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结构

分子结构
分子结构

在讲物质结构一章的序言时,曾提到过“相似相溶原理”,为什么?需要用分子间力的知识来解释。

7.4 分子间力

早在1873年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van der waals)就注意到这种作用力的存在,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所以人们称分子间力为范德华力。

相对化学键力来说,分子间力相当微弱,一般在几到几十kJ·mol-1,而通常共价键能量约为150~500kJ·mol-1。然而就是分子间这种微弱的作用力对物质的熔点、沸点、表面张力和稳定性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1930年伦敦(London)应用量子力学原理阐明了分子间力的本质是一种电性引力。为了说明这种引力的由来,我们先介绍有关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概念。

7.4.1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在任何分子中都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对于每一种电荷都可以设想其集中于一点,这点叫电荷重心。

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的分子叫极性分子,如HF分子,由于氟的电负性(4.0)大于氢的电负性(2.1),故在分子中电子偏向F,F端带负电,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离子型分子可以看成是它的极端情况。

《演示实验》由滴定管滴下的水流,在梳过头的梳子作用下发生偏转,这是为什么?

说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

正、负电荷重合的分子叫非极性分子,如H2、F2等。

分子极性的大小常用偶极矩来衡量,偶极矩的概念是由德拜在1912年提出来的,他将偶极矩P定义为分子中电荷重心(正电荷重心δ+或负电荷重心δ-)上的电荷量δ与正负电荷中心距离的乘积:

P = δ×d

式中δ就是偶极上的电荷,单位用C(库仑),d又称偶极长度,单位用m(米),则偶极矩的单位就是C·m(库·米)。偶极矩是矢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P的数值一般在10-30C·m数量级。P=0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P越大,分子极性越大。测定分子偶极矩是确定分子结构的一种实验方法,德拜(P.J.W Debye)因创立此方法而荣获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表7.15 给出了某些分子的偶极矩和几何构型。

(用投影仪给出表7.15)

要注意的是,分子的极性和键的极性并不一定相同。键的极性决定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成键键有极性。而分子的极性除了与键的极性有关外,还决定于分子的空间结构。如果分子具有某些对称性时,由于各键的极性互相抵消,则分子无极性,如CO2、CH4等。而属于另一些对称性的分子,由于键的极性不能互相抵消,因此分子有极性,如H2O、NH3、反式丁二烯等。有些书是以分子是否对称来判断分子是否有极性,有的书是以对称性高低来判断,其实都是不准确的。准确的方法是用分子所属的群(用群可以对分子的对称类型进行准确分类)来判断,这里不再介绍。

128

129

表7.15 某些分子的偶极矩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分子 P/(10-30C ·m ) 几何构型 分子 P/(10-30C ·m ) 几何构型

H 2 0.0 直线型 HF 6.4 直线型

N 2 0.0 直线型 HCl 3.61 直线型

CO 2 0.0 直线型 HBr 2.63 直线型

CS 2 0.0 直线型 HI 1.27 直线型

BF 3 0.0 平面三角形 H 2O 6.23 V 型

CH 4 0.0 正四面体 H 2S 3.67 V 型

CCl 4 0.0 正四面体 SO 2 5.33 V 型

CO 0.33 直线型 NH 3 5.00 三角锥型

NO 0.54 直线型 PH 3 1.83 三角锥型

分子是否有极性,对物质的一些性质有影响。这是因为分子的极性不同,分子间的作用

力也不同。

7.4.2 分子间力

分子的极性不同分子间的作用力也不同,下面我们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 非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

如图7.31所示,当两个非极性分子靠近时,由于分子中的电子在不停地运动,原子核也

在不断地振动,因此虽然是非极性分子,但也经常发生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的现象,从而

产生偶极矩(瞬时偶极矩)。两个瞬时偶极经常是采取异极相邻的状态[见图7.31(b )],它

们之间存在的作用力称为色散力。虽然瞬时偶极存在时间很短,但异极相邻的状态不断地

重复着[见图7.31(c )]。使分子间始终存在着色散力。

2.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

当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靠近时[见图7.32(a )],除了色散力的作用外,还存在诱导

力。这是由于非极性分子受极性分子的影响,产生诱导偶极的结果[见图7.32(b )]。非极性

分子的诱导偶极与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降存在的作用力叫诱导力。同时诱导偶极又可以作用

于极性分子,使其固有偶极的长度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它们间的吸引。

因此,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存在着色散力与诱导力。

图7.31 非极性分子相互作用情况 图7.32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相互作用情况

3.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

当两个极性分子靠近时,除了色散力外,由于它们固有偶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两

图7.33 极性分子间相互作用情况

个分子在空间就按异极相邻的状态取向[见图7.33(a)、(b)]。由于固有偶极取向而引起的分子间力叫取向力。由于取向力的存在,使极性分子更加靠近[见图7.33(c)],在相邻分

子固有偶极的作用下,使每个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进一步分开,产生诱导偶极[见图7.33(d)]。因此,极性分子间也存在诱导力。

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统称分子间力。其中诱导力和取向力只有当有极性分子参与作用时才存在,而色散力则普遍存在于任何相互作用的分子间。实验证明,对于大多数分子来说,色散力是主要的,只有偶极矩很大的分子取向力才显得较为重要,诱导力通常都是很小

的,如表7.16所示。(用投影仪给出表7.16)

表7.16 一些分子的分子间作用能分配情况

分子μ×1030/C·m E取向/kJ·mol-1E诱导/kJ·mol-1E色散/kJ·mol-1E总/kJ·mol-1

H20 0 0 0.17 0.17

Ar 0 0 0 8.49 8.49

Xe 0 0 0 17.41 17.41

HCI 3.44 3.30 1.10 16.82 21.12

HBr 2.61 1.09 0.71 28.45 30.25

HI 1.27 0.59 0.31 60.54 61.44

NH3 4.91 13.30 1.55 14.73 29.58

H2O 6.24 36.36 1.92 9.00 47.28

由表7.16最后一列数据可以看出,一般分子间作用能大都在几十kJ·mol-1范围内,比化学键能(约为一百到几百kJ·mol-1)小得多。这种分子间作用力的氛围约为0.3~0.5nm,而且一般不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4.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分子间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液态分子分子间力越大,汽化热就越大,沸点也就越高;固态物质分子间力越大,熔化热就越大,熔点也就越高。

(1)对熔沸点的影响

从表7.17可看出,除了个别极性很强的分子(如H2O)其取向力为主外,一般都是以色散力为主。而色散力又与分子的分子量大小有关,分子量越大色散力也就越大(这是因为分子量越大分子的变形性也就越大),所以稀有气体、卤素等其沸点和熔点都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升高。

(2)对硬度的影响

分子间力对分子型物质的硬度也有一定影响。极性小的聚乙烯、聚异丁烯等物质,由于分子间力较小,因而硬度也不大;含有极性基团的有机玻璃等物质,分子间力较大,也就具

130

有一定硬度。

(3)对溶解度的影响

分子间力对液体的互溶性以及固、气态非电解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也有一定影响。溶质和溶剂的分子间力越大,则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也越大。溶解过程是物质分子互相分散的过程,其所能达到的分散程度显然与分子间力有关。通常所说的“相似互溶原理”经验规律也可以用分子间力的影响加以说明。因为溶解过程实现时体系的吉布斯函数降低,根据吉—亥方程ΔG=ΔH-TΔS,当溶质和溶剂的分子相互混合时,一般情况下熵总是增加的,即ΔS为正值,T总是正的,只要|ΔH|不太大,当|ΔH|<|TΔS|时,即能溶解。所谓溶质和溶剂“相似”,主要是指它们两者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相似,也就是说溶质和溶剂(如笨与甲苯)混合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与它们各自单独存在时的分子间作用能相差不多,因此|ΔH|值就不大,所以易于互溶。

如果按照分子量增加沸点升高的原则,H2O的沸点应该比H2S低,但事实刚好相反,这是由于水分子中存在氢键的结果。

7.4.3 氢键

1.氢键的形成

当氢原子与电负性很大而半径很小的原子(如F、O、N)形成共价型氢化物时,由于原子间共有电子对的强烈偏移,氢原子几乎呈质子状态。这个氢原子还可以和另一个电负性大且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产生静电吸引作用,这种引力称为氢键。

例如,液体H2O分子中H原子可以和另一个H2O分子中O原子互相吸引形成氢键。氢键的组成可用X—H……:Y 通式表示,式中X、Y代表F、O、N等电负性大而半径小的原子,X和Y可以是同种元素也可以不同种。H……:Y间的键为氢键,H……:Y间的长度为氢键的键长,拆开一摩尔H……:Y键所须的最低能量为氢键的键能。

