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课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说课稿(课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见下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内容安排特点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材在习题中安排了不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题目。例如,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第6题。这些题目并不单纯是计算平均数,更多是运用平均数的统计含义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又如:例2通过用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

在统计中,平均数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针对这一缺点,教材在练习二十三第6*题以选做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所体会,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全面认识。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比较两类事物的特点。例如,在例3中引导学生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后,马上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接下来,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凸显

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比较这一优势,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让学生加深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此外,教材还在例题和做一做中呈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3种画法,帮助学生了解统计图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重难点突破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强化平均数计算的方法

突破建议:

1(关注平均数的现实背景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现实生活情境出发,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2(放手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既可以让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统计图,直观发现求平均数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用数据总和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

3(重视平均数的意义教学。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不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瓶子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体会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

二、体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丰富其呈现形式

突破建议:

1(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2(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很难完整地展现统计调查全过程,教学时要适当地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从报纸、书籍、网络上找到各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丰富学生的认知,也可根据学校、班级等开展的各项比赛、活动,调查了解同学们的参与程度、爱好和特长。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结合实际问题,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突破建议:

1(选材注意联系实际,提供丰富的实际素材。

一方面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学生课外小组人数、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等;另一方面,注意选取与学生关系较密切的社会生活实际,如城乡人口、人均寿命、人均住房面积等,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关心人口、健康和环保等社会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数据的能力。

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过程,体会统计对于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课标解读

学生已经学过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有两个: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方面介绍了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虑到在教学中操作的可行性,将数据分析观念定位于如下两点:

第一,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做出决策和推断,并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我们不妨把这一要求称为“过程性”要求或“活动性”要求。

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要逐步建立起对数据的某种敏感或领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多参与到身边的多样化生活问题中去,亲身经历对数据的调查、研究、作出判断的活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并建立起“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观念。正因为如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提出:“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在第二学段提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从这些目标要求不难看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离不开活动与过程。而这些活动又应该放在丰富而生动有趣的背景下进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周围的有关数据信息的课题。比如,关于本班同学的喜好方面的一些统计的例子就有很多:喜好的歌曲、运动项目、各类课外读物、感兴趣的电视栏目、爱吃的水果蔬菜、爱喝的饮料、最喜欢的颜色、四季中最喜欢的季节等等。

第二,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这体现了数据分析的“方法性”要求。即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要建立在一定方法的掌握上。

一般来说,学生数据分析的方法涉及如何收集数据和如何处理数据的方法,前者指数据的调查、获取,后者指数据的整理、描述与分析。基于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提出“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在第二学段提出“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可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1(创设有效的数据分析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据的作用,形成数据意识。

要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是有信息的,数据分析是有用的,数据分析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决策,要让数据发挥其作用。

2(经历真实数据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观念的建立是人们不断地亲身经历而获得的,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应使学生不断经历数据统计分析的全过程: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获取信息、作出预测和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

3(开展实践活动,积累数据分析应用的例子,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仅仅靠教材提供的背景是不够的,还要课内外结合,广泛收集信息,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在媒体中,如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书籍、互联网等许多方面都会给我们提供各种数据。教师应选择有效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将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数据统计分析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在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据分析对决策的作用,最终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由此不难看出,教学中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可以增强学生的数据意识;其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统计内容的学习而言,重要的不是画统计图、求平均数等技能的学习,统计知识的核心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出发,使学生经历数据分析活动过程,掌握一定的数据处理方法。要围绕“数据”做文章,使“数据”成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好伙伴。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3 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小学数学说课稿(课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说课稿(课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 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见下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内容安排特点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材在习题中安排了不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题目。例如,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第6题。这些题目并不单纯是计算平均数,更多是运用平均数的统计含义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又如:例2通过用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 在统计中,平均数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针对这一缺点,教材在练习二十三第6*题以选做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所体会,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全面认识。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比较两类事物的特点。例如,在例3中引导学生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后,马上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接下来,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凸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全单元备课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1、平均数的意义与求法; 2、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材简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教学措施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新知。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观念、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均数”的意义,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难点:平均数的意义,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课时安排例1、例2 --------------1课时例3 ---------------1课时练习---------------1课时

