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教学案例.doc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doc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传统课文,以清新的笔调向学生介绍神奇美丽的

小兴安岭。课前我就要求孩子们按照“三读一查”的方法作了预习,在课堂上又

反复诵读、感受、体验,并且请孩子上台来当小导游,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小兴安

岭??按常规该结束新课了,可孩子们仍有些意犹未尽,小声地互相嘀咕着什么。

忽然,一个孩子大声说道:“老师,要是我也能去小兴安岭玩玩就好了!”

孩子们笑了,我也乐了,问道:“那么,如果有机会,你最想哪个季节去小

兴安岭旅游?”

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纷抢着说:“我想春

天去,可以看小鹿!”

“不,秋天去,还要带上一个大口袋,好装酸葡萄、榛子和蘑菇??”

“冬天去,滑雪、堆雪人、看小松鼠??我要和爸爸妈妈一道去!”

??

望着孩子们那激动得红彤彤的脸,我顺势说:“那好,现在请你趴在桌上,

静静地闭上眼睛,咱们去梦游兴安岭??”

三分钟过去了,我请孩子们坐直,以小组为单位,讲讲自己精彩的“梦中之

旅”,教室里顿时热火朝天,每个孩子都争着讲述自己的“梦”,说的人兴致勃

勃,听的人津津有味,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仍然不肯罢休。见此情形,我说:“这

样吧,把你梦游兴安岭的经历写下来,与更多的人分享,好吗?”

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交来的作品非常精彩,甚至平时不爱写作的孩子,也

写了近二百字,想象力丰富,犹如身临其境。如:“梦里的冬天,小兴安岭是多

么的寒冷啊!我和爸爸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手套,但是手套似乎都不管用了,我们的脸被寒风刮得通红,跟猴子的屁股一个样??”“开始玩雪了!我们从又

松又软的雪堆里抓起一把把雪,捏成圆溜溜的雪球,嘭、嘭、嘭??互相攻击对

方,真愉快!打着打着,我也被寒冷的冰雪冻成了雪娃娃??”

读写结合教案设计

6、天安门广场 柳林七小杜莺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通长句子;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教学准备: 小黑板、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谁能说说北京有哪些让你难忘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出示自己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相片,引入:今天,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去参观天安门广场。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提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课文读正确,尤其是长句子和带生字的句子要反复多读几遍,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3)标出段落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默读课文,想想每一节说了什么意思,指名说 思考哪些段落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成一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和特点。 第二段(2—3节)介绍了广场上雄伟壮丽的建筑物。 第三段(第4节)写了天安门广场特殊的政治地位。 第四段(5—6节)着重写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两大突出景观。 三、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 博: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小右边大,右上的部分写得扁一些,下边的“寸”要托住上边的部分。 2、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2、读懂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建筑物壮观辉煌的景观,知道天安门

广场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广场为什么令人向往。 2、理解“五星红旗和旭日一同升起”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牙膏盒、墨水盒、三个小药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精读课文 1、教学第一节 (1)指名读,说说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 (2)画出表现广场特点的词:最宽广、最壮观 过渡:作者为了突出天安门广场“最宽广、最壮观”的特点,主要写了天安门广场哪些主要的景物和场景呢?我们接着看课文。 2、教学第二段(2—3节) (1)天安门广场到底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呢?(A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B介绍毛主席纪念堂C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学生拿出准备的教具,边读边摆,理清广场上建筑物的方位关系。(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雄伟壮丽?理解:雕梁画栋\汉白玉\华表\蟠龙花纹\格外挺拔 (3)指导朗读,用赞美的语气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注重读写结合,创课堂之精彩----------《海伦凯勒》教学案例

注重读写结合,创课堂之精彩----------《海伦凯勒》教学案 例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试着以文本教材为载体,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写话训练,强化语文之根本---写作。因此,我让学生贴近于课本之中,参与到文本之内,在读中写,在写中悟,赋予语文课堂以力度和深度,使学生得到扎实的语言训练,语文课堂教学就更有实效。 ●二、案例描述 《海伦凯勒》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课文通过描述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海伦学盲文、学说话的故事,感悟海伦凯勒不屈不挠与命运作斗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案例中,我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课文第四自然段“她不分昼夜。。。。。。摸出了血”集中体现了海伦的“不屈不挠”。但是,课文语句凝练概括,要读出其中内涵,则需要创设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想象与读写的最佳氛围。 师:无论白天黑夜,海伦的世界中只有黑暗。所以她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出示句子“她不分昼夜。。。。。。摸出了血”),所以她学起盲文来如饥似渴。盲文是向外凸出来的,由点数和点位的不同来区分,只能靠着手指慢慢

