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障碍儿童案例分析【最新版】

视觉障碍儿童案例分析【最新版】
视觉障碍儿童案例分析【最新版】

视觉障碍儿童案例分析

xxx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学号201241070000)

甘肃兰州73007

摘要:本文以七岁视障儿童小志为案例,探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及教育问题,并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借鉴定向行走技术、生态心理治疗、地板时光疗法、阳性强化法等初步地较为系统地解决小志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其接受义务教育做好身心上的准备。

关键词视障儿童需要层次亲子关系生态疗法

1.案例介绍

小志,现年7岁,生于西北的一个小镇。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岁后至今小志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3岁时,一场发烧引起扁桃体发炎,由于未及时发现,祸及双眼,使视神经受损,最终导致小志失明。此后两位老人一直因此内疚不已,所以对小志照顾得无微不至,吃饭穿衣等都由其协助,为了不让小志再受到伤害,便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基本不让他出自家的院子,使得小志接受的环境刺激较少,所以认知

上较同龄人显得有些发展缓慢。小志喜欢吃肉类和甜食,不喜欢吃蔬菜,吃饭时总是发脾气又哭又闹,奶奶就只好炒肉给他吃,以至于目前小志的体重比同龄的孩子重很多。他经常坐在自家门口,听门外孩子们的嬉戏声。有时候,一个人傻傻的坐着,好长时间一句话也不说,爷爷奶奶和他说话,他也不理,有时候还莫名奇妙的发脾气。

2.小志存在的问题

心理:缺少亲子之爱,同伴交流;认知较同龄人发展缓慢;

情绪行为问题:挑食、发脾气;

教育问题: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过分溺爱,让孩子失去早期习得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过分限制活动范围,使得孩子运动量不足。不懂的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2.2问题分析

小志缺少父母的爱(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缺少与同伴的沟通交往,使得内心的安全感降低,焦虑感增加。又因为活动受到限制,很少接受的外界的物理刺激,导致其心境大多时候处于低沉的,但由于焦虑感高,情绪的感受性高,稍有外界的刺激,他就会

借此发泄内心的不满足感。所以出现案例中小志长时间傻傻坐着,当有人问及他时他却会大发脾气。

一直以来,小志由祖辈抚养,家人的过分溺爱,使其失去了学习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对其的要求也都是尽全力满足,使得儿童无法享受到因为努力而获得东西的快乐与幸福感。有时候,小志哭闹后家人便满足其要求,这种的教养方式是错误的。这种“事后满足”的做法只能强化孩子的哭闹行为,孩子知道哭闹后就会有肉吃,便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大声哭闹,对小志哭闹行为的消除没有任何好处。针对小志挑食的行为问题,在本文中我将试图用阳性强化法对其进行行为矫正。

3.理论依据

本文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论依托,小志生理、心理、情绪、行为上出现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其归属与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导致的。

由于作为人的内部本能的驱使,以及门外同伴嬉戏时的诱因,使得小志渴望亲子之爱,同伴交往。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小志长期缺少父母的爱(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缺少与同伴的沟通交往,

使得内心的安全感降低,焦虑感增加。又因为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很少接受的外界的物理刺激,导致其心境大多时候处于低沉的,但由于焦虑感高,情绪的感受性高,稍有外界的刺激,他就会借此发泄内心的不满足感。所以出现案例中小志长时间傻傻坐着,当有人问及他时他却会大发脾气。此外,活动范围受限也是小志肥胖的主要原因。

4.辅导方案

4.1总体辅导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是教授小志“定向行走”的技能,让小志能在院子以外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安全自由的活动,尽量扩大其活动范围,从而接受周围环境更多的刺激。

第二阶段目标目标是依托“生态心理疗法”,结合亲子游戏,同伴游戏让小志在尽可能地与父母、同伴进行接触,以满足其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需要,同时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阶段个目标是以行为矫正法中的正强化和行为消退法为主导,辅助以适当的游戏或者其他运动来减少直至最终消除挑食行为和肥胖症状。

注:在第一阶段目标达成之后,第二个阶段目标与第三阶段目标要同时实施。

4.2具体实施方案

4.2.1定向行走

4.2.1.1理论依据

定向与行走是盲人独立行走中两个相互依赖且缺一不可的能力。定向是指盲人运用多种感官确定自己在一定环境中与环境中其他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刘金花教授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引用朱智贤的研究:7-9岁的儿童初步地、具体地掌握了自己左右方向的相对性,虽然小志认知发展较为缓慢但在系统科学的指导与练习下应该可以较为正确地定向。行走是指从一地移动到另一地的两脚交替动作。定向是行走的前提,视觉障碍儿童也不例外。一方面视障儿童只有在行走时充分认识环境,确定自己的前进方向才能自信、更有效的行走;另一方面,他们在具备了良好的定向功能后,只有掌握正确的行走方法才能安全的到达目的地。

4.2.1.2具体方法和步骤

第一、教授小志掌握基本概念:身体部位、方位、深浅、距离。

第二、指导小志了解躯体所处位置:不断练习,直到小志可以指出自己身体的前面、侧面、后面、上面、下面等个方位的不同部位,这对小志的定向行走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训练步伐、蹲姿、站姿,正确的步态。正确的姿势有助于小志行走时的平衡,以及身体正常发育。

第四、训练独立行走的方法与技巧:开始时可以用人导法(由一人在前侧引导行走)让小志重新熟悉家周围的环境取,训练者可边走边讲解在所行走的路段应该注意的具体事项。然后训练小志沿直线行走、沿边行走的技能。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和发展其他知觉,如听觉、触觉、嗅觉、空间知觉等来帮助定向。

4.2.1.3习得定向行走的意义

1定向行走能力的发展能够帮助小志童在环境自由移动,扩大活动范围,有利于他们身体体格的正常、健康发展。接下来的亲子游戏,以及同伴游戏提供了行动条件,也为小志在接先来的一年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4.2.2生态心理治疗下的地板时光疗法及同伴游戏。

4.2.2.1理论依据

心理治的生态化,即将人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与精神环境)看作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试图在人对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中,寻求两者的平衡点,关注这个双向治疗过程中个体的主体性及精神感受及创造作用。通过评定、调整、创设更利于个体成长的环境,来达到治疗个体心理障碍的目的。

此外,儿童对父母形成依恋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父母对儿童的教育,在儿童教养过程中,其他抚养或者喂养关系无法正真取代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此阶段,同伴关

系也很重要,刘金花教授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同伴是儿童行为的强化物;同伴是范型;同伴帮助取自我中心;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同伴是社会化的动因。此外儿童在与同伴交往及游戏中可以习得很多技能,不仅有助于儿童社会化,同时使得儿童进一步认识自我,逐步形成自我认同感。所以对小志的治疗其父母双方必须至少有一人能协助,并注重同伴关系的建立。

