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本质

性的本质
性的本质

性的本质zszslsp

在事理环境论中,“性的本质”原属第九章。事理环境论容量太大,难以一次整理出来,目前只能分部整理发表。由于“性的本质”在事理环境论中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对于本篇涉及到的属于事理环境论其他章节的内容,请参看“事理环境论提纲”。

"性的本质"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系统的性别理论,也可以说是有关性的本质的终极理论,非常简单的概念系统却可以解释几乎所有与两性本质相关的问题,如:

为什么女子感性,男子理性?

为什么女性言语能力优于男性?

为什么科学巨人大都是男性?

为什么克制发怒只对女性有害?

为什么男子的性梦数量多于女子?

为什么男子更容易喜新厌旧?

为什么黑人双胞胎多,黄种人双胞胎少?

为什么秋季易生双胞胎?

为什么西方人性观念较开放而东方人保守?

为什么秋季易生女孩?

为什么夫妻年龄差会影响头胎子女性别?

为什么中国男性比例高,西方女性比例高?

为什么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而中国足球永无出头之日?

为什么中国女排能够五连冠,而男排进八强都难?

癌症病因是什么?

为什么癌症难以治疗?

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癌症?

......

孟德尔的遗传学,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本人的“性的本质”,共同构成生命科学的三大理论。

------------------------------------------------------------

“性的本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 事理环境的基本概念

(二) 性别分化本质

(三) 性的心理本质(狭义本质)

(四) 性的事理本质(广义本质)

(五) 性别决定本质

(六) 事理环境与优生

(七) 种族,性别与体育素质

(八) 癌症病因

(九) 生命起源

==================================

在论述“性的本质”之前,我们需先了解事理环境论的基本概念

(一)事理环境论的基本概念

个体:自然界存在或人类创造的实物、现象、知识、思想、...等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成为人思考、研究、应用的对象,这些事物都可以称为个体。在本论中,个体概念只做狭义理解,即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质微粒、生物体、人、...以及由这些所组成的群体等。

个体在其存在过程中都要接受外界的作用而被改变,此时可以说个体是被作用者;个体也都以自己的存在而作用于外界,改变外界事物的存在状态,此时可以说个体是作用者。

如果个体在某一环境中频繁受到外界的作用,而很少对外界施加作用,我们就说这个个体处于事理热环境(简称“热环境”)中;如果个体在某一环境中很少受到外界的作用,而只是对外界施加作用,我们就说这个个体处于事理冷环境(简称“冷环境”)中。

热环境及其中的个体通常有复杂、多变、离散、多元、热、多、小、杂乱、运动、快速、......等特征,冷环境及其中的个体通常有简单、稳定、集中、单极、冷、少、大、有序、静止、缓慢、......等特征。

与不同的事理环境相关的特征或因素还有:

热环境:热,动,快,短时,轻,小,多,离散,软,柔,弱,女,感性,形象

冷环境:冷,静,慢,长时,重,大,少,集中,硬,刚,强,男,理性,抽象

热:直觉,艺术,天,南,东,上,左,前,昼,夏,春,变化,波动,浅,表

冷:逻辑,科学,地,北,西,下,右,后,夜,东,秋,不变,稳定,深,里

热:外显,断续,光明,温暖,火,陆,起伏,先,始,新,幼,复杂,混杂,

冷:内隐,连续,黑暗,寒冷,水,海,平坦,后,终,旧,老,简单,纯净,

热:多元,无序,善,良性情绪(喜悦,快乐,甜蜜,幸福,温馨,轻松...)...

冷:单极,有序,恶,负面情绪(厌恶,抑郁,悲伤,痛苦,愤怒,沉重...)...

或许你可以看出,上面所列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对阴阳的划分有些相似,只是内容更加丰富。实际上,由于历史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国古人对阴阳的理解并不全面,也不透彻,存在许多错误,本论对古代阴阳学说中主观臆断及错误的部分进行了剔删和修改,并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凡阴阳学说与本论有不同的,一概以本论为准。

对于人类和生物而言,适应热环境的能力可称为被作用能力,与热环境及被作用能力相关的系统可称为被作用系统;人和生物适应冷环境的能力可称为作用能力,与冷环境及作用能力相关的系统可称为作用系统。

============================

(二) 性别分化本质

性别分化本质:性别分化是生命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男性具有天赋的与事理冷环境相适应的能力;女性具有天赋的与事理热环境相适应的能力。两性在能力特征上相反相对。

人分男女,物分雌雄。性别分化在生物界是很普遍的。那么为什么会有性别分化?若是为繁衍后代,种族延续,采用无性繁殖方式也可以实现,因此这应该不是根本原因。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早期的低等生物没有性别分化,性别分化是伴随着生命的进化而产生的,性别差异也是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渐加大的,从生理、心理各方面说,人类可能是性别差异最大的物种,而生物进化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事理环境由冷到热的过程。本论认为性别分化是为适应事理热环境而产生的,是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方式。

在事理热环境里,外界环境的变化是快速、频繁而复杂的,在大级别的热环境背景下,也存在着小级别的热环境与冷环境的相互交替变化。即使同一个环境,新接触时是热环境,逐渐了解适应后成为冷环境;变化多时为热环境,变化少时为冷环境,例如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冷、热环境的不同对生物体的要求则常常是相反的。生物体通常具有一定的调整自身素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但调整需要时间,生物体的能力素质往往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调整到相反的方向上(即从适应事理热环境调整到适应事理冷环境或者相反),而且调整的程度也常有限,因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受到极大制约。随着进化过程,事理环境越来越热,环境变化越来越快。生物便采取了一种分化策略:种群里的一部分个体始终具备较强的适应事理热环境的能力,而另一部分个体始终具备较强的适应事理冷环境的能力,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种群里总有一部分个体是适应外部环境的,物种依靠种内互助,即种群整体能力来应对环境变化,维护种群生存,从而不必每个生物体频繁调整自身能力,这便是性别的分化,是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简单而且高效的策略。通过性别分化,生物种群能够适应的环境范围大大扩展。

上述内容可以概括为:性别分化是生物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采取的必要而有效的策略。种群内的雄性(男性)个体具有较强的适应事理冷环境的能力,其各方面也具有与冷环境相对应的特征,如大、少、慢、稳定、持久、力量大、理性...等;种群内的雌性(女性)个体具有较强的适应事理热环境的能力,其各方面也具有与热环境相对应的特征,如小、多、快、变化、短暂、力量小、感性...等。

生物天赋具有的这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可称之为本性能力,与本性能力相关的特征为本性特征,与本性能力相关的系统为本性系统。雄性(男性)的本性系统是作用系统或冷环境适应系统;雌性(女性)的本性系统是被作用系统或热环境适应系统。

必须注意,本性系统是能力系统,与通常说的性或生殖无关。与性别分化本质相关的证据很多,性别分化本质可以解释、解决许多问题。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远超过对其他生物的了解,本文所举例证大部分与人有关。

(1)两性生理素质差异

重、大、慢、稳定、冷、力量强、...等是与冷环境相关的特征,男性的生理素质特征常常具有这些特征;轻、小、快、变化、热、力量弱、...等是与热环境相关的特征,女性的生理素质特征常常具有这些特征。

男性的体重和身高都要超过女性,显示重、大的特征,女性相对是轻、小特征;男性的呼吸、心率都比女性慢,女性比男性快。男性的声音频率也低于女性。

体力是人以自身作用于外界的能力,男性的体力较强,女性的体力较弱。在体型上,男性的臂、腿、腰更为粗壮,颈部也较短,这种体型不仅力量强,且与外界的接触面积相对(于体重)较少,可以减少外界的作用,也有利保持体温,是与冷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女性的臂、腿、腰、颈细长,苗条,力量性小,更为灵活,且与外界的接触面积相对(于体重)较多,有利于灵敏感知外界(信息)作用,也有利于散热,是与热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毛发的原始作用是抵御外界的寒冷,男性的汗毛比女性浓密,显示男性更适应冷环境,女性更适应热环境。鼻子可以温暖吸入的冷空气,减少对肺的刺激,生活在寒冷地区的白人比黑人和黄种人的鼻子要大。男性的鼻子一般大于女性。

在温度方面,男性不仅体温低于女性,而且耐受高烧和暑热的能力也弱于女性。女性耐热,男性抗冷。

(2)两性生长发育发展速度差异

在生长发育发展速度上,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女性都比男性更早,更快,

男性相对要晚、慢。而早、快是热环境特征,晚、慢属冷环境特征。

在生理发育方面,以腕骨发育为例,女孩三岁、男孩三岁九个月出现月骨;女孩四岁半、男孩六岁出现大、小多角骨;女孩九岁、男孩十一岁半出现豆骨;整个腕骨的骨化完成,女孩比男孩早二年。再如肌肉组织的发育,肌肉长度明显增长的年龄,女孩一般为十一至十三岁,男孩一般为十三至十五岁,女孩也比男孩早二年。在生殖系统发育上,青春期的开始和结束,女性一般都比男性早二年左右。

在心理素质发展方面,女性在许多心理品质方面都要比男性成熟得快。国外研究,同龄同年级的小学学生,男孩的心理年龄一般比女孩要小一岁到一岁半。在口头言语的发展速度上,也显示出女性比男性发展要快。人的生长发育是需要外界信息刺激的。国外曾发现一个猴孩,她五岁时被遗弃在森林,十二年后被人发现时,她已经十七岁,却仍保持着五岁时的体型,显然是缺乏信息刺激,发育停滞所致。现代社会,传媒发达,交通便利,使得人接收到的信息量比过去大大增加,现代人的青春发育期也比过去大大提前。女性的本性系统是被作用系统,感知觉能力(即接受能力)比男性要强,接受信息量多,其身心发育发展速度自然要比男性快。

(3)感性与理性

感性是人感知接受外界刺激和作用的能力,感性状态时人大脑工作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理性是人对已往接收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加工、处理、运用的能力,理性状态时人大脑工作的内容直接来自于大脑内部。

在热环境时,外部世界变化多而快,人需不断接受外界信息,及时应对,才能适应环境,需要人经常处在感性状态;在冷环境中,外部世界比较稳定,变化少而慢,对感知能力的要求比较低,同时因缺乏外界的刺激和作用,大脑工作内容主要来自大脑内部,人经常处在理性状态。