地、仔细的摸读,这样的学习远远比我们正常人来的困难。你能想象到那份艰难吗?但是海伦年仅七岁,为了学习,她小小的手指头竟摸出了血,她会喊一声疼吗?她会哭着去找妈妈吗? 首先,请想象海伦当时学习的情景,边读边想象,肯定可以读得更好。 (生各自自读第四自然段。) 师:她是那样的如饥似渴,她是怎样如饥似渴呢? (学生沉思,教师继续点拨):夏日的午后。。。。。。;冬日的夜晚。。。。。。 指名一学生读(配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画面,让我们也走进海伦的世界。 师: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啊?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我仿佛看到--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小海伦就早早起床,摸索到书桌旁开始摸读盲文了。 生:我仿佛看到—夜已经很深很深了,万物进入了梦乡,小海伦却还在学习盲文呢! 生:我仿佛看到---爸爸妈妈一声声的呼唤小海伦吃饭,但海伦似乎没有听见,她完完全全沉浸在盲文的学习中了。 师;你们真会想象,的确,小海伦就是这样不分昼夜,无论严寒酷暑,刻苦努力的学习知识啊。但是,我们能不能再想细致些,把其中那不言而喻的艰辛再像画面一样展示在大家眼前呢?

小学语文的读写结合教学案例研究

小学语文的读写结合教学案例研究 一、以读促写 (一)点燃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小学教师应当转变以应试为目的的语文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掩盖了语文充满情趣的真相。语文是一门重在积累的学科,在语文学习中,简单地教学生进行字词的识别和记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的教学要求。由于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点内容,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经典。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突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这些句子的优美之处,细细地体会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读一遍课文。 例如,教师在讲授老舍先生《林海》的时候,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文中轻松语言的解读上,让学生通过老舍轻松的笔调了解林海的趣味,并通过联想自己看到的美丽自然风光同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时,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们踊跃发言,谈论自己曾经见过的美景,并引导学生以踏青为背景,像《林海》一样写一篇描写景色的文章。 只有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在教授课文的同时,语文教师还应当在课外读物中选取一定量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进行领悟。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增强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在经过长期的阅读积累之后能写出充满感情的文章。 (二)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基础。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而且能从中学习到写作的技巧与纯熟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不应当只是注重“多练”,还应当强调“多读”,积累素材,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1.强化课文诵读,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均选用的是古今中外长期积累下来的名篇佳作,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与深入地品析,不仅能领悟文中所饱含的思想与感情,也能从中汲取精华,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例如,在《荷花》教学中,课文的第二小节有许多描写荷花各种形态的精妙语句,笔者采用了读一读、说一说的教学活动,以更深入地引导学生阅读与品析文章,以感受荷花美妙婀娜的形态。在对该文章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感受到荷花的美丽,而且也有助于品味文章中的好词佳句,将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课例

景物烘托写作训练教学案例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 首先,品析文本,让学生领会景物烘托的妙处。 【选文一】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烘托杜小康内心的恐慌) 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静定下来。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烘托杜小康内心暂时的平静) 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选文二】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烘托杜小康找到鸭子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接着,小结阅读文段后领会得来的写作知识:①景物烘托的写景,既要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要以有情之笔去描绘景物,所写之景要体现主观情志。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手法描写景物,做到情景交融。③可借助对比、衬托、想象等写作手法来表现。 最后,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第一步,以采访形式讨论:(1)你孤独时心情怎样,你最孤独一次是什么时候?(2)你孤独时在做什么?周围环境如何?第二步,让同学们说说哪些景物的特征能切合孤独的心情。(3)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和恰当的写法增强表现力。 这两个案例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过程指导进程。这个进程符合认识论原理——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我认为读写结合的过程指导是科学有效的。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想象补白感受形象 ——《临死前的严监生》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长泰县实验小学严文莉 一、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近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工作,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临死前的严监生》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人物”这一单元,讲述了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吴敬梓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经典之作。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本文进行反复朗读、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如果说本文的语言具有特色,那么也是人物心理在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的“读写结合”点就是通过动作、神态想象严监生的内心活动,补白人物心理活动的文

