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语用课堂 培养语用能力

营造语用课堂   培养语用能力
营造语用课堂   培养语用能力

营造语用课堂培养语用能力

驻马店第二实验小学闫艳《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实验版比较,有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正是基于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我在准备讲授《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之时就将这节课的整体目标确定为:简单的教学环节,扎实的语用训练。在低段阅读教学中,怎样营造语用课堂?如何培养语用能力?是我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反复的思考,我做出了以下尝试:

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聚焦语用。《乌鸦喝水》这篇课文通俗易懂,理解故事不是问题,因此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借助课文,随文了解生词的意思。

2、正确书写“石、办、法”三个字,在理解“渐渐”意思的基础上会用“渐渐”说一句话。

3、在正确、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

4、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直指语用,教学内容大胆取舍,重点突出,直奔语用能力增长点——当堂掌握九个生字,并学会用熟字识记生字、形近字比较识记等识字方法;重点词“渐渐”的涵泳和运用;写字前对生字观察方法的指导和

运用,目标与内容的聚焦和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识字学文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二、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切实提高语用能力。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必须是在自主的语用活动中实现。因此,我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策略确定为“教学做合一”。以学生的“做”为核心,在“做”中生生相互学习,在“做”中老师点拨引导。如: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多观察、多发现、找规律去识记;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多体会、多感悟、找感觉去品味;在书写训练中,老师让出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书写、去评价……精心为学生营造充分的的语用空间,激励全体学生在语用实践活动中主动、互动、真动、全动,切切实实提升语用能力。

三、凭借文本“语例”,拓展语用空间。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根据文本语言文字特点和学情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去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或先联系图画和生活实际观察理解,再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运用,如:“渴”和“喝”的教学;或先阅读理解,再联系生活实际去运用,如:对“到处”一词的理解和“渐渐”的理解、运用等;或先发现生字的结构规律,再去练习和运用,如“办法”两字的书写等。总之,从语例出发,恰当运用语境化、生活化、

现场化等语用实践策略,引领学生走进扎实有效的语用训练活动,实现“语例”最大限度的增值。

当然,以上仅是我在准备这节课的一些设想,经过不断的试课、修改,大部分设想在课堂上都得到了较好地实现:首先,识字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使孩子们的识字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由“鸟”到“乌”再到“鸦”的迁移,自然而生动;“渴”和“喝”的区别比较生动而形象,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看”字的引入再到“石”字教学的自然过渡,通过动作和画面让学生对这两个字印象极为深刻,并对汉字的造字方法有一些简单了解,让孩子们对识字本身有了更高的热情。

其次,在课堂上对书写生字的指导没有流于形式,让学生掌握了一些书写的技巧。通过引导孩子们细心观察例字告诉他们写字前先要做到“心中有字”,书写后把点评权再次交给学生,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那些容易写错、写不好的地方,让他们积极性更高、印象更深刻,然后针对问题再去练习,实践证明效果的确不错。

总之,在课堂上较为充分的运用了教材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新鲜感和生活感十足的课堂中识字、读文、运用,使学生学得快乐,学有收获,为学生今后阅读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但是在现场授课中,由于执着于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地扎实、有效,没有把握好时间,使得“渐渐”一词的教学时间不够

充分,没有给孩子们太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理解、运用,是本节课所留下的遗憾,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堂教学反思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课堂教学反思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1 .特殊意义 教师成为反思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 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是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 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丽莲· 凯兹曾指出,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于愿意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上。 特别地,在课程改革实施中,需要我们站在现代教育理念的高度进行教学,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经验、个性、情感),感悟和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与会学。 第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教学理论素养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而教师的理论修养有外显的与内隐的之分,而二者的关系是: 外显的倡导理论→教学反思→内隐的应用理论。 第三,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 社会呼唤着反思型的教师。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者中的首席” (first among equals) ,是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的顾问。 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反思关系,一种平等交往与对话的关系。 2 .教学反思的存在价值 首先,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语言能力训练游戏