4.2.2.2生态心理治疗的实施步骤

(1)鉴定与评估

鉴定评估小志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情绪差异,试图需找影响寻找出影响其心理的具体因素。(2)干预阶段

主要目的是增加环境中可以提供给小志自然学习或者发展机会,为小志创造适于发展的环境。此阶段主要借鉴治疗自闭症情绪治疗的“地板时光疗法”的一些方法和通过儿童同伴游戏帮助儿童获得归属与爱的需求。

运用“地板时光疗法”使得父母与小志在愉快轻松的家庭环境中接触,建立亲子关系,在自然的状态下教给儿童语言游戏规则。

具体实施步骤为: 1)父母观察孩子的行为找到行为及情景的介入点2)初步建立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儿童关心与呵护,逐渐获得儿童的信任,建立亲子关系。3)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融入语言、认知、亲子游戏(骑大马等)以及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独自吃饭、吃穿衣、洗脸、如厕。认知上:可以为儿童读一些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简单的生活小常识、听一些画面感比较强的广播,拓展儿童的知识面,以弥补因为视障而造成的接受的信息不够的现状。生活技能的训练上以刷牙为例,用“任务分析法”(又称工作分析法)可分解为如下步骤:

第一步:为儿童讲解牙刷牙膏的功能及用法,使儿童认识牙膏牙刷。第二步:手把手教会儿童如何挤适量的牙膏到牙刷上。第三步:教会儿童如何正确的刷牙、漱口。第四步:教会儿童找到家里水龙头的位置,打(拧)开不同类型的水龙头,并在刷牙完毕后将水龙头关(拧)紧。第五步:手把手教会儿童如何用刷牙的杯子准确的接到水龙头流出的水,并训练通过听音辨别杯子里的水是否满了。第六步:找到并拿取刷牙用的牙刷、牙膏、杯子并能在用过后放回原处。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价值。同伴间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动作技能的发展,促进感知能力、想象力、沟通交往能力的发展,帮助儿童宣泄下节情绪,体验快乐,获得归属感。小志在第一阶段已经学习到了了基本的定向行走的方法与技能,所以其可以扩大到自家院子以外的周围环境安全自由活动。

具体实施过程为:1)起初,家长可以将小志的小伙伴们请到自家的院子里,在院内进行一些适合小志的粗大动作游戏,如跳绳、呼啦圈、蒙眼抓人(参加游戏者可在画的大圆圈内自由活动,有一人蒙眼抓其他人,有人跑出圈或被抓住,游戏结束,由其蒙眼抓人),这也可以起到减肥的效果。等过一段时间小志,定向行走能力娴熟后可以扩大活动范围。2)此外还可以玩一些含精细动作的游戏如粘土、橡皮泥、镶嵌板、套碗、熟练时甚至可以搭建积木。

(3)外观系统或宏观系统的干预

改善儿童生活的环境,为其寻找合理的加适合的安置方式。接下来的半年里家长依然注重与小志关系的建立,生活中交给他知识与技能,为下一年进入盲聋哑学校做好准备。

4.2.3治疗挑食,减轻肥胖

在上述阶段一儿童基本定向行走技能习得为其安全自由的行走提供了条件并扩大了活动范围;第二阶段在生态心理疗法下的亲子游戏以及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同伴游戏过程中,小志不仅在逐渐获得归属与爱的需要的同时,也增加了运动量。与此同时,儿童也与父母建立较为紧密情感联系,这为第三阶段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在此阶段我将会指导父母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治疗儿童挑食,辅助以多样化的食谱和适量的锻炼,最终达到减轻挑食或者肥胖症状。

4.2.3.1阳性强化法

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者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

化该行为从而使该行为产生和出现的频率,得以产生和改变。

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明确目标行为。父母要告知小志吃太多肉和甜食会使他更肥胖,这样对身体不好、影响生活,同时在于同伴玩耍时会很累,所以要多吃水果蔬菜。让小志有主动减肥的意愿。则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肉这一可观察、可评估的行为就成目标行为。

第二、监控目标行为。观察小志记录小志的食量,饮食习惯:他特别反感的蔬菜水果,他可以接受的蔬菜和水果,以及小志喜欢的肉类。

第三、明确阳性强化物,设计干预方案。将小志喜欢吃的几种肉类作为阳性强化物。干预方案:第一个月,明确告知小志如果他能吃规定量的他可以接受的蔬菜和其他主食后,每餐后都会奖励他一小块不同于上一次的肉。如果,小志在饭前发脾气要吃肉,家长可采取消退法或惩罚法,即对其不良行为(饭前哭闹要吃肉)不予注意或告知他再闹就没有饭吃。第

二个月,明确告知小志,如果每餐吃一定量的他可以接受的蔬菜和其主食后。晚餐的时候就会奖励他两一小块肉,若小志完成的好,

可在对其进行精神鼓励(夸赞他是好孩子、说他做事能坚持:这样做一定能达到最终目标)。若哭闹采取与上述相同的办法。第三个月,告诉小志,如果前一天能吃规定量的他可以接受的蔬菜和肉,第二天造成奖励两小块肉,如果不能,则没有肉吃。父母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孩子达成目标并经常提醒小志挑食(吃太多肉)对其自身的不良影响。第四个月,待小小志不太厌恶蔬菜时,给他做一些面粉菜肉混在一起的丸子作为奖励。第五个月,待孩子习惯蔬菜后,撤销强化物。饮食正常化,但要记住控制孩子进餐时摄取肉的量。

第四,实施干预方案。在干预方案实施过程中照料者(建议是父母)要记住一个好膳食的三个基本核心内涵,即食物多样化,均衡性及适量。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丰品种的食物。照料者把一部分精力花在烹饪方面,尽量把一日三餐做得(色)香味形俱佳。罗宋汤是营养较丰富的一道菜,其中有卷心菜、胡萝卜、土豆、洋葱、番茄酱以及牛肉丁等,由于色泽鲜艳,味道香甜,略带酸味,常可获得孩子青睐。黄瓜、西红柿洗净后可以当水果吃。可向孩子介绍不同的蔬菜品种及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挑选出孩子喜欢吃的,或建议孩子尝尝新的蔬菜品种。父母对孩子在纠正挑食偏食方面出现的任何一点进步都应给予肯定与表扬,要以引导为主,结合奖惩措施来加速饮食好习惯的建立。

第五、追踪评估。观察记录小志的饮食,分析其挑食行为以及饭前哭闹行为是否得到改善。如果达到阶段三目标,可逐渐取消强化物。

习得定向行走技能使得小志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增大,接受到更多刺激;同时,使得其在于家长同伴的交往沟通中行动上更具主动性,有助于小志的社会化。与父母、同伴的游戏沟通是小志获得归属感以及社会规则与技能,同时,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有助于父母对其进行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识的教育。当需求满足时,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也会降低,发脾气的情绪问题也会改善。再通过第三阶段的矫正以及适量的运动,小志的挑食症状也会有所改变。