(CAI课件7-8,氢键的形成)

氢键不同于分子间力,有饱和性和方向性。氢键的饱和性是由于氢原子半径比X或Y 的原子半径小得多,当X—H分子中的H与Y形成氢键后,已被电子云所包围,这时若有另一个Y靠近时必被排斥,所以每一个X—H只能和一个Y相吸引而形成氢键。氢键的方向性是由于Y吸引X—H形成氢键时,将沿X—H键轴的方向,即X—H……:Y在一直线上。这样的方位使X和Y电子云之间的斥力最小,可以稳定地形成氢键。

2.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对熔点、沸点的影响

HF在卤化氢中,分子量最小,因此其熔沸点应该最低。但事实上却最高,这就是由于HF能形成氢键,而HCl、HBr、HI却不能。当液态HF汽化时,必须破坏氢键,需要消耗较多能量,所以沸点较高。H2O分子的沸点高也是这一原因。

(2)对溶解度的影响

如果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将有利于溶质分子的溶解。例如乙醇和乙醚都是有机化合物,前者能溶于水,而后者则不溶,主要是乙醇分子中羟基(—OH)和水分子形成氢键,如CH3—CH2—OH……:OH2;而在乙醚分子中不具有形成分子间氢键的条件。同样,NH3分子易溶于H2O也是形成氢键的结果。

131

(3)对粘度的影响

分子间形成氢键会使粘度增加。如甘油能和其他分子形成几个氢键,所以粘度较大。

(4)对生物体的影响

氢键对生物体的影响极为重要,最典型的是生物体内的DNA。DNA是由两根主链的多肽链组成,两主链间以大量的氢键连接组成螺旋状的立体构型。由此可见,氢键对蛋白质维持一定空间构型起重要作用。在生物体的DNA中,根据两根主链氢键匹配的原则可复制出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可以说由于氢键的存在。使DNA的克隆得以实现,保持物种的繁衍。

(5)以H2O为例说明氢键对性质的影响。水具有许多不寻常的性质。如冰的体积比水大、以4℃密度最大、冰的升华热大、冰的融化热较小、水的比热容较大、蒸发热也较大。这些都是氢键作用的结果。

冰的密度较小,是因为冰中的水分子都是以氢键结合的,而且位置是固定的。而这种结合方式空隙较大(因为氢键有方向性和饱和性)。而当冰受热融化时,冰的空旷氢键体系瓦解,变成堆积密度较大的水,另一方面温度升高热膨胀又使水的密度降低,两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导致4℃密度最大;冰的升华热大是因为升华需要完全破坏冰中的氢键;而融化热较小是因为融化时只需破坏一小部分氢键(约15%);随着温度升高,氢键逐渐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所以水的比热容较大;在沸点时液态水中依然存在相当数量的氢键,因此蒸发热较大。

人们日常所接触的物质,不是单个原子或分子,而是由大量原子、分子组成的聚集态,即通常所熟知的气、液、固等状态。下面只着重讨论在固体中占重要地位的晶体结构。

7.5 晶体结构

晶体是由在空间排列得很有规律的微粒(原子、离子、分子等)所组成。晶体中微粒的排列按一定方式重复出现,这种性质称为晶体结构的周期性。晶体的一些特性与其微粒排列的规律性密切相关。若把晶体内部的微粒看成几何学上的点,这些点按一定规则组成的几何图形叫晶格或点阵。晶体的种类繁多,各种晶体都有它自己的晶格。但如果按晶格中的结构粒子种类和键的性质来划分,晶体可分为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等四种基本类型。本节简单讨论前三种类型的晶体,金属晶体将在材料与化学一章中讨论。

7.5.1 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的一般情况

在以下的讨论中,我们都是从晶格节点上的微粒、微粒间的作用力、晶体类型、熔点高低以及导电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见表7.17。

表7.17 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某些性质比较表

晶体类型晶格节点上的微粒微粒间的作用力熔点硬度熔融时导电性例

1.离子晶体正负、离子静电引力较高较大导电NaCl

2.原子晶体原子共价键力高大不导电金刚石

3.分子晶体分子分子间力低小不导电CO2

7.5.2 离子晶体与离子极化

前面讲过,表征共价键的强度用键能。而表征离子键的强度用晶格能(1mol离子晶体离解成自由气态离子时所吸收的能量)。他应受以下因素影响:

1.离子所带电荷与离子半径对离子晶体性能的影响

在典型的离子晶体中,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半径越小产生的静电场强度越大,与异

132

号电荷离子的静电作用能也越大,栗子晶体的熔点也越高、硬度也越大。例如,NaF和CaO 这两种典型离子晶体,前者正负离子半径之和为0.23nm,后者为0.231nm很接近。但离子所带电荷数后者比前者多,所以CaO的熔点(2570℃)比NaF(993℃)高,硬度也大(CaO 硬度为4.5,NaF的硬度为2.3)。

而MgO与CaO两种典型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电荷相同,但镁离子的离子半径(0.066nm)比钙离子半径(0.99nm)小,因此氧化镁既有更高的熔点(2852℃)和更大的硬度(6.0)。

2.离子极化对离子晶体性能的影响

(1)离子极化的产生

离子极化是离子在外电场影响下发生变形而产生诱导偶极的现象。图7.29表明了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的极化情况。

图7.34(a)表明离子在未极化前其正负电荷重心是重合的,离子没有极性。在外电场作用下,原子核被吸(或推)向另一方,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了,即产生了诱导偶极矩,如图7.34(b)所示。实际上离子本身就带电荷,所以离子本身就可以产生电场,使带有异号电荷的相邻离子极化,见图7.35。

图7. 34

图7.35

(2)离子极化的影响因素

离子使其他离子(或分子)极化(变形)的能力叫做离子的极化力。一般说来,正离子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其极化力越强,变形性就越小;而负离子的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大,其极化力就越小,变形性越大。

离子的电子层结构对离子极化作用的影响也很大。在离子所带电荷数相同,半径相近时,离子的变形性以及极化力和外层电子构型有关(原因不清)。

根据上述规律,当正、负离子间发生相互极化作用时,一般说来主要是正离子的极化力引起负离子的变形。

极化的结果使负离子的电子云向正离子偏移(当然正离子的电子云也向负离子偏移,但程度很小)。随着正离子极化力的增强,就产生了如图7.36所示的离子键逐渐向共价键过渡的情况,离子晶体也就转变成过渡型晶体,最后成为共价型晶体。随着离子极化的增强,将

133

134

图7.38 固体CO 2的晶体结构 导致键能、晶格能地增加,键长缩短,配位数降低等。我们把实测晶体键长与离子半径之和

比较,两者基本相等的是离子晶体,显著缩短的是共价晶体,缩短不很多的是过渡晶体。

应用离子极化理论可以说明,为什么本来按离子半径比AgI 和ZnO 都应是6配位NaCl ,

而实际是4配位的ZnS 型。又如NiAs 晶体,由于强烈的极化作用,不仅使Ni 和As 间的键

是以共价键为主,而且还出现了金属键的性质,成为过渡型晶体。

应用离子极化理论,也可以说明卤化银中只有AgF 可以溶于水,而AgCl 、AgBr 和AgI 的 溶解度显著下降的原因(读者可以自己考虑)。

图7.36 键型过渡示意图

7.5.3 原子晶体

原子晶体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原子,原子间是通过共价键相结合的。由于共价键有方向性

和饱和性,所以这种晶体配位数一般比较小。

金刚石是最典型的原子晶体,其中每个碳原子通过sp 3杂化轨道与其它碳原子形成共价

键,组成四面体,配位数是4(见图7.37,结合实物模型)。

属于原子晶体的物质,单质中除金刚石外,还有可

作半导体元件的单晶硅和锗,它们都是第四主族元素;

