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材分析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现代教材分析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现代教材分析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现代教材分析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

二、教材分析的步骤

1.仔细研读课程标准:

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等。因此,在分析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认真研读课标是正确进行教材分析的前提。

2.通读教材整合内容

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文字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和知识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才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教师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可以容易地串起教材的线索。

3.内容分析教学设计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反映在教材分析内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分析、处理教材。教材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本校、本年级甚至本班学生的教学;为了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所以,教材分析一定要放在学校实际情境下,弄清教材要素、对象、过程和特点,教材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分析教材在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和思想品德成长方面的深层次的结构体系,抓住重难点这个教学网上的结与纲,科学正确地选择、整合教学内容。内容发现具体的说是:静态内容分析

1.全套教材以及各章节的教学目标要求(三维目标);

2.各章节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功能;

3.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

4.教材的概念系列;

5.教材中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系;

6.教材所展示的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

7.教材所安排的练习的分量、能力水平与难度;

8.教材所安排的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

9.教材所包含的实用性知识和生活知识的分量和类型。

10.每一节课所安排的学习活动的频密度、各种活动之间的默契程度;

11.教材编排的实验特点及作用;

12.教材对学校设施及器材的要求;

13.教材与其他学科配合上的问题;

14.教材的表达形式,如文字、插图等;

15.各种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及规律。

动态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分析教材与诸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育目的、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可能使各个方发生的变化,对这种变化的预判,对教学设计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是必要的。

1.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方式;

2.学生学业成绩变化及各方面的成长发展情况对教材使用的影响;

3.教师对教材的知识体系、科学性、以及教材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与学生的认知与心理规律协调性的分析与判断;

4.实际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与教材设计的差异;

学校对教材的看法与改进意见。

6

分析的表述

案例:第四单元:观察物体(小学四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境分析

1.学生状况

2.学科知识背景

3.学校条件

三、内容分析

1.地位和功能

2.内容结构知识体系

3.重点难点

四、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

2.教学设计

3.每节建议

第一节节日礼物

第二节天安门广场

高一物理第二章“直线运动”教材分析

这一章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直线运动入手,引导学生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对运动的描述方法,以及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这些都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本章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认识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位移、路程、速度、加速度等,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且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和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如运用理想模型和数学方法(图象、公式)以及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等,这一点可能对学生更为重要,要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有所体会。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匀变速运动,难点是对基础概念(如质点、加速度、平均速度等)的理解和对研究运动方法的把握。

【全章教学体会】

本章的基本概念、公式都比较新,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灵活使用公式、选择合适的公式和解题方法,可极大地提高解题效率,同时也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绝不可以简单地套用公式。

基于本章的以上特点,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直到掌握和运用。切不可急于求成!

【各节教材分析】

一、机械运动(1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形式,会区别平动和转动,理解质点的概念,认识参考系对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性。

【重、难点处理】

1、本章研究质点的运动,质点是运动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动力学的重要概念。一开始就要使学生明白质点概念的准确内容是:没形状、没大小,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科学抽象,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要让学生知道实际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看作质点。

2、对于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看成质点,有的初学者会误解,以为小物体一定可以看成质点,大物体(比如地球、太阳)就不能看成质点。关于这个知识点,可通过多个实例分析讨论,逐渐让学生领会这种科学思维的方法,学会独立分析,切忌罗列实例,让学生机械记忆。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对学生下面的学习很重要,一定要在一开始就使学生十分清楚。

【主要教法】

教师讲授结合提问式的启发教学

二、位移和时间的关系(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的意义。

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理量之间关系的教学工具,它们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重、难点分析】

1、严格说,匀速直线运动也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它应当是“任何相等时间内的位移都相等”的运动。但在这里一般不作这样的讨论,只对学习较好又提及这一问题的学生,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

2、这一节从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简单运动形式开始,同时用图象和公式两种教学工具描述位移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这是本书的特点之一。这一节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不会感到困难,由简单的开始,步步深入,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图象这一工具。

3、节后的练习,也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图象,可根据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教学方法】

教学中突出描述运动的数形结合法

三、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含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本节教材分析】

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需要学生逐步理解。速度定义是高中物理第一次向学生介绍这种方法,教材讲述得比较详细,可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节的讲法,充分体现了本书“同时用图象和公式两种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特点,要充分注意和运动,讲解速度概念时,公式和图象接连出现,要让学生理解匀速运动的位图图线是速度和速率的区别,是从定义瞬时速率说起的,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瞬时速度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学生对此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对于全体学生,教材只要求他们知道它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快慢程度。

四、速度和时间的关系(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速度--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运动的V-t图象的物理意义。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和非匀变速运动。

【教材分析】

由于第三节已经较细致地讲解了位移--时间图象,这一节可以类比地讲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不会太大,教材对速度--时间图象的讲解就相对简单一些。

