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药动学参数

实验二、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药动学参数
实验二、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药动学参数

实验二 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药动学参数

[实验目的]

掌握口服给药后用血药浓度法测定药物制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原理与方法,并加深对这些参数的理解。

[仪器与试剂]

仪器: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离心试管,具塞刻度试管,涡旋混合器 试剂:对乙酰氨基酚、1%肝素溶液、0.12mol/L 氢氧化钡溶液、20g/L 硫酸锌溶液

[实验原理]

血管外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透皮给药等。血管外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和消除常用一级过程描述,即药物以一级速度过程吸收进入体内,然后以一级速度过程从体内消除(一级吸收模型)。体内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

(0

t k kt a a a e e k k V FX k C ----=

对大多数药物来说,吸收速率常数k a 大于消除速率常数k 。当k a 远远大于k ,且t 较长时,则e -kat 趋向零,上式可简化为:

kt a a e k k V FX k C -?-=

)

(0

利用尾段直线即可计算消除速度k 。

残数浓度C 残与时间t 的关系式为:

t k a a a e k k V FX k C -?-=

)

(0

利用残数线即可计算消除速度ka 。

[实验方法]

1 标准曲线的制备(同静脉给药项下)

2 给药与取样

称取0.5g 对乙酰氨基酚,用蒸馏水配制成20mL 的混悬液。

取体重2.5~3kg 的健康家兔一只,实验前禁食12h 。给药前,先由兔耳缘静脉取空白血约2ml 。然后将预先配制的乙酰氨基酚混悬液灌胃给药,在给药后20、40、60、90、120、150、180、210、270min 时采血约2ml ,其它操作同静脉注射给药项下。

[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1 将血药标准曲线数据列表(表1-1),求出回归方程A=a+bC (A :吸收度;C :浓度,a :截距,b :斜率)及线性相关系数r ,同时用坐标纸画图。

表1-1 血药浓度-吸收度数据表

标准液浓度(μg /ml) 50 100 150 200 250

吸收度(A) 0.251 0.377 0.507 0.594 0.715

回归方程 A=0.0023C+0.1453 (R2=0.9961)

2 血药浓度的数据处理:根据标准曲线回归方程计算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血药浓度,将有关实验数据列表(表2-2)。

表2-2 静脉注射血药浓度表

取样时间(min) 20 40 60 90 120 150 样品吸收度(A) 0.434 0.582 0.721 0.616 0.557 0.312

血药浓度(μg /ml) 125.5217 189.8696 250.3043 204.6522 179.0000 72.4783

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按下表处理如下:

t A C lnC Ae^-kt Cr lnCr

20 0.434 125.5217 485.8993 360.3775 5.887152

40 0.582 189.8696 382.2213 192.3517 5.259326

60 0.721 250.3043 5.522678 300.6654 50.36107 3.919219

90 0.616 204.6522 5.321312

120 0.557 179 5.187386

150 0.312 72.47826 4.283287

求尾段直线方程:

使用消除相(这里取尾段后4个点)的lnC-t数据,求得尾段直线方程: y= -0.012x + 6.426 (r^2=0.823)

lnC-t图

由尾段直线斜率b=-0.012,截距a=6.426,得: (1)k=-b=0.012(1-min ), (2)75.57012

.0693

.0693.02/1===

k t (min) (3)A===e^6.426e a 617.70

求残数方程:

根据A 值和k 值,计算吸收相(这里取前两个点)的残数浓度Cr ,并填入表格,对lnCr-t 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求得残数方程:

lnCr-t 图

(4)由残数线的斜率b=-0.049,得a K =0.049(1-min ) (5)t m =(lnk a -lnk)/(k a -k)=38.02(min)

(6)由尾段直线方程,截距a=6.426=ln[k a FX 0/V(k a -k)],所以, C m =FX 0e -ktm /V=5911.13(μg/ml )

(7)k

C

t t C C AUC n i i n i i i +-+=+-=+∑)](2[

11

01= 29946.83(min ×μg/ml )

按单室模型处理数据,用残数法计算消除速度常数k 、半衰期t 1/2、吸收速度常数k a 、达峰时间t m 及峰浓度C m ,同时用梯形法计算AUC ,填入表2-3。画出C-t 的关系图,并根据计算结果写出口服给药动力学方程表达式。

表2-3 动力学参数表

参 数 k (min-1) t 1/2(min ) k a (min-1) t m (min) C m (μg/ml) AUC (min*μg/ml ) 0.012 57.75 0.049 38.02 5911.13 29946.8114

C-t 图

动力学方程表达式:

)()

(0

t k kt a a a e e k k V FX k C ----=

=617.70×{e^(-0.012t)-e^(-0.049t)}

[思考题]

静脉注射与口服给药测得的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有无差异?原因是什么?

答:有差异。因为单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后,在体内没有吸收过程,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迅速完成分布,药物只有消除过程。而口服给药,药物存在一个吸收过程,逐渐被吸收入血液循环,在吸收过程中有多种影响因素,如: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其中生理因素包括: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排空和胃空速率,肠内运行,食物的影响,药物因素有: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药物的解离度、脂溶性、溶出度等),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胃肠道代谢作用,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肠肝循环,胃肠道疾病等。

第八章 群体药动学

第八章群体药动学 第一节概述 二、基本概念 三、群体药动学研究基本方法 四、群体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 五、群体药动学研究特点 第二节NONMEM研究方法 一、数学模型 二、实验设计 三、数据收集 第三节群体药动学的临床应用 一、群体药动学与临床合理用药 二、群体药动学参数与初始给药 三、群体药动学参数的临床应用 四、群体药动学在免疫抑制剂合理用药中应用 五、群体药动学在抗菌药物合理用药中应用

