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寡头产生的根源及其对政治产生的影响

俄罗斯寡头产生的根源及其对政治产生的影响
俄罗斯寡头产生的根源及其对政治产生的影响

俄罗斯寡头产生的根源及其对政治产生的影响

摘要:俄罗斯寡头是一个很特殊的社会群体,了解这个群体的真实概念有利于理解俄罗斯转型的含义。俄罗斯转轨后的发展路径和现状正是中国改革的参照对象,而“寡头”又是俄罗斯社会所产生的奇特现象,对中国而言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1996年正值俄罗斯总统大选之际,俄罗斯社会学家库留西塔诺夫卡娅将她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消息报》上,她的论文用了“寡头”一词来形容诸如别列佐夫斯基、古辛斯基、波塔宁等一些俄罗斯顶级大亨。这个定义很精彩,它一下子成为俄罗斯以及西方世界描述并理解俄罗斯的关键性概念。而那时叶利钦和久加诺夫竞选俄罗斯总统的大戏刚刚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对比和较量,更是“两条路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争夺。

一、寡头形成的根源

“寡头”(oligarch)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指少数掌权的贵族。而在近现代,寡头分为经济寡头和政治寡头,并且二者联系紧密。经济寡头是指工业界和金融界巨头,是大垄断者。经济寡头为获取更大的利益而向政权渗透并干预政治,便成为了政治寡头。

苏联后期腐败已经蔓延至整个权力体系,特别是掌握实权的官员借助高度集中的权力体制以权谋私,权力寻租盛行,这是解体后导致官僚资产阶级迅速形成的关键因素。为了有效地推动社会改革,叶利钦需要培养一批能够促进经济转轨的革命性力量。显而易见,只有进行经济自由化改革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才能够得以实

俄罗斯民族文化自治政策评析

Vol.33No.9 Sep.2012 第33卷第9期2012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从苏联解体到俄罗斯社会的不断转型,民族自决的权利被逐渐限定,民主化不断被推向前台,民族文化作为俄罗斯历史遗留下来的结构性资源应该首先得到保护和开发。于是,俄罗斯联邦将苏联时期摒弃的民族文化自治政策提到俄罗斯民族发展的议程之中,并且高屋建瓴,广为实施。从俄联邦通过《民族文化自治法》至2008年,鞑靼人共创建了106个民族文化自治组织,犹太人、日耳曼人、亚美尼亚人、乌克兰人、朝鲜人、阿塞拜疆人、白俄罗斯人、楚瓦什人和茨冈人创建的民族文化自治组织总计也有330多个[1]。 民族文化自治政策是俄罗斯民族复兴和民族文化保护、促进民族思想高涨和富于创造性的主要手段。从俄罗斯联邦制定民族政策的原则中我们可以得出,制定民族文化自治政策的思路,是在尊重各个民族文化特征,保护他们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传承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建构的。与20世纪初机会主义思潮下的民族文化自治纲领的实质性内容不同,民族文化自治中的民族利益和民主权利无法逾越当时的政治时事,成了为唯心主义、改良主义和民族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相对抗,否认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为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政策而效力的工具。如果俄罗斯按照教条主义实施民族文化自治的话,即使在当前背景下也是与俄罗斯的发展趋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相违背的。那么,俄罗斯联邦的民族文化自治是怎么继承和发展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民族文化自治 (一)民族文化自治在苏联的不可实施性 苏联时期民族问题数症并存,唯独在民族文化自治上,没有出现偏颇之处,这和苏共一直以来的方针政策与路径归属有联系。苏联以建立社会主义的“自由的民族的联盟”为初衷,与一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行为相敌视,即使苏联自列宁以后的各届领导人对民族问题认识是形而上的,处理民族问题时,时而偏左、时而偏右,但是最终都是以共产主义为目标。“民族文化自治”最初是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领袖鲍威尔和伦纳尔在1899年的布隆代表大会上提出 纲领并通过的一项政治性纲领。透过其纲领可以清晰地发现民族文化自治纲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改良主 义的纲领”[2] ,这就致使苏联的发展路径与之肃清了界限。 在苏联共产主义视阈下的民族关系,决定了民族文化自治的不可实施性。苏维埃的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是广大无产阶级团结和斗争的结果,无产阶级中的各个民族是以一个团结的整体,以融洽的民族关系受到社会各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广泛的关注。而民族文化自治却否认民族中存在的阶级性,并且将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等脱离开来,使被压迫民族的自治局限于学校、宗教等等领域,这种自治即意味着每一个地方的无产阶级将按民族区别而支离分散,实质是把工人阶级关闭在本民族的范围内。这就制造了民族隔阂,破坏了团结和统一,把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按民族性格划分为不同的民族集团,不利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3]。 从上述苏联的联邦政策和民族关系对民族文化自治的抵制可以看出,苏联时期对民族文化自治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民族文化自治虽然是第二国际资本主义的改良纲领,掩盖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然而毕竟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作为苏维埃联邦来说,它拥有众多的民族,需要一个对各个民族文化充分肯定的态度,而剑走偏锋取民族自决殊不知其利害程度。民族自决在推行的过程中激化了民族主义情绪,复杂化了民族问题,即使后来苏联各个时期的领导人都发现了这点,但是由于世界环境的困扰、历史污垢的积淀、社会矛盾的激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也挽救不了苏联解体的结局。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文化自治的批判 民族文化自治作为鲍威尔的设论,列宁首先批判了他以绝对的教育事业管理民族事务这一错误观点。列宁认为鲍威尔的民族文化自治的实质是按民族分学校,通过这种办法确定民族成分,并且学校是独立的不受国家管理的。列宁对于此实质性特征提出了三个角度的质问,首先认为民族文化自治体现了形而上的片面性,没有认识到事物发展 俄罗斯民族文化自治政策评析 何 鹏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75000) 摘 要:民族文化自治政策是俄罗斯民族复兴和民族文化保护、促进民族思想高涨和富于创造性的主要手段。从俄罗斯 联邦制定民族政策的原则中我们可以得出,制定民族文化自治政策的思路,是在尊重各个民族文化特征,保护他们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传承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建构的。本文评析了俄罗斯民族文化自治政策的继承和发展过程,并对其发展走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俄罗斯;民族文化自治;发展中图分类号:D7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100-02 100--

