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答案2017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一、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农业政策法规今后完善与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当前农业政策法规工作的形势:保供给责任重、难度大,需要强化政策支持与法律保护;促增收因素复杂、不确定性强,需要建立增收长效机制;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需要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制度建设;农业法制建设要求高、责任大,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对农业法制要求更高。农业管理领域仍存在立法空白需要填补,一些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形势的要求需要修订。农业综合执法有些还存在作用发挥不够、执法水平不高、规范化管理不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执法机制,理顺工作关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国家对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日益严格,要求我们不断完善,不断规范,全面提高农业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农业政策法规工作要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目标,着力加强农业政策调研,大力推进农业法制建设,为完成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目标保驾护航。

一要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农业综合执法三年工作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下一步要将综合执法的工作重心全面转到规范化建设上来。一是认真开展农业综合执法总结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建设。要积极沟通协调,在机构和人员参公管理以及经费保障等方面争取更大的支持。三是切实发挥农业综合执法作用。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在行使监督处罚职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要强化农业立法工作。尽早修订出台《农药管理条例》,争取修订出台《农业技术推广法》;启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和《渔港管理条例》制定工作;开展《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修订调研,各地也要积极立法调研、起草工作。着力提高立法质量,把领导关心、群众期盼、农业急需的立法项目作为立法重点,确保立法能够有效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坚持开门立法,提高立法技术水平。

三要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做好政策宣传,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调查,超前谋划政策建议。

四要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强化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研究保供给促增收的政策措施,研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

五要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二、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农村土地政策中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及问题?

(一)我国农村土地政策中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

一、岗位责任制度

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土地流转方针政策、管理、监督和指导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二、信息发布制度

三、备案审查制度

四、档案管理制度

五、调解仲裁制度

六、风险预警制度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量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

我国目前对征地中“公共利益”概念缺乏严格界定,导致征地中公益性建设用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分,征地范围模糊不清,滥征乱占耕地现象大量发生。

(2)农地流转收益分配不合理

在土地收益分配时所获得的收益大小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差异,有些地区农民得到的安置补偿低于最低标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极低的补偿割断了农民与土地的联系,使农民不得不面临新的生计和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3)农地流转市场交易产权边界的模糊性

农地流转市场上交易的对象主要为各类农地产权。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现实中已经入市交易的各类农地产权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产权边界的模糊性问题,产权边界的模糊性导致产权市场交易的摩擦费用增加,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加大,从而阻碍了农地产权交易的实现。

(4)农地流转操作程序不规范,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的支持

农地流转必然形成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等多元利益主体。但在实际中,这种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是不明确的,或者是松散的。一是农地流转中的法律关系不明确。二是农地流转的责权利不落实。

(5)社会化服务不到位,体系有待健全。

农村土地流转平台未建立,土地流转信息不畅,出现农户有意转出土地却找不到合适的流入方,而需要土地的流入方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农户,造成转入转出两头难,不利于土地的有效及时流转。

三、联系实际,论述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及对策?

1、“粮食安全”的内涵。20世纪70年代爆发粮食危机,由此“粮食安全”概念逐渐付出水面。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位是“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的了足够粮食”。粮食安全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主要指标有:外贸依存度、粮食储备水平(一般要求粮食储备要达到粮食需求量的18%左右,低于14%即处于粮食危机边缘)、粮食产量波动系数(通常波动系数应该控制在2%左右)、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几个方面。

2、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

(1)资源、环境以及气候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加剧。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耕地和水资源压力日趋加大,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是耕地面积不断且将继续减少。二是耕地质量下降。三是水资源短缺。四是气候变暖以及气候的剧烈变化,将严重制约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

(2)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偏小,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我国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呈现逐年缩小之势。国际经验和教训表明,土地经营规模偏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是农户小规模经营增加了农业吸纳新技术的成本;二是农户小规模生产,主体分散,经济实力脆弱,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三是农户小规模经营不利于资金的流人,融资难问题使得粮食生产总是处于投入相对滞后的困境,这是我国农业发展长期滞后的重要原因;四是农户小规模经营不利于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