第八章群体药动学 第一节概述 应用临床药动学理论可以定量地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消除特征,估算患者药动学参数,进而制定患者个体化用药方案。经典药动学研究着眼于个体对象,实验设计是为了得到药物在个体对象中代谢变化的详细数据,但是从临床实际及伦理学的要求使得对临床患者特别是重病患者、儿童及老年患者按照传统的实验设计(如频繁取血、较严格的取样时间)进行药动学研究较为困难。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PK)描述来自患者群体的药动学参数离散程度与分布情况,确定各种动力学参数的平均值与标准差,进而研究患者个体病理生理状态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并估计患者个体药动学参数。 一、群体药动学定义 (一) 群体药动学的基本原理 药物体内过程在患者群体中有着较大的差异,所谓群体(population)就是根据观察目的所确定的研究对象或患者的总体。I期临床试验中进行药动学研究的对象是健康受试者,人数较少,而且其个体特征为相对“均质性”的情况下,所估算得出的动力学参数值通常只显示有限的变异范围。个体间在生理特征、营养状况、遗传背景的不同可造成明显的差异,而正常人与疾病患者对于同一药物的体内处置过程差别可能更大,从而对药动学和药效动力学具有明确的影响。群体的研究方法把群体而不是把个体作为分析的单位,将经典药动学与统计学原理结合。通常对每个个体病例只需较少几个数值点,但要求较多的病例数,即采用稀疏数据进行研究。研究中可以综合考察临床药动学中各种影响因素,如胃肠道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妊娠、年龄、性别、体重、遗传背景、饮食、吸烟饮酒等,各种不同因素对药动学影响大小能够采用结构参数进行估算,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构参数的变异及预测误差进行估算。这种方法对于药动学研究和临床给药方案的确定均有重要意义。 (二) 群体药动学主要概念 1. 群体药动学:即药动学的群体分析法,研究药动学特性中存在的变异性(variability),即给予标准剂量药物时患者个体之间血药浓度变异性,定量地考察患者群体中药物浓度的决定因素,即群体药动学参数,包括群体典型值、固定效应参数、个体间变异、个体自身变异。 2. 群体典型值:指描述药物在典型病人(typical patient)身上的处置情况,常以参数的平均值(在群体药动学中也称群体值)表示。所谓典型值,是指有代表性的,能代表群体特性的药动学参数。

药动学实验讲义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义

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技能教学实验中心 二O一O年五月 目录 1.前言---------------------------------------------------------------2页2. 实验一固体制剂体外溶出度测定------------------3~4页 3. 实验二血药浓度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片的生物 利用度等药动学参数-----------------------------------------5~7页

前言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研究药物制剂的评价方法及药物的体内过程。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中不仅将应用到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将贯通药动学、药剂学、分析化学、体内药物分析等课程,并使用UV、HPLC等现代分析仪器。 为了达到本实验教学目的,要求学生上实验课前,必须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内容和方法,并结合课堂教学明白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中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严格操作,正确使用仪器,详细做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不得任意涂改,实验报告要求书写正确整洁。实验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注意安全,保持实验台面整洁及室内卫生。 本实验讲义主要参考华西医科大学《临床药代动力学实验讲义》、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药学系《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义》及北京医科大学《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义》编写,在此对两所学校的老师们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错误及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实验一固体制剂体外溶出度测定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固体制剂(片剂丸剂胶囊剂等)溶出度的测定原理、方法与数据处理。2.熟悉溶出度测定的意义,溶出度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3.了解溶出仪的基本构造与性能。 二.实验提要 1.溶出度系指在规定介质中药物从片剂或胶囊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崩解(或溶散)度无法反映崩散后微细颗粒的再分散和溶解过程。当溶解过程为影响吸收的主要限速过程时,崩解(或溶散)时限往往不能作为判断药物制剂的吸收的指标。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法是一种较简便的体外试验法,对主药成分不易从制剂中释放,久贮后变为难溶物,在消化液中溶解缓慢,与其他成分共存易发生化学变化的药物,以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药物,均应作溶出度检查。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或容散)时限检查。 2.溶出度的测定原理为Noyes-Whitney方程:dc/dt=ks(Cs-Ct) 式中:dc/dt为溶出速度;k为溶出速度常数;s为固体药物表面积;Cs为药物的饱和溶液浓度;Ct为t时的药物浓度。试验中,溶出介质的量必须远远超过使药物饱和的介质所需要的量。一般至少为使药物饱和时介质用量的5~10倍。现行中国药典溶出度测定方法有转蓝法和桨法,并对装置的结构和要求作了具体的规定。通常以固体制剂中主药溶出一定量所需时间或规定时间内主药溶出百分数作为制剂质量评价指标。中国药典规定,除有特殊规定外,固体制剂在45分钟时的溶出度必须达到

血药浓度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治疗药物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药动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为了准确、灵敏的检测血药浓度,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制定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等的工作规范。 1.方法学的开发:根据我院临床的需要及检测仪器设备(HPLC、TDX等)的情况,对部分有必要进行TDM的药物建立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方便临床常规检测。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药物分析进展,不断开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简便的体内药物测定方法学,并形成论文发表。 2.通过院刊或其他途径向临床宣传TDM开展的必要性及能开展的项目,以使临床对该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开展监测的药物的峰、谷浓度采血时间、血样采集量、采血所用的试管、药物的半衰期等资料汇总,并向临床介绍。 3.设计TDM申请表,其内容应包括: 3.1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原发疾病、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等。 3.2患者的用药情况:用药剂量、间隔时间、用药途径、方法、疗程及合并用药等。 3.3标本采集情况:标本种类、采集时间。 4.临床TDM的申请及标本采集 4.1对本实验室能监测的药物,临床根据患者的症状、疗效或毒副反应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填写TDM申请表。 4.2采集时间