在化合物中,碳化硅(SiC )、砷化镓(GaAs )和二氧化

硅(SiO 2β-方石英)等也属原子晶体。

在原子晶体中并没有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

SiC 、SiO 2等化学式并不代表一个分子的组成,只代表

晶体中各种元素原子数的比例。

因为共价键的结合力比较强,所以原子晶体一般具

有很高的熔点和很大的硬度,在工业上常被选为磨料或

耐火材料。尤其是金刚石,由于碳原子半径较小, 图7.37 金刚石的晶体结构

共价键的强度很大,要破坏4个共价键或扭歪键角,都

将受到很大阻力。所以金刚石的熔点高达3550℃,硬度

也最大;由此可看出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原子晶体延展

性很小,有脆性;由于原子晶体中没有离子,故其熔融

态都不易导电,一般是电的绝缘体。但是某些原子晶体

如Si 、Ge 、Ga 和As 等可作为优良的半导体材料,原子

晶体在一般溶剂中都不溶。

7.5.4 分子晶体

在分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极性或非极性分

子(见图7.38,结合实物模型),

分子间只能以分子间力或

氢键相结合。因为分子间力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所以分子晶体都有形成密堆积的趋势,配位数可高达12。和离子晶体、原子晶体不同,在晶体中有独立分子存在。如二氧化碳的晶体结构,晶体中有独立存在的CO2分子,化学式CO2能代表分子的组成,也就是它的分子式。

分子晶体粒子间的结合力弱,故其熔点低、硬度小。由于分子晶体是由电中性的分子组成,所以固态和熔融态都不导电,是电的绝缘体。但某些分子晶体含有极性较强的共价键,能溶于水产生水化离子,因而能导电,如冰醋酸。

绝大部分有机物,稀有气体以及H2、N2、Cl2、Br2、I2、SO2以及HCl等的晶体都是分子晶体。

7.5.5过渡型的晶体

除了上述的几种晶体以外,还有一些具有链状结构和层状结构的过渡型晶体。在这些晶体中微粒间的作用力不止一种,链内和链间、层内和层间的作用力并不相同,所以又叫混合型晶体。

1.链状结构的晶体

天然硅酸盐的基本结构单元

是由一个硅原子和四个氧原子所组成

的四面体。根据这种四面体的连接方

式不同,可以得到各种不同天然硅酸

盐。图7.39是将各个硅氧四面体通过

顶点相连排成长链硅酸盐负离子

图7.39 硅酸盐的链状结构2的俯视图(圈表示氧原子,

(SiO3)-n

n

黑点表示硅原子,点线表示四面体,直线表示共价键)。长链是由

共价键组成的,金属离子在链间起联络作用。由于长链和金属离

子间的静电引力比链内的共价键弱,如果按平行于键的方向用力,

晶体易于开裂,石棉就具有这种结构。

2.层状结构的晶体

石墨是具有层状结构的晶体(见图7.40)。在石墨晶体中,

图4 0 石墨的层状结构

同一层碳原子在结合成石墨时发生sp2杂化。其中每个sp2杂化轨道彼此间以σ键结合,因此在每个碳原子周围形成3个σ键,

键角120 ,形成了正六角形的平面层。这时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垂直于sp2杂化轨道的2p

轨道,其中有一个2p电子,这种互相平行的p轨道可以互相重叠形成遍及整个平面层的离域π键(又叫大π键)。由于大π键的离域性,电子能在每层平面方向移动,使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又由于石墨晶体的层和层之间距离较远,靠分子间力联系起来,因此它们之间的结合是较弱的,所以层与层之间易于滑动,工业上常用做润滑剂。

《思考题》由石墨转变为金刚石为什么要加高温高压?

加温加压能使石墨结构转变成金刚石结构,其实质就是使石墨中各碳原子的三个sp2杂

135

136

Cl -空位 Na +

空位 图 7.42 肖脱基缺陷 陷1先 陷 化轨道和一个2p 轨道相互成键,转化为以四个sp 3杂化轨道相互成键。一般需在高温、高压

下来实现。

7.5.6 晶体缺陷

前面讲的晶体结构都是理想结构,这种结构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能得到(如在卫星或宇

宙飞船上,失重条件下生长)。而在实际生长晶体时,由于生长条件的波动和外界条件的干扰,长出的真实晶体总是具有缺陷。缺陷本身具有不利的一面,但也有其有利的一面。 图7.40 石

墨的层状结构

这些缺陷对于晶体的化学性质影响较小,而对于许多物理性质(如电性能、磁性、光学性能

以及机械性能等)常常起决定性作用。所以缺陷对晶体的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从几何的角度看,结构缺陷有点缺陷(杂原子置换、空位、填隙原子),线缺陷(位错),

面缺陷(堆垛层错、孪晶界面等)和体缺陷(包裹杂质、空洞等)四种,其中以点缺陷最为

普遍也最重要。 (用投影仪给出图7.41)

点缺陷是指完整晶体中,个别离子或原

子的排列受到破坏而产生的缺陷。包括空位

间隙原子、错位原子和杂质原子等。图7.41

中a 处按晶体周期性排布应该出现原子的地

方没有原子,形成了空位;b 为杂质原子,

即一种原子被另一种原子置换;c 处间隙位

置被外来原子占据。

1.本征缺陷。 本征缺陷是由于晶体本身

结构不善所产生的缺陷,有两种基本类型:

肖脱基(Schottky )和弗兰克尔(Frenkel )

缺陷。(用投影仪给出图7.42,7.43) 图7.41 几种常见的点缺陷

肖脱基缺陷包含有原子空位(对金属晶体)或者离子空位(对离子晶体),离子空位是

阴离子和阳离子按化学计量比同时空位,如图7.42(a )所示。例如,在NaCl 晶体中,Na +

137

和Cl -离子的空位数相等,如图7.42(b )所示。

弗兰克尔缺陷是一种离子(或原子)移向晶格间隙,然后留下空位,如图7.43(a )所

示。这种缺陷最常发生在阳离子远小于阴离子或晶体结构空隙较大的离子晶体中。例如,在

AgBr 晶体中,Ag +半径比Br -半径小得较多,Ag +移到晶格间隙处而产生空位,如图7.43(b )所示。又如CaF 2晶体,因为有大的空隙结构使Ca 2+离子易于进入间隙而形成弗兰克尔缺陷。

这两种缺陷能产生在所有的晶体中。

2.杂质缺陷。杂质缺陷是由于杂质进入晶体后所引起的缺陷。这种缺陷也有两种类型:

间隙式和取代式。间隙式一般发生在外加杂质离子(或原子)半径较小的情况下。如C 或

N 原子进入金属晶体的间隙中,形成填充型合金等杂质缺陷。

取代式杂质离子(或原子),通常其电负性与半径和组成晶体的离子(或原子)相差不

大,可以互相取代。例如,GaAs 晶体中加入Si 杂质原子,则Si 既可以取代Ga 的位置,又

可以取代As 的位置。杂质的加入往往能大大地改变晶体的性质,如强度、磁性、电性能以

及光学性能等。如在非线性光学晶体LiNbO 3中,加入少量MgO ,则可明显提高其抗光折变

性能;而如果加入少量Fe ,则成为光折变晶体。

3.非整比化合物

晶体中由于出现空位或间隙原子而使化合物的组成偏离整数比,这种化合物称为非整比

化合物。例如NaCl 晶体在纳蒸汽中加热,金属含量比理论值高出万分之一,形成非整比化

合物Na 1+δCl ,δ远小于1。Na 原子电离成Na +后,晶体中产生相应数量的负离子空位,由

Na 原子电离产生的电子落入负离子空位形成色心。该电子处于周围的正离子的势场中,具有

一系列的能级,从一个能级到另一个能级需要的能量正好处在可见光区,因此NaCl 晶体呈

现浅黄色。许多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如Fe 1-δO 、Ni 1-δO 、Ti 1±δO 、等都是非整比化合物,它们具有特异的光学、电学以及磁学性能,已成为重要的固体材料。

除了点缺陷以外,晶体的线、面体缺陷都是与晶体的生长与热处理等条件有关的在较大

范围内的生长缺陷,这里不再赘述。

7.6 超分子

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以分子为组元结合成“超分子”的超分子化学,使人们对化学

中的分子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图 7.43 弗兰克尔缺陷

阳离子空位

移位阳离子

138 超分子化学被定义为:非共价键的化学,或分子自组织和分子间键的化学。它研究由于分子间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等)而形成的分子超结构。例如稀有气体和某些溶剂分子形成的有确定组成的溶剂化物,某些无法用配价键理论解释的由分子直接生成的配合物等,都是传统的分子定义所难以包含的,现在都可以把它们归入“超分子”之列。

分子间力孤立地看是一种较弱地相互作用。但在超分子系统中所产生的加成效应和协同效应,使超分子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即:自组装(分子间相互识别、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的过程称为分子自组装)、和自复制。这些特征使超分子化学一出现就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受到很大地鼓舞,由此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能否利用这些功能来制造分子机器,在分子水平上组装以至复制新的化合物。这在新药研制、新一代电子器件和光学器件的探索、新催化剂和新材料的开发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希望。对分子间力的研究也有了新的推动。

