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基础知识详解

以太网基础知识详解
以太网基础知识详解

1 以太网基础知识详解

对于以太网的一些基础知识,我们有必要去做一些简单的了解。做为常识介绍性内容,对以太网知识做一梳理。

1.1以太网概述

自从1946年第一台数字计算机问世到现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这半个世纪的里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成熟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型机时代,典型的是运行UNIX操作系统的大型计算机,该机器带很多终端,每个用户占用一个终端,大型机采用分时的技术为每个终端轮流服务,在用户看来自己单独享用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这种体系结构主要用于科研机构来进行大量的数学运算。第二个阶段是客户服务器阶段,也就是所谓的C/S结构。最有代表性的是NOVELL公司的NetWare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分为服务器和客户机两部分,服务器软件安装在一台性能比较高的服务器上,客户机软件则安装在工作终端上(一般是基于DOS操作系统的PC机),这些服务器和客户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达到文件和数据库共享的目的,后来的WINDOWS NT也是基于这样的体系结构,但是在软件上引入了一些分布式的处理体系。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目前所处的阶段,是网络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计算机之间的互连越来越复杂,不但互连的速度有很大提高(达到100M),而且在地理位置上也跨越了地域,通过高速专线把处于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这样复杂的网络对网络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中,必须有一种技术来把本地的许多计算机连接起来。这种技术就是所谓的局域网技术。到目前为止,存在许多种局域网技术,比如令牌环,令牌总线,以及IBM公司的SNA(系统网络结构),以太网等等。在这些技术当中,以太网技术以其简明,高效的特点逐渐战据了主导地位。

1.1.1以太网技术起源

以太网技术起源于一个实验网络,该实验网络的目的是把几台个人计算机以3M的速率连接起来。由于该实验网络的成功建立和突出表现,引起了DEC,Intel,Xerox三家公司的注意,这三家公司借助该实验网络的经验,最终在1980年发布了第一个以太网协议标准建议书。该建议书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10M带宽的共享物理介质上,把最多1024个计算机和其他数字设备进行连接,当然,这些设备之间的距离不能太大(最大2.5公里)。

之后,以太网技术在1980年建议书的基础上逐渐成熟和完善,并逐渐占据了局域网的主导地位。

1.1.2以太网的设计目标

开始的时候,以太网设计建议书提出了以太网设计的基本目标,即所谓的功能特性。在后来的应用中对这些目标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简明性这是以太网技术最大的特点,正是因为简明性为将来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

?低成本成本不要太高,一般的单位能够有能力购买需要的部件来组建网络;

?兼容性不应该对网络层实现施加任何限制,即以太网的所有功能都在数据链路层实

现;

?寻址灵活应该有一种机制来确定网络中的一台计算机,全部计算机或一组计算机;

?公平各个终端应该公平的享有带宽;

?高速当时来说,10M的速率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所以把以太网的共享总线带宽

设计为10M;

?分层结构数据链路层协议不应该随物理介质的不同而变化;

?全双工随着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共享介质技术(即半双工)已经逐渐不能满足需求,

需要效率更高的全双工技术;

?差错控制该技术应该能够发现传输中的错误并进行纠正,如果不能纠正,则丢弃接

收到的数据;

?速度灵活性不应该局限在10M的速率上,应该能适应不同的速率;

优先级网络设备应该能对一些关键性的业务提供优先可靠的传输。

这些功能目标有的是必须实现的,比如简明,低成本,寻址灵活等,有的则根据需要实现,比如优先级等,但在今天的以太网设备中,这些可选的性能目标都已经实现。

以太网基本技术及主要设备

半双工CSMA/CD

根据以太网的最初设计目标,计算机和其他数字设备是通过一条共享的物理线路连接起来的。这样被连接的计算机和数字设备必须采用一种半双工的方式来访问该物理线路,而且还必须有一种冲突检测和避免的机制,来避免多个设备在同一时刻抢占线路的情况,这种机制就是所谓的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CSMA/CD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终端设备不停的检测共享线路的状态,只有在空闲的时候才发送数据,如果线路不空闲则一直等待。这时候如果有另外一个设备同时也发送数据,这两个设备发送的数据必然产生碰撞,导致线路上的信号不稳定,终端设备检测到这种不稳定之后,马上停止发送自己的数据,然后再发送一连串干扰脉冲,然后等待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发送。

发送干扰脉冲的目的是为了通知其他设备,特别是跟自己在同一个时刻发送数据的设备,线路上已经产生了碰撞。检测到碰撞后等待的时间也是随机的,不过逐渐在增大。

以太网的物理介质

刚开始的时候,以太网是运行在同轴电缆上面的,通过复杂的连接器把计算机和终端连接到该电缆上,然后还必须经过一些相关的电信号处理,才能使用。这样的结构相对复杂,而且效率上不是很理想,只能适合于半双工通信(因为只有一条线路)。到了1990年,出现了基于双绞线介质的10BAST-T以太网,这是以太网历史上一次最重要的革命。

10BAST-T得以实施,主要归功于多端口中继器和结构化电话布线。多端口中继器就是目前所谓的HUB,终端设备通过双绞线连接到HUB上,利用HUB内部的一条共享总线进行互相通信。物理上这种结构是星形的,但实际上还是沿用了CSMA/CD的访问机制,因为HUB内部是通过一条内部总线把许多终端连接起来的。

10BAST-T以太网技术使用了四对双绞线来传输数据,一对双绞线用来发送,另外一对用来接收。之所以使用一对双绞线来分别进行收发,主要是电气特性上的考虑,发送数据的时候,在一条线路上发送通常的电信号,而在另外一条线路上发送跟通常电信号极性相反的信号,这样可以消除线路上的电磁干扰。

后来又出现了100M的以太网,即所谓的快速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在数据链路层上跟

10M以太网没有区别,不过在物理层上提高了传输的速率,而且引入了更多的物理层介质,比如光纤,同轴电缆等。运行在两对双绞线上的100M以太网称为100BAST-TX,运行在光纤上的100M以太网则为100BASE-FX,还有运行在四对双绞线上的100BAST-T4等。所有这些物理介质都是沿用了CSMA/CD的访问方式,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

全双工以太网和以太网交换机

把双绞线作为以太网的传输介质不但提高了灵活性和降低了成本,而且引入了一种高效的运行模式——全双工模式。所谓全双工,就是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干扰。传统的网络设备HUB是不支持全双工的,因为HUB的内部是一条总线,数据接收和发送都是在该总线上进行,没有办法进行全双工通信,因此,要实现全双工通信,必须引入一种新的设备,即现在的交换机。

