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I-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I-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I-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Ⅰ》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0933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及各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化、联系交融等情况,掌握本大纲规定的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即借助于注释和有关资料,能读懂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能独立地分析、评论中国古代的作家及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征,能写出观点明确、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1.在教学中以文学史为纲,以文学作品讲析为目,纲举目张。一般要求各占一半,具体因各个时段的特点又有不同侧重。

2.讲析作品既要强调对文辞语义的掌握,更要注意对作品的鉴赏和分析,力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立足于既夯实知识基础,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方法,同时不排斥其他学科理论以及西方批评观念方法的运用。

3.文学史讲授根据文学演进特点有不同侧重,其中先秦段突出思想文化视野的拓展,汉魏六朝段重在文学自觉历程和文学观念、文化思潮的演进特征揭示,

隋唐五代和宋辽金段重在文学审美特征和诗词文体形式发展规律的探讨,元明清文学侧重从多角度观照戏曲小说文体发展成就。

4.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且富有成效的教学形式,大幅提升教学质量。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直观性;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对有些章节的内容,用专题的形式加以设计,包括一些重要作品,先由学生自己讲说解读,然后教师予以点评总结;并以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讲座、观看影视资料、出外参观等形式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

5.课程考核采取课程小论文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小论文写作内容宜为作品赏析和文学现象分析、作家及作品评论等。论文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编先秦文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诗经》的内容及文学成就。

3.历史散文的代表性作品及叙事性成就。

4.诸子散文的代表性作品及儒、道思想。

5.楚辞的体制特点及屈原的创作。

6.指导学生逐步掌握鉴赏诗文的方法,以培养其分析、欣赏能力。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上古文学

1.原始诗歌

2.上古神话

第三章诗经

1. 诗经的结集与流传

2. 诗经的思想内容

3. 诗经的艺术

4. 诗经的影响

第四章先秦历史散文

1. 左传

2. 战国策

第五章先秦诸子散文

1. 论语、孟子

2. 老子庄子

3. 荀子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1.楚辞

2.屈原

3.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第二编汉代文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汉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汉赋体制特点及创作成就。

3.《史记》、《汉书》的体制特点、思想性及文学性。4.汉乐府及《古诗十九首》的思想、艺术性。

5.培养学生分析、欣赏作品的能力。

第一章

第二章汉代辞赋

1. 枚乘、司马相如

2. 扬雄、班固及张衡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四章《汉书》及东汉其他叙事散文

第五章汉代诗歌

1. 汉代乐府民歌

2. 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

3. 汉代的楚歌与文人五言诗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魏晋南北朝诗歌所取得的成就及曹操、曹植、阮籍、谢灵运、陶渊明等代表诗人。

2.文学的自觉及其成因,以及一批文论著作,如《诗品》、《文心雕龙》等。

3.魏晋风度及其社会背景因素。

4.曹植、陶渊明、左思、庾信等人的辞赋创作。

5.学生文本解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建安文学

1. 建安时代与建安风骨

2. 曹操及曹丕

3. 曹植

4. 建安七子及其他作家

第三章魏晋文学

1. 阮籍、嵇康及正始文学

2. 左思与太康文学

3. 刘琨、郭璞

4. 东晋文学

第四章陶渊明

1.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2. 陶渊明的诗歌

3. 陶渊明的辞赋和散文

4. 陶渊明的影响

第五章南朝诗文

1.谢灵运和山水诗

2.鲍照

3.谢朓和新体诗

4.萧氏父子和宫体诗

5.南朝的骈文和散文

6.南朝乐府民歌

第六章北朝诗文

1.庾信、王褒

2.颜之推、郦道元

3. 北朝乐府民歌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民歌

1. 中国古代小说溯源

2. 搜神记与志怪小说

3. 世说新语与轶事小说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唐诗的文学成就及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代表性诗人。

2.新乐府运动。

3.古文运动及韩愈等人的散文。

4.重要诗文流派的特征、变迁及其原因。

5.学生分析、欣赏、研究古代诗文方法的掌握,分析、评价文学现象和解读文本能力的培养。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隋和初唐文学

