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的特征

意境的特征
意境的特征

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体现“自然美”

意境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在艺术的意境中,艺术家描绘的景物、事物是情感的载体,因而是情感化的景物、事物,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同时,艺术家表现感情时,又必须渗透、融化在景物和事物之中,也就是“化情思为景物”。意境就是“化景物为情思”和“化情思为景物”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国美学史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一种是“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另一种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后者更被看重。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还讲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显然,意境中的情是“景中情”,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在客观意象中体现出主观情感,在艺术形象中蕴含着艺术意蕴,它是凭借艺术家的技巧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情与景契合无间、高度统一,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意境”追求“自然美”的审美趣味。例如郑板桥画竹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托物寓意,借物抒情,以竹的自然特性来象征高风亮节、正直坚贞的美德;正如王夫之说的“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杜甫的诗更能体现这种境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虚实相生——体现“朦胧美”

虚与实是艺术辩证法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虚实对比,虚实相生,晶我国传统艺术最用的艺术手法。所谓实境,是指艺术家运用文字、线条、色彩、声响、动作等直接表现出来的实际存在的形象,它能为欣赏者通过感官直接认识和把握。所谓虚境,是指艺术品借助实境的描绘间接地暗示象征而表现出来的形象。它不能直接由感官把握到,必须通过想才能感受到。

意境的虚实结合的特征,给欣赏者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的余地,欣赏者可以在联想中进一步补充、丰富作品酌整体意境,故给人以“朦胧美”。这种想象的虚实相生的“朦胧美”如:南宋画家“马一角”马远的画,其画总是留出一角空白,《寒江独钓图》更是用天空的空白突出“寒”、“独”的意境;再如中国戏曲舞台表现和舞台背景同样是虚实结合的效果;建筑也是将实景与虚景完美结合,从而扩大和丰富建筑的空间和意境。

(3)韵味无穷——体现“超越美”

我国古典艺术一向重视含蓄美,追求一种“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这一特点在意境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它是避免直抒胸臆、直白表现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

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篇》中更是提出了“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以世间万物的现象为“环”,而将中国古代处于宇宙生命本体地位的道作为“环中”,就是要通过“象”去体认宇宙生命本体的“道”,通过有限达到无限,由实达虚,升华超越于物象之外,追求一种博大深沉的宇宙观与历史人生感。“从刹那见永恒,以咫尺见千里,是中国艺术家创构艺术意境的切入点。在富于历史感的中国人心中,时间的观念相当之强。人事沧桑、家国兴衰、年华消逝、际遇沉浮,都通过时间的流转而万象纷呈。从时间长流中,截取某个片段;从纷纭的万象中,撷取具有象征性或内涵深沉的事物,作为辐集思维、浓缩感情的焦点,这样,表面看来一刹那间的事,都因为来自历史长河,物象的形成,也都因为曾处于整体的一定地位而存在于悠悠天地之行中,从有限可窥无限,在瞬间可体味永恒。”

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典诗文追求言外之意,中国古典音乐追求弦外之音,中国古典绘画追求画外之情,都是要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达到无限的艺术意境。正如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所讲:“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和画,流传下来影响极大的两句名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就是指诗中应有画的意

境,诗歌最宝贵的并不在文字之内,而在文字之外,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画中有诗”,就是讲绘画也要有诗的韵味,使诗情和画意融会在一起,通过绘画形象所表达的,不仅是视觉看得到的景色人物等等,而且还有视觉无法看到,却可以感受到、领悟到的东西,也就是从有限的绘画中体悟到无限的意蕴。

