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认知规律

小学生认知规律
小学生认知规律

小学生认知规律

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抽象思维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因此,首先应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提出问题,引入概念;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图表、投影演示及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抽象,引入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运用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思维形式中,概念作为思维的“细胞”,是判断和推理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际来看,学生对概念的

态度大体有两种:一种认为基本概念单调乏味,不重视它,不求甚解,导致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模糊。另一种是重视基本概念但只是死记硬背,而不能真正透彻理解,这样必然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学生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论证和空间想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学水平的高低,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抓好概念教学是培养数学能力的根本一环。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的、动作的、表象的、概念的和符号的,就小学生个体而言,由于年龄较小,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和实际生活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等较差,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成效。学生在感知大量事例的过程中,能够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逐步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因此,在教学时,做

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务必要要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是什么?

作者:苏成莲(小学数学青海海东小学数学八班) 评论数/浏览数:0 / 545 发表日期:2012-10-19

22:49:18

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一、智力与思维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的,是理性认识阶段,它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智力的概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心理学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智力定义。

西方心理学家对智力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种是把智力看成是理解和推理的一般能力;

一种是把智力看成具有正相关的各种特殊能力的总和;

一种是把智力看成以抽象思维能力为中心的各种特殊能力的总和。

智力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而是一个具有多因素(如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涉及的方面)、多侧面、多层次(智力的二维结构模式、智力的内容、操作、成果的三维结构模式)的复杂结构。

瑞士心理学家始终坚持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使人与环境取得

平衡,这种适应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的结构。

思维分成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是指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过程。思维在动作中展开,动作停止思维随之停止。例如,电脑维修人员修理电脑时,动作思维是种重要的思维形式。3岁前儿童基本是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头脑中的各种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想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朱智贤)

1、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小学生思维形式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形象思维的全部“消亡”。低年级小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中、高年纪的小学生才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同时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

“即使是只要求儿童进行对抽象的数进行运算的项目,儿童往往会借助只管的图象来求解答;当解题遇到困难时,这种现象更为常见。”(心理学家刘范)

2、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是思维发展过中的“飞跃”、“质变”。

这个转折期一般认为在四年级(约10——11岁),如教育条件适当,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林崇德运用横断法和纵向法,通过对小学生数学概括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发现:在一般教育条件下,四年级儿童在数概括能力发展中,有显著的变化,这是一个“关键年龄”。

3、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小学生逐步具备了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

在思维结构发展中,抽象思维要经历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阶段、理论型思维(包括辨证思维)阶段三个阶段。

4、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既表现为个体发展的差异,也表现为思维对象的差异。例如,在算术教材的学习中,学生已达到较高层次的抽象水平,在历史教材的学习中有停留在比较具体的表象水平,在学习分数和分数运算时,如果没有具体事物的支持,学生还会感到很大的困难。