5.预期发展

达成以上三阶段的目标后,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应该都有很好的改善,在接下来的半年中父母一方或双方要在日常生活中多陪孩子,教给他生活小常识和基本的生活技能,给孩子读一些寓言故事,多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让其感觉、知觉、认知模式、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第二年将其送入本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一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当小志的爱与归属的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

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价值和力量,使他的生活变得更有能力和更富创造力。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事情。进入学校学习后,

由于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对小志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对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小志可能对自己能力产生深层次的怀疑,陷入自卑,出行不良情绪和消极心理,此时需要在家长、老师、甚至的同学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下重新认识自我,走出成长中的危机。此后的日子里小志在盲聋哑学校接受教育,在学习中逐步探求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参考资料: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P71,P242-P245

2邓猛.视障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P197-217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杨广学.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P125-135

5周念丽.特殊儿童游戏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李翠林.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理念与实施.心理出版社,2007

7王梅.孤独症儿童情绪调整与人际交往训练指南.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8郭念锋.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12 P126-P132

9赵静.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缺点. 教育学论坛,2012.P271

10蒋一方.漫谈儿童挑食偏食及其对策.食品与生活,1997.P10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个案分析与教育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个案分析与教育 一、案例研究背景 目前,在我国残疾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叛逆、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残疾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残疾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因此,重视和加强残疾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回避的课题。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著名的心理学家西塞罗曾说:“心理的疾病比起生理问题的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那么,当前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如何对待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呢?我们以具体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做以下的探讨。 二、案例实录 (一)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李敏(化名) 性别:男

年龄:14岁 身体状况:患有先天愚型 成长背景:出生后被遗弃,后被一位好心奶奶收养,直至12岁时,奶奶去世,被社区送到特教学校 学习能力:身体柔韧性和模仿能力强,喜欢运动、舞蹈,语言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差,对写字、画画、做手工很感兴趣 主要表现: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好晃椅子,伸腿,随意进出教室,经常惹同桌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但老师批评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课余活动中不大合群,听不懂老师的安排,自我意识很强,好搞“恶作剧”,如有时接连用头把几个同学撞倒,自己却满不在乎;在日常生活中则表现得任性、冲动,遇到想办的事情大人不能满足,便大喊大叫,甚至摔门而去,精力显得特别充足,过后会自己躲在角落哭泣,等着老师安慰;当受到批评时,先是怒气冲冲大吼,朝其他同学发脾气,骂人、动手打人,老师耐心教育后,他会哭着抱住老师;他对看电视很感兴趣,碰到爱看的节目,如武打片、动画片,能一连看上一、二个小时,如果谁换台了,他又会脾气暴躁,对喜欢吃的菜饭和零食,自己一定要多多的,喜欢拿别人的东西。 (二)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一

幼儿情绪障碍案例分析

幼儿情绪障碍案例分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幼儿情绪障碍案例分析 梓豪在小班一个很调皮的男孩,平时他的表现就很“突出”,非常好动。如果老师批评他,他偶尔会停下动作,但过一会老毛病就又犯了。经常有孩子来告他的状,因此有一些幼儿就不喜欢跟他一起玩。 事件一:在学习新早操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在跟着老师的动作模仿起来。只有梓豪一个人满教室到处跑,一会滚地、一会玩音乐室里的乐器。 事件二:吃饭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在喝汤,唯独他一个人拿着调羹在敲饭碗,把调羹也玩到掉在地上。 事件三:梓豪在家里是爷爷奶奶带的,家里的药箱都放到高柜子上的。他曾经爬上柜子拿过爷爷的高血压药吃了10几粒,导致要到医院洗胃。 事件四:有位小朋友准备要坐凳子,被梓豪拉开了凳子不知道,屁股摔了一块淤青,被家长投诉,并完全没有悔意,只是站着没有表情。 分析: 1.成长背景对他发展有一定影响。家里只有老人,监护人文化背景低对孩子没有科学的教育意识,。 2.缺少沟通。梓豪的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很少照顾他,更别说和他交流了。这使得孩子内心比较孤独。家庭是孩子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他的第一个学校,没有良好的环境,孩子自然会有些反常。 3.好奇心很强。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动画片里经常出现的一些人、物、动物,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强。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4.注意力不集中,过于好动,很难坚持一件事情5分钟以上。 对梓豪这样的孩子,我们曾多次教育他、批评他,但效果不佳。后来,我们尝试着采用鼓励、激励的方法,孩子的行为明显有所好转。 方法: 1.体验成功。梓豪活动时不是很积极,注意力也不会集中在活动中。但有一次,老师在组织社会活动时,讲到农民耕地需要什么?他居然主动举手回答了问题,我及时表扬了他,并给他贴上了小红花,他开心极了。这以后,每当讲到一些他生活中的经验他都特别积极、认真听课。这是一个良性的转变。2.赏识激励。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梓豪也有他好的地方。如他乐意帮助老师做生活上的工作,我就以赏识他的语气对他说:“梓豪,你真是个勤劳的孩子。如果以后你一直听老师的话,和小朋友好好相处,上课认真举手,那老师小朋友会更喜欢你。”他点了点头。 反思: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好孩子。在他幼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正确引导,会他们成长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不一样,老师应该尽可能地给予他

情绪障碍、多动案例:坐不住的初中生

坐不住的初中生 迟雅 z: 男,初中二年级学生。丹东人。汉族。2012年5月25日前来咨询。聘请迟雅老师当成长顾问,为期一年。 一、求助者一般情况 父母都是大学生,孩子是剖腹产。小时候比较听话,读了很课外多书。自从上了初中之后,出现叛逆言行。初中二年级开始,几乎无心学习,厌学,对父母、老师逆反,上网,迷恋电视。因为非常叛逆,母亲对他束手无策,父亲经常不在家,一回来就非常恼火,埋怨母亲没有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而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办法。面对孩子的问题和丈夫的埋怨,母亲陷入抑郁状态,经常以泪洗面,甚至想到从楼上跳下去结束这一切。 母亲介绍说,这半年多来,孩子无心学习,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时常通宵上网,看电视也经常看到后半夜,以至于影响正常上学。最近频繁逃学。因此,成为班级和学校的老大难。在德育校长的建议下,前来求助。 咨询师观察的情况:求助者安定不下来,一刻也坐不住,在同咨询师交谈的时候,一会儿躺下,一会儿坐起,说话忙乱,写字忙乱,注意力不集中,整体上给人的印象就是很“闹得慌”。 二、诊断 厌学,情绪障碍,青春期逆反,多动。 三、心理调适

