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开学第一课

民国大师开学第一课
民国大师开学第一课

民国大师开学第一课

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每到开学季的第一课,他都会开宗明义:“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

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

人讲过的。”每次上课,陈寅恪必携带要引用的书籍多种,以黄布

包裹,拿到教室,放在讲台。遇到引证的重要文句,必写在黑板上。讲到入神的地方,往往闭目而谈,至下课铃响,还在讲解不停。他

讲课虽多平铺直叙,但听课者并不觉枯燥,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

吴宓

讲课有欧美之风

国学大师吴宓,开学时常穿一袭灰布长衫,戴一顶土棉布睡帽,一手拎布包,一手拄手杖,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

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讲内容脱口

而出,一气呵成。他讲到得意时,便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

轻一重地敲着地面。一时兴起,吴宓还会在课堂上朗诵自己的诗作,甚至他写的情诗。他上课有些欧美之风,学生回忆:“先生讲课常

是漫谈性质的,只指定些参考书,要我们自己阅读,并多写读书报告。课上先生有时讲些文人轶事,风趣横生,使我们忍俊不禁。”

章太炎

声势浩大摆谱最厉害

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开学季声势浩大,摆得谱也最厉害。章名满天下,前来听讲者甚众,每次上课,都有五六个弟子陪同,有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一时俊杰,声名在外。章国语不好,便由

刘半农任翻译;常引经据典,便由钱玄同写在后面的黑板上;而一旁

的马幼渔则负责倒茶水,可谓盛况空前。章太炎讲课,开口就说:

“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前一句可真狂到天上去了,不过后一句却让听者很受用。

沈从文

睡觉不反对,请不要打呼噜

文学大师沈从文小说写得不错,但毕竟是文学青年出身,所以课讲得艰涩难懂。再加上他口齿又不清,听他讲课简直不知所云。不过,他颇有自知之明,开学季一开头就会说:“我的课讲得不精彩,你们要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直截了当,以示做人的真诚。经他这么谦虚地一说,反倒让学生有了几分的敬意。由此看来,大师的开学季真是丰富多彩,他们都个性鲜明,为后人津津称道。大师的开学季,已成时代的记忆,体现出了他们有别于常人的真性情,也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更为今天的师生,提供了借鉴与启迪。

梁启超

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极自负,他用的是先抑后扬法。

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刘文典与梁启超的开场白有同工异曲之妙,他是著名《庄子》研究专家,学问大,脾气也大,他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其自负由此可见一斑。

启功

在下所讲,全是胡言

启功先生的开场白也很有意思。他是个幽默风趣的人,平时爱开玩笑,上课也不例外,他的第一句话常常是:“本人是满族,过去

叫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胡言。”引起笑声一片。

他的老本家、著名作家、翻译家胡愈之先生,也偶尔到大学客串讲课,开场白就说:“我姓胡,虽然写过一些书,但都是胡写;出版

过不少书,那是胡出;至于翻译的外国书,更是胡翻。”在看似轻松

的玩笑中,介绍了自己的成就和职业,十分巧妙而贴切。

辜鸿铭

割心里的小辫子难

民国奇人辜鸿铭,学贯中西,名扬四海,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被外国人称为“到北京可以不看

故宫,不可不看辜鸿铭”。他在辛亥革命后拒剪辫子,拖着一根焦

黄的小辫给学生上课,自然是笑声一片,他也习以为常了,待大家

笑得差不多了,他才慢吞吞地说:“我头上的小辫子,只要一剪刀

就能解决问题,可要割掉你们心里的小辫子,那就难了。”顿时全

场肃然,再听他讲课,如行云流水,似天花乱坠,果然有学问,果

然名不虚传。

马衡

要知道什么是假的,先要知道什么是真的

马衡在北大讲“金石学”,带学生去故宫看商周青铜器。学生问他:“何以知道是真的?”马衡说:“若要知道什么是真的,先要知

道什么是假的。”学生又问:“那么,又何以知道什么是假的呢?”

马衡说:“若要知道什么是假的,先要知道什么是真的!”

顾颉刚

学问上要小题大做

一次习作,学生引用《资治通鉴》。顾颉刚说:“引用古书资料,要用原始书,《资治通鉴》是二手货,不足取信于人。”又一次,

学生粗心大意,写错字,老师骂他:“要细心,一个字都不可轻轻放过。”

再一次,学生出大题目要写作,这次老师骂他更狠:“你的毛病好出大题。要知道大题目费大功夫,不易做得充实;小题目可以做得充实有力,无懈可击。某些事,可以大题小作,在学问上则要小题大做。”

古直

做学问,不能靠二手货

古直在庐山东林寺设帐收徒,杜宣等人前去听课。古直问他带了什么书,杜说只带了一部《辞源》,古直勃然大怒说:“怎么我的学生用《辞源》?”杜宣说:“我不认识的字,不查《辞源》查什么?”古直更加怒了,大声地说:“怎么,我的学生查《辞源》?”后来古直缓和下来,才说:“做学问,不能靠二手货,不懂的字,要查《说文》,查《尔雅》,查《水经》。要查这个字的第一次出现的地方,这样才可靠。《辞源》这一类书,是二手货。我们做学问要有穷根究底的精神才行。”

黄侃

只要你不认为我有辱门墙,我就执弟子礼

章太炎、刘师培、黄侃三人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有一次,刘师培感叹自己生平没有资质优秀的弟子堪当传人,黄侃即朗声问道:“我来做你的关门弟子如何?”刘师培以为黄侃只是开玩笑,便说:“你自有名师,岂能相屈?”黄侃正色相告:“只要你不认为我有辱门墙,我就执弟子礼。”第二天,黄侃果然用红纸封了十块大洋,前往刘家磕头拜师。有人认为黄的学问更胜于刘,不必自轻身份,黄说:“《三礼》为刘氏家学,非如此不能继承绝学,此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黄侃只比刘师培小两岁。