浅析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施宇200915035

浅析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 施宇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00915035) 摘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社会主义转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上也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俄罗斯政治制度。本文把“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作为俄罗斯政治制度一个特点加以说明,政党制度和联邦制度作为另外两个特点加以说明。 关键词:俄罗斯政治制度;总统;政党;权利;联邦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方向由社会主义急转为资本主义,确立了总统共和制的民主联邦国家,形成了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内阁对议会负责的三权分立和赋予地方自治的联邦制度。但由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个人专制政治和当前维护国家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需要,俄罗斯政治制度运行带上了以总统为权力中心的强烈的个人威权色彩,一般而言,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近年来俄罗斯政党制度逐渐演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的也在变化,因此还需加上“政权党”和“单一制联邦”才能更完整描述俄罗斯政治制度特征。 一、“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的权力格局 1、强大的总统 在地位上,俄罗斯总统是政治权力的核心。 根据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他是“俄罗斯联邦宪法、人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保证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完整;保证国家权力机关协调行使职能;确定国家内外政策的基本方向。 在权力上,俄罗斯总统类似于法国总统,集内政、外交、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于一身,除了和法国总统享有相同的权力,如对对议会和政府的解散权力、对政府、司法、军事机构的人事任免、重大会议的主持权、大政方针的决策权、赦免权等之外,俄罗斯总统还享有更大的权力: 第一,根据宪法,俄罗斯总统可以“根据联邦宪法性法律规定的程序确定公决”,而宪法中没有显示其他机构也有公决权,也就是说提请公决是俄罗斯总统独享的权力。 第二,顺利的任命政府总理的权力。在俄罗斯,总统可以在国家杜马三次否决总统的提名的候选人资格后,仍然任命总理并解散杜马。就政府信任问题上,总统拥有裁决解散政府还是解散杜马的权力。 第三,俄罗斯联邦总统有权提名任命和解职俄罗斯联邦总检察长。在司法体系中,除了法院系统,俄罗斯还有一套检察机关。 由弹劾总统程序也可以看出俄罗斯总统地位稳固,宪法规定对总统的弹劾只能是因为叛国罪或其他重大犯罪,由两院提出指控,再由联邦宪法法院做出裁决。但俄罗斯宪法同时又规定“联邦委员会关于罢免俄罗斯联邦总统职务的决定应在国家杜马对总统提出指控后的3个月内作出。如果联邦委员会在这段期间内没有作出决定,对总统的指控即为废除。”此外在俄罗斯,总统几乎不用考虑公决后果。早在1992年年底和1993年3月,叶利钦发动了两次公决试图解决“府院之争”,其结果严格来说都失败了,但叶利钦不仅没有辞职,反而动用武力,最后还通过公决通过了对总统集权有利的宪法。因此,公决无法约束总统。 2、孱弱的议会 俄罗斯议会由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组成。 从宪法文本上就可以体现俄罗斯议会的孱弱,首先议会权力被其他权力机构分割,权利范围受限。例如立法动议权被总统、政府、各主体立法机关、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和俄罗斯联邦最高仲裁法院所分割。法律须经总统签署和公布。在权力范围