教材中同时结出了匀加速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两个υ-t图象,并未多加分析,在此可引导学生讨论υ-t图象的截距及斜率的物理意义。

【教法处理】

本节课与上节课相似点较多,可通过类比的教学法,充分发挥正迁移的作用,让学生既清晰地认识了υ-t图象与s-t图象的区别,又能轻松地理解物理概念。

五、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

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速率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υ-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为了减少学习中的困难。这一节从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并且只重点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根据不同情况对于一般变速运动的加速度要概念进行不同程度的介绍,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并不要求学生有更深入的认识。

使学生弄清楚速度υ、速度变化量Δυ及加速度α的区别:υ是速度;Δυ是速度的变化量;

α=叫做速度的变化计,反映了速度变化快慢是加速度,即加速度与速度变华率和速度变化快慢(而不是大小)是一个意思,速度与速度无必然联系。

速度和加速度是力学中的两个重要的又相互关联的概念,本节课文最后对它们做了简要的比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速度、加速度及速度改变量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它们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1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知道它是如何推导的,知道它的图象的物理意义,会应用这一公式和计算。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会应用这一公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

3、会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

【教材分析】

学生在初学时往往将数学和物理分割开来,不习惯或不会将已学过的数学工具用于物理当中,在教学中应多在这方面引导学生,这两节就是一个较好的机会,将公式、图象及其物理意义联系起来并加以应用。

对公式的应用在这两节中分了层次,即第六节着重于公式本身的理解和简单应有和,一般不涉及应用两个以上公式来解决的问题;第七节则分析稍复杂一些,步骤稍多一些问题,教学中注意根据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提出恰当要求。

由这两节开始,有较多的公式运算,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要法语他们应用代数的方法求解未知量,开开始养成习惯,对以后的学习很有好处,计算的题目不可过繁,并应着重分析其物理意义,防止只将公式变来换去而忽略了物理意义。

八、自由落体运动(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和关键在于说明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学生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落得快,轻的物体落的慢印象很深,所以做好演示实验十分重要,除了牛顿管的实验之外,还可以做许多简单易行的小实验,使学生明确认识,日常见到的现象是因为受空气阻力的影响的缘故,对“如物体只受重力,不同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有深刻的印象。

课本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我们考虑,这样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避免死记公式,有条件的,可以此导学生通过讨论学习本节内容,以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能力。

【教学重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度直线运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案例

【学生状况分析】

加速度的概念,对于刚迈上高中门槛的初中学生来讲,实在是太抽象!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涉及到运动多少路程、位移,运动有多快?很少碰到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的现象,可以说不学物理,在头脑中是不会自发的形成“加速度”的概念;其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结果,轻过程,再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死记结论,如果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培养。

【教材教法分析】

加速度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机械振动、电磁场、能量守恒、动量定理等内容都涉及到。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它讲清讲透是不可能的事,使学生心理上自动接受并运用,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上课时要充分挖掘书本的素材,如图像、表格、数据;尽最大努力搜集与速度变化快慢有关的现象,引起学生重视加速度的概念;采用演示、类比、比喻等一切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意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速度变化是有快慢之分的,理解加速度的含义及物理意义。

2.知道加速度单位的符号和读法,会用公式a=ΔV∕Δt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使学生了解物理推理过程的逻辑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难点: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疑点:加速度与速度之间有关系吗?加速度在减小,速度反而有可能增大吗?

【教学方法】

演示、类比、比喻,分析讨论、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师:下面做一个实验,请大家观察现象,让玩具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第一次斜面坡度小,第二次斜面坡度较大。

问:两次小车各在做什么运动?两次实验中小车的运动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可能有很多种情况,例举以下三种:

1.斜面倾角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2.小车从倾角大的斜面滚到末端,所用时间较少;

3.小车从倾角大的斜面滚到末端,获得的速度较大。

(估计全班没有一个人会直接讲出物体在倾角较大的斜面滚下时,速度改变快。)

师:对学生的回答都应进行鼓励,并肯定是对的,经过提示、点拔,得出两次物体滚下时,速度改变的快慢是不一样的结论,这个结论与本节课内容有关。

物体的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

师:实际上速度改变的快慢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例子出来,进行说明。(经过2分钟后,估计无学生会主动站起来描述)

师:请同学们听好下列所描述的运动现象,并进行回答,以唤醒学生的记忆。

1.运动的客车进站时,如车的速度改变太快,立即变成0,会出现什么情况?

2.百米赛跑时,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速度改变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3.火车出站时,速度逐渐较大,经过一段时间后风驰电掣;而一扣枪的板机,子弹“啪”的一声已不见踪影,这说明什么?

