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赣榆割绒纳绣鞋垫的艺术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a19060666.html,

浅析赣榆割绒纳绣鞋垫的艺术特色

作者:仇传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3期

摘要:在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的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眷恋有内涵的传统艺术,割绒纳

绣鞋垫作为赣榆传统的艺术自然也受到人们的眷顾。文中主要从鞋垫传统的制作工艺、图案纹样、色彩的应用及材料等方面进行介绍,来对割绒纳绣鞋垫文化的保护和传播。

关键词:割绒纳绣鞋垫,图案纹样,色彩,制作工艺

江苏赣榆割绒纳绣鞋垫是赣榆的地方特色,作为一种以实用为目的的独特的民俗手工艺品,在民间的制作和使用上已形成一种纳绣文化。纳绣工艺是用“对针绣法”纳制的,集天然、蛮荒、民俗、淳朴、传统的特性于一体,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朴素的构图思维与精炼的刺绣手法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它以中国的古典美为依据,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刺绣手艺,在鞋垫上产生一种天然对称的图案,充分烘托出古韵清新的感官效果。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民俗观念受到了影响,面临着传统制作形式的萎缩。如何继承“割绒纳绣”的传统理念,并将这一民间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一、赣榆割绒纳绣鞋垫的起源与背景

赣榆割绒纳绣鞋垫工艺属于鲁绣的延续,但又区别于鲁绣工谨细密的风格,它是以淳朴自然,古典通俗为主要的表现风格。燕赵之文明乃北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原与塞北的交界之地。自古以来各民族均在这里交流、融合,燕赵之地的艺术逐渐形成了自由豪放、朴拙大气的特点,这也影响着苏北地区。割绒纳绣鞋垫工艺的历史发展进程较长,没有明确的相关资料记载。但是它起始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这种观点,被多数民俗学家接受和认可。

二、赣榆割绒纳绣鞋垫的制作工艺

割绒纳绣鞋垫制作起来比较复杂,总的来讲分为两大步。

第一步,先用上好的白棉布浆粘六至八层,待干透后剪成鞋垫样式,在最上面层蒙上几层

棉布,再用白布和纯棉线包边,制成鞋垫的胚体后,将要纳绣的图形画在胚体上,再将它固定在十六层后的纱网上,接下来就是纳绣,针从一面透过纱网穿到另一面,也就是“对针绣法”,是一种特殊的刺绣工艺手法。

传统刺绣论文形式美法则论文:中国传统刺绣鞋垫的图案特色研究

传统刺绣论文形式美法则论文:中国传统刺绣鞋垫的图案特 色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刺绣鞋垫是从实用到审美兼有的服饰品。其图案的刺绣形式多种多样,图案寓意深远,色彩独具魅力,体现了传统审美意识的形式美法则。所以,要很好地保护与弘扬中国的传统刺绣鞋垫艺术。 【关键词】传统刺绣;鞋垫;图案;特色;形式美法则 鞋垫是置于鞋内极普通和常见的服饰部件,是藏于足底不轻易示人的服饰品,中国民间运用各种绣花工艺手段,将其修饰演绎成为表达心灵觉悟和寓意民间吉祥文化的载体,是从实用到实用与审美兼有的服饰品,是可贵的民间艺术。作为鞋垫刺绣,是与人的生活相协调、相适应而存在的,因此它既是一种造型艺术,又是一种民间文化,反映了既丰富多彩,又真真切切的民俗生活。现在鞋垫文化已经悄然兴起,手工鞋垫常常做为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蕴含着人们的智慧、寄托着人们的无限深情。 民间手工艺不仅仅是简单手艺,它还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是传统、质朴的生活美的象征。中国的传统刺绣鞋垫图案是本土艺术长期发展积淀下来,富有民族传统精神及文化概念,其产生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其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中华民

族精神文化的宝贵资源。为了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对其传承与应用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中国传统刺绣鞋垫的历史渊源 唐宋时期,土家族地区手工业和副业有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除采茶、取蜡、炼朱砂水银、采药之外,土家纺织业尤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土织西兰卡普、手工布鞋和绣花鞋垫,因其制作精美细腻,纹样富贵吉祥,穿着舒适养生,更具保健功能,便一直为当地贵族、地方统治者和朝廷纳贡之用,以换取朝廷食盐、丝绸及金银货币等“回赐”,由于这种“贡赐”关系,保持了当地政治经济的相对稳定,同时手工布鞋和绣花鞋垫也是土家儿女定情及传递友谊的高档 馈赠品,所以这项习俗一直保持至今。中国传统鞋垫种类繁多,源远流长,包括齐鲁民间刺绣鞋垫、山西忻州绣花鞋垫、湖北红安绣花鞋垫、陕西民间刺绣鞋垫、甘肃民间刺绣鞋垫等。这些富有地区特色的服饰文化是表现传统思想和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二、中国传统刺绣鞋垫图案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内涵 1、中国的传统刺绣鞋垫图案的刺绣形式多种多样 手工绣花鞋垫都要经历做模子、打面浆、打禙子、描图、镶边和绣花等工序,区别是绣花部分,刺绣鞋垫是把刺绣的手法运用到鞋垫中。