对人类而言,女性富于感性,男性富于理性,说明女性更适应热环境,男性更适应冷环境。

(4)运动能力差异

通常所说的运动能力是指人以自身力量作用于外界的能力,性别分化本质说明:男性的本性系统是作用系统,男性的作用能力占优势,而女性则是被作用能力占优势,男性肌肉力量比女性大,心搏输出量、肺活量、血红蛋白等与运动能力相关的指标也都超过女性,所以在力量性、体能性要求高的工作和运动项目上,男性都胜过女性。

(5)感知觉能力差异

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的感知觉能力总体上优于男性,这是女子感性,男子

理性的具体体现。

在不同的感知觉方式上,男女感知力有所差异。由于男性是冷环境中的强者,所以那些具有冷环境特征的刺激方式,即那些简单、缓慢、信息量少的刺激方式,不易对男性身心产生作用,只有那些复杂、快速、信息量多的刺激方式,才易于激发男性的感知觉;相反地,那些具有冷环境特征的刺激方式,更易于引起女性的感知觉,那些具有热环境特征的刺激方式,却不易引起女性的感知觉。在视、听、嗅、触、味这五种感知觉方式中,视觉信息最为复杂、多变、信息量多,所以男性的视觉通常比女性好;而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这几种方式相对简单、缓慢、信息量少,所以在这几种感知觉方式上,女性都胜过男性。根据事理环境论原理推测,女性在味觉、触觉、嗅觉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

昼夜比较,夜属于冷环境,更易于激发女性的感知觉能力,女性夜间视觉比男性好。

视觉信息不易对女性身心产生作用,也不易产生干扰。据说女性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出房间里的家具摆放在不同位置的视觉效果,而不受眼前实际情景的影响,男性通常缺乏这样的能力。

(6)两性记忆力差异

记忆力是智力的基础,记忆的内容最终将会转化为人的能力素质,所以两性的记忆力特征应当与性别分化本质相符合,即那些复杂、涉及内容(因素)多、信息量多、变化、运动、快速、短暂的记忆内容,女性更占优势,而那些简单、涉及内容(因素)少、信息量少、稳定、静止、缓慢、持久的记忆内容,男性更占优势。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相比较,短时记忆记的快,忘的也快,涉及时间短,因此女性在短时记忆方面通常比男性强,男性在长时记忆方面占优。

了解电脑的人都知道,图片的信息量很容易超过大段或长篇的文章,动画或视频的信息量更大的惊人。人脑的情况也相同,在形象记忆、运动记忆和情绪记忆方面,涉及的信息量都相当大,女性记忆力比男性更好;至于逻辑记忆,是对抽象的少数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记忆,信息量少,更具限定性、必然性和恒久性,男性在逻辑记忆方面更占优势。

(7)两性思维能力差异

与记忆力的差异一样,两性在思维能力上的差异也是与性别分化本质完全相符的。

形象思维是在具体形象或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涉及的事物属性(或因素)很多;抽象逻辑思维是将事物的诸多属性(或因素)中的个别属性抽象出来后,在这个别属性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涉及的事物属

性(或因素)少,思维过程及结果更有限定性和必然性。

女性在形象思维方面占优,男性在抽象思维方面较强。

(8)两性言语能力差异

言语有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速度快,而且可以通过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进行表达,更富于变化,表意能力也更强;书面言语速度慢,可以反复斟酌修改,相对单调,不如口头言语那样富于变化,表意能力要差一些。

适应热环境的女性口头言语能力胜过书面言语能力,作为冷环境强者的男性书面言语能力强于口头言语能力。

在口头言语的连续性和流畅性方面,女性明显优于男性。男性中口吃患者、言语无能及失语症患者数量都大大超过女性,这是与性别分化本质相符的、可以预料的结果。

(9)科学能力与艺术能力的差异

女性的感性强,适应有多因素的环境或工作。那些对感知觉能力要求高、操作性强、比较琐碎的工作,如缝纫、编织、打字、装订之类的工作,女性往往可以做的很好。另外,那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较少使用抽象思维的、动态的工作,如医学、护理、教育、心理、文学、艺术、新闻等,女性也易于有所成就。那些需要多因素或各部分协调配合、重临场发挥、无法随意修改的工作,如节目主持、演艺、歌唱、舞蹈、杂技等,以及那些力量要求不高,而动作复杂多变,精度、难度要求高的运动项目,如跳水、艺术体操、蹦床等,女性往往能有出色表现。这是因为女性感性强,可以同时感知和把握多个因素和部分。

艺术活动中涉及的因素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与事理热环境相关的文化现象,女性的被作用能力在艺术领域可以得到很好地展现。

男性富于理性,作用能力强,那些对感知觉能力要求低,动作简单,主要依靠体力、体能的工作,往往比较适应,如一些体力劳动。

科学是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特定领域的少数因素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抽象性强,主要运用抽象逻辑思维,是与事理冷环境相关的文化现象。由于男性的本性能力是作用能力,男性在科学研究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历史上,在科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几乎都是男性,在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女性所占比例只有几十分之一。对此,有人片面认为是社会原因,这显然是错误的。现代社会早已实现男女平等,女性的各项权利(尤其是受教育权)有充分保证,女性地位有很大提升,而女性的科学能力却依然如故,不见长进,这足以说明问题。与科学相关的发明、创造、工程、技术等方面,也是男性优势。至于比自然科学抽象程度更高的数学和哲学,更接近于是男性的专利。

男性的本性能力是作用能力,其能力还体现在政治、军事、管理、领导等诸方面。

男性的能力特征是静、慢、少、持久,女性的能力特征是动、快、多、暂时。同属音乐领域,作词和作曲相对来说速度较慢,时间较长,可反复斟酌修改,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取得成功;而乐器演奏、歌唱属于动态艺术,时间短,重在临场发挥,无法修改,女性易于成功,优秀的女性乐手、歌手不在少数。同样道理,尽管在朗诵、演艺、舞蹈方面有许多是女性,但作家、诗人、编剧、编舞却更多是男性。许多艺术形式如雕刻、绘画、小说、散文等,男性能够有杰出成就,就在于这些工作速度慢,时间长,可反复修改。

这里再简要谈一下成就年龄。事理环境论认为,人一生所处的事理环境总趋势是由热到冷地变化着,人从未成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即从十几岁到二十岁左右,身心都经历着巨大变化,是典型的热环境,其峰值年龄约在17岁左右;成年后的稳定时期,25---50岁左右,是典型的冷环境,其峰值年龄约在37岁左右。那些与热环境相关的,需要被作用能力的领域,往往是在十几岁到二十岁左右易于取得成功,如体育,歌唱,器乐,舞蹈,美术,棋艺,杂技等。那些与冷环境相关,需要作用能力的领域,往往是在25---50岁间取得成就,如自然科学,数学,哲学,发明,绘画,建筑,管理,技术,文学等。

有人统计了公元1500---1960年间的1249名科学家的1928项重大科技成就,最佳年龄区在25-45岁,最佳峰值年龄为37岁;还有人统计了公元60---1960年间的1243名科学家的1911项重大发明创造,成果峰值年龄也在37岁左右;对301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统计表明,30---50岁是取得成就的最佳年龄区。

25--45岁与30---50岁两个年龄段共同覆盖的年龄区间是30---45岁。

17岁是热环境峰值年龄,37岁是冷环境峰值年龄,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后面还要用到。

(10)男山女水

在中国有一种说法:“男山女水”。男人是山,坚定、稳固、不可动摇,正所谓“不动如山”;女人似水,柔弱、灵动、易于变化,所谓“山不转水转”。静是冷环境特征,动是热环境特征。

女性更喜欢动态的环境,喜欢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女人有事没事喜欢逛街、逛商场,而且可以逛一天什么也不买,以逛街为乐;男性多数不喜欢逛街,除非有明确的目的或需要。女性不喜欢孤单,外出或工作时,总喜欢结伴,其言语优势也利于与他人交流;男性相对来说更愿意独立思考,独自做事,独闯天下。女性适应冷环境的能力差,因而女性难以承受长期的孤独,长期孤独环境会导致女性焦虑、抑郁、甚至自杀,长期得不到足够的信息刺激会导致女性失眠,以及出现孤独性幻觉,所以长期孤独对女性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男性作用能力强,比较适应冷环境,长期孤独环境对男性的身心健康无多大影响。

鲁滨逊的故事传遍世界,类似的情形也屡有出现。曾有一个一战时的水兵,孤身流落荒岛几十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被路过船只发现时,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翁了,依然健康。张学良将军被囚禁达半个世纪,也丝毫不影响他活过百岁。

女性的动态和易变,还体现在女性做事更具明显的短期性,往往难以长期坚持做一件事而不受挫折和诱惑的影响。男性的稳定和不变使得男性可以长期坚持追求自己认定的目标而百折不挠,直至成功。做大事需要的工作量大,时间长,很难短期内完成,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男性更有长期坚持能力,所以天下成大事的多是男性。

由于女性感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和暗示,自信心较差,同时因其被作用能力强及易变性,做事的恒心、毅力和意志力也都较差;而男性理性强、感性弱,不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和暗示,自信心较强,同时因其作用能力强,不易被外界因素所改变,做事更具坚持性,恒心、毅力、意志力这些品质也都强于女性。男性更容易出现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钻牛角尖等问题。

男山女水仅是人们口中的比喻,用来说明男女两性在本性上的不同。山之稳固、水的灵动也只是小空间,近距离的直观感觉而已,并非理性的思考,与山和水对环境所起的实际作用无关。在事理环境论中,山区与平原相比,山地的起伏使得光照,温度,风力,风向,降水,动植物分布,人类活动等都更富于变化,因而山区是热环境,平原是冷环境。水域与陆地相比,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在吸收或释放同等热量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只有土壤,岩石等的几分之一,更显平稳,所以水域是冷环境,陆地是热环境。这一点,中国的古人也有所认识。在五行学说中,火为热,水为冷,四方之中北方寒冷属水,四季之中冬季寒冷属水,一日之内,子夜低温黑暗也属水。

(11)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员玛丽娜.詹纳斯博士研究了经常生气对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那些经常不满现实但又克制发怒的妇女,比其他妇女更加容易过早死亡,其死亡率高达后者的三倍;那些平素难以生气的妇女就不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那些并不郁积私愤的妇女也不容易因病而死。但是,在男性中就不存在这种情况,詹纳斯博士本人也无法理解克制发怒仅对妇女有害的原因。

不同的情绪对人身心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些正面的、良性的情绪,如温馨、快乐、愉悦等,对人的被作用系统有激发作用;而负面的、不良的情绪,如生气、愤怒、郁闷、悲伤、恐惧等,对人的作用系统有激发作用,对被作用系统有抑制作用;女性的本性系统是被作用系统,作用能力比男性差,所以不良情绪对女性健康的损害更为显著;男性的本性系统是作用系统,作用能力强,不良情绪对男性健康的影响较小。