(3)粮食物流业发展滞后,物流效率低、成本高。

一是粮食产销时空分离。区域不平衡加剧,粮食生产重心向北方转移,“北粮南运”和“东粮西送”的格局将进一步强化,这无疑给整个国家交通运输增加了巨大压力,也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二是低效率的粮食物流业,加大粮食物流成本。三是粮食加工业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

(4)政府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4年以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农业保护和支持政策,对于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总体上还比较低。

其次,近几年来,财政补贴的不断增加和最低收购价的稳定提高,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较好的作用,但仍未能解决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

其三,在农户分散小规模经营、农民种粮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对大中型灌区等水利骨干工程、小型农田水利等田间工程之类的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也明显不足,我国粮食生产缺乏综合性服务支持。

(5)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消费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进入21世纪以来,受人口增长,人均收入提高,人口城乡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消费总量继续呈刚性增长态势。再者,我国粮食品种消费结构矛盾逐步显现

3、对策:

目前,我国虽然基本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但从2004年起,我国已悄然进入了国际粮食净进口国的行列,小麦、大豆等粮食进口量大增,且国内粮食仍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因此,粮食安全也时不时成为争论的话题。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我国的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特别是主产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都非常明确我国粮食生

产季节规律,亲自过问夏粮生产,深人生产第一线,及时协调解决夏粮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政策支撑的重点在以下几方面:①粮食价格支撑;②基础设施建设支撑;③产业化支撑。

(2)依靠科技进步

为了不断增产粮食,保证人类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一方面要为农业生产开拓新路,大力开展生物科学的研究,利用遗传工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产量;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使人的生产与粮食生产和供应保护相对平衡与协调。

(3)构筑耕地资源保护机制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目前,中国的耕地资源及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时期,近几年由于城市化而减少耕地1亿多亩,由于比较利益的原因,这个比例在近期内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另一方面,耕地质量却在不断下降。

(4)建设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要建立良好的长效机制,就要求迅速建设和完善以粮食期货市场和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的粮食市场体系,尽快上市大宗粮食期货品种;完善区域粮食批发市场,地区内的粮食调节通过区域性市场来进行解决,奠定良好契约经济的市场基础;加快粮食市场化趋势改革,加快粮食主产区粮食直补改革,使粮食购销市场化尽快实现;建立良好的粮食预警机制,对短中长期的粮食产量、储存、消费作出正确估价,改变所谓的粮食越多越好,储备越多越安全,消费数量越多生活质量越高等不合实际的观点,真正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的粮食市场体系。健全国家食品质量法规和监控体系,建议参照国际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修订《食品卫生法》或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法规。

(5)搞好国际合作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的粮食安全将直接面对全球市场。包括为增加生产提供更加开放的市场准人,提供合理而可预测的农产品价格趋势信息,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和贸易变化的监测,在农产品贸易、资源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等领域展开区域合作等。

四、联系实际,论述软科学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软科学是一个科学范畴,从科学分类来讲,软科学包括管理学(科学管理与企业管理)、系统分析、科学学、预测研究及科学技术论等几个领域。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计算机科学,包括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人的行为研究和方法论;还有生命科学研究,包括人脑的生理机制。

(一)拓展经济赢利边界,提高资源利用率

农业科技进步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科技进步能够形成新的生产函数,可以使固定数量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二是改变资源的组合比例,也就是说.资源投入量不变,由于资源组合比例的改变,使总产量曲线向外推移,单位成本降低。这样就产生两种作用:一是扩展了生产函数的经济边界。二是提高了资源的最优利用率。

(二)替代稀缺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物的范围很广泛,而且许多投入物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只要任何一种互补的资源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瓶颈”限制,农业总产量就将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此外,各种资源间又存在一定的替代性,如机器替代劳动力,化肥、良种对土地资源的替代,资本与劳动之间也存在某种程度的替代,这种替代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资源效能,并受到两种资源价格比率的诱导。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

如果说农产品产量的持续提高需要技术不断变革的话,那么农产品品质的改善则更需要技术的保障。

(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变革

一定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形成的。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变化将引致农业产业结构的变革。

(五)提高农业的效益

农业生产者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反映在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之中,就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因。实质上,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效益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五、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发展的看法及建议?

