是对社会环境具有有效的影响力。影响面越广,影响力越大,就意味着其越成功。 就我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而言,目前我们主要受着大众媒介中报纸、电视、因特网和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手机的影响。其中电视和因特网等电子媒介中又包含了其他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如影视剧、戏曲和其他传播形式。正是由于这些媒介和传播形式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和文化,它们才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拥有广大的影响面,从而形成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巨大影响力。媒介影响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影响,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不仅能让人们了解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因素;它也能让人们形成一定的舆论,从而影响事态的发展;它还能指导人们的行动,引领时尚。 拿新闻媒介来说,它们每天传播着国际或者国内的时事、各种会议通过的各种政策措施、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表面上它们只是担任着一个信息中介的功能,实际上在它们传播的过程中,它们在不停地将自己所在的立场、所持的态度灌输给它们的受众,从而形成它们稳定的受众群。这是一种表现在意识形态的文化影响。

媒介融合概论

媒介融合概论 题型:①名词解释(4个) ②简答 ③论述 ④分析:哪些属于媒介融合,哪些不属于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指媒介产业在媒体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方面所进行的聚合和演进。它既指代这些要素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指代新闻生产过程的融合,同时也指代新闻产品以文本、声音、图像、视频、数字等形式呈现出来的信息服务方式的融合。 二、媒介融合的类型以及大致特征(P11-P23 ) ⒈媒介技术融合 ⒉媒介所有权合并 ⒊媒介间战术性融合 ⒋媒介组织结构性融合 ⒌新闻报道融合 ⒍新闻从业者的技能融合

三、【论述】媒介融合理念对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P24-P28) 从传播的“5W”来考察,这种影响表现为: 1.Who---传播者从“术业专攻”到“通才全能”,同时分工细化 2.What---信息从重复叠加到整合连贯,同时各具特色 3.What channel---渠道从各自为营到互动整合,同时分组多元 4.Whom---受众角色从单一线性到多重交叉,同时分众传播 5.What effect---传播效果从一元效果到复合效果,同时分别影响 四、媒介融合对我国媒介产业的深刻影响 1.媒介融合将促进媒介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演化 2.媒介融合将促进媒介法规和相关管理制度的保障 3.媒介融合将促使媒介产业的盈利模式发生转变 4.媒介融合将催生新的传媒服务理念 五、【简答】我国媒介融合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联动阶段 2.传统媒体与网络的“报网互动”阶段 3.“第五媒体”与其他其他媒体的融合阶段 4.传统集团尝试融合式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实践阶段 六、【简答】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各个环节及其新特质 1.多介质运作: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新特质

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

论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 摘要:媒介暴力(media violence)指“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媒体含有或刊载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媒介暴力包括真实暴力和虚拟暴力两种形式,媒介对社会暴力的现象报道属于真实暴力,虚拟暴力则是指文艺节目中包含的暴力现象,如警匪剧、武侠剧、电子游戏中的暴力行为。 关键词:媒介暴力、影响、媒介行为暴力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近年来中国传媒业迅速发展,大多数媒体在产业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出于经济利益与竞争激烈的考虑,大众媒体在商业动机刺激下日益普及一种“低水平的满足”现象,同时由于人们的媒介素养不乐观以及生活的压力,导致媒介暴力现象愈演愈烈。媒介的暴力文化现象在媒体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媒介暴力。而媒介暴力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影响上。具体表现为:观察模仿、暗示激发、虚拟参与等现象。 一、媒介暴力的影响方式 1、观察模仿 一项调查发现,在因暴力入狱的男性犯人中,有1/4到1/3的人承认他们在犯罪时有意识地模仿电视中的暴力犯罪手段,这些由现实暴力主体提供的说法也许更令人信服。这也说明了诸如侦探或者警匪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因素会提供给人们一些犯罪的手段或者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带来影响。 2、暗示激发 一些研究者认为,媒体暴力激起或暗示了人们的进攻性思想感表,进而促成了暴力行为的实施,个体想要出击的愿望被媒体画面证明是正当的,因为在画