鲁南割绒纳绣鞋垫传统制作工艺研究

鲁南割绒纳绣鞋垫传统制作工艺研究 王秀丽;张竞琼 【摘要】割绒纳绣鞋垫是我国民间绣花鞋垫中的重要支系与品种.通过采取实地考察、民艺采风、工艺记录与复原等方法,对鲁南割绒纳绣鞋垫材料、工艺以及特殊制作技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取材天然、对称切割等是鲁南割绒纳绣鞋垫的典型工艺特色.这些制作技艺体现了农耕社会民间手工艺的主要特征,对于它们的传承除了具有传统工艺保护的意义之外,还对现代设计具有启迪意义. 【期刊名称】《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27)004 【总页数】4页(P26-29) 【关键词】割绒纳绣;工艺;传承 【作者】王秀丽;张竞琼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3.6 绣花鞋垫按其制作工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平绣鞋垫、割绒纳绣鞋垫和十字绣鞋垫[1]。平绣鞋垫和十字绣鞋垫分布在鲁北以及鲁南的少部分地区,而割绒纳绣鞋垫主要聚集在鲁南一带。割绒纳绣鞋垫是绣花鞋垫的一种,也是鲁南地区的代表性鞋

垫。而由于其隐蔽性,人们容易忽视其功能价值和艺术价值。时至今日,很少有人会去理会这小小的民间手工艺品了。笔者以临沂市临沭县为起点考察了山东南部的部分地区,走访了数家民间割绒纳绣鞋垫制作艺人,其中在临沂临沭县白毛村的调查为主将民间传统制作工艺记录下来,并总结出相关经验,旨在为割绒纳绣工艺的传承贡献微薄之力。 一、鲁南割绒纳绣鞋垫的起源及发展现状 (一)割绒鞋垫的起源 鲁南地区,概指山东沂蒙山区。一方水土孕育着一方的民间艺术,鲁南作为孔孟之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据记载,鲁南是较早开办工艺局的地方之一,有着良好的手工艺和商业传统,因而造就了鲁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山东省临沭县地情资料库中记载:“清末至建国初,男女均穿纳底圆口布鞋,着手工缝制粗布袜,女鞋足头处有绣花和割花。”这明确记录了割花的史料起源时间。割绒纳绣鞋垫产于著名的山东沂蒙老区,是当地割绒技艺的一种展示。如今割绒纳绣鞋垫仍然是表达情感的载体,并逐渐成为人们互相赠送、广受欢迎的艺术品和礼品[2]。由于以临沂为中心的割绒纳绣鞋垫的制作工艺冗杂,大多数制作者都是年 纪偏大的老人,所以继承传统割绒纳绣鞋垫工艺这一重任更加艰巨。 (二)纯手工割绒纳绣鞋垫的数量逐渐减少 目前,鲁南一带制作绣花鞋垫的人很少。大多数是工厂加工,极少数为纯手工加工。并且工厂生产的数量远远大于纯手工的数量,且它们的数量、种类、题材全由工厂决定。在采访临沂市兰山区小商品市场的卖家时了解到,工厂加工的割绒纳绣鞋垫种类齐全,只是做工没有纯手工的鞋垫那样质朴厚实,价格在20至30元不等。 相反,纯手工的割绒绣花鞋垫完全出自于农村的老艺人手里,据说要绣制一双割绒纳绣鞋垫大概需要三至五天,价格定位也是机器绣制的两到三倍。由于机器生产的盛行,市场上流通的纯手工割绒纳绣鞋垫的数量随着机器生产的代替而逐渐减少。

浅析赣榆割绒纳绣鞋垫的艺术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a19060666.html, 浅析赣榆割绒纳绣鞋垫的艺术特色 作者:仇传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3期 摘要:在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的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眷恋有内涵的传统艺术,割绒纳 绣鞋垫作为赣榆传统的艺术自然也受到人们的眷顾。文中主要从鞋垫传统的制作工艺、图案纹样、色彩的应用及材料等方面进行介绍,来对割绒纳绣鞋垫文化的保护和传播。 关键词:割绒纳绣鞋垫,图案纹样,色彩,制作工艺 江苏赣榆割绒纳绣鞋垫是赣榆的地方特色,作为一种以实用为目的的独特的民俗手工艺品,在民间的制作和使用上已形成一种纳绣文化。纳绣工艺是用“对针绣法”纳制的,集天然、蛮荒、民俗、淳朴、传统的特性于一体,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朴素的构图思维与精炼的刺绣手法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它以中国的古典美为依据,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刺绣手艺,在鞋垫上产生一种天然对称的图案,充分烘托出古韵清新的感官效果。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民俗观念受到了影响,面临着传统制作形式的萎缩。如何继承“割绒纳绣”的传统理念,并将这一民间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一、赣榆割绒纳绣鞋垫的起源与背景 赣榆割绒纳绣鞋垫工艺属于鲁绣的延续,但又区别于鲁绣工谨细密的风格,它是以淳朴自然,古典通俗为主要的表现风格。燕赵之文明乃北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原与塞北的交界之地。自古以来各民族均在这里交流、融合,燕赵之地的艺术逐渐形成了自由豪放、朴拙大气的特点,这也影响着苏北地区。割绒纳绣鞋垫工艺的历史发展进程较长,没有明确的相关资料记载。但是它起始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这种观点,被多数民俗学家接受和认可。 二、赣榆割绒纳绣鞋垫的制作工艺 割绒纳绣鞋垫制作起来比较复杂,总的来讲分为两大步。 第一步,先用上好的白棉布浆粘六至八层,待干透后剪成鞋垫样式,在最上面层蒙上几层 棉布,再用白布和纯棉线包边,制成鞋垫的胚体后,将要纳绣的图形画在胚体上,再将它固定在十六层后的纱网上,接下来就是纳绣,针从一面透过纱网穿到另一面,也就是“对针绣法”,是一种特殊的刺绣工艺手法。