大动作训练游戏 游戏名称:上肢游戏 适合年龄:0-6个月 游戏时间:累了就停 每天次数:3-4次 训练方法: 1.俯卧抬头训练:用镜子、玩具、画报等逗 引婴儿抬头,指导婴儿用两臂撑起上半 身。出生15天即可训练,满月后每天3-4 次。 2.单臂支撑训练:婴儿学会上述动作后,可 在其俯卧时用玩具在一侧手臂上方逗引 他抓玩具,在抓够的瞬间练习单臂支撑体 重的动作,两臂可轮流训练。 3.双手交叉训练:让婴儿俯卧在床边,成人 两手掌向上,与婴儿手掌合在一起,在前 面挂一个醒目的玩具,然后交叉移动手 掌,带动婴儿两臂前后运动。 注意事项:1.每次练习的时间要短,练习的次数逐渐增加。 2.做好安全保护。3.用表情和语言和婴儿沟通。 游戏名称:翻身游戏 适合年龄:4~6个月 每次时间:1~2分钟 每天次数:越多越好 训练方法: 1.拉手翻身:婴儿仰卧时,拉起一只 手,带动起身躯翻转过来变成俯卧, 也可以由俯卧再拉手变成仰卧。 2.被单翻身:将婴儿放在被单上,由 家长抓住被单的两个角,轮流拉高 或放低,让婴儿在被单里滚来滚去, 体验翻身的要领。 3.翻身过物:让婴儿能够随心所欲地 翻动身体时,在床上摆放一些障碍 物,如枕头、棉被等,让婴儿翻过 去。 注意事项: 1.喝完奶半小时以后再开始训练。 动作训练做到时间短、次数多。 游戏名称:爬行游戏 适合年龄:7-12个月 游戏时间:3-5分钟/次 每天次数:每天次数不限 训练方法: 1.两脚交叉训练:在婴儿腹下垫个枕头,呈俯卧位,成人用双手抓住婴儿的踝部,做前后弯曲动作,交叉进行训练。 2.双侧交互爬行:爬行时,右手前进,左脚跟进,然后左手前进,右脚跟进,如同四足动物行进的姿势。 3.上下斜坡爬行:在有上下斜坡的地方爬行,可使前庭平衡系统得到充分训练。 4 .跨越障碍:在婴儿前面放一枕头或考点等障碍物,设计一些简单的情节,在前方放一些色彩鲜艳、能够发出声音的玩具,来增加婴儿爬行的兴趣,鼓励婴儿爬过障碍。 注意事项:布置一个安全的爬行环境,可铺放具有弹性的软垫。注意宝宝的衣着,不要穿得过多过紧或过长。方法灵活,不要强迫,多鼓励婴儿,使婴儿感受成功的乐趣。 游戏名称:有趣的球 适合年龄:1-3岁 游戏时间:1-3分钟 每天次数:随时可做 训练方法: 1.滚球:成人与婴儿面对面坐下,把脚分开, 轮流将球滚给对方,在抓接球的过程中, 训练婴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抛球:让婴儿抓着球用力往外扔。可以在 墙上、地上画一些明显的标志来增加兴 趣,这是训练婴儿放松肌肉和关节的有效 办法。 3.踢球:把球放在地上,让婴儿踢着走。 注意事项: 1.随时用表情和儿语与婴儿沟通。 2.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3. 布置一个安全的游戏环境,可铺放具有弹性的软垫。 4. 注意宝宝的衣着,不要穿得过多过紧或过 长。 5. 方法灵活,不要强迫,多鼓励婴儿,使婴儿 感受成功的乐趣。 精细动作技能训练 游戏名称:取物训练。 适合年龄:1~6个月。 每次时间:1~2分钟。 每天次数:有机会就训练。 训练方法: 1.抓握游戏:在家里或托幼机构中摆一些小巧 玲珑的东西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如小块积木、 塑料球、小瓶子盖、铃铛、海绵条、绒毛动物、 橡皮娃娃、吹气玩具等,最好形状、颜色、质 地各不相同,抓握的距离也经常变化。通过接 触不同质地、形状的东西,可以丰富婴儿的触 觉经验,锻炼手的抓握本领。 2.敲击练习:准备一些可以互相敲打的玩具, 让婴儿随时拿过来互相敲打。 3.碰触悬挂物:在健身架、婴儿床等上悬吊一 些色彩鲜艳的球或者会翻跟头的小熊,让婴儿 练习抓这些移动而不易抓住的玩具。 注意事项 1.婴儿身体控制能力不强时,不要提早训练精 细动作。 2.动作训练要生活化、游戏化。 3.注意手的卫生。 游戏名称:双手协调训练 适合年龄:3个月~3岁。 每次时间:1-3分钟 每天次数:随时随地。 训练方法: 1.双手抱物:喝牛奶时,让婴儿自己两手握住 奶瓶,自己送到嘴里,喝完后自己拿开。 2.