字,丰富语言积累,感悟其吝啬。 二、案例呈现: 师:初读课文之后,你认为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生1:吝啬 生2:爱财如命 生3:守财奴 …… 师:严监生在临死前的哪些行为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呢 生自由交流 师:其实,一个人的动作往往是他内心活动的真实体现。不信,我们就通过严监生的动作揣摩他的内心世界,明白了他的心思,你对其吝啬形象的感受也就越深刻。 (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读得真好。他一连几天都说不出话来了,他一定有无限的话想说,到底有多少话想说呢,他想说: 生:自由猜测说严监生想说的话 师:同学们,注意,说话时要有称呼,语言要符合人物特点,想象当时的情境。

“读写结合写作训练”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由于招生政策的变化,如今好学生都集中到一类校了,一般高中的生源质量下降。这些学生语文素养不高,语言水平较低。语言不通顺,语病多,是普遍的状况,甚至可以说一个年级500多人找不到一篇语言称得上流利的作文。更有甚者,要求写800字的作文,许多学生写不到600字。面对这种状况,语文老师如果还是象以前一样没有作为,只是一学期写几篇作文,那是很难让学生的语言水平得到提高的。怎么办呢?多读多写,依然是法宝。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单纯依靠学生多读多写效果也并不明显。教师必须发挥指导的作用,教练的作用,引导学生从读中吸收积累语言材料,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再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学生阅读教师印发的三篇文章:《最浓的“年味”是文化》(冯骥才,选自《阅读与作文》)、《我们正在忘却传统文化》(新周,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6年第4期)、《经典

之中有神灵》(李朝林,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6年第6期)。这三篇文章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文化反思”。选择这三篇文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文化,并能引发思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要懂得在阅读中积累。积累什么呢?一要积累精彩的语言,二要积累写作的素材,三要积累各种观点。就这三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然后进行整理。 1.积累语言。 (1)敦煌之憾我们尚可指责那个懵懵昏昏的已经无力抗辩的道士王圆箓,余秋雨先生还可以狠狠落笔:“我好恨!”面对经典蒙尘、传统渐逝、国学式微的现状,我们岂一个恨字了得? (2)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

读写结合 提高能力──《火烧云》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读写结合提高能力──《火烧云》教学案例 本文是关于读写结合提高能力──《火烧云》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背景】 读和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会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还必须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内容时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及其遣词造句的妙处。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本身就应该包括写作教学的因素。固然,两者各有各的重点,但不可能截然分开。其中,仿写是重要的方式之一。 【案例】 《火烧云》是篇散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霞光、颜色、形状变化的瑰丽情景。由于课文以时间顺序来写,突出写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多而快的特点,在写形状变化时,以出现──样子──变化这种顺序来写,很有特点,于是,以这篇文章中火烧云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为仿写点,我设计了教学。 在教学颜色变化一节时,我让学生找出颜色变化多和快的句子,并圈出有关的词语。学生在交流时,都找到了“火烧云变化极多极快,一会儿红彤彤,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等句子。有学生说:“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四个词语我知道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之快,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表示颜色的词语说明了火烧云了颜色的多。通过划句子,圈词语的学习方法,我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把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和快写具体的,为仿写作好铺垫。 在教学形状变化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又运用划句子,圈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先学“马”的一节,按照“天空中出现了什么?──它的样子怎样──它是怎样变化的”这一顺序,用不同的线条画出有关的内容,学习课文。学生通过自学,找到了相关的句子,发现这一节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写法。另外几节由于结构相似,我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学。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这段内容的写作特点。 掌握了写作特点,就为仿写作好了铺垫。在学生清楚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之