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体验自然之美,感悟人生真谛。 4、掌握学术说明文这种体裁的艺术特征、表达方式和具体做法。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 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通过联想想象,真正步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去,充分领略已经之美。课前预习要求:查找课文中意境、意象等文学术语的含义,理解文章中引用的文学评论性的文字,理解文中相关诗歌。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导入:在高中诗歌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给你一首诗或几句诗,问你在诗歌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比如同样是王维的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两首诗所表达得已经有怎样的差别呢?(雄浑苍凉与清冷孤寂) 提问:那么何为意境呢?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意境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举例王维的两首诗中的诗句的意境。) 简单的说起来意境就是指“情”与“景”的结晶。 如何更好地了解意境的含义,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情思、意象、语言是诗的三要素。意象是连接情思和语言的纽带。诗中所描绘的寄寓情思的艺术形象,只是意象。刘禹锡说过“境生于象外”可谓一语中的,他所指的是意境是弥漫于意象之外的一种空灵融彻的诗意空间。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如果说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意象=物象乘以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练习:指出下列诗词中的意象和由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氛围。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寒蝉凄切》)伤别情怀 2、日出江花红生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快乐生活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清幽绝俗 同学们打开课文,看看章中作者是怎样清晰地说明意境的特征的呢? 意境的主要特征 表现特征——情景交融景中藏情式 《送孟浩然之广陵》 情中见景式 《幽州台歌》

文学概论整理

1、现实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现实感很强的叙事文学,简而言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 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两大特征。再现性指正视现实,真实地再现现实的矛盾和规律,作家的思想感情包含在真实的描绘之中。逼真性指以写实的方法仿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逼真地描绘。 2、理想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抒情诗歌、散文、《西游记》一类魔幻作品。简言之,理想型文学是一 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具有表现性与虚幻性两大特征。表现性指侧重表现作家的情感、理想、幻想等主观世界。虚幻性指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虚构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虚幻形象。 3、象征型文学:(指历史上的寓言、童话、象征诗歌等)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 态。具有暗示性与朦胧性两大特征。暗示性指作品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某种意义、思想。朦胧性指作品的寓意较为朦胧宽泛,难以用单一的确定意义去概括。 1、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的特征?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于现实生活。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反映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现实生活。虚幻性是指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2、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体裁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①凝练性。诗的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②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一跃而到另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诗的跳跃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同一个情感线索维系着。③音乐性(节奏韵律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 小说的基本特征:①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②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③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地描绘环境,才可能具体、真实地揭示出人物活动和矛盾冲突的现实根据。 散文的基本特征:①题材广泛多样。题材广泛多样是我国散文的历史传统,它可以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怀友、访旧,也可以描写风土人情,展示国际风云,细摹花鸟鱼虫,对散文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②结构自由灵活。散文是一种结构自由的文学样式,它的结构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灵活、随意,是它的长处。 ③抒写真实感受。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抒写作家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是散文的一大特点。 戏剧的基本特征:①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②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把矛盾冲突加以高度的集中,使之达到尖锐、剧烈的程度。③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台词)是用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 4、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 5、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审美特征。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 作者:任虎马阳阳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7期 摘要: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繁多。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它们经过了宗教、政治、环境、人物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以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国的文化精神。而中国绘画的“意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蕴与氛围,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表现语言。 关键词:意境;中国艺术审美;山水画 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影响艺术审美的主要因素包括哲学、环境、宗教、政治等因素。西方艺术追求客观真实,在早期的油画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略见一斑。但中国的艺术审美则更注重意境,强调心灵的高贵。 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唐代的诗歌创作中,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景,三曰意境。”皎然在《诗式》和《诗议》中,论述了“取象、取义、取境。”宋代郭熙、郭思撰写的《林泉高致》一书中,明确使用境界来要求画家画出诗意。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於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也就越来越多了。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 1 情景交融说 在明清时期对于意境的定义即——情景交融即意境。画家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明确的提出了情景即画中境界的说法,他的主张“情景者境界也” 是比较早的对境界这个审美概念所作的明确界说。清末明初的王国维沿用情景交融说来解释和强调境界。他把真切不泛的情景描写视为艺术作品有无境界的主要标志。在他的《宋元戏曲考》中明确的使用了意境一词。

