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实验改进说课稿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实验改进说课稿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实验改进说课稿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说课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观察与思考”部分的演示实验。

二、实验器材

红墨水溶液(1:10)、大白菜、黄豆芽、100ml量筒、10ml量筒、500ml烧杯、100ml烧杯、滴管、培养皿、放大镜、清水、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玻璃棒、解剖刀、刀片、显微镜、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收集盒

三、实验创新要点

(一)精心处理显效果。我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个“白菜导管网”的展示材料,让学生明确水分在植物体内是通过由导管构成的网络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二)微观展示更清晰。增加一个在显微镜下观察导管的实验,更有利于学生认同导管是运输水分的结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导管的形态和特点。

(三)模型制作增记忆。指导学生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导管,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模型,加深对导管的认识。

四、实验设计思路

将导管发达的植物放入红墨水溶液中浸泡,学生通过宏观和微观观察,发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是-导管。

五、实验教学目标

本实验以《课标》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布鲁纳的探究性学习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对学情的分析,制定了本实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说明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生物兴趣小组课前的探究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微观下的导管,提高

..学生制作切片和操作显微镜的能力。

3.通过模型的制作,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

..学生勇于探索生物的奥秘,具有创新意识。

六、实验教学内容

植物体是通过导管来运输水分的,为了增加学生对导管的感性认识,通过指导学生对

大白菜进行宏观观察、对黄豆芽进行微观观察,以及通过导管模型的制作,了解导管的组成、特点以及在植物体中的分布,明确水分在植物体内是通过由导管构成的网络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的。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微课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微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和研讨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针对教材知识的特点、学生特质和教学资源的可操作性,教学设计主要从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通过观察实物,对照实验,识图比较,配合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进行探究。微课教学中力求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并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学习内容分析】: 本知识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第第二个知识点内容。通过学习,旨在认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能力目标: 1、尝试根据观察的现象解释、分析产生的原理。 2、在观察过程中逐步养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难点: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参加过种菜等农事活动,对农村生产中的一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之前,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已经认识了根尖的结构和输导组织中的导管,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和体验探究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目标的。 【教学方式】: 教法:引导法、实验法、提问法等 学法:观察法、体验探究法、比较法等 【教学媒体设计】: 实验视频和PPT 课件合成的微课视频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师提出问题并展示图片,请生观察和思考:大家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树是什么树吗?它就是杏仁桉树,被称为“树木世界里的最高塔”。它平均100米,最高可以长到156米。相当于50层楼房的高度,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把水送到50层的楼房上,用水泵才能送上去,生边观察边思考对图片进行对比, 质疑:为什么水分能送到156米的树叶上。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 问题导入,充分 吸引学生注意 力,激发学生的 兴趣

植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

植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 生长素(auxin)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激素,英文简称IAA,国际通用,是吲哚乙酸(IAA)。4-氯-IAA、5-羟-IA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等为类生长素。1872年波兰园艺学家谢连斯基对根尖控制根伸长区生长作了研究;后来达尔文父子对?草胚芽鞘向光性进行了研究。1928年温特首次分离出这种引起胚芽鞘弯曲的化学信使物质,命名为生长素。1934年,凯格等确定它为吲哚乙酸,因而习惯上常把吲哚乙酸作为生长素的同义词。 生长素在扩展的幼嫩叶片和顶端分生组织中合成,通过韧皮部的长距离运输,自上而下地向基部积累。根部也能生产生长素,自下而上运输。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是由色氨酸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而形成的。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吲哚乙醛。吲哚乙醛可以由色氨酸先氧化脱氨成为吲哚丙酮酸后脱羧而成,也可以由色氨酸先脱羧成为色胺后氧化脱氨而形成。然后吲哚乙醛再氧化成吲哚乙酸。另一条可能的合成途径是色氨酸通过吲哚乙腈转变为吲哚乙酸。 在植物体内吲哚乙酸可与其它物质结合而失去活性,如与天冬氨酸结合为吲哚乙酰天冬氨酸,与肌醇结合成吲哚乙酸肌醇,与葡萄糖结合成葡萄糖苷,与蛋白质结合成吲哚乙酸-蛋白质络合物等。结合态吲哚乙酸常可占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50~90%,可能是生长素在植物组织中的一种储藏形式,它们经水解可以产生游离吲哚乙酸。 植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吲哚乙酸氧化酶可将吲哚乙酸氧化分解。 生长素有多方面的生理效应,这与其浓度有关。低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这种抑制作用与其能否诱导乙烯的形成有关。生长素的生理效应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在细胞水平上,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 在器官和整株水平上,生长素从幼苗到果实成熟都起作用。生长素控制幼苗中胚轴伸长的可逆性红光抑制;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下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地性;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的背光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光性;吲哚乙酸造成顶端优势;延缓叶片衰老;施于叶片的生长素抑制脱落,而施于离层近轴端的生长素促进脱落;生长素促进开花,诱导单性果实的发育,延迟果实成熟。 近年来提出激素受体的概念。激素受体是一个大分子细胞组分,能与相应的激素特异地结合,尔后发动一系列反应。吲哚乙酸与受体的复合物有两方面的效应:一是作用于膜蛋白,