捏取练习:在给婴儿添加固体食物时,可以 把饼干或烤馒头片掰成小块,放在干净的盘子 里,让他自己捏着吃,练习拇指、食指对捏。 3.生活练习:让婴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打球、拍手、吃饭、喝水、拿水果、穿脱 衣服、搬椅子、搬桌子等。 注意事项 1.婴儿身体控制能力不强时,不要提早训练精 细动作。 2.动作训练要生活化、游戏化。 3.注意手的卫生。 游戏名称:手眼协调训练 适合年龄:6个月~3岁。 每次时间:1~3分钟。 每天次数:不限。 1.造型组合:让婴儿用长、方、圆等不同形状 的积木或插塑玩具,按照各种造型进行组装。 2.穿珠子:让婴儿把中间有洞的珠子,用一条 线穿起来练习手眼协调。 3.涂涂画画:准备纸和笔,1岁以内的婴儿可 在纸上随意乱画;1岁半左右可以模仿画出直 线、方框等形状,2岁以前的婴儿,可以用蜡 笔、油画棒、彩色水笔、磁性画板笔、铅笔、 圆珠笔模仿画“口”型,在未完成的图画如小 房子上添一个“窗户”,甚至“创作”一个气球、 一块带芝麻的烧饼、一条小鱼、一个人脸等等。 还可以让婴儿用手指蘸上水,在带有热气的玻 璃上、茶几上画;用小棍在沙土地上信笔涂鸦。 注意事项 1.婴儿身体控制能力不强时,不要提早训练精 细动作。 2.动作训练要生活化、游戏化。 3.注意手的卫生。 游戏名称:搭垒积木 适合年龄:1—3岁 游戏时间:1—3分钟 每天次数:精神好,可随时进行。 注意事项: 1.准备安全的积木 2.游戏时不过分追求技能的结果。 训练方法: 1.分堆:让婴儿把大的和小的积木分 别摆放在不同的地方。 2.搭梯:先把一块的的积木摆平,再 拿一块小的积木放到上面,反复训 练,让婴儿体会积木的摆放方法。 3.放手:让婴儿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去 搭建图形。用二块、三块,很多块 搭起来,推倒重搭。婴儿在积木 倒塌的声音中会获得愉快。 语言能力训练游戏 游戏名称:语言准备训练 适合年龄:0~12个月 游戏时间:随时进行 训练方法: 1.聊天:将婴儿抱在怀里,用目光和声音多与 婴儿聊天,如“宝宝饿了,我们现在吃饭好不 好”等,也可经常呼唤婴儿的名字,让婴儿作 出反应。 2.模仿训练:家长与婴儿面对面交流,做一些 夸张的口型和动作,让婴儿反复进3.行模仿训 练,如“爸爸、妈妈”等。 4.说做练习:有成人边说边表演动作,让婴儿 进行模仿,然后由成人说,婴儿自己来表演, 如“笑一个、拍拍手”等。反复练习,可以使 婴儿自然而然地把动作和名词联系起来。 注意事项: 1.对婴儿的语言训练经常性地进行。 2.成人要注意语言发音的规范。 3.要在温和的情境中训练。 ☆游戏名称:说话训练 适合年龄:12~36个月 游戏时间:1~3分钟 练习次数:随时进行 训练方法: 1.看图说话:与婴儿看一些有关科学、自然、 生活方面的图画书,边看边讲,让婴儿模仿成 人的语言练习说话。 2.练习表达: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婴儿比较 熟悉的东西,边看边提问,让婴儿用语言回答 问题,如“这是什么?”“这个动物在干什么?”。 3.完整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婴儿的活 动,随时启发婴儿用基本完整的语言回答问题。 如“我要喝水。”“妈妈上班去了。” 注意事项: 1.婴儿的说话训练要循序渐进。 2.说话训练要考虑到婴儿之间存在个体差 异。 3.传递给婴儿的语言信息要言简意赅、丰富 多样。 游戏名称:模仿声音 适合年龄:8个月—1岁 游戏时间:1—3分钟 每天次数:精神好,可随时进行。 注意事项: 1.多与婴儿进行面对面交流。 2.用“儿语”声调与婴儿交流。 训练方法: 1.选择一些动物叫声、喇叭声等定时 播放,鼓励婴儿模仿。 2.在满足婴儿吃、喝、睡等基本需求 后,与多与婴儿进行面对面交流, 做一些夸张的口型和动作,让婴儿 反复进行模仿训练,如爸爸、妈妈 等。 3.从生活中取材,开始由成人一边说 一边表演动作,让婴儿模仿。然后 由成人说,婴儿自己表演,如笑一 个,再见。 1