面中无论是英雄还是坏蛋都使用暴力复仇,并且常常没有对错和结果。在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电影《迫在眉睫》之中,一个父亲为了拯救患有心脏病的儿子不得不通过绑架威胁医院的人这种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虽然我们可以说他的出发点是伟大的,他获得的结果的也是符合他的目的,但是影片鼓励人们运用暴力方式对待生活中的麻烦。这种暗示激发是媒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媒介对暴力的“美化” 在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有意无意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接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人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学习社会规范、掌握生存技能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媒介暴力就是利用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来描绘和美化暴力。 媒介的暴力是潜移默化的暴力。媒介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美化”暴力,使得暴力变的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不仅仅是接受,受众还会认为这种暴力是美好的,是英雄的。有另一种说法称这种暴力为隐性暴力。隐性二字很好的诠释了美化的意义。这种暴力更容易得到受众的赞同,也更容易忽略,它所带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伤害,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而真实暴力,与虚拟暴力相比,对广大受众的心里和行动上的渲染程度要弱很多。真实暴力,一般出现在新闻报道中,那些报道的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等等,虽然这个事实很暴力,但因为新闻报道过程中,会考虑到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在画面的选择上会有所保留。其次,新闻报道出来的这些暴力犯罪,都会倾向于解释他们不利于社会的一面,持批评的倾向态度。因此,大部分受众在接收这类信息都会在主观上持反对态度。 所以可以说媒介暴力的“美化”主要体现在虚拟暴力上,也就是带有商业气息的文艺节目。这些被“美化”的媒介暴力主要通过描绘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正义英雄或者一些正面偶像,将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价值观融入其中。比如说日剧《joker》其中就是通过运用暴力去解决那些逃脱法律漏洞的罪人,表面上来看,它是遵循着那条“杀人偿命”的正确价值观去制作,实际上它确实在正确价值观掩盖之下的暴力,在这种面具下悄无声息的宣扬着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思想。而那些光鲜亮丽的偶像则成为引领这种风尚的风向标。而受众的反应必然是倾向光鲜

媒介专业名词解释

100%

100%

是持续性排期和起伏式排期的结合体。消费者的购买周期越 长,越适合采用脉冲式排期。这种排期的好处在于持续累积 广告效果,可以依品牌需要,加强在重点期间露出的强度。 Pulse Schedule 而缺点是必须耗费较大量的预算。采用这种排期时,广告主 全年都维持较低的广告水平,但在销售高峰期采用一时性脉 冲增强效果。采用这种方式的产品主要有软饮料、空调等产 品,这些产品属于常年用品,但有季节性 有广告期和无广告期交替出现。这种间歇性排期比较适合于 一年中需求波动较大的产品和服务。这种排期的优点在于可 以依竞争需要,调整最有利的露出时机,可以集中火力以获 Flight ing 得较大的有效到达率,机动且具有弹性。其不足在于广告空 Schedule 档过长,可能使广告记忆跌入谷底,增加再认知难度,有竞 争品牌以前置方式切入广告空档的威胁。采用这种方式的产 品和服务主要有服饰类、冷饮等,这些产品往往消费季节性 较强 在市场中广告曝光一个毛频收视点或人口数百分之一的机会 CPP 成本 市场专业名词解释 脉冲式媒体排 期 起伏式媒体排 期 毛频收视点成 本