中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中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让中学生在认知规律中茁壮成长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老师授课的核心,要让中学生在认知规律中茁壮成长。 在教学中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大关怀,并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价值取向。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老老实实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任何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都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通过研究初步认为,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点的结合上去考察,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主要有以下四条: l、学生的知识是通过主体活动建构的,而认知活动是与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心理倾向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 2、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螺旋式上升。 3、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是继续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4、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稳定性与可变性、阶段性与连续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数学教育,就必须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就必须激活数学知识形态,让学生充分感受与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必须激活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句话,就是要让数学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教师从中获得一份生命提升的快感,学生得到一份求知悟道的享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老师授课的核心。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倡返璞归真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要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下,以新的视角去研究和审视整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按照数学内容本身高度抽象的演绎表述方式进行定论形式化教学,是数学教学困难的一个重要根源。数学传授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高级的数学技术,从现代教育的观点看,它更是一种理性主义文化的传输。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抽象数学特殊认知规律研究的重要性,倡导用基于微积分学认知规律去从事教学。 数学概念的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感知,被动的接受,而须学生自己积极、能动地在行为上、心理上构造,通过连续不断地建构得以完成的。即数学概念的习得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建构才能真正完成,概念形成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过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数学现实,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表象,从而归结出数学概念,在学生发生错误和矛盾的地方加以引导,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在对概念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数学概念的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表象到规定,从规定到新的表象,从新表象引出更高一级的规定,它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一个螺旋渐进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探索式的创造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告诉我们,新的教学理念应该是从现象到本质、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基础上,坚持有思想内蕴和结构原理的有灵魂教学,注重思维层面上的剖析和诱导,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传授与实践,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的创造性学习。使学生不仅求得真才实学,而且受到创造精神的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人类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现代人的心理负担。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也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现代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当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许多小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当今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如何帮助今天的儿童、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迫切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老师们依靠传统的说教手段难以奏效。为此,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探索其心理教育的规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来开拓班级工作新局面。 二.研究对象:所教班级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研究本课题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有效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有效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小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能力较差。也就是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在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要符合孩子们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合理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我们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故事、游戏、竞赛、观察、操作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 一、创设自然合理的学习情景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教师可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精心创设竞争式教学情境。我经常在数学课堂上创设这样的竞争情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习效果也很好。例如在讲约数和倍数这一课时需要做一些算式,在讲授新课前就可以让学生做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会变得非常活跃。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景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故事情景,趣中质疑,疑中生思,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有的教师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的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用到了唐僧师徒三人西天取经的故事,用八戒的笨去吸引他们比较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 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在教学中经常创设游戏式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 二、重视直观演示与归纳演绎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具的应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特别是对较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直观教学,使其具体化、形象化,化抽象为直观。如在“正方体的认识”一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正方体除具有长方体的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性,教学时,可制作一个活动的长方体框架模型,通过长方体转化为正方体的演示,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学生对“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在选择教具时,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所选教具应形象、生动、鲜明,并为儿童所熟悉。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新知,获得表象,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量、折叠、剪拼几何图形,做一些立方体模型,使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形成过程、特征和数量关系。如学生在用圆规画圆时,通过固定一点、确定不变距离、旋转一周等操作,对圆心、圆的半径和圆的特征,怎样画圆就会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从直观入手揭示事物的特征及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类、综合等方法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注重基本数学概念引入与理解 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抽象思维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因此,首先应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提出问题,引入概念;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图表、投影演示及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抽象,引入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运用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思维形式中,概念作为思维的“细胞”,是判断和推理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际来看,学生对概念的态度大体有两种:一种认为基本概念单调乏味,不重视它,不求甚解,导致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模糊。另一种是重视基本概念但只是死记硬背,而不能真正透彻理解,这样必然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学生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论证和空间想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学水平的高低,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抓好概念教学是培养数学能力的根本一环。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的、动作的、表象的、概念的和符号的,就小学生个体而言,由于年龄较小,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和实际生活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等较差,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成效。学生在感知大量事例的过程中,能够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逐步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因此,在教学时,做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务必要要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

正确认识小学生生长发育特点

正确认识小学生生长发育特点 小学生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指大多数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的一般现象。尽管由于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等因素可导致个体间的差异,但一般规律还是普遍存在的。我国将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作如下年龄分期: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幼儿期,l~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7~11或12岁;青春期,约10~20岁。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科王明月 一、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小学生的生长发育,不仅是身高、体重的增加,而且全身各个器官也在逐渐分化,机能逐渐成熟。量变与质变虽各有一定的缓急阶段,但两者经常交替进行。例如由婴儿到青春期过程中,消化系统的长度和胃的容积显著增加,其结构和功能也逐渐完善。各种消化酶的含量增加,胃酸分泌增多,浓度升高,消化系统从只能容纳少量流质食物逐渐达到能消化复杂的固体食物。又如大脑在逐渐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中,其皮层记忆、思维、分析等功能也在发展,并且大脑在体积和重量长成以后,它的功能还在不断发展、完善。 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和程序性 人从小到大总是不断地生长发育,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区别于其他阶段,同时每一个阶段又彼此有规律地交替、衔接,尽管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按一个速度生长发育,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 (一)第一个生长高峰期 由胎儿时期开始到出生后1岁,为第一个生长高峰期。以身高、体重为例,在第一年内身高增加20~25厘米,体重增加6 000~7 000克。第二年内身高增加约10厘米,体重增加约2 500~3 500克,是出生后增长速度较快的阶段。此后增长速度显著下降,身高每年增长约4~5厘米,体重每年约增加1 500~2 500克,直到10