13针格子鞋垫花样大全制作工序

手工绣格子鞋垫制作工序 鸿运玫瑰鞋垫,民间著名的工艺品,其工序大致如下: 一、绣前准备 1、打戳子(音译):首先,用白面打糨子(糨糊)。具体方法是:在锅中放一碗水,然后把少许面放入锅内,放在火上熬开,冷却即可使用。打戳子,就是将平日做针线活剩下的碎布片,用糨子粘和在一起,拼成一张整布片。在粘和的过程中,要平放在桌上,以保平整。戳子不能暴晒,须晾干,这样不易起褶。待戳子干后,依照鞋码的大小直接裁剪出鞋底样。 2、做底布:一般用戳子做出鞋底样后,都要依照其大小做底布。底布,即在鞋底样上面加2-3层的单布,这样做的目的是既保暖又舒适。 3、找衬布:衬布,即包裹底样和底布的布料。衬布在材料、颜色上皆无限制,只要能裹住即可。但大多会采用一色布料,以白色或红色为多。 4、备工具:每个绣鞋垫的人,面前总会有自己的针线笸箩。里面放满了针头线脑,有各色棉线、剪刀、刀子、针锥、顶针、粉笔、圆珠笔、复印纸、各种型号的针、鞋花等等,这些都是绣鞋垫必备的工具。 5、找鞋花:这可是绣鞋垫的工程图纸。鞋花,俗称“鞋样子”,

大部分是老辈流传下来的。大家互通有无,相互传借,只有少数聪慧人才自己创作鞋样。 6、备纱网:准备纱网片,其长度要大于鞋垫的长度,这是绣鞋垫的辅助材料。以前使用的是装粮食的麻袋片,因为麻袋片的厚度比较厚,并且其纹理较密,绣起来用力大、费事,故改换纱网片。 二、制作过程 1、把鞋底样及底布用衬布包好,然后在其边缘用细针线纳出边,同时把衬布不整齐的边缘都压到底部,一双鞋垫的底垫就出炉了。纳边用的线,其颜色要与衬布颜色一致,这样显得平整干净。 2、用圆珠笔把鞋花用复印纸复印到衬布包好的底垫上。在复印的过程中,采取点阵式印法,即用笔尖点出断断续续的点来描出样谱。采用点阵式印法,优点在于,如果一旦出错,可以很轻松地纠正过来,而没有大的修改痕迹。鞋花种类很多,有动物类:龙、凤、喜鹊、金鱼、蝴蝶、猫、马、仙鹤、鸡、老虎、企鹅、鸭子、鸳鸯等等;汉字类:“囍”、“幸福”、“祝福”、“相约2008”、“缘”、“百年好合”、“寿”字等;植物类:葫芦、寿桃、石榴、牡丹、菊花、百合花、喇叭花、玫瑰花、马蹄莲、梅花、郁金香等。无论是哪种鞋花,都以纳祥求吉为主。例如,喜鹊登梅,预兆喜事的来临;红叶传情,预示姑娘的定情之意;凤戏牡丹,寓意吉祥如意;绣一只威猛的老虎,就寓意着使用它的人像老虎一般威猛、有胆量、办事敢想敢干,具有王者风范。鞋花在造型上,一般不会出现单一图案。它有两部分组成,一为主图案,二为辅助图案。例如,主图