简析中国文学中的意境

简析中国文学中意境 摘要:“意境”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学特色的名词。意境所展现的美感在我国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我国现当代作家所重视的审美范畴。 关键词:意境;中国文学; 一、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学特色的名词。关于意境,从字面上即可得出两个问题:是“意”与“境”还是“意”之“境”? 前一种说法认为“意”是主观的情思,“境”是客观的景物,“意境”就是主客观的结合,“意”与“境”这两者是一种平列的结构。后一种则认为它是偏正结构。 按《说文》的解释,“境”是指时间中止之处,后来引申为空间中止之处,如“边境”,再往后引申为精神达到的高度,这就是精神境界,再往后引申为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因此,意境从词义上说,就是意之境,意思是诗意情感疆界的无限的绵延、扩张的艺术效应。如果从今天我们的理解倒推,意境应该是思维对存在的一种能动的形象化的反映,是诗人所选择的典型的生活画面,通过诗人富有感情色彩和透析能力的心灵,而折射出来的一幅动人的艺术画面。就像一束阳光通过棱镜,生成绚丽的七彩,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使人认识它的本质,并能使人产生某种情思上的共鸣,引起许多美好的联想。 童庆炳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 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二、意境的构成 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

意境的主要内涵

意境的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於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犟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犟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於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犟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传说美术所犟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於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徵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

《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外练习

《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外练习 诗词的意境至少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 第一个层面:情景交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一、景中藏情式: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两题 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 (2)这首诗一共写了哪几方面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1、(1)初夏的风光;清和(清新、和暖)(2)晴景、雨景、远景、近景;表达了诗人对夏日风物的喜悦心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①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②已息,几杖复何铭? 【注】①法酒,一种按古法酿造的酒。②机,机心,世人争权夺利之心 这首诗是刘禹锡遭贬后的作品,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认为这首诗充满了消极情绪。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不同意。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他从蜂的勤奋中受到启示,师蜂自励,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并要像鹤那样修德养性,熄灭那争权夺利的机心。(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寂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

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文学意境有其独有的特征,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 曰情。” ①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繁采寡情, 味之必厌。”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南宋范希文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 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情生景,景生情, 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另有人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这一说便道出了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此类文中,作家藏情于逼真的画面,虽不言情,但画中之情跃然于眼前,更显情真意切,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②这一段是描写荷花的散文, 读过之后,我们闭眼想往,在一片葱绿之中,挺立的是纯洁的荷花,似乎可以触摸,更甚而,似乎可以闻到淡淡的荷花香。文中写到“袅娜” , “羞涩” , “明珠” , “星星” , “美人” ,尽是美丽的词语,显现的是一副夜晚不同风姿的荷花图,这种美丽的景致连作者的淡淡忧愁都能消去, 句句非写情, 但字字皆是愉悦的心情, 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话。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此类创作往往是直抒胸臆,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③ ①王国维:《文言小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第 33页。 ②朱自清:《荷塘月色》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91年版,第 155页。 ③陆游:《唐诗宋词鉴赏·(示儿》 ,华文出版社 2009年版,带 234页。

文学形象浅析

文学形象浅谈 摘要:欣赏文学形象能使人直接感受实际生活的感性形态,在审美观照中把握自然与社会,确证人自身的本性与本质,即同时把握现象和本质。文学形象还是作品艺术价值的直接体现,是文学欣赏与批评的具体起点。 关键词: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典型、文学意境、象征型文学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当然这仅仅是对文学形象总特征的一种模糊概述,在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还有着它们不同的具体特征,而且还要结合着对其高级形态的讨论才能看的更清楚。 当我们了解了文学形象的概述后,我们可以根据文学形象的特征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讨论。 首先我们把文学形象能够伟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这是文学形象的一般性特征。学习时应注意,文学形象的概括并不都是如过去理解的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而是可以借助多种艺术方法,如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传达出丰富内沙涵,这也正是文学形象的价值所在。 其次特征化在定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片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识记时应了解“特征”的内涵。其中艺术止境形态则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象征意想构成,成为独立互补的三足鼎立的艺术止境结构。 文学形象作品典型在定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其作品中人物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是定实型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应注意这个概念与传统典型论的区别,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折来识记。并且通过对人物的生活环境进行真真实实描写,又可以通过其描写来升华作品典型。在进行描写的时候不仅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又能辩证典型性格的辩证。 在通过对文学形象典型的深入分析中,可以得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主要特征通常要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同时也要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成功的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应是丰满的、复杂的,应该呈现出多侧面、多方向、多