我国农业的发展根本在于农业科技和教育的原因:一是农业资源严重紧缺与社会需要为断增加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挑战。依靠科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保证和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业发展的挑战。三是农业生产从追求量型向效益型、优质型的目标转化的挑战。单一追求产量目标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比结构调整中得到实在的利益,增产又增收,必须依靠农业科技教育来解决。四是世界性的高新农业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对农业发展的挑战。从传统农业大国变为一个现代农业强国。

1、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实施

农民进城打工,是目前农民致富的有效捷径。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是妇女和老人,对接受新科技、新技术相对迟缓,这是不利于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2)农业种植经营规模小,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目前,我国农村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由于农民固有的保守性和现实性所决定,要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条件下推广农业科技比较困难。一方面,农民不愿意冒风险试验新的技术;另一方面,成熟的技术也因为种植面积太小而无法大面积推广。

(3)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农业科技成果优势发挥受限

以岚县为例,平川乡镇,区域条件较好的农村,科技成果应用率较高,丘陵、山区、贫困乡村科技成果应用率较低。在品种方面,高粱、玉米、土豆优种应用率达90%以上,品种的优势发挥率占70%。小杂粮利用率偏低,自繁自种的占60%以上。丘陵山区的农民不按品种说明盲目种植,致使新成果、新技术的优势得不到推广应用。可见,农民科技意识的高低决定农村科技发展的速度。

2、发展农业科技的思路及建议

(1)加强农业科技队伍、科普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培训

要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队伍,力争把农业科技及时送到农户,1户培养1名懂农业科技的成员,直接参与发展现代农业,并通过网络、电视、农家书屋等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采取集中和分散,共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农户,真正把农业技术、农业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和农户手中。

(2)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加强农业信息流通

目前我国农村电视、网络基本普及,农民接受教育、获得信息的渠道在拓宽,科技下乡、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活动也在深入开展。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不但需要不断地提高和掌握农业科技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对农业科学技术有着迫切的需求。政府部门和农业科技服务机构,要利用一切渠道,及时有效地提供可靠的政策、技术、市场等信息,以提高农民对市场的应变能力。重点抓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网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使农民通过信息服务真正得到实惠。

(3)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搭建发展农业科技的平台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不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因此,要有计划地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由分户经营向合作社转移,强化专业户、合作经济组织功能,扩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经营格局,让农业科技在特色农业中发挥作用。

(4)以优质种苗、设施蔬菜、节水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为抓手,增加科技含量,发展现代农业

依靠科技发展农业要有可行的切入点,有效的着力点,比如要抓住优质种苗培育,保证优

质品种大面积推广,抓住设施蔬菜、节水农业,保证栽培管护到位,提高产出效益。抓住农机技术推广,保证规模经营和解放劳动力。抓住低碳农业,确保农产品绿色环保。

(5)尊重科学,划定区域,以办工业的方式抓农业

平川、丘陵、山区优势中有潜力,劣势中有机遇。必须在尊重农业科技的基础上,合理划分粮菜主产区、林果种植区、小杂粮产区、牧草种植区、土豆种植区、油料种植区等等,集中科技、人力、物力,集中区域发展现代农业,用经营工业企业的模式经营农业。

农业发展的根本在于农业科技,而农业科技的基础在于农业教育。农业教育是科技兴农的基础。

纵观农业教育方面的问题,特别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四多四低”现象相当普遍,即农业从业人口多,文化科技水平低;农业院校招生多,服务农业岗位就业率低;农业生产产业多,实际收入效益低;农村乡镇干部多,技术服务技能低。这些农业现状使我国农业竞争处于世界劣势,“科教兴农”难于实施,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现阶段我们对于高等农业教育要做到:加大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投入;调整高等农业教育的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教学基本条件,使其与农业学科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推动高等农业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拓宽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逐步完善高等农业教学评估体系等。

六、联系实际,论述我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

1.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

(1)更加注重资源节约。这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特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节本增效、节约增收。