通常超分子结构含有主体和客体,两者恰似锁与钥匙的关系,因此彼此间具有极高地识别与选择性。在分子识别时,主体分子和客体分子将互补与协同(既要满足分子间的空间要求,也要满足分子间各种作用力的匹配0,有“缺陷”的客体分子将拒之于主体之外,促使分子自身组装、自组织,建立有序的重复的聚合结构,又将客体的信息储存在这种新产物——超分子中。当改变外部条件如光、电、热以及pH 时,可诱发主体的构型、构象等结构或化学行为的改变,进而导致主体对客体的亲和力和选择性的改变,

这就使超分子具有了上述的特定功能。人们正在设法模拟自然界将超分子装配成高分子材料,

图7.44 分子与超分子化学的相互关系

有望做成具有高选择性、特种功能的分子器件和超分子器件。图7.44给出了从分子到超分子 的相互关系(用投影仪给出图7.44)。利用分子器件有可能构成纳米线路,并可能组装成超分子体系最终达到可以进行检测、储存、处理、放大并借助各种具有耦合与调节作用的光子、电子、质子、金属阳离子、阴离子或分子等中介体来传递信息,这将是高效、高精度、高集成的新一代电子计算机的基石。

超分子化学是新的化学领域,它的出现提醒人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单个分子及其 相关性质与功能的研究上还应从分子单元水平上来探讨物质世界,这必将导致发现更高层次的具有特殊结构、性质和功能的物质,用以造福人类。

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图汇总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网络图第一部分: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 大纲要求(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第二部分: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大纲要求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化学反应与能量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4)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5)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6)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了解△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7)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8)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9)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4)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6)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电解质溶液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高分子结构和形态特点

1. 结构 高聚物是由许多巨大的分子构成的。这些大分子有许多重复的结构单元组成。某些高聚物的结构单元是完全一致的(均聚),但另一些则是由两种以上的结构单元混合组成(共聚),同时大分子之间又有各种联系。因此必须从微观、亚微观直到宏观不同的结构层次来描述高聚物分子结构、形态和聚集态等。 高聚物主要分为以下结构:一次结构(近程结构)、二次结构(远程结构)、三次结构(聚集态结构)和高次结构的层次。 一次结构式是指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均聚或共聚,大分子的相对分子量,链状分子的形状如直链、支化、交联。此外还包括大分子的立体构型如全同立构、间同立构、无规立构、顺式、反式的等的区别。 二次结构指的是单个大分子的形态(微观),如无规线团、折叠链、螺旋链等。 三次结构指的是具有不同二次结构的单个大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不同的聚集态结构。如:无规线团构成的线团胶团、缨束状结构、片晶和超螺旋结构。 高次结构指三次结构以及与其他物质构成尺寸更大的结构,如由折叠链形成的片晶构成球晶。 2.高聚物结构的测定方法 测定结构的方法有X射线衍射法(大角),电子衍射法、中心散射法、裂解色谱-质谱、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拉曼光谱、微波分析法、核磁共振法、顺磁共振法、荧光光谱、偶极矩法、旋光分光法、电子能谱等。 测定聚集态结构的方法有X射线小角散射、电子衍射法、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固体小角激光光散射等。 测定结晶度的方法有X射线衍射法、电子衍射法、核磁共振吸收(宽线)、红外吸收光谱,密度法,热分析法。 3.高聚物分子运动(转变与松弛)的测定 了解高聚物多重转变与运动的各种方法,主要有四种类型:体积的变化、热力学性质及力学性质的变化和电磁效应。测定体积的变化包括膨胀计法、折射系数测定法等;测定热学性质的方法包括差热分析方法(DTA)和差式扫描量热法(DSC)等;测定力学性质的变化的方法包括热机械法、应力松弛法等;还有动态测量法如动态模量和内耗等;电磁效应包括测定介电松弛、核磁共振等。 4.高聚物性能的测定 高聚物的力学性能主要是测定材料的强度和模量以及变形。试验的方法有很多种,有拉伸、压缩、剪切、弯曲、冲击、蠕变、应力松弛等。静态力学性能试验机有静态万能材料试验机,专用应力松弛仪、蠕变仪、摆锤冲击机、落球冲击机等,动态力学试验机有动态万能材料试验机、动态粘弹谱仪、高低频疲劳试验机。 材料本体的粘流行为主要是测定粘度和切变速率的关系、剪应力与切变速率的关系等,采用的仪器有旋转粘度计、熔融指数测定仪、高压电击穿试验机等。 材料的电学性能主要有电阻、介电常数、介电损耗角正切、击穿电压,采用仪器有电阻计,电容电桥介电性能测定仪、高压电击穿试验机等。 材料的热性能,主要有导热系数、比热、热膨胀系数、耐热性、耐燃性、分解温度等。测定仪器有高低温导热系数测定仪、差示扫描量热仪、量热计、线膨胀和体膨胀测定仪、马丁耐热仪和维卡耐热仪、热失重仪、硅碳耐燃烧试验机等。

第二章 分子结构-答案

第二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一.选择题 1.下列分子或离子中,键角最小的是( ) A. HgCl2 B. H2O C. NH3 D. PH3 2.关于原子轨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中心原子采取sp3杂化轨道成键的分子其几何构型都是正四面体; B. CH4分子中的sp3杂化轨道是由4个H原子的1s轨道和C原子的2p轨道混 合起来而形成的; C. sp3杂化轨道是由同一原子中能量相近的s轨道和p轨道混合起来形成的一 组能量相等的新轨道; D. 凡AB3型的共价化合物,其中心原子A均采用sp3杂化轨道成键。 3.下列化合物中氢键最强的是( ) A. CH3OH B. HF C. H2O D. NH3 4.对羟基苯甲醛比邻羟基苯甲醛的熔沸点高的原因是( ) A. 前者不能形成氢键,后者可以; B. 前者能形成氢键,后者不能; C. 前者形成分子间氢键,后者形成分子内氢键; D. 前者形成分子内氢键,后者形成分子间氢键。 5.下列各组物质沸点高低顺序中正确的是( ) A. HI>HBr>HCl>HF B. H2Te>H2Se>H2S>H2O C. NH3>AsH3>PH3 D. CH4>GeH4>SiH4 6.I2的CCl4溶液中分子间主要存在的作用力是( ) A. 色散力 B. 取向力 C. 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D. 氢键、诱导力、色散力 7.下列分子中偶极矩为零的是( ) A. NF3 B. NO2 C. PCl3 D. BCl3 8.下列分子是极性分子的是( ) A. BCl3 B. SiCl4 C. CHCl3 D.. BeCl2 9.下列离子或分子有顺磁性的是( ) A. O2 B. O22- C. N2 D. CO 10.下列分子中心原子是sp2杂化的是( ) A. PBr3 B. CH4 C. BF3 D. H2O 11.SO42-离子的空间构型是( ) A. 平面正方形 B. 三角锥形 C. 四面体 D. 八面体 12.下列各物质分子其中心原子以sp2杂化的是( ) A. H2O B. NO2 C. SCl2 D. CS2

纤维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精)

第一节纤维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成纤高分子:1)线性、长链的分子结构,即使有侧基或支链,也比较短、小。 2)以碳原子为主链的构成元素,因此大多数纤维高分子是有机高分子,即有机纤维。 3)分子链有一定长度,分子间可以达到高的相互作用而有强度。 染整关注:纤维高分子与水有无结合基团、与染料分子有无作用点、与整理剂等有无结合点,是共价键结合、离子键结合、氢键结合还是范得华作用力结合。 例如: 棉纤维麻纤维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 分子结构差异大,左者所用染料和整理剂右者就无法使用。 一、纤维分类 二、纤维素纤维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纤维素分子结构式

结构特点: 1) 环上三个—OH,反应活性点 2) 环间—O—,酸分解之,碱稳 3) 链端:有一隐-CHO,M低还原性 4) 链刚性,H-键多,强度高 5)聚合度 (二)纤维素分子化学性质 1、与酸作用 酸促使苷键水解:(反应式) 酸作用情况 酸使纤维素纤维织物初始手感变硬,然后强度严重下降。 纤维结构、酸的种类、作用时间、温度、纤维结构影响水解反应速率。 生产上应用:含氯漂白剂漂白后,稀酸处理,起进一步漂白作用;中和过剩碱;烂花、蝉翼等新颖印花处理。 用酸注意:稀酸、低温、洗净,避免带酸干燥。 2、与氧化剂作用 纤维素氧化后分子断裂,基团氧化变化,织物强度损伤。 纤维素分子对不同氧化剂作用有不同的敏感程度。 强氧化剂完全分解纤维素。中、低强度氧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氧化分解纤维素能力弱,可用来漂白织物。注意:空气中O2在强碱、高温条件易氧化、脆损纤维素织物,应避免。 氧化反应:Cell-OH + [O] Cell-CHO, Cell-C=O, Cell-COOH