山西民间绣花鞋垫图案及文化表现

山西民间绣花鞋垫图案及文化表现 鞋垫文化作为山西悠久的刺绣文化中的一部分被很好的保留和传承下来,其不仅仅作为老百姓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还融入了浓缩着厚重的民俗文化和艺术风格,本文对鞋垫的图案造型进行分析,给出融入民俗文化的鞋垫图案的特点及文化表现形式。 标签:民间艺术;鞋垫;吉祥图案 《诗经·唐风》中的“素衣朱襮,从子于沃”、“ 素衣朱绣,从子于鹄”就是描绘了唐朝时期山西中部地区的刺绣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山西民间刺绣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工艺技巧也日臻完善精美:“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灵莺下柳条。” 就描述了当时民间刺绣水平。 鞋垫的作为民间刺绣的一种形式,在民间受到了很好的传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鞋垫作为一种家的温暖象征,自古以来,中国的妇女们就为自己的亲人亲手纳制绣花鞋垫,把对亲人的爱、对老人的祝福、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对亲朋好友的祝愿及对一切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一针一线地纳入了这鞋垫之中,并随着亲人的脚步走向四方。而山西绣花鞋垫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其题材广泛,并具有浓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其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其图案形式不受任何物象透视比例解剖、结构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自然形成民间艺术中的秩序化、律动化,进而产生出独特的节奏、平衡和充满动感与力度的图案形态。 本文对山西民间绣花鞋垫的图案及文化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和现形式,为探索传承和宣传山西民间文化和艺术表现提供借鉴。 1、鞋垫的做法 山西民间绣花鞋垫从工艺手法上主要分刺绣鞋垫,割绒鞋垫,十字绣鞋垫,圈绒绣鞋垫等。无论是那种绣花鞋垫都要经过做模子、打面浆、打炔(音)子、描图、镶边和绣花等工序,而做模子、打面浆、打炔(音)子就是将生活中的破碎布裱糊在一起,做成约三五层厚的硬布片,描图和镶边就是将硬布片加上里子和面子两层底布做成鞋底样。接下来的绣花部分就完全不同(图1),刺绣鞋垫是把刺绣的手法运用到鞋垫中;割绒鞋垫是运用纳的手法制成;十字绣鞋垫是把十字锈的手法运用到鞋垫中;圈绒绣鞋垫是用特制的针,一针一针刺出图案。 无论是那种工艺做出来的鞋垫都具有穿着柔软、透气、耐磨、吸汗等功能,不怕水洗,不变形、经久耐用。鞋垫上的图案针脚凸起对脚底的穴位有很好的按摩作用,长期使用对身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对人体无任何伤害。

平实率真 朴拙大方

平实率真朴拙大方 作者:郭志强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5期 摘要:滨州民间刺绣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种类丰富,题材广泛,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在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滨州;民间刺绣;艺术风格;题材寓意; 中图分类号:G1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168-02 “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汉王充《论衡·程材篇》)”。从春秋时期开始,山东地区的"齐纨""鲁缟"便已举世闻名, "冠带衣履天下"。适宜植桑养蚕的地理条件,纺织缫丝业的发达,统治者劝课农桑,提倡女功织绣,以及齐鲁文化的浸润,为“鲁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有关记载,隋唐时期,山东的刺绣技艺进一步提高,已采用齐针、平针、套针等多种绣法,工艺日趋精巧,并能综合运用于绣品上。宋元时期,山东地区的刺绣技艺得到了全面发展,出现了网针法和打籽针法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绣针法。明清时期,社会生活较为安定,女红织绣空前繁荣,形成了苍劲有力,色彩浓丽,质地坚实的“鲁绣”。 滨州民间刺绣的底衬多为暗花土布,所用的绣线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或棉白线,用颜料染成不同的颜色,常用的花线颜色有红、蓝、青、紫、黑等,色调明快,强调色彩搭配,在对比中求得颜色的和谐。 滨州民间刺绣绣法众多,自成体系,以平针绣为主,又有锁、网、套、编、结、缀、钉、补、贴、纳绵、盘金、摘绫、包梗、纳纱、穿珠、割绒、挑花等多种表现技法。常见的针法有齐针、缠针、打籽、滚针、长短针、接针等。还有一种绷花辅助性针法,以针引单线,作放射状,或绣出生动的花朵,增强景物形似程度,或绣出动物的胡须、睫毛,增添神情的生动性。 民间艺人往往根据所要表现内容的变化和刺绣底衬的软硬程度,不同的装饰对象,分别施之于不同的装饰内容。结合使用不同的针法,产生不同的线条组织和艺术表现效果,把形式美、实用性、装饰性和人们祈盼美好的理想、愿望结合在一起,借物传情,表达人们的真情实感,展现丰富多彩的物像。 滨州民间刺绣按其用途,大致可分为婚嫁用品,如嫁衣、云肩、枕头,床单、被面、帐檐、鞋垫、褡裢等;服饰鞋帽,如头巾、围涎、肚兜、坎肩、袖套、绣裙、虎头鞋、虎头帽、绣花鞋、绣花枕、衣饰、佩饰等;生活用品,如枕顶、门帘、帐幔、桌布、台布、床围、轿帘、屏风、中堂、坐垫、针插、挂包、手帕、玩具等;祭葬和寿诞用品,如寿衣、寿鞋、寿帽,供桌裙帏、彩幡、堂彩等;舞台戏装、布景、壁挂装饰等。