4.3标本采集后应连同TDM申请表立即送实验室。 5.测定: 5.1接到标本后,要按测定方法立刻对标本进行处理并测定,确实因工作安排关系,不能立刻测定者,要将标本处理后,放冰箱(0℃以下)冷冻保存,并尽早安排测定(要求当天检测完)。 5.2为了保证测定的准确度及灵敏度,使用TDX检测时,每一次测定均要求与质控一起检测,并根据质控的测定结果校正测定的浓度;使用HPLC法进行测定时,根据柱效及时重做标准曲线及使用对照品重做回收率等。 5.3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证仪器设备的良好性能。同时要及时补充各种试剂及对照品、试剂盒等。 5.4测定后,应及时填写血药浓度检测报告单(当天完成)。 6.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 6.1要求:对实验室开展的TDM项目,收集群体参数值(K a、K、V d 、Cl、T 1/2 及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等),列成表,方便查找,并及时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及时更新。熟悉掌握测定药物的使用、相互作用、患者临床症状及毒副反应的表现等,并及时收集最新的资料。 6.2接到TDM申请后,实验室立刻通知负责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人员或相关专科的临床药师,由其到相应临床查看患者病历,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及临床疗效或毒副反应。 6.3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情况、实际临床疗效、是否出现毒副反应等,结合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进行解释。

药理学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实验心得

这次是第一次药理学实验,我们学习了很多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方法。在做药理学实验之前我们就有做过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解剖过蟾蜍,小白鼠和家兔,这次的药理学实验更是一次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教给了我们很多在生理学实验中并没有学过的知识点。在刚做实验时,黄老师就向我们介绍了3R原则,即减少,优化,替代。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动物。它们用生命来换取人类的健康,推动着医学的进步,人类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动物实验,动物为我们人类的健康做出了牺牲,我们应遵循“3R”原则。黄老师还通过视频给我们重点介绍了常用麻醉药及用法,实验动物的捉拿、麻醉、固定、给药、取血和处死方法。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性很强的东西。 之后便是分组自己做实验了,首先陈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小白鼠的标记方法,用中性品红表示十位数,苦味酸表示个位数,加上空白对照,一共可以标记一百支小白鼠。标记顺序为先左后右,从上至下。用苦味酸作为标记物的一个原因是它不容易被分解和弄掉,不会因为小鼠的活动而消失。其次是因为其有苦味,避免了被其他老鼠舔掉。之后讲解了小鼠的性别鉴定方法,除了书上说的方法外还可通过观察小鼠的乳房辨别。关于大鼠和家兔的捉持方法,大鼠在捉持前最好对其进行安抚,避免其急躁而咬人,而家兔则不可用手扯其双耳将其拉起。在给药方法方面,灌胃法要注意从口角插入口腔,用灌胃针抵住舌头,插入不可过深,一般入喉即可。腹腔注射时最好将其倒转,头部朝下,这样不容易刺入内脏。是否插入腹腔的判断方法:推注完后,轻微回抽,若有负压将注射器的推杆拉回,则已入腹腔。皮下注射时是否的入皮下的判断方法上同,皮下无负压,回抽不拉回。尾静脉注射时注意静脉在尾的两侧,不在上下,注射时用手捏住尾巴前段有利于暴露血管。 家兔的灌胃用木质开口器,使用时要想办法将其舌头压在开口器下,因为舌头会阻碍导尿管插入口腔,可以另外使用棉签配合,一边用棉签压住舌头,一边将开口器插入口腔。耳缘静脉注射时要注意选择小号针头,因家兔耳静脉较小,插入时应仔细谨慎。 家兔的麻醉与手术操作由老师演示进行。注射11ml麻醉剂后家兔很快被麻醉,用镊子夹其腿部无反应。气管插管时,在气管处以倒“T”字切开,插入气管插管,气管插管为三通管,除一个用来跟呼吸测定器连接外,另一个用来防止家兔舌头被麻醉后堵住气管不能呼吸从而起到辅助呼吸作用。颈动脉分离时在颈动脉剪三分之一插管,颈动脉较一般血管粗,韧性很好,在剪口前后需各用动脉夹夹住并用细线绑住,插管成功后拔掉近心端动脉夹,远心端不动。血液迅速流向插管。最后是家兔的空气拴塞法处死,用注射器注射一管空气后,家兔逐渐呼吸急

血药浓度监测方法研究

血药浓度监测方法研究 何莎学号:201202191501 摘要:当前临床用药中,需要进行临床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有几十种,有时用药目的也决定了药物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血药浓度监测的必要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强调。针对血药浓度监测不同方法的研究,本文分别从高效液相、液质联用、免疫分析等方面进行概述,探讨不同监测方法的异同和优劣,为临床血药浓度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血药浓度监测;方法;临床 The research on method of Monitoring of Blood concentration Abstract:In the current clinical use, the drugs whitch need for monitoring of blood concentration have a few kinds, sometimes the purpose also determines the drugs for blood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the necessity of blood drug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has bee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emphasi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research on blood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focus on from th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liquid mass combined, immune analysis, whitch we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monitoring methods,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clinical blood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s: blood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Methods; clinical 前言 众所周知,当药物经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血液成为体内转运的中枢,绝大多数药物经血液循环到达作用部位或受体部位,并以一定浓度产生药效(也包括副作用,甚至毒性作用)。由于药物进入体内到产生药理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故各种因素都可影响药理作用的强弱,而探讨各种因素对药理作用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1]。血药浓度监测是应用先进的微量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的药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解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实验讲义 中药药剂学教研室编写 2006年12月