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 1.无病即健康。错 人的健康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量化资料,比较客观,便于分析比较,操作简便易行,统计结果一目了然,也是最科学的。错 依据统计学标准认定的所谓正常或异常也是相对的,在心理疾病的诊断中仅有参考意义。因为一个人的心理由正常到异常,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有心理或行为障碍的学生。错 是面向全体小学生,以全体小学生为服务对象,全面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增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4.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实质是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错 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实质是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5.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本质特征是活动性和心理发展的主体性。错 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本质特征是参与性、活动性和心理发展的主体性。 6.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是一一对应的。错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同一性,也存在着矛盾性。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变量的,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亦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7.认知因素是构成学习态度的核心要素。错 学习态度中的情感因素是认知因素和意向因素的动力,没有情感因素就没有认知因素的深化和意向因素的强化,因而情感因素是构成学习态度的核心要素。 8.学习态度对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具有选择性。对 9.对小学生进行情感辅导,主要是使小学生的情感机制与其他心理机制一道协调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的身心发展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对 10.一般来说,小学生对人和事物的态度与事物的内部特点相联系。错 低年级小学生对人和事物的态度与事物的外部特点相联系。 中高年级对人和事物的态度与事物的内部特点 11.具有胆汁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在情绪反应方面发生快而多变,但不强烈,情绪体验不深,但很敏感。错 具有胆汁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在情绪反应方面易受感动,情感一发生就很强烈。 或:多血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在情绪反应方面发生快而多变,但不强烈,情绪体验不深,但很敏感。 12.具有多血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在行为方面活泼好动、机敏,爱参加各种活动,但常常有始无终。对 13.具有黏液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在情绪反应方面沉着、平静、迟缓,心境平稳不易激动,很少发脾气,情感很少外露。对 14.具有抑郁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在情绪反应方面不易变化,但有时情感体验也很强烈,经久不息。情感脆弱,容易神经过敏,患得患失,容易变得孤僻。对 胆汁质的学生倾向于大胆、坦率、热情,但又有些易粗心、莽撞和刚愎自用。对 15.小学生心理咨询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告诉小学生如何去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错

2020小学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6篇

反思性学习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关注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可以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 自我反思是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充分体现。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人对解决问题的体验是有时效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这种经验就会消退,从而也就失去宝贵的思想方法的训练机会,这是教学上的一种最大浪费。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这是一个活动主体对自己活动过程的自我意识问题,学会了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调节,是思维成熟的标志。 为了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必须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剖析,逐渐培养随时监控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习惯。 学生解决问题时,习惯性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解题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是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是具有正确的解题思想的体现。为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思想,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是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应在学习后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结合数学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方法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为了使解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反思问题设计时,就应该考虑让学生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提出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到,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归纳,既使他们看到了自己思想的不全面,找到了差距,培养了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又使他们学习揭示概念的本质的一般思想方法,使学生切实体验了数学思想方法对解题的指导作用,这就超出了题目本身的意义。 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让学生回顾本书课所学知识和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个评价就是训练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赞赏,提高学习信心,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 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问题的本质重新剖析,在将思维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深化,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 解决问题以后再重新剖析其实质,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在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之后,启发学生反思,从中寻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一般规律,可使问题逐渐深化,还可使学生的思维对抽象程度提高。例如在教学完“圆的认识”的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回忆交通工具的车轮,反思与“圆的认识”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经过反思学生发