小学数学说课稿(最新7篇)

小学数学说课稿(最新7篇)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认识平均数的第二课时,完成课本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3、4、5题。 本例通过求两支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比较这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 理解: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不能反映其总体情况,应该用一个统计量来 描述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和其他组数据进行对比,平均数就是这样的 一个统计量。要比较两支篮球队的身高情况,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 且不容易比清楚。所以要先求出两个球队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两个平均 身高进行比较。通过此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 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已经认识了简单的 数据整理方法和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初次学习简 单的平均数,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学习了平均 数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 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 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 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平均数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 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 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是教学 的重、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猜测、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学生根据 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建构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 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人交往,倾听同伴的意见,解释自己 的想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还让学生自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 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一)、情景导入: 1、师:孩子们,今天早上我一进办公室,小组长就拎着各组的“战 利品”来邀功,都说自已小组收集的瓶子最多,为了公平评出优秀小组, 我把每组收集的瓶子统计一下:大家来看统计表: 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说课 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统计。教材首先呈现了需要男生和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的场景,由此提出计算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的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然后,教材通过例1给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包括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等概念,并说明用除法可以计算平均数。接着,教材通过例2介绍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练习,以帮助学生巩固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基础知识,并且已经接触了简单的统计图表和平均数的概念。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但是,由于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4. 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探究的欲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五、教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纸制统计图表; 3. 计算器。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呈现一个套圈比赛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个组套得准一些。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比较每个组套中的个数,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 学习新课: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总数量和总份数的概念,并说明用除法可以计算平均数。然后,通过例题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 练习巩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练习结束后,进行集体订正,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4. 课堂小结:通过回顾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课学习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必修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课时的教学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移多补少”得到的虚拟数,应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学情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我们在课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学情设计教学,以学定教,使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取得进步和发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教学时教师应以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是教学的难点。 (5)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实际生活,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学法:使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 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6)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把现有笔筒里的笔通过“移动”达到同样多,从而揭示课题“认识平均数”。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都参与体验、搜集、经历“移多补少”的过程,从中找到合理的“移动”方式,这样自然地引出课题,

四年级数学第8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材内容说明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材内容说明 (一)单元教育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白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 2、能探索分析解决求平均数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求平均数问题,并尝试解释方法的合理性。 3、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调查表,经历整理描述读书人数和用计算器估算读书字数的过程,获得估算的活动经验。 4、在用平均数和统计图分析、描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统计表、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二)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一方格表示一个单位)表示统计结果,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单元最后安排了“读书调查”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

行不同数量之间差别的一般比较.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等.所以本单元把平均数贯穿在每一课的数学活动中。 “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套教材借助统计图直观表示数据的特点,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认识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稿(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稿(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稿第【1】篇〗 教学内容: 《认识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简单条形统计图、用不同方法求平均数的过程。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能根据数据特点用合适的方法求平均数。 3、感受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直观性,知道可以用不通过的方法求平均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认识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 2、借助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示数的特点,学习用不同方法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 条形统计图表示数的特点以及用不通过方法计算平均数。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展示关于本小组成员身高调查表及计算平均身高的结果) 【设计意图:重点复习学过的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计算能力,为这节课学习计算平均数的其他方法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课上) 在一次“保护环境”活动中,三(2)班第四组5名同学收集废旧电池的数量如下: 姓名:李强,张红云,马波,王小娟,李云平 数量(枚):11,19,16,18,16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收集废旧电池的数量还可以用下面的统计图表示(条形统计图课件) 三(2)班第四组5名同学收集废旧电池统计图 2、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至少写出2条。 我得到的数学信息()() 3、仔细观察,你发现今天所学统计图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全部课时教学设计共4课时