意境的审美

意境的审美 意境的审美预览: 意境的审美特征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 意境的审美正文: 意境的审美特征 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之说。在文学范畴,意境就是抒情作品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中国艺术特别是文学艺术具有怎样的审美特征呢?具体说来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我们先来看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诗妙就妙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层面。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意中之境的艺术空间。 (二)意与境浑的情形美 我们看《春晓》这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既有对春晓美景的赞美,又有对花残春短的惋惜。这复杂而微妙的审美感受被诗人巧妙而完美地编制进诗的意境里,使人读了玩味无穷。 不管是“赞春”还是“伤春”都是作者心中之“意”与心中之“境”的结合,这种结合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三)深邃悠远的韵味美 我们来看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虽未直述李白与孟浩然如此告别,也未直接抒发二人感情有多深,然而,通过烟花、天际、孤帆、碧空、江流这一些意象却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丰富的间接的意象,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离别的场面,而且深切感受到离别之情如何深沉。正是这直接意象及其所引发的间接意象,构成了诗的意境,并在这意境里产生了一种韵味,离别的痛苦、友谊的深厚一切都在这韵味之中。 虚与实、意与境的结合能产生超越其本身的艺术效果。意境的无穷韵味也是在虚实相生意境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因为这种种结合和韵味中国文学艺术才有超越其文字本身的境界,才能透过文字给读者创造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

论“意境”的审美特征

1 论“意境”的审美特征 摘要:意境是我国文学理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不仅诗词、 绘画讲究意境,舞蹈、音乐、戏剧、小说等等也无一不追求意境的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 批评中, 意境也可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可以说,没有意境的作品是毫无审美价值的。 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 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则是从有限窥视无限,在有限的作品内容之中,窥探到无 限的精神世界,至于这个精神世界有多大,有多宽,那就是一个意境营造的问题了,同时不 同的欣赏者看到的世界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意境的神奇之处、美妙之处了。 本文从“意境”的历史现状入手,首先对意境的历史源流进行了回顾;其次,在此基础 之上对意境的内涵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再次,对意境的创造规律进行了阐述和总结;最后, 通过意境创造规律的特点,总结出了意境的审美特征——气韵生动的“形象美”、意与境浑 的“情性美”、韵味无穷的“含蓄美”和情溢于境的“抒情美”。 关键词: 意境 历史源流 内涵 审美特征 Abstract:Mood is one of our original concept of literary theory, it is the Chinese nation embodies the aesthetic ideal.Not only poetry, painting, pay attention to mood, dance, music, drama, fiction, etc. are all also pursuing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In artistic creation,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mood can also be used as a standard measure of artistic beauty.Can be said that there is no conception of the work is no aesthetic value. The final composition Artistic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by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was able to achieve.Unlimited creative expression is a finite, Barry trend concentrated in within close proximity to appreciate the infinite from the finite spy, in the limited content of the works among a glimpse into the infinite spiritual world, as to how much the spiritual world, there arewide, it is a question of creating a mood, while those who see a different appreciation of the size of the world is not the same.This is the mood of the magic, the beauty of the. This article from the "Mood" in the status quo of history, the first origin of the conception of history were reviewed; Second, in thi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ion and classified; again, the creation of mood law are described and summarized;Fin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od to create law, summed up the mood of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 Lively style "image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Surrounding "Love of beauty" and lasting appeal of "subtle beauty" and love overflow in the territory"lyrical beauty." Key Words: Artistic conception ;Historical origin ;connotation ;Aesthetic features

文学概论:文学概论(自己)

举例说明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文学典型的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二、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1.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地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例如:陆游的《示儿》,把临终的一句遗言变成千古名篇。 2.文学典型的“特征性”,要分两个层次来理解 (1)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例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 (2)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也就是要调动言语的特征性,细节的特征性,场景的特征性,事件的特征性,等等,为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服务。 三、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1.这种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心灵是晶莹的、高洁的、可爱的,她多彩的性格侧面主要有“三心”,即少女之心、诗人之心、士子之心。 2.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它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1)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 (2)二是要看灵魂所呈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 (3)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文学意境的特征: 一、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二、文学意境有以下三个特征: 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第三是情景并茂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它在意境中处于核心统帅的地位。 3.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意境的分类: 中国古典文论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分类方法。 第一种是“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 第二种是“有我之境”,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 “无我之境”,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审美特征