1. 隋代文学

2.唐初宫廷诗人

3.初唐四杰

4. 陈子昂

第三章盛唐山水田园诗

1. 王维

2.孟浩然及其他诗人

第四章盛唐边塞诗

1. 高适

2.岑参

3.王昌龄、

第五章李白

1.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2.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3.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六章杜甫

1.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2.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3.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七章中唐诗歌

1. 韦应物、刘长卿及大历诗人

2.孟郊、贾岛及李贺

3. 李益、刘禹锡

第八章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1.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及新乐府诗论

2.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3.白居易的其他作品

4.元稹、张籍与王建

第九章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第十章晚唐诗文

1.杜牧

2. 李商隐

3.其他诗人

第十一章唐代传奇及其他通俗文学第十二章唐五代词

1. 词的兴起及其基本特点

2.民间词及早期文人词

3. 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派

4.李煜与南唐词

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

本课程期末采用开卷的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六、主要参考书及其他内容

1.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

2.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

4.

4.章培恒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5.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

执笔人:教研室主任: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精品文档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适用层次本科应修基础课程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元明清文学构成了另一个高潮,即迎来了俗文学的的繁荣时代。传统文学样式退居次要位置。因此,在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既要注意突出新文体小说和戏曲的地位,理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线索,掌握小说和戏曲的体例和形式特征。同时,也要注意元明清文学的集大成的特点,对诗文等传统文体的新特征要有所了解,形成对元明清文学的整体认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目,两者交织进行,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成完整的认识。其二,通过对新的文学样式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学史上创新意义。其三,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达到的要求:其一,掌握各种文体演变发展线索、文学流派和主要成员的艺术风格。其二,能够运用小说和戏曲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其三,从较高层次上把握各类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元杂剧概述 1、教学基本要求 此章难度比较大,多数内容学生在中学没有涉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杂剧的体制特征,能够读懂杂剧剧本。了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1)识记:诸宫调、元曲、元杂剧、折、楔子、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爱

情剧;曲状元; 花间美人、水浒剧。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默写一些经典的唱词。 (2)领会: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元杂剧的体制及形式特征;元杂剧前期和后期的差别;《汉宫秋》的艺术特色。元杂剧形成的原因。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自然与显畅的审美情趣 (3)应用:论述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2、教学内容 (1)基本内容:其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其二,元代文学形成的背景。其三,元代文学的主要特色。其四,元散曲的特征、类型。其五,元杂剧的特征。其六,南戏和讲唱艺术。其七,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其八,元杂剧体制及形式特点。其九,元杂剧发展概况和分期。重要作家、作品述评: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白朴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双献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2)难点与重点:Δ元杂剧体制特征;Δ南戏的体制特征;*元杂剧的形成原因;*元杂剧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关汉卿 1、教学基本要求 关汉卿是元杂剧艺术的代表作家。 (1)识记: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公案剧的代表作;历史剧的代表作。 (2)领会: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关汉卿主要剧本的内容;艺术成就;戏剧冲突的特征;关汉卿悲剧作品的特色。艺术上的奠基意义。 (3)应用:分析窦娥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是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和元明清文学史以及近代文学史几个部分。古代文学史1即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工具,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探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文学史各阶段前后发展脉络之间的关系;各阶段文学现象的深度分析与正确评价;每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客观评价与准确定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解读与审美鉴赏。 (二)教学难点 不同时代思想文化背景下作家的共性与独特性,以及对作家的客观评价和准确定位;文学史各个阶段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脉络。 四、学时分配计划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教学参考书 1.《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78 2.《先秦文学史》,褚斌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屈原集校注》,金开诚,中华书局1996 5.《诗经注析》,程俊英,中华书局1996 6.《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7.《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58 8.《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 9.《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 10.《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11.《乐府诗集》,郭茂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2.《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 13.《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1962 14.《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5.《全汉赋》,费振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 17.《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 18.《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9.《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0.《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1.《八代诗史》,葛晓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先两汉文学)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先两汉文学 二、课程性质:必修 三、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从上古到东汉末年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概况,并探讨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2、使学生较详细深入地了解重要的文学现象、作家及作品。 3、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为以后中国文学史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作业。 五、课程学时与学分: 3学时/周,共计48学时;学分:3学分; 六、考试方式:闭卷 七、教学容要点与学时分配:

先文学(共30学时) 概说(2学时) 第一章上古文学(4学时) 第一节文学艺术的起源 第二节上古文学的特点 第三节中国古代神话 思考题: 1、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哪几种说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2、神话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主要特点? 3、神话的思维特征是什么? 4、神话的分类及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重要名词: 劳动说神话山海经 第二章《诗经》(6学时)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第二节《诗经》的容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 2、《国风》反映的主要容及其艺术特点。 3、《豳风·七月》的容及其叙事艺术。

4、《风·蒹葭》的艺术特色。 重要名词: 风雅颂变风变雅赋比兴四家传诗六义 第三章先历史散文(6学时) 第一节散文的源流 第二节《左传》 第三节《国语》 第四节《战国策》 思考题: 1、简述先历史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2、《左传》叙事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重要名词: 甲骨卜辞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编年体国别体 第四章先诸子散文(6学时) 第一节诸子散文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论语》和《孟子》 第三节《庄子》 第四节《荀子》和《非子》 思考题: 1、诸子散文勃兴的原因。 2、《孟子》的文学特点。 3、《逍遥游》的艺术特色。 重要名词: 百家争鸣寓言语录体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学时:102学时学分:6分 理论学时:102学时适用专业:广告 大纲执笔下:刘运好胡传志俞晓红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广告专业本科阶段必修课程。它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联系,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一方面可以为准确地理解文学史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也可以培养大学生深厚的文化素质。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同步,二者关系密切,必须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本课程。 (2)本课程时间跨度大,按照时间序列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分三个学期讲授。 (3)本课程涉及的作品众多,要求熟练掌握作家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年代,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及其所属流派,掌握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著名作家作品的并称,各种常用文体并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4)作品分讲授篇目与阅读篇目,讲授篇目下列讲授内容,阅读篇目仅列出篇目。 (5)提纲中加 * 号的为背诵篇目。 3、课程教学改革 (1)正确理解文本,是本课程的最基本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将具体作品与作家风格联系,具体作品与时代风貌联系。 (2)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并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术潜质。 (3)推行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经典、难点的作品列为讲授内容,而将次要的易懂的作品列为自学内容。 (4)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一学期先秦汉魏六朝文学作品选(34学时) 一、《诗经·关雎》*(1课时) 1、关于《关雎》的主题; 2、关于抒情主人公。 3、《关雎》艺术特点:清晰的情感历程;巧妙的比兴手法;动人的情感描写。 思考题:《关雎》与中国爱情叙事学模式。 二、《诗经·伯兮》*(1课时) 1、《伯兮》与《诗经》的思妇主题(与《卷耳》比较)。 2、《伯兮》的艺术:层层推进的情感;反跌对比的结构;鲜活灵动的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中文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英文名称Chinese classic litrature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戏剧影 开课单位文学院 视文学 总学时270 (理论:270 实验实习: ) 学分15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确定的六门主干课之一,作为一门基础的、传统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乃至整个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基本状况,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从文学层面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2、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艺术特征。 3、使学生掌握一般研究方法,具有借助文献独立地分析、评论作家及其作品,认识与把握文学史现象,能够写出具有一定观点的、符合基本学术规范的、文字流畅的学术论文。 4、使学生能将古代文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 三、课程基本要求 理论和知识方面:讲授中国古代三千年文学发展史的基本过程,包括各主要阶段的主流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主要文体演变史、各时期重要代表作家与作品,以及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要求讲授清晰、准确、生动,达到宏观概括与微观深入相结合,以及历史同情与当下理解相结合。 能力和技能方:能够将以上内容与具体作家、作品的认识与阅读相结合,进行独立的分析与鉴赏,具有一定的判断与研究能力;具备本学科普遍认可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标准,能够出色完成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较好适应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的其他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在三年六个学期内完成,每学年90学时,上学期安排54学时,下学期安排36学时本大纲依据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编制,简要列出规定的教学范围及相关建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关内容、进度与教学方法等问题的处理,由主讲教师自定。