顾随

自觉,觉人;自利,利他;自渡,渡人

叶嘉莹的老师顾随每次步上讲台,常是先拈举一个他当时有所感发的话头,然后就此而引申发挥,有时层层深入,可以接连讲授好几小时甚至好几周而不止。有一次先生来上课,步上讲台后便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三行字:“自觉,觉人;自利,利他;自渡,渡人。”

先生首先阐明的,就是诗歌之主要作用在于使人感动,所以写诗之人便首先须要有推己及人与推己及物之心。伟大的诗人必须有将小我化而为大我之精神,而自我扩大之途径则有二端:一则是对广大的人世的关怀,另一则是对大自然的融入。

八下语文试题(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综合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2分) 墨守陈规难发展;锐意进取创辉皇。 2.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斗者、搏击者。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惟有奋斗能留下深深的印记,惟有奋斗者能永葆青春的朝气。“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让我们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让更多奇迹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些国产电影没有历史的厚重感,完全是好莱坞似的套路 ..。 B.美国带有明显保护主义色彩的贸易调查和单边开启贸易战的做法,羁绊 ..不了中国人前进的脚步。C.2018年襄阳经济增速在全省锋芒毕露 ....,这与全市人民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D.气势恢宏的港珠澳大桥竣工的背后,是一大批恪尽职守 ....的建设者。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中国诗词大会”唤醒了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B.“襄阳马拉松”对于我市马拉松爱好者来说是不陌生的。 C.通过扶贫办全体队员努力,让“精准扶贫”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D.武大靖在平昌冬奥会500米短道速滑项目中夺冠的具体详情,被各大自媒体迅速转播。 5.“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能读懂一首诗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请把下面这首“第五届中国(海宁)徐志摩微诗歌大赛”获奖作品《月亮游向了他乡》,打乱的诗句顺序还原,最佳的选项是()(2分) ①我在瓦盆里养一尾月亮②少年长大,月亮游向了他乡 ③后来,花落了,瓦盆碎了④榆钱开花嘟噜噜黄 A.④③②①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④①③②

(完整word版)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民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之一.docx

民国时期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第 17 课民国时期的文化(二) ——文学和艺术 张家口市一中高级教师杨润平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把课本内容与旧有知识联系起来,了解民国时期文学和艺术 发展的概貌。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文学艺术革命不断发展,涌现出一些著名文学家、艺术家,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 2.了解无产阶级文学和艺术发展的伟大成就。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指明了文艺为人民,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历史文献。 3.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有:(1) 文艺团体: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左翼作家联盟。(2)人物和作品:鲁迅杂文、郭沫若历史剧、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骆驼样子》和《四世同堂》。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赵树理、丁玲、周立波。 (3)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 延安文艺座谈会。 4.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效果分析文学艺术作品,提高分辨和鉴赏能力。 教学建议 1.以文学为重点,其中又侧重鲁迅杂文和郭沫若的历史剧。 2.难点是如何使学生了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要内容和伟大历史作用。 3.文学部分设计为谈话法,边讲边忆边讨论,在和谐气氛中施教。音乐与美术调动 直观教学手段,课上欣赏。补充京剧和解放区文艺。 4,准备: (1) 鲁迅像; (2)《屈原》、《子夜》、《家》、《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录像片段,总计不超过10 分钟。或准备原书。(3)准备《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录音带。(4)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作品各一幅。(5)如有条件,可将(3) 、(4) 都编入录像。 板书设计 民国时期的文化(二)——文学和艺术 一、文艺团体: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左联。