小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浅析小学生英语学习认知心理 英语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一样,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个活动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主体)与教师(学习主导)互相适应的过程,又是学习主体将知识转换为学习能力的过程。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知识的分配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引导者。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虽然以课堂为主.但它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的,所以英语学习中的学习认知必然表现出自主性的特征。同时。自主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协作适时交互完成的。由此可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都由此而来。对人的情感过程的把握是英语教学的关键性环节。 作为英语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实现对于英语学科的有效认知,而这种认知与学生对于英语的认识、情感以及意志等基础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下面就此从小学英语起始年级段和高年级段分别具体地分析一下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心理特征: (一)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认识心理 就认识心理来讲,起始年级段的小学生内心对于英语都具有即陌生又好奇的心理认识,而且这种认识会吸引他们对于英语的进一步认知以及学习。英语学习给予学生的印象或易学或难懂、或有趣或枯燥、或有用或无用等多样化的表现,就会影响着孩子们的进一步学习。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若千篇一律,则会必会令孩子厌倦进一步的英语学习。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挖掘文中

某些兴趣因素,开辟多样的兴趣途径,使之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动因。在教学新标准英语三年级上册.Module5 How many时,我告诉孩子们今天要看盼盼的魔术表演,引导学生们仔细听找出盼盼变成了什么,孩子们一遍遍观看着表演,一会就把十个生词读的特别流利。又通过排雷游戏等几个层次不同的游戏,孩子们一节课顺利解决了one –eight的认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而相对起始年级段学生来说,高年级的小学生受前一段英语学习的影响,再加上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内容增加,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也随之变化。他们对于学习上的机械模仿以及直观讲解的兴趣逐步减弱,而对知识的理解力增强。这时,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意义性和交际性的操练,精心设计真实运用语言任务,逐步培养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另外高年级的孩子们正刚刚进入青春期,常担心因出错遭到否定。因而在高年级的英语课堂中经常孩子不敢积极发言的现象。。经常出现哪怕能够回答的问题,也不敢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的现象,怕引起同学同学的起哄,对自己缺乏信心。为此,教师要注意为学生着想,理解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们要做一个高素质的听众。为避免学生无法开口的局面,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创设符合生活实际而又生动活泼的情景活动。从而,他们能各抒己见,兴趣也便大增,从而主动参与。最后作为高年级的小学英语老师必须在教学中着力对学生的不同认识心理进行深入调查,并根据其心理的直观表现状况、形成原因、后续影响等方面对学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的特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王海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小学生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1)身体生长发育 6~9岁儿童体格发育基本上是平稳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年增长2~ 3.5公斤。10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体格发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这时身高男孩一般每年可增长7~9厘米,个别可长10~12厘米;女孩一般每年可增长5~7厘米,多的可长9~10厘米;体重每年可增长4~5公斤,有的可增加8~10公斤。 这一时期儿童的骨骼有机物和水分多,钙、鳞等无机成分少,所以骨骼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但容易发生变形。肌肉虽然在逐渐发育,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都比成人差,容易出现疲劳。 学龄儿童的心率约为80~85次/分,明显低于新生儿时的约140次/分和学龄前儿童时的90次/分左右;这时儿童的肺活量也明显增加,对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增强。 (2)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儿童到6岁时脑重约1200克,此时,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传导通路几乎都已形成,所以当身体受外界刺激后,可以很快的速度准确地传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间增加了暂时联系的可能性,条件反射也比较容易建立。7~8岁大脑继续发育,脑重约1400克,已接

近成人脑重。同时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基本完成,许多新的神经通路出现。此时大脑额叶生长迅速,其运动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发展;大脑的抑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加强。9~14岁小学生脑的重量增加不多,主要进行着细胞内部结构与机能复杂化的过程。神经的联络纤维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层细胞结构机能在迅速发展和形成。这是联想的、推理的、抽象的和概括的思维过程的物质基础,也说明这一阶段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在机能上进一步成熟。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表现出阶段性。连续性则是指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在正常的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逆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身体的运动机能的发展遵循着头尾法则和远近法则,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维。 小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某个心理机能的发展会影响其他心理机能的发展。例如,3岁前后和13岁前后儿童会出现两个反抗期,这两个