俄罗斯经济环境分析报导

俄羅斯經濟環境分析報導
經濟概況
一 、 重 要 之 經 濟 指 標 ( 2011 年 )
1. 2. GDP: US$1 兆 8,849 億 對 外 貿 易 總 值 : US$8,213 億 , 其 中 進 口 值 為 US$3,053
億 , 出 口 值 為 US$5,160 億 3. 4. 5. 6. 7. 8. 帄 均 每 人 國 民 所 得 : US$13,236 消 費 者 物 價 指 數 上 漲 率 : 8.4% 經 濟 成 長 率 : 4.1% 工 業 成 長 率 : 4.7% 失 業 率 : 6.1% 央 行 重 貼 現 率 : 8.0%( 2012.4.24)
二 、 2011 年 經 濟 回 顧
2 0 1 1 年 拜 國 際 油 價 持 續 維 持 高 水 準 之 賜,俄 國 經 濟 持 續 2 0 1 0 年 的 成 長 動 力 , 有 不 錯 表 現 ; 據 國 際 貨 幣 基 金 會 ( IMF) 統 計 , 2011 年 俄 國 經 濟 成 長 5.1% , 經 濟 規 模 約 達 1 兆 8,849 億 美 元 , 較 2010 年 增 加 約 4,100 億 美 元 。 另 據 俄 國 中 央 銀 行 公 布 數 據 , 2011 年 俄 國 主 要 經 濟 指 標 : 工 業 生 產 成 長 4.7%、 農 業 生 產 增 加 22.1%、 固 定 資 產 投 資 增 加 6.2%、 零 售 業 成 長 7.2%、 消 費 者 物 價 指 數 增 加 8.4%、 核 心 通 貨 膨 脹 率 6.6%、 工 業 品 生 產 者 價 格 指 數 增 加 11.2%、 整 體 失 業 率 6.1%、 實 際 可 支 配 所 得 增 加 0.8%、 商 品 及 服 務 支 出 增 加 7.2%。 根 據 俄 國 聯 邦 海 關 總 署 資 料,2 0 1 1 年 俄 國 對 外 貿 易 總 額 為 8 , 2 1 3 億 美 元 , 較 2010 年 的 6,488 億 美 元 大 幅 成 長 26.59%; 其 中 出 口 額 計 5 , 1 6 0 億 美 元 , 較 2 0 1 0 年 成 長 2 8 . 9 6 %, 進 口 額 計 3 , 0 5 3 億 美 元 , 增 加 2 2 . 7 6 %。 2 0 1 1 年 俄 羅 斯 進 出 口 額 大 幅 成 長 , 主 要 是 受 國 際 原 料 價 格 , 特 別 是 原 油 價 格 回 漲 所 致 , 全 年 帄 均 油 價 為 每 桶 109.6 美 元 ,

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及其启示

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及其启示

要形式。 关键词:俄罗斯 国有企业改革 启示 在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优势和劣势都经过了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证明,经过了反复的改革探索后,前苏联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初走上了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之路。对前苏联来说,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地位,因此,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就是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最为关键问题之一。 一、叶利钦主政时期的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 1991年8·19事件后,叶利钦成为俄罗斯掌权人。这个时期,俄罗斯企业的演化过程就是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过程,主要分为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过程。小私有化方式是赎买租赁、竞争性招标和拍卖等,直接目的是把国有小型企业变为私人所有,实行股份制的企业极少,对象是职工人数在200人以下、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在100万卢布以下的小型企业,从1992年起,至1993年底基本完成。据统计,在小私有化中,采取赎买租赁财产方式的占42.8%,商业投标占44.0%,拍卖占9.2%,股份合作制占3.9%。大私有化的方式是股份制,直接目的是把国有大型企业改造为股份公司,对象是职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帐面净值在5,000万卢布以上的大型企业。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证券私有化”阶段(1992年7月-1994年6月),通过发放私有化证券无偿转让国有资产;“现金私有化”阶段(1994年7月以后),通过出售已改组成股份公司的国有企业股票,有偿转让国有资产。 1 “证券私有化”阶段