浅谈小语语用训练

浅谈小语语用训练 发表时间:2017-05-24T17:03:08.5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9期作者:马英[导读] 促进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练习过程应该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第三小学523000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重在“用”字。语用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境驾驭能力。要通过教材分析找准“语用”训练点,通过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 环境中识字;将童年生活的状态及经验同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理解能力。 一、找准训练点,关注针对性 所谓语言训练点,是指被用来进行较为充分的语言训练的部分课文内容,也就是供学生训练用的句子。字、词、句、节均可成为训练点。选择语言训练点除了应根据年段特点有所侧重外,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整体理解课文;语言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找准此四点,才能使语言训练更富实效,进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如在《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教师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找出“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学生指出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学生回答说:因为曲子非常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教师接着问: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这样,联系上下文,找准训练点,步步深入,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二、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阅读教学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所谓书面语言,就涉及到课文的字、词、句、段、篇。要培养能力,就离不开朗读、默读、说话、口答、笔练等一系列训练。阅读能力的标志之一——理解,即读懂文章。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文章是怎样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即学习表达方法、积累语言材料、为写作做准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文章。 课堂上的语言文字训练不同于工匠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确的递进式活动。大家在教学中都重视启发学生发言,课堂上学生说话的机会不少,但是,说得多不一定是训练。如果让学生发言只是为了说出课文内容,而不管用词是否恰当,表达是否通顺规范、简练生动,说得再多也达不到训练表达能力的目的。如果着眼于训练表达能力,教师应当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发言时注意倾听,并对学生的发言适时进行归纳和重现,引导学生对别人和自己发言的正误优劣进行辨析、修正、重说,以至把说和写结合起来进行。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并能领悟到一些语汇、语法和修辞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活动才算得上是训练。 比如在《新型玻璃》的教学中问学生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学生回答说:“这篇课文写了5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得清楚而有条理,但提问没有就此结束,而是鼓励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洁的表达方式。一个学生经过思考后说:“本课介绍了5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听了学生的发言,老师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由说得正确到说得精练,这是一个训练过程。 三、重视常规训练,把握适度有效 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领会重点词句、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加标点符号、语速测试、读写结合,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课后练习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复述是学生把作品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既是对课文理解的检验,又在检验中训练了表达能力,是一种容易操作而富有成效的训练方式。 思维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三学段“阅读”目标规定:“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为基础,作为常规训练项目的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都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只要方法得当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过去这类常规训练存在一些问题,不在训练形式本身,而在于做法的不当。现在的课堂上很少见到有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的训练,而比较多见的是教师确定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的内容,或者让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你喜欢这一句,他喜欢哪一句,一篇完整的文章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这些做法是与课程标准的精神相违背的。为了达到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目标,必须重视并正确进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等常规训练。 这样的练习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恰当的练习题不但能巩固、拓展、深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通过练习可以进行教学反馈、教学调控,促进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练习过程应该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语用为核心,让课堂“妙笔生花“

以语用为核心,让课堂“妙笔生花” ——基于语文素养的课堂随文小练笔的训练策略初探在2011年版课标中,曾经提到“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含义,一般通过三个角度来进行表达:其一,学生在口头及其书面表达的过程中,对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全面掌握;其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能够正确掌握汉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相关特点,即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述自身想要传达的思想;其三,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能仅仅将其作为工具来运用,而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领悟能力。叶圣陶曾经说过:“语言运用妥帖、得当理应成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本质,实则即为言语应用,唯有深入的“学习语言运用”,才能切实提升学生具备的表达能力。 在现今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随文练笔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课堂练习,这不仅能够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文价值观,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领会的良好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典型的“语用”形式。随文练写的基本含义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某篇课文的过程中,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进行的练笔活动,其中,包含但不仅限于课文内容的添加、课文情节的补充、课文感想的抒发等。实际上,随文练笔的主要优势,在于读写结合,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能够适时帮助学生掌握绝佳的写作方法,对课文展开一系列的仿写或者续写等,随后,鼓励学生将相关写作方式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之中,使得学生在后期的写作中得以遵循章法。 一、读写迁移、尝试运用——仿写 某些学生认为写作难以登天,这是由于其尚未掌握良好的写作方法,故而无法切实满足老师提出的写作要求,这也使得其所写的文章枯燥无味,不够生