中文英文释义 品牌忠诚度Bra nd Loy al ty 品牌定位Bra nd Positi oned 品牌形象Bra nd Image 目标行销Target market ing Target 目标消费者 Con sumer Market 市场细分 Segme ntati on —定比例的有规则消费本品牌的顾客,消费者基于对产品的熟悉和满意而产生品牌忠诚,从而产生习惯性的购买和对品牌的信任感、安全感品牌忠诚抑制品牌转移,保证品牌稳定的发展和成长 品牌进行战略设计,以使其能在目标消费者心中占有一个独 特的、有价值的位置。 品牌内在特殊利益点和品牌定位的外在反映,能够让消费者 直接感受到品牌的价值点,例如,Nike通过乔丹所反映出超级运动潜能的品牌形象 在整体市场中,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有选择性的特别针对某 一具有相类似消费习惯的消费者组合,而非全部市场以达到 集中资源,取得市场优势的目的 具有相同需求和利益要求特征的消费者组合,对产品所提供 的某一点相同的满足状况,简言之就是对产品具有相同需求和使用适应性的消费者组合 按照一定的标准,例如年龄、性别、地域、收入等不同指标, 将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市场,使每一个市场中的消费者都有相类似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的过程,通过市场细分,可以使得产品能够更具有针对性,节省行销费用,并便于在该细分市场中取得优势,例如洗发水市场中,可以按功能划分为去屑、护发、滋润等市场,按容量可分为250、450、750ml

媒介暴力现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83370991.html, 媒介暴力现象分析 作者:康登慧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24期 摘要在现实社会中,媒介行为的暴力带来的“人肉搜索”“大众逼视”等不良影响不仅对被 报道者的隐私权造成了侵害,对其身心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在报道媒介暴力事件时,大众传媒报道时不避讳使用过激的语言和血腥的图片,在吸引大众注意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文章用采样分析的方式,揭示媒介暴力对受众以及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媒介暴力;Gunter;反抑制;模仿;涵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4-0037-02 1 绪论 Gunter在1994年提出媒介暴力7种影响的分析,分别是宣泄净化作用、唤起作用、反抑制作用、模仿作用、脱敏作用、培养涵化作用和恐惧作用。在认识这7种影响之前,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媒介暴力。 学界对媒介暴力的解释不一,一种将媒介暴力划分为“真实暴力”和“幻想中的暴力”两种。真实暴力是指媒介对现实中的暴力事件做出的报道;幻想中的暴力是指一些娱乐节目和电视电影中出现的暴力场景。 更为普遍的解释,是将媒介暴力分为“显性暴力”和“隐性暴力”两种。 显性暴力多为媒体定义为不正当的、非法的暴力行为,可能是新闻节目中报道的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真实的暴力事件,也可能是电视剧、电影等节目中的反映出的暴力情节和场景。这两种媒介暴力现象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受害者遭受身心的伤害,而施暴者受到严惩。这种报道强调的是暴力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受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会对暴力事件产生一定的抵触和反面的情绪,而只要报道的表达方式恰当,就会使受众对暴力事件产生宣泄净化作用甚至是一定的抑制作用。 隐性暴力是指暴力卡通、暴力游戏、暴力图片和影视等媒体中被合理化的暴力行为,给受众带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伤害,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人们往往以宣泄情感为由而漠视它的影响,这种隐形的暴力也更易得到受众的赞同。 可以看出,在媒介暴力事件中,媒介扮演的是主导作用,媒介报道暴力事件的形式和手段直接影响到暴力事件对受众的影响。在Gunter提出的7种影响中,我认为反抑制作用、模仿 作用和涵化作用的效果最为突出和明显。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政治观念知识宣传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规范意识有着深入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倡导亲情、友谊、关爱、理解、信赖、忠诚、合作等社会规范意识,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作用(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消极作用1、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反而被边缘化。相当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化、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一、语言枯燥,难以进入受众的视野。2、部分大众传媒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许多节目宣传的中心思想互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哲学观念。所以无法为受众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3、大量影视传媒堕落到引导和塑造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反面。一些武打剧、历史剧、偶像剧已经走入怪圈,不仅不能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助长了一些错误价值观念的蔓延。4、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二、大众媒体对政治观念的作用大众传媒担当着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是架设在大众和政府间的桥梁。大众传媒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报道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进而使大众理解并坚决拥护党、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构建了大众与政府畅通的信息平台,传媒尽最大努力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需要和对政府采取措施的信息需求。持续报道事件的处理进程和新信息,强化已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可变信息的不确定性,并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保证事件中传媒信息的权威性,维持政府形象,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 政府的形象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国家政治民主是要保证公众与政府官员之间信息制定的畅通,政府要保证其决策的透明化,公众可以了解政府信息和参与解决社会事务。政府需要了解公众的生存环境,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改善社会现实; 公众也要知道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实惠和保障。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为公众传递政府信息,同时也为政府了解民情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大众传媒关系着政府和公众之间达成有效互动的效率和深度。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