1992年叶利钦依靠以盖达尔为代表的“青年改革家”推行“休克疗法”以推进俄罗斯经济转型。盖达尔等人在实行休克疗法的同时,推行了证券私有化,以期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改革。1992年10月1日至1993年1月31日期间,俄联邦政府向每位俄罗斯公民发放面值为1万卢布(按当时汇率计算相当于32美元,或相当于俄职工4个月的工资)的私有化证券。每位俄罗斯公民不分年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等都有权获得一张私有化证券。在这4个月内,大约有1.44亿人,即俄罗斯人口的96%,领取了私有化证券。私有化证券免费分发;证券与企业资产价值都用卢布表示,但证券价值与实际资产价值完全脱钩;证券是无记名支票。但是,半年以后就因紧缩政策引起的社会阵痛和议会强烈反对导致休克疗法被放弃,年底盖达尔也下台。紧缩政策的结束,银根的放松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内部一些人士力主重新评估国有资产,于是在1993年中后期大幅调高了国有资产价值,但私有化证券的价值却没有相应调高,导致了私有化证券相当国有资产的大幅贬值。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人的阻力,私有化证券的产权兑付工作不断拖延,绝大部分证券的兑付工作都是在国有资产价值大幅调高以后完成的。另外,由于信息不畅、交易不灵,还有部分证券作废了,根本没有兑付。据统计,自1992年12月至1994年6月的交易期中,共收回私有化证券11,639.5万张,占证券总分发量1.44亿张的80.8%,有将近1/5的私有化证券未被使用而作废。在这期间,用私有化证券分掉的资产总值为2,848.69亿卢布,其中有2,003.82亿卢布(占70.3%)是在最后5个月内按大幅调高后的估价分掉的,共用去证券6,971.2万张,占所使用证券总数的60%。这意味着只有一小部分私有化的资产维持了原先资产与证券的正常比价,而绝大部分证券都是以大幅调高了的资产估价成交。也就是说,原先预计的证券与资产的正常比价被大大压低,证券大幅贬值。据统计,1993~1994年,俄一共建立股份公司23,400个,发行股票18.24亿股,其中,向职工分配的股份占总股份的42.9%,公民用私有化证券购买的占

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

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 朱晓姝 2011-03-05 14:44:38 来源:《当代世界》2005年第4期 普京自2004年3月连任以来,为进一步强化总统权威,构筑具有俄式特点的政治体制,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依靠较高的民意支持率和连任后较大的施政自主性,大刀阔斧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效果显著。但是,由于改革刚刚起步,且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在实施过程中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俄要建立真正高效、顺畅的国家权力体系任重而道远。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重组国家权力体系 普京连任以来,本着加速发展、权威治国的理念,着力整顿权力秩序,并以别斯兰人质事件为契机,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基本理顺了总统、政府、议会、政党的关系。近一年来,普京在推进政治改革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举措: (一)大力扶植统一俄罗斯党并改组政府,基本确立以总统为核心、府院为支撑的“三位一体”政体构架。普京吸取叶利钦时期府院相争内耗激烈、国家政权机构运转受到严重干扰的教训,开始运用扶嫡遏异己手段,拉统俄、压俄共,在2003年底杜马选举中,动用行政资源助统俄参选获胜,夺取杜马主导权,从而建立总统对议会的有效控制。之后,普京在大选前后大幅改组政府,任命与自己有相同执政理念的弗拉德科夫为政府总理,组建以强力集团为班底的听命于己的“技术型小政府”,从而建立总统对政府的绝对控制权。从此,俄政坛以总统为绝对权威的“三驾马车”得以按普京意愿有效行驶和运转。