关于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 学科的育人价值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江苏省常州市觅渡桥小学张伟 “新基础教育”形成的教学共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我们认为,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为教好书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 首先是做人。新基础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即学会做一个真正体现个体生命发展的人。寓爱国、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于做人的行为活动中,把诚实、责任、善良、勤劳、朴素、奉献等美德作为做人的支柱和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笔者以为,人的素质最重要的是道德素质,人生最重要的是善良。善良、健康、快乐比其他什么都重要。我国春秋时期孔子教人做人,以培养“仁人”为理想的目标。“仁”在古代是“人我相亲之谓”,即人于人关系协调、和睦的意思,足见孔子的“做人”是教弟子善与人处为中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德性、缺乏道义、缺乏责任、缺乏精神境界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难以成功。所以,学校、教师、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引导学生做人上多下功夫,教育学生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学生发展”是教育中经常论及的问题。近十多年来教育理论界先是讨论教育以社会发展为本、还是以个体发展为本。随后,关涉到后者的,又进一步讨论,究竟应以学生的“什么发展”为本,各家都有自己的见解,如“和谐发展”、“主体性发展”、“自由发展”、“多方面发展”等等。 首先,教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

语用与交际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语用与交际》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本科 I.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your own words (每题2分) 1.What is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 is to help listeners to narrow down their choi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utterances. 2.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ixis and context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deixis and context. 3.What is the gestural use of place deixis If the understanding of a place deixis must rely on gestures, then it is the gestural use. 4.How doe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explain language in terms of meaning It explains language from functional, communicative and contextual aspects. 5.How many maxims are there in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what are they Four. They are quality maxim, quantity maxim, relation maxim and manner maxim. 6.Who invented the term “Pragmatics” Charles Morris, an American philosopher 7.What are the three sub-branches of semiotics They are syntactic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8.What is Car nap’s understanding of “Pragmatics” Basically Carnap understands Pragmatics as what Morris has pointed out, but specifically speaking, Carnap thinks that Pragmatics should study indexicals in language. 9.What is the advantage of studying Pragmatics One advan tage of studying language through pragmatics is that we can talk about people’s intended meanings, their assumptions, their purposes or goals, and all kinds of actions (for example, requests) that they are performing when they speak. 10.Is grammatical mistake equal to Pragmatic failure Pragmatic mistake is not equal to Pragmatic failure. 11.Why pragmatists study motion verb under place deixis Because motion verbs contain a kind of built-in direction 12.Why don’t people say what they mean in communication Because they want to be co-operative, polite and save their own and other’s face. 13.What does CP stand for in Pragmatics In Pragmatics, CP stands for co-operative principle. 14.What is positive face Positive face is the need to be liked by others, or the need to be accepted and treated as social equals. 15.What is on record On record is a technical term, referring to utterances not directly addressed to others. 16.What is the disadvantage of studying Pragmatics One big disadvantage of pragmatic study is that all these concepts related to human beings are extremely difficult to analyze in a consistent and objective way. 17.Is semantic mistake equal to Pragmatic failure No. Semantic mistake is not equal to Pragmatic failure. 18.What are the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hrase “Jane’s car”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are the car owned by Jane, the car kept by Jane, the car rented by Jane etc. 19.Is time part of context Yes. Time is part of context

利用文本范例 落实“语用”训练 论文(2017—2018)