1

设计意图: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环节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体会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请大家动脑思考,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师:大家有想法了吗?看来很多同学都有思路了。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你的想法。 师:老师发现各个小组已经达成了共识。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师:听明白了吗?为了让你们理解的更清楚,老师带来了磁扣。请把你的想法操作给大家看一下。 师:大家看清楚了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 师:这位同学真棒!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但非常巧妙解决了我们的问题。(边课件演示边说)像那位同学操作的这样,移动多的补给少的,使得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变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2.“求和平分”的方法 师:还有哪个小组用这种方法解答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边听边板书算式)师:咱们同学真是聪明,想到运用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师:刚刚我们一起探索出了两种方法,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求和平分,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要把原来不同的数几个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比如这里13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大家一起说,我把它写下来。 生说师板书:13是14、12、11、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师:所以,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它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它只是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设计意图: 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环节三:归纳积累实践应用(随堂检测) 1.计算 2.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2

凤城市一小四年级数学下册 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说课稿 新人教版

《平均数》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

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 (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

2020—2021年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教学设计.doc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1、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数”的意义,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难点:平均数的意义,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课时安排:5课时 第1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页《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 有12本书,下层有 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精品教案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平均数、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2.地位与作用: 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三、课时安排:建议用4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平均数(1) 教学内容:教材P90例1,完成P92“做一做”,P93“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 3.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及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出问题。

师:(出示两杯水)大家看,这里有两杯水,这一个杯子里的水是400g,另一个杯子里的水是600g,你能想办法在水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让两个杯子里的水变得同样多吗? 【预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想到以下两种办法: 预设1:将装600g水的杯子里的水倒100g到装400g水的杯子里。 预设2:先将水合起来再平均分。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1)]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P90的主题图。 师:为了保护环境,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矿泉水瓶,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数据,说明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个人收集的数量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请学生汇报。 【预设】预设1: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姓名。 预设2:学生可能会说出每人收集的个数,也可能会说出小明收集得最多,小亮收集得最少。 (3)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4)师:你能想办法让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吗?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师:下面请4人小组合作,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2)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成员说一说。 3.小组汇报,交流算法。 (1)“移多补少”求平均数。 ①师: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呢?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 【预设】学生可能会边操作边说“小红给小兰一个,小明给小亮两个,这时候他们4个人矿泉水瓶的数量就一样多了,都是13个”。 ②师: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矿泉水瓶给小兰?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 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 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 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 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 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版

单元第_八_单元 _____均匀数与条形统计图 _______________课时数4课时 “均匀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采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 立了初步的统计观点的基础长进行教课的。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均匀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 教 小节学习的均匀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观点。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材一步体验数据的采集、整理、描绘和剖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 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见下列图)。 分 析 1.使学生理解均匀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均匀数的方法,领会均匀数在 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解说其实质意义。 教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采集、整理、描绘和剖析的过程,进一步感觉统计在 学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依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目 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剖析。 标 4. 经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检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仔细 察看的优秀学习习惯,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1. 理解均匀数的意义,加强均匀数计算的方法 2. 表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色,丰富其表现形式 学 3.联合实质问题,依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剖析,进一步领会统计的作 用。 重

难点

课题均匀数P90-92 课型新讲课 1. 理解均匀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匀数的方法。 课 2. 学生经历用均匀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累积剖析和办理数据方法,时 发展统计观点。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目 标 3. 感觉均匀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质问题的乐趣。 重教课要点:理解均匀数的含义,掌握求均匀数的方法。 难教课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均匀数的意义。 点 教如何计算均匀数?在人数不等的状况下,如何比较两支队伍的成绩? 学 核 心 任 务 (一)创建情境漫笔 1.发言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柜。 教 学 过 程 此刻,我的书架上层有12 本书,基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 帮忙,从头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同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虑,想象挪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发问:此刻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 是它们 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一样的数,经过“移多补少”的方法, 获得同样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均匀数。 今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均匀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