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学业水平测试(政治)知识点梳理哲学部分

2019届学业水平测试(政治)知识点梳理哲学部分
2019届学业水平测试(政治)知识点梳理哲学部分

2019届学业水平测试(政治)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概述(第一、二课)

1.[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P7

⑴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⑵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注意: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不只是哲学家的事,但不是人人都懂哲学。

③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2.[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P8

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⑵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是任何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影响(×)

3.[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P8-9

⑴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⑵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具体科学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⑶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①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关系。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4.[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P10-11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⑵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注:哲学上的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P12

⑴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⑵凡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6.[B]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P12

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特别提醒】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完全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代表观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气者,理之依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

7.[A]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P13

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代表观点】我思故我在;存在即被感知;现实中的事物是“理念”的摹本;(主观唯心主义)

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心外无物等。(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唯物论(第四、五课)

1.[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P29

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⑵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⑶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注意:①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物质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具体物质形态可以创造和消灭。

2.[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P30

⑴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①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⑵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①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基本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②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P31

⑴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注意: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

②人脑是意识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

4.[A]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P32

⑴运动与静止的区别:

①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

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

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

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⑵运动与静止的联系:

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注意: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B]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 P33

⑴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⑵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⑶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注意:①客观规律可以利用,但不能创造、改造、改变和消灭。

6.[B]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P33-34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7.[B]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P35-40

(1)意识的本质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特有)

③意识在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注意:①人脑≠大脑(猪也有大脑,但没有意识)

②“电脑”、“机器人”没有意识,只能模拟人脑的意识活动。

③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

④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和错误反映都属于意识,都来源于客观存在。

(2)意识的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Ⅱ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③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注意:⑴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指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复制当前,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⑵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8.[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P40-41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规律是普遍的和客观的。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因:

世界观依据: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规律是普遍的和客观的。

⑶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③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

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注意:答题时要结合书本,但不可拘泥于书本,要从材料实际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

1.[A]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P42-43

⑴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注意:实践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⑵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历史性:Ⅰ实践是发展的;Ⅱ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44-46

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为: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新问题和新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能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因为:①只有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的实践,

②能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①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实践和学习。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3.[B]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P46-47

⑴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⑵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注意: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P48-49

⑴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⑵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⑶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5.[C]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P48

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第七、八、九、十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七课)

1.[A]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A]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理解:联系的含义包含两方面:一是从事物之间,二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3.[B]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⑴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①表现: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B每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

简言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②原理和方法论: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⑵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①内涵: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注意:①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与自在事物的联系的区别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建立的。

②方法论要求:A从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 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

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⑶联系的多样性

①内涵: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②原理和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

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B]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A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B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A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B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原理和方法论要求: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

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

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八课)

1.[B]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但并非任何事物都是发展。②发展是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2)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A]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的事物。②新事物具有无比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最终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①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

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②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原理和方法论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们

①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进其成长;

②同时要有做好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⑴量变与质变的对立性: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⑵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性: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

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

不断前进。

注意:①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②发展是质变,但质变不都是发展

⑶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指导意义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质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是,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

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第九课)

1.[A]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因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B]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⑴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

一。

⑵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

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本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⑶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⑷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以对立和差别

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 [A]矛盾的普遍性

⑴内涵: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

时有矛盾。

注意: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好与坏、利与弊两个方面。

⑵地位: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3)方法论要求: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坚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4. [A]矛盾的特殊性

⑴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⑵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

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

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③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

合则是特殊性。反之,特殊性也可能转化成普遍性。

(2)地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指导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的哲学依据,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意:改革“先试点,后推广”,从群众来、到群众去,一般号召、个别指导,解剖麻雀、抓好典型,都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6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⑴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

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⑵辩证关系

①区别:地位、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次

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影响着事物的发展进程。

②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3)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7.[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⑴含义: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⑵辩证关系

①区别:地位、作用不同。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

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

主导作用,但影响事物的性质。

②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注意:区分上面两个原理的依据:

①一般来说,如果题中有诸如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突破口、中心等词语,就是考查主、次矛盾原理(干复杂工作时、做事情);(动手动脚)

②如材料带有两面性,就是考查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形势分析、性质判断时;看和想)。

8.[C]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⑴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⑵含义: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

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

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

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⑶两点论和重点论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

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7.[C]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1)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重要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第十课)

1.[B]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⑴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⑵特点: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

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⑶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

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

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4)方法论要求: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注意: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C]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①认识论依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②辩证法依据:发展具有普遍性,事物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辩证的否定观