师:以上实验,以及生活中现象都说明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那么,如何定量地比较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呢?

(出示小黑板)师:小黑板上所列的是四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它们都是同学们所熟悉,身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在初中时,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如何比较的。)

方法一:比较甲、乙它们经历的时间Δt一样,甲的速度变化量为3m∕s,乙的速度变化量为20m∕s,经过类比后,得到乙速度改变较快。

方法二:比较乙、丙它们的速度变化量都为20m∕s,但所用的时间不一样,进行类比后,所用时间越少的,速度改变快。

方法三:比较甲、丙,它们的速度变化是不同的,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那么如何比较呢?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速度的变化量,即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多的速度改变快。

师:通常情况下,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物体所用的时间不一样,速度的改变大小也不一样,此时,我们都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钟速度的变化量。即第三种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由此算出以上四个物体每秒速度变化的数值分别为:1.5100.20

则速度改变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

师:通过以上的比较,速度的改变量除以所用的时间,可以反映出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a=ΔV∕Δt,且ΔV=V2-V1

师:解释V1与V2的含义,另外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也叫速度的变化率(见P31科学漫步)。公式出来后,单位也确定,它是一个复合单位,与学生共同分析,得出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以及读法。

3.单位:m∕s2还有cm∕s2

师:下面请两个同学把小黑板上的甲、乙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丙、丁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师: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大小分别为:1.5m∕s210m∕s20.2m∕s20

问:请同学们想一想:1.5m∕s2表示什么样的意思?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4.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问: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方向如何规定?

学生讨论后,师生在一起得出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变化量ΔV也是矢量,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也是矢量,所以a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

问:那么计算时,如何体现出加速度的方向?下面以典型例题进行说明:

典型例题:在一次事故中,小车以10m∕s的速度向一面墙撞过去,碰撞时间为0.1s,1.如果墙不牢固,墙被撞倒后的一瞬间,车仍以3m∕s向前冲去,求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2.如果墙很牢固,车与它碰撞后的一瞬间,以5m∕s的速度被弹回来,求这一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先让学生做,然后让成绩是好、中、差的三个学生报出第2小题答案,估计答案都不对)师:(大声讲出)三个学生的答案都不对,以引起学生关注解题过程。

1.(略)

2.解:以小车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V1=10m∕s,因为未速度与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且速度为矢量,∴V2=-5m∕s 则ΔV=-15 m∕s ∴a=(-15)∕(0.1)m∕s2=-150 m∕s2

即:此时加速度大小为150 m∕s2 ,负号表示a方向与车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

(评析:本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得知,学生在了解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以后,从心理上迫切想做一、二道计算题,来试一试,以此来检测对公式是否真正理解;另外,同时通过该题让学生见识一下矢量如何计算,培养用正、负号表示方向的习惯。)

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直线运动与速度方向相反。

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知道加速度也分为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并且加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叫匀变速运动。引导学生阅读P30页表格上所列的加速度,对其中一些数值进行分析,一定要结合物理意义及方向来巩固以上内容。

(继续例举一些有趣的实用的例子加以介绍,以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热情)

师:加速度是恒量车辆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车的加速度不是想有多大就有多大,它是

受发动机功率、车体质量、传动机构等因素决定的。下面例举三种世界名车速度从0到100km/h所用的时间,看一看说明什么问题?

奇瑞轿车:11.64s新奥迪A84车:7s宝马车:6.3s

问:1.如用这些车作赛车参加百米赛跑,你希望驾驶哪一辆?为什么?

2.如果这些车以相同的速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突然前面遇到障碍物,哪一种最有可能不会撞到障碍物上,为什么?

师:国外有一种终极豪华跑车,名字叫Murcielago(咆啸的公牛),它的速度从0变为100km/h 只需3.8s,当你驾驶这头咆啸的公牛车绝尘而去时,强劲的冲击力必须使热血沸腾,终身难忘。

生:神情激动,满堂笑声。

师:从公式上可以求出a的大小方向,我们也可以从图象上知道物体的加速度

从V-t图象看加速度:

图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结合初中函数图象知识很容易得出,直线越倾斜,加速度越大,图象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加速度。

对加速度a的进一步认识:

师:下面出一些判断题,请同学们回答对与错,对错误的,举一例子加以说明:

1.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物体加速度就越大。(错。结合前面小黑板所举的例子,比较乙与丙可知此结论不对。)

2.物体的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不可能为0。(错。结合小黑板所举的例子,如丁,虽然飞机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却为0)

3.物体的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可能在增加。

师:对于第3题,结论是对的,同学们一时可能很难理解,举这样的例子进行类比。例如:猪场里刚生下来的小猪,第1天体重增加1000克,第2天体重增加900克,第3天增加700克,那么,前3天小猪的体重一直在增加吗?每天增加的程度一样吗?