《中国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2) 课程代码:1C11047 学分:4 总学时数:64 理论时数:64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1》 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2》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第二部分,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和元代文学。为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现对《中国古代文学2》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改由主讲教师大班讲专题、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其中,大班授课主要是勾勒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对其中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进行理论梳理,小组讨论部分由学生精读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在此基础之上,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第1章初唐诗歌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分课前预习、课堂讲解和课堂讨论三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初唐诗歌的文学知识,了解“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等诗人的创作概况。 课堂讲解,要求学生了解唐代诗歌发展的分期,了解初唐诗歌在整个唐代诗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组讨论让学生鉴赏具体的初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课前预习 (1)什么是“上官体”? (2)“初唐四杰”是指哪四位诗人?其代表诗作各是什么? (3)律诗是由谁完成最后定型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学时:102学时学分:6分 理论学时:102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大纲执笔人:刘运好胡传志王昊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它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建设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在描述中国文学史承传流变的过程中,要抓住各个时期的重点,以大作家名作带动文学史的教学。 (2)在文学背景、作家和文学作品三者之间,以文学作品为核心,阐述文学史的演变过程。(3)注意寻绎中国文学史发展的规律,努力通古察今,为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借鉴。(4)本课程历史跨度大,将分三个学期分别学习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元明清文学史。 3、课程教学改革 (1)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促进学生们的独立思考。 (2)推行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一些次要章节列为自学内容。 (3)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正文 第一学期先秦汉魏六朝文学(34学时) 总绪论(4学时) 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文学与政治、礼教关系密切;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用世与隐逸。 2、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两种基本因素。第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种族、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的影响(文体发展、朝代、区域的不平衡);文学演进过程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俗与雅、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的互动)。 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的分期。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期、第二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学时:288学分:16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是中文专业学生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学好这门课,对于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成就,对于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对于全面提高文学素养,对于将来胜任中学语文教师这一职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古代汉语》、《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等。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 2、认识各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熟悉各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 3、认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4、熟悉各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文学史与作品选相统一,辅以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重点和难点:各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详见各章)。五、建议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讲课学时备注 总绪论 1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 1 第一章上古神话 2 第二章《诗经》 8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12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4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10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 1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2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3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4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4 第五章东汉辞赋 3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2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3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2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4 第二章两晋诗坛 2 第三章陶渊明 3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英文名称 (050105)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本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厚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献学底子,并在专业知识上注意相关学科、邻近学科、兄弟学科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同时具有较深的知识装备和较广的学术视野。 (二)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小说Chinese Ancient Fiction(孙逊、李时人、詹丹、顾鸣塘) 2、中国古典诗学Chinese Classical Poetics(曹旭、黄刚) 3、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ulture(翁敏华、王从仁、赵 维国) 4、断代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of Different Periods(李时人、严明、翁其斌) (三)学制 三年 (四)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2学分) 哲学Philosophy(2学分) 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2学分) 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2学分) (2)学位基础课(中英文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文献学Chinese Classic Bibliography(3学分) 中国古代思想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Thoughts(3学分) 中国文学批评史(3学分) (3)学位专业课

中国古代文学史3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3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课程编号:010011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3 ◆课程类型:?通识通修?通识通选√学科必修?学科选修 ?跨学科选修 ?专业核心?专业选修(学术研究)?专业选修(就业创业)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专业二年级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1、中国古代文学史2 ◆总学分:4 ◆总学时:68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通过讲授使学生基本掌握元明清段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教师讲授结合课堂讨论。 三、教学知识点提示 (一)教学重点 对重点作家与作品分析论述。 (二)教学难点 对重点作家与作品进行举一反三分析论述。 四、学时分配计划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教学参考书 1、《中国文学史》【日】前野直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中华书局2010年版 4、《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夏志清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剑桥中国文学史》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三联书店2013年版 6、《元曲选》中华书局1989年版 7、《六十种曲》中华书局1958年版 8、《现代中国文学史》钱基博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类型】√考试 考查