什么是媒介融合

一、什么是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 媒介融合的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 定义 1.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3.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类型 ―新闻业融合‖五种类型 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早在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便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新闻业融合‖)的类型,前三种是从―媒介组织行为‖来划分的,后两种则是以从业人员的角度进行划分的: 1.所有权融合 大型的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因此能够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如美国佛罗尼达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美国俄亥俄州的新闻电讯集团,都是将各自在同一地区所拥有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站进行了融合。 2.策略性融合 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在内容上共享,如分属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与电视台之间进行合作,相互推介内容与共享一些新闻资源。 3.结构性融合 这种融合与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如美国《奥兰多哨兵报》决定雇用一个团队做多媒体的新闻产品,使报纸新闻能够加工打包后出售给电视台。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报纸的编辑记者可能作为专家到合作方电视台去做节目,对新闻进行深入报道与解释。 4.信息采集融合 这主要指新闻报道层面上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前文中谈到的―超级记者‖的工作便属此类。 5.新闻表达融合 这主要指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 媒介融合的特征

浅析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Yibin University 论文 题目浅析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系别政府管理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姓名涂利 学号 110801044 年级 2011 级指导教师黄璐职称硕士 2012 年 12 月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一、媒体暴力的含义及分类 (4) (一)真实暴力 (4) (二)幻想中的暴力 (4) 二、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4) (一)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4) (二)引发青少年真实暴力 (5) (三)诱导青少年违法犯罪 (5) 三、媒体暴力的应对策略 (6) (一)加强国家和政府的干预 (6) 1、完善立法,制定实施细则. (6) 2、强化监督管理力度 (6) 3、实行内容分级 .................................................... .7 (二)增强媒体的自律功能 .. (7) (三)提升“媒介素养” (7) 1、家庭“角色示范” (7) 2、学校推进媒介素养教育 (8) 3、提高公众的媒介道德素养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随着信息获取的多元化发展,连篇累牍的媒体暴力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受到暴力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大量的媒体暴力会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引发青少年真实暴力,甚至诱导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少年强则国强”,在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面前,需要将国家和政府的干预,媒体的自律和提升“媒介素养”同时并举,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媒体暴力青少年媒介素养