生:体重一直在增加,增加的程度在变小。师:“增加的程度”相当于加速度,“体重”相当于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在减小时,速度反而有可能在增加,以后在学过动力学知识后,对此会有更深的了解。

生:露出满意的神情。

总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要牢牢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在于意义不同,前者是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后者是描述运动快慢。对于直线运动,计算时一般要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把方向用正负号来表示,便于进行矢量运算,那么加速度的方向才不会出现错误。作业:P31,1、3。

教学效果评估:

在多年的高中教学中,每一次上完这一节课后,本人总是对本节内容进行摸底测试,发现对采用本教案进行教学的班级,要比用普通方法进行教学的班级效果要好得多。这学期,在高一(6)班采用本教案教学,在高一(7)班进行普通方法教学,然后用试卷(满分50分,时间45分钟),进行测试,前者及格率达到82%,优秀率为48%;后者及格率为45%,优秀率为9%。成绩只是反映了某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采用本教案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

《简易方程》单元教材分析

《简易方程》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教学方程的知识。包括方程的概念、解方程的方法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三大块具体内容。 方程是小学数学代数初步知识的主要内容。数学学习从算术范围跨入代数范围,是一次十分重要的飞跃。算术用数字符号表示数量关系,代数用字母符号表示相等关系,两者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初学方程阶段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全单元编排十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材编排的几个特点。第一,在一步计算的方程和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等内容上,教学安排比较细,编排的例题多,推进的步子小。这是因为学生从习惯了的算术思考转变到代数思考,是很不容易的过程,他们克服思维定势,适应新的思维方式需要一段时间。这期间的教学适当缓慢些,符合学生的现实,有利于他们转变思维习惯。第二,编排两道例题教学等式的两条性质,还编排两道例题教学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可见,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方法。当然,用四则计算中的各部分关系,也可以解方程,但不能因它而淡化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第三,把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和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分开编排,先教学解方程,再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对初学方程的学生来说,解方程和列方程是两个知识点,都很重要且都有些困难。分别教学,便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稳步掌握基础知识。第四,把解两、三步计算的方程和列方程解决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合并着教学。例8~例10表面上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其实既在教学列方程的相等关系和技巧,也在教学解方程的思路与方法。这样的编排,能较好地体现数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一方面分析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抽象成方程,形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能使这个过程成为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发展的有效载体。再说,学

公开课:5以内的减法教案与反思

5以内的减法 教学内容: 5以内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德育目标: 让学生懂得感恩与分享,及交流中的文明礼仪。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减法的含义难点:减法与加法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师:加减法算式卡,红花,刺猬图片,苹果图片,圆形,星形等图片,磁铁,夺旗游戏 生:5个圆片、5根小棒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加法口算快答:出示写有算式的绿叶,让学生看算式快速算得数。 2+3 1+3 1+4 2+2 4+1 3+1 …… 2、游戏红花配绿叶:将绿叶均分给四个大组的学生,让学生算出得数,并将绿 叶快速贴在黑白上对应数字的红花下面。 二、情景导入: 我们在生活中除了要用到加法来计算事物的变化外,还要用到另一种方法来计算。请同学们听听我家发生的一个有趣的故事,看看需要用到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三、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师:去年的感恩节中,我家的刺猬朋友Tom从家里的5个苹果中背走了2个给自己的父母,表达感恩之心。(贴出5个苹果与一个刺猬,刺猬的背上背着2个苹果)请问我家的苹果还剩下几个呢? 通过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 同桌之间互相说交流说图意,然后全班交流。 师:像这样,从5个里面去掉2个(也就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或减掉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板书算式,并重点解释“—”号,名称及含义,带着学生大声朗读算式。 2、学习减法算式 贴上3个三角形在黑板上 问:3只三角形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 拿走了一只,是从几只里面拿走的?用虚线圈出一个三角形。

《5以内的减法》教学设计

《5以内的减法》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教材将减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减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些用减法计算,并计算出结果。例题和“试一试”是与加法相对应的减法计算。“想想做做”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再计算。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体会减法算式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在“想想做做”中还安排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练习,通过学生喜爱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巩固了5以内的加、减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理解减法的含义,理解 和学会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减法,理解减法的含义。 知识与技能:在观察、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初 步学习用减法计算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演示:出示3个彩色气球,让一名学生上来,演示放走1个,手中还剩2个。 小朋友,你能把刚才演示的过程说一说吗 提问:放走的1个是从几个里面放走的?现在他手中还剩几个?你想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 引出课题。 [评: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导入新课,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体会情境,学习新知