那些对生活、工作满意度高,或者心理素质好的女性,易于长期保持良好的心情,被作用系统可持久处于优势状态,这对适应热环境的女性身心健康是有利

的。

根据事理环境论原理,外界为无限、多、动态、......, 自我为有限、少、静态、...... 对于适应动态热环境的女性来说,应尽可能使内心与外界保持密切接触和充分交流,使内外差异尽可能小,这一方面包括要充分接受外界信息,另一方面也包括向外界表达和传递自己的内心感受。当女性遇到不顺心时,如果能通过倾诉、哭泣或发怒等方式表达出来,就是把不顺心交给了外界,不再属于自己个人,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而用心理疏解的方式也同样可以达到内外一致的状态。相反,如果将愤怒郁积于心,独自生气,则会使身心与外界产生差异和隔离,抑制被作用系统(本性系统),刺激作用系统,这对作用能力较弱的女性身心健康是不利的。女人应生活在现在里,而不应被不如意长久留在过去。

男性适应冷环境,本性系统是作用系统,需要内心与外界保持一定差异,即使有愤怒郁积在心,心灵与外界产生差异和隔离,对于适应冷环境,作用能力较强的男性而言,难以对健康构成太大影响,甚至可能有一定益处,所以在男性中不存在克制发怒损害健康的情况。张学良将军被囚几十年,心情难有快乐可言,依然高寿百岁。

近些年,“家庭冷暴力”逐渐引起社会重视,基于上面所述的原因,“家庭冷暴力”对女性的伤害比对男性的伤害更大,女性是“家庭冷暴力”的主要受害者。

(12)姓名与性别

姓名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常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姓名知道这个人的性别。从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姓名用字可以看出性别与事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里以中国人的一些典型人名用字进行分析。

刚、强都是与冷环境相关的特征,而刚、强二字几乎是人名用字中专用于男性的字,其它与冷环境或作用能力特征相关的字还有坚、力、健、勇、威、猛、...这些字都是专用于男性人名。柔、弱是与热环境相关的特征,一般常为女性人名用字。

大是与冷环境相关的特征,小是与热环境相关的特征,大、小二字都可作人名用字,且二字男女都可以用,不过从使用频率来看,“大”字更多用于男名,“小”字更多用于女名。类似的男名用字还有宏、伟、昊、浩、...等。

多是与热环境相关的特征,少是与冷环境相关的特征,“多”字常用于女名,“少”用于男性名,但读音为少年的“少”,而非多少的“少”。

水在低温冷环境下呈液态水或固态冰,受热时汽化为气态水------水蒸气,呈现轻、柔、动特征。与冷环境水相关的字如:冰、水、江、河、湖、海、汪、洋、波、涛、川等,多为男名用字;与热环境水相关的字如:云、虹、霞、彩等,多用于女名。

雪为冷环境水,但雪与固态冰相比,更显轻、柔、软等热环境特征;雪晶莹洁白,使周围环境亮度大增,明亮也属热环境特征;雪花落下,飘飘洒洒,轻盈飞舞,更容易刺激人的被作用系统,所以“雪”字也常用于女名。

与动物相比,植物扎根于一方土地,周围的环境是静止不动的,即处于事理冷环境中,传统的说法“草木属阴”。那些与植物相关的字,尤其是能让人联想到高大,坚硬的字,如松,柏,榆,槐,杨,柳,桦,木,林,森等字,常用于男名;那些与植物上弱,小,柔,软部分相关的字,如花,草,叶,枝等,常用于女名;尤其是植物的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与事理热环境相关(请掺看后面的“广义本质”),各种花名都可用作女人名,如梅花,兰花,荷花,菊花,桃花,梨花,杏花,枣花,槐花,桂花,牡丹,春花,...等,不仅用花作人名,文艺作品中还常以花比喻女人,如“如花美眷”,“女人如花”等,在“护花使者”,“名花有主”,“好花有人怜”这些说法中的“花”即是指女子。与花的香味或色彩相关的字,如芬,芳,馨,香,红,粉,紫等,也都是女名用字。

从上面介绍的这些人名用字足以看出,男性属于事理冷环境,女性则属于事理热环境。

(13)性别魅力

性别分化本质决定了两种性别各有优势,也各有劣势,某种性别的优势恰恰是异性所欠缺的,性别魅力正是源自这种性别的本性能力。女性的魅力在事理热环境更容易得到体现,男性的魅力在事理冷环境更容易得到体现。

中国古人描述女孩美丽常用“二八年华”,“年方二八”等说法,即16岁左右,现代人的说法是“十八无丑女”,无需美貌,青春本身就是一种魅力,16---18岁正是前文所述的人生热环境时期。日本的生理学家,作曲家荒木一郎经过长期观察后得出结论,17岁,19岁,21岁的姑娘最漂亮,27岁的姑娘达到标致的顶峰,他的结论与中国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在中国,被广泛认可的出美女的地方大多位于南方:苏杭,桃江,台湾,四川,与北方相比,南方属于热环境。

若干年前,日本一些摄影师、导演、电影评论家、“女性专科”教授及整形专家纷纷撰文支持一种观点:“女性的左半脸比右半脸迷人”。据说欧洲各国美术馆的美女画大都是采用突出女性左脸的姿势,名画《蒙娜丽莎》便是如此。90%的女性照相时突出左脸,而且往往效果极佳。婚礼中,几乎全是女方侧立于男方左侧,将富于魅力的左脸朝向宾客。相反的是,过去在好莱坞认为男演员的右半脸更具有迷人的魅力。

我对许多杂志封面上的女性照片进行了统计,发现左、右脸在前的几率基本相等,统计结果并不支持日本关于照相的说法。不过上述说法与事理环境论的原理是相符合的。

根据事理环境论,人体左侧为弱,由右脑掌管,属被作用系统,与热环境相关,女性的魅力与被作用系统及热环境相关,自然是左半脸更迷人;右侧为强,由左脑控制,属作用系统,与冷环境相关,男性的魅力与作用系统及冷环境相关,自然是右半脸更具魅力。

对于男性魅力,人们关注较少,通常的说法是“成熟的男人才有魅力”,“男人四十一枝花”。事理环境论认为,男性最具魅力的年龄应该是在人生冷环境时期,即30---45岁,这也是男性最容易取得成就的年龄。

1987年,瑞士心理学家福克通过一项实验研究发现,夜越深,灯越昏暗,男人就越显得“帅气十足”,晚上9点---10点,是男人最帅的时间,凌晨以后,又是一段帅的高峰期;男人一天中最丑的时刻则是在清晨。在事理论环境中,白昼为热环境,黑夜为冷环境,早晨为热环境,黄昏为冷环境,人在整个从早起到临睡的醒觉状态中,事理环境由热变冷,作用能力由弱转强,男性魅力又与冷环境和作用能力有关,所以男人早晨丑,夜晚帅。福克的研究结论与事理环境论完全相符。

爱美是女人天性,女性在美容养颜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本人根据事理环境论原理提供如下几点建议:

A.睡眠充足。睡眠的作用是恢复被作用能力,使与热环境相关的被作用系统占优势,这对女性健康及魅力养护是必需的,睡眠不足终会损害容颜。

B.早睡早起。夜为阴,昼为阳,在睡眠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要尽可能早睡早起,回避夜晚之阴气,吸纳早晨之阳气。不要熬夜,更不要养成夜间工作的习惯。

C.节制饮食。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尤应禁忌烟酒,在晚餐和冬季更要注意。辛辣食物会刺激肠胃,肠胃属于作用系统。不要暴饮暴食,少吃多餐有利控制食欲。晚餐宜早宜少宜清淡,适度控制酸性食物摄入量。

D.调控情绪,保持心情愉悦。正面的情绪可激发人的被作用系统,而负面的情绪会刺激人的作用系统。生气、忧郁、愤怒都会伤害女性的魅力。所以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事情总有好坏两个方面,遇事多从好的方面考虑,也可用自己喜爱的食品、衣服、娱乐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E.修养品格。良好的品格不仅可直接赢得人们的赞赏,而且这些赞赏及良好品格本身都会给自己带来良好心情,激发被作用系统,有利于增添个人魅力。

(14)意外事故发生率的差异

在我们周围的外部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危险因素,如果不能及时感知察觉到这些危险因素的存在或出现,并做出正确应对,难免发生意外事故。对于一定的感知觉能力来说,外界环境越复杂多变,越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对于特定的外界环境来说,感知觉能力越弱,越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感知觉能力强者则不易发生

意外事故。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的事理热环境时期,也是意外事故的高发期。在欧洲25个国家中,意外死亡平均占10---24岁全部死亡的51.3%。有学者调查了58个国家,其中有48个国家意外事故是15---19岁男性的首要死亡原因,而且在31个国家也是同龄妇女的首要死亡原因。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现意外死亡,是因为男性感知觉能力弱于女性。这里10---24岁年龄区间和15---19岁年龄区间的中心点都是17岁。

(15)男性的两极分化

在事理冷环境中,事物受到的外界干扰和影响少,如果存在某种发展趋势,则趋势比较容易长期保持,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形成较大的量的积累,个体间会存在较大差异,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在事理热环境中,情况正相反,个体间差异比较小,不易出现两极分化。

对男女两性智力差异的研究表明,男性之间智力差异更大一些,两极分化明显,智力特别优秀及智力愚钝的人都比女性多;女性之间的智力差异则比男性小。

身高情况也类似,男性之间差异更大些,巨人和侏儒出现的概率都比女性多,身高标准差与身高的比值也比女性大;女性之间的身高差异则比男性小。

智力和身高情况都说明,男性作用能力强,受外界影响小,处于冷环境中;而女性被作用能力强,受外界影响大,处于热环境中。

(16)性别逆转

在自然界,有的生物会从一种性别转变成另一种性别,这种现象叫性别逆转。那么是雌变雄多,还是雄变雌多?根据事理环境论观点,生命从诞生到长大再到衰老,是一个事理环境由热变冷的过程,也是一个由被作用能力占优势到作用能力占优势的过程,由于被作用系统是女性的本性系统,作用系统是男性的本性系统,所以自然发生的性别逆转应该是雌变雄更为普遍。我看到过的资料,是两种情况都有,雌变雄更多些。下面是几种典型的变性动物:

A.黄鳝。黄鳝前半生是雌性,后半生是雄性,中间有一段过渡期,是由雌变雄的动物。

B.红鲷鱼。红鲷鱼是有名的变性鱼。在一群十几条红鲷鱼中只有一条雄鱼,其余都是雌鱼。当雄鱼死亡后,雌鱼中会有一条变成雄鱼。有人做试验,不断把雄鱼从群中取出另养,结果使一群红鲷鱼全变成了雄鱼。

C.黑海鲈鱼.在黑海有一种鲈鱼,幼年时几乎全是雌性,长到5岁左右时,其中大多数会自动转变为雄性,也是典型的由雌变雄的动物。

人类中也有极少数性别逆转的现象,而且是女变男多于男变女。

(17)现代社会的“中性化”趋势

所谓的中性化,就是在男性身上体现出原本属于女性的特质或在女性身上具有原本划归男性气质的特性。“中性”同时适用于那些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性,和那些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

对于现在中学里显现的"中性化趋势",事理环境论是这样解释的:由于现代社会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在短期内接收到的信息和变化量越来越多,加之地球气候变暖趋势,所以人类社会所处的事理环境逐渐趋热。根据性别分化本质,女性是热环境中的强者,男性是冷环境中的强者,在热环境中,女性容易显现强势,男性则容易显现弱势,这是"中性化趋势"产生的根本原因,中学阶段又正是人生热环境时期,自然是最容易看到"中性化趋势"的地方。

在近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曾有两个显著的地球气候暖期,一个在中国汉朝时期,一个在中国大唐时期,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恰恰出现在大唐暖期,这也是女性在热环境强势的一个典型例证。由于现代人类社会所处的事理环境越来越热,女性强势现象也比比皆是,在世界范围内,女总统,女总理,女首相,女企业家.......已是屡见不鲜,这也算"中性化趋势"的具体体现吧

====================

在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中,冷为阴,热为阳。性别分化本质说明,男性无论在生理,心理,文化,能力素质特征上,都与冷环境相关,而女性则与热环境相关,所以正确的定性应该是男为阴,女为阳。古人“男为阳,女为阴”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而且一错就是几千年。对于这种错误产生的原因,在读过(三)性的心理本质(狭义本质)之后,自然就会明白了

(三)性的心理本质(狭义本质)

性的心理本质:男子适应冷环境,男子的性具有小,多,热,运动,快,变化,外显...等与热环境相关的特征;女子适应热环境,女子的性具有大,少,冷,静止,慢,稳定,内隐...等与冷环境相关的特征。

本性系统是能力系统,与生殖行为(即性行为)无关,但两性与生殖行为毕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对男性而言,作用系统是本性系统,被作用系统则是自身劣势、女性优势的系统,可称为异性系统,即性系统。

对女性而言,被作用系统是本性系统,作用系统则是自身劣势、男性优势的

系统,为女性的异性系统,即性系统。

当某种性别的本性系统被激发处于优势时,该性别处于本性状态;如果是异性系统被激发,该性别处于非本性状态或称异性状态。

当某种性别处在自身适应的环境中,生存处于优势时,另一种性别恰恰处在不适应的环境中,生存处于劣势,此时处于优势的性别通常不易产生对异性(能力上)的需要;相反地,当某种性别处在自身不适应的环境中,生存处于劣势时,另一种性别恰恰处在比较适应的环境中,生存处于优势,此时处于劣势的性别易于产生对异性(能力上)的需要。从生殖角度讲,只有当生命处于不适宜的环境,生存受到较大威胁时,才最易于产生繁衍后代、延续种族的需求。所以生命的生殖行为(性行为)由自身不适应的那种事理环境所决定,受异性系统(性系统)所控制。

男性的本性系统是作用系统,其性系统是被作用系统,具有小,多,热,运动,快,变化,外显...等与热环境相关的特征。女子适应冷环境,女性的本性系统是被作用系统,其性系统是作用系统,具有大,少,冷,静止,慢,稳定,内隐...等与冷环境相关的特征。

----------------

性行为是回归本性状态的过程,两性通过性活动各自回复到本性系统占优势的状态,即男性回复到作用系统占优势的状态,女性回复到被作用系统占优势的状态。

要特别注意的是,性特征与本性(能力)特征是相反相对的。男性的能力特征是“冷”,但其性特征是“热”;女性的能力特征是“热”,但其性特征却是“冷”。

====================================================

下面是与上述原理相关的事实证据及可解释解决的问题。

(1)两性的性生理差异

男性的生殖细胞是精子,女性的生殖细胞是卵子。精子比卵子要小得多,而且男性每天可产生几千万甚至上亿个精子,数量多,速度快;而女性每个月才有一个卵子成熟,数量少,速度慢。精子会不停游动,卵子则处于静态。男性的性器官呈外显特征,性腺在体腔外,易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女性的性器官呈内隐特征,性腺在腹腔内,处于稳定状态,不易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小,多,快,运动,变化,外显都是热环境特征,所以男子性系统受热环境影响大;大,少,慢,静止,稳定,内隐都是冷环境特征,所以女子性系统受冷环境影响大。

男性的身高、体重超过女性,而生殖细胞却小于女性,这是本性系统与性系统特征相反相对的典型例证。

(2)两性的性反应速度差异

性学的研究表明,男子的性反应速度快,即兴奋快,消退也快;女子的性反应速度慢,这与上面狭义本质原理是完全相符的。

(3)两性的性欲唤起方式差异

人有视,听,嗅,触,味五种感知方式,目前的研究认为,味觉与性无关。男性的性欲容易被视觉形象刺激唤起,而女性的性欲更容易被触觉和嗅觉刺激唤起。据说那些色情图片和黄色影像只是在男性中才有市场,女性要么厌恶,要么不感兴趣。女性则对有关性的文字描写更为敏感。

视觉信息复杂,快速,信息量多,是热作用因素,属被作用系统;触觉,嗅觉信息较为简单,缓慢,信息量少,是冷作用因素,属作用系统。文字信息与图片、影像信息相比,同样是速度慢,信息量少,也属于作用系统。所以上述性欲唤起方式上的差异说明男子的性与被作用系统相关,而女子的性与作用系统相关。

(4)最容易出现性冲动的年龄差异

男性最易出现性冲动的年龄在16---18岁,女性最易出现性冲动的年龄在35---40岁,女性雌性激素分泌的峰值年龄也在37、38岁左右。有人认为,这种年龄差异是为了控制人口而进化出的结果。

正如前面所述,16---18岁恰在人生热环境时期,而35---40岁恰在人生冷环境时期,这种最易出现性冲动的年龄差异是性的心理本质(狭义本质)的最有力证据之一。

(5)季节与性欲

根据事理环境论原理推断,夏季热环境应该是男性的性需求最旺盛的季节,而冬季冷环境则是女性的性需求相对较强的季节。男性的性需求季节差异大,有明显的峰值期,女性的性需求季节差异小,峰值期不明显。但迄今为止,笔者未见到这方面的直接研究资料,能作为佐证的是警方的发案统计,夏季是强奸案件的高发季节,说明男性的性欲在夏季最强。

(6)一天之内的性欲变化

一天之内,男性的性欲在早晨最强,晨勃(晨举,晨竖)是健康男性都有的现象,即使没有明显的性需求,晨勃也会出现。女性的性欲在一天之内则是在傍晚以后逐渐增强。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人在从早起到临睡的整个醒觉状态中,事理环境由热到冷变化,被作用能力由强转弱,作用能力由弱转强,所以早晨初醒时男子性欲强,夜晚困倦时女子性欲强。

(7)排卵期的基础体温

女性在排卵期的基础体温通常是最低的,女性的性系统又与冷环境相关,所以这种低体温可能会对女性的性欲有一定激发作用。尽管人类已没有明显的发情周期,较低的基础体温仍可能使排卵期的性欲有所增强,从而增加排卵期的受孕几率。

(8)性梦特征差异

与性有关的梦境称为性梦。

人的睡眠可分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两种,人在睡眠过程中两种睡眠交替进行,直至醒来。慢波睡眠时的脑电波是高幅慢波,心率较慢,呼吸缓慢深长,眼球静止,具有明显的冷环境特征,与人的作用系统相关;快波睡眠时的脑电波是低幅快波,心率较快,呼吸表浅,快而不规则,眼球会快速摆动,脸部、手部肌肉常有紧张抽动,脑温、体温也略有升高,具有明显的热环境特征,与人的被作用系统相关。

根据性的心理本质原理,男子的性系统属被作用系统,女子的性系统属作用系统,梦又与被作用系统相关,所以男子更容易出现性梦,女子则不容易出现性梦。这是推理得出的结果,事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国内曾有人(万文朋,李荫,蒲道学,1982)用梦境内容问卷调查了449名(男214,女235)大学生,其中男子的性梦内容占13.6%,女子的性梦内容占2.1%,男女性梦发生率之比为13.6:2.1=6.5,差异之大居全部43项调查内容的首位,另一项“裸体梦”的发生率男女之比为7.9:2.6=3,差异之大也居43项调查内容的第三位。

赫斯本德(R.Husband,1959)研究性梦,发现男子做性梦的频度高于女子,但是男子较少在性兴奋状态中醒转,而女子在性兴奋状态中醒转者约占半数,男子性梦中的对象常不固定,而女子经常梦见自己的意中人。

男子性梦多于女子是与前面内容一致的;男子性梦对象常不固定,是因为男子性系统具有多、变化等热环境特征,女子经常梦见自己的意中人,是因为女子性系统具有少、稳定、不变等冷环境特征;由于男子性兴奋后回复到感知觉能力弱的,作用系统占优势的本性状态,故不易醒来;女子性兴奋后回复到感知觉能力强的,被作用系统占优势的本性状态,所以有时会从性梦中醒转。

(9)两性的性心理及性观念差异

与性生理特征一样,在性心理及性观念方面,男性具有快速,短时,变化,洒脱,多,轻等与被作用系统相关的热环境特征;女性具有缓慢,长期,稳定,执着,少,重等与作用系统相关的冷环境特征。对男子而言,容易在短时间内爱上一个女人,而对于女性来说,通常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才有可能爱上一个男人。国外曾有人统计:男子在第一次约会时就爱上对方的占到75%,而女

子到第四次时能喜欢上对方的也不过15%,速度差别极为悬殊。另外还有研究显示,在单人酒吧,男人只需7秒就能决定是否去追求一个女子,这个速度在女性却是不可能的。正是因为这种速度差异,男性容易出现那种“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而女性更多见“日久情生”式的爱情。在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里,铁木真之女华筝公主对从小一起长大“又蠢又笨”的郭靖情有独钟,郭靖却偏偏喜欢后来才认识的黄蓉。这是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男子的感情易于变化,不仅爱上一个人快,移情别恋也快,有明显的喜新厌旧倾向,女子的感情比较稳定,更为执着和持久。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乐府诗《羽林郎》中即有“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的诗句,女子的感情不易发生变化。根据事理环境论原理,新为热,旧为冷,男子性系统属热,女子性系统属冷,所以男子喜新厌旧,女子忠于旧情。