民国语文——八十堂大师国文课

道德的勇气 罗家伦 要建立新人观,第一必须要养成道德的勇气(Moral Courage)。道德的勇气是和通常所谓勇(Bravery),有区别的。通常所谓勇,不免偏重体力的勇,或是血气的勇;而道德的勇气,乃是人生精神最高的表现。“匹夫之勇”与“好勇斗狠”的勇,哪能相提并论? 什么是道德的勇气?要知道什么是道德的勇气,就要先知道什么不是道德的勇气。第一、冲动不属于道德的勇气。冲动的行为是感情的,不是理智的,是一时的,不是持久的。他不曾经过周密的考虑,审慎的计划,所以不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它的表现是暴烈(Violence),暴烈是与坚毅(Tenacity)成反比例的。暴烈愈甚,坚毅愈差。细察社会运动的现象,历历不爽。第二、虚矫也不属于道德的勇气。虚矫的人,决不能成大事。所谓“举趾高,心不固矣”。我们所要的不是这一套,我们所要的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对事非经实在考虑以后,决不轻易接受;而一经接受,就要咬紧牙根,以全力干到底。 他所有的勇气,都是经内心锻炼过的力量,以有程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举一例来说明:我有一次在美国费勒得菲亚(Philadelphia)城,看一出英国文学家君格瓦特尔(John Dinkwater)的历史名剧,叫做《林肯》(“Abraham Lincoln”),当林肯被共和党推为候选大总统的时候,该党代表团来见他,并且说明因为民主党内部的分裂,共和党的候选人是一定当选的。他听到这个消息,沉默半晌,方才答应。等代表团走了以后,他又一声不响的凝视壁上挂的一幅美国地图,看了许久,他严肃地独自跪在地图前面祈祷。我看完以后,非常感动,回到寄住的人家来,半夜不能睡觉。心里想假如一般中国人听到自己当选为大总统的消息,岂不要眉飞色舞,立刻去请客开跳舞会吗?中国名剧《牡丹亭》中,写一位教书先生陈最良科举中了,口里念到“先师孔夫子,犹未见周王,老夫陈最良,得见圣天子,岂偶然哉!岂偶然哉!”于是高兴得满地打滚。但是林肯知道可以当选为大总统的时候,就感觉到国家重大的责任落在他双肩上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一件可快乐的事。凝视国家的地图,继之以跪下来祈祷,这是何等相反的写照! 道德的勇气是要经过长期锻炼才会养成的。但是要养成道德的勇气,必定要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天性的敦厚,第二是体魄的雄健。就第一个条件说,一个人有无作为,先要看他的天性是否敦厚。不要说看人能否担当国家大事,就是我们结交朋友,也要先认定他天性是敦厚还是凉薄,才可以判断他能不能共患难。凡对自己的亲属都刻薄寡恩的人,是决不会对于朋友笃厚忠诚的。自然这样的人,也决不会对于国家特别维护,特别爱戴的。所以古来许多大政治家用人的标准,是宁取笨重,而不取小巧。倒是乡间的农夫,看来虽似愚笨,却很淳朴诚恳,到患难的时候讲朋友。只有那戴尖顶小帽,口齿伶俐,举动漂亮的人,虽然一时讨人欢喜,却除了做小官僚,做“洋行小鬼”而外,别无可靠之处。就第二个条件说,则体力与胆量关系,实在密切极了。二者之间,系数极大。体力好的人不一定胆子大;体力差的人却常常易于胆子小。一遇危难,仓皇失措,往往是体力虚弱,不能支持的结果。《左传》形容郑国的小驷上阵,是“张脉奋兴,阴血周作,进退不可,周旋不能”。所以把战事弄糟了,用他们驾战车上阵的国王,也就误在这些马的身上。马犹如此,人岂不然。我相信胆子是可以练得大的,但是体魄是胆子的基本。担当大事的人可以少得了吗? 具备这两个先决条件,然后才可以谈到如何修养道德的勇气。修养就是把原来的质素加以有意识的锻炼。《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正是对于修养工作最好的说明。从这种修养锻炼之中,才可以养成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沮,黄河决于侧而神不惊”的从容态度。修养到了这个地步,道德的勇气才可以说是完成。但是有什么具体的办法,来从事于这种修养? (一)知识的陶熔

感受大师的魅力

感受大师的魅力 ——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有感 曹秀梅 得知全国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家于永正老师要来我校讲学,感到异常兴奋,终于有近距离一睹大师风采的机会了。可是,我没有想到,还有更大的喜讯在等待着我——一夜醒来,我竟然成了大师的弟子,这是让多少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所向往的事情啊,同时,也让我深知责任之大。 初闻大师之名,应该是2008年来到本校之后,初睹大师风采应该是2009年在聊城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的时候,记得他讲的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当他满头白发和蔼可亲的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我就被他的教学魅力所吸引。此后,我不断地从电脑上搜索他的文章,他的教案,学习着他的教学智慧。可是,今天,当我成为于永正老师弟子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对于老师本人的经历竟从来没有关注过。于是,我在百度搜索栏里敲下了“于永正”三个字。很快,他的基本简历、主要著作、基本特点、教育生涯、备课观点、个人贡献、主要事迹、社会评价等内容出现在我的面前。看过之后,我对于老师的敬佩又增加了几分。尤其是他的“五重”教学法更是引起了我的思考。今天,我就从这五方面结合他所执教的《爱如茉莉》来谈谈我的一点感悟。 一、重情趣 情趣,即性情志趣、情调趣味的意思。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应该重谁的情趣呢?很显然,应该是学生。于老师的课堂就十分注重学生的

情趣。以前人们常说,十年一个代沟,现在的人甚至认为两年就有一个代沟,可是,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你丝毫看不出代沟的迹象。按理说,70多岁的老人和十几岁甚至是几岁的孩子差距应该是很大的,但细观于老师的课堂,他与孩子们的心贴的是那样的近,你看他时嗔时笑,时顾时盼,哪里有一点儿老人的影子!尤其是他在学着文中小女孩的样子说了一句“这也叫爱?”更是引得所有听众开怀大笑。儿童的情趣时时充盈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处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的课堂,不生动才怪;这样的课堂,学生不爱听才怪;这样的课堂,不高效才怪! 二、重感悟 感悟是指学生对文本有所感触而醒悟或领悟。于老师说,我们教语文就要不断地教出恍然大悟。《爱如茉莉》这一课我曾经听很多老师讲过公开课,他们也是让学生找出“我”和妈妈的对话,然后请同学们来读,也采用了分角色,可是,都只是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读进去,学生并没有真正悟出“我”和妈妈当时的表情和语气,所以,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而于老师的处理就非常的巧妙。先请男生来当女儿,自己当妈妈,性别互换;然后,再请学生当妈妈,老师当女儿,进行角色互换。在互换的过程中,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当时人物的表情语气,这要比我们老师单纯的讲解来的更直观,也更易于学生接受。 此外,于老师在教授妈妈在病房中对莺儿说的话时,就指出身体很虚弱该怎样读,爸爸妈妈睡着的时候,声音能高吗?诸如此类的点