交换机跟HUB的外观相同,都是一个多端口设备,每个端口可以连接终端设备和其他多端口设备。但在交换机内部就不是一条共享总线了,而是一个数字交叉网络,该数字交叉网络能把各个终端进行暂时的连接,互相独立的传输数据,而且交换机还为每个端口设置了缓冲区,可以暂时缓存终端发送过来的数据,等资源空闲之后再进行交换。正是交换机的出现,使以太网技术由原来的共享结构转变为独占带宽的结构,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可以在交换机上施加一些软件策略,来实现附加的服务,比如VLAN(虚拟局域网),优先级,冗余链路等,这些技术增加了业务的丰富性,是以太网技术的灵魂所在。

自动协商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在实际中,以太网的运行有许多种组合,比如双工模式可以选择全双工和半双工,速率可以选择10M,100M,物理介质可以选择五类双绞线和三类双绞线等。这样丰富的如果对每个终端设备都进行手工配置,必然是一项繁杂而且不可维护的工作。于是,为了应付这样多种多样的运行模式,自动协商应运而生。

自动协商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物理链路两端的设备自动通过交互信息,自动选择一种运行模式来运行。自动协商是建立在双绞线以太网的一种低层机制上的,它只对双绞线以太网有效。自动协商的内容主要包括双工模式,运行速率,流量控制等内容,一旦协商通过,链路两端的设备就锁定在这样一种运行模式下,直到重新引导设备或重新插拔电缆。

1000M以太网和10G以太网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的应用逐渐显现,比如大型的分布式数据库和高速的视频图象传输等。这些应用需要大量的带宽,传统的快速以太网(100M)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这时候迫切再次提高以太网的运行速度,提高到1000M是最直接的,即所谓的千兆以太网。

千兆以太网的数据链路层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以太网的链路层(只在半双工运行模式下,与传统以太网的链路层稍微有不同),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护了投资。

千兆以太网技术现在已经完全成熟并大量投入使用,已经逐步实现千兆到桌面。而10G 以太网主要应用在数据网络的骨干位置,也应用于连接一些高端的数据库服务器。

以太网的应用

以太网设计的初衷,就是把一些计算机联系起来进行文件共享和数据库记录的传输。到目前为止,在计算机互连这个领域,以太网仍然是最活跃的技术,但已经不再局限于这个领域,在其他一些领域,以太网也大显身手,表现不俗。下面是以太网的主要应用领域:

?计算机互连:这是以太网技术的主要目标,也是最成熟的应用范围。最开始的时候,

许多计算机通过同轴电缆连接起来,互相访问共享的目录,或访问在同一个物理网

段上的文件服务器,各个计算机(不论是服务器还是客户机)在网络上的地位相同。

随着应用的发展,这种平等的结构逐渐不适应实际的需要,因为网络上的大部分流

量都是客户机跟服务器之间的,这种流量模型必然在服务器上形成瓶径。当全双工

以太网和以太网交换机引入以太网之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取代的是把服务器连

接到以太网交换机的一个告诉端口(100M)上,把其他客户机连接到以太网交换

机的低速端口上,这样就暂缓了瓶径的形成。现代的操作系统提供分布式服务和数

据仓库服务,基于这些操作系统的服务器除了跟客户机通信之外,还要跟其他服务

器交换大量的信息进行数据的同步,这样传统的100M快速以太网就不能满足要求

了,于是1000M以太网应运而生。

?高速网络设备之间互连: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的网络设备,比

如路由器,之间的带宽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需要更高更有效率的互连技术来连接这

些网络设备构成INTERNET的骨干,1000M以太网成了首选的技术。传统的100M

也可以应用在这些场合,因为这些100M的快速以太网链路可以经过聚合,形成快

速以太网通道,速度可以达到100M——1000M的范围。

?城域网中用户接入的手段:用户通过以太网技术接入城域网,实现上网,文件下载,

视频点播等业务,已经变得越来越流行。之所以用以太网作为城域网的接入手段,

是因为现在的计算机都支持以太网卡,这样对用户来说,不用更改任何软件和硬件

配置就可以正常上网。

可以看出,以太网技术已经覆盖了网络的方方面面,从骨干网到接入网,从计算机网络到工业应用,无处不见以太网的影子。

以太网物理层及相关设备

根据ISO的OSI七层参考模型,物理层规定了两个设之间的物理接口,以及该接口的电气特性、规程特性、机械特性等内容,以太网的物理层也不外乎这些内容,它主要的功能是提供一种物理层面的标准,各个厂家只要按照这个标准生产网络设备就可以进行互通。下面从介绍这些物理层标准开始,来分析一下以太网的物理层基础结构。

物理层系列标准

从以太网诞生到目前为止,成熟应用的以太网物理层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10BASE2

?10BASE5

?10BASE-T

?100BASE-TX

?100BASE-T2

?100BASE-T4

?100BASE-FX

?1000BASE-SX

?1000BASE-LX

?1000BASE-CX

?1000BASE-TX

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10,100,1000分别代表运行速率;中间的BASE指传输的信号是基带方式;后边的2,5分别代表最大距离,比如,5代表50米,2代表200米等;TX,T2,T4,FX,SX,LX,CX等应用于双绞线以太网和光纤以太网,含义如下:

?100BASE-TX:运行在两对五类双绞线上的快速以太网;

?100BASE-T4:运行在四对三类双绞线上的快速以太网;

?100BASE-T2:运行在2对三类双绞线上的快速以太网;

?100BASE-FX:运行在光纤上的快速以太网,光纤类型可以是单模也可以是多模;

?1000BASE-SX:运行在多模光纤上的1000M以太网,S指发出的光信号是长波

长的形式;

?1000BASE-LX:运行在单模光纤上的1000M以太网,L指发出的光信号是短波长

的形式;

?1000BASE-CX:运行在同轴电缆上的1000M以太网。

在这些标准中,10BASE2,10BASE5是同轴电缆的物理标准,现在已经基本被淘汰,10BASE-T和100BASE-TX都是运行在五类双绞线上的以太网标准,所不同的是线路上信号的传输速率不同,10BASE-T只能以10M的速度工作,而100BASE-TX则以100M的速度工作,其他方面没有什么两样。

100BASE-T2,100BASE-T4现在很少用,所以我们这里只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100BASE-TX进行叙述。

100BASE-TX物理层

100BASE-TX是运行在两对五类双绞线上的快速以太网物理层技术,它除了规定运行的介质是五类或更高类双绞线外,还规定了设备之间的接口以及电平信号等。该标准规定设备和链路之间的接口采用RJ-45水晶头,电瓶采用+5V和-5V交替的形式。RJ-45接口如下:

五类双绞线的8跟线压入水晶头的8个线槽中,这样可以很容易的插入网络设备的网卡。

实际上,在进行数据的传输时仅仅用了五类双绞线的两对(四根)线,其中一对作为数据接收线,一对作为数据发送线,在进行数据接收和发送的时候,在一对线上传输极性相反的信号,这样可以避免互相干扰。需要注意的是,在连接两个相同的网络设备时(比如网卡),需要把线序进行交叉,因为线路两端的设备(比如网卡)的收发顺序是相同的,而两端设备要进行直接连接,其收发必须进行交叉,于是,必须在线路上进行交叉才能达到目的,如图所示:

但在跟不同类型的网络设备互连,比如终端计算机跟HUB或以太网交换机连接时,却不需要这样,因为这些网络设备的接口上已经做了交叉,也就是说,这些设备的网络接口跟普通计算机的收发顺序是不一致的,因而只要把五类双绞线直接按照原来顺序压入水晶头,就可以把两端的设备正常连接。跟传统的同轴电缆不同的是,100BAST-TX(10BASE-T)的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使用了不同的线对,做到了分离,这样就隐含着一种全新的运做方式:全双工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数据可以同时接收和发送而互不干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不过这需要中间设备的支持,现在的以太网交换机就是这样一种设备。

物理层总结

?到此为止,以太网物理层的一些基础概念已经介绍完毕,在上面介绍的概念中,主

要有下面这些需要引起重视(概述中的一些概念也在这里提起):各种物理层标准:

10BASE2,10BASE5,10BASE-T,100BASE-TX,100BASE-FX,100BASE-T2,

100BASE-T4,1000BASE-CX,1000BASE-SX,1000BASE-LX,1000BASE-TX

等物理层标准的含义,100BAST-TX(10BASE-T)的物理层结构,包括接口特性

等;

?通过双绞线连接同类型的设备和不同类型的设备:在两中情况下的线序情况,以及

为什么这样;

?自动协商:自动协商的基本概念,实现机理,协商内容等,以及支持自动协商和不

支持自动协商设备之间的交互情况;

?CSMA/CD:访问方式运行在半双工模式下的设备采用这种方式访问链路,解释这

种访问方式的过程以及碰撞避免机制;

?全双工以太网:全双工以太网得以实现的基础,以及其优点等;

网络基础知识题库1-1-8

网络基础知识题库1- 1-8

问题: [单选]图5-4中①、②和③分别表示电了邮件地址的()。 A.用户信箱的邮件接收服务器域名、账号和分隔符 B.用户信箱的邮件接收服务器域名、分隔符和账号 C.用户信箱的账号、分隔符和邮件接收服务器域名 D.用户信箱的账号、邮件接收服务器域名和分隔符 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由两部分组成,后一部分为邮件服务器的主机名或邮件服务器所在域的域名,前一部分为用户在该邮件服务器中的账号,中间用"@"分隔。

问题: [单选]()属于Web客户端脚本语言。 A.JavaScript B.ASP C.JSP D.PHP JavaScript和VBScript,既可以用丁服务器端Web程序的开发,又可用于客户端Web程序的开发。所以选项A符合题目要求。

问题: [单选]如果要清除上网痕迹,必须()。 A.禁用ActiveX控件 B.查杀病毒 C.清除Cookie D.禁用脚本 一些网站在Cookie中存储着会员名和密码或其他个人可识别信息,因此,如果删除所有的Cookie,则会清除上网痕迹。 https://www.360docs.net/doc/cb726409.html,/ 西甲联赛

问题: [单选]如果一台配置成自动获取IP地址的计算机,开机后得到的IP地址是169.254.1.17(即没有DHCP 服务器为其提供IP地址),则首先应该()。 A.检查网络连接电缆 B.检查网关的工作状态 C.检查DNS服务器的配置 D.查杀病毒 因为题目中提到,没有DHCP服务器为其提供IP地址,所以是DNS服务器有故障,因此需要首先检查DNS服务器的配置。

问题: [单选]下面关于交换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太网交换机可以连接运行不同网络层协议的网络 B.从工作原理上讲,以太网交换机是_一种多端口网桥 C.集线器是一种特殊的交换机 D.通过交换机连接的一组工作站形成一个冲突域 为了提高网络的传输速度,根据程控交换机的工作原理,设计出了交换式集线器。

Ethernet-基础知识

Ethernet基础知识之一 一、网卡、MAC控制器和MAC地址 提到MAC不得不涉及网卡的工作原理,网卡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概念“OSI参考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定义了网络通讯是分层的,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以太网数据链路层其实包含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LLC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物理层定义了数据传送与接收所需要的电与光信号、线路状态、时钟基准、数据编码和电路等,并向数据链路层设备提供标准接口。数据链路层则提供寻址机构、数据帧的构建、数据差错检查、传送控制、向网络层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等功能。以太网卡中数据链路层的芯片一般简称之为MAC控制器,物理层的芯片简称之为PHY。许多网卡的芯片把MAC和PHY的功能做到了一颗芯片中,比如Intel 82559网卡的和3COM3C905网卡。但是MAC和PHY的机制还是单独存在的,只是外观的表现形式是一颗单芯片。当然也有很多网卡的MAC和PHY是分开做的,比如D-LINK的DFE-530TX等。 通常提到的MAC指狭义的MAC地址,其实在网卡中,一块以太网卡MAC芯片的作用不但要实现MAC 子层和LLC子层的功能,还要提供符合规范的PCI界面以实现和主机的数据交换。以太网MAC芯片的一端接计算机PCI总线,另外一端就接到PHY芯片上。MAC从PCI总线收到IP数据包(或者其他网络层协议的数据包)后,将之拆分并重新打包成最大1518Byte,最小64Byte的帧。这个帧里面包括了目标MAC地址、自己的源MAC地址和数据包里面的协议类型(比如IP数据包的类型用80表示)。最后还有一个DWORD(4Byte)的CRC码。 网卡上有一颗EEPROM芯片,通常是一颗93C46。里面记录了网卡芯片的供应商ID、子系统供应商ID、网卡的MAC地址、网卡的一些配置,如SMI总线上PHY的地址,BOOTROM的容量,是否启用BOOTROM引导系统等东西。 MAC和PHY集成在一颗芯片的以太网卡。 ①RJ-45接口②Transformer(隔离变压器)③PHY芯片 ④MAC芯片⑤EEPROM⑥BOOTROM插槽 ⑦WOL接头⑧晶振⑨电压转换芯片 ⑩LED指示灯 有很多RJ-45接口已内嵌了Transformer,以及LED指示灯,以此节省空间,消除干扰。 二、交换机、MAC地址表和MAC地址学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快速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是(A )。 A.CSMA/CD B.令牌总线 C.令牌环D.100VG-AnyLan 2、X.25网络是(A)。 A.分组交换网B.专用线路网 C.线路交换网D.局域网 3、Internet 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起源于(B ) A.DECnet B.ARPANET C.NOVELL D.UNIX 4、计算机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都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上,一个网络节点需要传输数据,首先传输到中心节点上,然后由中心节点转发到目的节点,这 种连接结构被称为( C ) A.总线结构B.环型结构 C.星型结构D.网状结构 5、在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中,工作在第二层上的网间连接设备是( C )A.集线器B.路由器 C.交换机D.网关 6、物理层上信息传输的基本单位称为( B ) 。 A. 段 B. 位 C. 帧 D. 报文 7、100BASE-T4的最大网段长度是:( B ) A.25米 B. 100米 C.185米 D. 2000米 8、ARP协议实现的功能是:( C ) A、域名地址到IP地址的解析 B、IP地址到域名地址的解析 C、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解析 D、物理地址到IP地址的解析 9、学校内的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属于( B ) A.PAN https://www.360docs.net/doc/cb726409.html,N C.MAN D.WAN 10、下列那项是局域网的特征(D ) A、传输速率低 B、信息误码率高 C、分布在一个宽广的地理范围之内 D、提供给用户一个带宽高的访问环境 11、ATM采用信元作为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它的长度为( D )。 A、43字节 B、5字节