在性特征上两性存在着“多”与“少”的差异,按照西方人研究的说法,“男人喜欢同许多女人保持时间不长的性关系,女人喜欢始终同一个男人保持长期的性关系”,即男子的性具有多、短时、变化等特征,女子的性具有少、长期、稳定等特征,这是本节狭义本质的直接体现。人类的基本婚姻形式是一夫一妻制,但在历史上及某些地域,也曾允许一夫多妻形式存在,即人类有“轻微的一夫多妻现象”,原因就在于这种心理差异。

在中国云南省北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盛行一种阿注婚姻,尽管这种婚姻女人选择阿注的自由度很大,但通常在一段时间里只有一个阿注,而且在中年之后阿注关系就基本稳定下来,有的阿注关系可以维持二十多年,呈现出少而稳定的特征。

男子的性系统是被作用系统,即感性系统,男子择偶更在意女方的容貌、外表等外在的、感性的因素;女子的性系统是作用系统,即理性系统,女子择偶更在意男方的能力、才干、气质等内在的、理性的素质。前些年在大学里进行的大学生择偶观念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是郎才女貌。

女性的性系统受作用系统控制的另一个体现是女性对爱情和婚姻极为看重,男性的性系统受被作用系统控制,相对于女性而言对性看得比较轻。在《诗经》中即有“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意思就是说,男子沉湎于爱情里,还可以解脱,女子若沉湎在爱情里,就难以解脱了。

对人来说,那些长期、持久、重要以及比较看重的事物都是由作用系统控制的,对男子来说,作用系统是本性系统,即能力系统,所以男性更重视能力的发挥,重视以自身能力影响外界,作用于外界,实现自我价值,掌控命运;对女子来说,作用系统是性系统,所以女性更重视爱情,婚姻,家庭。过去有句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代人有类似的说法,“事业是男人的第二生命,爱情则是女人的全部”,两种说法的实质含义是相同的。

(10)动物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F.A.皮西在研究动物大脑时发现,切除雄性动物相当部位的新皮质层后,它的发情行为就会减弱;而切除雌性动物的新皮质层后,它的发情行为几乎不受影响,由此证明雄性动物的性行为受大脑新皮质层控制,雌性动物的性行为受原始的大脑边缘系统控制。

生命进化史是事理环境由冷转热的历史,新皮质层是为适应热环境而在进化后期才出现的,应属被作用系统,边缘系统是在事理环境较冷的进化前期就已出现的,应属作用系统。皮西的实验本质上说明雄性动物的性行为是受被作用系统(热环境)控制,而雌性动物的性行为是受作用系统(冷环境)控制。

(11)两个有关疲劳度的试验

性的心理本质(狭义本质)认为,性欲的唤起是因为性系统受激发占优势而本性系统处于劣势,性交后性欲的解除则是因为回复到了本性系统占优势的本性状态。对于上述观点,日本的两个有关疲劳度的试验可以作为佐证。

首先需要说明,通常说的精力充沛是指头脑清醒,感知觉灵敏,反应快速准确这样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是被作用系统占优势;而疲劳状态正相反,头脑混沌,感知觉迟钝,反应迟缓,易出差错,疲劳状态是作用系统占优势。一天之内,人在早晨精力充沛,一生之中,人在年轻时精力充沛。

两个试验分别是闪烁试验和泡沫实验。

A.闪烁试验.

就是让受试者看小的面光源的忽亮忽灭,从其辨别能力看精神的疲劳程度。通过受试者手淫前后闪烁试验的成绩对比来研究性活动对人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男性在手淫后闪烁值降低,说明感知觉能力减弱,大脑活动降低,而女性的成绩却提高了,说明感知觉能力增强,大脑活动提高,意识亢进。

B.泡沫实验

即通过检测受试者尿液的泡沫量来判断受试者的疲劳程度。日本的押钟博士的泡沫实验结果表明,男性在性交后尿液的泡沫量比性交前尿液的泡沫量明显增加,显示出十分疲劳,而女性的情况正相反,性交后尿液的泡沫量却会减少,反倒变的精力充沛。

从事理环境论的观点看,两个试验的结果是一致的,男性在性后回复到作用系统占优势的状态,女性在性后回复到被作用系统占优势的状态,即都回复到各自的本性状态。

(12)回复的过程

人的正常心理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热到冷,由被作用系统占优势到作用

系统占优势。人一生发展趋势如此,一天变化过程如此,在任何事物的认识和发展过程上也都是这样。

男性的性行为是由被作用系统占优势回复到作用系统占优势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人正常的心理过程在方向上是完全相同的,这种情况如同顺水行舟,简单、快速、不可逆、无反复,所以男性的一次性行为只能有一次强烈的高潮,女性的性行为是由作用系统占优势回复到被作用系统占优势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人正常的心理过程在方向上是完全相反的,这种情况如同逆水行舟,复杂、缓慢、可逆、波动、有反复,所以女性在一次性行为中可以有多次高潮出现,由于回复过程是由本性系统主导,所以女性的高潮比男性更复杂。

人的睡眠过程也是由作用系统占优势回复到被作用系统占优势的过程,与女性的回复过程一样,可逆、波动、有反复,即存在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交替进行的波动变化过程,不象醒觉时的心理过程那样由热到冷的直线进行那样简单。

高潮的感受与回复的落差呈正相关,落差越大,感受越强烈。男性年轻时,处于热环境中,性系统受激发程度高,回复的落差大,高潮感受强烈;随着年龄增大,事理环境变冷,性系统受激发程度降低,回复的落差小,高潮感受不再那么强烈;同时由于性需求减少,各种性功能障碍逐渐增多。女性情况相反,年轻时处于热环境中,性系统受激发程度低,回复的落差小,不易感受到高潮,随着年龄增长,事理环境变冷,性系统受激发程度增高,回复的落差大,逐渐容易感受到高潮。

(13)有关性本质的一些错误观点

历史上,由于人们对性的本质认识欠缺,难免出现一些错误观点,例举如下:

A.在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中,男为阳,女为阴,这种判定流传了几千年,也错了几千年,错误产生的原因是中国古人认识到男性的性系统具有外显、易变等阳性特征,而女性的性系统具有内隐、稳定等阴性特征,但是判定阴阳属性的依据应该是本性系统而不是性系统,本性系统与性系统恰恰是相反相对的,正确的判定应该是男为阴,女为阳。

阴阳学说以男为阳,女为阴为基础推导出的雄为阳、雌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硬为阳、软为阴...等也全都是错误的,这不难用推理来证明。

阴阳学说中还有一些更基础的的判定,如日为阳、月为阴,热为阳、冷为阴等,其他阴阳划分必须与这些基础的判定相一致,不能违背。从日常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塑料,橡胶,沥青,奶糖,巧克力,面团,动物油脂...等很多东西在热环境中都显现出柔、软、弱等特征,而在冷环境中却显现出刚、硬、强等特征;物质在高温下呈液态或气态,显现柔、软、弱等特征,而在低温下大都是固态,显现出刚、硬、强等特征。柔、软、弱与热环境相关,应属阳;刚、硬、强与冷环境相关,应属阴。女性的柔、弱特征当然应该是属阳,男性的刚、强特征自然应该是属阴。阴阳学说中的错误不止这些,应予明辨。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

第3章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

AI成“神”之日:人工智能的终极演变 AI和人的差异 AI会越来越接近人类,但最终和人类完全不是一类 在谈论起AI或“有头有脑,有手有脚”的机器人的时候,有人一定会说:“无论是AI也好,是机器人也好,总归是人造出来的。我不知道什么技术奇点之类的东西,即便到达技术奇点,人造的东西也不可能和人处于同一个水平。” 确实如此,“无限地接近(人)”意味着“有一个不可能超越的”境界。 “AI当然和人是不一样的存在,因此才能体现其价值”,如果这么去思考,那么“AI和最后留下来的人的差别是什么呢”“AI和最后应该留下来的人的差别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值得透彻思考。 人到底是什么?在前面我们介绍过“人只是自然界中最为弱小的一根苇草而已,但却是能够思考的苇草”“我思故我在”等哲学家的名言,如这些哲学家所说,人是会思考的动物! 074

第3章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 但是,“思考”是什么呢?可以这样解释,“思考”是人脑具备的记忆内存和逻辑a推理系统的一种活动方式。有趣的是,AI可以复制这样的活动,之前也谈过AI的这种复制的效率非常高。 因此,AI或许不仅可以接触到人的本质—“哲学思考”,而且我认为AI在“哲学思考”上很快也会有所建树。 除“思考”以外,脑袋里所发生的事 人和AI不同的地方,我认为还在于“思考以外的事情”。 是人,总有“漂亮”“舒适”“美味”“疼痛”这样的“感觉”,还有像“快乐”“奇怪”“痛苦”“悲哀”“生气”“奇妙”“可爱”“可怕”这样“感性”的东西,这些都是逻辑和内存(记忆)混合作用的产物。 现实中,在谈到机器人和AI的时候,人们一定会说:“机器人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的判断是冷酷的,是不受感情左右的!”极端地说,如果说“人性的本质”集中在“灵魂”,那么“机器人是没有灵魂的”! 是的,“灵魂是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单刀直入的问题。“灵魂”不只包含了“感觉”“感情”,还包含“意志”“信念”等内涵。现在看来,“机器人、AI里面好像还没有这样的含义”。 有的说法认为,人一死,“灵魂”就从“肉体”上分离出去了,换一句话说就是,“肉体死了,灵魂还在”。当然,这个说法正确与否,现在没有谁知道。这是因为,现实中,活着的人一次还没有死过(死了 a 在IT领域里,常常会用到逻辑这样的词汇,这里的意思比较广义,是指“逻辑性的数字处理系统的总称”,除了1和0这样的“二值逻辑”处理以外,还包含“多值”处理系统。 075