利用文本范例,落实“语用”实践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实验小学陈碧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形式,深度挖掘文本的秘妙,把“语用”训练落到实处,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语用”实践。 一、以仿促用,关注语言形式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什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呢?实践告诉我们,是教材中的文本。利用文本,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表现形式进行仿说、仿写等语言实践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语言积累,而且能丰富他们独特的感受,切实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1. 词语仿说。积累词汇的好习惯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努力地养成,因此,可以在文本学习中关注词语的特点,进而进行仿说练习,在仿说中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如教学《荷叶圆圆》时,我抓住“圆圆的”“绿绿的”这些短语,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来感受荷叶的特点。然后再出示大树、白云、湖水等图片,引导学生仿说“_____的”。这样的仿说训练,既能让学生感受事物的特点,也促进了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词语,发展语言。 2. 句子仿写。构成段、篇的基本单位是句子。我们应挖掘文本中的典型句式引导学生品读、揣摩,发现其特点及规律,从而迁移表达的方法,提高小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如教学《树和喜鹊》时,通过品读句子,让学生模仿课文里的句式——“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通过引导,学生明白了“孤单”就是只有一个的意思,说明树和喜鹊都只有一个,没有朋友来陪伴,他们的感觉是一样的。进而我引导学生用“_______,_______ 也__________ ”说话。学生畅所欲言,说得很精彩。如:“她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她是小学生,我也是小学生。”“小明会唱歌,我也会唱歌。”句式仿写训练,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机械仿写”过渡到“灵活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这样迁移写作方法,为今后写片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片段仿写。为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段落表达方式,可以凭借文本,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对比读,找出其中表达的规律,进行片段仿写的训练。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我们会发现,文中3、4、5段的构段方式是一样的。当学生弄清段落的表达方式后,写起来就容易多了。有孩子这样写: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树林里。他看见袋鼠竖着尾巴,在吃果子。小壁虎说:“袋鼠姐姐,你把尾巴借给我可以吗?”袋鼠说:“不行啊,我要用

语用型课堂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语用型课堂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阅读教学例谈 裕 一、写人文章的教学五年级《刷子李》 1、刷子李给您留下怎样的印象? 2、您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技艺高超?划出来,读一读,写上自己的体会。 3、从描写技艺高超的语句中选择一至两处重点评析,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再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体悟刷子李的形象。 写人文章的教学主要任务——树立人物的形象特点 二、神话故事文章的教学三年级《女娲补天》 1、读了课文,你知道写了一件什么事? 2、女娲补天过程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当时她是怎么做的?划出来,读一读,写上自己的体会。 3、从描写女娲的动作的语句中抓住关键词通过对比、朗读、想像……体会女娲的艰辛。 神话故事文章的教学重点——品悟神的精神内涵 三、写事文章的教学五年级下册《中彩那天》 1、初读课文,梳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摆在父亲前面的道德难题是什么?父亲是怎么决定的? 3、为什么那一刻是我们全家最幸福的时刻?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写事文章的教学主要任务——梳理事情脉络,从中受到启发,明白一个道理。 四、说明文的教学三年级《太阳》 1、课文写了太阳哪些特点? 2、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太阳很大?画出有关语句读读品悟。

3、师生共同抓住几个关键词句通过对比、想像等方法感受太阳大、热、远的特点。 科普文章的教学三年级《新型玻璃》 1、课文写了哪几种玻璃?各有什么特点?什么作用? 2、抓住几句关键句重点品读,体会他们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产品推销会等形式介绍自己一种玻璃。 说明科普文教学的重点——明白介绍的事物有哪些特点。 五、写景文章的教学二年级《雷雨》 1、课文写了雷雨几个方面的情况? 2、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景色各写了哪些景物?划出来。 3、写了雷雨前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读一读,读出形象来。 写民俗风情文章的教学五年级《威尼斯的小艇》 1、课文写了小艇的哪几个方面?都有什么特点? 2、从哪里看出船夫驾驶技术高超? 写景风情文章的教学重点——景点都有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 六、写动物文章的教学四年级《白鹅》 1、课文写了白鹅的哪几个方面?都有什么特点? 2、从哪里看出它很高傲? 3、找出叫声、步态、吃饭中几个关键句评析体会高傲? 状物文章的教学重点——这种事物有什么特点。 七、抒情文章的教学四年级《秋天的怀念》 1、初读课文,哪些语句打动您,您还想读,画出来,好好读。 2、读着读着,你感受到史铁生怎样的情感?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抓住重点词品读,加深体会情感。