(2)更加注重环境友好。这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内在属性。近年来,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亮起了“红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重显农业绿色的本色。

(3)更加注重生态保育。这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培育可持续、可循环的发展模式,将农业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支撑。

(4)更加注重产品质量。这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增加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

2. 着力解决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着力解决农业资源趋紧问题。耕地、淡水等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发展节水农业。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统筹推进工程节水、品种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治污节水。

(2)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畜禽粪便、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并且要坚持投入减量、绿色替代、种养循环、综合治理。

(3)着力解决农业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农业生态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调整优化种养业结构,实施草原生态奖补、休渔禁渔等制度,逐步修复农业生态系统。但农田、草原、渔业等生态系统退化,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弱化的问题仍然突出。要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农业新格局。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快推进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

(4)着力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老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民生工程。要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大力推进质量兴农,加快标准化、品牌化农业建设,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可追溯,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3.切实抓好农业绿色发展重大行动

(1)畜禽粪污治理行动。

(2)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

(3)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

(4)农膜回收行动。

(5)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

4. 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的保障措施

(1)健全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持政策。落实好《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

改革方案》,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补贴政策体系。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业绿色发展金融服务体系。

(2)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布局,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人才等要素向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倾斜,研究提出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绿色发展技术集成创新方案。遴选推广绿色环保、节本高效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提高应用水平。

(3)培育农业绿色发展的经营主体。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展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支持规模种养企业、专业化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建设运营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设施,采取政府统一购买服务、企业委托承包等形式,推动农业废弃物第三方治理。

(4)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监测评价体系。建立农业资源台账制度,开展调查监测,搞好分析评价。探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推动将监测评价结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建立财政资金分配与农业绿色发展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七、联系实际,论述你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看法及建议?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这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明确了乡村发展新思路,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乡村振兴是把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要充分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改变过去乡村从属于城市的现实,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城乡关系。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弘扬社会正气、惩治违法行为,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实践中,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原则;必须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举措与实施路径:

2、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要靠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文件,作出了长远性、战略性制度安排,农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来了,今后关键是抓落实、抓深化。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一重大决策意味着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第一轮承包开始保持稳定长达75年,彰显了中央坚定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决心。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时间节点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契合,既可以稳定农民预期,又为届时进一步完善政策留下空间。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实现了土地承包“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回应了社会关切,满足了土地流转需要。要按时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抓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把集体家底摸清摸准;稳步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范围,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总的方向是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形势,以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为核心。主要是改革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更加注重支持结构

调整、资源环境保护和科技研发等,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以市场化为方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保护生产者合理收益。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政策和农产品贸易调控政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4)乡村振兴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不可否认,现今我国乡村面临着凋敝和衰落的客观事实,正是针对这些问题才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此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构建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既然使用了“振兴”一词,说明乡村曾经存在的辉煌与成就。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乡村在国家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也留下了数不清的描写乡村优美田园生活的浪漫诗篇。在城镇赚钱后回乡置业曾经也是事业成功的标志,说明了乡村的无穷魅力与吸引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工业化进程,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以后,政策导向都是以城市和工业为核心,乡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重提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乡村的地位与作用,乡村振兴与复兴也体现了我国农村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3、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当前,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解决好十几亿人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保护耕地,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2)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应用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机械化和信息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3)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管,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当前要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双创”为重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同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农业节水行动,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推进轮作休耕、草原生态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4)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新型经营主

体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走向现代化的引领力量。要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我国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普通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面,要保护好小农户利益,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入规模经营、现代生产,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与经营性技术服务共同发展新机制。

4、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工作

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以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标,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实现农村长治久安。

(1)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结合”是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路创新。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依托村规民约、教育惩戒等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唱响主旋律,育成新风尚。

(2)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强化党的“三农”政策宣传和专业知识等培训,提升指导服务“三农”的本领。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县乡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工作,抓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力度。“三农”工作队伍要对农业农村农民有深厚感情,传承“三农”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优良传统。

八、联系实际,论述对我国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看法及政策建议?