(论文)惯性制度论

惯性制度论 作者:李斌发表时间:2004-11-13 16:24:49 责任编辑:未知 《红河学院学报》 一、问题的提出 让我们先来看发生在社会日常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两个例子。在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观察到如下现象:当一群人站在装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想要到马路的对面去时,常常会有一部分人在红绿灯指示向左转或向右转时就迫不及待的穿过了马路。这种行为起初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人有急事赶时间时而偶尔为之,然而当其他人看到这种行为可以节约时间而不会受到惩罚时,他们中的大部分就会相互追随。如此一来,久而久之,剩下的一小部分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就会被推至一个吊诡的境地,即一方面是自己因遵守交通规则付出了比别人更大的成本而感到心理不平衡,另一方面则还可能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的行为而遭到来自旁人的讥讽。这种境况如果得不到相应的改观,那么下一步将意味着这少数遵守交通规则的人也会加入到违反交通规则的那个阵营中去。这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极为普通的且非常常见的一个个案。类似的个案还不胜枚举。在政治领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现代国家的制度设计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预设就是想把德才兼备的人给遴选出来,放到最恰当的国家治理的岗位上去。因此,从理论上而言,那些为民办实事,有真才实学的真正干出政绩来的人应该获得升迁。然而,实际的情况可能恰恰是因为这部分人只埋头干实事,而忽略了跟上级搞好关系,因而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升迁和奖励。而那些靠搞些“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人反倒青云直上,在政坛上如鱼得水。长此以往,“实践出真知”,“现实生活处境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那些真正干实事的人由于得不到上级的承认,其价值没有得到公正合理的评判,因此也会相应调整工作重心,把精力花到如何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升迁机会上来。同样的,如此一来真正为民干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即使有那么几个,也无法在一个与自己的行为格格不入的 环境中得到重用。 如果说上述个案只是作为一种现象而存在的话,那么把这种现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实质和严重程度。“如果社会上一部分人的非正义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制裁,其它本来具有正义愿望的人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效仿这种行为,乃至造成非正义行为的泛滥。”[1][P1]这是慈继伟教授建构其正义理论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也可以用来对上述个案进行理论总结。然而,本文的目的却不在于或主要不在于讨论正义的问题,因此还得把该理论进一步分析下去。本文想要指出的是:一种行为方式(不分正义或非正义)如果长期被人们所遵行而没有遭到来自国家力量的反对,或者说是国家方面的力量没有能够彻底制止这种行为方式的继续存在,让这种行为方式得以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扩张和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延续,并且在频率上得以重复,继而使得这种行为方式已经成为了特定领域或行业中人们的一种惯性,那么这样的行为方式就成为了一种惯性

选择题中的性质、本质与实质的理解

选择题中的性质、本质与实质的理解 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有属性。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 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按不同的标准本质可划分成不同的方面;本质经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关。而性质则是比较 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 【举例说明】 1.美国内战的性质: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内战的实质: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之间争夺国家权力的战争。 2.鸦片战争的性质:对英国来说是一场非正义的殖民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的实质:英国为打开中国门户、把中国变成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掠夺战争。 3.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质;农民对封建暴政和外国侵略的激烈反抗。 4.1861年俄国改革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1861年俄国改革的实质:农奴主对农民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经济实质);农奴主为防止矛盾激化、维持和巩固专制统治的挣扎(政治实质)。 5.拿破仑法典的性质: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 拿破仑法典的实质;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6.《权利法案》的性质:英国资产阶级的宪法性文件; 《权利法案》的实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限制国王权利、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法律文件。 7.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实质:北宋统治者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一次尝试。 实质(本质),是高考选择题中常用的术语,也是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感到最棘手、最难把握的一类选择题。下面对实质(本质)这一概念及解题技巧予以阐述。 实质就是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性。本质隐藏于事物内部,比较稳定而深刻,它是通过现象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表现来体现的,而有时现象中也有假象(用虚假的、歪曲的、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

趋势的本质是惯性

趋势的本质是惯性 趋势一旦露出苗头,就会延续下去,即使是再次转向,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这就是惯性——趋势的本质!市场也是如此,如果说日K线的走势有些杂乱无章的话,那么代表平均价格变迁的多日均线就体现出了变化的过程。60日均线明显比20日均线要变化缓慢,20日均线又要比5日均线变化缓慢。这就是大小上的差别——时间大小的差别! 交易者常常会迷失于短期的杂乱无章的走势,很多人想从这种散步中寻找出规律,但他们失望了。无论如何费尽心思,涨跌概率是一半对一半,这就是随机漫步,或者准确的说是混沌。 但在一个大范围内,走势具有极强的惯性,或者说连续性。当中长期均线开始转向的时候,庞大的体系惯性将使它延续这种趋势。即便是马上开始调头,也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这就是市场中的确定性,精明的交易者就是利用市场的惯性来赚钱的!交易别无它法,顺着市场惯性,止损,止盈! 讲到趋势,趋势的惯性,不得不讲到赌博。赌博是彻底的随机漫步。因为赌博的背后没有任何实质的东西支撑,几粒骰子,几张扑克牌就可以了。而且今天的赌局和明天的赌局,日日翻新,当中丝毫没有连贯性。企图从赌博中寻找出趋势来,是不可能的! 市场中的外在因素只有两个——价格和时间。价格沿着时间轴变化,短期的价格是无序的微小的波动,而长期的价格则表现出了一切庞大体系共有的趋势变化以及惯性延续。因此,长期的

上涨趋势出现时,每一次的下跌幅度都是短暂而有限的;长期的下跌趋势出现时,每一次的上涨幅度同样是短暂而有限的。精明的交易者不会在多头市场中放空,同样不会在空头市场中做多。逆势操作所需要冒的风险要比获利大很多,得不偿失!也许这一次的上涨是真正的多头市场的拐点,中长期趋势由此开始转跌向上,但为了确认这一次的真正转向可能需要尝试先前的数次失败。因此在趋势没有得到确认之前,将转向点的利润留给自持技术高,胆子大,肯割肉的交易者去吧,我们会在后面等着。这是趋势交易的精髓。

惯性的经典效应_量子效应及起源的研究

第30卷 第1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0 No.1 2002年2月 Journal o f Henan Normal Univer sity (Natural Science ) Feb.2002  文章编号:1000-2367(2002)01-0050-05 惯性的经典效应、量子效应及起源的研究 ① 宋海珍,肖绍武 (南阳师范学院物理系,河南南阳,473061) 摘 要:惯性的经典效应是惯性力,量子效应是Unruh 效应,惯性起源于加速引起的真空变化.关键词:惯性;经典效应;量子效应 中图分类号:O142 文献标识码:A 对惯性溯本求源,可知惯性不是个别物体的性质,而是整个时空的性质.牛顿引力理论刻划的仅仅是静止源的引力场,两个静止源的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广义相对论刻划的是一般的作任意运动的引力源所产生的变化引力场,作任意运动的引力源所产生的变化引力场对质点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惯性力,惯性的经典效应是惯性力.考察引力场及惯性力场的量子效应时,发现引力场的量子效应是Hawking 效应,惯性力场的量子效应是Unruh 效应.进一步研究知道,Hawking 2Unruh 效应起源于真空能级的变化,惯性力与万有引力有着相同的本质和起源,它们起源于真空能级的变化.惯性效应的实质是一个起源于加速引起的真空“形变”的局域效应,惯性力是物体与“形变”的真空之间的相互作用,惯性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形变”的真空上,惯性作用是以光速传播的. 1 惯性的经典效应是惯性力,惯性力是运动的引力源所产生的变化的引力场 的一种表现 1.1 弱引力场下的推迟势 在弱引力场下度规可表示成g μν=ημν+h μν,h μν是一级小量,可认为是平直时空背景ημν下的引力势,定义 Φμν=h μν-12 ημνh 其中h =h αα=ηαβ h αβ (1) 其逆变换 h μν=Φμν-1 2ημ νΦ(2) 对坐标加上谐和条件Φ′α μν=0的限制,场方程化为 Φ′α μν ,α,=-16πG c 4T μν (3) (3)的解是推迟势 Φμν(γ→ ,t )= 4G c 4 ∫ T μν(γ ′→ ,t -γ c ) γ d 3 x ′ (4) γ表示源点γ′→ 到场点距离,推迟势Φμν是以光速传播的.1.2 弱引力场下粒子的运动方程 ① 收稿日期:2001-11-12. 第1作者简介:宋海珍(1963~),女,河南唐河人,南阳师范学院讲师.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及其对我的启示

做个马克思式的人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及其对我的启示马克思曾说过: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那么人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的人的本质对社会的人才是有益的? 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与时俱进的,所以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要尊重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即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才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我们不仅要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和知其用,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要注重实践,因为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还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因为没有实在的原材料,就算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所以,做个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人吧,同时也别忘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重点。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正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要把祖国建设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要追求真善美,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要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不仅会索取,还要懂得奉献。 所以做个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人吧,同时也别忘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对的方法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劳动实践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也是矛盾统一体。这其中劳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劳动把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是劳动创造了人、发展了人。而人的发展也推动了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尽管每个人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正如这句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说的,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而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都受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制约,并不能决定和任意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只有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才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才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我们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意识,还要努力向农民和工人学习;要批判和努力消除形形色色的英雄史观思想,树立群众意识。 所以做个平凡的人民群众吧,同时不要忘了增强做社会主人的权力意识。 …… 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人的本质和人性理论不再是原罪说、善恶说、自私是、自由是、自然学说等,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说来界定。单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界定人的本质是片面的,必须科学地认识,这就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要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必要的,因为从中我们能够正确理解“人

论物理学中的惯性

论物理学中的惯性 XX (重庆文理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重庆 402160) 摘要: 惯性,是物质固有的力,是一种抵抗的现象。经典力学中区分了:个别研究对象的性质与存在的性质,保持某种状态的性质与改变某种状态的性质;惯性作为存在的一种显现,并无大小可言,它只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达以及惯性教学中的特性与审美性。 关键词:惯性;存在;自然之美 The discussion of inertia in physics Zhang Yu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Chongqing 402160) Abstract: Anertia, is the inherent force, is a kind of resistance phenomenon. In classical mechanics to distinguish: the nature of the individual object of study and the nature of existence, maintain a certain state and change the nat ure of the nature of a certain state; Inertia as there is a show, and with no size, it's just a state of existence of the ch aracteristic and aesthetic expression and inertia teaching. Key words: Inertia; Exist; The beauty of nature