每周一到两次接受咨询,主要运用认知疗法,中医疗法,沙盘疗法,行为矫正技术,家庭心理治疗。 心理调适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解决他行为不能自控,情绪不能自控的状态。采用“先跟后带”策略,同时身心同调以解决“坐不住”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解决他身体的问题,求助者血燥血热,通过滋阴凉血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二是解决他意志品质不良问题,这事心理素质问题。需要逐步实施。 第二步:解决理想缺失、目标缺失问题。重新建立信念、目标、计划。理想目标,是一个人的长久动力。不甘于平庸才会努力。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计划,行动才不会盲目。 第三步: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建立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传授学习方法,补接知识链条。在动力机制没有建立之前,一切方法都是无意义的。 2012年7月21日,咨询师与求助者母亲交流,母亲感觉孩子有些变化。主要表现是不像以前那样忙乱,可以坐住的时间也延长了一些。 2012年8月11日,求助者正在学习游泳。以前家长建议他暑假学习游泳,他坚决反对。后来,在咨询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下,同意去学习游泳。但是,坚持不找教练。因为他最烦有人管他。今天下午再一次来到咨询室,接受了咨询师给安排的学习内容。虽然学习上还不够主动,但是能够感受到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进一步稳定,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一、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 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而严格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而本文发所讲的也主要是从教育角度来讲,一般指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 (一)从教育角度有学者将其分为: (1)人际关系问题(2)行为规范问题 (3)抑郁情绪问题(4)焦虑情绪问题(5)偏畸习癖 (二)按严重程度美国学者克里拉森将其分为三类: (1)轻度:对个人以及他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能与别人维持一定程度的和谐关系,对生活、学习有轻度的影响; (2)中度:在情绪上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也深受其影响; (3)重度: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很难从事学习和处理日常事务,往往需要在隔离的环境,需要专门人员长期做辅导。 (三)从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程度可分为: (1)超控制型:过分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害羞、孤独、焦虑胆怯等行为特征;

(2)低控制型:主要表现出多动、侵犯、攻击、将自己的挫折转嫁到别人身上,情绪波动大。 三、情绪和行为儿童障碍的心里特征 (一)认知不协调 (1)认知过程和内容部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 (2)认知成分和认知方式不协调 (3)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不协调 (二)负性情感体验强烈(三)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四、学业特点和行为特征 (一)学业特点 1.大部分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正常的,但是大多数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在学习方面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学习跟不上,没有人帮助时,他们往往产生“习得无助”的绝望心态,情绪消极、抑郁、焦虑、恐惧。 2.焦虑表现:对外界事情反应过度敏感,会因一点小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恶心、心慌、头晕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有的则产生恐怖症,害怕上学,设法逃学,害怕回答问题,也会有身体异常反应; 抑郁表现:经常出现不愉快的沮丧情绪,对活动不感兴趣,对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主导心境悲观。 (二)行为特征 1.焦虑、自卑和退宿、不成熟; 2.注意缺陷、多动 3.反社会行为

青春期孩子心理的典型案例分析

青春期孩子心理的典型案例分析 都市学堂的举办家长课堂邀请了众多的家长和老师,与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探讨儿童的内心世界。 此次我们来带了一个极度典型的真实案例,我们相信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大家能够更加清楚和透彻的理解儿童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小聪今年8岁,小学三年级。 他有以下种种令人无比头疼的表现: 上课从不听讲、脾气非常坏、下课与同学打架、经常打人骂人、不做作业、经常说谎、 爱玩电脑、成绩常常倒数第一、生活习惯差、谁的话都不听。 在座的家长都感到无比震撼——他们的孩子也都具有上述的一些问题,光一两条就让家长够头疼了,但是这位孩子居然有这么多问题! 正如大家的惊讶一样,这位孩子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 老师的评价:这孩子无药可救。 同学的感受:太烦了。 家长的投诉:好好管管你家小聪! 父母也成天处于这样的烦恼中——到底怎么办? 经过科学的诊断,我们发现小聪的智商是128,智力发展水平是10岁。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很强,独立能力很强,但是他的自我价值他评感极低,人际能力极低。 也就是说小聪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他总是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因此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很低,这也就进一步导致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很讨厌,再次否定他的存在的价值。 我们进一步的诊断发现小聪问题的心理本质有以下几点: 重度心理发展不良,重度情绪障碍,重度价值感创伤,轻度自尊感发展不良,轻度被爱感发展不良,人际能力发展不良。 这些深层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在小聪的家庭教育中,有两点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最核心的家庭风险行为: 1,突出的价值感风险行为: 妈妈总是对他进行否定性说教,批判、指责、强制、惩罚。 2,隐形的被爱感风险行为: 妈妈经常无视孩子的心理需要与感受,小聪经常缺乏温暖的心理关注。 分析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小聪之所以搞成这样,其实是由于妈妈的错误的教育方式一手造成的,因为她几乎每天都不停的对他进行指责和唠叨,导致小聪从来都感觉不到从他人那里得到认同的满足感,久而久之,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敌对”的行为模式并且将这样的对抗模式运用到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他和

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

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 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有助于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全面正确理解视障儿童教育教学理论,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其教育科研能力。具体说来,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的目的体现在: 一、正确理解视觉障碍儿童教学理论,遵循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学过程不应只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还应是在教师指导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过程。视觉障碍儿童因不同程度的丧失了视觉功能,使他们对事物认识缺乏真实感,对知识的接受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利用听觉、触觉等其他感觉器官,来补偿他们的视觉缺陷,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补偿缺陷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另外,视觉的损伤,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方法、手段的采用,因此,在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上必须考虑视觉障碍儿童的特点,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理念、教学观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教师,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学会分析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并且能够根据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掌握教学方法理论,学会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加重课业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获得牢固而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品德提高;反之,不好的教学方法,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影响身心健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质量都不高,智力和品德方面长进不大。因此,如何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就是要使从事视觉障碍儿童教学工作的教师学会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学会正确选择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呢?首先,要依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学方法亦须区别对待。如新授课和复习课,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有明显的区别,新授课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开展教

幼儿情绪管理的案例研究与实施策略

幼儿情绪管理的案例研究与实施策略 【摘要】《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然而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历程,其实是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身心激动状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提高幼儿交际能力、发展语言思维,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针对我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进行了案例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辅导,进行个案研究,帮助幼儿排解情绪障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关键词】幼儿情绪管理;教育策略;心理健康 情绪管理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品质之一,这种能力及时摆脱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的初步情绪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的调节,如孩子对任性、执拗,侵略性、攻击性等偏颇情绪的调节;另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概括来说,就是既有控制,也有宣泄,把情绪调控在一个与年龄相称的范围内,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我们可能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某某小朋友为了某事不开心就哭;或有的遇到开心的事情则开怀大笑;或有的内向的幼儿,选择“沉默是金”或有的幼儿则是抿嘴乐笑。然而班级是一个大家庭,班级里人数多或各种原因,教师没有能及时发现某个幼儿的情绪变化。于是,我们不乐意看到的事就发生了:不开心的幼儿可能这时就选择打人、骂人等手段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有些可能连笑都不笑,把一切地一切放入心中;有些幼儿可能从来不会关心别人,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可见,幼儿们情绪的表现是不同的。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健康包括情绪积极向上。而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历程,其实是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身心激动状态,此状态包含复杂的情感性反应与生理的变化,幼儿的情绪由于受到各种不同的情境因素的刺激,反映出的情绪类型不同,带来的各种情绪表现方式也不同。本文针对我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进行了案例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辅导,进行个案研究,帮助幼儿排解情绪障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案例一 描述: 文文是我们班一位非常乖巧的小姑娘。可是每天早晨来园时很少主动向老师问“老师早上好”,总是自己一个人不声不响地独坐在小椅子上,老师提醒她去活动区玩,她也只是摇摇头,不吭声。班上的小朋友很想和她玩,可她有时候总是表现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总是说:“你们烦不烦啊。”别人抢她玩具了,她就自己低着头,时不时的看着别人玩,或是直接把玩具抢回来。有一次吃午饭的时候,彬彬不小心碰着她腿了,彬彬连忙向文文说“对不起”,只见文文生气的就自己捶起了桌子。 分析:

儿童对立违抗障碍案例分析

儿童对立违抗障碍案例分析 本报告主要介绍了1例儿童对立违抗障碍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通过对来访者描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同学和老师进行访问调查,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实际状况,经过讨论分析,作出诊断,确定来访者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人格障碍。在与来访者进行沟通协商后,确定了咨询方案。在征得来访者的同意后,经过三次咨询,一次随访调查,认为来访者基本改善了心理状态,咨询效果良好。 来访者基本情况:晓月,女,汉族,10岁,身高1.4米,小学五年级学生,独生女,成绩中等。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原为工人,文化水平较低。该女孩在三岁时曾寄养在姑姑家一年,因姑姑宠爱自己的孩子,而将两岁的表弟关在柜子内,并将其耳朵严重咬伤。上学后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只喜欢成绩优异的学生,经常发脾气。经常在学校厕所内书写过激言辞,威胁老师同学,并偷窃成绩优秀学生的书本用品等。在家里经常与家长发生冲突,脾气暴躁。精神状态正常,意识清楚,被动求助,无躯体症状。 主诉:大家都不喜欢我,我妈妈说了,大家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我们班的小于、小徐、小杨、小霏成绩太好了,他们太受宠了,老师只喜欢他们。只有让他们成绩一落千丈,沦为奴仆,永远无法翻身,才能解我心头之恨;把班级搅乱,让老师也伤心。 个人陈述:来访者认为,自己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大家全不喜欢她,她也不喜欢周围的人。在她眼里,自己的父母很差,没文化、没钱,和他们出门很没有面子,希望家长是富翁,自己可以像班里条件好的同学那样有很多零花钱,打扮得花枝招展,让大家羡慕。班里于、扬、许、霏四位同学成绩优异,家庭条件好,很受老师和同学喜爱。家长经常以这四位同学为榜样,让她努力学习,并教育她说,只有超过他们,老师才会喜欢她。使得她对这四位同学十分嫉妒,便到厕所写字泄愤。看到同学十分慌张,成绩受影响,便很有成就感,结果写字的频率更高,语言也更恶毒,同时还偷窃他们的学习用品,以使他们的成绩一落千丈,永远无法翻身,大家就不会喜爱他们了。 观察和他人反映:来访者在班级成绩较差,上课不认真听讲,总是将双臂抱在胸前,呈防御状,如果老师批评某个学生,她的情绪就会紧张,眼神充满敌意。课堂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与课下打闹和发脾气时判若两人。做事不认真,无论打扫卫生还是做间操,都是应付了事,老师批评后,十分烦躁,常发脾气。说老师偏心眼,为什么只盯着她的缺点,别人做错了就不批评呢?对学习好的学生非常嫉妒,常说要杀了他们和老师。 据其母反映,该女孩与家人关系冷漠。自从三岁送到姑姑家后,孩子变化很大。将表弟咬伤后,没有一丝愧疚和不安,反而很得意。不爱说笑,不愿和家人亲近,在家人生病时,从不主动问候照顾,反而责怪父母偷懒装病。平时在家很任性,从不做家务,认为干活是“粗人”。很难发现别人的优点,经常关注别人的缺点并放大,如爸爸个子矮小,妈妈唱歌跑调等,都是她抨击父母的“工具”。对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很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案例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促进孩子快乐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中心小学韩秀芳 教育是丰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教育是培养,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对人对事正确的看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教育也是分享,分享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今天我们聚在这里围绕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交流就是一种分享。 说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话题其实很沉重,我们几位在和学生、家长交流的过程发现,很多人对健康的认识是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就是健康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概括起来就是“身心”健康才算真正的健康。 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九个方面,包括入学适应问题、学习方面问题、厌学逃学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意志障碍、问题行为、人格障碍、依赖心理、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今天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一起来认识问题,面对问题,主要有段文艳老师和我讲述两个孩子的故事,希望所有的人都投入进来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而积极寻找对策,完成答卷,促进我们身边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

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时间:2010-10-08 来源:育宝网浏览: 269次 导读: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发展和认识活动的影响,随其失明的 时间和程度的不同而异。大体说来,先天失明者比后天致盲更为不利,年幼失明又较成年失明的影响为大,弱视者比全盲者有更 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发展和认识活动的影响,随其失明的时间 和程度的不同而异。大体说来,先天失明者比后天致盲更为不利, 年幼失明又较成年失明的影响为大,弱视者比全盲者有更好的发展 机会。就失明的年龄而言,5、6岁被看作是一个关键期。也就是说,在这个年龄之前失明,其视觉表象较易消失掉,而在这个年龄之后 失明,则儿童早期的视觉经验可望保持住,这对其后来的学习将发 挥积极的作用,可提供比较具体的参考框架。 失明给盲童心理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全面的。概括说来,盲童 表现有下列一些心理或行为特征。 1.盲相或称“盲态”,是盲人的一种特殊行为型态,通常在儿 童期已发展。表现为快速地摇头,按揉眼睛,偏着脑袋,以自己的 手在眼前晃动做出光影摇曳的样子绕圈子转,表情呆滞,虚笑,行 走时手脚的动作不协调,摇摆身子等。但这并不是在所有盲童身上 都得到同等程度的表现。盲童的这些动作被一些学者解释力是盲童 寻求自我刺激的一种方式(Eiche1,1978)。 2.视动协调及行走定向由于视觉障碍,儿童无法或难以掌握其 在环境中的相对位置,而这种对于空间概念的缺乏,又使其按预定 的目标行动的能力极大地受到限制,盲童及其家长为了安个而过多 地在行动上予以限制,这也将影响独立行走能力的正常发展。视觉 障碍对精细动作的协调能力,也有不良的影响。 3.知觉能力根据沃伦(Warren,1977)的研究,发现盲童在质地、重量,以及声音方面的知觉辨别能力,与眼明者差别不大,这可能 与对视觉的依赖较少有关。而在形状辨别,空间关系以及知觉运动 整合等较复杂的知觉任务方面,则逊于明眼者。 4.感觉补偿这是弥补感官组织缺陷的一种平衡作用。通常藉着 增强其他感官的功能,或是利用受损器官未损部分的功能,使得有机