(二)改变联邦主体行政长官选举办法,强化国家垂直权力体系。针对原有的国家垂直管理体系结构松散且运作不力,总统派驻七大联邦区全权代表没能发挥实际作用,地方利益集团利用州长选举营私舞弊等漏洞。普京提出将各联邦主体行政长官由直接选举产生改由国家元首提名,经该联邦主体立法会议批准产生。在去年12月3日杜马通过的政治体制改革法案中规定,总统在联邦主体行政长官任期届满35天前提出候选人,地方议会应在14天内予以批准如果地方议会三次否决总统提名,则总统有权解散地方议会。此举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减少了其与联邦中央抗衡的本钱,强化了以总统为筷合的垂直权力体系,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地方议会的权力,使地方领导人对本地区发展负起更大责任,并把本地区发展同国家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推动联邦制的发展。 (三)消肿、反腐、打寡,力图建立廉洁高效的政权体系。普京连任伊始,开始大力精简政府机构,裁减冗员。他先改组政府,后又大刀阔斧精简总统办公厅,初步划清政府各部门权限、简化政府职能,提高执政效率。普京还以严惩官僚腐败为重点,采用加强反腐立法、建立专门反腐机构、加大司法惩处力度、高薪养廉、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全社会营造反腐氛围等多种举措遏制腐败势头,使反腐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此外,普京继续对寡头穷追猛打。去年再度以偷税、逃税等罪名,对霍多尔科夫斯基旗下的尤科斯公司提出起诉,最近又对该公司最大子公司的股份进行拍卖,名正言顺地将其收归国有,把这个不可一世的石油帝国置于濒临破产的境地。坐拥75亿美元的俄第二大富翁阿布拉莫维奇也因“严重违反金融政策”被迫辞去楚科奇自治州行政长官一职。 (四)改变国家杜马选举方式,修改政府法和政党法,提升政党作用,加强政党制度建设。普京深知,政党是公民利益代言人,俄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体制离不开政党的作用与影响。别斯兰人质事件发生后,普京以此为契机,在提升政党作用、推动政党建设方面连出“三板斧”,先是取消杜马单席位选区制,将原

当前国际形势分析——个人观点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 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贸易纠纷和摩擦上升,资源能源问题突出。 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合作。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

探索俄罗斯对外贸易环境

探索俄罗斯对外贸易环境 实验1402霍一飞 俄罗斯概况 地理自然状况 俄罗斯联邦,简称俄联邦、俄罗斯,是苏联及其最大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继承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欧亚大陆北部的一个国家,地跨欧亚两大洲。俄罗斯有十四个陆上邻国:挪威、芬兰、波兰、中国等,同时,俄罗斯还与日本、美国、加拿大、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罗斯北部和东部分别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围,西北和西南则分别可经由波罗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面积17,098,242平方公里,覆盖九分之一的地球陆地。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苏联最大加盟国俄罗斯正式独立,俄罗斯同时还是五个金砖国家之一。俄罗斯是世界人口第九多的国家,2014年有1.46亿人。俄罗斯延伸整个亚洲北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俄罗斯有世界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俄罗斯亦是世界八大工业国之一(自1997至2014年,但后来是因为乌克兰危机而被禁止参与),以及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占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

人口状况 ① 由于人口减少,目前俄罗斯劳动力短缺达到了1000万,而俄国的薪水不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其中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和木材等天然资源开发领域,劳动力短缺近50%。 ② 苏联解体后,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居住在远东和西伯利亚的俄罗斯人大批 俄罗斯于2014年1月人口为 143,800,000,而俄罗斯土地面积约6,679,0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22.5人/每平方英里,是世界 上人口最稀疏的国家之一。多数人口集中在都会地区。 俄罗斯人口于苏联解体前的1991 年时达到最高点,当时人口为 148,689,000,随后则进入十多年 的人口负成长,每年大约减少 0.102%的人口,主因为生育率下 降及大量移民至他国。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

日本投资环境分析

【摘要】自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东亚地区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最为重要的两个国家,对世界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日两国由于历史原因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如果说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那俄罗斯在远东占领了我们多少个台湾,那怎么就不是核心利益。所以小平说得好‘发展是硬道理’只要有利于发展,其它的都可以放一放。面对这样一个从废墟中走向经济大国又在金融海啸中萧条的邻国,我们应该准备的分析其投资环境. 【关键词】xxxx文化阻碍 自上个世界60年代以来,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东亚地区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其发展速度相当于拉丁美洲的3倍,非洲大陆的4倍。在过去的20年里,东亚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8%,大大超越了发展中国家年均4.3%和发达国家年均3%的经济发展速度水平。伴随着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东亚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在过去的25年里翻了两番,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极为罕 见的。 而与我们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又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下面让我们用冷热分析法简单的看看日本当前的投资环境.一日本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放眼当今世界的社会制度格局,东方国家大都走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国家多走资本主义道路.然而,地处亚洲的日本,与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隔海相望的日本,却是一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东方国家.它的发展离不开政治制度的支持.日本虽然是多党制国家,但近几十年来的实质是日本的党派一直以来就是自民党一党独大的局面,其他党派很难对其造成实质上的威胁.一家独大的局面可能会带来类似腐败等问题,但其在政策等稳定性方面无疑为日本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明 显的帮助. xx政治存在的问题 自民党结束一党独大后首相频繁更换.政局不稳.