呼吸作用说课稿

七年级生物第五章第2节《呼吸作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呼吸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的进行需要消耗能量,能量从哪里来?通过分解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得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如何分解?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来完成。因此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一样,都是绿色植物重要的生命活动。本节内容通过三个演示实验研究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认识植物的呼吸作用原理及意义。 本节与其他部分的联系: 1、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里的能量也是通过光合作用转化而来的,这是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内在联系。 2、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用于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因此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的重要生命活动。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 3、呼吸作用主要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这有助于巩固对线粒体功能的记忆。 4、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是学生第一次独立完成的全程性探究活动,既是对前面探究性活动的拓展和提高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探究植物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阐明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本质和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重点分析: (1)、植物的呼吸现象(2)、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3)、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 4、难点分析: (1)、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2)、呼吸作用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跨入初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小学只是通过实例,较表浅的了解到植物的呼吸现象,前期的知识储备有限。学生观察力可以,但是对于较为抽象的实质性知识的认知能力有限,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培养,尤其是同类知识的类比能力,内在关系等的分析还需借助教师的指引和帮助。性情趋向活泼、热情、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敏感,但是易被学习中的障碍击退,学习中的依赖情绪强。 三、教学设计 ?1、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课题 ?2、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 ?分析讨论:

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讲课案

编码1sw006 主备于春叶主审张蕾利审批王志红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 第三章第一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清楚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意义 2.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3.描述水分和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了解导管和筛管的区别 重难点 植物根有大量根毛的意义;水分及有机物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导管和筛管的区别 学法指导: 读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习内容: 一、课前准备:准备新鲜的水果和干果(如葡萄和葡萄干,香蕉和香蕉干等);新鲜的蔬菜和放置很久的蔬菜(如芹菜,萝卜等),培育好的已经长出根毛的大豆种子的幼根,一段生生长旺盛带叶的被染色的植物的茎,放大镜 二、导入新课:用实物比较导课(新鲜的芹菜和放了很久的芹菜,或者是鲜花等)。 三、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我们以前学过的跟尖,其结构从下向上依次 是、、、 。 2.幼根的生长一方面靠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 靠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新知 学习任务一: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自主探究:对照课本P45资料分析,品尝准备的水果和干果,完成问题: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1.水是植物体的; 2.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保持 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3. 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并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学习任务二: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同学看大屏幕,结合课本P46——47观察和思考等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植物吸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 2.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__ 3.成熟区有何特点? 4.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何意义?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4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2课时)教学目标:1、区分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 2、知道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知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过程。 4、学习观察的基本技能。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茎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攀援茎和缠绕茎的区别、年轮的判断等 第一课时 【引入】根有哪些功能?--固定和吸收。那么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怎样运输的呢?--通过茎来运输到植物的各个器官的。植物的茎有哪些形态呢?它的结构又是如何?我们来介绍茎的结构。 一、茎的结构 出示各种各样的茎,并给予介绍和简单说明 1、茎的分类:按照生长方式的不同: 自然界最常见的茎是直立茎。其次还有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 直立茎:直立向上生长。 匍匐茎:比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上匍匐生长。 攀援茎:借助他物而“直立上升”。常常借助茎和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附着在他物“上升”。如黄瓜、南瓜、丝瓜等。 缠绕茎:茎本身缠他物“上升”。 让学生举例各种茎的常见植物。 无论呈现什么特点,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对光合作用这种营养方式的一种适应,即从环境中最大可能地获取其生长所需的阳光。 变态茎有:根状茎—竹鞭块茎—马铃薯鳞茎—洋葱肉质茎—仙人掌 虽然茎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却基本相同。 2、茎的结构: 【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 ⑴横切面可以明显看出三层:树皮、木质部和髓。 ⑵质地较硬的是木质部,比较软的是树皮和髓。 ⑶树皮较易剥下来。 A、木质部:导管: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木质部一般由导管、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不少木质部是良好的木材来源。