沂蒙民间布艺的审美特质

沂蒙民间布艺的审美特质 沂蒙山区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不仅铸就了举国闻名、感天动地的红色沂蒙精神,也养育了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沂蒙民间艺术。民间布艺作为沂蒙民间艺术中最具审美特色和人文内涵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地域性和审美特质,成为沂蒙人民表达审美情感和艺术精神的载体。作为民间群体性艺术,沂蒙布艺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风俗信仰、礼仪禁忌的各个领域,并深受当地历史、经济和民俗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与鲜明的审美特质。 一、主要艺术形式 (一)印染:沂蒙印染工艺源远流长。久负盛名的沂蒙彩印花布、蓝印花布历经唐宋、明清、民国在临沂长盛不衰。沂蒙彩印花布采用油纸刻版,五色套印,其制作工艺精湛,色彩富丽堂皇。蓝印花布则采用一版漏印,以植物靛蓝为染料,呈现出素雅的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图案。沂蒙印花布的题材多以牡丹、凤凰、石榴、五毒等吉祥图案为主,寓意深远,造型朴拙,具有浓郁的沂蒙乡土气息。 (二)刺绣:刺绣作为沂蒙民间布艺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当地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劳作之余,心灵手巧的沂蒙妇女用五彩丝线绣制出了大量精美的刺绣工艺品,如嫁衣、荷包、鞋垫、枕巾、门帘等。作为鲁绣的一种,沂蒙刺绣秉承沂蒙民间的传统审美习惯,形成风格质朴、形象稚拙、色彩艳丽的艺术特色。其主要工艺有丝绣、挑花、割绒、贴布绣、珠绣等。 (三)服饰:沂蒙民间服饰品类众多,其中以新娘嫁衣和儿童服饰最具区域特色。新娘嫁衣包括云肩、盖头、裙袄、绣鞋等,装饰繁复精美,

色彩艳丽喜庆。儿童服饰有百家衣、童鞋、童帽、花围嘴、花肚兜等,常 为孩子满月或周岁庆典时长辈所赠。儿童服饰多以各色花布用彩线缝制而成,间以精致刺绣和寓意吉祥的图案,寄寓着长辈对孩子健康幸福、永保 平安的美好祝福。 (四)玩具:沂蒙布艺玩具多以丝、棉、麻等纺织品与填充物缝制而成,其造型美观,质地柔软,形象稚拙可爱,既是孩子们娱乐玩耍的亲密 伙伴,也是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常见的布艺玩具有布老虎、灯笼、绣球等。 (五)装饰挂件:布艺挂件主要包括随身配饰和各类具有吉祥平安意 义的壁挂、车挂等。多为立体或半立体造型,常在主体形象下缀丝穗或小 挂件,其设计精巧,寓意吉祥,极富图案与色彩的装饰美。 受当地历史、经济、民俗与审美文化的深刻影响,沂蒙民间布艺在长 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步融合了沂蒙民间的风俗文化、人文精神与艺术思想,凝结了沂蒙人民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智慧,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区域艺术特色 与审美特质。 (一)稚拙生动的造型美 (二)精湛细致的工艺美 沂蒙民间布艺种类繁多,制作工艺异彩纷呈,呈现出繁复与简约并存、精致与质朴同在的特征。沂蒙印花布的制作为防染印花工艺,需先在桐油 纸上刻制精美花纹,再用石灰糊浆漏印到白布上,最后放入染缸染制而成。其制版刀法齐整,图案细密花样繁多,色彩艳丽清新,深得当地人们的喜爱。 (三)朴素自然的材质美

割绒绣花鞋垫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割绒绣花鞋垫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割绒绣花鞋垫是一项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具有独特的工艺和审美价值。随 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这一传统手工艺品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本文主要围绕 割绒绣花鞋垫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展开研究,探讨该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现状 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割绒绣花鞋垫的传统工艺 割绒绣花鞋垫起源于中国唐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技法和风 格特点。其制作过程主要包括选材、绣花、割绒、整理等环节。需要精选细密的绒布作为 基础材料,再进行精细的绣花工艺,将各种图案图案刺绣在绒布上。接着,将绣花的绒布 进行割绒处理,通过复杂的技法将绒布割裂成绒朵,形成细密的绒花图案。进行整理和定型,使得鞋垫外观平整,绒花立体饱满。这一制作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而且制作周期比较长,属于一项精细的手工艺品制作工艺。 割绒绣花鞋垫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在实用性上也有独特的优势。其绒花可以起到 吸湿保暖的作用,适合用于冬季鞋垫。而且其颜色丰富、图案多样,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 的审美需求。割绒绣花鞋垫在历史上曾经非常受欢迎,成为了宫廷贵族喜爱的饰品。 二、现代化传承与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品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割绒绣花鞋垫也不例外。由于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和周期长,目前制作割绒绣花鞋垫的工匠数量减少,传统技艺 面临失传的风险。为了保护和传承割绒绣花鞋垫这一传统手工艺品,需要进行现代化传承 与发展。 应加强对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割绒绣花鞋垫的历史 渊源、制作工艺、材料选取等进行研究与记录,建立相关资料和档案,以便后人学习和借鉴。通过举办展览、培训班和推广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割绒绣花鞋垫的制作中来,培养一批传统手工艺师傅。 应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制作创新。传统割绒绣花鞋垫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可 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改良,提高制作效率和品质。可以利用数字化设计和电脑绣花技术,实现绣花图案的快速设计和生产。还可以利用现代材料和工艺,设计新颖的鞋垫款式,吸引更多消费者。 应注重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现代社会注重文化创意和审美品味,传统手 工艺品可以与时尚、设计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时尚感和文化内涵的割绒绣花鞋垫产品。还可以利用电商平台和线上社交媒体进行推广,拓宽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渠道。