找准语言训练点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找准语言训练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黄陂前川五小陈秋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细读文本,认真钻研文本,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依据年段目标确定语言训练点 课标中按不同的年段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是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依据。只有依据年段目标来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才能保证年段目标的有效落实。 如中年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理解词句,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作为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并体会关键词、关键句对体现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三年级上册《“我喜欢昆虫”》第一自然段中有个句子:“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这些受难的小生命放走。”根据课标这一要求,以“受难”这个词为训练点,设计了以下训练过程:⑴理解词义。通过在字典中查“难”的意思,理解“受难”这个词语的意思。(遭受灾难)⑵换词练习。“受难”可以换成什么词?(受苦)⑶比较词语。“受难”和“受苦”有什么不同?这里为什么用“受难”,而不用“受苦”?⑷安妮认为被关进玻璃瓶的昆虫是在“受难”,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这个语言训练过程从理解词义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比较词义、感悟品味语言,体会词语表情达义的作用,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 二、根据单元特点确定语言训练点 小学语文教材是围绕话题组织单元学习内容的,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应着眼于整个单元,根据单元教材的特点来确定语言训练点。 如《春的颂歌》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编排了三篇课文《春的颂歌》、《风筝》、《美丽的槐乡》,古诗《村居》和一个语文乐园。通读整组教材,可以发现本单元是以“春天”为话题的。本单元的习作是“谁把春天带来了”,让学生把春天里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根据这一习作目标,把《春的颂歌》这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点确定为“学习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如文中写小草的句子“原野上,小草率先换上鲜绿的新衣。它们有的点点头,有的弯弯腰,以不同的姿态,展示自己的活力。”在学生读句子想画面,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你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换上鲜绿的新衣、点点头、弯弯腰等等)再让学生用拟人的手法说说春天的景物。学生说:“小溪哗啦哗啦地唱起了歌。”“迎春花展开了美丽的笑脸。”“小草从土里钻出了小脑袋。”…… 三、根据文本特色确定语言训练点 文本特色是一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每一篇作品都有其多方面的特点,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情节结构方面的,语言特色方面的等等。我们没必要把这所有的特色一一加以分析,而是结合年段特点,选取其中一、两处作为语言训练点。 1、根据文本“空白”找训练点。

生成性课堂教学

第1讲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概说 第一节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概说 “生成”或者是“生成性学习”已伴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落实到课堂教学,它正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冲击着传统的课堂形态,构建着新的课堂教学文化,虽然生成的理念已广为接受,但对什么是生成性学习,教学中如何采用更好的策略促进学生生成性学习有待于在教学的实践中进一步认识。 一、概念界定 1、促进生成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促进生成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是指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容以及学生的知识、认知发展信息,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一些教学方法、技巧,促进学生有效地生成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在策略具体运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充分提供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有机整合、重组课堂生成新的有效资源,灵活运用课堂提问、课堂讲述、课堂评价、弹性设计等策略,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行动者,个性化展开与教师、文本、环境诸因素的对话,从而促进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形成学生个性化的、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2、生成性学习 生成性学习是指行为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借其自身的经验,有意无意地对外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自发地形成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它主要体现在对问题解决的技能和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对互动过程的认识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生成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石,强调学生本位,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它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萌生式的思考过程。 3、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容的确定以及学习策略方法的形成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性质,结合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的教学活动。它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综合作用达到互助、互惠、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 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指的是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求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的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 二、理论认识 1、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有其特殊性。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1)情感性情感是生成的动力。生成的课堂学习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和调动,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融入到文本中去,对课文投射人生体验和切身感受之后的一种创造性的“超原型”阅读。正因为如此,文本中静态的语言才成为学生动态的现实言语,文本所表现的人、事、物、景,才会由于学生赋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文本中隐含的思想观念、情感、才会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震撼力。这样的学习,自然就成了学生愉悦的精神享受,成了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生命之旅。 (2)交互性交互性是生成性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认识水平的发展是线性和非线性相结合的。生成性学习认同师生、生生交往的“多主体”教学观,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和谐快乐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学生的“健康感情、诚实

语用题训练(教师版)