领略大家风采 感受科学魅力

领略大家风采感受科学魅力 2014年7月16日星期三雷阵雨今天是我参加夏令营的第三天,一改之前的高温,今天的北京天气凉爽,带着些许微风,我的心情甚好! 今天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各个研究室代表向我们介绍每个研究室的特点、研究方向、发展目标等等,十几个杰出的老师尽心尽力的向我们介绍中科院这所科研的最高学府,认真耐心的解答我们提出的每个问题,师生之间积极的学术交流,让我身边笼罩着浓厚的学术气息,我也不知不觉的徜徉在科研、学术的知识海洋中! 在各个老师的介绍中,我对中科院大气所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研究气象学科的最高学术机构,目前已发展成为涵盖大气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大气科学综合研究机构。这里有着先进而完备的仪器设备,有着众多优秀的导师,有着汇集各方的优秀学子,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有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气象人才,为中国的气象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我而言,以前的中科院大气所存在于学长学姐的谈论中,存在于冰冷的网页上,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中,但今天的大气所在我眼中,在我心里,它是一个有血有肉、丰富多彩、极具吸引力的学术圣殿! 令人惊喜的是,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见到了著名的气象学家——曾庆存!以往神一般的人物如今就站在我们眼前,还亲切的教导我们做人、做事、做科学,我甚是激动!还记得曾爷爷首先就教导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他说:热爱祖国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坚持世界大同的博爱主义精神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必须坚持并传承下去!曾爷爷身上的浓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我深有感触,也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并不能完全体会老一辈科学家对祖国的热爱,但我真切的被曾爷爷感染,那一刻,我心中萌发了为祖国富强而奋斗,为气象事业而努力的念头!在最后,曾爷爷语重心长的跟我们说:同学们,好好学习啊!你们要用双肩扛起新一代的责任,带领祖国逐步富强,引领祖国的气象事业走向更高的阶梯!这句话是老一辈气象学家对我们寄予的厚望,也是气象事业代代延续的体现。听完曾爷爷的报告,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气象之路,立志为我国的气象事业奉献一份力量! 夏令营还将继续,我期待更精彩的行程,期待交到更多的朋友,期待学到更多的知识,期待所有所有······

033118003802_0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

08.黄侃 1纵横语文教研室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一、人物简介 (3) 人物事件1:黄侃的“为徒之道” (3) 人物事件2:读书雅趣 (4) 人物事件3:“三不来教授” (6) 人物事件4:气坏胡适 (6) 人物事件5:穿“布衣钉鞋”的教授 (7) 人物事件6:未出任何著作的大师 (7) 人物事件7:孝子 (7) 二、适用话题 (8) 三、高考链接.................................. 8目录08.黄侃 一、人物简介 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1905年留学日本。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学校任教授。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

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人物事件1:黄侃的“为徒之道” 国学大师黄侃生性孤傲,桀骜不驯,一些生活问题也为时人所诟病,但在对老师的态度上,他有着独特的“为徒之道”,与平时判若两人。 黄侃师从章太炎后,对其十分恭敬。在他眼里,章先生饱读诗书,过目成诵,论及学问,简直无所不能。在黄侃面前,人们不能做出对章太炎的不敬之举,哪怕只是发发牢骚也不行。如果有人编排章先生,被黄侃听到了,他就会怒发冲冠,大声争辩,完全不顾及场合、身份。 他将章先生的笔墨视如珍宝,每当作文后得到章先生的批阅,必定将其文字装裱起来珍藏。知道他这一“癖好”后,章先生有时会特意写几幅字、几首诗送给黄侃。每当得到这样的“重礼”,黄侃都兴奋得手舞足蹈,反复摩挲,很长时间都不舍得释手。 黄侃在34岁那年,偶然得到机遇,拜刘师培先生为师。别人都觉得那时他已经名满天下,比刘先生有过之无不及,完全没必要屈尊 3 谒其门下,甚至章太炎都觉得他大可不必如此。黄侃却执意为之,到刘家行磕头拜师之礼。他说:“我要学习的《三礼》是刘先生的家学,要是不拜师,我怎么能学到正统的学问呢?这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吧。”可惜,刘师培在正式收黄侃为徒后不久就病逝了。但黄侃念念不忘,将其墓志铭做成拓片装裱后挂于书房,自称:“朝夕面对,如见师恩。” 黄侃尊重老师,并特别看重和老师交往的礼节;重视学问,在学问面前没有先生后生;时刻保持一颗公正的心,实事求是,从不做厚此薄彼的言论。此三点,可谓黄侃的“为徒之道”。正是因为深谙此道,黄侃终成国学大家。 人物事件2:读书雅趣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2、学习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概括人物特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在重要内容上加旁注,把握人、事、情三个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写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深入探究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与能力1、2,引导学生掌握写人的方法,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在重要内容上加合理的旁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常规教具和多媒体设备相结合。 【课前预习】 1、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2、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屏幕显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片段,让学生齐读来导入新课教学。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二、基础知识积累。(屏幕显示,学生个别阅读) ①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②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③生字、多音字及形近字辨析。(学生齐读) 莅校(lì)迥乎(jiǒng)精悍(hàn)步履(lǚ)谦逊(xùn)激亢(kàng)

高考语文素养提升:民国大师们上课开场白,领略不一样的大师风采!