视障儿童案例分析

视觉障碍儿童案例分析 xxx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学号201241070000) 甘肃兰州73007 摘要:本文以七岁视障儿童小志为案例,探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及教育问题,并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借鉴定向行走技术、生态心理治疗、地板时光疗法、阳性强化法等初步地较为系统地解决小志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其接受义务教育做好身心上的准备。 关键词视障儿童需要层次亲子关系生态疗法 1.案例介绍 小志,现年7岁,生于西北的一个小镇。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岁后至今小志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3岁时,一场发烧引起扁桃体发炎,由于未及时发现,祸及双眼,使视神经受损,最终导致小志失明。此后两位老人一直因此内疚不已,所以对小志照顾得无微不至,吃饭穿衣等都由其协助,为了不让小志再受到伤害,便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基本不让他出自家的院子,使得小志接受的环境刺激较少,所以认知上较同龄人显得有些发展缓慢。小志喜欢吃肉类和甜食,不喜欢吃蔬菜,吃饭时总是发脾气又哭又闹,奶奶就只好炒肉给他吃,以至于目前小志的体重比同龄的孩子重很多。他经常坐在自家门口,听门外孩子们的嬉戏声。有时候,一个人傻傻的坐着,好长时间一句话也不说,爷爷奶奶和他说话,他也不理,有时候还莫名奇妙的发脾气。 2.小志存在的问题 心理:缺少亲子之爱,同伴交流;认知较同龄人发展缓慢; 情绪行为问题:挑食、发脾气; 教育问题: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过分溺爱,让孩子失去早期习得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过分限制活动范围,使得孩子运动量不足。不懂的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2.2问题分析 小志缺少父母的爱(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缺少与同伴的沟通交往,使得内心的安全感降低,焦虑感增加。又因为活动受到限制,很少接受的外界的物理刺激,导致其心境大多时候处于低沉的,但由于焦虑感高,情绪的感受性高,稍有外界的刺激,他就会

小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的个案分析

小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的个案分析 何丽蓉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包括情绪积极向上。而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历程,其是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身心激动状态,此状态包含复杂的情感性反应与生理的变化,幼儿的情绪由于受到各种不同的情境因素的刺激,反映出的情绪类型不同,带来的各种情绪表现方式也不同,小班幼儿由于处在一个从家庭与幼儿园,父母长辈和老师,幼儿个体与集体同伴相互转换的一个特殊时期,幼儿入园最难过的关就是心理适应,特殊时期的不适应性带来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幼儿情绪问题。据观察,小班孩子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在:哭闹、发脾气等入园焦虑、吮吸手指头、抓人等攻击性行为、遗尿、紧张挤眼、恋物习惯等等。针对小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进行了跟踪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个案研究,帮助幼儿排解情绪障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研究对象描述:墨墨,是个特别淘气的男孩子,经常有意无意的打伤和撞伤同伴,在班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就连我们班从未谋面的家长都知道他的大名,因为,他的名字以最高频率通过自己孩子的嘴巴出现在家长们的面前。墨墨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情绪变化的比较快,高兴了会大喊大叫,不如意了,就乱扔玩具,自控能力较差,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欲,经常因为争抢小朋友的玩具而起争执,甚至攻击别的小朋友。另外,他的动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有意无意推倒小朋友,有时还会冷不丁的突然撞到老师的身上,要你抱他,他会显得特别高兴和兴奋。他的攻击性行为与恶意攻击和伤害别人的行为有本质上的不同,他的攻击性行为常常伴有较强烈的情绪变化,这一行为称之为情绪攻击性行为。因此,我将墨墨作为个案,进行观察、引导和疏通,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减少直至杜绝情绪攻击性行为对其他孩子的伤害。 实录

一例双向情感障碍中学生的案例分析

一例双向情感障碍中学生的案例分析 近几年,接待了多例孩子,深受精神类药物副作用的毒害,深入咨询了解情况后,很是吃惊。 这是我2017年做的一个案例。 涵涵(化名)被妈妈带着走入心理咨询室的。当时的她身体虚胖,两眼呆滞,动作僵硬。和她打招呼,她反应迟缓。明显这是吃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询问妈妈孩子是不是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妈妈讲孩子已经吃药一年多了。刚开始被诊断为抑郁症,吃舍曲林和阿立哌唑,后来又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服用舍曲林和硅硫平。 咨询中因孩子反应迟缓、记忆力下降,主要由妈妈讲述孩子问题发生发展的过程,孩子做补充性描述。妈妈讲述孩子情绪不稳定好长时间了,小升初时候感觉她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候遇事爱逃避,情绪有焦虑,害怕做有压力的事情,担心自己考不上重点初中。小升

初成绩出来前的那段时间,我们家长能明显感觉她心神不宁,我们都不敢问她考的怎么样,担心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并安慰她读什么样的中学并不重要,但对她没什么作用。直到知道自己被重点中学录取,她才变得开心起来。 进入中学后,她做题稍微不会就急躁,容易放弃。从初二开始有一年多情绪都不好,不爱和家人沟通,父母和她沟通,特别不耐烦。学习上也特别急躁,有时候会和同学争吵。我们父母都觉得她是学习压力大,对学习有畏惧感。我们父母想和她好好沟通,她又很烦躁,显得比较叛逆。 初三一次化学考试没考好,可能自己本来就挺难过的,又受到老师的批评,突然失眠,晚上做噩梦,感觉心情特别低落痛苦,要求我们带她去医院看病,在医院做了量表测量,还做了脑部检查,被诊断为抑郁症。医生开了舍曲林和阿立哌唑,即便吃药也会出现做噩梦的情况,还一度出现过幻觉,她说听见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她坏话,同学们对她很鄙视,看不起她。有一次,独自一个人坐在窗户外面,有跳楼自杀的念头。