最新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学龄初期,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这个时期,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意义记忆逐渐超过机械记忆而在记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儿童的词汇增加很快,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小学生通过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概念、定理、规律,这些概念、定理和规律促使他们进行积极思维,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随之逐渐地发展起来。 ( 一 ) 感知觉的发展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低年级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小学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 二 ) 注意的发展

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表现在注意的目的性和注意品质的发展两方面。 1.注意的目的性 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是有限的,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大脑不断成熟,有意注意逐渐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四五年级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有意注意由被迫状态提高到了自觉状态。 2 .注意的品质 小学生的注意品质也在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增加,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逐渐提高。在整个小学时期,学生注意的集中能力是逐步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注意的集中性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注意集中性的深度不足。他们能观察具体形象的事物,而不善于观察抽象、概括的材料;能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不善于专注于事物的本质联系。其二,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也在逐步发展的。实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 7 ~ 10 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 20 分钟左右, 10 ~ 12 岁儿童可以集中注意 25 分钟左右, 12 岁以上儿童可以集中注意 30 分钟左右。在组织良好的教学中,小学高年级

简便运算教学中如何把握小学生心理认知规律-

简便运算教学中如何把握小学生心理认知规律 简便运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它是使各种符合运算规律的四则运算达到简便化、程序化的最佳途径。研究简便运算中小学生心理认知规律,一是研究“小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在头脑中如何形成,二是研究在简便运算中如何把握并应用这种心理认知规律。因此从心理学角度探索简便运算的教学课堂结构,是提高简便运算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可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小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只是顺着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的接受情况不尽如人意。因此我在几年的教学中,做了有关这方面的探究。下面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在简便运算中的应用为例,初探简便运算中应该如何把握小学生心理认知的规律。 一、学具具体操作,理解简便运算的运算定律 简便运算和运算定律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不理解运算定律就不能自如地进行简便运算。“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如何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相加再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两个加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得数不变”,是正确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出现一些错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乘法分配律”的不理解。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教师误认为只要能用字母表示定律就行了,不必再费功夫去理解,这也是更多的学生会读、会背而不会用的症结所在。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 1.学具操作,建立定律表象 学具操作就是让学生在感知大量事例的过程中,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逐步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在教学时,要遵循小学生这一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环节。 (1)小熊们建房子,摆小棒感知。情境导入,随机出示小熊们建的3间房子图案(),你知道小熊建的房子一共用了多少根木头吗?你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感知:一间房子房顶需要2根,房主体需要5根,合在一起是7根,3间房子一共是3×7=21根。还有学生会这样思考:3间房子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 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的最重要方面,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育成长。我认为在教学方面,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我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要?首先要读书背书时要有良好的习惯,另外,学生的课前准备也很关键,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大胆举手发言,与同桌共同交流,也是很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从儿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比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慢慢激发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工作经验积累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教师应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 二、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小,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具、丰富多彩的活动、循循善诱的启发、创设宽松愉快的学

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增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 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能力、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但是,很多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没有养成,这就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要培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就要教给学生怎样抓重点、记难点等记笔记的方法;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可把比较科学的读书步骤编成口诀,让学生熟记下来,切实照着做。“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学生一旦熟练掌握了好方法,就会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四、教师在行动上要成为学生的楷模 小学生习惯未定,行为准则、习惯养成不仅需要教师的言传,更需要教师的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二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学生的楷模,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例如教师写教案整洁详细,上课时板书整洁美观一丝不苟,藏书都留下圈点划记的痕迹,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无声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学生看在眼里,自然效仿在行动上。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言传身教,起楷模作用。我在平时板书时也特别注意这一点。从小开始,渐渐地,一步一步加以引导。 五、同伴之间互相帮助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低段学生正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逐渐形成集体意识,自我意识、道德行为观念等。到了小学高段,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求日益强烈,道德情感和认知水平也逐渐发展起来。因此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认真研究和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研究。 1、遵循学生感知、注意和记忆的特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比较精确地感知事物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一些关系,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一时期,就要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尽量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辅助手段,如教学挂图、教具、多媒体等教具来辅助教学。同时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因此,教学设计要形象生动,多运用肢体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设计要符合他们的感知、注意和记忆规律等特点。 2、随着年龄的升高,学习特点也在不断发展。到小学高年级,学生