目录 实验一片剂溶出度试验 (4) 实验二尿药法测定水杨酸钠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7) 实验三扑热息痛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10) 实验四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13) 实验五氨茶碱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15)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须知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属于药物临床应用学科的范畴,具有综合性强、应用性强、创新性强等特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实验课不仅能印证、巩固和扩展教学内容,还能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 为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实验中必须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1.预习实验内容通过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与要求,对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合理安排实验顺序与时间。要明确每个处方中药物与辅料的用途。 2.遵守实验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保持实验肃静,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物品带离实验室。 3.重视药剂卫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整洁的白工作服。先将工作台面擦洗干净再开始做实验。实验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台面、地面的整洁,各种废弃物应投入指定位置,不能随手乱丢,更不能弃入水槽内。完成实验后,应将容器、仪器清洁,摆放整齐,台面擦净,经教师同意后方能离开。值日生负责整理公用器材,清扫实验室,关好水、电、门、窗。 4. 细心操作、勤于思考称量药品、试剂时,要在称量前(拿取时)、称量时和称量后(放回时)进行三次核对。称量完毕应立即盖好瓶塞,放回原处。对剧毒药品更要仔细核对名称与剂量,并准确称取。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好实验条件,认真操作每一道工序,以保证成品质量。实验成品应标明名称、规格、配制者、配制时间,并交教师验收。实验中遇到问题应先独立思考,再请教他人。在实验中逐步形成整洁、细致、严谨、冷静、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实验风格。 5.正确使用仪器、注意安全使用仪器时要按使用方法正确操作,不熟悉操作方法时,应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各种仪器、容器使用时要注意轻拿、轻放,用毕要清洁后放回规定位置。

药代动力学参数

一、吸收 溶出度:药物分子在消化道中溶解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程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最大血药浓度(Cmax) 达峰时间(Tmax) 二、分布 由于体内环境的非均一性(血液、组织),导致药物浓度变化的速度不同。 隔室(compartment):同一隔室药物浓度的变化速度相同,均相。 一室模型:药物进入血液迅速分布全身,并不断被清除。 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首先快速分布于组织中,然后进入较慢的消除过程。 表观分布体积(Vd)(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征药物在体内被组织摄取的能力。表观容积大的药物体内存留时间较长。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系统药物暴露(Systemic Exposure) 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分布半衰期(t 1/2(α) 三、消除 消除(elimination):原药在体内消失的过程。包括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及代谢转化的总和。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s):反映药物在体内消失的快慢。不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时间(代谢物也有活性)。 半寿期或半衰期(t1/2):药物浓度或药量降低50%所需的时间。消除半衰期t1/2(β))Terminal Half-life ,Elimination Half-life。 清除率(clearance,廓清率)或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反映药物或代谢物经肾被排出体外的速度。 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 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 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 消化道(口服给药,口腔、胃、小肠、大肠)、呼吸道(鼻腔给药,肺)、肌肉(肌肉注射)、粘膜(栓剂)。 吸收部位不同,药物被吸收的程度和快慢,有差异(静注、肌注;皮下给药,口服。) 共性:药物是通过生物膜吸收的。 吸收过程 扩散

非那西丁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报告分析

非那西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报告 一.概述: 非那西丁(Phenacetin)为一种解热镇痛药,因为潜在副作用在临床已基本不使用。但由于其是CYP1A2酶的特异性底物,被广泛选择作为底物用于酶活性测定实验以及影响酶活性作用药物的研究。本学期临床药代动学实验课以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实验、大鼠肝微粒体温孵实验两部分为例,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评价等一系列过程,系统地学习了药代动力学中药物体内外的简单研究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相关药动学参数的计算与评价。 二.正文 1.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1实验目的 研究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代谢的药代动力学,学习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等操作。 1.2实验材料与方法 仪器:HPLC-UV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涡旋振荡器; HPLC色谱条件:检测波长:254nm 色谱柱:inertsil-ODS-SP,5um,4.6*150mm 流速:1.0ml/min 柱温:40℃ 流动相:40(乙腈):60(50mM磷酸盐缓冲液)(注:50mM磷酸盐缓冲液配制:6.8g磷酸二氢钾,加入150ml氢 氧化钠溶液(0.1M),配制成1L的磷酸盐缓冲液) 试剂:非那西丁注射剂,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肝素钠,10%高氯酸; 实验动物:雄性大鼠,180g—220g 1.3实验步骤 1.3.1标准曲线的制备:取空白血浆,加入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使其 浓度分别为0.156,0.313,0.625,1.25,2.50,5.00,10.00ug/ml。在给定的色谱条件下进行HPLC分析,以样品的峰面积对样品浓度进行线性回归。 1.3.2给药及血浆采集处理:取大鼠一只,尾静脉注射非那西丁 (10mg/kg)后,分别于0,5,10,15,30,45,60,90,120min于尾静脉取血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 数包括那些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1).表观分布容积 表示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列常数。即体内药量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的总容积。其数值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表观分布容积是一个假设的容积,是假定药物在体内均匀分布情况下求得的药物分布容积,其意义在于:可计算出达到期望血浆药物浓度时的给药剂量;可以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中摄取程度。 (2).血浆药物浓度 指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浓度,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有时也可泛指药物在全血中的浓度。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成正比,同时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也随时间变化。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指给药后,以血浆(或尿液)药物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简称药—时曲线,如图:

(4).血浆药物峰度浓度 简称峰浓度,指药—时曲线上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值,即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常以符号C max表示,单位以 ug/mL或者mg/L来表示。药物血浆浓度与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直接相关。一般来说,峰浓度达到有效浓度才能显效,浓度越高效果越强,但超出安全范围则可出现毒性反应。另外,峰浓度还是衡量制剂吸收的一个重要指标。 (5).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 简称达峰时间,指在给药后人体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上达到最高浓度(峰浓度)所需时间,常以符号t max表示,单位一小时或分钟表示。达峰时间短,表示药物吸收快、起效迅速,但同时消除也快;而达峰时间长,则表示药物吸收和起效较慢,药物作用持续的时间也越长。达峰时间是应用药物和研究自己的一个重要指标。(6).血浆生物半衰期

1-药动学实验讲义(药物动力学单隔室模型模拟实验)

实验一 药物动力学单隔室模型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单隔室模拟的试验方法。 2 掌握用“血药浓度”、“尿排泄数据”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实验指导】 1 血药浓度法 若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符合单室模型特征,且按表观一级动力学从体内消除,则快速静脉注射时,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速度为: KX dt dX -= (1) 式中X 为静注后t 时刻体内药量,K 为该药的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将(1)式积分得: Kt o e X X -= (2) 用血药浓度表示为: Kt o e C C -= (3) (3)式边取常用对数,表达式为: 303 .2log log kt C C o - = (4) 式中Co 为静注后最初的血药浓度。以logC 对t 作图应为一直线。消除速度常数K 可由该直线的斜率等于303 .2k - 的关系而求出。Co 可以从这条直线外推得到,用这个截距Co 可算出表观分布容积: o o C X V = (Xo :静注剂量) (5) 2 尿排泄数据 药物消除速度常数有时也可以从尿排泄数据来求算。为此,要求至少有部分药物以原形排泄,考虑到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途径,有一部分采取肾排泄,另一部分以生物转化或胆汁排泄等非肾的途径消除。 设Xu 为原形消除于尿中的药物量;Ke 、Kur 分别为肾排泄和非肾途径消除的表观一级速度常数。于是消除速度常数 K=Ke +Kur (6) 则原形药物的排泄速度 X K dt dX e u = (7) 式中X 为t 时间的体内药量。将(2)式中X 值代入(7)式后得

kt o e u e X K dt dX -= (8) 于是303 .2log log kt X K dt dX o e u -= (9) 由于用实验方法求出的尿药排泄速度显然不是瞬时速度( dt dX u ),而是一段有限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t X u ??。这样用t X u ??和t 中分别代替(9)式中的dt dX u 和t ,以t X u ??log 对t 中作 图为一条直线,其斜率为-k/2.303,与血药浓度法所求的斜率相同。故药物的消除速度常数 既可从血药浓度也可从尿排泄数据求出。这里要强调一点,平均尿排泄速度对数应该对集尿间隔内的中点时间作图。 【实验内容与操作】 单室模拟装置为带有两支管的三角烧瓶,烧瓶相当于体循环系统。当把药物(用酚红液代替)注入烧瓶中后,用蠕动泵将水以一定速度注入烧瓶中后,用蠕动泵将水以一定的流速注入烧瓶中,药物不断地从两支管中清除,两支管清除的药量可看作肾脏清除和非肾脏清除的药量。 1 操作 (1)将约250ml 的常水倒入三角烧瓶中,开动磁力搅拌器。用蠕动泵以每分钟大约6-8ml 的流速将常水注入烧瓶中,搅拌数分钟,使进入烧瓶中的水量同由两支试管中排出的量相等。用橡皮管与夹子控制其中一个支管的流速,使得液体连续滴出,另一个支管间歇流出液体。 (2)用移液管将烧瓶中的水取出10ml ,然后用移液管将0.1%酚红供试液10ml 加入烧瓶中并记时,此时间记为t 。以后每隔10min 自烧瓶中吸取0.5ml 供试液作为“血药样品”供测定用,同时定量收集不同时间内由一支管流出的试液作为“尿药样品”供测定用。 2 定量方法 取0.5ml 血药样品(或尿药样品),加入0.2mol/L 的NaOH 液5ml ,在波长555nm 测定酚红的吸收度并求出浓度。 3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酚红100mg ,置1000ml 量瓶中,加1%Na 2CO 3液至刻度,配成100μg/ml 的标准溶液,分别吸取0.5,1,1.5,2,2.5,3ml 的标准溶液,加水至10ml ,按酚红的定量方法测定吸收度并绘制标准曲线。

一些药物的血药浓度与治疗作用的关系

七、一些药物的血药浓度与治疗作用的关系 药物血药浓度(μg/ml)药理作用 乙醚 丙烯炔巴比妥 溴化物 苯巴比妥 异戊巴比妥 司可巴比妥 戊巴比妥 氯乙烯醇 炔乙蚁胺 导眠能 安眠酮 甲乙哌啶酮 杜冷丁 溴梦拉(bromuml) 阿达林 水合氯醛 副醛 硫喷妥 trimethobenzamide 丙咪嗪 去甲丙咪嗪 阿密替林 去甲替林 羟基安定 锂 达尔丰 吗啡 镇痛新 保泰松 醋氨酚 苯丙胺类900~1000 1~4 40~50 20 20 1 1 4~6 5~10 0.2~0.4 2~5 10 0.6~0.7 1~3 1~3 5~10 30~150 30 1~2 2~6 0.6~1.4 0.3~0.9 0.015~0.035 1~2 0.5~1.3mmol/ml 0.1~0.2 1 0.14~0.16 40~60 10~20 1~2 麻醉作用 麻醉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催眠作用 镇静—催眠作用 催眠作用 催眠作用 催眠作用 抗眩晕 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作用 镇痛作用 镇痛作用 镇痛作用 镇痛作用 镇痛作用 中枢兴奋