(2)如何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

旧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问题,善于提出新

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39.[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可能落后或先进于社会存在。(不一定同步)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注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0.[A]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注意: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1.[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不是引领者)。

注意: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其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42.[B]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⑴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⑵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注意:①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43.[B]人的价值的内涵及其评价

⑴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⑵评价:①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②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44.[B]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结和集中表达。

⑶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⑷方法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注意:正确与错误的价值观对人生对社会都有导向作用,只是因性质不同而结果不同。

45.[A]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⑴含义: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叫做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价值选择叫价值选择。

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具有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阶级性(阶级社会才有)。

⑷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②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④必须与时俱进。

46.[C]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注意: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③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④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⑤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⑥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⑦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这

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学科哲学知识必看点

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4.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会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9、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0、哲学史上“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12.马克思主义哲学 (1)产生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基本特征: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A、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C、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作用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物质决定意识 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5、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动性的特点: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6、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A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B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7、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的特点: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9、真理 ①真理的客观性 A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C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②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③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④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10、认识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制约,认识的客体是复杂变化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原因:A认识的对象是变化的B人是时代延续的C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A.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最新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精华总结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精华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 1、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1)需求法则——商品价格升高,需求减少;价格降低,需求增加。(2)不同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需求弹性(生活必需品反应小,高档耐用品反应大);(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互补品呈反向变动,替代品呈正向变动) 5、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投入。 6、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性因素。 (2)居民收入是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消费水平受当前收入、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受收入差距影响。 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应践行的基本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8.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9、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10.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1.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怎样经营公司)? 精品文档

2019年学业水平测试政治小知识点汇总

2019年学业水平测试政治小知识点汇总 必修一:经济生活 1.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2.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即W—G—W)。 3.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兑换比率 4.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5.绿色消费的核心:可持续性消费;主旨: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6.生产与消费互为动力 7.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8.非公有制经济种类: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 大就业、增加税收 9.基本经济制度:是中特社会主义制度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10.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 11. 12. 13.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 14.劳动者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互为前提 15.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权的重要保证 16.存款业务: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贷款业务:商业银行利润主要来源 17.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凭证;股票代表股东的所有权 18.股票投资收入包括两部分:股息或红利收入、差价;股票: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19.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20.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21.投保人和保险人应当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订立保险合同 22.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23.影响财政收入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经济发展水平是基础性的 24.税收收入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25.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26.税收无偿性要求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固定性 27.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28.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29.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0.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根本原则 33.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4.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35.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37.创新发展:动力问题、第一动力、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支撑、发展基点、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38.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39.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40.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41.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4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43.实体经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一国经济立身之本、财富创造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重要支柱 44.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根本性问题,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45.经济全球化积极影响:推动生产力、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 46.经济全球化弊端: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加剧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47.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48.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推进贸 易强国建设 49.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必修二:政治生活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基本民主权利,是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3.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也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4.我国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5.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6.公民享有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7.发展基层民主: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性工程 11.依法行政要求: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 决惩处失职、渎职 12.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 13.科学决策: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14.民主决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年广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试卷及答案