“养老”是指奉养老年人,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的结合。养老保障是指社会(家庭)对其老年成员提供的安全保证,它包括物质上有供养、精神上有慰藉、生活上有照料这三个不可偏废的内容,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农村养老保障,就是对农村老年人提供晚年生活的基本保障,以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

虽然我国在2009年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作出了新的尝试,进行了改革,并且初步取得了成效,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还面临着起步晚、标准低、群众参保意识不强、政策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通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大致了解,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

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国外的成功经验说明:法律是社会保障实施的基础和关键。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应当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它的实施。

(二)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责任

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的提供方式上应当起的是主导作用,政府主导有其先天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有利于实现公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实质上就是对社会保障资源的再分配。我们的新农保政策基本原则中“政府主导和自愿相结合,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也体现了这一点。第二,政府承担风险的能力高。与家庭养老、商业保险相比,政府一方面拥有强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员,另一方面有其他主体没有的行政权力,在先天条件方面政府就远远强于其他责任主体。这也意味着政府以外的其他责任主体不可能成为养老保障的主体,政府是最稳定、可靠的主体。第三,政府工作的高效率。政府的养老政策是有法律保障的,同时还有国家公务人员配合实施,一方面,可以降低养老政策的宣传费用,另一方面,养老基金的征收和支付都能保证实时、足额的收缴和发放。不要额外负担非正常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重视发挥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的作用

子女赡养老人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种家庭养老的方式不仅的作为子女的一种赡养义务,更是建立在亲情上的精神抚慰。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比拟的。政府要引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培育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人们敬老爱老的道德风尚,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对于提高农村家庭养老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建立养老保障基金运营机构,促进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养老金面临贬值风险,须进行投资。可尝试建立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保险基金,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第一,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第二,成立国家和省级社会养老保障管理中心,对决策、经办和基金安全增值等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管机制。

(五)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九、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我国政府连续发布了11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的理解和观点?

1、理解:

(1)14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聚焦“三农问题”,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有利于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破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

(2)党中央要求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竞争力。

(3)党中央要求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民主执政的执政理念,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党中央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2、三农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十四年的艰辛努力,中国的三农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农业发展已经总体上进入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安全跨越、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跨越、从单纯粮食安全战略向多重战略目标跨越、从“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跨越的新起点上;农村发展则已经总体进入到由外在拉动到激活内生动力、由以城带乡到城乡一体融合的新阶段。如何解决好这一新阶段的新矛盾、新问题成为完善三农政策的基本导向。

(1)解决好供求失衡问题:自2004年以来,农业连年丰收,实现了粮食“十二连增”,实现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长期以来,政策过度注重以提高产量为第一目标,忽视了质量是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通过不断提升单产、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注重通过干预农产品价格与不断提高补贴水平来刺激生产,使今天的农产品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供需不对称的过剩特征,造成农业比较效益低,粮食高产量、高进口和高库存的“三高”现状。因此,如何增强农业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提高农业质量与竞争力,是进一步完善三农政策需要应对的关键问题。

(2)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推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解决了农民经营自主权的问题,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取消农业税,又一次推动了农业农村的跨越式发展。但从当前来看,“普惠式”农业支持政策的激励效应正在递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劳动力、土地、生产资料、技术等各种要素投入成本不断快速上涨,而受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主要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小,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了农业支持政策的效果,农业比较效益提升难,抑制了农业生产经营者积极性的发挥,因而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激励机制来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3)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在2004年以来的10多年里,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民收入增长的势头受到影响,201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增长11.2%,2015年下降到8.9%,2016年进一步下降到8.2%,为近13年的最低,且增长率的下降幅度均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既源于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依靠工业化城镇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呈边际递减,以及农产品价格走低等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也与经济新常态下三农政策转型缓慢相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如何帮助农民开辟增收致富门路,提升农民增