农村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作文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由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会读书、读得多,能促进写;会写文章,写得多,同样也能促进读。只有加强阅读积累,在阅读中吸取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才能在作文中恰当而流畅地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读写结合,多读多写,既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基本途径。 目前,农村小学生阅读条件相对落后,教师教学方式相对落后,读和写的教学基本上仍属于分离式的,而且有偏重阅读而轻写作的倾向,虽然已进入课改阶段,但观念行为仍有大部分停留于应试教学上。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的逐年增多,随着本来课业负担就偏重的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年龄逐年老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分离”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 本课题的研究将会对探索农村小学语文教改新思路,促进农村语文教育的发展,开拓农村教育新模式;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力求使每一个人都能学好语文;解除外出务工农民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农村的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三、课题遵循的原则 本课题主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原则,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则。 四、研究目标 我们的研究目标概括起来说,面向全体学生,由学生怕读怕写转变为多读多写、能读会写、读写结合,从而要读要写,以至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使学生在课内外读写结合策略的运用中切实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在教学中探索总结各年级教材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二是探索“在各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实施的基本教学步骤;三是在阅读中积累,以读悟写,以读促写,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并加强课外阅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加以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 六、研究对象 曹老集镇第二小学,2010年9月1—6年级在校学生通过注重“读写结合”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形成的研究。 七、研究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研究》课题阶段总结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那么,如何使对话能优质、高效地展开呢?课标中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那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呢?我们在学习领会语文新《标准》的基础上,反思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尝试了几方面的改进。感觉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的过程是吸收的过程,写作是倾吐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过程,写作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互为逆反应的东西,阅读对学生写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写作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课文是学生写作最好的范例,学生通过教材找到写作的素材和范本。故阅读教学中要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教给写作借鉴,在写作中促进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与写作的联系,在写作教学中又注重联系参考阅读过的课文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然而,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上,往往是读写分家,难于有机结合。而要全面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必须把入围的每一篇课文看成是“例子”,作为例子,作为凭借,

去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智力,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讲授或繁琐的课文分析,是培养不出这种能力,完不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当然,必要的讲解是应当的,但其目的也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要领,并必须凭借课文进行严格的训练。否则,费时费力不少,收效可能甚微。要记住,语文课是工具课,所谓工具,是离不开实际操作的。牢牢掌握工具性这个特点,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文课,才能大幅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结合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训练。通过又一个学期的研究,小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形式 内容:1、精心设计主体参与型教学的课例。2、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的程度,数量、方式以及参与活动是否有效。3、研究课堂合作的行动策略和理念。 形式:围绕“读写结合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容确定课题后,并将与同事进行深度的研讨并付诸于课堂实践,最后形成反思性说课设计。 二、研究过程 本学期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我们组织了同组共研讨课活动,在有限的时间里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说,反复听评,从研、说、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 1、学写自读批注,激活练笔潜能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华巷小学刘磊 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说法。显然,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拧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谁都希望孩子们手中有一支神奇的笔,可以描绘出大千世界中的千变万化,心灵空间中的奇思妙想。作为教师要启发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 教学片段:欣赏图片(幻灯播放) 师:在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路两边种满了这样的花,正是现在这样的季节,金黄色的小碎花开了,一朵、两朵、三朵……他们簇拥着开满枝头。假如我们来到了这条小路上,当你抬起头,看着眼前一片金黄色的花海,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说感觉: 师:假如这些花是一个又一个的小孩子变的,他们长在那些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再抬头,看着眼前一片金色的花海,你又会有什么感觉? 生说感觉: 师:有一位作家以这可爱的花名为题,写了一首散文诗。这会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我们一起来走进《金色花》。 师:(配乐示范读。) 师:这样的一首小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喜欢? 生:(想象力丰富,充满童真童趣,好玩,捉迷藏似的,孩子可爱,妈妈慈祥,体现母子亲情,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韵味……) 师:既然大家都喜欢它,那就美美的读它吧! 学生初读。指名读。 师:老师觉得他们喜欢这首诗已经喜欢到骨子里去了,因为他们读得是那么的有滋有味。我们也像他们这样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有味道的句子划出来,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朗读,(师巡视。) 师:朗读全文,围绕孩子的天真、可爱、调皮、淘气与依恋妈妈,谈谈感受。 生交流: 选读,进一步感受散文诗语言的韵味。推荐班级里朗读水平最棒的4位同学。如果让你们从这首散文诗中选相邻的4节,要求这4节诗最能体现这首散文诗的节奏和韵味来。你们会选哪4节?其他同学也帮他们出出主意。选好后分节朗读。读后问:你们为什么选这4节?(结构相似,都写孩子依恋母亲,有韵味,有节奏感。) 师:刚才,我们从《金色花》中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依恋妈妈的孩子,感受到了散文诗语言的韵味与节奏,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泰戈尔的另一首小诗——《职业》,小组合作读,把最吸引人的小节准备向其他小组推荐,(提示:可以联系整首诗谈,也可以选择有关的句子朗读。) 生:四人合作学习。 生:小组间相互推荐。 《职业》表达了孩子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向往生活,学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谈感受点到为止,重在朗读,读出韵味与节奏 师:学习了《金色花》、《职业》以后,你们觉得这二首诗会是出自泰戈尔的同一本诗集,还是不同的诗集呢?为什么?