导管一般是死细胞构成的,属于输导组织,具有自下而上输导水分、无机盐的功能。木纤维的细胞壁比较厚,属于机械组织,对茎的直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多年生木质茎中,木质部常常构成茎的主要部分。 B、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形成层细胞只有2-3层,能不断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 说明:水稻、小麦竹等植物都没有形成层,所以茎不能加粗生长。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中,具有形成层。所以茎能加粗。 C、韧皮部:筛管:输导有机物。 韧皮部是维管植物体内具有输导功能的一种复合组织。被子植物的韧皮部由筛管和伴胞、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等组成,其中筛管为韧皮部的基本成分,有机物及某些矿质元素离子的运输由它们来完成。 D、树皮:具有保护作用。 E、髓:由薄壁细胞构成,有贮藏营养物质的作用 【思考】1、如果铁丝缠绕小树,阻碍了植物体中茎的有机物的运输,所以铁丝下面部分的茎和根得不到有机物或得到很少,最后会导致死亡或发育不良,铁丝缠绕势必影响小树的生长。 2、制作课桌椅,主要利用茎的木质部。茎具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因此它又硬又有韧性。 【学生实验】观察木质部的结构 【读图】年轮 数一数年轮,判断该植物的茎生长了多少年?其中,哪年生长比较快些?当时的气候怎样?哪年气候比较恶劣,不适宜植物生长?有没有连续几年的气候特别干旱或特别湿润?年轮上的“斑点”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长在温带地区的树木,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很明显:春季气温升高,营养物质充足,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加快,所产生的木质部, 细胞的个体大,壁薄,因此,木材的质地疏松,颜色较浅。这样的木材叫做春材。秋季气温降低,营养物质减少,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减慢,所产生的木质部,细胞的个体小,壁厚,因此,木材的质地致密,颜色较深。这样的木材叫做秋材。同一年的春材与秋材之间,颜色是逐渐转变的,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共同构成一个环带。但是,上一年的秋材与下一年的春材之间,界限相当明显,于是形成了清楚的纹理。一个年轮包括当年的春材和当年的秋材,它代表了一年当中所形成的木材,因此,根据树干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算出这棵树的年龄。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课稿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 课稿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七年级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说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传统内容,集合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为一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之后,又一植物体的生理知识,同时也是集重、难点为一体的一个部分。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又能加深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同时提高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实质性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能力培养为重”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好奇、好动等身心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说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③认同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参与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反思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树立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新的课程标准加强了概念教学和科学探究,因此我确立重难点如下: 重点: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探究呼吸作用的三个实验。呼吸作用的概念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实验的设计、观察和动手作为能力目标。 难点: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之前学习的光合作用中介绍了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合成,而在呼吸作用中,有机物会分解供能,学生对于有机物的合成后再分解会觉得很难理解,再加上能量的释放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所以这一部分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七年级学生感性认识强于理性思维,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情景、实验探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三、学法指导:

第三章 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第三章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吸收仅仅是植物利用养分一系列过程的第一步,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有如下的去向: 1)在细胞内被同化,参与代谢或物质形成,或积累在液泡中成为贮存物质; 2)转移到根部相邻的细胞中; 3)通过输导组织转移到地上部的各器官中; 4)随分泌物一起排到介质中。 习惯上,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转移过程称为运输(transport),其中在细胞或 组织水平的转移过程称为短距离运输(short-distance transport),而在器官水平 的转移过程称为长距离运输(long-distance transport)或运转(translocation)。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各种营养元素在化学性质上差别很大,因此它们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也有不同的表现。 第一节养分的短距离运输 一、养分在细胞水平的运输 (一)离子的分隔作用 植物细胞是植物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单位,细胞被生物膜分隔成许多的室,在每个室内进行着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按室分工的结果使植物细胞能有条不紊地执行多种功能。在代谢过程中,室与室之间存在着能量及物质的交换或运输,其中矿质养分在室间运输更为普遍。养分根据细胞生理生化需要而运输分配至不同室内的现象称为分隔作用(compartmentation) o由于矿质养分大都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因此人们通常用离子分隔作用(ion compartmentation)这个概念。 离子分隔可以在小范围内(如细胞器之间)或大范围内(如细胞质与液泡之间)进行,但现在的测定手段使对离子分隔的研究尚停留在大范围内。尽管如此,离子分隔的研究还是能使我们从本质上了解离子运输过程与一些生理生化过程的关系。 (二)离子分隔的基本模式 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人们将细胞内的离子分隔过程人为地划分为如下几个模式。 1.三室模式 假设离子仅在质外体(细胞壁)—细胞质—液泡之间进行分隔,其简化模式如图3-1所示。 该模式涉及到分隔的两道屏障,即原生质膜和液泡膜,这两个膜基本上控制着离子在质外体、细胞质、液泡三部分的分布水平。 原生质膜对离子的控制机制实质上与离子吸收过程是一致的,即离子透过原生质膜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形式。被动运输的途径可能是简单扩散和易化