【考核方式】?开卷(Open-Book)√闭卷(Close-Book)?论文 ?其它:(填写具体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综合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七、课程内容概述 第七编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概述 (一)教学要求:了解元代社会背景、历史环境与元代文学概貌特点。 (二)知识点提示:元代历史概况,宽松的文网,发达的俗文学 (三)教学内容: 1、元代历史:注意文学作品的分期,特别是金元与南宋对峙时期作品的归属。 2、士人的沉沦,元代几乎无文字狱,不避讳。 3、俗文学的兴盛:杂剧蔚为大观与南戏的繁盛。 (四)思考题: 元代的主要文类及其各自特点。 第一章话本小说和说唱文学 (一)教学要求:了解话本小说和说唱文学的基本情况。 (二)知识点提示:话本小说、诸宫调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说话的范畴 1、本义是口传故事,传统可远溯到上古神话传说。 2、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人们以“话”指口传故事。 3、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又市井化和商业化。 4、“说话”有“四家”,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 “话本”是说话的底本。 二、宋元重要话本 1、小说话本; 2、讲史话本; 3、说经话本; 第二节说唱文学 一、诸宫调的概念 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七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学时:102学时学分:6分 理论学时:102学时适用专业:广告 大纲执笔下:刘运好胡传志俞晓红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广告专业本科阶段必修课程。它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联系,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一方面可以为准确地理解文学史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也可以培养大学生深厚的文化素质。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同步,二者关系密切,必须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本课程。 (2)本课程时间跨度大,按照时间序列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分三个学期讲授。 (3)本课程涉及的作品众多,要求熟练掌握作家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年代,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及其所属流派,掌握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著名作家作品的并称,各种常用文体并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4)作品分讲授篇目与阅读篇目,讲授篇目下列讲授内容,阅读篇目仅列出篇目。 (5)提纲中加 * 号的为背诵篇目。 3、课程教学改革 (1)正确理解文本,是本课程的最基本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将具体作品与作家风格联系,具体作品与时代风貌联系。 (2)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并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术潜质。 (3)推行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经典、难点的作品列为讲授内容,而将次要的易懂的作品列为自学内容。 (4)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一学期先秦汉魏六朝文学作品选(34学时) 一、《诗经·关雎》*(1课时) 1、关于《关雎》的主题; 2、关于抒情主人公。 3、《关雎》艺术特点:清晰的情感历程;巧妙的比兴手法;动人的情感描写。思考题:《关雎》与中国爱情叙事学模式。 二、《诗经·伯兮》*(1课时) 1、《伯兮》与《诗经》的思妇主题(与《卷耳》比较)。 2、《伯兮》的艺术:层层推进的情感;反跌对比的结构;鲜活灵动的形象。思考题:简析“杲杲出日”一章与第一章的情感的逻辑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时 学分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先发展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创的艺术风格,是一块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两大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是中文专业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的基础,它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材建设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项基本建设。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注重本学科教材建设工作,先后出版了姜光斗教授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专科教材和周建忠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本科教材。另外,我们考虑到中文专业的特殊需要,还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新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及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制定一个切合我们教学实际需要的教学大纲,使我院本科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有一个师生共同遵循的原则和规范,是极为必要的。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本大纲努力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必需”和“够用”的精神,对本课程的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唐宋部分)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唐宋部分)China Ancient literature (Tang and Song Dynasty) 课程编号:0111009 课程学时:102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建议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三卷唐代、宋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开课单位:皖江学院中文系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唐宋部分)是汉语言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任务:唐宋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本课程以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遗产为己任,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从唐代到宋代发生发展的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系统地学习唐宋时期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唐代文学概论 课程教学内容: 一、唐代文学繁荣盛况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三、唐诗的发展进程 课程的重点、难点: 唐诗的繁荣和分期。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唐代文学繁荣的状况和唐诗繁荣的原因有一定的认识,对唐诗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思考题: 1.唐诗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2.唐诗繁荣的原因。 3.安史之乱之后十年的诗歌是否属于盛唐诗歌?为什么? 4.盛唐诗歌的时代精神。 第二章初唐诗歌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一、贞观诗风与“上官体” 二、初唐四杰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 三、王勃作品选讲:《送少府之任蜀川》 ⑴诗中乐观豪迈的送别情调;⑵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 第二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一、陈子昂诗歌的复古倾向 二、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三、陈子昂作品选讲:《登幽州台歌》 ⑴写作背景;⑵感情特点;⑶抓住感情的爆发点,直抒胸臆,无景物描写,却有四顾苍茫之感。 第三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一、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二、张若虚、刘希夷对盛唐诗歌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 三、张若虚作品选讲:《春江花月夜》 ⑴层次内容;⑵感情特点;⑶月亮在全诗的中心作用;⑷诗情、画意、哲理的融合;⑸语言、章法、修辞方面的技巧。 课程的重点、难点: 初唐诗风的演进与“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的诗歌创作对唐诗发展的影响;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对惜别之情和豪迈情怀的处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抒情特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所创造的诗境。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初唐诗歌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思考题: 1.名词解释:上官体初唐四杰。 2.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3.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意义。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如何处理惜别之情和豪迈情怀的? 5.为什么《登幽州台歌》不写景却有四顾苍茫之感? 6.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中的感伤情绪? 第三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 一、孟浩然的生平与创作 二、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三、孟浩然诗歌选讲:《过故人庄》 ⑴淡而有味;⑵浑厚。 四、王维的生平与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2》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2》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31050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2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2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上古至“五四”运动以前的中国文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掌握历代文学思潮和代表作家作品,提高文学鉴赏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着重研读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培养、提高学生阅读、欣赏、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1.中国古代文学2课适用于留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三年级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采用教师讲授、分析,与学生自行阅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组织学生自行阅读的前提下,写出书面发言提纲,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文学鉴赏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4.本课程建议采用课堂讲授、对话、讨论以及实际运用能力考查等多种教学手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已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学习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的选择以围绕教材筛选出的练习题为主,同时在讲授过程中加以扩充,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诗歌朗诵,观看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并对著名作家和作品进行课堂辩论,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掌握历代文学思潮和代表作家作品,能结合社会现实对作家作品作恰当的评析。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纲》,宋尚斋编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中国文学史(修订版)》,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中国古代文学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0002316 课程英文名称:Appreci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0 实验:4 上机:0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2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欣赏是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能力的一门公共选修课。主要讲授文学欣赏的方法、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佳作。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教学外,力求通过鉴赏训练,培养学生独立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古代的名篇佳作。 2、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选择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有独立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础知识: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各个阶段的文学现象和名篇佳作。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各种类型文学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3.基本技能:能够判定古代文学作品的优劣,独立选择有益的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并且能够运用文学欣赏的知识方法,独立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三)教学大纲的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中重点对中国古代文学各个类型名篇佳作进行讲析,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学手段: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实验环节的要求 1.对于讲授的重点作品应安排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 2.要求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课外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并形成鉴赏文字。此部分可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察 2.考核目标:在考察学生中国现当代小说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独立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小教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小学师资教育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小学师资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必修课崐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同为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目的要求 学习本课程,要求使学员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增进古代语言、文化等方面的 知识,陶冶情操,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 本课程学分为8学分。 课内学时144,其中电视课36学时,录音课18学时。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一)了解本大纲在各编概述中所提及的文学史知识;精读作品(凡在篇名旁标有△号者)的作者、创作时代、所属文体及其主要特征;泛读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艺术特点。 (二)理解精读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的艺术特点。 (三)掌握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四)背诵教材中指定要求背诵的篇目。 、内容要点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一)概述 1.〈诗经》的时代、分类、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句、四言句式、创作方法。 2?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在记事、记言和刻画人物方面的特点。