续表 药物血药浓度(μg/ml)药理作用 利多卡因 水杨酸盐 丙胺卡因 洋地黄毒甙 地高辛 苯妥英钠 溴苄胺 普鲁卡因酰胺 奎尼丁 心得安 醋磺环己脲 氯磺丙脲 降脂酰胺 甲磺丁脲 抗组胺药 brompheniramine 扑尔敏 麦沙吡立伦 丙烯硫喷妥 丁巯二胺 酰胺咪嗪 苯巴比妥 苯妥英钠 扑痫酮 甲琥胺 乙琥胺 三甲双酮 利眠宁 眠尔通1~2 50~100 350~400 >250 <2 0.014~0.030 0.0003~0.0013 4~24 12~23 0.5~1.3 4~8 3~6 0.035~0.20 20~55 30~140 150~250 50~95 0.008~0.016 0.008~0.016 0.008~0.016 2~4 30 2~4 2~10 10~20 10~20 10~20 2.5~7.5 30~50 600~800 1~2 10~20 局部麻醉 镇痛 抗痛风 治疗风湿热 局部麻醉 强心 稳定窦性节律和抗心律失 常 抗心律失常(窦性期前收 缩) 抗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 过速) 抗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 β-阻滞作用 降血糖作用 降血糖作用 降血糖作用 降血糖作用 抗组胺作用 抗组胺作用 抗组胺作用 抗组胺作用 催眠作用 镇静催眠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实验二__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4 实验二 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药动学参数 [实验目的] 掌握口服给药后用血药浓度法测定药物制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原理与方法,并加深对这些参数的理解。 [仪器与试剂] 同实验一 [实验原理] 血管外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透皮给药等。血管外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和消除常用一级过程描述,即药物以一级速度过程吸收进入体内,然后以一级速度过程从体内消除(一级吸收模型)。体内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 (0t k kt a a a e e k k V FX k C ----= 对大多数药物来说,吸收速率常数k a 大于消除速率常数k 。当k a 远远大于 k ,且t 较长时,则e -kat 趋向零,上式可简化为: kt a a e k k V FX k C -?-=) (0 利用尾段直线即可计算消除速度k 。 残数浓度C 残与时间t 的关系式为: t k a a a e k k V FX k C -?-=) (0残 利用残数线即可计算消除速度ka 。 [实验方法] 1 标准曲线的制备(同静脉给药项下) 2 给药与取样 称取0.5g 对乙酰氨基酚,用蒸馏水配制成20mL 的混悬液。 取体重2.5~3kg 的健康家兔一只,实验前禁食12h 。给药前,先由兔耳缘静脉取空白血约2ml 。然后将预先配制的乙酰氨基酚混悬液灌胃给药,在给药后20、40、60、90、120、150、180、210、270min 时采血约2ml ,其它操作同

5 静脉注射给药项下。 [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1 将血药标准曲线数据列表(表2-1),求出回归方程A=a+bC (C :浓度,a :截距,b :斜率,A :吸收度)及线性相关系数r ,同时用坐标纸画图。 表2-1 血药浓度-吸收度数据表 标准液浓度(μg /ml ) 50 100 150 200 250 吸收度(A ) 回归方程 2 血药浓度的数据处理:根据标准曲线回归方程计算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血药浓度,将有关实验数据列表(表2-2)。 表2-2 静脉注射血药浓度表 取样时间(min ) 20 4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70 样品吸收度(A ) 血药浓度(μg /ml ) 按单室模型处理数据,用残数法计算消除速度常数k 、半衰期t 1/2、吸收速度常数k a 、达峰时间t m 及峰浓度C m ,同时用梯形法计算AUC ,填入表2-3。画出C-t 的关系图,并根据计算结果写出口服给药动力学方程表达式。 相关公式:)() (0t k kt a a a e e k k V FX k C ----= k k k k k k k k t a a a a m lg 303.2ln ln -=--= m kt e V FX C -=0max k C t t C C AUC n i i n i i i +-+=+-=+∑)](2[11 01 表2-3 动力学参数表 参 数 k t 1/2 k a t m C m AUC (梯形法) 动力学方程表达式: [思考题] 静脉注射与口服给药测得的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有无差异?原因是什么?

第四章 临床药动学

第四章 临床药动学 将药物动力学原理和实验方法应用于临床,解决临床给药方案问题。所谓给药方案(Dosage regiman )是指在确定药物之后制定合理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使血药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并维持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 目前制定给药方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测定血药浓度求出病人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再用已测得的药物动力学参数通过计算制定给药方案;另一种方法是用文献报道的药物动力学参数,通过计算制定给药方案。第一种制定给药方案的方法需要有测定血药浓度的设备和条件,一般医院不具备测定血药浓度的条件,不能开展这项工作,但用这种方法制定的给药方案,更符合病人的实际病情,满足临床治疗需要;而第二种制定给药方案的方法比较简单,无须具备测定病人的血药浓度设备和条件,但符合病人的实际病情要差些,该法在临床治疗中也有参考价值。 在临床用药中多为等时间间隔多剂量给药,因此重点讨论多剂量等时间间隔给药方案的制定。 ㈠ 多剂量给药后药物体内动态变化规律 ⒈多剂量函数 首先看多剂量给药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现以静脉注射为例说明其变化规律。 单室模型药物第一次快速静脉注射后体内药量变化规律如下: (X 1)max = X 0 当给药时间间隔为τ,此时 (X 1)min = X 0e -K τ 第二次快速静脉注射后体内药量变化规律如下: (X 2)max = (X 1)min +X 0 = X 0e -K τ +X 0 =X 0(1+e -K τ ) (x 1)c 图4-1 药-时曲线变化示意图