高中化学_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精心整理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知识动脉】 知识框架 1.形成杂化轨小结: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多原子分子立体结构的判断规律,完成下表。

思考:怎样判断有几个轨道参与了杂化? [讨论总结]:三种杂化轨道的轨道形状,SP杂化夹角为°的直线型杂化轨道,SP2杂化轨道为°的平面三角形,SP3杂化轨道为°′的正四面体构型。 小结:HCN中C原子以sp杂化,CH 2O中C原子以sp2杂化;HCN中含有2个σ键和2π键;CH 2 O 中含有 【 解析与评价 面型; 答案:sp2 已知X、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 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X 2 把分子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中心原子上的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如 C 另一类是中心原子上有孤对电子 ....(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对 ............)的分子。如 H 2O和NH 3 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也要占据中心原子周围的空间,并参与互相排斥。因而H 2 O分子呈 V型,NH 3 分子呈三角锥型。练习2

3.等电子原理 等电子体:原子数相同,价电子数也相同的微粒,如:CO和N 2,CH 4 和NH 4 +;等电子体具有相似 的化学键特征,性质相似。 练习3、(09江苏卷21A)(12分)生物质能是一种洁净、可再生的能源。生物质气(主要成分为 CO、CO 2、H 2 等)与H 2 混合,催化合成甲醇是生物质能利用的方法之一。 (1)根据等电子原理,写出CO分子结构式。 【Y的 5 , W与Q 电子数相同的有 电子 (1 (2 (3 总结归纳: (1)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所以都是非极性分子。如:。 (2)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如:。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向量和不等于零时,是极性分子。如:。 (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有机物分子结构的鉴定(精)

有机物分子结构的鉴定 ■教材:人教社高中化学选修5 ■任课教师:牛桓云(北医附中)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为课程标准增加了仪器分析的一节,内容新。是本章最后一节《研究有机物方法和步骤》的第三课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有机化学初步知识,掌握了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的的结构与性质,了解常见有机物官能团名称和结构简式,掌握了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本节首先介绍人们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使学习者有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再分步按顺序介绍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从介绍元素分析开始以未知物A(乙醇)为例介绍运用化学和物理方法确定有机物结构的一般步骤:有机物最简式→相对分子质量→官能团→分子结构。整体逻辑结构如下图: 步骤方法

课标要求:对于质谱的教学,不要求学生会看质谱图,但应该知道质荷比最大的分子碎片为“分子离子峰”,其对应的质荷比值就是样本的相对分子质量。对于红外光谱的教学,不要求学生会看红外光谱图,更不要求记住各官能团的吸收频率。对于核磁共振氢谱的教学,只需要学生了解,不要求记忆核磁共振频率,但能根据简化的核磁共振图谱判断氢原子的种类与个数比。初步了解现代分析技术在有机化学研究中的应用,提高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显然知识要求较低,重在其意义。 基于这些认识,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图文素材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会学生如何读图、提取所需信息,明确每种图谱能解决什么问题。明确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到底能做什么?它们是鉴定有机分子结构的常用现代先进工具。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在后续“烃的含氧衍生物”一章中多次出现,也是学生解题时判断同分异构体、确定有机物结构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学时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 由于图谱分析属于现代仪器分析在化学结构分析中的应用,首次出现在新教材中,把握难度是最重要的,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层层递进,逐步让学生对三种图谱有所认识,不觉得难,也不觉得神秘,而要让学生感觉到现代科学仪器分析在化学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方便快捷,精确。首先从学生熟悉的醛基检验实验入手,提出化学实验检验结构的弊端,引入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优点,引起学生兴趣,而以后设计三个环节,层层递进。 环节一:以未知物A乙醇为例逐一介绍讲解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谱图是什么样的?从每种谱图中能看到什么信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有机物结构分析。根据质谱图,我们可以快速精确地得到未知物A相对分子质量,但此时学生会发现并不能判断未知物A的分子结构,继续介绍红外光谱,从红外光谱谱图,可以得到官能团和化学键的信息,结合质谱图所得到的相对分子质量,引导学生如何把质谱和红外光谱的信息进行

超分子结构化学_周公度

第17卷 第5期大学化学2002年10月今日化学 超分子结构化学 周公度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北京100871) 超分子(supramolecule)通常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依靠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组装成复杂的、有组织的聚集体,并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使其具有明确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特性。由分子到超分子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正如由原子到分子和共价键的关系一样。 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C.Pedersen(佩德森)、J M.Lehn(莱恩)和D.Cram(克拉姆)等在超分子化学领域中的奠基工作:佩德森发现冠醚化合物,莱恩发现穴醚化合物并提出超分子概念,克拉姆是主客体化学的先驱者[1~3]。此后,作为化学的前沿领域,超分子化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10多年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研究超分子的形成、作用、结构和性能的超分子化学,已扩展到化学的各个分支,还扩展到生命科学和物理学等许多其他学科,并形成新的学科领域[4~11]。 超分子和超分子化学通常包括以下两个范围较广而部分交叠的领域。 (1)将超分子定义为由确定的少数组分(受体和底物)在分子识别原则基础上经过分子间缔合形成的分立的低聚分子物种。 (2)由大量不确定数目的组分按其性质自发缔合成超分子聚集体(supramolecular assem blies)。它又可分为两类: 薄膜、囊泡、胶束、介晶相等,它的组成和结合形式在不断变动,但具有或多或少确定的微小组织,按其性质,可以宏观表征的体系; 由分子组成的晶体,它组成确定,并且具有整齐排列的点阵结构,研究这种超分子的工作常称为晶体工程。 下面首先根据结构化学的原理和观点,探讨促使超分子体系稳定形成的因素;其次讨论各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分子相互识别和自组装;然后再讨论晶体工程的特点;最后讨论超分子结构化学原理的应用。在讨论中辅以实例,使内容丰富生动。 1 超分子稳定形成的因素 超分子体系和其他化学体系一样,由分子形成稳定超分子的因素,在不做有用功(如光、电 )时,可从热力学自由焓的降低( G<0)来理解: G= H-T S 式中 H是焓变,代表降低体系的能量因素; S是体系熵增的因素。 1.1 能量降低因素 分子聚集在一起,依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体系的能量降低。下面列出常见的降低体系能量的因素。 1.1.1 静电作用 静电作用包括盐键,即带电基团间的作用,如R NH+3-OOC R;离子 偶极子作用,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第四章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第一节原子结构 自然界的物质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不同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是由于物质内部结构不同而引起的。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起变化的只是核外电子。要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有必要先了解原子结构,特别是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一、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我们知道,地球沿着固定轨道围绕太阳运动,地球的卫星(月球或人造卫星)也以固定的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些宏观物体运动的共同规律是有固定的轨道,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内同时准确地测出它们的运动速度和所在位置。电子是一种极微小的粒子,质量为9.1×10-31 kg,在核外的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因此电子的运动和宏观物体的运动不同。和光一样,电子的运动具有微粒性和波动性的双重性质。对于质量为m,运动速度为v的电子,其动量为:P=mv 其相应的波长为: λ=h/P=h/mv (4-1) 式(4-1)中,左边是电子的波长λ,它表明电子波动性的特征,右边是电子的动量P (或mv),它表明电子的微粒性特征,两者通过普朗克常数h联系起来。 实验证明,对于具有波动性的微粒来说,不能同时准确地确定它在空间的位置和动量(运动速度)。也就是说电子的位置测得愈准时,它的动量(运动速度)就愈测不准,反之亦然。但是用统计的方法,可以知道电子在原子中某一区域内出现的几率。 图4-1氢原子五次瞬间照像