专项训练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推崇孔子,却没把孔子的每句话都当作清规戒律 ....,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B.他见老领导工作十分辛苦,而生活条件也很差,不禁动了恻隐之心 ....,忙到商店买了一些果品回来。 C.以每个人分发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付民工集中追索欠款,这种 作为只能是扬汤止沸 ....,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D. 某局长前不久因违纪受到处分,最近又因腐败丑行而被停职,真是雪上 .. 加霜 ..。 17.C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公投如果通过,苏格兰将结束同英国的三百年“婚姻”,成为独立国家,而英国也将“一夜分裂”。 B、从美国和欧盟的外国直接投资出现剧烈下滑,达到17%—18%以上。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成本的增加使西方公司不再能够在中国获得象10年前一样的暴利造成的。 C、回顾“占领华尔街”的三年历程,最为引人瞩目的还是其头一年轰轰烈烈的情景,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直奔曼哈顿的富人聚居区;寻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传遍全美。 D. 在网络公共言论平台日趋多样、日益扩展的情况下,公民举报官员的途径也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强了公民实现其权利的可能性。 18.C A项,语序不当,因为有两个主语,所以“如果”应该放 在“公投”前。B项,啰嗦重复,成分多余,“原因是因为”与后 面的“造成的”累赘。D项,搭配不当“增强”改为“增大”。 【考查点】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 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等。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冰窗花儿的美,还在于它变幻、亮丽的色

“语用型”课堂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语用型”课堂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一、“我们要去哪?”――目标明晰 “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 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 ――曹文轩教授 读着曹教授的教诲再看我们的课堂,大部分教师的课堂仍然以理解体验为主。阅读教学不只是理解课文内容和意义,而是学会阅读和表达。“理解体验型”课堂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以理解带动语言,而“语用型”课堂则更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语用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语文教育界已达成的共识,我们要把常态下的“理解体验型”课堂转向“语用型”课堂,我们呼唤着阅读课堂的华丽转身! 二、“我们怎么去?”――策略实施 (一)“沙里淘金”――基于文本价值,科学筛选教学内容 1.选择具有语文特征的教学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国文课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可见,

对我们语文学科而言,学习言语形式比了解课文内容更为本质,更为关键。“语用型”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可以聚焦这些具有语文特征的言语形式。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课《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处描写:“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也没人管。……” 在作者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这样的语言就是极具语文特征的。 2.选择具有文本个性的教学内容 现行教材中有多种体裁的文体,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神话、说明文等,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它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文本个性,教师就可以根据文本特征选择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 的艺术”。选入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文体各有不同。教师就可

选择并有效设计低段的语用训练

选择并有效设计低段的语用训练 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到底应当如何教语文? 提到这个话题,心情不免有些沉重。看看当下的小学语文:王崧舟提出“诗意语文”,孙双金倡导“情智语文”、薛法根提出“智慧语文”、窦桂梅高举“主题教学”、盛新凤提出“和美语文”····· 还有什么“单元整合式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真可谓各门各派、五花八门。 虽然有这么多各具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但是当前,很多教育专家、学者却对小学语文教学给予了这样的评价:“缺少语文味”。那么,如何进行小学的语文教学才能有语文味呢?笔者个人认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学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也就是能够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这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教学抓住了“语言文字运用”这六个字,自然就有了语文味。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一双语文的眼,去发现,去挖掘文本的训练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实,教材中的很多生成的资源都是我们教学的训练点,一个标点,一个好词,一个好句等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训练点。挖掘好文本中的训练点,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教

师首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备好课,仔细研读教材,重点放在挖掘课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激发点,从此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有找好关键点和激发点,才能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所依托和附藉。但是拥有一双发现文中关键点和激发点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这和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经验分不开。能够拥有一双发现文本中关键点、激发点的能力是语文教师不懈努力分不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我就从低段语文教学如何选用并有效设计语用训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识字教学抓住基础性和实践性,落实语用训练点 识字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重的份量,要让识字教学很好地为阅读服务,就必须在它的基础与实践上下工夫。一字一字地识记固然重要,但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不仅能够识记住生字,同时学会在语境中运用,而且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语用能力的培养,岂不更佳?不久前,看了一节低段的《小松鼠找花生》识字教学课视频,笔者感触颇深。老师在教学生字时,有两个非常精彩的设计: 一是“种”的生字教学。 师:同学们,“种”这个字大家都认识了吗?齐读一遍。 (生齐读“种”字) 师:如果把它放在句子里你们还能读准它吗? (师出示句子:大树旁边的地里种了许多花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