思维惯性

思维惯性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文的主题,不妨首先重温一下“惯性”和“黑洞”这两个物理概念。惯性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表述为“所有物体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由于作用于它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而黑洞属于广义相对论理论范畴,早在200年前,英国的米歇尔和法国的拉普拉斯就简要地定义了黑洞的概念: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致密的恒星会产生强大的引力场,以至于连光线都不能从其表面逃逸。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首次用相对论定义了这样一 个时间-空间区域:光或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从该区域逃逸而到达远处的观察者。史蒂芬·霍金在他的畅销书《时间简史》中进一步普及了黑洞这一概念,同样让它成为了通用名词。 本质意义来说,黑洞是无法逃离的,而在本文中用了“逃离惯性黑洞”这一夸张的标题,只是希望更好地揭开“思维惯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惯性”的可怕之处。无疑,如果没有创新、变革和流程再造等这些外力去改变,思维惯性和组织惯性就会象“黑洞”一样吞噬组织和个人的生命力。 毛毛虫的悲剧与思维惯性 两则试验很好地说明了思维惯性的可怕。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把若

干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不停地围绕花盆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毛毛虫的悲剧在于思维的惯性,在于不假思索的盲从。其实,只要有一只毛毛虫能越雷池一步,打破固有的习惯及跟随的习性,就会逃脱死亡的陷阱。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人,何尝不是如此。 让我们再来看看关于思维惯性的另一个实验。美国一位科学家在海洋馆里做了一个实验。他用玻璃板把一条具有攻击性的大鲨鱼和一条小鱼隔开。刚开始,这条大鲨鱼不断撞击玻璃,企图捕食隔壁的小鱼。无奈,玻璃隔板太坚硬,无论怎么发威,玻璃隔板丝毫未损。攻击了一段时间之后,它便放弃了。于是,科学家便把隔板悄悄地移开。意想不到的是,大鲨鱼再也没有攻击过小鱼。它们都温和地在各自的领域活动,互不侵犯。 毛毛虫故事告诉我们“盲从害死人”,不逃离思维惯性而进行创新就死亡。鲨鱼的故事则告诉我们,固化了的“经验”也很可怕。 两个实验故事很好地说明了思维惯性的可怕之处。思维

从唯物史观看人的男女关系的性与动物之间性的本质区别

从唯物史观看人的男女关系的性与动物之间性的本质区别 高潮是人类女性在做爱时所特有的一种生理感觉。动物有发情期,而人则可以靠意念控制。……当所有这些人与动物之间性的区别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会不会发觉我们就好像在看远处的一刻大树,各方面都有,或各种表面的我们都会看到,当我们逐渐走进时,才能够更加清晰地追本溯源,找到根基与最终动力。所有的这些表象其实都忽略了劳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性的发展不能单纯地从性的方面去解释,否则为什么人与人的异性之间的不断做爱与动物之间不断的做爱会如此不同呢。是自然创造了人,是劳动创造了人。所有人的感觉、逻辑、思维、情感等等都是随着劳动的发展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从母系社会的演变看 人类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再发展到今天的追求男女平等。人类的两性关系的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生动而深刻的反映。当人类还在远古原始野蛮阶段,为了与大自然与其他种族、部落的斗争,数量成了一个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它的数量扩大而引起的矛盾的另一面已被大自然对它的短寿命而提前否定掉了(或当时人类自身生产发展的低级性)以及人类自身的血亲自然性,女性成了社会的主宰。因而在原始社会的母系社会中存在广泛的母性崇拜及女性生殖崇拜一些道德学家可能会说人生而平等,人类一诞生就应该是平等相处的完美世界。这种人犯了两种错误。一是用今天的眼光或用自己的想当然去看古代的事情。抛开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环境,抛开生产力及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单纯地抽象地去看待它所认为应该的事。

这样,它只会随着他的影子打转。其二,它忽略了人的自然性是社会性的基础,而人的自然性却无时无刻不需要通过社会性才能得到表达。在现代男人的意淫中的女儿国事实上一定存在过,与之相对的男人国也是一定存在过,只不过每一个男人都是每一个女人的丈夫,每一个女人也是每一个男人的妻子。如果有人把它说成是乱伦,我想拿一定是个现代人所说,是上述的那种纯道德学家所说,没有任何意义。那么会不会有人认为在母系社会由于女性统掌这男性,所以,女性,就像现在的贵妇人,让男性去做打猎一类的劳动呢。事实却恰恰相反,在母系社会,打猎之类的劳动通常是由女人去完成的,他们的体力随着劳动的发展而发展。有没有发现,谁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谁就控制劳动,这就是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同时也在生产生产者生产关系本身。只是在原始社会有些特殊,在私有制还没有发展起来,他们的劳动是共有的。正如起始女性遮住乳房是由于自然性(肉多的地方怕冷,神经比较多因而比较敏感)而后来形成了伦理道德即文明形成了社会性。男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利用自己先天身体的优势逐步控制了劳动,人类社会自然而然地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不管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是由于女性想保持贞操,还是男性想获得心爱的女人,抑或其他,然而由劳动的内容与形式在男女关系的转变,这种趋势已不可阻挡。这样,我们从劳动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反映在两性关系上的变化发展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性的本质上是作为生产关系的性而存在的。规律就是这样,不管你意识或没有意识到它,承认或不承认它,它就在那里,它一直通过物质的运动来发挥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的实质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的实质地位和作用 高焜(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指导老师:江燕燕 摘要:文章研究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实质及在牛顿三个定律中的地作用。澄清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一些模糊认识对认识牛顿三定律之间的关系和理论的完备性和逻辑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指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实质是给出了一个不受力或所受合力为零不存在加速度的系统,即通常所说的惯性系而不是力的定义,定律成立与否来定而牛顿第二、第三定律只对惯性系才成立。惯性系也不能用牛顿义。 关键词: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系; 力 13世纪的约翰·布里单提出了“冲力”(impetus)的概念,他把冲力设想为初始推动者传给物体的一种推动力,并赋予了冲力一种永恒的质,认为它将一直持续下去,除非被外部阻力所减弱或者耗尽。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冲力的初始量将保持不变,并且他暗示,如果将运动的所有阻力撤出,那么物体一旦开始运动,很与可能将永远沿直线匀速运动下去,他没有任何理由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向或者初始速度。[1] 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三条定律做为动力学的基础。这三条定律统称牛顿运动定律,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力学理论叫做牛顿力学。牛顿所述的三条定律的中文译文为: 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沿一条直线做匀速运动的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第二定律:运动的变化与所加的动力成正比,并且发生在这力所沿的直线的方向上。 第三定律:对于每一个作用,总有一个相等的反作用与之相反;或者说,两个物体之间对各自对方的相互作用总是相等的,而且指向相反的方向。 牛顿定律提出已经三百多年了,人们已经非常熟悉了。可是纵观许多物理学的教科书,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实质的认识,它在三个定律中的地位和作用,却很少给出合理的解释和定位。下面就一些”物理学”教科书中对第一定律的不尽合理的解释和定位逐一给予说明 。 1 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并非描述物体具有惯性 几乎所有的“物理”教科书中都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具有惯性,所以把第一定律也称作惯性定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大学顾建中先生编写的《普通物理学简明教程》力学部分[2] 就明确指出:“第一定律中包含两个重要的概念。(1)如果没有其他物体的作用,则所研究的物体将保持其静止的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种性质称为该物体的惯性……因为第一定律包含惯性这个重要概念,所以又叫惯性定律。(2)……。”

速度大小和惯性

速度大小和惯性真的没有关系吗? 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谈到惯性的唯一决定因素是质量。并列举了“质量不同、速度相同的两车,停下来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样的例子来说明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根据这个深入人心的例子,很多学生因理解不了何为“惯性”,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两车质量相同,但速度大小不同(如:甲车速度为30km/h,乙车速度为100km/h),当然是乙车更难停下来,因此应该是速度快的物体惯性大。 在讲这节课时,相信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的一点想法如下: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的本质,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特性,牛顿第一定律才能成立。 惯性: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语气强调) 解释:惯性大小说明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语气强调) 运动到静止是运动状态改变,速度大小的变化也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错误的原因是:把"惯性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易难程度"理解成了"惯性大小表示把物体从运动变成静止的易难程度" 举例:利用学生的问题。 甲车:速度30km/h→0km/h。乙车:速度100km/h→70km/h 如果两车速度的改变量相同的话,两车的惯性大小相同,即改变这两次速度的难易程度相同。 经典力学中: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因此惯性只有其质量决定,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包括运动

速度。 之所以速度快的汽车比较难(时间久)停下来,是因为车子的动量大,p=mv。我们假设刹车的摩擦力是一定的,那么同样质量的快车比慢车动量大,那么同样的摩擦力要使快车停止,Ft=P,P比较大,T就要大了。 例如,当公共汽车煞车时,车上的人因为惯性而向前倾,在车上的人看来彷佛有一股力量将他们向前推,即为惯性力。然而只有作用在公共汽车的煞车以及轮胎上的摩擦力使公共汽车减速,实际上并不存在将乘客往前推的力,这只是惯性在不同座标系统下的现象。

人性_关于人性的议论文1000字

人性_关于人性的议论文1000字 '每当我穿行在这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时,我都会思考何为人性?何为真实的本质的人性?事实上,人性的体现无处不在,世态炎凉中饱含着人性的真意,红尘滚滚中流露着人性的美丑。但人性常常覆盖一层神秘而沉厚的面纱来掩饰自己的某些丑陋与猥琐,常常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蒙蔽了我们的内心,因而使我们看不清它的真实与本质,但只要我们审视着世界,就会发现人性的菩提。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在安定和谐的日子里,大家都过着美好宁静的生活,人们似乎都很有爱心,都很善良。大家似乎都能做到和朋友一起享受丰收,然而能一同面对苦难与危机的人又有多少呢?在平静的时光里,人们似乎都敢拍着自己的胸脯说:“自己不畏惧死亡”。那种大义凛然的气势如同一个伟岸的英雄,可当真正面对生死的抉择之时,那些能慷慨面对死亡的英雄是否存在?也许,只有在苦难下,人性本质上的善恶美丑才能挺拔而鲜明的凸现,那一切在平凡生活里所体现的人性都只是表面上的虚无,都只是遮盖人性本质的面纱,无法落实于生活,不能有益于生命。因为表面上所体现的人性,如同一个空空的壳囊,没有承载任何事物的重量,也没有任何事物主动检查它的真实性,而本质的人性是经过现实的考验才有所体现的,因此,只有透过现实才能看清人性的真实与本质。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朋友在小酒店喝酒,聊起了他们的一个熟人,他们的这个熟人升官、发财、成名、留洋,应有尽有,还有一打左右的姑娘向他奉献了可疑的贞操和可靠的爱情,其中一个朋友啪的放下酒杯,激动的说:“为打心眼里蔑视这种人”接着有力的抨击了世风的败坏和人心的堕落,雄辩的论证了精神生活的高贵和身外之物的卑俗。最后,尽管他对命运的不公大表义愤,但仍以哲学家的风度宣布他爱他的贫困和寂寞的命运。这时,另一个朋友慢慢咽下杯里的酒,懒洋洋的问道:“可是,那个家伙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显然,那个愤世不公,抨击世俗的人是一个非常清高的人,但对于他的心灵暗暗受着嫉妒的折磨,更使他的清高有了一种悲剧的色彩。尽管这是一种清高的嫉妒,但本质上仍是嫉妒,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只是换了一层更高贵华丽的面纱来掩饰心灵本质上的庸俗,人性亦如此。本质是永恒的,无法改变的,只是人善于掩饰它,善于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但永远无法逃脱本质的束缚。正如有些人用恶毒的手段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嫉妒,而有些人用清高的风度来掩盖他的嫉妒,但林林总总的形式所反映的永远只是人性的嫉妒,由此可见,人性的表面千变万化,永恒不变的就是事实,就是本质。 《三字经》中云:“人之初,性本善”。孔子云“人性本恶,须后天去雕饰也”。这似乎是矛盾的,但矛盾中也有着相通之处,无论是性善还是性恶,都必定有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如果人性本身是善的,可为什么这世界上还有如此多的恶人。如果人性本身是恶的,可为什么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还有数不清的善男善女。因此,人性一定有沧海桑田的变化过程,而推动变化的就是时间和岁月。在短时间里,我们不可能了解一个人的本性与内心世界,只有在不断相处与了解中才能发现人性的本质。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原因了。时间与岁月是人性的见证者,正是因为有时间的蹉跎与岁月的流转,我们才能看清真实的,本质的人性。 人性隐藏在世界的最深处,只有透过无数层面纱,才能明白人性的菩提。'