高考语文素养提升:民国大师们上课开场白,领略不一样的大师风采! 穿越回民国上课,老师们的开场白,各有千秋,既见秉性,又现风格。有的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有的幽默地介绍自己,有的是精心设计的,一张口就不同凡响,有的则是随意而为,好似信口开河,其实意蕴深矣,有心者才能意会。 梁启超: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 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极自负,他用的是先抑后扬法。另外还对学生以兄弟相称,真是亲切啊。 梁启超说:“吾爱孔子,吾更爱真理。”1929年,梁启超身体状况渐趋恶化,学生谢国桢和萧龙友劝他停止工作,多多休息。梁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不久不治而逝。 1982年,谢国桢因病住院,犹坚持看书不已,萧龙友的儿子萧璋去看他,劝他养病期间不要看书,注意休息。谢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师训不可违!” 刘文典:“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 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刘文典与梁启超的开场白有同工异曲之妙,他是著名《庄子》研究专家,学问大,脾气也大,他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讲到得意处,他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 沈从文:你们睡觉可以,不要打呼噜 沈从文的小说写得好,在世界上都有影响,差一点得诺贝尔奖,可他的授课技巧却很一般。他也颇有自知之明,一开头就会说,“我的课讲得不精彩,你们要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这么很谦虚地一说,反倒赢得满堂彩。 他的学生汪曾祺曾评价说,沈先生的课,“毫无系统”,“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听他的课,要会“举一隅而三隅反”才行。

民国大师们的讲课风采

?民国大师们的讲课风采 ? ?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已成为时代的绝唱,他们开课讲学,各有千秋,光彩照人,影响深远。闲暇时看大师们的讲课风采,在读着有趣的同时,更令人深思。 著名文学理论家钱玄同的课上得特别好。上课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深入浅出,条理清晰,不带书和纸,只带一支粉笔,而讲每一个字的起源,从甲骨、钟鼎、大小篆、隶,源源本本,手写口谈,把演变的经过,旁及各家学说,讲得清清楚楚。张中行等人读书时,曾以口才给老师排名次,结果是胡适第一,钱玄同第二,钱穆第三。 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讲课前开宗明义:“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虽然是大师的风格,常人难以企及,但这也从另一面说明,自由授课在当时的大学里是很受推崇的。 著名外交家、书法家叶公超讲课最有意思。他上课从不讲解,只让坐在前排的学生,由左到右,依次朗读课文,到了一定的段落,他大喊一声“Stop”,问大家有问题没有。没人回答,就让学生一直朗读下去。有人偶尔提一个问题,他断喝一声:“查字典去!”这一声吼大有威力,从此天下太平,相安无事。 著名学者闻一多才华横溢,又有深厚的中文功底,言辞犀利,考索赅博,课讲得非常精彩。闻一多上课时,先猛吸一口烟,然后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别具特色,他的口才又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所以他的课堂每次都人满为患。 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是《庄子》研究专家,学问大、脾气也大,他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庄子》,我是不懂的,也没有人懂。”其心气个性跃然人前。抗战时期,遇日机轰炸跑防空洞,有一次看见作家沈从文也忙着往防空洞里躲,刘文典很生气地大声喊道:“我跑防空洞,是为《庄子》,我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跑什么?” 也有课讲得一般,仍让人难忘的大师。国学大师王国维上课时就不主动跟学生谈话,从来都是上完课就走。回到住所,钻进书房研究学术。但是如果有学生登门拜访,不管是求教或是辩论,他从来都是一律接待,不分老幼尊卑,而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有东南大学的学生特意赴京求教,就住在王先生家里。 上课谱摆得最大的非章太炎莫属。他学问大,想听他讲课的人非常多,因此他一般都上大课。他来上课都有五六个弟子陪同,弟子是钱玄同、刘半农等人,都是一时俊杰,大师级人物。章太炎讲课,这些人就在旁边端茶倒水。章太炎也不客气,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前一句可真狂到天上去了,不过后一句却让听者很受用。

世界顶级保险营销大师风采录

世界顶级保险营销大师风采录 摘要:世界顶级保险营销大师的风采录从推销之神原一平,到营销泰斗班费德雯;从行销女神柴田和子,到行销教父法兰克贝格。保险营销行业产生了许许多多世界著名的营销大师,保险营销机制是白手起家营销大 师赖以生长的…… 世界顶级保险营销大师的风采录 从“推销之神”原一平,到“营销泰斗”班·费德雯;从“行销女神”柴田和子,到“行销教父”法兰克·贝格。保险营销行业产生了许许多多世界著名的营销大师,保险营销机制是白手起家营销大师赖以生长的沃土! 推销之神 原一平 1904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23岁从商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离开长野到东京。 26岁时,身高145厘米,体重52千克的原一平进入明冶保险公司成为一名“见习业务员”。 在原一平刚刚涉足保险时,为了节省开支,他过的是苦行僧式的生活。 36岁时,原一平成为美国百万圆桌协会(MDRT)成员,协助设立全日本寿险推销员协会,并担任会长至1967年。因对日本寿险的卓越贡献,荣获日本政府最高殊荣奖,并成为MDRT的终身会员。 营销泰斗 班·费德雯 1912年出生于美国,1942年加入保险营销行业。 费德雯一生中售出数十亿美元的保单,这个金额比全美百分之八十的保险公司的销售总额还高。在其一生中,近50年达到百万圆桌协会会员(MDRT)标准。 而这一切,仅是在他家住方圆40里内,一个人口只有1.7万人的东利物浦小镇中创造出来的。 行销女神 柴田和子 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身高153厘米,体重73公斤,而且其貌不扬。 自1978年起,连续16年蝉联日本保险销售冠军。1988年,她创造了世界寿险销售第一的业绩,并因此而荣登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后逐年刷新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领略名师风采感悟教育智慧