多媒体 名词解释

1、媒体的含义:一是指用以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磁带、光盘,和半导体存储器;二是指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视屏等。 2.多媒体:是指信息表示媒体的多样化,常见的多媒体有文字、图形、图形、图像、声音、音乐、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 3.多媒体的特征:多维化、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 4.多媒体系统的关键技术:多媒体数据的处理、存储、传输、输入/输出技术 5.专用芯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固定功能的芯片,另一种是可编成的处理器。 6.多媒体信息以三种模式相互集成:制约式、协作式和交互式。 7.超媒体: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方法。它一般也采用面向对象的信息组织与管理形式,由于多媒体各个信息单元可能具有与其他信息单元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经常确定了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各个信息单元将组成一个由节点和各种链构成的网络,这就是超媒体信息网络。 8.虚拟现实,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的感觉世界,用户可以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这个生成的虚拟实体进行交互考察。 9.多媒体通信是指在一次呼叫过程中能同时提供多种媒体信息——声音、图形、图像、数据、文本等新型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0.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音频/视频流点播、电子出版物、医疗卫生、游戏与娱乐、计算机视频会议、多媒体展示和信息查询系统、MIS和OA、传媒和广告、教学管理系统、移动卫星。 11.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朝着智能化和三维化发展。 12.主机:多媒体计算机的主机可以是大中型机,也可以是工作站,普通个人使用的是多媒体个人计算机,主要包括cpu和主板。 13.多媒体接口卡:是根据多媒体系统获取、编辑音频或视频的需要而插接在计算机上,以解决各种媒体数据的输入、输出的问题。常用的接口卡有声卡、显卡、视频压缩卡、视频扑捉卡、视频播放卡、光盘接口卡等。 14.常用的IO设备: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以及用于网络通信的通信设备。 15、显卡:主要的作用是对图形函数进行加速。 16.影响显存性能的参数包括:显存的容量、显存的数据位数与宽带和显存的速度。17.所需显存=图形分辨率×色彩精度/8 对于三维图形,所需显存(帧存)=图形分辨率×3×色彩精度/8 18.显存宽带=运行频率×数据宽带/8 19.调制解调器:利用模拟信号传输线路传输数字信号。电子信号分两种:一是模拟信号,另一种是数字信号。 20.网卡:局域网中最基本的部件之一,又称为网络卡或网络接口卡,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整理计算机上发往网线上的数据,并将数据分解为适当大小的数据包后在网络上发送出去。21.USB设备:是一种应用在pc领域的新型接口技术,是由Compaq、DEC、IBM、Intel、Northern Telecom、Microsoft和Nec等7家公司为简化pc与外设间的互联而共同研究开发的一种总线规范。 22.主流的存储技术:NAS、SAW、DAS、IP存储、光存储、虚拟存储。 23.USB设备的优点:使用方便、速度快、连接灵活、独立供电、支持多媒体、低成本。24.USB的硬件结构:USB结构简单,采用四线电缆,信号定义由2条电源线和2条信号组成,它是一种基于令牌环网或FDDI。USB主控制器广播令牌,总线上的设备检测令牌中的

媒介技术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媒介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现在的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是人们行动的基础,作为信息主要来源的媒介也因此体现出其重要性。在一个现代社会中,几乎没有人在生活中不依赖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举些简单的例子,媒介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是我们每天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当人们想要休闲娱乐时,会留意报纸上电视和电影的预告;当人们要寻找就业机会时,同样也会求助于媒介上的招聘广告。媒介可以说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 媒介是宣传的舆论工具,它们与社会热点互动可以提高社会的透明度,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事情的真相,提高了新闻事件的可信度,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也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看到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增进了新闻媒体的实效性。 从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来看,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走向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媒介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来传递信息,推动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媒介的发展。其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主要原因,媒介的发展受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使人类文化得以传承下去,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传播的信息加以缩减或扩大。 社会是促进媒介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给了媒介不断的发展的源泉。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可以做出越来越多的文化媒介。例如,人类最先运用壁画,后来可以在兽骨上进行雕刻,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人类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到印刷术与电子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信息流通在规模和速度上都有了质的突破,信息的成批复制和远距离传输变为现实;新闻业的发展,则标志着组织意义上的媒介的产生,使媒介的内容更为丰富。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如果说印刷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摩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当美国第一条电报线开通时,摩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第一封电报,其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啊,你究竟创造了什么!”当然,这个奇迹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到了十七世纪,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催生了报业,以报社为主要形式的新闻机构由此产生。由于报界的激烈竞争,控制多种报纸、多家报社的报团也纷纷崭露头角。在电报被发明以后,新的媒介组织——通讯社问世了。此后,随着电话、电视以及卫星通信的依次问世,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出现了质的飞跃。到了二十世纪,又出现了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机构,媒介组织可谓异彩纷呈。 社会的发展的确大大的促进了媒介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媒介设备的不断进步和更新。相机、摄像机等多种多样的媒介设备的出现,为媒介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媒介专业名词解释