图4-2若干张氢原子瞬间照片叠印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各区域出现的几率是不同的。在一定时间内,在某些地方电子出现的几率较大。而在另一些地方出现的几率较小。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为了在一瞬间找到电子在氢原子核外的确切位置,假定我们用高速照相机先给某个氢原子拍五张照片,得到图4-1所示的五种图象,⊕代表原子核,小黑点表示电子。如果给这个氢原子照几万张照片,叠加这些照片(图4-2)进行分析,发现原子核外的一个电子在核外空间各处都有出现的可能,但在各处出现的几率不同。如果用小黑点的疏密来表示电子在核外各处的几率密度(单位体积中出现的几率)大小,黑点密的地方,是电子出现几率密度大的地方;疏的地方,是电子出现几率密度小的地方,如图4-3所示。像这样用小黑点的疏密形象地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几率密度分布图象叫做电子云。所以电子云是电子在核外运动具有统计性的一种形象表示法。 图4-3氢原子的电子云图4-4氢原子电子云界面图 从图4-3中可见,氢原子的电子云是球形的,离核越近的地方其电子云密度越大。但是由于离原子核越近,球壳的总体积越小,因此在这一区域内黑点的总数并不多。而是在半径为53pm 附近的球壳中电子出现的几率最大,这是氢原子最稳定状态。为了方便,通常用电子云的界面表示原子中电子云的分布情况。所谓界面,是指电子在这个界面内出现的几率很大(95%以上),而在界面外出现的几率很小(5%以下)。 二、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可n,l,m,ms四个量子数来描述。 (一)主量子数n

第一章高分子的几何形状和结构汇总

第一章:高分子的几何形状和结构 (1)问答题: 0 。高分子结构的内容? 答:高分子结构的内容可分为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两个组成部分。链结构又分为近程结构和远程结构。近程结构包括构造与构型。近程结构属于化学结构,又称一级结构。远程结构包括分子的大小与形态。链的柔顺性及分子在各种环境中所采取的构象。远程结构又称二级结构。链结构指单个分子的结构和形态。聚集结构是指高分子材料整体的内部结构,包括晶态结构,非晶态结构,取向态结构,液晶态结 构以及织态结构。前四者是描述高分子聚集体中的分子之间是如何堆砌的,又称三级结构。织态结构和高分子在生物体中得结构则属于更高级的结构。 1。线形,枝化,胶联高聚物的异同点? 答:一般高分子都是线形的,分子长链可以蜷曲成团,也可以伸展成直线。线形高分子的分子间没有化学键结合,在受热或者受力情况下分子间可互相移动,因此线形高聚物可以在适当溶剂中溶解,加热时可以熔融,易于加工成型。 枝化高分子的化学性质与线形分子相似,但枝化对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有时相当的显著。 支化程度越高,支链结构越复杂,则影响越大。例如无规支化往往降低高聚物薄膜的拉伸度。以无规 支化高分子制成的橡胶,其抗张强度及伸长率均不及线形分子制成的橡胶。交连与支化是有本质区别的,支化的高分子能够溶解,而交联的高分子是不溶不熔的,只有当交联度不太大时能在溶剂中溶胀。高分子的交联度不同,性能也不同,交联度小的橡胶弹性较好,交联度大的橡胶弹性就差,交联度再增加,机械强度和硬度都将增加,最后将失去弹性而变脆。 2。二元共聚物的共聚方式? 交替共聚物,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接枝共聚物。 3。分子结构对高分子链柔顺性的影响?p18 主链结构: 侧基: 链的长短: (2)名词解释: 1。构型: 指某一原子的取代基在空间的排列。 2。构象: 由于单键内旋转而产生的分子在空间的不同形态称为构象。 (构造:指链中原子的种类和排列,取代基和端基的种类,单体单元的排列顺序,支 链的类型和长度等。) 3。支化度: 以支化点密度或两相邻支化点之间的链的平均分子量来表示支化的程度。 4。胶联度: 通常用相邻两个交联点之间的链的平均分子量来表示。 5。胶联结构:高分子链之间通过支链连结成一个三维空间网形大分子时即称为胶联结构。 6。立构方式(三种):无规(两种旋光异构单元完全无规键接);间同(由两种旋光 异构单元交替键接);全同(高分子全部由一种旋光异构单元键接而成)。 7。等规高聚物:全同立构的和间同立构的高聚物有时通称为等规高聚物。 8。等规度:是指高聚物中含有全同立构和间同立构的总的百分数。 9。等效自由结构链:我们就把有若干个键组成的一段链算作一个独立的单元,称他为“链段”,令链段与链段自由结合,并且无规取向,这种链称为“等效自由结构链”。

第十章 分子结构习题

第十章分子结构习题 一.选择题 1.最早指出共价键理论的是( ) 2. A. 美国的路易斯; B. 英国的海特勒; 3. C. 德国的伦敦; D. 法国的洪特. 4.NH4+形成后,关于四个N-H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键长相等; B. 键长不相等; C. 键角相等; D. 配位键的键长大于其他三键; E. 配位键的键长小于其他三键.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s键的一对成键电子的电子密度分布对键轴方向呈园柱型对 称; B. p键电子云分布是对通过键轴的平面呈镜面对称; C. s键比p键活泼性高,易参与化学反应; D. 配位键只能在分子内原子之间形成,不可以在分子间形成; E. 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重叠程度越大,所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 6.CO和N2的键级都是3,两者相比CO的( ) A. 键能较小,较易氧化; B. 键能较小,较难氧化; C. 键能较大,较难氧化; D. 键能较大,较易氧化. 7.下列分子或离子中,键角最小的是( ) A. HgCl2 B. H2O C. NH3 D. PH3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数等于游离气态原子中不成对电子数; B. 同种原子双键的键能为单键键能的两倍; C. 键长是指成键原子的核间距离; D. 线性分子如A-B-C是非极性的; E. 共价键的极性是由成键元素的电负性差造成的. 9.关于原子轨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中心原子采取sp3杂化轨道成键的分子其几何构型都是正四 面体. B. CH4分子中的sp3杂化轨道是由4个H原子的1s轨道和C原子 的2p轨道混合起来而形成的; C. sp3杂化轨道是由同一原子中能量相近的s轨道和p轨道混合起来形成的一组能量相等的新轨道; D. 凡AB3型的共价化合物,其中心原子A均采用sp3杂化轨道成键. 10.下列化合物中氢键最强的是( ) A. CH3OH B. HF C. H2O D. NH3 11.对羟基苯甲醛比邻羟基苯甲醛的熔沸点高的原因是( ) A. 前者不能形成氢键,后者能形成氢键; B. 前者能形成氢键,后者不能形成氢键; C. 前者形成分子间氢键,后者形成分子内氢键; D. 前者形成分子内氢键,后者形成分子间氢键. 12.下列各组物质沸点高低顺序中正确的是( ) A. HI>HBr>HCl>HF B. H2Te>H2Se>H2S>H2O C. NH3>AsH3>PH3 D. CH4>GeH4>SiH4 13.I2的CCl4溶液中分子间主要存在的作用力是( ) A. 色散力 B. 取向力 C. 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D. 氢键.诱导力.色散力 14.下列分子中有最大偶极矩的是( ) A. HI B. HCl C. HBr D. HF 15.下列分子中偶极矩为零的是( ) A. NF3 B. NO2 C. PCl3 D. BCl3 16.下列分子是极性分子的是( ) A. BCl3 B. SiCl4 C. CHCl3 D. PCl3 E. BeCl2 17.下列离子或分子有顺磁性的是( ) A. O2 B. O22- C. N2 D. NO E. NO+ 18.加热熔化时需要打开共价键的物质是( ) A. MgCl2 B. CO2(s) C. SiO2 D. H2O 19.某元素E具有(Ar)3d24s2电子排布,它和溴生成符合族数的溴化 物分子式是( ) A. EBr3 B. EBr2 C. EBr4 D. EBr 20.关于共价键的说法,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有机化学分子结构总结(最全版)

分子结构 struture(constitution) 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以及在空间的排布。分子结构至少应包括分子的构造、构型和构象,结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时还与“构造”一词混同泛用。 构造 constitution 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即指具有一定分子式的物质,其分子中各原子成键的顺序和键性。 构型 configuration 具有一定构造的分子中各原子在空间的排列状况。 构象conformation 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单键的旋转而产生的分子中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布形象。构型和构象虽然都是表述分子的立体模样或空间形象的概念,但两者不能并列,构象比构型更为精细。在室温下,分子的一种构象可以通过单键的“自由”旋转,变成另一种构象。一般地讲,分子的构型是不能通过单键的旋转而改变的,必须通过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才能改变分子的构型。 手性 Chirality 也称手征性,物质的分子和它的镜象不能重合的性质。手性是物质具有旋光性和产生对映异构现象的充分必要条件。 手性分子 Chiral molecule 具有手性的分子称为手性分子。手性分子一定具有旋光性,并存在一对对映体。 对映体 Enantiomer对映异构体的简称,两个互为镜象的立体异构体。在非手性条件下,对映体具有相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非对映体Diaseromer 非对映异构体的简称,两个不呈镜象关系的立体异构体。非对映体的物理性质不同。由于具有相同的官能团,同属一类化合物,因而化学性质相似,即可发生相同类型的化学反应,但活性不同。