教学例题,初步认识减法和计算方法。 出示情境图。“护花小组”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说出图意:有5个同学在浇花,走掉2个后,还剩几个 根据图意,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2=3。 指导学生认识减号及算式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在图中表示的意思。分小组讨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5-2=3是怎样算出来的 交流汇报各组的想法。 小结:刚才各组的想法棒极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5个同学浇花,走掉2个,就是要从几个里面去掉几呢?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些,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算出得数呢 试一试”。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独立观察图意,提出问题,在书上填写算式。(学生可能列出3-2=1或3- 学生填完算式后,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评:新课部分设计了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在交流中分发挥想像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后填写算式。 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 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看算式,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 学生独立操作后,指名演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想想做做”第4题。

浙教版三上 教材分析

浙教版三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全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懂得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劳动都是光荣的,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能力: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地遵守竞争规则。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简易方程)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5以内的减法》课堂教学反思

《5以内的减法》课堂教学反思 《5以内的减法》课堂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一课时,注意遵循这样的一个教学思路,即由演示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完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减法解决简单问题,能够正确口算5以内减法;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减法的含义,5以内减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减法的含义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识点的安排由低到高,由点到面,步步深入,力使学生很容易就学会解决减法问题的学习方法。从总体来看,自始至终都是情景中教学,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关注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如:细心观察画面,口头逻辑表达等,更明显的是重视学生发展,为图题想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体现新课程历练中的养成教育。发展观念,下面我就这一节棵进行较为具体的反思。 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体会减法的含义,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创设 的情境中招信息,并根据找到的游泳信息提出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理解图意。通过用情境引导学生说出了4—1=3,然后让学生根据算式说图意,说一说4,1,3在图中分别表示哪一部分,这一环节的.教学更进一步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加深了学生对加法的含义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图中发现信息,获取数学知识;在情境中让学生提出问题,用数学的目光省事问题,用数学的观念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说一说生活中药用减法来解决的问题,如:妈妈买了5个苹果,我吃了1个,还剩几个?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更加明确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教学中能够有意识让学生动手操作,(我还没有尝试,我怕把我不了课堂)。而且练习过程学生的练习形式主义了有单人回答道集体练习,由点到面,层次清晰。我很重视让学生看图说图意,从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课思考点: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训练学生根据知道信息会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提问的能力是非常重要,但要防止说套话。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题,如:摘苹果,种树,小鸟等图用准确地语言表达出不一样的减法图意。在练习中药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图,从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划去圆片可以从哪划去?教师只有引导孩子怎样划更加方便就可以了,其他的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观察来进行实际操作。还是有点怕学生回答不上,有控制不了节奏啊!!!!赵老师加油!!!一年级是个起点,要用心去教,要从中吸取教训。孩子看着呢??孩子,你们也要加油啊!……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组教材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花钟》讲对植物的有趣观察和发现;《蜜蜂》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玩出了名堂》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一篇略读课文《找骆驼》,一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并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这组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指导思想。比如,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而“宽带网”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观察与发现的故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二、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的这些优势,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突出整体性、综合性,立足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渗透人文内涵。 首先要围绕单元主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 其次,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读中感受与欣赏,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卢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一是在阅读赏析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断,这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就十分注重引导。如11课《秋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教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课题:方程的意义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理解方程的意义。 3、引导体会式子、等式、方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弄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总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仪器?(黑板上简易画出) 学生:天平。 2、问:同学们知道天平有什么用处吗? 学生:称重....... 二、自主探索 (一)教学例1 1、出示如图所示的情景,说一说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什么? 2、问: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3、学生独自写一写。 4、交流:50+50=100 5、说明:像这样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左边是50+50,右边是100。(板书:等式) 6、学生自己写出一些等式,并在班级里交流。 (二)教学例2 1、要求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学生独立填写。 3、交流。 4、说明: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 5、问:怎样利用天平图来判断数量的相等和不相等? 6、天平哪一边下垂,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7、追问:哪些是等式?与例1中的等式有什么不同? 8、都含有未知数。 9、指出: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10、小组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

11、交流: (1)方程也是等式,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2)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50+50=100。 (三)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 (1)问: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指名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第二题 (1)读题后独立完成:将算式中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2)全班交流。 (3)指出:可以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也可以用字母“y”或“其它字母”表示未知数。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题:根据线段图列方程。 (1)看线段图列方程。 (2)交流,说说想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①第2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

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的减法》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的减法》教学反思 “5以内的减法”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减法,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学会5以内减法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真实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我在课堂导入上,演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先请2个女生到讲台上来,再请1个男生到讲台上来,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再演示3个同学站在一起,先请1个男生下去,从而引出“减法”。 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唤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易懂、有趣,并且为学好新知识铺好路。 2.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说中学,做中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本课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思考“纸鹤”一图,说一说图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了解减法的含义。通过用情景引导学生说出了3-1=2,然后让学生根据算式说图意,找一找3、1、2在图中分别表示哪一部分,这一环节的教学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含义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图中发现信息,获取数学知识,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说一说生活中要用减法来解决的问题,如:妈妈买了3个苹果,我吃了1个,还剩几个?让学生真切