(X 2)m i n =X 0(1+e -K τ)e -K τ = X 0(e -K τ +e -2K τ ) 第三次快速静脉注射后体内药量变化规律如下: (X 3)max =(X 2)min +X 0 = X 0(1+e -K τ )e -K τ +X 0 =X 0(1+e -K τ +e -2K τ ) (X 3)min =(X 3)max e -K τ = X 0(1+e -K τ +e -2K τ )e -K τ = X 0(e -K τ+e -2K τ+e -3K τ) 依次类推n 次快速静脉注射后体内药量变化规律如下: (X n )max = X 0(1+e -K τ +e -2K τ +e -3K τ +……+e -〔 n -1〕K τ ) (X 3)min =(X n )max e -K τ = X 0(1+e -K τ+e -2K τ+e -3K τ +……+e -〔 n -1〕K τ )e -K τ 上式中(1+e -K τ +e -2K τ +e -3K τ +……+e -〔 n -1〕K τ )是一公比为e -K τ 的等 比数列。 令 r =∑(1+e -K τ +e -2K τ +e -3K τ +……+e -〔 n -1〕K τ ) = τ τk nk e e ----11 (4-1) 将(4-1)式写成一般通式如下: r = τ τk nk e e ----11 (4-2) (4-2)叫多剂量函数,n 为给药次数,K i 为速度常数。 ⒉多剂量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多剂量血药浓度公式,只要在单剂量公式单项(多项)指数式中每项都乘以多剂量函数即得。 ⑴静脉注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药动学实验

二室模型:由中央室和周边室组成,中央室一般由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与血流组成,如心肝脾肾和血浆,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和血浆中分布较快,能够顺速达到分布平衡;而周边室一般由血流贫乏不宜进行物质交换的组织器官体液等构成,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等,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体液中分布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分布平衡。药物在中央室和周边室进行可逆的转运,药物的消除主要发生在中央室。 单室模型:药物在体内迅速达到动态平衡,即药物在全 身各组织部位的运 转速率相同或相 似,将整个机体视 为一个隔室的药动 学。单室模型并不 意味着所有身体各 组织在任何时刻的 药物浓度都一样, 但要求机体各组织 药物水平能随血浆 药物浓度的变化品 行地发生变化。 溶出度:在体外规 定的装置和介质中 药物从片剂或胶囊 等固体制剂溶出的 速率和程度。 释放度:指口服药 物从缓释制剂、控 释制剂、肠溶制剂 及透皮贴剂等在规 定的溶剂中释放的 速度和程度。 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代表一次 用药后的吸收总 量,反映药物吸收 程度。 生物药剂学:研究 药物及其剂型在体 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与排泄过程, 阐明药物的剂型因 素,机体的生物因 素与药物效应三者 之间相互关系的科 学。 首过效应:在吸收 过程中,药物在消 化道和肝脏中发生 的生物转化作用, 使部分药物被代 谢,最终进入体循 环的药量减少的现 象。 绝对生物利用度: 该药物静脉注射时 10%被利用,该药 物的其他剂型与其

剂量相等时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百分比。 负荷剂量: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通常第一次给予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这个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为负荷剂量。 蓄积系数(R):稳态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的比值。 达平分数:指N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Cn与稳态血药浓度Css的比值。 生物利用度(BA):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表观分布容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 分布的程度,表示 全血或血浆中药物 浓度与体内药量的 比例关系。 氨茶碱双波长法原 理:在酸性条件下, 有机溶剂从血清中 提取氨茶碱,并同 时沉淀血清蛋白, 再用碱液将氨茶碱 从有机溶剂中提 出,然后采用双波 长法进行紫外测 定,即测定λ274和 λ298处的吸光度 (274为氨茶碱和血 清溶剂的吸收,298 为血清溶剂的吸 收,氨茶碱在298 吸收基本为0)ΔA= λ273-λ298,即其差 值为氨茶碱的吸收, 从而根据标准曲线 进行换算出氨茶碱 的血药浓度。 片剂的体外溶 出或释放与体内吸 收具有相关性,那 么溶出度或释放度 的测定就有十分重 要意义了,可以用 于控制固体制剂的 质量。 血清和血浆的区 别:血清是血液从 体内取出后发生凝 血后的上层澄清液 体,凝血的主要反 应是纤维蛋白原转 化为纤维蛋白,所 以血清中不再含有 纤维蛋白原。而血 浆是血液从体内取 出加入抗凝剂后离 心得到的上清液, 抗凝剂的存在阻断 了凝血链式反应, 是凝血过程受阻, 纤维蛋白原还存在