次序规则sequence rule 各种原子或取代基按其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成序的规则,顺、反异构体的Z、E标记法和手性中心的构型R、S标记法,都是按次序规则来进行标记的。 立体选择反应Stereoselective reaction 一个反应不管反应物的立体化学如何,如果生成的产物只有或主要是某一种立体异构体(或一对映体),这样的反应叫做立体选择性反应 立体专一反应 Stereospecific reaction从立体化学上有差别的反应物分别给出立体化学上有差别的产物的反应 对映体过量百分数(%e,.e.) enantiomeric excess percent 评价手性合成优劣的一种指标。 旋光纯度百分率(%O.P.)optical purity percent 也是评价手性合成优劣的一种指标。由于构型的百分含量很难测量,比旋光度是可测量的,在实际工作中更方便的是应用%O.P.,多数情况下%O.P.与%e,.e.数值相等。 克莱姆规则Cram rule 是判断含有α-手性碳原子的酮类分子羰基的某些加成反应主要产物的一种经验规则。 诱导效应 inductive effect 分子中键的极性通过键链依次诱导传递的一种电子效应,以I表示。-I为吸电诱导效应,+I为供电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 conjugative effect 在共轭体系中原子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电子效应,用C表示。-C为吸电共轭效应,+C为供电共轭效应。 空间效应,或叫立体效应 steric effect与原子或基团的大小即空间因素所表现出来的分子中的原子间的相互影响。空间效应主要表现为空间阻碍和空间张力,空间张力又分为B-张力、F-张力和I-张力。

1 超分子化学基础

应用有机化学
超分子化学
研究由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分子、离子等)借分
第一章 超 分 子 化 学 基 础
子间力相结合而形成的超分子实体,这种有一定组 织构造的实体具有很好设定的性能。
分子化学:共价键的化学
W?hler合成尿素;Robert B. Woodward 和Albert Eschenmoser 在上百位合作者的参与下合成维他命B12
超分子化学: 分子间键的化学,其目标是控制分子 间价键。
从分子化学到超分子化学:分子、超分子、分子和超分子器件
三位超分子化学研究方面的科学家 获得1987年的 年的Nobel化学奖 获得 年的 化学奖
美国的C. 美国的 J. Pederson、D. J. Cram教授 、 教授 法国的J. 教授。 法国的 M. Lehn教授。 教授
1

1967 年Pederson 等第一次发现了冠醚。
原先想合成的是一个非环聚醚(多元醚),但在纯化过程中分离出极少 量产率仅0.4%的丝状有纤维结构并不溶于羟基溶剂的白色晶体。受好奇心 驱使,他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它是一种大环聚醚,即命名为冠醚,它是 由于非环聚醚前体与碱金属离子配位结合,阳离子使配体预组织后更有利 于环化而形成的。这可以说是第一个在人工合成中的自组装作用。 Pederson 诺贝尔演说的题目就是“冠醚的发现”,他提到要是当年忽略了这 种并非期待的杂质,他可能就与冠醚失之交臂。
O O O O O O
杯芳烃
杯芳烃:苯酚衍生物与甲醛反应得到的一类环状缩合物。 杯芳烃:苯酚衍生物与甲醛反应得到的一类环状缩合物。 分子形状与希腊圣杯( 分子形状与希腊圣杯(Calixcrater)相似 )
IUPAC: 含-O(CH2CH2O)n-结构的环状聚醚化合物 简称为(王)冠醚化合物(Crown ether)
Cram 诺贝尔演说的题目是“分子主客体以及它们的配 合物的设计”。
受到酶和核酸的晶体结构以及免疫系统专一性的启发,从1950 年代起就想设计和合成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来模仿自然界存在的一 些化合物的功能,他认识到高度结构化的配合物是中心,Pederson 的 工作一发表,他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入口,由此开展了系列的主客体化 学的研究。主客体也就是生物学中常采用的受体与基质,它们间的作 用是典型的自组装作用。
Lehn 诺贝尔演说的题目则是“超分子化学——范围与展 望、分子、超分子和分子器件”
直接地提出了超分子化学的命题,他建议将超分子化学定义为 “超出分子的化学”(Chemistry beyond the molecule)。早在1966 年, 对于神经系统中的过程的兴趣,促使他想到一个化学家如何为这 种最高生物功能的研究作出贡献,由于神经细胞运作与跨越细胞 膜的Na+ 和K+ 的分布变化有关,因而想设计合成环肽来监控膜间 K+ 的传递。Pederson 工作发表后,Lehn 意识到这种物质可以将大 环抗菌素的配价能力与醚的化学稳定性结合起来,进一步考虑到 具有三维球形空腔的物质,能够整体包围离子,将形成比平面大 环更强的配合物,由此设计了大双环配体、多重识别配体等,研 究了它们的结构、催化性能、传递性能,并进一步进行分子器件 的设计。
新型超分子化合物
超分子有三个重要特征:自组装、自组织和自复制 自组装、 自组装
超分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是一个交叉学 科,涉及无机与配位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生物化 学和物理化学,由于能够模仿自然界已存在物质的许多特殊 功能,形成器件,因此它也构成了纳米技术、材料科学和生 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前提出的许多拓扑结构: 多年前提出的许多拓扑结构: 轮烷( 轮烷(Roxtaxane) ) 索烃( 索烃(Catenane) ) 绳结( 绳结(Knot) ) 双螺旋( 双螺旋(Helix) ) 奥林匹克环( 奥林匹克环(Olympic Ring) ) 等新颖的超分子结构 已利用模板反应 模板反应有效地合成出来 已利用模板反应有效地合成出来
2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第七章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第一节离子键 一、离子键的形成和特征 1、离子键的形成 电负性I1或Y1(KJ/mol) 电离能很小的金属原子:Na 0.9 496 K 0.8 419 电子亲合能很大的非金属原子:Cl 3.0 -348.8 O 3.5 -141 电负性相差大的元素相遇,一失电子,一得电子,它们之间以静电引力相结合,形成离子键。 ④:阳阴离子间具有静电引力,两原子的电子云间存在排斥力,两原子核间存在相互排斥力,当两原子接近到一定距离,引力=斥力,(此时整个体系能量最低),形成离子键。 2、离子键的特征 ① 本质: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引力 ② 无方向性、饱和性 只要空间允许,尽可能多地吸引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任何方向,尽可能多)。但总体来说,有一定比例。 二、离子的特性 1、离子的电荷 离子化合物AmBn:A n+,B m- +n﹥+3,很少见 2、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简单阴离子的电子构型,一般与同周期希有气体原子电子层构型相同。 简单的阳离子构型:

3、离子半径 将阴阳离子看成是保持着一定距离的两个球体。 d = r+ + r-单位:pm(10-12m) 规律: ①同一元素: 负离子半径>原子半径>正离子半径 低价负离子半径>高价负离子半径 低价正离子半径>高价正离子半径 例: ②同一周期 从左到右,阳离子:正电荷数↑,半径↓ 阴离子:负电荷数↓,半径↓ ③同一主族 电荷数基本相同,从上到下,半径↑(∵电子层增加) 离子半径↓,离子间引力↑,离子键强度↑,熔、沸点↑,硬度↑ 第二节共价键理论 1916年,路易斯提出共价键理论。 靠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学键,得到稳定电子层结构。 定义:原子间借用共用电子对结合的化学键叫作共价键。 对共价键的形成的认识,发展提出了现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精)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等组成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构成的。有与胆汁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与核外电子运动的状态,因此,在化学中研究原子结构主要在于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的规律。 我们对于核外电子排布,只要掌握一般排布规律,按电子在核外各亚层中分布情况表示即按 ,5,7,6,5,4,6,5,4,5,4,4,3,3,2,2,114221014261026262622f s p d f s p d s p s p s p s s 例如:原子序数为18的Ar 的电子排布为6 262233221p s p s s 。 又如:原子序数为24的Cr 的电子排布为51626223433221d s p s p s s 而不是 42626223433221d s p s p s s 根据光谱实验得到的结果,可归纳为一个规律:等价轨道在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的状态是比较稳定的,也即下列电子结构是比较稳定的: 半充满753f d p 或或; 全充满14106f d p 或或 全 空0 00f d p 或或 几种杂化轨道示意图: 图一:sp 轨道杂化过程示意图(sp 过程.jpg) 图二:sp 杂化轨道及2BeCl 分子的构型示意图(sp.jpg) 图三:2sp 杂化轨道及3BF 分子的构型示意图 图四: 3sp 杂化轨道及 4CH 分子的构型示意图