谈手工绣花鞋垫的工艺特点与现代转型

谈手工绣花鞋垫的工艺特点与现代转型 作者:刘佳其庄一兵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3期 【摘要】手工绣花鞋垫是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来源于中国文化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反映了人们心中共同的审美理想。随着历史的变迁,手工绣花鞋垫纹样从传统的吉祥图案到新生事物、寓意和织绣方法等方面都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传承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将中国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 【关键词】绣花鞋垫;纹样;现代转型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一、手工绣花鞋垫的历史源流 绣花鞋垫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鞋垫,鞋垫在汉代已经广泛使用,唐代的鞋垫上出现了纹样[1]。男耕女织是我国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大部分的织布、手工刺绣均出自劳动妇女之手,其工艺的传承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她们对于刺绣制作工艺是从小耳濡目染的,纹样素材大部分都来源于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植物花卉、山川水流等。刺绣形式主要表达在绣花鞋、虎头鞋、荷包等民间手工艺上。在手工绣花鞋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经过观察研究并勾勒草图轮廓,最后设计出各式各样的纹样。在纹样中赋予寓意,不同的纹样各有其内涵和文化,其中都包含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民间手工绣花鞋垫在山西、陕北等地广为流传。 二、手工绣花鞋垫的工艺特点 (一)材料 绣花鞋垫的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长期耕耘的土地上所产生的自然物质,例如布、绢、线、麻等。由于我国劳动人民受到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采用的材料普遍为最经济、最便利的粗布和棉纱线等。 (二)织绣方法 绣花鞋垫从制作工艺上可以分为刺绣、割绒、十字绣、圈绒绣、手工编织等,其中绣花鞋垫的绣法大致分为三种:剪纸贴花绣法、平针绣法和挑花绣,其中最常使用的是挑花绣,事先在鞋底上利用画布经纬线抽成经纬方格,然后按照格下针,多用十字针法或斜行排列法相组合,受到针脚工艺的限制,因此,造型概括简练,组成夸张变形的几何图案。 (三)图案纹样及寓意

浅析“非遗”和“一带一路”视角下割绒纳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创新研究

浅析“非遗”和“一带一路”视角下割绒纳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创新研究 作者:仪文静 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11期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文化不断提高,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要求也在提高,对于传统的文化和民俗工艺有了新的了解认识,但是由于新兴文化带给现代人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的改变,传统文化工艺遭到冷落。割绒纳绣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有悠久历史和广泛民众基础的传统工艺。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手工业者逐渐被机械生产所替代,而传统割绒纳绣受到表现形式和复杂工艺的约束,不能全面而尽快的过渡到机械化生产上来。面对当下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政策带来的新机遇,割绒纳绣如何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迎合现在人的审美标准,突破传统局限性做到真正的崛起,是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割绒纳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带一路;新机遇 一、割绒纳绣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割花艺术过去主要用来制做花鞋的鞋头后来演变成了今天的制作割花鞋垫,也叫割绒鞋垫,是鲁艺中的一种手艺独特的手工制品。如今在和平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手工制品备受现代人的青睐,这些做工精美的割花鞋垫被当作工艺品推向了国际市场,备受外国朋友的喜爱,并且被视为艺术品。传统割花鞋垫具有机器制作所不能代替的精美。 (一)割绒纳绣的工艺和材料 本次课题研究,课题成员接触到当地的“割绒”工艺,亲手参与制作。割绒鞋垫在鲁东地区非常流行,民间广泛用之,它的特色主要是“割绒”这个工艺,制作割绒的材料十分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棉布:棉布内部一般有六层,三层棉布,三层纱布,用于制作割绒鞋垫的绣面的夹层。表面用白色的贴面布,方便在纳绣过程中图案的绘画和纳绣走针。 绣线:大部分采用彩色的棉线,质地柔软透气吸汗,脚感也颇为舒适。彩色棉线在使用前会将4~6股捻成一团,更有韧性,更加结实,非常牢固,在缝制过程中不易断线,而且蓬松度也大大提高。