俄罗斯环境政策评析

俄罗斯环境政策评析 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 俄罗斯环境政策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原因有三:一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角逐中, 俄罗斯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 减排态度与目标确定显得非常重要;二是俄罗斯作为转型国家,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环境政策距离发达国家环境政策模式还有多远;三是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 能否保障源安全, 环境政策与能源政策能否实现统合。从梅德韦杰夫执政两年来的情况看, 对其环境政策做 出评价为时尚早, 但我们可从俄罗斯环境政策的历史路径、环境政策手段选择、环境政策目标实现的 内外条件几方面, 分析和了解俄罗斯环境政策的表现形式、内容及效果。因此, 本文在确定分析俄罗 斯环境政策理论框架的前提下, 重点梳理俄罗斯环境政策的历史演变,归纳梅德韦杰夫政府环境政策的具体内容, 总体评价俄罗斯环境政策的层次水平。 一分析俄罗斯环境政策的理论框架 一般来说, 环境政策是政府采用各种政策手段对环境状况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或自然界加以规制和管理, 促使环境质量向社会希望的标准发展。本质上, 环境政策属于综合性公共政策, 涉猎范围广泛, 包括环境管理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境国际合作政策等, 是一组配套的政策体系。 内容上, 环境政策包括环境污染防止、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使用、环境侵害救济、国际环境 条约履行等诸多方面。效果上, 环境政策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约束、限制、矫正和引导, 通过赞成和 鼓励一些行为、反对和限制一些行为, 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环境政策表现形式分为环境法律框 架或法律体系以及非法律的政策文件(也称软法sof t law), 实质是调节环境权益冲突, 代表一定时期国家权力系统在环保方面的意志、取向和能力。环境政策集政策制定、理解、执行、监督、处罚、评价 为一体, 尤其是政策对象的理解和态度影响着政策目标的实现。环境政策评价是对政策影响和目标达 成的测评, 评价基准为效率和公平。环境政策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等,环境政策手段既有行政或法律的直接规制, 也有税收、补助金等间接规制, 还有企业自主参与等。德国柏 林大学的MartinJanicke教授于1995年提出了分析环境政策的方法, 阐述了决定环境政策的成败因素, 通过提出“环境问题对应能力”(environmentalcapacity)和“能力建设”(capacitybuilding)两个概念, 展示了环境政策的发展方向。该教授指出, 环境管理能力是社会认识环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 力背后有个客观界限, 超过界限, 环境政策不会取得成功。“环境问题对应能力”的意义就在于强调 政策介入成功的客观界限,并且, 当出现政治发展或政治革新时就可发现“能力建设”的强化过程。总体上, “环境问题对应能力”由以下要素构成:(1)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非政府组织的强弱及其与政 府关系。(2)对环境管理产生影响的框架条件, 即知识与信息条件、政治制度条件、经济技术条件。环境知识和舆论上的环境意识对环境政策有较大影响, 是环境政策成功的文化前提。政治制度条件包括 政策过程的社会参加能力、政策统合能力和战略行为能力①。经济技术条件主要是经济增长与人均 GDP 程度,技术水平及技术转移程度。以上能力的运用, 还要依靠以下三种要素:(3)政策主体的战略 思想和意志;(4)政策主体推行政策的机会与机遇;(5)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内容和性质, 既要考虑解 决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影响与潜在威胁, 还要考虑规制对象集团的强势程度以及政府所能动用的资源。在“环境问题对应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能力建设”的内容会有所不同。该教授从环境行政、环保团体、环境企业、参加能力、统合能力、环境意识、环境科研等角度, 阐述了“能力建设”不同 阶段的具体内容。本文认为, 至少环境行政、环保团体、统合能力三方面存在着分析俄罗斯环境政策 的有用性。环境行政能力由低到高的5 个阶段是:(1)设立中央环境管理机构阶段;(2)强化弱势而孤立 的中央环境管理机构阶段;(3)实现全国(含地方)环境管理机构的制度化阶段;(4)其他中央管理机构一 半以上设立环境管理部门阶段;(5)确立全国环境计划阶段。环保团体能力由低到高的4 个阶段是:(1) 针对多数环保团体局限于地方、没有全国性组织而要建立全国性团体的阶段;(2)针对全国性环保团体 处于弱势或者是非职业化而要强化和职业化的建设阶段;(3)强势的环保团体对政治决策起咨询作用阶段;(4)环保团体对产业界起咨询作用阶段。统合能力的由低到高的5 个阶段是:(1)追加性设置环境机 构导致的辖域散乱而实行统合的阶段;(2)实现政策内调整阶段;(3)针对特定环境问题而实现政策间协 调阶段;(4)与环境有关的所有官厅都设置环境分支机构的阶段;(5)实现含长期计划在内的战略性政策 间协调阶段。考察、分析俄罗斯环境政策, 首先, 应坚持审视俄罗斯环境行政部门的变化,尤其是要把握联邦层面的环境管理机构及事权分配的变革, 进而更要关注环境非政府组织(NGO)的法律保护及其