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心得体会

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有关感悟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而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练习活动。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

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 “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 2、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 (1)于精彩处仿写。

读写结合古诗教案

读写结合古诗教案 教材分析: 《秋思》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浓浓的乡情”。设计的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本课共三首诗词,包括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我用三课时教完本课。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渗透乡情主题,揣摩写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品悟诗歌的语言特别是“绿”的妙趣。第二课时学习《秋思》,主要透过平实的文字体会诗人叙事细节中表现出的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细腻的情感。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重点是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为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积累,感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我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共同学习《秋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会背诵、默写《秋思》。 2、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领会《秋思》叙事抒情的特点,体会本诗平淡、本色的语言中包含的艰辛的构思过程和复杂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课前读写积累乡情主题的诗歌,积淀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2、课堂通过读写互动、说写结合来领会诗情、想象意境、品味诗句、丰富和积累语言。 3、通过课后练笔中巩固知识,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体会感悟作者乡情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2、在品味诗歌写作特点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妙,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思乡主题的古诗词3-5首 2、课件(诗句及相关知识链接)背景音乐(二胡曲) 学生准备:课前积累的作业,积累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读写,积累素材 1、学习了《泊船瓜洲》之后,你自己读了那几首关于乡情的诗词,在积累作业上写下来,注明那些是写景抒情,

读写结合案例

读写结合案例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我”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拉琴十分刺耳感到十分沮丧,躲到树林中练习遇到了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的鼓励、激发下,我重拾信心。后来我知道了这位老妇人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善意的谎言帮助一个失落、自卑的年轻人成才,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文章在叙述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在教学中,我将围绕老妇人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老教授的美德。 根据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语言与神态的变化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了解老妇人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和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一)、分析字义,导入新课(二)、首尾对照,体会变化(三)、研读语句,深入感悟(四)、感情朗读,升华主题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研读老人的语言、神态,感受老人对“我”的关爱和鼓励为主开展教学。对老人的语言描写,没有字斟句酌去讲解,没有提太多理解性的问题,没有拘泥于固定单一的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提倡读—想—说相结合,通过反复读去思考、去感悟、去表达,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尤其是在读的方面,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激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在读中培养语感、学习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主要是采用抓重点语句描写来感悟人物内心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默读、学生齐读、师生对读……)读得很充分,读得有层次,而且也读得有效果。整节课中,不必拘泥于内容的理解,而是读中领悟,读写结合。不仅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合作能力,同时也有效地突破了重点,深化了情感。 通过引读的方式,明确指出我的这些变化都源于“老妇人”的巧妙的帮助。师如何在文本空白处,抓住特有的写作特色,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老师应该予以关注的。教学中抓住老妇人的言行、神态和我的心理、行为变化来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教学中,我着重进行了“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为主的教学安排。语文教学应做到师生对话、人本对话、生生对话,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补白训练,让学生想象到老人平静的眼神仿佛在说什么。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做一个反馈,检验学生是否学懂的文章。