收能力,是未来三农政策需要应对的重要问题。

(4)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新世纪以来,在强有力的政策驱动下,中国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农业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长期以来对资源的粗放开发利用,使人均耕地、水资源、森林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中国,面临的资源约束更加显现。而“中国农业发展是一条低水平的平面垦殖面积扩张、以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道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石化物质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途径,已使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尽管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生态建设保护与环境治理提出明确要求,但农业农村资源环境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因此,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资源利用率,应成为未来三农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5)解决好城乡资源要素配置问题:新世纪以来的十四个中央一号文件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有效抓手,推动城乡一体化不断迈出实质性步伐。但也要看到,当前制约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权分置”改革仍然处于探索之中,相关的法律制度仍不明晰,农村大量的资产和资源尚未有效盘活;农村金融制度不完善,金融对农村的“抽血”仍在继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尚在探索之中,农村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仍存在障碍;城乡公共服务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难以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显然,解决好这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仍然需要未来三农政策的持续发力。

十、谈谈你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看法,并说说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一)利益最大化追求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根本因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执行主体或者政策指向的目标群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一味强调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而对原政策的支解曲解。

(二)权力寻租是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关键原因。

权力寻租是权力所有者利用公权力直接寻求非生产性利润的活动,是通过权力去参与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以获取物质利益。“权力寻租”腐蚀的就是政策执行主体,通过政策执行主体角色异化改变公共政策的本意,使政策执行走样,甚至落空。

(三)政策本身的缺陷是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制度原因

政策得到很好执行,前提是政策本身具有合理性,而政策本身的缺陷构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诱发因素。政策缺陷体现为政策的多变、政出多门、政策缺乏科学性,不完整,不配套。

(四)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管理体制原因

政策执行就是把政策付诸行动。但是“想当然的认为政策付诸实施的过程十分简单,一定会达到决策目标”是错误的在现实中,政策得不到贯彻实施甚至成为一纸空文的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受到权力、利益和人的思想意识等主客观方面的干扰,所以必须对政策执行加以监控。监控的效果决定于监控组织的权威性大小,监控资源、监控信息、监控体制的完备情况。

分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利弊,是为了找出原因,寻求解决办法。根据上面的分析,要防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可采取以下措施。

(1)从制度上解决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问题。

在决策问题上,应明确宏观决策中央独统,微观决策地方自主。宏观决策的内容、实施时机与步骤,由中央政府做出。宏观决策由于涉及面广,有些条文不太具体和比较抽象,对这样的条文,地方不应随意解释,解释权在中央。宏观决策制定时要做到:内容明确,不能有过度含糊其词的内容,否则,就会出现曲解政策的现象;宏观决策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应当高度统一,对全国各地也都是普遍有效的。在宏观决策明确之后,地方可以根据宏观决策的精神与内容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决定本地的具体实施办法。微观的决策是从宏观决策中衍生出来的,它决不能与宏观决策对立。在这之外,只要是宏观决策没有否定或反对的,微观决策都可以实施。这不同于与上边的政策对着干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微观决策地方自主”则要求地方在遵循宏观决策的前提下,发挥决策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中央和地方都应做到职责权相对应,要改变过去那种中央权力偏重或地方权力偏重的倾向,做到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对称。

(2)加强政策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

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政策。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克服政策过程中指导思想超越社会历史条件和客观规律而方式措施上却落后于社会进步的矛盾。政策转换要迂回前进,要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朝令夕改,防止出现政策过程中的无序状态和“空白状态”。

(3)摆正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质上是颠倒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缺乏“一盘棋”的思想。只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关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必须维护中央的权威,反对分散主义和地方主义。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地域广、多民族、欠发达的大国,为了顺利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全国一盘棋”思想,必须有一个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和核心,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

统一领导,必须集中宏观经济调控权力,必须保证政令畅通。只有切实维护中央的权威,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既生机勃勃又协调有序地向前发展。

(4)加强监督,从严治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的监督体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监督监察工作逐步走上系统化、法制化的轨道。但是,在政策实践中依然严重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问题。这使得各级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经常形同虚设,执行起来常常变形走样。要使各项政策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落实,首先,必须进一步加强监察监督工作。其次,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在监督体系中,党的监督是保障,群众监督是基础,专门机构的监督是关键。第三,必须实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监督原则。中国幅员辽阔,行政事务纷繁复杂,政策多种多样,即使监督体系再健全,配备的人员再多,也不可能杜绝一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不忠实执行政策的行为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