媒介专业名词解释 中文英文释义 推及人口Universe 特定目标受众人口的多少,是计算媒体到达率,收视率及成本效益的基数。 例如: 15-34年岁居住在上海的男性人口为58万,在上海东方台新闻报道一个广告可达5个TARP,那么,接触的人数为29000。 目标受众Target Audience 广告想要传达到的那一群人。只有对目标受众的深入了解,才能 作出有效的媒介计划和购买 收视率/收听率Ratings 某一媒体在特定时间之内的覆盖的个人或家庭在总数所占的百分比 一个收视点等于某类对象的一个百分点 总收视点 GRP-Gross Rating Point 在电视播出广告量的量度单位,可把不同时段,不同日子的收视点累加在一起,然后作比较,有重叠性, 总收视点 (GRP) =到达率 (R) X 接触频率 (F) 目标受众总收 视点 TARPs-Target Audience Rating Points 和GRP的概念相同,只是针对目标受众的收视点累加。 到达率Reach广告位每日接触人次占总人口的比率。

能够更具有针对性,节省行销费用,并便于在该细分市场中取得优势,例如洗发水市场中,可以按功能划分为去屑、护发、滋润等市场,按容量可分为250、450、750ml市场等 市场定位Market Share 使产品适合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并在这些市场中取得切实优势与认同的过程,例如康师傅方便面的定位是有营养、高品质、面身特别好,而康师傅福满多的定位就是价格低廉,中档品质,适合大众消费人群的方便面 USP Unique Selling Point 独特销售点,是差异化行销的立足点,表示自身产品或服务与竞争者相比可以提供的独特、不可模仿或替代的利益点 快速消费品FMCG :Fast Moving Consume Good 单位时间里购买周期短,使用频率高,单价低,以食品、饮料等 为典型代表 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 市场占有率:指某一产品市场中各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其计算方法是: A品牌市场占有率 =(使用过或购买过A品牌人数 / 使用过或购买过这类产品的总体人数)*100% 忠实消费者市场占有率 = (经常使用或购买A品牌人数 / 经常使用或购买这类产品的总体人数)*100% 行业集中度 Concentration Ratio 行业集中度指数:一般以某一行业排名前4位的企业的销售额占行业总的销售额的比例来度量。CR4大,说明这一行业的集中度高,

媒体“去理性化”现象探析

媒体“去理性化”现象探析 摘要:媒介的“去理性化”行为是相对于媒介的理性行为而言。媒介正常的行为即理性行为。媒介行为可以界定为对信息的采集、制作以及传播。正常或者说理性媒介行为正确、真实、公正地对信息进行采集、制作以及传播。而相对理性行为,“去理性化”行为是指:大众媒介在其运作中有意识、无意识地采用夸张、曲解、捏造等手段,对信息片面性的采集、制作、传播,形成有悖于公正、真实等原则的媒介行为。 标签:“去理性化”;媒体;探析 一、媒体“去理性化”的现实表现 大众媒介的非理性行为总的来说是因为在信息采集、制作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诸多手段造成的信息片面、不真实、低俗等行为,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对传播的信息进行肆意捏造 大众媒介的使命是为受众传播信息。信息的真实与否直接关乎着大众媒介的生命。尤其是作为社会良知守望的新闻媒介更是如此。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被称做新闻,其定义便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和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新闻更具有真实的特性。也就是说只有真实的信息才是新闻,只有真实的新闻才具备信息本身的价值。但是显然大众媒介传播的并不都是真实的信息。特别是当激烈的竞争出现于传媒市场上后,虚假信息更是层出不穷。 (二)以盈利、获利为目的的信息传播 这种以盈利、获利为目的的信息传播不同于我们熟知的广告等,它是指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一些组织或个人希望获得大众媒介宣传,或者不希望大众媒介对不利于其自身的有关信息进行传播,因而向媒介从业人员提供金钱或实物,以获得事实上的宣传或不报道的行为。 这种信息传播的典型就是通常所说的“有偿新闻”。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本质都是利用新闻报道的权利来进行金钱交易,是一种典型的“权利寻租”行为,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的公正,损害了大众媒介的声誉。 (三)对信息的片面收集、制作、传播 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是对真实世界的再现,受众也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我们的世界。当代的大众媒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基于此,当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全面时,我们也可以全面真实地认知,但是当大众媒介片面地传输信息时,我们则必然会产生认知上的混淆。