以太网交换机配置基础

实验1以太网交换机配置基础 一、实验内容与目标 完成本实验,您应该能够: ●掌握以太网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方法 ●掌握以太网交换机的常用配置命令 二、实验组网图 三、实验设备 PC:两台有以太网接口和COM口的PC 线缆:普通网线两根,Console线缆一根 以太网交换机:Quidway S3100-26C-SI或Quidway S3610-28TP 四、实验过程 实验任务一:使用以太网交换机的console口进行配置Console口配置是路由器最基本、最直接的配置方式,当路由器第一次被配置时,console口配置成为配置的唯一手段。因为其它配置方式都必须预先在交换机上进行一些初始化配置。 1、console配置线缆的连接。 ①将配置电缆的DB-9(或DB-25)孔式插头接到要对路由器进行配置的微机或终端的串口上; ②将配置电缆的RJ45一端连到路由器的配置口(console)上。 2、运行主机上的终端软件。 ①首先启动超级终端,点击windows的开始→程序→附件→通讯→超级终端,启动超级终端; ②根据提示输入连接描述名称后确定,在选择连接时使用相应的COM口后单击“确

定”按钮,在弹出的COM1属性窗口中单击“还原为默认值”按钮后单击“确定”按钮。 ③此时,我们已经成功完成超级终端的启动。如果您已经将线缆按照要求连接好,并且交换机已经启动,此时按Enter 键,将进入交换机的用户视图并出现如下标识符:。否则您将启动交换机,超级终端会自动显示交换机的整个启动过程。 实验任务二:交换机的用户界面配置 1、 进入用户视图 交换机开机直接进入用户视图,此时交换机在超级终端中的标识符为。在该视图下可以查询交换机的一些基础信息,如版本号(display version ) %May 18 08:04:16:482 2000 AL3SW1 SHELL/4/LOGIN: Console login from aux0 display version H3C Comware Platform Software Comware software, Version 5.20, Release 0001P02 Copyright (c) 2004-2007 Hangzhou H3C Tech.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H3C S3610-28TP uptime is 3 weeks, 0 day, 14 hours, 51 minutes …… 从上面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该S3610-28TP 三层以太网交换机的版本号为:

以太网交换机技术原理

以太网交换机技术原理 接入网产品部网络组

目录 第一章以太网交换技术概述 (1) 1.1交换式以太网的发展 (1) 1.2以太网的基本概念 (1) 1.3交换机工作原理 (2) 第二章物理端口和介质 (4) 2.1以太网命名方法 (4) 2.2 RJ-45的相关知识 (5) 第三章以太网交换机管理的概念 (6) 3.1带外管理 (6) 3.2带内管理 (6) 第四章以太网交换机重要功能 (8) 4.1 VLAN (8) 4.2 IGMP S NOOPING (11) 4.3生成树协议(S PANNING T REE P ROTOCOL) (12) 4.4链路聚合(T RUNKING) (14) 4.5端口工作状态 (15) 4.6流量控制 (16) 4.7数据帧过滤 (16) 4.8端口镜像 (16)

4.9端口锁定 (17) 4.10以太网交换机的Q O S (17) 第五章产品及应用 (19) 5.1交换机产品系列 (19) 5.2主要特点 (19) 5.3典型应用 (19) 5.4组网示意图 (20)

第一章以太网交换技术概述 1.1交换式以太网的发展 “以太网”是Ethernet的中译名,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施乐(Xerox)公司 的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开发的,是一种局域网技术。让我们首先回顾一 下以太网的发展过程。 1982年12月,IEEE802.3标准的出现标志着以太网技术的起步,同时也标志 着符合国际标准、具有高度互通性的以太网产品的面世。 1990年,出现了第一台以太网交换机。 1993年,全双工以太网的出现改变了以太网半双工的工作模式,彻底解决了 多个端口的信道竞争。 1995年3月,IEEE802.3u规范的通过,标志着100Mbps快速以太网时代的 到来。 1998年6月,通过了IEEE802.3z规范,以太网速度达到了1000Mbps(即 1Gbps),以太网进入高速网络的行列。 1.2以太网的基本概念 CSMA/CD 以太网的访问是竞争式的,这种技术称为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 路访问) “载波侦听”表示希望发送的站点先要侦听线路,如果其他站点正在发送,则等 待到线路空闲为止。 “多路访问”是指多个站点共享媒体。 冲突检测”是指站点在发送时要监测媒体,从而知道是否有冲突发生—即有其 他站点同时在发送。 IEEE802.3帧结构 8 6 6 2 可变 4 前同步码 目的地址 源地址 长度 数据 FCS 这是IEEE802.3帧格式。这和传统的以太网帧略有差别,但IEEE802.3是一个 标准,多数厂商推出的都是兼容IEEE802.3的硬件和软件,当我们提到一个以