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逐渐对教师产生选择性及怀疑的态度。对教育学科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通过几年集体生活的训练,已经比较习惯于有组织有纪律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并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一员,能比较自觉参与班集体的活动,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并伴随自信、自主、自律能力的不断增强,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不断增强,同时,在老师的指导和督促下,逐渐形成了对作业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学习目的也更加明确,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在这一阶段,教师一定要不厌其烦的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使他们进一步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逐步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能力。 3、遵循认知的发展规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上狠下功夫。在注意力发展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取代了无意注意,同时有意注意开始占主导地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深度和广度、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了较大的发展。学生记忆发展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记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低年级形成的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发展方面,学生的形象思维正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关系,慢慢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开始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力方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凸显。这时候,教师要注

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特点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而在生活中我们一般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创造、问题解决等,所以我认为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特点应从多方面的因素来讨论。 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能自觉地根据一定的目的来控制自己的感知活动,不善于使自己的感知服从于规定的任务和要求。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表现得很明显。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感知的目的性、自觉性逐渐提高,感知过程成为儿童能自觉支配的过程。到了中、高年级,儿童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的要求,排除干扰,从感知的对象中选择出基本的、重点的、需要感知的主要方面,自觉地进行观察,获得有关方面的感性知识。不仅如此,随着自制力的加强和智力的发展,小学儿童知觉的持续性也逐渐由短暂向持久过渡,能坚持较长时间观察事物,从而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往往是整体的、笼统的、不精确的。他们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粗糙,缺乏精细的分析、比较,不善于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及特征,以及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心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教师向他们反复提出复杂感知任务,并指导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时,他们逐步学会分析比较事物,能找出事物的主要方面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样,儿童的感知逐步向精确的方向发展。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伴随着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活动而生,又维持这些活动继续进行。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主要表现