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 媒介融合定义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媒介融合类型 “新闻业融合”五种类型 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早在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便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新闻业融合”)的类型,前三种是从“媒介组织行为”来划分的,后两种则是以从业人员的角度进行划分

的: 媒介融合所有权融合 (Ownership convergence),大型的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因此能够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如美国佛罗尼达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the Media General company),美国俄亥俄州的新闻电讯集团(Dispatch Media Group),都是将各自在同一地区所拥有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站进行了融合。 媒介融合策略融合 (Tactical convergence),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在内容上共享,如分属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与电视台之间进行合作,相互推介内容与共享一些新闻资源。 媒介融合结构融合 (Structural convergence),这种融合与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如美国《奥兰多哨兵报》决定雇用一个团队做多媒体的新闻产品,使报纸新闻能够加工打包后出售给电视台。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报纸的编辑记者可能作为专家到合作方电视台去做节目,对新闻进行深入报道和解释。 媒介融合信息采集融合 (Information-gathering convergence),这主要指新闻报道层面上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前文中谈到的“超级记者”的工作便属此类。 媒介融合新闻表达融合 (Storytelling or presentation convergence),这主要指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 媒介融合媒介变革 编辑

媒介暴力_类型_效应及控制

去年以来,网络舆论监督力量兴起,但由此出现的“人肉搜索”、“网络谩骂”引起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媒介暴力”问题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对新兴网络媒体环境下媒介暴力出现的新的特点、效应、社会控制等问题,展开广泛而激烈的讨论。本文即针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发表我们的一些浅见。 一、“媒介暴力”的概念辨析 对“媒介暴力”的概念到底如何界定,学界一直看法各异,归纳起来,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类观点,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陈宪奎为代表,认为“媒介暴力”由“真实暴力”与“幻想中的暴力”两种形式构成。“真实暴力”指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暴力事件、暴力场面的报道;幻想中的暴力,则主要是指在一些娱乐性节目、电视剧中出现的暴力场景。①还有学者作出了这样的定义:“媒介暴力一般被认为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②以上这两种观点都是将媒介暴力看作是大众传媒中所承载的暴力内容,没有提及传媒自身作为“施暴方”所实施的暴力行为。 另有一类观点则认为:“媒介暴力即大众媒介传播对受众造成显性的或者是隐性的,身体上或者心理上伤害的行为。”③这一观点是将媒介暴力定义为一种伤害行为,将传媒看作是“施暴方”,倾向于强调其负面影响。 由于媒介暴力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歧义性,也有人不是简单地为其下定义,而是根据媒介暴力对现实行为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显性暴力。“显性暴力是指在媒体中被描述为不正当的、非法的暴力行为。这种显性暴力可能是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真实暴力在新闻节目中的报道,也可能是这些暴力在电视剧、电影等娱乐节目中的反映,但其共同特征是表明暴力的结果是施暴者受到严惩,受害者则遭受身体上的痛苦和折磨。”二是隐性暴力。“隐性暴力是指在媒体中被合理化的暴力行为。这种暴力更多地出现在娱乐节目中。人们往往因习以为常或以宣泄情感为由而漠视它的影响。其主要形式有体育暴力、卡通暴力、游戏暴力、图像暴力等。……这种隐性的暴力更易得到受众的赞同,也更易被忽略,它所带来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伤害,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④ 经过以上的归纳不难发现,“媒介暴力”并不像字面意思那样单纯和固定,由于大众传媒特殊的身份与职能,人们对“媒介暴力”的理解呈现出了各种观点互相交织甚至是完全对立的局面,并随着现代社会媒介手段和形式的发展变得愈加复杂。 实际上,“媒介暴力”问题作为现实社会当中的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能不能单纯地从理论上为其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并不是十分重要。最关键的还是在其具体内涵上能够统一认识,从而能够使得我们对于社会控制的研究更有针对性。所以在这里不想把问题的讨论更多纠缠在定义问题上,而是直接通过划分“媒介暴力”的类型来认识“媒 媒介暴力:类型、效应及控制□郝 雨 王 祎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毕 业 论 文(设 计) 中文题目 :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英文题目 : Probing into the Phenomenon of News Entertainment 姓 名 柳 佛 保 学 号 04012607 专业班级 广播电视新闻学04级(6)班 指导教师 杨凯毅 提交日期 2008-4-18 教务处制 惠州学院 HUIZHOU UNIVERSITY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柳佛保广播电视新闻学 04级(6)班指导教师:杨凯毅讲师 摘要 随着新闻媒体市场的的发展,新闻娱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将着重探讨新闻娱乐化的定义、特点、现状以及产生的成因,进而批判分析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和现存的问题,从而总结新闻媒体在娱乐化道路上遵守的原则,以利于新闻娱乐化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关键词 新闻娱乐化定义特点现状成因利弊原则