以太网入门基础-学习总结

1、什么是以太网。 ?以太网是以C S M A / C D作为M A C算法的一类L A N。 ●CS:载波侦听。 在发送数据之前进行监听,以确保线路空闲,减少冲突的机会。 ●MA:多址访问。 每个站点发送的数据,可以同时被多个站点接收。 ●CD:冲突检测。 边发送边检测,发现冲突就停止发送,然后延迟一个随机时间之后继续发送。 2、以太网的MAC地址 ●M A C地址有4 8位,但它通常被表示为12位的点分十六进制数,例如: 00e0.fc39.8034。 ●M A C地址全球唯一,由I E EE对这些地址进行管理和分配。每个地址由两 部分组成,分别是供应商代码和序列号。其中前2 4位二进制代表该供应商代 码。剩下的24位由厂商自己分配。 ●如果48位全是1,则表明该地址是广播地址。 ●如果第8位是1,则表示该地址是组播地址。 3、以太网的帧结构 ●以太网帧结构有5种:Ethernet V1(1980)、Ethernet V2(ARPA,1982)、RAW 802.3 (Novell,1983)、IEEE802.3/802.2 LLC(1985)、IEEE802.3/802.2 SNAP(1985)。目 前比较常见的为Ethernet V2和IEEE802.3。 ●区分两种帧:根据源地址段后的前两个字节的类型不同。如果值大于1500 (0x05DC),说明是以太网类型字段,EthernetII帧格式。值小于等于1500,说明 是长度字段,IEEE802.3 帧格式。因为类型字段值最小的是0x0600。而长度最大 为1500。 4、以太网通信的原则: ●同一时刻只能有一台主机在发送,但可以有多台主机同时接收——广播;如果一个 以太网报文被完全发送出去则在链路上肯定不会发生冲突,即理论上不再需要发送 第二次。 5、共享式以太网的缺点 ●在共享式以太网中,所有的主机都以平等的地位连接到同轴电缆上,但如果以太网 中主机数目较多,则存在以下严重问题:介质可靠性差、冲突严重、广播泛滥、无 任何安全性 6、传统以太网连接设备HUB ●所有的HUB都是半双工的,HUB仅仅改变了以太网的物理拓扑 ●HUB仅仅是物理上的连接设备。

以太网交换机基础培训教材

以太网交换机基础培训教材 Catalog 目录 1 以太网概述 (7) 2 以太网的基础知识 (8) 2.1MAC地址 (8) 2.2以太网帧的帧格式 (9) 2.2.1以太网Ⅱ (10) 2.2.2带有802.2逻辑链路控制的IEEE 802.3 (10) 2.2.3IEEE 802.3子网访问协议(以太网SNAP) (10) 2.2.4Novell以太网 (11) 2.3CSMA/CD (11) 2.4冲突域和广播域 (12) 2.5以太网的典型设备-HUB (13) 2.6全双工以太网 (13) 3 二层交换机的基本原理 (14) 3.1二层交换机 (14) 3.2支持VLAN的二层交换机 (17) 3.2.1VLAN的概念 (18) 3.2.2VLAN的划分 (19) 3.2.3VLAN的标准 (21) 3.2.4支持VLAN交换机的转发流程 (23) 4 三层交换机基本原理 (26) 4.1三层交换机的提出 (27) 4.2三层交换机基本特征 (28) 4.3三层交换机的功能模型 (28) 4.4三层交换机转发流程 (30) 4.4.1IP网络规则 (30) 4.4.2三层转发流程 (31) 4.4.3选路过程 (33) 4.5路由器和交换机 (36) 4.5.1接口 (36) 4.5.2特点对照 (37) 5 交换机相关协议和技术 (37) 5.1物理层特性(接口) (37)

5.1.1自协商 (37) 5.1.2智能MDI/MDIX自识别 (38) 5.1.3流控机制 (39) 5.1.4POE供电 (40) 5.1.5端口镜像 (41) 5.2二层协议和特性 (41) 5.2.1STP/RSTP/MSTP协议 (41) 5.2.2GARP/GVRP/GMRP (43) 5.2.3聚合特性 (45) 5.2.4Isolate-user-vlan (45) 5.2.5二层多播 (46) 5.2.6QinQ (47) 5.3三层特性 (48) 5.3.1SuperVLAN (48) 5.4Qos/ACL (49) 5.5安全特性 (49) 5.5.1802.1X (50) 5.5.2PORTAL (51) 5.6管理特性 (54) 5.6.1集群管理 (54) 5.6.2WEB网管 (55) 5.7IRF (56) 5.8与路由器相同的一些特性 (58) 6 以太网交换机主要厂商 (58) 6.1Cisco (59) 6.2Extreme (59) 6.3Foundry (59) 6.4港湾 (59) 7 参考资料 (59)

网络基础知识模拟试卷1

《网络基础知识》模拟试卷1 1. 十进制数192转化成二进制的结果是( )。 A 、10100111 B 、11000000 C 、11100000 D 、10100101 2. 因特网中的连接可以分为以下哪些部分。( ) A 、物理连接 B 、逻辑连接 C 、应用程序 D 、以上全部 3. 如果一个C 类网络用掩码255.255.255.224划分子网,那么会产生多少个可用子网?( ) A .2 B .4 C .6 D .8 4. 在下图拓扑中有( )各冲突域。 A 、3 B 、4 C 、5 D 、7 5. IPv6使用的IP 地址是( )比特。 A 、16 B 、32 C 、48 D 、128 6. 在WindowsXP 中,哪条命令可显示计算机的下列信息:IP 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和有 关DHCP 与DNS 的其它详细信息?( ) A 、ipconfig B 、winipcfg C 、ipconfig/all D 、winipcfg/all 7. 在OSI 模型中,提供路由选择功能的层是( )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应用层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答案中,仅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在各题后 面的括号内填入正确的答案代号,每小题1分,共40分)

8.TCP的主要功能是() A、进行数据分组 B、保证可靠传输 C、确定数据传输路径 D、提高传输速度 9.C类IP地址的最高三个比特位,从高到低依次是() A、010 B、110 C、100 D、101 10.如图所示,假设SwitchA上的H1需要将一个帧转发到SwitchB上的H3,则在该帧内哪一个 MAC地址会被用作目的的MAC?() A、H1的MAC B、SwitchA的MAC C、SwitchB的MAC D、H3的MAC 11.IP协议提供的是()类型。 A、面向连接的数据报服务 B、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 C、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服务 D、无连接的虚电路服务 12.下面哪一项最好地定义了封装。() A、对数据进行分段以便它在网络中连续地流动 B、对数据进行压缩以便传输得更快 C、对数据进行分组以便一些数据放在一起 D、把数据打包在一个特定的协议报头中 13.在TCP/IP模型中,哪一层处理关于可靠性、流量控制和错误校正等问题。() A、应用层 B、传输层 C、Internet层 D、网络接入层 14.对于下面的哪些问题中继器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 A、网络上存在太多类型的不兼容设备 B、网络上存在过多的流量 C、收敛速度过低 D、过多的节点或线缆不足 15.关于路由器和它的转发策略,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A、它们运行在OSI的第3层而且使用IP地址来做出转发决策 B、它们运行在OSI的第2层而且使用IP地址来做出转发决策 C、它们运行在OSI的第2层而且使用MAC地址来做出转发决策 D、它们运行在OSI的第3层而且使用MAC地址来做出转发决策 16.关于交换机的功能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A、增加冲突域的规模 B、结合了集线器的连接功能和网桥的流量管理功能 C、结合了集线器的连接功能和路由器的流量传送功能 D、可执行第4层的路径选择功能 17.路由器会对什么做出路由选择。()