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加明确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整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在整节课上还存在着不足: 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大部分学生,而忽视了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对这部分学生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保护他们求知的欲望与学习热情。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的减法》教学设计

5以内的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数的组成,拍手游戏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名同学在一起,桌子上有3只纸鹤,1名同学把1只纸鹤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只纸鹤放在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名同学中走掉1名同学,3只纸鹤拿走1只纸鹤就是从3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2.学习减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从3里面去掉一个,用减法计算就要从3里面减去l个,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去掉1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2。 (4)教师进一步说明:从3里面减去l个,用减法计算。(板书:减法) (5)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2来表示的减法事例。 4.看图,体验减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5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减法算式表示,请学生表述减法含义。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接近整十、整百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验算分数的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千克和克的认识,相关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间隔排列现象中的规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有关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综合实践周长是多少、多彩的“分数条” 二、教材简析: 教科书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既注意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更关注中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努力实现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把便教利学落到实处。 穿插安排口算估算和笔算,使各种计算方式有机结合、相互支持。 把两位数乘一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运算适当整合,凸显乘、除法运算的基本原则。 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相机安排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教学。 以周长的基本含义为主线,安排简单平面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教学。 在编写方面力求为学生提供现实生动的学习素材,提供清晰的,便于操作的活动线索,提供丰富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数学问题,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开展数学学习。同时,也十分重视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基本的思路和合适的空间,以利于教师在深入理解相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组织教学。教材编写有如下特点:精心设计知识展开的基本线索。努力启迪不同层次的数学思考。务实安排多样的数学练习。突出体现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联系对四则运算的已有认识及相关的计算经验,探索掌握两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估计和笔算。联系对四则运算意义及相关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理解并掌握与“倍”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增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认识千克和克;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并学会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

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第1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三、完成练一练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1题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

幼儿园大班教案《5以内的加减法》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课程计划《5以内的加减 法》与反思 大班课程计划《5以内的加减法》包含了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的反思,让孩子掌握了加减法5,让孩子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让孩子学会回答简单口腔成瘾和减法应用问题,并培养孩子的初步分析.提问的能力,我们来看看幼儿园班级《5以内的加减法》的反思课程计划. 活动目标 1.让孩子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 2.让孩子掌握5的加法和减法. 3.让幼儿回答简单的口头添加和减少申请问题,并培养孩子最初分析问题的能力. 4.能够积极思考并提高您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5.让孩子意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听写和减法应用问题,培养孩子最初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程序 首先,引入对话,引起孩子的兴趣. 二,回顾5的构成

第三,展示视觉辅助 四,指导孩子口语5加减法应用题 五,玩“谁是最快”的游戏 六,写公式 七,老师总结 教学反思 1.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意识到加减法在我们这边. 2,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意识到加减是在我们身边. 3,为了让学生正确快速地计算口腔,他们必须经常通过各种练习形式进入. 训练.我积极倡导算法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 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倡导算法的多样性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他们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有很多经验,并且在学习数学方面有经验.这些算法是学生 根据我自己的基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结果,每个不同的算法被替换它表达了创新意识,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思维训练.

小百科:增加是基本的四个算术运算之一.它指的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字和数量计算为数量和数量.表达式加法的符号是加号'+'.添加时使用加号连接项目.

三上语文教材分析及进度

一、教学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认字250个,写字250个。 2、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则。 3、继续培养阅读的兴趣,培养经常阅读的习惯。在“自检”中,学生要自查、互查,交流阅读体会 4、、通过“语文天地”中设计的活动,创设写话的情境,使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 三、教材分简析: 新人教版编部本于2018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语文园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 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懂,插图精美,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四、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5以内的减法”教学反思

“5以内的减法”教学反思 “5以内的减法”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减法,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学会5以内减法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本节课总结如下: 1.真实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我在课堂导入上,演示了“气球飞走”这样一个情境:从而引出“减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唤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易懂、有趣,并且为学好新知识铺好路。 2.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说中学,做中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本课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气球飞走”一图,说一说图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了解减法的含义。通过用情景引导学生说出了4-1=3,然后让学生根据算式说图意,找一找4、1、3在图中分别表示哪一部分,这一环节的教学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含义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图中发现信息,获取数学知识,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说一说生活中要用减法来解决的问题,如:妈妈买了3 个苹果,我吃了1个,还剩几个?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加明确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整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本节课上还存在着不足: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大部分学生,而忽视了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对这部分学生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保护他们