Probing into the Phenomenon of News Entertainment Liu Fobao Class 6,Grade 2004 Broadcasting, TV and Journalism specialty Tutor : Yang Kaiyi Title:Lecturer Abstract With developing of the market of the news media,the News Entertainment trends more and more obviously.Probing into the definition, features, status and genesis,this paper will critically analyz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henomenon of News Entertainment,and then summarize the principle be observed the media for the practice of News Entertainment,for the News Entertainment serve better for the audience. Key Words news entertainment definition features status genesi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principle

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的更新瞬息万变,新闻、网络、媒体、传播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随着物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正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与传播渠道,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那么,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研究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和其对社会的影响便成为了我们的重要学习和思考目标。 作为自媒体的头牌,微博对社会的影响尤为明显:微博赋权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促使网民“发声”。同时,随着500条司法解释的出台,网络公司的自律以及网民素质的提高使微博舆论场的公共性和正义性都随之提升。而且,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网络问政、网络商业化以及网络文化发展等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新媒体既是信息的传递者,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舆论空间。 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远远不止是简单的一个新闻、信息传播渠道,更多的人则是深深地受到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营销的影响。随着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的推广和发展,初步并且有效地解决了我们此前动漫游戏产业在融资、维权、管理、创作等方面的困难,成功带动了动漫、网游的发展。除了娱乐网络还把大众文化普及开来,以其传播的优势前所未有地打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另外网络网络营销已经把它的优势无限放大,让网络购物成为了大势所趋,甚至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新媒体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早在19世纪末,日本一个著名新闻学者松本君平所著的《新闻学》中就提到:传媒人如预言者,讴国民之运命;如裁判官,断国民之疑狱;如大哲学家,教育国民;如大圣贤,弹劾国民之罪恶;如救世主,察国民之无告苦痛而以救济之途。诚然,新媒体也有他的负面作用,但我个人认为它的正面作用要远大于负面作用,今天,新媒体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大的运作空间,也给民众提供了更大的发声空间。 当下,一提到新媒体便想到和报纸、广播等传播上的旧媒体相对,提供一种新颖,前卫的传播媒介。其实,新媒体的作用不仅仅信息传播,将旧媒体取而代之,它更多是走进我们的生活,通过信号、网络等方面带我们迈向新的时代。我相信新媒体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