4?哲理散文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的主要特点。 (二)作品 诗歌 静女》(〈诗经邶风》):青年男女纯真炽热的爱情;铺陈直叙和心理描写。 △〈氓》(〈诗经卫风》):弃妇的怨忿之情;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和比兴手法。 无衣》(〈诗经秦风》):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豪迈气概;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采薇》(〈诗经小雅》):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情景相生,重言叠字。 〈湘夫人》(屈原):借用神话故事写对爱情的忠贞;环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心理的刻画。 △〈橘颂》(屈原):用拟人手法表现人生理想;托物写志。 散文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统治阶级中为争君位而骨肉相残的故事;富 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楚归晋知莹》(〈左传成公三年》):维护尊严,忠于国家;不卑不亢、委婉曲折的辞令。 〈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贪图眼前安逸而丧失警惕是十分危险的;比喻说理,层层递进。 △〈燕昭王求士》(战国策燕策》):求贤士兴国的历史经验;用排句增强语势,寓言构思新颖。 △〈论语十二章》:孔子的仁” “”及重视个人修养的观点;平实简约而思想深邃的 语言。(1、2、3、4、6、7、9、10章为精读篇目)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王道”学说;用生动比喻和排比、对偶等手法,来增强说服力。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几乎通篇为排句和对句。 △〈秋水》(〈庄子秋水篇》):宇宙无限,知识无限;用拟人手法和浅显譬喻说明深奥的理论问题。 △〈历山之农者侵畔》(韩非子难一》):韩非的法治思想;运用矛盾律来驳难对方,肯定自己的观点。 寓言十二则(△〈染丝》、楚王好细腰》、揠苗助长》、△攘鸡者》、鲲鹏与斥 安鸟》、△〈忽与浑沌》、△蒙鸠》、石邑深涧》、△〈歧路亡羊》、^<刻舟求剑》、曾参杀人》、南辕北辙》):上行下效、不可不合规律求速成等道理;通过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奥 的道理。 第二编汉代文学 (一)概述 1?汉赋的类别、代表作、主要特点。 2?汉乐府的创作精神和叙事性。 3?〈史记》的体例、思想内容和叙事、写人方面的特点 (二)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207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学分:216 / 12 开课学期:第三、四、五学期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文艺理论、中国通史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和分析我国先秦至清代鸦片战争前文学发展的历史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概括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它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文学概况的描述及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对