《以读促写,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课题计划

《以读促写,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课题计划 一、问题的提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怕写作文,成了语文学习中的一大拦路虎! 究其原因,作文教学存在着“高”、“难”、“死”三字现象: “高”为目标高,不顾学生客观实际,人为的拔高要求,以成人化的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作文,不仅要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还要讲究表达的技巧,结构的安排,真是面面俱到,使学生无所适从。 “难”为操作难,两节作文课的时间,教师从审题到中心,从内容到语言,讲得口干舌躁,学生则听得一头雾水,习作时更是步骤繁多,选材、提纲、草稿、评议、修改,抄写,教师批改后还得再改,再抄,真是一道没完没了的工程。 “死”为形式死,教师常常不愿像准备阅读课那样去创设生动活泼的作文情境,构建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模式,教起来总是走老路,规定要求、圈限思路,形式单一,学生学习不投入,,写作无激情,为作文而作文。 正是上述的“目标过高”、“操作过难”、“形式过死”的作文教学问题使得学生远作文、厌作文、甚至怕作文,更难以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境界。因此要让学生爱作文、乐作文,只有改变作文“高、难、死”的现状,改变学生的情感和操作技能,让它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根据以上情况,制订“以读促写,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课题研究计划。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1、在阅读材料中,往往有具体的场合、景象和境地,通过教学营造了情感的氛围,使学生如置身其中,会产生相应的体验,情动而辞发,激发了写作动机和兴趣,作文就显得亲切了。 2、在阅读教学中,范文能示范性地把文章的结构格式、遣词造句,谋篇面局的方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地告诉学生怎样习作。学生从范文中不但可以学习到语言和表达方式,还可以学到范文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而这些知识要是在作文课中直接讲解,易引起学生的厌倦,而通过学习范文,学生能自然领悟写作手法,此时作文,等于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手法,趁热打铁,减少了作文的困难度。 3、可以借鉴文章的材料、词句,文章的材料使学生举一反三,文章的词句准确、新鲜,学生正想试用,这样通过读写结合,解决了学生无米之炊的问题,作文就容易了。 4、读写结合中的习作训练,常以练笔的形式悄然出现,它范围小,篇幅短,减缓了作文坡度,当堂完成,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消除了学生心理上对“作文”的畏惧感,学生更易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更加平易! 三、研究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整个研究过程最终是以学生的实践和认识为归宿的。就以读促写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自主探究未知,最终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要竭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这也是以读促

小学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读写结合教案

爬山虎的脚读写结合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2、学习作者巧妙地利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来具体描写周围的事物。 3、让学生们在体会作者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受发现的乐趣,激发他们细心观察的兴趣,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在读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时你有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多媒体展示原文)

原文: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画出相关的语句,把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2)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3)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4)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5)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板书:

《读写结合__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课题阶段小结

《读写结合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教学总结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那么,如何使对话能优质、高效地展开呢?课标中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那么如何实现阅读课堂的有效教学呢?我在学习领会语文新《标准》的基础上,反思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尝试了几方面的改进。感觉读写结合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的过程是吸收的过程,写作是倾吐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过程,写作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互为逆反应的东西,阅读对学生写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写作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课文是学生写作最好的范例,学生通过教材找到写作的素材和范本。故阅读教学中要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教给写作借鉴,在写作中促进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与写作的联系,在写作教学中又注重联系参考阅读过的课文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最好

范例。然而,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上,往往是读写分家,难于有机结合。而要全面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必须把入围的每一篇课文看成是?例子?,作为例子,作为凭借,去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智力,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讲授或繁琐的课文分析,是培养不出这种能力,完不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当然,必要的讲解是应当的,但其目的也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要领,并必须凭借课文进行严格的训练。否则,费时费力不少,收效可能甚微。要记住,语文课是工具课,所谓工具,是离不开实际操作的。牢牢掌握工具性这个特点,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文课,才能大幅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结合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训练。通过又一个学期的研究,小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形式 内容:1、精心设计主体参与型教学的课例。2、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的程度,数量、方式以及参与活动是否有效。3、研究课堂合作的行动策略和理念。 形式:围绕?读写结合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容确定课题后,并将与同事进行深度的研讨并付诸于课堂实践,最后形成反思性说课设计。 二、研究过程 本学期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我们组织了同组共研讨课活动,在有限的时间里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积极利用各种教