论传统割绒纳绣手工艺的发展之道

论传统割绒纳绣手工艺的发展之道 作者:闫莉余玉霞陈首成王晓蕾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3期 摘要:割绒纳绣是一种流传于我国齐鲁地区的民间刺绣手工艺,本文主要介绍割绒纳绣工艺的历史发展状况、工艺特点以及市场前景等,从其审美特征、发展趋势等角度分析,认为今后这一传统手工刺绣的发展方向应该与高级时装相结合。 关键词:割绒纳绣;手工艺;高级时装;发展 割绒纳绣工艺属于鲁绣的一种,广泛流传于齐鲁乡间,据山东省地方志记载,这一特殊的刺绣工艺流行于清末民初。割绒纳绣工艺最初由纳绣工艺发展而来,经过几代劳动人民的不断创新,后将绣品从中间割开,形成两片外观完全对称的割绒纳绣工艺制品,这种绣品以实用为主,一侧外观为纳绣针迹,另一侧则成立体绒毛状。 一割绒纳绣工艺简介 (一)割绒纳绣工艺的制作过程 割绒纳绣工艺最初以及最主要的存在方式是割绒鞋垫。在两片完全对称的鞋垫胚样上面画出完全对称的图案后,将两片鞋垫相向而放,加入0.6-0.8cm的纱网,穿透固定。用4-10股有色线加捻,按鞋垫表面的花纹进行上下纳绣,将整个鞋垫用纳绣针迹填满。纳绣工艺完成后,用锋利的刀片剖开两片鞋垫中间的千股绣线,取出纱网夹层,便可以得到两片色彩鲜艳,手感柔软的鞋垫(见图1)。 (二)与其他手工刺绣工艺的异同点 首先,常见的用于服饰品上的刺绣形式主要有:打子绣、拉锁子、辫子股、垫绣、纳绣、十字绣、盘金绣、绒线绣等等,这些绣法和割绒纳绣工艺都依赖于针线、事先设计好的图案、以及色彩的搭配。其次,割绒纳绣工艺生长于辽阔的齐鲁大地,属于鲁绣的一种。鲁绣整体工艺特点以粗放为主,精细为辅,而割绒纳绣粗犷的工艺也同样粗中带细。 割绒纳绣工艺虽然属于刺绣,但是在形式上,又与其他绣法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割绒纳绣工艺发源于纳绣,工艺制作中90%的工作量都是纳绣,在众多绣法中还有打子绣在外观上与割绒纳绣成品的正面相近,但加入割绒工艺后,则使绣品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割绒过后,在绣品的内侧出现两片完全对称的图案,但是不同于纳绣正面的是,绣品的内侧出现了长长的竖立状的绒毛,而图案的形状和正面相同,只是色彩更为鲜艳(见图2)。其次,普通刺绣基本上都是使用线段来表现图案的明暗、走势,但是割绒纳绣则完全依靠点来完成整个画面的构成,连点成线进而成面,因此,割绒纳绣工艺虽说是由千针万线一针一针地绣出,但最后呈现的效果却是面状的。再次,更为特别的是,普通刺绣都是以入针面为绣品的正面,而割绒

割绒研究的分析

割绒研究的分析 曹秀利1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摘要: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等事物的发展,人类生活的物资和精神条件发生了改变,人们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和民俗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受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冲击,割绒纳花的滋养原生态生存环境被破坏。割绒纳绣已经被视作过时的民间手工艺而遭冷遇。眼下的割绒纳绣艺术既面临传统应用形式的萎缩,又面临高度繁荣的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割绒纳绣如何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如何融入正在发展的生活,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割绒;现实意义;吉祥物;传统人生观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割绒在机器割绒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多文献也仅是研究机器工艺上的。如《半剪绒毛圈织物生产实践》提到一般的生产厂家在织制半剪绒毛圈织物时,有三类织机可供选择:(1)国产1515型毛巾织机;(2)喷气织机(如日本津田驹ZA207);(3)剑杆毛巾织机(日本津田驹系列)。2 涂新生在《割绒机传动轴离合器的改进》提到M655A型割绒机的改进方案中,国外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割绒技法上完全抛弃了它本身的技艺、热情、及情感而变成了冰冷的机器制品,缺乏原有的民间艺术的味道。 在国内中国民间艺术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领域,这些艺术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泥玩具、布玩具、花灯玩具、糖人、传统刺绣、民间印染、割绒、民居瓷器等。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有趣生动,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割绒——割绒俗称割花,是当前机器割绒的鼻祖即现代布艺割绒。是融剪纸和绣品于一体的艺术,在国际上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一门民间艺术。它的出现是以地方志记载的形式出现的,山东省临沭县地情资料库中言: “清末至建国初,男女均穿纳底圆口布鞋,着手工缝制粗布袜,女鞋足头处有绣花或割花。”它明确记录了清末至建国初这一阶段割绒花的存在时间,应用形式主要是传统的纳底花鞋。 1作者简介:曹秀利,女,1986年出生,山东泰安人士,硕士研究生,凯里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2康拥军.半剪绒毛圈织物生产实践[N].上海纺织科技一织物生产, 1998年10月·第2卷·第5期第33页