2014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试题 机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们常到商店购买食品、衣服等生活用品,这些生活用品的共同点是() ①都是用于交换的②都是劳动产品③都是商品交换的媒介④都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世界货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对一些家庭来说,牛肉和羊肉互为替代品。一般来说,如果牛肉价格上升,对羊肉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价格下降 B.供给量减少 C.价值量降低 D.需求量增加 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A.从单个交换过程看,价格和价值总是相符的 B.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它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C.受供求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呈正比 5.随着4G网络的开发和投入使用,4G手机也开始热销起来。这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 A.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 B.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C.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 D.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6.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最主要的特征体现在() A.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B.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C.它的投资主体是多样化的 D.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7.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是() ①有限责任公司②个人独资公司③合伙投资公司④股份有限公司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中央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的共同点在于() A.能获得同等的收益 B.投资风险都大于储蓄存款 C.都是债务证书 D.都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9.为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国家应该()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③反对平均主义,消灭收入差距④加大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近年来,中央财政增加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城市棚户区改造的资金。这部分财政支出的作用是() A.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B.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提高居民收入 D.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11.下列选项。不属于税收基本特征的是() A.强制性 B.固定性 C.无偿性 D.公平性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 A.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B.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以人为本 D.统筹兼顾 14.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 ①人民能够管理自己的国家②人民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③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④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不受约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下列选项中,属于公民履行政治性义务的是 ①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②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 ③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④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关于我国民主选举,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差额选举忽略了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学考选考背诵提纲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背诵提纲(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知识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从中概括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二)哲学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否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物质,认为整个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这颗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三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生活与哲学》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知识点1:哲学的产生和任务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知识点2:哲学是什么 ①从本义来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从与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从与方法论的关系来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知识点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及其关系 ①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②方法论: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知识点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主要是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2)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知识点5: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知识点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依据)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知识点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含义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考点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A)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以前购买现在正在使用的不是商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考点2:货币的概念、本质(A) (1)货币的概念: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金银)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考点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B)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标价) 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2)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要求: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考点4: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A)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2)纸币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考点5:信用卡的功能(A) (1)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功能及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考点6:外汇和汇率的含义(A) (1)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外汇汇率↑→外币↑→人民币↓ 考点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C) (1)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正确的金钱观: ①对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考点8: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B)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供求关系是直接因素)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生活与哲学》综合练习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生活与哲学》综合练习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C.人们的生活可以离开辩证法思想D.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2.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有句名言:“水是万物之源”;我国古代也有“五行说”,认为世界是由水、木、金、火、土演化而来的。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 A.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原B.肯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C.肯定了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D.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减员增效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青春永远不下岗”激励了无数下岗职工,他们纷纷开始第二次创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主要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这说明 A.人类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C.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5.近年来,我国土地沙漠化速度加快,沙尘暴次数增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因素所造成,其中,滥垦、滥牧、滥伐、滥挖、滥用水资源等“五滥”,使得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气候反常,灾害频繁,这种教训告诉我们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②人类的活动必定会给自然界造成灾难③事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 6.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但网络中不健康内容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造成不良影响。这表明 A.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7.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历来是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他指出:“应该充分地利用遗产,要批判地利用遗产。”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毛泽东坚持了 ①辩证的否定观②形而上学的否定观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性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这种经济制度又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这说明 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价值观人皆有之,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即使同一时期的人们,面对同一事物也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回答9~10题。 9.之所以出现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的原因是

2014年浙江省高中会考及学业水平考试思想政治试题与答案

机密★考试结束前 2014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思想政治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现实生活中,有时会听到一些中国大妈“钱越来越不值钱”的感慨。所谓“钱不值钱” 指的就是 A.纸币贬值 B.纸币减少 C.通货紧缩 D.收入增多 2.确保口粮自给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特别重要。为此,在消费上应该A.持续增加粮食产量 B.扩大耕地面积 C.不断抑制消费需求 D.减少舌尖上的浪费 3.“均衡供求,就是要使物价有高有低,不经常固定在一个数字上”。春秋时期管仲的这一说法所揭示的道理是 A.价格能调节供求 B.供求能决定价格 C.价格能决定价值 D.供求能平衡价格 4.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而生成的经济,肯定属于A.国有控股经济 B.混合所有制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非公有制经济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浦东正式挂牌成立。回答5-7题。 5.“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必将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它的设立可以 A.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B.增强我国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能力 C.消除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摩擦 D.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选择题知识点总结 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商品的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②价值 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 影响价格因素:价值(决定或根本)、供求关系(直接)、气候时间地域等(间接)。 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居民收入与物价总水平(主要)、经济发展水平(根本)。绿色消费:①核心:可持续性消费②主旨: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分配和消费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消费 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性质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国民经济主体。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支柱,在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 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 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利益的基础。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商业银行基础业务:存款业务 商业银行主体业务、银行营利主要来源:贷款业务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 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国家组合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财政收入最重要来源:税收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税收的基本特征: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主要来源、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资源配置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市场调节局限性:①自发性②盲目性③滞后性