领略名师风采感悟教育智慧 ——实验中学听虞大明《麦哨》一课有感 融安县初级中学张芳柏 从教十几年了,一直期待着有一天能与大师、名家面对面,现场聆听他们是怎样与孩子们共同学习语文的。终于在教研室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十几人来到了实验中学,来到了梦寐已久的名师课堂。几天下来,我们从不同角度领略了名师教学的风采,享受着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但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当属虞大明老师。朴实、自然、亲切、幽默外加智慧是听完课后呈现在我脑海中的所有词汇。 一、享受快乐,简而不约 虞大明老师执教《麦哨》让会场上笑声朗朗,这份快乐源于虞老师一颗不泯的童心,他的幽默和智慧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剥开”了一层云雾,孩子们乐在其中,我们也悟在心中。课前虞老师先拿自己的名字调侃开场,但面对不同的学生和环境,却依然起到了活跃气氛的作用,师生之间因陌生带来的距离也被瞬间拉近。虞老师没有繁琐的提问和无效的话语,“自信,是一种美丽”让学生敢于并乐于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把棒棒糖装进自己的口袋”是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潜移默化;“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道破了《麦哨》一课的设计思路;“善读生活之书”揭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看似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却隐含着大师对教育的诠释。 简洁,是教学的大气度、大智慧!纵观虞老师的《麦哨》一课,“揭示课题,交流预习——整体感知,梳理内容——聚焦重点,感受快乐——成果梳理,总结全课”的四个教学环节,但这份“简”却为孩子们提供了“留下方法、留下语言、留下感悟、留下真情”的广阔空间,给予略读课文以“从容推进”的充裕时间,从而彰显了课堂的丰厚与精彩,切实而有效地达成了虞老师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 二、用心评价,预习高效 回顾虞老师的课整节课都是在“聊”预习中进行的。自然、大气、和谐就像是聊家常,学生参与无障碍,特别是适当的、科学而又自然的评价方式更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认为自己预习的可以的请举手!”“为自己打上一颗星。”“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的请举手。”……“我特别欣赏‘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的同学,很有品味!”等这样的评价语看似很平常,却抓住了学生们喜欢被表扬的心理,满足了学生们小小的虚荣心,让他们体验了一把被认可的成功快乐。无需用刻意的方法只需要老师的用心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将这种欲望精心的呵护,科学的保鲜,努力让有效预习成为一种习惯,这样的课堂,怎一个“高效”了得? 二、顺学而导,教给方法 略读课文不是让我们教师忽略地教,而是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粉墨登场”地去学,因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知道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其最大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阅读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在《麦哨》一课的教学中,虞老师以交流预习成果开始,了解学生预习中读课文的情况,了解孩子们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了解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体会“采集茅茅针”的快乐,感受“吹麦哨”的快乐,让每一位孩子亲历学习的过程,从而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的身上,课堂上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虞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的基础上顺学而导,他的“导”重在授之以法,一方面凸显了“学

云南省首批盆景艺术大师风采

云南省首批盆景艺术大师风采 为你精心制作盆景理论、技法、造型、鉴赏、市场和造园等方面的专业内容,提供圈内最新鲜的行业资讯。每天六点,不见不散!近年来,云南盆景事业发展迅猛,在树木盆景、山水盆景及水旱盆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领军人物。今天,为盆友们介绍首批云南省盆景艺术大师。韦群杰1960年6月生,西南林业大学教授、体育部副主任。曾任中国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盆景委员,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云南省盆景赏石协会第一至第三届副理事长,现任云南省盆景赏石协会会长、云南省观赏石协会副秘书长。2004年被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评为“中国杰出盆景艺术家”,是云南省盆景赏石协会的发起人和创始人之一。其作品具有“雄奇秀美,自然流畅,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其人为推动和弘扬云南盆景、赏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荡气回肠》丨云纹石、铺地柏丨盆长50cm ▲《群峰竟秀》丨彩色斧劈石、铺地柏丨盆长150cm▲《滇池揽胜》丨汤泉石、铺地柏丨80cm×45cm×45cm ▲《江山多娇》丨云纹石、铺地柏丨盆长120cm▲《冬韵》丨昆明朴丨106cm×86cm×56cm▲《春韵》丨龟纹石、毛叶榉、小石积、小叶女贞杨云坤1962年3月生,云南省昆明

市人,现任官渡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第三、第四届常务理事;云南省昆明市园艺协会理事;云南省花卉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云南省盆景赏石协会一至四届副理事长。2004年被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杰出盆景艺术家”称号。其在盆景创作上非凡的艺术成就及在云南盆景事业发展中的突出成绩,得到了盆景界的广泛认可。 ▲《浩然正气》丨小叶刺檗丨树高90cm ▲《罗平春晓》丨龟纹石丨盆径60cm ▲《怒江第一湾》丨龟纹石、清香丨盆径100cm许万明1961年12月生,园林高级工程师,现任昆明市黑龙潭公园副主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理事、云南省盆景赏石协会副会长、云南省老干部花卉盆景协会副会长等职。2004年被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杰出盆景艺术家”称号,其个人事迹收录于《世界名人录》第11卷。其作品清新、自然、秀美,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书卷气,充分展示了他丰富而深厚的艺术功底。▲《两岸情深》丨真柏、龟纹石丨120cm×55cm▲《飞流直下》丨铺地柏丨树高96cm▲《潇洒走天涯》丨石榴丨树高86cm▲《沧海邀月》丨层石、真柏丨100cm×45cm▲《岩上风云》丨火棘丨树高50cm▲《溪林遣兴》丨滇朴、千层石丨80cm×40cm解道乾1972年12月生,毕业于西南林业大学园林专业。曾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第三、第四届