求知的欲望与学习热情。

《5以内的减法》教学设计

《5以内的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于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可用减法计算,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感受与同伴交流想法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4.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可采取以下形式。 1.对口令。 师:我说1。 生:我说2,1和2组成3。

[课一开始,就采用三种对口令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形式灵活有效,学生复习效果好。] 2.拍手对口令。 3.举牌对口令。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老师投影显示美丽的小湖,并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在波光粼粼,美丽的 小湖里有3只美丽的鹤在快乐地歌唱,过了一会儿,1只鹤展开翅膀飞走了,(教 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学生跟随教师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纸鹤,动手操作演示,3只鹤飞走1只鹤,就是从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 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 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图片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 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在投影与教师语言描述的优美情境中,用纸鹤实物演示,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并能亲自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 三、例题 1.课件演示,创设问题情景:草地上雨后长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 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草地上还有几只 蘑菇?”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 答后,电脑显示:5-2=? 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简易方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解简易方程这部分教材有两种类型方程的解法.教材先出示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X 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要求3ⅹ+4ⅹ=?这在初中代数中,叫做合并同类项,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出现同类项等属语.而是通过实例 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根据运算意义,从直观上理解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例6 、7X+9X=80的解法.这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题目,需要列出这样的方程.而且这种题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及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结合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智育目标(1).理解掌握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的算理.(2).会解形如aⅹ±bⅹ=c的方程.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准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团结互助精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重、难点形如aⅹ±bⅹ=c的解法 其次,来说说我设计这课时的 二、教学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观察法、比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尝试教学法、迁移法,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这就很好地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然后说说我的 三、教学流程 我将教学流程设依次设计为:精心设计运用迁移、创设情景激活课堂、重视指导拓展延伸三步曲。先说第一步 精心设计运用迁移 教学伊始,为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景:班上准备开一次文艺晚会,派你去买些水果,你会怎样给营业员付钱?片刻沉默后,有的说:我会认认刻度,确定有几斤再付钱。因为方程本来就是等式,这样,让学生在数学中也学会生活。再出示本课准备阶段两种类型的练习题,1、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2、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对例5、例6的学习具有迁移的作用,通过看看、比比、算算,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解题方法可进行自主学习。因为数学本身也是充满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如何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如何突破难点呢?因此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步 创设情景激活课堂 “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才能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对教材的例题加以调整.怎么样才能使学生熟悉而喜欢呢?我不由想起了学 生去中村桔园参观一事,我灵机一动,对呀!多好的题材,这样由原来的“工地运土”变为学生熟知的“中村运桔子”。(图片)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皆数学。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在复习题(3)中,学生根据题意列出了5×4+5×3和5×(4+3),观察两个算式的特点,学生明白了这里的两种方法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在此基础上,由复习题演

大班数学课教案《5以内的减法》

大班数学课教案《5以内的减法》 【设计意图】 本学期,大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数的分合和10以内数的加减了,针对孩子们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逻辑思维几乎没有的情况,我将数学的学习融入故事、PPT动画、游戏等活动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孩子们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得轻松自如,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我的设计思路如下,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评指正。 【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减法,理解每幅图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走掉还剩的含义。 2.学习运用简明的语言讲述减法算式所表述的图意。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幼儿每人一套数字列式操作卡。 2.贴有数字1~4的邮箱各一个,有一道5以内加法算式题的信若干。 3.每人一份列式用的图卡及笔。 【活动过程】 一、做游戏碰球,复习5的组成。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和你们来玩一玩碰球的游戏。 讲解游戏规则:幼儿说出的球的数量和老师的球的数

量合起来是5个。如:教师说我的一球碰几球?幼儿回答你的1球碰4球。幼儿可集体回答,也可个别练习。 二、导入课题,学习5的减法。 1.出示PPT① 师:玩了碰球的游戏,我要带你们去逛公园啦,出发吧! (1)车站里有几辆公交车?用数字宝宝几表示?开走了几辆车?用数字宝宝几表示?还剩下几辆车? (2)教师(出示;;):这个符号表示什么?(引导幼儿发现减号的含义。) (3)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板书:5;;1=4(大家一起读读这道算式。) (4)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可引导幼儿理解算式的含义。) (5)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看图讲述算式的含义,并摆一摆算式。 2.出示PPT②:花圃里有几只蝴蝶?用数字宝宝几表示?飞走了几只蝴蝶?(2只)用数字宝宝几表示?还剩下几只蝴蝶? 3.出示PPT③:池塘里有5条鱼,游走了3条鱼,还剩下几条鱼?请你用算式来表示。 4.出示PPT④:食品店里有块面包?买走了几块?