读写结合——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教学案例

读写结合—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教学案例 天津扶轮中学何春红 摘要: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长期以来,写作一直是困扰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学生面对写作任务时常常不知从何下手。在教学中或在高考阅卷中常常发现:学生的审题能力差,偏离主题现象严重;文章词语贫乏,语言素材不丰富,句子意识差;表达不得体,结构单一,缺少连贯性,篇章意识差等等。英语写作已成了英语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也成了英语教学的瓶颈。本文拟通过整合阅读与写作教学,以读促写,是阅读教学的延伸与深化,是语言学习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一个质的转变,从而实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与写作整合,写作策略,写作能力 一、案例背景 (一) 问题提出 语言是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有声语言和书写语言是语言交流的两种媒介。写作是学习者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八级要求为“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级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与一连关切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但在教学中或在高考阅卷中常常发现:学生的审题能力差,偏离主题现象严重;文章词语贫乏,语言素材不丰富,句子意识差;表达不得体,结构单一,缺少连贯性,篇章意识差等等,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较大提高的情况下,学生的写作能力还相对滞后。可以说,长期以来,写作一直是困扰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学生面对写作任务时常常不知从何下手。这一严重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一般不开设专门的英语写作课,没有对学生英语写作基本功进行系统训练,往往是在高考前期进行短期的突击性应试模拟训练,平时对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较少。 2.学生的阅读量小和阅读面窄,造成词汇量小,写作语言素材贫乏。 3.学生良好的阅读策略与写作策略缺少,导致学生的篇章意识差等。 为了适应发展中的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使高中毕业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达到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八级或九级的写作目标,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必须是长期的、有目的循序渐进的写作技能培养。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更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词汇,储存句法、语篇知识,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大量阅读又有助于培养语感,并逐步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用英语写作就必须用英语思考,这与大量阅读是分不开的。否则,就会写出中文式英语。不要阅读谈写作犹如谈无米之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下设想: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多而杂”的阅读训练,即向学生提供程度相当、题材广泛的阅读材料,结合单元话题补充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 在阅读中扩大学生的语言词汇、强化语言结构、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篇章结构知识、训练篇章理解能力,再结合阅读指导学生写作,将阅读成果转化为写作, 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二)理论依据: 1.语言习得理论: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 D. Krashen)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所通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习得

小学四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提高能力──《火烧云》教学案例

读写结合提高能力──《火烧云》教学案例四年级语文教案 【背景】 读和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会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还必须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内容时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及其遣词造句的妙处。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本身就应该包括写作教学的因素。固然,两者各有各的重点,但不可能截然分开。其中,仿写是重要的方式之一。 【案例】 《火烧云》是篇散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霞光、颜色、形状变化的瑰丽情景。由于课文以时间顺序来写,突出写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多而快的特点,在写形状变化时,以出现──样子──变化这种顺序来写,很有特点,于是,以这篇文章中火烧云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为仿写点,我设计了教学。 在教学颜色变化一节时,我让学生找出颜色变化多和快的句子,并圈出有关的词语。学生在交流时,都找到了“火烧云变化极多极快,一会儿红彤彤,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等句子。有学生说:“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四个词语我知道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之快,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表示颜色的词语说明了火烧云了颜色的多。通过划句子,圈词语的学习方法,我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把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和快写具体的,为仿写作好铺垫。

在教学形状变化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又运用划句子,圈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先学“马”的一节,按照“天空中出现了什么?──它的样子怎样──它是怎样变化的”这一顺序,用不同的线条画出有关的内容,学习课文。学生通过自学,找到了相关的句子,发现这一节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写法。另外几节由于结构相似,我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学。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这段内容的写作特点。 掌握了写作特点,就为仿写作好了铺垫。在学生清楚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之后,我就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仿写“变幻的云彩”,让他们把他们眼睛中看见的千变万化的云,通过描写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写作的方法,老师从扶到放,放手让学生写,学生写得得心应手,兴趣盎然。在交流中,同学们眼中的云果真变化莫测,颜色、形状的变化之神奇让我赞叹,而且,根据自己的喜好,有些学生仿写了颜色和形状,有些学生对云的形状情有独钟。但是,无论是哪种仿写,学生都能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 【反思】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 四年级语文教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善于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点评】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地钻研好教材,把握好教材,发挥好教材的作用,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