相关的内容进行独立的分析,并养成记诵一定数量作品的能力。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课程内容及要求分三个部分: 一、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共18周,72学时)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了解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熟悉上古神话的内容,掌握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了解神话的影响。 第二章《诗经》了解《诗经》概况。重点掌握《诗经》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了解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概况。重点掌握《左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熟悉《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了解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

文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概况。重点掌握《孟子》、《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了解《荀子》、《韩非子》。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掌握楚辞的概念。了解楚辞产生的地域和历史背景。熟悉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重点掌握《离骚》等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了解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了解宋玉等楚辞作者和作品。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了解《吕氏春秋》。熟悉李斯的散文。了解西汉散文发展情况。掌握贾谊的政论文。了解《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二章汉代辞赋介绍赋的体制和渊源。熟悉汉赋发展的几个阶段。重点掌握贾谊、枚乘及司马相如等汉赋史上四大家的作品。了解汉代其他赋家的创作情况。掌握汉赋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司马迁和《史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思想。熟悉《史记》的思想内

中国古代文学本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本)》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科)的专业限选课程。具体讲述我国先秦至明清及近代各时期文学发展的状况,旨在让学生系统了解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概况,理解文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并通过阅读、鉴赏各时期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及评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的积淀,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提升其传统文化的水平,为以后的专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1了解我国古代文学各时期社会特点与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系统地构建我国古代文学的知识体系,树立文、史、哲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论。 1.2识记、掌握各文学时期的主流文体、主要成就、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并尽可能多地诵读、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篇章。 1.3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利用文末注释,能基本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1.4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解释有关的概念、术语。 1.5熟练使用常用的专业工具书。 1.6掌握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小论文或赏析文章。 1.7能给小学生生动地讲述所学文学作品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1.8善于运用课程资源,具备较强的搜集、归纳及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2.1通过学习,深入了解文学的起源与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1.2温故知新,加强联系,注重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2.3学、思、读、背、研结合,突出理解性记忆,能学以致用。 2.4明确学习的意义,静心潜读,持之以恒。 2.5注重及时的复习与反思,保持对本课程相关资讯的自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3.1深刻认识本课程的价值功能与现实意义,对本课程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养成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科目: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 编写: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

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教学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文学史教学。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重在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概况,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熟悉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提高阅读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增强学生文化和人文素质修养,为从事高级中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和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学任务 本课程讲述从中国远古时代到清末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学,大体包括文学史知识和作家作品两个部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应重在讲析文学作品,文学史知识可相应简单一些。唐以后文学部分,文学史知识应相对详细一些。选讲作品一般应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在作者创作中的位置、后世影响等教学环节。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共306课时,分3学年(6学期)实施教学。其中第1学期讲先秦文学(51课时),第2学期讲秦汉文学(51课时),第3学期讲魏晋南北朝文学(51课时),第4学期讲隋唐五代文学(51课时),第5学期讲宋元文学(51课时),第6学期讲明清近代文学(51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上课时数和所选用教材,对教学内容作局部调整。 四、教材选用 本大纲以袁行霈等主编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卷和朱东润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遍、中编、下编为使用教材。 第一编先秦文学(51课时) 概说 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方法 二、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 三、先秦文学研究对象和范围 四、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