对惯性的认识

对惯性的认识 摘要:惯性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物理学习中最早遇到的概念之一。这一极为普遍的概念曾经人们的思考和剖析,促进物理学的发展,其中包含着的深刻的物理思想和丰富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益。 关键词:惯性力运动 一、惯性概念的肇启和牛顿综合 惯性是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精止状态的属性,对于这一点的认识,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惯性运用于生活、生产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惯性的概念,经历了几个科学家的发展。 在人类思想史上,两千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分为自然运动和强制运动:他认为:一是自然运动不涉及拽力问题,只有强制运动才存在力的问题,二是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从今天来看是不正确。它束缚了人类近两千多年。 开普勒在他1609年发表的著作《新天文学》和1619年发表的著作《宇宙谐和论》中写道;“天体有留在天空中任何地方的性质,除非它被拖曳着。”“如果天体不赋有类似于重量的惯性,要使它运动就不需要力,最小的动力就足以使它有无限的速度,但由于天体公转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有的长些,有的短些,因此非常明显,物质必须具有能说明这些差别的惯性。”“惯性,或对运动的阻力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给定的体积中,物质的量愈多,惯性愈强。”这大概是关于物体惯性的最早陈述。然而受到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束缚,不可能思考运动物体是否具有惯性的问题。 伽利略开创了实验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近代物理研究方法,并用于研究物体的运动。伽利略假设:沿斜面AB落下的物体,以B点得到的速度沿另一斜面BC 向上运动,则物体不受BC倾斜的影响仍将达到与A点相同的高度,只是需要的时间不同;当第二个斜面变成既不上升,亦不下降的水平面时,物体将一直以已获得的速度永远向前运动。伽利略的思想无疑地比他的前辈前进了一大步,他认

本质的本质

“本质”人们日常生活和学术界使用较多的一个词,因为科学的目的就是发现、寻找事物的本质,研究本质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究竟什么是本质,各种定义太多,人们的认识不清晰,使用中也较混乱。我认为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让人满意的定义。 明确一个概念首先应该了解它的属性,本质具有那些属性呢: 1、普遍性。大千世界,万象丛生。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知和认识到的各种现象(事物、事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其本质的存在,都是本质的表现,都是本质的反映,都是由其本质所决定的。这一点无需证明。但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普遍性不是意指与特殊性相对的普遍性(共相),而是指本质的普遍存在。 2、必然性。要了解本质的必然性,先要明确界定必然性的含义。必然性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与偶然性相对立的意思,是指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可避免的趋势和确定的规律。二是与自由相对立,是指正常人的行为一定按照某种目的行事,不是随机的,不能随心所欲、任意所为。本质的必然性表现在:一、本质与现象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没有不反映本质的现象,也没有不表现现象的本质。二、现象多变而本质基本不变,相对现象本质是稳定的,本质即使变化也是缓慢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三、现象变化的规律是由其本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决定的,人们是可以认识的。如:力学描述受力物体的运动现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本质是力、质量和加速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F=ma。力的本质又是由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的,其它亦然。 3、同一性。有两个含意:一是,同类事物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中必有某种的东西是不变,是稳定的,如水的三态(固、液、气),不管那种现象、形式,H2.O是同一种不变的东西。二是,所谓同一,就是有无渊源关系,没有渊源关系就不会有同一性。现象与本质的渊源关系是不言自明的。同一性是本质最重要的属性。 4、非实体性(抽象性)。对本质是否是实体争议较大,我认为本质属于非实体,不存在本质的物质承担者,物质的承担者只能是现象。脱离主体的认识而独立存在的本质是找不到的,找到的具体东西只能是现象,否则我们只需要高倍显微镜就可发现本质,而不需要科学研究了。本质只能是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产物”,是主体在实践中建构的,对客体的正确反映。这里并不是反对本质的客观存在,而是说:本质不是实体,客观存在包含实体和非实体,如:人的某一

爱因斯坦等效原理的本质说明

等效原理的本质说明 ——灵遁者 等效原理是广义相对论的基石,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可是等效原理的本质是什么?其实这个我在关于“惯性的本源”论述中,已经有提到了。即等效原理的本质就是引力是惯性的源泉!惯性是由引力决定的。 爱氏说“等效原理”是他一生中最开心的构想,那么到底具体这个构想是咋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等效原理,尤其是强等效原理,在广 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中十分重要,它 的重要性首先是被爱因斯坦分别在1911年的《关于引力对光传播的影响》及1916年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中被提出来。 等效原理共两个不同程度的表述:弱等效原理及强等效原理。它们的区别是什么?思考一下,往下看。 对此原理,爱因斯坦曾说:“我为它的存在感到极为惊奇,并且猜想其中必有一把可以更深入了解惯性和引力的钥匙。” 等效原理揭示了,在任何一个时空点上都可以选取适当的参考系,使

一切物质的运动方程中不再含有引力项,即引力可以局部地消除。如果认为这种消除了引力的参考系是惯性系,那么,等效原理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时空点,一定存在局部惯性系。 伽利略最早注意到,不同物体沿斜面的下滑运动是一样的,即引力加速度与物体的组成无关。后来牛顿单摆实验,其实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牛顿根据单摆周期的测量发现,周期只与摆长有关,而与摆锤的质量和材料无关。这些结果都表明,任何物体的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之比都是一样的。十九世纪末,匈牙利物理学家厄缶作了更精确的实验。 根据这个性质,只要选择适当 的参考系,在所有力学方程 中,引力与惯性力都可相互抵 消掉。这个性质称为弱等效原理。再进一步推广,在参考系中,力学方程和一切运动方程中的引力作用都被抵消掉,这就是等效原理,或称为强等效原理。 等效原理是广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基本原理,也是整个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其基本含义是指重力场与以适当加速度运动的参考系是等价的。 先来具体看看弱等效原理:弱等效原理原是指观测者不能在局部的区域内分辨出由加速度所产生的惯性力或由物体所产生的引力,而它是

关于惯性思维以及打破惯性思维

关于惯性思维以及打破惯性思维(思维惯势) 逃离思维惯性黑洞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文的主题,不妨首先重温一下“惯性”和“黑洞”这两个物理概念。惯性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表述为“所有物体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由于作用于它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而黑洞属于广义相对论理论范畴,早在200年前,英国的米歇尔和法国的拉普拉斯就简要地定义了黑洞的概念: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致密的恒星会产生强大的引力场,以至于连光线都不能从其表面逃逸。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首次用相对论定义了这样一个时间-空间区域:光或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从该区域逃逸而到达远处的观察者。史蒂芬·霍金在他的畅销书《时间简史》中进一步普及了黑洞这一概念,同样让它成为了通用名词。 本质意义来说,黑洞是无法逃离的,而在本文中用了“逃离惯性黑洞”这一夸张的标题,只是希望更好地揭开“思维惯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惯性”的可怕之处。无疑,如果没有创新、变革和流程再造等这些外力去改变,思维惯性和组织惯性就会象“黑洞”一样吞噬组织和个人的生命力。 毛毛虫的悲剧与思维惯性 两则试验很好地说明了思维惯性的可怕。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把若干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不停地围绕花盆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毛毛虫的悲剧在于思维的惯性,在于不假思索的盲从。其实,只要有一只毛毛虫能越雷池一步,打破固有的习惯及跟随的习性,就会逃脱死亡的陷阱。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人,何尝不是如此。 让我们再来看看关于思维惯性的另一个实验。美国一位科学家在海洋馆里做了一个实验。他用玻璃板把一条具有攻击性的大鲨鱼和一条小鱼隔开。刚开始,这条大鲨鱼不断撞击玻璃,企图捕食隔壁的小鱼。无奈,玻璃隔板太坚硬,无论怎么发威,玻璃隔板丝毫未损。攻击了一段时间之后,它便放弃了。于是,科学家便把隔板悄悄地移开。意想不到的是,大鲨鱼再也没有攻击过小鱼。它们都温和地在各自的领域活动,互不侵犯。 毛毛虫故事告诉我们“盲从害死人”,不逃离思维惯性而进行创新就死亡。鲨鱼的故事则告诉我们,固化了的“经验”也很可怕。 两个实验故事很好地说明了思维惯性的可怕之处。思维惯性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人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人类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从两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真理,或者说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只是一层窗户纸,有时很简单,只要换个思维方式就可以捅破,但由于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使自己作茧自缚了。当然,对于平凡人而言,要摆脱思维惯性,易说难做,但至少应该成为努力的方向。 不拉马的士兵与组织惯性 当组织中的人具有思维惯性时,便产生了组织惯性。组织惯性实质上是人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和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①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②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而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了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把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的,所以,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每个人一生下来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思想发展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在创建其科学理论中所一直关注的问题。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系统和深刻的阐述。 人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演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史,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发展史。人的本质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必须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人的特殊本质。只有把人的本质问题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探讨才会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才能从特殊的现实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