植物体内的物质的运输

植物体内的物质的运输 [例1]玉米的茎长成后不能增粗,而桃树的茎能年年变粗,从茎的结构分析,能不能变粗的根本原因是 ( ) A.茎内有无韧皮部 B.茎中有无形成层 C.茎内有无木质部 D.茎内有无髓 [例2]小明和小刚两人到刚砍伐过树木的山上去观察茎的结构。观察到茎的切面中从里到外有许多同心圆。两个人都数了同一棵树横切面上的同心圆,小明发现树皮由内到外有17个同心圆,小刚从里数到最外面发现有20个同心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棵树可能已生存了l7年 B.这棵树可能已生存了37年 C.这棵树可能已生存了20年 D.这棵树一定已生存了l7年 [例3]如图所示的爬山虎的茎能产生不定根,能在竖直的墙壁上生长,你认为按生长方式分析。爬山虎的茎属于 ( ) A.攀缘茎 B.缠绕茎 C.直立茎 D.匍匐茎 [例4] 在两棵小树之间,拴上铁丝用来晾衣服。日子久了结果发现小树形成节瘤。这是由于破坏了 ( ) A.韧皮都 B.木质部 C.形成层 D.木纤维 [例5] 如图是双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图,分析图示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图中A、B、C分别表示什么结构: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 (2)其中C_______中有_________ ,可以输送水分和无机盐。A_________中有 _______ ,可以输送有机物。 (3)图示的茎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逐年增加,是因为A________和 C________之间有_________,能__________。 考点应试必备 1.如图所示,表示缠绕茎的是 ( ) A B C D 2.双子叶植物的茎能不断加粗是由于这些植物具有 ( ) A.形成层 B.生长区 C.韧皮部 D.木质部 3.下列哪一个过程符合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途径 ( ) A.叶根茎 B.根叶茎 C.叶茎根 D.根茎叶4.植物的年轮存在于植物体茎的哪个结构中 ( ) A.外树皮 B.髓 C.形成层 D.木质部 5.收集橡胶胶乳时往往要割橡胶树,为使胶乳顺利流出。正确的割胶方式是应该割到橡胶树的哪个部位 ( ) A.木质部 B.内树皮的韧皮部 C.形成层 D.外树皮的韧皮部 6.在树干近地面处环割树皮一圈,环割处就会长出树瘤,树会逐渐死亡,这是由于( )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初中生物导学案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设计人:刘凤杰审稿人:于宏伟 【学习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预习新知】 1.植物体内含有相当多的,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 3.无机盐只有溶解在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并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导学达标】 (一)情景引入:1.“分析小实验:哪个塑料袋内的小水珠多,水从哪里来,有此你能得出哪些结论?”2.分析图片:植物散失的水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又是如何散失到体外的?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分析图片农田里的玉米因缺水而面临死亡及教材P45资料分析和相关文字材料,总结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任务二:根吸水的特点 1.观察右图,回忆一下,根尖从顶端向上分别是哪些结构? 〔〕;〔〕;〔〕;〔〕; 2.①中央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它应该属于哪种组 织。 3.观察玉米种子的根毛后自学课本P46,完成下面知识点的学习: 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原因是 _ 。 4.总结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毛数量,增大根吸水的。 5.根毛是什么?是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的管状结构。 拓展思考:①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