广东省2020年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

xx2020年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 模拟测试题(四)(含解析)(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其关键在于 A.是否为别人所消费 B.是否在社会分工中生产 C.是否与别人进行交换 D.是否出现剩余劳动产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关键在于是否与他人进行交换,故C入选。A选项与题意不符,为别人所消费不能使得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如果别人消费是免费的,显然不是劳动产品不是商品,故排除。B选项与题意不符,社会分工与商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剩余劳动产品是进行交换的前提,但不是商品的前提,出现剩余可能也不是商品,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商品的概念 2.市场上同一商品的价格有时高,有时低,其最终是由________决定的。 A.卖者的愿望 B.供求关系 C.人们的喜好 D.价值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市场上同一商品的价格有时高,有时低,其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D正确且符合题意;供求关系影响价格,B与题意不符,应排除;AC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点睛】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商品的价格与价值量成正比。 3.一般来说,汽油价格的上涨,对汽车销量产生的影响是 A.汽车销售量会减少 B.汽车销售量会增加 C.对汽车的销售量影响不大 D.汽车的销售价格上涨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般来说,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动,汽油与汽车是互为补充品,汽油价格的上涨,会引起汽车销量的减少,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汽车属于高档耐用品,受价格变动的影响需求弹性较大,汽油价格的上涨会对汽车销量产生较大影响,C项说法错误;汽车的销售量减少,会导致价格下降而不是上涨,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有何影响? 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动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③既定商品的需求量不仅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对于相互替代的商品,当某一种商品价格升高,人们会对其互为替代品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对于互补商品,当某一种商品价格升高,人们会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生活及哲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1.了解哲学的含义 2.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在世界观的指导下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征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社会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通的规律。 联系:⑴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⑵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⑵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5.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世界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唯心主义的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⑵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总 结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精华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 1、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4、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1)需求法则——商品价格升高,需求减少;价格降低,需求增加。(2)不同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需求弹性(生活必需品反应小,高档耐用品反应大);(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互补品呈反向变动,替代品呈正向变动)

5、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投入。 6、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性因素。 (2)居民收入是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消费水平受当前收入、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受收入差距影响。 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应践行的基本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8.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9、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试卷Word版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1.同外国人做生意,出国学习、旅游、购物等,都需要使用 A.外汇 B.支票 C.本币 D.汇价 2.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受该商品和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如,对于一些家庭来说,猪肉和牛肉,它们是 A.互补商品 B.互为替代品 C.一般等价物 D.高档耐用品 3.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绿色奥运”理念对个人消费的启示是 A.量人为出,适度消费 B.避免盲从,理智消费 C.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4.一个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公司要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②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③开展正当竞争,实现公司被优势企业兼并,扩大生产规模 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08年1月1日起,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 ①完善了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②明确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③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④有利于构建和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下列对于股票认识,正确的是 A.股票是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 B.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C.股票可以还本付息 D.股票的生命力在于它可以在随意流通买卖7.某业余作家发表一部小说,获得稿酬1万元。此作家的稿酬属于 A.按劳分配所得的收人B.个体劳动经营所得的收人 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的收人D.知识创新的奖励收人 8.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是 ①固定性②无偿性③法制性④强制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 A.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B.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C.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 D.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10.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民主 B.和谐 C.文明 D.发展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试题及参考答案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2年6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思想政治试卷 本试卷共8页,7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8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I: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l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小王去某超市采购了价值为人民币l000元的货物。这l000元体现的货币职能是 ①价值尺度②支付手段③流通手段④贮藏手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商品的价格不会固定不变。商品价格的基础是 A.商品的供求关系 B.商品的价值 C.同类商品的价格 D.商品的使用价值 3.下列商品组合中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的是 A.面包与蛋糕 B.汽油与汽车 C.相机与胶卷 D.羽毛球与羽毛球拍 4.消费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是 A.消费结构 B.消费心理 c.收入 D.消费观念 5.“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形容的消费类型是 A.劳务消费 B.享受资料消费 C.贷款消费 D.租赁消费 6.生产与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下列对二者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消费对生产起决定作用 B.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C.消费一定会促进生产发展 D.消费决定生产的内容 7.现实中,有些大学生非管理岗位不去,脏、累、重活不干。这反映了他们缺乏 A.自主择业观 B.竞争就业观 C.多种方式就业观 D.职业平等观 8.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分配的基本原则。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思想政治试卷A第1页(共8页) 9.某公司门口有一家小吃店,夫妻俩既是老板又是服务员。该小吃店属于

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哲学卷

信宜一中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思想政治试卷 本试卷共8页,6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0分)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然而,哲学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哲学智慧产生于 A、人类的思维活动 B、人类的实践活动 C、人类的生理活动 D、人类的科学活动 2、下列关于世界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观是人们对主观世界的根本看法 B、世界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正确观点 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D、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科学 3、“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说明 A、哲学的发展推动具体科学的发展 B、具体科学的发展等于哲学的发展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D、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认为()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决定物质 C、物质与意识相互决定D、上帝创造世界 6、否定自然界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 A、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B、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C、主观精神依赖于客观事物 D、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正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唯心主义和不彻底唯心主义 D、自然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