普京治国方略的新走向

普京治国方略的新走向 李兴耕 2011-02-04 15:53:51 来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2期 【摘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建立强大的俄罗斯国家,是普京治国方略的基本目标。普京第二个任期治国方略的新特点是:加快经济增长,增强经济实力;建立强大的政权体系,发挥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作用;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大反腐败力度;外交上继续推行多边务实政策。目前俄罗斯的“可控民主”是一种过渡形式,它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它既不同于苏联时期的苏维埃制度,也不同于西方式民主。 【关键词】普京;治国方略;可控民主 【作者简介】李兴耕,男,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32 【中图分类号】D85; 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 (2004) 02-0028-05 普京在2004年3月14的俄罗斯总统选举中以71·2%的得票率蝉联俄联邦总统。舆论普遍认为,这标志着俄罗斯进入了真正的“普京时代”。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是,普京在新的总统任期内将实施怎样的治国方略?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普京治国方略的提出及其在第一任期内的实践

1·普京治国方略的基本目标。在1999年12月30日发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普京提出了振兴俄罗斯的战略任务。他指出:“这个战略应依据市场和民主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好的经验,并且只能用渐进的、逐步的和审慎的方法实施;实施时既要保证政治稳定,又不能使俄罗斯人民的各个阶层和群体生活水平下降。”他强调:“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制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些话表达了普京治国方略的基本任务[1](p6)。他在2003年国情咨文中进一步提出,“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应当在世界上真正强大的、经济先进的和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的所有决定,所有行动都只服从于这一点”;“俄罗斯应成为,并一定会成为具有发达公民社会制度的和牢固民主的国家。俄罗斯应成为,并一定会成为有竞争力的市场经济国家。俄罗斯将是一个有着精良装备的机动的武装力量的强国。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可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建立强大的俄罗斯国家,是普京治国方略的基本目标。 2·第一任期内普京治国方略的实施重点。普京治国方略的实施经历了不同阶段。他在第一任期内的施政重点是整顿和调整,首先要消除叶利钦执政时期实行“休克疗法”留下的严重后遗症,维持政局稳定,恢复遭到重创的国民经济,同时着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打击车臣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重振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普京担任总统四年来,初步克服了叶利钦时期的混乱局面,保持了基本的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 2003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7·3%,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车臣问题虽然还没有彻底解决,但朝着恢复秩序跨出了重要一步。在2003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中,普京全力支持的“统一俄罗斯”党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成为新一届杜马的多数党。在总统选举前夕,普京出人们意料地突然宣布解除四年来一直担任总理的卡西亚诺夫的职务,并任命弗拉德科夫为新总理,接着对政府进行大幅度改组。普京在当选总统后向全国公民致词时保证,