②准备移栽的茄子秧,根部总是带一个土坨,这是为什么? 任务三:水分的运输途径 1.下面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有关的问题。结合P46下“观察与思考”,思考:把枝条插入红墨水中而不用清水的原因是。 教师释疑:(1)选择带有叶片的枝条而不用光秃的枝条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由叶片完成,带叶的枝条蒸腾作用旺盛,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使实验效果明显。 (2)把实验装置放在阳光直射处而不放在黑暗处的原因是:光下,植物的蒸腾作用更强, 加快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效果明显。 2.把茎横向切开后,将茎放大后如右图所示,(学法指导:木本 植物幼茎的横切成示意图,完成下面知识点的学习) (1)把茎纵切和横切后,会发现变红的部分看上去像一根根长长的 管子,这就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2)导管的形成:每一根导管都是由许多形的、的细 胞所组成的,上下细胞间的已经消失,形成了一个中空的管道。 拓展思考:①所以说构成导管的细胞是活细胞还是死细胞?②除茎以外,植物的哪些结构里还有导管?③根从哪个具体的部位开始有了导管? (3)根部吸收的水分,沿着运输到植株各处,水中溶解的,也就“搭着便车”运输了。 【当堂达标】 1.下列物质中是植物体重要组成成分,且还有助于维持植物体一定姿态的是()A.水 B.蛋白质 C.无机盐 D.糖分 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的一项是() A.使植株保持直立、硬挺的姿态 B.参与组成植物体 C.保持叶片洁净,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D.溶解无机盐,使无机盐能够被植物吸收和运输

第六章 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第六章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Ⅱ 习题 一、名词解释 转运细胞代谢库同化物的装卸出胞现象 P- 蛋白源 - 库单位运输速度 代谢源压力流动学说比集运量 二、写出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 SE-CC SMT SMTR 三、填空题 1. 植物体内同化物长距离运输的途径是(),而细胞内的运输主要是通过()和()。 2. 植物胞间运输包括()、(),器官间的长距离运输通过()。 3. 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主要以()的形式运输,此外还有()糖、()糖和()糖等。 4. 筛管汁液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含量最多的无机离子是()。 5. 用()法和()法可以证明,植物体内同化物长距离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筛管。 6. 同化物运输的方向有()和()两种。 7. ()在()年提出了关于韧皮部运输机理的压力流动学说。 8. 有机物总的分配方向是由()到()。 9. 植物体内同化物分配的特点是()、()、()、()()。 10. 载体参与和调节有机物质向韧皮部装载过程,其依据是();();()。 11. 根据源库关系,当源大于库时,籽粒增重受()的限制,库大于源时,籽粒增重受()的限制。

12. 影响同化物分配的外界条件有()、()、()和()。 13. 无机磷含量对同化物的运转有调节作用,当无机磷含量较高时,P i 与叶绿体内的()进行交换有利于光合产物从()运转到(),促进细胞内()的合成。 14. 植物在营养生长期,氮肥施用过多,体内()含量增多,()含量减少,不利于同化物在茎秆中积累。 15. 近年来发现,细胞内 K + /Na + 比调节淀粉 / 蔗糖的比值, K + /Na + 比高时,有利于()的积累, K + /Na + 比低时,有利于光合产物向()的转化。 16. 伴细胞与筛管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联,伴细胞的作用是为筛管细胞(),(),()和()。 17. 有机物质从绿色细胞向韧皮部装载的途径,可能是从()→()→()(韧皮部筛管)。 18. 研究表明()、()和() 3 种植物激素可以促进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 19. 叶内蔗糖可分为()和()两种状态。 20. 近年研究发现,山梨醇是()植物有机物质运输的一种形式。 四、选择题 1. 在筛管内被运输的有机物质中,含量最高的物质是() ( 1 )葡萄糖( 2 )蔗糖( 3 )苹果酸( 4 )磷酸丙糖 2. P - 蛋白存在于() ( 1 )导管( 2 )管胞( 3 )筛管( 4 )伴胞 3. 哪种细胞主要分布在导管和筛管的两端,它们的功能是将溶质输出或输入导管与筛管。其突出的特点是质膜内陷或折叠以增加其表面积。() ( 1 )通道细胞( 2 )转运细胞( 3 )保卫细胞( 4 )靶细胞 4. 哪种实验表明,韧皮部筛管具有正压力,这为压力流动学说提供了证据。() ( 1 )环割( 2 )蚜虫吻针( 3 )伤流( 4 )蒸腾 5. 水稻叶片叶绿体中输出的糖类主要是:()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五章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7年级上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计划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传统内容,集合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为一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大纲教学还是新课标教学都要求教授的内容。在前面学习了“绿色植物的生理现象------光合作用”之后,又一植物体生理知识,同时也是集重点和难点为一体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又能进一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提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实质性的认识。 二、说学情 知识基础:这部分内容安排到7年级上册讲述,学习的群体是刚刚跨入初中的学生,观察力可以,但是对于较为抽象的实质性知识的认知能力有限,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培养,小学只是通过实例,较表浅的了解到植物的呼吸现象,前期的知识储备有限。 可能存在的问题: 1.学生能认同动物需要进行呼吸作用,但还未能理解所有的生物需要进行呼吸作用; 2.学生对绿色植物每时每刻进行呼吸作用存在一定的困惑; 3.学生可能会混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于此内容的知识要求是:“能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隶属于了解的水平,能够达到识别、回忆、举出实例即可。即:“说明呼吸作用的过程。”“阐明有机物对于植物体的作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以及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知识的类比能力。渗透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引导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设计、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实际应用的理论依据。 四、说教学设计 新课标重点强调本节课作为学生实际应用的理论依据,基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做了以下处理: (1)、{导入} 的创设要生活化、含一定思维量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2)、{氛围} 的创设要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全体积极参与、轻松和谐的气氛。尽量给学生减少压力,用评价激励学生。 (3)、{探究式学习} 渗透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探究实验法,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实验条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实验方案设计稿,强调合作意识,注重集体的智慧。 (4)、{延伸式学习} 通过习题设计,强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内在联系。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基本定位为:开放性、实践性强、具备一定知识容量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生会做的、能做到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但决不能由此而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的及时引导是关键。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动手操作,引发争论,互助学习。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生生互平,组祖互评,师生互评。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突破难点,层层深入。由表象引发推测,借助已有经验思考推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而探讨使重点以不同的呈现形式多次重复,加以巩固。 六、说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带领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装置准备好。