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 篇一:以太网基础协议802.3介绍 802.3 802.3通常指以太网。一种网络协议。描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的实现方法,在多种物理媒体上以多种速率采用csma/cd访问方式,对于快速以太网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方法有所扩展。 dixethernetV2标准与ieee的802.3标准只有很小的差别,因此可以将802.3局域网简称为“以太网”。 严格说来,“以太网”应当是指符合dixethernetV2标准的局域网。 早期的ieee802.3描述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base2、10base5、10baseF、10baset和10broad36等;快速以太网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0baset、100baset4和100basex等。 为了使数据链路层能更好地适应多种局域网标准,802委员会就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 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linkcontrol)子层 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accesscontrol)子层。

与接入到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都放在mac子层,而llc 子层则与传输媒体无关,不管采用何种协议的局域网对llc 子层来说都是透明的。 由于tcp/ip体系经常使用的局域网是dixethernetV2而不是802.3标准中的几种局域网,因此现在802委员会制定的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即802.2标准)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很多厂商生产的网卡上就仅装有mac协议而没有llc协议。 mac子层的数据封装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数据封装分为发送数据封装和接收数据封装两部分,包括成帧、编制和差错检测等功能。 数据封装的过程:当llc子层请求发送数据帧时,发送数据封装部分开始按mac子层的帧格式组帧: (1)将一个前导码p和一个帧起始定界符sFd附加到帧头部分; (2)填上目的地址、源地址、计算出llc数据帧的字节数并填入长度字段len; (3)必要时将填充字符pad附加到llc数据帧后; (4)求出cRc校验码附加到帧校验码序列Fcs中; (5)将完成封装后的mac帧递交miac子层的发送介质访问管理部分以供发送;接收数据解封部分主要用于校验帧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习题及答案(一).wps

[转载]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习题及答案(一) 1、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是()。 A)ARPA网 B)IBM网 C)Internet D)Intranet 分析:答案(C)。计算机互联网络是将若干个计算机局域网互联起来,形成规模更大的网络,这样就解决了局域网的处理范围太小的问题,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ISO OSI RM)促进了网络互联的发展与完善。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是全球范围内的Internet网,答案C正确。 2、计算机网络的目标是实现()。 A)数据处理 B)信息传输与数据处理 C)文献查询 D)资源共享与信息传输 分析:答案(D)。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若干台计算机连接起来,相互之间可以传输信息和资源共享,而每台计算机又能独立完成自身的处理工作。 3、计算机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 A)运算速度快 B)运算精度高 C)存储容量大 D)资源共享 分析:答案(D)。资源共享指的是网上用户能部分成全部地享受这些资源。(包括软件、硬件及数据资源),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4、在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中“会话层”属第几层()。 A)1 B)3 C)5 D)7

分析:答案(C)。在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为:第一层:物理层。第二层:数据链路层。第三层:网络层。第四层:传输层。第五层:会话层。第六层:表示层。第七层:应用层。所以应选C项。 5、在计算机网络中,服务器提供的共享资源主要是指硬件,软件和()资源。 分析:答案:信息。网络服务器提供的共享资源主要是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 6、计算机通信体系结构中最关键的一层是()。 分析:答案:传输层。传输层的目的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服务,透明地传送报文,它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细节。 7、局域网的网络软件主要包括()。 A)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 B)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 C)网络传输协议和网络应用软件 D)工作站软件和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 分析:答案(B)。网络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三部分。所以答案B正确。 8、下列操作系统中,()不是网络操作系统。 A)OS/2 B)DOS C)Netware D)Windows NT 分析:答案(B)。DOS是磁盘操作系统的简写,是一个单用户的操作系统,不具备网络管理的功能。 9、拥有计算机并以拨号方式接入网络的用户需要使用()。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 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AD: 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在实际使用时,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 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地址表中。 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 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着自己的虚拟连接。和HUB 的一点小区别假使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以太网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这时的总流通量就等于2× 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时,一个HUB的总流通量也不会超出 10Mbps。 HUB集线器就是一种共享设备,HUB本身不能识别目的地址,当同一局域网内的A主机给B主机传输数据时,数据包在以HUB为架构的网络上是以广播方式传输的,由每一台终端通过验证数据包头的地址信息来确定是否接收。也就是说,在这种工作方式下,同一时刻网络上只能传输一组数据帧的通讯,如果发生碰撞还得重试。这种方式就是共享网络带宽

华为三层以太网交换机基本原理及转发流程

华为三层以太网交换机基本原理及转发流程 1.1. MAC地址介绍 MAC 地址是48 bit 二进制的地址,如:00-e0-fc-00-00-06。 能够分为单播地址、多播地址和广播地址。 单播地址:第一字节最低位为0,如:00-e0-fc-00-00-06 多播地址:第一字节最低位为1,如:01-e0-fc-00-00-06 广播地址:48 位全1,如:ff-ff-ff-ff-ff-ff 注意: 1)一般设备网卡或者路由器设备路由接口的MAC 地址一定是单播的MAC 地址才能保证其与其它设备的互通。 2)MAC 地址是一个以太网络设备在网络上运行的基础,也是链路层功能实现的立足点。 1.2. 二层转发介绍 交换机二层的转发特性,符合802.1D 网桥协议标准。 交换机的二层转发涉及到两个关键的线程:地址学习线程和报文转发线程。 学习线程如下:

华为认证技术文章 2 1)交换机接收网段上的所有数据帧,利用接收数据帧中的源MA C 地址来建立MAC 地址表; 注意:老化也是按照源MAC 地址进行老化。 报文转发线程: 1)交换机在MAC 地址表中查找数据帧中的目的MAC 地址,如果找到,就将该数据帧发送到相应的端口,如果找不到,就向所有的端口发送; 2)如果交换机收到的报文中源MAC 地址和目的MAC 地址所在的端口相同,则丢弃该报文; 3)交换机向入端口以外的其它所有端口转发广播报文。 1.3. VLAN二层转发介绍 报文转发线程: 引入了VLAN 以后对二层交换机的报文转发线程产生了如下的阻碍:

1)交换机在MAC 地址表中查找数据帧中的目的MAC 地址,如果找到(同时还要确保报文的入VLAN 和出VLAN 是一致的),就将该数据帧发送到相应的端口,如果找不到,就向(VLAN 内)所有的端口发送; 2)如果交换机收到的报文中源MAC 地址和目的MAC 地址所在的端口相同,则丢弃该报文; 3)交换机向(VLAN 内)入端口以外的其它所有端口转发广播报文。 以太网交换机上通过引入VLAN,带来了如下的好处: 1)限制了局部的网络流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整个网络的处理能力。 2)虚拟的工作组,通过灵活的VLAN 设置,把不同的用户划分到工作 华为认证技术文章 3 组内; 3)安全性,一个VLAN 内的用户和其它VLAN 内的用户不能互访, 提升了安全性。

车载以太网基础知识解析

车载以太网基础知识解析 1、以太网常见缩略语 1)1TPCE = One (1) T wisted P air 100 Megabit (C = century = 100) E thernet 1对双绞线 100M以太网 2)RTPGE= R educed T wisted P air G igabit E thernet 简化版双绞线千兆以太网 3)GEPOF = G igabit E thernet Over P lastic O ptical F iber 基于塑料光纤的千兆以太网 4)100BASE-T1 = 100 Megabit Baseband One Pair 100M以太网(1对双绞线)

5)1000BASE-T1 = 1 Gigabit Baseband One Pair 1000M以太网(1对双绞线) 6)1000BASE-RH = Gigabit Ethernet Over Plastic Optical Fiber 基于塑料光纤的千兆以太网 7)OPEN / OPEN Alliance = One Pair Ethernet Network Alliance 单对以太网网络联盟 8)OABR = (OPEN Alliance) BroadR-Reach 100BASE-T1的早期名称,当时IEEE没有参与,开放联盟将Broadcom的BroadR-Reach技术引入汽车领域 9)TSN – Time sensitive Network 时间敏感网络 10)AVB – Audio/Video bridging 音视频桥接技术 2、什么是100BASE-T1 100BASE-T1 是在现有的以太网技术基础上进行的整合。 1)IEEE 100BASE-TX ——双单工通讯 —— MLT-3(多级传输)- >125Msps(百万抽样/秒)65~80MHz带宽)

以太网交换机基础知识必看内容

以太网交换机基础知识必看内容 目录 1 以太网概述....................................................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以太网的基础知识...........................................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 地址错误!未指定书签。 2.2 以太网帧的帧格式错误!未指定书签。 2.2.1 以太网Ⅱ.........................................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2 带有802.2逻辑链路控制的802.3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3 802.3子网访问协议(以太网)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4 以太网............................................ 错误!未指定书签。 2.3 错误!未指定书签。 2.4 冲突域和广播域错误!未指定书签。 2.5 以太网的典型设备错误!未指定书签。 2.6 全双工以太网错误!未指定书签。 3 二层交换机的基本原理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 二层交换机错误!未指定书签。 3.2 支持的二层交换机错误!未指定书签。 3.2.1 的概念............................................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2 的划分............................................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3 的标准............................................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4 支持交换机的转发流程...................... 错误!未指定书签。 4 三层交换机基本原理 .......................................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 三层交换机的提出错误!未指定书签。 4.2 三层交换机基本特征错误!未指定书签。 4.3 三层交换机的功能模型错误!未指定书签。 4.4 三层交换机转发流程错误!未指定书签。 4.4.1 网络规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 4.4.2 三层转发流程 .................................. 错误!未指定书签。 4.4.3 选路过程......................................... 错误!未指定书签。 4.5 路由器和交换机错误!未指定书签。 4.5.1 接口............................................... 错误!未指定书签。 4.5.2 特点对照......................................... 错误!未指定书签。 5 交换机相关协议和技术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 物理层特性(接口)错误!未指定书签。 5.1.1 自协商............................................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2 智能自识别......................................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1节 网络基础知识

第1节网络基础知识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广义的网络,体会网络在人类交流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能够识别一些简单的联网设备。 3.简要了解因特网的发展过程,理解因特网的两类网址及其对应关系,了解常见的接入因特网的方式及其所需的软硬件,并感性认识其接入原理。 二、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1.教材的地位和要求。 经过二十年左右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从以计算机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网络为中心,因此网络知识和技术在信息技术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本节属于纲要第三阶段“信息的发布和交流中”的一个模块,主要讲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简单的组网技术、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以及连接因特网的方法。本单元内容理论性和技术性较为突出,内容也相对抽象一些,但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特网是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网络发展而来,其原理和基本技术仍然从属于计算机网络范畴,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到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较深层面的知识,理解网络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不仅局限于简单的应用,对于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的科学技术素养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给学生讲解网络的基础知识,使他们在遇到简单的网络问题时,可以进行分析,并动手解决,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和联网方式等。本节的重点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以及和其它网络的联系和区别,常见的网络设备和联网技巧,连接因特网的方式及其技术等。其中联网设备和因特网连接技术较难理解,需要老师进行精辟形象的讲解、恰当的演示以及学生仔细观察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的指导。 (1)本节开始导入广义网络的概念,并列举一些现代通信和资源网络,由现实生活中的网络入手,通过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及数字网络的概念,排除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陌生感。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先安排学生探究学习教材中的讨论学习部分,再由教师进行归纳;反之,则可先帮助学生理解,再填写教材中的表格加深理解。 (2)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最好先由学生列举实例,再由老师进行归类(或学生自己归类),最后抽象上升到理论高度,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较为简单,可通过简单的网络实例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分类。 (3)由于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各种网络设备,因此网络设备对于学生是一个难点,。虽然可采用参观、实物展示等方法进行体验学习,但走马观花式的学习会让学生难于理解,最好能让学生看到整个网络的连接方式,而不只是单独的设备,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进行小规模的网络连接实验,在实际网络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各种设备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4)因特网历史方面的教学,可采用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的方式进行,既培养学生上网操作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又起到了学习知识的效果。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解方式,则要注意适当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资料。 (5)为了让学生理解两种网址,可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两种网址的等效性,如ping命令的使用,然后再动画演示解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最后告诉学生两种网址各自的应