艺术诸形态的审美特征 一、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真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中国书法艺术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线的艺术”。他兼备具象和表现两种功能。无色而具备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在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笔法墨法相间相润,使得字体肥瘦枯润,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而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经过秦始皇时小篆发展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他的自由而多样的线条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象和传达出各种形体、情感和气势,形成中国的审美风貌的书法艺术。 不少人坚持书法是抽象艺术。其中一种典型的看法:汉字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而书法艺术是“抽象符号的艺术”总之,中国书法美学在艺术本体上的争论,反映了我国书法审美意识的自觉和书法精神的高扬。 书法艺术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弛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像物于飞潜动植流寺之夺”。那么,我们要问,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1、姿态美。书法艺术的姿态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取之于具象的书画和结构所体现的一定的形体美,二是取之于偏于抽象的“形势”,即动态美。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事物的具象美,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真云”。一般来说,汉字字形结构在书法创作者有意识的局中,可以形成一种间接曲折的艺术效果。加上对自身人格生命的反应,使点画笔墨形成一种用笔之力、运笔之势,而反映出生命的动态美。孙过庭对书法的具象美与动态美同意形成的姿态美非常赞赏,惊叹道:“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痜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这里,既有具象美、又有动态美,其“异”、“态”、“势”就是书法姿态美的不同层次和纬度。在书法作品中,篆书的回环曲折的用笔,给人一种字若飞动,流畅飞扬美。而结构整体统一,分行布白的圆润整齐,宽舒飞动的姿态美令人赏心悦目。而隶树和楷书的各种上、下、左、右挑起或拖拽的笔势,能给人在安定中以飞动流美的审美感受。而草书行书以富于运动感的点线去表现生命运动的或轻盈、或敏捷、或矫健的动势,都具动态美。如王羲之《兰亭序》,具有一种浑然天成、西联含蓄、迂回玲珑的秀润美;而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字字挺拔,笔笔奔放,园劲激越,诡异飞动,锋芒咄咄逼人,渴笔历历在目。孙悦和怀素的草书,仪态飞舞、放纵跳脱;笔势连绵回绕,酣畅淋漓;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笔致劲骨天纵,而又出神入化。他们在草书中追求“孤蓬白振,惊沙坐飞”的险绝美,达到动人的姿态美的高峰。 2、表情美。孙过庭《书谱》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阴惨阳舒,本乎天地之心。”将书法的表情美特征揭示了出来。我们已经说过,书法并不对现实事物进行亦步亦趋的模拟和复制,而是出自天地自然的人心营造之象,是由“形象”而直至“虚像”——“心话”的。书法从不以复制现实为己任,相反,他从写字到作为一门艺术生成的全过程就是努力挣脱现实世界现实形势强制的过程,它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文化创造形式,显示出独立于万象之表的“书魂”。书法不依附于物象和字义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使其艺术的灵便性获得充分解放,更能自由而超迈地表现书法家满腔激情和诗意情怀。 3、意境美。著名书法家沈伊默说:“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书法的意境美是书法作品的总体审美意向和审美氛围,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所在。一幅有诗境的书法作品,除了书法的形质之外,还有动态美和表情美,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体现出作者的某种审美理想和美的追求,也就是说,在有形的字符中,荡漾着一股灵虚之气,氤氲着一种形而上的气息,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而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当中。 总而言之,意境美是书法艺术高低的标尺。有意境,则成高格;无意境,则成“奴书” 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建筑被谢林称为“凝固的音乐”,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首先,表明建筑作为空间艺术,却可以在欣赏中逐渐还原或转化为时间感受。其次,建筑如同音乐一样,具有象征的寓意,可以激发观者不同的审美体验。再次,建筑的艺术手法上与音乐有许多近似之处。 建筑师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功用和审美的统一。建筑的象征之美与环境之美交融时,便就产生一种独具深蕴的审美意境,一种总体象征意味。 三、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文学概论简答题