情绪障碍行为教育案例

情绪障碍行为教育案例 1案例对象 姓名:小王;性别:男;年龄:9岁。 2情绪障碍格缺陷表现 胆小、对音乐特别敏感,尤其是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能随着节奏哼唱,对其他事情反应冷淡,对不感兴趣的事情不愿去做,并且会伴有严重的情绪障碍,他喜欢看书,在看书时不希望其他人去打扰,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 3情绪障碍原因分析 该生有严重的情绪障碍,前庭轻度失衡,触觉过分防御中度失调,本体感重度失调,学习能力发展重度失调。由于大人的宠爱,缺少同伴的生活,使他对家人十分的任性,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以及如何融入群体,对新环境恐惧。 4教育措施及效果分析 4.1观察记录1 时间:2016年9月6日 开学之初,我们班的小王同学被父母硬拉进了教室,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走进教室以后一直拉着妈妈的手,嘴里还在念叨着:“妈妈陪,妈妈陪。”于是,我想走到他身边牵着他的手安慰他,谁知我还在一米之外,小王同学就紧张地大叫;在户外,别人一说话,他就开始紧张,说什么也不走了,并且无休止地大叫。开始时,在教室里,小朋友上美术课,老师让小朋友们拿出水彩笔画画,就开始大叫,嘴里还在大声地说道:“不画,不画。”于是,就自己走到教室后面的书架上,拿两本书,又迅速地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埋头看书。 【教育效果分析】 1、对于初次来到陌生环境的小王同学来说,第一次到陌生的环境与父母分开,无疑是个挑战。 2、这时,我本想牵他的手,通过拥抱、抚摸、语言的安慰等一系列的抚慰,让他感受到他可以依赖老师,信任老师,没想到他却拒人以千里之外,让我很伤脑筋。于是,我就通过一系列的肢体语言与触觉的交流,初步建立信任感,解除他初次到幼儿园的不安与恐惧。我特意安排一位品学兼优、身材魁梧的小朋友做他的好朋友,和他一起游戏、学习,长此以往,小王同学的各种行为习惯,在他好朋友的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改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2观察记录2 时间:2016年10月15日 在一次数学课上,认读并写数字,事先我已在每位同学的数学本上示范写了一个,要求他们写一排,可小王同学说什么也不想写,老是喜欢把铅笔咬在嘴里,在教师里走来走去,模仿着大人吸烟的动作,嘴里还在嘀嘀咕咕地说:“我不写字,我就不写字。”脾气犟,我越是强迫他,他就越反抗,我想硬的不吃,就来软的。于是我就把他抱在我的怀里,轻轻地拍拍他的后背说:“宝宝乖,我们一

儿童情绪障碍治疗成功案例分享

儿童情绪障碍治疗成功案例分享 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中较少却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此障碍的儿童,情感一般会表现出两个极端:非常脆弱或非常暴躁.此障碍一般是因照顾不周或教育不当所致,或当儿童身边习惯了的环境发生改变时,他们幼小的心理一时无法接受而产生的. 一、案例背景 余飞,男,6岁,幼儿园大班.他不喜欢上幼儿园,尤其不喜欢集体 教育活动(上课),而且对集体教育活动有着强烈的厌倦和惧怕.每天 早晨上幼儿园时,他总是磨磨蹭蹭情绪低落.在班上他有点儿自卑,班上选值日生,他也挺想被选上的,可当最后的结果不能如愿时,他就特别地失望,而且像大人似的唉声叹气:“我肯定选不上的,反正我也不想当.” 他非常爱哭,其状况比女孩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他洗脸刷牙要哭,与他说话时的声音高了也要哭,不给他买东西更可以在地上打着滚地哭,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所,只要哭起来,他可以全然不顾.可 以说,在他生活中的每件事都能让他哭个不停. 他的脾气非常暴躁,稍不顺心就可以打任何人,可以把任何东西作为发泄对象但他有时又显得非常怯弱,若骂他,他甚至可以躲在角落 里不出来. 但是除了上幼儿园、参加集体教育活动(上课),他对其他活动都很感兴趣,而且也可以做得很好.他是住家大院内所有小孩的滑冰 “总教练”,组装赛车的高手.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东西,他就学得很快. 二、案例解析

从余飞的表现看,他的表现属于心理学临床常见的情绪障碍症状.这也是他自卑的深层次原因.在余飞身上,情绪障碍的两种情况都存在.他的主要表现是哭,莫名其妙地哭,几乎所有的事都可以成为他哭的原因.本来,哭泣是一种自然的情绪表达方式,无所谓好与不好,但 余飞哭的频率是与其实际年龄不相称的.所以有理由认为他有情绪障碍.通过了解,余飞产生情绪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1)余飞4岁时,母亲去国外进修,把他交给奶奶照顾;爸爸也因为忙于自己的工作而忽略了对儿子的关心,而且常常因孩子莫名其妙的哭而心烦.刚开始以物质刺激来满足,当物质刺激不能满足时,就采取简单粗暴的骂和打来解决,致使余飞的情绪障碍越来越严重.余飞正 值情感生长的重要时期,因为父母不经意间给他的情感生活制造了一段空白,这段空白尽管是暂时的,可因为当时没有及时用亲情去填补,于是,在他的情感世界产生了不安全感.通过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哭是一种可以引起别人注意并控制他人的有效办法,于是将哭当成了法宝,同时通过哭来安慰自己,求得情感的安全感和平衡. (2)有些教师开展集体教育活动时教学方式“小学化”,管得过多过死,忽视孩子的年龄特征;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全面发展,尤其是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孩 子的评价更多的还是以教师计划达成结果为标准,没有给像余飞这种个性化的孩子提供更为广阔和宽松的天地,从而造成孩子自卑心理, 甚至厌倦、惧怕、逃避上幼儿园. 三、采取的措施 为了克服孩子的情绪障碍,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家长方面 (1)情感满足法.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鼓励、支持以及分享快乐.因此,家长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用更多的爱去滋润他的心田,让他的情感得到满足.

儿童情绪障碍主要类型

儿童情绪障碍主要类型 *导读: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主要表现为与其亲人离别时出现过份地焦虑或惊恐不安,耽心亲人可能遭受意外,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复返,而要求呆在家里,不愿去上学,如送患儿去上学,就诉说头痛、腹痛等,检查又无异体征。…… 儿童情绪障碍主要类型如下: l.分离性焦虑障碍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主要表现为与其亲人离别时出现过份地焦虑或惊恐不安,耽心亲人可能遭受意外,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复返,而要求呆在家里,不愿去上学,如送患儿去上学,就诉说头痛、腹痛等,检查又无异体征。 2.儿童期恐怖性障碍 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一般的客观事物或处境产生过分的恐惧,而且持续强烈的恐怖情绪反应超过了实际情况所存在的危险程度,虽经安慰解释,仍不能消除恐惧。甚至回避、退缩而影响日常活动。当惊恐时可伴有脸色苍白、心悸、出汗、尿频、瞳孔散大等植物神经症状。 另有一类儿童主要表现对学校的恐怖。强烈拒绝上学,长期旷课,对上学表现明显的焦虑和恐惧,并常诉述自己有病,但查不出其疾病所在,而在家可以学习,亦无其他不良行为的表现,这种现象称为学校恐怖症。见于学龄儿童,女孩较男孩为多见。学校恐