领略名校风采感悟教育魅力----报告

领略名校风采感悟教育魅力 ——赴兰培训交流学习汇报材料 西屯学区小村小学宋红兵 黄河两岸春潮涌动,五泉山下名师会萃。带着一份憧憬,带着一份喜悦,带着一份期待与责任,我有幸赴美丽的省城兰州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培训交流学习,心中除了万分的激动、兴奋,还有深深的感慨。这次培训不仅让我大饱眼福,收获知识,深受启发,而且给了我心灵的充实、精神的愉悦,情感的熏陶。两个月以来,我努力珍惜学习机会,主动和老师们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虚心聆听专家的学术报告及名师教诲,及时撰写心得感悟和教学日记,用心感受名校独特的教育魅力——浓郁的校园文化熏陶人,朴实、敦厚的校风感染人,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人,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影响人。下面我就这两个月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作以总结,和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一、领略名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一)畅家巷小学“畅美”文化建设特色 2012年10月18日,我们随从领导参观了畅家巷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畅家巷小学虽然占地规模不是很大,却凝聚着极具特色的育人精髓。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文体活动,以?畅美?文化的塑造为办学特色,抓?九项?文化工程建设(读背写观听赏会知练)突名校特色,展名师风采,营造出了以?欢畅?为主题的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优越环境。漫步于校园的角角落落,总能让人感受到那悄无声息、滋润人心的?畅文化?氛围。这一幕开启我们在这所校园里的?欢畅?参观之行。每个楼道都是?会说话的墙壁?,这个艺术长廊内每一张桌凳的摆放,每一幅美术作品的张贴,每一件手工艺品的展示,都充分展显其文化特色。让人不禁感叹这不只是一所学校,而是滋养人心,陶冶性情的艺术生活馆。最引人注目的是校园内各种文化宣传栏和富有特色的学生活动室:有悠久的茶艺文化宣传,这里的布臵充满了清新的大自然气息,簇簇绿竹,汩汩流水,绿色的地毯中摆放着蕴含古朴味的桌椅,层层书架,各种各样精致的茶艺品犹如一件件艺术珍品,让人不知不觉就能感受到浓郁的茶艺文化气息;还有体现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生活馆和陶艺馆,在这里学生不仅了解了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还能亲自动手烹调美食,

观民国时期大师纪录片的观后感

观民国时期大师纪录片的观后感 爱国是大师们事业的成功的一大法宝 SA10003022 李新飞 近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去网上搜索了一些民国时期的大师们的纪录片看了数集。看过之后,进一步认识了民国时期近现代中国科学家.教育家和艺术家的成长和成就历程。例如华罗庚,蔡元培,丰子恺,刘雪庵,常书鸿等等,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科学和艺术事业而奉献终生。 生活在民国时期他们,是历史给予他们天然的苦难环境。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深受外国列强的欺辱与压迫,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批批的爱国者努力学习,想通过科技和教育来发展自己的祖国。所以他们紧紧的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他们通过忘我的学习,成为科学领域,教育领域,艺术领域的大师。当祖国有难时,他们毅然的放弃外国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与自己的国家共存亡,为祖国各领域的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认为如果不是有爱国的精神在支撑着,大师们是很难面对当时的各种及其困难的条件的。如果没有艰苦的时代环境,很可能他们就不会有今天人们看到的成就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华罗庚,蔡元培,和常书鸿这么几位大师。 首先让我们说说华罗庚的人生经历: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 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 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数学方面是极具有天赋的,再加上他的勤奋好学和爱国的热忱使得他拥有了挑战并战胜任何困难的基础、动力和信心。从而成为数学领域里的一颗奇葩,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再讲讲蔡元培的人生经历和贡献: 片中这样描述蔡元培:他来自封建王朝,却成为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他出身科举制度,却成为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他独特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继承他理想的追随者为新中国走向现代书写了开篇。 大学教育是蔡元培教育理念中重要的一部分。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

聆听专家教诲 感受大师风采——参加深圳举行专题研讨会学习心得

聆听专家教诲感受大师风采——参加深圳举行专题研讨会学习心得 12月5--8日,有幸参加在深圳举行的《全国中小学高效课堂构建与名师专业成长专题研讨会》的教师培训。学习紧张有序,聆听了程红兵校长的《创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周峰教授的《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的策略》,吴颖民校长的《教育发展与学校改革创新》,罗鸣亮老师的《追寻简约而灵动的课堂》。深圳市明德中学校长程红兵老师的主题报告——《创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程校长一开始说,这次讲座,不讲理论,只讲案例,他通过24个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智慧课堂的意义。也许是我长期从事中学教学的缘故,也或许是我长期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缘故,程教授的报告总能引起我内心的共鸣,引起我的思考,引起我的联想,产生强烈的想表达、想交流的欲望,久久不能平静。程教授站在一位中学教师的角度,站在一位中学校长的角度,站在一位教育研究专家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深入浅出地,非常接“地气”地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幅“规范课堂”、“高效课堂”、“智慧课堂”的美丽画卷,仿佛就是在我们的眼前不断的打开一扇扇思维的窗户,把我们的思绪引得很远很远,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了目标,有了方向。

程老师的报告,理论建构体系完整,内在逻辑结构清新有力: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即有来自一线教学现场的实践案列,又有画龙点睛般的理论升华;即有国内课堂的精彩点评,也有国外的课堂的精彩对比;即有教育内部对教育现象的反思,也有教育外媒体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即有现实的鲜活案列又有我们的祖先教育的深遂智慧。让我们不仅深刻理解了什么是“规范课堂”,什么是“高效课堂”,什么是“智慧课堂”,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建设这样的课堂,也让我们从另一侧面深刻地懂得了“什么是教育研究”,“究竟应该如何来做教育研究”。程教授的报告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研究典型案例。虽然他的报告主要是站在学校教学管理者的角度,但对我们中学教师还是极具教育启发性的。听了程老师的报告,我对他的一些论述甚感受益匪浅。 一、一堂好课的标准:五个“实”,即扎实的课(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常态下的课)、真实的课(有缺憾的课或有待充实的课)。如果我们的课能够真正做到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有常态、有遗憾,那么这样的课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真实可信的,才是效果长远的。对比自己的课,距离甚远,心中倍感惭愧。 二、教师备课时必须做到的几个“有”: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