在注意的自觉性和注意品质的完善程度上。低年级的小学生,无意注意仍起很大作用,他们兴奋抑制的产生比较迅速,第二信号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容易受外界新鲜、突变和运动的事物所吸引,从而容易分散注意力。随着教师向学生提出各种要求,特别是学习任务的增多,学习活动仅靠无意注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就迫使小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少,他们的注意范围要比成人小,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其注意更具有狭隘性。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差,表现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低年级儿童对一些具体的、活动的事物以及操作性的工作,注意容易集中和稳定,对于一些抽象的公式、定义以及单调刻板的对象,注意就容易分散,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对抽象事物的注意稳定、集中才会相应提高。另外,低年级小学生自制力还比较差,容易离开教师所讲的内容,转移到偶然看到或听到的事物上去,特别容易转移到感兴趣的事物上去。此外小学生的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但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注意的分配和转移也将逐渐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有一定特点,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首先,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和改造来实现的;其次,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也表现为发展过程中的“飞跃”和“质变”,发生“质变”的转折关键年龄是小学3-5年级之间,在小学中年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还有,小学生初步具备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完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1、观察力的特点。观察的目的性较差。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到新异刺激影响时,心里活动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状况与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尤其就是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更为明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的作用下,观察的目的性将不断提高。观察缺乏精确性。往往只注意食物的主要特征或活动的主要过程,对细节部分缺乏观察。观察缺乏顺序性。观察时往往只注意食物较突出的特征,导致观察结果缺乏全面性与完整性。观察缺乏深刻性。以感性经验为主,只瞧到食物的表面现象与特征,难以抓住食物的本质,观察趋于肤浅。 2、小学生的记忆。小学生的记忆从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但就是,仍需要靠无意记忆来积累知识;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增强,意义记忆迅速发展,同时在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认识与监控,即元认知方面发展很快,但水平有限。 3、小学生的思维。小学阶段属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其思维发展特点就是: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关键期在小学四年级,并且不同的思维对象、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中思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小学生学习特点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她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就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与游戏活动性。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就是组织与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初中生学习特点 初中就是从小学到高中的过渡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她们的可塑性很大,就是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其学期有如下几个特点: 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随着学科种类的增加,老师越来越注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与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同时出现激烈的分化。初二年级往往出现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点。随着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的相继开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致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但同时其学习的自觉性与依赖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教学要符合孩子们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认知和知识的关系非常密切。知识是通过认知活动而获得的,已有的知识又是认知水平发展的标志。知识一经获得,又可以用于以后的认知活动中,所以一点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和扩展儿童的知识面,对促进儿童智能发展大有好处。但两者毕竟是两回事,它们互相联系、互为因果,不能说传授了知识就发展了智力。 提高小学儿童认知能力是早期开发儿童脑功能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科教兴国的需要。作为教师,一定要熟悉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并自觉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结构出发,来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特别是在当今大力提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学习的学习模式的情况下,我更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让自己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这门枯燥课程的过程中,感到乐趣,感到轻松,从而让他们真正学到对自己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真正体会到数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一、研究小学生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轻松学习 1、激发学生的潜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伴随着同化和顺应的特征。同化就是让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建立联系,相互作用,新知识就被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扩大了原有知识的内容,获得了新的内容。顺应就是新知识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么就要对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改组,通过改组使原有知识与学生面临的新知识能更好地联系起来。因此,学生新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点,不论是对学生来说,还是对科学家来说都是一样的。每个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千差万别的,也就是说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在数学教学中,我就发现,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潜能,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立体图形潜能,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潜能……。如果学生在学

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摘要]有效的板书设计,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更重要的是服务于教学。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板书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平时教研工作中收集到的典型板书设计实例的观察和反思,探究适合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板书设计。 [关键词]认知规律小学英语板书设计 1.板书设计的概念及原则。板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黑板上运用单纯文字、文字与图画结合、粘贴图片、简笔画及其他有关材料展示教学内容的一种手段,板书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有效的板书设计应在符合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前提下遵循“目的明确、目的集中、目的合理”的原则。“明确”板书为什么服务、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目的集中”指板书目的单一,高度集中地为一个目标服务;“目的合理”指板书目的定位合理、方向明确。 2.板书设计的问题及分析。近年来,在教研活动和教学视导的听课评课中,本人特别关注了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的板书设计,通过分类整理、归纳分析,发现目前英语教师课堂板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现象一,杂(一年段) 分析:本板书设计中字母、单词与句子都出现,过于复杂,没有任何图片辅助,教学重点、难点不够突出,不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现象二,跳(二年段) 分析:文字与图片的结合,文字是对图片特征的说明,对于二年级学生,思维过程需要跳跃,不切合学生的认知特征。现象三,简(四年段) 分析:仅有图片,没有适当文字补充,体现不出教学过程,对于中低年级学生,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单词,发现读音方法缺乏思考。现象四,盲(四年段) 分析:除了课题之外,其它就是一整串的单词,没有任何图片附加说明。单词的出现并不是随教学的进程而出现,只是课前事先写好,缺乏教学中思维的启发性。现象五,低(六年段) 分析:教师没有任何现场板书,课堂上仅贴句子卡片,并且,本课中出现的有关人物表情单词,仅仅出现两个,教材中的许多表情单词都被忽略。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机械,可见课堂教学要求目标的低层次。现象六:乱:(高年段)分析:零乱无序,文字与图片重叠,没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随意性大。 3.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板书设计。 3.1儿童认知规律。认知心理学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性质与规律而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