文学概论简答题 1、简要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1)情境交融;(2)虚实相生;(3)感会于心;(4)韵味无穷。 2、简要阐释文学的基本属性。 ①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②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③文学再现社会境遇。 3、简单阐释再现型文本及其特征。 再现型文本是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它的特征有客观性、理智性、细节逼真性。 4.、简要说明文学媒介演变的主要历史阶段 1.口语媒介; 2.文字媒介; 3.印刷媒介; 4.大众媒介; 5.网络媒介。 5、简单阐释大众文化文本及其特征。 大众文化文本是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输的、注重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的文学文本。它的特征是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文体的流行性和模式化、故事的类型化、观赏的日常性、效果的愉悦性。 6、简要说明文学文本层面要素。 (1)语言层;(2)形象层;(3)意蕴层;(4)余意层;(5)衍意层。 7、简单阐释表现型文本及其特征。 表现型文本是注重呈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富于想象性的文本。它的特征有主观性、情感性和想象性。 8、简单阐释文学的特征。 ①文学是一种语言性作品;②文学的语言富有文采;③文学要表情达意。 9、简单阐释象征型文本及其特征。 象征型文本是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它的特征有暗示性、说理性和待解性。 10、简单阐释高雅文化文本及其特征。

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它的特征是语言形式创新、表现社会关怀、呈现个性化趣味。 11、简要回答文学意象的特征 ①指意性②暗示性③朦胧性 12、简要阐释文学媒介的特点。 文学媒介的选择和运用在特定语境里总是关涉文学文本的意义及其修辞效果。特点:①涉义性;②物质性;③中介性;④语境依托性。 1、简述历史上的文学批评论。 ①第一,批评是艺术说。②第二,批评是科学说。③第三,批评是兼容说。 ④第四,批评是意识形态说。 2、批评者具备的主体条件是什么? ①审美感受力。②理性分析能力。③文学史眼光。 3、小说的时空情境是如何构成的? ①叙述时间既遵循时间的客观性,同时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是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矛盾统一。②小说中的空间是叙述空间。叙述空间不是纯客观的空间,是由作家选择的地域范围、景致器物、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③叙述空间与叙述时间紧密相连,叙述空间要在特定的时间段中伸张延展,叙述时间也要在特定的空间中连绵持续。叙述空间的各个因素和叙述时间的不同类型相组合,就创设建构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虚构性的动态立体的时空情境。 4、简要阐释文学阅读中读者的主体条件。 ①阅读期待;②语言阅读;③形象感受;④意蕴体味。 5、举例说明散文“结构形散神聚”的特点。 ①散文的“散”是“形散神不散”,“形散而神聚”。②“形散”指散文结构自由随意,不拘成法;“神聚”是散漫的材料、形式、手法等都被统一的主题、情感、意蕴所凝聚。所以,形散是散文外在的表象,神聚才是散文内在的精髓。③举例。 6、心理分析批评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第一,以揭示文学活动中潜伏的各种无意识动机为目的,文本语言的隐意内容成为批评关注的对象。②第二,心理分析批评的途径是“症候”分析。