传统工艺纳鞋垫写作文

传统工艺纳鞋垫写作文 昨天我和妈妈逛市场,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在众多的叫卖的商品中,最吸引人 眼球的就是那精彩绝伦的剪纸艺术。 这里的剪纸不仅品种繁多、内容丰富,而且构思巧妙、寓意深刻,人物花草、民情风俗、鸟兽鱼虫,无其不有。剪出的动物栩栩如生、人物情态各异、场景美丽壮观,给人一 种生机勃勃的乡土气息。 店铺的老板了解说道,我们的家乡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和林格尔县就是个“剪纸艺术 之乡”,存有剪纸大师张花女、刘玉堂等闻名中外的民间艺术大师,并且这里买的剪纸, 很多都就是她们的传人的作品呢……。 我和妈妈都听得入了迷,真想看看她们都是怎样用双手剪出这样让人爱不释手的艺术 作品。最后,我和妈妈还高高兴兴地买了《二妞放牛》、《连年有鱼》等几副剪纸作品。 我快乐我的家乡,更快乐我家乡的剪纸艺术。 奶奶的鞋垫脚下无鞋不可,鞋里无垫不行。 我们家一共存有十三口人,每个人的鞋垫都就是奶奶一针一线纳出的,每一双鞋垫里 都蕴含着奶奶对儿孙深深的爱。妈妈的鞋垫和爸爸的鞋垫的图案总是一模一样的,存有一次,奶奶上街买菜,看到一个小摊上堆满了各式各样图案的鞋垫:存有葡萄,存有小鸭子,除了荷花的……狠的奶奶看到一双鸳鸯鸟的图样,便买了一双回家。 看着这对活灵活现的鸳鸯鸟图案,我问奶奶:“您不是说好给我买一双小鸭子的 吗?”“奶奶忘了,不过这双鸳鸯鸟的也挺好,只不过是给***妈买的,你爸和***结婚的 鞋垫是龙凤呈祥图案,原本准备买鸳鸯的,可市面上没有,只好买了龙凤的,这次呀,我 给他们补上。”奶奶开心地说道。 我听话地点了摇头。过了几天,我爬到至奶奶肩头,指着奶奶高超地穿好针线,对我 说道:“雨雨,奶奶给你谈个故事吧。” “好啊,好啊,我最喜欢奶奶讲故事了。”“以前,有一位老婆婆,她买了一双鞋, 她觉得穿这双鞋脚不舒服,就收集自家的破布头,用面粉调成的浆糊,把破布头层层糊在 一张木板上,大约糊三毫米厚,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取下来放在土坑下面压上几天,然 后把它揭下来,用事先准备好的鞋样拓在上面,用剪刀剪下来,中间绣上荷花图案,把其 余部分用线纳呀纳呀,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冬天到了。 那位老婆婆把鞋垫放入她卖的那双鞋里,不料,却非常寒冷。后来她就把把这种手艺 托付给她的女儿,女儿又托付给自己的女儿……就这样,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奶奶也就可 以萨鞋垫了。”

割绒纳绣,指尖生花

割绒纳绣,指尖生花 作者:朱晓菲 来源:《走向世界》2021年第51期 悠悠历史、千年传承。生活在齐鲁大地,时常能感受到齐鲁传统民间文化的魅力。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生在民间,长在民间,是无数手工艺劳动者经过漫长岁月,不断摸索、实践形成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 割花工艺是一种传统民间刺绣工艺,其作品承载了民间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山东地区的传统割花工艺作品“割绒鞋垫”,在色彩搭配、图案绣制、形制审美上都区别于其他地区,这也展现了割花手工艺人独特的审美趣味与创作方式。近些年来,割花工艺的发展也面临挑战,如何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割花”工艺,又名“割绣”“割绒纳绣”,是广泛流传于山东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割花工艺是传统民间刺绣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原属于鲁绣的一种,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手工艺之一。 关于割花工艺的历史,《山东省·民俗志》中曾提到,“清末至建国初,男女均穿纳底圆口布鞋,着手工缝制粗布袜,女鞋足头处有绣花或割花。”由此可知割花工艺最早出现于清朝末期,在当时手工劳作、衣着粗布的年代,主要用在女性花鞋的鞋头。割花工艺作品主要有绣花鞋头和割绒鞋垫等日常用品,但因其制作工艺流程的复杂和制作周期的冗长,其呈现最为广泛的形式便是割绒鞋垫。

割绒鞋垫的制作,虽然是齐鲁手工艺中朴实无华的一项,但在过去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表现了一个女人手工艺精巧的程度。鲁南一带地区就有着“割双鞋垫送情郎”的说法,在当时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里,如果一个姑娘做的一手好鞋垫,就足以说明这个姑娘心灵手巧,勤俭持家,是家里家外的一把好手。另外,除了作为民间婚俗的信物,在战争年代,红嫂们一针一线,将心中的希望与平安的祝愿缝在鞋垫中鼓舞士气,可谓心思极巧。 当今,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工艺作品的制作被机器所取代,一些手工艺和匠人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当今机器大生产时代,人们极力追求着高速高效的生产,我们随手便可在大街小巷买到机器生产的鞋垫。但是,批量化生产所带来的千篇一律的外观越来越使大众感到无所适从,这些单调且麻木的花样让人们产生了视觉疲劳,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想起了手工时代具有温情的割绒鞋垫。 割绒鞋垫因为舒适耐磨、制作精美,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当地不乏手工细腻、制作精巧者。闫秀荣,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受奶奶、母亲的影响,很早就掌握了这门手艺。 关于传统割绒鞋垫的制作,闫秀荣也有自己的心得。据她介绍:制作鞋垫的底托十分重要,第一步就是选择上好的棉布多次叠加,用熬制好的浆糊粘起来并且晾干。晾干后就要根据尺寸,剪出适合的轮廓,一般有经验的手艺人都会将鞋垫剪大一到两个码数,防止后续由于绣线的松紧导致的变形。第二步选取内割层,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通常选用麻袋片、尼龙片或者玉米皮等。在绣制的过程中,手工艺人通常采用八到十股的棉线来绣制,注重用力均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