植物生长素的运输特性及在植物生长中的调节作用辨析

植物生长素的运输特性及在植物生长中的调节作用辨析 李珊珊李建宏*(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10046)李其柱(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222006) 摘要本文对植物生长素的运输、生长素生物效应的两重性以及生长素对植物向地性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和辨析。关键词生长素极性运输两重性向地性 1植物生长素的运输问题 在植物体中,游离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和其他同化产物一样,通过韧皮部运输,其运输方向由两端有机物浓度差等多种因素决定,如成熟叶片中合成的吲哚乙酸在韧皮部的运输;另一种是仅局限于胚芽鞘、幼茎、幼根的薄壁细胞之间短距离单方向的极性运输[1]。 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其合成运输的一个重要特性。“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这一过程的成立是建立在“形态已形成”的基础上的。即必须是先确立了形态的极性,才明确运输的方向。形态学的上端即“远基端”(远离基部),下端为“近基端”(靠近基部)。极性运输过程是逆浓度的主动运输过程。产生极性运输的机理是细胞的下端有更多的离子态的吲哚乙酸(IAA)载体,而运出细胞膜外的IAA在处于低pH环境下变为分子状态,可进入下一个细胞,产生从上往下的运输链[2]。 对于“愈伤组织中生长素的运输是不是极性运输”的问题,一方面,这一问题已超出极性运输这一自然生物学现象的讨论范畴;另一方面,在一般的组织培养研究中,培养基中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浓度远高于植物体中的一般浓度,扩散进组织块的生长素的作用占绝对优势,讨论植物细胞间生长素的运输没有意义。从推断意义上看,由于愈伤组织尚未进行分化,没形成形态学的上端和下端,其生长素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燕麦胚芽鞘(注意:不是幼叶)的向光弯曲实验,揭示了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合成,并且导致弯曲向光生长。虽然早期的实验认为,光照影响了生长素在胚芽鞘两侧的分布,导致背光面浓度增加,生长加快,但后来更精细的测定结果并不支持这一结论,在其他植物中也未发现这样的现象。因此,向光弯曲生长是否与光诱导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尚无更多的实验证实[2]。这一未定论的知识点在中学教学中不宜作为定论来强调。 关于“生长素从切割下来的胚芽鞘向琼脂块当中的运输是何种运输方式”也是一个容易混淆的问题。实际上生长素从切割下来的胚芽鞘界面向琼脂块中的运动(不是运输)是化学扩散作用,与胚芽鞘的生理活动无关。生长素向琼脂块中扩散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两者的浓度差。但胚芽鞘切口处的生长素浓度却是极性运输的结果。因此,总的来看,在胚芽鞘中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积累在下端,在下端的切口处通过化学扩散进入琼脂块中。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也存在极性运输的特性。活性越强,极性运输越强[3]。 植物体内的IAA除了自由的活性状态外,还存在与糖、氨基酸结合的束缚状态(又称之为钝化)。如吲哚乙酸与葡萄糖结合为吲哚乙酸葡萄糖甙(葡萄糖甙),与蛋白质结合为吲哚乙酸-蛋白质复合物等,这类生长素常可占植物体中吲哚乙酸总量的50% 90%, 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檼 它们可能是植物解除过量吲哚乙酸毒性或避免 沿用至今。 4显微镜制造的发展 1725年,柯贝别尔氏所制造的显微镜才把灯光换成了反光镜,凿洞的桌子改成了带洞的载物台。从此显微镜不论在外形上还是在性能上都提高了一大步。 1744年,卡尔佩珀设计了第一台三只脚的台座式显微镜,它可以看作是现代显微镜的先驱。 1926年,布施设想出电子显微镜。1932年德国人鲁斯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并因此获得了1953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3年,德国人科诺尔和鲁斯卡首次对电子显微镜做出了重大的改革。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一直没有增加,尽管如此,当时的电子显微镜已可观测到1/1000000mm的物体。 我国1965年试制成功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为20万倍,后来又制造出了8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 1982年,世界上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问世了。这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苏黎世实验室的宾尼格和罗尔及其同事们共同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台新型表面分析仪器,使人类第一次能够观察到原子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被国际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之一。 为此,宾尼格和罗尔共同获得了1986年诺尔贝物理学奖。?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课稿--戴鸿梅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课稿 合肥168玫瑰园学校戴鸿梅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以下我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说教材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新教材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和条件,形成了一定的概念,但是对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这个问题,学生还没有直观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因此这节课我贯穿教材安排了四个探究实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把教材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构建呼吸作用的概念。 说学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七年级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思维发展,我将本课目标确定如下三项: 说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究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现象;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 2、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及探究精神;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植物呼吸和我们生产生活的联系; 2、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植物的呼吸现象; 2、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四个验;