摄影艺术的审美意境

摄影艺术的审美意境 [ 摘要] 摄影艺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要想达到摄影艺术审美的高峰,摄影作品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意境,也就是摄影师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摄影作品的画 面内容中,做到情景交融才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摄影艺术审美意境的核 心是情景交融,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营造了欣赏的多 维空间。 [ 关键词] 摄影艺术审美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 独特的概念。历来对意境的含义说 法不一,但总体来看包括两个方面: “情”和“景”。情是主观性的, 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感悟、审 美理想、艺术经验等;景是客观的, 是客观现实中被拍摄景物的形象。 情与景在作品中相互融合,就产生 了一定的意境。 摄影艺术的审美意境是指摄影 师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现实的自 然景物和社会现象通过构图、用光、 影调等融合在有限的画面空间内, 并在画面内容中寄托摄影师丰富的 情感,从而营造出情景交融,具有 艺术感染力的精神境界。 一、意境的核心是情景交融 摄影艺术审美意境中的“情” 和“景”是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 摄影作品的“景”是画面的空间形式, 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 的反应和认识,摄影师则把自己的 “情”的寄托在画面内容上。景是 基础,有情无景,则作者的情感理 想无所依托;情是灵魂,有景无情, 则摄影作品成了简单的记录,必然 味同嚼蜡,淡而无味。只有主观感 情的情和客观反应世界的景相结合 才共同构成了摄影艺术的审美意境。 摄影史上著名的摄影大师布列松有 过类似的论述:照片的线条、影调 和画面的结构应该能够表达出我们 的思想和感情。技术很好,但是没 有思想,没有内容,就像是一盘没 有肉的鱼骨头,不能使人得到真正 的东西。情景交融才是意境的核心。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甲 李津09523017 一、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文学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生动具体、宛在眼前的特征,文学形象是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美学蕴涵的艺术画面,这一艺术画面由人物、情节、场面、环境、景物等构成,但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其他形象都从属于人物形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而文学形象的美学蕴涵由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意蕴灌注而成,同时又与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认识、思考和态度相连。可见文学的形象性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和丰富的内涵。 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直观性、形象性。但是文学在形象性上,是其他艺术载体当中最弱的。一幅画,在视觉上是真正直观的,画一棵杨树就是杨树、一个美女就是美女、一个风景就是风景,画耶稣就是耶稣,画圣母就是圣母,是非常直观的,甚至光线、色彩、轮廓、情调,哪怕是比较抽象的,所表达的那种对比、衬托都是直观的。戏剧在舞台演出的时候也给你极真切的感觉,音乐虽然没有可视的形象,但你在听觉上可以感受到,对你的听觉器官发生作用,也是最直接的。 但是文学形象不是一种精确的、定型的形象,它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由语言的双重功能(符号语言与情感语

言)、概括性、间接性以及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主观差异性造成的。它使文学形象丰满多值,使文学意境富有飘逸美,并以此调动读者的审美创造力,是文学艺术具有无穷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应该把握的一个亮点。 形象所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它最忌直露,清晰明白,使人一览无余。它必须留下许多未定点,以使读者拥有充分的想像空间,也就是要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学形象具有象外之境和味外之旨。同时形象的创造完全是作家的一种个人化的言语过程,作家虽然也得使用语言系统即必须以公共语义为基础,但作家在使用的过程中已对其进行了主观的改造,即对公共语义进行了灌注生气的情感化的处理,从而使语言发生了扭转和偏离,不单是形象而且使整个文本的结构都形成了深浅两个层次。 但是如果作者把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作为自身创造文学形象的追求之一,作为激发读者再创造的手段或者说把它放到大不必要的位置,实际上是误解了文学形象不确定性产生的原理,并“有可能”被“形而上”的诗歌创作方法论,认识论提供其存在的理由,是那些形式主义一再肯定诗歌创作就是话语创作的其中一个“始作痈”,笔者在此篇有志于通过文学理论堵死他们的出路。 文学形象不确定性重要,但这不是人为利用它的理由,它只是语言功能局限的客观产物,也不是诗歌蕴藉可以广泛使用的手段。蕴藉的动力在于作者物化情感审美的个性使然,蕴藉是作者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蕴藉和语言陌生化和阻抗性本质上,牛头不对马嘴。文学形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文学:也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6、剧本: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7、散文:一种体裁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象征型文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人(物)的形象,是现代派文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文学是再现生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而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质的。 理想型文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的概括);2强性大(强烈的抒情性) 3、音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 小说的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的基本特征:1、选材广泛,现实性很强2、形式自由,手法多样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十色,联想自由驰骋,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立意深远,一线串珠。)4、真人真事,事情实感。 剧本的基本特征: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事件事件、地点高。2、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3、人物台词要个性化口语并富有动作性。(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教养;口语化既有意境又有潜台词;动作性:人物语言要传达内在的动作心理活动;引起更多的外部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到新的层面。) 第十章{概念}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