分子间力(又称范德华力)是指除了原子间较强的作用力之外的在分子之间存在的一种较弱的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力可分为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三种。 一般来说,分子量越大,分子所含的电子数越多,分子间的色散力越大。 分子的极性强度越大,分子变形性大,分子间距离小,诱导力就大。 分子的极性越强,分子间的取向力越大。 在非极性分子之间只存在色散力;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间存在着色散力和诱导力;在极性分子之间,存在着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 对于类型相同的分子,其分子间力常随着分子量的增大而变大。分子间力阅读阿,物质的熔点、沸点和硬度就越高。 氢键的强弱与X和Y元素原子的电负性大小及半径有关。X和Y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形成的氢键就越强。 氢键的存在,强烈地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使他们具有较高的熔点、沸点和较低的蒸气压。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最全版

第六章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教学内容: 1.掌握杂化轨道理论、 2.掌握两种类型的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 3.了解现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初步知识,讨论分子间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时数:6学时 分子结构包括: 1.分子的化学组成。 2.分子的构型:即分子中原子的空间排布,键长,键角和几何形状等。 3.分子中原子间的化学键。 化学上把分子或晶体中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称为化学键。化学键可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第一节共价键理论 1916年,路易斯提出共价键理论。 靠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学键,得到稳定电子层结构。 定义:原子间借用共用电子对结合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对共价键的形成的认识,发展提出了现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1.1共价键的形成 1.1.1 氢分子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应用量子力学) 当两个氢原子(各有一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相互靠近,到一定距离时,会发生相互作用。每个H原子核不仅吸引自己本身的1s电子还吸引另一个H原子的1s电子,平衡之前,引力>排斥力,到平衡距离d,能量最低: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H原子的玻尔半径:53pm,说明H2分子中两个H原子的1S轨道必然发生重叠,核间形成一个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较大的区域。这样,增强了核间电子云对两核的吸引,削弱了两核间斥力, 体系能量降低,更稳定。(核间电子在核间同时受两个核的吸引比单独时受核的吸引要小,即位能低,∴能量低)。

1.1.2 价键理论要点 ①要有自旋相反的未配对的电子 H↑+ H↓ -→ H↑↓H 表示:H:H或H-H ②电子配对后不能再配对即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只能和同数目的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成键。如:N:2s22p3,N≡N或NH3 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 ③原子轨道的最大程度重叠 (重叠得越多,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 1.1.3 共价键的类型 ①σ键和π键(根据原子轨道重叠方式不同而分类) s-s :σ键,如:H-H s-p :σ键,如:H-Cl p-p :σ键,如:Cl-Cl π键, 单键:σ键 双键:一个σ键,一个π键 叁键:一个σ键,两个π键 例:N≡N σ键的重叠程度比π键大,∴π键不如σ键牢固。 σ键π键 原子轨道重叠方式头碰头肩并肩 能单独存在不能单独存在 沿轴转180O符号不变符号变 牢固程度牢固差 含共价双键和叁键的化合物的重键容易打开,参与反应。

第11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精)

第11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思考题 1. 金属阳离子有几种电子构型?阳离子的极化作用与电子构型的关系如何? 解:金属阳离子有二种类型的电子构型: (1)形成稀有气体的电子构型(2电子型和8电子型) (2)形成非稀有气体的电子构型 ⅰ)9~17电子型:n s2 n p6 n d1~9(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为9~17个) ⅱ)18电子型:n s2 n p6 n d10 ⅲ)18+2电子型:(n-l)s2 (n-l)p6 (n-l)d10 n s2 极化力与电子构型有关,极化力大小次序如下: 8电子型<9~17电子型<18及18+2 电子型。 2. 简要说明离子特征对离子极化力和变形性的影响。 解:(1)离子特征对离子极化力的影响: a、离子的电荷:在离子半径相近、外层电子构型相同的条件下,离子的正电荷越多,极化力越大; b、离子的半径:在离子的外层电子构型相同、电荷相同的条件下,离子的半径越小,极化力越大; c、离子的电子构型:在离子的半径相近、电荷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电子构型的阳离子,其极化作用大小如下:18、18+2电子型>9~17电子型>8电子型。 d、复杂离子的极化力相对较小。 (2)离子特征对离子变形性的影响 a、离子的半径:在离子的外层电子构型相同、电荷相同的条件下,离子的半径越大,变形性越大; b、离子的电荷:在离子外层电子构型相同的条件下,离子的正电荷越少、负电荷越多,变形性越大; c、离子的电子构型:在离子的半径相近、电荷相同的情况下,18和18+2电子型及9-17电子型的离子比8电子型的离子变形性要大。 3. 以银的卤化物AgX为例说明离子的相互极化作用对物质颜色、水溶性、热稳定性的影响。解: Ag+为18电子型阳离子,极化作用较强,卤素阴离子的变形性越大,相互极化作用越强。故有相互极化作用的强弱顺序:AgF<AgCl<AgBr<AgI 化合物颜色依次渐深;水溶性依次减弱;热稳性依次降低。

超分子结构奇异性

嘧啶并[4,5-d]嘧啶核苷的复杂的自组装超分子结构 1.内容介绍 超分子自组装是不仅是生物结构的化学根源之一,但也引起不同的工业领域的注意。本文通过动态光散射,扫描电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核磁共振和X-射线分析,研究嘧啶并[4,5-d]嘧啶核苷的复杂的花形的超分子结构的形成的机理。一旦除去糖类的羟基,不同的花形上层结构可形成。这些工作表明复杂的自组装确实可以通过单个分子的分层的非共价相互作用达到。如果与其他化学物质结合,通过单体的分子识别构建的奇异结构,表明在其他领域的潜能。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Janus-型嘧啶并[4,5-d]嘧啶核苷,它结合遗传密码字母-胞嘧啶、双齿腺嘌呤、胸腺嘧啶核苷、尿嘧啶核苷。 讨论:一些Janus-型核苷类似物的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化合物1在不同溶液可以形成一个美丽的花形结构。本文研究了花形核苷的超结构,包括在原子水平上的内相互作用、修改后的结构和它的分子识别性能如何影响超结构。从DLS, NMR 和SEM 的实验结果表明一个两阶段的机制(从微球到一个完整的花形状态)花形超分子结构的各向异性生长。DSC提供热力学参数,如双相过程。因此,为形成这样复杂的形态,第一非特异性氢键一起抱紧单个分子形成核,成长为一个微球,一旦它们相互接近就开始识别过程。为了形成特定的碱基对,糖基键周围的正确构象被要求,进一步影响糖的褶皱。因此,所有羟基再次被重新排列在一个固定的空间方向,以形成能量有利复杂氢键网络,而使整个系统的微调形成支化花形超分子

结构。X-ray证明单晶的原子级别的相互作用包括复杂氢键介导的网络。这些信息对理解所有的力和这种复杂的超分子结构的连通性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结构是在含水环境中的氢键系统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水分子的竞争很难形成。我们还进行了XRPD实验,这把在从花形的溶液状态中制备的粉末和单晶状态结构测出的实验图案与所计算出的图案相比较。结果表明在快速冷却的花形溶液总采用相同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单晶状态。相关的化合物3和4类似的花形形态通过修改羟基再生证明使用这种新型化合物的构建复杂超分子结构拥有独特的内部工作,同时证实了有关单个分子之间的关系的疑虑结构参数和最终超分子组装的形状,同时证实了我们对单分子的结构参数和最终超分子组装的形状之间的关系的疑问。这个信息也非常有助于我们构建或将来功能化这样复杂形状的结构。核苷的最强大的特性是其独特的碱基对识别,这是DNA / RNA的复制和转录的基础。这些识别性能也应用于当前的情况下建立相当有趣的混合形态,这可能会极大地扩大其用途。总之,一个复杂的花形的超分子结构的两阶段形成过程通过各种技术得到证明。X-ray揭示了精密氢键网络。这样复杂形状的上部结构可以通过修改某些官能团能够构造和扩大成相关的化学物质。核苷也可发挥重要的作用,,与杂环和糖及其三维构象灵活性的富化学的结合,以制造在超分子自组装面积更复杂的化学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