三上语文园地八之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反思

三上语文园地八之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反思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三上语文园地八之教材分析_教学案例反思_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语文园地八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夸夸我的新同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多从同学身上发现优点,真心实意地赞扬同学。多发现和表扬别人的优点,对他人是一种鼓励,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考虑这次口语交际的教学。1.小组议一议。先在小组里说说每个同学的优点,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点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被夸奖的机会。说的时候,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个同学的优点,避免空泛。在充分讨论后,推举一位同学在班上汇报,并商量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汇报。 2.班上说一说。班上汇报时,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避免全都是“某某同学的优点是……”这样的平铺直叙。比如,也可以先介绍同学的优点,让大家来猜一猜这位同学是谁;还可以两个同学通过上台表演的形式表现该同学的优点。 3.大家评一评。在全班汇报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让全班同学评一评,哪组同学发现别人的优点多,汇报得生动。然后,引导学生以后还要善于发现同学更多的优点,多从别人身上汲取长处。习作 本次习作是一次自由作文,目的是在学期末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自由的表达机会。作文的内容不限,人、事、景、物、想象世界等都可以写,体裁也不限,散文、诗歌、童话等也可以。 为了避免完全放开后学生反而无所适从的情况,在写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这学期都写过哪些作文,然后提问:“你还有没有最想写而没有写到的?你还想写什么呢?通过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 本次作文要求完成习作后要修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要教给学生一些修改的方法,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 本次习作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习作。可以建议学生在课后整理自己一学期的习作,比如做个目录、画个封面、写一点习作感想、给自己的作文本取一个个性化的名字。让学生带着兴趣来完成这项工作。我的发现 这一部分编排了意思不一样,形式相同的形容词。一、二两组(横看)主要是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态的,三、四两组主要是描写景物及其颜色的。词语的形式学生不难发现,教师可以此为基础,调动平时积累,再说一些ABB式的形容词,如“红彤彤”“水汪汪”“金灿灿”“笑嘻嘻”,并试着让学生练习说点短语或句子。 需要说明的是ABB式词语的读音。课本标注的是原声调,如“澄”和“茫”,但在实际读时,要变调成一声,读“deng”“mang”。日积月累 第一项是“读读背背”,选的是《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传统的蒙学读物,本次精选的几句可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 教师可以对文句稍加解释,主要还是让学生背诵。对于学有余力的班级,老师还可以给出一些《三字经》,让有兴趣的学生背诵。 第二项是“读读记记”,内容主要是本册略读课文中出现过的成语。对本册略读课文中的词语做一个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成语,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这个成语,联系上下文大致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趣味语文】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简易方程教材分析教案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4)代入求值。代入求值是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通过正反两个思维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如:当a是一个具体的岁数时,a +30也是一个具体的岁数。 2.例2:乘除的数量关系。 (1)编排和例1相同。同样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过程,再从一般到具体的代入求值。 (2)介绍字母与数相乘的习惯写法。 3.例3: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1)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优越性。对比用语言描述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体会到:用字母表示,一目了然,准确、简明、易记。 (2)代入求值。以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为例,教学怎样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怎样把已知数据代入公式求值。介绍平方的书写方法,数与字母相乘的书写习惯。 4.例4:两级运算。 例4例4和例5是新增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为后面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准备。 这里数量关系比前面进了一步,含两级运算,重点是还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这里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代数式,代入求值。 5.例5:两积之和(ax+bx)。 (1)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2)引导学生化简式子。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化简,学生熟练后可以直接写出7x。 (3)拓展例题。将式子改为4x-3x,让学生说出它的含义,再说出化简的结果。这时将出现数与字母相乘的特殊情况,即“1与字母相乘,1可省略”,可用来检查前面学习的书写习惯。 (二)解简易方程 1.方程的意义。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教学方程的概念要从认识等式开始。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通过天平演示,经历由数的等式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通过不等到相等的比较,为引入方程提供丰富的感性认知基础。 教学时,可制作动画或自制的天平教具来演示。因为精密的天平仪器小,学生不易看清,也不容易取得平衡。 通过实物演示得到了一个方程,接下来再通过图示得出第二个方程。然后以两个方程为例,给出方程概念的描述。为了丰富对方程的感知,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并呈现三个同学在黑板上写的方程,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2.等式的性质。 原来没有直接出示等式性质,但是解方程时不利于学生的描述,这次正式总结出。通过插图演示天平平衡的实验,探究等式基本性质。 用连环画式的插图,一方面提示教师可以怎样演示,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思考、感悟天平保持平衡的变化规律,提供了直观的观察材料。要注意的是,教具演示能使学生看到动态的过程,获得实实在在的真切感受。但演示过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只剩最后的结果状态。而连环画式的插图,没有实物演示那么生动,但可以保留初始状态和结果状态,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双向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等式性质1的演示过程中可以用等式来表示,这样从直观演示过渡到等式,帮助总结。等式的性质2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交流完善对0的补充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