实验21 药动学实验1静脉注射苯酚磺酞的药动学参数计算

实验21药动学实验(1)静脉注射苯酚磺酞的药动学参数计算 【摘要】目的:观察肾功能受损对药动学的影响。方法:正常和肾损家兔分别耳缘静脉注射苯酚磺酞(PSP),颈动脉插管依次在给药后2min、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 采血,分光光度计法测血浆药物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k,T1/2,CL,V d)。结果:正常家兔及肾损家兔在给药后PSP血浆浓度均逐渐降低,但肾损伤组在2min、5 min、10 min、15 min、20 min显著高于正常组,在25 min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而肾损家兔的药物消除速率常数(k)和清除率(CL)低于正常家兔,消除半衰期(t1/2)高于正常家兔,表观分布容积(V d)显著低于正常家兔。结论:PSP主要经肾脏排泄,家兔肾功能受损后,PSP的排泄速率减慢,有关的药动学参数发生相应变化。 【关键词】苯酚磺酞肾脏清除率消除半衰期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基本过程和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速率过程。PSP静脉注射后迅速分布全身,其血浆浓度与各组织器官的浓度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此时整个机体可视作单一房式,即一室模型,在给药后不同时间取血测定血浆药物浓度,依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计算药动学参数。 PSP主要经肾脏排泄。家兔肾功能受损后,PSP的排泄速率减慢,与消除有关的常数k,T1/2,CL就会发生改变,实验主要目的是观察这些常数的改变。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家兔 1.2 器材: 动物手术器材,约10cm长细尼龙导管,20ml、5ml及1ml注射器各1副,7~5号针头3个,干洁刻度试管12支,5ml吸管1只,200μl移液器,缝线,小毛巾,洗耳球1只,80-2型台式离心机、7200型分光光度计。 1.3 药品和试剂 6g/LPSP溶液、60 g/L升汞溶液、乌拉坦,苯巴比妥钠溶液、稀释液(0.9% NaCl 29ml +1 mol/L NaOH 1ml)、10 g/L 肝素钠溶液。 1.4 家兔手术 实验前48h家兔皮下注射60 g/L 升汞溶液0.2ml/kg,至实验开始时该兔的肾功能已明显受损,即为肾功能受损家兔。取肾功能正常和肾功能受损家兔各3只,称重麻醉(肾功能受损家兔麻醉剂量减至2/3)、固定,分离颈动脉,结扎远心端,夹闭近心端,在其中间行动脉插管(动脉插管用肝素抗凝),取血时松开动脉夹即可。乌拉坦5mL/kg,静脉注射。从两侧耳缘静脉分别注射10g/L肝素钠(1ml/kg)和6g/L PSP溶液(0.5ml/kg)。按家兔体重0.5ml/kg的剂量准确给药,待全部药液注入后即记时。注射后2、5、10、15、20、25min分别从颈动脉取血2ml(每次取血前将导管内的陈血放去),离心(2000rpm, 10min)后取血浆0.2ml,置于另一试管,加稀释液3ml摇匀后待测定。 1.5 PSP血浆浓度测定 取PSP标准液(4μm, 2μm , 1.0μm , 0.5μm)及蒸馏水各4.65ml,分别加入0.15 ml 1 mol/L NaOH溶液,用7200数字式分光光度仪在波长520 nm 处测定PSP含量。先用稀释液调0,然后测定稀释后血浆的吸光度。算出平均吸光系数,利用不同浓度的PSP标准液计算吸光度与

稳态血药浓度的临床应用

稳态血药浓度的临床应用 稳态血药浓度,也是药物效应相对稳定的浓度。通常用“Css(mg或ug/ml)”表示。是指在连续恒速静脉滴注给药或按半衰期(t1/2)间隔时间恒量重复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 经4~5个t1/2使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近似平衡的状态。如果以药物的t1/2为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首次剂量加倍即可达到Css。增加给药的剂量,只能提高血浆药物的浓度,不能缩短到达Css的时间。单位时间内的给药剂量不变,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只能减少血浆药物浓度的波动范围(即缩小Cssmax与 Cssmin的差值),不能影响Css 和到达Css的时间。 口服给药的Css包括:“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稳态血药浓度峰值(Cssmax)”和“稳态血药浓度谷值(Cssmin)”。Cssmax是口服药物在一定剂量下血浆中的最大有效浓度,Cssmin 是口服药物在一定剂量下血浆中的最小有效浓度。 静脉滴注连续恒速给药的Css则始终保持一个水平。 只要口服剂量不变按t1/2间隔时间恒量重复给药或静脉滴注连续恒速给药,任何药物经过20个t1/2以后,蓄积剂量和排泄剂量完全相等(即蓄积剂量=给药剂量),它们的有效浓度不会因用药时间的长短而增大或减少,药物效应亦稳定在一定水平。 一、Css的估算:任何药物必须按该药t1/2连续恒量给药,并经该药的9个t1/2后,才可认为达到Css(5个t1/2后蓄积剂量为96.9%,7个t1/2后蓄积剂量为99.3%,9个t1/2后蓄积剂量99.8%)。 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一定剂量达到Css以后,给药后的2h(大多数药物2小时几乎全部吸收入血,即蓄积计量+给药剂量)时为一定剂量下的Cssmax;Cssmax的计算公式为:(给药剂量+蓄积剂量)÷(体重公斤×8%×1000)。到一个t1/2间隔时间时(即应该服药的时间时的蓄积计量)为一定剂量下的Cssmin;Cssmin的计算公式为:给药剂量÷(体重公斤×8%×1000)。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ssmin+Cssma)÷2。例如:某患者,体重78公斤,口服某药物20mg/次, 按t1/2 q8h给药,9次以后达到Css。估计该药物的Cssmin为0.0032mg/ml(20mg÷(78×8%×1000);Cssmax为0.0064mg/ml【(20mg+40mg)÷(78×8%×1000)】;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为0.0048mg/ml【(0.0032+0.0064)÷2】。如首次剂量加倍(40mg/次),口服后2h时即可达到Cssmax 【40mg÷(78×8%×1000)=0.0064mg/ml】;到一个t1/2间隔时间时为Cssmin。 2、静脉给药。某药物的t1/2为1h,以3mg/min的速度连续恒速静滴,每小时滴入180mg (3mg×60min),9h后血液中药物的蓄积剂量才能达到180mg。按上述患者体重计算Css为0.029mg/ml(180÷(78×8%×1000)。但是,在病情危重时则需要立即达到Css的剂量,可首次静脉注射180mg后,再继续以一个t1/2时间内滴注180mg(3mg/min)的速度连续恒速静滴,即可始终维持0.029mg/ml的Css。 二、临床应用: 1、用于确定给药的最适剂量。临床上在药物的允许用量范围内,如用量过大,则不良反应亦较大;用量过小则疗效较差。选择和确定最适剂量是临床给药的关键环节。给药的最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