怖症的原因,可能由于对学校关事物的恐惧、学业上的失败、对学习的厌倦、或害怕与母亲分离等有关。 3.社交敏感性障碍 大多见于 5~7岁儿童,主要表现与周围环境接触时,反复出现过分的敏感、紧张恐惧、胆怯、害羞、退缩,因而不愿到陌生环境,害怕去公共场所或学校。 4.儿童强迫症 较为常见,表现反复的、刻板的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如过分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自己行为、无意义的计数、排列顺序、反复回忆自己刚做完的事或考虑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患儿自知这些思想和动作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但自己无法克制。 5.儿童癔症 常见于少年儿童,女性较男性为多见。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对孩子过分纵爱和保护都易使儿童发生癌症。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水平低、或地方风俗迷信影响的儿童也易发生癌症。临床发作形式的类型与成人基本相同,一类是躯体形式障碍,是指表现为非器质性的运动。感觉或植物神经症状,称为转换性反应;另一类为分离性反应,表现为发作性意识朦胧、情感爆发、行为异常等,发作间期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发作表现遂与成年津症相近似。 病症的诊断须详细了解病史和检查,弄清发病的本质。因癔症发作的症状多种多样,常有假性的躯体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容易

最新小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的个案分析

何丽蓉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包括情绪积极向上。而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历程,其是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身心激动状态,此状态包含复杂的情感性反应与生理的变化,幼儿的情绪由于受到各种不同的情境因素的刺激,反映出的情绪类型不同,带来的各种情绪表现方式也不同,小班幼儿由于处在一个从家庭与幼儿园,父母长辈和老师,幼儿个体与集体同伴相互转换的一个特殊时期,幼儿入园最难过的关就是心理适应,特殊时期的不适应性带来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幼儿情绪问题。据观察,小班孩子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在:哭闹、发脾气等入园焦虑、吮吸手指头、抓人等攻击性行为、遗尿、紧张挤眼、恋物习惯等等。针对小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进行了跟踪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个案研究,帮助幼儿排解情绪障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研究对象描述:墨墨,是个特别淘气的男孩子,经常有意无意的打伤和撞伤同伴,在班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就连我们班从未谋面的家长都知道他的大名,因为,他的名字以最高频率通过自己孩子的嘴巴出现在家长们的面前。墨墨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情绪变化的比较快,高兴了会大喊大叫,不如意了,就乱扔玩具,自控能力较差,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欲,经常因为争抢小朋友的玩具而起争执,甚至攻击别的小朋友。另外,他的动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有意无意推倒小朋友,有时还会冷不丁的突然撞到老师的身上,要你抱他,他会显得特别高兴和兴奋。他的攻击性行为与恶意攻击和伤害别人的行为有本质上的不同,他的攻击性行为常常伴有较强烈的情绪变化,这一行为称之为情绪攻击性行为。因此,我将墨墨作为个案,进行观察、引导和疏通,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减少直至杜绝情绪攻击性行为对其他孩子的伤害。 实录

幼儿情绪障碍案例分析

幼儿情绪障碍案例分析 梓豪在小班一个很调皮的男孩,平时他的表现就很“突出”,非常好动。如果老师批评他,他偶尔会停下动作,但过一会老毛病就又犯了。经常有孩子来告他的状,因此有一些幼儿就不喜欢跟他一起玩。 事件一:在学习新早操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在跟着老师的动作模仿起来。只有梓豪一个人满教室到处跑,一会滚地、一会玩音乐室里的乐器。 事件二:吃饭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在喝汤,唯独他一个人拿着调羹在敲饭碗,把调羹也玩到掉在地上。 事件三:梓豪在家里是爷爷奶奶带的,家里的药箱都放到高柜子上的。他曾经爬上柜子拿过爷爷的高血压药吃了10几粒,导致要到医院洗胃。 事件四:有位小朋友准备要坐凳子,被梓豪拉开了凳子不知道,屁股摔了一块淤青,被家长投诉,并完全没有悔意,只是站着没有表情。 分析: 1.成长背景对他发展有一定影响。家里只有老人,监护人文化背景低对孩子没有科学的教育意识,。 2.缺少沟通。梓豪的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很少照顾他,更别说和他交流了。这使得孩子内心比较孤独。家庭是孩子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他的第一个学校,没有良好的环境,孩子自然会有些反常。 3.好奇心很强。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动画片里经常出现的一些人、物、动物,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强。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4.注意力不集中,过于好动,很难坚持一件事情5分钟以上。 对梓豪这样的孩子,我们曾多次教育他、批评他,但效果不佳。后来,我们尝试着采用鼓励、激励的方法,孩子的行为明显有所好转。 方法: 1.体验成功。梓豪活动时不是很积极,注意力也不会集中在活动中。但有一次,老师在组织社会活动时,讲到农民耕地需要什么?他居然主动举手回答了问题,我及时表扬了他,并给他贴上了小红花,他开心极了。这以后,每当讲到一些他生活中的经验他都特别积极、认真听课。这是一个良性的转变。 2.赏识激励。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梓豪也有他好的地方。如他乐意帮助老师做生活上的工作,我就以赏识他的语气对他说:“梓豪,你真是个勤劳的孩子。如果以后你一直听老师的话,和小朋友好好相处,上课认真举手,那老师小朋友会更喜欢你。”他点了点头。 反思: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好孩子。在他幼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正确引导,会他们成长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不一样,老师应该尽可能地给予他们帮

视觉障碍儿童案例分析【最新版】

视觉障碍儿童案例分析 xxx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学号201241070000) 甘肃兰州73007 摘要:本文以七岁视障儿童小志为案例,探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及教育问题,并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借鉴定向行走技术、生态心理治疗、地板时光疗法、阳性强化法等初步地较为系统地解决小志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其接受义务教育做好身心上的准备。 关键词视障儿童需要层次亲子关系生态疗法 1.案例介绍 小志,现年7岁,生于西北的一个小镇。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岁后至今小志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3岁时,一场发烧引起扁桃体发炎,由于未及时发现,祸及双眼,使视神经受损,最终导致小志失明。此后两位老人一直因此内疚不已,所以对小志照顾得无微不至,吃饭穿衣等都由其协助,为了不让小志再受到伤害,便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基本不让他出自家的院子,使得小志接受的环境刺激较少,所以认知

上较同龄人显得有些发展缓慢。小志喜欢吃肉类和甜食,不喜欢吃蔬菜,吃饭时总是发脾气又哭又闹,奶奶就只好炒肉给他吃,以至于目前小志的体重比同龄的孩子重很多。他经常坐在自家门口,听门外孩子们的嬉戏声。有时候,一个人傻傻的坐着,好长时间一句话也不说,爷爷奶奶和他说话,他也不理,有时候还莫名奇妙的发脾气。 2.小志存在的问题 心理:缺少亲子之爱,同伴交流;认知较同龄人发展缓慢; 情绪行为问题:挑食、发脾气; 教育问题: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过分溺爱,让孩子失去早期习得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过分限制活动范围,使得孩子运动量不足。不懂的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2.2问题分析 小志缺少父母的爱(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缺少与同伴的沟通交往,使得内心的安全感降低,焦虑感增加。又因为活动受到限制,很少接受的外界的物理刺激,导致其心境大多时候处于低沉的,但由于焦虑感高,情绪的感受性高,稍有外界的刺激,他就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