以太网基础学习笔记

1.PC机上的cmd命令 ping 192.168.1.100 -t (-t表示持续ping) route print (查看PC机的路由表) * ping包可以用wireshark抓取,关键词过滤为icmp协议包,有request与reply。 * ping需要注意PC的防火墙,还要注意ping不通时,检查拓扑网络时,检查ping包发送与接收两个方向的路径是否可行 2.路由器不同于PC,没有缺省网关的概念。 默认情况下,路由器上的路由表只知道直连的路由信息。 加入静态路由表的方法,可指定下一跳的端口或者IP地址: (1)Router(config)#ip route 192.168.10.0 255.255.255.0 G0/1 (当目的地址为192.168.10.1-254网段时,该数据包的下一跳接口为G0/1端口) (2)Router(config)#ip route 192.168.10.0 255.255.255.0 192.168.20.1 (当目的地址为192.168.10.1-254网段时,该数据包的下一跳地址为192.168.20.1) 3.默认情况下,网关路由的WAN端口禁ping。关闭该路由器的防火墙,就能ping了。 4.关于以太网帧 (1)以太网最小帧是64字节的原因 首先说一下时隙,时隙在一般的数字通信原理中是这样定义的:由各个消息构成的单一抽样的一组脉冲叫做一帧,一帧中相邻两个脉冲之间是时间间隔叫做时隙。 以太网的时隙有它自己的特定意义: a.在以太网CSMA/CD规则中,若发生冲突,则必须让网上每个主机都检测到。但信号传播到整个介质需要一定的时间。 b.考虑极限情况,主机发送的帧很小,两冲突主机相距很远。在A发送的帧传播到B的前一刻,B开始发送帧。这样,当A的帧到达B时,B检测到了冲突,于是发送阻塞信号。 c.但B的阻塞信号还没有传输到A,A的帧已发送完毕,那么A就检测不到冲突,而误认为已发送成功,不再发送。 d.由于信号的传播时延,检测到冲突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发送的帧必须有一定的长度。这就是时隙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可以把从A到B的传输时间设为T,在极端的情况下A要在2T的时间里才可以检测到有冲突的存在。 (1)理想情况下,电磁波在1KM电缆的传输时延约为5us(这个数字应该记下来~~~)。 (2)在10Mbps的以太网中有个5-4-3的问题:10Mbps以太网最多只能有5个网段,4个转发器,而其中只允许3个网段有设备,其他两个只是传输距离的延长。按照标准,10Mbps 以太网采用中继器时,连接最大长度为2500米。 那么在理想的情况下,时隙可以为2500/1000*5*2us=25us,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实际上的时隙一定会比25us大些,比如中继转发延时等干扰。IEEE将10M以太网的时隙定义为512比特时,即51.2us。 对于10Mbps以太网来说,10Mb/s*51.2us=512bit,所以一般说的512bit时隙长度就是这样来的。这个长度为512/8=64字节,即最小帧长度64字节。以太网在发送数据时,如果

1网络图基本知识

1.网络图基本知识 横道图:横道图用一条水平线来表示一个工作,线的开始表示工作的开始,线的结束表示工作的结束。 横道图表示很简单,但是只能表示各工作的开始、结束时间,以及较为简单的工作制约关系。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如时差等数据就很难提供,且当一个项目太大时很难把工作间的逻辑关系表示清楚。单代号网络图:以方框表示工作,以箭线表示工作间的工作关系。在方框中标有工作的名称、代码及工作的参数,箭线可以清楚地表示工作间的制约关系。由于单代号网络图不带有时间标尺,在工作数量较多时,也很难看清楚工作的开始、结束的顺序。 双代号网络图以箭线表示工作,以节点表示工作的开始及结束,且前后节点还用来表示工作间的开始顺序等。在双代号网络图在,可以使用节点、实线、虚线,能够很简单准确地表示出项目中的工作关系。由于双代号网络图的表达习惯,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项目中每一个工作的开始、结束顺序,使项目管理者能够方便地对项目中的工作进行控制。 双代号网络图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双代号网络图的表达机制比较复杂,在手工绘制过程中非常容易出错,绘制一张双代号网络图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2.软件使用到的几种工作介绍 智通工程进度管理系统使用到了实工作、虚工作、辅助工作、挂起工作、子网络几种类型的工作。另外,几个工作还可以组成组件工作,实工作还有延时等功能以完成网络图所需要的各种工作关系。 1)实工作:实工作是构成网络图最重要的工作。需要消耗一定的 时间,一般情况下实工作还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在绘制网络图过程中,不一定要输入其占用的资源数量。 2)虚工作:与实工作对应,不需要消耗时间,不占用资源,仅是 为了能够正确地表达双代号网络图中的工作关系而设置的工作类型。

以太网络基础知识

以太网基础知识详解 作者:| 上传时间:2009-11-16 | 关键字: 自20世纪70年代局域网技术提出以来,各种局域网技术不断产生,其中有的技术发展壮大,而有的技术逐渐被淘汰。现阶段成熟的局域网技术有三种:以太网(Ethernet)、令牌环(Token Ring)和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其中以太网技术逐步成为局域网技术的主流。 1以太网历史简介 以太网是在1972年开创的,Bob Metcalfe(被尊称为“以太网之父”)被Xerox 雇佣为网络专家,Bob Metcalfe来到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的第一个任务是把Palo Alto的计算机连接到Arpanet(Internet的前身)。1972年底,Bob Metcalfe设计了一套网络,把Alto计算机连接起来。在研制过程中,因为该网络是以ALOHA系统(一种无线电网络系统)为基础的,而又连接了众多的ALTO计算机,所以Metcalfe把它命名为ALTO ALOHA网络。ALTO ALOHA网络在1973年5月开始运行,Metcalfe把这个网络正式改名为以太网(Ethernet),这就是最初的以太网试验原型,该网络运行的速率为2.94Mbps,网络运行的介质为粗同轴电缆。1976年6月,Metcalfe和Boggs发表了题为:“以太网:局域网的分布型信息包交换”的著名论文。1977年底,Metcalfe和他的三位合作者获得了“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的专利,多点传输系统被称为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从此,以太网就正式诞生了。 70年代末,涌现出了数十种局域网技术,以太网正是其中的一员。1979年,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Intel公司与Xerox公司联盟,促进了以太网的标准化。1980年9月30日,DEC、Intel和Xerox公布了第三稿的“以太网,一种局域网: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规范,1.0版”,这就是现在著名的以太网蓝皮书,也称为DIX(取三家公司名字的第一个字母而组成的)版以太网1.0规范。如前所述,最初的实验型以太网工作在2.94Mbps,而DIX规范定义的以太网工作在10Mbps。1982年,DIX联盟发布了以太网的第二个版本,即Ethernet II。 在DIX联盟开展以太网标准化工作的同时,IEEE组成一个定义与促进工业LAN 标准的委员会,这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802工程委员会。IEEE 802委员会成立了不同的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研究不同的LAN技术。DIX联盟虽已推出以太网规范,但还不是国际公认的标准,所以在1981年6月,IEEE 802工程决定组成802.3分委员会,以产生基于DIX工作成果的国际公认标准,1983年6月IEEE 802.3工作组发布了第一个关于以太网技术的IEEE标准,即IEEE 10BASE5。 10BASE5技术与DIX的Ethernet II在技术上是有差别的,不过这种差别甚微。10BASE5的速率仍然是10Mbps,使用的传输介质仍然是粗同轴电缆,允许节点间的最长距离为500米。1984年美国联邦政府以FIPS PUB107的名字采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