3、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 2、呼吸作用的实质。 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七年级学生感性认识强于理性思维,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情景、实验探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说学法 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呼吸作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从而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强调“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我采用探究式教学,围绕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实验为依托,以生活环境为载体,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推测出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揭示呼吸作用的实质。作为课堂活动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我安排了5个环节,具体如下: (一)联系生活,设境激趣。 用一生活实例---------冬天到了,妈妈买来几盆绿色植物,想美化儿子的房间,同时,天冷了不用开窗也可以净化空气,一家人都很高兴,可时间久了,儿子感到夜晚睡觉时室内很闷,心里十分奇怪。 提出问题:“把花草放入卧室内是否科学?” 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生活经验或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基本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不科学的原因,逐渐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现象,引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植物的呼吸是否与人一样,也是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实验一:种子呼吸消耗氧气

5.1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试题答案版

1、如图是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的标号①叫做______,它的内侧部分是______,其中包含具有输导功能的______. (2)②叫做______,它能够使水本植物的茎逐年______. (3)图中③的名称是______.其中分布着有输导功能的______. (4)④的名称是______,具有______的功能. (1)图中的标号①叫做树皮,它的内侧部分是韧皮部,里面有筛管可以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2)②叫做形成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分裂产生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木质部,从而能够使木本植物的茎逐年加粗. (3)图中③的名称是木质部,内有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里面有木纤维,对茎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4)④的名称是髓,由薄壁细胞组成,具有贮藏营养的作用. 故答案为:(1)树皮;韧皮部;筛管; (2)形成层;加粗; (3)木质部;导管; (4)髓;贮藏营养.

2、小明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把下端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温暖的阳光下,当看到叶脉有点发红时,他将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 (2)枝条带有叶片的作用是______. (3)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部位是______. (4)用显微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结构是______. (5)甲枝条和乙枝条的实验现象______. (6)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枝条的横切口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______被染成红色.在茎和木质部中,只有______是上下相通的:这个实验说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______向上运输的. 由题干“小明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与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时为加快导管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使现象更明显,常采取促进枝条的蒸腾作用的措施,如,保留枝叶、采取光照等.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正是因为木质部中含有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但同时都保留了木质部,导管依旧存在,所以可以看到木质部被染成红色. 故答案为:(1)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2)促进水分的运输(3)木质部(4)导管(5)相同(6)木质部;导管;木质部的导管自下.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1.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要经过实验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下列为探究植物生理活动实验装置图。请根据下图及日常所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1)甲装置经过一昼夜的暗处理后,进行2—3小时光照,观察到烧杯中水的液面下降,同时 (2)乙装置的广口瓶中是新鲜的金鱼藻,放在光下,当瓶内气体约有2cm高时,打开导气