俄罗斯当代政治制度重要问题整理与解析

俄罗斯当代政治制度 关键词:典型的总统制总统集权制 Conflict between the president and the People’s congress(两权之争) (苏联解体后,从一开始的经济改革的选择再到两大机关的矛盾,最后通过武力确立总统制、三权分立) (1)人民代表大会与以总统为首的执行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治体制上出现了矛盾分歧,前者主张建立议会制国家,后者主张建立总统制国家,双方都有理由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双方对立的原因:1991年底,俄罗斯独立以后,选择了休克疗法的改革方案,土地私有化,经济市场化(这把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降到最低限度)。但是,这种激进的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反,经济急转直下,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这时,人民代表大会最高苏维埃对国家权力执行机关进行批判。 (3)两权对立的加深:国家政治体制的争论。 总统一方:废除旧宪法,确立新宪法,建立总统制,取消最高委员会,把最高苏维埃转变为专业性立法的会议。 最高苏维埃:执行权力机关受最高苏维埃监督,防止滥用权力。 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决定提交全民公决(1993年3月29日),决定将有关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交由全民公决。之后,总统试图解散人民代表大会,而人民代表大会也决定暂停执行总统命令。叶利钦还决定选举新的俄罗斯议会,在这期间全部以总统执行权力机关指导,切断人民代表大会的水电与对外联系。最后,炮打白宫,以流血方式确立了国家权力体制。 The features of Totalitarian Presidential system (集权主义总统制的特征) (1)总统决定俄罗斯的内外政策,而议会没有什么话语权。 (2)人事权掌握在总统手里。这样通过议会选举产生的少数党有可能进入政府,而多数党可能不能进入。总理由总统提名,议会杜马通过,其他政府成员无需议会同意,由总统决定即可。政府要员的提名任命完全由总统说了算。俄联邦政府几乎成了总统的一个普通办事机构。 (3)总统拥有强有力的否决权,议会的立法权受到很大限制。议会杜马通过的法案必须以总统签字后才能生效。 (4)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而议会很难监督政府。 (5)议会很难罢免总统。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总统职务,可以提前行使总统职权,让总理代行总统职权。这实际上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健康状况”界定不明。总统犯叛国罪等重罪,会议可以罢免,但程序非常复杂。 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赋予总统很大的权力,虽然各派力量颇有微词,但修宪程序复杂,至今未曾修改过。

当前国际形势分析

车辆工程一班 2201080127 孔武源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

俄罗斯市场分析报告(总)

俄罗斯市场分析报告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世界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及森林储备,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俄罗斯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结构既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民用工业落后。 1、俄罗斯重点特色产业 1.1石油天然气 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业长期以来在俄罗斯经济中发挥核心作用,乌拉尔牌石油价格是俄制定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依据。2011年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量双双出现增长,其中石油开采量为5.11亿吨,天然气开采量为6705.44亿立方米,约占GDP 的25%左右。 1.2冶金行业 俄罗斯是世界面积第一大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铁、铝、铜、镍等金属矿产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于世界前列,矿石开采和冶金行业在俄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2007年该行业产值为29557亿卢布,约占俄GDP的9%,其年度涨幅约与GDP相同。 1.3林业 俄罗斯森林覆盖面积8.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1%,居世界第一位。木材蓄积量807亿立方米,2007年木材加工行业总产值为

1.3万亿卢,占GDP的1.3%. 2、俄罗斯对外贸易概况 俄罗斯是全球第17大进口市场和第9大出口市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是俄罗斯进口的前三大类商品,2013年进口额分别为873.2亿美元、475.4亿美元和318.0亿美元,占同期俄罗斯进口总额的30.4%、16.6%和11.1%纺织品及原料,食品饮料烟草,鞋靴、伞等轻工业品的进口增长较快,进口额增幅分别为7.8%、6.8% 和5.3%。 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品、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宝石及其制品、木材及纸浆等。主要进口商品是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食品和农业原料产品、化工品及橡胶、金属及其制品、纺织服装类商品等。 目前,中国是俄罗斯最主要的进口货源地,2013年俄罗斯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金属制品,进口额分别为235.0亿美元、51.6亿美元和40.9亿美元,占俄罗斯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5.5%、10.0%和7.9%此外,家具、玩具、鞋靴和伞等轻工产品和运输设备也是俄罗斯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大类商品。 3、中国对俄罗斯重点产业市场分析 3.1纺织服装业市场 由于存在棉、毛原料匮乏, 纺织加工工艺陈旧, 生产设备落后, 服装及其他各类纺织品生产能力不足等因素,以俄罗斯目前的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无法满足庞大的国内市场。据统计俄罗斯每年消费各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