小学语文老师“千课万人”听课有感:走进大师,领略风采

小学语文老师“千课万人”听课有感: 走进大师,领略风采 我有幸第二次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撇开繁忙的工作,带着一份对与大师同一课堂的期盼,我和同事一起来到了杭州,走进了“千课万人”的会场。整整两天,虽然一直坐在听课会场,没有时间出去领略杭州这个现代城市光彩的一面,没有时间去那为世代文人所称颂的西子湖畔走上一圈,但并没有留下遗憾。因为,在会场,我目睹了王崧舟、孙双金、窦桂梅、薛法根、虞大明、孙双金等著名特级教师的风采,我的收获满满。 短短两天的听课学习,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每天坐在体育馆硬凳上,一听就是10节课,高密度的课堂让人休息的时间很少,长时间的坐姿让人感觉有些疲乏;但我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那课堂教学堂堂精彩,那大师风采个个让人折服。这样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我走近了大师,再次领略到了大师的风采!

短短两天的听课,却是对我的一种历练。领略名师风采,并从中汲取经验。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周一上午王崧舟老师的课。 像去年一样,王崧舟老师还是进行同课异构——《望月》。同样一篇课文,同样的一个人,却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设计,走了两条完全不相同的路,却达到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地。这一点让我很是佩服。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向来以清新出名,如诗的感觉充溢着整个课堂。王老师的课,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我们聆听着,沉醉着,仿佛经历了一种心灵的洗礼。当王老师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从红地毯上走入课堂时,全场的教师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望月》的第一课时,紧紧围绕“读月”而展开,把长的课文读短,读通。《望月》一文,742字,但在王老师的演绎下,已不仅仅局限于这几个字了。在王老师引导下,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作者:张英进发布时间:2004-8-25 13:20:40 一电影与「知识考古学」 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的成功,使中国电影研究自80年代中期开始就成为在西方颇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领域。与此相反,1949年以前的电影却罕有问津者。本书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将学者的注意力转移到1910-40年之间的中国电影。对民国时期城市文化语境下的早期中国电影进行持续的研究,将大大地扩阔中国电影研究的历史视角。除此之外,本书的第二个目标是将电影建构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文化力量,并将电影研究与正在发展的上海文化史研究联系起来。本书将论证,电影文化作为特定社会政治语境下的文化现象,是一个能为现代中国知识考古学提供丰富资源的据点。 我在这里引用福柯(Michel Foucault)「知识考古学」的概念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首先,民国时期的大众电影文化还没在中国研究领域得到深入探索,大量文献研究还有待于电影与历史学者去做。其次,由于大批原创电影流失,早期中国电影的探索就像考古学一样旨在挖掘人文遗迹。它必然根据那些繁杂的资料来源,像广告、影迷杂志、电影说明书、海报、影评、传记等,来描述这些文化现象在早期历史文本中的构造和功能。第三,由于文献不能被彻底描述,这些被考古研究所披露的信息有待进一步提炼甚至修改。而新文献的出现将对那些文化遗迹的制作、管理、发行、流通、运作的种种假设提出新的挑战。有鉴于此,本书在方法论上与知识考古学相连接,系统地研究那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和文献,而这些文献往往是被现代中国的标准化的社会政治历史书籍所埋葬和草率处理掉。 本文将简述本书所集论文,并把它们分为三大主题:机构与革新、再现与实践、建构与争辩。最后,我将通过对某些文献来源的概述,指出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题目。 二电影与城市文化:机构与革新 本书的第一部分,「电影罗曼史:茶馆、影院、观众」,侧重于1910-30年间城市电影观众所感兴趣的家庭罗曼史。张真的〈茶馆、影戏、《劳工之爱情》〉,讨论1922年的由郑正秋所写的这部尚存的最早电影短片。该文叙述了20年代传统中国戏剧的巨大影响渐渐被电影手段和情节处理所取代的过程。在重构茶馆文化气氛的同时,张真指出电影从戏剧的外在性(滑稽戏的表演)到情节的内在性(心理动机)的转变留下了很多矛盾,这些矛盾在当时需要以阶级和性别的观念来解释。 从机构的历史来看,中国电影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不只是张真所说的茶馆文化,还包括文明戏。郑正秋早期的影戏中就体现了文明戏的模式。二十世纪初,文明戏本身的改变很大,由清末与政治息息相关的创作转化为家庭伦理剧。郑正秋的文明戏传统,尤其是它对城市文化和流行趣味的重新重视,被后来的电影投资者和制片人所采用。因此,它也可以说是20年代上海电影观众和电影工业定型的重要因素。

(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

民国时期的南京(历史)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起义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首都。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消息传出,举国沸腾。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1)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江、浙各省起义军将领集会,决定组织苏浙联军,兵分三路(中路浙江军担任主攻,右路上海军,左路江苏军),攻取南京,配合武汉革命军的作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12月2日,江浙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热烈欢迎。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两江总督署的西花厅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为国旗;向全国各省发布废除旧历、改行世界通用的公历(月、日、星期)的通电,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的1月1日(阴历辛亥年11月13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1912年为民国元年)。将公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3)《建国方略》 1916年以后,袁世凯复辟称帝,张勋复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经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所著《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建国方略》给于南京以极高的评价:“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1)北洋军阀时期的南京 1912年2月12日,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4月1日,孙中山让位,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 从1912年4月袁世凯上台到1927年4月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一段时间一般称为北洋军阀时期。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大业。孙中山抱病北上,发表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结束军阀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对夫人宋庆龄和他的同仁再一次表示,愿归葬南京紫金山。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