(3)丙装置广口瓶中放的是新鲜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过一段时间打开阀门后会发现试管中 试题分析:运输路线: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导管,除茎外,根和叶内也有导管,它们是连接贯通的,根部吸收的水分,就是沿着导管运输到植株各处的,水中溶解的无机盐也就“搭着便车”运输了。运输路线:水和无机盐→根毛细胞→根毛表皮以内各层细胞→根内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植物体各处 2.在蚕豆根尖上画上等距离的细线,培养一段时间就会发现细线之间距离最大的是A.根冠B.成熟区 C.分生区D.伸长区 试题分析:根尖的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1、成熟区,也称根毛区,内部某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导管具有运输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2、伸长区,位于分生区稍后的部分,一般长约2~5 毫米,是根部向前推进的主要区域,其外观透明,洁白而光滑,生长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3、分生区,也叫生长点,是具有强烈分裂能力的、典型的顶端分生组织,个体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拥有密度大的细胞质(没有液泡),外观不透明;4、根冠,根尖最先端的帽状结构,罩在分生区的外面,有保护根尖幼嫩的分生组织,使之免受土壤磨损的功能,所以细线之间距离最大的是伸长区。 3.你见过给植物打针输液的情形吗,这是近些年来在果树栽培和树木移栽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试回答下面问题: (1)给植物输的液体中可能有哪些物质?能起到什么作用?______ (2)输液用的针头应插入树木的哪一类组织?______.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实验设计教案: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单位及姓名:郴州市八中刘群英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中的第二个“观察与思考”内容,要求教师课前做好演示材料,课内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这个实验对于学生理解“水分是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叶片”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 1、教材中实验只有文字介绍,没有设计学生探究实验。 2、教材文字介绍实验时间长,需要阳光,必须在室外完成实验。 三、实验创新及改进之处 1、利用教材抽象的文字介绍,引导学生设计成探究实验。 2、利用三根枝条a.带叶枝条 b.去叶枝条c.倒插枝条,作对照实验,探究的主题更丰富:既可以探究了茎内水分的运输途径,还可以探究了导管内水分的运输方向,和蒸腾拉力是水分运输的重要动力两个问题。

3、改用红墨水溶液和海桐枝条,使实验时间缩短,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更具说服力。 附表:常见植物在28℃的室内木质部变红、叶脉对光变红所需时间 四、实验原理 1、植物茎中的木质部有导管,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2、植物能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拉动水分和无机盐在导管内由下向上运输。 五、实验器材 50%红墨水溶液、大烧杯、三根海桐枝条、枝剪 六、实验过程 1、剪取枝条,做好处理工作。 2、将做了修理的三根枝条插入50%红墨水溶液中。 3、20-30分钟后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七、实验效果说明

宏观结论:水分在植物体内通过木质部的导管,由植物体的下端向上端运输,蒸腾拉力是水分运输的重要动力。 八、自我评价 我个人认为改进后的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实验器材简单易得,实验时间缩短,实验现象明显,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是一个很受学生欢迎的实验。 “

谈谈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谈谈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物活动都离不开水。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石,水则犹如植物的血液。探讨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标签:水植物作用运输 水,孕育了生命;水,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动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物质。 植物,担当着维系大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植物,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离开了植物,一切动物便无法生存(当然也包括人类)。 水对于植物的重要性犹如人体内的血液一样,那么,水的作用有哪些呢? 1 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水是植物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多数植物的体内都含有大量水分。一般来说,植物体内含水量约占其体重的75%。如白菜的含水量约95%,黄瓜的含水量约96%。植物从种子萌发、长大、到开花结果,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需要水。没有水种子不能萌发(当然种子萌发还需要其他条件),没有养料植物不能生长发育,但植物所需的养料,必须首先溶解在水里,然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水是植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必须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水能够维持植物细胞的紧张性,使茎杆挺直,叶片伸展,充分地接受光照和进行气体交换。另外,在绿色植物的色素中,光把水的电子激活,这才使化学能贮藏在食品内。 植物还可借助水分的蒸腾来散热(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要消耗大量的热),以降低植物的体温,避免在炎热的阳光下被灼伤。蒸腾作用对水分的消耗量是很大的。若土壤中水分充足,可使根毛大量吸收,通过根、茎和叶的输导组织运送到植物体的各部位;若土壤处于缺水状态,蒸腾作用大量消耗着水,根部吸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就会引起植物的萎蔫。暂时的缺水,植物的萎蔫可以恢复,如果缺水严重可致植物死亡。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蒸腾是相互矛盾且又相互统一的,蒸腾作用促进了植物对水分及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使植物体内的水分得以平衡,使植物的一切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水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如此重要,那么它是怎么从土壤中被植物吸收并运送到植物体的各部分去的呢? 2 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